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职业观研究

2024-09-05

新闻职业观研究(精选6篇)

新闻职业观研究 篇1

在“人人持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自媒体时代,被誉为“草根新闻”的公民新闻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一些问题,亟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引导,确保其成为弘扬社会主旋律和传播正能量的新闻传播先锋。

一、公民新闻的概念与特征

“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又名 “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最早出现于20 世纪90 年代的美国。 所谓公民新闻是指“民众在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也就是来自公民的非专业性报道。目前,学界对公民新闻的定义尚无统一的标准。 学者们提出的概念,虽然称呼不同,描述有所差异,但其本质含义大体相同,都强调的是普通个人运用新媒体技术参与传播的表现形式。

公民新闻主要有五大特征:1.传播主体的平民化,公民新闻的传播者大多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公民,或者是业余新闻爱好者。2.传播内容的广泛性,发生在公民身边或周围的任何社会事件都可能成为公民新闻的传播内容,传播者可以在事件现场直接进行传播。3.传播工具的多样化,微博、微信、贴吧和BBS论坛等新兴媒介,拓宽了公民新闻传播的方式,可以实现视、听、说的自由选择和组合。4.传播效果的及时性,普通公民往往处在案发现场,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及时报道。5.报道的非专业性,公民记者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凭个人兴趣或其他原因传播新闻。 在报道时完全站在个人或公众的立场上,不会受到专业新闻媒体制度的限制。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公民新闻探究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公民新闻已经融入普通民众的生活,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表达自由和张扬个性的新渠道。 虽然公民新闻是从国外引入的新概念,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却显现着公民新闻的雏形。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公民新闻的雏形

公民新闻虽然起源于20 世纪90 年代的美国,但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早就显现着公民新闻的雏形——“群众办报”理念。 公民新闻强调的是普通个人参与新闻报道,然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早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就已经提出了新闻宣传必须依靠群众的理念。 马克思撰写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首次使用了“人民报刊”这个概念,认为“真正的报刊即人民的报刊”。 列宁在《给同志们的信》中主张“让工人们有更多的机会给我们写稿”。 毛泽东同志更是明确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是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群众办报”理念蕴含着公民新闻的雏形。

(二)公民新闻是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鲜活实践

公民新闻的基本内涵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理念不谋而合,就是让普通民众发挥新闻传播的作用。 党性原则和群众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两大基石,它要求党的新闻事业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要动员和鼓励群众参与党的宣传工作。 随着传播技术的更新换代,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普通公民要求参与新闻报道的呼声愈发强烈,于是公民新闻异军突起。 凭借现代传播媒介,公民新闻倡导普通民众主动参与新闻传播并且积极报道,而这恰恰响应了“人民报刊”与“群众办报”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要理念,是在当代中国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鲜活实践。

( 三) 公民新闻是践行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载体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集聚正能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官方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大量宣传, 但是公民新闻却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公民新闻具有的传播及时性、传播主体平民化、传播内容广泛等特点,可以加强舆论监督并对官方媒体形成有效的补充。 因此,在践行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过程中,公民新闻可以发挥其优势,发动普通民众积极参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报道,鼓励公民报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迹,弘扬社会主旋律,使公民新闻成为践行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载体。

三、公民新闻在当代中国新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普通公民参与新闻报道的意识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借助微博、 微信和BBS论坛等互联网平台发布新闻,使得公民新闻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然而,公民新闻自引入中国以来,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公民新闻的价值导向问题

普通公民是公民新闻传播的主体,但是公民个人价值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不少矛盾冲突比较尖锐,各种利益也在交织博弈,而这些问题都集中呈现在公民新闻媒体这种“拟态社会”中。 正是由于各自利益的冲突,导致公民新闻出现了一些负面报道和带有攻击性的报道。 有时对同一事件的报道由于不同公民各自的价值观不同,出现各种各样的报道,引起网络舆论。 此外,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媒体推行“网络霸权”、“政治渗透”和“文化殖民”,甚至利用网络媒体向我国输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在网络盛行。 这使一些人模糊了价值边界,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功能。 然而公民新闻的价值导向往往以个人的价值观为依据,那些有着“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 等低俗价值观的公民为了追名逐利会对新闻事件进行损人利己的片面报道,这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党性和人民性理念,更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公民新闻的可信度问题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拥有更多的可选信息渠道,渠道的选择常基于其对信源、渠道可信度的判断。 然而在公民新闻报道中令人最为忧虑的恰恰是新闻的客观性和可信度问题,主要包括信源可信度和渠道可信度等问题。 在“全民记者”时代,人人都有可能在网上传播信息,人人都可以参与新闻的报道。 但是,对于普通公民而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未受过专业的训练,他们的文化水平、对事实的鉴别能力和调查能力良莠不齐,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虚假新闻。 那么受众就会质疑公民新闻的可信度,即那些通过普通公民报道的新闻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无稽之谈。 从2014 年跨年夜发生的上海踩踏事件来看,某网友上传有人在事故发生的当晚向人群撒钱的图片和视频,引起网络舆情,但是后经警方证实撒钱与踩踏事件无关。 由此可见,公民新闻报导往往带有主观色彩,难以用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处理,而且亦难避免有人会借助这个公众空间混水摸鱼,发放一些负面或甚至失真的报导。

(三)公民新闻引发的违规侵权问题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表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受众传播内容违法或失实的新闻,从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公民新闻本身提倡的是自由表达的形式,但是自由可能被滥用。 在互联网上,信息传播可以自下而上,每个用户都可以制造信息,提供给网络向成千上万的用户传输,传输期间没有新闻审查和核实系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民新闻的传播主体出现了其行为自由度与其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不协调的情况,这一矛盾已经导致了许多消极的结果:名誉权、隐私权、知识产权等等受到了以往前所未有的侵害。 公民记者无须有记者证,他们的身份可以是随时出现,可谓防不胜防。 因此,如何防范公民新闻引发的违规侵权问题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四、新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公民新闻有序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经济步入新常态,文化呈现多样性。 在新形势下,公民新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尤其是网络社交媒体已成为公民新闻的重要载体,极大地促进了公民新闻的发展。 但是网络虚拟现实中弥漫着大量“网络雾霾”,如网络谣言、垃圾信息以及弹出式广告等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破坏了网络生态。 公民新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新兴的组成部分,理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针对我国公民新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发挥其引导功能,规范公民新闻的发展。

(一)以党性和人民性理念端正公民新闻的价值导向

习近平主席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坚持了党性又体现了人民性,二者相辅相成。 当前,要想解决我国公民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价值导向问题,就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理念中党性和人民性理念的引导功能,使公民新闻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首先,在政治上以党性理念引导公民新闻,使公民新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对公民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偏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要防微杜渐。 其次,在组织上要引导公民新闻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还要抵制公民新闻的娱乐化、庸俗化以及恶搞的新闻,把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作为主流。 最后,在思想上以人民性理念引导公民新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公民新闻报道的内容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只有以党性和人民性理念端正公民新闻的价值导向,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公民新闻的作用,从而赋予公民新闻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

(二)以真实性原则提高公民新闻的可信度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用事实说话。 马克思认为,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与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 构成了新闻真实与否的区别。前者因据实报道而真实,后者则因不据实报道而不真实。 在自媒体时代,由于公民新闻缺乏把关人的审核,导致了一些违背客观事实的失真报道, 甚至在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新闻,这大大降低了公民新闻的可信度。 因此,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实性原则引导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 具体的应对策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公民新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事实说话,保证公民新闻的客观公正,在新闻报道中不能全凭个人喜好和主观臆测;第二,从公民新闻的信源和传播渠道两个组成部分提高公民新闻可信度。官方媒体要对公民新闻的信源进行核实, 以确保信源真实,并且加强对传播渠道的管控,杜绝虚假公民新闻的扩散。 第三,号召普通公民学习新闻相关知识,组织公民新闻交流会,加强公民对于新闻的选择、理解、判断、质疑等能力。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将真实性实践理念落实到公民新闻中,从而提高公民新闻的可信度。

(三)以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理念加强公民新闻的规范

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职业道德则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工作者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的基本看法。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道德对人们的激励作用,在于通过内心“自律”达到抑恶扬善。 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职业道德,就是用自我约束的力量,用内在规范的力量,来规范新闻工作者的行为。 我国公民新闻兴起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公民个人道德水平还不是太高,因此在新闻报道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道德行为和违规侵权的案件。 所以在“全民记者”时代,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化作用,提高全体公民的新闻职业道德,增强公民记者的责任感。 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公民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其次,成立有关公民新闻的自律组织,制定公民新闻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再次,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将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置于群众监督之下。 最后,还要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来克服公民新闻报道的低俗之风,要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公民新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总之,公民新闻是随着信息传播技术革新而产生的一种自下而上的新闻传播形式,从属于我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虽然近年来公民新闻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在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实践中却出现一些问题。 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公民新闻的有序发展,规避公民新闻产生的问题。 另一方面,公民新闻要贯彻落实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加强公民新闻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热点问题的联系,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新闻,使公民新闻成为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先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4]范东升.公民新闻的兴起与启示[J].国际新闻界,2006(1).

[5]张春林.群众办报思想的源流及其延伸[J].重庆社会科学,2008,(8).

[6]魏如飞.新闻生产的个性化转型:公民新闻概念及特性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8).

[7]林三芳.公民新闻的发展现状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公民新闻的力量与乱象[J].新闻界,2013,(23).

[8]陈猛.当前公民新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15(6).

[9]熊程,邹一沛.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与发展[J].青年记者,2013,(23).

[10]蔡丹,蔡永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的网络文化建设[J].贵州社会科学,2014,(5).

新闻职业观研究 篇2

一、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内容

所谓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指新闻记者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与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新闻工作理想、新闻工作责任、新闻业务技能、新闻工作良心和新闻工作荣誉五部分。

(一)新闻工作理想

新闻工作理想指的是对新闻工作的选择及新闻工作成就的向往和追求。任何人在其新闻工作生活中,都必然会面临着对新闻工作的选择和对新闻工作成就的基本倾向。因此,新闻工作理想是对待新闻工作的一种总体的认识及态度,是新闻工作道德的核心部分或曰“灵魂”,新闻工作者只有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态度,才能在新闻工作中就会表现出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新闻工作责任

一般地说,责任就是义务,因此新闻工作责任就是从业者对社会、对公众所承担的新闻工作义务。在新闻工作生活中,新闻工作责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要求。新闻工作责任可以从工作者对社会、对群众、对国家等关系中发生,也可以从工作者之间的个人关系中发生。每一个从业者的工作本质上都负有小到对本单位、本部门、同仁们的义务,大到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即负有一定的新闻工作道德责任。在新闻工作中,高度的责任感表现为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担负起自己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神圣职责,不避困难,不怕挫折,不畏艰险等。新闻工作者的这种高度的责任感表现在敢讲真话和敢究真情上。

(三)新闻业务技

新闻业务技能是指进行新闻工作的业务能力要求。职业道德不但表现为自觉履行新闻工作责任的愿望,还要表现为完成职责的过硬本领,只有具备高超的新闻业务技能,才能出色地履行新闻工作责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所以,良好的新闻业务技能便具有了深刻的职业道德意义。

(四)新闻工作良心

一般来说,内化的规范也被称之为良心,良心是人们的思想、言行的标准和尺度。良心形成特定的动机、意图和目的,从而促使人们自觉地去遵守道德规范。新闻工作良心就是新闻工作工作者对新闻工作责任的自觉意识。新闻工作良心是建立在新闻工作道德责任感的基础之上的。当新闻工作工作者对自己应承担的新闻工作责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形成了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时,也就确立了自己的新闻工作良心

(五)新闻工作荣誉

新闻工作荣誉是新闻工作工作者在新闻工作生活中的精神生命。新闻工作荣誉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工作者对自己的新闻工作活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的自我意识,也就是新闻工作良心中的知耻心、自尊心和自爱心等; 新闻工作良心中的这方面,往往能够使一个人自觉按照新闻工作责任的要求去履行义务,以保持新闻工作信誉、尊严和人格完美;另一方面,是指社会用以评价新闻工作工作者行为的社会价值尺度,也就是社会对工作者履行职责的行为做出赞赏和评价,新闻工作者应通过自身的形象和行动去塑造优秀的职业形象,以获得良好的声誉和荣誉,如不做与自己的职业身份和形象不相符合的事情,更不能作降低新闻职业身份和形象的事情。

二、当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报纸、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观如何,直接关系到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与否。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事业以及记者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近年由于新闻媒体快速发展,新闻队伍不断扩大,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薄弱和自律不严,媒体管理一时

跟不上,法制也不够健全等缘故,加之当前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负面作用,以及受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和侵袭,致使有些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背职业道德准则,损害新闻媒体的信誉和形象。

(一)当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

职业道德行为的失范和腐败现象在新闻界的滋生蔓延,己经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诸如“防火防盗防记者”、“一流记者卖情报,二流记者炒股票,三流记者编书稿,四流记者供本报”之类的顺口溜,尽管有一定夸大的成份,但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对新闻界的不满和忧虑。当前我国新闻队伍职业道德滑坡、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行为失范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偿新闻。把新闻这种精神产品完全商品化,实行以金钱为中介的新闻买卖。如新闻广告化或广告新闻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出卖版面(播出时间),用一定的版面或时间刊播买方指定的报道内容,以达到赚钱的目的。同时往往打着“协办”、“赞助”、“专刊”的形式,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有的甚至转让刊号,出卖报纸出版权,严重违反《报纸管理暂行规定》。

第二,收受礼金。记者心安理得地接受被采访对象提供的各种好处,如收受红包、礼品等。一些私欲膨胀、意志薄弱的记者往往在尝到“甜头”之后不能自拔,有仅别人给的全都拿了,而且还得才进尺伸手要。结果陷入泥淖,不仅丢掉了工作,甚至还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第三,贪图享受。整天热衷于“泡会议”、赶“场子”,喜欢采访各种“产品鉴定会”、“请柬新闻”等。而不愿下基层采访,不愿到艰苦地区采访,整天浮在表面上,把被采访单位提供的通稿改头换面,标上自己的名字便当作新闻来发表。

第四,报道失真。出于种种原因,漠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尤其是有些新闻记者受名利驱动,一味追求轰动、刺激、煽情的效果,屡屡在报道中无中生有,夸大其词,造成恶劣的影响。

第五,导向错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顾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在报道中宣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四色报道”频频见诸报端。所谓“四色报道”,即红色的秘密(报道领导人的秘闻趣事)、金色的诱惑(津津乐道大款大腕的奢侈生活方式)、黄色的刺激(大力渲染淫秽内容)、黑色的恐怖(对暴力凶杀的详尽描绘)。

(二)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新闻媒介或记者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

第一,经济利益的驱使。眼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财富崇拜为兴奋点的社会大环境,对一些记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凡事以经济效益为上,一心扑在钱眼里。此外,由于新闻采访工作是一项高强度、快节奏的重脑力劳动,让很多人觉得记者是吃青春饭,只有年轻人才顶得住,得趁年轻“揾多点”。因此出现了部分记者只求眼前实际利益,放松了对自己素质和职业的严格要求。

第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忽略。一些媒体的领导认为只要记者不在政治原则问题上犯错,其他的问题无关大局。于是对收受礼物、红包、纪念品等往往睁只眼闭只眼,放松了对属下新闻记者的政治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有的单位,一年到头难得开一次业务例会,政治学习例会就更少之又少。第三,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有的媒体主管部门对记者操守的管理存在盲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奖惩机制未够完善,一旦记者出现了事故也只能听之任之。《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强调:“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索要或接受任何形式的礼金„„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但仍有记者将其视为一纸空文,我行我素,屡屡犯禁。

三、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我国的新闻媒体具有很强的党性、很高的权威性、很广的联系面、很大的影响力的特点。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必须实事求是,无私公道,廉洁清正,以身作则,正确运用新闻工具,起到党的喉舌作用。为了保证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建立完善法规把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纳入法制轨道

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要接受经济规律的制约,接受国家法律的制约,接受社会公德的制约。新闻业走向市场,也要接受新闻业的规律制约,接受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约,接受新闻道德的制约。西方国家都对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立法,如美国记者公会1934年就通过《记者道德律》,而我国有关记者职业道德的法律还是一片空白,连一部行政性法规也没有,仅公布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1991年1月制订、1997年1月第二次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可是,由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是一个群众性团体,它制订的这个《准则》一点法律和行政约束力都没有。从内容上看,由于上述原因,这部《准则》没有制约条款,对违反《准则》的人和行为,也没有明确的处理办法。为此有必要推进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加快《新闻法》的出台,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立法,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行为进行规定,对违法行为追究其相应责任,从法律角度加强对进行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约束。

(二)加强新闻记者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新闻职业道德修养是新闻从业人员自觉按照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等活动,它不仅包括依照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而进行的反省、检查、自我解剖与批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职业道德品质,而且还包括在新闻职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操和达到的职业道德境界。为了维护新闻传媒的声誉,重新树立记者的良好形象,一方面,各级新闻传媒及领导机关应该重视记者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党委宣传部门、新闻研究单位、新闻培训单位以及各新闻媒体都要把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当作重要事情来抓,引导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断更新知识、熟悉业务,逐渐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应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读者、听众或观众服务。记者发出的每一篇报道,都要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在采访活动中,记者要公正无私,要按照新闻价值的标准来选择、衡量,不能把个人偏见、个人好恶和个人关系带到工作中来;其次坚持主持正义和真理,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新闻记者应该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在采访活动中,记者会经常接触到社会上的矛盾冲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称职的记者,要以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以除恶扬善、扶正祛邪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坚决同那种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以及错误言行作斗争;再其次坚持尊重事实说真话的原则。党的新闻工作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说真话,客观报道,客观报道这一概念既指新闻报道内容上的真实,也指新闻报道在形式和手法上要遵守新闻职业道德,一个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富有责任心的记者,绝不会把一些有可能是谣言的东西抢发给群众,以高度的新闻职业道德约束自己,追求真正的客观报道,这是新闻工作者永远不能推卸的责任;最后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利。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活动中,到哪里采访、不到哪里采访,采访中抓些什么、不抓些什么,采访之后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以及怎样报道,这在很多情况下是由记者个人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记者手中是有一定权利的,这种权利完全是由记者工作性质决定的,是党和人民给予的,绝不可看作是个人的资本。只有立业为公,真正履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这种权利才是用到正道上,记者手中的笔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三)健全新闻机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健全新闻机构内部的监督约束机制,使记者职业道德建设制度化,是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保障。首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度的内容要细致周密,不能有漏洞,让人有空子可钻,不但要规定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而且还要规定对违法规定的行为的处罚措施,使记者有章

可循,有制可依;其次是各级新闻单位的领导要按制度办事,把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使各项规章制度不至于流于形式;最后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对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和在新闻报道上作出显著成绩的记者,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表彰或奖励,对自觉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并在新闻报道上作出突出成绩者,论文的标准格式应予以重奖,并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以激励大家献身于新闻事业。对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人和事,要根据错误的性质、情节轻重和造成的危害,分别予以批评教育、处分,个别严重者应调离新闻单位,对违法者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四)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媒体信用等级评价机制

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监督新闻记者和新闻单位,推动他们端正行业行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促进其职业道德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种快速、便捷的新闻记者身份查验手段和举报投诉渠道,可一方面有效地打击假记者的诈骗活动,另一方面对新闻记者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有力的监督和查处。同时,建立一个媒介等级信用评价机制,发假新闻多的媒介信用等级相应降低。在这种机制的制约之下,权威性强的媒介、从不发假新闻或者极少发假新闻的媒介就会脱颖而出,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支持,得到更多的信任。

参考文献:

新闻职业观研究 篇3

一、高职学生职业观现状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生计还关系到他们的尊严。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当适应时代的需要, 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 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 了解高职学生的就业观现状, 对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 关注自身发展机遇。46.8%的学生上大学之前就开始关注就业问题, 36.9%的学生已进入大学就开始关注就业问题。可见, 由于当前我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学生非常关注这一问题。同时, 大学生把兴趣、薪酬作为考虑就业的第一位、第二位因素。这表明学生更加关注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面对当前“就业难”的严峻形势, 44.8%的学生选择“社会经验”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但也有10%的学生选择“家庭背景”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 这也看出“二代”现象的出现, 使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消极, 认为理想工作的获得凭借其他社会关系, 而不是靠自己实际能力。

第二, 倾向大中城市和比较稳定的工作。在调查中, 71.1%的学生选择沈阳、大连之类的二线城市, 只有4.8%选择城镇或乡村。这表明大学生仍然没有摆脱就业门槛的观念, 希望留在大、中城市获得更多自身发展的机会。没有考虑到其他综合条件, 毕业之后回报家乡的就更少了。68.3%的学生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这表明大学生仍具有就业的门槛观念, 还是倾向比较稳定的工作岗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不仅要从个人主观愿望出发, 考虑个人的兴趣和意愿, 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需要, 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 着眼现实、面向未来, 既不好高骛远, 也不消极被动, 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

第三, 创业意识不强, 创业能力有待提高。创业是拓展职业生活的关键环节, 不仅需要充分的思想准备, 敢于创业的勇气, 还需要具备创业的能力。调查显示, 50.1%的学生认为创业是“自己为自己工作”, 33.6%的学生认为创业是“开办一个公司”, 16.3%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是“开发一项技术”。由此证明, 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并不全面, 思想准备并不充分。在回答“你认为大学生毕业不适合创业的最主要原因”时, 50.7%选择“缺少社会经验”, 20.8%选择“不具备风险承担能力”, 16.3%选择“缺少资金”, 12.2%选择“缺少团队成员”。可见, 大学生除了要具有立足创业、勇于创业的思想准备外, 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打破“学历本位”的观念, 树立“能力本位”的意识, 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大学阶段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二、“三爱”教育是高职学生职业观培育的动力源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了“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的明确要求,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任务、明确了新要求。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1.弘扬学习光荣, 形成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从《论语》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到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的今天, 崇尚学习一直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性格。尤其是今天,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人们置身于知识的海洋之中, 并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和条件, 比如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更新知识的必要途径。学习不只是单纯的知识积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意思就是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 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因此, 学习还要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 善于思考、加工和创新。弘扬学习光荣, 形成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也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

2.弘扬劳动光荣, 重视实现价值的职业评价。“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中央领导强调, “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 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 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这段话深刻地诠释了“爱劳动”, 弘扬劳动精神,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的重要意义。同时, “爱劳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理念包含的方面。

3.弘扬爱国光荣, 树立技能报国的职业理想。热爱祖国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就形成了热爱祖国, 矢志不渝;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维护统一, 反对分裂;同仇敌忾, 共御外侮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承担起对祖国的责任。这种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一个人对祖国爱的越深, 历史责任感就越强, 人生目标就越明确, 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 就是要树立技能报国的职业理想, 才能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续写光辉的篇章。

三、创新“三爱”教育途径, 培养高职学生正确职业观

(一) 利用网络新媒体, 共唱“三爱”主旋律

在如今开放的社会条件下, 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第一影响源”, 它以便捷性、多元性、直观性等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 尤其得到大学生的喜爱。因此, 高职学生职业观的培育也应该与时俱进, 以网络新媒体为载体, 更好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抵制其消极有害的影响。一方面, 创建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绿色网站。用“三爱”为主导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帮助学生明确对职业的认识、态度和观点, 从而做出正确的职业评价, 选择正确的职业方向。另一方面, 创建有关的QQ群、微信群, 利用现代信息理念, 采用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方法形成有效的网络管理组织, 改革职业观教育的管理机制和教育方式。

(二) 把握课堂主渠道, 加深对“三爱”的理解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学生提高理论思维和自身素养的主要渠道。理论思维是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 指导人们社会实践的一个种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 一是培养高职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用哲学思考, 培养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他们终身学习的理念。二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劳动不仅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还表现为管理劳动、服务劳动、公益劳动等多种形式。每个人的职业不同、能力大小不同, 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兢兢业业, 就应该对其人生价值给予积极可定的评价。三是让高职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高屋建瓴的立意、环环紧扣的逻辑;结合党的最新文献的学习, 使高职学生对当今世界的新形势和时代提出的新挑战做出科学的判断。从而, 促进高职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从理论上深刻理解对祖国的热爱。

(三) 突出学风建设, 升华对“三爱”的认识

学风是大学生读书与治学的风气, 一所大学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灵魂, 它是学校整体形象的反映, 也是办学质量的衡量尺度。目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 比如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氛围不浓、目标不明确等。突出学风建设有利于升华高职学生对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认识。一是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技能报国的远大理想, 帮助他们做好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的规划, 解决他们学习目标迷茫和缺乏的问题。二是帮助高职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从求学到知学再到乐学, 从提高学习认知到增强学习情感, 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从而形成勤奋、严谨的优良学风。三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掌握, 也包括学会做人, 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树立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的正确观念。

(四) 加强社会实践, 体验对“三爱”的情感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应用活动与创新活动。它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社会实践具有现实性。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可以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去了解和认识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 又可以运用理论分析社会上一些现象和事件的根源, 看清其本质, 把抽象的理论变为生活中的具体行为。二是社会实践具有学习性。在社会实践中, 高职学生把老师讲授的“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进行选择和鉴别, 再进一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就指出:“你要有知识, 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 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 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 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通过社会实践的平台比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 高职学生从个人经历、自身体验中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 展现出更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EB/OL].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5/0429/c172467-26920659.html, 2015年4月28日.

[2]谢宏忠.大学生价值观导向——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 [M].人民出版社, 1991.

[4]夏金元.深入开展大学生“三爱”教育的有效途径与长效机制[J].江苏高教, 2014 (4) .

观新闻故事有感 篇4

今天晚上,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一个新闻故事,很有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说的是沈阳市一位老板开了一个叫金丰超市的商场,开业两年期间,被政府有关部门检查罚款了39次。第一次是在开业的时候老板打出“金丰超市,物价最低”的标语,工商局的人说用“最”字做标语违反了《广告法》,要罚款。第二次工商局的人想捞点钱,就去金丰超市把真的烟说成是假的烟,把烟没收,还要罚款,老板请朋友帮忙才把烟拿回来。可是,过了几个星期,工商局的人又再次来到金丰超市,把真的白酒,说成是假的白酒,要没收并罚款。面对无休止的检查罚款,老板忍无可忍,拿起了法律武器,向法院提起了诉讼。工商局的人怕事情败露,连忙做老板的工作,让他撤诉,老板饶了他们,撤了诉,工商局的人赶忙把白酒和罚款送了回来。从这件事老板懂得了法律的重要性,以后每当有不合法的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老板就毫不留情地到法院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看完这篇报道后,我很有感触,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太重要了,我要从小学好法律知识,更好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新闻职业观研究 篇5

一、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职业观现状

(一) 学生就业准备

目前我国就业问题形势十分严峻, 经调查显示, 58%的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这一心理, 将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做出一系列消极的选择。调查中显示, 学生不乐观态度的程度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成正比。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一情况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调查显示, 65%的学生已经对自身的职业技能进行培养,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开始工作之前, 52%的学生认为, 自己在创新意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上有所欠缺, 其中80%的学生已经开始培养自己相关能力。

(二) 学生毕业后的目标

经调查显示, 65%的学生, 在毕业后选择立即就业, 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比重较低, 而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仅占2%。并且总结调查资料我们可以发现, 低年级的学生对毕业后的打算显得比较空洞, 偏向理想主义。而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高, 学生对于毕业后的打算更为实际化。

二、中职骑车维修专业学生职业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就业意识强, 但是准备工作不充分

目前我国汽车维修专业的中职学生, 对于就业前景以及市场行情都有明确的了解, 也认识到学习专业课程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 自制力较低、学习主动性变弱等问题相继产生, 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这部分学生处于青春期, 爱美的天性导致他们在动手实践课上有所拘束, 综合种种原因, 学生普遍会存在一种“常立志”的现象, 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学生就会对未来产生迷茫, 恶性循环。

(二) 眼高手低, 目标大而空洞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汽车行业, 主营业务均为下述四类:汽车特许经营企业、国有合资制造厂、综合性修理厂、以及小型的汽车修理店铺。经过调查显示, 学生对于4S店的向往程度是最高的, 其次就是大型汽车制造工厂。虽然许多小型私人经营的汽车修理店铺或是汽车销售店铺目前经营状况依旧良好, 但是在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依旧与4S店等存在较大差距, 导致中职毕业学生在4S店以及大型汽车制造工厂前扎堆, 而小型私有店铺却无人问津, 供需产生明显矛盾。

(三) 盲目追求专业对口, 导致个人就业渠道狭窄

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是每一名在校学生的梦想, 但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 人才数量与岗位需求之间已经产生了巨大的供求矛盾, 这一现象在汽车行业中格外明显。

(四) 角色转换较慢

依赖心理是目前我国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中职学生年龄普遍较小, 认为自己的就业、生活等各方面都应当由父母以及教师负责。在毕业之后, 个人独立性较弱, 大部分学生没有从学生的身份中走出来, 正确认识到自己应该独立, 而不是依旧依赖父母。并且在求职过程中, 会出现盲从现象, 普遍以寝室或者班级为单位, 建立小群体, 群体中有一人找到了一个比较不错的岗位, 其余人便会跟踪这个人的节奏, 到该岗位就职, 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寻找岗位。

(五) 工作环境、地点、收入与预期有差距

大部分学生都想在出生地工作, 不愿离开父母的怀抱。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 并没有接触社会, 对社会环境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让这部分学生将自己的毕业薪资定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 另外, 对职业发展过程了解程度较浅、学生没有认清自我价值等原因, 也有可能造成学生盲目追求高薪, 但是作为高职学校的应届毕业生, 自身并没有符合理想薪资的工作能力以及个人价值, 所以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在薪资方面存在较大矛盾。

三、针对目前我国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职业观存在的问题找出对应解决方式

(一) 正确看待汽车维修行业

正确看待汽车维修行业, 是对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因为社会分工不同, 所以才会产生不同的职业, 每个行业之间虽然有所不同, 但是却一定会有一丝联系。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专业可以对应社会上任意一个职业, 或者是一个职业群体, 所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 对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深入了解当前所学专业等方面, 均有积极向上的作用。通过不断让学生吸收正能量, 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会有推进作用, 而积极向上的三观, 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 正确看待自身技能机价值

眼高手低已经成为当前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将对毕业生就业造成巨大阻碍。教师应当教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 认清自己的在社会中的位置, 从基层做起, 一步步积累工作经验, 达到自己预订目标。并且要锻炼学生独立性, 让学生从依赖中走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就业需求。

结束语

社会在不断发展, 各行业的用人要求以及用人数量也在不断改变, 本文从我国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职业观的实际情况入手, 找出存在的问题, 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对应解决方式, 希望可以为我国中职学生职业观教育行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荐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 职业观教育的重要性, 在中职学生教学中已经逐渐凸显。职业观的本质就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个人职业范畴内的综合体现, 个人的职业生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观, 所以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从我国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深入分析问题, 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式。

关键词:中职教育,职业观教育,汽车维修

参考文献

[1]艾凉琼.官本位的传统职业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J].理工大学学报, 2013, (3) :5-7.

[2]梁迪.构建职业观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生职业指导体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2, (14) :9-11.

[3]芮必峰.鼓吹者、旁观者、参与者—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观[J].作家, 2011, (10) :107-108.

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篇6

一、新闻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

所谓新闻职业精神,主要是指职业视角下对从业者的职业要求。新闻报道是一种为公众服务的职业,其职业精神是指在履行新闻职责、执行新闻工作任务时,从业者所表现出的工作态度、职业素养以及工作使命感。新闻职业精神的基本要求为认真、如实地做好新闻传媒工作,为社会大众呈现一个客观的新闻事实。所谓新闻职业道德则是价值视角下对从业者的思想约束。新闻职业道德主要是指法律层面之外的善恶标准、是非观、荣辱观,主要表现为在新闻工作者处理各类问题、各种关系时表现出来的职业作风、观念,是新闻工作者工作行为中的守则。

新闻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之间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在实际新闻工作中,工作者要遵循新闻事实的客观性,采用科学的方法追寻更深入的新闻线索,不畏艰难,不计得失,在职业道德的约束下,高效而深入地完成新闻工作任务,由内到外地实践新闻工作。可以认为,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职业精神的外在表现,而新闻职业精神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在驱动力。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职业道德面临的冲击

(一)新闻盛行炒作、虚假现象

新闻市场化不断演变的过程中,新闻炒作、虚假现象日益广泛,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遭受着市场利益的严重考验。随着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媒体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猛,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为了抢占公众的注意力,一些媒体不惜以创造虚假新闻、炒作新闻来博取受众注意力,继而实现背后的商业利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赋予了新闻人越来越多的便利,几乎所有的新闻信息都能够实时地被传达到观众层面,但这种情况也使得许多新闻人弱化了对于新闻的考察、实践、验证等多个新闻处理环节,只为了第一时间抢占头条、博得观众眼球,从而导致虚假新闻在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过分追逐个人隐私,低俗化

新闻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造成一些媒体不惜以低俗化的新闻报道来获得关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被腐蚀。事实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一些低俗的现象正通过互联网快速地传播,新闻工作者理应过滤甚至批评这种低俗的新闻。但由于这类新闻的拥护者多,许多新闻工作者违背了新闻职业的是非观、荣辱观。在缺乏对新闻有效监管的环境下,许多新闻的报道实际上都已经触及了道德的底线。与此同时,炒作新闻的背后还衍生了新闻暴力——对私人信息的过度挖掘。例如,2013年著名歌星王菲的离婚事件,当王菲在微博发布新闻后,各种媒体第一时间内蜂拥而上,追查当事人的第一手信息,最后有关媒体也确实在最短的时间内贴出了相关人员的情绪、状态。但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媒体人为了拍到照片,不顾交通安全、不顾当事人的私人状态,只为获得新闻,取得关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四通八达,新闻记者以报道他人隐私来吸引受众关注,这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正常生活秩序,也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众形象。

三、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一)坚定新闻理想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的新闻行业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在市场化的引导上出现了过于追逐利益而新闻理想失守的现象。坚定新闻理想,是现阶段建设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必要措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长期的新闻实践经验总结,对今天的新闻工作仍有普遍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更好地明辨是非,坚定新闻工作理想。

(二)构造和谐的新闻环境

将新闻行业引入市场,是为了利用竞争来促进新闻行业的整体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将会容忍新闻行业的无底线竞争。想要进一步提升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就必须构建一个和谐的新闻环境。

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对新闻行业的监管机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立法,对新闻行业中出现的虚假新闻、炒作、涉及个人隐私的行为作出严格的惩罚规定。同时还应该强化事前预防的监管机制,不能够事情发生了再来惩罚,甚至以此作为新闻监督的重点,而是要切断这些通过新闻传播途径,影响社会风气。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在新闻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学习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秀道德品质,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三)强化市场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当前我国的新闻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重业务能力,轻道德精神”的培养误区,导致许多新闻人才不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而市场在招聘过程中,也常常忽略了对于新闻人才品德的考察。基于此,我国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强化新闻专业中道德素养的教育,进一步引导市场在聘用新闻人才时,对人才进行综合考察和考评,提升外部市场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约束,促进新闻工作者新闻道德和自我约束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07-17.

[2]易其洋.议新闻职业道德减损的客观原因[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5):56-58.

上一篇: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管理下一篇:本土体育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