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议

2024-06-30

初中议(共12篇)

初中议 篇1

《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 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达到此教学目的, 初中英语“对话”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努力创设情景, 做到精讲善练。

著名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为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何为情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目的地设置生动有趣的英语情景, 以引起学生内心的愉快体验,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 进一步培养学生愉悦的心理感受。情景教学优于上述的传统教学之处就在于它考虑到了情感因素也是学生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它的目的就是要激起学生的愉快情绪, 培养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教育学的研究也表明: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可分割。设定情景中进行的交际活动应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教师与学生间的活动可以表现两个连续的信息交换途径。一条是知识信息交换途径, 另一条是情感信息交换途径。这两条途径相互影响, 相互依存。两条途径都不同地影响着教学过程。情景教学使这两途径畅通无阻。通过激发学生积极而健康的情绪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 在设定了一些具体的情景后,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情景教学的运用就是为了激起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把健康的因素渗透于娱乐之中, 从而使他们在轻松、兴奋、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准确地掌握知识, 进而形成语言运用的技能。

一、创设情景的几个方面

(一) 利用视听手段、实物或其他教学辅助媒介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所编选的对话都有一定的情景, 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 如实物、模型、图片、简笔画、投影仪、录音、录相以及教师的体态语言、表情、动作等, 向学生提供情真意切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仿佛如临其境, 从而触景生情, 有话想说。借助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外语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汉语翻译, 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单词、词组和句子, 训练学生思维。又如借助一段优美的音乐介绍课文的背景及其他相关知识, 这些先进的教学媒介把声音和图像结合在一起, 新鲜而有趣, 学生如身临其境。根据学生的反映, 这样的教学是令人愉快的, 轻松而富有效率, 也有助于减轻学生课后复习的负担。中小学生活泼好动, 模仿能力强, 这一特点有利于他们接受具体的知识, 但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差, 注意力容易分散, 情景教学法就是对付这一现象的“灵丹妙药”, 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 帮助他们把生动直观的图像与抽象的事物联系起来, 从而达到彻底的理解和长久的记忆。在这样的氛围中, 人人身不由主, 个个跃跃欲试, 在这样的情景中, 人人兴趣盎然, 个个争先恐后地进行“交际”活动。变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主动要学。就像舞迷一样, 一听到舞曲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动了起来, 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能动作用。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活用了语言。此时, 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结合, 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 再通过教师画龙点睛, 不失时机的点拨, 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进而熟悉语言现象, 吸收语言要素和内化语言规则。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获得语言交际能力, 同时也陶冶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 猜谜语和做游戏

猜谜语和做游戏有趣而令人愉快, 中小学生都非常喜爱。在英语对话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谜语和游戏既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单词、句型和一些语言材料,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的创造性和独立性。

(三) 模仿动作和表情

情景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就像进入真实的语言氛围中去练习英语。所以说, 具备表演能力对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创设生活情景进行表演根据教材的内容,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 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 进行生活交际的英语运用。

二、学以致用, 精讲善练

俗话说:“学以致用。”英语课堂上, 教师创设情景的目的, 是为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大量的口头实践练习进而获得技能技巧作准备的, 所以必须始终突出训练这条主线, 做到精讲善练, 教师好比“导演”, 学生如同“演员”。教师讲得要精, 做到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突破难点。呈现新的语言知识时, 教师要审视教材, 力求做到以旧引新, 自然过渡, 再用新温旧, 强化巩固, 这样新旧对比, 前后联系, 学生方能长久记忆。如此循环往复, 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可能产生质的飞跃, 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英语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激起他们求知的火花, 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规律, 加以归纳、总结, 辅之以适度的点化, 使其升华。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愉悦。总之, 教师的点化讲解是为学生的练习作铺垫的, 讲是练的基础。教师没有精辟的讲解, 学生的练从何着手;练是讲的归宿, 学生没有适时适量的训练, 教师的讲又落在何处, 讲与练密切联系, 相辅相成, 应有机结合。

教师在所创设的情景中, “整体—逐句—整体”教学对话后, 学生即可分角色进行对话活动。学生的练习除了机械操练教材中的对话外, 教师要努力创设类似的新情景, 贴近学生生活, 贴近学生实际, 由近及远,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触景生情, 情由景生每有话欲说。这样方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而在英语课上“自编自导”“翩翩起舞”。至于对话中个别典型句型、知识点的操练, 教师要精心设计题组, 充分运用“变式”, 做到低起点, 密台阶, 小坡度, 大容量, 进而达到熟练掌握, 脱口而出的程度。

综上所述, 在初中英语对话教学中, 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优化课堂教学, 努力创设情景, 做到精讲善练, 才能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实现英语对话教学交际化。

初中议 篇2

自主、合作与探究是生物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要义,其中指出“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学习。”其主要的特征是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大量的非结构型的经验背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所必需的四大要素。因而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要求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教学,主动探究生物界的生命现象及规律。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体现过程式、情境化的教学。本文提出以下教育策略之浅见,以期对生物学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教学研究有所启迪。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学生是否愿意自主学习,要看教师是否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布鲁纳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的最初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景。

1.1 师生共创情境

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直观教具,把许多具体事物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做到可见、可触、可尝、可闻,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花》时,引用录相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花,然后让学生将事先准备的花摆出来,使学生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的情境中展示学习,从而逐渐被各种美丽的花吸引,渴望了解更多有关花的知识。

1.2 学生自创情境

教师拟定一个主题作为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如:在讲遗传现象前,让学生做家庭调查,重点针对家庭成员的单(双)眼皮、舌两侧能(否)卷起,有(无)耳垂,有(无)酒窝等性状展开调查,做好记录。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材料,并认真预习未学过的知识,课上进行汇报展示,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

1.3 小组合作创设情境

在讲《细胞吸水和失水》时,通过让学生阅读材料,根据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创设实验情境,结果提供了如下材料:清水、盐水、萝卜条、小白菜、小黄瓜、白糖、西红柿、盘子、小烧杯等;创设了多种情境(1)白糖拌西红柿(2)盐水腌萝卜条(3)往发蔫的小白菜上洒水(4)发蔫的小黄瓜放入清水中等。这样创设的情境是合作学习的最佳情境,可以极大激发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

2.营造氛围,实现有意义的自主

环境和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起作用。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生活中所付出的精力。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我们主张学生自定目标——自择方法——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我展示。学生在这样的“场”中自由自在地玩、想、说、记,实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长

期迁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学会了怎样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而这样的“场”需要营造民主、和谐、自主的氛围。

2.1 把握教师角色定位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火种”。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空内,围绕一定的主体所进行的多向的交互式活动,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往过程。在这种过程中,教师只有牢牢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

2.1.1 教师要做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

教师要把教学看作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探究性的活动,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应适时鼓励学生,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旺盛的热情。教师应放下架子和面子,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营造一种充满合作、自由和谐的氛围。

2.1.2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学习活动中的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师生观,建构教学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观,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激励学生以独立角色、建设性的姿态对教师做出科学性的评判,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观”。

2.2 在探究中展示自主

在“观察鲫鱼外部形态”教学时,前后座4人为一小组,每一小组的玻璃缸中放几条大大小小、游来游去的鲫鱼。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想知道鲫鱼的哪些知识?你打算怎样来学习这些知识?说说你的设想并作好记录。根据学生的愿望、设计,重新分成:鳞片组、呼吸组、视力组、鱼鳍组(鱼鳍组也可细分背鳍、臀鳍组、胸鳍、腹鳍组、综合组)。要求每组学生认真观察的结果,得出结论并向全体同学汇报。要求同小组内(每两人一小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及时转化角色,以促使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促使他们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也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个个有收获。由于不同背景和学力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使得成员间优势互补,通过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交流和碰撞,实现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双向发展。

2.3在拓展中升华自主

浅议初中作文教学 篇3

通过对学生写作过程的观察和记录,笔者发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1.对作文缺乏兴趣,严重者甚至恐惧作文。在平时,一提到写作文,大部分学生哀声叹气、冥思苦想一番后方有习作面世,而且有极少数学生更是消极怠工,不动笔。学生鲜有视写作为乐趣的。

2.写作素材稀少,习作中多出现雷同现象。如写表现母爱的文章,必定会写母亲在下雨天冒雨前来送伞,让自己淋雨而感冒的“故事”;或是“我”深夜高烧不止,母亲背着“我”走上数十里路就诊的“故事”。炒冷饭,少新意。

3.基本功太差:书写不规范,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顺,让人不忍细看。笔者所教班级有一学生,写作很有“返祖现象”,从开头到结尾,全文无标点。通过指导之后,这名学生有了较大进步,知道一句话完了应该是句号,但是其他的标点符号的使用仍然分不清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4.语言干瘪无味,不生动,少文采。初中写作,关键是要学会写记叙文。但是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往往是记账式的写作:将一天中所见、所闻、所做的事情记录下来,不处理,少加工,“原生态”地呈现出来,“不知记叙的重点所在,无论详略安排了”。即使有能清楚地、有侧重地记叙事情的文章,大多也只是平铺直叙,缺乏波澜起伏,语言更是淡乎寡味了。

5.动笔成文,离题很远。有些习作文章,不能紧扣文章题目和中心,漫笔而谈,离题万里。

针对上述问题,本人经过详细分析,找到了学生写作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1.学生之所以对写作文兴趣不大甚至恐惧作文,最关键的不在学生,而是教师。教师教导学生作文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对作文兴趣缺缺,而当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时,又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返回到正轨上去,以致学生在作文路上越行越远。

2.学生写作素材的缺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不丰有很大的关系。十四岁的少年不可能写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文字和味道,即使能写出,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是不可取的。何况,直接经验固然影响了学生的写作素材的多寡,但是间接经验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间接经验来自书本,来自他人的生活经验感悟。学生课外阅读的稀少浅薄,也是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重要原因。

3.学生的写作基本功太差,是学生的语文基础没有夯实好的缘故。正视历史,吸取经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4.学生作文不生动,缺少文采,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生活缺少细致深入的观察,缺乏真实的个人感悟;二是语言积累不够,更谈不上语言创新。如此,学生在写作时就不可避免犯了淡乎寡味的毛病。

浅议初中数学创新教育 篇4

在初中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是每位教师而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就初中数学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谈儿点见解。

一、双基教学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创新意识与双基训练有机结合、相互贯通, 才能形成初中数学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创造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只有知识容量越大, 联想、类比、猜想的领域才越大, 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思想、新的技能的机会就越多, 进行创造的空间就越大。所以,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立足于双基, 抓好基础训练, 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必须的基本技能, 如运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论证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

更重要的一方面, 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包括他们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去发现新知识。这样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初中数学知识的创造发展过程, 体会到初中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体会到创造的价值和意义。因此, 双基教学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思维,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只有当一个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时才能对面临的问题有进行研究的能力, 才能有创造的可能。因而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又以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最常用, 所以, 要加强这两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1、类比联想, 培养直觉思维的敏捷性

类比是一种反映较快的直觉思维方法, 当两个对象在某些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时, 就可猜想两个对象在其它方面也存在相同或相似。由特殊条件下的结论去猜想一般情况下的结论。联想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先导, 只有通过联想才能使当前的对象与原有对象建立起联系, 才能为类比猜想和直观感觉猜测提供参考。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学习。

2、数形有机地结合, 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变通性

图形具有较强的直观性, 把数形结合起来, 就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更能由感而发, 猜想到问题的结果。

在创造活动中, 往往是经过多次失败后才能成功, 总结失败的教训, 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 恰好符合发散思维的特点、特征, 所以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一题多解, 就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

3、借题发挥, 培养发散思维的深刻性

对一个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化探究, 从而产生新的条件或结论, 可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 同时使发散思维得到训练。

4、一题多变,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训练

把一合适题目进行变化, 可产生多种形式的题目, 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得到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综合训练。通过改编题目, 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了,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是创新教育的基本手段

创造开始于研究, 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定要给学生有创造的环境和可供探究的问题, 而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研究的问题, 并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其卞要日的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通过一个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学习初中数学, 获取知识, 收获的将是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从而体会到初中数学的本质。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是:一是教师提供问题情景。教师把要研究的问题用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问题情景要切合实际, 要生动有趣, 有挑战性、刺激性、诱导性, 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信息, 发现所要研究的问题, 激发探究的欲望和行为。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学生面对的问题, 如果有征服的欲望, 就会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操作、猜想、验证等探究活动, “通过感知信息—实验操作—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证明反思”等活动过程来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不能过多干涉学生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任务,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教材的本质, 每节课都应有创新教育的目标, 合理选择并设计有益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内容和问题, 在进行创造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要着眼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最终让学生在丰富灵活的初中数学活动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 能主动运用初中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说, 能自觉地用“初中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用“初中数学的头脑”去思考和个性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浅议农村初中学校的管理 篇5

浅议农村初中学校的管理

创新管理制度,对激发教师群体的活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有很大益处,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农村初中学校的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作 者:陈旭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田坎中学,贵州,毕节,5517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12)分类号:G47关键词:农村初中 学校管理 探索 实践

浅议初中体育教学 篇6

摘 要: 体育教学工作具有拓展性、开放性,广大教师既要立足体育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进行呆板教学。教学内容一定要充分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使体育教学更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更能体现素质化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兴趣培养 突破创新 学生压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体育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还要设计拓展训练项目,彰显独特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我结合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初中体育教学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健康地成长。通过分析发现,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年龄、社会环境、教师的教与学、运动项目及体能状况等。

一堂体育课组织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用四节课才能完成;或有些是前阶段学习过现在要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的。这样,学生在一节或连续几节课都练习同样一个动作,或练习以前学过的动作,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认真练、不愿意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如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采用分组投篮比赛,看哪一组投中的最多,方法是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4组,按顺序每人投篮5次,整组投完后看谁投中的最多,让观察的学生说说原因,让投篮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投篮动作。以赛促练,不但提高学习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内认为:“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以学习材料作为刺激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这种动机,它的选择和设计也很重要。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将跳绳作为发展速度耐力和一般耐力的重要手段,再与耐力跑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中长跑的技术,克服了“厌跑”心理,而且大大激发了奔跑兴趣。根据教材特点适当安排活动性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所学的技术。如在弯道跑技术教学时,单纯叫学生做50m弯道跑,学生兴趣不浓厚,而结合圆周接力跑游戏,则不仅运用了弯道跑技术,提高了学生的速度素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勇于突破创新,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中不要限制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固定的队形不利于学生的自由组合,同一个教材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为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根据学生需要合理运用各种练习手段,既可以严密教学组织,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完全拘泥于师徒式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完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体育训练消耗体力较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感,因此教师要重视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全部动起来,教师重在进行动作的先期辅导、要点指导,而整个训练过程不再是教师带着训练,而是要求学生带头分组训练。选择一批动作规范的学生代表教师深入各个训练小组进行帮助,以他们的示范和相互间的揣摩、研究点拨促进体育训练工作的顺利开展,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其次,在一些项目训练中进行一些改革创新,如篮球运球动作训练,不再进行重复动作,而是组织各小组运球接力赛,既要保证动作规范,又要提高速度。这样的小游戏活动让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大增,每一个小组为取得好的成绩相互帮助,团结协作意识、团队理念得到充分的激发。另外,结合教学训练目标要求组织一些竞赛性活动,也可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无论是激发学生竞争的欲望,还是让他们在游戏的趣味性互动中掌握动作要领,对初中体育教师而言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三、减轻学生压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重要的意义。一个有良好情绪的人容易让人接近,也有利于倾心交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倾注“母亲”般的爱关心他们,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增加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游戏兴趣,老师可以将单调的体育训练编辑成为游戏,提高体育的游戏性,帮助初中生减轻学习压力、精神压力。初中生处在人生的转折阶段,学习压力、精神较大,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焦虑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失衡,体育教育增强游戏性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放松心态,缓解压力,从而密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及学生之间的关系。

总之,提高全体初中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是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自身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要贯彻执行国家对中学体育教育的要求,重视体育教学的作用,不断创新,促进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能,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教学目标。此外,教师也要积极配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探索,促进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飞.浅析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学周刊b版,2013.

[2]崔井贵.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教学应用.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

浅议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篇7

一设疑引入概念

物理概念较抽象, 而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分散, 不易集中。因此,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要通过提出与课本有关的问题;或做小实验或复习有关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物理概念尽管抽象, 但是物理概念都是从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得出来的,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设疑、创设教学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行之有效的办法。

例如:在讲“压强”概念之前, 先引导学生复习压力的概念, 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 你们曾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为什么一块绒布或厚纸板很容易给一个针穿过, 却很难用钝头的铁钉把它穿过?在小箱的开口端蒙上报纸, 将一砖平放在报纸上, 纸未被压破, 而将砖竖放时, 纸即压破, 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时学生无法回答, 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 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引出新概念——“压强”, 使学生知道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 导出新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这样更能使学生有学好物理的强烈愿望, 主动参与学习, 增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

如在学习“惯性”时, 因为每个学生都坐过汽车, 都知道当正在行驶前进的汽车, 突然急刹车时, 车上的人都会向前倾。当窗帘上有许多灰尘时, 拍打窗帘后, 窗帘因受力改变运动状态而振动, 而窗帘上的灰尘会落下, 达到除尘的目的。

上述两个例子中, 车上的人会向前倾, 窗帘上的灰尘会落下, 都是由于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从而导出惯性的概念。

三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做好演示实验, 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 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做好实验能使一些枯燥乏味的概念讲得有吸引力, 可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又可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

如在讲“光的折射”时, 我做了这样的演示实验:课堂上, 我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 移动杯子, 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 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 慢慢向杯里倒水, 随着水面的提高, 观察者看到了硬币, 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实验中, “升高”的硬币是由于光的折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 使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概念

新的物理概念在引入过程中, 老师的启发和引导非常重要。引导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实际, 不要跳跃太快, 切不可急躁地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 把概念“灌”给学生, 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达不到真正的理解。

例如:“大气压强”概念的建立。通过演示课本实验后, 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 什么原因使皮碗紧贴在一起拉不开呢? (2) 杯中装满水, 盖上硬纸片, 倒置过来后, 是什么原因使硬纸片不掉下来呢?然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皮碗周围只有空气, 没有其他物体, 把皮碗紧压在一起的力, 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向上托住硬纸片不掉下来的力也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这样, “大气压强”的概念很快在学生头脑中形成。

五重视概念间的比较、类比

概念的运用是概念具体化的过程, 而概念每一次具体化, 都使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入。通过对概念的变式分析, 习题训练, 使学生巩固概念, 这是必要的。但由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隐蔽在非本质特征之中, 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易使学生混淆。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虽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给人的感觉较具体、形象, 但学生往往觉得物理理论很抽象, 难以理解和接受。而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以旧带新, 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提升到抽象, 帮助学生有效地把握物理知识,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因此, 为了使学生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 要重视、突出类比的方法。

例如:学生学习了密度:ρ=m/V后, 知道物质的密度ρ与质量m的多少和体积V的大小没有关系, 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质量m增加或减小几倍时, 它的体积也同时增加或减小几倍,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保持不变, 这就说明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不变的。密度是反映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学习欧姆定律:R=U/I时, 可以与公式ρ=m/V进行类比, R=U/I中, 导体的电阻R也是由电压和电流的比值决定, 决定导体的电阻大小不是电压U和电流I的大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材料所决定的, 同样, 电阻是反映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都是采用比值定义物理概念。又如:速度和功率的公式V=s/t和P=w/t。速度的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它反映的是物体运动的快慢, 那么功率的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它反映的是物体做功的快慢, 单位的确定也显而易见。

六及时练习, 进一步巩固

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学生在短期内掌握大量的知识, 同时发展认识能力。刚学习了新概念,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是不牢固、不深刻的, 若不及时采用练习与复习的手段对新概念加以巩固, 就会学得不牢, 事倍功半。为了使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 就要多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去解释现象, 分析解决问题。

例如:学习“液化”概念以后, 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如

在高三的复习课中, 繁重的任务使学生感到累, 老师也累。师生在深入复习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第一手资料——教材。对教材中的概念进行深刻的理解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概念性强”, 这是数学考试的一个特点。“数学是由概念、命题组成的逻辑系统, 而概念是基础, 是使整个体系连接成一体的纽带。”数学的每个术语、符号和习惯用语都有着明确具体的内涵。这个特点就要求考生在解题时, 首先要透彻理解概念的含义。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如何看书, 如何理解书中的有关概念,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下面以反函数的定义为例, 浅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

教材中反函数的定义:一般地, 设函数y=f (x) (x∈A) 中, 设它的值域为C。根据函数中x、y的关系, 用y把x表示出来, 得到x=φ (y) 。如果对于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 通过x=φ (y) , x在A中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 那么, x=φ (y) 就表示y是自变量, x是自变量y的函数。这样的函数x=φ (y) (y∈C) 叫做函数y=f (x) (x∈A) 的反函数, 记作:x=f-1 (y) , 习惯写作:y=f-1 (x)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定义中提供了哪些信息?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往往只能回答出:“它给出了求反函数的步骤”: (1) 解出x=φ (y) ; (2) 将x和y互换。这时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学生:既然反函数是在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定义的, 它也要符合函数的定义:A、B是非空数集, 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 是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 那么就称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 记作y=f (x) (x∈A) 。对比两个概念能得到哪些隐含的结论?经过学生激烈的讨论, 最后师生共同得出:对于函数y=f (x) (x∈A) 每一个x对应唯一的y, 反过来又要求x=f-1 (y) 每一个y对应唯一的x, 这样不难得出结论: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的条件是该函数必须是一一对应。原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其反函数的值域、定义域。

教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引导:“由此联想原函数和它反函数的图像的关系?”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再进一步引导:“如果原函数是随着x的增大y在增大, 那么反函数会怎么样呢?”显然由定义可看出原函数和它的反函数单调性是一致的。最后, 师生共同对结

下问题: (1) 烧开水时会冒出“白气”, 为什么? (2) 北方的冬天, 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地呼出“白气”, 为什么? (3) 让学生解释自然现象“雾”、“露”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以上练习, 可以使学生对“液化”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深化。

物理概念教学是学生逻辑推理、思维和能力形成与发展论进行总结、整理。如下表所示:

在定义的学习中,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双方讨论、共同研究, 提炼函数定义的内涵, 使学生乐在其中, 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妙。

反函数定义的实际应用:

例如, 已知f (x) =1+x1-2x, 函数y=g (x) 的图像与y=f-1 (x+1) 的图象关于y=x对称, 则g (5) = () 。

分析一:首先从解析式上来分析。

解:由题y=g (x) 与y=f-1 (x+1) 互为反函数, 可求出y=g (x) 的表达式。

分析二:y=f-1 (x+1) 的反函数是f (x+1) 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求呢?由求反函数的步骤解出x。

解:y=f-1 (x+) 1⇒x+1=f (y) ⇒x=f (y) -1, 即y=f-1 (x+1) 的反函数是y=f (x) -1, 即g (x) =f (x) -1, 则

点评:求一个函数的反函数就是把x从解析式中求出来, 这就要看是加在x上的运算有几层, 各是什么, 然后从外向里用每层运算的逆运算加在等号两边, x就可以逐步解出, 其实质上仍然是反函数的定义。

浅议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篇8

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 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 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的一种读书方法。它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能力和艺术, 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 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 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好的朗读那得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耳到、情到, 这样才能读出抑扬顿挫, 读得声情并茂, 尽显作品之情韵。

1. 朗读是发展学生语言的有效方法。

朗读课文的时候,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 发音清楚响亮, 做到读准字音, 不添字, 不丢字, 不读破词句。就是要读得连贯, 节奏自然, 不拖长音。在熟读的基础上, 进一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 就是读出不同的语调, 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 并注意轻重缓急。而在这一朗读的过程中, 书面语就会悄然影响着学生的口语, 朗读着, 朗读着, 优美流畅的书面语就在不知不觉中内化成了学生自己的口语, 从而提升了口语的质量。同时, 朗读也是在给学生提供一个规范使用普通话的语境。坚持不懈地朗读对学生说好普通话, 规范使用现代汉语也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 朗读是让学生体会语言之美的重要途径。

朗读是一种欣赏活动。在教材中, 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歌, 如《荷塘月色》、《雨的四季》、《乡愁》、《我为少男少女歌唱》等等, 作者用动情的文字或描绘着秀丽可人的自然风光, 或讲述着催人泪下的愁情, 或者高唱着崭新生活的赞歌, 我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用语言用音画再现文字的精彩, 感受融入意境的恬美, 领略万般风情的妖娆。在这种体会中学生在渐渐地学会感动, 学会赞美, 学会生活。

3. 有效的朗读是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文章培养语感的良好途径。

我们在教学中加强朗读, 会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 并在此基础上悟出文中所阐述的内涵。在朗读中, 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朗读是考察学生理解程度的最简洁的手段。学生对课文文句、情节、结构、情感的理解, 都可以通过朗读来判断。朗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特别是对于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 可以在反复的朗读之中让学生体会和品味。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 在这种反复朗读之中, 词、句、段、篇能够顺利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 随着积累的增加, 他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必将随之增强。

4. 朗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朗读是一门艺术, 生动的文字和恰当的声音表达的结合往往产生一种吸引人的力量, 这种力量足以激发学生对这门艺术的热爱, 也就自然把学生带入语文的天地, 有一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 这篇文章突出的写法就是运用对话表现人物, 在教法上, 教师就可以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带学生入境, 在读中自然就将唐雎、秦王、安陵君三个人物的性格把握住了, 从而也就克服了文言文教学相对死板的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诗歌的学习, 朗读也是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好方法, “诗歌本身就是一首无谱的音乐, 它是不能被拆开的, 把诗歌肢解就是诗歌的死亡”,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声情并茂地去朗读, 让这无谱的音乐焕发出新的生命, 学究式的分析只会扼杀掉学生对诗歌的热情。

二、如何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尽显其妙用

1. 要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

长期以来,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一节课45分钟, 学生用于读书的时间才不过5分钟, 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 如雁掠过, 且“雁过无痕”;相反, 如果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读出情趣, 然后再通过读后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诊断和调节功能。精心设计问题读, 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那么课堂将会充满活力, 学生也会通过实实在在的指导, 得到充分的语言和技能训练。

2. 要重视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 “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 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 如停顿、轻重、缓急, 语气等等技巧。因此老师应当学会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 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 锤锤敲打, 锤锤有声。但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却用“请大家有感情的读读这句”或“把XX语气读出来”之类犹如隔靴搔痒的引导方法, 而这些方法都无法很好的起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的作用。老师要在指导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情感基调、语调、重音等朗读基本要素,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 并逐渐掌握朗读方法。

3. 要根据课文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浅议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篇9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没有语法

不能很好地表达, 而没有词汇则不能表达。) 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英语教师首先要从单词抓起, 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积极性, 教给学生一些记单词的好方法。这样, 才能够帮助学生学好英语。

一、以学生为主体, 调动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

词汇一直都是学生头疼的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 调动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 是教师应动脑筋的方面。无论在词汇操练运用方面还是测试评价等方面, 教师都要考虑以学生为本, 注重词汇教学的真实性、开放性。例如, 讲座中专家提到一个案例:给出一定的词汇, 按以下话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话题为Playing computer games;Drugs-taking;Playing basketball;Rock and roll。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因此, 很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 将学过的词汇用于这些话题中, 既提高学生词汇的运用能力, 又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可谓一举两得。

二、利用联想方法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联想就是通过某个事物而想起与其相关的事物。在英语词汇教学中, 通过联想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想起相似的或者是相反的单词。将已经学过的旧单词和将要学的新词汇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联想思维达到复习旧词汇学习新词汇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数人都认为汉字是象形文字, 其实英语也充满象形的因素。如:eye中的e在两面就像人的眼睛, 而y就像人的鼻子;banana中的a就像一个个的香蕉;bird中的b和d就像是两个翅膀;grass (青草) 中ss像两棵草摇晃着向上长;tussle (扭打) 可以看成是tu, ss两个扭打在一起, 其中一个人还拿着一根棍子 (l) 。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 通过归类联想可以使学生记忆单词并扩大词汇量。如表示消费方式的单词:credit card (信用卡) , debit card (借记卡) , cash (现金) , check (支票) , traveling check (旅行支票) , gift certificate (礼券) 等等。

表示交通工具的单词:ambulance (救护车) , subway (地铁) , express (快客列车) , helicopter (直升机) , tractor (拖拉机) lorry (重型卡车) , taxi (出租车) , railway (铁路) , boat (小船) , bus (公交车) 等。

三、在语境中进行词汇教学。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头才有生命, 才容易记住, 才知道用法。例如:在学习look for, history, find out, founded, lie, lay, forgive, except, except for, a number of, the number of这些词或词组时, 我们可以编这样几句话。只要记住这几句话就可以了。

1.I looked for the history book because I wanted to find out when America was founded, and at last I found the dusty book in a dim room.我当时在找一本历史书, 因为我想知道美国是何时建立的, 最终我在一间昏暗的房间里找到这本布满灰尘的书。

2.The naughty boy lied that a hen which lay under the tree had laid 2 eggs;hence, his parents resolved to scold him rather than forgive him.那个淘气的男孩撒谎说树下的母鸡生了两个蛋。因此, 他的父母决定斥责而不是原谅他。

3.Everybody in the class except Li Ming thinks that the composition can get a high mark except for some spelling and grammatical mistakes.班里除了李明都认为这篇作文除了一些拼写和语法错误之外, 可以获得高分。

4.A number of audience were present in the registration center in the morning, the number of whom was 300;nevertheless, the host had forgot to arrange temporary accommodations.许多听众一早就到注册中心了, (数量) 有300人, 然而主办方却忘了安排临时住处。

这样, 我们就既掌握了英语单词, 还记住了这些词汇的区别, 坚持这样练习能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另外, 我们还应想尽一切办法增加词汇量。

四、寻找课余词汇学习途径,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词汇, 增加词汇量。

和遗忘作斗争是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学生所学的词汇仅限于在课堂上运用, 则很容易忘记。教师应采取措施, 寻找学生课余词汇学习途径, 如每日单词造句、写英语日记、写英语作文、组织课外阅读。应该明白, 许多知识 (包括词汇) 仅靠学习课本是掌握不好的, 还需要通过阅读课外书籍进一步学习巩固, 进而掌握它们的用法。阅读课外书籍除有助于学生巩固课本中的基础词汇外, 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 学生必须将英语真正看做一种信息交流的工具进行灵活自如的应用, 而不能把它仅仅看成是一门考试科目。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一些课外英语读物, 增加学生接收英语的信息量, 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英语词汇, 使他们的词汇覆盖面扩大到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

五、及时复习, 及时巩固。

要掌握词汇就要与遗忘作斗争。心理学告诉我们, 未经复习的内容容易遗忘, 遗忘的进程不均衡, 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因此, 在词汇教学中, 首先要组织学生及时复习, 以便及时强化, 加深理解, 巩固所学单词。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 复习要“趁热打铁”, 不能延缓复习, 去“修补已经倒塌了建筑物”。其次复习要注意经常性, 做到“学而时习之”, 切忌“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为了强化复习效果, 复习形式应尽可能多样化, 如通过归类复习, 同义、反义复习, 采用听写、单词游戏、单词竞赛、讲故事、唱英语歌曲等形式。

六、把中西文化差异融入词汇教学中。

在词汇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学生能记住单词的音、形、义, 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交流, 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避免词汇使用不当。例如, 英语中的“fat”和汉语的“胖”, 它们所指的身体形态大体是相同的, 但中国人以“胖”为福相, 可以用于恭维, 而英美人则不以胖为美, 所以要避免对英美人说:“Your son is very fat, very lovely.” (你儿子胖乎乎的, 挺可爱。) 这种中国式恭维会令英美人尴尬。英美人通常说:“What a cute boy!”或“He is so cute.”所以, 学习英语词汇要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差异, 了解和掌握词汇所反映的一些特定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正确运用词汇, 达到交际目的。

总之,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一, 它在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遵循语言教学规律,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各种策略进行词汇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增强教学效果。

摘要:英语学习首先要从单词开始, 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所以, 我们在教授单词时要重视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还要以学生为主体, 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词汇,记忆方法

参考文献

[1]钱珍娣.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4.2.

[2]丁言仁, 戚焱.背诵课文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外语界, 2001.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浅议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篇10

一、素材是作文的源泉

常言道:“要泡一杯好茶, 离不开好的茶叶。”同时, 写出好的文章的前提是要平时多积累一些好的素材, 没有素材可谓“无米之炊”。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 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与写作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学习教材文章时体验作者当时的观察感觉。让学生在平时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 使学生把观察当成乐事。

1. 多角度观察

观察时, 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比如, 观察一种树木, 不仅要注意它的外貌 (高度、枝干、叶子、花色、果实) , 还要观察这种树木一年四季的生长情况, 并进一步了解它的用途、特性等等。如茅盾笔下的杨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干, 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有丈把高, 像加过工似的, 一丈之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 几乎没有斜生的, 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 微微泛出淡青色。”试想, 如果作者不是多方面去观察, 去了解, 又怎能把白杨写得如此传神呢?

2. 要描写好一个人或一个物, 不做深入细致的观察是不会成功的

比如, 学习去观察集市的场面, 既要看到整个集市人群的活动, 又要注意到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买卖的场景, 还要观察买卖双方的衣着打扮、表情、动作。如果观察得全面细致, 你就能准确把握买卖双方的心理、性格特征, 还可以了解消费者的收入状况及消费观念、水平。

总之, 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在生活中只要注意观察和动脑思考, 并随时做好记录, 就可以搜集和积累到许多素材。

二、提纲是作文的“蓝图”

作文时应该写好提纲, 这是保证作文成功的一项重要举措。老舍先生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 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 后来可以省事。”由此可见, 学会写提纲, 是有效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

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 作战的计划。如何写提纲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作文呢?比如, 作文题目《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提纲: (1) “有心”就是有明确的目的; (2) “有心”就是有正确的方法; (3) “有心”就是有认真的态度和创造精神。认真审一下题便可知道, 这种提纲就较切题, 写出文章才意味深长。

三、兴趣是作文的动力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 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 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 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点的要求, 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 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 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经常鼓励学生创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 鼓励他们向报刊社投稿;努力把学生的优秀作文推荐到报刊上去发表, 并定期举行写作心得座谈会, 让学生谈谈创作心得, 让其他同学共同分享写作的成功经验。

四、创新是作文的升华

对别人的文章, 好的章法语言可拿来为我所用, 让学生多看书、多积累、多笔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精髓, 取名家之长补己之短, 大胆创新, 因为创新是时代的潮流。要敢写, 要善写, 敢于走自己的路, 写出自己的风格。创新不仅角度新, 选材新颖, 而且结构要新。学生有了这种萌芽, 就可引导学生打破固定模式牢笼, 灵活机动地处理材料, 达到充分调动读者情趣的目的。

另外, 在作文教学中创新是多方面的, 要从课堂入手, 让学生深入生活, 深入自然, 大胆想象, 多写多练, 让他们用敏锐的视角、新颖的观点, 挖掘未开垦的沃土。

总之,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愿我们以大胆的尝试、不懈的探索、执著的追求, 激活作文教学, 把激趣作为落实成功教育的最好切入点, 还学生以写的热情, 让他们写的乐趣, 写得主动, 写得自在, 时时处处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作文论.叶圣陶教育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浅议初中英语语感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感;教学语感是掌握一门语言并能熟练地使用该语言的基本途径。它是一种难以明状、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着的非常有用的对语言的感觉。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有时感到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但又说不清其原因,这实际上就是语感在起作用。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英语时对母语的依赖是非常大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有着太多的局限性,基本上只有充分地利用课堂这一场所来实践语言。而且,学习英语时一定要有个良好的语感。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一、创设情境培养

语感“语境”是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和发展综合语用能力的重要环境和基本要素。由于某种原因,我们的英语教学一向缺乏大语境,尤其在农村,这非常不利于英语语感的形成。 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真正意义正体现在日常交际活动中,创设具体情景进行英文对话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使文字的内容变为鲜活的语言,继而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增强语感,提高对英语良好的感知力。

1.运用游戏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提高语言的交际使用能力 游戏是中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感到学英语的乐趣,了解掌握词汇,提高语言的交际使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用英文描述一种动物、或游戏规则让其他同学猜或者让学生去描述他们的朋友,父母和最爱的人等等,如:It is an animal, and lives in Australia.It can jump,and has a pocket which can contain its baby,what is it?

It is kangaroo!

2.创设情境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与语感 对话教学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要求学生仿照教材中对话的模式,联系学过的语言知识,扩展对话,进行自由表达。对话可让同桌两位同学结成对子表演或上讲台表演。如对话:

A:Hello, My name is Liming,Nice to meet you!

B:My name is zhaolei,Nice to meet you,too!

当然初中生所学的知识还少,学生可以模拟“打电话”、“借东西”、“买东西”、“看病”、“参加朋友生日Party ”等一系列有趣的活动。把讲台当舞台,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二、在词、句教学中深化语感

在单词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已学的音标和拼读方法,先试读,在必要时给予纠正,来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将升、降调一起教给学生,遇到双音节以上的单词时,提醒学生注意重音,使学生养成习惯,以便在读语句或会话时比较自然流畅。同样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教师自己示范要到位,发音清晰,讲解发音要点要清楚。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听,专心看,积极模仿的好习惯。如教人体部位时,我加进动作“Look at me ,this is my head, this is my ear,his is my nose”等,確定学生大都听清,模仿正确后,再出示单词卡片,对直观的单词配以图片、体态语帮助学生理解。顺利完成音——形——义的逐步过渡。

句子是能表达比较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在用一句话表述一个意思的同时,会自然地融入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所以在句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行之有效的。在句子教学中,还要加入人的思想情感。如教学:“How you do do?”读起来要流畅并用降调外,还应加入自己的感受,要表现出与他人第一次见面时的喜悦与兴奋之情,从而深化语感。

三、善于积累增加语感

现代语言学习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可能性,这些都是告诉我们积累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还要他们经常翻阅或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课堂上我们绝不可以忽略英语课本的指导性作用,课本中的基本词组必须要让学生总结、熟记、熟练应用。有些词与词组是比较抽象的,光熟记还不够,教师要对这些词组作详解及造一些优美句子使这些词组的应用具体化。

四、在习惯中养成语感

以前背诵古文是人们学习汉语的常用方法,现代语言学习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可能性,这些都是告诉我们积累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还要让他们经常朗读与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各种听说活动,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重视提高语言运用,强调识记、操练、运用,融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为一体,使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全面发展,英语语感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

浅议初中化学有效课堂 篇12

关键词:化学,有效课堂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 必须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通过对学生进行部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等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在班级授课制的中国,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 课堂教学应该抓好每一个环节, 才能够有一个完整有效的课堂。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教师组织一堂课, 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 教材和学生实际, 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任务是教学的纲, 教学目的、任务一要具体明确, 二要全面恰当, 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 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 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 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一堂课, 一方面有主要的一两项目的。如学习新知识, 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 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以及能力的培养, 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 以适应实际需要, 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熟练地掌握知识内容

现行的化学教材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 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大纲, 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 教学条件, (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 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 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 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 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 有详有略, 前后有序, 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三、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学起源于思, 思源于疑。化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问题就在于化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设疑, 疑问设的好, 学生学起来也相当的容易。在教学中, 我总结到以下几点。

第一、新旧关联, 旧中引新。教学中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 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 设问激疑, 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教学“铵盐的性质”时, 可先复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然后选择NH 4CL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创设疑问:实验室制取氨气时, 能否用 (NH 4) SO 4、 (NH 4) CO 3、NH 4 NO 3、 (NH 4) 3 PO 4代替NH 4 CL?小小问题就像敲门砖一样, 敲开了疑问之门, 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第二、平中出奇, 新颖别致。好奇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好奇心。例如, 讲授“原电池”一节时, 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将锌片与铀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进一步验证锌与稀硫酸反应, 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的结论。然后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 再同时插在稀硫酸中, 发现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逸出, 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 定能收到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

第三、引发急诊, 加深理解。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解答习题时出现的错误, 有的是个别的, 偶然的, 而有的是具有共性。教学时, 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中的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 分类设疑引发急诊, 在急诊中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和分析, 达到知其所错, 以求防错的目的, 加深了理解。

第四、难其所难, 以求化难。难点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认知过程中的“鸿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能结构, 在难点之处质疑问题, 或引起学生的重视, 集中注意力听讲;或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对难点作探索思索。这样在难点得到解决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加深了理解, 强化了记忆。

四、传授学生的学法

我在近几年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切实落实科学方法教育。其中比较法是我运用较多的方法之一。比较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是在思维中用于确定对象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逻辑方法, 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1、比较概念。

有些化学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比较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比较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 而物质的性质反映物质的结构, 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在学习相关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时, 我常用比较的方法, 使学生由此及此、触类旁通。

3、比较实验现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通过实验现象的比较, 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获得化学知识, 更好理解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之间的关系。

上一篇:内控优化下一篇:新闻价值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