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活血疏肝汤

2024-11-16

益肾活血疏肝汤(共4篇)

益肾活血疏肝汤 篇1

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研究表明,其与抑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抑郁已成为影响冠心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1]。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的人群,临床以肾虚血瘀,水饮内停,肝郁气滞为多发证型,本研究应用益肾疏肝,活血利水治疗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8月-2013年7月于本院心内科住院确诊的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患者84例,根据随机 化分组原 则,将其分为 治疗组和 对照组 。治疗组4 4例 ,男2 0例 ,女2 4例 ;年龄4 5岁~70岁,平均66.5岁;病程2年~13年,平均10年。 对照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40岁~68岁,平均64.5岁;病程1年 ~12年,平均9年。 两组患者 性别 、年龄及病 程比较差 异无统计 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冠心病诊断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所修订的《冠心病诊断参考标准》,并参考1980年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心血管专业组指定的《关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的建议》。

1.2.2舒张性心力衰竭(DHF)诊断标准按照2008欧洲心脏病年会(ESC)心力衰竭指南DHF的诊断标准:1存在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和/或体征;2左室收缩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即左室射血分数≥50%;3存在舒张功能障碍的证据: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提示有左室松弛、充盈、舒张期扩张度降低或僵硬度异常。排除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肝肾疾病等全身性疾病者,肺水肿、慢性阻塞性肺病、窦性心动过缓、严重低血压(<90/60 mmHg)患者,并排除活动性心内膜炎、心肌炎或心包炎、急性心肌缺血等疾病者。

1.2.3抑郁症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抑郁症诊断标准[2],诊断工具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3]。

1.2.4中医辨证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关于《胸痹心痛诊疗规范标准》[4]及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院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辨证为肾虚血瘀、痰饮内停证,临床表现:胸痛、胸闷、心慌、喘促、咳嗽咳痰、身困乏力、下肢水肿,头晕,舌暗红或有瘀斑,舌苔白或厚腻,脉弦细或细涩。

1.3纳入标准年龄40岁~70岁,性别不限;符合上述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抑郁症诊断标准及肾虚血瘀、痰饮内阻辨证标准,心功能Ⅱ级~Ⅲ级;在入组之前未服用过抗抑郁类药物,只服用相应的心血管病治疗药物;自愿接受临床观察的患者。

1.4排除标准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致命性心律失常;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肿瘤; 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存在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痴呆;存在自杀倾向者。

1.5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每周1次的心理疏导。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他汀类降脂药、硝酸酯类药物、β 受体阻滞剂、呋塞米、螺内酯及氟哌塞顿美利曲辛片, 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调整药物剂量,疗程为8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肾疏肝,活血利水方药。 药物组成:淫羊藿15 g,党参20 g,黄芪30 g,生地黄10 g,丹参15 g,川芎10 g,葶苈子15 g,益母草30 g, 柴胡12 g,枳壳10 g,香附10 g,白芍10 g,茯苓15 g, 白术10 g。头煎加水400 mL,水煎30 min,取汁150 mL,二煎加水300 mL,取汁150 mL,两煎混合,每日1剂,早晚分服,疗程为8周。

1.6疗效标准

1.6.1心功能疗效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疗效判断标准。近期治愈:心功能纠正至Ⅰ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检查恢复正常;显效:心功能进步2级以上,而未达到Ⅰ级心功能, 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明显改善;有效:心功能进步,而未达到Ⅰ级心功能,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有所改善; 无效:心功能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死亡。

1.6.2中医证候疗效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拟定。显效:临床主症、次症基本或完全消失,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加重:治疗后积分超过治疗前的积分。

1.6.3心电图疗效显效:静息心电图恢复到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的下降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或主要导联导致的T波变浅≥25%,或者平坦的T波变为直立;无效:静息心电图与治疗前相同。

1.6.4抑郁疗效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减分率进行评定[4]。基本治愈:精神症状消失,减分率≥75%;显效:精神症状基本消失,减分率≥50%;有效:精神症状减轻,减分率≥25%;无效:减分率<25%,精神症状无改善。

1.7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功能疗效比较(见表1)

2.2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见表2)

2.3两组患者抑郁疗效比较(见表3)

2.4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4)

3讨论

舒张性心力衰竭是指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左室舒张期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和心肌顺应性降低导致舒张期充盈受损、心搏量减少、左室舒张期末压增高而发生的心力衰竭,多见于中老年人。冠心病早期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占主导地位,由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导致的心力衰竭占全部心力衰竭的20%~30%, 其早于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导致的心力衰竭,近年来其发病有逐渐升高的趋势。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生活质量下降,劳动力丧失,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文献表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情绪障碍发生率可达40% ~50%,随着心力 衰竭的发 生发展,极易产生抑郁、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对心力衰竭的预后又有很大的影响,如此周而复始, 导致病情反复发作,逐渐恶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损害、急慢性应激等引起体内细胞因子水平 变化 ,如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 素 (IL)-1、 IL-6、一氧化氮 等,可影响下 丘脑-垂体-肾上腺皮 质 (HPA)轴和5-羟色胺合成引起抑郁[7];而抑郁能够激活HPA轴及交感神经系统,引起血管紧张素Ⅱ及盐皮质激素的释放,进而激活盐皮质激素受体,促进心脏病的发生[8]。近年来对心力衰竭患者行为、心理及情绪障碍的研究及治疗愈发增多。因此,积极治疗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恐惧等,对这类患者在积极治疗心力衰竭的同时进行抗抑郁治疗, 不仅其心理障碍症状得到缓解,心功能亦有大幅改善。

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胸痹”“心悸”“水肿”等范畴,其发病多与情志、饮食、体质等因素有关。根据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的特点,参考古今文献,从“肾为先天之本”“肾为元气之根”入手,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证,以气虚、阳虚为本, 血瘀、痰饮为标。病位在心肾,与肝脾有 关。心肾相交,心本乎肾,人至中年之后,肾气逐渐衰退。肾阳亏虚,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致心阳不振,鼓动无力,血行迟缓,瘀血阻滞,心脉不通,发为胸痹。“津血同源”,津液流于脉中则为血。血行通畅,则津液运行通畅。“血不行则为水”,如瘀血阻滞,血行不畅,则水液积聚,促进痰饮水湿的形成,痰饮上凌心肺,泛溢肌肤,则出现憋喘、心悸、咳嗽、水肿等证候。肾的生理功能失调是本病的发病根源,由其而致的瘀血、痰饮阻滞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抑郁属中医“郁证”范畴。郁证的发生,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郁证与胸痹密切相关,互相影响。若七情过激,情志不遂, 则肝气不舒,气机不利,气机不畅则血行受阻,血瘀脉中,闭塞胸阳,发为胸痹。而胸痹患者无法接受罹患冠心病的事实,或因为冠心病发作影响日常生活而闷闷不舒,郁郁寡欢,久而成疾。根据上述病因病机,笔者应用益肾疏肝,活血利水法治疗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方中淫羊藿壮元阳, 鼓舞肾气,使血运有力,为主药;生地黄补肾益精、养阴生津,以上两药,一温肾阳,一滋肾阴,一阴一阳,阴阳双补,喻“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之意,携达平补肾气之效,使阴阳并补,肾气更旺,血运更畅;党参、黄芪健脾益气、扶正固本,黄芪兼有利水消肿之功;益母草、丹参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与葶苈子合用加强利水作用;桑白皮、葶苈子利小便,兼有泻肺平喘之功。柴胡、香附、枳壳调畅气机,疏肝理气解郁;白芍、当归滋阴养血柔肝;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利湿,使营血生化有源,又可实土以御木侮。全方配伍,共奏益肾疏肝,活血利水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仙灵脾、党参、黄芪有扩血管,增加冠脉血流,提高心输出量,改善心脏舒张功能的作用。益母草、丹参、 葶苈子等活血利水药能减轻心脏负担,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脏舒缩功能。生地黄具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作用。配合其他补肾活血利水药,共同起到改善微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增加冠脉血流量,从而改善左室舒张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益肾疏肝,活血利水法治疗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及抑郁状态,效果显著,同时还可减少服用西药所导致的不良反应。

疏肝活血汤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会色素病学组制订的黄褐斑临床诊断标准[1], 并且排除近半年内服任何影响内分泌药物的患者以及伴绝经、妊娠、糖尿病、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将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176例, 对照组70例。两组患者在临床分型、年龄、病程、病变范围上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自制疏肝活血汤 (柴胡15 g、当归15 g、薄荷15 g、桃仁10 g、红花10 g、菟丝子10 g、赤芍15 g、白芷10 g、枳壳10 g、甘草10 g) 每天一剂, 分早、晚饭后口服, 维生素E 0.1 g/次, 维生素C 0.1 g/次, 均3次/d;并辅以中药面膜敷30min, 1次/周。对照组:除不服用中药外, 其余治疗措施同治疗组。疗程均为60 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60天后观察疗效。参照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 (2003年修订稿) [1]。基本治愈为色斑面积消退>90%及治疗后下降指数≥0.8;显效为色斑面积消退>60%及治疗后下降指数≥0.5;好转为色斑面积消退>30%及治疗后下降指数≥0.3;无效为色斑面积消退<30%及治疗后下降指数<0.3。有效率以基本治愈率加显效率计。

2结果

治疗结果为治疗组有效率为64.20%, 对照组为38.57%,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42, P<0.005) , 见表1。

3讨论

黄褐斑属于中医学“黧黑斑”和“面尘”范畴,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面部》认为本病“由忧思抑郁, 血热不华, 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其主要原因为情志不遂, 中气郁结, 气滞则血瘀, 气血瘀滞则生褐斑, 有研究亦表明本病与血瘀有关[2], 疏肝活血汤方中用桃仁、红花、赤芍活血为主;当归、白芍补血;柴胡、薄荷、枳壳行气疏肝;白芷祛风;菟丝子养肝;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通过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使气血充盈畅达, 上荣于头面, 润皮肤, 减轻色素[3]。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活血化瘀中药有改善体内环境、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另外当归、菟丝子对酪氨酸酶的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从而抑制酪氨酸形成黑色素, 淡化色斑;当归、白芷也有抑制黑色素生成的作用。

本观察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使用了传统的黄褐斑治疗药物维生素C和维生素E, 是由于两者具有抗氧化作用抑制黑色素形成[4], 临床上常用于黄褐斑的综合治疗。为了避免该两种维生素对疗效判断的影响, 笔者把本观察治疗黄褐斑的有效率与同类措施治疗且判定标准相同文献比较, 优于刘波等[5]报道的氢醌霜、迪维霜联合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有效率 (45.8%) , 与尚爱民[6]报道的复方维A酸霜联合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有效率 (77.6%) 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治疗安全可靠, 疗效好, 不失为治疗黄褐斑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疏肝活血汤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176例口服疏肝活血汤和维生素C及维生素E;对照组70例口服维生素C及维生素E。治疗60天后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64.20%, 对照组有效率38.57%,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13.42, P<0.005) 。结论 疏肝活血汤具有调整脏腑功能、调节内分泌、稳定机体内环境、改善皮肤营养等作用。

关键词:黄褐斑,疏肝活血汤,维生素E,维生素C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断表准 (2003年修订稿)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杂志, 2004, 3 (1) :66-66.

[2]陈达灿禤国维皮肤性病科专病-中国临床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64-388.

[3]傅杰英.中医美容.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37-48.

[4]刘艳, 肖生祥, 王永贤, 等.黄褐斑的治疗现状.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4, 18 (9) :566-568.

[5]刘波, 徐桂香.三种疗法治疗黄褐斑治疗观察.现代医药卫生, 2003, 19 (8) 966-967.

益肾活血疏肝汤 篇3

1一般资料

80例脂肪性肝病患者均为2008-01~2010-01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 男34例, 女16例;年龄29~71岁, 平均47.5岁。对照组30例, 男21例, 女9例;年龄27~70岁, 平均45.5岁。两组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均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1,2]。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湿结兼血瘀证, 症见胁肋胀痛、倦怠困重、腹胀便溏、口苦, 苔薄或微腻, 脉弦或弦数等。

2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自拟疏肝活血清脂汤, 方药组成:泽泻30g、何首乌20g、焦山楂30g、垂盆草15g、荷叶15g、枸杞子15g、丹参15g、决明子20g、柴胡12g、炒白术30g、茯苓20g、厚朴10g。肝区胀痛明显, 加延胡索、川楝子;脾虚甚加黄芪、山药;腹胀加枳实、大腹皮;肝功能明显异常加平地木、虎杖;纳差加鸡内金、炒麦芽。每日1剂, 水煎2次, 取汁混匀, 早晚两次口服, 150ml/次。对照组口服东宝肝泰片, 每次3片, 每日3次;维生素E 1片, 每日1次, 复合维生素B 1片, 每日1次。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 1疗程后判定疗效。在治疗期间停用其它降脂保肝药。

3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肝功能、血脂指标恢复正常, B超显示脂肪肝表现消失。显效:症状、体征消失, 肝功能、血脂指标恢复正常。B超显示肝大回缩或脂肪肝表现消失或由重度转为轻度。有效:症状体征改善, 肝功能、血脂指标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 B超显示肝大回缩或脂肪肝表现下降一个级别。无效: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 肝功能、血脂无明显恢复, B超显示脂肪肝无明显改善。

3.2 两组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治愈8例, 显效9例, 有效29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治愈2例, 显效13例, 有效6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检验;P<0.05)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肝功能变化, 见表1。

t检验;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P<0.01

4体会

脂肪肝属祖国医学“胁痛”、“肝痞”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或嗜食肥甘厚味及体质因素等导致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而至肝郁脾虚、气血痰瘀、肝络瘀阻, 乃本虚标实证, 治宜疏肝健脾、滋阴柔肝、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疏肝活血清脂汤中柴胡、决明子疏肝理气解郁, 以调畅气机;泽泻、白术、茯苓、厚朴燥湿健脾以绝痰源;何首乌、枸杞子补肝肾、益精血、健脾化浊、滋阴柔肝, 并可防祛邪伤阴耗血之弊;山楂消积行滞, 能加速血脂的清除;荷叶化痰利湿;丹参一味, 可抵四物, 使湿祛痰消瘀化;垂盆草利湿, 具有抑制炎性渗出, 减少肝细胞损伤的作用, 可使血清谷丙转氨酶降低。现代研究表明, 泽泻可抑制外源性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吸收, 影响内源性胆固醇代谢及抑制甘油三酯肝内合成, 从而改善肝脏的脂代谢, 减轻肝内脂肪量, 并改善肝功能[3];何首乌对多种高脂动物模型有明显降脂作用, 同时显著增加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的比值, 改善脂质代谢, 并降低血浆脂质过氧化物含量, 提高过氧化能力, 能与胆固醇结合, 减少肠道胆固醇的吸收, 并阻止胆固醇在肝脏沉积[4];丹参能改善微循环、增加肝毛细血管网血流量, 降低肝组织中脂肪含量, 同时具有清除自由基, 发挥抗肝细胞坏死的作用[5];枸杞子能加速肝内脂质转运, 抑制肝内脂质合成, 改善肝内脂质代谢, 减轻肝细胞脂质沉积并有降糖作用;柴胡具有保护肝细胞, 使肝细胞内蓄积的糖原以及核糖核酸含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故诸药配伍收效显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 14 (3) :164.

[2]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 14 (3) :161.

[3]范建高, 曾民德.脂肪性肝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41, 542.

[4]刘平.现代中医肝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535.

益肾活血疏肝汤 篇4

关键词:气滞血瘀型闭经,疏肝活血通经汤,临床疗效

闭经是妇科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它病症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种, 即原发性闭经 (患者18岁后仍未行经) 和继发性闭经 (患者正常绝经前出现停经, 且时间在6个月以上, 哺乳和妊娠期除外) [1]。引起闭经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受凉、大怒、抑郁、内分泌失调、其他疾病影响等。闭经对患者身体健康的危害较大, 容易导致内分泌紊乱, 引发一系列的不良症状和并发症[2]。因此, 必须要加强对闭经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上对闭经的治疗多是西医药物治疗和中医汤药治疗, 两种方法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 我院妇科门诊收治的气滞血瘀型闭经患者376例。按照入院就诊时间将她们划分成两组。对对照组的100例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方法进行临床治疗, 对观察组的276例患者采用中医疏肝活血通经汤进行临床治疗, 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效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以来, 在我院妇科门诊进行治疗的376例气滞血瘀型闭经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就诊时间将她们随机划分成两组, 即:对照组100例患者, 年龄20~38岁, 平均年龄为 (26.4±3.5) 岁;闭经时间3~7个月, 平均闭经时间为 (4.8±1.3) 个月;未婚患者37例, 已婚患者63例。观察组276例患者, 年龄19~40岁, 平均年龄为 (28.6±3.2) 岁;闭经时间4~7个月, 平均闭经时间为 (5.0±1.6) 个月;未婚患者113例, 已婚患者163例。经过临床比较, 两组患者的症状表现均符合气滞血瘀型闭经的临床确诊标准, 且在年龄、病程、婚姻情况以及临床症状等基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性不明显, 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方法进行临床诊治。具体方法为:给予患者口服克龄蒙片 (生产商家:DELPHARM Lille S.A.S;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06) , 1片/次, 1次/天, 连续用药3周。

1.2.2 观察组:

对患者采用中医疏肝活血通经汤进行临床诊治。药方为:熟地12 g, 当归12 g, 坤草12 g, 香附10 g, 柴胡10 g, 白芍10 g, 郁金10 g, 茯苓10 g, 白术10 g, 红花10 g, 泽兰10 g, 川芎10 g, 甘草6 g。其胸胁胀痛患者, 可增添元胡、炒枳壳、川楝子;便秘严重患者, 可增添生大黄、郁李仁、火麻仁;少腹冷痛患者, 可增添艾叶、肉桂、吴萸;肾虚腰痛患者, 可增添杜仲、桑寄生、川断。将药材冷水煎服, 1剂/天, 2次/剂, 分早晚各服用一次。

1.3 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月经恢复来潮, 且经期、血量等连续三次以上保持正常;显效:患者月经恢复来潮, 但经期不太规律;有效:患者月经恢复来潮, 且经期不规律、血量较少;无效:患者未恢复来潮。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病例数×100.0%[3]。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1.0软件对两组气滞血瘀型闭经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效果进行统计学对比和分析, 并进行χ2检验。当P<0.05时, 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临床比较分析显示, 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为4 3.0% (43/100) , 治疗总有效率为75.0% (75/100) ;观察组的临床治愈率为67.03% (185/276) , 治疗总有效率为95.29% (263/276) ,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气滞血瘀型闭经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血隔”、“闭经”的范畴, 它的主要发病原因是患者由于邪气阻隔、情志不畅、抑郁寡欢等, 导致气滞血瘀、肝气郁结, 胞脉不畅, 从而造成经络不通、气血不和、血不下行, 形成闭经。因此, 其临床治疗的主要方向是活血化瘀、疏肝理气[4]。疏肝活血通络汤由当归、熟地、坤草、等药材组成, 具有良好的解郁疏肝、疏通经络、活血养血、益气健脾的功效, 能够有效的根除气滞血瘀型闭经患者的病症, 达到“移情、易性”的目的[5]。本次临床研究表明, 采用疏肝活血通经汤进行治疗的276例气滞血瘀型闭经患者, 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95.29%) 远远高于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患者 (75.0%) , 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由此可见, 采用中医疏肝活血通经汤对气滞血瘀型闭经患者进行临床诊治, 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闭经症状, 调节内分泌平衡,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而更好的帮助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黄家茹.中医药治疗闭经临床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 2009, 1 (6) :67-69.

[2]杨景海, 万平, 周敏兰.疏肝活血通经汤治疗气滞血瘀型闭经69例[J].光明中医, 2008, 3 (16) :48-49.

[3]黄歆.自拟疏肝活血汤治疗肝郁血瘀型闭经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13, 5 (20) :109-110.

[4]蒋铃, 何贵翔.继发性闭经中医药治疗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7 (16) :205-208.

上一篇:波纹板的工程运用下一篇: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