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价值分析

2024-10-02

民生新闻价值分析(共6篇)

民生新闻价值分析 篇1

民生新闻实际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以人为本”语境下的一种演绎, 其主要特征在于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生取向, 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记录百姓的生活实态。关注百姓, 服务百姓, 做百姓的代言人, 是民生新闻的基本精神内涵。本文从品牌价值中的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等几方面总结, 阐述民生新闻节目的品牌化生存法则。

一、民生新闻节目认知度塑造

电视新闻栏目的外在视觉形式能对受众产生有效刺激, 使受众注意力集中指向传播者意欲表达的信息。品牌栏目的视觉包装是一个整合所有可视电视传播符号的工作, 凡一切可以进入电视传播领域的视觉要素都可以成为原材料, 具体体现在名称、标识、片头、片尾、色彩、造型、工作服以及宣传片等部分的精心构思和精良制作。民生新闻节目在观众认知度上, 一个显著特色是利用CIS (企业识别系统) 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栏目的口号或宗旨无疑是电视栏目理念识别系统的灵魂, 它们在主持人口中说出或在片花中亮相, 甚至被写在横幅上走向街头。如果在各种场合反复出现, 会让观众耳熟能详, 而且感觉非常亲切。

二、民生新闻节目美誉度塑造

美誉度通常是受众选择频道的决定性砝码。在确定目标受众, 确定节目风格之后, 节目一定要贴近受众心理需求, 同时通过不断创新, 增强信息传达的有效度。

1、贴近性———民生新闻品牌的核心力、竞争力

民生新闻将贴近性作为树立节目品牌形象的核心竞争力, 在节目中被要求好看、实用, 在题材上要求关注身边百姓的生活, 表现技巧上强调即时性、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 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感人、曲折的一面, 使新闻不再成为一种快餐, 而是一道美味大餐。

三、民生新闻节目忠诚度塑造

顾客忠诚度的提高必须围绕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声誉、优惠等几方面展开。民生新闻节目通过形式互动、社会互动、送奖品以及介入式报道等方式, 弥补了一般电视新闻节目服务性差的弱点, 提升了节目的忠诚度。

受百姓欢迎的民生新闻, 正因为要切实地为百姓服务, 要和百姓一起解决具体问题, 要展示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 所以, 得到了老百姓的关注和喜爱, 进而成为忠诚观众。民生新闻的记者要为居民供暖问题奔走数月, 要为陷入困境的农民工讨工钱, 要为弱势群体讨公道……想百姓之所想, 急百姓之所急, 扛起了良知和责任的大旗, 也因此提升了节目的忠诚度。

民生新闻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在做好本地内容的同时, 注意把握时政、经济新闻民生化, 同时在权威性和公信力上多用心思, 在协调政府与百姓关系时避免遭遇“空壳化”, 唯有这样才能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节目, 这将是民生新闻品牌节目新一轮竞争的关键因素。

四、民生新闻品牌发展的战略———品牌延伸

对于电视新闻栏目来说, 品牌延伸主要呈现以下三种形式:媒体间的延伸、上下游产品的延伸、利用自身资源进行相关行业的延伸。

(一) 媒体间的延伸

媒体间的品牌延伸是最常见、最必要, 也是最可行的, 传媒集团的各类子品牌就是显证。

首先, 信息时代下受众信息需求的海量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媒体必须寻求多方位的合作。信息时代的标志性特征就是信息需求的量很大、面很广, 不仅包括新闻、资讯、娱乐, 还包括各类广告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 单个媒体难以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出所有所需产品, 于是, 媒体间的互通有无就是较为理想、经济的选择。

其次, 信息加工的可重复性为媒体间的合作提供了可能。同样一个新闻事件, 可以在电视上表现为简短的消息, 加工后又可在网络上, 或报纸等其他媒体上表现为深度报道。信息资源在使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拓展空间。

第三, 不同的媒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这为媒体间的品牌延伸提供了物质基础。跨媒体合作的优势在于综合利用各种媒体的优势, 尽可能多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当不同类型的媒体处在同一利益主体之下时, 这种互补性合作可在不增加推广成本的情况下实现1+1>2的效应。

(二) 上下游产品的延伸

电视新闻栏目品牌的核心是媒体的传播内容, 它凝聚在新闻报道上, 反映在传播过程中, 与栏目形态、标识、风格等其他特征构成一个品牌总和。电视新闻栏目品牌区别于其他品牌的重要特征是, 它自身就是广告, 知晓度高, 增值领域十分广阔, 其上下游产品或服务上有很大的经营空间。

(三) 相关行业的延伸

新闻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地位而拥有信息资源、广告资源、发行资源, 并拥有广阔的社会接触面和影响力, 如把这些资源加以整合利用, 可取得很好的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民生新闻栏目可以借助自身的知名度、号召力, 开展公益性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等等。■

(作者单位:黑龙江电视台)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 篇2

所谓电视民生新闻, 就是从社会的细小方面、从百姓角度出发, 采集一系列百姓关心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加以报道、尽力解决, 此外还能以个例报道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从而促使更多相关问题得到解决。就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而言,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总体发展形势良好

追溯民生新闻的发展源头, 我们得知民生新闻其实在上个世纪90年代便已经成形并且有了发展, 提及民生新闻发展的高潮时期, 则要说到2002年开播的《南京零距离》, 这档节目自播出之日起便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 它专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 着眼于百姓关心的各个小事, 以独特的视角获得了观众的一直好评, 成为南京政府与市民沟通的独特方式, 目前已经在全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地方电视台刮起一阵旋风, 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形势。我们有理由相信, 民生新闻可以发展得更好。

2. 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虽说民生新闻已经在全国逐步发展开来, 但是从总体发展过程而言, 民生新闻的发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很好解决, 会极大影响民生新闻的发展。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没有地方特色

民生新闻的共同点是关注百姓的日常生活, 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特色和具体情况不同, 民生新闻应该注意求同存异, 现在很多地方的民生新闻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只注重新闻报道, 不切合本地的实际发展情况。

(2) 内容不新颖, 没有深度

就民生新闻的内容来看, 我们目前看到各个地方电视台基本上都是家庭矛盾、食品卫生这些问题, 而没有去探寻社会发展问题, 使节目内容千篇一律, 这样很容易造成节目收视率和观众满意度下降, 并且由于节目只注重吸引观众的兴趣而没有进行深度的拓展, 使得很多节目只是流于表面, 没有更深层的探索和解决, 最终造成治标不治本的播放效果。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

以上简要分析了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虽然民生新闻总体发展趋势良好,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长此以往, 很容易造成民生新闻内容单调和乏味, 观众收视率和满意度的下降, 很不利于其持续发展。因此, 我们需要明确其价值取向, 具体应该做到:

1. 关注百姓关心的话题, 从百姓利益出发进行报道

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里, 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注重百姓利益的维护, 民生新闻应该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首先, 民生新闻应该花费更多的精力和物力来进行新闻的采集和收录, 从百姓关心的事件、视角出发, 挑取典型的事例对事件进行报道, 还要注重从表面看本质, 争取做到以一及百, 在报道同一件事的同时促使更多问题的解决。

2. 切实顺应国家政策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局势的逐渐安定, 我国作为一个推崇和平主义的大国, 在建设和谐、安定的社会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国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经济和文化建设上, 其政策和发展方针也都有一定的变化, 民生新闻就需要顺应国家以及政府政策的需求, 在节目中积极宣扬政府的方针和政策, 播放具有正确意识倾向的内容,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 注重地方特色的显现

地方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地方意识形态和精神力量的建设, 需要从精神层面着手, 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旗帜下全力展开地方建设, 而新闻媒体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专注于人民生活的民生新闻节目, 首先应该注重设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节目, 比如《南京零距离》举办的“换个角度看南京”、“零距离社区行”等一系列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节目;其次, 还应该注重节目深度的挖掘和内容的创新, 从而更好地吸引百姓的注意力, 还应该注重百姓话语权的发挥, 让百姓在节目中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发挥新闻媒体的有效性、实时性, 树立自己的品牌。

总而言之, 电视民生新闻需要从百姓利益出发, 着眼于百姓关心的事件, 真正、切实地帮助百姓解决难题,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应该在认识到民生新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注重民生新闻价值取向的建设, 促进民生新闻价值的更大实现, 促进民生新闻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原红玉;浅谈新闻报道中的民生新闻[J];科技传播;2011年12期

[2]吴师川;孙瑶;强化民生新闻的亮点——舆论监督[J];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2011年05期

[3]陈涌嘉;新形势下新闻传播的转型及其价值取向[J];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2011年05期

民生新闻价值分析 篇3

一、《都市条形码》新闻价值取向走偏

1. 严肃与娱乐并行, 降低新闻传播效果

以2009年1月5日至1月10日的节目为例:在开场的1-2分钟, 都是政治、经济生活的相关政策性报道。如, 1月5日《费改税实施:二级公路逐步取消收费》, 1月6日《养老金上调, 春节前兑现》, 1月7日《如何办理赴台旅游手续》, 1月9日《出入境管理部门服务新举措》, 1月10日《人保推出新业务帮助实现购车梦》、《国家鼓励扶持毕业生就业》。但紧接着, 节目跑马新闻中的内容主要是有奖互动活动介绍, 新闻评论、民意调查参与方式以及本台播出的各时段电视剧预告等较吸引人的轻松话题, 来满足部分受众对简易、轻松信息的需求。

政策性新闻的报道总是以严肃的语调、格式化的文法以及不易懂的专有名词组成。受众在接收、理解这类信息时, 思维需要高度集中, 以准确了解其中的涵义。而娱乐性的跑马新闻干扰了受众对政策性新闻的理解、接收, 容易降低新闻传播的效果。

2. 过多报道社会阴暗面

报道社会阴暗面事件, 体现了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要职责, 但此类事件的过多报道则会引起公众的恐慌。《都市条形码》每天12条左右的新闻量, 此类报道接近一半, 给公众的暗示就是——每天都有诸多市民被暴力、诈骗等困扰, 这样的传播效果降低了公众对政府的信赖度, 损坏了城市的文明风貌, 对社会秩序的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选择新闻事件时, 民生新闻栏目应以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为重。

3. 陷入“娱乐为重”的误区

当今社会, 各领域的信息数量越来越多, 传递速度也越来越快。受众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取的越来越多, 但消化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人类固有的思维惰性被强化, 轻松收看各类娱乐化节目成了大部分受众的选择。电视新闻报道的娱乐化日渐明显。

二、民生新闻栏目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1. 维护公共利益

从本质上说, 新闻媒介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首要任务的。因此, 在筛选新闻事实的过程中, 必须把握报道的本质目的, 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 在正确地行使社会舆论监督权的同时, 维护社会的稳定秩序。

2. 以人为本, 避免新闻娱乐化

民生新闻应以人为本, 在报道内容上从民众的角度出发, 选择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在报道方式上, 为民众提供话语平台;在传播效果上, 增强亲和力, 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 强化受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获得坚实的受众基础及受众忠诚度。

民生新闻价值分析 篇4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电视节目,价值体系

电视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 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 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 以民众的视角表现民主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理念, 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资源的新概念新闻[1]。民生新闻的出现既体现了一种社会需求, 也体现了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新闻价值的角度上看, 电视民生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包含着两种价值体系。新闻传播的过程是编码与解码、传播与反馈的动态过程。传播者与受众在这一过程中都各有其能动性。不同主体对新闻客体的不同需求取向决定了这两种价值体系的存在。本文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两种价值体系。

一、传播者:民本取向与主体性建构

电视民生新闻要维护受众对节目的忠诚度, 不但需要发掘日常生活中具有民生新闻内容品格的事件, 判断其新闻价值含量, 也要选择具体的报道方式, 使其价值能够最大限度地得以体现。这种双重选择过程既体现了传播者的需求取向, 也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价值形成过程。

首先, 从内容选择上看,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体现出鲜明的民本价值取向。如, 辽宁卫视的《第一时间》提出“老百姓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关注”的节目选题定位, 在注重新闻传播基本规律的基础上, 以平民的视角与通俗的语言来报道大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生活热点问题。2009年推出的消防电视专栏《民生119》设有“目击现场”、“以案说法”、“119在身边”、“消防常识一点通”等板块[2]。节目以体验式报道或现场报道为主, 充分运用了电视的视听语言优势, 其节奏明快、主题鲜明、现场感强。可见, 民生新闻类电视节目超越了传统新闻节目的概念范畴, 而是体现为一种综合性的、互动性更强的, 以普通大众生活为核心的电视新闻节目。

其次, 从报道方式上看, 电视民生新闻类节目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这种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其将关注焦点集中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 并以普通民众的视角去体察和审视报道对象, 也体现在传播者在节目设置、播报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 既要考虑到其地域文化特点, 也要考虑到节目自身的个性塑造。更重要的是, 电视民生新闻类节目直接介入了普通大众的生活, 具有鲜明的参与性。如, 江苏电视总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的节目构架由社会新闻、生活资讯与投诉热线三部分组成。这种栏目设置具有鲜明的层次感与互动性。社会新闻向观众传播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生活资讯与投诉热线与大众的距离更近一步, 对其生活有具体的指导与针对性的帮扶意义。因此, 电视民生新闻不仅调动了观众参与节目互动的热情, 其本身也作为一个形象鲜明的人格主体参与到了现实生活当中, 其传播目的不仅在于以客观立场向观众揭示现实生活, 也更在乎现实结果。

二、受众:审视生活与情感体验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这对于许多城市频道来说, 既丰富了电视节目形式, 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采编优势。并且, 这让大众在中央等主流媒体中了解“天下事”的同时, 也满足了观众“关心身边事”的收视心理。

首先, 民生新闻自产生之初便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青睐, 并成为收视率不断攀升的重要节目类型之一, 其重要原因在于这类节目为大众观察和认识生存环境与现实生活提供了一种现实途径。每天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大事小情虽然琐碎, 但传播者通过对这些事件的选择与报道, 却能够真实客观、全面均衡地反映出现实环境与社会心理概貌。加之媒介语言的易读性与信息获取的简易性,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很好地满足了人们了解生活环境, 体察现实生活的需要, 是其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参照系。

其次, 对于观众来说,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另一价值在于其满足了观众的情感体验需要。新闻与文学影视艺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真实性。虽然, 艺术作品能够获得观众的情感共鸣, 但其始终以艺术的假定性为基础。电视民生新闻既有浓郁的人情味和故事性, 又是现实中发生的真实事件, 剔除了一切矫饰性因素。因此, 兼备这两种特质的民生新闻, 其吸引力也是毋庸置疑的。电视民生新闻以最广大的民众为受众目标, 其新闻内容几乎涵盖社会方方面面, 涉及的新闻人物亦是林林总总。普通人所遭遇的不同人生际遇, 体现出的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种种, 往往能与电视机前的观众发生情感的共鸣。对于观众的这种需求来说, 新闻从业人员应把握好新闻的真实与情感的真实, 不能为了迎合观众的情感需求, 而去违背新闻传播的根本规律, 将这一节目形式引向单纯的猎奇与滥情。

目前, 电视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相对成熟的电视节目形式与新闻形态。就价值的角度而言, 这类新闻节目形态是否能够良性发展, 取决于传播者与受众这两个主体价值需求的满足。传播者在维护自身主体性地位, 实现其价值取向的同时, 如何去满足、发掘与引导观众的期待视野, 是电视民生新闻从业者需要认真思考和不断实践的问题。

注释

1[1]朱寿桐.论电视民生新闻理论的可能性[J].中国电视, 2005 (12) :15-20.

民生新闻价值分析 篇5

看过重庆电视台《民生》栏目的这期节目, 引发笔者关于民生新闻的一些思考。电视民生新闻以其选材的本土化、平民化, 报道立场的平民视角, 价值取向的民本意识, 报道方式的大众话语等鲜明特征, 一改传统新闻播报的宏大权威、居高临下, 营造了温情、世俗、人性的新闻氛围, 这使得民生新闻自诞生至今, 赢得广大民众的强烈共鸣, 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青睐和社会的认同。

毋庸置疑, 电视民生新闻的产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满足了一般受众的知情权, 提高了受众在新闻活动中的参与度, 但是, 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兴盛和发展, 民生新闻栏目的队伍不断壮大, 在具体节目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出现了选材狭隘、格调低下、缺乏引导、深度不够、意图功利、有违人道等问题。

如何在重大题材新闻报道中有效地传递民情民意?如何在主流民生话题中通过个人微观故事提高传播效果?重庆电视台《民生》栏目通过大量微观人物命运关照主流价值观的叙事模式, 让我们看到了主流民生新闻叫好叫座的有益探索。

围绕重大话题彰显主流价值

媒体的社会责任依然是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但在贴近百姓现实生活的幌子下, 一些《民生》新闻栏目为了吸引大众眼球、提高收视率, 在选题过程中刻意迎合庸俗阴暗的不良价值取向, 报道内容经常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天灾人祸、邻里纠纷、街头闹剧等新闻价值含量比较低的内容, 不加选择地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作为报道的重点。为了吸引受众, 一些媒体甚至以展示假丑恶、新奇特、血腥性的内容来招徕受众, 结果造成媒体的生态污染。

民生新闻应该不能脱离为政府献策、为百姓解忧的社会责任, 同时还要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倾听百姓话语、传递民意民声。重庆电视台《民生》栏目在题材选择上, 紧紧围绕民生相关的重大话题, 自开播以来, 涉及的报道主题覆盖公租房建设、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户籍制度改革、发展微型企业、最低生活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医疗改革等重大话题, 有效地避免了题材的偏离。

在叙述方式上, 《民生》栏目20分钟的节目体量, 逐渐形成15分钟短片、5分钟演播室的3:1黄金格局, 并在摸索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报道风格:呈现重庆民生建设大图景之下个体的微观命运, 将个人与城市的发展变迁反复观照, 形成个人命运对节目主题的支撑, 再借由专家学者的点睛之评将节目内涵拓展提升到一种全景展现和规律发现, 通过纪实、案例、话题、链接、主持人个性化点评等, 共同支撑了节目的深度与广度, 体现出炽热的民生情怀。

呈现个人命运捕捉有人情味的细节

几乎在《民生》栏目每期的节目中, 都有一个或几个普通人物的命运令人牵挂, 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人物故事, 层层深入的调查过程展现主流的民生主题。在节目中, 有端了镇政府伙食团锅的“犟大爷”、不信任干部的村民陈正育、跳到违章建筑屋顶的强硬“钉子户”、开创新生活的移民老王、来到村里的博士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民生》节目中鲜活突出。在节目中, 记者通过层层调查, 真实再现还原了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转变的过程, 再引出某一民生主题的政策、背景和规律。

栏目组制片人成胜告诉笔者, 真实是节目的生命, 但同时他们要求记者的出现, 尽量不要干扰新闻现场。所以一个15分钟的短片, 往往记者要拍摄一两个月。增加拍摄难度和成本是为了捕捉真实细节, 展现最感人的民生画面。

比如我们可以在节目中看到负责信访工作的村干部在村民家厨房一起融洽地忙碌做饭, 情同家人;可以看到返乡民工黄庆红的女儿坐在妈妈怀里撒娇, 其情难舍……编导马珂说, 民生新闻中采访对象往往不擅言词, 为了走进受访者的内心, 为了还原真实, 为了得到几秒钟真实的镜头, 编导摄像在每次拍摄前都要和拍摄对象进行很久的交流, 编导和他们一起嗑瓜子, 蹲在院坝与他们聊天, 直到谈成真心相待的朋友了, 才能让拍摄对象忘记旁边的摄像机, 才能给观众呈现出温情的真实场面。这些有温度的民生节目不靠猎奇出彩, 正是靠编导们放下自己的身段、降低视角, 通过他们对普通百姓生活投入真诚的关怀和热情, 才能成就一期期充满人情味的真实画面和情节, 这也成为《民生》新闻节目最吸引观众的看点。节目创办以来, 一批有影响力的节目收视率稳步上扬, 个别节目还创下2.01的高收视, 观众反响热烈。

纪实情节设置悬念激发情感共鸣

新闻纪实片在强调真实的同时也强调情节设置。虽然是重大主题的主流价值观, 但在节目创作中, 节目组也尝试了很多别具匠心的悬念冲突设计。单单从《小巷风波》、《百姓看病那些事》、《插班生的幸福事》、《当火锅不用“老油”》等等这些充满悬念的节目标题中, 就能激发观众的收看欲望。

还以《黄庆红不走了》这期节目为例。节目开始, 黄庆红给铁道部部长写信反映返乡火车票难求, 随着新闻故事的展开, 黄庆红遇见了早年外出打工的兄弟黄小红, 黄小红已经回家乡开玻璃门窗店的情节刺激着黄庆红和观众, 故事情节于是扩展到两个人物线索。夜幕下, 黄庆红和黄小红等一起在家里吃团年饭, 这几个早年一起远走他乡打工的兄弟在一起畅饮, 席间都自然流露出想留在家乡的心声。记者用全纪实的手法, 生动再现了这个聚会场景。在饭局中, 黄小红偶然提到缺少资金, 黄庆华说他正好看到彭水县提供小额贷款的信息。这戏剧性的线索, 是记者预先没有意料到的。于是, 记者们在饭后马上建议他们第二天去寻找贷款。第二天, 他们跟拍黄庆红到彭水县找工作, 黄小红也成功贷到款, 盘活了小店。与情节电影中虚拟的现实相对的是, 新闻栏目所呈现的是真实的现实, 这期节目中戏剧性的情节环环相扣, 为节目增色不少。

而在这期节目的最后, 编导选用了一组新华社记者关于留守家庭的照片, 配合深沉的音乐, 一个个留守在家的老人、小孩、妇女和他们身边的空椅子逐渐呈现, 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再一次唤起观众对留守家庭的极大同情, 对返乡就业创业产生了极大的情感共鸣。

在《小巷风波》等等很多其他节目中, 都有很多曲折的情节, 展现新闻人物化解矛盾、转变观念的情节冲突。

没有空洞的说教, 在这些真实故事的支撑下民生政策才有了说服力, 让民生新闻回归主流价值, 着重展现细节, 设置悬念和冲突, 将新闻事件以动态式展现, 差异化新闻信息刺激强度, 使受众的注意力能较长时间保持在积极状态, 从而加深观众对新闻的印象, 有利于受众形成对新闻事实的认同感, 才能更好发挥新闻的社会影响力和引导作用。

民生新闻价值分析 篇6

作为地方媒体, 尤其是民生新闻栏目, 在传递基层声音、促进问题解决、提升政府效能方面, 毋庸置疑, 起到了非常好的桥梁作用, 这样的舆论监督节目有创新、有实效。但是, 我们也要看到这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例如舆论监督报道的适度原则问题、负面新闻如何正确引导的问题等等, 这里面任何一个细节的处理有失偏颇, 都可能引发舆论引导不当的负面效应。

“明者因时而变, 知者随事而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语境下, 做好民生新闻, 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传播正能量。

一、节目编排“润物细无声”

很多地方台的民生新闻栏目, 其节目编排注重强化舆论监督, 有时负面新闻在整期节目中占到三分之二强, 甚至不惜用“打砸抢杀烧”之类的事件编排在节目的重要位置, 以迎合少数人猎奇心理, 起到放大负面现象的聚合效应。因此, 栏目在挑选稿件时, 要在“控负”、“控俗”上下功夫, 多选用贴近民生、积极向上的素材, 将正面的扬起来, 将负面的管控好。

1. 做好头条

民生新闻的头条应该放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舆论导向问题。作为地方台的一档主打民生新闻栏目《第一现场》, 在编排头条的思路方面非常清晰准确, 每一天民生新闻的头条都无一例外地锁定在民生新政、凡人善举。例如2014年11月4日的新闻, 头条关注的是“中央正式批准成立新的反贪总局”, 报道盘点了新反贪局在领导班子、职能配置、办案力量、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变化, 向人们昭示了新反贪局已成为具有强大战斗力、威慑力、公信力、灵敏高效的中国特色反腐败专门机构。2014年是中央反腐反贪的重要一年, 又恰逢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 《第一现场》头条播报相关新闻, 及时传递有效信息, 宣传政策稳定民心, 展现媒体正确的宣传导向, 弘扬了“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11月7日, 《第一现场》第一时间报道了公交好司机唐迪生的感人事迹。株洲市T2路公交车司机唐迪生突发心肌梗塞, 却把车辆稳稳地停靠在新华西路华地宾馆门口, 60余名乘客无一受伤, 但他因抢救无效死亡。唐迪生感动了株洲, 也感动了全国人民, 它的事迹随后被中央媒体跟进报道。这样的新闻编排在头条, 对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极为重要的正面导向作用。

2. 延伸解读

央视新闻频道的《东方时空》, 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对新闻事件的解读, 它把一个单体的新闻事件, 通过解读的方式将它扩大化:还原新闻全貌, 然后针对背景, 历史, 其中牵涉的复杂人物关系, 法律政策, 进行直观具体的解读, 并且呈现多方观点。满足了观众对新闻深度和广度的收视需求,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新闻的详细解读, 阻断不实谣言的传播, 稳定人心, 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递正能量。作为地方台民生新闻在编排上借鉴解读的方式, 将单条新闻编排成组合报道, 延伸单体新闻报道的解读。2014年1月16日《第一现场》持续关注株洲正紧锣密鼓挖掘中的田心东汉古墓, 节目不仅多方面阐述该古墓的历史价值, 而且生动深入地讲解文物保护的方法和重要性。记者多次抵达古墓挖掘现场, 通过镜头记录和现场采访, 展示古墓的挖掘过程, 让市民同步了解最新信息。同时, 报道之后紧接着编排一组专家采访、配发图文, 解释“文物”的定义, 讲述文物的代表意义及对文物进行保护的意义, 介绍了冻结保存、整旧如故、慎重重建、保护特色建筑风格等文物保护方法。节目超越了陈述报道新闻事件的基础层面, 对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知识和意识具有积极作用。

3. 服务资讯

在节目的不同段位, 加一些城市生活资讯服务, 既能调节新闻编排, 同时更是本地新闻不可或缺的民生内容, 例如城市道路桥梁遇到修缮, 市民出行应该选择哪些路径;城市供水供电信息等等, 这些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及时的资讯服务推送, 既是民生新闻的内容要素, 也体现了对观众的友善、关怀。

二、投诉报道讲公正、法治

投诉类报道在民生新闻节目所占比重较大, 这些投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虽然事情算不上重大, 但放在每个人身上足以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 再有这样的投诉事件带有普遍性, 他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这样的共性也吸引着其他人的广泛关注。此类投诉报道一旦处理不好, 会造成较坏的负面效应, 因此处理投诉报道一定要讲公正、法治, 一定要讲调解, 这也是做好新闻贴近性的一个重要前提。1.投诉报道讲公正法治。对于投诉事件的双方, 给予平等的话语权,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力求报道公平公正;同时, 以“法”为中心, 对投诉事件进行梳理、调解。2.投诉报道注重调解。选择现实生活中各种琐碎问题进行协调, 例如商品退赔, 邻里纠纷等, 媒体记者就双方当事人的纠纷进行调解, 为其奔走说合, 最后达成一致, 以求矛盾的解决, 其实质就是利用媒体的公信力, 充当了“记者调解员”的角色。只有做到以上几点, 民生新闻节目才真正接了地气, 有了人情味, 弘扬了“公正、法治”, “文明、和谐”, “诚信、友善”的正能量。

三、负面新闻讲正面引导

负面新闻如何引导, 最重要的是在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公正严谨的基础上, 坚持建设性监督:1.从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维护稳定、服务大局出发。2.注重整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不追求所谓“轰动效应”及片面追求收视率, 不猎奇、不炒作、不渲染。3.批评性或揭露性报道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重在引导和教育, 要化解矛盾, 不要激化矛盾, 对现阶段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不宜公开批评报道。4.做好舆论监督反馈工作, 追踪所反映的改进措施和落实情况, 及时了解舆论监督的进展, 通过后续报道把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和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避免有始无终, 只报道问题, 不报道处理结果。再以《第一现场》为例, 2014年11月8日《第一现场》报道醴陵市某九岁男孩豪豪在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惨遭杀害的消息。这则消息以一组系列报道的方式呈现。节目不仅报道孩子遇害的过程、缘由, 更重要的是由此单一事件联想到安全教育的问题。节目以国庆长假期间株洲市孩子走失、离家出走的报警数量为切入点, 聚焦未成年人走失的安全问题;同时, 《第一现场》还提供诸多防止儿童走失的方法, 如教育孩子识别穿制服的人群, 有意识地记住父母的手机号和姓名, 出门佩戴有家庭信息的物品等, 也告诫家长带小孩出门绝不能三心二意, 时刻查看孩子是否在自己身边等。《第一现场》由点及面, 以个别案例普及知识, 结合时下热点问题, 较为全面地阐释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并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法, 传递了正能量, 体现了媒体的新闻责任感。

结语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境下, 民生新闻节目要弘扬正能量, 必须在节目编排上保持清晰的编排思路;必须重视投诉类报道, 以公正法治为原则, 注重调解;必须强化负面新闻的正面引导, 重视建设性监督。这样的民生新闻节目才能真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才能真正符合大众对社会正气、社会和谐的审美心理。

参考文献

[1]程章芳.地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转型策略探析[J].东南传播, 2011 (11) .

上一篇: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下一篇:超薄液晶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