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汤加减

2024-07-19

柴胡疏肝汤加减(精选10篇)

柴胡疏肝汤加减 篇1

笔者从2005~2008年, 用柴胡疏肝汤为基本方治疗胁痛92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观察181例, 均为门诊病人, 均符合胁痛的诊断标准, 以肝胆B超为依据, 并结合肝功能, 乙肝五项指标几CT等检查, 除外急慢性肝炎, 肝癌等疾患。胆囊炎引起97例, 胆石症引起58例, 原因不明引起26例, 设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2例中, 男49例, 女43例, 年龄最小13岁, 最大69岁, 平均40.8岁, 病史最短者7d, 最长者25年, 平均4.9年。对照组89例中, 男46例, 女43例, 年龄最小15岁, 最大67岁, 平均42.3岁, 病史最短5d, 最长34年, 平均4.2年。2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 给予柴胡疏肝汤为基本方加减, 药用:柴胡10g, 炒白芍15g, 川芎10g, 陈皮10g, 香附10g, 蒲公英25g, 炒积壳15g, 姜半夏, 郁金各10g, 川连3g, 丹参10g, 丝瓜络10g, 炙甘草6g, 湿重明显加砂仁6g, 脾胃虚弱明显加生黄芪15~30g。疼痛明显加乳香, 没药各9g, 气滞明显加佛手10g, 伴口干, 舌红少苔去半夏加麦冬15g, 每日1剂, 水煎2次, 早晚2次分服。对照组, 用元胡止痛片2片, 胆维他片2片, 每日3次, 口服。2组病例均以7d为1个疗程, 观察1~2个疗程, 未愈者再继续治疗1个疗程。凡不满1个疗程, 按1个疗程计算。

3 疗效判定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胁痛疗效判定。治愈:症状消失, 半年内未复发, 主项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显效:主要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 半年内病情稳定, 主项检查明显改善。好转: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或改善半年内虽有发作, 但程度轻持续时间缩短, 主项检查无明显改善。无效:达不到好转指标。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92例, 第1疗程治愈20例 (21.74%) , 好转66例, 未愈6例, 总有效率93.48%;第2疗程治愈40例 (43.48%) , 好转49例, 未愈3例, 总有效率96.74。对照组89例, 第l疗程治愈11例, (12.36%) , 好转50例, 未愈28例, 总有效率68.54%;第2个疗程治愈22例 (24.72) , 好转51例, 未愈16例, 总有效率79.17%, 2组治愈率, 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0.01) ,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肝局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 胆与肝相表里, 胁痛与肝胆有直接关系, 《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 两侧胁中痛”肝为将军只官, 其性动而主疏泄, 因情志失调肝气郁结, 肝失调达则气阻络痹而成胁痛, 凡肝气胁痛初在气, 久则入络, 治疗本病当以疏肝为主, 兼以活血养阴等法, 所以, 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 疗效较佳。治疗组在基本方的基础上进行药物加减, 既体现了专病专方, 又不悖中医的辨证施治的原则。基本方在药物配伍方面有如下特点:方中用柴胡疏肝解郁, 香附理气疏肝, 助柴胡以解肝郁;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 助柴胡以解开经之郁滞, 二药相合, 增其行气止痛之功;白芍柔肝止痛, 与柴胡配伍, 一疏一敛, 相互制约。郁金解痉止痛;陈皮、枳壳理气行滞宽中除胀, 三者配和, 增强行气除胀的作用, 能增加胃肠动力, 有多潘立酮、西沙必利样作用。半夏性温, 黄连苦寒, 辛开苦降, 相得益彰, 半夏辛开散结以和阴, 黄连苦降泻热以和阳。综观全方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 苦辛并进以顺其升。配伍周全, 结合辨证加减用药或益气, 或养阴, 或活血, 或健脾, 使之更合病机。致气机调畅, 胁痛自除。

柴胡疏肝汤加减 篇2

【中图分类号】R25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99-01

刘玉洁教授是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北省首届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理论造诣深厚,特别是在心系疾病的治疗方面独具特色,笔者有幸伺诊,现将刘老师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心悸56例疗效观察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56例均为我院2008.9至2010.9门诊患者,诊断标准均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 56例。治疗组 56例中 ,男性 30例,女性 26例;年龄 16~74岁 ,平均 55. 2岁;冠心病28例 ,高血压病 12例 ,病毒性心肌炎10例 ,风心病 3例 ,肺心病3例。对照组 56例中,男性 32例 ,女性24例;年龄 17~72岁 ,平均 57岁;冠心病 26例 ,高血压病 20例 ,病毒性心肌炎 5例 ,风心病 3例 ,肺心病 2例。中医主要症见:心悸、心慌、胸闷、头晕、乏力、失眠、脉结或代等,根据临床表现中医辨证均属肝气郁结、心悸不宁。

1.2 治疗方法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柴胡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黄芩10g,党参10g,桂枝10g熟军3g茯苓15g,炙甘草10g,半夏10g。加减:兼汗出烦热者加百合30g 浮小麦30g;兼胸闷气短易怒加丹参30g郁金10g合欢皮30g;兼形体肥胖、痰湿内盛加石菖蒲10g远志10g;兼头痛、头晕者加天麻15g、钩藤18g;兼身疲乏力者加黄芪20g、当归 10g; 兼双目干涩者,加枸杞子15g、菊花30g;兼失眠较重者,加入茯神30g夜交藤30g、炒枣仁30g。以上诸药水煎服,取汁约200 ml, 每日1剂,早晚分服,7剂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对照组给予口服心律平150mg,3次/天,连续服用4周。

1.3主要观察指标

每周记录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情况,其中心悸、气短、乏力三症按其严重程度的无、轻、中、重,分别记0 、1 、2、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息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符合2002年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心悸”的疗效判断标准[2] :①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症候积分减少达95%以上;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症候积分减少达70%以上,且在95%以下;③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中医症候积分减少达30%以上,且在70%以下;④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未改善,中医症候积分减少在30%以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次数比较,见表2。

與治疗前比较,*P<0.01 ;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 <0.01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性,60岁,2009年3月16日初诊。心悸时作6年余,加重伴汗出、失眠1月。近6年来心悸时作,伴汗出、烦躁、失眠,近1月来自觉心悸加重,伴烦热汗出、易怒、失眠、乏力、大便干结、小便调。舌质边尖红,苔黄腻,脉弦。证属肝郁化火之心悸,治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1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黄芩10 g,党参10 g, 茯苓10 g,炙甘草10 g,半夏10 g,熟军3g,百合30 g,炒枣仁30g,浮小麦30g, 茯神30g石菖蒲10 g远志10 g合欢皮30g夜交藤40g。水煎服。7剂后诸症减轻。又坚持服药月余症状消失,停药后未复发。

4 体会: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本病多见于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风心病等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刘老师认为,肝为气血之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条达气机的功能,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经络以及各器官组织都赖血以养,血的运行又赖气的推动,赖肝气以调,才能使气血流畅,经络疏通,脏腑功能和调,四肢关节健利,诸窍开阖正常,从而使整体机能健壮,精力充沛情绪舒畅,耐受疲劳,抵御外邪,表明了肝能生养五脏六腑的特点。但如果肝的功能失常,发生肝气郁结、肝火过旺,肝风内动或肝寒凝滞,则影响了心脏的机能运作。“母不生子”,主要表现为心悸, 可伴心神不宁,魂不守舍,潮热汗出,胸胁苦满,失眠,行动不定,坐卧不安,易怒易惊等,因此必须以调理心、肝两脏为主,在调理中使母子相生、机体失衡得以平和。故在治疗上证时,首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每每收到显著疗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见于《伤寒论》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医宗金鉴》谓“是证也,为阴阳错杂之邪,是方也,亦攻补错杂之药……斯为以错杂之药而治错杂之症也。”该方柴胡、黄芩疏肝清热,清夏燥湿化痰,党参茯苓益气健脾、培土抑木,桂枝熟军相佐,温通心脉止悸,龙骨、牡蛎潜阳镇逆,收敛心气,安神定志。诸药共成疏肝解郁、安神止悸之方。本研究结果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3.9%。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4%, P〈0.05;两组患者疗程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治疗心悸临床疗效满意,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6.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

作者简介: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胃痛疗效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患者160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诊断标准[1], 并经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浅表糜烂性胃炎、浅表萎缩性胃炎等。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男44例, 女32例, 年龄最小13岁, 最大69岁, 平均 (39.9±2.1) 岁, 病史最短者7d, 最长者25年, 平均 (4.9±3.2) 年。对照组男46例, 女34例, 年龄最小15岁, 最大67岁, 平均 (40.3±3.1) 岁, 病史最短5d, 最长34年, 平均 (3.9±2.8) 年。2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职业、生活环境等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党参20g、炒白术12g、柴胡10g、炒白芍15g、蒲公英25g、炒枳壳15g、姜半夏、川桂枝各10g、川连3g、炒延胡索15g、生甘草10g。随证加减:若湿重明显者加砂仁6g;脾胃虚弱明显者加生黄芪15g~30g;疼痛明显者加久香虫6g~10g;气滞明显者加佛手10g;胃脘部嘈杂伴舌红少苔者, 党参改为太子参, 去半夏加麦冬10g~15g, 绿梅花10g;泛酸者加煅乌贼骨15g, 每日1剂, 水煎2次, 早晚2次分服。对照组用西药维酶素1.2g, 每日3次;果胶铋100g, 每日3次, 口服。2组病例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 未愈者再继续治疗1个疗程。凡不满1个疗程按1个疗程计算。

1.3 疗效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疗效标准[1]:治愈: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 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痛缓解, 发作次数减少, 其他症状减轻, 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未愈:症状无改善, 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2 结果

(1) 疗效结果表1~3显示, 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0.01) ,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 表2, 表3) 。

(2) 复发率比较对治愈者随访1年, 治疗组胃镜复查26例, 占治愈例数的76.47%, 复发6例, 复发率17.64%;对照组胃镜复查14例, 占治愈例数的70%, 复发6例, 复发率30%。2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 , 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 肝主疏泄, 脾胃主运化腐熟水谷, 升清降浊, 肝之疏泄功能正常, 有助于脾胃之消化吸收, 若因情志不畅, 肝之疏泄功能失调, 横逆犯胃, 则脾胃运化功能障碍, 从而导致脾胃病的发生, 故胃脘痛与肝脾的关系最为密切, 从肝入手治疗此症可有异曲同工之妙。柴胡疏肝散为中医经典方, 尤以对药著名。 (1) 柴胡配白芍。柴胡疏肝理气, 白芍柔肝止痛, 二者配伍一疏一敛、相互制约。 (2) 桂枝配枳壳。桂枝温中、解痉止痛, 枳壳行气宽中除胀, 二者配和, 增强行气除胀作用, 增加胃肠动力, 有多潘立酮、西沙必利样作用。 (3) 半夏配黄连。半夏性温, 黄连苦寒, 辛开苦降, 相得益彰;半夏辛开散结以和阴, 黄连苦降泻热以和阳。 (4) 党参配白术。二者均有益气健脾之功, 相互配合;能增强益气健脾功能。临床上据证施方并随证加减, 充分发挥中医以人为本的治病原则, 从而临床疗效显著。综观全方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 苦辛并进以顺其升降, 补泻同施以调其虚实, 配伍周全, 面面兼顾。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党参、桂枝、蒲公英、黄连等均具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2], 从根本上消除诱因, 从而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柴胡疏肝汤加减 篇4

【关键词】小柴胡汤;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3.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059-02

胃十二指肠炎溃疡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该疾病的发生通常与药物侵蚀消化道黏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胃酸过多等因素有关,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烧心感、呕吐、恶心和溃疡处严重疼痛等等。该病目前常用临床治疗方法有保护消化道黏膜、抑制胃酸分泌、抗感染等。上述疗法虽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但治疗后复发率较高,无法达到根治效果。本次研究就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之间收治的2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108例,女性92例,患者年龄范围在18~65岁之间,平均(54.5±6.5)岁,病程在6个月至7年之间,平均(3.4±2.3)年。按照患者入院顺序的单双数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100例,男女性别比为54∶46,平均年龄(53±6.4)岁,平均病程(3.2±1.1)年;实验组100例,男女性别比为54:46,平均年龄56.2±3.4岁,平均病程(3.4±2.1)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次医学研究所选病例均符合《实用内科学》规定的消化性溃疡相关临床诊断标准,以及中医学领域《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规定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1],并排除胃穿孔、胃部出血以及幽门梗阻的患者[2]。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口服呋喃唑酮(国药准字H21023239)1片/3次/d;口服硫糖铝(国药准字Z20000125)3片/1次/d;晨起时吞服奥美拉唑肠溶片(国药准字H19990114)1片/d。

实验组患者接受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基础药方为:柴胡20g,黄芩15g,半夏12g,党参15g,甘草3g,大枣5枚,陈皮6g,生姜6g。随证加减:脾胃虚寒者黄芩降为6g,柴胡降为12g,加入芍药12g,茯苓12g,桂枝12g,生姜12g,黄芪20g;湿热者党参降为6g,加入谷芽6g,神曲6g,厚朴6g,茯苓6g,栀子12g,黄连12g;肝气犯胃者加入枳壳12g,香附9g,郁金9g。每天1剂,用水煎服,200ml/2次/d,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

1.3疗效评定疗效评定标准根据相关文献资料[3]制定。治愈:溃疡完全愈合,炎症和暖气、胀闷不舒、郁闷、胃脘隐痛、口干、心烦、吞酸、口苦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溃疡面积明显缩小,暖气、胀闷不舒、郁闷、胃脘隐痛、口干、心烦、吞酸、口苦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炎症仍然存在;有效:溃疡面未见缩小,炎症和暖气、胀闷不舒、郁闷、胃脘隐痛、口干、心烦、吞酸、口苦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无效:临床治疗后未取得上述疗效。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情况对比分析[例(%)]

组别时间纳差腹胀呕吐反酸疼痛

对照组

治疗前75(75)92(92)82(82)84(84)98(98)

治疗后20(20)20(20)24(24)16(16)16(16)

实验组

治疗前76(76)93(93)75(75)86(86)98(98)

治疗后6(6)*10(10)*8(8)*10(10)*6(6)*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100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100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4%。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例(%)]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实验组10042(42)30(30)20(20)8(8)92(92)

对照组10022(22)24(24)38(38)16(16)84(84)

3讨论

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诱发原因在于患者自身生活、饮食习惯不良,消化酶和胃酸分泌量较多等,造成用于食物消化的消化液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产生了腐蚀作用,并诱发溃疡或是黏膜损伤。如果患者受到暂时性的消化液分泌抑制,则溃疡组织会逐步愈合,然而,消化道黏膜一旦再次受损,则容易诱发较为严重的疼痛症状,并出现胃脘疼痛反复周期性发作的现象,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症状会进一步恶化为出血或是穿孔,并危及生命安全[4]。

消化性溃疡属于中医“吐酸”、“胃脘痛”等范畴,病位在胃。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若嗜食生冷辛辣刺激之物或是饮食不洁,则胃气阻滞,进而导致疼痛[5]。消化性溃疡属于一种慢性病,尽管中医学有“久病则虚”的说法,但是虚实夹杂证和实证在临床上也较为常见[6]。有报道认为[7],情志刺激、脾胃虚弱、饮食习惯不良等均会诱发肝胃失和以及憂愁气郁,进而伤及肝脾。肝气久郁不畅,则会化火伤阴,诱发瘀血内结,缠绵难愈。由此可见,消化性溃疡临床辨证要领在于分清虚实,确定病位是在肝还是在脾。本病实证者,通常表现为身体强壮,疾病久治不愈,其临床症状以刺痛和胀痛为主,进食后加重;本病虚证者,其临床症状以隐隐作痛、怕冷、久病不愈为主,进食后症状改善[8]。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该病的组方配伍中,君药为柴胡,入肝胆经,具有升肝胆之阳气,疏散少阳之邪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柴胡能够改善患者消化系统功能,达到拟胆碱样效果,抑制胆碱酯酶分泌,解热镇痛[9]。生姜能助柴胡解郁,疏通气机;半夏降逆止呕;黄芩清除患者体内郁热,达到经腑同治的效果,现代研究表明,黄芩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与白三烯相互结合,能夠减轻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10]。上述多味药物为辛散之性,有助于加快患者胃粘膜愈合的速度。甘草调和诸药,大枣调和脾胃,党参补益脾胃,上述三味药物可起到驱邪而不伤正的作用,避免少阳之邪传变至太阴,从而保护胃粘膜细胞[11]。另一方面,甘草还能缓解胃部平滑肌的痉挛状态,大枣还有助于提高患者免疫能力,陈皮能促进消化、健脾祛湿。各味药物联合使用能够降低胃酸分泌量,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进而缓解胃粘膜刺激症状[12]。依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适当加减配伍,更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定学,赵萍霞.小柴胡汤治疗消化性溃疡60例[J].中国中医药,2014,12(6):126-127.

[2]孙迎春.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6):107-109.

[3]颜满意,杨坤.肝胃百合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68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19(4):48-50.

[4]严少勤.参苓白术散辅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4):74-76.

[5]高丽波.中西医结合治疗65例瘀血阻络型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1):47-48.

[6]赵智宏,马兴婷,段红霞.54例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8):2078-2080.

[7]杨秀兰,蒋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3,4(19):13-14.

[8]张海红.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J].北方药学,2014,11(4):53-55.

[9]唐凤军.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J].现代养生,2013,6(11):203-204.

[10]吴华杰.康复新联合三联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8):20-21.

[11]毛春梅.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4):53-55.

[12]杨粉婵,李建文.泮托拉唑三联短期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7):955-956.

柴胡疏肝汤加减 篇5

关键词:癌症发热,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恶性肿瘤患者通常伴随癌性发热症状, 主要是因患者体质虚弱, 肿瘤细胞生成产物、感染引起发热[1]。此类症状单纯利用抗生素或退热药物展开治疗时疗效不显著, 且容易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极为不利。我院采取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癌症发热, 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癌症发热患者64例, 其中男38例, 女26例, 年龄52~81岁, 平均 (62.5±7.4) 岁;体温为37.5~39.1℃, 其中体温在38℃以上者16例, 在38℃以下者48例。肿瘤类型:胰腺癌7例, 胃癌12例, 肺癌19例, 食管癌6例, 肝癌20例。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类型、体温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展开对比。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患者恶性肿瘤均存在细胞学或病理学诊断依据, 患者体温均不低于37.5℃, 且持续时间在7天以上。排除标准:其他原因所致发热患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继续展开常规抗癌治疗,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 包括抗生素及退热药物应用等;观察组将所有退烧药物停用, 采取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小柴胡汤基本方为柴胡20~30g, 大枣5枚, 半枝莲30g, 炙甘草10g, 清半夏20g, 党参15g, 生姜10g, 黄芩10g, 白花蛇舌草30g。柴胡用量为:体温不足38℃者用柴胡20g, 体温在38℃以上者用柴胡30g;对于高热不退患者加用知母10g与生石膏30g;对于湿重患者加用薏苡仁30g与苍白术10g;阴虚便干患者加用生大黄3g、胡黄连10g与生地黄10g。共有7剂, 1剂/d, 用2 000mL水煎制成400mL汤药, 在早晚时分为2次温服, 嘱咐患者饮药后进食1碗热稀粥。

1.4 疗效判定

对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进行记录, 判断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患者体温恢复为正常且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体温有明显下降, 临床症状有显著好转;无效:患者体温未见升高或降低, 临床症状未见改变。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展开统计学分析, 用 (±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组内数据展开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8%,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具体见表1。

[n (%) ]

2.2 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对比

对照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 (13.64±1.87) d, 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 (8.44±1.32) d, 对比可知, 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恶性肿瘤发热包括非感染性发热及感染发热两种, 其中非感染性发热和恶性肿瘤之间有密切联系, 即癌性发热。目前癌性发热发生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是正气虚弱, 不能和邪气抗争, 致使邪气旺盛而引发高热或发热现象, 时休时作, 易缠绵不愈。

已有临床实践证实, 癌性发热应用退热药物或抗生素行西医治疗时效果不明显, 还会导致患者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在本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时, 总有效率为68.8%, 这与上述理论一致。在此疾病治疗中, 中医辨证治疗可发挥显著优势, 特别是在此病正邪相争时利用小柴胡汤进行加减治疗, 或扶正或祛邪, 或两者并用, 治疗效果往往十分理想。小柴胡汤属于千古名方, 目前在临床中仍有广泛应用[2]。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时, 利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基本方主要由柴胡、大枣、半枝莲、炙甘草、清半夏、党参、生姜、黄芩、白花蛇舌草组成, 柴胡微寒味辛, 用量相对较大, 有和解少阳发挥退热效果;党参与大枣、炙甘草相配合, 可扶正祛邪、益气滋阴, 避免邪气入内;用药时加入半枝莲和白花蛇舌草, 可促使患者机体抗癌能力增强, 对癌性发热加以控制;诸药合用可共奏扶正祛邪、和解少阳、疏理三焦、和畅气机、宣通内外、和胃降逆、调达上下功效。在煎制药物时要浓煎, 长时间煎制可促使药液不断浓缩, 或去渍后再煎, 发挥调和效果, 从而有效降低给患者胃肠道造成的刺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小柴胡汤有明显的抗炎解热效果, 可对组织血管通透性及细胞内外环境予以有效改善, 可对机体的免疫机制予以有效调节, 促使机体的抵抗力增强, 还可对肿瘤转移及增殖发挥有效抑制作用。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 这一数据明显比对照组高, 同时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这揭示利用小柴胡汤进行治疗可促使肿瘤患者生命有效延长, 促使其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 在癌症发热治疗中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可取得显著治疗效果, 患者体温可快速恢复正常,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馨月.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恶性肿瘤发热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 2013, 34 (12) :2276-2277.

柴胡疏肝汤加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8月, 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胆囊炎患者80例,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平均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22岁~58岁, 合并胆囊结石者9例;对照组男24例, 女16例, 年龄24岁~60岁, 合并胆囊结石者8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参照《实用内科学》 (第十三版) [1]中有关慢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①间断或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 疼痛可向右侧肩背部放射。②有消化不良症状, 如恶心、喛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 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③病程长, 病情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④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和 (或) 叩击痛。⑤B超可见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缩小或变形等慢性胆囊炎的征象, 部分可见胆囊结石。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之法, 以柴胡疏肝散为主, 结合病情, 随证加减, 基本方:柴胡、川芎、枳壳、陈皮各9 g, 白芍12 g, 制香附、法半夏、厚朴各9 g, 鸡内金15 g, 金钱草30 g, 蒲公英15 g, 郁金12 g, 炙甘草6 g。脾虚者加党参、白术, 黄疸者加茵陈蒿、山枙子, 胁痛甚者加延胡索、当归、川楝子, 伴恶心呕吐者加生姜、竹茹, 便秘者加大黄、槟榔, 口渴者加麦冬、花粉、玄参。加水煎药至400 m L, 每日1剂, 分早晚服用。对照组用消炎利胆片 (广东罗浮山国药有限公司) , 6片/次, 3次/d, 口服;氧氟沙星片 (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0.2/次, 3次/d, 口服。2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 评定疗效。治疗期间注意休息、调情志, 避免精神紧张, 保持心情舒畅, 饮食要规律, 保持食用清淡、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 忌烟酒, 忌食辛辣油腻食品。

1.4 疗效评判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B超检查胆囊恢复正常, 随访1年未复发;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B超检查胆囊明显改善;有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 B超检查胆囊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及B超检查胆囊均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 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

3 讨论

慢性胆囊炎是由急性或亚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 或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所致胆囊功能异常[2]。目前, 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消炎、利胆、解痉、止痛等对症治疗, 虽然能缓解症状, 但很难治愈, 部分反复发作者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本病在中医学属于“胁痛”、“胆胀”等范畴, 病位在胆, 病理上与肝脾胃关系密切。肝胆互为表里, 肝主疏泄, 喜条达、恶抑郁, 分泌和排泄胆汁;胆附于肝, 乃中精之府, 其功能既依赖于肝的疏泄, 储存胆汁, 又能促进脾胃运化, 以传输通降为顺, 胆腑清利, 则肝气柔达, 脾胃自无患也。其发病原因多因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情志不畅、劳累等引起, 情志忧郁或嗜食肥甘厚味, 损伤肝脾, 肝郁气滞, 脾虚湿困, 湿热内蕴, 阻碍肝胆气机, 肝失疏泄, 胆失通降, 胆液排泄失畅, 使肝胃升降失司, 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本病。所以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蕴结是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病机, 治疗以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为法。因本病常见以肝郁气滞型为主, 兼有湿阻, 故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方中柴胡入肝胆经, 疏肝解郁, 升阳举陷, 白芍敛阴, 养血柔肝, 与柴胡合用敛阴和阳, 条达肝气, 两者相配一散一收, 调畅出入气机;枳壳行气消滞, 降胆胃浊气, 与柴胡相配一升一降, 调畅升降气机;香附行气止痛, 助柴胡疏肝理气;川芎行气活血止痛, 助柴胡解肝经之郁滞;郁金行气解郁, 利胆退黄;陈皮健脾理气, 燥湿化痰;金钱草入肝胆经, 清肝胆湿热;蒲公英入肝经, 清利湿热而解毒;半夏、厚朴燥湿健脾, 降逆止呕;鸡内金运脾消食;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可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从而肝气条达, 血脉通畅, 脾升胃降, 气机调和, 湿去热消, 诸证皆除。

本文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 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总之,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具有显著的效果, 且副作用少, 不良反应小,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152-2153.

柴胡疏肝汤加减 篇7

关键词:中风,眩晕,小柴胡汤,疗效,患者满意度

内耳迷路积水是引发眩晕症出现的主要病理因素, 其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听力减弱、耳鸣、恶心等症状。若患者视物出现昏花, 或有眼前发黑症状时, 则谓之眩;若感觉身体、外界景物有旋转、摆动等情况时, 则谓之晕;两者共存时, 则谓之眩晕。眩晕症状较轻时, 患者经闭目休息即可得到缓解;若眩晕症状严重时, 可有恶心、呕吐、心慌症状, 有的患者还会发生肢体偏斜等症状, 则需予以合理治疗[1]。西医治疗方法并未达到较为理想的疗效, 本文选取120例中风后眩晕患者, 用于分析小柴胡汤加减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中风后眩晕患者, 按照自愿原则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6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风后眩晕的诊断标准。对照组患者中男30例, 女30例, 年龄29.5岁~75.5岁, 平均年龄 (58.3±2.5) 岁;研究组患者中男36例, 女24例, 年龄28.7岁~76.1岁, 平均年龄 (57.4±2.3) 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基础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性, 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地芬尼多片进行治疗, 每次服用25 mg, 3次/d, 1周为1个疗程。研究组患者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根据小柴胡汤基本方剂, 按照患者病证不同予以辨证加减。方剂主要为柴胡15 g、枸杞10 g、生姜8 g、党参10 g、黄芪10 g、熟地黄5 g、川芎10 g、赤芍5 g、桃仁8 g、龙胆草10 g、栀子10 g等。煎制汤剂100 m L/d, 分2次应用, 1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眩晕等临床症状均全部消除。显效:眩晕等症状有明显改善, 虽头部还存在一些昏沉感, 但无旋转感, 能够保持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眩晕等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具有旋转感, 无法保证正常生活质量。无效:眩晕等症状未得到改善, 还有加重趋势。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 (χ2=5.14, P<0.05) , 见表1;研究组血浆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2;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小柴胡汤源自于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 主要药物构成有柴胡、黄芩、半夏 (洗) 、人参、大枣、生姜 (切) 、炙甘草, 其作用是“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主要用于伤寒少阳证, 患者症状主要为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 口苦, 咽干, 目眩等[2]。方内柴胡主要作用为疏肝解郁, 黄芩则可以清热利胆, 两者结合可以疏肝利胆, 肝郁得疏后方“木能达土”。而患者胆腑通利后可确保气不犯胃, 经调理肝脾畅通、胆胃安和使得气机升降恢复至正常状态。党参、大枣、甘草具有健脾益气, 顾护中州作用, 确保脾强但不为肝乘, 而且可以使得脾运健盛阻断痰生源头。半夏、生姜能够降逆止呕, 而且能够化除已生痰液。根据此基础药方, 按照患者自身病情予以辨证治疗, 若患者出现痰浊上蒙症状则加入茯苓、白术、陈皮。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作用;白术能够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去痰饮眩悸, 陈皮可以燥湿化痰、理气调中, 将这三种药物加入, 能够提高小柴胡汤原有的健脾益气作用, 而且可以使得燥湿化痰作用更为显著。患者若出现痰浊上蒙、气血虚亏症状, 则需加入当归、黄芪和葛根。黄芪具有活血补血作用, 有效治疗眩晕心悸;黄芪能够补中益气;葛根具有生津升阳作用, 将这三种加入药方中应用, 能够有效治疗气血亏虚症状, 而且可以显著提高脾胃调理效果。患者若出现肝肾阴虚症状可加入枸杞、山茱萸、熟地黄、菟丝子等治疗。枸杞对肝肾亏虚、头晕目眩、目视不清症状具有较好疗效;山茱萸肉可以针对肝肾不足、头晕目眩症状起效;熟地黄对肝肾阴亏、头晕目眩效果明显;菟丝子能够补肾益精, 有效治疗肝肾亏虚。若患者出现肝阳上扰症状则加入天麻 (针对头目眩晕) 、钩藤 (针对肝阳眩晕) , 既有效防止肝阳上扰, 又对眩晕症状具有较好疗效。患者若有肝火过旺症状则予以栀子 (针对热病心烦、肝火目赤症状) [3]、龙胆草 (可清热燥湿、泻肝定惊) 治疗, 能够泻肝火, 对头晕目眩有明显功效。患者出现血瘀阻窍症状时可予以赤芍 (散瘀止痛) , 川芎 (活血行气) , 桃仁 (活血祛瘀) , 这些药物联用针对血瘀阻窍引发的头晕目眩症状疗效明显。

参考文献

[1]赵国义.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急性发作性眩晕20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 (4) :192-193.

[2]潘国鹏.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30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1) :143-144.

小柴胡汤加减在骨科的应用探讨 篇8

1 肋软骨炎

患者男性, 32岁, 工人。2011年4月18日就诊, 两胁疼痛, 伴胸膺肋骨隆起, 掀肿红痛, 胸闷不适, 善太息, 舌质紫暗, 苔白腻, 脉弦滑。属于少阳经脉分布之处, 中医属于气郁血瘀痰阻经脉, 治疗以和解少阳, 活血化痰为法, 投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加入四逆散理气解郁, 方药:柴胡24g, 黄芩15g, 半夏12g, 人参12g, 白芍18g, 枳实24g, 穿山甲6g, 当归12g, 川芎12g, 郁金12g, 元胡15g, 大枣5g, 生姜6g, 水煎服, 日一剂, 服药10剂后, 症状明显减轻, 再守上方服6剂, 症状消失。

[按]现代医学肋软骨炎属于中医的胸肋骨痹。相当于足少阳经脉分布之处。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 其支者, 下胸中, 贯膈, 络肝, 循胁里。中医认为是湿热瘀血凝滞于经脉为主要致病因素。其治疗大法, 以和解少阳之经为主, 投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四逆散疏肝理气, 解郁止痛, 加入穿山甲, 川芎, 当归, 元胡活血化瘀止痛, 效果如鼓应桴。

2 颈椎病

患者男性, 56岁, 2011年2月24日就诊。患者颈肩部疼痛1年余, 伴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 上肢麻木, 舌红, 脉弦。X线结果:颈椎生理曲度改变, 骨质增生, 韧带钙化, 证系正气先虚, 外邪乘虚而入少阳经络, 气郁痰阻, 气血闭阻成疾。投柴胡12g, 黄芩12g, 半夏12g, 人参15g, 白芍24g, 枳实30g, 黄芪30g, 桂枝15g, 白芍30g, 葛根30g, 桑枝15g, 川芎12g, 大枣5g、水煎服, 日一剂。服药10剂后, 症状明显减轻, 再守上方服20剂, 肩部疼痛, 上肢麻木, 未见复发。

[按]颈椎病是慢性筋骨病 (骨退行性病变) 属于中医“骨痹”、“骨痿”范畴。风寒湿三气侵袭为外因;经络闭阻, 气血失畅, 是主要病机。气虚血瘀, 本虚标实是颈椎病的主要病理环节;《黄帝内经》云:“正气内存,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经络, 黄芪桂枝五物汤, 益气温经, 和血通痹, 加葛根缓解颈项强痛等症状, 两方和用, 相得益彰, 效果满意。

3 腰椎间盘突出

患者, 48岁, 农民。2011年4月8日就诊。患者腰部疼痛1年, 劳累后加重1个月余, 伴下肢麻木不适, 腰膝酸软无力, 畏寒, 舌质淡薄, 脉沉弱。MRI:L4~5, 腰椎间突出, 黄韧带轻度增生。证系气血不和, 肝肾不足, 经脉空虚, 寒湿入侵, 日久瘀血凝滞经脉, 血气壅阻而成。治以和解少阳, 益肝肾, 补气血, 止痹痛。方用小柴胡汤和独活寄生汤加减:柴胡12g, 黄芩15g, 半夏12g, 人参12g, 独活12g, 寄生15g, 生地12g, 肉桂3g, 杜仲12g, 牛膝15g, 白芍15g, 防风15g, 川芎15g, 茯苓12g, 甘草6g, 水煎服。服药15剂后, 症状明显减轻, 再守上方服20剂。腰痛及下肢麻木已瘥。

[按]腰椎间突出属于中医“骨枯”、“骨极”的范畴;《灵枢·经脉篇》:“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胸胁肋髀膝外至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腰腿痛属于足少阳经者, 其疼痛部位是以臀部、大腿、小腿外侧和足部外侧放散掣痛为特征。其病因大多由于气血不和, 经脉空虚, 寒湿之邪乘虚而入, 或劳累过度内伤肝肾, 筋脉失养而成。故遵守少阳经的治疗原则, 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用独活寄生汤祛风湿, 止痹痛, 滋补肝肾, 补气血, 两方和用, 效果满意。

4 外伤引起发热不退

患者男性, 30岁, 农民。2012年5月18日就诊。外伤后发热不退1月余, 1月前由于外伤脑震荡, 遗留低热不退, 伴头晕目眩、恶心呕吐, 口苦, 舌质淡红, 脉弦数。证系少阳经证;故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24g, 黄芩12g, 半夏12g, 人参15g, 银柴胡15g, 胡黄连12g, 白芷15g, 甘草15g, 生姜6g, 大枣5g, 水煎服。日一剂, 服药5剂后, 诸证悉除。

[按]外伤后发热, 伴头晕目眩、恶心呕吐, 口苦, 脉弦, 均是小柴胡汤主证, 故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银柴胡, 胡黄连, 清虚热, 白芷通气以升清阳, 诸药和用, 效果更佳。

2 体会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 以《伤寒论》原文主治“口苦, 咽干, 目眩”, “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食, 心烦喜呕, 休作有时, 苔白, 脉弦等脉证”和《伤寒论》101条中所言“伤寒中风, 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这一理论为依据, 笔者近年临床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肋软骨炎,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 外伤后发热不退均获良好疗效。正如清代名医徐灵胎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在临床各科疾病中, 它们症状表现复杂, 难以入手, 但从病因、经络部位、症状表现分析, 只要具有小柴胡汤证的特征, 就可用小柴胡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 皆获得明显疗效, 体现了中医学的“异病同治”思想。

摘要:阐述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 治疗肋软骨炎,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 外伤后发热不退等骨科疾病, 取得明显疗效。

柴胡疏肝汤加减 篇9

【关键词】董湘玉;柴胡疏肝散加减;胃食管反流病;临证经验

【中图分类号】R562.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88-02

1方剂解析

柴胡疏肝散[1]最早见于《景岳全书》,由柴胡、枳壳、芍药、陈皮、川芎、香附、甘草组成。本方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內经》曰“木郁达之”,故本方重用柴胡以达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之效,为君药;香附理气疏肝,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可行气活血止痛,二药共助柴胡疏肝行气止痛,为臣药。枳壳、陈皮破气导滞,燥湿化痰,芍药、甘草滋阴养血、柔肝止痛,共为佐药。诸药配伍,以达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效。在临证应用中,应注意根据患者伴随症状临证加减,从而获得更好的疗效。

2案例分析

案例1:王某,男,39岁,2014年7月8日初诊,诉反酸、烧心2月余,每因进食过饱后加重,时感上脘部疼痛,痛势不甚。上述症状每因情绪波动时加重明显。伴脘腹痞满,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短赤。舌暗,苔黄腻,脉弦。诊为肝胃不和之肝郁化火证。以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主之,具体方药如下:柴胡12g,枳壳15g,香附12g,白芍10g,川芎10g,陈皮10g,半夏12g,厚朴12g,茯苓12g,苏梗10g,黄连3g,吴茱萸6g,甘草6g,生姜3片。7剂,水煎服。2诊诉药后反酸、烧心症状减轻,痞满感明显减轻,大便正常,日一行,口干口苦已不甚明显。原方继服10剂。3诊诉症状已基本消除,未见其他明显不适。

按:董湘玉教授认为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厚腻之物易扰乱中焦气机,使胃气不得降,脾气不得升,久之则痰湿转郁火。脾土反克肝木,致肝气失于条畅,气机郁滞,肝气郁结,加之情绪波动影响肝气,而成气郁。肝胃不和、胃气上逆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故出反酸烧心,胃脘疼痛,脘腹痞满。气郁日久化火,则可见肝火上炎等病变,而成火郁,故见口干口苦,大便干,情绪急躁等症[2]。本案遣方以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以条达肝气;另合半夏厚朴汤降逆化痰,增加条畅中焦气机之升降;再加左金丸抑酸止呕清火。三方相配合,共奏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抑酸止呕之效。方证相应,疗效显著。

案例2:陈某荣,女,58岁,2014年10月12日初诊,诉胃脘疼隐痛不适,反酸、烧心半月余。食辛辣燥火之物及空腹时疼痛加重,牵扯后背痛,入夜尤甚,伴嗳气,纳差食少,二便可,眠差。舌暗红,齿痕明显,脉弦涩。诊为胃脘痛之阴虚瘀血证。遣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主之。组方:柴胡12g,白芍15g,枳壳10g,陈皮10g,香附10g,川芎15g,当归15g,赤芍12g,知母10g,麦冬15g,丹参15g,北沙参12g,元胡10g,川楝10g,甘草6g,7剂水煎服。2诊胃脘痛减轻,原方继服14剂,胃脘已无明显疼痛,余症皆除。

按:《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说明本病证多属于热证。《证治汇补·吐酸》指出:“大凡积滞中焦,久郁成热,则木从火化,因而作酸,酸之热也;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说明无论寒热,均可导致吐酸,且与胃关系密切。本案患者老年女性,董师认为老年人体易阴阳失衡,大多以阴虚为主,治宜疏肝养阴活血。方中柴胡配伍香附以疏肝行气,丹参、陈皮、枳壳、当归、白芍、赤芍、川芎行气活血,使中焦之气机当升则升,当降则降,麦冬、知母、北沙参、白芍养阴柔肝,缓急止痛,元胡、川楝行气止痛。本方立方明确,方证相对,滋阴柔肝,活血化瘀,标本兼治,疗效显著。

当今社会节奏加快,饮食及生活习惯均有明显变化,不良情绪的影响皆可导致本病的发生,且发病率与日俱增,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在董师在长期的临床经验指导下,吾辈应潜心研习董师之辨证遣方思维,把握疾病的基本病机,善于研究经典方剂,对症用方用药,临证变通灵活,从而获得治疗本病的佳效。

参考文献

[1] 邓中甲主编,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柴胡疏肝汤加减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 均可服用中药治疗, 排除严重心、肝、肾病者及不能服用中药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 观察组男36例, 女24例;年龄38~52岁, 平均年龄 (44.3±4.5) 岁;脑叶9例, 丘脑5例, 梗死部位基底节区者35例, 脑干6例, 多发性梗死5例;基础疾病糖尿病者23例, 高血压者31例, 冠心病者6例。对照组男38例, 女22例;年龄37~49岁, 平均年龄 (43.6±4.8) 岁;脑叶11例, 丘脑3例, 梗死部位基底节区者35例, 脑干5例, 多发性梗死6例;基础疾病糖尿病者25例, 高血压者28例, 冠心病者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疗法, 包括溶栓、脱水、降压、抗凝及服用神经药剂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采用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疗法, 具体药剂为:生牡蛎30g、石决明30g、石菖蒲10g、酒大黄10g、党参12g、桃仁10g、枳壳12g、赤芍12g、瓜萎30g、黄芩10g。辨证加减:若患者痰热较重, 加竹沥12g、胆南星15g、川贝母10g;若患者心烦, 则加炒栀子12g;若患者头痛较重, 则加夏枯草12g、羚羊角粉5g;若患者肝阳上亢, 则加珍珠母30g、钩藤10g;若患者手脚肿胀, 则加薏苡仁30g、泽泻15g、茯苓12g;若患者大便溏泻, 去酒大黄, 加山药15g、炒白术12g;若患者瘀血较重, 则加地龙10g、丹参30g、鸡血藤30g。取500mL水煎煮, 分早晚2次服用, 每天1剂。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CSS评分, 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标准》[4]进行评价患者的CSS评分, 治疗后差值越大即代表改善程度越好;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愈:患者临床症状缓解, 且能自理日常生活;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及患肢肌力提高2级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患肢肌力提高1级以上;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第1、2、4周的C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指标均有所降低, 但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s)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治愈31例, 显效19例, 有效7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5.00% (57/60) ;对照组患者治愈17例, 显效14例, 有效15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为76.67% (46/60)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2924, P<0.05) 。

3 讨论

脑梗死主要指组织软化坏死, 局部脑组织缺血或缺氧均可引起脑梗死的发生, 分为动脉硬化性血栓脑梗死、脑栓塞[5]。脑梗死具有极高的病死率、致残率, 且治疗后复发率也极高。常规治疗包括溶栓、脱水、降压、抗凝及服用神经药剂等, 并不能有效治愈脑梗死[6]。因此, 有效治疗脑梗死、降低复发率为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相关研究显示, 中药治疗脑梗死具有特殊的功效, 可有效缓解脑梗死引发的血瘀、热痰等一系列反应。

本研究采用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 方中富含多种中药, 石决明、石菖蒲清热镇静、降血压, 酒大黄、黄芩解毒消痈, 党参健脾益肺、补中益气, 赤芍活血祛瘀、清热凉血[7,8], 山药、炒白术燥湿利水、健脾益气, 夏枯草、羚羊角粉散结消肿, 诸药合用, 可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 疏通经脉[9]。结果表明, 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配合常规治疗患者的C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患者, 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临床疗效明显。

综上所述, 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值, 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丁谦谦.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5, 24 (5) :894-896.

[2]张晓云, 林钰久.活血化瘀中药复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8) :1224-1227.

[3]张春良, 刘宏顺.大黄通腑汤治疗痰热腑实证急性脑梗死神经系统损害8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 2012, 53 (6) :499-502.

[4]刘辉武, 马柏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38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4) :626-627.

[5]何小刚, 蔡秋芳, 马海蓉, 等.凉血通瘀汤治疗急性脑梗死昏迷 (瘀热证) 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 (10) :1938-1940.

[6]张松青, 杨飞燕, 陈楚权, 等.土家“二七补阳活血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5, 24 (6) :1060-1062.

[7]王洪涛, 陈凡, 刘行高, 等.针灸联合五虫通络汤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牛津残障评分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 2015, 24 (1) :66-68.

[8]高成森, 任小斐, 朱敬云, 等.补阳还五汤联合经颅脑超声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1 (21) :119-120.

上一篇:社交中的赠送礼仪下一篇:多高层钢结构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