益气活血法

2024-07-25

益气活血法(共11篇)

益气活血法 篇1

胸痹是以胸部闷痛, 甚则胸痛彻背, 气短, 喘息不得卧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为目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之范畴。针对老年人体质虚弱、病程长的特点, 临床将老年人胸痹辨证为血淤者, 给予益气活血法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均为门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 病程均在1年以上, 最长10年。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 男18例, 女11例, 年龄57岁~70岁;伴糖尿病5例, 高血脂15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1例;中医辨证分型属气虚血淤型19例, 气滞血淤型10例。对照组29例, 男20例, 女9例, 年龄56岁~73岁;伴糖尿病4例, 高血脂7例;中医辨证分型属气虚血淤型17例, 气滞血淤型12例。

1.2 入组标准

西医参照1979年9月上海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参照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1]及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辨证为血淤型 (包括气虚和气滞) , 主证:胸痛、胸闷, 时发时止, 伴心悸气短, 神疲乏力, 遇劳痛甚, 面色少华或紫暗, 舌淡暗, 脉细缓或结代。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自拟益气通冠汤, 方药组成:党参15 g、黄芪30 g、川芎15 g、赤芍10 g、丹参15 g、桃仁10 g、瓜蒌10 g、薤白10 g、郁金10 g、枳壳10 g、元胡10 g;对照组为上方去党参、黄芪, 均1日1剂, 水煎分2次服, 4周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除按常规口服西药外, 尽可能不用其他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

1.4 观察指标

心电图改善情况、胸痛改善情况。

1.5 疗效标准

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中的疗效标准制订。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范围;有效:自觉症状减轻, 包括胸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 心电图ST段回升0.05 m V以上, 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 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胸痛无改善, 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治疗结果

2.1 2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心电图ST段回升0.05 m V以上, 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 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见表1.

χ2=5.497, P<0.05, 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且治疗组随服药时间的增加而疗效更加明显, 其中有3例心电图恢复正常。

2.2 2组胸痛改善情况比较

显效:胸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自觉症状减轻, 包括胸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无效:胸痛无改善。见表2.

χ2=4.858, P<0.05, 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胸痹即现代医学的冠心病, 其临床特征为当胸闷痛, 甚则胸痛彻背, 短气, 喘息, 不得安卧。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 因虚致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 标实为阴寒、痰浊、血淤交互为患。临床以虚实夹杂之气虚血淤证最多见。老年患者体质虚弱, 多有气虚表现, 气虚是血淤的原因, 血淤是气虚的结果, 气虚血淤, 阻滞经络是发病的关键。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 故治疗当以益气治本为主, 活血通络治标为次, 气行则血行, 血行则无瘀, 故益气是阻止气虚致瘀的关键, 采用益气活血的方法治疗胸痹符合中医理法方药原则。

益气通冠汤方中党参、黄芪补气扶正以行血, 气旺而心气得复, 鼓动有力, 以达血行通畅, 通则不痛之疗效, 即所谓气为血帅, 气行则血行。川芎、丹参、桃仁活血散结, 通利血脉;元胡活血行气止痛, 瓜蒌化痰开结, 宽胸理气;薤白宣痹通阳散结;郁金、枳壳行气通络, 全方共奏补气活血、行气通络、理气止痛之功效。

本研究表明:治疗老年人胸痹应用益气活血法比单用活血法能更好地改善胸痛及心电图情况。对于益气药党参、黄芪, 现代药理研究[3]证实:党参能强心、抗心肌缺血, 增强心肌收缩力, 增加心排血量;黄芪能明显扩张冠状动脉血管, 从而改善心肌缺血。因此, 在治疗老年人胸痹时运用益气活血药比单用活血药更能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朱文锋.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47-24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 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41-45.

[3]康永.中药药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161-163.

益气活血法 篇2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活血祛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平分为2组,对照组32例单纯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祛痰法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和75.0%(P<0.05);治疗组的血液流变指标变化程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祛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缺血缺氧心肌的供血供氧,从而提高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益气活血祛痰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144-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纳入每周发作1次以上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4例,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提出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男17例, 女15例, 年龄35~75岁, 平均52.3岁,病程2个月~10年,其中合并高血压8例, 糖尿病1例, 肺心病1例;对照组:男16例, 女22例, 年龄37~73岁, 平均53.5岁, 病程3个月~9年,其中合并高血压8例, 糖尿病1例, 肺心病2例。两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服用消心痛10 mg,3次/d,肠溶阿司匹林100 mg,1次/d,倍他乐克12.5~50mg,2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祛痰法治疗,其中药组成:丹参30g,三七10g,赤芍10g,当归10g,泽泻10g,猪苓5g,天竺黄5g,瓜蒌5g,胆南星5g,大黄10g。水煎服,日1剂。每次125ml,分早、晚2次服。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采用低盐低脂饮食。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需常规降压、降脂、控制血糖;心绞痛发作时,含服速效硝酸甘油,并记录用量变化。两组均以3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1.3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采用2002年新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所规定的标准.显效为心绞痛等主要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至正常心电图或达到大致正常(即正常范围心电图) ;有效为主要症状减轻,心电图改善达到有效标准;无效为主要症状无改善,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为主要症状与心电图较观察前加重。

1.4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用SPSS15.0程序进行统计学处理。若是正态分布,用方差分析,组间、组内比较;若是非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标准。

2结果

2.1临床疗效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情况见表1 。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血液流变指标两组血液流变指标检测值比较见表2。治疗组的血液流变指标变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本文采用具有益气活血祛痰功效的“益气活血祛痰方”来治疗此病。由丹参,三七,赤芍,当归,泽泻,猪苓,天竺黄,瓜蒌,胆南星,大黄等组成。其中丹参凉血活血化瘀,除烦安神止痛;三七散瘀止血,有“止血不留瘀”特点;赤芍,当归,生地,丹皮清热活血凉血;泽泻,猪苓利水;天竺黄,胆南星清热化痰;瓜蒌,葛根化痰清热,定惊通便;大黄攻积导滞,下瘀血,推陈致新,使邪有出路。诸药合用,使瘀血去,痰热清,腑实通。本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冠心丹益气活血祛痰方明显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达87.5%,在血液流变指标改变方面也均明显优于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同时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患者顺应性好。但中医辨证分型客观指标的实用性、可靠性还有待于检验和验证。从临床角度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中医证型缺乏客观性指标,特效、速效药物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规范冠心病辨证,建立标准的或基本的证型体系,使各种临床与实验研究结果之间可进行有效比较,取得科学结果,以造福人类健康事业。

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研究进展 篇3

1 机制研究

1.1 对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唐其柱等[1]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组, 探讨益气活血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功能和纤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补阳还五汤可使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血小板聚集性、血栓素B2 (TXB2) 和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水平降低,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活性增加。王炎焱[2]给冠心病病人服用具有益气活血功效的复方黄芪无糖颗粒 (黄芪、三七粉、丹参、降香、元胡等组成) 后发现, 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孙久林等[3]使用益气宣痹活血汤方药 (黄芪、丹参、赤芍、川芎、檀香、郁金、薤白等) 治疗冠心病60例, 治疗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1.2 对一氧化氮 (NO) 、内皮素 (ET) 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冼绍祥等[4]使用益气活血法, 用黄芪注射液合血栓通注射液 (主要成分三七) 治疗冠心病30例, 与行气活血法对照, 结果表明, 气虚心血瘀阻证病人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比气滞心血瘀阻证病人严重, ET与NO间的平衡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平衡明显倾向于ET。治疗后ET的含量明显降低, NO的水平显著提高, 这可能是益气活血法改善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刘洪等[5]研究证实气虚血瘀证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内皮功能障碍。郑峰等[6]使用益气活血方冠心生脉饮 (党参、三七、路路通、白芍、当归、桂枝、川芎等) 治疗冠心病60例, 结果显示治疗后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及西药对照组, 表明益气活血方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能促进血管新生增多, 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改善缺血心肌氧供, 从而缓解心绞痛。

1.3 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汪建国[7]用益气活血方 (加味补阳还五汤) 口服治疗冠心病60例, 治疗后三酰甘油 (TC) 、胆固醇 (TG) 、高密度脂蛋白 (HDL) 、低密度脂蛋白 (LDL) 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陆新[8]使用益气化湿活血通脉方 (党参、白术、丹参、郁金等) 治疗冠心病50例, 治疗后TC、TG、LDL降低, HDL升高, 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益气活血方有明显的抗动脉硬化作用。

1.4 对氧自由基损伤的影响

罗陆一等[9]观察心气虚病人74例, 其血中过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显著低于健康人及血清中过氧化脂质 (LPO) 含量显著升高, 说明SOD活性降低氧自由基 (OFR) 浓度升高, 造成心肌损伤, 由此可导致心气虚。杨永祥等[10]观察了98名健康人及109例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冠心病病人血小板脂质过氧化损伤与血栓素A2 (TXA2) 、前列环素平衡的关系, 提示血小板脂质过氧化损伤可能是心血瘀阻证的原发性损伤因素之一。张华等[11]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冠心病70例, 提示血清LPO水平和LPO/SOD比值明显下降, 血清SOD水平升高。提示该方抗脂质过氧化损伤可能是通过降低LPO水平和 (或) 提高SOD含量而发挥作用。丘瑞香等[12]用心脉通胶囊 (主要功效:益气活血化瘀) 治疗冠心病病人, 观察其治疗前后血清SOD、丙二醛 (MDA) 含量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SOD升高, MDA显著降低, 提示益气活血化瘀能有效提高缺血心肌的抗氧化能力。

1.5 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王俊林[13]给心肌缺血大鼠服用具有益气活血功效的保元汤,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 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Bcl-2、Fas的基因表达。结果显示治疗组可明显减轻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损伤, 能显著增强Fas基因蛋白表达及上调Bcl-2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保元汤可抑制心肌细胞发生凋亡并显著减轻心肌损伤的程度。王宗仁等[14]给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灌服益气活血方芪丹通脉片 (黄芪、丹参、当归、红花、桂枝) 后, 经TUNEL染色显示凋亡心肌细胞核缩小, 染色不均, 与对照组比较能够明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指数。

2 临床研究

2.1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杨宁[15]针对冠心病气虚血瘀的基本病理选用益气活血中药, 组成补气强心汤 (黄芪、党参、丹参、川芎、当归、红花) , 治疗34例冠心病心绞痛, 结果显示治疗后心气虚程度下降有效率为76.7%, 心功能改善有效率为76.5%, 心电图明显改善率达76.5%, 心绞痛显著缓解率达90.0%。杨洁[16]用益气活血汤 (西洋参、黄芪、丹参、川芎、红花、三七粉、威灵仙、降香、甘草等)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65例, 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75.55%, 心绞痛好转率为70.6%。尹旭斌[17]用益气活血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 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0.0%, 硝酸甘油停减率治疗组为92.5%, 对照组为76.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孙国柱[18]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34例, 疗程2周, 结果显示有效率为94.12%, 明显高于对照组。

2.2 治疗心肌梗死

舒静等[19]利用益气活血法 (黄芪、太子参、三七、桃仁、红花、广地龙、三棱、莪术、鹿角片) 治疗15例心肌梗死后重构晚期病例6个月后, 左室重构指标明显改善, 左心室肥厚明显减轻, 推测益气活血法对心肌梗死后引起的左室重构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续冬梅等[20]通过超声心动图评定益气活血方补阳还五汤对心肌梗死后病人心脏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 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91.7%, 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后心脏重塑和心功能的指标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改善。赵华云等[21]观察38例参七汤对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及心功能的影响, 疗程均为4周, 结果发现参七汤组对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参七汤能减少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 并可改善心肌梗死后病人的心功能。

2.3 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

刘元等[22]应用益气活血方 (生黄芪、赤芍、当归、丹皮、赤芍、桃仁、红花) 对冠心病左室功能不全的52例病人, 治疗2周后, 益气活血方可以明显改善心力衰竭症状, 能明显提高心排血量, 改善左室舒张功能。王健[23]给40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病人口服益气活血方药煎剂 (党参、黄芪、白术、丹参、郁金、田七、赤芍等) 。结果显示治疗后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 (E) 较治疗前升高, 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 (A) 降低, A/E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显示益气活血方有改善冠心病病人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作用。

2.4 治疗缺血型心肌病

张志勇等[24]用益气活血汤 (西洋参、炙黄芪、白术、丹参、干地龙、川芎等) 治疗缺血性心肌病65例, 总有效率90.76%, 对照组总有效率76.74%。孙晓红等[25]用益气活血法 (丹参、茯苓、人参、田七粉、炙甘草、檀香、延胡索) 治疗缺血性心肌病24例, 结果显示在改善左室射血分数 (LVEF) 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提示益气活血化瘀法可改善心肌供血, 扩张冠状动脉, 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

2.5 治疗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后再狭窄

张文高等[26]用心脉通胶囊 (人参、水蛭、丹参、何首乌) 治疗PTCA再狭窄, 表明心电图改善率及心绞痛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并提出了气虚血瘀痰阻是PTCA后再狭窄发生的基本病机。邹旭[27]观察发现, 大多数PTCA术后再狭窄病人的中医证候为气虚痰瘀证, 使用益气活血方可改善LVEF及减少冠状动脉病变复发支数。陈巍等[28]使用益气活血方 (黄芪、丹参、川芎、红花、陈皮、枣仁) 治疗PTCA术后心绞痛30例, 总有效率为90.0%, 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3.3%, 硝酸甘油减少率为93.3%, 以益气活血为主的中药治疗可能是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的有效途径。

3 小 结

关于益气安神汤 篇4

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暑邪极易耗气伤津,使人正气不足而引发各种虚症,现时正处于三伏中的末伏。中医讲究“虚则补之”,适当合理的“三伏进补”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传统验方生脉饮就是一味兼备药补与食补双重功效的经典名方,尤其适于有头晕、心悸、气短、口渴、汗多、食欲不佳、倦怠乏力等症状的气阴两虚患者进行日常调理。

生脉饮是着名的传统药方,组成有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物。其中,人参能强心气、补肺气,恢复和增强人体各器官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麦冬养阴、清热、生津;五味子敛肺、止汗、生津,能预防元气耗散。生脉饮全方药性平和,可养阴生津,补气生脉。所以,夏天时饮用,不仅能保气养生,还能预防和治疗中暑后因出汗太多而导致的气阴两虚证,人参可大补元气,但怕过于燥热的人,可将其换成党参或太子参。党参性质平和,不燥不腻,长期服用,不至助火碍气,故对于气阴两虚的轻证和慢性疾病患者长期服用较为适合。太子参性偏凉,不宜用于虚寒征候。相对而言,对于重症、急症患者还是服用人参方生脉饮更为合适。

益气活血法 篇5

【关键词】 益气活血解毒法;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气虚;热毒

【中图分类号】R256.2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4-0075-01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症。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学“温病”、“心悸”、“胸痹”等范畴,失治、误治或久病温毒伤阴,气血两伤,内舍于心,热毒瘀血伤络,心脉失养,出现心悸、胸闷、憋气、乏力、汗出。中医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的基本病机是温毒伤阴、气血两伤,故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后往往易出现心悸、胸闷、汗出、乏力等后遗症。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呈上升趋势[1],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及其后遗症取得了明显的疗效[2-3]。用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效佳,兹举丁书文教授治疗本病的验案一则,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1 病案举例

患者荆某,男,14岁,3岁时曾患病毒性心肌炎,治疗后好转,偶有胸闷、乏力等症。1年前患者自觉胸闷症状加重,夜间平躺尤甚,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0次/min。多次于当地医院就诊,疗效不明显,于2016年1月27日前来我院就诊。症见胸闷、气短,伴有汗出、乏力,活动后明显。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黄,脉缓。心脏彩超示:左室假腱索声像。动态心电图示:①窦性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窦房结内游走性节律,交界性早搏;②偶发房性早搏,时伴差异性传导;③ST段有时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1~0.2mV,T波有时倒置或双向。心肌酶学未见异常。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心肌劳损。中医诊断:胸痹(气虚血瘀证)。治则:益气活血,滋阴解毒。方药:西洋参15g,生黄芪45g,麦冬15g,五味子6g,生地15g,玄参15g,丹参15g,川芎9g,连翘15g,桂枝12g,生甘草6g,水煎服,日一剂,服用20日后复诊。

二诊:2016年2月16日,患者自述胸闷减轻,余未有明显不适,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6次/min。在上方基础上加附子12g,赤芍15g,红花12g。继服15剂。

三诊:2016年3月1日,患者胸闷未再发作。偶门诊复诊。

按:本例中患者幼时曾患病毒性心肌炎,因温毒损伤心脉,导致心脏传导受损,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病久温毒耗气伤阴,热毒瘀血伤络,心脉失养,故见胸闷、憋气、乏力、汗出。治疗上以益气活血,滋阴解毒为主。方中用西洋参、黄芪、麦冬、玄参、生地,五味子益气养阴,顾护心气。研究证明,生黄芪、生地黄、玄参、麦冬等组成的滋阴退热合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具有显著疗效[3]。丹参凉血活血、清心除烦;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补而不滞;桂枝温阳降逆;连翘清心解毒,引诸药入心经;甘草调药和中。本方侧重于调补正气,佐以益气活血解毒,有活血解毒而不耗气、补而不滞的特点。

2 体会

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期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以气血亏虚为本,瘀血热毒为标,瘀热邪毒损伤心脉是关键。丁书文教授将热毒概念引入心系疾病[4]的辨治中,并通过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了多例患者,为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值得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王书臣,李浩.实用内科病症结合诊断治疗学[M].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20-221.

[2]云善超.丁书文教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用药规律探讨[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3]陆峰,包培荣,杨传华.滋阴退热合剂治疗早期急性病毒性心肌炎62例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7,39(10):15-17.

[4]丁书文,李晓,李运伦,等.心系疾病中的热毒学说[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4,19(10):592-594.

益气活血法 篇6

1 临床资料入选67 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 均为Fon-taine分级II期患者, 男58 例, 女9 例; 病程最长15 年, 最短2 个月,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7 例, 平均年龄 ( 56. 3 ± 10. 2) 岁; 平均病程 ( 7 ± 6. 6) 月; 临床分期IIa期7例, IIb期30 例。对照组30 例, 平均年龄 ( 54. 8 ± 11. 6) 岁;平均病程 ( 6 ± 5. 1) 月; 临床分期IIa期5 例, IIb期25 例。两组具有可比性 ( P > 0. 05) 。

入选标准: 参照1995 年10 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 ( 1) 男女之比为8. 5:1, 发病年龄大多在40 岁以上。 ( 2) 有慢性肢体动脉缺血性表现: 麻木、怕冷 ( 或灼热) 、间歇跛行、瘀血、营养障碍改变, 甚至发生溃疡或坏疽, 常四肢发病, 以下肢为重, 有20% ~25% 发生急性动脉栓塞或动脉血栓形成。 ( 3 ) 患肢近心端有收缩期血管杂音。 ( 4) 各种检查证明, 有肢体动脉狭窄闭塞性改变, 下肢月国、股动脉以上病变为多见 ( 常累及肢体大、中动脉) 。 ( 5) 常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脑血管动脉硬化等疾病。 ( 6) 排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雷诺病、冷损伤血管病等其他肢体缺血性疾病。 ( 7) 动脉造影: 1下肢动脉病变, 月国、股动脉以上病变占60% 以上: 2动脉多为节段性闭塞, 闭塞段之间的动脉和近心端动脉多呈迂曲、狭窄, 因粥样斑块沉积, 动脉呈虫蚀样缺损; 3由于广泛肢体动脉硬化, 侧支血管很少, 而肠系膜下动脉, 骶中动脉, 髂内动脉和股深动脉等主要分支动脉, 就成为侧支血管, 可发生迂曲、狭窄、闭塞。X线平片检查, 主动脉弓、腹主动脉和下肢动脉有钙化阴影。

2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在扩血管治疗的同时均口服药物。治疗组口服通脉灵胶囊 ( 唐山市中医院制剂室自制, 0. 3g/粒) , 3 粒/次, 3 次/d。处方组成: 黄芪60g, 川芎40g, 川贝母6g, 水蛭5g, 地龙、土鳖虫、鸡血藤各15g, 牛膝30g, 桂枝20g, 炒谷芽、炙甘草各10g, 蜈蚣2 条。对照组口服安步乐克片[三菱制药 ( 广州) 有限公司], 每次100mg, 3 次/d。4 周为1个疗程。

3 结果

3. 1 疗效标准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 年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临床治愈: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肢体创面完全愈合; 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及阻抗式血流图或光电血流图 ( PPG) 明显改善; 步行速度100~ 120 步/ 分钟, 并能持续步行1500m以上无不适者。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肢体创面愈合或缩小; 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及阻抗式血流图或光电血流图 ( PPG) 均有改善; 步行速度100 ~ 120 步/分钟, 并能持续步行500m以上者。无效:治疗2 疗程后症状与体征均无改善, 或病情继续发作。

3. 2 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21 例, 占56. 76% ; 显效15 例, 占40. 54% ; 无效1 例, 占2. 75% , 总有效率为97. 30% 。对照组治愈5 例, 占16. 67% ; 显效16 例, 占53. 33% ; 无效9 例, 占30% , 总有效率70%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 χ2检验; P < 0. 05) 。

4 体会本病属祖国医学“脱疽”范畴, 多为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由于年老脾肾之气渐衰, 运化失司, 平素膏粱厚味太过, 痰浊内生, 凝滞脉络, 日久致痰瘀互结, 脉道闭阻, 肢体失养从而废用, 甚则肢端坏死, 自行脱落; 抑或阳气本虚, 血行瘀滞[1]。气血瘀滞是本病的最终病理结果。因此, 治疗原则以益气温阳、活血通脉、祛痰破瘀为主。通脉灵胶囊依法选药精当, 方中黄芪为君药, 补中益气, “善治肢体痿废” ( 《医学衷中参西录》) , 能扩张外周血管, 降低血压; 臣以川芎温通血脉, 既能活血化瘀, 又能祛风行气止痛, 为血中之气药, 具有通达气血的功效; 桂枝温通经络, 舒达拘挛之肢体; 鸡血藤活血通脉。以上益气温阳药与活血通脉药相伍为用, 共收“气行则血行”之功。再佐以水蛭、蜈蚣、地龙破血逐瘀; 川贝母除痰散结, 补中有行, 补而不壅, 攻而不伤正; 炒谷芽消积护胃。使以牛膝引药下行; 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全方配伍严禁, 药味虽少, 力专而效宏, 共奏益气化瘀之功。切中病机, 故收效显著。另外, 治疗期间饮食起居调摄适当十分重要,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稳定斑块治疗亦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益气活血法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1年9月-2013年3月收治人工流产患者120例, 年龄18~40岁, 停经时间6~10周。术前常规检查, 术后1周回院复查B超。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例在年龄、停经时间、胎次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方法:将患者随机化方法分为3组, 每组40例。 (1) 治疗组A:抗生素+中药口服+热水袋外敷; (2) 治疗组B:抗生素+中药口服+中药热奄包外敷; (3) 对照组:抗生素+益母草片。

给药方法: (1) 治疗组A (抗生素+中药口服+中药热奄包外敷) :方剂由生化汤加黄芪20 g, 党参15 g, 白术15 g, 益母草15 g组成。1剂/日, 水煎400 m L, 分早晚2次口服;药渣装入干净棉布袋内, 热敷下腹部30 min, 1次/d, 连用5d;配合口服抗生素头孢呋辛酯片0.5g/次, 2次/d, 甲硝唑片0.4 g/次, 3次/d。 (2) 治疗组B (抗生素+中药口服+热水袋外敷) :中药方剂组成及服法同治疗组A;普通热水袋热敷下腹部30min, 1次/日, 连用5 d;配合口服抗生素头孢呋辛酯片服用方法及疗程同前。 (3) 对照组 (抗生素+益母草片+热水袋外敷) :4片/次, 3次/d, 连用5 d;配合口服抗生素, 药物组成、服用方法及疗程同前。

观察指标: (1) 人工流产后阴道流血持续时间:自术后阴道流血开始至完全停止持续的天数。 (2) 人工流产后1周子宫内膜厚度:术后1周B超复查测量子宫内膜厚度。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 (±s) 表示, 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ANOVA方差分析。

结果

3种方法治疗人流术后阴道流血天数的比较:治疗组A、治疗组B及对照组人流术后阴道流血的天数分别为 (5.0±2.2) d、 (7.2±3.5) d及 (7.6±2.9) d。与其他两组比较, 治疗组A人流术后阴道流血天数最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种方法治疗人流术后1周的子宫内膜恢复情况比较:治疗组A、治疗组B及对照组人流术后1周的内膜厚度分别为 (8.8±3.9) mm、 (6.5±4.3) mm及 (6.7±4.4) mm。与其他两组比较, 治疗组A人流术后1周的内膜恢复最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 人工流产可耗伤母体气血, 直接导致气血亏虚, 正气不足, “不荣则痛”;人工流产损伤冲任二脉及胞宫胞络, 气血运行逆乱, 血溢脉外, 若留蓄胞宫, 则成为瘀血, “不通则痛”。气虚不能固摄冲任、胞脉之血, 导致出血日久不净;又瘀血阻滞, 新血不得归经, 离经之血妄行, 故而下血不止。“虚”和“瘀”是其病机特点。

针对这一病因病机, 治疗首推益气活血法。益母草是传统的缩宫调经药物, 是典型的活血化瘀药, 古时就用来活经破血、调经解毒, 具有收缩子宫、减少产后出血的作用[2];其活血调经、祛瘀生新的作用, 有利于流产后子宫内膜创伤的恢复再生。黄芪为传统补气药, 甘温纯阳, 补诸虚之不足。药理研究表明, 黄芪能加强子宫收缩力, 有利于血性恶露排出和子宫复旧的作用[3]。生化汤出自中医妇科名著《傅青主女科》, 是治疗产后病的传统方剂, 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的作用。四君子汤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是补气健脾的代表方剂, 广泛应用于各种气虚证。活血化瘀中药单药益母草、复方生化汤剂在预防和治疗人流术后并发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小, 临床应用广泛。本研究中发现, 益气活血法结合热奄包治疗能有效减少人流术后阴道流血天数及促进子宫内膜恢复, 其效果优于传统的口服治疗方法。

中药外敷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外治疗法, 被广泛应用于各科疾病的治疗[4]。采用此法治疗本病, 主要取其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活络开窍之功效。中药外敷下腹[5], 药力集中, 通过热的传导作用, 可使较高浓度的药物直接渗透吸收, 直达病所, 有利于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吸收, 达到调整局部气血目的。尹重等观察中药外敷用于产褥复旧的临床疗效, 结果疗效确切满意[6]。

综上所述, 本研究采用益气活血法结合热奄包在治疗人流术后阴道流血及促进子宫恢复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结合热奄包预防人流术后阴道流血及促进子宫内膜恢复的疗效。方法:将120例人工流产患者随机分为3组, 每组40例。治疗组A给予抗生素+中药口服+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组B给予抗生素+中药口服+热水袋外敷;对照组给予抗生素+益母草片。于术后1周回院复诊, 观察记录人工流产后阴道流血持续时间和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益气活血法结合热奄包治疗的患者人流术后阴道流血天数最少、子宫内膜恢复情况最好;益气活血法结合热水袋外敷及益母草片结合热水袋外敷其次,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益气活血法结合热奄包法在治疗人流术后阴道流血及促进子宫恢复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妇科学,人工流产,阴道流血,中药热奄包外敷

参考文献

[1]丰有吉, 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17.

[2]俞涓.益母草注射液在人工流产术后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35) :138.

[3]高学敏, 张廷模.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503.

[4]高翠霞.内服外敷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J].中医研究, 2009, 22 (9) :44.

[5]辜学敏, 冯宗文.中药外敷方辅佐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中药材, 2007, 30 (8) :1049.

益气活血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住院患者92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 男32例, 女14例;年龄40岁~80岁, 平均67岁;病程3 d至20个月。对照组46例, 男31例, 女15例;年龄41岁~79岁, 平均65岁;病程3 d至18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程度、合并症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标准[1]。中医胸痹心痛诊断及辨证 (气虚痰瘀) 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与指导原则》[2], 主症为胸闷、胸痛, 胀痛彻背, 动则尤甚;次症为心悸, 气短, 脘痞, 纳呆, 神疲乏力, 面色晦暗;舌质暗紫或有瘀斑, 脉弦滑或涩、结代。凡具备主症一项加次症两项以及相应舌脉象即可诊断。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硝酸异山梨酯、美托洛尔、氟伐他汀等;中、高危心绞痛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给予相应的降压、降糖治疗。治疗组加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方药组成:黄芪25 g, 当归15 g, 丹参15 g, 川芎15 g, 半夏10 g, 石菖蒲10 g, 瓜蒌12 g, 陈皮10 g, 茯苓10 g, 地龙10 g, 炙甘草6 g。用煎药机浓煎, 每剂取汁约300 mL, 封袋分装, 每袋150 mL, 每次1袋, 每日2次口服。两组均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中医证候疗效、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心绞痛持续时间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并观察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

1.5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3]制定。显效:证候明显改善, 积分减少≥70%;有效:证候有所改善, 积分减少≥30%;无效:证候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 积分减少<30%;加重:证候加重, 证候积分增加。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两组间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同组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 (见表2)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3)

3 讨 论

近几年研究表明, 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尤其是不稳定斑块) 破裂、血栓形成及冠状动脉痉挛是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的主要机制。本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 《金匮要略》云:“阳微阴弦, 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责其虚也, 今阳虚, 知在上焦, 所以胸痹心痛者, 以其阴弦故也”。中医学认为, 本病的病位在心, 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因多为素体虚弱, 年老体虚, 劳倦内伤, 情志不良等使心、肝、脾、肾功能失调, 导致气、血、阴、阳亏损, 从而形成痰浊、气滞、血瘀, 引起气血运行不畅, 心脉挛急, 血脉瘀阻而发病。气虚痰浊血瘀是本病的病理基础[4,5]。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为气虚为主, 标实为痰浊血瘀为主。因而治宜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法。

方中黄芪为君, 大补元气, 益气活血, 脱毒外出, 臣以当归、丹参、川芎, 且黄芪善壮卫气, 当归善入营血, 两者相配又有调和营卫之用, 瓜蒌、半夏、石菖蒲理气化痰而不伤正, 地龙为虫类药, 具有走串搜络通瘀和脉之效, 陈皮、茯苓健脾化痰共为佐药, 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为佐使之品。全方标本兼顾, 攻补兼施, 调节营卫, 补元气以助血行, 散痰浊化瘀痰以通脉, 诸药合用共奏气血和顺, 经脉通利之效。

本研究表明,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候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的减少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无明显毒副反应, 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加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结果 中医证候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6%,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的减少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优于常规治疗。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中医证候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 (6) :402-4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1辑) [S].1993:41-45.

[3]沈绍功, 王承德, 闫希军.中医心病诊断疗效与用药规范[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2:4.

[4]王东生, 袁肇凯, 黄献平, 等.冠心病痰瘀证的微观辨证研究[J].中医杂志, 2007, 48 (9) :831.

益气活血法 篇9

关键词:益气养阴活血,糖尿病肾病

为对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笔者对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分析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 男72例, 女68例, 年龄38~75岁, 平均年龄 (56.3±2.8) 岁, 病程4个月~6年, 平均病程 (3.25±0.86) 年。所有患者均符合1985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同时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分期标准, Ⅰ型糖尿病38例, Ⅱ型糖尿病102例, 合并症:高血压68例, 冠心病25例, 脑血管病31例, 视网膜病变18例, 周围神经病变12例, 白内障10例, 慢性肾功能衰竭16例。中医辨证:气阴两虚型86例, 阴阳两虚型35例, 肺肾阴虚型19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7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及中医证候等无明显差异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 具体如下:严格控制盐摄入量, 患者使用低优质蛋白食物, 其中肾功能不全者每日蛋白量不得超过0.6 g/kg, 肾功能症状患者每日蛋白量为0.8 g/kg左右, 高血压及伴水肿患者使用低盐食物, 冠心病、高血脂及肥胖患者食用低脂食物。给予患者拜糖平、糖适平等药物进行血糖控制。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益气养阴活血治疗, 药方:白术、党参、益母草、生地黄各15 g, 淮山药、炙黄芪各300 g, 干地龙、麦冬、菟丝子各10 g, 五味子5 g。辨证加减:明显阴虚者去黄芪加地骨皮10 g、玄参10 g, 明显气虚者给予西洋参片泡服, 10克/次, 明显阳虚者加仙灵脾10 g、制附片10 g, 小便增多者加覆盆子10 g, 多饮者加知母10 g、天花粉10 g, 淤血征象者加桃仁10 g、丹参15 g, 肾功能衰竭者根据病情加六月雪20 g、生大黄10~15 g, 水湿甚者加大腹皮10 g、猪茯苓15 g。1剂/天, 水煎服, 连续治疗8周为1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效果观察。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采用金标法对患者UAER进行测定, 参考F-36生存质量量表评对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进行观察。疗效判定: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水肿消退, 肾功能衰竭患者Scr下降>150μmol, 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5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 水肿减轻, 肾功能有所改善或基本稳定, 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25%~49%。无效:临床症状、肾功能、尿蛋白等无改善甚至加重[1]。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 ,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3%, 参考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4.3%,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见表1。

2.2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UAER为 (106.52±121.68) μg/min, 相较治疗前 (168.62±150.17) μg/min, 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 P<0.05;治疗后参考组患者UAER为 (146.85±138.96) μg/min, 相较治疗前 (159.32±131.46) μg/min, 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UAER有显著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糖尿病早期病理主要为阴虚燥热, 日久则气阴两虚。因气为精微物质所化生, 糖尿病患者食入物质不可化生气血, 由小便排出, 精微物质逐日消耗, 同时疾病基础为气失之化、阴精亏虚, 日久必虚[2]。而精微物质化生依赖于气的推动, 气虚导致推动无力, 化生无权则导致阴精愈加亏损, 最终导致气阴两虚, 病情较长糖尿病患者无明显燥热之象, 多表现为气阴两虚[3]。中医学认为疾病虽然累及肺脾肾三脏, 然而肾为疾病重点, 肾虚开阖失司导致水湿内停, 脾虚水湿不运, 水肿出现。气血血行不畅, 病久入络, 淤血阻滞, 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出现。现代临床医学研究显示, 肾脏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 微循环堵塞, 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血流速度明显缓慢, 与中医中所言淤血理论基本一致[4]。吕仁和等认为糖尿病病机是气阴两虚, 痰、热、郁、淤互结, 肾之络脉形成微小阻碍导致真元虚损, 气阴两虚患者则转化为肝肾阴虚、肾阳虚, 同时兼有淤血、痰湿、湿热等症状。刘英哲等在对1433例糖尿病患者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研究时发现, 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证型占据所有证型的47.7%, 本次研究中,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患者86例, 占61.4%。由此可知, 在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中, 气阴两虚证具有广泛性, 因此在治疗中可将益气养阴作为治疗原则。本次治疗中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 药方中, 党参健脾益肺、补中益气, 炙黄芪生津止渴、益气养阴、能够促进气旺而促血行, 二者同为君药, 白术、山药补气, 菟丝子补肾, 生地、麦冬、五味子养阴, 干地龙活血通络, 益母草活血利水, 药物共同作用下活血泻浊、益气养阴, 辩证加减, 从而有效治疗糖尿病。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 补气药物能够提高胰岛素生物效应, 从而降低血糖, 养阴药物可加速胰岛素分泌, 从而有效降糖, 改善糖尿病肾病血液流变学的高凝倾向, 缓解肾小球的硬化[5], 促进患者康复。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考组, 患者UAER减少幅度明显大于参考组, P<0.05, 由此可知, 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有助于促进缓解临床症状, 促进患者康复,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宁, 高云霞.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减少UAER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32 (4) :274-277.

[2]郑柳涛, 武曦蔼, 李平.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初探[J].中医药学报, 2009, 37 (3) :6-8.

[3]项晓骏.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0, 6 (6) :76.

[4]银枝, 宋诵文, 吴新民.益气养阴祛癖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病46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 2008, 40 (3) :30-31.

益气健脾法治疗胆石症 篇10

[关键词] 益气健脾法 胆石症治疗

胆石症常伴胆囊炎,为临床急腹症之一,属中医胁痛、黄胆、腹痛范筹。其病机大多为肝气不疏、肝胆湿热,胆汁疏泄失常,致胆气郁结久熬成石。临床治疗常以清利肝胆、理气通降为常法。据笔者多年临床,认为胆石症患者不乏虚象,切不可只见实症一面而忽略虚症一面。其原因为病程久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损伤正气,或过用通结攻下之品,更伐中耗气,使脾胃更虚,形成体质愈虚而发作愈频,发作愈频而体质愈虚的恶性循环。所以临床上能时时照顾正气,常可获效匪浅。现将案例报道如下:

例1:王XX,男,46岁,1997年4月21日初诊。患者右上腹胀痛反复发作10年,症状加重五天。10年来反复出现右胁下腹痛并反射右肩背部,稍进油腻疼痛即加重。B超检查确诊为“胆囊泥砂结石、慢性胆囊炎”。五天前因赴宴进油腻后出现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伴恶心、呕吐、腹胀、厌油腻、纳欠乏力、口苦口干、便秘等症。辰下:巩膜无黄染,胆囊可触及肿大,莫非氏征阳性,舌苔微黄,脉沉弦滑。中医辨证:饮食所伤,脾胃受损以致升降失常,胆汁淤滞。治宜健运脾胃,疏通胆汁。方选四逆散加党参、黄芪、三金、大黄(3克),每日一剂,水煎服。服用45剂症状基本控制,三个月一个疗程症状消失,B超复查“胆囊泥沙结石缩小”,继用上方略有加减调治二个疗程。1997年10月22日再复查B超“肝胆正常"。

案例分析:患者病已10年,每每饮食不慎,进油腻而使胆石症发作。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湿阻中焦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肝胆失疏、气机郁滞为发病的中心环节。采用健脾益气法,旨在健运中气,使脾升胃降有序,胆气得以疏泄,证自可而愈。方中党参、黄芪健运脾胃,益气补中为主药;辅以金钱草、内金、郁金,行气、利胆、解郁;柴胡、枳壳增加理气通滞之功,以行展脾胃气机,复其升降之职,并寓“香运缓痛”之意。

例2:林XX,女,68岁,退休工人,1998年10月4日初诊。患者胆石症病史15年。每次发作均与劳累有关。三天前因搬迁新宅疲劳致疼痛发作,出现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寒战、呕吐、便秘、腹胀。某医院予输液抗炎、解痉治疗后,疼痛稍缓,体温下降,为了排石转中医治疗。辰下:精神较弱,无黄疸,剑突下及偏右处有压痛,B超提示:“胆囊多发结石、胆囊炎,胆总管结石并轻度扩张”。中医辨证:素有胆痰,劳倦伤脾,胆失通降。治当益气健脾、疏利攻下之法。处方:柴胡6克、白芍9克、枳壳9克、甘草6克、银花10克、茵陈30克、公英30克、丁香4克、木香6克、大黄10克(后入)、金钱草30克,一剂,水煎二次服。

服药后呕吐止,大便通而不畅,腹痛未减,出现巩膜黄染,体温升至39℃,气短懒言,语言低微。虑其正气虚,需加强扶正以祛邪外出。加西洋参10克,煎二次在服中药后20分钟服下,次日大便淘洗就发现黄豆大小结石一粒和砂样石少许,连服三剂后腹痛明显减轻,体温下降。继续原方改用党参50克/日l0剂,大便不断有砂石排出。治疗13天后体温正常,腹痛消失,黄疸消退。B超复查示:“胆囊结石,总胆管未见结石”。上方加减且改大黄3克,调治三个月后B超“肝胆正常”。

案例分析:患者病久,加之高龄,久病气虚。每在劳累时发病,乃劳倦伤脾,使脾气更虚之故。今欲因势利导排出结石,非大补元气之参不能胜任也。故用参补元气健脾与疏利攻下药同用,才能扶正以驱邪外出。临床观察,虚实相兼者,单纯用排石之剂时,结石排出率低,而同时用扶正药物后,效果明显增加。

益气活血法 篇11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选择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0月 ~ 2014年11月的住院患者共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其中治疗组男性23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 66. 58 ± 8. 56) 岁,糖尿病病程1. 3 ~ 20. 2年,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 65. 47 ± 8. 27) 岁,糖尿病病程1. 5 ~ 19. 8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 损程度 (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HISS) 、日常生活能力状态( barthel index,BI) 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2002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风病、糖尿病》的标准,结合王永炎院士主编的《今日中医内科学》中消渴合并中风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的证候特征拟定。主症: 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涡斜,言语不利或肢体萎软; 兼症: 面色晄白或青黑,倦怠乏力,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自汗盗汗,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和( 或) 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或剥脱苔,脉沉细或迟缓或涩等。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脑梗死诊断标准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分类标准。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1. 3 纳入标准

( 1)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 2) 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患者。( 3) 发病7天之内。( 4) 年龄40 ~ 80岁。

1. 4 排除标准

( 1) 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源性脑栓塞、脑外伤等非糖尿病脑血管疾病。( 2) 应急性高血糖患者。( 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4) 有精神疾病患者。( 5) 心、肺、肝、肾、 血液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存在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

1. 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标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的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证候的分级量化评分标准评价中风病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证候积分方法: 主症: 无: 0分,轻度: 2分,中度: 4分,重度: 6分; 兼症: 无: 0分,轻度: 1分,中度: 2分,重度: 3分。基本痊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 ; 显效: 中医临床症状、 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 90% ; 有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 无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 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 减少不足30% 。

1. 6 分组与治疗

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西药降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代谢、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血压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合生脉散加减方: 生黄芪40 g、 生地黄30 g、当归15 g、川芎15 g、麦冬15g、牛膝15 g、赤芍10 g、桃仁10 g、地龙10 g、五味子10 g。于本院药剂科应用全自动煎药机,煎取400 m L,每天1剂,分2次服用。观察治疗前、治疗后7天、14天、28天后中医证候积分值、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NIHSS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状态( BI指数) 的变化情况,治疗前、治疗后28天检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脂及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1. 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 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数据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  ± s) 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不同时期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 经t检验,治疗组于治疗14天、28天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对照组于治28天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前明显下降, 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两组于治疗后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两组治疗后14天、 28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由表2可见: 两组治疗28天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1. 1% ,高于对照组的73. 3% ,经 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2. 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 NIHSS评分) 及BI指数比较

由表3可见,经t检验,治疗组于治疗14天、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 < 0. 05) ,对照组于治疗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 < 0. 05) ,两组间于治疗后14天、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由表4可见,经t检验,治疗组、对照组均于治疗28天后,BI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 P < 0. 0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注: 与治疗前比较,aP < 0. 05; 与对照组比较,bP < 0. 01。

注: 与治疗前比较,aP < 0. 05; 与对照组比较,bP < 0. 05。

注: 与治疗前比较,aP < 0. 05; 与对照组比较,bP < 0. 05。

2. 3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经t检验,治疗组、对照组空腹血糖( fasting blood glucose,FBG ) 、餐后2小时血糖 (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PBG) 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 P < 0. 05)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胆固醇 ( total cholesterol, TC) 、低密度脂蛋白 ( low densith lipoprotein,LDL) 均较前无明显下降,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 0. 05) 。治疗组甘油三脂( triglyceride,TG) 、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HCY) 水平较治疗前下降( P < 0. 05) ,对照组甘油三脂、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 P > 0. 0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

3 讨论

糖尿病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4]。气虚血瘀,瘀热生毒,毒损脑络是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主要病机[5], 糖尿病脑梗死的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肾、脑[6],实验研究表明滋阴益气活血方可能通过降低血浆内皮素ET及脑组织中一氧化氮的生成而发挥抗糖尿病脑缺血作用[7]。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功效的人参、玉竹、川芎药物血清可以促进脑缺血后高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增殖[8]。

本研究针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主要病机特点,采用补阳还五汤合生脉散加减益气滋阴活血法治疗,具有改善中医证候,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作用,并且较对照组起效时间短。补阳还五汤是清代的名医王清任以气虚血瘀立论的名方,王清任曰: “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 气旺血行,瘀去络通,与小剂量的活血药当归尾、赤芍、川芎、 桃仁、红花、地龙相配伍,共奏补气活血通络功效。生脉散是有800余年历史的良方,具有益气滋阴的功效,加用牛膝引血下行,加强祛瘀力量。刘会贤等[9]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后远期神经修复具有促进作用,可能与补气活血通络,改善神经元细胞的微环境有关。吴小秋等[10]研究发现,早期强化治疗联合生脉注射液能减轻2型糖尿病血管炎症指标。

本研究表明以补阳还五汤合生脉散加减方为主的益气滋阴活血法可有效降低血糖、甘油三脂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使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进一步降低,从而延缓脑梗死的发生。崔新富[11]研究认为,补阳还五汤能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耐缺氧能力。亦有研究指出,补阳还五汤能降低血脂, 抗动脉硬化,抗血栓形成及预防血栓再发[12]。林森[13]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结合常规治疗对慢性脑缺血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显著改善慢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状况。2型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其产生与体内非酶糖基化、自由基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生脉散中麦冬多糖、五味子能通过不同的方式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减弱胰岛素的抵抗, 而且麦冬多糖[14]和五味子油[15]均具有保护胰岛细胞功能, 两者配伍在复方中可起到相须的作用。杨明炜等[16]研究表明生地能够促进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改善胰岛素抵抗,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脂联素分泌,减少瘦素分泌有关。廖泽云等[17]研究指出生脉散口服液能够调节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代谢、改善血流状态、清除氧自由基,对高脂血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上一篇:优势产业下一篇:网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