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风散加味(精选4篇)
消风散加味 篇1
急性荨麻疹为常见皮肤病, 临床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 多为细菌感染所致, 因此临床考虑采用抗生素联用抗组胺药物治疗。但因多数患者无明确感染灶, 病原体不明确, 滥用抗生素可导致不良反应。为减少抗生素的滥用情况, 本研究观察消风散加味治疗急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9月226例急性荨麻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急性荨麻疹诊断标准[1], 病程在4周及以内, 出现瘙痒性红斑、风团, 且前1周未使用抗组胺药物、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排除合并心肝肾疾病、特殊类型荨麻疹 (如压力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等) 、2岁以下婴幼儿及对本研究药物成分过敏者。
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113例, 其中对照组男65例, 女48例;年龄21~73岁, 平均年龄 (45.71±1.34) 岁;体重40~80kg, 平均体重 (69.41±5.42) kg;病程2~24天, 平均病程 (6.57±2.15) 天。治疗组男64 例, 女49 例;年龄22~73 岁, 平均年龄 (45.45±1.91) 岁;体重41~80kg, 平均体重 (69.57±5.92) kg;病程2~24天, 平均病程 (6.78±2.12) 天。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抗组胺药物治疗, 给予富马酸氯马斯汀 (山东力诺科峰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10051) 口服, 每次1.34mg, 每天2次。
1.2.2 治疗组患者采用消风散加味治疗。其中, 方剂组成为:蒲公英、夏枯草、地龙各20g, 生地、荆芥、当归、党参各12g, 防风、蝉蜕、羌活、薄荷各10g。辨证分型:发热患者, 加用生石膏;白细胞升高者, 加用板蓝根、大青叶。水煎煮, 每天1剂, 分2次服用, 每次服用200mL。
两组患者均治疗1周, 并根据患者症状增加治疗时间, 但不超过1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退热时间、皮损消退时间。
疗效标准:显效:经治疗,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皮损消退, 自觉症状消失, 无其他合并症;有效:经治疗, 患者体温基本恢复正常, 皮损消退70%以上, 但未全部消退, 自觉症状好转, 无其他合并症;无效:经治疗, 患者体温无降低, 皮损仍较多, 消退低于30%, 有其他并发症。总有效率以显效、有效例数计[2]。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退热时间、皮损消退时间比较
经治疗, 治疗组患者的退热时间、皮损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s, 天)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3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7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n (%) ]
3 讨论
急性荨麻疹乃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导致的局限性水肿反应, 由药物、感染、精神、环境、食物等因素引发[3], 部分患者可伴随糖皮质激素、精神应激反应、内分泌失调等变化, 临床主要表现为广泛皮损、剧烈瘙痒、明显水肿等。急性荨麻疹为顽固性皮肤病, 属于变态反应, 有10%~25%患者可明确病因。西医认为, IgE跟肥大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所致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落颗粒释放组胺为荨麻疹重要炎症递质, 西医多采用维生素C、钙剂、抗组胺药物治疗, 但效果不理想。本研究采用富马酸氯马斯汀, 属于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物, 为氯雷他定活性代谢物, 可通过将外周H1受体选择性阻断, 缓解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及过敏性鼻炎等症状。另外, 富马酸氯马斯汀有利于抑制组胺从肥大细胞中释放, 且药物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抗组胺效果良好。同时, 其止痒作用显著, 中枢抑制作用弱, 但可引发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4]。
急性荨麻疹属于中医“隐疹”范畴, 患者舌红舌苔薄黄, 且皮疹多鲜红、灼热瘙痒, 可伴随咽喉肿痛、发热, 属中医风热犯表之证, 多为卫表不固、风热入侵、血脉浸淫、肌肤腠理、郁结热气所致, 因此临床应以疏风止痒、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原则[5,6]。
本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采用抗组胺药物治疗, 治疗组患者采用消风散加味治疗。方剂组成包括蒲公英、夏枯草、地龙、生地、荆芥、当归、党参、防风、蝉蜕、羌活、薄荷, 其中, 蝉蜕、防风、荆芥可疏风止痒祛邪;生地、当归可养血活血、熄风凉血;夏枯草、蒲公英可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强化抗组胺和抗感染作用;羌活、薄荷可疏风祛邪;党参可扶正祛邪, 增强机体免疫力;地龙可搜风祛邪。发热患者, 加用生石膏以发挥清热泻火之功;白细胞升高患者, 加用板蓝根、大青叶以发挥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 共奏疏风止痒、清热解毒之功, 促进患者症状好转[7,8]。
综上所述, 治疗组患者退热时间、皮损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且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提示消风散加味治疗急性荨麻疹疗效确切, 可有效促进患者症状消退, 降低体温,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消风散加味治疗急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26例急性荨麻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113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抗组胺药物治疗, 治疗组患者采用消风散加味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退热时间、皮损消退时间。结果:经治疗, 治疗组患者退热时间、皮损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且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消风散加味治疗急性荨麻疹疗效确切, 可有效促进患者症状消退, 降低体温,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荨麻疹,消风散加味,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潘海燕, 杨发均, 黄洁, 等.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急性荨麻疹风热犯表证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1 (1) :70-73.
[2]殷新, 温玉华.玉屏消风散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 2012, 23 (3) :47-49.
[3]李学燕, 于海凤.消风散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小儿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4, 24 (6) :127-129.
[4]刘毅.消风散加减汤治疗荨麻疹56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 (19) :27.
[5]田庆均, 周小勇, 赵芬, 等.消风散联合抗组胺药治疗白细胞升高急性荨麻疹20例病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4, 13 (4) :257-258.
[6]李靖靖, 邢淑丽, 郑晓昆, 等.邢淑丽应用消风散临床经验[J].河北中医, 2014, 21 (5) :648-650.
[7]郭静, 周策.自拟消风散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1 (4) :514-517.
[8]周振琴.消风散加减配合针灸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IgE水平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8 (3) :501-502.
消风散加味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60例,均为双眼患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0~55岁,平均30.12±5.24岁,病程6~12个月,平均8.57±3.43个月;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0~54岁,平均30.68±5.26岁,病程6~12个月,平均8.65±3.38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眼科学》[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症状有眼痒、流泪、灼热感、异物感、畏光及黏液性分泌物增加;体征有结膜充血、水肿、睑结膜乳头滤泡增生。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除季节性发作及症状、体征积分相对较低外,其他临床特点与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十分相似[3],故将两者统一纳入;③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2 排除标准
①伴有角膜炎、干眼症、青光眼等眼病者;②近1个月施眼科手术者;③使用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其他抗组胺剂、肥大细胞稳定剂和皮质类固醇眼药水、鼻腔喷雾剂或全身药物的患者;④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⑤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消风散超声雾化治疗,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注射液加0.9%氯化钠注射液超声雾化治疗;雾化仪器采用广东粤华医疗器械厂生产的WH-802超声雾化器。
1.4.1 治疗组
消风散组方为:当归3g、生地3g、防风3g、蝉蜕3g、知母3g、苦参3g、胡麻3g、荆芥3g、苍术3g、牛蒡子3g、石膏3g、甘草1.5g、木通1.5g。本院煎药室将36g消风散中药煎成360mL汤剂,浓度为原药材0.1g/mL,取过滤后的中药液20mL倒入雾化罐内,患者取坐位,手持螺纹管末端,喷雾口对准患眼,距离5~10cm,雾化双眼,每天2次,每次15min,共治疗7天。
1.4.2 对照组
采用地塞米松注射液2.5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mL雾化双眼,每天2次,每次15min,共治疗7天。
1.5 观察指标
1.5.1 疗效标准
治愈:眼痒完全消失,结膜水肿充血消退,结膜囊分泌物和睑结膜乳头滤泡消失;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乳头滤泡大部分消退;好转:眼偶有痒感,眼红、流泪、烧灼感、畏光等症状好转,睑结膜乳头与滤泡减少50%;无效:症状、体征无任何改善。
1.5.2 复发情况
完成治疗后1周随访患者,观察其复发情况,并统计复发率。
1.6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复发情况
在完成治疗1周后随访中,治疗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4例,最终完成随访治疗组28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7.1%;对照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11.5%。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过敏性结膜炎属中医学“时复症”、“目痒”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有三:一是肺气不固,风热犯目;二是脾胃虚弱,湿热停滞白睛;三是肝血不足,虚风犯目。宜采用祛风止痒、清热除湿之法治疗[4]。
消风散出自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由当归3g、生地3g、防风3g、蝉蜕3g、知母3g、苦参3g、胡麻3g、荆芥3g、苍术3g、牛蒡子3g、石膏3g、甘草1.5g、木通1.5g组成。因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透表,祛除在表之风邪;苍术散风除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当归、生地、胡麻养血活血,滋阴润燥,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甘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疏风养血、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之效[5]。消风散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6,7,8],有研究显示消风散治疗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疗效显著[9]。临床上使用消风散以水煎汤剂内服为主,有关其通过超声雾化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研究却鲜见。新近研究显示,消风散具有抗组胺作用[10],其对肥大细胞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从而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有明显的抗变态反应作用[1,1],其主要组成药物也被证实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12,13]。
目前,临床上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多以西药眼局部用药为主,常用药物包括抗组胺药、血管收缩剂、肥大细胞稳定剂、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14]。西药液的反复使用可引起耐药等不足。糖皮质激素具有抑制肥大细胞介质释放,阻断炎症细胞趋化,减少结膜中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抑制迟发性超敏反应[1,1]。过敏性结膜炎属变态反应性疾病,致敏原通常持续存在,难以消除,药物的抗过敏治疗只能控制过敏症状,难以解决复发问题,很难彻底治愈,而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可引起眼压升高和白内障等并发症,故不能长期使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超声雾化治疗眼表疾病是中医眼科特色疗法之一。眼科用药的吸收主要通过角膜及结膜来完成,角膜、结膜均为一透明的薄膜组织,同样适用于超声雾化,超声雾化破坏了药物的表面张力,使药物变为极小微粒,药物分子直接、连续、全面地作用于患眼的角膜、结膜,避免了滴眼液在结膜囊内存留时间过短,被泪液稀释排出的不良影响。由于雾化气溶液的温度接近于体温,对眼睛的刺激性甚少,多数患者在雾化治疗后即有舒适感,在角结膜局部药物浓度相对较高,有利于药效发挥,提高局部抵抗力、免疫力,加速愈合,对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临床上采用超声雾化治疗眼表疾病的报道越来越多[15,16,17],疗效显著。
消风散加味 篇3
50例亚急性湿疹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亚急性湿疹诊断标准。排除①1月内曾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2周内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者;②妊娠、哺乳期妇女;③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者。另外, 选择在门诊健康体检的人员30例, 作为正常对照组, 均无系统性疾病病史。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予凉血消风散 (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苍术、苦参、石膏、知母、当归、胡麻仁、生地、木通、甘草、紫草、丹皮、赤芍等组成) 煎服, 1剂/d, 分早晚2次服。7天为1疗程, 共4个疗程。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抽取患者及对照组的静脉血5ml, 肝素抗凝,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经Ficol-lHyp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核细胞 (PBMC) , 清洗后用含100ml/L小牛血清的RPMI-1640调整细胞数至2×109·L-1, 取2×109·L-1细胞加入1ml含100μg PHA的RPMI1640培养液中, 并接种到培养板的微孔中, 37℃、5%二氧化碳培养48小时, 收集上清液储存于-70℃冰箱待测。IL-4及IFN-γ细胞因子用ELISA法检测 (试剂盒购自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IL-10细胞因子测定用RIA法测定 (试剂盒由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提供) , 具体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3 结果
见表1。
t检验;与健康组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
4 讨论
Th1/Th2的漂移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1]。Th1可分泌IL-2、IL-12、IFN-γ等细胞因子, 介导细胞免疫;Th2主要分泌IL-4、IL-5、IL-6、IL-10等细胞因子, 介导体液免疫。湿疹患者由于调节性T细胞减少或功能受损, 减弱了对Th2细胞的抑制作用, 导致Th2细胞因子水平升高, 为其发病和复发的主要原因[2]。周淑英等[3]对皮炎和湿疹患者外周血中PBMC进行培养, 收集上清测定Th1细胞和Th2细胞因子, 研究该类疾病Th1/Th2平衡状态, 结果提示免疫功能异常是皮炎湿疹发病的重要环节。Teraki等[4]采用流式细胞检测发现在特应性皮炎患者中的CLA+CD+4和CLA+CD+8T细胞, 生成IL-4、IL-13的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而分泌IFN-γ的细胞比例与正常人比较则显著降低, 特应性皮炎患者表现为Th2状态漂移。目前西药治疗湿疹较多外用制剂含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常规抗过敏治疗会出现嗜睡, 长期用药易造成肝肾损害, 且仍难以控制复发。中药治疗湿疹有其独特的优势。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记载, 消风散具有祛风止痒、除湿清热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消风散可以通过降低细胞内Ca2+浓度达到抑制中性粒细胞包括生成活性氧 (ROS) 在内的多种功能[5], 对机体细胞免疫作用和Ⅳ型变态反应也具有较强的抑制效应[6]。临床发现许多亚急性湿疹患者多可归于风盛血热型, 因此, 在原方清热除湿疏风基础上应兼凉血止痒。在消风散基础上加以凉血的赤芍、紫草、丹皮, 融疏风祛湿、清热凉血治法为一体组成凉血消风散。实验指标检测结果显示, 湿疹患者外周血PBMC中Th1/Th2 细胞因子之间平衡异常, IL-4、IL-10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与文献报道[1]相符;经凉血消风散治疗后, IL-4、IL-10、IFN-γ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 提示中药凉血消风散治疗亚急性湿疹可能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调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晋广, 朱明芳.p38/JNK MAPK信号通路在Th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9, 27 (11) :2377.
[2]王远韬, 王远红, 李相君, 等.除湿饮对湿热型湿疹患者血清IL-4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1, 18 (4) :334.
[3]周淑英, 刘玉峰, 夏汝山, 等.皮炎湿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及意义.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1, 22 (24) :2266.
[4]Teraki Y, Hotta T, Shiohara T.Increased circulating skin-hom-ing cutaneous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CLA) +type2cytok in e-producing cells, and decreased CLA+type1cytok ine-producing cells in atopic dermatitis.Br J Dermatol, 2000, 143 (2) :373.
[5]吕翠霞, 齐冬梅.消风散对中性粒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2002, 22 (4) :216.
消风散加味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风热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80例, 其中男性45例, 女性35例, 年龄15~80岁, 平均年龄44岁。其中老年性瘙痒性皮肤病30例, 荨麻疹30例, 接触性皮炎8例, 风疹5例, 不明原因引起的瘙痒性皮肤病7例。
1.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风热型:皮疹色鲜红, 灼热剧痒, 或伴咽喉肿痛, 小便色黄, 大便干结, 舌质红, 舌苔薄黄, 脉浮数。
1.3 治疗方法
口服中药消风散加减:当归15g、荆芥10g、防风10g、蝉蜕10g、胡麻仁10g、苦参20g、苍术10g、知母15g、石膏15g、牛蒡子10g、木通10g、生地20g、白鲜皮15g、白芍15g、甘草6g。每剂日煎2次, 每次煎汤200mL, 混合后分2次服用。
中药止痒外洗方:艾叶100g、金银花50g、苦参50g、白鲜皮50g、苍耳子25g、四季青30g、蛇床子50g、冰片15g、地肤子50g、黄柏50g。煎汤1 000mL外洗, 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最长治疗4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与方剂选用》[1], 治愈:风团消失、皮疹消失、不再瘙痒, 临床症状消失、不再复发;好转:风团或皮疹消退30%、瘙痒症状减轻, 结合舌质由红转淡, 舌苔由黄腻变薄白;无效:风团或皮疹消退不足30%, 风团及瘙痒无明显改善。结合舌质、舌苔无明显改变。总有效=治愈+好转。
2 结果
经过治疗, 所有患者痊愈56例, 好转12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率为85.0%。各种原因引起的瘙痒治疗结果见表1。
(n)
3 讨论
祖国医学古文献中将瘙痒性皮肤病归属“瘾疹”范畴, 又有风疹块、鬼饭疙瘩、风矢、赤疹、白疹、时疫疙瘩、逸风等诸多名称。《素问·四时逆刺从论》有“少阴有余, 病皮痹瘾疹”的记载, 这是古代医家对荨麻疹最早的论述。古人形象地地将将其其描描述述为为““形形如如豆豆瓣瓣, , 堆堆积积成成片片, , 来来时时无无影影, , 去去时时无无踪踪”。对病机的认识, 汉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认为:“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 身体为痒。”隋朝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指出:“邪气客于皮肤, 复逢风寒相折, 则起风瘙瘾疹。”认为风为百病之长, 风善行数变, 瘙痒与风、燥、湿热、血热有关。消风散来源于《外科正宗》, 具有疏风、祛湿、清热的功效,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热、毒之邪郁于肌肤所致的皮肤疾病[2], 主治风疹、湿疹, 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 为君药, 所谓痒自风来, 止痒必疏风;苍术、苦参、木通清热祛湿, 知母、石膏清风热、血热, 均为臣药;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活血、通便, 取血行风自灭之意, 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 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具有疏风清热、凉血消疹之效, 因此该方历代被中医学家推崇为皮肤病的代表方。外洗方中, 黄柏、苦参、四季青清热燥湿止痒, 金银花、苍耳子疏风止痒, 艾叶、地肤子、蛇床子、冰片均可止痒, 外洗止痒方起外用局部治疗作用, 止痒效果显著。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荆芥、防风具有抗过敏止痒的效果[3];白鲜皮具有抗炎、抗真菌功效, 对过敏反应皆有抑制[4];消风散具有抗炎[5]、抗变态反应[6]、抗过敏[7]、止痒[8]、免疫调节[9]作用。消风散能够全面调节身体气血, 从根本上对症消除荨麻疹的病灶, 复发率低[10]。因此采用消风散加减联合中药汤剂止痒方外洗法治疗风热型瘙痒性皮肤病疗效显著, 治愈率高, 且副作用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消风散加减配合中药外洗治疗风热型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风热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80例, 使用消风散加减配合中药外洗方治疗14周, 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 痊愈56例, 好转12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率为85.0%。结论:消风散加减配合中药外洗治疗风热型瘙痒性皮肤病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风热型瘙痒性皮肤病,消风散加减,中药外洗
参考文献
[1]戴慎, 薛建国, 岳沛平.中国病证疗效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57-859.
[2]周萌, 高宁, 陈棽.消风散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 2011, 34 (4) :21-22.
[3]王晓华.现代简明中医中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30-135.
[4]高学敏.实用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73-177.
[5]郑咏秋, 陈光亮, 戴敏, 等.消风散颗粒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基层中药杂志, 2002, 16 (5) :6-8.
[6]粱秀宇, 关洪全.消风散对IV型变态反应中白细胞介素10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7, 13 (2) :70-71.
[7]林中方, 温炬, 陈宝田, 等, 芪母消风散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白三烯水平的影响[J].中外医疗, 2008, 27 (19) :87-88.
[8]郑咏秋, 陈光亮, 戴敏, 等.消风散颗粒抗过敏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2, 8 (6) :26-28.
[9]李国中, 邓咏秋.消风散颗粒免疫调节作用机理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4, 10 (4) :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