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价值偏差

2024-06-30

新闻价值偏差(精选5篇)

新闻价值偏差 篇1

1 从“审丑”到“学丑”

从“不怕丑”“丑不怕”到“怕不丑”一批批的网络红人披着一个“丑”字, 杀入受众的视线;而鲁迅笔下那群“围观的中国人”对此添砖加瓦, 主角轮换, 围观者的热情却不减。

从“芙蓉姐姐”“凤姐”再到“hold住姐”, 一个个女孩通过刻意或无意地塑造“丑角”形象勇登网络红人宝座。她们以身体缺陷或者精神畸形为标靶, 以庸俗、低俗、恶俗为准绳, 以现实与梦想的落差做背景, 勾勒出一幅极端化、极品化的献丑图, 吸引众人围观。类似的现象层出不穷。其实“丑人多作怪”并不奇怪, 奇怪的是批量的“扮丑”红人却得到了批量的追捧, 也有不少人谴责批评, 但最后发现, 一不留神, 却成了“帮凶”——让它获得了更多的曝光率和辐射力。做代言、拍电影, 当她们的一举一动都充斥于娱乐新闻的版面上, 这便不是大众的审丑, 而是媒体的学丑。

2从“娱乐”到“愚乐”

提供娱乐是新闻的五大社会功能之一。娱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缓解压力、宣泄情绪、放松心情的有效途径。因此, 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 是为大众提供能够调节身心、松弛精神、裨益身心、丰富精神生活的一类新闻 (1)

在新闻学界有学者提出“中间地带新闻”这一概念。它是指介于善与恶、美与丑之中, 处于有趣和无聊、高尚情调和低级趣味之间, 性质上一般有益无害, 或无益无害, 沾染着庸俗市侩之气, 确实发生、确实存在, 却难登新闻报道的大雅之堂。由于性质比较模糊, 容易被一些媒体当作“擦边球”轻易过关。且往往在事发之初难以判断其真伪善恶, 还容易被当作人为炒作的“佐料”。

娱乐新闻可谓是“中间地带新闻”的主力军。挖掘隐私、蓄意炒作、恶俗作假是娱乐新闻最为普遍的三个问题。本文提到的“芙蓉姐姐”“凤姐”及“hold住姐”等“扮丑红人”就属于娱乐新闻恶俗炒作的范畴。“搏出位”本就是这些“扮丑红人”的初衷, 但是, 网络、电视, 甚至最为保守的报刊, 在扮丑者出现后, 不仅不弃而远之, 反而愿意奉献出版面、时间来为扮丑者摇旗呐喊。

明知是“臭”, 为何还要追逐?笔者将从西方新闻价值理论的“异常性”“冲突性”和“人情味”三个方面来阐述娱乐新闻这种“逐臭追丑”的背后原因。

1.1. 娱乐新闻对“扮丑红人”的追逐报道, 是对新闻价值“异常性”的理解偏差

异常性是指对“明显偏离常规日常经验的事件”的报道。追求新知、关注离奇是人类的共同特性之一。不同寻常或出乎意料的事情往往能抓住人们的想象力, 丰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人类就是在不断追求新知与解释异常现象中发展前进的 (2) 。同时, 奇异的人和事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新闻也有必要将其展现在受众眼前。“芙蓉姐姐”“凤姐”之流, 外貌平平、才华浅陋, 却频频口出狂言, 她们的择偶观更是令人大跌眼镜:“身高一米八以上, 长相越帅越好, 要求北大清华毕业, 要有房有车, 有国际视野。”这样的爆料使得新闻的异常性更为突出。在“凤姐”此类的“扮丑红人”身上固然存在着令人震惊的异常性, 但是娱乐新闻对其过分的曝光、过分的追捧却是迎合低级趣味的表现, 片面追求这样耸人听闻的异常性, 只是毫无营养的消遣, 并无半点减压放松的积极效果。新闻报道应该本着积极负责的态度, 理性对待、真人分析、适度报道。

1.2 娱乐新闻对“扮丑红人”的追逐报道, 是对新闻价值“冲突性”的理解偏差

冲突性是西方新闻理论的重要要素, 有的学者甚至把它放在新闻价值之首。它是指反映人们或机构之间相互交锋的事件的报道。冲突性的表现形式多样, 而所有形式的核心就是有双方的交锋。在“扮丑红人”炒作这类事件中, 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芙蓉姐姐”“凤姐”“hold住姐”这些事件主角与大众舆论、社会评价的交锋, 或是受到批评讽刺, 或是受到热烈追捧。然而媒体对“芙蓉姐姐”“凤姐”“hold住姐”新闻的冲突性的过分偏爱, 容易导致消极倾向:过分注重针锋相对、骇人听闻而导致新闻传媒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不完整、不真实和扭曲的世界, 甚至丧失新闻职业道德, 这样只注重引起受众的情感, 满足受众浅层次的需求, 落入了煽情和媚俗的陷井, 是不重视对社会的积极引导, 不利于社会文化品味的提升的。

2 从“限娱令”到“引舆论”

娱乐新闻应该表达健康、美好的感情, 让人们在得到轻松愉快的同时, 享受真善美的熏陶。针对娱乐新闻“追丑逐臭”现象的愈演愈烈, 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广电总局的“限娱令”是典型代表。然而, 用一个个的条例限制新闻活动的手脚总是治标不治本的, 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新闻媒介要从内因着手, 正确理解新闻价值的内涵, 自觉规范对“扮丑红人”这类娱乐新闻的报道规范, 将这类庸俗题材报道得有水准, 才是“化腐朽为神奇”, 才能正确引导舆论方向。

首先要正确理解新闻价值要素, 对“扮丑红人”之类的事件有独立判断能力。其次可以通过一些新闻采编技巧来使对“扮丑红人”的报道显得更有水准。配发言论、对比刊登是不错的方法。一方面, 媒体在报道对“凤姐”“hold住姐”此类新闻时, 可以把两组性质不同新闻编发在一个板块里, 一边是“hold住姐”之类的真丑假幽默, 另一边可以配发一些积极阳光、乐观进取的明星、红人, 这样美丑就能有个鲜明对比。这样的做法既能够将事实清楚地呈现给受众, 此类“扮丑红人”只不过是同一个技法轮番上演, 为博眼球而已, 无足论道。对受众是一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也使得娱乐新闻的报道水准跃然格局之上。

摘要:提供文化娱乐, 丰富精神生活是新闻的五大社会功能之一, 而娱乐新闻毫无疑问地是此项功能的主要实现者。娱乐新闻应为大众提供多层次、多品种、多样式的文化娱乐。而今放眼媒体, “芙蓉姐姐”“凤姐”“hold住姐”等一批网络红人以身体缺陷或者精神畸形为标靶, 以庸俗、低俗、恶俗为准绳, 行为媚俗、言辞低劣。这样的“审丑”现象充斥媒体, 娱乐新闻对新闻价值的理解已经产生严重偏差。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带来的影响以及应走的方向, 都值得探讨。

关键词:审丑,娱乐新闻,新闻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宝璜.新闻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1994.

[2]毕岚.娱乐新闻“中间地带现象”析[J].新闻记者, 2007.

[3]司景新.对西方新闻价值理论的思考与观察[J].新闻大学, 2007.

[4]贺剑, 倪自放, 轩召强.娱乐新闻如何hold住[J].青年记者, 2011.

认知角度看新闻英语翻译偏差 篇2

一、新闻英语翻译所体现的认知过程

在新闻英语翻译中, 翻译者经常会从个人角度出发, 对新闻英语内容进行感知, 将其转化为语言表征后, 形成言语形态。首先, 翻译者会以报道内容为出发点, 先对词汇、语义与句子进行分析, 对所报道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 识别文中的语境、主题等, 形成对该篇报道的整体认知。

新闻英语翻译中的时政要闻常常涉及到国家大事或国家领导人讲话, 但不同国家的语言特色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 翻译者除了要对政策进行熟知, 还要掌握国家利益方面、领土主权等方面的关键词, 把握好翻译分寸, 保持清醒的头脑。如“alternates” (候补委员) 、“commissioner” (特派员) 、“the State Council” (国务院) 等;体育新闻中一般会出现专业用语, 如网球中出现的“center mark” (中心拉带) 、“service line” (发球线) 等。

翻译者在对句子层面意思进行掌握时, 要发现英汉句式之间存在的差别, 一般而言, 汉语句式为意合语言呈“竹”形结构, 汉语句式为逻辑连词成语呈“树”形结构。而翻译表达是对认知进行深加工的过程, 翻译者要根据新闻体裁, 表达出新闻事实, 但涉及到政治内容时, 尽量选择中规中矩的词汇将政治内涵表达出来, 当涉及到娱乐或体育性新闻时, 受众对此的关注多持有消遣心理, 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选用简练、新颖、生动的词汇进行表达。

二.认知水平不一造成的新闻英语翻译偏差

翻译者看到新闻报道时, 首先会从意象世界出发, 构建出目的语表达方式, 由此便产生了偏差, 与原报道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所出入。新闻英语翻译偏差概括来说, 受到两方面的影响, 即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

新闻英语报道的受众群体庞大, 且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 因此在报道过程中会凸显新闻英语的特色, 部分国家名称的表达会采用首都名称代替或著名建筑物名称代替的方式, 甚至还利用政府首脑的名字来代替国家名称等, 如用“Washington”来代替美国。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识别能力与认知能力, 与此同时, 还要考虑到受众分布地域因素, 尽量选用通俗易懂的词汇进行表达。

此外, 翻译者的语言水平的良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闻英语翻译的质量好坏, 换言之, 新闻英语偏差还会受到翻译者语言水平 (即翻译者对语句、词汇的感知能力) 的影响。如betray, 该词常被翻译为“背叛”, 但其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to be disloyal to your country”的释义, 还具有“叛国或泄露国家机密的意思”, 若翻译者在认知上对该词的词义掌握不到位, 便会出现误译情况, 从而出现偏差。不同国家的句式各有特点, 如部分句法结构会用连词、代词来连接句子, 若翻译者顺着该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尽管保持了语义连贯, 但会使翻译腔过重, 出现偏差。

2.客观因素

新闻英语翻译还会因为文化差异的不同而不同。就客观因素而言, 新闻英语报道中会囊括不同国家, 这会涉及到国家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甚至还会有历史典故或历史事件等内容, 因此,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要综合考虑不同国家的不同状况。如“the riddle of the Sphinx”通常被译为“狮身人面像之谜”, 但其常用来表示神秘、复杂或令人难以理解的问题;如“with a sweet tooth”, 的意思并不是“拥有甜甜的牙齿”, 而是译为“爱吃甜食的”;“Uncle Sam”多用来代指美国的绰号;“Average Joe”多用来表示普通人, 平常人。

故而, 认知水平不一是导致新闻英语偏差的重要因素, 而导致翻译者认知水平不一的原因除了包括自身的语言水平、个体认知能力外, 还包括文化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翻译者有必要对各领域的知识有所涉猎, 以提高词汇敏感度, 减少翻译错误的发生。

结语:

综上所述, 新闻英语翻译在特定意义上来说是翻译者认知水平的体现, 但在翻译过程中, 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造成翻译偏差现象出现。为此, 翻译者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翻译知识与经验外, 还要及时“充电”, 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进而提高新闻英语翻译的准确度。

摘要:英语翻译不单单是一种翻译过程, 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认知过程。英语翻译包括对词汇、语句等的初步理解, 也包括对文章语境及中心思想的概括。尤其是新闻英语翻译, 它会受到翻译者自身认知水平、语言能力以及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出现翻译偏差。本文以此为出发点, 对认知角度下的新闻英语翻译偏差进了探讨, 旨在提升新闻英语翻译水平。

关键词:新闻英语翻译,认知角度,偏差

参考文献

[1]丁周茹, 王绍祥.从认知角度看新闻英语翻译的偏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1)

[2]汪璧辉, 顾维勇.从认知角度看商务英语翻译偏差[J].上海翻译, 2011 (03)

[3]李文雄.顺应理论对口译的解释力[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5)

[4]黄彩梅, 李轶圆.浅谈新闻英语的翻译标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6)

新闻价值偏差 篇3

关键词:民生新闻,偏差

1 新闻题材罗列琐事, 报道方式流于肤浅

贴近普通群众, 反应民间诉求, 这是民生类新闻节目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诸如邻里纠纷、家长里短这样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 并不构成社会生活的全部要素。实际上, 在目前的民生类新闻中, 水管爆裂、断电停气、拉圾粪水、交通小事故、打架吵嘴, 这样的“浅新闻”滥竽充数实在不少, 更有甚者, 张家养了三条腿的鸡, 王家生了八胞胎的狗一类的事情, 也频频成为猎奇的报道对象, 这样的“街谈巷闻”报道多了, 天天播天天看, 自然会让受众觉得厌烦、浅薄、麻木, 如果一档节目乐此不

一条适合企业报的新路子。

增加纪行类报道, 以讲故事的方式写作, 让读者随着记者的脚步边走边看, 通过耳闻目睹来展示外部市场的环境、工作和生活。在纪行报道上, 中原石油报注重地域特色的描绘, 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职工们的工作、生活、情感相结合。《太阳照在尼罗河上》、《从孔雀河到“雕鹰”故地》、《曹妃甸的新传说》、《品味红柳的性格》、《行走在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等一批纪行报道分别从不同的地域特色出发, 既介绍了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 又将自然、人文景观融入了职工们的工作、疲地重复报道, 不仅在形式上形成了单一偏颇粗浅的模式, 更无从体现新闻的重要性、代表性和指导性。

2 负面报道过度, 缺失正能量引导

关注寻常百姓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客观反映部分政府职能部门真实存在的工作瑕疵, 帮助有需要的受众群体解决问题, 是民生类新闻节目应该担负起的职责。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 行使媒体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 与坚持正面宣传, 防止过度负面报道并不冲突。媒体不应该将曝光类新闻、负面报道作为提升收视份额、吸引眼球的手段, 相反, 过度向受众展示阴暗面, 难以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风气, 一些不代表

生活、情感之中, 大大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写作方法上, 注重体现油田外部市场人本管理和理性开拓市场的特点, 中原石油报除写好“用一流的质量、一流的速度、一流的装备、一流的信誉开拓市场”的工作报道外, 多写些当地风土民俗、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等职工想看的、能看的、好看的新闻, 提倡文字的鲜活和个性, 写消息时有散文的笔调、有通讯的味道, 写通讯时有言论的思想和哲理的光芒, 把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练的写作手法融为一体, 力争使国际市场的宣传报道领导满意、主流、非影响大局的负面新闻, 更无法向受众传递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破解纠纷, 要有利于解决问题, 过度渲染, 只能激化矛盾。

3 新闻媒介定位“越权”

通过行使新闻舆论监督的力量, 从而督促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民生问题得到解决, 这是民生类新闻节目受到百姓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也正因为如此, 受众对媒体的态度开始由“信任”快速转变为“依赖”, 这也让报社、电视台, 开始在不自觉地替代扮演着政府职能部门的角色, 行使政府机构的权力和职责, 坊间百姓甚至一度认为新闻媒体比110、120, 甚至是119还要管用,

职工爱看。《西部精神:像胡杨一样挺立》、《西部提速:像塔河水一样浪赶浪》、《西部队伍:像红柳一样成长》等一组新疆市场报道无论是内容还是写作手法都成为了创新报道方式的一个典范, 在读者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企业报具有强烈的市场气息和鲜明的行业特色。面对社会媒体、网络媒体的巨大冲击, 企业报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作为与企业荣辱与共的共同体, 企业报必然要随企业走出去, 也必然要不断创新, 以适应不同市场的变化。

(中原油田中原石油报社, 河南濮阳457001)

相反在企业部门眼里, “防火防盗防记者”却成为了可笑的共识, 这让媒体陷入一种尴尬的地步, 相关单位对记者“严防死守”, 正当的新闻采访难以开展, 久而久之, 新闻节目质量低下, 内容局限的问题自然产生, 新闻所固有的特性也严重偏离。

在传媒业高速发展的今天, 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传播手段, 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可以接受的, 而切实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维持其本身的良性发展尤为重要。在具体实践中, 通过各种方式方法, 这些“偏差”是可以得到及时纠正的。

4 看待“小事件”要有“大观点”

民生新闻的包容性的巨大的, 触角可以延伸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百姓家中柴米油盐酱醋茶, 林林种种的小事, 如果放在国家的每一项时政方针、重大决策和规章制度中去看待, 就可以成为各个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 从而增加新闻的广度与深度。

笔者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一位私家车车主购买的新车, 刚行使100多公里就出现了车辆制动系统故障, 在随后的索赔中, 车主与4S店就是否退换车辆产生了纠纷。乍一看, 事情表面上是一桩“扯皮”新闻,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敏锐意识到, 由于国家“汽车三包”规定暂未出台, 一旦出现车辆质量问题, 购车者、销售方以及生产厂家往往难以达成赔偿协议, 各自的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公平透明的保障。这一个案, 其实可以折射出整个行业、整个领域的共性问题。记者对新闻点适度的刻意放大, 除了作出简单的事件报道, 还加入了对汽车销售行业以及法律专家的采访, 对国家“汽车三包”规定的制定和实施做出了详细的新闻链接, 最终形成了有新闻看点和深度解析的系列报道。

这是一个民生新闻向时政领域延伸的典型例子, 新闻媒体在报道“小事件”时, 应该有“大观点”, 将新闻表面的琐碎剥离开, 真正去揭示一个群体、一个行业、一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本质, 这样才能努力杜绝报道的狭隘化、肤浅化, 还原新闻的代表性和指导性。

5 只要“雪中送炭”, 拒绝“落井下石”

对于曝光新闻、负面新闻, 民生类节目报道应该更客观更谨慎的去看待。针对职能部门一些办事不力、执法不严的问题, 展开舆论监督无可厚非, 但证据要真实、采访要客观、立场要公正, 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对于不健康不和谐的“瑕疵”, 媒体更多的是要帮助当事方寻找问题形成的根源, 督促和推动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 这需要一种“雪中送炭”的精神。而对于一些由于历史遗留或者客观特殊原因, 在短期内无法得到圆满解决的问题, 如果新闻报道将之作为宣传重点, 去过分恶意渲染, 则只能激化矛盾冲突, 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这就是一种“落井下石”。

批评报道的价值, 在于通过舆论监督, 平复社会的不满情绪, 为受众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媒介应该在揭露批评一些不文明现象后, 引导受众反思和整理, 最终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积极机制, 构成一次完整的、与受众充分交流的批评性新闻报道。提高舆论正面引导力, 对节目的长期良性发展、积累良好的社会美誉度有着积极的意义。

社会的发展, 需要一种正能量, 实践表明, 在实际的民生类新闻报道中, 一些感人的人间亲情、弘扬真善美的典型事例, 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新风尚, 往往更能激发受众的共鸣, 让更多人参与到新闻关注和节目互动中来, 因此, 在应对负面新闻报道时, 如何挖掘切入点, 怎样改变采访报道的方式方法, 是新闻采编人员值得探讨和重视的问题。

6 摆正立场正确行使权力

作为一个信息传播交流平台, 新闻媒体不是政府职能部门, 也不具有对社会生活中行为准则的“裁判力”, 任何时候, 一档成功的民生类新闻栏目, 应该向受众传递一个清晰的概念, 媒体或者是新闻工作者, 不是无所不能, 更不能“越权”。在实际工作中, 笔者甚至会碰到“被当枪使”的状况, 一些市民会把“通知媒体曝光”作为要挟相对方作出妥协的筹码, 他们认为, 只要媒体来曝光, 什么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 任何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民生类新闻的主要收视群体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有限, 如果过多内容局限、档次不高的新闻出现在节目中, 更容易对他们形成误导, 不利于他们通过正确的渠道来解决问题。

在民生类新闻节目的报道中, 采编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明确自己肩负的新闻责任, 摆正自己的参与立场。新闻报道的权力, 就是客观报道新闻, 只有真正从提高节目质量上花力气, 才能从本质上做好新闻服务工作。

民生类新闻节目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 既要注重平民化、贴近性, 又要体现新闻价值;既要关注民众生计, 又要防止过度负面报道、坚持正面导向;既要履行报道权力, 又要避免新闻监督中的“越俎代庖”。只要在具体工作中认清了问题, 找到了对策, 就一定能纠正民生新闻发展的诸多问题, 民生新闻也必定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新闻价值偏差 篇4

一、精选内容——育健康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中指出: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要给每位学生一个适合、可行的目标,让学生享受完成目标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以此给学生一个健康的体魄。但从实际操作来看,有些教师在内容的选择方面,没有贯彻“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如,在短跑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只是依据教材给定的内容或自己的一些经验等随意进行,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应有学习兴趣,谈何终生锻炼意识的养成。所以,教师应根据《课标》的目标,认真分析教材,依据学生的年龄阶段、水平、能力等精心选择和设计适合的短跑教学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水平,增强学生的心肺能力,加强学生健康维护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短跑培育学生自身健康的价值。

二、巧借规则——育品德

《课标》在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但从实践来看,一些教师对练习、竞赛的规则等没有应有的重视,致使对学生品德的养成起到了抑制作用。如,在进行短跑的一些游戏、竞赛时,经常出现学生抢跑、犯规等现象发生,教师却不闻不问,这对学生良好品德、相互协作、遵纪守法的养成埋下了隐患。所以,在短跑教学中,教师不能只看学生的成绩好坏,要结合规则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养成公平、诚实、友爱、礼貌、尊重等行为,以此真正体现短跑教学的育德价值。

三、融入生活——育本真

《课标》中指出: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作为育人资源。研究和分析学生在短跑教学中的困难和障碍、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把短跑学习中间接的知识与直接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短跑的现象、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在感悟、体验、抽象、提升的过程中,形成对短跑价值的有意义认识。如,教师在制定短跑教学目标时,一般只停留在:理解和掌握跑的动作技术;部分或大部分学生达到优秀等,大部分教学目标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对于短跑的真正育人真谛,完全没有概念或认识,表现出一种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状态,忽视了把知识、技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原则,短跑教学的育人价值被局限在掌握知识上。所以,在短跑的学习、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把练习、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把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通过与实际生活的实践,真正做到体育活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以此体现短跑教学价值的“本、真”。

四、巧用比赛——育竞拼

运用课堂教学比赛,不仅是学生提高、改善、运用所学技术、技能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良好意志品质,这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将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学科的短跑学习,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也是短跑育人价值的重点之一。所以,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拼搏精神时,教师可以借助短跑的各类比赛进行,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竞拼精神。

五、巧妙组织——育能力

《课标》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中指出:应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有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传授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体验、思考、探索、交流等方式,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应对问题、自我锻炼、交往合作等能力,开展富有个性的学习,不断丰富体育活动经验,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但有些教师在短跑的育人能力方面做得不够,如,在短跑目标的制订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目标具有“普适性”,但在教学中对如何达成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合作精神等都未落实到实处。所以,在短跑的教学中,教师应抛弃以往的单调、枯燥的模式,运用新颖、趣味的组织形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和谐、自主、快乐、合作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合作等能力。

六、有效评价——育情意

《标准》在评价建议“合理选择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情意与合作”中指出:主要对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的情感表现、意志品质、人际交往与合作行为等进行评价。如,在短跑竞赛、考核中,教师目标制定为: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什么成绩、多少学生达到优秀、良好、及格成绩。对于学生的能力、爱好、基础、感受、能力培养、品德的养成、习惯的养成等根本不加考虑,只考虑了学生成绩,把短跑教育的价值定位在成绩上,忽视了学生对短跑学习过程的探索和体验。所以,在短跑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先天素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差别,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评价学生。学生哪怕取得一丁点进步时,教师也应该通过恰如其分的神态、动作,极富感染力的激励语言等,以自己的真情感染学生,让学生享受成就感、获得进步,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

新闻价值偏差 篇5

1 职业价值观的涵义

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概念的提出与演变,是伴随着医生职业的发展以及医学生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而提出来的,但是,关于职业价值观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对职业价值观所下的定义,认为职业价值观属于职业倾向性范畴,主要有两种涵义:广义性职业价值观和狭义性职业价值观。前者又称为“职业发展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动力作用的一套信息系统,也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后者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由职业锚、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评价等要素构成,其中,职业锚是核心要素。

2 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可能出现的偏差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对医药卫生体制以及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多元化改革,对医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促使医学生职业价值观也相应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总的来说,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是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相适应的,其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不可否认,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职业活动满足个人需要的角度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①不能正确处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人的各种精神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政治、教育、文化、社会道德等)作为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对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5]。尤其在近几年,随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精神需要的地位也相对的突现出来。但是,有研究(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还有少部分医学生因受拜金主义的影响,认为有钱就有一切,而完全忽略了个人在精神需要方面的追求,甚至有些连医生必需的医德、医风也都忘得一干二净。②不能正确认识个人成长与成才必需因素的关系。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有不少医学生由于对成长以及成才的必需因素和条件认识不足,误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就等同于人才的全面发展,或认为考上大学就肯定能成才等,从而缺乏追求成才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他们在毕业时宁可失业也极力避开到生活工作环境艰苦的基层医院和地区去工作。事实上,与大医院比,基层医院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才干,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能为医学生的成才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另外,“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也是有利于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从职业服务功能所涉及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就个人来说,最优价值目标选择,就是按照社会价值目标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不仅取决于人的机遇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在“职业价值取向”调查中发现,有47.8%的学生选择“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的职业”,24.4%的学生选“能充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职业”,仅有12.5%的学生选“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这说明,与社会价值相比,当前医学生更注重个人的自身价值,甚至,有少部分医学生倘若缺乏引导或引导不当,还可能滑向急功近利或惟利是图这一极端,出现与社会价值游离的现象。

从职业的稳定性来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不能根据国情和人才流动、职业结构的变化来进行自我调整,不能正确处理好理想职业和职业理想的关系。在研究中发现,有部分医学生由于未能审时度势,根据我国医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的变化,及时对个人的理想职业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及正确地调整个人的职业理想,因此,常常表现出矛盾的职业心理和随机应变、漂浮不定等职业行为。

3 关于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3.1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价值标准,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取向,引导医学生端正“职业发展观”

在价值观体系中,价值标准是核心,而价值标准又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一个人的价值观如何,最终都要落实到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上,并通过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体现出来[2]。医学生的“职业发展观”(广义性职业价值观)也一样,必然体现为职业价值标准和职业价值取向。

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则是职业价值观教育调适的价值标准。职业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分工,表现在具体职业上,则是其从业者具体的社会实践和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分工。从社会职业发展史以及社会的发展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可知,判断某种职业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的标准,主要是看从业者具体的社会实践能否代表着当前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具体的社会关系能否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代表着社会的先进文化等。

另外,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个人的发展也一样,并且这两种发展观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宗旨——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5]。可见,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引导医学生朝着代表当前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平,代表着广大患者的利益,代表着最崇高的医德、医风,可持续、和谐的成长、成才,已成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中之重。

3.2 拓展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平台,发挥职业测验的教育调适作用,引导医学生处理好四个“统一”

要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有效的教育调适,首先,要通过系统、科学的职业测验来帮助医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及挖掘职业潜能等,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较全面、准确的了解及把握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偏差。

其次,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论体系为指导,引导医学生处理好“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个人成长”与“个人成才”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以及“理想职业”与“职业理想”的统一等,形成较为明晰的与医生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狭义性职业价值观,并在实际的职业实践中尽早确定自己长期的职业锚。

另外,由于在我国还有不少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观过于讲究实用性和工具性,只能应对医学毕业生择业一时之需,而忽略了人生规划和长远职业发展,只能培养出缺乏人文情怀的“经济人”和“功利型” 的“人体工匠”。因此,有必要借鉴各种先进的理念、体系和机制等来拓展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平台,充分发挥职业测验的教育调适作用,引导医学生处理好四个“统一”,为社会培养出不仅能看“病”还能看“人”的负有人性关爱的大师。

3.3 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做到尽可能用一个声音说话,使各种教育调适力量的组合达到最优化

在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矛盾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三者之间职业价值标准或职业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医学生职业潜能的原则,各高等医学院校不是单一、片面的强调知识的学习,所提倡的更应是使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种“大师”级的医药专家。而医学生的家长对这一现象一方面表现赞同,但也表现出一种由衷的困惑和不安,因为他们很多时候都把读书升学、学而优则“仕”当作孩子未来出路的唯一选择。另外,随着医药行业的市场化,社会舆论对医学生的导向也更趋向于急功近利。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未能按照相同或相似的价值体系对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有效的教育调适,常常表现出相互矛盾和冲突,使医学生无所适从,也使各种教育调适的作用相互抵消。

总之,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不仅要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还要延伸到家庭、社会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调适上,让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同步发展、协调和统一,做到尽可能用一个声音说话,使各种教育调适力量的组合达到最优化。

摘要:随着我国大学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及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的不断推进,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已成其“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本文针对如何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进行有效的教育调适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价值标准,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探索。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偏差,教育

参考文献

[1]姜尖.广东高校大学生职业观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EB/OL].http://d lib.cnk 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20&CurRec=1,2005-06-07.

[2]刘东南.新时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念变化及其伦理调适[EB/OL].http://d lib.cnk 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83&CurRec=1,2006-05-15

[3]李海萍.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大学生端正职业价值观[J].理工高校研究,2002(8):101-102.

[4]李向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扬州大学学报(高校研究版),2007(10):76-79.

上一篇:初中议下一篇:传统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