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研究(精选12篇)
民生新闻研究 篇1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思是说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勤劳就什么都不会缺乏了。这句话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是最早提及“民生”的著述。所谓民生新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关注百姓生计,报道百姓生活的新闻。这是一种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提法,蕴含着一种民生优先、改善民生的大众情怀。随着“以民主促民生”的社会共识逐渐形成,民生新闻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关注和喜爱;同时,民生新闻又不能把视角全部放在百姓日常生活的琐碎和表面上,或以庸俗、暴力、色情、夸张等取悦受众,还应考虑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充分发挥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形成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民生新闻。
1民生新闻是中国新闻形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些晚报、都市报开始以其体贴入微的民生视角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从而走进寻常百姓家,并逐步获得认同和发展。2003年,孙志刚事件的集中报道以及由此导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使民生新闻得到了广泛认同和空前发展。近几年来,民生新闻关注民情、民意,聚焦社会热点、难点,体现民生视野、民生态度,彰显服务民生、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已经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成为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的宠儿。
民生新闻能让受众“获取人际交流的‘亲切感’与社会的‘尊重感’,获取参与公共事务与拥有心理依靠的虚拟满足感,从而获得媒介抚慰以弥补社会心理层面上的缺失”[1],能最大限度地从新闻中得到“实惠”,因而得到了受众的普遍欢迎。这是与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分不开的。
关于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有如下观点:①民生视角,本色表达,人文关怀,整合营销[2];②民生内容,平民视角,民主的价值取向[3];③民间立场、民众视角、民本取向[4];④构成民生新闻要件的是新闻本位、舆论监督、人文关怀[5];⑤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是其根本和核心[6]等。引用比较多的是暨南大学董天策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主要包括: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7]。这些说法都从不同方面对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进行了阐释。简单归纳如下:因为民生新闻关注民生现场,贴近百姓生活,反映群众心声,紧扣时代脉搏,所以,它能日益繁荣,成为中国新闻形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2民生新闻也应重视舆论引导
民生新闻的首要任务是全面解读党的方针政策,让党的爱民富民惠民安民措施家喻户晓。如果说媒体是旗舰,那么,民生新闻就是化雨的春风。和其他新闻一样,民生新闻同样肩负着舆论引导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民生新闻是老百姓自己的新闻。它反映的是现实社会普通群众的生存发展状况,是人们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好的民生新闻,一定是顺应民意的,是人民群众真实意愿的反映,不仅有内容、有思想、有深度,而且能让受众感到暖心、贴心。
民意,既有主流民意也有非主流民意,有正确的民意也有不太正确的民意,有代表多数人的民意也有代表少数人的民意,甚至有混入人民群众内部的敌对势力的所谓“民意”。一个民主社会,有多种声音,也需要有多种声音的自由表达。这有利于形成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自动校正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利益调整,面临着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诸多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的现实问题。对此,群众有多元诉求是很正常的。
在反映民意问题上,民生新闻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过多地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因为强调舆论引导而把民生新闻写成脱离群众的说教新闻;二是因为强调民意而忽视舆论引导,不考虑“民意”对大局稳定带来的影响。其实,反映民意和维护大局稳定是统一的,只有大局稳定,民意才能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因此,民生新闻既要贴近民生,又要维护大局,要以促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弘扬主流的、正确的民意,引导和消解非主流、不正确的民意,同时甄别和旗帜鲜明地反对别有用心的所谓“民意”,通过对民意的有力引导,使社会舆论始终与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保持一致。
3民生新闻在舆论引导中的缺陷和不足
随着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也日益显露出来,出现了锁碎化、虚假化、错位化、市井化、娱乐化、媚俗化的倾向,忽略或弱化了新闻舆论引导作用,影响了它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别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了。
3.1锁碎化——只要能反映老百姓的生活,事无巨细,都加以报道。一些民生新闻对百姓生活内容过于敏感,常常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水管爆裂、路灯不亮、宠物伤人、井盖被盗等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普通琐事上,“内容的琐碎也必然导致新闻的表面化,报道形式过于单一,风格日趋雷同,丧失了个性和对受众的吸引力”[8],结果民生新闻成了百姓琐事的堆砌。
3.2虚假化——只要能引起轰动,哪怕经过“合理想象”,也要加以报道。社会现实生活提供给记者的新闻素材,永远与记者心中所希望的理想素材有一定的距离,而且每一条新闻的外在表象也不都是生动有趣的[9]。一些民生新闻往往不从事件本身发掘深厚的意蕴,而是通过对事件本身进行“合理想象”,或生拉硬套,或添油加醋,或故弄玄虚,来吸引眼球。
3.3错位化——只要能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就是错位、越位,也热衷于报道。“有困难,找媒体”这句话曾让媒体和老百姓都心头发热。媒体凭借话语权优势,解决了老百姓的许多燃眉之急,受到了赞赏和欢迎。这种越俎代庖的错位、越位行为,必然招致一些群众有困难不去找职能部门而找新闻媒体,不仅会影响和挫伤职能部门处理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闻的客观性也会受到质疑和影响,不利于民生新闻的持续健康发展。
3.4娱乐化——只要能迎合受众简单的娱乐心理,不惜哗众取宠,也加以报道。民生新闻使用娱乐化的表达方式来促销本无可厚非,但在娱乐的同时,民生新闻还承担着信息传播、舆论监督、舆论引导的作用。民生新闻不是花边新闻、市侩新闻的代名词,也不是街头闹剧、奇闻趣谈的承载者。民生新闻的娱乐化要以大多数受众的接受程度为底线,不能哗众取宠,不能因为迎合受众的简单娱乐心理,而使受众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3.5媚俗化——只要能赢得受众,哪怕牺牲品位,也加以报道。一些民生新闻为迎合部分受众追求感官刺激和窥探隐私的低级趣味,不遗余力地渲染低俗、丑陋、血腥、色情的细节,或以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狗仔”新闻、“花边”新闻取悦受众,将媒体变成低俗消息的集散地,将民生新闻变成市井杂谈。一味地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必然会导致民生新闻庸俗化,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影响媒体在群众中的公信力[10]。
4民生新闻舆论引导要把握受众阅读心理
民生新闻之所以成为最吸引受众的一种新闻类型,是因为它能很好地把握受众的阅读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一是求新心理。求新求异是人的天性,人们往往对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受众总想从新闻中获得新信息、新问题、新经验、新做法、新人新事和奇闻异事。二是求知心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广大受众通过各种民生新闻获取信息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三是求真心理。受众希望通过阅读新闻而认识所处环境的真实情况,而接受新闻的前提就是新闻的真实性。四是求近心理。人们总是对那些在内容、视角、地域和情感等方面与自己比较接近的事物感兴趣,因为反映这些事物的民生新闻更容易对受众的生活产生影响。五是调适心理。由于生活压力较大,许多受众选择新闻就是为了调适的自己精神状态,偏向娱乐的新闻往往有较大的市场。六是得益心理。人们常常对就业、升学、房改、医改和养老等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物格外关注,如能涉及受众的切身利益,往往能吸引受众眼球。七是参与心理。受众都有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他们渴望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民生新闻在某种程度上为市民的参与心理提供了平台。八是争取话语权的心理。从一定意义上说,民生新闻反映的是普通老百姓声音。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民生新闻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它契合了广大受众的阅读心理,既符合受众对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接近性和重要性的新闻价值的判断,也满足了受众对趣味性、知识性、服务性和娱乐性等的心理需求。相反,那些忽视受众心理、忽略舆论引导,一味追求叙事精彩,一味追求轰动效应的所谓民生新闻,注定是难以留住受众的。只有真心诚意为老百姓着想,又注重加强舆论引导,才能创作出富有文化品位和民生内涵的精品来,民生新闻之路也才会越走越宽广。
5民生新闻舆论引导要适应受众阅读需求
民生新闻如何影响受众,由民生新闻的内容决定,它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受众阅读心理的多元化,必然众口难调,想吸引所有受众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受众,再好的新闻也无法实现舆论引导。只有那些述事理性、见解独到、客观公正、语言生动、文笔清新,真正贴近老百姓的民生新闻,才能代表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才能适应尽可能多的受众的阅读需求。
5.1述事理性。民生新闻不仅仅是反映老百姓家长里短生活片断的新闻,更应该像化雨的春风一样引导受众理性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因此,不是所有的生活故事都是民生新闻报道的对象,而应该着重选择那些对大多数人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作为素材;同时,要用事实说话,寓理于事,让受众在接受新闻内容的同时,自己得出结论,并不自觉地接受舆论引导。
5.2见解独到。如果说以前的新闻缺乏对老百姓微观生活的关照,那么现在的民生新闻对生活琐事的堆砌就是走向另一极端的矫枉过正。如果民生新闻仅仅以普通百姓的视角来观察事物,往往就只能看到表象而看不到本质,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新闻的真实性就得不到保障,所以,民生新闻所报道的人和事一定要蕴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能给人以启迪,授人以智慧。这也是一个关系民生新闻生存发展的问题。
5.3客观公正。民生新闻虽然比不上报道国家大事,但同样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执行和落实。客观公正的民生新闻报道,不能偏听偏信,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这个立场,是与党和人民的利益一致的,是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致的,是与事理本来的是非曲直一致的。只有这样,才能多一点冷静,少一点冲动,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5.4语言生动。民生新闻的受众是非常广泛的,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要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要具体形象,能让受众入迷;要简洁生动,使语言更有感染力;要准确鲜明,能突出民生新闻的社会意义;要通俗易懂,能给人一种亲切感;要幽默诙谐,能折射出智慧的火花;要适当使用本色语言,尽可能地缩小授受双方的距离感。
5.5文笔清新。文章的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民生新闻也没有固定的格式,没有固定的章法。心之所想,笔之所至,怎样表达起来顺畅,有格调,有张力,往往就是最好的表达。所以,民生新闻的风格也是多样的,只要文思深邃,文理通畅,文笔清新,民生新闻就能常写常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新闻大家庭中的常青树。
6提高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实效的方法
民生新闻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成为沟通党和政府与普通老百姓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才能真正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6.1多作正面报道,要有选择地报道,要抓住典型报道。多作正面报道,是为了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富民惠民政策带来的温暖,发挥好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有选择地报道不是为了片面吸引受众眼球,不是断章取义的报道,不是偏听偏信地报道,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更广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背景下来思考、判断和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作的报道。只要有利于树立党和政府形象,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教育大多数人,不管是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都可以成为民生新闻报道的对象。
6.2摆脱零碎化、庸俗化、表面化现象,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民生新闻来自民间,家长里短的事也能在一段时间内让人耳目一新,倍感亲切。但由于内容较浅,格调不高,很难长久吸引受众。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升,广大受众需要更多、更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民生新闻,而那些零碎化、庸俗化、表面化的新闻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因此,民生新闻应发挥自身优势,找准独特定位,力戒肤浅,远离猎奇,努力寻找新闻事件的背景性信息和前景性信息,使民生新闻从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简单叙述升华到深度报道、分析性报道,并以高度和深度打造新闻精品。
6.3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民生新闻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民生新闻关注的是普通百姓的生存发展状况,它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以民本为价值取向,以民本的立场为切入点,注重对民众进行有价值信息的全面告知、情感的深层抚慰、意义的理性引导,表现出人文的情怀”[11]。民生新闻要实现它的核心价值,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12],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头,让受众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抚慰,不断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最大程度地彰显人文精神。
6.4善于从民生视角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突出维护大局的责任意识。民生新闻离不开舆论监督,也不可缺少舆论引导。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是其维护大局的责任意识的体现。民生新闻关注百姓生活,就是要善于从民生视角捕捉那些领导关心、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捕捉那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时政消息,并挖掘其与民生的深层关系,把民生新闻与社会热点、难点,与时政消息有机结合起来,推进问题的圆满解决,既突出服务性、时效性、贴近性,又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使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强化。
摘要:民生新闻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中国新闻形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和其他新闻一样,民生新闻同样肩负着舆论引导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只有把握受众阅读心理,适应受众阅读需求,才能不断提高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实效。
关键词: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受众,阅读心理,阅读需求
民生新闻研究 篇2
【出镜】记者 崔洁:我现在是在新华书店的四层,在这一楼层呢,分布的都是初中和高中的学习工具书。来到这里,我们看到有很多的学生在这里挑选着自己喜欢看的书籍,在书的海洋里遨游。
【解说】李佳乐是临汾市第四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在新华书店看书学习是他假期里最喜欢的事情。
【采访】李佳乐:来到新华书店里,我可以知道很多我不知道的知识,可以看到很多我喜欢的课外读物,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解说】书店给了孩子们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那么我们来听听新华书店的负责人陈伟丽是怎样看待孩子们在书店度过寒假的?
【采访】新华书店负责人 陈伟丽:人多的时候都坐在楼道里看,学习的氛围特别的浓。
《读书过节“充电”忙》韩胜 通讯员 究柱 令慧
【解说】在洪洞县一家儿童图书馆,记者看到,地垫上、台阶上、桌椅上到处都坐满了学习和看书的人。
【同期声】洪洞台记者 令慧:小朋友,你现在正在看的是什么书呢? 小学生(张一诺):《谁动了我的奶酪》。
记者:你平时喜欢看那些类型的书呢?
小学生(张一诺):可以告诉我们人生哲理或者是有寓意的书。
【解说】像张一诺小朋友一样,很多小学生趁着寒假来图书馆里“充充电”,一些家长也忙里偷闲,陪孩子一起来看书。
【同期声】学生家长 田瑞(两个人一起培养阅读习惯,慢慢地孩子能够喜欢上阅读,爱上阅读。)
“民生年”与民生新闻 篇3
近几年,民生新闻风起云涌,成为媒体的卖点,百姓的看点,学术界的热点,甚至有人把民生新闻的崛起称为中国新闻的第三次革命。在现今的民生新闻框架中,新闻的主体人物不再是形形色色的政府官员、知名人士、业界精英,而是个性十足的普通大众;新闻报道的重点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会议消息、成就展示、官员出行,而代之以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衣食住行;新闻取舍的标准由是否重大、普遍、典型,上升到有没有现实的实用性。随之而改变的是媒体的主流声音,摒弃了空洞的说教、生硬的指令,代之以温馨提示、真诚帮助,乃至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现实心声。这种新闻价值观的变化,使新闻更贴近实际,更贴近群众,更贴近生活,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民生新闻的勃兴,是对长期以来官化新闻的强烈反应,是人们的需要和市场需求的产物,更是社会进步和媒体解放的重要标志。百姓视角、百姓情怀的定位,使得“民生新闻”得以存活,但值得注意的是,民生新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窄、庸、浮的误区,一些媒体对“民生”的理解有偏颇,过分关注百姓的具体生活,将民生新闻局限于百姓的生活琐事上,使得一说起民生新闻,很多人首先想起的是停水停电,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邻里纠纷,新闻事件琐碎重复,新闻变成了琐闻。在表达方式上随意、粗糙,大多在事件的表象上做文章,隔靴搔痒,不去做深入调查和背景分析,让很多新闻素材的内在价值白白流失,没有更好地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服务,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影响了传媒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媒体要做好民生新闻,避免报道流于肤浅,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不能把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当成记录民众的日常生活,不仅要向受众展示事件、描述冲突,还要向受众解释事件为什么和哪里值得关注,并提供合理的建议,帮助其积极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生活资讯,无论是灾害报道还是轶闻趣事,都应该突破就事论事的层面,赋予它新闻的文化内涵和深层的社会意义。应该在正确的舆论引导上下工夫,关注社会的基本生活形态,真实报道社会环境的客观变化、文明进步的重大动向,强调人文关怀,体现民生的视角,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应去反映、解决真正关系群众利益的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尤其是政府关注且又与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摒弃浮躁的“泛民生”和民生新闻的泡沫化、平面化,使报道对象呈现多层次,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具体操作,应该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从民生角度诠释“国计”,为受众解惑
喻国明教授把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是解气的时期,90年代是解闷的时期,进入2l世纪是解惑时期。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受众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对社会转轨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譬如房地产、金融、医保等方面的政策调整或新规出台对民众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缺乏洞察力、分析力、预测力、承受力,这就要求媒体从民生角度深刻解读政府政策,满足受众思想、行动、决策的需要。从民生的角度诠释“国计”,关注政策影响下的社会生活形态,可以更好地服务大众,更利于促进“国计”的影响力、利于“国计”深入民心,更能体现“三贴近”原则,这样的民生新闻会更受读者欢迎,也会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关注群众投诉热点,注重现象而不是个体
媒体应以有限的资源去反映、解决真正关系群众利益的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着力于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及广大民众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明确解释,在寻常小事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意义,为读者指明这些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满足他们不同方面的需要。今年新学期开学后,本市几所小学突然停办了校内午餐班,使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生活受到影响。《汴梁晚报》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系列的报道,追根寻源,探明问题症结之所在,广泛倾听各方意见,寻求解决问题之对策,并最终促使了问题的解决,在公信力和权威性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收获。
监督与服务并重
群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平常生活中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有些需要通过舆论监督来解决,有些是群众遇到的难解事,需要媒体代为转达,帮着打听,这就需要民生新闻为群众提供迫切需要的各种信息和资讯服务。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首先表现为对公共利益和普遍性问题的关注,其次是对具有强烈新闻性事件的舆论监督。到位的服务会增加媒体的贴近性、可亲性,成功的舆论监督则可以提升媒体的影响力。
小栏目与大策划有机结合
有些事情对社会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群众来说至关重要,影响他们的生活,如停电、停水、出行难等问题,但这样的小问题积累起来也是社会的一个大问题,通过小栏目的报道和关注,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有些事情的存在则带有普遍性和共性,需要通过策划使运作力度加大,引起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去年春节前,有几位独居老人为了避免自己过年冷清,希望组织大家一起集体过年。他们向汴梁晚报《百姓热线》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编辑部感到其中大有文章可做,随即进行精心策划。在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下,把“独居老人集体过大年”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既满足了老人们的心愿,又使社会对独居老人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广泛的重视,同时也彰显了社会的温暖与和谐。
做好民生新闻,还应注意提高采编人员的素质。民生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要不断地学习新闻理论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断丰富社会阅历,体察民间疾苦、百姓冷暖,从感同身受的角度表达人文关怀;要及时地识别新闻,并做出准确判断、真实描述、深刻分析,克服同质化的趋向,不断在内容、形式上创新。唯有学习和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民生变为常态、观众口味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向纵深拓展是民生新闻留住观众的必然选择,只有确立传媒的社会意识,夯实基础,远离浮躁,保持新闻应有的品格,才能维持民生新闻的生机和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无限能量和空间。
(作者单位:汴梁晚报社)
民生新闻传媒导向把握研究 篇4
1 对民生新闻的正确认识
1.1 民生新闻的概念
目前很多人对民生新闻的理解很片面, 认为民生新闻就是百姓家长里短的琐事、小事, 这仅仅是民生新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对民生新闻的片面理解将会造成新闻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的缺失, 因此, 正确的界定民生新闻是做好此类节目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明确, 民生新闻是以“以民为本”的思想为基点, 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 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的一个分支。其次, 民生新闻的定位应当体现在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与民本取向三个方面, 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的关注点。民生新闻是“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
1.2 民生新闻中的政治含义
民生新闻有其独特的平民化视角和鲜明的社会属性, 但作为新闻传媒的编辑者则需要从更高的政治角度对传媒导向进行把握, 避免因为不恰当的舆论言辞而引发群众的政治思想变动。民生新闻结合了普通民众的呼声与社会反响为一体, 同时也折射出政府的一些行为能力, 因此, 在报道民生新闻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在社会舆论上的引导作用, 要提高政治意识, 将民生问题放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来进行新闻解析, 不能够断章取义的将我国的民生现象或问题, 放在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下去比较, 这样将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丧失了新闻正确导向性。
1.3 还原民生新闻的真实性
目前, 较为常见的一种民生新闻形式是以故事情节作为新闻编辑的主线, 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跟踪报道。这种方式固然可以增加的新闻事件的连续性, 能够丰富事件的内容, 给观众一个较为全面的展示, 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观众对连续报道的关注。但在运用此类新闻表现手段的同时, 必须要注意到如何保持新闻的真实性, 不能够为了丰富主题内容而进行不恰当的剧情添加, 这些添加进来的东西将会对观众的判断产生怎样的导向性影响。“事件重演”方式, 增加了新闻的张力, 提高了收视率, 但能否保证民生新闻的真实性却值得推敲。丰富的剧情会引发观众更多的想象, 从而使舆论导向发生扭曲, 导致媒介社会责任和公信力的缺失, 因此, 还原民生新闻的真实性就是要求进行民生新闻报道时, 尽量选择平实的新闻表现方式, 秉承客观、公正的新闻态度, 这样才能够对民生问题做出更好的阐述。
2 如何正确把握民生新闻的传媒导向
2.1 坚持客观的舆论立场, 把握民生新闻导向
新闻报道的根本属性是其自身的客观性, 不能够片面的将新闻制作人或播报人的意愿或思想通过事件渗透给观众, 从而造成一定的舆论导向影响。片面性是民生新闻报道中的常见问题, 认清媒体的旁观者立场才能够对事件进行事实报道。新闻媒体是一个强有力的社会舆论引导者, 因此, 在制作民生新闻的过程中, 不仅要报道民生新闻现象, 更要客观的阐述问题成因, 避免断章取义。在做新闻比较时, 要进行全方位的对比, 不仅要从民众态度上还要从政府工作上进行事实报道, 展现给观众一个真实、客观的新闻现象。
2.2 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把握民生新闻导向
民生新闻要确立正确的主题, 要认识到新闻中所反映的民生问题是民生生活中的特性问题, 要在普遍性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新闻的媒体导向功能, 实现民生问题由小处入手到大处着眼的转变, 平衡“小民生”与“大民生”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小民生”作为百姓的呼声要始终放置在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大环境下才能够得到正确的审视。民生新闻不能够脱离“大民生”环境来进行片面报道, 要将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民生决策的解读做出很好的解释, 将小的民生事件折射出的问题, 客观的描述清晰, 为国家制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4 结语
由此看来, 新闻工作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非常重大, 民生新闻的媒体导向性要依靠新闻工作者来进行严格的把关, 才能够保证新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献忠, 侯磊.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青年记者, 2010 (3) :101103.
民生新闻稿 篇5
今后,网络订餐经营将正式纳入河南食药监部门年度抽检计划。
办法要求,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交易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在其经营活动主页面显著位置公示其食品经营许可证或登记证;通过自建网站交易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在其网站首页显著位置公示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或登记证。
办法规定,通过自建网站交易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在通信主管部门批准后30个工作日内,向原发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取得备案号;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在通信主管部门批准后30个工作日内,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取得备案号。
民生新闻在电视新闻中的位置 篇6
民生新闻的“民生”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新闻传媒的经济属性逐渐得到了认可和重视,并逐步走向市场化,转换成“既是喉舌又是产业”的角色定位,直接引发了电视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传播态度也由传播者本位逐步转变为观众本位,实现了电视新闻从单纯的信息传播向双向的交流、监督、服务功能的转化,还原了大众传媒的本来面目。从央视的《实话实说》到河南的《民生大参考》、江苏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的《第一时间》等,这些“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民生新闻,都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贴近百姓这一特征。
题材贴近百姓
民生新闻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多以关注身边的百姓故事为题材,将百姓作为新闻的主角,让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尽管这些“小人物”和“小事”难以在节目中产生轰动效应,但百姓身上无“小事”,他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和空间来反映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从中实现其他新闻类栏目无法触及的领域和作用。这种地域和公众的贴近性已经成为一种竞争策略和价值追求。综观这一特色,从栏目的名称和口号上就可以直观地显现出来。如河南电视台的“百姓无小事,民生大参考”,南方电视台的“追踪热点,关注民生”。北京电视台的“心疼老百姓,为百姓说话”等。
媒体和受众的互动模式
传统的媒体与民众是一种单向的互动,即“我播你看”制作模式。媒体被动地等待着受众的来信、来电,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广阔的新闻素材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制成节目传播出去,实现所谓媒体与民众的互动。而民生新闻则改为“全民互动”传播模式。其具体做法就是全民参与制作。
直播手段的大量运用。以往的新闻,都是记者追踪线索,到事发现场进行拍摄采访,再经过后期剪辑之后呈现给观众,其中多多少少带有记者自身的主观色彩。而现在,随着传播科技的进步,新闻栏目除了通过主持人现场口播和与现场记者电话连线的方式,实现正在发生的事件与直播同步外,卫星直播车也开始了大量运用,在直播过程中,对于突发重大事件,可以随时通过直播车,实现直播室与新闻现场之间的同步传输和同步报道,使观众产生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同时展示了事件全貌,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调动注意力,使观众产生参与感,充分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创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参与节目制作制度。在报道形式上,民生新闻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广大观众,保证市民的高出镜率。随着电视摄像设备的普及,经过简单的培训,市民完全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可以挑选一些有思想、有业务能力的市民,作为通讯员,发挥其机动灵活的特点,随时用摄像机把所遇到的突发新闻拍下来。还有些地方台征用群众自己“DV”所拍摄的资料,经过后期编辑处理和审查后播出。如河南电视台创新组建了“DV”俱乐部,在公共频道开辟了长达30分钟的主打新闻栏目《DV观察》,其纯现场的原生态展现和无配音播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平民”视角开办电视新闻节目的首创之路。这一方式的创新,不仅为节目的选材和制作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资源,降低了成本,而且也从资源本身保证了新闻的“原汁原味”,使得新闻人与观众处于良性互补、互惠双赢的状态。
与此同时,栏目还可以每天选取一条或者几条新闻,让热心观众自己拍摄和解说,大量运用同期声;还可以找一位或多位具有表达能力的市民,让他们对当天发生的一些新闻进行点评,记者在旁边进行适当的指导,解说词也退居次要位置,主推鲜活的市井语言。这样,不但能使受众感到“新鲜”,更重要的是,能以百姓的视觉观察事物再进行评论,使媒体评论摆脱政府“喉舌”的刻板印象。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让市民讲一些百姓爱听的话,“观众本位”将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独特的“说新闻”,更加“人性化”
民生新闻独特的“说新闻”方式,因放弃了过去传统新闻的全能、全知式视角,与《新闻联播》的播报方式反其道而行之,颇能深入观众的灵魂深处。这种“说”其实是一种市民话语的体现。从过去的“第三人称”式的新闻叙述演变为“第二人称”式的采访式叙述,民生新闻节目中的播音员成了主持人,可以说,可以唱,可以坐,可以站,其播音语气和语调全然是生活的原生态,没有做作,没有修饰。镜头前的主持人完全是带有自由轻松的心态,给观众献上一份丰盛的新闻大“餐”。他们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平视的、关注的、关心的,摆脱了传统的叙述宏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与尴尬,通过与受众的平等对话回归了客观真实的立场,更加“人性化”。如《南京零距离》栏目主持人孟非,俨然一副“南京人儿子”的形象。他“说新闻”时嘴角有点歪,偶尔夹带声“咳嗽”,风趣、幽默、朴实、自然,消解了一般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正经严肃印象,其言行举止在暗示观众,“我和你之间零距离”。
除此之外,民生新闻还具有相当多的表现手法,如采用滚动字幕形式播报官方新闻和本埠新闻,以及现场访谈、现场电话连线、及时消息播报等方式。同时,节目制作基地也可以根据节目制作的需要,定期举行开放活动,让热心观众来参观、了解节目制作的全过程,与主持人“面对面”,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对电视新闻的制作起到了监督作用,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媒体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
民生新闻的品牌效应
如今用平民意识来作新闻,已成为各个新闻栏目努力追求并实现的目标。由此而来,民生新闻的品牌效应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以河南《经济生活》频道2004年改版后的《民生大参考》栏目为例,凭借其新颖的编排方式,高质量的节目内容,平民化的主持风格,在央视《焦点访谈》和地方台强档电视剧的双重压力下,仍然位居当地电视节目收视排行榜前列,并多次推出强化自身知名度的举措,如:采用公交车体广告“百姓无小事,民生大参考”的标语宣传自己;组建“民生艺术团”多次举行“民生文化社区行”系列活动;平时,记者、演员和居民同台联谊,进社区接受咨询、免费服务;首家设立公益募捐“民生博爱
网”,利用电视媒体与网络平台的宣传优势,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开展扶危济困、爱心互助活动。这些公益之举真正做到了“大民生,大服务”,无形中也提高了栏目自身的美誉度,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还原了本来面目,良好的品牌效应,是否意味着民生新闻已经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
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视域过于狭窄,内容流于琐碎,本能难以体现。百姓生活虽微小,但有时却背景纷杂,牵扯甚广,倘若过分局限于东家长、西家短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关联性,无形中就降低了自身的品位,会让人觉得所谓的民生新闻只是琐碎、肤浅的民间小事,看民生新闻只是看个“热闹”,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其实“新闻”不仅要告诉观众事实“是什么”,还要告诉观众事实为什么“发生”或者如何“避免”。这就要求栏目制作者采用科学的采访技巧,认真地、客观地、全面地关注和解读新闻背后的事实真相。由此而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执业能力,增加栏目的播出时间,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还有部分电视台采用方言播报形式,目的虽好,更贴近观众,但是,无形之中将新闻局限于一定的地域内,缩小了收看者的范围,限制了电视新闻广泛传播的本意。
“三农”关注的缺失,是电视新闻定位的缺憾。当前的民生新闻过多地聚焦于电视台本身所处的城市,忽视了对广大农村百姓及“农民工”生活状态的聚焦。新闻中的“农民”经常处于一种被看望、被关怀、被同情、被帮助、被教育的位置,他们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很少有机会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情感和意见,其原因:一是农村的新闻采集成本高于城市且时效性差;二是部分记者观念上轻视“三农”的因素还多少存在;三是多数农民自身缺乏新闻传播意识,因此,增强“三农”意识,加大民生新闻对“三农”的聚焦和投入,是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此方面,河南电视台联合社会力量开辟“社会主义新农村”频道,不愧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之举。
新闻越权现象屡见不鲜,电视新闻自身职能偏失。笔者清楚地记得,在某电视台新闻部实习期间,经常陪同老师接热线电话,寻找新闻线索。每天至少有过半的电话是投诉、来访。更有甚者,在路上拦截新闻采访车,要求记者为他们伸张正义。私底下问这些当事人,为什么会想到找记者,他们直截了当地回答:“有冤找记者,好使!”的确,在当今社会里,有许多新闻的产生都源于民间纠纷,故新闻报道很容易被动地介入这些纠纷,加上一些记者出于对当事人的关心,以期劝说纠纷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不自觉地充当了某些职能部门的角色,无形中造成了越权。因此,如何把握好新闻“中立”与“和谐”这个度,值得广大新闻工作者认真加以研究和对待。
“民生”与“国计”的脱轨,有失电视新闻的政治取向。现在某些民生新闻,往往个把月见不到一条政治新闻,最多是用滚动字幕的形式,将“时政新闻”放在屏幕下方不起眼的地方进行播出。至于观众能了解多少时政全貌,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而且,不少制作人片面地认为,老百姓反感政治新闻,硬将新闻中的“国计”与“民生”割裂开来。其实老百姓只是反感那些僵化的、教条的、高高在上的硬性宣传及古板的形式与内容。新闻的真正价值在于沟通“民生”与“国计”。“民生”虽不等同于“国计”,但“民生”并不对立于“国计”,往往国家重大决策的出台是为“民生”而来。如银行存贷款利率提高后,民生新闻较多注重的是提醒市民“如何提前支取定期存折最实惠”,忽略了告诉百姓“国家提高利率的背后意味着什么”以及“老百姓将会在国家大经济政策调整下得到哪些更多的实惠”等,因此要坚持“民生本位”,自然不能扬弃“国计”。要善于运用自由、自然、鲜活的表现形式,从民众的视角去寻找、发现、挖掘新闻事件的背景及它的内在和外延价值,向民众提供所关心的、所需要的时政信息。为百姓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搭建一个平台,是民生新闻应该坚持做到的。
总之,民生新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它面向人民大众,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它遵循市场规律,关注“国计”“民生”,对新闻的定义和性质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体现出中国电视传媒的时代特征,成为我国电视新闻中蓬勃向上的主力军。衷心希望民生新闻能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扬长避短,克服阻力,以更加开放的新闻视野和新闻触角,在政府意志、市场需求、观众满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创新出一个多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平台,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民生新闻主持的特色与拓展研究 篇7
1 电视民生新闻的主持特色
民生新闻显著的特征在于新闻内容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 题材新颖少见 , 真正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 , 从群众日常生活中挖掘新闻题材 , 能够让群众真正感受到自己周边的生活情况。民生新闻的平民化表现在报道角度、新闻语言、题材选择、记者人选及栏目设置等方面 , 这些平民化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群众与电视新闻之间的距离 , 确保民生新闻受众稳定并进一步拓展。其次 , 民生新闻地域的区域化特征尤为显著 , 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均来源于该地区发生的事情 , 本土化的新闻内容能够吸引当地群众观看新闻的兴趣 , 再加上新闻事件常常发生在自己身边 , 因此对新闻内容尤为熟悉 , 调动人们对新闻关注力 , 有力地提高了民生新闻的收视率[2]。
1.1 主持人播报形式多样
主持人语言风格、语言形式的使用应该与百姓保持密切的联系 , 多使用百姓身边的事例 , 坚持树造独特的语言风格。但是 , 在民生新闻的实际主持过程中 , 主持人播报形式呈现多样化的形式。例如 :湖南卫视前些年独具民生特色的《晚间新闻》并不是新闻主播或主持人一个人在“朗读新闻”, 从该节目中能够感受到来自于群众生活中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新闻当事人用不同的方言在解说新闻。正是因为有这些质朴的当地方言、新闻现场音响及电视画面 , 使得每一个新闻事件均具有真实的纪实感 , 使得每一条新闻具有鲜明的电视质感。《晚间新闻》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基本流程如下 :主体是现场同期声 , 穿插新闻现场采访 , 引导新闻当事人介绍新闻 , 主播便在一条新闻播放完毕后进行综合点评。新闻当事人的话便是原生态中的平民语言 , 记者用当地语言进行提问 , 主播的点评也属于平民化评价 , 点到即止。例如《会下五子棋的机器人》这一则新闻中 , “耶什么耶 , 湖南中学的高明义老师和四个学生很早以前便想耶了 , 由于他们发明了‘五子棋’的机器人 , 这可从没听说过 , 耶 !”这一段精彩的的导语后 , 整个新闻播报过程中都是同期声[3]。当前 , 山东电视台《拉呱》和辽宁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大海热线》这些民生新闻创新采用山东方言播报新闻事件 , 语言朴实无华 , 主播个性尤为鲜明 , 受到了电视观众的追捧。
1.2 主持人个性鲜明
由于民生新闻类电视节目众多 , 因此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的个性必须鲜明 , 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例如 , 中央电视台的《社会记录》就是一个为群众讲故事的节目。主持人阿丘讲述的新闻故事重视那么有趣 , 那么感动 , 那么吸引人。阿丘凭借他不是很标准的普通话和灵活多变的主持风格在短短30分钟的时间内为电视观众讲述了无数个发人深思的新闻故事。比如 , 2012年一期节目中 , 新闻标题为《一场尴尬的车祸》, 在讲述该故事前 , 阿丘说到 :“我小时候 , 爸爸常常告诉我两句话 , 现在依然记忆深刻 , 是什么话呢?没事别找事 , 有事别怕事。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便是如果真正遇到了麻烦 , 我们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 不能慌里慌张的。但是这也必须有一个重大的前提条件, 那便是不要没事找事 , 事情与你没有任何关系的 , 就不要跟着瞎胡闹。现在 , 我依然记得这句话。但是 , 我慢慢长大 , 接触了很多人 , 遇到事情害怕事情的人我见过 , 但是没事找事的人我还真没遇见几个。但是 , 就在前些时间 , 我就认识了这么一个人。”观众听到这都十分好奇这个人到底怎么没事找事了呢?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呢?阿丘就是应用了这种以人物带物的方法来结束故事 , 使得一个本身是话题类的新闻节目瞬间变成了故事化节目 , 因此 , 节目的层次感便突显出来了。
1.3 主持人定位接近民生
在民生新闻的快速发展过程中 , 不仅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 , 而且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着人们。其中《经视直播》是湖北电视台强力打造的一档重要的民生新闻栏目 , 主要报道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时政服务信息。例如 :在《经视直播》新闻节目中曝光了二手房购买违背武汉市政府制定的限购令 , 向银行成功获取贷款的典型事例。在节目制作过程中 , 主持人直言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 而并不是对这种现象进行强硬的批评和指正。这样的现象不仅能够让观众了解到现实中存在的黑暗现象 , 而且能够引导观众正确看待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这档节目中涉及较多“帮忙”的内容 , 其通过电话热线来获取较多的新闻素材 , 这样便在社会中形成哪里有百姓哪里就有民生新闻的记者对其进行报道。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应该始终保持普通老百姓的形象 , 真正亲近老百姓 , 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民生新闻的质量。例如 :《让座给红包为感恩善举也须有互动》、《高温天气 , 工人没水喝》等新闻内容。其主要报道的是汉口一个楼盘的施工现场 , 施工人员顶着高温持续工作 , 但是施工单位却未给这些工作人员提供饮用水。针对这个问题 , 记者在接到热线之后便立即向施工现场赶去 , 在了解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以及工人们的意见之后向施工单位作出了一定的反映。这样通过《经视直播》主持人的介绍之后 , 施工单位便立刻为施工人员提供了饮用水 , 促使民生事件得到了合理的解决。
2 民生新闻主持的核心内容
在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过程中 , 其主持与其他新闻节目的主持相比更能够展现自我的个性 , 然而却不能够脱离民生新闻的本质。民生新闻节目的现场应该与人民群众建立起良好的联系 , 帮助人们更好的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 从而形成公平对等的交流对话。因此 , 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可以不像一些时政新闻主持人那样始终保持严肃的表情 , 而是应该给观众一个有亲和力、有思想的主持人形象。什么是亲民?亲民也就是能够较好的了解观众们的心理感受 , 促使新闻栏目的收视率能够得到社会的回应。民生新闻栏目的主持人就像人们生活中亲密的知心朋友 , 通过倾听人们内容喜怒悲哀 , 然后再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灵活的表现出来[4]。
在民生新闻播报的过程中 , 主持人应该完全融入到节目制作过程中 , 深入挖掘各个领域中不容易被人们了解的内容 , 将它最真实的一面表现在观众的面前。因此 , 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应该始终保持普通老百姓的形象 , 真正亲近老百姓 , 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民生新闻的质量。
3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的未来拓展方向
3.1 播说结合
在民生新闻栏目的录制过程中 , 主持人应该采用亲切的口语 , 积极拉近与节目观众之间的距离。但是 , 一般情况下 , 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应该避免采用较快的语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民生新闻栏目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中老年人 , 只有保持合适的语速才容易被这部门人群所接受。同时 , 主持人的语言不能够平直化 , 应该随时保持跌宕起伏 , 合理融入自身的感情 , 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到民生新闻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
3.2 个性点评
白岩松曾经说过 :“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是故事的时代 , 而是讲述故事的时代。故事已经不再重要 , 重要的是如何讲故事 , 采用什么方式讲故事。”因此 , 在民生新闻栏目的制作过程中 , 主持人可以多采用“个性点评”的方式 , 有效增强民生新闻播报的效果。其中不管主持人采用幽默的语言、含蓄的语言 , 还是犀利的语言 , 都会让观众感觉到节目的吸引力。
3.3 语言亲切
播音主持属于一种语言交流方式。虽然主持人在节目中进行播报主持 , 观众只能够被动接受播放的新闻信息 , 但是在民生新闻主持中。主持人使用的每一句串词都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通常情况下 , 主持人采用良好的语言形式 , 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 , 并且让观众感觉整个电视节目的亲切感。
4 结论
总之 , 在电视民生新闻的录制过程中 , 主持人语言风格、语言形式的使用应该与百姓保持密切的联系 , 多使用百姓身边的事例 , 坚持树造独特的语言风格。只有这样 , 才能够真正做出“以民生为基本”的好质量电视节目。其中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主要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要基准 , 构建良好的语言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 从而促使社会人们的整体意识和综合素质真正得到提高。由此可见 , 要想制作良好的电视新闻节目 , 是民生新闻主持人必须承担的重要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1]李超, 宋夕.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J].新闻世界, 2014 (10) :47-48.
[2]胡冬芳.试论《人民日报》评论版的民生新闻评论[J].新闻世界, 2014 (3) :116-117.
[3]贾艳艳.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主持播报风格及应对策略研究[J].新闻知识, 2013 (6) :65-67.
民生新闻研究 篇8
1 新闻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走基层, 不仅要求记者改变陋习, 端正思想, 同时还要求记者在进入基层时不断强化一切为人民谋福利的思想, 发扬不怕苦, 不怕累的精神。为真理和真实奋斗, 记者在进行实地考察时, 一定要搞清楚民生新闻的宗旨是什么, 知道民生新闻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在进行素材收集时, 不仅要找到亮点事件, 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 揭露基层人民中的不公平现象, 为人民伸张正义;展示人民的真善美, 提高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使得基层人民在说话办事时更有底气, 而不是被所谓的权威束缚, 失去当家做主的权利。在走基层的过程中要学会发现平常老百姓的民生问题, 因此, 选择的采访场所一定要是人民的日常生活之地, 例如农田、院落、住所、公交车站、居民社区、医院、学校等[1]。另外, 我们关心的基层, 不仅仅指农村群众, 还包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普通老百姓。近几年,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农村富余劳动力毅然离开农村, 来到城市务工, 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们都是值得尊敬的人。但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子女, 同社会上的残疾人, 边缘人群一样处于社会的底层, 同样渴望得到关注和爱, 作为民生新闻工作者, 我们的任务不是找一张相片, 写一篇报道就行了, 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 以关注百姓热点, 了解基层人民的诉求, 并追根溯源的找到造成他们苦难的原因, 进而引发社会的关注,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帮助他们找到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
2 采访方式的转换
转作风, 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实地访问的过程中, 注意自己采访的方式方法, 用正确的方式进入基层人民的世界, 用正确的方法记录基层人民的诉求, 用人民最朴实的话传达他们的心声, 新闻工作者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记录者的角色, 他们是为实事, 为真相在卖力, 而不是为了报道中的华丽辞藻而绞尽脑汁[2]。
采访方式的转换更加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新闻工作者在采访的过程中, 应该为基层人民提供舞台, 让他们出镜, 讲出自己的诉求, 只有坚持平常百姓是新闻的主角的原则, 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说出他们那个群体的真实生活, 我们才会真正的为之思考和感动[3]。在此过程中, 新闻工作者只起到引导的作用, 而不能作“裁判员”。
在以前的报道中, 新闻工作者做事不认真, 实地调查草草了事, 缺乏足够的素材, 导致新闻报道不生动, 观众也不喜欢看, 使得民生新闻公信力不断减少。而现在, 转变作风, 一切以基层人民为主, 让人民自己说话, 展现最为真实的基层人民面貌, 在配以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见闻总结, 使得整个采访过程既真实, 又不缺乏生动性;既迎合了观众口味, 又显得有新闻深度, 体现大多数人民的意志。这样的民生新闻才是人民愿意听到和看到的民生新闻, 这样真实的故事, 才是关注会真心思考, 并愿意真心参与的, 只要大家共同关注民生问题, 敢于表达自己心中的问题, 民生新闻才会越办越好, 才会越来越深入人心, 成为大家喜欢看的新闻节目[4]。只有沉下心来思考才会有所思, 有所获, 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同, 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得到人民的信任。
3 写作风格的转换
改文风, 要求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 要报道有新闻价值的, 切实反映人民诉求的新闻。这里说明了新闻报道的内容不能是宽泛的, 要学会追根溯源, 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 从更深层次来关注民生, 与此同时, 联系国内的相关政策, 让人们在看新闻的同时, 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增强自己的维权意识, 提高人民的监督意识, 进而规范公务人员行为, 使之更好的为人民谋福利, 而不是以权谋私。
另外, 在新闻编排时也要下一定的功夫, 使民生节目摆脱枯燥乏味的怪圈, 让民生新闻更加生动活泼, 更有生命力。例如, 可以采用多种报道方式联合报道, 吸引民众的眼球, 使之更加关注, 进而爱上民生新闻, 愿意敞开心扉, 说出自己的问题, 使得民生新闻素材源源不断, 民生新闻更加揭示人民生活, 更加接近人民生活[5]。观众不仅是民生新闻的创造者, 也是民生新闻的受众, 只有民生新闻发展的越来越好, 越来越讨观众喜欢, 越来越与时俱进, 越来越喜闻乐见, 才会越来越有公信力, 才能办的更大更好。在进行新闻资料整理时, 讲究播放艺术, 不仅是对观众的尊重, 更是对民生新闻的尊重, 民生新闻办的有水平, 有高度, 既体现了办新闻单位的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工作态度的更加端正, 也意味着我们的观众的审美水平, 接受能力在进一步的提高。因此, 在进行民生新闻的后期整理时, 不能仅仅将找到的素材串联在一起就草草了事, 更重要的是以一个观众的角度, 合理编排新闻, 迎合观众的审美, 使民生新闻就有更高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增加观众的参与度, 使得新闻有更多的受众。
4 结论
电视民生新闻的改革, 不仅是形式上的更加新颖的改变, 更是其本质上的内容的改变, 电视民生新闻通过“走转改”活动的开展, 为人民呈现不一样态度的民生新闻面貌。本文通过运用角色转换分析的方法, 以新闻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采访方式的角色转换, 写作风格的角色为线索, 为大家展现了一个在“走转改”活动中重生的新闻报道方式。“走转改”活动为民生新闻指明了发展方向, 端正了思想态度。民生新闻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才能真正的说人民想说的话, 做人民想做的事, 一切为了人民, 才能创造出持久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婷.民生新闻栏目编排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以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1 (10) .
[2]高贵武, 寸洋.电视民生新闻的拓展与提升——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报道说起[J].新闻与写作, 2012 (5) .
[3]杨东伶, 张静.论全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创新——以《今日资讯》、《资讯前沿》栏目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8) .
[4]舒彩红.浅谈党报在“走转改”活动中的新闻报道——以《人民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为例[J].今传媒, 2012 (8) .
电视民生新闻的本土化研究 篇9
1 选取体现民生民情的新闻材料
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电视民生新闻要正确把握发展路线,避免走入误区;同时,也不能只是关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而忽略了电视民生新闻的的时效性和互动性。电视民生新闻应该着眼于本地观众的需求,不仅要做出具有地方化特色的新闻,还要深入挖掘热门的经济、政治等社会发展主流新闻意识方向的“本土化”电视民生新闻。从采访的新闻内容来看,地方性的电视新闻节目应充分体现了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利用平民化的表达形式,着重关注了百姓的民生问题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充分体现了电视民生新闻的本土化特色。地方性的电视新闻媒体,应该把本地区的百姓作为主要的采访群体,因为其主要收看群体也是本地区的。因此,电视民生新闻想要提高收视率,就必须充分满足本地区观众的观看需求,尽量报道一些百姓喜闻乐见或者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这样就会引起本地区观众的观看欲望,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本土化。
2 电视民生新闻要体现地域特色化
多年前,湖北卫视曾推出一个名叫《现场直播》的电视栏目,主要是请武汉本地的著名曲艺人用方言来说新闻,并且是以杂谈的形式,节目一经推出,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必须要体现本土的地域化特色。本地的曲艺名人具有非常好的品牌效应,他们采用幽默风趣的方式来说新闻,吸引了当地大部分观众的眼球。电视民生新闻的本土化主要是指关注本地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并且深入发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俗风情,从而使得地方性电视媒体的区域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电视民生新闻还应该着重去关注本土化的人文轶事,力求把电视新闻与广大老百姓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而且地区文化特色浓厚的电视新闻,就会更为本地区的观众所接受,使其传播效果得以很好的发挥。重视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文化特色等也是电视民生新闻本土化的实质体现。电视新闻是视觉文化,通过本地区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出独特的民俗风情,同时也提高了本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因此,应该大力提倡电视民生新闻的本土化。
3 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平民化
众所周知,电视新闻节目是做给平民老百姓看的,要获得高收视率,就必须获得广大老百姓的支持。中国文联的副主席仲呈祥曾说过:“观众喜闻乐见就被片面地理解为什么东西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就可以不加甄别地选用,自然就造成了消极的顺应群体当中某种落后愚昧的鉴赏习惯的现象。一旦消极的去顺应,就又强化了受众当中落后消极的东西”。作为一个电视新闻记者或者编辑就应该以平民化的视角去认识这个社会,并观察发生在平民百姓身上的大小琐碎事,从中挖掘出新闻的热点和焦点。并且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透过电视屏幕,以平民化的视角、平民化的语言、平民化的话题来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且电视民生新闻本土化,应该以观众的角度去进行换位思考,透过平民化的视角,改变传统的叙事模式,并及时报道老百姓真正想要关心并了解的新闻信息。
4 结语
总之,各个地方性的电视新闻媒体想要在竞争激烈的传媒行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把“本土化”作为其发展的突破点。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怎样才能把握好电视民生新闻的本土化的度,使其既符合本地观众的需求,又能够与新形势下,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保持步调一致,做到与时俱进。当然,电视民生新闻的本土化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不仅要重视它,更要正视它,才能让它更好的发展壮大下去。因此,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就必须去深入挖掘本土化的民生新闻,并且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热点,从而被本地观众所接受,形成具有本土化的电视民生新闻。
参考文献
[1]王绿萌.论电视民生新闻的本土化[J].戏剧文学,2009(4):100-102.
电视时政新闻改革的民生趋势研究 篇10
关键词:时政新闻,改革,民生趋势
一、引言
近年来,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 人们关注社会百态的方式也是越来越多, 越来越便捷。受媒体变革的影响, 中国的电视节目改革也是风起云涌, 但是无论电视节目怎么改变, 新闻报道的类型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目前, 随着民众对于社会热点的广泛关注, 时政新闻也拉开了改革的序幕, 在新闻内容中, 民生内容出现的越来越多, 这也预示着电视时政新闻的改革, 有向民生方向发展的趋势。
二、时政新闻的含义
时政新闻, 就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 主要表现为正当、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大政方针活动。在国内, 时政新闻就是对我党以及领导人的一些相关活动的报道, 主要目的是让广大老百姓了解我党以及领导人的动态, 让老百姓对于我党的政策、方针的转变有一个了解与认识。
三、时政新闻的现状
目前, 我国各大主流媒体和电视频道对于市政新闻的报道, 基本属于固定时间段的固定模式, 内容类型也是固定的。就时间段而言, 时政新闻播出的时间是固定的, 各地方频道每天最新的时政新闻播报集中在晚上六点半到七点, 而中央时政新闻则集中在晚上七点到七点半这个时间段, 除此之外, 像《朝闻天下》《晚间新闻》这样的时政新闻也是有固定时间的。目前国内的时政新闻, 采取的播报模式都是联播的模式, 将一些重大的事件统一播报, 这样的播报方式对于了解重大事件绰绰有余, 但是在内容详尽上有所欠缺。另外, 就时政新闻的播报内容看, 类型是固定的, 一般的时政新闻首先是播报我党及领导人的一些重要举措。其次是一些生活热点, 但是所占篇幅极少, 接着会有农业、工业类信息出现, 再接着就是体育信息, 然后是国际方面的报道, 内容统一、类型程式化已经成为现在时政新闻的诟病。
四、时政新闻为什么要改革
(1) 满足观众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 老百姓的思想开放水平也进一步加深, 导致老百姓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老百姓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热情程度, 现在有所转变, 现在的百姓, 更加专注身边的事, 更加关注国家对于民生问题的态度与看法。所以以往的时政新闻的内容, 已经跟不上现在观众的需求了, 正因为如此, 主流媒体和各个电视频道才要进行时政新闻的改革, 毕竟现在是传媒受众的时代, 没有了受众群体, 就昭示着要走向灭亡的命运, 所以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 主流媒体不得不进行被动的时政新闻改革。
(2) 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现在的社会, 每天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换句话说, 无论什么行业都在改变中求得发展。媒体也是, 只有在变革中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只有在顺应时代潮流的情况下, 才能有所成长。目前, 社会各行各业得到大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走向多元化, 在多元化的社会里, 只有多元化的内容才能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但是, 时政新闻固定的播报模式和内容类型, 限制了时政新闻满足多元化社会的要求, 而这种限制, 就成了时政新闻向前发展的最大阻力, 只有破开这个阻力, 顺应多元化时代潮流, 时政新闻才能获得新鲜的血液, 继续不断地发展。可以这样说, 时政新闻的模式是限制其发展的最大枷锁, 打破枷锁, 才能获得新生, 所以时政新闻的改革, 说白了也是媒体的一种自我突破与变革。
(3) 体现政府倾向。时政新闻的关注点, 体现的恰恰是政府的关注点, 因为时政新闻的报道媒体, 就是政府政策方针的传声筒, 所以从时政新闻中是可以看出政府的倾向的。近来, 时政新闻中的民生话题越来越多, 对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也是越来越关注, 央视作为国家的传声筒, 在市民中发起“你幸福吗”这样的采访, 就是一个信号, 国家的关注重点越来越像普通老百姓靠拢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 时政新闻做出改革, 其实质就是在向社会传递一个信号, 国家在积极主动的进行时政新闻的变革。
五、时政新闻的民生化趋向
时政新闻的民生化倾向, 在目前已经表现得十分明显, 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体现的:一个是时政新闻的内容类型;另一个就是时政新闻的播报模式。
(1) 内容。从内容上看, 时政新闻大概分几个类型:国内要闻、国际报道、体育报道、工农业报道和一些社会热点。从过去的时政新闻报道时间来看, 国内要闻会占据新闻报道的很多时间, 也就是说新闻对于党政方针的报道是十分突出的, 而对于社会热点的时间却很少。但是近一两年来, 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的时间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 就是国内要闻的报道时间相应地减少了, 而对于社会热点和工农业的报道时间得到了显著的增加, 尤其是近年来时政新闻对于三农问题的报道, 可谓是意义颇深。这种情况表明, 国家对于民生问题越来越关注了, 时政新闻不再是仅仅是向百姓宣传国家大政方针, 也成了社会生活的一个传播平台。
(2) 方式。近年来, 有些地方卫视的新闻播报采用的是一些较为轻松的娱乐方式, 这样的方式不在严肃刻板, 反而显得比较亲切而更受观众的热爱, 这是新闻播报的一大突破。另外时政新闻主持人的服装, 现在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过去的严肃在现在的服装商, 基本看不到踪影了。
六、结束语
受众媒体时代不断催生新的电视节目产生, 也促使着一些传统的电视节目发生着改变。创新电视新闻, 就是在清晰完整的表达新闻的基础上, 不断地加强新闻的表现力, 增添新闻的活力与趣味性, 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的信息、新的观念、新的事物和新的文化, 从而有效地实现新闻传播所要达到的传播效应。时政新闻的民生化, 是未来时政新闻发展的总趋势。
参考文献
[1]李馨.电视时政报道突围之路[D].河南大学, 2013.
[2]王子欣.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的现状及发展策略[D].吉林大学, 2007.
如何“说”好民生新闻 篇11
关键词:地方广播电视台 主持人 民生新闻 播报
一、何谓“民生新闻”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带有明显的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色彩,渗透出一种大众情怀。
关于民生新闻的内涵,目前存在多种说法。但综观各家之言,不外乎: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它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間;它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以百姓的“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注重新闻的实用、娱乐、情感价值,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新闻……
二、如何“说”好民生新闻
1.价值取向平民化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他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关系到这个人的立场、态度和倾向。作为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拥有怎样的价值取向非常重要,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主持人的立场和观点的对错。民生新闻是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为宗旨的新闻节目,如果主持人没有平民化的价值取向,那么他的出发点就偏离了节目的轨迹,势必造成相去甚远的结果。试想如果主持人总有贵族化的价值取向,总是高高在上的心态,看待百姓事物都是以俯视的角度,他怎么会理解百姓的心声,他怎么能够与百姓实现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呢?又何谈为民解忧,为民而呼呢?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主持人应当从思想境界上具有平民情怀,价值取向平民化,以普通百姓的视角去平视、观察和思考百姓的问题,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只有这样才会使主持人的语言平民化,从而逐渐形成平民化的主持风格,让节目更贴近百姓生活,赢得更多百姓的喜爱。
2.丰富的知识储备
民生新闻涉及面非常广,主持人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很难掌控民生新闻的播报的。这就要求主持人平素要注重对各种知识的积累和储备,以便在播报时成为行家里手,把问题说准、说透、说够。
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对于当地的民俗、市井生活、方言、俗语等要相当谙熟,对于普通百姓居住的地域最好要有实地勘察的经验,特别是所谓的城市贫民区、外来人口聚居地等重点区域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察。这样,播报涉及该区域的新闻时,不至于照本宣科,闹出笑话。譬如说,有的地名在当地不按照汉语标准读音发声,当地人有另一种读法,如果主持人没有这种风俗的知识储备,势必造成播报时的错误,直接损害主持人在受众中的形象,影响到电台、电视台的声誉。如广州花都电台《民心民声》提到的“炭步镇文岗芋头节”里的“文岗”是一个地名,当地人读“闵岗”,如果主持人不了解实情,误读成“文岗”,就一定会折损主持人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从而产生怀疑和不信赖的感觉。
要避免出现以上类似问题,就要求主持人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更多的知识。首先,要注重对书籍的阅读,涉猎一些有关本地域的历史、人文知识。譬如,读一些有关本省、本市、本区的省志、市志、区志、年鉴、厂志等,阅览有关本地的风俗、饮食、服饰文化、民族习俗、旅游等书籍,当这些书籍都读完之后,主持人的知识储备一定可以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对于该区域内的重点单位要有所了解,对于本地的著名人物、事件、景点要有深入的了解。其次,要广交朋友。朋友广泛,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可以更方便地借用外脑了解有关事件。作为地方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应该广交各行各业的朋友,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不同行业的人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在平时的交往中,主持人可以有意无意地学习到更多相关行业的知识,为将来播报该行业的民生新闻做好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储备。一旦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很快向朋友请教,快速解决问题。笔者主张地方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多交朋友,特别是多交一些普通的工人、农民、下岗职工等作朋友。再次,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在播报有关事件的民生新闻的时候,多说内行话,赢得受众的认可和信赖。
3.良好的语言风格
要将播报民生新闻的方式区别于播传统新闻,要在“说”民生新闻事件的时候,既说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还要说得生动、有趣。要达到这个标准,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这就要求主持人必须具有一定的表演才能,通过形象、生动地表述,吸引受众,让受众感觉到有趣、入迷。但这种表演,也要完全尊重新闻事实,不能天马行空、肆无忌惮地胡乱发挥。观点鲜明是民生新闻的生命力,主持人要观点鲜明,爱憎分明,代表民众表达观点和心声,这样才能突出民生新闻的社会意义。语言要通俗易懂、通达晓畅,这样更易于让百姓接受。另外,通俗易懂的民生新闻语言给人一种亲切感,没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诙谐幽默应该是民生新闻必备的语言特点,在麻辣诙谐的语境下,主持人的表现不是肤浅的贫嘴,而是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说”民生新闻要体现出浓郁的人文关怀。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防止庸俗化。播报民生新闻的主持人不能一味模仿别人的风格,鹦鹉学舌、邯郸学步会给受众造成庸俗化的印象。其次,要力求真实。真实是民生新闻的根本。作为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播报新闻要真实可靠。第三,要避免“戏”说。有些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为了增加新闻事件的可视性和吸引力,变着花样地追求新闻的传奇性、悬疑性、情节的跌宕性,有的甚至歪曲事实地胡说、戏说。这是完全不负责任的表现,有违职业道德。作为一个地方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应该把握好这个度——主持人最重要的是给受众提供详尽的新闻事实,让他们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而并不是要主持人去强加个人的观点,绝对不能为了追求新、奇、特去戏说民生新闻。第四,要避免滥用方言。用方言说民生新闻有利有弊,一方面,可以拉近与部分受众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排斥了部分受众,有些外地人可能听不懂方言,从而产生抱怨心理和换台的现象。
作为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一定要了解这种实际情况,要在播报民生新闻的时候,恰到好处地运用好方言,而不是滥用方言,这样才会使自己播报的民生新闻具有独特的语言感染力,得到更多受众的认可与欢迎。这就需要主持人平时注重知识积累,丰富阅历,不断实践和学习。
总之,地方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有平民化价值取向,要牢记反映真实、真相的宗旨,广交朋友,多进行知识储备,始终怀有人文情怀,把握好尺度,只有这样,才能播报好民生新闻。
(作者单位:广州市花都区文广新局)
民生新闻研究 篇12
1 民生新闻栏目存在的问题
1.1 记者的职能错位及主观性报道
施拉姆在对媒体的社会功能的概括中认为, 媒体具有社会雷达作用, 即“通过传递信息监视社会环境”。对于民生新闻而言, “以民为本”、“关怀平民”这些理念的提出和践行使媒体的舆论监督的作用和力度都在不断加强,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即媒体和记者成为老百姓认为的解决问题的首选或者说是最佳途径。他们认为自己遇到的不公正的事情甚至不合法的事情, 在相关部门未必能够得到重视和解决, 但是如果经过媒体曝光, 事情往往会引起较强烈的社会反响, 也就会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 事情就会按着自己的愿望得到解决。
不可否认, 在当今新闻舆论监督的发展过程中, 有很多记者的“青天”意识常常显露出来, “铁肩担道义”、“仗义执言”的情绪常常伴随在新闻事件采访过程中, 记者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做起了媒体审判的工作。“在记者的调解帮助下, 某某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这样的解说词经常会被用在报道中。记者为了报道新闻事件, 深入到现场, 公正客观地报道自己的所见所闻是记者的责任, 但是如果忘记了自己的立场, 片面地站在事情的某一方的角度去干涉事件的发展进程, 甚至用自己的个人影响力或是媒体与某些单位的关系介入事件中, 就造成了记者和媒体的错位。这种错位有时会使相关部门迫于舆论压力和曝光的影响, 对事情处理作出让步, 从表面上看记者推动了事件的处理, 但这种介入就会使普通百姓产生“有事找记者”的意识和思维习惯, 这势必会对社会公平秩序的建立维护以及法治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 媒体在此之中也丧失了本应体现出的社会责任。“媒体的责任是什么?媒体的责任就是回到媒体自身, 回到它作为有立场的信息中介的本来目的, 做一个负责任的新闻发布者, 追求科学理性的知识传播者, 维护善良风俗的娱乐提供者, 这并不等于媒体放弃了政治责任, 媒体成为本来意义上的媒体就是媒体最大的责任。”[1]
在哈尔滨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 一起交通事故发生后, 事主先打电话给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和哈尔滨电视台《都市零距离》的热线, 然后才打电话报警。当警察先于记者来到现场时, 当事人竟然阻止警察处理现场, 并称“等记者来了再说”。这虽然体现出了栏目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但另外一方面也反应出民众对政府和法治的不信任。应当说从媒体职能的角度来说, 如果警察要等媒体来了才能处理问题, 媒体就已经处于越位的状态了。
1.2 报道信息内容重复、新闻价值低
在民生类新闻栏目中, 容易出现报道题材狭窄且内容重复并且次数多的现象。民生新闻栏目的大部分内容源于本地新闻或地域性新闻, 新闻来源比较有限, 而且内容又多集中在某几个方面。观众每天打开电视机看新闻, 内容都不外乎交通事故、邻里纠纷、漏水停电等等, 题材雷同重复, 琐碎而冗长。纵观整个节目, 能表现栏目个性化和特色的东西并不多。大量的重复就意味着多样性的丧失, 栏目题材内容的大量雷同和反复播出不仅暴露出记者报道视野的狭窄, 而且也给受众造成一种模式化印象, 无法产生强烈的收视期待, 节目也容易流于浅层表现。
新闻价值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 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 在我们比较固定的认识中, 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纵观现在的新闻发展状况, 我们可以发现某些记者为了过分追求新闻的趣味性价值而片面追求新闻的娱乐性, 忽略了新闻价值。为了提高趣味性和收视率, 记者和编辑只选择那些故事性强、容易满足受众“看热闹”兴趣的新闻, 这种情况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美国和黄色新闻盛行时的情况大同小异, 这种新闻传播的特点是单纯地追求浅层次的感官刺激。充斥在民生新闻节目中那些车祸、吵架、纠纷以及具有低级趣味的新闻价值较弱的消息是不符合新闻基本报道原则的。
虽然在民生新闻内容的选取上主要以新鲜事、稀奇事为主, 也有歌颂拾金不昧、爱心救助、社会新风尚等内容, 但长期的重复势必引起观众的“收视疲劳”使观众失去收视愿望。虽然“不管是人咬了狗, 还是狗咬了人, 都可以是民生创作的好新闻”, 但对于有些新闻价值极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新闻来说, 记者完全可以去采访更有价值的新闻, 否则就会造成新闻资源的浪费。
1.3 报道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地方台的民生新闻着重强调内容的本土化这是由民生新闻的特点所决定的, 但目前, 民生新闻栏目在各地已呈饱和状态, 许多地方出现了同一城市拥有多个民生类新闻节目, 造成了一条新闻这个栏目刚看完, 换个频道又看一遍的情况, 这种情况尤其在省会城市台特别明显。正如《南京零距离》的孟非所说:“在南京, 一个老太太不小心摔倒在地, 跌掉了一颗牙, 等她抬起头来会发现有5台摄像机对着她。”[2]这话虽有些夸张, 却深刻地说明了不同媒体的不同栏目之间同质化竞争激烈。媒体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导致了传播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大量定位、风格、内容雷同的栏目拥挤在一个相对狭窄的时段内争夺受众市场, 分摊广告收益。以哈尔滨为例, 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哈尔滨电视台的《都市零距离》、《都市发现》等多档栏目几乎处在每晚黄金时段播出, 几家记者都在努力拼独家新闻、抢时效性、变报道形式, 但结果还是大同小异。以大冬会期间的一条消息为例, 笔者先是在晚上6点钟播出的《都市零距离》栏目看到了两名戴着假袖标冒充大冬会治安协管员的未成年人在小区楼道内粘贴小广告, 被真正的协管员抓住的新闻, 在6点半的《新闻夜航》中, 同样的新闻也报道播出了, 在第二天早上《都市发现》的重播中, 笔者也看到了这个消息, 而且采访的内容也基本相同。作为一个观众, 看到这样的消息, 对于新闻的新鲜感一下子就没有了。同一城市多个栏目争夺同一资源, 这种内耗式的竞争只会让各自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这种不考虑自身和市场情况而继续盲目发展的话, 只能使民生新闻栏目变得千篇一律, 逐渐失去受众的喜爱, 导致民生新闻收视率的降低。
2 民生新闻栏目发展对策
2.1 注重报道题材的新闻价值
民生新闻栏目要放宽选择的报道题材, 避免内容的重复, 避免成为“日常生活小事的投诉站”, 树立起媒体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 提高其报道的新闻价值。对于民生新闻来说, 只有与民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 往往才会被观众长期广泛的关注。比如关系着国计民生的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选题都应当是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新闻从业人员应当将这些全社会较为普遍关注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 并在报道上赋予更加广阔的视野, 深入挖掘其新闻价值和社会效应。对于那些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琐事的新闻价值较弱并且不具有代表性的新闻, 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 对有价值挖掘的, 应把其具备的深层次的新闻价值开发并表达出来, 使其满足受众的需要。
2.2 创立栏目特色, 增加评论的深度
面对着民生新闻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况, 民生新闻栏目更应当找准市场、因地制宜, 走异质化竞争道路, 发挥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特点, 并以此为创新的动力, 在发展中求得风格稳定不变与内容形式创新之最佳结合点, 才能不断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另外民生新闻注重实效性、贴近性、故事性和现场感十分重要, 但同时更要重视新闻报道的深度。针对报道中许多可进行深度评论的消息, 要深度挖掘加强其评论的深度, 没有深度的民生新闻不会有生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题材要深度解读, 当老百姓不能很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方针其对个人的影响时, 民生新闻栏目也可以以百姓的视角进行分析和评论, 能帮大家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2.3 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新闻记者的社会职能是守望社会、舆论监督。开展舆论监督也是要促进社会秩序健康稳定, 但是如果监督不当, 就会造成一些新闻失去报道价值, 甚至失实, 使受众失去对媒体和记者的信任。所以对于记者来说, 要加强自律, 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不能失去新闻记者本身应有的科学严谨和客观的态度, 不能盲目的站在百姓一边, 要对报道的双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正确处理好用事实说话和主观判断的关系, 为受众提供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报道。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增强法制观念, 以法律和道德为准绳对待报道内容。要以高品位为广大观众提供健康丰富的新闻产品, 从而提升民生新闻在和谐社会构建体系中的价值。
摘要:本文立足已经发展了多年的民生新闻栏目的现状, 对目前民生新闻栏目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概括和分析, 总结出其存在的记者职能错位、报道的新闻价值低以及报道内容同质化等主要问题, 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
关键词:民生新闻,舆论监督,媒介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婧.中国民生新闻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