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2024-09-21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精选7篇)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篇1

1 一般资料

40例均为2006-01~2011-05本院住院病人8例, 门诊病人32例;男18例, 女22例;年龄43~82岁, 平均年龄58.4岁;病程最短2个月, 最长23年。诊断标准参照WHO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 治疗方法

基本方:黄芪50~100g、桂枝10~15g、当归15g、白芍15g、党参30g、丹参25g、麦冬15g、土鳖虫10g、水蛭5g、炙甘草15g。生姜、大枣为引, 每日1剂, 水煎2次, 早晚分服。14天为1个疗程, 2个疗程间隔2~3天。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心绞痛疗效判断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或由重度减到轻度, 即症状减轻进步2度;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减轻, 或症状减轻进步1度;无效:症状与治疗前基本相同;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ST段的降低或T波变浅达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直立, 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无效: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加重: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mv以上, 在主要导联测量中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平坦, 平坦T波变倒置, 或出现异位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

3.2 治疗结果

心绞痛疗效:显效23例, 有效12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87.5%。心电图疗效:显效10例, 有效17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67.5%。

4 体会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 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 其中以心气不足为主;标实主要为寒凝、气滞、痰浊、血瘀, 其中以血瘀突出。临床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本病, 效果颇佳。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一首“振奋阳气, 温运血行”之方。方中黄芪补气通阳行痹;桂枝温经通阳;白芍调血养营;生姜宣发其气, 气行则血行, 血通则痹除;大枣合生姜甘温补中为温阳行痹之助;临床加用五味子收敛心气, 防之走散, 气旺血生, 心神得以濡养。血瘀重者加丹参、当归、土鳖虫、水蛭增强补血活血通络之力。诸药合用共奏温阳益气、滋阴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正中胸痹之病机。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当归、桂枝、土鳖虫、水蛭等药物可有效改善心肌缺血, 保护和修复心肌损伤且能改善左室功能收缩及舒张功能, 抑制血小板聚集, 防止血栓形成, 本文观察结果表明黄芪桂枝王物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确切,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并推广应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篇2

【关键词】产后身痛;黄芪桂枝五物汤

产后身痛在中医又称为“产后关节痛” 、“產后痛风”,俗称“产后风”,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著等症状,冬春严寒季节分娩者多见,病程缠绵,日久难愈,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大部分及时治疗后效果良好。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为治疗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所设方[1]。2012年6月~2013年6月,笔者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产后身痛12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20例产后妇女,均为我院门诊病人,年龄在24岁至41岁之间,初产妇82例,经产妇38例,病程5天—3个月,冬春季节76例,夏秋季节4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医妇科学》第五版产后身痛的诊断标准[2],既往无身痛病史,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肩背疼痛、腰痛、头痛、脚跟疼及肢体麻木、重着,常因遇冷、受潮、劳累及天气变化加重。实验室检查抗O抗体和类风湿抗体正常。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止痛为治则。方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组方:黄芪30g、桂枝12g、羌活12g、生地12g、白芍15g、赤芍15g、丹参15g、鸡血藤30g、丝瓜络12g、大枣8枚、生姜5片(后下) 。根据患者症状随症加减,头痛为主者加当归12g、川芎12g、白芷12g;肩背紧痛为主者加伸筋草30g、葛根15g;腰痛为主者加杜仲12g、桑寄生15g;脚跟疼为主者补骨脂15g;下肢痛为主者加怀牛膝12g、木瓜15g;另伴汗出者加炒白术15g、防风12g;伴乳汁不足者加穿山甲9g、王不留行30g、通草15g,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剂量5-28剂。

3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工作劳动无影响;有效:症状减轻,未完全消失,工作劳动有影响;无效:治疗后无明显好转,明显影响到工作生活。

4 治疗结果

120例产后身痛患者,经过治疗,其中痊愈80例,占总数66.7%;有效34例,占总数28.3%;无效6例,占总数5%;总有效率占总数95%。

5 典型病例

李某,女,28岁,2013年1月8日顺娩一男婴,2013年2月19日至我院产科门诊行42天随访检查,诉产后常自汗出,乏力,产后15天感寒劳累后出现四肢关节酸痛,屈伸不利,腰痛,足跟痛,劳累后加重,甚则不能持物,未曾诊治,就诊时患者精神差,面色苍白,二便可,纳食稍差,舌质黯淡,苔少,脉沉涩。查抗O抗体和类风湿抗体均正常。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给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组方如下:

黄芪30g、桂枝12g、羌活12g、生地12g、白芍15g、赤芍15g、鸡血藤30g、当归12g、川芎15g、杜仲12g、桑寄生15g、党参15g、炒白术15g、川牛膝12g、伸筋草30g、丝瓜络12g、陈皮12g、大枣8枚,生姜5片(后下),七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服7剂药后复诊,患者肢体关节疼痛较前减轻,精神好转,面色稍红,纳食可,诉3天前感寒后头痛,畏风,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紧。原方去党参,炒白术,黄芪减量至15g,加荆芥15g、防风15g、白芷12g,服7剂后头痛畏寒症状消失,肢体关节疼痛减轻,活动自如,减荆芥、防风、白芷后继续服用14剂后临床症状消失。

6 讨论

妇人产时失血耗气,产后多亡血伤津,元气大伤,气不行血,故多虚多瘀,加之产后摄生不当,遇寒受风,风寒挟湿邪侵袭人体,邪闭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常发展为产后身痛。《妇人大全良方》指出“夫产后中风,筋脉挛急者,是气血不足,脏腑俱虚,日月未满而起早劳疫,动伤脏腑,虚损未复,为风邪冷气客于皮肤经络,则令人顽痹不仁,赢乏少气,风气入于筋脉,挟寒则拘急也” [3]。故产后身痛的治疗,应大补气血,活血化瘀以治本,即“勿忘于产后”,同时又要兼顾祛风寒湿邪,即“勿拘于产后”。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中论述: “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黄芪为主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治卫升阳,佐以生姜;以芍药入营理血,共成厥美。五物而营卫兼理,且表营卫里胃肠亦兼理矣。推之中风于皮肤肌肉者,亦兼理矣。固不必多求他法也。”[4]产后身痛与血痹有相似之处,故治疗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方中黄芪大补元气,扶正祛邪;生地、白芍补阴,使气阴得复;赤芍、丹参、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经脉得养、得畅;桂枝祛邪散寒,解肌通络;丝瓜络通络止痛,使血脉通畅;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临床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的不同,辨证施治,随证加减,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丁洁,刘金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产后身痛61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6):57~58.

[2] 马宝璋,欧阳惠卿,吴高媛,等,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1-193

[3]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535—538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1月— 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 心绞痛患 者142例,男81例,女61例,年龄42岁 ~79岁( 58.34岁 ±5.22岁);病程0.5年 ~21年( 6.56年 ±2.10年);稳定型心绞痛3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49例,混合型心绞痛26例,劳累型心绞痛18例,自发性心绞痛13例;病程程度为轻度42例,中度68例,重度32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慌、心悸、气短、气促、胸闷、胸痛、心前区不适等症状。符合《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冠心病心绞痛或胸痹诊断标准。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甲亢、扩心病、肥厚性心肌病等,无严重肝、肾、肺等器质性病变,无精神病史或家族精神病史,同意参与此研究者。在征得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及患者和家属同意情况下,按患者就诊顺序进行编号,并根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 71例)和研究组( 71例)。

1.2方法对照组:急性发作期,采用0.3 mg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缓解期, 10 mg硝酸异山梨酯片,每日3次口服, 75 mg肠溶阿司匹林片,日一次口服。连续治疗1个月。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方:桂枝9 g , 薤白10 g ,丹参10 g ,红花12 g ,大枣12枚,白芍14 g , 炙甘草15 g ,生姜18 g ,黄芪30 g 。日一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研究方法在患者入院时征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收集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类型、病情、既往史、治疗方法、临床症状、临床疗效等方面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1.4评价标准心电图疗效标准,显效:心电图基本正常,在正常范围内;有效:ST段上升0.05 mV,T波恢复为直立或倒置波变浅25% 以上,房室、室内传导阻滞明显改善;无效:心电图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症状疗效,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达显效标准;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心电图达有效标准;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心电图达无效标准。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标准α=0.05,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资料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类型、病情等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2.2两组临床疗效14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治疗后均安全出院。研究组治疗后心电图显效32例,有效32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90.14%;症状显效46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4.37%。对照组治疗后心电图显效24例,有效29例,无效18例,有效率为74.65%;症状显效36例,有效21例,无效14例, 有效率为80.28%。两组患者心电图治疗有效及症状治疗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两组临床指标研究组心绞痛发作频率(0.55± 0.12)次/日、持续时间(2.56±1.01)min/次及硝酸甘油用量(2.94±1.12)片/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指标(1.31±0.93)次/日、(4.52±1.35)min/次、(7.11± 2.31)片/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主要是因复合糖及脂质蓄积于冠状动脉内膜上,诱使后者产生粥样硬化病理改变而形成斑块,引起一系列心脏缺血性症状[4]。在中医上,胸痹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气虚血瘀,以痰浊、瘀血、阳气亏虚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 冠心病心绞痛治 疗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5]。

本研究中,经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患者心电图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症状治疗有效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黄芪桂枝五物汤可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疗效。研究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均明显低于 对照组相应指标 (P <0.05),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可快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病情并减少硝酸甘油用量。

传统医学治疗胸痹多注重活血化瘀,而鉴于病因病机复杂,在临床治 疗中亦应 重视正气 不足这一 方面[6,7]。本研究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针对胸痹病因病机出发,综合治疗。桂枝联合黄芪可益气通阳,改善心肌代谢及营养状况,减少自由基损 伤;薤白可行气止痛、通阳散结,抑制血栓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丹参联合红花亦可行气止痛、活血化瘀[8],红花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营养状态及缺血状况,预防血栓形成,而丹参则可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大枣、生姜可调和营卫;白芍养血和营,可扩张冠状动脉、抑制血栓形成[9];炙甘草可行气止痛、补脾益气,降低血脂,抗氧化[10]。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篇4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黄芪桂枝五物汤,疗效观察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 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1]。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 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 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 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 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 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 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临床上根据受累组织结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临床表现将其分为五种 (椎动脉型、脊髓型、神经根型、交感型、混合型) , 椎动脉型是其中一种主要类型。笔者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4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4例中, 男20例, 女34例, 年龄26~69岁, 平均45岁;病程1周~17年, 平均4年。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诊断。临床表现: (1) 具有典型的眩晕, 颈项强痛, 视物不清, 恶心呕吐, 颈部突然旋转时出现一过性眩晕或猝倒; (2) 颈椎棘突压痛明显, 颈椎加压试验阳性, 旋转试验阳性; (3) X线摄片检查:颈椎椎体骨质增生, 或椎间隙狭窄, 或项韧带钙化, 或颈椎生理弧度改变等; (4) 颈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之象。

1.2 治疗方法

内服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方药物组成:黄芪12g, 芍药9g, 桂枝9g, 生姜12g, 葛根12g, 丹参15g, 川芎15g, 半夏10g, 天麻10g, 大枣4枚, 1剂/d, 水煎服。10d为1疗程。

1.3 疗效标准

治愈:眩晕症状消失, 恢复日常活动, 不伴有其他症状, 颈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椎动脉恢复正常;好转:眩晕基本消失, 恢复日常活动, 伴有或不有其他症状, 颈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椎动脉较健侧减小;无效:眩晕及其他症状无明显缓解, 颈多普勒超声检查示椎动脉无改善。

2 结果

本组54例, 治愈19例, 好转32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4.4%。治疗时间最短1个疗程, 最长6个疗程, 平均3个疗程。

3 病案举例

女, 45岁, 会计师, 患者3年前开始出现头晕、颈项强痛不适, 伴后枕部酸胀痛, 每因久坐伏案劳累及受凉后症状加重, 近半年症状反复发作, 并伴有双肩胛部酸胀痛及头晕症状, 于2009年10月15日就诊。主诉:头晕目眩2d。患者今日晨起时突发头晕目眩, 视物旋转, 恶心呕吐, 无手足麻木乏力。查:颈椎压痛明显, 颈椎位于右旋位, 稍向左转即可诱发恶心、呕吐、视物旋转。BP 13.5/7.8k Pa, 左侧手足活动正常, 无眼震及听力改变, 舌淡苔薄白, 脉细弱。X线检查见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椎体骨质增生、项韧带钙化。颈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椎动脉扭曲、流速偏慢、供血减少, 颈椎退行性变。查体:一般情况可, 颈项部肌肉较紧张, 转动欠灵活, C3~7椎体两侧压痛, 尤以C3~4、C4~5棘突及棘间隙两侧压痛明显, 未引出明显放射痛, 双侧肩胛骨内侧缘压痛, 双侧肩胛岗上、下窝处压痛, 双上肢无明显压痛, 叩顶试验 (+) , 旋颈试验 (+) ,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 , 西医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诊断:眩晕。辨证:气滞血瘀。治则:养血益气, 活血通络。处方:黄芪12g, 芍药9g, 桂枝9g, 生姜12g, 葛根12g, 丹参15g, 川芎15g, 半夏10g, 天麻10g, 大枣4枚, 水煎服, 1剂/d, 早晚分服。同时, 嘱患者应注意平时工作学习的体位, 在长时间伏案工作后应适当活动颈部。枕头高度适宜, 不能垫枕过高, 以导致颈源性眩晕的发生。3d后仍感轻微头晕, 余未诉不适, 查舌淡红, 苔薄白, 脉细涩。在上方的基础上去生姜、大枣, 加狗脊12g, 茯苓12g, 党参15g, 白术15g。5剂, 每日1剂以善后。继续治疗20d后, 诸症消失。

4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的常见症状。病人因为颈部的伸展或旋转而改变体位, 诱发眩晕症状。前庭神经核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 一般持续时间较短, 数秒至数分钟即消失, 发病时病人可有轻度失神及运动失调, 表现为行走不稳或斜向一方;迷路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不伴意识障碍。前庭神经病变引起的眩晕属中枢性眩晕症;迷路缺血性病变属周围性眩晕症。部分病人有恶心感, 急性发病时病人不能抬头, 少数病人有复视、眼颤、耳鸣及耳聋等症状。

在体征方面, 发病时病人颈部活动受限, 作颈部旋转或活动可引起眩晕、恶心或心慌等症状;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听诊检查能听到椎动脉因为扭曲、血流受阻引起的杂音;后颈部拇指触诊能摸及患椎向一侧呈旋转移位, 同时棘突及移位的关节突关节部有明显压痛。临床表现为轻则头晕, 重则眩晕、呕吐, 甚至猝倒, 是由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 颈及肩背部软组织疲劳性损伤, 颈椎退行性变, 关节增生压迫或刺激椎动脉, 引起椎动脉痉挛, 导致其供血不足。中医辨证多属气血亏虚, 淤血阻络诸方面。治疗大法为养血益气, 活血通络。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 本为血痹而设, 临床经加减化裁, 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尤宜。方中黄芪, 甘温益气, 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 与黄芪配伍, 益气温阳, 和血通经;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 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 与桂枝合用, 调营卫而和表里, 生姜辛温, 疏散风邪, 以助桂枝之力;当归补血活血, 法半夏燥湿化痰, 为治湿痰要药;天麻息风通络而止晕;丹参辛香行散, 通行血脉, 川芎活血化瘀, 葛根秉性轻清, 赋体厚重, 轻而去实, 重而镇动, 其生津舒筋之功尤殊, 大枣甘温, 养血益气, 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 又能和营卫, 调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葛根含有葛根黄酮甙, 能缓解肌肉痉挛, 舒张血管, 降低阻力, 增加脑及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因而可改善患部的血液循环, 解除因气血不畅引起的颈项疼痛。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丹参可改善微循环, 使血流速增快, 红细胞2, 3-二磷酸甘油酸增高, 与中医理论“活血化瘀, 推陈生新”相吻合[2]。川芎中有效成分川芎嗪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故可改善微循环, 有利于疾病的痊愈[3]。丹参、川芎二者均能扩张动脉血管, 对改善脑部供血有明显疗效, 常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诸药合用, 共奏养血祛风, 活血通络之功, 各取所长, 效果明显, 故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55.

[2]邬浩杰.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2 (5) :694-695.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病理检查确诊;②已行手术治疗, 术后接受化疗;③KPS评分在60分以上。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②合并糖尿病;③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共纳入患者11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7例患者, 观察组男25例, 女32例, 年龄31~68岁, 平均年龄 (48.72±10.73) 岁;对照组男23例, 女34例, 年龄33~69岁, 平均年龄 (47.92±12.24)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化疗方案相同:奥沙利铂200mg, 第1天;紫杉醇180mg, 第2天;21天为1个周期, 连续治疗4个周期。观察组在化疗前3天开始服用中药汤剂黄芪桂枝五物汤, 基本组方为:黄芪30g, 鸡血藤20g, 芍药、炙甘草各15g, 桂枝、生姜各10g, 大枣6g。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症状适当调整:肢体出现较严重麻木症状者, 加用桑枝15g, 防风、防己各10g;肢体出现严重麻木兼疼痛症状者, 加用桃仁10g, 姜黄15g;同时存在筋骨痿软症状者, 加用杜仲20g, 桑寄生15g。上述组方每日1剂, 分2次服用, 连续服药至本周期化疗结束。对照组未应用专门预防周围神经毒性反应的干预措施。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从化疗开始至化疗结束后急慢性神经毒性反应情况。急慢性神经毒性反应诊断标准:化疗用药至发生神经毒性反应时间≤24h, 诊断为急性神经毒性反应;化疗用药至发生神经毒性反应时间>24h, 诊断为慢性神经毒性反应。神经毒性反应严重程度评估: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 (US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 制订的神经毒性反应严重程度评定标准 (Common Criteria of Toxicity, CTC) , 共分为4级:Ⅰ级:腱反射消失, 出现麻木、针刺样疼痛感觉, 但神经功能完全正常;Ⅱ级:病变部位完全丧失感觉, 或出现麻木、针刺样疼痛感觉, 神经功能轻微受损, 但不影响日常生活;Ⅲ级:病变部位完全丧失感觉, 或出现麻木、针刺样疼痛感觉, 神经功能明显受损, 影响日常生活;Ⅳ级:病变部位长时间完全丧失感觉, 神经功能出现严重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神经毒性反应

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急性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n (%)

注:*P<0.05, 与对照组比较。

2.2 慢性神经毒性反应

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慢性神经毒性反应总发生率、III级慢性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n (%)

注:*P<0.05, 与对照组比较。

3 讨论

目前CIPN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中化疗第1天仅给予奥沙利铂, 因此急性神经毒性主要由奥沙利铂引起, 发病时间为用药24h以内, 主要临床症状为肢体感觉缺失、麻木, 部分患者可出现烧灼样疼痛, 甚至发生急性喉痉挛。急性神经毒性起病迅速, 并非由化疗药物累积所致, 而是一种急性离子通道病变, 由奥沙利铂的急性药理学效应引起。已有研究报道, 通过减缓奥沙利铂的输注速度, 适度延长给药时间, 部分患者的急性神经毒性症状能够自行缓解。慢性神经毒性在化疗24小时以后发病, 与两种化疗药物均存在密切相关, 主要由化疗药物在外周神经系统的蓄积引起[3]。目前西医防治CIPN的药物较多, 但其治疗效果均不理想, 因此, 探索中医药防治CIPN的方法越来越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能够有效预防急慢性周围神经毒性反应, 而且有利于降低慢性周围神经毒性反应的严重程度。CIPN按其临床症状, 应属中医理论的“血痹”范畴[4]。其发病是由气血亏虚、邪阻经脉所致。肿瘤患者由于手术原因, 自身正气亏损, 气血不足;术后化疗采用含有毒副作用的药物, 更损机体正气, 导致经脉气血不畅, 邪毒阻滞经脉, 导致肢体麻木[5]。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方中, 黄芪益气固表, 桂枝温经通脉, 两者配伍, 可助阳化气, 和血通经[6];芍药具有补血养血、敛阴止汗的作用, 与桂枝同用, 可调和营卫;生姜能够疏散风邪, 可以增强桂枝的药效;大枣养血益气, 甘草调和诸药;鸡血藤补血行血, 舒经活络。上述诸药合用, 能够达到补益正气、活血通络的效果, 从而有效改善CIPN的症状。

综上所述, 黄芪桂枝五物汤能够有效预防及改善CIPN症状, 提高恶性肿瘤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 保障化疗顺利进行,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对预防周围神经毒性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14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57例, 两组化疗方案相同, 观察组在化疗前3天开始服用中药汤剂黄芪桂枝五物汤, 每日1剂, 连续服药至本周期化疗结束。对照组未应用专门预防周围神经毒性反应的干预措施。对比两组从化疗开始至化疗结束后急慢性神经毒性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急性神经毒性反应总发生率 (22.81%) 低于对照组 (40.35%) (P<0.05) ;观察组慢性神经毒性反应总发生率 (49.12%) 低于对照组 (71.93%) , III级慢性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 (3.51%) 低于对照组 (19.30%) (P<0.05) 。结论: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能够有效预防急慢性周围神经毒性反应, 而且有利于降低慢性周围神经毒性反应的严重程度。

关键词:黄芪桂枝五物汤,周围神经毒性反应,化疗

参考文献

[1]张晓燕, 刘宁, 王彦红.临床常用药物的神经毒性[J].山东医药, 2014, 54 (1) :101-103.

[2]GUOY, PALMER JL, FORMAN A, et al.A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oral alpha lipoic acid to prevent platinum-induced polyneuropathy[J].J Clin Oncol, 2011, 29 (15) :901.

[3]王丽君, 黎治平, 郑智, 等.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治疗研究进展[J].肿瘤药学, 2013, 3 (6) :409-411.

[4]田君, 姚学权, 吴晓宇, 等.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奥沙利铂的周围神经毒性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 (22) :325-330.

[5]张威, 赵庆春, 史国兵.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 31 (7) :1564-1566.

黄芪桂枝五物汤应用三则 篇6

金某, 男, 51岁, 朝鲜族, 2004年10月13日就诊。患者2周前头目眩晕, 时觉脑中昏愦, 语言现一过性不利, 呕吐多痰涎, 纳呆肢倦;继而口眼歪斜, 口角流涎, 左半身肢体麻木, 肢冷, 头重脚轻, 当地卫生院诊断为“脑血栓”。经输液用药治疗后, 病情有所改善。患者今日来院进行住院治疗, 证见形体肥胖、皮缓肉松、口角流涎、口眼歪斜, 左半身肢体麻木、肢冷、纳少肢倦, 舌质淡, 舌体胖大, 苔白略腻, 脉沉缓滑, 且脑CT颅内平扫未见明显异常。经诊断, 证属气虚血瘀、痰浊阻络, 治宜益气活血、祛痰通络, 方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包括黄芪35g、桂枝15g、赤芍15g、生姜7片、大枣10枚、半夏15g、茯苓20g、陈皮15g、胆南星15g、石菖蒲15g、远志15g、丹参15g、地龙15g、全虫3g冲服, 蝉蜕15g 5剂, 早晚水煎温服。药尽5剂, 肢体知温, 口角流涎明显减少, 药已中的, 黄芪更为50g, 加木耳25g, 继服10剂, 口角流涎、口眼歪斜症状消失, 半身麻木, 上下肢萎软无力现象明显改善。仍以上方随证略予增减, 药尽37剂, 诸症消失, 握持, 步履已如常人, 其病告愈。嘱其服丸剂, 以善其后。

按:本案系阳气不足, 血行不畅, 脉络瘀阻, 又因脾阳不足, 运化失司, 则水停为湿, 湿聚为痰, 气血痰浊阻滞, 脉络不畅, 诸症乃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益气温阳、行气活血。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石菖蒲、远志涤痰化饮, 开窍醒神;丹参、地龙、全虫、蝉蜕活血化瘀, 解痉通络;佐以木耳祛风通络, 解痉柔筋。诸药相伍, 共凑益气温阳、涤痰醒神、活血化瘀之效, 故疗效满意。

2 产后身痛案

赵某, 女, 32岁, 汉族, 2003年7月19日初诊。患者产后2周始现畏寒、汗出、肢倦乏力、身痛症状, 继而四肢关节时现麻木酸痛。其家人认为系在医院行剖腹产后寒温失宜、调养不周所致, 故煎取生姜汤, 覆被取汗, 而汗后疼痛非但不减, 反而诸证有加。刻诊:证如前述, 舌质淡, 苔薄白, 脉沉细。证属阳气虚弱, 营卫不调, 系感受风邪, 血行不畅所致。治宜益气温阳, 活血通痹, 药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包括黄芪35g、桂枝15g、白芍15g、生姜7片、大枣12枚、秦艽15g、木耳25g, 5剂, 早晚水煎温服。药尽5剂, 自汗消失, 气力有增, 身痛、四肢关节麻木、酸痛症状明显减轻。上方加附子8g, 继服9剂, 诸证消失, 嘱其寒温适宜, 饮食有节, 调其膳食, 以善其后。

按:本案系产后气血大伤, 复又服生姜汤覆被, 强取其汗, 致使阳气更伤, 阳气痹阻、血行不畅而诸证乃作。药以黄芪补气固表, 桂枝温经通阳, 白芍养血通痹, 生姜、大枣补益脾胃, 调和营卫;秦艽乃祛风之润药, 祛风而不伤血;黑木耳有润肺生津、补益气血之功效, 民间常用于治疗四肢麻木、抽搐、筋缓等证。诸药相伍, 阳气温通, 气行血行, 寒邪得祛, 经络得通, 其证乃愈。

3 口僻案 (面神经麻痹)

朴某, 女, 47岁, 朝鲜族, 2010年7月9日初诊。患者于2周前清晨起床后突感左侧面部不适, 早饭时发觉饮水时口角漏水, 咀嚼时食物滞留于左侧齿颊之间, 餐后对镜观察, 嘴角已明显向右侧歪斜, 左眼睑不能闭合并流泪, 鼓腮时漏气, 左侧鼻唇沟明显变浅。当地卫生院诊断为“面神经麻痹”, 经输液、针灸治疗, 患者未见明显好转。今日来院要求服中药治疗。刻诊, 诸症如上所述, 舌质淡红, 舌体略胖, 苔薄白, 脉浮缓。证属正气不足, 络脉空虚, 营卫失调, 风邪乘虚而入, 伤气血、中脉络, 致使气血痹阻而发此证。治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包括黄芪35g、桂枝15g、赤芍15g、当归15g、羌活15g、防风15g、全虫3g冲服, 白僵蚕15g、生姜7片、大枣12枚, 5剂, 早晚水煎温服。药尽5剂, 饮水时口角漏水症状消失, 其余诸证明显好转。药已中的, 原方继进10剂, 诸证消失, 康复如初, 告愈。

按:本案属正气不足, 脉络空虚, 营卫失调, 风邪乘虚而入, 伤其气血, 阻其脉络, 致使气血痹阻而发此证。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益气温阳, 行气活血。当归、赤芍养血活血、通络 (乃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之意) ;防风、羌活祛风散邪;全虫、白僵蚕乃虫蚁之属, 有活血通络、祛风解痉之功效。诸药合用, 阳气通, 气血行, 风邪祛, 脉络通, 邪祛正复, 其证乃愈。

4 结语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篇7

1 跟骨骨质增生症

赵××, 男, 50岁, 2010年1月15日初诊。主诉:左足跟疼痛2月余, 行动受限, 经西医检查确诊为:左跟骨骨质增生, 高血压病 (BP180/90mmHg) 。脉沉细而涩, 舌质淡苔白, 四肢厥冷。足跟疼痛天变加剧, 神倦乏力, 尿频腰酸。据上证属:元阳素亏, 气虚血凝。治宜:回阳补气, 祛风活血, 逐寒通络之法。拟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口芪40g, 桂枝24g, 白芍18g, 生姜20g, 大枣15g, 黑附片60g, 土别虫10g, 蜈蚣3条, 蕲蛇10g。二诊:服上方四剂, 四肢转温, 疼痛稍减, 余症同前, 方已对症, 阳气渐复, 经络亦有疏通之征, 守方再服。三诊:再服上方四剂, 足跟疼痛大减, 腰酸痛消失, 饮食增加, 更可喜是血压下降至正常值 (BP 140/80mmHg) , 脉象沉细, 舌质转红少苔。此仍元阳得复, 寒痹已解, 经络渐通之佳象, 仍以原方惟黑附片加至120g再服, 经用此方治疗2月余, 疼痛已止, 经摄X片示:左跟骨骨质增生已消失。随防至今未复发。

按:此证为骨痹, 乃寒湿之邪深留筋骨, 阻遏气血运行, 素因元阳大亏, 脾阳亦受损, 故用大剂附子温补脾肾之阳, 脾主四肢, 脾阳得振, 生化有权, 化生有源, 肾精得养, 肾阳更充, 佐以通阳温经之桂枝;土别虫、蜈蚣、蕲蛇祛风活络更助血行。全方共秦回阳散寒, 温径通络, 瘀祛血行之佳效, 而使顽疾痊愈。

2 面神经麻痹证

陈××, 女, 43岁, 2010年6月1日初诊。主诉:3天前突然发生口眼歪斜, 闭而不合。查:左咀及闭眼时疼痛且不合, 口中时流清涎, 舌体歪斜, 语言蹇涩, 两目视力下降, 西医诊断为“颜面神经麻痹”。尺脉沉而细, 寸关浮弦而滑, 舌质淡苔薄白, 兼有心悸, 咳嗽有痰。证属:气血虚弱, 血凝痰阻, 风邪上扰之证。治宜:益气养血, 祛风通络, 佐以化痰。拟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口芪20g, 桂枝24g, 赤芍10g, 生姜20g, 大枣15g, 胆南星10g, 蜈蚣3条, 蕲蛇10g, 归尾20g。二诊:经服上方四剂, 口流清涎止, 言语蹇涩较前好转, 精神稍好, 余证及脉舌如前, 方已对证, 宜守方直驱不净之余邪。三诊:再服上方四剂, 口眼歪斜明显好转, 说话已正常, 时感面部疼痛消失, 多梦、心悸亦随之大大好转, 仍守原方再服四剂, 以巩固疗效。四诊:口眼歪斜完全恢复正常, 仅时感心慌, 此乃气阴血弱之症, 拟以人参养荣汤调理善后, 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此证与一般治法有异, 在治痰同时重在益气养血, 俗云:“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的论述而重用当归养血活血, 口芪益气生血, 取当归补血汤之意, 于阳中求阴, 阳生阴长, 而使气行血行, 痰去络通而病愈。

3 风、寒、湿痹证

3.1 痛痹治验史××, 男, 42岁, 2010年7月29日初诊。

主诉:关节痛尤以手臂, 肩周较剧已十余年, 近一年来肩、手臂关节疼痛发作频繁且剧烈, 天气变化时更甚, 并感四肢厥逆, 喜温, 手臂活动受限, 抬举及持物困难, 舌淡红, 苔薄白, 脉细弦而紧, 抗“O”1∶1500, 血沉30mm/h, 西医诊断:风湿性关节炎。辩证:寒邪伏络, 脉络阻滞之痛痹。治宜:温经散寒, 疏风活络。拟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口芪40g, 桂枝20g, 杭芍15g, 生姜18g, 大枣15g, 黑附片60g, 土别虫10g, 蜈蚣3条, 鸡血滕膏15g。二诊:上方以日服一剂, 日三次, 共服药六剂, 关节疼痛大减, 四肢转温, 手已能持物, 活动亦较前灵活, 方已对证。守方再服, 又连服十剂, 关节疼痛止, 活动灵活, 手已能持重物, 为巩固疗效, 拟原方再进四剂。随访至今未复发, 诸症消失, 经测抗“O”、血沉均为正常。

3.2 湿痹症任××, 男, 51岁, 2010年8月30日初诊。

主诉:全身关节疼痛麻木已半年余。查:左肩关节有轻度肿胀, 但不红, 无灼热感, 全身沉重乏力, 便溏纳少, 夜寐少宁, 脉沉细而缓, 舌质淡苔薄白根厚腻, 血沉30mm/h。西医诊断:左肩周炎。辩证:寒湿伏络, 经脉不通, 气血凝滞之湿痹。治宜:祛湿温经, 益气活血, 通络导滞。拟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口芪40g, 桂尖24g, 赤芍15g, 生姜18g, 大枣15g, 苍术30g, 苡仁30g, 木瓜12g, 大血滕12g, 四剂。二诊:左肩周炎经服上方后疼痛麻木减轻, 活动时疼痛减, 麻木减轻。方已对症, 守方再进四剂, 手臂即可抬举过头, 且可触对例耳部, 疼痛亦止, 肩周肿胀亦随之消退, 原方再服四剂。随访告愈。

3.3 风痹证马××, 女, 35岁, 2010年7月5日来诊。

全身关节疼痛游走发作已两月余, 经中西医治疗无效, 天气变化时疼痛加剧, 易感冒, 恶风寒, 两下肢关节及两肩周关节有轻度肿胀, 但皮色不红, 兼有气短乏力, 面色萎黄, 便溏纳少, 脉浮缓而细, 舌质淡红苔薄白。辩证:气虚血凝, 风邪阻络之风痹证。治宜:益气养血, 祛风通络。拟以黄芪桂枝五物加味:口芪40g, 桂枝24g, 赤芍15g, 生姜20g, 大枣15g, 加羌活15g, 防风10g, 归尾10g。二诊:服上方四剂, 症状明显减轻, 精神好转, 此方已对证, 上方加三棱10g, 莪术10g加强止痛通络, 祛瘀的作用, 再服四剂, 关节肿胀已消, 余症亦随之好转, 仍用原方再进四付。随访告愈, 至今未变发。

上一篇:现代篮球训练理念下一篇:煤矿机械化开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