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活血汤

2024-06-21

清热活血汤(精选7篇)

清热活血汤 篇1

类风湿关节炎在临床上属于一种以多个关节慢性的、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发病时常以小关节起病开始, 首先影响关节滑膜的对称性, 病情发展下去会侵蚀关节软骨和骨组织等结构, 最终可能会导致关节结构破坏甚至功能丧失。为了观察清热活血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笔者总结2010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来自于2010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5例,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16例, 年龄为40~71岁, 平均 (53.3±18.8) 岁。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统计的对象经过临床诊断, 结果均符合《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有严重的其它原发疾病患者 (例如青光眼等) ;近期使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根据X线影像学表现分类:35例患者影像学资料均显示有受累关节端的骨质疏松现象 (未见正常骨小梁) , 其中17例患者有关节软骨下囊腔的形成, 18例患者有关节脱位 (畸形) 表现。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用清热活血汤进行调理和治疗:配方基本组成为:玄参25g, 金银花20g, 当归15g, 赤芍10g, 土茯苓15g, 威灵仙15g, 薏苡仁15g, 甘草10g, 蜈蚣2条。随症加减:湿浊甚者可以选择加用革薛;热毒盛者可以选择加用白花蛇舌草和石膏;有血瘀现象者可以选择加用丹参和桃仁等;有关节肿大变形而且关节疼痛明显增加的患者选择加用穿山甲和全蝎。此清热解毒汤每天1剂, 用水煎后, 煎煮液分早、晚2次服下, 连续服药半个月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 对于以前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曾服激素的患者, 嘱咐其维持原服药剂量并逐渐减量至停药。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以下指标:双手握力水平、晨僵时间、发病部位的疼痛指数和肿胀指数, 最后按照疗效标准分别统计治愈例数和显效例数, 计算总有效率。

1.4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全部消失, 患病关节部位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水平;显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消失, 关节活动轻微受限但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无效:治疗后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5例患者经治疗痊愈19例, 显效14例, 总有效率为94.3%, 治疗后双手平均握力为 (11.3±1.8) kg, 平均晨僵时间为 (0.4±0.1) h, 患者平均疼痛指数为 (3.8±1.5) , 平均肿胀指数为 (4.4±1.9) , 数据结果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祖国中医学中属“痹证”范筹,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动期, 很多患者发病时的临床表现以急性发作或者慢性活动等形式出现, 这种临床表现与中医一般的湿热痹证有很大不同, 该症状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者的关节红肿热痛现象, 很多患者同时伴有身热、烦躁和口干等全身性的症状。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的病机为湿郁化浊, 热盛成毒, 热毒湿浊瘀阻关节[1,2,3]。因此中医临床以清热解毒和活血通痹治疗为主, 本方剂在治疗过程中重用以金银花为主的清热解毒中药, 其作用在于“败毒又不伤气, 去火而又能补阴”。又因为该疾病的热毒和湿瘀相交为患, 因此在清热解毒之时加薏苡仁等中药以健脾、利湿和消肿, 所用的当归和赤芍具有明显的活血通络止痛之效。方剂中的威灵仙通行十二经, 祛风除湿, 开经络之壅遏以止痹痛;蜈蚣有穿筋透骨, 逐瘀止痛之效;而甘草既可清热又可调和诸药。本研究表明:清热活血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其自身免疫系统的紊乱和平衡失调, 对该类患者的常规疗法为非甾体消炎药或者其它抗风湿类药物, 但是这些常规治疗方法都只能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 无法从根本上修复免疫系统, 仍有较高的致残率, 只有从根本上调节和修复患者的免疫系统, 才能真正达到根除病痛的目的[3]。

当代药理学方面的研究证明:清热解毒类型的药物对于侵入人体内的细菌和病毒等外来物质等都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热解毒类型的药物不但能抑制病毒的P细胞产生抗体, 而且能够明显增强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如金银花中含有的多种生物碱能增强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5,6]) , 而活血化瘀类型的药物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使患者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从而大大减少了炎性介质的渗出, 并大大促进了对炎性介质的吸收, 有利于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并改善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郭玲, 安娜, 唐先平, 等.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的超声改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 (11) :17-19.

[2]熊鹏程, 卢芙蓉, 秦铀, 等.伤科.洗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 (4) :13-15.

[3]张良登, 何庆勇, 赵艳, 等.基于聚类分析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中医证候分类及其诊断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9, 16 (7) :16-18.

[4]李晓云, 张红姗, 李桂, 等.三藤通痹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3例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9, 16 (1) :21-24.

[5]陈红明.通痹雷公藤汤配合马钱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9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9, 25 (8) :514-515.

[6]刘汉顺, 钟琴.三乌胶囊联合甲氨喋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8, 24 (3) :158-159.

清热活血法治疗肾性血尿40例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

入选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72例,均为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肾性血尿患者,均符合陈敏章主编的《中华内科学》制定的肾性血尿诊断标准[3]。根据患者是否自愿服用中药的原则,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32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6 ~ 54岁, 平均年龄( 31. 6 ± 11. 8) 岁,病程3个月 ~ 2年,平均( 12. 7 ± 9. 6) 个月,单纯血尿10例,血尿伴蛋白尿30例,病因: 慢性肾炎26例,高血压肾损害10例,紫癜性肾炎4例; 对照组男13例,女19例,年龄18 ~ 56岁,平均年龄 ( 30. 7 ± 9. 8 ) 岁, 病程2个月 ~ 3年,平均( 13. 1 ± 9. 4) 个月,单纯血尿9例, 血尿伴蛋白尿23例,病因: 慢性肾炎21例,高血压肾损害7例,紫癜性肾炎4例。排除标准: ( 1) 肾脏以外疾病引起的血尿及功能性血尿; ( 2) 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 3) 服药依从性差,不能按时服药者。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统计学无差异性( P > 0. 05) 。

1. 2 方法

1. 2. 1观察组治以清热活血法。药物基本组成: 生地黄30 g、山茱萸15 g、牡丹皮15 g、地榆炭20 g、大蓟15 g、小蓟15 g、白茅根30 g、泽泻15 g、茯苓15 g、白芍12 g、女贞子20 g、旱莲草12 g。发病初期加知母12 g、黄柏8 g; 咽痛者, 加牛蒡子12 g、金银花12 g; 若伴肉眼血尿、失眠心烦者,加白花蛇舌草20 g、蒲公英12 g,并重用小蓟、白茅根; 久病或长期血尿不止者加当归20 g、丹参15 g、桃仁12 g、红花12 g, 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疗程3个月。

1. 2. 2对照组给予坎地沙坦酯片( 山西皇城相府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H20080183,生产批号: 090328,8 mg/片) 口服,每天1次,8 mg/次,联合双嘧达莫片( 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H12020225,生产批号: 080903, 25 mg / 片) 口服,每天3次,25 mg / 次,饭前服用,疗程3个月。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注意休息,调理饮食及情志。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沉渣镜检红细胞计数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情况。

1. 4 疗效判断标准

( 1) 显效: 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离心尿镜检红细胞减少不少于3个/HP,或尿隐血减少不少于“ + + ”,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 与正常值相差≤15% ) ; ( 2) 有效: 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离心尿镜检红细胞减少不超过3个/HP,或尿隐血减少不超过“+ ”,肾功能正常或有所改善; ( 3) 无效: 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上述实验室检查无改善甚至加重[4]。

1. 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取SPSS 16. 0程序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 行t检验,选用均值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 n) 或率( % ) 表示,行 χ2检验,检验标准: P < 0. 05。

注: 与对照组比较,aP < 0. 05

注: 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P < 0. 05; 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bP < 0. 05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25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 92. 50% ) ,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 7. 245,P < 0. 05) ,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及尿蛋白定量结 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及尿蛋白定量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 > 0. 05) ,治疗后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及尿蛋白 定量结果 与本组治 疗前比较 均有所下 降 ( P < 0. 05) ,观察组治疗后尿沉渣红细胞计数( 9. 17 ± 7. 19) × 104/ m L、尿蛋白定量( 0. 49 ± 0. 30) g / 24 h,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 05) ,见表2。

3 讨论

肾性血尿多见于各种原发性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Ig A肾病( Ig A Nephropathy,Ig A N) 、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以Ig A肾病最常见[5]。现代医学对肾性血尿的治疗多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双嘧达莫片治疗[6],前两类药物均可有效抑制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合成,双嘧达莫片则可通过抑制肾小 球毛细血 管内凝血 进而达到 抑制炎症 的目的[7,8]。

肾性血尿属于中医学的“尿血”“血证”等范畴[9]。中医学认为,肾性血尿病位在肾与膀胱,病因病机为虚、热、湿、 瘀,为本虚标实之证,“虚”是指肾虚,肾气不固则气虚不能摄血故尿血,“湿”是指脾失健运,水湿不化,郁久化热灼伤脉络故见尿血,“热”系火毒、湿热之邪下注,灼伤膀胱脉络, 血溢水道故尿血,湿、热为主证,虚、瘀为兼证。《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曰: “热在下焦者则尿血。”“瘀”是指血虚无力推动血行,瘀血阻滞,脉路不通,故出血,而肾病“久病入络”,肾阴亏虚,无以藏精故出现蛋白尿。本研究采取的基本方中,生地黄、山茱萸补肾养阴,女贞子、旱莲草补肾养阴,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小蓟、白茅根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泽泻、茯苓可利水渗湿、泄热,诸药合用,共奏补肾清热、祛湿活血之效。肾性血尿病程迁延,在病程中或湿热为重,或血瘀为重,二者常相互影响,故病程中常出现不同兼证甚至并发症,因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多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随症加减治疗。刘旭生教授[10]认为,肾性血尿常存在湿热重,以湿热夹瘀血为主,治疗当先以清热利湿为主,兼补肾养阴活血,故本研究中对肾性血尿患者在基本方上加知母、黄柏加大滋阴清热之功效; 咽痛者,酌加牛蒡子、金银花清热利咽; 伴肉眼血尿、失眠心烦者,多因湿邪久恋,郁而化热,热灼伤阴,湿邪更甚,可选用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药清热利湿为主; 血尿明显者,重用小蓟、白茅根,既可加大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之效,又具利水消肿之功。“离经之血必有瘀”,长期血尿不止者,必有血瘀阻络,故活血化瘀当贯彻治疗全程。刘教授指出,但见瘀血,即当活血化瘀,不可轻易止血收涩,如用丹参活血养血,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11],女贞子、旱莲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小蓟、白茅根等多味中药均具有提高免疫功能,改善机体免疫状态的作用。

张亚琪等[6]使用中药辨证加减治疗肾性血尿患者3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3. 3% ,显著高于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的66. 6% 。本研究对观察组以补肾、清热、祛湿、活血并举, 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92. 5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 63% ( P < 0. 05) ,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尿沉渣红细胞计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别为( 9. 17 ± 7. 19) × 104/ m L、 ( 0. 49 ±0. 30) g/24h及( 20. 04 ±9. 97) 万/m L、( 1. 06 ±0. 61) g/24 h,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 P < 0. 01,P < 0. 05) ,观察组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 P < 0. 05) ,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可以看出,与实施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相比,实施中药辨证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治疗后患者的尿沉渣红细胞计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低更为明显,说明对肾性血尿患者给予清热活血法治疗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及相关指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清热活血汤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消化道溃疡急性出血患者8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消化病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消化道溃疡出血的诊断标准[2]。采用随机数表生成随机数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男24例, 女16例, 年龄32~60岁, 平均 (38.2±5.3) 岁;原发疾病:胃溃疡12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0例, 复合性溃疡8例;对照组男25例, 女15例;年龄33~64岁, 平均 (40.2±5.38) 岁;原发疾病:胃溃疡14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8例, 复合性溃疡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同等基础治疗, 包括禁食、输液、补充血容量、输血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40 mg, 静脉推注, 2次/d, 止血芳酸0.3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中静脉滴注, 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健脾利湿清热活血治疗, 具体方案如下: (1) 中药汤剂:黄芪20 g, 党参15 g, 炒白术10 g, 茯苓15 g, 大黄6 g, 黄连6 g, 黄芩10 g, 三七粉6 g (冲) , 仙鹤草30 g, 蒲黄炭10 g (包) , 甘草6 g。水煎内服, 1剂/d, 加水500 m L煎至150 m L, 由厦门中医院煎药室统一代煎, 每剂煎2次, 分上下午2次口服。 (2) 云南白药0.5 g, 口服, 3次/d。 (3) 炎琥宁320 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 静脉滴注, 1次/d;黄芪注射液40 m L+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 静脉滴注, 1次/d。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7 d的治疗, 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若出现出血加重, 需要内镜止血或手术止血, 则退出试验。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中医证候进行评估[2]。 (1) 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证候积分减少≥90%; (2) 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50%; (3) 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50%。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1) 显效:1周内呕血、黑便停止, 大便潜血连续3 d阴性, 出血症状完全缓解; (2) 有效:1周内呕血、黑便减少, 大便潜血连续3d (++) , 出血症状略改善; (3) 无效:出血未止, 临床症状未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黑便、乏力、痞满等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而在呕血、心悸、面色苍白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总体疗效和大便隐血转阴时间比较:观察组大便隐血转阴时间 (3.1±0.9) d, 显著优于对照组转阴时间 (4.5±1.2) d (t=4.31,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χ2=3.52, P<0.05) , 见表2。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组1例皮疹, 对照组5例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 2例皮疹, 1例白细胞降低,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2.5% (1/40)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0% (8/40) (χ2=6.13, P<0.01) , 所有患者予以对症治疗后好转。

讨论

消化道溃疡属于中医“便血”“吐血”范畴, 是内科中的危急重症, 多数患者属于脾虚湿热血瘀证。消化道溃疡原因多数在于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群喜食肥甘厚腻, 久而久之易造成脾胃损伤、生活节奏加快、思虑劳顿, 进而引起脾胃不能运化水湿, 导致内生湿浊、热邪破血妄行。祖国医学认为该病的病机主要在于脾胃虚弱, 其治疗关键应为攻补兼施。

健脾利湿清热活血法可有效治疗该病, 该中药组方为四君子汤和泻心汤为基础方加减而成, 该组方中的四君子汤可有效增减胃黏膜的分泌量, 同时降低胃蛋白酶的分泌量, 进而增强胃黏膜的抵抗能力[3]。该法可有效缩短出凝血时间, 促进血小板的有效黏附及聚集, 促进血栓的形成, 降低纤溶酶活性, 促进溃疡的愈合。党参、白术可有效抗击消化道溃疡, 大黄具有改善胃肠道血流灌注、清除氧自由基、促进胃黏膜新陈代谢作用, 同时还可对血液流变学进行有效调节, 提升血浆渗透压, 而对血小板数目、功能均无影响, 进而达到活血、止血作用[4]。多药联合治疗, 可起健脾利湿清热活血之功, 辅助以炎琥宁、黄芪注射液与云南白药, 可达标本兼治目的。

综上所述, 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行健脾利湿清热活血法治疗, 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小, 值得推广。

注:χ2表示两组进行秩和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邝生, 徐进康, 陆喜荣.清胃和络法治疗胃热血瘀型消化性溃疡出血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19 (6) :365-366.

[2]李超群.健脾利湿清热活血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12, 10 (2) :150-152.

[3]吴林峻.健脾利湿清热活血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3) :253-254.

清热活血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3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72例,年龄37~77岁,平均年龄(53.2±11.3)岁,病程1~4年,平均(1.8±0.9)年。临床分期:早期患者35例,中期患者86例,晚期患者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断标准,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口服雷公藤片,2片/次,3次/天,且均在餐后服用,同时口服诺福丁胶囊,100mg/次,1次/天,和氨蝶呤7.5~10mg/次,1次/天;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通络法进行中医治疗,予以清热解毒汤和活血通络汤进行辨证治疗,前者主要含有金银花、土贝母、蒲公英、连翘、苦参、栀子等,后者主要含有黄芩、蜈蚣、白芍、鸡血藤、当归、云茯苓、川芎、炙甘草等。另外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对症添加细辛、金钟根等。两组患者均以30天为1个疗程,且在治疗期间,均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和镇痛剂[4]。

1.3 疗效评定

首先采取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分与记录,其次抽取患者晨空腹静脉血3mL测定外周血液中ESR数值与CRP含量。根据以下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判定: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关节功能与类风湿因子恢复正常,停药后3个月仍可维持ESR;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减轻,关节功能显著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显著变化或加重,关节功能无变化,ESR与类风湿因子滴度降低。治愈与有效计入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ESR与CRP变化幅度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0.8%,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3.8%(P<0.05)。详细结果见表1、表2。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为自身免疫疾病的一种,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主要是由于该类人群身体机能下降较大,关节衰老且发生退行性改变,致使关节力学与平衡丧失,进而造成软骨增生和损坏,出现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问题[5]。

(±s)

(n)

笔者通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发现,多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都表现为手足关节肿痛,触之发热,或者伴有皮下结节,舌质红暗并伴有瘀斑,脉象细弦或涩数。对此笔者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应为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也就是由于风寒侵入机体,滞留于经络而未散去,日久化为热毒,或者是患者直接受到热毒侵袭,造成气血阻滞不通,进而麻痹关节脉络,出现红肿、屈伸不利的症状,因此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和活血通络为原则。

因此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在进行西医治疗的同时,加用中医清热解毒汤与活血通络汤进行治疗,前者可以祛除患者体内的热毒,消除发病之根源,后者则可以打通经络,使血气运行恢复正常,进而使关节正气恢复,相关临床症状自然得以消解。通过本组探究结果也可以发现,采取中医诊治的观察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ESR和CRP检测结果的改善幅度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临床有效率也显著提高。因此笔者认为,采取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探究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6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中医辅助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经常规治疗与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法综合治疗后,其疼痛改善情况、ESR与CRP变化、临床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活血通络法,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学武,柳建军.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9):95-96.

[2]郭逸.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治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20):155-156.

[3]岳爱连.从热毒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J].光明中医,2010,25(4):701.

[4]马光明.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27.

清热活血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入选2009年7月—2011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中、重度牙周炎患者97例, 其中男性53例, 女性44例, 年龄47~62岁, 平均 (55.1±7.5) 岁, 患者入选标准:患者患有糖尿病, 且确诊中、重度牙周炎。入院后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发病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应的口腔检查, 均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口腔清洁, 均给予全口龈上洁治, 1周后对患者进行复诊, 并进行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口服清热滋阴活血方剂治疗, 方剂的主要成分:金银花、北沙参和川芎各15 g, 水煎, 每日1剂, 分2次服用, 疗程为2个月。

1.2.2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检查, 记录菌斑指数 (PLI) 、龈沟出血指数 (SBI) 、探诊深度 (PD) 、附着丧失 (AL) 。收集患者龈沟液, 采用ELISA方法检测龈沟液IL-6水平。

1.2.3 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2个月后, 对患者进行临床效果评价。显效:牙龈炎症得到控制, 流脓、出血等症状消失, 牙周袋变浅, X线显示牙槽骨停止吸收, 牙齿较稳定;有效:牙龈流脓、出血等症状有所好转, 牙槽骨吸收减慢;无效:症状无显著改善。总有效率= (显效人数+有效人数) 总人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显效率、总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73.5%、93.9%和6.1%, 与对照组47.9%、18.8%和71.2%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或P<0.01, 见表1。

2.2 牙周指标及龈沟液白细胞介素-6 (IL-6) 水平比较

治疗2个月后,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改善, 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改善更加显著, 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a与治疗前相比, P<0.05;b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糖尿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研究[5]发现, 糖尿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 糖尿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显著的胰岛素抵抗, 患者始终存在的高血糖状态以及糖基化产物易并发牙周炎。国内研究[6,7]显示, 糖尿病合并牙周炎其炎性因子水平显著升高。IL-6为一种由活化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的作用是刺激T细胞、B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增殖, 促进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 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和巨核细胞分化, 诱导急性期反应蛋白产生, 对神经、内分泌和造血系统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近年来研究显示, IL-6为一种炎性细胞因子, 诱导的机体免疫反应、应激反应以及炎性反应与脑卒中的发生以及脑组织损伤密切相关。

目前, 糖尿病合并牙周炎的主要治疗手段是牙周基础治疗,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但是对部分患者牙周基础治疗效果较差, 其中可能的原因是患者血糖控制不佳[8]。本研究观察发现, 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其龈沟液中的IL-6水平显著升高, 可能是引发糖尿病患者发生牙周炎的主要机制。采用清热滋阴活血方剂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优于对照组。并且在治疗2个月后, 治疗组各指标改善更加显著, 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间接证实了炎症和免疫反应在糖尿病合并牙周炎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临床作用。目前中医对糖尿病合并牙周炎的解释为[9,10]患者消渴病久、导致久病入络, 痹血阻滞脉道, 因而新血不能滋养牙齿、牙龈暴露, 牙齿出现松动, 易于脱落, 因此, 治疗原则应为清热、滋阴和活血。清热滋阴活血方剂主要成分为金银花、北沙参、川芎;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中医证实其除此作用之外, 还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症的作用;北沙参则具有抗免疫的作用;而川芎则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三者的联合作用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而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最终达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

综上所述, 炎症在糖尿病合并牙周炎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作用,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 在牙周基础治疗上采用清热滋阴活血方剂治疗糖尿病伴牙周炎, 临床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阳琰, 高琳, 郝涛, 等.糖尿病合并牙周病与糖脂代谢的关系[J].重庆医学, 2011, 40 (5) :443-444.

[2]王琳源, 高秀秋.糖尿病与牙周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 2008, 37 (7) :97-98.

[3]韩璐, 兰倩, 孙昌娟.伴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疗效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 2008, 16 (7) :300-302.

[4]卢怡, 施根生, 牛忠英, 等.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水平的检测[J].北京口腔医学, 2010, 18 (3) :162-164.

[5]王萍, 秦明群, 许连静, 等.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细胞间黏附分子的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 2011, 51 (37) :42-43.

[6]蒋晓真, 顾哲, 周斌, 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8, 2 (8) :15-17.

[7]尹高权, 王治平.中重度牙周炎伴Ⅱ型糖尿病的牙周基础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J].热带医学杂志, 2011, 11 (8) :917-918.

[8]牙祖科, 曾启新, 陈东晖.牙周基础治疗对药物性牙龈增生的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09, 7 (1) :14-16.

[9]兰倩, 韩璐, 谢倩艺.短期扩张牙周袋后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治疗老年牙周炎[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07, 5 (4) :202-204.

清热活血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风湿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 男28例, 女32例;年龄32~62岁, 平均 (46.3±12.2) 岁;病程6个月~5年, 平均 (1.8±0.5) 年。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比。

1.2 纳入标准[2]

①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提出来的相关标准, 及中医辩证标准中的湿热痹阻证;②疾病处于活动期;③治疗前1个月内未应用皮质激素治疗;④X线检测病变部位分期为Ⅰ~Ⅲ期;⑤排除卧床、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妊娠期或哺乳期、存在精神疾病等患者, 排除关节严重畸形的晚期患者;⑥所有患者均知情。

1.3 方法

研究组采用清热利湿活血综合疗法, 即内服+外熏+针炙。内服:清热养阴除湿丸, 主要成分包括半枝莲、连翘、金银花、白鲜皮、忍冬藤、白花舌蛇草、丹皮、虎杖、川乌、桂枝、甘草、土茯苓等, 口服3次/d, 每次12 g。外熏:根据患者关节肿胀情况酌情选取青风藤、苍术、茵陈、土茯苓、忍冬藤、苦参、赤芍、黄柏等清热利湿宣痹药物进行全身熏蒸。针炙:上肢病症取合谷、外关、手三里、尺泽、曲池、肩髃等穴位, 下肢病症取解溪、太溪、昆仑、阳陵泉、环跳等穴位, 留针30 min, 1次/d, 可根据肿胀程度和部位行点刺放血。

对照组采用甲氨喋呤 (MTX) 治疗, 由上海医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H31020644, 每日10 mg, 每周口服1次。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 观察疗效。疗效评价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ACR20/50/70标准[3]。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 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 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详见表1, 研究组患者ACR70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ACR20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 病因较复杂, 与环境、遗传基因等密切相关[4]。中医认为, 风、寒、湿三邪是造成痹症发病的主要外在因素, 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机在于三邪入侵体内, 久之而化热蕴毒, 湿热痹阻, 引起经络闭阻, 进而引发关节的疼痛、肿胀、功能性障碍、晨僵等不良症状。

清热养阴除湿丸是我国著名风湿病专家王为兰的研制成果[5], 全方有化浊除湿、清热解毒、通络止痛的功效, 内服可有效抵御和改善机体内风、塞、湿邪侵入的损伤, 缓解关节肿痛症状;同时, 应用相似的清热利湿活血类中药进行外用薰蒸, 内外结合, 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针炙通过刺穴和放血有利于改善患者上、下肢的运动性, 尽早恢复肢体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 从而加速治疗效果。综合疗法结合了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活血化瘀等功效, 同时综合内治、外用和传统中医针炙疗法, 以更有利于减轻肿胀疼痛症状, 迅速改善病变关节的功能, 巩固疗效。

在本组研究中, 采用中医综合疗法的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采用MTX治疗的对照组, 提示清热利湿活血综合疗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有效性, 其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且中药副作用小, 对患者安全性高, 适用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玮君, 王玲.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左室功能.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 28 (9) :844-845.

[2]唐晓颇, 姜泉, 刘维, 等.清热利湿活血综合疗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12例疗效分析.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7 (11) :978-980.

[3]姜泉, 曹炜, 唐晓颇, 等.清热活血方药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5 (7) :588-590.

[4]余学芳, 汪海静, 陆学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前白蛋白的变化及意义.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2, 15 (5) :458-460.

清热活血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2010年6月~2011年4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Ш、IV期患者,男28例,女32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36岁,中位年龄52.6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诊断证实。诊断标准:符合《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1]的胰腺癌有关诊断标准,且均经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确诊为上皮源性肿瘤。纳入标准:符合胰腺癌诊断标准;分期为Ⅲ、Ⅳ期,无法行根治性切除或拒绝行手术治疗者;具有可测量病灶;预期生存期≥3个月。排除标准:治疗期间患者依从性差,临床资料不完全者;KPS积分≤60分;具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等化疗禁忌证者。分期标准根据2002年UICC的TNM的分期标准进行肿瘤分期[2]。其中胰头癌29例,胰体癌18例,胰尾癌13例,均有可测量病灶。60例患者中,均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其中肝转移22例,根据入院的时间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将病例分为中药配合化疗组(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基线分析年龄、性别、分期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后,即行吉西他滨(健择,法国礼来公司,批号FF5C97A)1 000mg/m2,d1、8、15单药化疗,28天一周期,连续应用2周期,联合中药治疗组在化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方药主要由赤芍、丹皮、半枝莲、虎杖、蒲公英、蜈蚣等组成,水煎服,日一剂,浓缩约300ml,分两次服,共6周。化疗组化疗期间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治疗结束后1周复查进行疗效评价。

1.3 疗效评估

(1)近期实体瘤客观疗效评判标准采用国际实体瘤RECIST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2)检测治疗前后血清CA199的变化,下降≥50%为显效,下降≥25%为有效;下降≤25%且升高≤25%为稳定,升高≥25%为无效。(3)临床受益率效评价的方法主要使用临床受益反应(clinical benefi t response,CBR)对疼痛、体力状况及体重改变作出评估,其评判标准为凡符合下列一项指标(持续4周以上),并无任何一项恶化者,定义为临床受益者:(1)疼痛强度减轻≥50%(疼痛评估采用数字评估法);(2)镇痛药物用量减少≥50%;(3)体力状况按卡氏评分标准改善20分;(4)如疼痛程度及体力状况均稳定,则非体液滞留的体重增加≥7%。(4)毒副反应: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肝功能等变化情况,毒副反应评定根据《抗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标准”评定。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两组病例中共57例完成足疗程,3例患者因不能耐受治疗而退出观察,其中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CR+PR)分别为24.14%、17.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控制率(CR+PR+SD)分别为82.76%、57.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CA199(ng/ml)的变化比较

经卡方检验,两组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CR+PR)分别为68.97%、39.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控制率(CR+PR+SD)分别为89.66%、67.8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临床受益反应比较

治疗组及对照组经治疗后临床受益反应率分别为75.86%(22/29)、50.00%(14/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以疼痛缓解有效率为最高两组分别为58.62%(17/29)、46.43%(13/28);见表3。

2.4 两组毒副反应比较

两组治疗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学毒性反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消化道反应在中药治疗组反应相对较轻见表4。

3 讨论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是目前中医治疗肿瘤性疾病的主要药物,现代研究证实这两类药物不仅具有直接的抗肿瘤作用,而且还能够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化疗增敏及逆转多药耐药而产生抗肿瘤作用[3,4]。另一方面,随着对肿瘤微环境研究的深入,肿瘤相关炎症在肿瘤发病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肿瘤炎症的形成不仅涉及外源性微生物感染的外源性机制,而且涉及肿瘤基因的表达异常(如ras/raf、Tyrosine kinase、myc等)启动与炎症相关的基因调控网络的内源性机制,不论在外源性机制和内源性机制中,炎症因子及炎症细胞的大量募集和活化构成了肿瘤相关炎症微环境的主要特征[5]。由于慢性炎症的长期存在,不仅可造成正常组织细胞的分化异常,促进肿瘤的形成,而且还可通过炎症细胞、炎症因子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参与肿瘤的增殖和转移[6]。而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是目前中医治疗急、慢性炎症的主要治则,对炎症通路及炎症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7~9],且恶性肿瘤常有伴血液的高凝状态(以血瘀证为主要临床表现)[10,11]、肿块的形成及其易于侵袭与转移局部炎症的形成常表现出的属阳属热的特点,同时也为这一治法提供了重要的中医临床辨证依据。因此,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不仅可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而且其对肿瘤炎症微环境的改善作用相比于其他抗肿瘤中药可能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学对胰腺癌并无专病论述,主要散见于“伏梁”、“黄疸”、“积聚”等病证中,由于其腹中积块、疼痛、黄疸、发热等的临床证候特点,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已成为目前中医辨证治疗的的重要原则之一。结合以上我们对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在肿瘤性疾病中这一治法的认识,我们认为热毒和血瘀在胰腺癌发病及进展中相对于其他肿瘤可能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自拟了以上组方配合化疗对中晚期胰腺癌患者进行干预,其中赤芍、丹皮、活血凉血,半枝莲、虎杖、蒲公英清热解毒,蜈蚣活血抗癌,研究结果显示,以上组方配合化疗不仅能够增加化疗的疗效,降低化疗相关毒副作用,而且能够明显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临床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配合单药吉西他滨(健择)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晚期胰腺癌60例,采用自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配合单药健择方案治疗,并与单纯应用单药吉西他滨(健择)化疗方案组30例作对照。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每日一剂,浓缩约300ml,分两次服,共6周;单药吉西他滨方案:吉西他滨1 000mg/m2,d1、8、15单药化疗,28天一周期,连续应用2周期。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近期疗效、CA199、临床受益反应及相关毒副作用临床指标。结果:相对于单药吉西他滨组,配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可以明显提高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临床受益反应率,并能够减少化疗相关毒副作用。结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具有较好的疗效,且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控制病情发展。

关键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胰腺癌,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国抗癌协会.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61

[2]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27~528

[3]陈雨凤,张少华.活血化瘀药抗肿瘤及肿瘤转移的作用机理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2):62~63

[4]潘磊,陈培丰.清热解毒中药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3):569~571

[5]Sica A.role of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inCancer-related inflammation[J].Exp Oncol,2010;32(3):153~158

[6]Mantovani A,Garlanda C,Allavena P.Molecular pathways and targets in cancer-related inflammation[J].Annals of Medicine,2010;42(3):161~170

[7]姚茹冰,赵智明,蔡辉.活血化瘀中药三七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6):720~721

[8]鲁恒心,方肇勤.清热解毒治法的现代研究进展及其在肝癌中的应用概况[J].江苏中医,2001;22(4):43~44

[9]马世堂,刘培勋,龙伟,等,血必净抗炎作用药效物质基础和多靶点效应[J].物理化学学报,,2009;25(10):2080~2086

[10]田同德,储真真,陈信义.恶性肿瘤患者血凝异常的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9;16(1):38~41

上一篇:模式与功能下一篇:智能烧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