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柴胡疏肝散

2024-09-11

加味柴胡疏肝散(精选8篇)

加味柴胡疏肝散 篇1

抑郁症多归属于中医学“郁症”范畴, 其病机改变以肝气郁滞为主, 舒畅气机是治郁的基本大法。采用柴胡疏肝散为主方加味, 治疗抑郁症38例, 疗效较满意,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例均为门诊病例, 其中男12例, 女36例, 年龄25~62岁, 30~45岁占90%, 病程4个月~15年, 38例中有8例经服西药效果不佳而转用中药治疗, 30例为单纯服用中药, 所有病例均按CCMD-Ⅲ诊断标准诊断, 中医以脏腑辨证为主, 进行辨证分型。

1.2 治疗方法

以口服为主, 每日1剂, 2次分服, 每剂药共煎煮2次, 每次约200m L, 40~60剂为1个疗程, 38例在治疗前进行抑郁量表 (HAMD) 测量, 均在17分以上, 其中17~19分6例, 20~25分30例, 27分2例, 并按常规进行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肝功等检查。

1.3 治疗前及治疗中按中医常规进行四诊, 结果舌苔薄白者10

例, 舌苔白腻18例, 白腻略黄苔10例, 脉象见弦脉8例, 弦滑脉16例, 弦数脉8例, 弦涩脉6例。

1.4 基本方药组成

柴胡12g、枳壳12g、川芎12g、白芍12g、当归12g、香附15g、陈皮15g、炙甘草6g。

1.5 辨证分型

其中肝郁气滞22例, 肝郁脾虚8例, 气滞血瘀8例。

2 辨证论治

2.1 肝郁气滞

主症:情绪不稳, 时高时低, 焦虑不安, 头胀, 头痛, 坐卧不宁, 夜不能寐, 严重者整夜不能入睡, 易怒心烦, 二便正常、舌红、苔白腻、脉弦。兼症、胃脘不适, 胸胁胀痛, 食少纳呆, 女子可见月经不调、痛经或闭经、舌脉、舌红苔白厚腻、或黄苔少津、脉弦或弦数。治法:理气解郁。方药:柴胡疏肝散, 若女子月经不调者, 可配合郁金、益母草;头痛头晕加石决明、磁石、珍珠母。

2.2 肝郁脾虚

主症:情绪抑郁, 多愁善感, 少寐多梦, 食欲下降, 神疲乏力, 胁肋胀痛, 时有太息, 腹胀。兼症:胸闷, 腹痛, 痛泻, 便溏, 妇女痛经, 闭经或月经先后无定期。舌脉:舌质淡红或淡白。脉细或沉细。治法:健脾益气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加黄芪12g、党参10g、白术12g、酸枣仁10g、远志10g、大枣6枚。

2.3 气滞血瘀

主症:精神抑郁, 情绪不宁, 少寐多梦, 头痛, 头晕, 身体某部位有发热或麻痛感。兼症:女性伴闭经或月经后期, 经色暗紫或有血块。舌脉:舌暗或有瘀点, 苔白腻。脉弦涩。治法:理气化瘀。方药:柴胡疏肝散加桃仁15g, 红花15g, 赤芍15g, 丹参15g。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按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1958年制定的标准分级评定疗效, 共分四级, 即治愈、显效、好转、无效。38例中治愈27例 (71%) , 显效6例 (15.7%) , 好转2例 (5.2%) , 无效3例 (7.8%) 。

3.2 疗效与辩证分型

其中对肝郁气滞型抑郁症疗效最佳, 治愈20例, 好转4例。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治愈5例, 显效2例, 好转1例, 气滞血瘀型疗效一般, 显效1例, 好转2例, 无效3例。

4 讨论

近年来, 抑郁症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该病目前主要采用心理疏导, 药物治疗, 在我国以药物治疗为主。西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 但存在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及其他不良反应, 用中药治疗, 发挥中药优势, 已成为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

抑郁症证侯复杂多变, 但病机的中心环节是肝气郁滞。中医学认为, 心藏神, 肝藏魄。《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肝者,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说明在五脏中与思维情绪变化等精神活动关系密切的, 除心之外, 就是肝。而肝主疏泄所具有的调畅情志的作用亦是通过调畅气机的功能而实现的。如果肝气疏泄失常, 气机不畅, 则可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

柴胡疏肝散是由疏肝解郁之祖方-四逆散加减而成, 全方且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 疏肝兼以养肝, 理气兼以调血, 调肝兼以和胃, 柴胡疏肝解郁,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尤其是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 味甘可以缓急, 更是肝郁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 使运化有权, 气血有源, 炙甘草益气补中, 缓肝之急, 虽为佐使之品, 却有襄赞之功, 如此配伍, 即补肝体, 又助肝用, 气血兼顾, 肝脾并治, 随症加减, 对于治疗抑郁症有着较好的疗效。、应用本方治疗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且对服用西药所致的口干、便秘、视力模糊、心跳、头晕等症状也有治疗作用。

摘要:目的 考察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由柴胡等8味中药水煎服。结果 38例中, 治愈27例, 显效6例, 好转2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2.1%。结论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抑郁症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抑郁症,郁症,中医治疗

加味柴胡疏肝散 篇2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加减;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41-01

慢性胃炎主要指的是因为诸多因素导致出现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疾病,患者的胃粘膜主要体现为浆细胞浸润的情况以及淋巴细胞浸润的情况,部分患者在疾病的后期会出现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以及肠上皮化生。对于此种疾病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非萎缩性胃炎疾病以及萎缩性胃炎疾病,属于较为普遍并且多发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于中医角度分析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为肝气郁结、胃气阻滞以及忧思恼怒等【1】。为了探讨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疾病的临床价值,本文主要将我院2010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患者120例作为实验过程中研究对象,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后获得效果确切,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患者120例作为实验过程中研究对象。实验中的分组采用随机数表法完成。观察组基本资料: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41.36±12.21)岁;平均病程为(21.52±18.63)个月;对照组基本资料: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41.39±12.25)岁;平均病程为(21.53±18.65)个月;观察对比两组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患者的平均年龄以及平均病程,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方法

对观察组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患者选择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的方法;用药处方为:选择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12克、陈皮12克、川芎12克;香附10克、、佛手10克、郁金10克、炙甘草6克。对于胃痛严重患者,添加川楝子12克以及元胡10克;对于反酸患者,添加煅瓦楞子30克以及海螵蛸15克;对于舌有瘀斑患者,添加桃仁12克以及赤芍15克;对于口苦以及舌红患者,可添加黄连6克以及炒山栀10克。1剂/天,采用水煎服的用药方法。治疗1个疗程为4周,对患者治疗时间为2个疗程【2】。

1.2.2 对照组方法

对对照组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患者选择雷贝拉唑胶囊+铝镁加悬液进行治疗。对于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毫克),2次/天;对于铝镁加混悬液,要求患者在用餐后1小时口服治疗,1袋/次,(15ml:1.5g)3次/天【3】,治疗疗程同观察组患者。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慢性胃炎患者无临床症状,胃酸可以正常分泌,临床通过胃镜检查发现,患者胃粘膜组织未出现异常;显效:慢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体现为基本消失或者显著改善,胃粘膜处于轻度充血状态;有效:慢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获得缓解;无效:慢性胃炎患者上述症状未发生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所有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患者,临床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展开数据分析统计,临床疗效计数资料凭借X2检验利用%形式表示,当P<0.05为无均衡性,具有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综合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患者(P<0.05),具体如表1。

3、讨论

近几年,人们生活节奏逐渐加快,饮食结构发生改变,人们在工作以及生活压力等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慢性胃炎患者的发病例数逐渐增加。在对此种疾病实施临床诊断过程中,电子胃镜获得广泛应用,临床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在《医学统旨》中对柴胡疏肝散有所记载,其能够发挥行气止痛以及疏肝解郁的功效,针对肝气郁滞证患者实施治疗可以发挥显著效果。用药处方中的白芍可以发挥养肝敛阴以及和胃止痛的效果。同柴胡配伍可以发挥一散一收,能够协助柴胡发挥疏肝的效果。添加炽实以及柴胡可以发挥疏肝理气的功效;白芍以及甘草进行配伍能够发挥缓急止痛以及疏离肝气的功效,对脾胃进行有效调和,对胃粘膜屏障进行有效保护,并且对胃粘膜进行成功修复。川芎可以发挥行气开郁以及活血止痛的功效;半夏以及厚朴能够发挥宣泄郁气的效果;香附以及陈皮可以发挥理气和胃止痛的效果,此外可以将上腹痛症状成功消除。将诸多药物联用对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能够确保辛以散结、苦以通降以及气滞郁结的功效。对本次实验的研究结果进行观察发现,观察组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综合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患者(P<0.05)。表明选择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患者,临床开展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获得的综合疗效确切,最终将慢性胃炎等系列症状成功改善。

参考文献:

[1]王宏,郑红,欧秀华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12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6):688-689.

[2]王静,杨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48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7):559-559.

加味柴胡疏肝散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1日—2012年10月1日我院收治的90例乳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20~50岁, 平均34岁, 病程3个月至5年。所有患者均经中医辨证为肝郁血瘀、气滞血瘀、经络阻塞不通所致之乳腺增生者, 排除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治疗组60例, 对照组30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4]

乳头皲裂感染邪毒, 乳汁排除不畅, 乳内胀痛难忍, 有结块, 皮色不红或微红, 全身多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大便干燥等症。

1.3 方法

治疗组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其药方组成为[2,3]:柴胡10g、当归10g、赤芍15g、白术10g、川芎15g、香附10g、橘核30g、青皮10g、连翘15g、桃仁10g、夏枯草20g、金银花30g、甘草6g, 每日1剂, 水煎服, 每次150mL, 早晚各1次, 15天为1个疗程, 连续服用3~4个疗程。遵循中医整体辨证理论,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适当加减:伴胸闷胁痛, 大便不畅者加利气宽胸、润肠通便、散结消肿之瓜蒌、贝母;乳块坚硬者加通络搜风、散结消肿之穿山甲、王不留行;乳块肿胀, 疼痛者加元胡、川楝子;舌质淡, 有齿痕者加薏苡仁。

对照组采用抗生素、乳癖消、乳块消、舒肝丸、麻仁软胶囊进行治疗。

1.4 疗效判定标准[4]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疼痛程度、肿块大小、月经情况、舌苔、脉象、情绪变化等。治愈:症状消失, 肿块消散, 乳痛消失、排乳正常, 停药后3个月内不复发, 临床其它症状体征消失;显效:症状、体积积分减少≥60%, <90%, 肿块消散>60%, 排乳基本畅通, 临床其它症状体征减轻;有效:症状、体积积分减少≥30%, <60%, 肿块消散>30%, 乳痛减轻, 排乳部分通畅, 临床其它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无效:症状、体积积分减少≤30%, 肿块大小、疼痛感无变化或化脓, 临床其它症状体征无变化。

症候疗效标准:痊愈为主症、次症消失;显效为主症、次症消失2/3以上;有效为主症、次症消失1/3以上;无效为主症、次症改善不明显。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 女, 29岁, 已婚, 自觉右侧乳房疼痛, 触摸乳房左上侧有肿块结节, 乳腺管质硬, 舌质淡, 有齿痕, 脉细弱。患者口服乳癖消、乳块消等多种药物无明显疗效, 于2011年8月来我院专家门诊治疗, 诊断为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治疗方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肿止痛。方药:柴胡10g、当归10g、赤芍15g、白术10g、川芎15g、香附10g、橘核30g、穿山甲6g、浙贝15g、玄参15g、鸡血藤20g、青皮10g、连翘15g、桃仁10g、夏枯草20g、金银花30g、甘草6g。服法:口服, 1剂/日, 2次/日, 150mL/次, 温服。治疗结果:服药2个疗程后疼痛消失, 肿块结节明显软化, 乳腺管硬度消失;继续服药3个疗程45天, 疼痛消失, 肿块结节消失, 舌质淡红, 无齿痕, 患者痊愈, 未再复发。

3 结果

经过治疗,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好转。治疗组治愈15例, 显效21例, 有效16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治愈5例, 显效8例, 有效8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n)

4 讨论

中医认为乳腺增生多因情志所伤、肝气郁结、经络阻塞不通所致。气滞则血瘀, 淤血阻滞, 络道不通则血瘀, 淤血阻滞, 络道不通则乳房肿胀。肝郁克脾, 脾虚则生痰, 痰浊淤血滞乳育, 则癖块生矣。癖块阻滞络道, 气血不通则痛则兴, 病起由气郁而致, 故胸闷腹胀、精神抑郁, 舌苔脉络也为肝郁气滞之象。我院采用中医辨证方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乳腺增生, 获得满意疗效, 克服了西药引起的胃痛、便秘、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明山.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病[J].山西中医杂志, 2005, 21 (2) :15.

[2]王成鑫, 蔡元萍, 陈琼霞, 等.中药疏肝舒乳颗粒治疗乳腺增生症综合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 (9) :1661-1662.

[3]黄月玲, 文瑞成, 韦永芳, 等.中药对乳腺增生病疗效的动物实验研究[J].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3, 30 (1) :29.

加味柴胡疏肝散 篇4

1 临床资料

50例观察对象均符合《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中日本厚生省的HT诊断标准, 且均伴有甲状腺机能减退。将5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 女性28例, 男性2例;年龄23~50岁, 平均 (40.33±1.78) 岁;病程0.5~12年, 平均 (4.15±0.76) 年。对照组20例, 女性19例, 男性1例;年龄24~52岁, 平均 (40.15±1.82) 岁;病程0.5~13年, 平均 (4.17±0.78) 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分布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左旋甲状腺素片 (优甲乐, 德国默克) 50~75μg, 每日1次口服维持, 在甲状腺功能保持正常前提下, 治疗组加用自拟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 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Ab) 的变化。加味柴胡疏肝散基本方药如下:黄芩10g、牡丹皮10g、柴胡10g、白芍20g、枳壳10g、当归10g、白术10g、茯苓10g、浙贝母10g、三棱6g、桃仁6g、甘草6g。气滞甚者加郁金10g、青皮10g、香附10g;邪热甚者加夏枯草6g、龙胆草6g;痰凝甚者加全瓜蒌30g、山慈姑10g;血瘀甚者加赤芍15g、丹皮15g;阴虚甚者加生地15g、北沙参15g等。每日1剂, 水煎200ml, 分早晚两次口服。

2.2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检测TGAb、TPOAb, 采用化学发光法, 用贝克曼公司DXI 800免疫发光仪及配套试剂检测;以分级评分法配合甲状腺彩色超声观察治疗前后甲状腺肿大情况, 甲状腺Ⅲ度肿大为4分, Ⅱ度肿大为2分, Ⅰ度肿大为0分。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进行t检验和Ridit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甲状腺疾病的疗效标准[2]。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TGAb、TPOAb变化

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体会

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其所致的甲状腺肿大与甲状腺自身抗体增高直接相关。对于本病西医目前主要采取甲状腺激素替代、激素等疗法, 以期维持甲状腺功能的正常, 但对于TPOAb及TGAb的持续增高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3]。TGAb和TPOAb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的重要标志性抗体, 甲状腺功能和形态异常其浓度多呈高水平, 二者经常协同出现。有研究报道, 甲状腺自身抗体与甲状腺内淋巴细胞浸润相关, 是发生甲状腺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4]。

本病属祖国医学“瘿病”范畴, 肝郁脾虚、痰凝瘀滞为本病的病机特点, 肝郁脾虚为其本, 痰瘀互结为其标。因此治疗上应以疏肝健脾、理气活血为法。本方由柴胡疏肝散加味而成。方中柴胡、黄芩疏肝清热, 能解半表半里之邪;白芍养血柔肝, 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 助柴胡疏肝, 且避免其生发阳气太过;当归活血养血;牡丹皮清热凉血;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三棱、桃仁破瘀活血散结;白术、茯苓健脾化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并随证加减, 使得肝气疏、脾运健、瘀血散、痰凝消。本文结果表明, 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HT不但临床疗效显著, 还能明显降低TGAb和TPOAb水平, 作用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796, 797.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33.

[3]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1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283, 1284.

加味柴胡疏肝散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均为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 男19例, 女21例;年龄25~65岁;病程2~22d。对照组40例, 男17例, 女23例;年龄22~64岁;病程3~25d。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及诱发因素等方面, 均无明显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表1) 。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依据《实用神经病学》[1]:经常性双侧或单侧胸肋疼痛, 呈针刺样、刀割样、烧灼样或束带样疼痛。疼痛程度不等, 呈阵发性加重, 剧烈时可放射至同侧肩背部。体查见局部皮色正常, 皮肤感觉过敏, 相应肋骨边缘有压痛。心电图、胸部X线片、腹部B超均未见异常。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 药用:柴胡10g, 白芍15g, 枳壳10g, 川芎10g, 香附10g, 郁金10g, 延胡索10g, 丝瓜络10g, 陈皮5g, 甘草5g。气滞明显者加佛手10g、青皮10g, 瘀血明显者加乳香10g、没药10g, 痰湿内蕴者加法半夏10g, 胃气上逆者加旋覆花 (包煎) 15g, 胸阳不振者加瓜蒌15g、薤白10g, 气血亏虚者加黄芪15g、当归15g, 肝阴不足者加生地15g、麦冬15g。每日一剂, 水煎取400ml, 每日服2次, 每次服200ml, 7d为1疗程, 连服2疗程。

1.3.2 对照组

吲哚美辛片口服, 每次25mg, 每日3次。7d为1个疗程, 连服2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胁痛”疗效判定。治愈:疼痛完全消失;好转:疼痛基本消失;无效:疼痛无缓解。总有效率以治愈+好转计算。

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表示, 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 两组性别、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各项基础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2.2 治疗3个疗程, 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9.28 P=0.0096

肋间神经痛属于中医“胁痛”范畴。胁痛是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灵枢·五邪篇》曰:“邪在肝, 两侧胁中痛。”《素问·缪刺论篇》亦云:“邪客于足少阳之络, 令人胁痛不得息”。肝居胁下, 其经脉布于两胁, 胆附于肝, 其脉亦循于胁, 故胁痛之病, 主要责于肝胆。肝为将军之官, 其性动而主疏泄, 情志不畅可致肝气郁结, 经络不通, “不通则痛”, 发为胁痛。故治疗本病当以疏肝解郁为法, 采用柴胡疏肝散治疗。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 主治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脘腹胀满、嗳气太息、脉弦为主的疾病, 为理气、解郁、止痛之良方。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理气疏肝, 助柴胡以开解肝郁, 川芎活血行气, 佐柴胡以散瘀通痹, 白芍柔肝敛阴, 制柴胡过于辛散, 三药皆入肝经, 共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 泻脾壅以健运化, 同为佐药;甘草益气补中、培土抑木, 配白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为使药。久病多夹瘀, 久病常入络, 临床多加用延胡索、郁金以活血止痛, 丝瓜络以通络宣痹。结合辨证加减用药,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气机调畅, 则疼痛自除。本结果显示, 柴胡疏肝散治疗肋间神经痛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肋间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将肋间神经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0例。治疗组采用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对照组口服吲哚美辛片。连续治疗7d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 观察临床症状, 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肋间神经痛疗效显著, 明显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肋间神经痛,柴胡疏肝散,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史玉泉, 周孝达.实用神经病学[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加味柴胡疏肝散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及门诊就诊的患者, 根据临床症状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2]确诊为脑卒中后抑郁症病例共132 例, 其中男50 例, 女82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西药加服中药治疗组 (治疗组) 和单纯西药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66例, 男24例, 女40例;年龄42岁~70 岁 (63.5岁±2.3岁) ;脑梗死45 例, 脑出血13 例;中度抑郁56例, 重度抑郁10例。对照组66 例, 男28例, 女38 例;年龄44岁~70 岁 (64.5岁±3.4岁) ;脑梗死49 例, 脑出血13 例;中度抑郁59例, 重度抑郁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构成比等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①符合1995年中华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3]。②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4]。③排除了病前有意识障碍、痴呆、精神障碍、抑郁史及严重心、肺、肝、肾病变者。④采用HAMD17项测评抑郁程度, HAMD总分<8分为无抑郁;≥8分为轻度抑郁;≥17分中度抑郁;≥24分重度抑郁。入选病例HAMD评分均≥17分。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急性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和基本康复训练, 予以心理安慰及劝导。治疗组给予盐酸帕罗西汀片20 mg (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 , 每日1次口服, 同时予以柴胡疏肝散加味 (柴胡10 g, 赤芍12 g, 白芍15 g, 枳壳10 g, 郁金10 g, 石菖蒲30 g, 远志30 g, 制半夏10 g, 陈皮10 g, 香附10 g, 川芎10 g, 合欢花20 g, 甘草6 g等, 随症加减) 煎服, 每日1剂。对照组给予盐酸帕罗西汀片20 mg, 每日1次口服治疗。共治疗6周。

1.4 观察指标

全部病例均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6 周后进行HAMD评定;在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

1.5 疗效评定标准

以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 减分率≥75%为治愈;50%≤减分率<75%为显著进步;25%≤减分率<50%为进步;减分率<25%为无效。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两组间评分比较采用t 检验, 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变化 (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减分情况 (见表3)

3 讨 论

脑卒中后抑郁是由于卒中后与情绪有关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NE) 、5-羟色胺 (5-HT) 、多巴胺等的合成与代谢及其信息传递发生障碍而导致抑郁[5], 同时由于卒中后肢体功能丧失, 从而导致社会功能受损、社会地位改变、社会支持不良等因素, 加重和加快了抑郁的发生。而且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与抑郁的发生呈正相关。另外, 卒中后抑郁与年龄、卒中病变部位、家庭关系等有很大关系。所以, 卒中后抑郁既是一种器质性障碍, 又是一种心理与生理的反应, 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包括心理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帕罗西汀能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对5-HT的再摄取, 导致突触间隙5-HT积聚, 从而增强5-HT传递效能。抑制NE的再摄取能力则小得多, 对多巴胺、组胺受体不敏感, 仅对 M受体有很弱的亲和力[6] , 可明显改善睡眠, 但不引起镇静作用, 不影响人的精神运动操作, 其抗抑郁作用强度与三环类抗抑郁剂相似, 而副反应则相对较小。因此, 帕罗西汀已成为目前广泛应用于PSD治疗的基础药物。

卒中后抑郁属祖国医学“中风”和“郁证”的合病范畴。就其因果关系上讲, 郁证为中风之变证, 中风后髓海空虚, 痰瘀阻络, 加之患者突遭变故而忧思过度, 情志不遂, 伤及肝脾, 气机郁滞所致的一类病症。因情志不遂, 气血瘀滞, 气机升降失常, 导致脾胃功能受损, 忧思过度耗伤心神。故本证所涉及的脏腑主要是心、肝、脾, 病机为气血失调, 痰瘀互结, 上扰清窍, 心神紊乱。临床上用中药取得良好效果的报道也较多, 有辨证施治[7,8], 有单方独药治疗[9], 有的针刺治疗[10]等。本研究以疏肝解郁, 畅达气机, 涤痰活血为治则, 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味组方, 方中用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 畅达气机, 合用川芎、赤芍、远志、石菖蒲以涤痰开窍, 活血化瘀;以合欢花宣忧解郁, 半夏化痰安中, 诸药合参, 共奏疏肝解郁, 条畅气机, 涤痰活血、解郁除忧之功。从本资料来看, 通过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卒中后抑郁, 对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中风病人的康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医疗质量, 防止病情的发展以及变生他病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自拟柴胡疏肝散加味汤剂合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 疗效显著, 中药汤剂可起到明显增效作用。两组治疗后的HAMD指数评分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且安全性高, 依从性好。

参考文献

[1]贾艳滨, 周迁璋.首发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精神神经疾病杂志, 1998, 24 (2) :66-69.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22-127.

[3]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279.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23)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0.

[5]周盛年, 于会艳, 刘黎青, 等.脑卒中后抑郁[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4, 17 (2) :154-156.

[6]陈彦方, 顾牛范.新编临床精神药物手册[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64-94.

[7]孙玲, 郭文.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24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3, 3 (2) :12.

[8]蒋燕, 郄凤琴, 薛雷.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03, 30 (11) :931.

[9]孙圣羽, 李明洲.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35例[J].中医研究, 2000, 13 (4) :26-27.

柴胡疏肝散临床应用刍议 篇7

1 郁证

郁证以心情抑郁, 情绪不宁, 胸部满闷, 胁肋胀痛, 或易怒喜哭, 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表现。肝为风木之脏, 主疏泄, 其气升发, 喜条达而恶抑郁。精神刺激, 情志抑郁不畅, 可使肝之疏泄功能失常, 气机不畅形成郁结, 则肝经循行之处出现满闷、胀痛或梗塞不舒之症;同时, 气机郁结会反过来加重情志抑郁,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治疗以柴胡疏肝散, 组方:柴胡、香附、枳壳、川芎各10~15g, 生白芍15~30g, 陈皮6~10g, 炙甘草5~10g。心理负担重、情绪低落者可加郁金20~30g, 合欢皮15~30g, 合欢花10~15g, 青皮6~10g, 苏梗10~15g, 以加大调气解郁力度;心烦、情绪急躁、夜不能寐者加用龙骨、龙齿各20~30g (先煎) , 栀子3~10g清心重镇安神;嗳气、胸闷、恶心者加旋复花10~20g (包煎) , 代赭石15~30g (先煎) , 姜半夏5~10g降逆止恶;食积腹胀者加焦三仙各10~30g以消食化积。

病案1患者女, 46岁, 2009年12月初就诊, 自就诊前1年离婚后, 情绪持续低落, 近3个月来更甚, 常独自流泪, 不喜与人接触, 夜不能寐, 白天时发胸闷不得透气, 甚产生过自杀念头。纳减, 二便调, 舌淡苔薄, 脉弦细, 辨证为肝郁脾虚证。方药:柴胡15g, 郁金30g, 香附15g, 合欢皮30g, 合欢花15g, 当归15g, 炒白芍30g, 川芎10g, 陈皮8g, 桔梗5g, 龙骨30g (先煎) , 夜交藤30g, 炙甘草8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同时和患者谈心, 开导患者。二诊患者独自来院, 自述睡眠、胸闷明显好转, 遂去龙骨、桔梗, 余方药同前, 7剂。嘱患者放平心态, 心中郁闷可找信赖的人倾诉、交流, 不能遇事总独自扛。三诊患者面带微笑, 精神状态趋于正常, 自述已无明显不适, 停药, 建议服用逍遥丸、归脾丸善后。随访2年未复发, 现已重组家庭。

2 肝胆病

肝胆病多表现为右胁肋部肿胀、疼痛, 纳减、乏力等。辅助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 B超或CT可发现肝胆的病理性改变。其病因多为嗜酒或嗜食肥甘厚腻或湿热疫毒, 病机为诸邪郁于肝经, 肝络失和, 不通则痛。方药: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陈皮6~10g, 丹参15~30g, 川芎8~1 5 g, 生白芍2 0~3 0 g, 生甘草5~1 0 g。乙肝可加用虎杖、蛇舌草、茵陈、藤梨根各15~30g;脂肪肝加鳖甲20~30g (先煎) , 绞股蓝15~40g, 荷叶10~20g, 山楂10~20g;合并肝功能异常加藤梨根15~30g, 平地木10~20g, 三叶青10~20g;酒精肝加用葛花、葛根各15~30g, 鳖甲20~30g (先煎) ;胆结石加用郁金、鸡内金、广金钱各15~30g, 海金沙20~30g, 伴黄疸者则分阴黄、阳黄之不同加用茵陈术附汤或茵陈蒿汤。另, 为保证治疗效果, 须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所谓“三分治, 七分养”, 脂肪肝必须清淡低脂饮食, 坚持运动锻炼;酒精肝必须戒酒;胆囊炎必须坚持三餐按时就餐, 低脂饮食, 尤其早餐必须吃。

病案2患者男, 42岁, 2013年10月初就诊, 自述近1个月来, 双下肢乏力明显, 伴右胁肋胀, 偶发头昏。纳如常, 二便调,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数。外院查总胆固醇 (CHO) 6.78mmol/L, 甘油三酯 (TG) 4.47mmol/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85U/L, 碱性磷酸酶 (ALP) 173U/L。B超示脂肪肝。中医辨证为肝郁痰凝型胁痛, 西医诊断:高脂血症、脂肪肝。方药:柴胡15g, 郁金30g, 丹参30g, 绞股蓝30g, 生山楂15g, 虎杖15g, 鳖甲20g (先煎) , 平地木15g, 藤梨根20g, 三叶青10g, 生白芍30g, 枳壳15 g, 生甘草10g。14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2次服。另辛伐他汀片20mg, 每晚1次。嘱患者清淡饮食, 适度运动。二诊患者乏力、胁肋胀减轻, 效不更方, 续服14剂。三诊复查肝功能、血脂示:CHO 5.10mmol/L, TG 2.1 1 m m o l/L, A L T 8 6 U/L, A L P 6 4 U/L, 前方去三叶青, 加荷叶15g (后下) , 14剂, 余治疗同前。四诊已无明显不适, 续三诊方药14剂。五诊复查肝胆B超、肝功能、血脂, 示肝脏脂肪沉积, CHO 3.28mmol/L, TG1.65 mmol/L, ALT 40U/L, ALP 38U/L。为方便患者, 每日绞股蓝20g, 生山楂10g水煎代茶饮;辛伐他汀片10mg, 每晚1次。半年后随访, 复查肝胆B超、肝功能、血脂, 示未见明显异常。治疗方案调整每日绞股蓝15g, 生山楂10g水煎代茶饮;辛伐他汀片10mg, 隔日1次。

3 乳腺病

从经络循行来看, 足厥阴肝经循行到期门穴后, 布胸胁环绕上行, 有一分支过乳头, 入胸中, 和手太阴肺经相接;足阳明胃经行缺盆下而贯乳中;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冲任二脉起于胞中, 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 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乳腺疾病与肝、胃、肾经以及冲任二脉密切相关。乳腺疾病中, 尤以乳腺增生、乳腺囊肿、乳腺结节、乳腺纤维瘤等良性疾病发病率为高, 多表现为乳中结块, 肿胀作痛, 或每与情志因素相关, 抑郁、烦躁、发怒时加重;或与月经相关而呈周期性发作。此皆由情志不畅, 肝失疏泄, 气机郁滞而致。气机阻滞, 则血行不畅, 必然导致血瘀或津液代谢异常, 化生痰饮, 痰瘀与气相结, 表现为胁肋刺痛、乳中结块、舌青紫或瘀点瘀斑等症。治疗当疏肝解郁, 活血散结, 以柴胡舒肝散治之。组成: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陈皮6~10g, 川芎9~15g, 路路通10~20g, 丝瓜络10~30g, 通草10~20g, 生白芍20~30g, 炙甘草5~10g。胸部疼痛为主加郁金15~30g, 红花5~15g, 元胡8~20g;如有结节加鳖甲20~30g (先煎) , 山棱、莪术各6~15g, 红花10~15g (该组经期禁用) ;乳腺癌术后加鳖甲20~30g (先煎) , 蒲公英、蛇舌草各15~30g, 仙鹤草2 0~5 0g, 山慈姑5~1 0g;体虚乏力加生黄芪10~25g, 党参10~20g, 白术10~18g, 杜仲15~30g, 仙鹤草30~50g。

病案3患者女, 32岁, 因双乳胀于2012年10月底来诊。述每遇月经期乳胀加重, 自行触摸未及肿块或压痛, 纳可, 二便调, 寐宁, 舌红苔薄, 脉弦。乳房B超示:双乳小叶增生。辨证为肝气郁结型乳癖, 方药:柴胡12g, 香附12g, 当归10g, 炒白芍30g, 路路通15g, 枳壳10g, 陈皮6g, 川芎9g, 丝瓜络20g, 通草10g, 炙甘草6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服2次。二诊乳胀明显减轻, 续上方7剂, 服用同前。三诊症状已无, 嘱逍遥丸巩固2个月。随访未复发。

4 胃肠病

胃肠疾病多表现为:胃脘部胀气、疼痛、烧心, 伴嗳气、泛酸、善食易饥等症。病机主要是肝郁脾虚, 脾不化湿。笔者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治疗常见胃肠疾病 (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或伴糜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川芎、陈皮各6~10g, 生白芍20~30g, 炙甘草5~10g。泛酸、烧心明显加海螵蛸15~30g, 煅瓦楞20~30g (先煎) , 白芨8~15g, 浙贝母15~30g;胃肠以胀为主加佛手、紫苏梗、莱菔子各10~15g, 木香8~1 5g;乏力明显加党参1 5~2 5 g, 炒白术1 2~2 0g, 生黄芪15~30g;舌苔厚腻重加苍术10~30g, 藿香10~20g, 佩兰10~15g, 砂仁3~6g (后下) , 薏苡仁15~30g。

病案4患者男, 42岁, 因上腹胀气伴烧心于2011年2月初来诊。仔细询问得知患者近来食量明显增加, 但食后上腹胀气明显, 无泛酸、恶心呕吐, 二便调, 寐欠宁, 舌淡苔腻, 脉弦细。辨证为肝郁脾虚型胃痛, 方药:柴胡、香附、枳壳各15g、川芎、陈皮各8g, 生白芍20g, 海螵蛸30g, 煅瓦楞20g (先煎) , 薏苡仁20g, 炒甘草8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服2次。二诊烧心、胀气明显好转, 上方改枳壳为10g, 海螵蛸20g, 余同前。三诊已无明显不适, 续服二诊方7剂。四诊患者已无不适, 续服二诊方药, 加以巩固。

5 代谢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可见乏力、口干、头昏头痛等症状, 临床检查以舒张压升高为多、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可偏高、血黏度增加。如果不尽早干预, 可加速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笔者认为, 高血脂、高血糖、血管硬化等代谢异常性疾病多属痰、湿、瘀、虚, 病位在心, 病理变化的枢机在肝脾, 病久则累及肺肾。病初实证为多, 病久则虚实夹杂。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 肝气郁结、肝经不舒, 则脾失运化, 无法加速血脂、血糖的分解代谢, 故疏肝是标本兼治之举。笔者治疗此类疾病仍以柴胡舒肝散为基本方, 组方: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川芎6~15g, 红花10~15g, 陈皮6~10g, 炒白芍20~30g, 炙甘草5~10g。伴有高血脂加绞股蓝20~50g, 决明子、炒山楂、荷叶各10~30g;伴有糖尿病加玉米须10~50g, 北沙参、天花粉、芦根各15~30g;胸闷、胸痛、心悸明显加薤白10~15g, 全瓜蒌15~30g, 元胡10~20g, 龙骨或龙齿20~30g (先煎) ;乏力、短气明显加生黄芪15~30g, 党参15~25 g, 炒白术15~20g, 升麻3~10g;并发水肿加槟榔10~20g, 大腹皮10~20g, 车前子20~30g (包煎) 。

病案5患者男, 68岁, 2012年11月底, 因血压控制不理想来诊。诊见:体形肥胖, 时有头昏、胸闷发作, 嗜睡, 纳可, 二便调, 舌质紫, 苔黄腻, 脉弦数。当日血压180/120mm Hg。辨证为肝郁脾虚、肝阳上亢证, 考虑老年肥胖患者可能血脂高, 故方药如下:柴胡15g, 郁金20g, 川芎10g, 红花10g, 陈皮6~10g, 炒白芍30g, 绞股蓝30g, 决明子、炒山楂、荷叶各15g, 珍珠母30g (先煎) , 生甘草6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服2次。嘱继服先前降压药, 下次空腹来诊。二诊空腹检查血脂、血糖、肝肾功能, 示血糖8.26mmol/L, CHO 7.76mmol/L, TG5.25mmol/L, ALT 85U/L, ALP 76U/L, 当日血压160/108mm Hg。方药调整如下柴胡15g, 郁金30g, 川芎10g, 天麻9g, 钩藤15g (后下) , 生白芍30g, 绞股蓝30g, 玉米须20g, 炒山楂15g, 珍珠母30g (先煎) , 生甘草6g, 7剂, 用法同前。停先前服用降压药, 调整如下: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 每日2次;辛伐他汀片20mg, 每晚1次;盐酸二甲双胍片0.25g, 每日2次。三诊BP150/96mm Hg, 头昏、胸闷、嗜睡减轻, 续三诊中西药联合治疗。四诊BP 14 0/9 0mm Hg, 诸证又有所减轻, 续三诊治疗方法不变。五诊BP 135/85mm Hg, 应患者要求, 停汤剂, 每日绞股蓝20g, 玉米须15g, 炒山楂10g水煎代茶饮, 西药不变继服。半年后随访复查空腹血脂、血糖、肝肾功能, 示血糖5.42mmol/L, CHO 5.15mmol/L, TG 1.17mmol/L, A L T 3 8 U/L, A L P 2 6 U/L, 当日B P 1 3 2/8 5 m m H g。嘱坚持五诊方药治疗, 不得擅自停药。

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运用 篇8

关键词:吗丁啉,维酶素,柴胡疏肝散,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之一, 属慢性胃炎的一种, 约占慢性胃炎患者总数量的20%以上, 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1]。本病病程较长、病因较复杂, 且可反复性发作, 难以治愈,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文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 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吗丁啉与维酶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 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 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观察组男29例, 女14例;年龄31~75岁, 平均 (45.2±11.6) 岁;体重49~78 kg, 平均 (62.2±7.6) kg;病程0.5~11年, 平均 (7.4±3.8) 年。对照组男25例, 女18例;年龄27~72岁, 平均 (44.9±11.5) 岁;体重48~80 kg, 平均 (62.6±7.4) kg;病程0.8~12年, 平均 (7.6±3.4) 年。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胃脘胀痛、胀满、嗳气、泛酸、食欲不振并伴有恶心、舌苔薄白、大便不爽、脉弦等。排除标准: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患者合并有其他脏器较严重疾病;患者合并消化系统疾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吗丁啉与维酶素进行治疗:吗丁啉10 mg口服, 3次/d;维酶素片0.8 g口服, 3次/d, 三个月为一疗程。

观察组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药物组成为党参15 g, 柴胡、白芍、赤芍、半夏、白术各12 g, 枳壳、川芎、黄莲、川楝子各9 g, 炙甘草6 g。如果患者气虚严重加入黄芪;若患者胃阴不足加入百合、麦冬、沙参;若患者血瘀症状严重加入五灵脂、蒲黄、丹参;若患者泛酸严重加入乌贼骨、吴茱萸;若患者腹胀严重加入青皮、香橼、佛手;若患者有食积症状加入焦三仙。日一剂, 用水煎服, 分早晚两次服用。三个月为一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的体征、临床症状消失;经胃镜检查, 结果提示黏膜慢性炎症好转明显, 已达轻度;经病理学检查, 结果提示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腺体萎缩消失。显效:患者的主要体征及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经胃镜检查, 结果提示黏膜慢性炎症好转;经病理学检查, 结果提示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腺体萎缩恢复正常或者减轻达2个级度。有效:患者的体征、临床症状减轻;经胃镜检查, 结果提示黏膜慢性炎症面积缩小50%以上;经病理学检查, 结果提示慢性炎症减轻达1个级度以上。无效:没有达到上述的有效指标, 或者患者病情恶化[2]。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复发率比较

治疗一年后, 观察组患者复发6例 (15.8%) , 对照组患者复发13例 (48.1%) , 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因其在临床上表现特点不同, 故分属中医学嘈杂、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其发病原因常与劳倦过度、饮食失节及进食肥甘、辛辣食物有关[3], 患者在发病后, 多缺乏系统性的治疗, 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笔者认为, 本病同肝郁有密切关联, 因肝郁疏泄不及, 致使机体气机失调, 对胃脾的降、升、化、纳之功能产生影响, 导致患者出现胃失和降、中焦气机之症, 遂至胃脘胀痛、痞满不舒、饮食不进, 致使呕恶、胀痛、吞酸、嗳气之症俱作。因此, 对本病治疗应以调畅气机、疏肝健脾为原则。柴胡疏肝散方剂中:柴胡为主药, 其主要功能为行气止痛、疏肝解郁[4];白芍则具有养血、柔肝、止痛的功效;川芎可行气活血;川楝子疏泄肝热、行气止痛;枳壳有理气和中之功;半夏具有降逆止呕的作用;白术、党参合用, 增强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作用;赤芍散瘀止痛、养血柔肝;黄连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炙甘草调和诸药。本组方剂, 诸药配合使用, 使得脾气得以健运、肝郁得以舒展、瘀血得以通畅、胃气得以和降, 终胃病自除。

现代药理学的研究结果证实, 柴胡具有抗病毒、抗菌以及促进机体免疫的功能;芍药对胃和肠管的运动具有抑制作用, 可解除痉挛、缓解疼痛;川芎能够改善胃黏膜的表层微循环, 提高其血液流量与血氧饱和度;川楝子、枳壳中所含的挥发油类成分可调节胃肠道运动;半夏水提取物对呕吐中枢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白术、党参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改善微循环;其中党参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等胃黏膜损伤因子, 具有抗胃黏膜损伤作用;黄连具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良好的杀灭或抑制作用[5], 诸药合用, 达到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病理改变的作用。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4%,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2.8%,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患者停药一年后, 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将柴胡疏肝散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中, 疗效比较明显,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病理改变, 并且患者在治疗期间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症状, 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勤生.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 2012, 11 (23) :103-104.

[2]岳小红, 王伟, 李桂贤, 等.柴胡疏肝散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概况[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 6 (1) :17-19.

[3]李燕.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0例[J].中国民间疗法, 2010, 21 (4) :56.

[4]刘娟.浅谈张景岳之良方——柴胡疏肝散[J].光明中医, 2010, 17 (4) :253-254.

上一篇:安全生产培训下一篇:优秀传统体育项目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