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健脾疏肝方

2024-07-16

补肾健脾疏肝方(共4篇)

补肾健脾疏肝方 篇1

糖尿病前期又称血糖调节受损,是指出现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处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特殊糖代谢状态,血糖调节受损的患者发生糖尿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是常人的几倍,对患者的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1]。糖尿病前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一般与糖尿病非常相似,在中医学中属于“消渴”、“食郁”等范畴,运用中医药干预和控制糖尿病前期病情进展有重要意义。该次研究采用疏肝健脾方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一2013年8月于该院就诊的糖尿病前期患者60例,男34例,女27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1.2±4.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为5.6~7.0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 h血糖为7.8~11.1 mmol/L。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糖尿病、严重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有药物过敏史等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控制饮食,适当运动,限制摄入总热量,防止肥胖等。对照组患者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片(国药准字H32025018),1片/次,2次/d。观察组服用疏肝健脾方,药方为:黄芪、柴胡、白术、苍术、葛根、首乌、泽泻、山萸肉、黄芩、半夏、枳实、黄连,每日1剂加水煎成400 mL,分2次早晚服用。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服药前后均检测血常规、尿常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4.4 mmol/L<FBG<6.1 mmol/L,4.4 mmol/L<PBG<7.8 mmol/L,HbAlc为4.0~6.0%。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6.1 mmol/L<FBG<6.5 mmol/L,7.8 mmol/L<PBG<8.6 mmol/L,HbAlc为6.0~6.5%。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FBG、PBG、HbAlc水平无变化。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FBG、PBG、HbAlc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BG、PBG、HbAlc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FBG、PBG、HbA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3,P<0.05。

3 讨论

糖尿病已经成为了目前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上升和生活方式改变,我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也不断上升。中医中认为糖尿病前期的病因是先天不足致脏脆,或者后天劳倦致脾虚、情志不畅致肝气郁滞等,因此中医治疗该病主要以疏肝健脾益气为主[2]。现代中医药理也证明了疏肝健脾养阴中药可以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并修复受损胰岛细胞,调节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能增强体质。该次研究所用的疏肝健脾方中黄芪健脾补中,滋阴益气,柴胡配白芍可疏肝解郁并养血,首乌和山萸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诸药合用可以达到疏肝解郁、健脾益气的功效,能调畅肝、脾的疏泄,有效降低血糖,并能多靶点调节糖、脂代谢功能[3]。该次研究表明疏肝健脾方对调节患者血糖和血脂具有显著效果,增强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疗效持久,运用灵活,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祝继英,秦佰焰,王明贤,等.疏肝健脾方治疗糖尿病前期46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4):188-192.

[2]易京红.浅析疏肝健脾清热法治疗2型糖尿病[J].北京中医药,2012,31(10):751-753.

[3]苏明.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2型糖尿病12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2):20-21.

补肾健脾疏肝方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全部来自门诊,其中男68例,女60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4岁,平均40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8年。临床主要表现为频发性或持续性胃脘胀痛,痛处固定,痛时拒按,嗳气、口苦、恶心,或呕逆苦水,或嘈杂泛酸、纳差等。所有病例无胃肠手术史,全部经纤维胃镜确诊,胃镜下见有大量混浊黄色胃液,或见黄绿色胆汁自幽门反流入胃,胃黏膜有不同程度充血、水肿、糜烂,黏膜有黄色黏液附着。所有病例经胃镜检查排除占位病变。

1.2 治疗方法

疏肝健脾和胃方:柴胡15 g、枳壳9 g、党参15 g、白术12 g、茯苓9 g、谷芽、麦芽各30 g、山楂、神曲各15 g、黄连3 g、吴茱萸1 g、白芍9 g、海螵蛸15 g、生甘草6 g。加减:肝郁气滞型加郁金、香附、木香、延胡索等;肝胆郁热型加山栀、黄芩、延胡索等;胃阴亏虚型加沙参、麦冬、石斛、生地黄等。每日1剂,加水煎至300 ml,早、晚饭前半小时分服。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及烟酒等,15 d为1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

1.3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按临床征象及胃镜制定[3]。(1)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示黏液湖澄清,幽门口胆汁反流消失,胃黏膜无黄染。病理检查腺体萎缩或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消失。(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胃镜复查黏液湖色明显变淡,幽门口胆汁反流明显减少;胃黏膜黄染少许及黏膜充血。病理检查腺体萎缩或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减轻2个级度以上;(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改善;胃镜复查黏液湖色变淡,幽门口胆汁反流减少;病理检查腺体萎缩或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减轻1个级度以上;(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胃镜、病理检查黏膜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2 结果

痊愈60例,显效32例,有效2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0.6%。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38岁。初诊时间2009年10月20日。患者诉胃脘胀痛伴恶心、呕吐反复发作3年,近一周加重,伴见纳差、乏力、烦燥易怒,食后胃胀痛加重,舌红、苔薄黄、脉弦。四诊合参,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肝郁脾虚、胃失和降),电子胃镜:胆汁返流性胃炎,治宜疏肝利胆、健脾和胃降逆。疏肝健脾和胃方加减:柴胡15 g、枳壳9 g、党参15 g、白术12 g、茯苓9 g、谷芽、麦芽各30 g,山楂、神曲各15 g、黄连3 g、吴茱萸1 g、白芍9 g、生甘草6 g、海螵蛸15 g、香附6 g、郁金10 g,服5剂后,胃脘胀痛、恶心呕吐缓解,但进食后仍有胃痛加重,伴食少无力。上方加黄芪30 g、太子参18 g、茯苓15 g、白术15 g,再进5剂,胃胀痛、恶心、呕吐消失,进食后仍稍有疼痛,上方加元胡15 g。又进10剂,患者诸症消失,复查胃镜:无胆汁返流,胃黏膜炎性病变消失。

4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机制还不甚明了,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是由于幽门功能不全或胃切除术后胆汁反流于胃所致。由于过多的胆汁反流,破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屏障,损失黏膜上皮,引起黏膜充血、水肿等炎症改变。临床症状重,患者痛苦难忍。

本病多属中医学“胃脘痛”、“呕吐”、“痞满”等范畴,《沈氏尊生书·胃痛》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灵枢·四时气》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汁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吐”。本病病位在脾胃,与肝胆密切相关,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胆附于肝,胆汁宜通降,通赖肝气之疏泄,降靠胃气之下行。脾胃失调,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肝不随脾升,胆不随胃降,胆胃不和,胆气上逆而见胆汁反流入胃。故以疏肝健脾、利胆和胃降逆为基本大法。笔着自拟疏肝健脾和胃方,药用柴胡、枳壳疏利肝胆,党参、炒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益气健脾;黄连、吴茱萸辛开苦降以止呕;枳壳、白芍、生甘草疏肝理脾、透解郁热、和中缓急;谷芽、麦芽甘平,消食健胃,麦芽还可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海螵蛸抑酸止痛,诸药合用具有健脾益气、疏肝利胆、理气止痛、降逆止呕之功,从而促进胃肠运动,增强胃动力,促进胆汁排泄,抑制胆汁反流,减少胆汁对胃内的损害,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炎症消除,诸症向愈。

参考文献

[1]张安田,刘寻,张桂芝,等.碱性反流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4.,18(1):27-30.

[2]林三仁,于中麟,胡晶津.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胃肠病学,2000,(52):77-79.

补肾健脾疏肝方 篇3

关键词:健脾补肾方,卵巢早衰,内分泌,免疫功能

卵巢早衰即女性患者由于卵巢功能衰竭导致其在40岁之前就出现闭经症状, 患者伴有情绪失常、性欲底下等多项症状, 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本次研究将探讨健脾补肾方治疗对卵巢早衰患者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4年1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救治的卵巢早衰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 年龄 (24~50) 岁, 平均 (33.7±5.6) 岁, 以同期前来体检的健康女性35例为对照组, 年龄2550岁, 平均 (33.5±5.4) 岁。患者均符合卵巢早衰诊断标准[2]。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给予健脾补肾方治疗, 药方包括党参、白术、枸杞、白芍、山药各15g, 茯苓、陈皮、巴戟天、菟丝子、柴胡、当归、熟地、紫河车、甘草各10g, 上述诸药用水煎服后1剂/d, 患者持续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患者抽取静脉血样6ml并于2h内分离血清, 给予雌性匀相酶免法检测性激素 (卵泡生成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催乳激素PRL) , 同时检测免疫细胞学指标包括CD3+、CD4+、CD8+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性激素

本组患者治疗后FSH、LH均明显下降且E2、P明显升高,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治疗前后T、PR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免疫细胞学

本组患者治疗后CD4+明显升高, 差异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余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卵巢早衰患者的病发原因主要在于其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医源性损伤、特发性原因以及家族遗传等。有关研究显示[3], 人体免疫系统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到人体卵泡结构的正常发育以及闭锁过程中, 而一旦患者免疫系统出现异常则其卵巢功能也必然受到影响, 因此人体免疫功能好坏与患者卵巢功能正常与否息息相关。

健脾补肾方是当前中医辨证治疗患者潮热多汗、性欲低下等围绝经期症状常用的药方之一, 其能有效缓解患者上述临床症状并恢复患者正常的月经来潮。本次研究中着重探讨其对患者内分泌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 结果显示其对患者内分泌指标以及免疫功能指标等均有良好改善效果。由此推测健脾补肾方在卵巢早衰患者中的治疗机制主要在于其对患者免疫系统的有效调节功能, 能通过药方内诸多药物达到改善患者气虚血滞状态的目的, 补养患者五脏六腑以促进气血运行, 调节患者当前机体病理状态以改善其免疫功能及身体内分泌指标。同时还能推测健脾补肾方在改善患者内分泌功能上有良好作用, 其能修复卵巢早衰患者的卵巢血管内皮损伤症状, 加速患者宫内血流并增加卵巢血供, 改善卵巢组织营养供给而促使患者卵巢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综上所述, 本组患者治疗后部分性激素指标及免疫指标均有良好改善 (P<0.05) , 说明健脾补肾方对改善卵巢早衰患者内分泌指标及免疫功能等均有一定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秀华.健脾补肾方对围绝经期妇女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四川中医, 2011, 29 (10) :87-88.

[2]李秀华.健脾补肾方对卵巢早衰患者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11) :1955-1956.

补肾健脾疏肝方 篇4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PBC诊治指南[6]。1)胆汁淤积的生化学证据:主要基于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升高;2)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和/或AMA-M2阳性;3)肝活检: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及小叶间胆管破坏的组织学证据。在排除病毒性肝炎的基础上,符合上述3个标准中的2项则PBC的诊断成立。

1.1.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7],辨证为脾肾两虚证,允许兼有其他次要证候,但不影响健脾补肾方的加减辨证施治。1)脾气亏虚证:主症:食少纳呆,体倦乏力,食后或午后腹胀,大便异常。次症:神疲懒言,口淡不渴,腹痛绵绵,恶心呕吐,脘闷,肠鸣,面色萎黄,浮肿,排便无力,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具备主症2项;或主症1项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2)肾阴虚证:主症: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次症:眩晕耳鸣,或耳聋,口燥咽干,潮热盗汗,或骨蒸发热,形体消瘦,失眠健忘,齿松发脱,遗精,早泄,经少经闭,舌质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具备主症2项(其中腰膝酸软必备),次症至少具备2项以上即可确诊。3)肾阳虚证:主症: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畏寒肢冷。次症:精神萎靡,夜尿频多,下肢浮肿,动则气促,发槁齿摇,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无力。具备以上主症2项、次症2项,即可诊断。

1.2 纳入标准

1)符合PBC西医诊断标准[6];2)患者年龄在18~80岁;3)符合PBC中医脾肾两虚证诊断标准[7],即1)+2)或1)+3)或1)+2)+3);4)病程≥1年。5)无严重心、肾脏疾病等其他影响药物评价因素者;6)患者知情同意,自愿接受该项试验。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因酒精、药物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肝脏疾病;3)肝脏影像学提示大胆管梗阻;4)合并严重心、肺、肾等脏器疾病者;5)资料不全,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判断者;6)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7)依从性差者;8)孕妇及哺乳期妇女;9)有感染、大量顽固性腹水等终末期并发症者;10)对中药和UDCA过敏患者。

1.4 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0年—2014年期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门诊及住院的65例PBC患者,入组病例符合PBC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其中使用健脾补肾方联合UDCA治疗的PBC患者(中西药组)有41例,男性7例,女性34例;年龄为39~76岁,平均(59.71±8.64)岁;病程1~34年,平均(17.84±8.36)年。单独使用UDCA治疗的PBC患者(西药组)有24例,男性2例,女性22例;年龄为31~71岁,平均(54.08±9.60)岁;病程1年~29年,平均(12.75±8.36)年。2组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中西药组:予UDCA,按13~15 mg/(kg·d)剂量服用,在此基础上加服加味健脾补肾方中药汤剂,方药组成:党参片15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炙甘草15 g、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等,每d 1剂,浓煎为200 m L,分两次口服。2 W为1疗程,根据患者病情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变化。合并肝胆湿热证者加龙胆草、海金沙、金钱草等清利湿热;合并肝肾阴虚证者加枸杞子、山茱萸、北沙参等滋补肝肾;合并食滞胃脘证者加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神曲、山楂等消食化积;合并肝络不畅证者加广郁金、香附、延胡索等舒肝通络;合并脾胃湿热证者加生薏苡仁、白豆蔻、碧玉散等清热化湿;合并血瘀证的患者加用川芎、丹参、鸡血藤、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合并热入营血证的患者加用仙鹤草、白茅根、丹皮等凉血止血;合并脾胃虚寒证的患者加用黄芪、仙灵脾、干姜、附子等温中散寒。西药组:仅予UDCA口服(同中西药组)。2组均治疗1年观察疗效。

2.2 观察指标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生化应答标准参照Barcelona标准[8]、Paris标准[9]、Toronto标准[10]和Ehime标准[11]。Barcelona标准:ALP的降幅大于正常检测上限值的40%或恢复正常;Paris标准:ALP降到正常检测上限值的3倍,并且AST降至正常检测上限值的2倍,血清TBil正常;Toronto标准:ALP降到正常检测上限值的1.76倍;Ehime标准:γ-GT的降幅大于正常检测上限值的70%或恢复正常。

2.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若方差齐用t检验,方差不齐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时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情况的比较

结果见表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2 2组患者生化应答比较

见表2。

4 讨论

PBC临床症状隐匿,不易被患者和临床医师察觉,在血清学检测中以抗线粒体抗体M2阳性和ALP、γ-GT、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 M)增高为主,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妇女。中医对其病因病机有较系统的认识,临床和文献研究的结果显示[12,13,14]:脾虚、肾虚为中医临床医师对PBC的主要辨证分型,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共识。

健脾补肾方中党参甘温补中、益气健脾;炒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茯苓味甘淡、性平,渗湿健脾,苓术相配,彰显健脾祛湿之功;炙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女贞子味甘苦、性凉,滋肾养肝,配旱莲草甘酸寒,养阴益精。《景岳全书》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治疗方案根据患者偏阴偏阳之体质变化,适当调整用药,平衡阴阳,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补肾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党参可以抗肝脏脂质过氧化[15],党参中的党参多糖可以有效地清除肝组织氧自由基[16]。女贞子中的女贞子醇提物可通过上调肝、肺等组织中的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水平,保护肝、肺等组织[17]。Mi Kyeong Lee等[18]发现墨旱莲甲醇提取物可以在体外有效抑制小鼠肝星状细胞的增殖,防止肝的纤维化。

γ-GT在肝脏广泛分布于肝细胞毛细胆管一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对患者胆汁淤积的诊断有重要作用。γ-GT和PBC患者病情进展息息相关。Azemoto等[19]观察83例PBC的血清各项肝功能和患者临床症状进展的相关性,结果发现γ-GT的降幅是否大于70%与患者的临床症状进展呈正相关。本研究比较了单纯采用UDCA治疗和采用UDCA联合加味健脾补肾方治疗PBC患者的疗效,发现西药组的患者仅ALT有改善,而中西药组患者ALT、AST、ALP和γ-GT均有显著改善,且UDCA联合加味健脾补肾方治疗的PBC患者在γ-GT的降幅上优于单用UDCA治疗的PBC患者,显示UDCA联合加味健脾补肾方不仅能更有效地缓解PBC患者的胆汁淤积,而且对患者肝功能指标均有改善作用。因此,采用UDCA联合加味健脾补肾方治疗方法,从健脾补肾入手,取得了疏肝利胆的疗效。

综上所述,UDCA联合加味健脾补肾方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良好,而中药加味健脾补肾方对PBC患者的治疗有辅助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联合加味健脾补肾方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65例,其中41例患者为中西药结合治疗组,给予熊去氧胆酸联合加味健脾补肾方治疗;24例患者为单纯西药治疗组,给予单纯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肝功能情况和血清学应答情况。结果:中西药组经1年治疗后ALT、AST、ALP和γ-GT均明显下降(P<0.01),西药组经1年治疗后在ALT上表现出明显下降(P<0.05),中西药组在血清γ-GT的改善程度上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加味健脾补肾方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上一篇:国际商务英语谈判技巧下一篇:理念的变革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