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颗粒

2024-07-16

黄芪建中颗粒(共7篇)

黄芪建中颗粒 篇1

胃炎 (chronic gastritis) 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其发生与不良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失衡密切相关。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该病发生率逐年上升, 在我国的发病率已接近15%。该病具有病程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 病情严重时可影响患者工作与生活。西医多采用抑酸或抗酸药、胃黏膜保护药等治疗该病, 疗效不甚理想。由于胃炎属于慢性疾病, 需要长期调理, 中医治疗该病具有较大优势。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中“胃脘痛”的范畴[1], 脾胃虚寒型是最常见的胃炎中医证型, 其病因病机复杂, 常由饮食不定时、冷热、饥饱不均、劳倦过度引发。我院采用黄芪建中颗粒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84例胃脘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2例患者中男20例, 女22例;年龄36~66岁, 平均51岁;慢性浅表性胃炎22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14例, 其它类型6例;病程1~5年, 均为脾胃虚寒型;对照组42例患者中男21例, 女21例;年龄40~66岁, 平均53岁;慢性浅表性胃炎22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15例, 其它类型5例;病程1~4年, 均为脾胃虚寒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胃病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症状

胃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脘部胀满、疼痛、烧心及消化不良症状。根据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可将其分成浅表性、萎缩性和肥厚性三种类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病机为脾胃阳虚、寒自内生, 患者表现为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或畏寒肢冷、大便稀溏或虚秘、食欲不振、食后脘闷、舌质淡。脉沉细, 治宜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1.3 方法

1.3.1对照组

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适当给予抑酸抗酸、促胃肠动力及胃黏膜保护药等, 患者还需注意日常饮食习惯,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禁烟酒。

1.3.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 脾胃虚寒型[2]患者表现为胃痛隐隐, 喜温喜按, 空腹痛甚, 得食则缓, 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 泛吐清水, 神疲怯寒, 面色白, 手足欠温, 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 脉弱或沉细或迟缓, 治宜健脾补气、温中和胃。药用黄芪建中颗粒, 其主要成分为黄芪、肉桂 (去粗皮) 、生姜、白芍、甘草 (蜜炙) 、大枣 (去核) 、蜂蜜 (炼) , 每天2次, 每次1包, 冲服, 连服12周。同时辅以饮食干预、戒烟忌酒、禁服损害胃黏膜药物等措施, 注意饮食调理, 定时定量进食, 避免暴饮暴食。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 辅助检查无阳性体征;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辅助检查无阳性体征;有效:症状明显减轻, 辅助检查呈弱阳性;无效: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 体征无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6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09%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n (%) ]

3 讨论

慢性胃炎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环境、自身免疫均有一定关系。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损害胃黏膜, 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该病在中医学中属于“胃痞”“胃脘痛”的范畴, 病情进展缓慢, 难以治愈, 采用中医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西医常采用抑酸药、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治疗该病, 虽短期有效, 但病情容易反复。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可调和肝胃, 因果皆治。本研究患者均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该类型多见于中老年人, 与先天体质过寒或摄入过多生冷食物。患者胃脘隐痛、食欲不振、胀满不舒、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 长此以往可引发脏腑气血之变证。《内经》言“寒者温之, 虚者补之”, 因此该病治宜温中健脾[3]。本研究使用的黄芪建中汤中黄芪、甘草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面愈合的作用, 可增强益气建中之功, 阳生阴长, 诸虚不足之证自除;白芍可疏肝理气, 桂枝、生姜温补虚寒之脾胃, 大枣补脾气, 适用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酸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治疗。该药为颗粒剂, 应用和携带比较方便[4], 适于胃病患者长期服用。除采用中药治疗外, 饮食调节的辅助作用也十分重要, 患者要做到饮食有节, 进食以温软为主。

本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6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09%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黄芪建中颗粒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胃痛、反酸症状, 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建中颗粒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胃脘痛患者84例,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 (中药治疗组) 和对照组 (常规治疗组) , 每组各42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6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09%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芪建中颗粒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胃痛、反酸症状, 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胃脘痛,脾胃虚寒型,黄芪建中颗粒

参考文献

[1]熊胜发.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1) :30-31.

[2]曾文林.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型的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 2012, 34 (7) :44-45.

[3]顾大军.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药治疗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34) :70-71.

[4]张鹤, 初明, 丁然, 等.黄芪建中颗粒的提取工艺优选[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 (11) :35-38.

黄芪建中颗粒 篇2

关键词:加味黄芪建中颗粒,类风湿性关节炎,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影响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传统治疗方案中, 多采用抗风湿药物治疗, 患者几年后常常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1], 逐渐失去临床疗效结果多数患者的病情不能得到长期有效的控制, 因此合理用药, 在疾病的早期控制病情的发展和转归, 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具有一定优势的[2], 不良反应小, 安全性较高, 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雄性Wistar大鼠48只, 体质量180~250 g。

1.2 试剂:

加味黄芪建中颗粒:药物组成:饴糖30 g、桂枝15 g、芍药18 g、生姜9 g、大枣6枚、黄芪30 g、炙甘草6 g、秦艽10 g、鸡矢藤10 g。采用免煎颗粒制剂, 取自正规医院颗粒药房, 每日1剂。雷公藤多苷片:10毫克/片, 浙江普洛康裕天然药物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Z33020778。

1.3 方法:

取冻干卡介苗素1支 (50 mg) , 80℃、1 h灭活, 混入灭菌液体石蜡油和羊毛脂 (2∶1) 10 m L中, 制成Freund’s完全佐剂。除正常组外, 在每鼠右后足拓皮内注射Freund’s完全佐剂0.05 m L致炎, 复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致炎后第19天开始给药, 连续30 d, 各组的给药量相当于临床用量的5倍, 具体给药方法如下: (1) 正常对照组:给予9 g/L氯化钠溶液灌胃, 10 m L/kg, 每天1次。 (2) 模型对照组:给予9 g/L氯化钠溶液灌胃, 10 m L/kg, 每天1次。 (3) 雷公藤多甙治疗组:将雷公藤多苷片研成细末, 加9 g/L氯化钠溶液, 配制成混悬液, 按照10 m L/kg的剂量灌胃, 每天1次。 (4) 加味黄芪建中颗粒治疗组:将加味黄芪建中颗粒, 加9 g/L氯化钠溶液, 配制成混悬液, 按照10 m L/kg的剂量灌胃, 每天1次。末次用药24 h后, 用20 g/L乌拉坦溶液按大鼠体质量5 m L/kg剂量, 腹腔注射麻醉, 由腹主动脉抽取4~6 m L血液, 4000 r/min, 离心10 min, 取血清测定细胞因子 (TNF-α、IL-1、IL-4、IL-10、ESR、RF、CRP) 及免疫球蛋白 (Ig M、Ig G、Ig A) , 均采用ELISA法测定, 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检测指标的时间节点为末次用药24 h。

1.4 评定标准。

关节炎指数[3]:全身病变按5级评分法评价, 根据未注射佐剂的其余3只肢体的病变程度合计积分, 计算出关节炎指数。 (1) 0分:无红肿。 (2) 1分:小趾关节红肿。 (3) 2分:趾关节和足拓肿胀。 (4) 3分:踝关节以下的足爪肿胀。 (5) 4分:包括踝关节在内的全部足爪肿胀。满分12分, 分数越高, 关节炎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SPSS16.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差异用方差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细胞因子与关节炎指数比较:

模型组细胞因子 (TNF-α、IL-1、ESR、RF、CRP) 、关节炎指数高于正常组, 细胞因子 (IL-4、IL-10) 低于正常组。雷公藤多苷片组与加味黄芪建中颗粒组细胞因子 (TNF-α、IL-1、ESR、RF、CRP) 、关节炎指数较模型组降低, 细胞因子 (IL-4、IL-10) 较模型升高, 加味黄芪建中颗粒组变异幅度大于雷公藤多苷片组 (P<0.05) 。见表1。

2.2 各组大鼠免疫球蛋白比较:

模型组免疫球蛋白 (Ig M、Ig G、Ig A) 高于正常组。雷公藤多苷片组与加味黄芪建中颗粒组免疫球蛋白 (Ig M、Ig G、Ig A) 较模型组降低, 加味黄芪建中颗粒组降低幅度大于雷公藤多苷片组 (P<0.05) 。见表2。

注:TNF-α为肿瘤坏死因子α, IL-1为白细胞介素1, IL-4为白细胞介素4, IL-10为白细胞介素10, ESR为血沉, RF为类风湿因子, CRP为C反应蛋白。与正常组比较, aP<0.05。与模型组比较, bP<0.05。与雷雷公公藤藤多多苷苷片片组组比比较较, , ccPP<<00..0055

注:Ig M为免疫球蛋白M, Ig G为免疫球蛋白G, Ig A为免疫球蛋白A。与正常组比较, aP<0.05。与模型组比较, bP<0.05。与雷公藤多苷片组比较, cP<0.05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与体内诸多因子的改变密切相关[4]。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较好[5]。黄芪建中汤加秦艽、鸡矢藤、青风藤、三七、薏苡仁组成核心方:加味黄芪建中汤。方中重用黄芪、饴糖为君增强益气建中之力, 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 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生姜温胃散寒, 甘温质润之饴糖, 温补中焦, 缓急止痛大枣补脾益气;佐以秦艽、鸡矢藤、青风藤助黄芪、饴糖健脾祛风湿, 舒筋络, 散瘀止痛, 解毒消肿;薏苡仁健脾舒筋, 祛湿除痹。方中在健脾祛湿的基础上加三七, 活血化瘀生新, 入胃经, 养胃止血不留瘀, 化瘀通络不伤正。炙甘草为使药益气和中, 调和诸药。其中饴糖配桂枝, 辛甘化阳, 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 酸甘化阴, 缓肝急协调鸡矢藤而止痛。秦艽、鸡矢藤、青风藤微寒以劫黄芪、桂枝而升阳助火, 祛湿邪;黄芪、饴糖、薏苡仁益气固本扶正祛邪;三七化瘀通络贯穿疾病的始终;诸药合用, 共奏健脾益气, 散寒祛湿、通络止痛之功效。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 雷公藤多苷片与加味黄芪建中颗粒均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治疗药物, 且加味黄芪建中颗粒的治疗效果更佳, 可显著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状况。但此次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样本量较少, 仍需要进一步扩大。加味黄芪建中颗粒是否可以彻底治愈类风湿性关节炎, 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旻晋, 武永康, 林辉.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J].华西医学, 2013, 28 (6) :940-943.

[2]王俊杰, 范永升.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 31 (7) :1588-1590.

[3]陈建双, 于海荣, 张玉玲, 等.赤雹根总皂甙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 2012, 23 (5) :1097-1098.

[4]施晓柯.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自然科学·医学版) , 2012, 33 (4) :1-5.

黄芪建中颗粒 篇3

关键词:脾胃虚寒型胃痛,黄芪建中汤,奥美拉唑

胃痛又称为胃脘痛, 临床表现为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兼有嗳气、反酸等症状[1]。脾胃虚寒是胃脘痛的常见证型, 西医中的消化性溃疡、胃炎等疾病均属该范畴, 患者疾病发作时疼痛难忍, 无心饮食,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奥美拉唑是常用质子泵抑制剂, 可抑制胃酸分泌, 减轻其对胃黏膜的损伤, 缓解疼痛, 但长期应用可产生耐受性, 疗效逐渐降低[3]。中医认为该病是由过食生冷辛辣食物所致, 补益脾胃、温里和中是主要治疗思路[4]。黄芪建中汤具有健脾养胃的功效, 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效果较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并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中男16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51.2±5.3) 岁;观察组中男13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51.3±5.4)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肠溶片 (上海信谊天平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80124) 治疗, 20mg/次, 2次/天, 4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 药物组成为炙黄芪20g、桂枝9g、生姜9g、芍药9g、炙甘草5g。呕吐者加半夏8g, 腰膝酸痛者加制附子10g, 腹痛剧烈者加延胡索9g。以600mL清水煎煮, 分早晚2次服用, 10天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胃痛缓解时间。随访半年, 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判定临床疗效。治愈:胃痛症状及其他体征均消失;好转:胃痛症状减轻, 发作频率降低, 其他体征也有所好转;无效:上述指标均无明显改善, 甚至加重。总有效=治愈+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胃痛缓解时间为 (3.6±0.8) 天, 显著短于对照组的 (5.9±1.3) 天,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87, P=0.0143)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n)

3 讨论

胃痛最早记载于《内经》, 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指出:“胃病者, 腹胀, 胃脘当心而痛”, 并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感受外邪有关。胃痛多由外感寒邪、暴饮暴食导致, 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是重要诱因。中医理论认为, 胃气郁滞、失于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机, 治宜以理气和胃为大法。西医治疗胃痛的常用药物为质子泵抑制剂, 其可与胃壁细胞中的H+-K+-ATP酶发生不可逆结合, 从而抑制胃酸分泌, 缓解其对胃黏膜的腐蚀[7]。奥美拉唑是第一个问世的质子泵抑制剂, 具有较强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 疗效优于H2受体拮抗剂、前列腺素E2、硫糖铝、胶体铋及大剂量抗酸剂, 可迅速改善消化性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的胃痛、反酸症状[8]。

脾胃虚寒型胃痛是最常见的中医证型, 病机为脾胃虚弱、寒邪侵袭、失于温养, 治疗原则为补益脾胃、缓急止痛、温里和中。黄芪建中汤为小建中汤加味黄芪所得, 具有祛寒止痛、温中补虚的功效, 可用于气血、阴阳俱虚之证。方中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托毒生肌的功效;桂枝、生姜具有温脾散寒、降逆止呕的功效;芍药酸甘敛阴, 具有调和营卫、清热燥湿的功效;炙甘草具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诸药合用, 共奏止痛生肌、温中和胃之功[9]。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6.7%,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胃痛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6.67%,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67%,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西药, 可快速缓解患者胃痛症状, 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迟金萍.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89例报告[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9) :150-151.

[2]周颖蕾, 葛惠男.中医药治疗虚寒型胃痛的研究概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4) :1815-1816.

[3]肖艳平, 周元林.药竹罐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11, 25 (16) :1432-1434.

[4]宋祖琪.足三里烧山火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观察31例[J].健康必读, 2010 (10) :182.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6.

[6]熊胜发.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1) :30-31.

[7]陈敏, 邹晓平.质子泵抑制剂基础与临床研究新进展[J].江苏医药, 2012, 33 (5) :580-582.

[8]杜利民, 王启.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胶囊联合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效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13, 11 (7) :87.

黄芪建中颗粒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接受胃溃疡治疗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男45例, 女35例, 年龄35~70 (平均43.8) 岁, 病程1~7 (平均3.5) 年,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身体状况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药物为:阿莫西林胶囊0.5g/次, 3次/d, 用温水口服;奥美拉唑20mg/次, 2次/d, 早晚用温水服用;甲硝唑0.2g/次, 3次/d, 用温水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黄芪建中汤进行治疗, 以温中散寒、健脾养胃和缓解止痛为原则, 具体药方为:黄芪30g、白芍15g、桂枝10g、灸甘草5g、高良姜10g、大枣5枚、饴糖30g、延胡索10g、贼骨20g、金铃子10g、陈皮10g, 用水煎服, 每日服1剂, 分别在早、晚饭30min后服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 分析两组治疗的有效率;对治疗后随访6个月, 统计两组的复发率, 作出详细的记录, 以供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通过SPSS 16.0软件统计分析。组间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 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 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 治疗前后比较用配行对t检验, 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分析

观察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2.5%, 观察组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附表。

2.2 两组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半年之后仅3例复发, 复发率为7.5%;对照组有8例复发, 复发率为20.0%, 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据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胃溃疡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中老年人为主要的发病人群, 男性患者要多于女性[2]。其发病原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吸烟、饮酒、急性应激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这一疾病的主要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及预防并发症[3]。

在对胃溃疡进行治疗时多选用西药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虽然可以较快地缓解患者的症状, 在短期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副作用及复发率非常高, 已经无法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4]。而加味黄芪建中汤是以温中散寒、健脾养胃和缓解止痛为原则配置的药物, 而且均是中药对人体无刺激及副作用, 其中黄芪、甘草、大黄、桂枝、白芍、延胡素、甘草等药物具有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改善胃黏膜血流、杀灭幽门螺杆菌等作用, 非常适合胃溃疡这一需要长期治疗和调理的疾病, 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5]。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有效率及6个月复发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加味黄芪建中汤在治疗胃溃疡的过程中可以提升治疗的有效率, 降低复发率和副作用, 具有显著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选取接受治疗的胃溃疡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建中汤进行治疗。观察组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为82.5%;观察组6个月的复发率为7.5%, 对照组为20.0%,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胃溃疡具有显著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加味黄芪建中汤,西药治疗,胃溃疡

参考文献

[1]李继生.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胃溃疡78例临床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期刊, 2011, 3 (12) :113-114.

[2]谭簪, 曾松林, 王迪.加味黄芪建中汤为主治疗胃溃疡40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 2011, 27 (5) :311-312.

[3]司爱军.黄芪建中汤治疗胃溃疡的58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3, 8 (4) :18-19.

[4]王海龙, 王绍山, 陈立军, 等.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癌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 (1) :423-424.

黄芪建中颗粒 篇5

2 治疗方法黄连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 党参、黄芪、干姜、黄连、姜半夏、茯苓、陈皮、白术、炙甘草为基本方。胃酸减少加茱萸肉、生山楂; 大便溏泄改干姜为炮姜; 胃黏膜糜烂加蒲公英、紫花地丁, 或连翘、银花; 气滞腹胀加厚朴、枳壳; 胃痛加香附、生白芍; 胃黏膜充血加丹参; 伴出血加侧柏炭、藕节炭; 暮食朝吐有胃潴留者加旋覆花、代赭石; 血虚甚者加当归。每日1 剂, 分早、晚水煎服。15 剂为1 疗程。

3 结果

3. 1 疗效标准痊愈: 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食欲正常; 胃镜示胃黏膜形态基本恢复; 病理检查示胃黏膜萎缩性改变基本消失, 或仅有浅表性炎症改变, 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消失。显效: 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食欲改善; 胃镜示胃黏膜灰白区基本消失, 呈红白相间以红色为主, 未见蓝色血管; 病理检查示胃黏膜萎缩、非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3 项中有两项从重度转为中度或从中度转为轻度。好转: 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 但仍遗留一部分症状; 胃镜示胃黏膜灰白区范围缩小, 蓝色血管透见影象; 病理检查示萎缩病变范围缩小或胃黏膜萎缩、非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3 项中有1 项从重度转为中度或从中度转为轻度。无效: 临床症状及体征略有改善或无改善; 胃镜示胃黏膜萎缩未减轻或加重; 病理检查示固有膜腺体萎缩程度和范围均无变化或加重。

3. 2 治疗结果86 例中, 痊愈24 例, 显效37 例, 有效21 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5. 3% 。

黄芪建中颗粒 篇6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胃心综合征,早搏

胃心综合征 (gastrocadiac syndrome, GAS) 是一种由食道、胃部疾病而引发的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综合征。早搏是其常见临床症状之一, 但伴随着消化道症状同时出现的不是十分常见, 尤其发生在中老年人时, 很容易误诊为器质性心脏性疾患, 患者除出现嗳气、泛酸、腹胀、烧心等, 还常表现出酷似心脏病发作的症状, 如心悸、胸前区疼痛、胸闷、气短、乏力、头晕等临床症状, 故而服用心脏病药物却疗效不佳, 迁延不愈。国内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甚少, 作者采用中药黄芪建中汤治疗胃心综合征及早搏33 例,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65 例病例均来源于本院2009~2013 年门诊和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中药组 (33 例) 和对照组 (32 例) 。中药组男19 例, 女14 例, 年龄23~73 岁, 平均年龄 (39.7±11.1) 岁;病程8~56 周, 平均病程 (16.1±13.3) 周, 其中室性早搏21 例, 房性早搏12 例;中医辨证为脾阳虚型15 例, 心脾两虚型10例, 脾虚夹湿型6例, 中焦湿阻型2例。西药组男16例, 女16例, 年龄25~71岁, 平均年龄 (37.6±11.1) 岁;病程6.5~57周, 平均病程 (14.8±14.1) 周, 其中室性早搏22 例, 房性早搏10 例;中医辨证为脾阳虚型12 例, 心脾两虚型12 例, 脾虚夹湿型5 例, 中焦湿阻型3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排除于心脏器质性疾患和胃肠外 ( 肝、胆、胰) 疾病引发的胆、胰、心综合征。经过电子胃镜检查确诊, 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27 例, 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反流性食管炎16 例, 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炎8 例, 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5例, 胃溃疡5例, 十二指肠溃疡4例。65 例患者中心电图ST-T段改变43 例, 占66.2% ;C14 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 (Hp) 阳性者29 例, 占44.6%。

1. 3 方法

1. 3. 1 中药组每日服用中药黄芪建中汤加减汤剂。处方:生黄芪25 g, 桂枝10 g, 白芍10 g, 半夏12 g, 枳壳12 g, 炙甘草5 g, 木香6 g, 红枣10 g, 生姜15 g ( 后下) ;气虚加新开河参6 g, 阳虚加干姜10 g。煎煮2 次, 取汁300 ml, 分3 次服用。心悸明显时, 加琥珀末2 g, 分2 次用中药汁兑服;胸闷明显者, 加栝楼15 g ;舌边瘀紫者, 加三七10 g ;口干舌红者, 加太子参15 g, 黄芩10 g, 桂枝减为5 g。泛酸者, 中药组加海螵蛸25 g, 煅瓦楞子30 g ( 先煎) ;Hp阳性者, 中药组加黄连6 g, 吴茱萸3 g。疗程为8 周。

1. 3. 2 对照组给予心律平100 mg、吗丁啉10 mg, 3 次/d, 枸橼酸铋钾颗粒110 mg, 4 次/d。泛酸者, 加奥美拉唑胶囊20 mg, 1 次/d。Hp阳性者, 加克拉霉素片0.5 g/ 次, 2 次/d。疗程为8 周。

1. 4 观察指标疗效判定标准

1.4.1早搏疗效标准治疗前后监测ECG及Holter, 计算早搏平均次数;6个月后随访早搏复发情况。参考1979年全国心律失常会议颁布的治疗早搏的疗效标准。显效:用药后早搏消失, 或用药后早搏次数较前减少>80%;有效:用药后早搏次数较前减少>50%或减轻1级以上;无效:用药后无变化或早搏次数较前增多。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2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变化评分标准[1]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 对心悸、胸前区疼痛、胸闷、气短、腹痛、腹胀、恶心、嗳气、头晕等主要临床症状的用药前后变化结果进行观察, 每周记录1次, 采用积分法进行评分。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显效:心悸、胸前区疼痛、胸闷、气短、腹痛、腹胀、恶心、嗳气、烧心、泛酸、头晕等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 临床证候积分减少≥2/3。有效:心悸、胸前区疼痛、胸闷、气短、恶心、腹痛、嗳气、头晕等临床症状减轻, 临床证候积分减少≥1/2。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 证候积分减少<1/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用药前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心悸、胸前区疼痛、胸闷、气短、腹痛、恶心、嗳气、泛酸、头晕等症状。用药后中药组显效25例, 有效7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7.0%;对照组显效14例, 有效11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7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早搏变化比较中药组显效28例, 有效4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7.0%;对照组显效13例, 有效15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3 随访6 个月后早搏复发结果比较中药组随访24 例, 其中早搏复发1 例 (4.2%) , 对照组随访20 例, 早搏复发4 例 (20.0%) 。中药组早搏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GAS于1912 年由Roemheldfalgsyp首先报道, 它主要由胃部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肥厚性胃炎、胃扩张、胃黏膜脱垂以及溃疡病胃后壁穿孔等, 包括食管或幽门狭窄、返流性食管炎引发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故称为胃心综合征[2]。该征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极易混淆, 因此误诊为器质性心脏疾病者常有发生[3]。

本组病例在本院就诊前, 均在其他医院按冠心病、心绞痛等治疗, 应用扩血管药、抗心律失常药、中药等, 药物杂乱, 久治不愈。本综合征好发于青壮年, 本文患者中31~50 岁占82. 4%, 男性多于女性, 可能与男性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因素有关。由于其症状缺乏特异性, 大多对其描述含糊不清, 对病因的认识不够, 往往就心电图的改变, 尤其是ST-T段的改变而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 常可误诊数周至数月, 甚至长达1 年。本文病例中, 病程最长者达57 周。

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异位心律失常, 有研究资料表明, 室性早搏是心性猝死的一个重要指标, 约占83% 的猝死患者有室早病史[4]。心律平具有广谱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是治疗房性、室性早搏的常用药物, 但需长时间服药, 停药后又易复发, 且易出现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毒副反应。因而, 积极治疗早搏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用药的关键, 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观察发现, 本综合征的发作程度与胃肠道疾病的病情程度呈正相关, 疼痛多表现在心前区和上腹部, 性质多样化, 可出现钝痛、闷痛、烧心痛、胀痛等, 疼痛范围可广、可局限, 但与典型心绞痛不同的是前者于体力活动后不引起症状发作, 消化道症状明显时, 似乎胸痛等心脏症状和ST-T段变化也随之加重;消化功能障碍或消化系统疾病好转或治愈后, 心脏症状和ST-T段变化也随之减轻或消失。本病的正确诊断对预后的好坏关系密切。因此, 作者认为临床医生必须加强诊断意识和采用必要的检查手段, 尤其对已患过消化系统疾病和有不良生活习惯者应加强警惕, 以免漏诊。另外, Hp感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点, 65 例患者中C14呼气试验Hp阳性者29 例, 占44.6%。因此, 用中药时要树立提高胃黏膜对Hp的抵抗力, 适量选用如黄连、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对Hp有杀菌作用的药物, 以提高疗效, 防止复发。

中医认为, 早搏属“心悸”、“怔忡”等范畴, 其病机多因心之气阴两虚, 血不养心而致, 这是针对心脏器质性疾病病因而设, 多以张仲景炙甘草汤投之。本文胃心综合征的早搏属继发于食道、胃肠疾患而起, 病因病机有别, 多起于心阳不振、脾胃虚弱、中焦湿阻、气机不畅, 虚实夹杂, 本虚标实, 故治疗选用张仲景黄芪建中汤加半夏、枳壳、木香, 寓补气、通阳、行气、降逆、祛湿与一体。黄芪甘微温, 益心气, 补气升阳, 益卫固表, 托毒生肌;桂枝通心阳、温血脉;枳壳、木香宽胸理气;半夏化痰祛湿降逆;炙甘草甘温益气, 通经脉、和气血;方中配白芍、大枣、炙甘草、生姜滋心阴养心血而宁心安神, 全方补中有散, 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诸药合用使胸阳振奋, 脾胃健壮, 痰湿得除, 血脉充足则心有所养, 心脉自复;胃肠畅顺, 气机自调, 诸症得悉。药理研究表明, 黄芪能增强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 促进机体免疫功能, 延长细胞寿命, 提高抗病能力[5]。炙甘草提取液静脉给药对乌头碱诱发的异位节律和室上性节律失常有抑制作用。半夏对氯化钡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有显著的对抗作用[6]。枳壳能加快胃体收缩节律, 改善胃及食管运动障碍;左金丸 ( 黄连、吴茱萸) 能抑制内、外源性胃泌素诱导的胃酸分泌[7], 减少反流物对胃食管黏膜的刺激和损伤, 其效果不亚于西药雷尼替丁。党参能显著提高严重烫伤豚鼠血胃泌素和胃动素含量, 降低血肿瘤坏死因子的浓度, 很好地调理胃和肠道动力[8]。作者曾用黄芪、三七、葛根 ( 调心方) 治疗心肌炎顽固性早搏获得了较好的疗效[9]。本研究中药组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中药组在整个服药过程中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 治疗前后检查患者肝肾功能, 结果全部正常。

综上所述, 黄芪建中汤治疗GAS早搏疗效较佳, 效果稳捷, 复发率低, 对改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有良好作用, 且无毒副作用, 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33-235.

[2]黄如训, 张季平.临床医学综合征词典.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474.

[3]邝贺龄.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04.

[4]陈家天.心律失常与临床心脏电生理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89:176-179.

[5]医科院病毒学研究所感冒气管炎组.益气药黄芪的研究.中医杂志, 1980, 21 (3) :671.

[6]方文贤, 宋崇顺, 周立孝.医用中药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57.

[7]张红梅, 刘晓伟, 曲宏达, 等.左金丸对应激性溃疡大鼠下丘脑室旁核c-fos及HPA轴的调节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4, 11 (5) :276-279.

[8]王少根, 徐慧芹, 陈侠英.党参对严重烫伤豚鼠肠道的保护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5, 12 (3) :144-145.

黄芪建中颗粒 篇7

1材料

1.1 动物

健康SD大鼠32只,雌雄各半,体重240~280g,由安徽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苏)2002-0029。动物房为普通级饲养室,实验前先适应性饲养1周。

1.2 主要药品

黄芪建中汤(黄芪9g、饴糖30g、桂枝9g、白芍18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12枚):饮片购自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药房,常规煎法,并浓缩成1.24g/ml浓度。盐酸雷尼替丁胶囊: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60903。

1.3 主要试剂

VEGF单克隆抗体(兔IgG)、I抗试剂盒、SABC、DAB显色剂、APES: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其余化学药品均购自合肥大药房、合肥天安博生化试剂经营部。

1.4 主要仪器

S21-6-I型恒温水浴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FA2004型电子天平:上海天平仪器厂生产;101-A恒温干燥箱:宁波自动化仪表厂;TB-718自动包埋机:泰维电子设备有限公司;LEICA ASP200自动切片机:LEICA公司;TK-218I恒温摊片烤片机:泰维电子设备有限公司;OLYMPUS VANOX显微镜:日本OLYMPUS光学工业株式会社;DP801形态学显微图像分析系统:捷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方法

2.1 模型复制与分组给药

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雷尼替丁组、黄芪建中汤组,每组8只。用改良Okabe法制作胃黏膜损伤模型。SD大鼠饲养1周后禁食不禁水16小时,麻醉,打开腹腔,游离出胃,以直径为5mm的滤纸浸过95%乙酸粘贴在胃前壁胃小弯角切迹下方约5mm处的浆膜面上,持续30秒×2次;假手术组实施假手术,以生理盐水代替95%的乙酸,余同前;滴入数滴庆大霉素后缝合腹壁,消毒伤口。术后当日给予饮水,次日起自由饮食。造模后次日开始给药。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ml/100g灌胃;盐酸雷尼替丁组:盐酸雷尼替丁胶囊0.03g/kg灌胃;黄芪建中汤组:黄芪建中汤1ml/100g(1.24g/ml)灌胃,相当于临床生药用量的7倍。每天1次,连续给药1周。

2.2 取材

造模给药7天后处死,处死动物前禁食24小时,但自由饮水。迅速取出胃,用冷生理盐水冲洗,滤纸吸干。再以损伤位点为中心,剪下半径为1cm的胃黏膜组织,放入固定液(10%甲醛)中固定1周,脱水、透明、浸蜡,从损伤处连续制作胃部矢状切片。

2.3 观察指标及测定

2.3.1 胃黏膜损伤评分

Guth法。将鼠胃固定于10%甲醛溶液中,20分钟后沿胃大弯剪开冲洗,根据Guth方法测定出血病灶。点状出血为1分,线状出血长度<1mm为2分,1~2mm为3分,2~3mm为4分,>4mm为5分;宽度>1mm者分值×2。

2.3.2 病理形态学观察

HE染色,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厚4~9μm)、脱蜡,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各组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

2.3.3 胃黏膜VEGF表达测定

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法。取出胃黏膜标本,4%PFA(多聚甲醛)外固定,染色、透明和封片。蒸馏水洗,0.5%甲醇液室温浸泡30分钟,以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蒸馏水洗3次,热修复,抗原修复液I×20分钟,PBS×2分钟,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封闭液,室温20分钟。甩去多余液体,不洗。滴加适当稀释的I抗(1:150),4℃过夜。0.1MPBS冼2分钟×3次,滴加生物素化山羊抗兔IgG,37℃,20分钟,0.1MPBS洗2分钟×3次,滴加试剂SABC,20~37℃,20分钟,0.1MPBS洗5分钟×4次,DAB显色,镜下控制反应时间,蒸馏水洗涤,脱水,透明,封片,显微镜观察。阴性对照组用PBS代替I抗。每组大鼠取同部位黏膜损伤面进行切片(10×20),测定每个视野下阳性反应的平均光密度、阳性细胞面积。

2.4 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图像统计方法采用南京捷达DP801图像分析系统,数据统计由SPSS11.0 for Windows软件处理,统计图表绘制采用EXCEL2000软件。

3结果

3.1 各组大鼠胃黏膜损伤评分 见表1。

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雷尼替丁组比较△P<0.05

3.2 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形态学观察

假手术组:胃黏膜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异常,黏膜完整,表面有单层柱状上皮覆盖。模型组:可见溃疡形成,直径约0.5cm,溃疡边缘光整、底部洁净,由肉芽组织构成;镜下溃疡底部从表面到深层可见四层:渗出层、坏死层、新鲜肉芽组织层和瘢痕层;溃疡中心区上皮细胞坏死,残存一些核碎片;溃疡周围黏膜上皮细胞有高度水肿,间质水肿,可见炎性细胞浸润。黄芪建中汤组及雷尼替丁组:胃黏膜损伤中心区上皮细胞轻度水肿,间质水肿,溃疡有肉芽组织增生填满,可见周围黏膜上皮再生,损伤周围区无明显变化。

3.3 各组大鼠胃黏膜VEGF表达的测定

假手术组有VEGF阳性染色的上皮细胞,染色显棕黄色,VEGF免疫反应产物位于细胞质。模型组VEGF阳性染色的细胞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其阳性面积和平均光密度与假手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黄芪建中汤组VEGF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染色增强,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其表达的阳性细胞面积和平均光密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与雷尼替丁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4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气血运行于全身,周流不息,外而充养皮肉筋骨,内可灌溉五脏六腑,濡养全身。胃黏膜保护和修复的过程,必赖旺盛的气血,若脾气虚弱,生化无源,则影响黏膜修复过程。故治疗胃黏膜损伤,必赖补充脾胃之气,使气血生化旺盛则创面易于修复。健中益气是中医治疗胃黏膜损伤的核心治则。仲景方黄芪建中汤以甘温健中为其组方原则,方中饴糖、甘草、大枣、黄芪,味甘性温,补益脾胃,温建中州,中气得复而气血生化有源;桂枝、生姜性味辛温,与甘药相合,而奏辛甘化阳之功;倍用芍药之酸寒,得甘药之助,而成酸甘化阴之义。因而该方寓温中建脾、补益气血、调理阴阳、调和营卫诸多功效于一身。本研究结果显示,黄芪建中汤组胃黏膜损伤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与雷尼替丁组,病理形态学改变明显较模型组改善,证明黄芪建中汤对损伤胃黏膜有明显的修复作用。

胃黏膜依靠黏膜上皮黏液分泌能力、上皮修复能力、胃黏膜血流量(gastric mucosal blood flow,GMBF)、感觉神经传入及局部免疫等防御机制维持其结构、功能的正常稳定。其中GMBF是胃黏膜发挥防御功能的核心和关键环节,GMBF增多则防御功能增强,相反,GMBF降低可以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胃黏膜灌注不足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因此,正常的胃黏膜微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意义。由于新生血管可以为肉芽组织适时适量提供氧及各种营养物质,促进再上皮化过程及胃腺结构的重建及恢复,因而GMBF在溃疡愈合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临床资料表明,在溃疡活动期,胃的大部分区域GMBF显著减少;进入愈合期后,GMBF逐渐增加到与正常对照组相同水平,尤其溃疡处血流比其它区域增加更加显著[1]。

VEGF是1989年Leung[2]从牛垂体滤泡星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液中首先纯化出来并命名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高度特异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素,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增加血管通透性,有胃黏膜保护作用和促溃疡愈合作用。VEGF能通过其受体,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其增殖、新生血管形成,增加血管通透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胃黏膜损伤过程中,胃黏膜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减少;黄芪建中汤和雷尼替丁可明显增加大鼠胃黏膜VEGF表达,两者作用相当。

由此提示黄芪建中汤对胃黏膜损伤的修复作用,可能与调节促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有关。

参考文献

[1]Kamada T,Kawano S,Sato N,et al.Gastric mucosal blood distribution and its changes in the healing process of gastlogy.Gastroen-terol,1983,84(6):1541.

上一篇:肥效对比下一篇:普通职院高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