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2024-08-12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共4篇)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篇1

肩手综合征(SHS)作为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指脑卒中后所并发的肩部、手部的疼痛和运动障碍,多发生在脑卒中后1个月~3个月。早期临床表现为肩痛、手痛及肩部的运动障碍,后期可出现手部肌肉萎缩、手指关节挛缩畸形[1]。因此,肩手综合征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本研究应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脑病康复科就诊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病人90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50岁~72岁(31.45岁±11.20岁);病程0.3年~2.1年(0.80年±0.35年)。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52岁~75岁(32.12岁±12.15岁);病程0.3年~2.0年(0.70年±0.48年)。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给药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康复技术治疗,方法包括良肢位摆放、运动训练、气压治疗、手部冷疗、超短波、针刺、温灸疗法等。操作由年资6年以上专业康复治疗师、针灸医师进行。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技术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药物组成:黄芪30 g,桂枝12 g,白芍12 g,当归15 g,川芎12 g,茯苓15 g,薏苡仁12 g,片姜黄10 g,地龙10g,全蝎5 g,甘草5 g。全方加水没过药物约2 cm,浸泡30 min后采用自动煎药机煎煮取汁约200 m L,分早晚两次服用,30 d为一疗程,共3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评定

治疗前后两组病人均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2]对受试者的患侧上肢进行运动功能障碍评定:正常为100分,上肢0分~66分,下肢0分~34分。总分<50分,提示患肢严重运动功能障碍,几乎无运动功能;50分~80分,提示患肢明显运动功能障碍;85分~95分,提示患肢中度运动功能障碍,手功能障碍;96分~99分,提示患肢轻度运动功能障碍。

1.3.2 肩痛评定

治疗前后依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3]评定两组病人肩痛:在一张纸上画一横线,长度为10 cm,设定0为无痛,10为极痛,让病人在横线上画记号表示疼痛程度。

1.3.3 手功能评定

依据偏瘫手功能使用能力评定法[4]:要求病人完成5个动作:5个动作均不能完成为失用手,仅能完成1个为辅助手D,只能完成2个为辅助手C,只能完成3个为辅助手B,只能完成4个为辅助手A,5个动作均能完成为实用手。

1.3.4 关节活动度评定

所有受试者治疗前进行初评,30 d复评,评估由3位专业康复医师共同完成。

1.4 疗效标准

①痊愈:肩痛消失,关节活动无限制,肌肉无萎缩;②显效:肩痛、关节活动受限明显减轻,肌肉萎缩不明显;③有效:肩痛、关节活动受限有所减轻,肌肉萎缩不明显;④无效:肩痛、关节活动受限及肌肉萎缩等症状均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性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性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2.2 两组病人运动功能障碍评分(FMA法)比较

治疗后两组病人运动功能障碍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增高(P<0.01),但治疗后两组病人疗效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 两组病人疼痛评分(VAS法)比较

治疗前两组病人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2.4 两组病人手功能评定比较

治疗前,两组病人均无实用手,且失用手与辅助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2.5 两组病人关节活动度评定比较

两组病人治疗前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活动度评定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5。

3 讨论

肩手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多认为是交感神经失调作用、神经源性炎症、周围神经受损及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5]。治疗无确切疗法,国内外研究以多种综合康复技术为主。该病虽为局部经络受损,筋骨络脉失养,血气津液运行失畅出现局部症状为主,但临床常兼见阳气虚证候,如乏力倦怠,懒言,畏寒怕冷,水肿、汗出,舌暗淡,脉沉细无力[6]。故中医认为脑卒中后肩手疼痛与气虚血瘀、脉络瘀阻等有关[7]。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以黄芪为君,补气固表;桂枝益气温阳、和血通经,白芍养血合营以通痹,二者相伍调和营卫共为臣;片姜黄辛温走散,善通利上肢关节;茯苓、薏苡仁、泽泻健脾利水渗湿以消肿;当归,其味甘而重,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丹参善入血分,祛瘀生新,活血通脉;川芎可活血去瘀、行气祛风止痛;鸡血藤和血补血、活血通络;全蝎、地龙解痉通络;大枣、甘草甘温,养血和营,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综上所述,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SHS能有效提高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减缓疼痛、消退水肿,降低脑卒中病人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南登崑.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58.

[2]Durie A,Omerbegovie M,Ajanovie M,et al.Prevention of secondary brain injreies[J].Med Arh,2003(57):53-56.

[3]卢引明,傅立新,牟蛟,等.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9):976-978.

[4]洪丽蓉,陈波,喻森明,等.针灸治疗配合康复训练队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9):25-26.

[5]蒋天裕,王兴林,张立宁,等.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分析及康复治疗[J].四川医学,2010,31(4):415-417.

[6]贾爱明,胡文梅,张红,等.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急性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J].广东医学,2013,6(34):1933-1935.

[7]吴志媛,李飞,吴兆梅,等.中药湿热敷对脑卒中后RSD综合征的治疗作用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11):998-999.

黄芪桂枝五物汤应用三则 篇2

金某, 男, 51岁, 朝鲜族, 2004年10月13日就诊。患者2周前头目眩晕, 时觉脑中昏愦, 语言现一过性不利, 呕吐多痰涎, 纳呆肢倦;继而口眼歪斜, 口角流涎, 左半身肢体麻木, 肢冷, 头重脚轻, 当地卫生院诊断为“脑血栓”。经输液用药治疗后, 病情有所改善。患者今日来院进行住院治疗, 证见形体肥胖、皮缓肉松、口角流涎、口眼歪斜, 左半身肢体麻木、肢冷、纳少肢倦, 舌质淡, 舌体胖大, 苔白略腻, 脉沉缓滑, 且脑CT颅内平扫未见明显异常。经诊断, 证属气虚血瘀、痰浊阻络, 治宜益气活血、祛痰通络, 方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包括黄芪35g、桂枝15g、赤芍15g、生姜7片、大枣10枚、半夏15g、茯苓20g、陈皮15g、胆南星15g、石菖蒲15g、远志15g、丹参15g、地龙15g、全虫3g冲服, 蝉蜕15g 5剂, 早晚水煎温服。药尽5剂, 肢体知温, 口角流涎明显减少, 药已中的, 黄芪更为50g, 加木耳25g, 继服10剂, 口角流涎、口眼歪斜症状消失, 半身麻木, 上下肢萎软无力现象明显改善。仍以上方随证略予增减, 药尽37剂, 诸症消失, 握持, 步履已如常人, 其病告愈。嘱其服丸剂, 以善其后。

按:本案系阳气不足, 血行不畅, 脉络瘀阻, 又因脾阳不足, 运化失司, 则水停为湿, 湿聚为痰, 气血痰浊阻滞, 脉络不畅, 诸症乃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益气温阳、行气活血。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石菖蒲、远志涤痰化饮, 开窍醒神;丹参、地龙、全虫、蝉蜕活血化瘀, 解痉通络;佐以木耳祛风通络, 解痉柔筋。诸药相伍, 共凑益气温阳、涤痰醒神、活血化瘀之效, 故疗效满意。

2 产后身痛案

赵某, 女, 32岁, 汉族, 2003年7月19日初诊。患者产后2周始现畏寒、汗出、肢倦乏力、身痛症状, 继而四肢关节时现麻木酸痛。其家人认为系在医院行剖腹产后寒温失宜、调养不周所致, 故煎取生姜汤, 覆被取汗, 而汗后疼痛非但不减, 反而诸证有加。刻诊:证如前述, 舌质淡, 苔薄白, 脉沉细。证属阳气虚弱, 营卫不调, 系感受风邪, 血行不畅所致。治宜益气温阳, 活血通痹, 药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包括黄芪35g、桂枝15g、白芍15g、生姜7片、大枣12枚、秦艽15g、木耳25g, 5剂, 早晚水煎温服。药尽5剂, 自汗消失, 气力有增, 身痛、四肢关节麻木、酸痛症状明显减轻。上方加附子8g, 继服9剂, 诸证消失, 嘱其寒温适宜, 饮食有节, 调其膳食, 以善其后。

按:本案系产后气血大伤, 复又服生姜汤覆被, 强取其汗, 致使阳气更伤, 阳气痹阻、血行不畅而诸证乃作。药以黄芪补气固表, 桂枝温经通阳, 白芍养血通痹, 生姜、大枣补益脾胃, 调和营卫;秦艽乃祛风之润药, 祛风而不伤血;黑木耳有润肺生津、补益气血之功效, 民间常用于治疗四肢麻木、抽搐、筋缓等证。诸药相伍, 阳气温通, 气行血行, 寒邪得祛, 经络得通, 其证乃愈。

3 口僻案 (面神经麻痹)

朴某, 女, 47岁, 朝鲜族, 2010年7月9日初诊。患者于2周前清晨起床后突感左侧面部不适, 早饭时发觉饮水时口角漏水, 咀嚼时食物滞留于左侧齿颊之间, 餐后对镜观察, 嘴角已明显向右侧歪斜, 左眼睑不能闭合并流泪, 鼓腮时漏气, 左侧鼻唇沟明显变浅。当地卫生院诊断为“面神经麻痹”, 经输液、针灸治疗, 患者未见明显好转。今日来院要求服中药治疗。刻诊, 诸症如上所述, 舌质淡红, 舌体略胖, 苔薄白, 脉浮缓。证属正气不足, 络脉空虚, 营卫失调, 风邪乘虚而入, 伤气血、中脉络, 致使气血痹阻而发此证。治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包括黄芪35g、桂枝15g、赤芍15g、当归15g、羌活15g、防风15g、全虫3g冲服, 白僵蚕15g、生姜7片、大枣12枚, 5剂, 早晚水煎温服。药尽5剂, 饮水时口角漏水症状消失, 其余诸证明显好转。药已中的, 原方继进10剂, 诸证消失, 康复如初, 告愈。

按:本案属正气不足, 脉络空虚, 营卫失调, 风邪乘虚而入, 伤其气血, 阻其脉络, 致使气血痹阻而发此证。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益气温阳, 行气活血。当归、赤芍养血活血、通络 (乃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之意) ;防风、羌活祛风散邪;全虫、白僵蚕乃虫蚁之属, 有活血通络、祛风解痉之功效。诸药合用, 阳气通, 气血行, 风邪祛, 脉络通, 邪祛正复, 其证乃愈。

4 结语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篇3

关键词:黄芪桂枝五物汤,参苓白术颗粒,反复呼吸道感染

反复呼吸道感染时指患者在1年内发生的上呼吸道或者是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过于频繁,超过了一定范围的呼吸道感染疾病[1]。该病在儿童身上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是儿科的常见多发病。由于该病的病程较长并且病情反复,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反复呼吸道感染主要是以反复不断的感冒、支气管炎症、扁桃体炎以及肺炎等为主要的临床症状,若得不到有效积极的治疗,容易会使得患儿并发各种病证,如哮喘、关节炎、肾炎,甚至是心肌炎等并发症[2],严重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安全,影响患儿的健康发育。在中医的角度认为,复感儿是由于其肺脾虚弱,导致邪毒留伏在体内而导致的反复疾病反复发作。西医则主要从治疗感染入手,虽然能够取得较快的疗效,但对于该病反复发作不容易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1年5月本院收治的复感儿共63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患儿年龄1~3岁,其中男33例,女30例。入选患者均符合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3]。入选患者的年发作次数5~7次,病程5个月~2年。患儿的临床表现均为体型较同龄人消瘦,出汗几多,食欲不振,面色少华,大便不规则等。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参苓白术颗粒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33例则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根据患儿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相应的能够提高免疫力的药物。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患儿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参苓白术颗粒的联合给药方案。其中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基本方剂为:黄芪10 g;桂枝5 g;白芍5 g;生姜1小片;大枣1枚;用法:每次加水约50 ml,文火煎2次,第一次约20 min;第二次约25 min,共得药液50ml,分两次服,早晚服1次。1个月为一疗程,共服3个疗程。感冒时不服。参苓白术颗粒(汉典制药6 g/包)用法:1/2包每次,2次/d,疗程同上。根据患儿的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情况,适当对黄芪桂枝五物汤进行加减治疗,其中气虚血瘀,表里失和者可以加川芎、当归、红花等益气补血,祛瘀正气;而肺胃郁热,表里失和者则需要加入连翘和黄芩,祛热驱邪,并且配合薄荷进行疏肺;肾虚股弱者可以加入五味子和山药收敛益气以及其健脾功效。

1.3 疗效评定

根据患儿的呼吸道感染的发作次数来对两组不同方案进行治疗效果的判定[4],其中每年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少于2次,或者没有出现有下呼吸道感染判定为显效;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小于每年3次,或患者在发病时症状明显对比既往有减轻或者病程缩短,没有出现有下呼吸道感染为有效;呼吸道感染次数,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及病程对比治疗前没有明显改善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的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本研究的置信水平α为0.01。

2 结果

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判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0%,对照组患者为8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中显效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3 讨论

西医认为,小儿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是由于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较低,这可能与患儿的T细胞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有一定的关系[5]。在中医的角度认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是由于先天不足或者是由于后天失养所造成[6,7]。由于患儿的脏腑相对较为的娇嫩,并且形体较为柔弱,当患儿的先天肺脾肾等较为虚弱或者是后天营养不足,导致患者的表卫气虚,加之阳气不足,患儿体内的调节功能相对薄弱,表卫失固,导致营阴外泄[8]。西医治疗中,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常常需要使用大量的激素,以及各种的高效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从而使得患儿的机体免疫能力进一步的降低,免疫屏障被进一步的破坏,导致患儿更加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并且在呼吸道中进行繁殖和扩散,从而使得患儿出现反复感染的情况[9]。中医治疗方剂中,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固阳护卫的功效,其中黄芪具有益气固表的作用,配合桂枝的辛温解、祛风作用能够起到一定的对症作用。其中黄芪和白术具有固表止汗的功效。配合使用参苓白术颗粒,其中参苓具有益气固表作用。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以及不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加减治疗,能够使得治疗方案更具有个性化,能够更好针对患儿的症状进行治疗,从而使得治疗的效果更加显著。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以显示,黄芪桂枝五物汤配合参苓白术颗粒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能够显著降低患儿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次数,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体格生长。另一方面,中医治疗用药相对较为温和,由于患儿身体的情况较差,对比西药所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要相对较少,使得采用中医治疗复感儿的用药安全性能够得到提高,这也说明黄芪桂枝五物汤能够具有益气养阴、固表、调和营卫等的功效,临床效果满意[10]。

采用中医治疗复感儿的治疗关键在于,抓住患儿发病的本质,即肺、肾和脾三个主要脏器的正气不足。治疗复感儿需要进行分期治疗,标本兼顾,由于病程较长且反复,因此,在患儿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治疗中,尤其注意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增加患儿的体质和抵抗力,调理脾脏。

采用中医治疗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已经取得相当的临床效果,但需要注意结合西医的检查结果和一定的基础药物,如提高患儿的免疫力,注重微量元素的补充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

参考文献

[1]徐有水.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昧治疗dx J L反复呼吸道感染65例[J].中医药学刊,2006,924(9):1737.

[2]常香云,乔石钰,邹积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80例病因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7):69-70.

[3]胡仪吉.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41.

[4]李晓蕊.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5):21.

[5]龚卯君.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防治dx JL反复呼吸道感染80例[J].中医学报,2009,24(8):85-86.

[6]李香玉,原晓风.无痛清热导滞刮痧法治疗复感儿(积滞内热证)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9):143-144.

[7]黎凯燕,黎世明,李宜瑞,等.广州地区复感儿非急性感染期的证候规律及防治方案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3):33-38.

[8]刘浩.健脾和胃汤治疗复感儿45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9(4):43-44.

[9]杨扬.复感儿中医体质分型及中医药干预方案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1年9月-2014年7月收治手外伤术后患者104例, 参照《手外科学》并经影像学检查等确诊[3], 患者均因挤压、砸、刺、爆炸等原因受伤, 伤后紧急进行手术治疗, 术后伤口拆除缝线, 创口干燥, 愈合良好, 并无感染之象, 术后1周经X线检查未见遗留症状, 其患处能够进行药物熏洗和功能训练, 患者同意参加本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52例, 男37例, 女15例;年龄19~55岁, 平均 (36.7±7.2) 岁;病程 (18.6±5.4) d;挤压伤29例, 砸伤10例, 刺伤7例, 爆炸伤3例, 其他伤3例;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手指骨损伤29例, 屈肌腱损伤11例, 伸肌腱损伤12例。观察组52例, 男35例, 女17例;年龄18~55岁, 平均 (37.2±6.9) 岁;病程 (16.7±4.9) d;挤压伤31例, 砸伤8例, 刺伤6例, 爆炸伤3例, 其他伤4例;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手指骨损伤30例, 屈肌腱损伤13例, 伸肌腱损伤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因、影像学检查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

排除手外伤术后患者伤口未愈合、发生感染而不适合进行熏蒸等治疗的患者;排除治疗期间中途退出、不配合研究的患者;排除身体存在造血系统、心、肺、肝、肾等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精神病、痴呆、心理障碍的患者。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抗菌、清创、抗感染等治疗, 并指导患者参照《手外伤患者术后康复训练》进行常规手部功能康复训练[4], 康复训练以主动训练、被动训练为主, 以手指最大限度屈伸和虎口张大为主, 但不可用力屈伸及用力握拳。适当进行指深、指浅屈肌腱运动, 以改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功能。鼓励患者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手部运动能力, 独立完成洗脸、刷牙、穿衣、梳头、吃饭、拿书等日常生活动作, 锻炼手部功能, 恢复手指的灵活性及运动性。 (2) 观察组则在康复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由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的中药汤剂内服、熏洗治之。方药组成:黄芪20 g, 桂枝15 g, 芍药30 g, 伸筋草15 g, 丹参15 g, 川芎15 g, 元胡10 g, 炒川断15 g, 桑寄生10 g, 熟地10 g, 苏木4 g, 宽筋藤8 g, 红花8 g, 独活8 g, 甘草6 g, 生姜3片, 大枣5个。加入适量水, 水煎去渣取汁, 约500m L, 1/2分早晚2次饭后内服, 另1/2先用药物蒸汽熏蒸患处0.5 h/d, 待药物温后用药渣洗敷患处, 每天熏洗2次, 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 (1) 用UEFI对治疗前后患者手、腕、肘、肩等上肢功能的活动改善情况进行评估[5], 根据所完成活动的难易度给予评分, 共20项活动问题, 总分80分, 分数越低, 功能越差。 (2) 评价患者治疗前后徒手肌力的变化情况:肌力分0~5个等级。0级:完全无肌力, 无任何运动动作;Ⅰ级:肌肉可轻微收缩, 肢体无法活动;Ⅱ级:肢体不能克服地心引力, 只能小幅度平移运动;Ⅲ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引力, 但无力, 无法进行抵抗性运动;Ⅳ级:稍差于正常肌力;Ⅴ级:肌力正常。 (3) 观察机体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情况, 抽取肘静脉血5 m L, 肝素抗凝, 用LB-2A V型血流变分析仪测定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标准。

结果

两组手外伤术后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比较:患者上肢功能经治疗后有所提高, UEFI评价与治疗前相比升高明显, 观察组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手外伤术后患者徒手肌力比较:患者经治疗后徒手肌力改善明显, 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突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两组手外伤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观察组的相关指标改善更突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讨论

手外伤是我国临床的多发病, 患者多因挤压、砸、刺、爆炸等原因受伤, 与职业、接触机器故障、更换操作方法、未佩戴防护用品、更换锋利刀具、使用不熟悉工具、使用不熟悉机器、更换工作岗位、临时加班、临时赶工和突然身体不舒服等因素密切相关[6,7]。患者受伤后多引起手部及整个上肢产生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 上肢功能尤其是手部功能的改善情况评估是临床研究四肢麻痹、组织损伤或其他神经科、骨科病等导致的具有功能障碍患者的重要方面, 亦是临床降低致残率的关键[8]。临床研究证实, UEFI量表能较好反映手外伤后上肢功能状况, 是临床常用的上肢功能评定方法, 具有简单实用等优点, 故本次研究笔者通过UEFI量表评定的分数变化观察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情况。另外, 手外伤发生时, 患者多会有神经、肌腱、血管等损伤, 这会导致细胞水肿、组织内出血、静脉及淋巴管挫伤并回流受阻, 手部肌肉软组织内循环发生障碍, 形成组织缺血、水肿等病理反应[9]。因此, 徒手肌力变化、血液流变学与手外伤术后患者的康复评定密切相关。

注:同组比较, aP<0.05;组间比较, bP<0.05。

注:同组比较, aP<0.05;组间比较, bP<0.05。

在治疗方面, 手部损伤后早期处理得当是手功能恢复的关键, 尤其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对最大限度地保留手指的长度、恢复手部的外形和功能非常重要[10]。现代医学多以手部康复训练为主治之, 笔者多年临床工作中, 提倡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论治此病。笔者认为, 手外伤术后患者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 患者经脉受损、血气不行, 所谓“气伤痛, 形伤肿”, 局部受损后血离经脉, 瘀滞不通, 不通则痛, 中医认为“血不利则为水”, 故患者往往局部脉络不畅, 导致肿胀, 故患者手外伤术后多出现肿胀、疼痛之象。另外, 瘀血阻滞气机, 气不达断指远端, 而阴寒之性凝滞, 筋脉肌肉失于濡养, 故筋脉挛缩硬化, 关节僵硬, 手指屈伸不利[11]。因此, 瘀血凝滞是手外伤后患者的主要病机特点, 治之须行气化瘀、舒筋活络、利水消肿。笔者用中药汤剂内服联合熏洗内外合治, 组方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而成, 方中黄芪鼓舞气机, 又可补益在表之卫气, 增强机体抵抗力;桂枝功可温经通痹, 散寒利水;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 与桂枝合用, 调营卫而和表里;伸筋草性味辛苦温, 有祛风除湿, 舒筋活络之效;丹参长于凉血活血;川芎功可行气活血, 主入血分;红花功可活血化瘀;元胡主入气分, 功可行气止痛;苏木功可行血祛瘀、消肿止痛, 有破血散表之功;宽筋藤功可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炒川断、桑寄生功可补肾益气、续筋壮骨;熟地滋肾阴、填补肾精, 滋补先天;独活长于祛风除湿、痛痹止痛;甘草功可健脾缓急、调和诸药;生姜性味辛温, 功可疏散风邪, 还可助桂枝之力;大枣性味甘温, 功可养血益气, 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 又能和营卫, 调和诸药。多药配伍, 兼顾气血、标本兼治, 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另外, 考虑到口服汤药治疗局部肿痛的疗效较慢, 故笔者提倡内外法合治, 用熏蒸外洗治疗患者以体现直达病灶、作用迅速、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与特色[12]。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患者上肢功能经治疗后有所提高, UEFI评价与治疗前相比升高明显, 观察组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且患者经治疗后徒手肌力改善明显, 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突出;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观察组的相关指标改善更突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 本研究可以总结出, 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内服、熏洗结合功能训练利于提高手外伤术后患者的上肢功能, 改善徒手肌力, 是中西医结合论治手外伤术后患者的突出成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内服、熏洗结合功能训练治疗手外伤术后患者的效果, 重点研究其对患者上肢功能及徒手肌力的影响。方法:收治手外伤术后患者104例, 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抗菌、清创、抗感染等治疗, 并指导患者进行常规手部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康复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由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的中药汤剂内服、熏洗治之, 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用上肢功能指数量表 (UEFI) 对治疗前后上肢功能的变化进行评估, 并评价患者治疗前后徒手肌力的变化情况, 观察机体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情况。结果:患者上肢功能经治疗后有所提高, UEFI评价与治疗前相比升高明显, 观察组患者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 ;患者经治疗后徒手肌力改善明显, 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突出 (P<0.05)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观察组的相关指标改善更突出 (P<0.05) 。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内服、熏洗结合功能训练利于提高手外伤术后患者的上肢功能, 改善徒手肌力, 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手外伤术后患者的突出成果。

上一篇:B超检测下一篇:新闻道德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