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的平民意识

2024-10-07

民生新闻的平民意识(通用7篇)

民生新闻的平民意识 篇1

“现代学者中有主张用否定的方法给‘平民’下定义, 笼统称之为非贵族集团的成员。” (1) 而放之于现代城市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城市居民“在精英阶层和底层弱势群体阶层中间出现了一个过渡性的阶层, 不仅数量大, 涵盖的职业人群也很广” (2) , 这就是城市平民群体。

电视媒体直接接触城市平民生活或与城市平民密切相关的一种有效而广泛的形式, 便是自2002年开始兴起的民生新闻。“民生新闻就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 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 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 以民众的视角表现民主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理念, 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资源的新概念新闻。” (3) 虽然民生新闻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存在对城市平民形象的塑造, 但这种贴近城市平民生活的新概念的新闻形式却可以从侧面勾勒出城市平民形象。

城市平民作为一个数量巨大、遍布范围广泛的群体, 电视民生新闻勾勒的城市平民形象, 对当今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及未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电视民生新闻与城市平民形象

电视民生新闻的播报内容从侧面勾勒了城市平民的形象, 那么, 其所勾勒的平民形象究竟是怎样的呢?是否体现出了城市平民真实的形象要素呢?

郭光华教授在《〈今日一线〉辨析:民生新闻是与非》论文中指出:2006年7月16日至25日《今日一线》“封面故事”栏目10条报道有7篇是负面内容, 并不能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实况;而“一线现场”更是充斥着凶杀、斗殴、抢劫、盗窃、坑骗、车祸、自杀或扬言自杀、虐待老人儿童的报道及其他灾难、事故、怪病等报道。

不可否认, 现今城市平民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八卦与猎奇心理, 但这并不是城市平民形象的绝对标志或最主要特征。而民生新闻报道中灾难、事故、意外及奇闻怪事在整个节目中占较大篇幅, 将城市平民的八卦、猎奇心理等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生诉求去满足, 对城市平民形象的勾勒存在片面性。

从目前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来看, 车祸、意外灾难、死亡、邻里长短及怪事趣闻等占了很大篇幅;而对城市平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生活保障等服务性报道相对较少, 对“民生”、“民本”的关注与聚焦在实践上存在欠缺。这样的民生新闻对城市平民形象的勾勒也存在片面与不足, 主要表现为:对城市平民负面、非正面积极形象的片面夸大及对城市平民正面形象的勾勒呈现碎片化。

电视民生新闻片面夸大城市平民的负面形象

城市平民对奇闻趣事、有冲突性的故事感兴趣, 是不可否认的。但猎奇、八卦心理并不是城市平民形象最重要的部分。然而, 民生新闻为了吸引受众的目光, 加大冲突、暴力、血腥等事件的报道篇幅, 大量播报灾难性、事故性、冲突性、暴力血腥的负面新闻以及琐碎的邻里八卦, 以致片面夸大了城市平民猎奇心理的媚俗形象、八卦的市井形象以及年轻一代自杀轻生的懦弱形象等非正面文明形象。

猎奇心理的媚俗形象。经统计, 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2010年7月16日至25日的节目中, 负面新闻43条, 生活服务性新闻22条, 负面新闻的数量几乎是服务性新闻的两倍。而负面新闻中又以车祸与意外事故新闻最多, 达20条;凶杀、盗窃、强奸、坑骗等新闻次之, 为9条;涉黄、赌、黑的新闻则有8条。10天内, 冲突性、暴力血腥的负面新闻及奇闻趣事类的新闻达51条, 而生活服务类信息只有22条, 这样的数量对比, 似乎很轻易地给出了一个结论:城市平民对灾难性、冲突性、故事性、趣味性信息的渴求、需求或喜好远远高于社会生活服务信息。而这样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将城市平民形象的猎奇心理扩大化了。

八卦的市井形象。民生新闻经常报道一些邻里长短、个人私生活的事件, 而这些事件的播报常常呈现一种对他人私事的探讨与挖掘。以《今日一线》2010年7月21日播出的新闻《男婴母亲失踪清洁工苦心抚养》为例, 从标题来看这是一个讲述善良清洁女工照顾无人理会的男婴的事件, 然而新闻却用了不小的篇幅采访周围街坊“八卦”男婴的身世———是否中非混血儿。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 一群街坊他一言你一语地说着“不是跟老外的吗”, “反正有一段时间是跟着老外住的”等等。一条关于清洁女工照顾男婴的故事, 就这样流于八卦化了。

城市平民对于周边事件的八卦行为, 不可否认。但这并不能看做是城市平民形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而民生新闻为了迎合受众的八卦心理, 把民生新闻等同于媚俗的八卦事件, 片面地将城市平民八卦的市井形象凸显放大。

自杀轻生的懦弱形象。近年来, 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的压力或个人感情的问题而选择自杀轻生的新闻已屡见不鲜。这种以死亡冲击着人们心灵的事件, 是标榜以民众生活为重要报道内容的民生新闻所热衷的报道事件。然而, 这样的报道可能引发连锁的同类群体自杀行为, 也会产生对城市平民形象的片面勾勒。《今日一线》2010年7月21日的新闻《差一分没考上重点初三学生跳楼》在报道中公开了该学生发给母亲的遗言短信:“妈妈, 你好烦, 经常唠叨我, 我不想呆在这个家里了, 麻烦你帮我收尸吧!”这样的新闻将一个初三学生因不能承受考试失利后母亲的唠叨, 而选择跳楼自杀的形象表现得真真切切。

事实上,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承受着大大小小的压力, 而因压力自杀轻生只是个别现象。但在民生新闻的集中聚焦下, 个别现象频繁地出现在报道中, 片面地在年轻一代的城市平民形象上烙上了懦弱、无法承受压力、不负责任的印记。

民生新闻对城市平民正面形象的勾勒呈现碎片化

虽然, 现今的电视民生新闻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 存在热衷、追逐负面新闻的情况, 导致片面夸大了城市平民负面、非文明形象。但是, 其在报道中还是体现了城市平民的一些正面积极、努力奋进、维护合法利益、乐于助人的形象。不过, 由于这类正面形象的新闻报道较少, 只能在个别新闻中挖掘出来, 从而显得过于碎片化, 很难成为能够促进市民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与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努力奋进的积极形象。2010年7月18日《今日一线》播出的新闻《手握发明却买不起空调》, 讲述了买不起空调的向先生发明了一种节能空调, 而这位向先生目前已经有三项发明申请了国家专利。生活并不富裕的打工族向先生工作虽然忙碌辛苦, 但却没有放弃自己对研究发明的坚持与执著, 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城市通过自己的努力向梦想迈进。这样积极的正面形象, 可以引发民众的深思, 促使大家努力奋进。然而, 在民生新闻中, 这样正面积极的报道并不多。

乐于助人的美好形象。民生新闻中涉及乐于助人内容的新闻其实也不算少。笔者统计2010年7月16日至25日《今日一线》节目中涉及乐于助人的新闻有6条。2010年7月22日播出的一则讲述电梯维修工帮助地铁乘客在地铁污油中找出钻石吊坠的事件, 确实是一则如假包换的助人事件。然而, 这样真正讲述乐于助人美好品德的新闻依旧太少, 并不能很好地表现出城市平民的美好形象, 而使之流于碎片化;更使得民生新闻对整个城市平民社会道德水平的观察陷于一种畸形的视角维度。

锲而不舍的维权形象。在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中国, 城市平民锲而不舍的维权形象也不得不说是一个积极面对生活、面对社会的正面形象。

电视民生新闻对具有冲突性的事件非常热衷, 法庭新闻由于其故事性、冲突性的特征较能吸引民生新闻节目的报道。然而, 很多时候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 寻求强烈的冲突性, 民生新闻更多地选择刑事案件进行报道, 对城市平民维权的新闻报道并不多。2010年7月16日至25日的《今日一线》节目中共有4条法庭新闻, 其中3条是刑事案件, 只有1条是城市平民锲而不舍的维权新闻《芳姐告市政二审判责任二八开》, 而这条新闻被选中的很大一个原因还是因为原告芳姐是一名残疾人。在这样的一个新闻报道选择情况下, 城市平民积极的维权形象又岂能不流于碎片化呢?

城市平民其他正面形象。当然, 城市平民的正面、积极形象远不止以上三种, 虽然在各类坑骗事件的影响下, 见义勇为、仗义执言、维护公众利益等体现社会责任心、社会道德的行为令不少人想为而不敢为之。但是,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还是有不少人积极帮助他人、维护社会公益。只是在媒体新闻追求冲突性、故事性、奇闻趣事的情况下, 这样的报道只能散落于众多的暴力血腥、冲突事件等新闻之中, 民生新闻对城市平民正面、积极形象勾勒的碎片化状况可见一斑。

电视民生新闻应还城市平民真实形象

笔者以上列举的只是抽取的电视民生新闻样本对城市平民形象的勾勒, 并不是电视民生新闻所表现出来的城市平民形象的全部要素。然而, 却也能说明电视民生新闻对城市平民形象的侧面勾勒所存在的问题。

电视民生新闻是贴近城市平民的一种新闻形式, 其勾勒出的城市平民形象通过新闻节目的播报反馈给社会, 对认识城市平民的思想道德状况、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 在时间不断流逝的年代, 今日之新闻将成为明日之历史。而宣扬以民生内容、民众视角、民本取向为基本原则的民生新闻, 更是未来时代进行人类发展研究的重要资料;如果民生新闻为了收视率而一味选择冲突性、故事性、暴力血腥等迎合猎奇心理的负面新闻或八卦新闻, 那么将使这个时代的城市平民在未来丧失自己的真实形象, 而成为媒体塑造的形象片面的、碎片化的群体。

笔者认为, 在这样的情况下,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该重新检视自己对新闻选择的标准与倾向, 通过客观的新闻报道, 还当代城市平民一个真实、全面、客观的形象。

结论

通过对电视民生新闻勾勒的城市平民形象的分析, 可以看出, 民生新闻对城市平民形象的侧面勾勒存在不少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媒体竞争、媒体运作的倾向与诉求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大众媒介若不能正视其存在的问题, 继续片面地、碎片化地勾勒城市平民形象, 不仅会对当今城市平民思想道德水平的认识与提高产生阻碍, 影响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更将会对未来人类发展的研究形成阻碍与扭曲, 成为不可弥补的遗憾。因而, 笔者认为, 大众媒介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 形成对城市平民形象的真实勾勒。

摘要:电视民生新闻以城市平民及弱势群体为关注对象。而相对于弱势群体, 城市平民的数量及行业涵盖范围又宽泛了很多, 是城市的主体人群。因而电视民生新闻对城市平民形象的勾勒, 对当今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及未来时代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新闻样本进行分析, 试图揭示出电视民生新闻所表现出的城市平民形象的要素, 及其在勾勒城市平民形象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电视民生新闻应该重新检视自己对新闻信息的选择标准与诉求, 还当代城市平民一个真实、全面、客观的形象。

关键词:民生新闻,城市平民,平民形象

参考文献

[1]胡玉娟:《罗马平民问题的由来及研究概况》, 《史学月刊》, 2002 (3) 。

[2]侯迎忠:《媒介与民生》,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第116页。

[3]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22页。

新闻记者应有“平民意识” 篇2

从传播角度说,新闻传播内容只有受众接受并认可,传播过程才算完成。而要实现这一过程,要求我们多将目光对准平民百姓,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体现新闻工作者应有的人文关怀。在实际工作中,应深入到百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体验平民生活,倾听百姓呼声,反映群众疾苦,敢于触及老百姓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报道。只有把镜头更多地对准普通人的生活,才能使媒体与观众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才能真正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充分履行好喉舌的作用。

一名出色的记者必须善于平视生活,学会从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搞报道。具体地说,作为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无论是时政报道、经济报道,还是社会新闻报道,都要善于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和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主题。多从基层生活中发现具有普通意义或对全局有指导和启示意义的新闻。比如,报道一项重大政策或措施,要善于选择平民视角,通过具体的事实,反映这些政策措施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而其中百姓又需要做些什么,等等。有这么一个例子:是关于东南沿海渔民休渔期禁止渔民捕鱼的新闻。内地有一家电视台是这样报道的:现在已进入休渔期,所有渔民都不能进行捕捞,违者重罚。而凤凰卫视的报道针对这个通告的背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休渔期渔民的收入从哪里来?凤凰卫视选取这样的报道角度,让平民化的内容变得更加立体、客观、丰富,是实实在在向下看的平民化。

选择平民视角,要求记者从贴近受众的角度,在题材的选择和新闻价值的判断上,突出以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切度和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为重要标准。也就是说,百姓此刻关心什么,我们就要及时做出反应。

选择平民视角,还要求记者更多地去关注新闻事件中的人的命运和人的价值。同时,记者在语言语境的创造上也要体现平民意识。比如,记者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身份或采访者身份,在事件现场作报道,这时,记者就是百姓的代言人,他应该将现场的原生态展现给受众,从而使受众充分满足自己求新、求真和求近的心理需求。

记者的平民意识还应体现在与被采访对象的平等交流上。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中看到这样的场面:记者在和被采访对象面对面时,有意无意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提问题,有时甚至成了“审问”,这是采访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不能体现人格平等的具体表现。

在实际工作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是否进行平等的交流,往往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比如,同一个被采访对象,同一个新闻事实,有的记者居高临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得不到对方配合。然而,要是换上另一位记者,平等地与对方交流,同一采访对象就可能向记者敞开心扉,使记者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里,记者能否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能否以平常心和平等意识与被采访对象交流和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

要与被采访者保持人格平等,让被采访者真切感受到记者真诚可信,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记者首先要在情感上接近对方,并且自觉地换位到被采访者的角度,使双方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可以使采访任务完成得更顺利。其次,记者必须尊重被采访对象,用自己的真诚言行赢得对方的尊重。只有记者把自己放在与被采访者平等的地位,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进入他们的心灵深处,从而挖掘出更真实、更有价值的东西。

民生新闻的平民意识 篇3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平民化,亲和力

电视民生类的新闻节目, 主要以“民生、民情、民意”为关注点, 以城市百姓的“身边事、麻烦事、”为主要报道的题材, 通过记者的现场调查、跟踪报道、暗访调查、专家解析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制作播出, 从而反映社会现状及百姓关注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新闻类型。而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不断发展与主持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作为反映社会真实现状的信息传递者,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真实性、平民化和亲和力是不可或缺的。

一、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对主持人平民化和亲和力要求的原因

根据我们所分析到的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和宗旨, 我们也要相应的来确定其主持人的主持方式和特有的风格, 要想节目在反映老百姓所关心的社会百态的同时又不过于枯燥, 片面地用传统的概念来总结时政新闻, 这就要求主持人在电视民生节目中有平民化和亲和力的体现, 近几年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平民化和亲和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再让主持人拘泥于单纯的阐述之中。

(一) 市场竞争的产物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以其反映老百姓身边的真实生活为主, 正因为这一显著特点, 电视民生新闻也被观众所喜闻乐见,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平民化视角也成了各种民生新闻报道创新的突破口。市场化竞争使得电视媒介的制作人想要从群众最关注的话语权利切入, 增强与观众的贴近性, 运用平民化的视角去探索, 把话语权利真正地交给受众, 从而也就逐步成就了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平民化创新。

(二) 以人为本思想的倡导

电视新闻领域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就是倡导人文关怀, 这也已经成为众多电视人的共识。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 这种思想就更加突出, 只有将倡导人文精神、彰显人文关怀作为电视传播中贯穿始终的理念, 电视民生新闻媒体才能慢慢赢得观众的信任和尊重, 形成良好的社会声望, 产生巨大的公信力。

二、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如何增强平民化和亲和力

作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应该怎样更好地去增强自身的平民化和亲和力呢?

(一)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要亲切自然、个性鲜明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要报道民众关心的各种新闻信息, 主持的风格上需要提升自己的亲和力, 就像《生活帮》中的帮主阿速一样, 虽然没有穿着特别正式的西装, 只是平时的衣服, 但阿速自身展现出来的亲和力仍然被观众所喜爱, 他也成为了节目品牌的代表, 因此, 在民生新闻的创办过程中主持风格的个性化、差异化, 是民生新闻主持人区别于正播新闻非常重要的一环。主持人的真性情、个性化点评都能为栏目创造不可模仿的附加值。如天津电视台于2012年开播的一档节目《我们都是消费者》, 该栏目在定位上选择的是普通消费者热切关注的话题, 无论是从题材内容的选择上, 还是在新闻叙述上都有其独到之处。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指导民众科学理性消费, 从百姓的日常消费小事出发, 关注人们在消费时往往容易忽视的问题以引起大家注意, 主持人马钊在主持播报的过程中加入幽默的语言和演播室亲身的体验, 场外记者与权威专家密切交流, 增加了整个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性。马钊也成为了天津市民信赖的生活顾问和代言人。一名成功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就要习惯把自己定位为老百姓的好朋友、好邻居, 关注百姓生活中的身边事。

(二)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要尽量平民化

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特点不仅直接体现了其自身的个性特点和栏目的风格, 同时对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目前中国的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采用的大都是以“说新闻”为主, 既能够给人明快新鲜的感觉, 也能使得主持人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 语调变得平和, 观众听起来也能备感亲切。

电视民生新闻说的是各个地方老百姓所关心的事, 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民俗, 这也要求其主持人在主持的风格中带有一定的乡土色彩, 齐鲁台的《小么哥》中主持人在用方言主持的基础上还加入了搭词的主持人这一元素, 两人一唱一和的相声式的表达方式很平民化地贴近了受众, 也表现了极强的亲和力。

三、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 在内容上要报道百姓的身边事, 时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电视民生新闻是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面描述, 在不断发展的电视媒体行业, 每一种类型的电视节目都在寻求创新来改进自己节目, 首先电视民生新闻在内容上除了要把视角放在老百姓的这一边来看问题, 还要去记录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矛盾, 去思老百姓之所想, 答老百姓之所问, 解老百姓之所惑作为主旨。

在这个信息高速膨胀和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 百姓迫切地需要了解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 并且需要以快捷便利的方式来参与到和他人的互动之中, 因此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内容上要全方位地去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使受众感到亲近并予以高度信赖。

(二) 从主持人自身出发进一步诠释“说新闻”的概念, 置身新闻之中, 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在电视媒体中, 主持人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符号,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播报方式就是要更加平和地与观众去交流。2005年笔者曾在塘沽电视台的《关注》和《周日报道》两档民生新闻节目中担任主持工作。从正播到说新闻难度很大, 需要主持人放下正襟危坐的架势, 去掉惯用的播音腔, 以聊话题、唠家常、说话唠嗑的方式传情达意, 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收视率节节攀升。

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 主持人不能够只是单纯地播报新闻, 播报方式改为电视民生“说新闻”方式, 就像朋友一样, 把自己变身为观众中的一员, 用聊天的语态来聊身边的事、身边的人, 让观众在友好的氛围中积极地去接收信息, 与电视新闻中的人和事同呼吸, 实现电视主持人与观众的心灵对话, 产生共鸣, 使电视民生新闻的力量得以升华。

(三)

在形式上要实现话语权的转移, 使受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节目中来。

(四) 在电视上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传统的传播理念, 电视节目中也很难真正听到来自普通老百姓的声音。

而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则不同, 他真正实现了话语权的转移, 不再是传统传播过程中的“你播我看”。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也开通了微博互动、手机发送短信和热线电话等不同的在线交流方式, 增强了电视民生新闻的时效性、互动性和公共性, 缩短了新闻与普通大众的距离, 让电视观众随时随地都可以参与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来, 充分地彰显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本身的亲和力。

结论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都在不断地进步和成长中, 在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 从多方面去增强自身的平民化和亲和力, 使民生新闻节目的道路越走越远。我们相信心中想着观众,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我们的民生节目就会在百姓生活的热土中生根发芽结果, 我们的民生节目主持人就会成为百姓信赖的生活中的代言人。

参考文献

[1]朱天.程前:《解读电视民生新闻现象》[J], 北京:中国新闻报刊, 2004年

[2]方永明:《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的背景分析》[M], 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周炯:《意识形态梳理与主流媒体构建——新意识形态下的中国民生新闻》[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

电视新闻需强化平民意识 篇4

笔者认为:平民意识的产生, 主观上讲, 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客观上讲, 平民意识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一种需求。它是对传统电视新闻中存在的“高大全”和居高临下说教模式的叛离, 显示出对时代、对生活、对观众的尊重, 体现着新时期电视顺应时代的崭新审美价值。也可以说, 电视新闻要强化平民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电视事业自身求得生存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进一步树立底层情愫, 反映百姓的喜怒哀乐, 让平民意识在电视新闻中得到自觉、充分的张扬。

那么, 电视新闻应怎样体现平民意识呢?笔者认为:其根本就在于我们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报道时, 要以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与平视生活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 使荧屏内外的传播与接受, 获得严格意义上的心态同步, 产生情感共鸣。在实际工作中, 记者与被采访对象是否能够进行平等的交流, 往往也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比如, 同一个被采访对象, 同一个新闻事实, 有的记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还是得不到对方的配合。然而要是换上另一位记者, 也许同一采访对象就会向这位记者敞开心扉, 使记者获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这里, 记者能否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 能否以平常心和平等意识与被采访对象交流和沟通, 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选择平民话题, 关注百姓生活

从传播角度说, 电视新闻传播内容只有观众接受并认可, 百姓关注并欢迎, 传播过程才算完成。而要实现这一过程, 就必须要求我们多将镜头对准平民百姓, 关注他们的生活, 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 体现新闻工作者应有的人文关怀。在实际工作中, 应深入到百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最基层中去, 体验平民生活, 倾听百姓呼声, 反映群众疾苦, 敢于触及老百姓特别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报道。也就是百姓此刻关心什么, 我们就要及时作出反应。比如假冒伪劣商品、商品房质量问题、物价问题、环境污染严重、腐败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老百姓是十分关注的, 如果我们熟视无睹, 一味粉饰, 或者不痛不痒, 轻描淡写, 那么, 搞出来的报道是不会受欢迎的。

二、寻找平民视角, 贴近百姓情感

一名出色的记者必须善于平视生活, 也就是要学会从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搞报道。具体地说, 作为记者, 在新闻报道中, 无论是时政报道、经济报道、还是社会新闻报道, 都要善于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和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主题, 多从基层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群众日常生活的变化中, 发现具有普通意义或对全局有指导和启示意义的新闻。

选择平民视角, 还要求记者更多地去关注新闻事件中的人的命运和人的价值。同时, 记者在电视语言语境的创造上也要体现平民意识。由于社会的转型和大众传播文化的日趋丰富, 造就了一代成熟的电视受众, 他们开始改变只是把电视当作“看”的对象的传统习惯, 渴望摆脱被动的引导、空洞的说教。“让我们自己看, 让我们自己思考”正成为新世纪电视受众的共同心态。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反映生活的东西, 需要的是心与心的平等交流。即使是专家、学者、名人、政要, 只要回到家里收看电视的时候也大都回归到普通人的心态上。因而, 电视新闻应当平民化, 要以平视的观察视角看问题, 真正把采访对象和受众当做社会普通一员平等看待, 由此可以缩短和淡化电视新闻与受众的距离和神秘感, 强化电视新闻独有的亲切感和贴近感。

三、追求人格平等, 尊重被采访者

记者的平民意识还应体现在与被采访对象的平等交流上。

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新闻中看到这样的场面:记者在和被采访对象面对面时, 有意无意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提问题, 有时甚至成了“审问”, 这是采访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不能体现人格平等的具体表现。要与被采访者保持人格平等, 让被采访者真切感受记者的真诚可信, 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 记者就必须要在情感上接近对方, 并且自觉换位到被采访者的角度, 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体会他们的感受, 寻求情感的接近, 使双方产生情感共鸣。其次, 记者必须尊重被采访对象, 用自己的真诚言行赢得对方的尊重。只有记者把自己放在与被采访者平等的地位, 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 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 才能进入他们的心灵深处, 才能被他们所接受, 从而挖掘出更真实、更有价值的东西。

电视新闻如何体现平民意识 篇5

传播学认为:与以往就政治而政治、就宣传而宣传的传统观念明显不同的主导思想即是平民意识。通俗点讲, 就是要将电视新闻报道的角度放低, 以一名普通百姓的视角采访、制作新闻, 让普通百姓能够喜爱、参与和接受。

要使新闻报道体现平民意识, 就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在节目采、编、播、制的整个过程中, 始终以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与平视生活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 使新闻的传播与接受, 获得严格意义上的心态同步, 从而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

一、平民意识应内化于心

(一) 记者心中要怀着对百姓的深厚感情

“一个记者, 其基础在群众, 前途也在群众。”[1]这是名记者范长江的谆谆告诫。记者常在基层走, 常到群众中去, 对百姓的生活能看得到, 也能亲身感受到。因此,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怀有真感情, 应该沉下心来, 俯下身子, 多了解一些百姓的困难, 耐心地倾听百姓的心声, 把老百姓的所急、所盼、所忧, 记在心头, 反映在笔头, 传达百姓的心声, 为百姓排忧解难。同时, 还要避免流于形式, 停留在事物表面, 认为将新闻事件传递给受众就行了。要结合政治、道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 以百姓易于接受的语言进行阐释, 引起百姓共鸣, 并受到启迪和教育。

(二) 选择百姓话题, 关注民生实事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电视新闻传播要从媒介传播到受众接受并认可, 关注并参与其中, 整个传播过程才算真正完成。在日常新闻实践中, 就要求记者体察民情民意, 了解基层百姓的日常疾苦并诉诸笔尖和镜头。事实证明, 只有关注民生, 传递人文关怀, 才能真正在政府和百姓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充分履行好新闻媒体作为喉舌的作用。

笔者所在的固始电视台也开播了一档民生类栏目——《百姓有话说》, 栏目将镜头对准了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的老百姓, 选取当下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 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在话语交锋中尽显真知灼见, 促进政府机构改进工作作风, 更好地为民服务。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对百姓的生存状态的关心与关注。

(三) 换位思考, 做一名普通观众

大众传播研究认为:受众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客体, 而是积极、主动的群体。如何将服务意识转化为节目中的平民意识?这就需要换位思考, 做回一名普通的电视观众。

随着大众传播文化的日趋丰富, 电视受众逐渐改变了只把电视用于“观看”的传统习惯, 渴望摆脱被动的引导、空洞的说教。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反映生活的东西, 需要的是心与心的平等交流。即使是专家、学者、名人、政要, 只要回到家里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 也大都回归到普通人的心态上。因此, 电视新闻的平民意识要求其把观众当成社会普通一员看待, 以观众的观察视角看社会, 努力缩短和淡化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强化电视新闻独有的亲切感和贴近感。

(四) 坚持吃苦耐劳、深入采访的作风

在民生新闻中, 普通百姓是新闻报道的主体, 怎样真实地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感、心态?这就需要记者深入挖掘老百姓身边的新鲜事、趣味事和疑难事。这些发生在百姓身边的素材几乎每天都有, 无处不在, 但它们又“居无定所”, 难以掌握, 很多线索都要靠记者去摸索、去发现, 这就需要记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 还要在日常生活中, 留意周围发生的点滴变化, 从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吃、穿、住、行中, 发现新闻线索。2013年夏天, 因为长时间暑热, 笔者所在地的自来水供应一度中断。为了探寻自来水水源干涸的原因, 笔者冒着酷暑, 及时进行跟踪报道, 采访了大量的相关人员, 消除了百姓的顾虑,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二、平民意识要贯穿整个电视节目生产过程

(一) 新闻写作善于“讲故事”

民生新闻的传播对象主要是普通百姓, 这就要求记者在写作时注重故事性, 以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娓娓道来。要运用文学化的表现手法, 注重展现新闻故事的情节, 通过细节刻画人物的鲜明个性, 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 使新闻报道更具可读性和可视性, 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

新闻故事化要求新闻语言要贴近生活, 尽量多使用亲切生动的口语, 避免使用深奥难懂的词汇和字眼。通过运用大众熟悉和易于理解的语言, 表达新闻深刻的思想观点、复杂的事物联系, 解答重要的问题。

(二) 节目编辑体现人性化

在编辑新闻节目时注重体现人性化, 要捍卫社会公正、化解矛盾、反映民众心声、维护社会稳定。在编辑新闻节目的过程中, 要根据栏目定位, 合理安排各种类型新闻稿件所占比例。作为地方电视台, 既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 报道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又要不吝笔墨, 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对于人们关心的交通、气象、农事等资讯, 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家长里短也要有“一席之地”。总之, 新闻节目编辑应涉及普通百姓冷暖痛痒、喜怒哀乐的方方面面, 这不仅是电视新闻一种特殊的人文关怀, 也是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必然途径。

(三) 制作播出追求完美

在电视新闻的制作播出过程中, 从录播到直播的改革, 使电视观众在第一时间同步收看变成可能, 这种不存在时间差的传播方式无疑对观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每年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卫视举办的一些大型活动、重大事件的现场直播, 都创下了收视率的高点。收视率是观众对电视节目接受意愿的最好体现, 由此可见, 节目通过一种新颖直接的传输形式来播出, 不仅体现了电视技术的人文关怀, 更展现了电视传播浓厚的平民意识。

众所周知, 电视是一种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 具有传播迅速、受众面广、覆盖面大、直观形象的优势, 这一特性决定了它接收对象的广泛性和普遍性。电视新闻节目体现平民意识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同时也是新闻节目应对挑战、谋求更好发展的需要, 更是凝聚人心、共筑美好“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因此, 包括笔者在内的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尊重新闻传播规律,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在日常新闻采访报道中烙上平民意识的深刻烙印, 使平民意识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的优良基因得以承续发扬。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服务意识 篇6

一、民生新闻的定义简述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以民本的思想为基本点, 并以平民的视角和人文叙事的手法去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以及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民生新闻具体表现在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以及人文叙事三个方面。民生新闻面向本城市的居民进行信息传播, 并以区域的覆盖范围为频道的报道范围, 并以本区域的市民日常经济以及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作为主要题材, 民生新闻主要以“民生、民情、民意”为重点, 以本区域百姓的“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 并通过记者奔赴现场进行调查、跟踪报道以及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采编制作, 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和情感价值。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电视民生新闻一直以来都深受百姓的青睐, 但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 不少学者对电视民生新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智的思考。目前, 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基本为以下几点:

1. 民生新闻的浅层体现

电视民生新闻在实践中较好地体现了“三贴近”原则。然而, 怎样做到“贴近”并进一步提升民生新闻节目的表现深度, 帮助百姓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以及解决途径, 民生新闻的目的不仅为了让百姓去观看这些新闻, 而是为了让百姓认识社会以及改造社会。但是, 目前各个区域的电视民生新闻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新闻内容基本报道的是天灾人祸、邻里纠纷以及一些生活琐事, 但是这些内容并不能构成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从新闻的内容上看就能反映出民生新闻工作人员的视野狭窄, 对民生问题的理解上有一定的偏移, 一味表现这些浅层的内容完全是在浪费观众的时间。

2. 民生新闻戏剧化

电视民生新闻为了加大收视率, 有些新闻媒体将新闻事件戏剧化, 新闻的故事情节表现出离奇、甚至悬疑, 民生新闻趋于情景剧与肥皂剧。许多电视民生新闻为了吸引观众, 在新闻播放时的音乐效果、打油诗以及后期特技的映衬下, 新闻的真实性完全被打破, 有些较为严肃的社会新闻也变得简单化, 观点也完全简单化, 在这样的喧嚣中, 媒体对新闻的探寻与理性分析也逐渐被淡化。观众看电视民生新闻的心态逐渐和欣赏电视剧一样, 因此导致电视民生新闻失去了它本身的播放意义。

三、解决民生新闻存在问题的方法

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为了让电视民生新闻更好地服务于群众, 让群众在民生新闻中获得更多优质的信息。因此, 解决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也成为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必然行动。

1. 重视民生新闻的内涵

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应避免浅层的信息体现。虽然日常琐事是百姓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琐碎的、平凡的事物并不能体现百姓生活的全部内容。关注民生话题并不是一味地叙述生活中的琐碎事物, 也不是单纯地还原事实, 而是需要通过百姓身边的典型的小事, 并摘取典型的细节来报道, 并且要赋予真情实感以及典型的意义和正确的理解及判断。电视民生新闻播报的意义并不是在于播报一些事件信息, 而是在于传递一种新闻理念。因此, 民生新闻工作者应清楚民生新闻的存在意义, 对新闻的内容加以改善、提高, 完善民生新闻的服务意识。

2. 重视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

电视民生新闻播报的意义并不是要提高收视率, 也不是要做成许多人喜欢的花哨的电视娱乐节目。因此, 电视民生新闻的戏剧化完全违背了民生新闻的实质。电视民生新闻应坚持“三贴近”原则, 增强服务群众的意识。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期, 大多数的市民受到城市化的影响均需要一些帮助。电视民生新闻恰恰以一种适当的形式出现在百姓的心中, 并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百姓的倾诉对象。电视民生新闻也协同百姓一起去监督政府的职能, 因此, 重视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就成为了民生新闻的核心问题。

结语

提高电视民生新闻对群众的影响意义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 真正做到为民服务, 以人为本。通过电视民生新闻来感召社会良知以及社会责任感, 为和谐社会献出一分力量。

摘要:近几年,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最为流行的新闻类型而著称, 完全占据了电视新闻核心位置。本文首先阐述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义, 其次论述了电视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论述了对电视民生新闻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百姓,民生新闻,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舒, 胡正荣.民生新闻0现象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 (6) .

[2]程前, 陈杭.会诊电视民生新闻[J].中国电视, 2005, (2) .

民生新闻的平民意识 篇7

在电视媒体和高额利润的影响下,一些民生新闻节目,开始不顾观众需要和其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传播庸俗乏味的新闻,误导着受众的价值判断,对社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具体来说,这种现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集中体现。

1 电视民生新闻重市场轻导向

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由于偏居地方一隅,再加上监管的不严谨,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传播庸俗乏味的内容。在一部分地方民生新闻记者看来,重要的是民众只要有问题我们就去报道,至于“民众是否关心”已懒得顾及。在这种思想引导下,为迎合少数人的重口味,一些电视媒体私下买卖新闻,制作虚假报道哗众取宠,置观众于不顾,严重消解了新闻应有的导向作用,消解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更有甚者,为了达到尽快播出的目的,对于可能产生重大后果的民生新闻,不计后果抢时间,完全不去验证事实真相。报道时又任自己发挥,认为这是新闻自由,新闻就应该抢鲜,播报一手资料,为了提高收视率,获得物质奖励,哪怕是采取不正当手段民生新闻不同于市井新闻。而民众对它的最初喜爱仅出于追求一种朦胧模糊的刺激,对它的认知也只是一种感性的状态。随着民生新闻的发展,民众的认知也逐步上升为理性,开始意识到民生新闻不仅仅意味着邻里纠纷,猎奇民众生活,如谋杀、口角、窥伺这种隐私生活。虽然适时地报道地方民众生活以及心理的变化对于人们处理邻里之间、家庭关系有一定的警示性,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更能鼓舞人们斗志、激励信心、昂扬士气。电视媒体的角色也不应该仅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电视媒体在考虑利润增长点的同时,应发挥其导向作用,每一条民生新闻都应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2 电视民生新闻忽视对受众当中“弱势群体”的关注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逐渐过渡,农民工在城市的压力骤增,工资问题、医疗保险问题本应引起民生新闻的更多关注。但恰恰相反,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并不关注与广大农民工紧密相关的公共问题,而是挖空心思,过分宣传奇异的新闻以引起受众的注意,在报道中经常出现诸如“农民工跳楼”“小姐”之类的报道。事实上,这种报道在严重伤害“弱势群体”的同时,也严重误导着广大受众群体的价值判断。无独有偶《民生大参与》、《绝对现励》、《南京零距离》等节目多少都存有歧视“弱势群体”的现象,节目仅限于对市民琐事进行频繁报道,忽视了“弱势群体”的话语权,看不到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问题。

3 题材相对局限,信息价值量较低

由于常年累月的报道,热线不计其数,记者常常是马不停蹄去帮忙,由于精力有限,很多事情也只是一带而过。所谓的解决仅限于一些细枝末节的个人小事,一旦有涉及原则的事情出现,要么含糊其辞要么不了了之,谈不上深入、透彻。节目虽打出为百姓解决生活的难题的口号,但由于新闻选题过于狭窄,内容、形式又过于单一。久而久之,只能使观众审美疲劳,收视率下跌在所难免。有些民生节目中频繁出现的用水用电问题,邻里纠纷问题,甚至产妇接生问题这样在现代生活中普遍出现的问题,都成了报道的主体对象,这样家长里短的琐事报道,既没有深度,又没有广度,只可能引起老年人和主妇们的关注。

电视民生新闻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但低姿态的微观模式也容易出现一些弊端,陷入到对琐碎现象的报道中。要在传播领域发挥电视民生新闻应有的亲和力,还要承担起社会推动者的职责,拓宽选题,找准方向。

摘要:电视民生新闻素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为首要目标,强调人文关怀,一时之间占据了新闻台的黄金时段,也吸引到了众多受众的眼球。但如今却有一些的新闻从业者对最初民生新闻创办的宗旨产生了错误的解读,导致电视民生新闻出现种种尴尬,题材同质化,内容琐碎化,尤其媒体越权和媒体暴力的出现模糊了电视新闻从业者基本素养。

关键词:民生新闻,受众意识,表现

参考文献

[1]吕萌.媒介形态变化与电视文化传播[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英语交际情境下一篇:桥梁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