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道德

2024-08-12

新闻道德(精选12篇)

新闻道德 篇1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 但是新闻也有选择性, 它不是简单地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而是通过新闻记者的加工制作, 传递新闻信息。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新闻报道倾向包括了记者的情感倾向。记者在对事实进行调查时, 在关键时刻需要作出一定的价值判断, 这些价值判断也体现了记者自身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来源于记者的教育、家庭环境、社会和经济背景, 还有记者自身的世界观。新闻的客观性是指根据新闻事实, 达到对事物状态的某种适当报道和诠释。但是新闻又不完全是客观的, 最后由记者决定报道内容和报道倾向, 从而会产生不同的新闻效果。所以新闻媒体从业者自身的素养非常重要, 新闻记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这样才能保证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1 新闻、受众、社会关系失衡

新闻价值包括了三个方面内容:新闻客体必须对新闻传播主体有利, 新闻必须符合受众的需求, 新闻必须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效应。这是衡量新闻价值的三个主要因素, 当这三个因素经常发生矛盾时, 新闻道德就开始发挥作用。新闻道德就是媒体及媒体工作者因为自身的自律需求, 设定的职业道德规范。新闻道德具有非官方性、非法律性特征, 是新闻自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没有强制性的约束, 也没有相应的法律处罚条例。因此可以说, 新闻道德是媒体自身承担对社会、对受众的责任。

2 记者面临平衡新闻、受众、社会关系的困境

有关新闻道德的研究, 不得不提起一个经典的案例, 《饥饿的小女孩》的图片曾经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 但是获奖者凯文卡特因为在拍摄照片时没考虑到小女孩的感受, 在外界的舆论谴责下自杀。只留下遗言:“真的对不起大家, 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这就是新闻记者缺乏新闻道德酿成的悲剧。与之相反的是美联社的记者富兰克在报道哥伦毕业鲁伊斯火山爆发时, 面对身处困境的女孩, 他虽然无能为力, 但是始终和她谈话, 鼓励小女孩, 直到最后拍下她下葬的镜头。这张照片显示了小女孩面对死亡, 依然神情自若的勇气, 因此获得了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同样是面对濒临绝境的情况, 同样的新闻照片, 遵守新闻道德和放弃新闻良知的结果显然不同。

在一次采访阿富汗记者的新闻中, 一群新闻记者向一个88岁高龄的老人逼问采访的情景发人省醒。虽然采访者一开始坚持什么也不想说, 在记者的再三逼问下, 一个88岁高龄的阿富汗老人还是在镜头前很“配合”地释放了失去亲人的痛苦。这种完全不顾及采访对象的采访行为受到了舆论的谴责, 这一事件发生的最大原因就是新闻记者只注重新闻价值, 所有的记者都认为对于死难者家属的报道, 应该出现一张夸张的、非常悲痛的照片, 这样的新闻才有吸引力, 而忽视了死难者家属的感受。作为新闻记者, 虽然他们挖掘了新闻价值, 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人, 他们失去了人类的同情心, 缺乏新闻道德, 他们忘记了新闻记者最基本的道德就是尊重他人, 无论进行什么样的新闻报道, 都不应该伤害采访对象。

这就是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面临的困境, 在社会、新闻、受众面前, 新闻记者如果没有平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就可能丧失新闻媒体人的道德良知。有新闻记者曾经说过:“你首先是人类的一份子, 然后才是新闻记者。新闻道德应该优于新闻价值。”因此, 记者进行新闻报道时, 不仅仅是对客观新闻的报道, 还应该承担起建设社会的责任, 新闻记者应该具备最起码的同情心和道德责任感, 在报道新闻时, 控制媒体的道德取向。社会责任感是新闻记者最基本的道德, 新闻记者在报道灾难性新闻时, 应该尽可能把伤害降低到最低, 不能为了追求新闻价值损害他人的利益。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最容易产生新闻道德和新闻价值之间的冲突, 这个时候就要考验记者自身的职业素养。富兰克福尼尔的作品之所以能得到世人的理解, 是因为他考虑到了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小女孩的死亡面前显示了最基本的人文关怀。

另外, 新闻道德还包括尊重他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新闻报道是一项传播新闻信息的活动, 一些记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 未经当事人同意就报道涉及到他人隐私的新闻, 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严重的情况下还会给他人带来精神伤害。现在标题党新闻越来越多, 在中国每年度的评选十大假新闻中, 年年都有“某某名人去世”, “某某明星离婚”的新闻, 后经查实纯属假新闻, 这给当事人的名誉造成很大的伤害, 特别是在娱乐新闻报道方面,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由于新闻媒体拥有强大的传播性和广泛性特征, 新闻记者如果为了追逐商业利益, 不顾新闻职业道德, 就会给社会带来破坏, 影响十分恶劣。

3 新闻道德可以规范新闻记者的行为, 保证新闻的客观真实性

新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 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才能在激烈的价值观和道德感的冲突中把持自己。责任感是一个新闻记者必备的素养, 新闻记者对社会和受众都有传播客观新闻的责任, 虽然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时有一定的倾向性, 但是新闻道德要求新闻记者应保证新闻内容的准确、公平, 这样才能保证新闻、受众、社会的平衡, 才能实现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

为此, 新闻媒体制定了相关的新闻从业者的自律机制, 有关部门制定了专门的条例规范新闻从业者的行为, 帮助新闻从业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各个新闻组织也制定了自己的新闻职业准则和规范, 以法律的形式约束新闻记者的行为。另外, 新闻职业道德也是新闻自律得以实现的有效形式, 我国早在1991年就出台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其中规定新闻记者要遵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把社会效益和新闻价值结合起来, 遵守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承担起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正如李普曼所说:“要构建社会道德规范, 就应该在遵守新闻道德法规和原则的同时, 也要把握新闻价值和新闻道德之间的平衡。新闻工作者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 结论

综上所述, 新闻价值虽然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因素, 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也带有自身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 如果处理不好新闻、社会、受众之间的关系, 导致三者关系的失衡, 新闻报道就会沦为商业的工具, 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 需要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 发挥新闻道德在新闻报道中的制约作用, 规范新闻记者的行为。

摘要: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中产生了很多问题, 一些新闻记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 制造假新闻, 侵犯公民名誉权和隐私权。此外, 新闻媒体行业自律机制不健全, 虽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新闻从事者的行为, 但是仍然需要新闻媒体的自律, 新闻道德是新闻媒体自律的有效形式。新闻道德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 成为平衡新闻、受众、社会的平衡杆。

关键词:新闻道德,受众,社会

参考文献

[1]赵黎.新闻、受众、社会的平衡杆——新闻道德[J].新闻知识, 2010 (3) :34-36.

[2]杨保军.新闻道德的一般根据及具体构成分析[J].当代传播, 2010 (2) :10-13.

[3]杨保军.试论新闻道德理论的基本结构[J].当代传播, 2009 (1) :14-19.

[4]杨保军.优良手段与精神标志:新闻道德的意义分析[J].当代传播, 2010 (5) :14-17.

新闻道德 篇2

谢谢主席,大家好。很高兴与对方辩友讨论新闻道德与新闻价值哪个更重要。我方观点为新闻道德比新闻价值更重要。首先想明确定义,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新闻的重要原则就是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新闻价值指的是新闻中凝聚的社会需求。新闻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与公众利益的相关程度和是否满足公众的感官需求。新闻道德则是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而哪者更重要,就要看哪者更有利于发挥新闻的社会效应。

第一,新闻道德影响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价值的选择,从而报道更具社会意义的新闻。新闻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一种社会需求,这就决定了它必然优劣并存。而新闻工作者正是依据新闻道德对不同新闻价值的新闻进行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现代社会网络上存在众多吸引人眼球的八卦,骇人听闻的消息甚至假新闻,不可否认这些新闻因为少部分人的需求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它对社会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新闻工作者必须依据新闻道德对它们进行筛选。同时,新闻道德作为判断价值的主体也帮助新闻工作者对一个新闻的不同方面进行侧重和取舍,挖掘有意义的方面。从而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更好地发挥新闻的社会效应。

第二,新闻道德能引导社会舆论,而新闻价值不能。舆论具有不确定性,所以要求媒体传播新闻,不能单纯的记事,还需要剖析评论,正确引导舆论。一条有影响力的新闻常常点击千万,可见这种剖析评论是要面向千万人的,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无法计量的。例如最近的李天一案,媒体就需要引导社会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案件,我们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存在什么问题,而不是让大家胡乱猜测。新闻道德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它通过规范新闻工作者的行为让媒体人注重新闻的教育引导作用,宣传先进文化,引导舆论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我方虽承认新闻价值对舆论的产生有一定推动作用,但其客观性决定了它无法引导社会舆论。

最后,我们在这里和对方辩友讨论这个话题,是为了使新闻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就要求新闻在政治上跟党一致,宣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新闻道德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道德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思想上跟党走,报道符合时代主流价值观的新闻。今天我们全国人民都在为了“中国梦”而奋斗就离不开新闻的引导和新闻道德对新闻思想性的塑造。只有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道德的引导下报道有思想的优秀新闻,我们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才会发展的更好。

社会新闻的道德规范功能 篇3

穆青同志认为,社会新闻必须体现道德规范功能,这是社会新闻最重要的社会功能,要把道德规范功能摆在"以德治国"的高度来对待。道德力量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社会功能,在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等新闻种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对社会新闻来讲,这一功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去年华东地区举行的"社会新闻道德功能"研讨会上指出,道德规范功能是社会新闻中最主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功能,它直接决定着一篇社会新闻的成败。

道德规范功能,是由社会新闻特有的取材范围、采访对象、报道角度等因素所决定的。社会新闻的定义很多,目前使用较多的定义是这样的:社会新闻是具有社会教育意义,与个人品德行为、个人日常生活有关联的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动态、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等的报道。这类新闻以其带有的个人行为、个人境遇的色彩来打动人、感染人和影响人。读者和听众及观众从这些新闻报道中感受到某种道德观、价值观、人格倾向的影响。例如,一篇舍己救人的报道,一篇勇斗歹徒的报道,或一篇关于为满足私欲而走向犯罪的报道,都能使读者受到其中的道德影响,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读者从政治、经济等新闻中,虽然也能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但相对于社会新闻而言,则没有那样强烈、集中,而是更多地看到其中的政治意义和工作指导意义。

社会新闻在表现形式上,道德力量尤为显得直观、集中和强烈。直观,是通过事实说话,有直观表达性和说服性。集中,则是通过一个带有个人行为、个人境遇色彩的事件,集中反映出被报道对象的道德情操,凸现出其人格上的特征。强烈,即褒贬分明,作者的情感寓于事理的表述之中。社会新闻的道德规范功能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热情讴歌新人新事新风尚,用新人新事新风尚本身所具有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内涵去教育、影响读者;另一种是对社会生活里丑恶的东西进行揭露批评,通过揭露批评,使读者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引导和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社会新闻还有其他社会功能,如信息传播功能、欣赏功能等。读者对社会新闻的社会功能的需求、选择可能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但对新闻采编者、传播者来讲,必须首先考虑其道德规范功能。这是一种职业责任,也可以说是讲政治的一种基本要求。抓住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最重要的一环。

强调道德规范功能是社会新闻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并不因此忽略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工作强调的指导性原则;而是恰恰相反,强调社会新闻的道德规范功能,正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新闻的指导性。有些新闻工作者认为,只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等才有指导性,而社会新闻只有信息传播性、可读性、趣味性等,谈不上有指导性。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新闻的指导性是指新闻传播机构通过新闻事实的报道和评论,对广大读者和整个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它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新闻所固有的属性之一。一言以蔽之,社会新闻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同样具有相同的指导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经济新闻侧重于指导工作,从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迅速及时反映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经验的角度进行报道。而社会新闻则是侧重于指导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对社会生活事件中凸现出来的人的道德品质进行歌颂和批评,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在表现形式上,经济新闻的指导性表现得更为直接一些,而社会新闻的指导性则往往以间接的方式体现出来,寓理于事,通过引导达到指导的目的。

综观近年来我国传媒中的社会新闻报道,绝大部分在道德规范功能的把握是恰当的,很好地体现了新闻的指导性原则,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些报道还引起中央和地方的高度重视,成为制定或调整政策的参考依据。毋庸置疑,有一些社会新闻作品,对新闻事实本身所体现出的道德规范影响把握不准或疏于推敲,没能处理好道德规范功能与指导性原则的关系。如有些报道犯罪活动的社会新闻,不是着眼于启发读者思考怎么同犯罪行为作斗争,而是采取渲染甚至欣赏的态度,津津有味地描写犯罪细节,使读者弄不清报道者在宣扬什么。社会新闻的道德规范功能与指导性原则是客观存在,它可以为高尚的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反之也可以起破坏作用。这是社会新闻采编者和传播者不容忽略的一个政治问题。

由虚假新闻看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篇4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媒介商业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新闻事业的负面影响也随之不断加深。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偏离事实,做出种种有违新闻真实性的行为。

1 职业道德

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如下:(1)新闻记者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2)新闻记者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忠于事实,不搞虚假报道,以人民利益为准绳;(3)新闻记者要敢于讴歌正义与光明,揭露邪恶和黑暗,主持公道,坚持正义,不畏惧任何压力,要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4)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不利用工作之便谋私利,不拿版面做交易,吃苦耐劳,深入基层,有良好的新闻意识,遵守新闻纪律,勇于献身新闻事业等。新闻记者只有严格遵守以上职业道德规范,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

2 案例分析

2.1 案例一

1942年陆定一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其后,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个重点词汇“事实”,所以,新闻记者一定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否则,新闻就不能称之为新闻,而是谣言,新闻记者也不再是新闻记者,而是八卦者。

2010年的3月30日,《华西都市报》和《重庆日报》这两家媒体竟然在同一时间曝出中国作家协会在重庆举行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入住五星级酒店,甚至是总统套房,而一餐的费用竟高达2000元之多,相当于平民阶层一个月的工资,以及一系列的奢侈浪费的行为。消息一出,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大家纷纷抨击中国作协的奢侈之风。可是事实呢,中国作协参与会议四位人员住的都是宾馆的标准房间,吃的都是自助餐,很简单。

从上面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这两家媒体的新闻记者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他们扭曲事实,制造舆论话题,没有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没有忠于事实;他们误导人们群众,不利于社会稳定,没有坚持新闻的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没有表现出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行为;他们为了博眼球,没有主持公道,坚守正义,使中国作家协会蒙受不白之冤。

2.2 案例二

2014年8月6日,山东某市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一段长约1分24秒的视频,标题耸动,名为《山西五台山僧人群殴女游客》,被国内外网站疯狂转载,引发热烈讨论。后经《山西日报》揭露真相: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的《五台山僧人群殴女游客,叫嚣老子打死你》的视频,实际上出自2007年1月9日腾讯大渝网“骗群众打记者袭警察,假和尚打出政府软肋”的图片新闻,视频和照片属于移花接木。

从上面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山东某电视台的新闻记者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他们自己凭空捏造新闻,诋毁山西五台山的僧人,可能引发宗教信徒与群众之间的冲突,不利于社会和谐。该节目的新闻记者违背了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忠于事实,不搞虚假报道这一准则。该新闻记者应该好好地进行反省,不要为了收视率而弄虚作假,违背当初做新闻记者的那颗纯洁的心。

3 小结

记者,特别是新闻记者,一直处于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一定要立场坚定,拒绝诱惑,否则,很容易沦为利益的牺牲品。当今的新闻界,利益的驱动以及满足受众人群的心理诉求影响了部分新闻记者的价值观,所以才会有虚假新闻的出现。

记者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一定程度上代表广大人民的心声。记者也是群众的千里眼,观察世界上的一切动向。所以,身为一名新闻记者,最重要的就是真实地进行报道,虚假新闻不能也不该再出现了,否则,那将会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总之,新闻记者一定要坚守职业道德规范,成为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声音,群众最干净的眼睛。

参考文献

[1]梁华.浅谈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的缺失和重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2)

[2]孙明霞,李明星.由虚假信息看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J].科技传播,2010,(8).

新闻价值比新闻道德更重要四辩稿 篇5

对方在刚才的论述中似乎说的头头是道,实际上却是织了一张千疮百孔的网,下面让我一一指出这些问题:

1、对方不断出现概念混淆问题,将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混为一谈,论证的其实是新闻的价值与新闻道德谁更重要。

2、对方辩友承认客观决定主观,即承认了客观的根本性,即客观比主观更重要,却又认为作为主观意识的新闻道德比作为客观标准的新闻价值更重要,这不是一种自相矛盾吗?

3、认为没有新闻道德,哪来新闻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这一标准的产生与新闻道德没有关系

4、将先后对比等同于谁更重要的对比

5、将新闻道德与社会道德混为一谈

我方刚才已多角度论证了新闻价值比新闻道德更下重要这一观点,下面就让我来加以补充

1、对于新闻界本身而言,新闻价值直接决定新闻传播效果,即其对大众的影响,而新闻道德是无法帮助新闻实现其功能的,因此也不起决定作用,所以说新闻价值比新闻道德重要。

2、对于新闻事业的发展而言,推动新闻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新闻价值,因为新闻工作者只有通过追求更符合新闻价值的新闻,才能真正迎合大众的需求,满足群众的需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而新闻道德能够维持新闻传播事业秩序,却不对其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新闻价值当然比新闻道德更重要。

3、新闻价值是一个客观标准,新闻道德是一种主观意识,新闻价值这一客观标准直接决定新闻能否成为新闻,决定新闻界的发展,而新闻道德作为主观意识只能影响新闻界的发展,而不决定新闻界的发展,因此新闻价值比新闻道德更重要。

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及对策 篇6

[关键词]网络新闻;道德失范;对策

网络的兴起导致传媒格局的变化,也带来了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变革。作为“第四媒体”,网络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传播多元化、全球化、选择的自由化、传受关系互动化、传受者身份的隐匿性等特点。由这些特点元素所构建的传播空间,为人们自由地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巨大平台。但同时也为虚假新闻、不良信息、新闻侵权等打开了方便之门。网络新闻传播中所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正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

网络新闻是指传受基于互联网的新闻信息。具体说,网络新闻是任何传送者通过互联网发布或者再发布,而任何接受者通过互联网视听、下载、交互或传播的新闻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新闻传播在监测社会环境、引导舆论、整合社会价值观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最多,达到39.1%。公众依靠网络新闻传播获取信息的途径包括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专业新闻网站、个人网站和论坛。这类网站和论坛的数量非常庞大,有综合类、多角度的,也有专门宣传个人思想观点的,其中有很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网络新闻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它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加之交流沟通便捷,只要具备电脑网络资源,任何新闻信息的传播都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网络新闻以其独具的超爆影响效应日益影响着网民。尤其是近几年来,网络新闻和传统媒体一样拥有自己独立的从业人员,也有了相当规模的营运机构,使得网络新闻的影响力度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都大大延伸。有关资料显示,现在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中,有半数以上的报道或相关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新闻。可见,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中,网络新闻独具魅力,愈来愈成为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新闻信息来源。

2008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络新闻受众群体达1.5亿,1/5网民上网的第一落脚点即是看新闻,新闻网站吸引了大量网民。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网民已经远离被动接受网络信息的时代,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在网民的推动下,网络新闻和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强大力量,其中有一些网络舆论直接改变了事件发展的进程。著名的孙志刚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2009年发生的“躲猫猫”事件等就是实例。

长期以来,国家领导人对于网络作用及网络新闻的传播也给予了高度重视。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对一位参与防治“非典”的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就在2009年“两会”召开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还通过互联网与网民进行直接沟通,回答网民提出的各种问题。这些例子充分显示互联网的独特影响力,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新闻的辐射力已经越来越强大。

网络新闻的传播作用和社会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但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克隆抄袭造成新闻良莠不齐、网上版权尚无完善解决方案、服务功能过于单调、深度新闻报道欠缺、多媒体动态传播匮乏等,给网络新闻的拓展带来了困惑。尤其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公众眼球,不择手段的商业竞争,导致网络新闻传播中公信力降低、道德失范现象屡屡发生。

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现象主要体现在:

第一,网络新闻报道的非客观性导致可信度低。网络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以它的片面性报道让人们先入为主、盲目信从。但当事件真相公诸于众后,会使受众产生网络新闻的片面性和不真实性,从而导致不信任感。目前,网络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是:添枝加叶,浮夸歪曲;炒作名人,迎合受众;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猎奇轻信,以讹传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甚至子虚乌有、通篇捏造。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属性。某些网络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置正确的舆论导向于不顾,编发或转发可信度低的新闻,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网络新闻的名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21次统计报告,网民不相信网络新闻的比例仍然偏高,对互联网内容真实性非常相信的占3.0%,相信的占48.3%,一般的占7.3%,不太相信的占38.4%,很不相信的占3.0%。

第二,诽谤性或谣言性新闻时有出现。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由于言论过度自由并且缺乏适当的法律制约,有时会出现一些针对性强的诽谤新闻或谣言。这些诽谤、谣言性的新闻,对单位、地区及其个人的声誉、利益造成极大损害。如2001年11月某著名新闻网站刊发的《身残家贫辍学“淘金”,广西一理科状元沦为劫匪》、2001年5月各大网站发布的《世界10大污染城市中国竟然占了8个》等谣言性虚假新闻,给广西和济南、广州等地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甚至有损我国的整体形象,其负面影响力显而易见。

第三,不良信息充斥于网络。网络的虚拟性与民主性,使网络信息传播坠入商业性迎合、忽视社会责任的怪圈。与各种各样的网上服务相比,新闻频道迎合受众的方式更为隐蔽。它通过新闻的附加信息吸引受众,即在网络中人们可以无顾忌的选择信息而不必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一些网络新闻工作者道德素养和新闻价值取向低,让许多非法、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充斥于网络中。除此外,还有人用一些不实的网络新闻报道,骗取善良人们的爱心和资助,这些都使人们对网络逐渐失去了信任。

不良信息的传播对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包括危害网民身心健康(例如暴力、色情等),危害网民的财产安全(例如网络诈骗信息等),危害市场经济秩序(例如虚假股票信息等),危害社会安定团结(例如,毒品、枪械等管制品买卖等)。这类信息荼毒网民积极向上的品行情操,违反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网络新闻舆论导向出现偏差。正确的积极的舆论可以振奋精神、激扬民气、凝聚人心、增强合力,而错误的消极的舆论则可能扰乱视听、混淆是非,为社会上某些错误或偏激的情绪推波助澜。传统媒体设立或创办的新闻网站,由于延续了以往相对比较严格有序的新闻信息业务运作体制和机制,能够较好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但商业性媒体网站在舆论导向上明显存在偏失问题。

商业性媒体网站完全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其中相当一部分有境外投资背景。由于受到西方的新闻价值观影响,这些网站试图摆脱意识形态的烙印,在编辑方针上置“经济效益”为首位。为了提高“点击率”,在对新闻的取舍和编排上往往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揭露性、猎奇性的报道,分不清社会

发展的主流和方向,舆论导向偏失现象较为普遍。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现象对和谐社会发展、对国家整体形象构成许多负面影响,综合分析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使得各种信息包括有害和虚假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所受限制是微不足道的。二是互联网信息发布出口的多元化环境和信息源的多元化,使因特网成为一个无中心的开放性系统。三是网络媒体所特有的技术优势也为网络新闻的真实性蒙上了面纱。四是网络新闻传播中无把关人、无中央控制性的特点成为核实新闻真实性的障碍。五是网络新闻的速度竞争是产生网络假新闻的重要原因。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诸多现象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对策如下:

第一,加强政府行为的管治和监督。应依法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特别是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加强网络传播的法制建设,以法治网。200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颁布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一批法规文件,对保障网络新闻真实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一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要改变目前网络新闻管理法规操作性不强的状况,使法律法规更加明确化、科学化,提高可操作性。如“根据网络新闻信息的传播服务形式多样化的现状,有必要根据不同的传播形式分类制定管理细则”。

除了制定相关的法规外,对待网络新闻产生的纠纷还可运用法律手段。只有在法律条款的框架之下,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对网络安全的监管,不仅仅适用于对政治导向、淫秽色情、恶意黑客等传统意义上的监管,还应该扩大到网络舆论动向和常规新闻导向等方面,并适时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二,提高网络编辑的责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认为,“假新闻就是职业道德问题”。现在的中国网络媒介,不论其是否拥有传统媒介背景,都面临一个吸引受众、扩大影响、谋求生存的问题。因此,几乎所有网站都在加快新闻时效上做文章。而一些商业网站更是为了吸引网民和追求商业利润,还更多地从冲击力、刺激性等角度去选择新闻。目前,网络媒介新闻发布的随意性很强,这自然就为虚假新闻信息的出现提供了土壤。而虚假新闻信息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网络编辑人员的把关不严。

编辑什么样的新闻和编辑者自身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有密切关系。提供大量阴暗资讯的人,其自身的思想境界大概也是比较阴暗的。而好的文化产品润物细无声,对公共利益来说,也是善莫大焉。因此,要加强网络媒介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新闻业务培训,提高网络媒介新闻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严格网络媒介新闻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管理。

第三,珍惜网民的话语权。网民的积极参与使网络新闻超越了文本新闻的简单含义,它让网民不仅看了,而且还可以发表看法,发表的看法还能让别人看到。网民在网络上的作用举足轻重,网民应该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对信息的品味开始有所要求。当网民的修养和品味提高了,网络新闻的质量就会有所改善。网民要珍惜自己的话语权。因为网民也是公民,在网络上话语权也不能随心所欲,任何谩骂和涂鸦都不会给自己或者他人带来真正的轻松,只会恶化公共环境而已。如果网民缺乏自律,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也会使网络舆论出现偏差,影响公众认识和政府决策。网络新闻的传播应该更多地从正面、客观、公正地引导社会公众行使社会话语权,参与到对社会敏感问题的评论,从而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有效地防止新闻媒体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必须形成扬善祛恶、扶正祛邪的良好舆论氛围。从山西“黑砖窑”事件到陕西“华南虎”事件……网民踊跃发言,形成了若干轮规模较大、力度较强的网络舆论。“躲猫猫”事件也是网民最先看出破绽并提出质疑的,他们敏锐的嗅觉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值得称道,其所起到的舆论监督作用显而易见。此前的“周老虎”、“天价烟”等许多事例,也都是互联网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体现。

新闻道德缺失及对策分析 篇7

关键词:新闻,道德,缺失,对策

0 引言

新闻媒体以权威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的信息, 为社会大众提供了解各界情况的渠道, 并起到引导社会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舆论的作用。因此, 新闻媒体所提供新闻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完整、权威, 将直接影响社会大众对新闻报道内容的分析和判断, 甚至会影响社会大众的选择和行动。在信息化时代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 媒体作为与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对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力, 己成为不争的事实, 因此新闻道德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

1 新闻道德缺失的危害性分析

1.1 有损国家形象和公众利益

社会公众对于新闻权威性的认同, 源自于国家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对新闻媒体身份承认, 因此新闻道德一旦缺失, 必然有损国家形象和公众利益。譬如某道关于“高露洁全效牙膏被疑致癌”的新闻, 新闻报道之后, 这种品牌牙膏的销售量每况愈下, 甚至有个别消费者要求超市退货, 事后被证实为不实报道。再如“西瓜注红药水”、“香蕉致癌”等未经证实新闻信息不径而飞后, 海南很多瓜农和蕉农在丰收年遇到了市场萧条的尴尬局面, 西瓜、香蕉严重滞销, 蒙受了巨大损失。这些新闻的不实报道,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新闻道德缺失, 并严重损害了国家形象和公众的利益。

1.2 造成媒体公信力下降

新闻媒体和相关从业人员, 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 面对各种主客观的压力, 所谓的“收视率”、“看点”、“卖点”等, 成为新闻媒体及相关从业人员应对竞争的“武器”。这种违背道德原则的新闻, 将天平从社会利益的一段, 极端地转移至市场利益, 尽管能换取短时间的关注度, 但一旦被揭穿, 必然会丧失社会公众的信任, 媒体公信力将荡然无存。

1.3 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

新闻媒体以专业、公开、公平的角度, 将社会各种话题, 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 呈现于社会公众面前, 为社会公众还原新闻的事实真相。对于存在社会矛盾的新闻事件, 通过媒体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 能够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作用。反之, 假如媒体未能以专业、公平、公开的角度, 履行自身舆论监督和引导的职能, 而是杜撰虚假新闻、恶意炒作新闻, 这种违背道德原则的新闻媒体个别行为, 将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1.4 损害记者职业形象

记者作为新闻媒体的前线工作人员, 被社会各界誉称为“无冕之王”, 承担着把关新闻素材质量, 引导新闻报道方向等重要职责。然而, 新闻媒体在商业化的市场环境中, 记者自然免不了面对社会的各种名利与物质诱惑, 加上目前国内对记者职业法律监督的缺失, 以及新闻媒体对记者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 某些综合素质水平较低的记者, 可能会违背职业道德, 报道所谓的有偿新闻, 甚至是虚假新闻, 严重抹灰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形象。

2 新闻道德缺失问题的成因

2.1 制度滞后

道德是社会各个领域中约定成俗的规定, 本身具有规范性特征, 但仅能依靠自身的约束能力, 达到规范言行举止的目的。新闻媒体属于特征的行业, 其一言一行, 均代表着社会的公正、公平、公开, 乃至权威, 因此单单依靠道德自我约束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借助相关制度的强制性约束。然而, 目前国内用于约束新闻职业道德的制度苍白无力, 譬如传播活动的制度, 职业特点不够鲜明, 缺乏可操作性, 无法切实起到强制性约束新闻道德行为的作用。

2.2 商业影响

在产业链当中, 媒体以信息产业的身份, 运行于市场经济轨道的前沿, 需要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 才能够获得生存与发展的一席之地。由于新闻媒体所掌握信息的特殊性, 决定了新闻媒体在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地位, 当然也不乏由于竞争力不足, 而被破产和兼并的新闻媒体。为避免遭到市场的淘汰, 很多新闻媒体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在市场上谋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本, 而将商业利益置于首位的新闻媒体, 自然不会过于重视伦理道德, 在商业利益和伦理道德选择两难时, 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给新闻道德带来破坏性的冲击。

2.3 法制漏洞

关于新闻媒体的法律法规, 主要包括《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新闻传播与社会秩序》、《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新闻媒介经营与管理规范》、《对涉外新闻传播活动的管理》等。在这些法律法规中, 明文规定新闻媒体不得传播淫秽、色情、暴力、迷信、恐怖、邪教等信息。也就是说, 法律法规对于新闻道德约束, 仅停留于宏观调控的表面, 至于微观的伦理问题, 譬如虚假信息, 没有详细的法律条文规范, 这也是新闻道德缺失不得不重视的一个原因。

3 新闻道德缺失问题的应对

3.1 媒体管理的规范化

根据新闻媒体的职能特征, 以及相关工作的开展方式, 包括宣传主管部门、中国记者协会、地方记者协会等, 都肩负监督新闻媒体道德重要职责, 考虑到当前新闻媒体道德约束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这些主体部门除了要提出相应的制度和法规完善建议, 还需要在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下功夫, 认真研讨当前新闻媒体市场存在哪些职业道德缺失问题、问题成因和危害性等, 以及寻求针对性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方法, 争取将新闻行业的道德自律机制, 与新闻管理的制度、法律法规和业内约束等有机结合情况, 为新闻媒体市场, 营造兼具激励、正面、惩罚、扶正、除恶等良好道德环境, 使得监督职能履行到位。

3.2 促使新闻道德法制化

法律法规可以说是新闻职业道德把关的最后一道防线, 同时也是人们寻求合法求助, 并获得公正、公平、公开帮助的有力保障。对于新闻媒体而言, 本身的身份正是为了弘扬正义和宣传道德, 假设新闻道德缺失, 就必须借助比新闻监督、引导更有力的武器—法律法规, 对这些权威的信息掌握者进行强制性规范。为完善新闻道德相关的法律法规, 首先要明确新闻道德责任的界定方法, 包括新闻媒体个体的动机和整个新闻媒体的行为等, 都设定了统一的标准, 要求监督新闻道德责任的落实, 并要求新闻媒体进行自我道德评价和履行相应职责。其次是赋予新闻媒体监督单位足够的监督权力, 以法律法规为依据, 在不影响新闻媒体正常履行职责的情况下, 有权对新闻媒体的行为提出疑问、反驳, 在争取得到司法机关等允许的情况下, 有权要求新闻媒体做出公开解释。最后是构建以责任为核心的道德调控体系, 同步设立奖罚机制, 以明确新闻媒体的责任和责任追究方法, 这样新闻媒体必然会自觉做出合理道德选择, 将自身的道德责任落实到位。

3.3 职业道德标准建设

除了外界的强制性要求与监督, 还需要加强新闻媒体自身职业道德标准的建设, 这是新闻道德缺失问题解决的治本之策。笔者认为新闻媒体的工作者, 包括新闻信息的采编、传播、交流、报道等, 都需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 围绕职业道德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标准, 以填补法律法规存在的空缺。针对目前新闻市场愈演愈烈的新闻道德缺失问题, 一方面要引以为戒, 分析新闻道德缺失问题的原因和危害性, 进而对自身单位部门提出有关的道德标准, 用于单位部门的自我约束, 另一方面是在遇到道德舆论危机时,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标准, 严厉处罚当事人, 并总结原因, 避免类似道德问题再次出现。

参考文献

[1]朱银端.网络伦理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黄寰.网络伦理危机及对策[M].科学出版社, 2003.

网络新闻道德缺失问题探究 篇8

一、网路新闻道德缺失

(一) 网络新闻的可信度较低

互联网时代, 人们会更多地关注新闻的时效性, 却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 准确性, 网络新闻呈现了这样一个态势, 许多媒体对一个新闻争先恐后地报道, 却疏忽了对新闻真实性方面的监督, 造成了信息虽然做到了时效但是却没有还原其本来面目, 也会影响网络媒体在公众眼中的公信力。

(二) 过分娱乐化

网络的娱乐化将一些普通人的照片经过处理, 加工成娱乐版本, 正是因为网络新闻环境的娱乐化, 许多媒体利用这种环境进行炒作, 最后赢得公众的关注。

二、网络新闻道德问题的成因

(一) 网络媒体其固有特点决定

网络新闻媒体是随着互联网发展应运而生的传播媒体, 他自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传播范围广, 速度快。加之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网络的监管还不够完善, 都导致了我国网络媒体市场出现了严重的道德问题。

(二) 公众心理因素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 人格是由自我、本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而本我是一种先天的性格, 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本我的性格会相当长的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 并会一直受到娱乐原则支配。心理学家查理·尼斯特同样认为, 人类在学习过程中, 接受新事物的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对生动鲜明的信息的传输。因此, 网络上的一些娱乐八卦新闻正符合了广大群众的心理偏好, 网络新闻的娱乐程度日渐增长有其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三) 广告商的关注程度

在网站的运营模式中, 最大客户就是各种广告商, 为了保证网站的经营和发展, 他们必须赢得更多广告商的关注, 判断的标准就是点击率, 只有那些高点击率的网站才会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因此, 广告商的评判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站的运营重点, 即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博得更多人的眼球。

(四) 从业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不强

任何一名新闻工作者都应具备比较强的舆论导向意识, 这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素质和职业要求。但是, 在我国网络新闻媒体方面却时常出现一些内容低俗虚构或者有明显的偏差的新闻, 这些新闻对维持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了负作用。

三、针对网络新闻道德缺失的对策分析

(一) 完善法律及相关制度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网络新闻的发展速度也十分惊人, 配套的制度很难跟上其脚步, 造成监管的滞后。因此, 完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先从三个方面完善:首先, 要对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内容进行界定, 要详细解释说明违规新闻的审查程序和一些关键点, 对新闻的判定做到有法可依。其次, 在发布程序上, 必须严格遵照相关的法律和制度, 审核程序方面要做到能制定具体的责任的人。最后, 对违法者的处罚上和对受害者的补偿方式上, 要进行明确的规范其界限和划分出不同的档次。根据违法情节的轻重, 对不同的违法行为要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处罚, 做到公正执法。

(二) 保证信息畅通, 增强网上舆论的正面引导

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保证公众对新闻的知情权对于将舆论往正确方向引导具有积极意义。第一, 对于重点关注的时事新闻做到及时公开, 更好地保证网民的知情权, 力求让公众清楚事情的真相。第二, 对党政新闻做到适度公开。公众对党政事务普遍比较关注, 尤其近几年领导的生活作风, 言论态度等问题, 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及时澄清。第三, 网络媒体可以邀请或转载发布知名专家学者或权威机构的意见来做到正确的引导。

(三) 引导公众正确选择信息来源和信息的再传播

网民是网络新闻的主要接收者同时也是传播者, 引导网民在收听收看这些信息的时候, 要尽量选择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官方网站等, 既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 又可以能够防止被骗;倡导网民在信息传播时要进行初步的筛选和思考, 尤其是一些涉及政治或者国家安全的新闻, 更必须要仔细阅读之后再做决定。广大网民在新闻的识别能力上得到提高, 对网络新闻环境的改善也有很大帮助。

(四) 严格审查新闻稿, 抓住源头

严格的审稿制度, 可以约束新闻记者、编辑, 端正其职业态度, 要他们认识到新闻要真实可靠, 从根源上把好新闻质量关。严格审稿就是要严格遵守审稿制度, 并贯彻始终, 提高了网络新闻的质量和可靠性, 也可以提高广大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信任感, 促进网络新闻媒体更好地发展。

摘要:网络媒体作为时下最流行的新闻传播承载体, 人们可以切身感受到其带来的巨大便利, 但是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伦理道德以及法律上的各种问题, 因为其的相对开放性, 让一些有不良企图的人有了散布不良信息, 不负责任的新闻的机会。因此, 对于自由的开放的网络新闻也存在一些道德规范的缺失, 全文从重点的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对策。

关键词:网络新闻,道德缺失,法律

参考文献

[1]毕耕.网络传播学新论[H].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2]李明娟.从深度报道看传统新闻定义缺陷[J].新闻知识, 2009 (4) .

[3]刘寒娥.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务形态的整合与发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4) .

[4]任媛.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J].高教论坛, 2007.

[5]黄瑚.新闻伦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

[6]宁克强, 何军, 魏茹芳.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现象成因与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1 (1) .

[7]易鹰.浅析有偿新闻的危害及防范[J].长沙大学学报, 2004 (1) :66-67.

[8]蓝鸿文.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187.

[9]龚小平.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及对策[J].老区建设, 2009 (10) :37·39.

塑造新闻道德主体的机制 篇9

逻辑在先的他律机制

塑造新闻道德主体的机制, 也就是新闻道德主体形成的方式。如果分开说, 塑造新闻道德主体的机制有两条:一是他律方式;二是自律方式。如果统一起来说, 就是他律与自律的统一。新闻道德主体的塑造过程, 就是他律与自律共同作用的过程, 那种把塑造新闻道德主体的方式单一归结为他律或自律的想法, 常常是有偏差的。

新闻道德, 不管是规范还是观念, 对于任何新闻活动主体来说, 首先是先验的、外在的客观存在, 然后才是经验的、内在的主观精神、心理和品质。任何主体不可能天生就有某种比较完整的精神理想和信念。不管人性最初是什么, 后天影响才是人性善恶走向的关键, “社会使我们成为德性的或恶的力量” (1) 。塑造新闻道德主体的过程, 必然是他律机制逻辑在先的作用过程。每个人都是首先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 接受文化环境的濡染和洗礼, 然后才有可能去改造环境、创造环境。优良的灵魂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塑造的 (2) 。石头能够变成神像, 让芸芸众生顶礼膜拜, 是因为它先前经历了“千刀万剐”的塑造。“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的历史经验, 则说明了塑造灵魂、培养精神的艰苦。

新闻道德主体的塑造、成长过程, 首先是接受他律的过程。他律过程, 就是通过具有一定强制性、约束性的途径和方法 (关于这样的途径和方法需要专文进行具体论述) , 让主体学习、理解、认可、接受、信奉、实践新闻道德、新闻活动规范 (主要是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 的过程, 让本来外在于主体的新闻道德、新闻活动规范内化于主体的过程。显然, 这主要是一个类似“灌输”的过程, 由外而内的作用过程。

其实, 按照或者不按照一定的优良精神实践和生活, 遵循或者不遵循一定的优良道德规范行为, 对于任何个体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一定的人性根源。人不是天生向恶的, 但也不是天生向善的, 任何人的生存发展前提是一定的社会存在 (3) , 他首先需要适应他所面对的社会。每个人面对的现实社会都是既有善的精神、又有恶的观念的社会, 还有诸多善恶界限不是十分分明的观念、习惯。于是, 为了使人们能够努力更多地向善, 社会就建立起各种规范约束人们的言行, 这就形成了相对个体或一定群体的他律 (4) 。从整个社会生活到每一具体的社会实践领域莫不如此。并且, 至少从人类现有的发展历程来看, 越是文明的社会, 越是他律规范繁多的社会。而规范越多的社会, 越是不自由的社会。顺便说一句, 这大概是人类进入自由王国之前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真有一天人类进入了真正的自由社会, 大概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规范了。

职业道德与社会普遍道德本质上的一致性, 使得每一个体在成长为某一职业个体之前, 都已具备了职业道德的底色和背景。个体的职业道德品性并不是纯粹职业化的产物, 而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积淀结果。职业道德的成型过程, 乃是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化的过程, 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 融入了不同职业特有的道德诉求和道德价值。因此, 职业道德的他律塑造, 并不是单纯的职业化塑造, 首先的、更多的、基本的塑造方式是个体的普遍社会化、道德化。

道德觉悟的自律机制

新闻道德主体的塑造、成长过程, 同样也是一个主体自律的过程。自律过程, 就是充分发挥主体主观能动性, 运用新闻道德理念、新闻活动规范进行自我限制、自我约束的过程。“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5) “自律的基本原理是‘主动遵守’。” (6) 是主体主动学习、理解、认可、接受、信奉、实践新闻道德和新闻活动规范的过程。显然, 这主要是一个类似“吃奶”的过程, 由内而外的作用过程。

人能自律的一个重要心理根源就是人有耻辱感, 人能知耻, 而为了避免被耻、自耻, 就会自主约束自己的言行。我国伦理学者高兆明说:“正是对于做人的执著与对于耻的畏惧, 才使人自律, 才使人要努力找回‘我’的人格、本质。有耻感, 才有自律精神, 才有自律能力, 才有向善而行的勇气与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耻感是自律的根据。” (7) 对于职业新闻人来说, 如果惧怕公众的斥责和耻笑, 惧怕社会舆论形成的强大压力, 不使自己感到对不起职业角色的要求, 就会自律;就会从“被迫”的自律逐渐转变为自愿的自律, 从形式上的自律转变成实质的或真实的自律。

同样, 新闻职业道德主体的自我成长, 首先也是一个社会化成长的过程, 是一个主动学习、理解、认可、接受、信奉、实践普遍社会道德的过程;人正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培养了自律的意识、懂得了自律的必要。自律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会的。自愿从事了一种职业, 就等于做出了一种自律的承诺:自愿按照职业规范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自律最终使道德规范转化成自身的心理品质、道德品性。

新闻职业道德是一种职责道德, “讨论媒体职业道德规范意味着谈论新闻记者的各项职责” (8) 。能够在职业新闻行为中自律, 就是指在职业行为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既遵守普遍的新闻道德规范, 也遵守适应特定社会环境中新闻职业的道德规范;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 则能够自觉追求真实、客观、公正、及时、公开的报道, 追求新闻的公益性;能够在职业新闻行为中自律, 就是能够在职业活动中意识到、自觉到自己的职业身份或角色, 并在职业主体人格上追求职业美德, 能够通过职业实践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总结和反思, 努力使自己成为诚实、勇敢、智慧、正直的新闻职业人, 成为有职业责任感的、负责任的职业新闻人 (9) ;能够在职业新闻行为中自律, 就是能够始终怀有职业理想, 追求“监测环境、守望社会、服务大众”的职业目标。

他律自律统一的最高境界是“无律”

他律与自律过程, 其实是难以分开的同一过程, 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他律与自律的共同作用, 正是塑造新闻道德主体的基本机制, 也是基本的途径和方法。只有在他律和自律的共同约束机制下, 新闻道德观念、新闻道德规范, 才能内化为主体的品质, 正如有学者所说, “道德内化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环境的影响、教育的引导, 以及理性的体认、情感的认同和自愿的接受, 把外在的应该逐渐融合于自我的内在道德意识, 并在道德实践中凝化为稳定的德性的过程。” (10)

在他律与自律之间, 自律不是自然而然的产物, 自律是社会化的结果。自律是在他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人首先是生存在他律的环境中, 这是不可超越的, “他律才是自律的真正源头。” (11) 因此, 失去他律的自律是软弱的, “人们永远不能放弃通过他律途径来实现新闻自律。长期迫使下的自律, 也会通过习惯成自然的力量, 使他律下的自律者变成自律下的自律者。” (12) 在他律的约束下, 主体逐步锻造出优秀的品质和品格, 形成成就事业和美化人生的美德。这时, 自律会变成一种神奇的力量, 引导主体进入自主的境界。“只有处于美德自律的境界, 道德才能真正被遵守, 从而得到实现。” (13)

当主体能够在新闻活动过程中, 自觉按照 (或者是在不知不觉中) 新闻道德的内在要求、按照新闻活动规范的诸多规定支配、指导自己的新闻行为, 他或她就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新闻道德主体。仁者为人, 一个人只有达到“仁”的状态, 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一个人只有达到自然而然的 (甚至可以称之为本能的) 合理新闻行为状态 (14) , 他 (她) 才真正进入了新闻道德的崇高境界。这时的新闻道德主体, 是无须他律的主体, 他 (她) 才是社会公众可以“放心”的公仆。每一位职业新闻工作者, 都应该有这样的理想, 追求这样的境界。新闻活动主体成为真实 (真正) 新闻道德主体的内在条件, 也是根本的条件, 是其具有了做人的徳性, 具有了新闻人的品德 (美德) , 当其具有了这样的内在徳性, 他 (她) 就能自然而然地按照新闻活动、新闻职业活动的伦理规范展开自己的新闻行为。

对于职业化的新闻活动主体来说, 达到自律比受约他律更加重要, 诚如一位学者所言:“一种行业的职业化水平高, 并非体现在很多看得见的控制上, 其职能角色通过职业理念和精神的内化而形成, 强调的是个体例如教师、医务人员在从业过程中的社会道义和服务公众的责任。” (15) 一旦把自己的职责看成是理所应当的义务、必须承担的天职, 那就无须他律的威慑和约束。自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为消费者、权利者的服务, 在媒介领域里就是要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16)

自律的最高境界是“无律”, 而不是“有律”。一个人在“无律”状态中、无律意识下做好事、做应该做的事, 不做不应该做的事, 才是处于真正的自由状态。英国哲学家西季威克说:“如果一个人不是被当下的刺激及其引起的暂时的欲望所决定, 而是被目的的观念和理想所决定、被义务和良心所决定, 那么我们说这个人的行为是自由的。” (17) 这是一种道德自由的状态, 是真正的“自律”状态, 这种状态中的生活是幸福的, 工作也是幸福的。诚如有人所说:“只有自己真心喜欢做好事, 心灵才是自由的, 才会有无负担、无压抑的幸福。” (18) 当一个职业人在无律状态下做着符合职业目的的事, 他 (她) 就是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人, “如果我们总是 (或常常是) 不得不完全依赖对什么是道德的有意识的选择, 我们将比我们所是的更少些道德。” (19) 因而, 无律境界是值得追求的境界, 是处于道德自由的境界。进入无律境界也就超越了道德境界、升华为审美境界, 实现了一种“道德美”, 在这样的状态中, 主体的“行为必然合乎道德, 但他是‘自然而然’——自由自在地做应该做之事, 无任何强制之意。” (20) 当然,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 服从他律, 能够慎独也就很不错了。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度重大项目“新时期新闻观念变革与新闻业发展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道德的主体是新闻传播道德性的根本保证。把新闻活动主体塑造成具有新闻道德品质的主体, 只能通过自律与他律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行。“他律”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 “自律”则是成为道德主体的根本, “无律”是真实道德主体的自然状态, 是值得追求的道德自由境界。

新闻道德 篇10

一、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一直以来, 对于新闻记者, 人们对其的印象都是正直无私、客观公正的, 很多人更是把那些敢于反映社会不良现象与不公正的记者当作正义的申张者。然而, 现在有些记者, 却做出了一些与记者应有的职业道德相悖的行为。具体表现为:

1. 报道失实。

真实, 是受众对新闻的基本要求, 也是新闻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规约《记者行为原则宣言》中的第一条就是“尊重真理及尊重公众获得真实的权利, 是新闻记者的首要责任。”世界所有国家制定的新闻职业道德, 都把确保新闻真实性作为第一准则。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是我国新闻工作的五项基本原则之一, 这既是中国新闻事业基本性质的必然要求, 也是党领导下新闻工作长期积累的传统。然而, 近些年来, 各大小媒体快速发展, 新闻队伍不断扩大, 同质竞争、同城竞争加剧, 为了争夺受众、吸引更多的广告, 一些新闻记者丧失了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无中生有、夸大其词,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损害了新闻媒体的信誉和形象, 也严重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如:2013年3月5日至8日, 深圳商报记者连续刊发《医院专家号, 得了什么“病”?》、《医院喊冤:我们“被加价”》等报道, 称深圳部分医院专家号在“健康之路医护网”上“加100元随便挑”。经查, 记者未采访主要当事方广州健康之路信息技术公司, 混淆了“专家特需门诊费”和挂号费的概念, 对读者造成误导。

2. 利益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近些年也出现了很多新闻道德失衡的现象, 如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凡事都和钱有关系, 见利忘义, 如:2013年5月8日, 三湘都市报刊发《“煤矿村”致信市长求教“石头上种田”》报道, 称湖南涟源市湄江镇塞海村的村干部与煤矿因利益链不作为, 致使该村生态破坏严重, 以致“水稻绝种、无田可耕”。经查, 塞海村实有水田面积450余亩, 因煤矿开采等原因不能耕种的有50余亩, 不能做水田但可以改种其他作物的约100亩, 且没有证据表明村干部与煤矿因利益链导致不作为, 该报记者在稿件刊发前还曾与“中间人”就刊发正面报道及广告费等问题讨价还价。

2013年6月初, 中国商报记者带领非本报人员赴青海省都兰县采访过程中, 随行人员以舆论监督相要挟, 向多家被采访单位索要钱物。索要未成后, 中国商报记者及随行人员私自把采访不实的稿件在中国商网青岛频道、中国网交通频道刊发。

二、如何提升记者新闻职业道德修养

笔者认为, 杜绝虚假新闻, 既要依赖新闻记者和媒体的职业道德自律、新闻行业从业规范的约束, 同时也需要一种他律, 即新闻法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是把好人员入口关。当前, 一些媒体为了更加及时、快捷地获取新闻, 招收了大量新人扩充到记者队伍中来, 由于新闻行业门槛降低, 许多没有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非新闻专业人员也加入记者行列, 新闻记者素质水平良莠不齐。为此, 应进一步细化人事管理制度, 坚决杜绝不合格或有不良从业记录人员的聘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新闻行业领导要按制度办事, 要逐步落到实处;同时, 还要建立完善媒体及其从业者道德层面的监督、制约机制, 如设立公众举报电话等, 激发记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是把好教育培训关。媒体应高度重视记者道德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素养的教育, 组织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理论学习, 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不断更新知识、逐渐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重塑新闻记者的良好形象。同时, 坚决禁止未受教育和未经培训的人员上岗。

三是把好新闻采访关。现在, 社会大众的文化素养大幅提高, 在选择、阅读新闻信息时会用质疑、批判的眼光, 对新闻媒体发布的信息起到督促, 新闻媒体及其新闻工作者在内容上向高质量发展, 摒弃过度庸俗化、娱乐化的内容。进而逐渐提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尊重事实, 追求真理。并严禁没有记者证人员单独从事新闻采访活动。

浅谈娱乐新闻写作与伦理道德 篇11

一、娱乐新闻的虚虚实实有悖新闻真实性原则

1.形容词和副词的大量运用。国内外新闻界对新闻的定义的具体表述有很多,但是对新闻的一些基本要求是相通的,都认为新闻应该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来进行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国2009年11月27日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三条就规定“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把真实作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在段业辉等编著的《新闻语言比较研究》一书中提到,客观报道首先起源于西方,而“西方的客观报道包括三部分内容:(1)中立的报道立场;(2)真实的报道内容;(3)客观的报道形式。”

因此,为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坚持报道不偏不倚的立场,应该少用形容词、副词等主观倾向性比较明显的词语。但是,在娱乐新闻中,形容词、副词却非常常见,在收集到的2天腾讯娱乐新闻中,没有一篇报道不用形容词。这些主观倾向明显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可以使得文章不那么生硬,提高了可读性,也使文章充满人情味和趣味性,更容易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但是这些词的运用,却属于记者的主观猜测或合理想象,并不符合事实,尤其,记者给一些明星贴的标签容易使读者对该明星的印象片面化。如《黄海波新广告大片曝光 胡须LOOK受剩女热》这篇报道中,提到“黄海波的胡须LOOK造型尽显大气、稳重、睿智的男人风范”,暂且不说“受剩女热”是否有确切的调查依据来说明或者具体出自谁之口,对黄海波的写真造型更是连用几个形容词大嘉赞美,娱乐新闻中常见的形容词还有“气质美女”、“辣妈”、“迷人微笑”、“明星范”等等。

2.模糊的消息来源。为了保证新闻的要素真实准确,新闻工作者必须要认真核实新闻信息来源,保证新闻的可信性。一般,新闻中都有确切的消息来源,但是娱乐新闻报道中写明确切消息来源的非常少,大部分报道要么没有标明任何消息来源,要么只有模糊的消息来源。如“据香港媒体报道”、“有传”、“香港讯”、“台北讯”、“可以推测”等。娱乐新闻中有很多没有对当事人的采访,尤其是一些偷拍明星的,娱记仅仅凭借自己观察到的场景或者人物表情或者其他的小道消息就在文中大肆猜测明星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或者具有什么心情,然后,作个总结。这样的写作模式本来不是新闻应该的,但是娱乐新闻中却比比皆是,例如《韦唯和外籍男友恩爱现身 度假归来显开心》的全文框架是“记者发现……疑似……可见韦唯十分注重养生。”“现场……可见两人度假甚欢”。新闻一个很重要的基石就是真实,娱乐新闻尽管以娱乐为主,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但是就算报道明星的琐屑生活,也应该有确凿的事实依据,是明星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不应该是告诉读者看图说“新闻”,或者自己给明星贴标签,这不仅是对事实的忽视,对被报道者而言,也是不公正的,尤其涉及到一些负面新闻。很多娱乐新闻给读者非常强势的感觉,娱记没有当事人的采访,仅仅以自我为中心,观察、判断。这方面娱乐新闻中比较常见的有:明星买房是否有结婚意向,跟异性在一起是不是要开始新的恋情,跟同性亲密是否有断背情结等等。例如4月22日和23日收集的腾讯娱乐报道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古巨基掷千万购英皇豪宅 否认为结婚置业》、《周传雄发片温岚现身相挺 送铁塔面包寓意深长》、《蔡卓妍代言楼盘折扣买房 自言心态健康不受诱惑》、《Hebe抗拒异性近身 约同性密友看电影》等。

3.标题跟正文关系不大。有的人把新闻的标题比作新闻的眼睛或者窗口,可见新闻标题的重要性,不管传统的报纸的读者还是现在网络新闻的网民,大部分受众都会首先关注新闻的标题,如果标题能让他们感兴趣,他们才会继续阅读下去。这种情况在网络上尤其严重,网络信息海量,对标题的新颖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网络新闻中出现了很多的“标题党”,而娱乐新闻对“标题党”的发挥更淋淋尽职,标题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抓住他们的阅读兴趣,有时出现了正文跟标题不想符合的情况。《姜文缺席<关云长>香港首映礼 惹甄子丹不满》这篇报道的正文是“姜文屡次缺席宣传活动,记者问及甄子丹是否知晓原因时,他称,这要问他本人才知道。”虽然对于姜文的缺席,甄子丹确实作出过回应,但是通过甄子丹的回答就得出标题中的甄子丹不满,或许有点夸张甚至严重,不论姜文甄子丹两者之间真正的关系如何,但这篇报道给人的印象就是他们有隔阂,如果本来甄子丹没有那种意思,或许会造成两者的尴尬。《周传雄发片温岚现身相挺 送铁塔面包寓意深长》这个标题的巧妙之处在于周传雄发片、温岚现身都是事实,送铁塔面包也是事实,但是整个搭配在一起,就真的耐人寻味,并且“寓意深长”正文指的是温岚用铁塔面包表达自己对周传雄新歌的肯定,但是标题中的寓意深长却有周、温之间存在暧昧的嫌疑。《张惠妹新歌感触多超催泪 自爆难忘旧男友画面》正文是“阿妹也表示没有很具体的人”。

二、娱乐新闻为“明星新闻”,社会责任感淡薄

新闻道德 篇12

面对一些灾难性突发事件时, 记者必须在遵守道德与获取新闻信息之间进行选择。究竟是选择铁肩担道义还是选择妙笔著文章, 成为摆在记者面前的难题。一些记者往往打着新闻专业主义的名号, 为获取一手的新闻信息, 对在灾难中的受害者进行了二次伤害, 追问突发事件发生时的详细情景、内心感受等一些报道对象可能不愿意回忆的细节。

处理独家新闻很可能涉及许多棘手的问题, 新闻道德问题作为其中突出的一个, 包括涉嫌侵犯被报道者隐私、伤害被报道者的情感等, 处理不当会产生相当严重的后果。借鉴西方国家独家报道在新闻道德角度中的优势, 规避其存在的不足, 从中西对比中可以更好地帮助自身寻求超越。

一、从有关新闻规章制度方面来看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涉及关于在独家报道中可能出现的侵犯隐私权, 对被采访人产生二次伤害等新闻道德问题仅仅在第三大项遵守法律和纪律中的一条提到:维护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 不揭人隐私, 不诽谤他人, 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 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在《美国职业记者协会道德准则》中有关于独家新闻的报道中可能出现的新闻道德问题主要集中在“伤害最小化”的条例中:对那些因为新闻报道可能招致不利影响的人, 要显现出同情。在与小孩子和没有经验的信息源和受访主体打交道时, 要特别敏感, 避免伤害。对于处在悲痛之中的悲剧角色, 在谋求和使用对他们的采访或照片时, 要有同情心。要认识到, 收集和报道信息, 有可能引起伤害或不愉快。而求索新闻并非可以傲慢自大的通行证。也要认识到, 比起公共官员和其他那些寻求权力、影响力、关注的人, 私人更有权利控制住纯属于他们自己的信息。只有那些超乎寻常的公众需求, 才能依法触犯人们的隐私。表现出良好的品位, 避免兜售谬误, 去满足火烧火燎的好奇心。

中美两方均在保护隐私权等方面有相关规定, 但这比起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还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在比较中有所超越, 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一些灾难、犯罪等敏感话题报道的管理, 制定相应的更加详细、具体的守则以及事后惩罚制度。例如, 可对新闻画面、措辞等技术方面的问题作一些规定, 严禁有违新闻伦理道德的字词、画面、影像和大众见面。在涉及受害者的采访中, 由权威的第三方如警方依据具体情况决定媒体是否有权使用当事人真名等。媒体内部“把关人”也要充分发挥职能, 严格把关。

二、从涉及隐私权的独家新闻来看

独家新闻中有很大的比重都是涉及明星、皇室等私人生活的“猛料”。受众对于那些可能侵犯隐私的新闻态度极具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着迷于对明星私生活的信息;一方面又在指责记者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样的“独家新闻”越来越多, 最终让本应监督社会舆论的记者变成了人见人厌的狗仔队。戴安娜王妃之死与小报记者对其的跟拍密切相关, 今日又有法国《closer》杂志独家曝出凯特王妃裸照, 引发英国王室与其司法纠纷;裸照风波后凯特王妃宣布怀孕, 更有澳大利亚两名电台主播打电话冒充王室成员向医院护士打探王妃的身体状况, 护士信以为真透露了凯特的身体状况, 知道真相后引咎自杀, 遗书直指两名主播要为她的死负责。不仅西方如此, 在中国有李亚鹏在机场与偷拍其女儿的记者发生肢体冲突的事件, 近一段时间郭晶晶与霍启刚大婚, 香港记者为获取独家新闻不惜使用云梯、吊车等进行拍摄。明星的婚丧嫁娶、日常出行已经完全没有任何隐私可言, 一些小报记者就像《1984》中的老大哥随时随地掌握着明星的一举一动, 形成了“媒介逼视”, 这样的行为会给被报道的个体带来莫大的压力。

要想解决如何平衡保护明星等公众人物隐私权与挖掘独家新闻, 就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记者可以损害别人的隐私权来进行报道?侵犯隐私必须要有足够的理由, 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 这一理由应当根据公共利益而提出。当公众人物的行为已经涉及对公共利益产生危害的时候, 记者为了公共利益而涉及个人隐私是可以被允许的。一方面我们要珍视隐私权;另一方面, 如果隐私权已经成为保护那些有损公共利益行为的屏障时, 那么保护隐私权本身的目的则无法实现。

要想在比较中寻求超越, 我们就必须明确哪些主题是可以成为独家新闻的题材。只有公众人物做出了有损于公共利益的行为时, 我们才能够牺牲他们的隐私权, 以起到新闻监督社会的作用, 而不是完全以受众的口味为导向。无论是中西都喜欢关注的明星婚丧嫁娶这些基本不会对公共利益产生影响的事件, 记者既没有权利也没有价值去报道。所以记者更应该关注的报道对象不应该是娱乐明星、体育大腕, 而是政治人物, 大型企业等, 监督他们是否有做出损害公共利益的举动, 西方著名的“水门事件”正是对政治事件独家报道的典范。

三、从涉及报道对象情感伤害的独家新闻来看

独家新闻中除去涉及公众人物隐私的报道, 剩下的部分中对于被报道者情感方面涉及的报道又占大多数。如何从一件已经发生事件中, 挖掘其他同行没有注意到的情感、背后的故事, 也成为许多记者想要炮制独家新闻时所面临的问题。所以为了争取到这些独家信息, 记者往往会采取一种穷追不舍, 甚至是拷问式的采访方式, 逼迫采访对象去回忆一些事件发生过程的细节与心理活动。就像2011年发生的深圳联防队员入室强奸案, 《南方都市报》对此次事件进行的独家报道, 用两篇超4000字的稿件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强奸案发生时的场景, 声音、动作、当事人的心理活动等等。极力为受众呈现了一个软弱无能、懦弱胆小的丈夫形象。西方轰动一时的“饥饿的苏丹”新闻摄影作品也表现了记者在处理独家新闻与拍摄对象情感甚至生命时的矛盾, 摄影师凯文卡特拍摄一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 而兀鹰正在她后方不远处, 虎视眈眈, 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如此具有冲击力的场景为该照片赢得普利策新闻奖, 然而此后却引发舆论对于摄影师为拍摄到独家画面不顾小女孩生命安危的谴责, 最终导致凯文自杀。

如何在独家新闻的新闻价值与被报道者情感伤害间取舍?成为如何能够在比较中超越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首先, 明确报道主题, 尽可能选择不会产生对报道对象情感伤害的方式呈现主题。在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中, 对杨武的采访更应该偏重于用新闻帮助其揭露凶手罪行, 而不是对他的懦弱抓住不放。这一案件并没有对公众利益产生任何损害, 也根本没有必要以公开受害者和家属的隐私作为代价来报道这一案件。像《饥饿的苏丹》中呈现的非洲饥荒的惨景, 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去呈现, 如摄于乌干达的一张同样题材新闻图片, 用白人饱满的手与非洲小孩瘦小干枯的手形成鲜明对比, 同样可以起到唤起社会对非洲关爱的作用。[1]其次, 新闻业应该是一种能够召唤社会良心的行业, 而想要够做到这些我们就必须先召唤新闻人自身的良心, 先做人, 再做新闻人。如果新闻从业者连作为社会人最基本的良知与道德都能够违背的话, 又何谈能够做出有价值的新闻呢?有些记者打着“新闻专业主义”的大旗, 就去肆意妄为地搜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美其名曰是为了还原更加真实的真相。报道的时候缺少人文关怀和道德关切, 从猎奇的角度出发, 只关注事件本身, 片面追求感观效果。媒体的道德底线不应该是市场竞争所需, 而应该是社会大众所能够接受的道德底线。在报道涉及报道对象情感的独家新闻时我们应多扪心自问一下:这样的新闻到底是不是观众和读者所真正需要的?如果报道出来, 会对社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要以什么报道方式和角度报道才能避免当事人受到二次伤害?[2]

四、结语

独家新闻报道中避免产生有关新闻道德的问题需要多方努力, 政府、行业协会及有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更加详细、具体的新闻从业人员道德守则, 以及建立事后奖惩制度, 加强“把关人”的作用。记者需要在报道的时候明确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范围, 只有在私人行为有损到公共利益的时候才能够对其进行披露, 将独家报道的重点由文体明星的私生活向政治家、大型企业等可能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上转变。新闻从业者需要明确报道主题, 选择尽量无伤害报道对象的方式做新闻;注意对报道对象情绪的照顾, 加强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切莫将独家新闻变成“毒”家新闻。

摘要:随着报业市场化程度加深, 报纸同质化趋向愈发严重。为了能在报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独家新闻成为各家报业竞相关注的目标。新闻道德问题作为独家新闻涉及的众多棘手问题之一, 应规避解决此问题。通过与西方国家从新闻规章制度、新闻隐私权、报道对象情感伤害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可为独家新闻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和经验。

关键词:新闻道德,中国独家新闻,中西比较

参考文献

[1]百度知道.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作品分析[D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6188520.html.

上一篇: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下一篇:高校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