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职业道德准则

2024-07-30

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精选9篇)

新闻职业道德准则 篇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我对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意义体会尤深。一个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一名记者采写的新闻, 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真实”二字放在首位。如果事实虚假, 就谈不上新闻的可信性, 也就会失去新闻应有的作用, 失去媒体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 我们作为新闻记者, 决不能掉以轻心, 而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 发扬深入实际的优良传统, 坚决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一、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必须把握方向

维护新闻真实性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原则, 是党的新闻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党性总是寓于新闻真实性之中, 是通过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报道来体现的。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 是记者思想上错误倾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主观主义的影响、客观主义的错误倾向、行而上学思维方法的谬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首先要把握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无产阶级新闻路线。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党性原则, 就要求新闻宣传在政治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各级党报要这样, 部门和专业性的报纸也要这样。虽然有许多新闻本身不带政治性质。但是, 从任何一个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总的新闻宣传来说, 都不可能脱离政治”。我们做新闻工作必须把握这个政治方向, 必须站在党的立场、人民的立场上, 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我们的宣传, 要旗帜鲜明, 尖锐泼辣, 生动活泼, 坚定不移地执行无产阶级新闻路线, 任何时候也不能偏离这个方向。只有把握好政治方向, 才能办好广播、电视和报纸, 成为党的忠实的舆论工具, 也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

维护新闻真实性, 必须把握好政治方向。只有方向正, 才能不偏离真实性, 才能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重大作用。

二、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必须讲求真实

搞新闻采访, 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在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社会主义新闻宣传的宗旨, 就是始终不渝地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为全党工作大局服务。实践是新闻宣传的基础, 人民群众是新闻宣传的主体。离开了实践、离开了人民讲实事求是, 只能是空谈。新闻工作者不应是“无冕之王”、不应高高在上, 而应与人民群众保持鱼水关系。要在深入实际的过程中体察客观事物的复杂多变性, 锻炼自己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磨炼自己的政治品质, 了解群众的要求和呼声, 增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思想感情。事实总是存在于实际生活中, 存在于人民群众的活动中。新闻工作者用之不竭的新闻来源也蕴藏在实际生活中。新闻宣传工作能否真实全面地反映事实, 往往取决于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才能真实、准确、全面地报道客观事实, 把握事物的本质, 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 挖掘出事物深刻的意义, 提出新的思想观点。这样, 我们的工作才能博得受众的欢迎.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新闻工作者, 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认真转变采访作风, 深入群众, 深入实际, 反复调查研究, 实事求事地反映客观事物, 要讲真话。报道要严格尊重事实, 如实反映情况, 不能违背事实, 不能浮夸造假。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新闻宣传的真实性。

三、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必须力求准确

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除了把握方向, 务求真实外, 还必须力求新闻的准确性。只有准确, 才能有的放矢, 百发百中, 有所震憾, 达到鲜明生动。记者作风飘浮———对于新闻素材, 不是寻根究底、调查研究、听取不同意见, 而是草率成稿“抢新闻”;不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跑新闻”, 而是泡会议、打电话采访, 甚至从互联网上直接下载, 换个地名和时间就发稿。因此, 防止虚假新闻的根本性措施, 还是要抓队伍建设:理想教育常抓不懈, 职业素质纳入考评范畴;大力弘扬深入采访、艰苦采访的新闻传统, 提倡调查研究、多方求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要做到准确, 首先要使文章合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 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要做到准确, 还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观点不含糊, 不模棱两可、转弯抹角, 而是反对什么、赞成什么, 旗帜鲜明、尖锐泼辣、用语明快。总之, 准确是新闻的准则。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指出:“要在保证真实、准确的前提下, 讲求时效。如何讲求时效?就是新闻宣传要有时间性, 要快, 要及时, 指导工作, 为人民服务, 对当前各项工作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我们讲及时有效果, 包含着一个报道时机的问题, 也包含着在准确的基础上求快。但不能单纯的追求快。要坚决反对“抢新闻”的个人名利思想或者是扩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这种作风常常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更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是, 对新闻报道决不能搞提前量, 把计划中的事情当作完成了的事情来报道, 或者把完成一部分的任务当作全部完成了的任务来报道, 把不成熟的东西当作已经成熟的东西加以报道。讲求时效, 关键在注重现实时间性、报道现实的效益性上。所以在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 必须讲求时效。

总之, 坚持新闻真实性必须讲求时效, 只有讲求时效, 才能使新闻工作大见成效。任何事情、任何工作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和基本的原则, 新闻写作也是如此。把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 坚持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是做好新闻报道的重要保证。无论时代发生多么大的变迁, 新闻事业如何深化改革, 新闻传媒如何竞争激烈, 真实性永远是新闻的生命, 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永远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

新闻职业道德准则 篇2

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维护新闻工作的严肃性和声誉,对于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对于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保证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应该是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操守和富于敬业精神的新闻工作者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新闻工作者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对党、对国家负责和对广大群众负责的一致性。

努力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为人民群众提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以及了解世界所需要的新闻和信息,热情宣传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和奉献精神,准确反映他们的愿望、呼声和正当要求。

支持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思想和行为,勇于批评、揭露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言行和消极腐败现象,积极、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满腔热情地做好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重视群众来稿,妥善处理群众有关建议、批评、申诉和检举的来信、来访,开展多种多样为群众服务的活动。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工作者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闻报道中,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到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来。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造成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新闻报道不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

三、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宣传纪律。

坚定地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得利用自己掌握的舆论工具,宣传同中央决定相违背的内容。

维护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不揭人隐私,不诽谤他人,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

维护司法尊严。对于司法部门审理的案件不得在法庭判决之前作定性、定罪和案情的报道;公开审理案件的报道,应符合司法程序。

严格遵守和正确宣传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真话,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

力求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采写和发表新闻要客观公正。不得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利用自己掌握的舆论工具发泄私愤,或作不公正的报道。

工作要认真负责,避免报道失实。如有失实,应主动承担责任,及时更正。

五、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发扬清正廉洁的作风,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坚决反对“有偿新闻”等不正之风,树立行业新风。

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索取和接受任何形式的礼金;不得在企事业单位兼职以获取报酬;不允许个人擅自组团进行采访报道活动;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新闻报道和经营活动要严格分开。新闻单位不得用新闻形式做广告;不得向编采部门下达“创收”任务。记者编辑不得从事广告或其他经营活动。

坚持廉洁自律,提倡勤俭作风,记者不得向被采访地区或单位提出工作以外的个人生活方面的特殊要求。要自觉遵守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严禁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

六、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团结协作,形成合力,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大优势。新闻界同行之间应建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关系。提倡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开展正当的业务竞争。

尊重同行和其他作者的著作权,反对抄袭、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

现行准则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篇3

1. 道德与职业道德的概念

(1) 道德, 关于道德这个词语的研究,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 用这个词来作为评价人行为对与错, 好与坏标准。

(2) 关于职业道德这个词语, 是随着生产力发展,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为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社会分工, 职业将应运而生。在劳动人民职业的社会分工发展过程中, 各种社会之间的关系, 职业与职业兴趣关系越来越相对复杂。

2. 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

我国著名人士指出:目前, 每一个阶级, 各个行业, 都有自己的伦理。充分说明职业道德实践中各种形式, 老师的师德, 医学医德等。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的会计工作, 会计人员的培训, 制定会计制度, 会计组织建设, 会计理论的研究, 都离不开会计职业道德。我们可以说, 它是一个指南, 同时也是指导思想。从上面我们知道, 任何一种职业道德是经过长期的职业实践中逐步形成, 所以是会计职业道德。

3. 会计职业道德特征情况分析

各行各业的职业行为准则及规范行业特点, 这是该行业职业道德。由于在我国会计人员规范行业新时期职业道德问题特殊性, 会计职业道德有着其标志性的特征如下:

(1) 时代性。会计职业道德的依赖性并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 其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因此, 随着时代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新形势, 并对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专业性。会计是一门经济管理学科。因此, 会计职业本身和会计道德必须有很强的专业。只有坚持客观的, 公正, 真正的职业道德, 并对功能的专业会计, 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3) 丰富性。会计职业道德是非常丰富的, 尤其是在西方美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如美国的职业道德会计系统是基于职业责任和义务, 注册会计师, 管理会计, 财务管理, 提出了不同要求。

二、现行准则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1. 现行准则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现状

近年来,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改革开放, 有很多会计人员出现腐败, 滥用职权, 虚假的会计, 道德腐败等现象。因此, 在会计职业中,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 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迫使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对于许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严重丧失, 必须非常清楚的认识到目前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现状, 只有发现问题, 才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研究补救的方法, 对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2. 现行准则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 会计造假情况较为严重。很多会计人员道德意识较弱, 不遵守行业标准, 不能坚持原则, 直接或间接参与伪造、变造, 篡改, 隐蔽性, 会计凭证, 会计帐簿, 会计报表等现象, 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决策, 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2) 违背职业准则弄虚作假。一些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没有严格遵守, 客观, 公正的职业道德准则, 参与舞弊, 欺骗投资者。上述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因为很多会计人员道德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缺乏相关知识, 遵守职业道德较低, 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在利益驱动下, 无法抗拒诱惑;客观上, 一是受社会风气影响。

(3)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较弱。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完善, 思想意识逐渐增强, 价值观念随之发生转变。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 利益格局和关系变化反映在思想意识, 致使人们的道德冲突。很多会计人员欲望增加, 职业道德受到约束, 故意伪造, 改变, 隐藏, 损害会计数据, 挪用公款等现象经常发生, 致使国家财产遭受损失。据《中国证券报》调查, 我国会计人员道德意识目前尚处于很乱的阶段。

(4) 会计执业客观环境较乱。会计人员及会计领域, 多生活于社会环境, 职业道德也必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及干扰。企业在招聘人员及财务, 往往要求求职者熟悉税务及财务技能, 可为企业获取最大利益。仍然有领导为了政绩授意指使甚至强令会计人员编制虚假会计信息, 若要是工作人员违背他们的个人意愿, 会计人员会面临下岗的风险。

三、加强现行准则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策略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修改,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修改一些责任和惩罚没有明确规定的条款, 并增加对那些在现实中出现而法律法规中没有涉及的情况的规定。

2. 加强会计岗位轮换

加强对会计岗位轮换制度的完善, 根据会计委派制规定由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 实施会计岗位轮换制度计划, 加强会计工作内部监督, 会计机构内形成存货内部检查及检查机构转让换岗, 防止腐败行为;加强会计人员专业素质, 会计可掌握各种工作技能, 提高管理水平和促进会计整个单位;可以很好的有利于会计人员调动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性, 通过与业务岗位不同内容及形式接触, 促进会计人员创造及提出业务工作新思路及新思想。

3. 建立职业道德信念

整天及钱财打交道会计人员受到利益诱惑的机会要比其他职业多得多, 这需要会计师经常对会计职业道德标准言行, 职业活动进行反思, 要经常的自我批评, 认真标准加强自律能力, 树立正确职业道德信念。

4. 营造良好会计职业道德氛围

(1) 提高相关知识, 提升公众识别的能力。加强对相关舆论的监督, 避免行业错误, 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 建立完善美好的舆论氛围, 使其逐渐渗透到思想深处, 从而净化心灵, 认识标准, 规范人生观及价值观目的。

(2) 领导应该加强起示范能力。需要在会计领域各级领导干部在会计工作中应该以身作则, 必须严格的要求自己, 成为会计人员的典范;在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会计岗位中选择先进典型进行示范, 通过互相学习, 互相感染, 特别是会计职业道德水平较高新型人物传记, 带, 帮,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对树立典型宣传及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

“会计职业道德”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马克思曾经说过, “欺诈不会创造财富”。

我国会计诚信及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探讨取得了显而易见的研究成果, 格守会计诚信、遵循会计职业道德的理念在) 一大会计从业者心目中逐渐形成。要真正解决会计核算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完整性, 不仅需要全面和深入的理性分析, 还需要我国政府和各方面的人士在理论和实务中做出实际行动。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 我国向市场经济时期转变。实现新旧体制转换, 会计行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领域, 其职业道德水平不仅决定了行业的生命力, 它也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关系到社会和谐。目前会计造假案不断曝光和审计失败案例, 会计行业职业道德建设薄弱。在各种会计舞弊事件中, 会计人员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受到非常多业内人士的关注。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进行研究。现行准则体系发布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被认为是会计史上的里程碑, 但现行准则的简约化也使得弹性空间加大, 对职业判断具有更高的要求,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经历更大的考验。文章通过分析会计职业判断及职业道德概念, 指出会计职业判断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提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策略。文章通过研究现行准则下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 对当前准则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加强当前准则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策略, 希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现行准则,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华.会计道德与信息质量的经济学研究[J].财会研究.2011, (1)

[2]王鹏.浅谈会计职业道德[J].经济师.2012, (2)

[3]章雁, 姚静.会计诚信教育模式构建[J].财会通讯.2012, (5)

[4]侯文铿.马克思会计学说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11, (4)

教师职业道德准则 篇4

关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哲学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从本质上热爱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示范地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待每一位学生,使师生关系平等,激发学生的自我肯定意识。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重要标志和特点。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既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育作用,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关系融洽,能使班级气氛活跃,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讲究批评的艺术

批评也是一种关心、爱护的表现。作为一名教师,经常要面对做错事的学生,劈头盖脸地对学生进行指责,未必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批评学生,要注意一事一批,学生犯了错,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不要轻易地将学生以往的错误联系起来。批评学生,要对事不对人,无论是优秀的学生,还是经常出错的学生,教师都要一视同仁,批评学生,评语要准确,恰如其分,

准确、真诚的评语,会使学生心悦诚服、欣然接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且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他曾处理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打死了一只麻雀,为教育学生,他责令学生找到鸟巢,见一个鸟巢里面几只雏雀嗷嗷待哺。苏霍姆林斯基不无忧伤地说:“它们失去了妈妈,现在谁也无法救活它们了。”这情景使这个学生非常懊悔。二十年后,他对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当年您严厉批评我,那么这么多年来我就不会自己惩罚自己。”自我教育是批评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艺术的批评是教师奉献给学生的一份财富。

三、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要创设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如实行班干部竞聘上岗制或班干部轮流制。这样,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就要发挥学生的强项。我们班有个学生,他性格有些怪僻,对班里的事从来不闻不问,在一次“竞聘上岗”开始时,他表现得漠不关心,而当竞聘“班级图书管理员”时,他一下子把手举得老高。他在上岗后,由于缺少经验,工作开展不顺利,于是,他开始打退堂鼓了,这时,我及时地鼓励他,并提示班干部帮他想办法,渐渐地他的工作有了起色,获得了大家的好评。自此以后,这个同学其他方面也有了显著的进步。显而易见,成功的体验,能带动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新闻职业道德准则 篇5

一、学术编辑发展概述

(一) 定义与特征

关于学术编辑的定义,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2004年2月24日颁发了《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这是出版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总的原则, 也是学术编辑应该具有的基本职业素养。学术编辑的基本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素质:学术编辑必须具备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 确保图书中不出现《出版管理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规定禁止的内容。

(2) 思想素质:学术编辑必须具备先进、正确、科学的世界观, 对书稿中低俗、荒诞、违背科学的内容进行判断和处理。

(3) 文化素质:学术编辑必须熟悉语言文字的各种规范, 掌握语言文字的出错规律, 对语言文字使用错误有较强的辨识力;还要通晓图书版面格式知识, 能敏锐地发现版面格式错误。此外, 学术编辑还应该具备比较广博的知识积累, 不同学科图书的编辑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二) 我国学术编辑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编辑是一个古老的职业, 我国历史中一些著名的文人都曾做过编辑工作, 《史记·孔子世家》有“至于为《春秋》, 笔则笔, 削则削, 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的记载, 经他们“笔削”后的古代经典文献成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学术研究的大力支持和学术编辑岗位的严重缺乏, 大量刚刚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迅速进入学术编辑行业, 但他们大多数人缺乏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 对学术研究的理解层次和鉴定水平还远远不够, 不能很好地准确理解和把握作者的学术观点。同时他们作为学术编辑的专业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学术图书的出版质量令人担忧, 我国学术编辑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学术编辑行为与道德失范表现

(一) 在选题策划上的失范

目前的学术选题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评价体系单一。同时, 由于学术出版机构的企业化和集团化, 将评价标准进一步地转向重数量轻质量, 导致学术编辑急功近利, 在选题策划方面出现很多失范的表现, 编辑工作者过度追求量化指标和高额利润, 不再专注于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 而只关注出版品种的数量。这些在选题策划方面的失范行为表现都严重造成专业图书的学术质量不断下滑。

(二) 在书稿审读上的失范

一些编辑为了完成任务, 经常以出版时间较短为由, 编审不分, 甚至很多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就直接进行编辑加工, 丝毫不顾及书稿的质量和水平, 对质量参差不齐的书稿没有做到严格的鉴定和把关。在书稿审读方面的失范行为是对高水平学术研究的极不负责, 对低水平学术研究极不严格。因此, 造成了学术研究观点混乱、创新乏力的现状, 这些问题将给学术研究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和困扰。

(三) 在组织书稿上的失范

在编辑组织书稿环节中, 一些编辑存在着很多的失范行为。一些学术编辑只关心作者的作品是否有卖点, 是否有补贴, 是否可以创造更高额度的利润, 完全不考虑作品的来源, 不考虑“侵权”问题。有时, 面对金钱的诱惑, 很多编辑和作者利用出版作品过程中相关法规条款的一些漏洞, 通过一些蒙混过关、暗度陈仓的手段为自己和作者赢取相应的名利。

(四) 在加工书稿上的失范

在加工书稿方面, 在架构层次、论证方法、叙述、文字、语法等方面需要做大量烦琐的工作。一些编辑为了抢时间赶任务, 仅对书稿做简单的粗加工, 没有逐字逐句全方位对书稿进行加工修改, 导致书稿编校质量不合格;或者在编辑过程中没有与作者进行充分沟通, 擅自修改删改, 导致作者的学术观点得不到完整体现。

三、学术编辑行为与道德失范成因分析

(一) 编辑工作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出版行业中, 编辑道德失范行为的出现与编辑工作的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和规范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些出版社的内部激励机制仅仅体现在编辑的发稿数量上, 导致编辑人员片面追求出版图书的品种数, 对学术图书的质量降低要求, 表现出一些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同时对于学术编辑的工作质量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因此无法保障工作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二) 编辑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编辑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相对滞后于图书出版的快速发展, 主要表现在编辑工作人员对于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认识不够深入, 实践不够到位。出版社的激烈竞争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对于图书销售数量和利润的层面, 对于出版社编辑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出版社作品质量直接决定于编辑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编辑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与图书出版的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必须抓紧编辑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

(三) 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对于我们的传统道德体系有很大的冲击, 在此大背景下的编辑职业道德也深受其害。市场经济一方面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编辑事业的迅猛发展, 但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崇拜, 使人们仅仅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 而对于传统道德的评价和遵守却逐渐淡漠。

四、学术编辑行为准则与职业道德养成路径

(一) 完善道德规范, 构筑道德体系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 对出版作品的质量和水平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应该建立制定针对编辑工作人员的科学严密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以达到编辑职业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这样, 编辑工作者的职业行为才能更加道德规范, 切实为编辑职业道德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 必须培养学术编辑的职业意识, 养成其职业道德素养, 并使之成为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学术编辑要具有品牌意识, 珍惜并着力打造单位学术出版品牌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各种各样的图书类别与日俱增, 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 出版市场竞争不断增强, 学术编辑必须树立品牌意识, 珍惜并着力打造单位学术出版品牌, 从内容和排版设计到外观质量都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设计出同时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和精神境界并且读者反响强烈的选题, 出版学术研究水平较高的图书, 打造特色鲜明、高端新颖的图书品牌。

(三) 学术编辑要尊重学问与真理, 尊重作者与读者

学术编辑对于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应该是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 对于作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科学观点也应该十分尊重, 对于自己认为书稿中存在问题的地方要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对书稿进行私自删改。编辑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对于自身工作的认真负责就是对作者和读者的最大尊重, 这样才能最好地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学术观点, 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具有较高学术品质的研究成果, 才能更好地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四) 加强主体教育, 强化自律意识

不断加强编辑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十分必要, 因为编辑工作的弹性很大, 对于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每一幅图乃至每一个版式设计等都需要编辑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 认真负责, 一丝不苟, 不断进行反复修改和斟酌。相关的监管部门和各学术出版机构对学术编辑应该进行更多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 同时不断锻炼和强化其工作的自律意识, 从而切实培养学术编辑的职业道德, 使其真正养成学术编辑应该具有的职业素养。

(五) 注重图书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要注重社会效益的提高

图书的发展不应该仅限于注重图书所创造的利润额度和销售数量, 应该更多地注重于如何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因为只有更加高端的学术研究才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学术研究的发展, 更好地提升广大读者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 在提升学术图书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进一步提高学术图书的社会效益,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五、结语

学术编辑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养成中存在的道德失范的问题, 主要是由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够完善、编辑工作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以及编辑队伍的职业道德体系建设相对落后造成的。因此对于学术编辑职业道德的养成, 要通过不断完善学术编辑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加强主体教育、培养自律意识等方法, 使其在工作中不断养成更好的职业修养, 尽量做到一丝不苟, 在尊重知识和真理的同时尊重作者和读者, 为我国的学术研究和学术发展负起一份责任, 用自己的专业水平努力为单位打造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术品牌, 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学术研究的良好发展, 更好地提升图书出版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恺汐.简论图书编辑的职业意识与道德建构[J].新闻传播, 2012 (8) :186-188.

新闻职业道德准则 篇6

1 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发展概况

1.1 准则发展历程

1997年起始,资产评估协会着手启动制定资产评估准则的工作,在总结积累具体实践经验基础上加强相关资产评估学术理论研究。2004年2月,财政部正式发布由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指导制定的《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我国初步奠定资产评估准则体系。至2010年,财政部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累计共发布21项评估准则。此准则的出现,使日常工作程序、各类型的资产评估业务、评估人员职业道德要求等都有了相应的评估准则予以规范与管理,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基本建立,同时我国的评估实践工作也进入了准则规范时代。不断地积累与进步,评估准则的建设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至2012年,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准则共有26项,囊括2项基本准则,12项具体准则,4项评估指南,8项评估指导意见,基本满足评估职业道德和监管需求。

1.2 准则制定背景

1.2.1 行业缺乏统一、完整的法律法规约束

自从我国引入资产评估行业起至今为止,立法机构尚未制定出可以统一衡量规范资产评估行业的法律或法规,评估执业无法规范要求。2006年国家相关部门与资产评估协会组织成立草案起草组至今已经10年,资产评估法草案启动三审。如果该部资产评估法律最终审核通过,将终结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多年没有法律依据的现象。而评估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也成为制约评估行业发展的一大桎梏。

1.2.2 理论经验尚不完整

全世界多个国家的评估行业实务经验显示,资产评估行业的进步要建立在不断更新的评估学术探索之上,而行业的发展又存在不平衡问题。我国在引入国外资产评估理论和研究方法时,对于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的实践操作及数据的研究引入数量过大;但对资产评估专业经济学理论基础、出具报告方式、评估程序、评估人员职业道德约束问题等基础研究未系统完整的引进与运用,从而最终导致资产评估学术问题落后较多,没有稳固的基础无法达到上层建筑的要求。

1.2.3 资产评估行业未形成国际统一性

资产评估行业实际业务位于较低层次运转,具体实践业务对资产评估准则完善工作的帮助十分有限。我国对资产评估业务的结论报告采取审核制度,即评估机构的评估着眼点通常只聚焦在可否通过最终审核确认,而不是关注评估结论的合理性、客观实践及对使用者的帮助决策性;评估结论的使用者大多也是在法律或有关规定强制要求下做出的被动评估需求,不属于自主性需求。因此对评估规范与准则缺少足够的认识与了解过于看重评估形式、轻视评估业务实质,存在本末倒置现象。国际评估行业与不同国家在评估各项基础要求中都存在不平衡差异较大。资产评估行业还未形成国际统一,这就会使各国的评估结论与基本理念等问题存在很大争议,对于行业共同问题无法及时研究解决,达到统一共识,从而制约了资产评估行业的进步。

2 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对资产评估实务的影响

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中包括六章内容,分为总则、基本要求、专业胜任能力、与委托方和相关当事方的关系、与其他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关系和附则,且准则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主要对相关评估人员独立性做出要求,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实行对现阶段资产评估行业进步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地指导评估行业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与责任。

资产评估事务所及人员若没有职业道德准则约束,可能会存在或出现未按照准则规定履行好资产评估师的义务与职责,违反评估人员职业操守为委托方呈现符合其自身利益的与真实情况相背离的评估报告。而作为评估人员不应该出现违反准则的行为方式,以虚假材料信息评估资产,收受贿赂按照委托当事人的意愿随意评估资产价值、更改数据、过高或过低估计资产,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对整个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提供错误导向,会损害公共利益以及造成经济损失。资产评估师同时也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遵循评估准则,照章办事,不投机取巧、浑水摸鱼,严格遵守资产评估准则的要求。资产评估师评估各种对象时,必须遵守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保持评估人员有效独立。

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基本准则重在提高评估人员的自身道德、规范其执业道德,而集体的实施与监管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资产评估协会及社会公众共同促进,加强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推广与实施,以规范要求来杜绝评估师的不正当执业行为,提高其自身素质,利于社会公众道德思想建设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开拓业务市场,提高专业水准;加强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明确评估责任,配合法律制度约束,将职业道德准则落实到实际。

3 案例分析

3.1 沃克森国际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未尽责案

经中国证监会查明,沃克森(北京)国际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接受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委托,采用资产基础法和市场法对北京梦龙软件有限公司股东全部权益在评估基准日2010年11月30日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评估价值为9,434.42万元,评估值与账面净资产比较增值达到8,465.3万元,增值率高达873.51%;对兴安得力股东全部权益在基准日2010年12月31日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评估值为33,735.47万元,评估值与账面净资产比较增值达26,861.36万元,增值率高达390.76%,评估结果不符合事实依据。

对相关评估工作底稿的审查发现,沃克森评估公司承接的两个评估工作项目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比参照公司流通股市值计算公式运用错误;二是对比公司市场价值评估依据标准不统一;三是选取对比公司相关参数的依据不明。沃克森评估公司的项目负责人、签字注册评估师李文军在回答调查询问时也承认评估报告有明显错误,对评估结果影响较大,原评估结果基本不可信。在使用该评估报告时,评估结果对委托方实用性较差。

该评估案例中出现不实数据资料、评估报告,导致评估结论不可信、甚至无法使用,其评估公式的使用错误,具体数据方法的不准确,造成最终评估结果的错误导向性。该报告签字注册资产评估师李文军承认报告有明显不可信,其最终结果无法使用,该案例穿插在“鞠成立内幕交易案”中进行调查,评估人员在评估过程中利益联系无法做到完全独立评估,评估数据的取得也有很大的不可确定因素,与广联达收购梦龙软件股权属于内幕交易而沃克森评估公司无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其个体独立性。因此,沃克森资产评估公司对于该事件负有责任,李文军等存在违反职业准则的情况。

3.2 案例影响

规范的执业行为、高尚的职业道德是评估人员应该具备的,做出不符合社会道义、违法违规的评估行为是不可取的,要推进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的不断更新,更加积极推动资产评估法律规范的出台,让资产评估行业有法可依,有法可据。评估人员若在评估中遇到贿赂或威胁,要保持本心,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保持评估独立性,合法评估。执业过程中对独立性原则的遵守可以更好的规避不合法行为的联系。要做到实质上、形式上的独立,资产评估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存在的业务联系,保持业务独立性让评估师可以更方便的执行评估业务。独立性原则强调资产评估师对于评估单位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也要求独立于外埠其他组织机构;各评估机构之间若存在的恶意竞争,诋毁评估人员,对于更多的评估业务调查予以破坏,就达不到我们所理想的评估行业水平。

在委托方提供虚假信息时要做到合理辨别、不利于虚假数据进行评估,报告中披露背离情况;有力证明在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的运用中对于评估结果及评估咨询活动是相适应的、合理合法的,对于无法探查真伪的资料信息在报告中予以揭露,不能做违反准则与职业道德准则的书面保证。要杜绝违反准则的行为,让资产评估行业合理、合法运行,更加健康的发展。

4 实施建议

资产评估这一理论及行业的形成、引进时间较短,在我国尚未形成合理合规、毫无纰漏的运行方式,而且还没有一部正式出台的法律用于约束评估行业及人员。在尚未出台相关法律时资产评估准则就是这个行业的最高指导思想,评估人员要按照准则要求执行,不能违反准则规定。评估过程中不要做出损害评估人员职业形象的行为,在工作中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尊重进步;“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起努力共同维护行业信誉和形象。恪守独立原则和公正原则,积极促进公正客观的评估行业风气,在价值评定过程中要以真实完整的数据资料为依据,不弄虚作假,收受贿赂。

按照评估相关规定合理使用评估假设及评估方法,评估人员在评估过程中不得出具带有虚假、违实、错误引导评估建议的评估报告及结论。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不将委托人相关信息透漏给第三方知晓,不得采用欺诈、利诱、强迫、诋毁评估人员、恶意降价等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在目前我国资产评估管理制度中对资产评估机构管理是根据其不同的能力水平来实行不同的从业资质管理,而不是对评估个人进行资质管理。因此评估行业无法做到精细到人的管理,所以要大力推动准则的发展与实用性,不断根据实务与社会进步进行更改与补充。国家也需要加快出台资产评估法来约束资产评估行业,使评估人员明确责任与要求,法律的强制性会减少评估实务中的违法现象。

在经济不断进步的今天,资产评估行业也日趋成为我国经济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评估法律尚未出台的大背景下,资产评估协会及有关部门等要加大职业道德准则推广力度,不断完善评估准则。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严格要求了评估人员在评估实务中所应注意的道德规范,在评估准则要求下评估人员要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将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作为己任,为其添砖加瓦。评估人员之间要恪守职业道德不能互相攻击贬损或诋毁,在整个评估行业中提倡同行和睦,共同进步,不断将准则要求落到实处,让评估行业的发展更加健康,评估执业过程更加透明,评估结果更加合理,评估人员素养向前迈进一大步。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国资产评估准则(2013版)[M].北京: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13.

[2]李素英.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8.

新闻职业道德准则 篇7

关键词:不做假账,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准则

财务职业道德, 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即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不做假账”是会计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也就是说, 会计行业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遵循准则, 不做假账,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正因为会计行业有其诚信、真实、可靠的职业本质, 才获得社会的信赖与赞誉。当今,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会计信息越来越被广大决策者、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 它成为了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但同时, 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几乎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会计领域的突出问题, 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

那么, 是什么原因导致做假账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屈从领导的压力, 被动做假。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 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属从属关系, 也就是说单位负责人对他们的工作完全拥有领导权和管理权。有了这种天然的从属关系,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 能否发挥作用和发挥作用的大小, 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而这种从属性又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 及其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密切相关。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某种利益往往会向会计人员施压, 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 在会计工作中弄虚做假。因为这种从属性往往不以会计人员的主观愿望为转移, 所以, 要恪守职业道德, 不少会计人员是很难做到的。调查显示, 当前普遍发生的做假问题, 大部分会计人员是没有主观故意的, 如果他们没有被授意、指使、强令, 那么自己是不会主动造假的。虽然也有些会计人员因缺乏职业道德而造假, 但究其根源还是手握大权的幕后指使人所造成的。

2.政府管理部门观念和管理上存在错位和缺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 搞花架子, 盲目地下达经济增长指标, 或者国有企业扭亏任务, 或其他任务, 逼着企业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不得不编造虚假的会计报表。

3.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社会不良风气给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逐步抬头, 私欲不断膨胀, 削弱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部分会计人员不顾会计行业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 不顾一切地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 他们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 大肆贪污、挪用公款, 最终以身试法。

4.业务不精, 法律意识不强。有的会计人员默守陈规, 不求上进, 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 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 专业技术水平低, 无法按照新规定开展工作。同时, 他们不学法, 不懂法, 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也知之甚少。这样一来, 就既谈不上遵纪守法, 也不能依法办事了。

5.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 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在日常工作中, 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造成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削弱了企业自我约束能力。当企业的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 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 而放松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又不统一, 各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 功能上相互交叉, 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 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虽然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税收财务物价检查, 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要对会计报表审计验证, 但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给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的支持, 进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再监督机制。内部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 代表着国家利益, 通过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 保证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单位领导迫于各种压力, 不得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其实这种内部审计机构, 往往不能被企业真正接纳, 基本上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由于社会审计监督和会计咨询、服务体系等法律监督机制尚未完备和充分发挥作用, 使得会计人员常常是“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

造假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而治假也应当采用多种对策进行综合治理。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方面采取切实措施:

一、以法治假, 规范性防范

以法治假,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新《会计法》为防假、治假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1. 在会计监督方面, 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内容:

(1) 记账人员与业务、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 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 单位事项的决策和执行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3) 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 (4) 明确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

2. 追究造假单位负责人责任。

新《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的第一责任人, 加大了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所以明确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 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只有单位负责人认识到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自己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才能促使单位负责人重视会计工作, 加强会计管理, 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不再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账。

3. 承担法律责任方面, 新《会计法》在以下方面做了明确规定:

(1) 明确规定了对单位违法行为的处罚。 (2) 为了便于量刑处罚, 新《会计法》明确规定了对会计核算管理中十项违法行为的处罚。其中对“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的”行为单独作为一项, 体现了新《会计法》对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 (3) 明确规定了具体处罚标准。新《会计法》不仅要求对违反《会计法》的单位领导人和会计人员进行行政处分、承担刑事责任, 增加了经济处罚的内容, 而且相应规定了违法行为的具体处罚标准, 有利于根据违法情节予以量刑, 使法律责任落到实处。

二、抓原始凭证, 从源头上防止造假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在经济活动中, 非法取得或填制、伪造或变造原始凭证以骗取收入, 会计人员依据不真实的原始凭证进行核算, 结果导致一系列的会计信息失真。因此, 治理造假, 应从原始凭证这一源头抓起。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填制原始凭证, 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 必须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 而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 其中对于完全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 应及时据以编制记账凭证入账;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有权不予接受, 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于真实、合法、合理但内容不够完整的、填写有错误的原始凭证, 应退回给有关经办人员, 由其负责将有关凭证补充完整、更正错误或重开后, 再办理正式会计手续。

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各级管理部门在内部产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 采取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 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 而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有:组织机构控制, 职务分离控制, 授权批准控制, 人员素质控制, 信息质量控制, 财产安全控制, 业务程序控制, 目标控制, 执行控制, 凭证控制, 也称手续控制, 纪律控制, 内部审计控制。它的功能有: (1) 及时发现、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 防范财务造假, 避免把潜在的危机转变为现实的损失。 (2) 能使凭证有效、记录完整、正确, 稽核有力;能有效地堵塞漏洞、防止或减少损失, 防止和查处贪污盗窃等违法乱纪行为。

四、健全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指各单位根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结合本单位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 而制定的旨在规范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措施和办法。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内部会计管理体系。

即明确单位领导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职责;明确总会计师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职责;明确会计机构以及会计机构负责人的职责;明确会计机构与其他职能机构的分工与关系;确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组织形式。

2. 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即会计人员工作岗位的设置, 各个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标准;各会计工作岗位的人员和具体分工;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考核办法等。

3. 账务处理程序制度。

即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等会计核算流程和基本方法的规定。

4. 内部牵制制度。

即内部牵制制度的原则、职务分离、钱账分离、物账分离等;对出纳等岗位的职责和限制性规定;有关部门或领导对限制性岗位的定期检查办法。

5. 稽核制度。

即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对有关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进行审核、复查的一种制度。

6. 原始记录管理制度。

即对原始凭证的开具、接收、传递、使用、保管等进行规范管理的制度。

7. 定额管理制度。

指确定定额制订依据、制订程序、考核方法、奖惩措施等。

8. 财产清查制度。

指定期对财产物资进行清点、盘查, 以保证账实相符。

9. 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指确认财务收支审批范围、审批人员、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及其责任的制度。

1 0. 成本核算制度。

即制定企业单位的成本计算、归集、分配的规则。

1 1. 财务会计分析制度。

指定期检查财务会计指标的完成情况, 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促使领导加强管理, 提高效益的制度。

五、强化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指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监控和经常性的检查, 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错误。依法查处可能存在的舞弊造假, 确保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高效的运行。会计监督分为单位内部监督和单位外部监督。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 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 是对会计核算所反映的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 以保证其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第二, 是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本身进行监督和控制, 以保证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同时, 它对健全会计基础工作, 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提高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水平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1. 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

会计职业的特性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当前, 造假等违法行为多是会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强令、胁迫、指使和授意下实施的。当会计人员受到强令、胁迫、指使和授意下做假账时, 将面临来自法律和单位负责人的双重压力, 如不服从, 可能遭致报复;如果服从, 就是实施违法行为。如果会计人员不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 那么就会按单位负责人的意愿去做。另一方面, 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都是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挂钩, 会计人员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 对造假行为, 往往不加抵制, 甚至还会帮助出谋划策。所以, 如果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得不到提高, 那么就会上顶不住压力, 下挡不住诱惑, 从而导致造假的发生。

2. 在建立一套系统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同

时, 特别要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 以此来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对于那些因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做假账, 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告等违法行为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 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除上述人员外, 对因违法违纪行为而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 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要求之明确, 措施之严厉, 前所未有。通过法律的约束, 促使会计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 在履行职责中, 遵纪守法, 廉洁奉公, 不论遇到何种情况, 不丧失原则, 不图谋私利。否则, 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 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

严格确定具备哪些条件才有资格从事财会工作, 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担任总会计师。

4. 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

在坚持目前专业资格“考评”结合制度的基础上, 应该相应提高资格考试的入门条件, 重视学历因素在“考评”中的作用。

5. 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

新准则下的会计职业判断 篇8

会计职业判断是伴随着会计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会计发展初期, 会计的主要功能是事后反映经济信息, 会计职业判断应用并不多。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经济业务逐渐多样化、复杂化, 会计职业判断的作用日益凸显。

1、会计政策的选择与会计估计。

几乎每个国家都制定了本国的会计法规、准则。从表面来看, 企业必须严格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模式去做, 没有发言权, 其实不然。任何准则都是提供了一个近乎通用的模板, 在这个模板上提供几种具体的方法供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比如, 存货的计价方法, 会计准则就列出了先进先出、加权平均等几种方法。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 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有不同的影响。再比如, 企业采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企业的当期利润有很大的影响;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对当期营业成本有影响, 从而影响当期利润表。

在会计工作中, 会计估计也需要会计人员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如, 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比率、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预计使用年限的确定、资产评估、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等等都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应用。

2、对各经济事项的实质性判断。

“实质重于形式”是一项重要的会计核算原则。交易和事项的外在形式或人为形式并不总能反映实质内容, 会计人员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此项原则的应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融资租赁, 租入方拥有实质上的控制权, 但没有所有权, 会计核算应根据其经济实质, 按自有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

3、或有事项的判断。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除了一些确定性的事项外, 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事项, 如或有事项。或有事项的结果需由未来某项事件的发生或不发生来确定。如, 企业涉及未决诉讼、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等, 企业是否将或有事项确认为预计资产或负债, 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做出的职业判断。

4、公允价值的确定。

资产负债的计量有多种选择, 如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为了客观及时地反映经济业务, 公允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并广泛地运用在会计工作当中。新企业会计准则更是将公允价值应用到了各个方面。如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 在确认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企业当期净利润份额时, 就引用了公允价值。准则要求投资企业不能仅仅依靠被投资企业的账面净利润计算所占份额, 而是要按照被投资企业的各项资产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所计算的净资产份额作为当期实际投资收益额。这种做法无疑给会计人员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判断的空间。再如, 资产评估将资产的历史成本调整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也是公允价值的实际运用。

二、会计职业判断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职业判断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运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各种因素都可能影响会计判断, 并最终使判断结果偏离预期, 从而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1、滥用会计职业判断。

在会计政策选择中, 滥用会计选择权, 使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反映出对本企业有利的会计信息。如通过改变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将高价购进的优质存货按积压的劣质存货的价值发出并计入营业成本, 造成当期利润增加, 形成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假象。

相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 会计估计是更具灵活性的部分, 滥用会计估计的各种手段层出不穷。会计估计是一种计量, 有很大的弹性空间, 只要有估计, 就肯定有分歧和不同的理解, 常被一些公司作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如, 销售产品的所有权是否发生实质变化, 实际控制权的判断。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 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对各项准备的计提只是做原则上的规定, 计提标准以及比例的确定都由企业自行确定, 这在客观上为公司利用计提调节利润提供了可能。会计核算重要性原则的执行, 重要性水平的判断都大量用到会计判断。

2、会计职业判断意识弱化。

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的意识, 习惯于按章操作完成会计核算工作, 并且很多人主观上认为会计工作就是按照预先设定的条条框框按部就班。在日常工作中, 遇到需要做出判断的地方, 仅凭会计制度的规定做出简单的判断, 很少或根本不深入思考各个会计问题的经济实质, 会计职业判断意识极其淡薄。消极对待会计职业判断的态度, 造成了缺乏对经济业务判断的能力和责任感,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3、忽视客观环境, 随意主观判断。

会计准则赋予了会计人员很大的职业判断空间, 前提是会计需要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 结合企业具体的情况, 做出更客观的判断。会计准则允许以正确运用会计职业判断做出的结果替代根据固定的准则反映的会计信息, 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加准确、及时地反映会计信息。但是, 在实际应用中, 会计职业判断却在很大程度上被用来粉饰企业的财务报表。会计人员知道应该做出职业判断, 但是判断的根据并不是客观信息, 而是按照所要达到的目的, 随意做出对本企业有利的判断。这种判断不能称之为会计职业判断, 而是随意的主观臆断。这是一种极恶劣的现象, 其行为后果远比前两种情况严重, 必须严格控制。

三、保证会计职业判断客观的建议

1、从客观条件限制错误的会计职业判断。

既然会计职业判断是根据客观条件做出的, 那么可以从完善职业判断的客观条件入手限制误判或滥判的发生。一方面要完善现行的会计准则, 新准则的出台即使已经明确了一些模糊之处, 但是并没有涵盖所有复杂性的经济业务。在会计工作中, 还存在许多真空地带, 准则没有规定的或规定不完善的部分都需要应用会计职业判断来解决。所以, 要尽快完善准则, 缩小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范围, 为了保证会计准则不被教条化, 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列出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方法, 并严格限定上限和下限。这样即使出现了误判, 影响的结果也能被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结构能有效地发现会计错误与舞弊, 促使会计职业判断公允, 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的监督权, 以确保公司如实编制和披露会计信息。健全内控体系, 加强内部控制, 及时发现错误。

2、加强会计职业能力培养, 提高职业意识。

会计人员要加强学习, 根据新的情况不断增强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会计职业判断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只有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好。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会计知识, 定期、不定期地接受继续教育。同时, 还要学习与会计工作有密切关系的财政、税收、审计、统计、金融等知识。这是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必要条件, 只有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并将理论和实际工作相结合,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意识也是很重要的方面。过去长期统一的会计制度、不发达的社会经济在会计人员的头脑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而新的经济形势已经不容许会计人员按照老一套的模式去做, 必须与时俱进, 转变观念, 提高职业判断的能力和意识, 并在工作中正确运用职业判断, 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

3、增加罚则。

除了从上述两方面限制会计职业判断外, 还应该对滥用会计职业判断, 误导报表使用者的行为进行处罚。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力的限制所发生的误判, 进行批评教育, 并对其进行职业能力教育, 帮助其提高职业水平, 方式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对于恶意的错用职业判断, 粉饰会计报表, 以期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的行为, 要严重处罚, 相应追究会计人员及相关者的责任, 情节严重的要求其承担刑事责任。在严厉的处罚措施前, 滥用会计职业判断的行为必会有所收敛。

新准则下的会计职业判断 篇9

由于今后我国不再制定企业会计制度, 仅制定会计准则, 而会计制度是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 由各个企业单位联系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并经本单位权利机构批准执行的会计核算规章, 所以可以说, 制定会计制度也是一种会计政策的选择, 也需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我国的会计规范主要包括会计准则体系, 当然也包括现阶段同时并存的会计制度以及各种暂行规定。因此, 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会计职业判断问题受到关注的本源, 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准则的发展密切相关, 会计准则决定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发展水平, 会计职业判断影响了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和会计信息质量。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以原则导向为基础, 与规则导向准则并存的。在这样的会计准则导向下, 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首先是由准则的弹性空间决定的。新准则中新增了生物资产、职工薪酬、资产减值、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政府补助、所得税、外币折算、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石油天然气开采等具体准则, 填补了不少会计规范的空白, 作出了不少规则导向准则下的具体规定。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如何选择计提折旧的方法、如何选择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如何确认当期费用、如何使企业资产计量更有效、利润更真实, 都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同时, 新准则中金融工具等四个系列的准则,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完全接轨, 国际会计准则基本是原则导向的, 它比规则导向更依赖会计职业判断。目前, 我国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日益呈现出复杂的发展趋势, 对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尤其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来说, 由于它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要求很少, 历史成本对其无能为力, 只有公允价值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公允价值不同于其他计量属性, 它所建立的现行交易只能参照市场的当前交易价格进行估计。准确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够恰当、公允地反映客观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实质, 能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公允、相关性更强的会计信息, 并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反之, 不当的或恶意的会计职业判断会歪曲经济业务事项的实质, 产生失真的会计信息, 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决策, 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甚至会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一种手段。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为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提供了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两种可选择的计量模式。在成本模式下, 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销, 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 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 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目前房地产价格处于持续上涨的背景下, 拥有用于出租的建筑物或持有待升值的土地使用权的商业、房地产类企业, 选择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就很大, 尤其是拥有投资性房地产较多的企业, 往往采用公允价值, 在目前环境下, 可以大大提高企业总资产和净资产规模, 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 甚至在房地产价格持续增长的过程中, 可以提高每年报表利润, 而采用成本模式所形成的财务报表往往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形成的财务报表大相径庭。这样就给部分希望粉饰报表、操纵利润的公司一定的机会。而目前我国也出现部分上市公司滥用会计判断, 粉饰报表的情况。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不可能完全消除恶意的会计职业判断现象, 所能做到的只是通过企业契约、社会契约的规范和完善, 以及通过加强监管, 把企业会计选择行为控制在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可接受的范围内, 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标。因此, 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完善会计职业判断约束机制, 提高职业判断质量:

1. 加强制度性建设, 完善会计职业判断外部环境。

我国在加强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同时, 还应加快推进公司治理改革、资本市场改革等制度变革, 如加大诉讼风险、完善股权治理等, 积极培育公司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只有准则建设和制度建设“双管齐下”, 才能更好地显现会计管制的效果,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2. 加强独立审计力量, 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独立审计应该是审计企业会计职业判断的正确性, 审计人员通过审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来判别会计职业判断的风险大小, 根据其遵循会计准则的程度来评价会计职业判断是否正确。因此, 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工作可以系统、全面地验证和评价会计职业判断的质量。

3. 细化会计职业判断披露要求, 加强对滥用会计职业判断行为的惩处。

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规章制度都对操纵会计信息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除了个别恶性会计造假案例被处罚及被披露以外, 其余类型的会计操纵很少披露被处罚的情形, 应加大对滥用会计判断的惩处, 提高违法的成本。

4. 发布具体操作指南, 增强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规范会计职业判断标准。

新会计准则虽然规定了企业进行会计处理的一般原则, 还尽可能地提供了执行准则的具体指南, 比如《资产减值准备准则》中规定了较为详细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但是新会计准则较之过去, 已具有相当的柔性, 大量的会计职业判断贯穿其中, 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 都不可避免地要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偏好和所处的环境对会计事项作出一系列的预期和判断。正如迈克尔·杰宾斯, 阿里斯特·K·梅森 (2005) 所说, 同样的数据、同样合格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事项的处理结果可能大相径庭。因此, 笔者建议国家有关会计监管机构应及时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会计职业判断证据的相关《内部控制指引》, 进一步细化其职业判断的依据、方法、程序等方面的披露规定。

5. 完善会计职业判断约束机制。

会计准则毕竟只是一个生产会计信息的技术规范, 它解决的是“该如何办”的问题。对会计准则的恶意误用属于会计准则执行中“人”的问题。由于很多会计业务处理都依赖于会计的职业经验、知识水平和实际驾驭能力, 不同阅历和知识背景的会计人员所作的判断往往是不同的。由于会计人员自身因素的限制, 加上新会计准则的变化之大、难度之高, 客观上提高了会计人员执行的难度, 由此必然产生实务操作中的不确定性和新准则执行的不到位, 给会计信息质量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

上一篇:口腔组织胚胎学下一篇:诊断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