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价值

2024-07-01

经济新闻价值(共7篇)

经济新闻价值 篇1

数据新闻学(data journalism)或称数据驱动的新闻学(data drive journalis m)被认为是计算传播学的一个具体应用,通过挖掘和展示数据背后的关联与模式和丰富的、具有互动性的可视化,数据新闻学成为新闻学的新疆域和应用范例,并作为一门新的新闻分支进入主流媒体。[1]

数据新闻基于强大的数字支撑,从亿万数据当中寻找信息点,辅以可视化形式传递给受众。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多集中于新媒体领域,而报纸媒体囿于传播载体,无法在可视化呈现技术上与新媒体比拟,但目前依然有多家报纸媒体试水数据新闻。经济新闻与数据之间有天然的密切联系,大量的量化和计算是它的显著特征,但某些概念专业性较强、可读性较差,不易被普通读者接受,因此,此类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比其他领域的新闻报道更具针对性。所以,经济类数据新闻与报纸的结合具有相当的研究和实用价值。

经济类报纸纷纷开设了数据新闻板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第一经济日报》“社论·读图”板块、《经济观察报》“数据Data”板块、《21世纪经济报道》不设固定板块、《中国经营报》“数聚中国”板块。其中,《中国经营报》是中国最早发行的经济类报纸之一,以其权威性、实用性、可读性在众多经济报纸中迅速博得读者喜爱。它于2013年3月11日推出数据新闻板块“数聚中国”,聚焦经济现象,解读经济走势,以多样化呈现方式吸引读者,引起了很大反响。所以,本文以《中国经营报》为例,选取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出刊的总计50期报纸,其中“数聚中国”栏目42期为研究样本,试图从厘清《中国经营报》实践特色入手,结合行业其他优秀数据新闻分析经济类报纸数据新闻的实践和价值突破,并试图讨论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建议。

一、《中国经营报》数据新闻实践特色解读

(一)经济选题:数据专业化呈现

《中国经营报》作为一份经济类报纸,在数据新闻的选题上理所当然有它侧重的一面。本文统计42篇数据新闻标题的关键词出现频率,经过筛选,得出下表:

可以看出,在报道选题的内容选择上,“数聚中国”定位于经济,这与它经济报纸的定位相符。在经济为宏观选题范围下,财政、税收、改革出现的频率最高,共计8次,其次为“经济,消费,投资”,共计7次,接下来为“创新,竞争”、“债券,楼市,股票”等。

经济新闻常与数据挂钩,是一个枯燥乏味的领域,需要在选题上切入既有经济价值,又能引起受众共鸣的议题。比较频率较高的关键字,可以发现,选题侧重与大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经济热点,既保证数据专业呈现又考虑大众接受程度,在通俗和专业之间取得平衡。如数据新闻“用电量里的中国经济密码”,从国民用电量切入,以季度用电量、居民生活用电量为基础,分析产业格局发生的变化,第三产业持续增长,信息消费类企业增长加速,经济正在发生转型调整。

(二)呈现方式:多样图表共存

数据新闻脱离了主体对事实的描述或引用当事人的话语构成报道的模式,通过收集分析不同数据暗含的逻辑关系展现脉络。在呈现方式上,突破传统报道文字+图片模式,应用大量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统计图表夺人眼球。“数聚中国”栏目占版面四分之一,呈窄长条形。在有限的空间中寻求最大限度的数据呈现,其在图表的多样化上做出了重要的探索。统计2015年的数据新闻得出,共37篇在头版做出了导读,5篇为全彩印刷。在这里将“数聚中国”的可视化图表分为三类,粗略计204个信息图表。

第一类为传统统计图表,共108个,占比53%,包括折线图、曲线图、表格、饼状图、散点图等。这类图表制作比较简单、简洁明了,易于查看,但是也存在着比较死板的劣势;第二类为基于时间和空间制作的信息图,共27个,占比13%,如时间轴图表,将可视化信息以时间或空间的形式呈现,使受众能够把握空间范围内的时间变化;第三类为其他,共计69个,占比34%,为创意图表,有更强的设计元素,融合文字、漫画、符号、图片等多种可视化元素为一体。

图表是数据新闻视觉的中心,它呈现出多样的特点。1.冲击性与趣味性。受众将从传统浏览文字新闻对标题和图片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数据新闻的图表上,视觉上受到强烈的图表形式冲击,刺激继续阅读,也使阅读过程轻松有趣。2.直观性与美观性。排版得当的图表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且一目了然呈现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使受众能够迅速抓住重点,全面的掌握图表信息。3.思想性。可视化语言代表新闻的立场,图表中无不体现出的报道的思想。[2]

(三)深层挖掘:会说话的数据

深层挖掘数据的逻辑,会说话的数据被赋予了逻辑性和故事性,能引导受众对连贯的瞬间展开前后的联想。通过对数据的多维对比分析,挖掘数据之间潜藏的逻辑关系,为受众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拓展阅读的广度和加深阅读的深度。[3]制作者分析数字背后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层层剖析可能存在的事实,赋予数字会说话的魔力。

“数聚中国”以数据分析为基础,提供给受众宏观市场和企业层面的分析,帮助受众理解市场发展、政府政策趋势和公司绩效等各方面的情况。宏观经济报道专注大数据,揭示宏观经济总体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势。例如,在报道《积极财政,政府的选择是做减法》中,饼图标示2014年土地财政占比,柱状图标示五年间财政收入变化,趣味图则表示计划财政支出,政策效益的合理评估,多样信息图表显示了政府积极的财政调控,减税、降费,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治理体制。从财政赤字、土地财政收入、财政增速的表现入手,分析得出宏观财政大趋势,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减税换产业优化。

二、经济类报纸数据新闻实践价值呈现

(一)数据之美:转变新闻生产方式

传统新闻生产方式通常分为新闻采集到加工制作再到传播,数据新闻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方式,可分为议题选择、数据收集挖掘、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这四个环节循序渐进,缺一不可。

第一,从议题的选择上,通过数据筛选当下热点或是备受关注的有价值的议题,并确定议题的可实施性。它与传统新闻生产差异之处在于验证议题是否可行,传统新闻通过深入事件采访验证,而数据新闻需要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确定;第二,数据收集挖掘。传统新闻采集多通过采访观察等方式,对于数据新闻而言,则需要制作者从各方面收集数据,通常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一般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发掘隐藏的信息,可以通过统计、情报检索、在线分析处理、算法搜索和模式识别等诸多方法来实现;第三,数据分析。传统新闻生产方式依靠制作者对事实进行逻辑梳理制作成新闻,而数据新闻需要借助数据分析工具,寻找某种隐含的联系,依靠的是制作者从数字中解读可能存在的新闻事件的数字处理能力。目前国内的数据分析,云计算是被经常刚提到的处理方式;第四,可视化呈现。报纸新闻生产的呈现方式为文字+图片,通常文字为主,图片为辅。数据新闻在报纸上的呈现方式多为信息图表,如数据地图、关系图、时间线图、词频图等,辅以文字说明。

(二)数据解读:预测经济走势

传统新闻报道侧重呈现事实发生之后或在进行中的新闻事件,从微观个例窥宏观大局,对于整体无法做出预判。而数据新闻则统筹全局,从中梳理出内含逻辑关系,预估整体走势,延伸单一事件的时间意义、拓展新闻的时空范围,实现“全时”获取、处理和呈现,最大限度的实现高精度的预测。[4]对于经济新闻来说,发掘数据的内涵联系,提升数据的功用是传统新闻报道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经营报》等报纸做出的数据新闻探索成为预测经济走势的先锋。通过对专业经济数据的分析处理,制作者能够对特定经济走势有宏观把握并科学预测新闻。以数据新闻《四个趋势看懂中企如何在欧洲买买买》为例,制作者通过分析荷兰国际集团发布的数据,总结得出中企在欧洲并购风潮与投资消费比重等的变化,预测此时欧洲经济持续低迷的风口下是中国企业的并购良机。通过专业经济数据预测某一经济走势较之专家“背书”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三)“俯视”全局,服务大众利益

叙事视角是指叙事者观察和叙述事件的角度。传统新闻报道的叙事视角,可以总结为“仰视”视角。记者从微观梳理个案的来龙去脉,在无法掌握全面信息的情况下很难对某一方面的整体大局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数据新闻报道的叙事视角另辟蹊径,可概括为“俯视”视角。数据新闻制作者从最初的议题选择到数据收集再到数据分析制作,都是“俯视”事态发展全貌,站在一个全面掌握信息的全局把控事件进展,传递事实以及隐藏在事实之后的信息。“俯视”与“仰视”视角在叙述事件时并无优劣之分,他们都为对方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的角度,互为补充。

体现在经济类数据新闻选题上,需要制作者纵观全局找出数据中最具价值的议题。在数据分析处理阶段,需以“俯视”视角统揽全局,寻找数据彼此间的逻辑结构,再“仰视”细节,深入筛选出的数据,即“俯视”得出骨骼,“仰视”得出肌理。以“俯视”叙事视角制作数据新闻,更需重视大众利益,服务受众。经济类数据新闻更容易对受众的决定做出方向引导,所以制作者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原则,避免对大众做出误导。

(四)重组新闻价值,梳理经济脉络

传统新闻,满足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被认为是具有价值的新闻。但在数据新闻的标准看来,新闻价值的衡量标准并不适用。一旦用它来衡量数据新闻的价值,效果会大打折扣。BBC的新闻价值标准由三个要素组成:能否揭示出重要的现象或问题,能否帮助人们理解复杂问题,能否帮助人们更清楚事件与个体的相关。[5]新闻价值重组是数据新闻的魔力,在文字报道看来无从下手的一堆数字中,数据新闻却能将层层剥开数据的外衣,将孤立信息整合,将分散的点串联成线,打破对原有新闻价值的认知,发现数字中隐含的新闻价值。

经济类数据新闻更具有针对性,梳理出复杂问题背后的关联,帮助受众理解一定时期经济领域特定方面问题症结与发展脉络。首先,发现报道的新闻点。数据新闻“银行理财半年盘点”,通过分析2015年上半年近400款银行理财产品最高年化收益、产品类型、产品数量、发行数量、收益类型等,发现了新的新闻点,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理财产品收益率很难出现上扬;其次,找出经济事件的关联。数据新闻“中国老龄化会多快”,这篇新闻中则聚焦老龄化社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65岁以上老人主要收入来源、养老金支出、储蓄率占比入手,再结合其他国家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得出分析,中国2050年将完全达到老龄化社会,养老金支出对财政造成负担。

三、结语

经济类报纸积极尝试数据新闻的举措对于报纸媒体探索新的报道方式而言意义重大,但其在某些方面仍然有很多不足,距离真正优秀的数据新闻仍有一段距离。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数据来源单一,不足以概括整体经济趋势。数据获取是数据新闻存在的基础,没有海量的数据做支撑,就有可能在处理数据时陷入片面化的困境。经济数据新闻必须立足于海量数据,否则极有可能造成预测结论不准确误导受众的结果。《中国经营报》、《第一财经日报》等数据获取来源相对单一。《中国经营报》42篇数据新闻,16篇标注了数据来源,且信息源单一为政府报告或企业报表。其他报纸的数据来源多为国内第三方,如Wind、S&P、FTSE等。且政府信息报告公示程度不高,影响预测结论的深度广度。

其次,报纸可视化呈现的互动性稍显不足。纸媒由于自身载体的限制,无法像新媒体一样拥有互动化呈现方式,但发挥报纸的呈现优势,扬长避短,纸质媒体同样也能呈现出优秀的数据新闻。对报纸接收受众反馈不及时、互动性不强的问题,笔者建议学习英国《卫报》,开设受众互动平台,随着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公民可参与到《卫报》的新闻制作当中,实现数据新闻的众包运作。同样,也可学习《第一财经日报》,将数据新闻与其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同时推送,使受众参与互动获取更多信息。

最后,经济数据挖掘能力有待加强。以英国《卫报》2011年的伦敦骚乱事件数据新闻报道为例,《卫报》统计分析260万条Twitter数据说明在骚乱中谣言是如何扩散的,反驳政府将谣言归咎于社交媒体的结论。国内经济新闻在数据挖掘处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应该向国外媒体学习,引进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人才,培养记者的专业技能等。

未来财经数据新闻应具有专业性和大众性。在专业性上,保证新闻的准确、挖掘数据的深层信息,预测经济市场的趋势。在大众性上,利用通俗直观地表达方式以及与受众息息相关的选题在情感上靠近大众。

客观来说,经济类报纸数据新闻距离真正意义的优秀的数据新闻还有一段距离。《中国经营报》、《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等经济报较早做出了尝试并坚持实践,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和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大数据给新闻带来了众多改变,也给经济报带来了拓展空间,抓住数据新闻大趋势,或许能使经济报纸找到未来新闻的发展空间。

注释

1[1]李希光,张小娅.大数据时代的新闻学[J].新闻传播,2013(7).

2[2]黄妍.大数据时代下国内财经新闻的可视化——以财新网“数字说”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4(5).

3[3]陈欣.<21世纪经济报道—飞笛金融圈>金融新闻的数据可视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5.

4[4]戴世富,韩晓丹.增值与异化:数据新闻范式中的价值思考[J].当代传播,2015(1).

5[5]董雯.英国广播公司BBC数据新闻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经济新闻价值 篇2

1 新闻价值概述

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 也是事实本身所具备且能够直接构成新闻特殊性素质的综合。在目前社会发展中, 新闻特殊性、素质技术越丰富, 其新闻价值就越大。新闻价值也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在新闻事实中所凝聚的社会发展需求, 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且被人们广泛传播的客观性理由[1]。一般都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总结的:

1.1 新闻作用下引起的社会效应

新闻价值的大小不是由记者或者采访人员决定的, 而是由受众在接受新闻之后对其作出的客观评价和判断标准决定的。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受众容易受到环境和思想认识的限制与影响, 在工作中对某一种特定的认识分析中容易出现片面与偏差。因此在新闻价值的探索中, 我们就需要对事实进行刨根问底。归根结底新闻价值就是一种客观现象的认识, 而不是以某个人的一直为基础转移的。

1.2 对客观事实的判断标准

新闻价值本身就是各种社会需求素质的总和, 其在分析的过程中主要包含了对事实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时新性。新闻价值作为新闻学中的核心问题, 是直接作用于整个报道和新闻采访全过程的客观衡量标准。

总而言之, 新闻是一个客观存在或者发生的事实, 其是否能够成为受人民群众关心且欢迎的新闻主要在于其是否能够被传播。一般情况下, 大多取决于我们在工作中怎么样对其进行传播和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

2 新闻价值评价标准的确定

在新闻评价体系中, 一般评价标准主要包含初级评价、终极评价两个方面, 其中初级新闻评价主要是值得新闻传播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以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为基础来对新闻事实进行判断和预测。而终极新闻价值评价主要指的是信息接收者或者信息传递者以新闻的应有价值为基础来对所接收到的新闻进行分析与控制, 进而对新闻做出最终判断[2]。因此, 就可对新闻价值评价标准作出如下定义:是新闻受众和新闻传播者对新闻文本与新闻事实的判断标准, 其表现形式在主体 (新闻受众和新闻传播传播者) 与客体 (新闻文本和新闻事实) 活动中得到具体体现。统筹这四者间的彼此联系, 可确定新闻价值、传播者与受众特征标准;新闻的价值为新闻价值评价的三大标准。同时, 新闻价值评价的进行是于一定社会条件下完成的, 受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影响, 各组织也会进行具体行为准则的制定, 来作用新闻价值评价, 而这些具体准则就成为重要的新闻价值评价标准。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的编排形式方面要注意合理配置, 达到优化组合的效果, 以便更好的满足广大观众日益增加的信息量需求。

3 新闻价值评价标准与新闻价值实现分析

3.1 新闻价值标准, 是新闻价值实现的有效保证

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 亦是新闻的传播过程, 因此, 传播者挑选各种各样新闻信息, 就成为新闻价值实现的首要环节。既包含一线人员的信息线索价值判断, 又包括二线人员对所采写稿件新闻价值的判断, 他们对于新闻价值大小或有无的评价主要以新闻价值标准为依据。新闻价值标准是新闻活动在长期实践中客观性地标准总结, 重要性、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是对其新闻事实是否具备新闻价值作出判断的五要素, 且重要性和时新性是首要考虑因素。然而, 随着传播媒介的日益发展, 获取具有重要性、时新性的新闻变得十分困难, 这时, 新闻工作者就给予了接近性更多的关注, 即主要将人们均感兴趣的社会新闻和故事视作最佳作用。这五要素既是新闻信息、事实内涵的内化, 也是其检测尺度的外化, 为实现新闻价值的首要阶段, 为新闻价值的最终实现提供了有效保证[3]。

3.2 传播者与受众特征标准, 是关系新闻价值实现有无或大小的关键

传播者与受众存在特征差异, 这使得他们在对待统一新闻文本或事实时, 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多样性的评价标准作出不同评价。归结传播者与受众特征标准, 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性别、区域、身份、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为其外在评价标准, 其中, 又以职业、年龄、区域三点最为重要。内在评价标准又细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点内容, 理解能力、认知能力、评价能力等属于理想因素范畴, 以认知能力要素最为突出。如受众缺乏报道相关的知识, 就难以作出恰如其分的新闻价值判断, 易错失重要的细节的信息。

非理性因素则主要涵盖情感、兴趣、信仰、态度、欲望等, 其一旦形成, 便具备相对的独立性, 难以改变。就如同一则明星报道难以引起一名体育爱好者的兴趣一样。总之, 传播者与受众特征标准对于新闻价值的实现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 是关系到新闻价值实现有无或大小的关键。

3.3 新闻的价值标准, 平衡了受众角度下新闻价值的实现

对于新闻的价值标准, 可定义为受众针对于新闻文本的新闻价值评价尺度。其同新闻价值标准截然不同, 受众是其主体, 且在终极评级阶段产生。而新闻价值标准则视传播者为主体, 于初级评价阶段产生。经验表明, 只有新闻作品各个方面在最大程度上同受众相近, 才能激发受众能动性, 令人难以忘怀, 实现新闻价值中其他价值作用的发挥, 满足新闻价值多层次、深层次要求, 促进新闻价值实现质量的提高。

4 结论

本文着重分析论述了新闻价值评价标准与新闻价值实现的其间联系, 明确了上述五点评价标准不但决定着新闻价值的实现, 也服务于新闻价值的实现。在新闻传播活动当中, 积极践行新闻价值评价标准, 来使实现其内在精神层面向行为层面的外化, 使新闻价值成为新闻传播的客观效果。且新闻媒体应当注意, 新闻价值评价标准并非万能的, 普遍适用的, 应当结合新闻实际来合理运用, 从而使新闻价值的实现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保军.论新闻价值评价标准[J].新闻探索, 2008 (3) .[1]杨保军.论新闻价值评价标准[J].新闻探索, 2008 (3) .

[2]刘红宇.试析新闻价值的实现方式[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10 (4) .[2]刘红宇.试析新闻价值的实现方式[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10 (4) .

善用新闻策划提升文娱新闻价值 篇3

文娱新闻,又称文化娱乐新闻,在改革开发初期,侧重于报道文学、艺术等传统文化领域,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文化性、新闻性。随着改革深入,多元价值观的涌入和网络的冲击,文娱新闻早已失去了本意,逐步过渡为“娱乐新闻”,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中,将“娱乐新闻”推至巅峰,文娱新闻的娱乐功能被无限放大,文字语言的理性和思辨功能降到最低,新闻不断追求感官愉悦和视觉的刺激。目前,由于一些地方假新闻泛滥成灾,隐私八卦成为主导,恶俗炒作形同常态,媒体记者素质下滑,文娱新闻逐步失去公信力,成为读者窥视“丑角儿”的不二舞台。因而,社会需要重新审视过度娱乐化的“文娱新闻”。

近年来,无论从党和政府的要求,社会需求,还是受众渴求来看,文娱新闻必须做出改变和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会中提出,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同时他强调,对于新闻作品,不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还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为了能在社会改革中走出一条成功之路,社会需要和谐发展,需要道德和榜样的力量。与此同时,在2016年春节期间,“猴王六小龄童上春晚”和闫肃老师去世事件,相继引起社会舆论高度反响,也代表了群众正在渴求真正的“文娱新闻”的回归。

2 善用新闻策划

2.1 将新闻策划应用于文娱新闻

新闻策划是对特定报道活动的策划,是围绕一定主题或目标进行的决策和谋划,以求能达到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因而,新闻策划非常适合应用于蕴含多种价值观念,内容丰富、知名度高,时效性差,最为受众需要和认可的文娱新闻,它能更加简单直白地体现出文娱新闻的新闻价值。纵观文娱新闻的前世今生,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成为战场的主力军。

2.2 文娱新闻滥用新闻策划

自新闻策划传入中国,由此带来的新闻伦理问题,业界一直争论不休。新闻策划逐步沦为策划新闻和新闻炒作。

策划新闻,是指专业公共关系人员,通过精心策划,有意识安排某些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在某个选定的时间内发生,由此制造出适合传播媒介报道的新闻事件。网络时代,涉足文娱新闻,但并无实质关系的“网红现象”,多属于策划新闻。比如“凤姐”“奶茶妹妹”“叶良辰”等,都是由网络推手制造的新闻事件,进而成为降低受众品位的文娱新闻。

新闻炒作是对一个新近发生的被受众关注的新鲜事实的强化传播,常置新闻规律于不顾,以盲目追求“卖点”,从而吸引受众关注,以最大化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它强调事件的故事性和离奇性,常常刻意渲染一些细节,人为制造某种轰动效应。在一些地方,无论是大媒体还是小平台,只要进入文娱新闻版块,“偷窥”“情色”“隐私”之类的新闻便“扑面而来”。

2.3 文娱应善用新闻策划

解铃还须系铃人,文娱新闻既能用策划新闻的方式推广、炒作、制造话题,那么,也能运用新闻策划进行引导和宣传,真正秀出我国文化艺术的风采。

笔者认为,对于文娱新闻而言,新闻策划的最大特点在于主观性和传播效率。如果说其他类型的新闻内容以新闻事实为基础,那么,文娱新闻的内容基础则是审美趣味,是最“新”的,不一定是最“美”的,新闻策划在选题策划和报道策划方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给受众带来正面影响。

与此同时,要想改变文娱新闻“娱乐至死”的场面,必须加剂量、下猛药。2016年春节期间,文娱新闻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是“猴王”与“闫肃”。新闻媒体通过策划,将网民吐槽央视“雷猴”和渴望“六小龄童”回归相联系,进行了多方面采访,开辟无数新闻专题,探讨了传统艺术和新媒体艺术之间的对抗与包容,让受众在重温经典的同时,深思什么是美的艺术作品。而央视、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对闫肃老师去世的新闻策划,则直击明星艺人、文娱工作人的职业素质和品德修养,考虑一代大师的陨落,是否伴随着新星的诞生。这两件新闻事件,通过精心策划,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其传播效果远胜于事件本身的意义。

3 文娱新闻新闻策划的重点

3.1 求“热度”不如求“真实”

新闻炒作已成为一些地方文娱新闻常态,特别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的虚假新闻,小则诋毁个人品德,大则使金庸、闫肃“起死回生”。因而,如何让读者再次正视文娱新闻,“真实”是根本。这里的“真实”,是新闻策划选题的真实、报道内容和背景材料的真实。闫肃老师去世之所以引起人们对于目前文艺作品、明星艺人、文艺工作者的深思,不仅因为其脍炙人口的作品,更因为报道策划中,有无数的历史资料和本人的访谈节目,能使受众切身感受到老艺术家的所思所想,发人深省。但对于目前多数文艺从业者来说,包括明星艺人,只有无尽的“忽悠”和绯闻,其真实的一面不为人知。

3.2 求“媚俗”不如求“通俗”

为了促进文艺作品的多样化发展,很多媒介在进行新闻策划时,都将文化和娱乐相分割,如《琅琊榜》,是2015年最为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正是新闻策划选题的热门话题。尽管人民网想通过《琅琊榜》重塑文娱新闻价值,但是,他们的“文效融合,在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扬文化精神的同时,又能愉悦读者,这是文娱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化”“娱乐”专栏却隔绝了文化娱乐的共融,一面在八卦《琅琊榜》中明星间不得不说的混乱关系,而另一面则审视琅琊榜中的大众娱乐价值。其实,在进行新闻策划时,不需要如此泾渭分明,在选题时,可将高雅和媚俗相融合,报道贴近群众生活和思想感情的通俗内容,这是文娱新闻策划需要把控的重点。

3.3 求“版面”不如求“创新”

对新闻策划来说,系列报道、连续报道、专题报道是最为常见的报道手段;大标题,多版面也是常用的表现方法。但对于最为火热的文娱新闻的“根据地”——网络媒体而言,传统的新闻策划表现形式已不能激发读者的热情。目前,网络媒体在报道娱乐新闻时,开始使用动画、动图、导图、视频节选、弹幕、超链接等方式,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的推送,也常见明星宣传、作品推广,但真正将新闻策划用于文娱新闻中的,却少之又少。因此,在策划文娱新闻策划时,如何使创新性报道方式与内容有

参考文献

[1]吴晓东.抵制文化报道低俗化提升文娱新闻含金量[J].新闻记者,2005(2).

[2]陈涵.娱乐新闻中媒体核心价值观的误读及其应对[J].媒,2014(16).

[3]贺小玲.娱乐新闻病态表现及原因分析[J].今传媒,2013(1).

[4]赵芒姝.关于新闻策划的几点理性思考[D].保定:河北大学,2005.

[5]董天策.新闻策划”研究的学理审视[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6]欧阳舒平.新闻策划的审美认识[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传播价值关系与新闻价值关系 篇4

传播者与受众生成的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关系

价值关系离不开主体与客体。主体不同, 价值客体不同, 主体追求的价值不同, 形成的价值关系自然不同。

首先, 从价值主体角度看, 传播者和受众是两个平等独立的主体。

传播者与受众是传播活动中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受众是信息产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 受众追求的是高质量的信息产品;传播者是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 传播者追求的是良好的传播结果。所以受众关心的自然是信息产品的质量, 而且这种关心, 往往表现为对现成的、个别的信息产品质量的关心。与受众不同, 传播者不仅长期地、始终如一地、全方位地关心自己生产的所有信息产品的质量, 也关心信息生产的整个过程。因为良好的传播结果, 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连续不断的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广泛传播带来的。因此, 传播者总是积极地对整个新闻传播活动进行规划、协调、引导、把关, 既在宏观上掌控新闻传播活动的大政方针和运动方向, 又在微观上对传播活动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进行精耕细作。比较而言, 作为传播者服务对象的受众, 既不像传播者那样积极主动, 也不像传播者那样全方位投入。

此外, 由于职业传播活动是一个涉及面广、流程复杂、需要协作完成的系统工程, 所以传播者总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而明确的、共同的价值目标, 则是团体存在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受众不同, 受众总是以分散的个体形式参与传播活动, 这种个体性, 使受众整体的价值目标显得模糊、不明确、不自觉。这也是传播者与受众作为主体的重要区别。

传播实践和大量的理论研究也表明, 传播者不是受众的附庸和尾巴, 受众也不是传播者百发百中的靶子。作为利益不同的价值主体, 在某种意义上, 如同商家与消费者, 双方既相互依存, 也各自独立, 构成一种平等的关系。

其次, 从价值客体角度看, 传播者与受众各有自己的价值客体。

传播者与受众涉及的价值客体, 均可分为三类, 如下表:

价值客体相同,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客体相同;二是该客体承担的价值相同。据此判断, 二者的第一类价值客体明显不同, 无须赘述。第二类、第三类客体相同, 但承担的价值不同。

众所周知, 新闻信息是传播者为满足受众的消费需要而生产的精神产品, 正如厂家生产的商品, 受众作为顾客, 获得的是这种产品本身的价值, 即新闻价值, 也即消除某种不确定性的价值。传播者获得的则是这种产品的交换价值或传播价值。很明显, 对传播者与受众, 新闻信息承担的并不是同一种价值, 显然不能视为相同的价值客体。

传播结果作为价值客体, 与新闻信息类似, 但内涵更加复杂。

所谓传播结果, 指的是传播者主动、具体的传播行为结束后受众对信息的接收和消费行为产生的结果。对传播者来说, 传播结果包括两个方面:第一, 受众获得新闻价值满足时对社会生活产生的认识、思想、情感或行为上的变化, 尤其是沿着传播者引导方向的变化, 具有实现传播者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的意义。也就是说, 受众在享用传播者创造的新闻价值的同时, 又创造了传播者所需要的社会价值。第二, 受众获得信息满足时的经济支出, 为广告耗费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等资源, 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了传播者所需要的经济价值。因此, 传播结果对传播者来说, 既具有社会价值, 又具有经济价值, 它直接满足了传播者的需要和最终的价值追求。为了方便起见, 我们把传播结果中的两种价值统称为传播价值, 因为它是通过 (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传播带来的价值。对受众来说, 传播结果既是价值享用的过程, 又是价值付出的过程, 但无论是享用还是付出, 都在创造传播者所需要的价值客体。如果说新闻信息是传播者的直接劳动成果, 那么传播结果就是受众的直接劳动成果。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传播者与受众交换直接劳动成果的过程。因为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 主体的直接劳动成果通常不能直接满足自身的需要, 必须与其他主体的劳动成果相交换, 才能获得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目的性价值客体。像企业制造的产品、农场主生产的粮食、饭店厨师烧制的佳肴美味等, 无一不是如此。所以, 传播结果对于受众, 正如新闻信息对传播者一样, 是一种具有交换价值或手段性价值的客体。可见, 传播结果同样不能视为相同的价值客体。

另外, 两种不同的价值关系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两个主体追求的价值不同。

作为主体, 受众追求的是新闻价值, 传播者追求的是传播价值。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新闻信息自身所具有的符合受众需要的属性或功能, 即消除不确定性的价值。传播价值 (新闻信息的传播带来的) 是传播结果所具有的符合传播者需要的属性或功能。具体讲, 就是传播结果具有的实现传播者的社会理想、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的价值, 提升传媒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的价值, 获得传媒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价值。总之, 传播结果具有满足传播者社会理想和物质追求的双重功能, 这种功能的实现,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 新闻价值与传播价值是两种不同的价值, 其区别大体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价值的主体和承担价值的客体不同。新闻价值的主体是受众, 客体是新闻信息;传播价值的主体是传播者, 客体是传播结果。第二, 价值的本质内涵不同。新闻价值本质上是信息价值, 是精神价值。传播价值既包括精神价值, 也包括经济价值。而且经济价值在传播价值的构成中, 或者说在传播者的价值需要中, 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因为它是媒体及传播者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一些商业媒体中, 甚至视之为首要目标。第三, 价值的尺度不同。新闻价值的尺度是受众的需要, 传播价值的尺度是传播者的需要。第四, 价值实现的方式不同。新闻价值实现的方式比较简单, 受众个体通过视听或阅读信息, 新闻价值即可实现;传播价值通常是通过收视率、发行量和广告量, 以及受众热线反映、受众市场调查等方式来表征和体现。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方式相比, 传播价值的实现方式要复杂得多。一是因为受众是模糊分散的, 因此传播结果就具有模糊性和分散性, 传播者要准确地把握传播结果、充分挖掘传播结果的价值, 必须进行成本高且复杂的市场专业调查;二是由于受众的新闻价值满足是可以间断的、不连续的, 而传播者的价值满足必须通过长期连续的方式才能实现。这些都导致了传播价值实现方式的复杂性。

两种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新闻价值的实现就是传播结果, 传播 (结果) 价值的实现就是传播效果。

根据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受众与新闻信息之间形成的是新闻价值关系, 传播者与传播结果之间形成的是传播价值关系, 而不是新闻价值关系。新闻传播活动就是两种价值关系的展开。

区别两种价值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区分传播价值关系与新闻价值关系, 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在理论上, 区分两种价值关系有利于澄清新闻价值理论的基本内涵。诸如什么是新闻价值关系, 什么是新闻价值主体与客体, 什么是新闻价值及其尺度等。目前, 有学者在研究中存在着膨胀新闻价值理论的倾向, 不仅把传播者和受众均视为新闻价值主体, 而且把新闻信息之外的新闻事实、传播效果, 甚至还有新闻传播业均视为新闻价值客体, 企图借此构建宏大的新闻价值理论体系, 其结果只能丧失理论的明确性和指导意义, 成为自我颠覆、自我解构的一场学术游戏。

区分两种价值关系, 也为合理解释传播现象, 深入把握新闻传播规律, 提供了理论基础。很多论者在突出受众中心论的同时, 忽视甚至否定了传播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立的价值追求, 只强调传播者的价值创造、价值贡献, 而对传播者的价值满足、价值实现的独立性、正当性含糊其辞。此外, 我们总是习以为常地反复从党和人民的要求等角度, 强调媒体的舆论引导责任, 而没有从传播者内在的价值追求中寻找理论根据。所以在现实中, 管理者不断地反复地对传播者施压, 以增加外在强制, 而媒体引导舆论的内在追求反而受到压制和挫伤。因此, 我们不仅要承认传播者对精神价值追求的内在性、独立性, 也要承认传播者对经济价值追求的正当性、独立性。当年曾一度覆盖全国重要城市的《北京青年报》和一度覆盖上海周边城市的《新民晚报》, 都因考虑到经济效益而对发行空间进行了主动收缩。尽管其结果必然影响新闻价值的充分实现, 但我们仍然认为这种调整是对传播价值与新闻价值的合理调整, 是对传播价值中的经济价值的正当追求。

既然两个价值主体的价值追求不同, 如何在实践中合理地把握传播价值关系与新闻价值关系的平衡, 妥善协调两种价值追求, 直接关系传播活动的健康发展。

由于传播价值关系在传播活动中起着导向和框架作用, 所以在媒体创办之初, 面对极其广泛的社会需要, 传播者必须从传播价值的视角考量, 把传播价值凝结为本媒体的传播宗旨和方针, 在此方针的指导下, 确定本媒体的目标读者群体, 规划本媒体的报道领域。在媒体的重大调整中, 同样离不开传播价值的考量。否则, 不仅自身难以生存和发展, 而且整个价值活动就会丧失灵魂和方向。难以想象, 没有“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和“文人论政”的价值追求, 《大公报》怎会有日后的辉煌。

在媒体的日常运作中, 传播价值的考量与新闻价值的考量必须维持一个适当的平衡, 长期伤害任何一种价值追求, 都会妨碍新闻传播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 甚至导致传播活动的崩溃。

一般来说, 新闻价值与传播价值是正相关的关系, 新闻价值高, 传播价值也高, 不论是传播价值中的社会价值还是经济价值, 这是一般规律。但是新闻价值与传播价值毕竟是两种价值, 是两个主体的价值追求, 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因为传播价值的大小, 不仅仅取决于新闻价值的大小。传播结果如何, 价值高低, 还跟发行与传输的质量、受众的认识能力、受众市场及广告市场的开发, 甚至天气条件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而且新闻价值高并不意味着传播价值中的两种价值都高。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 两种价值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经常表现为传播价值内部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矛盾和冲突。因为受众获得信息满足本身, 广义上讲, 就是传播价值中的社会价值, 通常称之为社会效益。因此受众追求的新闻价值, 与传播者追求的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具有更直接的正相关性。而新闻价值与传播者追求的经济价值, 从长远看, 同样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但在具体的传播实践中, 关系就曲折复杂得多。如屡见不鲜的新闻炒作, 就是想制造轰动效应, 吸引眼球, 吸引广告投入。这种对经济价值的不正当追求, 既是对受众追求的新闻价值的扭曲和损害, 事实上也是对传播者追求的精神价值的扭曲和损害。

新闻工作中的新闻编辑价值评价 篇5

一、新闻编辑在整个新闻工作中的地位

通常情况下, 任何一条新闻在面向广大社会群众进行传播前, 都需要由新闻编辑对其内容进行整理及加工, 这也是新闻制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新闻编辑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是整个新闻工作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它可以关系到提供的新闻能否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

(一) 是进行新闻传播的根本所在

新闻编辑是新闻向受众传达的最后一个环节和关卡, 并且新闻编辑个人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修养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影响和制约, 因此, 在整个新闻采写和传播的过程之中, 新闻编辑处于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位置上, 可以将新闻编辑看做是进行新闻传播的根本所在。

(二) 是新闻工作的重要部分

新闻编辑是保证新闻价值科学、合理的关键因素, 是新闻编辑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闻工作开展的顺利性, 新闻编辑在整个新闻工作环节中所发挥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 一旦新闻编辑实力不足, 极容易导致新闻传达活动陷入混乱状态, 形成不良新闻。例如:暴力和色情等方面的新闻都会传达到受众中, 影响受众的心理和行为方式, 所以新闻编辑是整个新闻工作的重要部分。

(三) 具有保证的地位

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指出:当前, 新闻编辑作为现代传播媒介的关键要素, 是保证新闻传播的不同要素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及经济发展需求的关键, 其能够使新闻的特性更加明显和突出, 例如:真实性等。所以, 新闻编辑工作可以有效地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充分的将新闻的价值体现出来, 发挥着一种保证的作用。

二、新闻编辑在整个新闻工作中的作用

现阶段新闻编辑作为一种职业, 具备较强的综合性, 并且不断地融入到新闻工作的不同方面之中。

(一) 确保新闻信息的准确

新闻信息要想真实、客观、准确地传达到受众那里, 新闻编辑在这个过程中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闻编辑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新闻素材进行审查和加工, 以保证要素更加的明确, 提升传播的实际效果, 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之内实现信息传播的最大化。

(二) 使得新闻的特征更加的凸显

有了新闻编辑对新闻素材的整合, 以前的新闻素材被重新的加工了, 这样可以更好地确保新闻相关特征的凸显, 例如: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以及时效性等, 使得传达给受众的新闻信息更加的明确和清晰。

(三) 使得新闻信息更加的形象化

记者从新闻现场采集回来的新闻素材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以及新闻方面的价值, 但是如果没能够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有效的整理或者是调整、编辑, 那么就难以将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加以传递。如果新闻编辑可以对原始新闻素材进行适当地加工及调整, 那么就会使得新闻素材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更加的凸显出来, 使得新闻更加的形象化。

三、如何将新闻编辑的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

通过对新闻编辑在整个新闻活动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可知, 新闻编辑在展开编辑工作之前, 需要将新闻这一工作的特殊性加以考虑, 然后再采取适当的、有效的方式来开展新闻传播活动, 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新闻编辑的价值和作用体现出来, 从而使得新闻编辑真正地成为新闻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一) 加强编辑工作的基础

要想将新闻编辑的重要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 就需要新闻编辑在日常的工作中对涉及到的不同专业技能加强学习, 使得新闻编辑日渐地成为整个新闻活动展开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将新闻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

(二) 提升对于新闻工作特性的认识

新闻编辑在进行新闻报道过程期间, 需要将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以及时效性等方面充分的加以考虑, 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新闻价值正确的体现出来。因此, 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 新闻编辑应该在开展编辑工作之前, 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等考虑在编辑工作的范围之内, 否则就难以实现新闻编辑的真正价值。

(三) 提升编辑工作的工作效果

对于我国的新闻传播媒介来说, 新闻传播活动的正常和有序开展, 离不开新闻编辑的工作。因此, 相关的新闻编辑人员应该有意识地提升编辑工作的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于现代新闻传播的实际需求。

综上所述, 在整个的新闻传播活动中, 新闻编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只有新闻编辑加强对于编辑基础的积累和学习, 更加地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才能够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斌, 张朝晖.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技巧研究[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2011 (07) .

[2]叶闽武.三维理论模型在新闻编辑工作中的现实应用[J].新闻传播.2011 (03) .

经济新闻价值 篇6

一、何为网络推送新闻

对于网络推送新闻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解释, 本文认为网络推送新闻就是借助网络媒体, 通过后台服务器把按照一定规则搜索、归类、整理出的各种实时焦点事件、动态信息, 自动推送至连接此网络的客户机器, 新闻受众在不需要搜索和查询的情况下自动接收的新闻信息即为网络推送新闻。其特点为:时效性很强, 传播与更新速度快, 涵盖面很广, 多为大家关注的话题和内容, 或国内外新奇事件。

二、网络推送新闻对新闻价值的积极影响

对于新闻价值的定义国内外学者都做过相应的研究, 也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国内比较典型具有代表意义的解释是:“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指新闻事实和相应作品或新闻文本的属性、功能对新闻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的效应或者作用和影响, 其核心就是指新闻信息 (新闻讯息) 对新闻主体的作用和影响。”

新闻传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采写、编辑、传播、接受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而在当前形势下, 网络推送新闻对新闻价值取向也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网络推送新闻将侧重点暴露得更加突出, 为了满足受众主体的口味常以发布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等软新闻为主, 以此来吸引受众主体的眼球和点击率, 从而改变了新闻价值一直强调的以硬新闻为主的格局。当然,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推送新闻在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在促进新闻改革走向深入的同时, 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最主要的问题是, 趣味性的凸显对于新闻文化环境的构建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危害。

四、网络推送新闻对新闻价值的消极影响

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媒体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信息空间。当前网络环境下, 网络推送新闻对趣味性的重视和突出, 意味着大量的负面新闻信息将得到广泛传播。网络媒体要吸引人们的眼球, 自然不会放过这些能够激发人们浏览的负面新闻。如此一来, 网络媒体较少报道负面新闻信息的做法必然要发生改变。某官方调查显示:2003年8月31日出现在某知名网站新闻排行榜中的社会新闻共有20条, 其中暴力性新闻共计有4条, 占20%。由此看出网络媒体的社会新闻在注重社会动态、人文生活的同时, 也对暴力性题材给予了较为集中的关注。这些新闻中间, 排行居高的新闻必然会被其他各大网站转载推送, 成为推送新闻的首选。可想, 又会有多少受众主体由于好奇, 寻求视觉刺激而受其内容影响和误导。

本文认为, 对于网络推送新闻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我们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并加以利用, 同时也应看到其消极的一面, 强化网络推送新闻内容管理。构建文明和谐、积极健康的网络新闻环境, 从而使网络推送新闻在为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上起到更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年[1]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年

[2]李希光.《变形的新闻屋》第165、177页,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2]李希光.《变形的新闻屋》第165、177页,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

经济新闻价值 篇7

新闻采编是对新闻信息认定、采集、加工和制作的过程, 主要包括采访和编辑两部分组成, 以立场正确、信息量大、加工要好和传递迅速为四个主要特点。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个人调查研究, 试图从新闻学和美学角度入手, 探讨了在新闻采编过程中, 实现新闻美学价值的途径及其主要手段, 以期能提高新闻采编中的美学价值, 促进我国新闻采编的健康发展。

1 当前新闻采编中存在的问题

1.1 新闻内容缺乏深度

近些年来, 虽然我国各大媒体加大了对新闻采编的投入, 对于社会突发事件以及人们关注的事件, 新闻采编工作者基本能在第一时间跟踪采访, 迅速编辑成新闻报道出来, 体现出新闻及时性和真实性的原则。但是, 通过仔细调查, 我们发现当前新闻报道的内容往往比较肤浅, 缺乏必要的深度, 只报道了事件的外在表现形式, 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调查, 没有发现产生这些事件的深层原因。同时, 这些新闻采编的主要内容往往只是涉及到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各国之间的往来等, 而对于人们所关心的物价上涨、食品安全等方面有所缺乏。

1.2 新闻采编缺乏美学价值

近些年来, 虽然我国新闻采编迅速发展, 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都能在新闻报道中有所体现, 但是, 部分新闻采编存在着美学价值不高的情况。部分新闻采编为了提高自身媒体的知名度, 不惜报道假新闻, 或者恶意中伤新闻人物;部分新闻采编为了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新闻报纸的传播速度、新闻媒体的经济效益而过度地包装, 过分娱乐化, 脱离了新闻的真实目的;部分新闻采编为了凸显自身的与众不同而刻意进行负面报道, 未能站在中立立场进行分析, 导致新闻失去了意义。

1.3 工作形式单一, 缺乏优秀人才

当前, 新闻采编工作依然采取传统的形式进行, 由新闻采访者进行相应采访, 采访完之后再交于其他人进行编辑, 送交审核, 最后交于出版, 这种模式需要多个中间环节, 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 新闻采编工作对采编人员的素质有严格的要求, 需要他们对新闻具有足够的敏锐感, 拥有独特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具备极强的执行能力, 能根据自身判断去寻找新闻, 但是, 能满足这些要求的新闻采编者非常少, 导致新闻采编工作缺乏优秀人才, 使其发展受到限制。

2 新闻采编中实现新闻美学价值的途径分析

正是在新闻采编中存在如此多的问题, 尤其是新闻采编中新闻美学价值不高的情况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促使人们积极思考,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笔者认为新闻采编中实现新闻美学价值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

2.1 新闻采编必须真实可信

新闻真实可信是新闻采编中最重要的一点, 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虚假信息是没有任何美感可言, 没有任何价值。这就要求新闻采编者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采访编辑新闻, 以自身敏锐的观察力, 来洞察可能存在的新闻信息, 以真实感人的信息来打动读者。同时, 我们也要注意进行新闻采编时, 不能为了追求新闻效果, 将主人公描写成毫无瑕疵的圣人, 要认识到他们是现实世界中真实的人, 拥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此外, 新闻采编者在采访时要充分考虑到被采访人的感受, 如果被采访人表现出不情愿的态度, 要以自己对他的尊重, 以自己真诚的态度来感化被采访人, 在采访事件中投入自身的真实情感, 传递给被采访者, 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得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最大限度地保持新闻的真实性, 避免虚假新闻信息的出现。

2.2 新闻采编要体现出真、善、美

真、善、美是人的理想追求, 是人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一则好的新闻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 新闻就毫无美学价值, 美以善作为前提, 美蕴涵着善, 美是以真作为基础的, 美蕴涵着真, 凡是美的事物都是真的事物, 美得创造, 也离不开对真的把握。一则虚假的新闻, 无论采编人员怎样编撰, 也毫无美学价值可言, 同样, 一则新闻站在消极的立场来描述社会不良的方面, 尽管是真实的, 但是, 它对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可能会对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误导, 这也是毫无美学价值而言, 应该被人们所抛弃。因此, 这就要求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应工作时, 在保持新闻真实的基础上, 高度重视新闻本身的真审美价值, 选择最优信息, 只有做到这些, 才能实现新闻当中的美学价值, 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新闻。

2.3 新闻采编要体现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宣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闻信息, 能够有效地推进我国构建社会主语和谐社会, 能够为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 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 为我国发展贡献出自身的力量。这就要求采编工作人员, 在选择新闻素材上, 要本着积极向上的态度, 认真刷选有用信息, 进而引导人们的思想动态, 如要对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劳动模范、救火英雄等进行大规模采访和大篇幅报道, 也可以对反腐进行深入报道, 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 解决问题的办法等,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尽量避免针对明星丑闻、低俗人物等的报道, 体现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2.4 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

新闻采编要想实现新闻美学价值离不开采编工作人员在工作当中的不断创新。一则好新闻除了要拥有精美的形式和外观之外, 还要有真实丰富的内容, 通过充实的内容来引起人们的共鸣,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闻的美学价值, 起到宣传的作用, 吸引人们的关注。当然, 新闻采编工作上的创新主要包括思维创新和形式创新。传统的报道形式比较单一, 其内容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 无法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可以报道一些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在其中适当穿插一些新闻报道, 这样既可以做到吸人眼球, 也可以实现新闻报道的目的。此外, 新闻采编人员还要注意报道的可读性, 可以利用与众不同的标题来引起人们的注意, 但是, 必须以充实丰富的内容来感化人们, 从而实现新闻的美学价值。

3 结论

总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新闻采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新闻采编要坚持真实可信的原则, 采编人员对自身工作进行不断创新, 从而在新闻中体现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现新闻美学价值。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审美方式发生了变化, 促使着我国的新闻采编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新闻采编中所具有的美学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个人调查研究, 从新闻学和美学角度入手, 探讨了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实现新闻美学价值的途径及其手段, 以期能促进新闻采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闻采编,新闻美学,问题,途径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晓蕾.新闻采编中实现新闻美学价值的途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5 (18) :77.

上一篇:学生思维障碍论文下一篇:骨折术后中医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