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社会

2024-08-18

初中社会(共12篇)

初中社会 篇1

社会实践是学生投身社会, 改造客观世界, 发展主观认识, 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学习的一种思想政治学科活动形式, 因此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 社会实践活动有何优势?我们又该如何加强初中思想政治实践活动?

一、初中政治社会实践活动的优势

(一) 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社会实践活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符合新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要求, 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与亲身经历, 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二)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容易束缚学生思维, 使学生放不开, 尤其是政治课堂, 大多是一些道德的说教, 对学生而言十分无趣。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更注重实践性,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 也会激起参与欲望, 产生学习兴趣。

(三) 有利于优化教学目标

知识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那么是不容易掌握的, 也是毫无意义的,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 才能达到预设目标。课堂教学就是理论, 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实践, 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走出课堂, 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 升华课堂教学, 优化教学目标。

二、如何加强初中思想政治实践活动

(一) 合理安排实践活动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什么事都是一样的, 都要事先做准备, 只有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才有成功的可能, 而反之不去准备、计划, 就会把事情搞砸。对于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提前不做计划, 盲目地带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就会使活动十分低效, 学生也不能从实践中学到什么。而提前做好计划, 如何组织, 活动的目的, 活动的地点, 活动的步骤……都胸有成竹, 有计划、有组织, 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高效地完成实践活动。

(二) 注重活动内容和方式的选择

与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就是活动的内容与方式, 选择正确, 可以使学生感兴趣, 使活动更有效, 选择失误, 会使活动低效甚至无效, 同时又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我们在设计活动内容的时候, 可以加入一些与课题相关的、有趣的、热门的事件。比如, 3.15之前, 我们组织了关于保护消费者权利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去超市、商场进行调查、采访, 并且与当地的文化、司法部门挂勾, 建立固定的活动课基地, 共同开展好活动课。根据当地的环境、文化传统等条件因地制宜开展活动, 使活动课与国情、区情和本地的实际相结合, 使学生从中得到更深的感悟。

(三)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实践

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 令人眼花缭乱。但是我们一定要坚持一点:要从实际出发,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组织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 广泛的权利》时, 开展正确行使“公民基本权利之一:批评建议权”教学探究活动。对于公民享有批评建议权, 有言论自由等政治权利, 学生已经理解, 但是让他们对国家事务进行批评与建议, 对农村学生来说有些力不从心。我为他们设计的活动内容是“给校长的一封信”, 让他们以网名给校长信箱投信, 谈谈自己对学校管理的看法, 提出批评与建议。学生有感而发, 针对学校的食堂管理、伙食状况、作息时间、课程设置和老师评价纷纷发表意见, 畅所欲言, 尽管意见不是很成熟, 但是通过这次活动学生都体会到了“主人翁意识”——公民可以依法通过合法的途径有序参与政治文明建设。

(四) 灵活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

对于社会实践活动, 很多老师会说, “现在学习压力这么大, 哪有时间组织实践活动啊!”并以此为借口不去开展实践活动。其实, 实践活动不一定非要在课上腾出时间进行, 也可以在周末的时候, 或者在寒暑假的时候, 或者选择刚开学学生没有进入正轨的时候, 这样灵活组织安排, 就会使时间比较充裕, 也会使学生能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

比如, 学习完《珍爱生命》以后, 了解长假, 我就要求学生在假期时学校的安全教育, 观看安全教育视频, 并根据自己长假期间的经历来制作手抄报, 题材可以是防火、防触电、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 制作完成之后, 等到开学拿到课堂上来, 进行评比。这次活动, 既让大家互相学习安全知识, 又寓教于乐, 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一份份精美的手抄报体现了学生独特的视觉和个性。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改变了其原来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灌输道理的错误认知。

三、结语

以上, 笔者从“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优化教学目标”三方面分析了初中政治社会实践活动的优势, 并从“合理安排实践活动”“注重活动内容和方式的选择”“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实践”“灵活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四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加强初中思想政治实践活动。其实,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确是政治教师应该努力去促成的, 对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在进行实践活动的时候, 一定要抓住重点, 理清思路, 提高认识, 结合理论, 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方法, 不断创新, 不断升华政治教育效果, 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关火.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3 (12) .

[2]王毕珍.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评价初探[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4 (2) .

[3]李德萍.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实效性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4 (8) .

[4]雷媛.高中思想政治课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3.

[5]王宝云.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模式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

[6]陈建红.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的教学导向[J].新课程:教师版, 2006 (3) .

初中社会 篇2

每一个苹果,都代表着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一个又一个的个体,构成了一个多彩的社会。

我们,就是在这社会中独特的,富有灵性的,缺一不可的个体。

昨天下午,心理导师戴老师再次进入我们的课堂,让我们分享了自己所画的苹果。其中,我觉得舒恒鑫的苹果,比较具有哲理性,值得我们思考。

图中,一棵苹果树居中,右边是淡泊名利,向往,追寻自己的苹果,它虽然售价不高,追求者也不多,但,在它下方,却有一个花环,左边是追求名利的`苹果,苹果上还 长出两颗尖牙,这个苹果备受人追捧,价格也十分昂贵,在苹果下方,还 有一瓶“XO”与一串珠宝。在两个苹果下方,都各有一个箭头。指向一个苹果核。

先来看看淡泊名利的苹果。它外貌不佳,价格也不是很高,追求者也不是很多,想必味道也是甜中带涩吧。但是,为什么,它却能够带上花环呢?因为它追寻了自我,认识了最真实的自己,它没有被尘世中的一些诱惑所吸引。而是默默地奉献,奉献着自己的一切;默默地感谢,感谢大地母亲的孕育;默默地坚守,坚守自己最初的梦想。这样的苹果,也许以前并不是很甜。但,在成长的途中,它成熟着,它的思想进步着。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抬高了自己的价值。

再来看那看追逐名利的苹果。它虽然地位高,价格昂贵,备受人追捧。但我们来想一想,是否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呢?是否,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呢?是的,它是拥有良好的外貌,脆甜的口味。但它的内心,是否会空虚,会寂寞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们像它一样,只顾眼前利益,自私的话,想必也不会有很多朋友吧。

最后,两个苹果都有一个箭头指向苹果和。是啊,苹果即使再美丽,在可口,最后也只有变为苹果核的命运。人生即使再精彩,再辉煌,到头来也只是一捧泥土罢了。所以,人生中一些追求啊,是毫无意义的,到头来还 是一场空。因此,人生,应当放下一些毫无意义的追逐,轻装上阵。

初中《历史与社会》简答题浅析 篇3

简答题是相对于分析、说明等各种论述问题而言。它不是指问题形式简单,不是因为出示了大量材料便不能简答,简答与论述问题也不必以考查内容的不同来区分。大家一般认为简答题只适合于考查对学生内容的记忆,而分析说明等论述类问题才适合于考查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实践中一般也这样命题,这其实是对简答题功能的片面认识。简答题同样也适合于考查理解的内容,只不过对理解思维的表达要求较少而已。简答之简是对答案要求的相对简单,这虽然会在文字的量上有所表现,但从根本上讲,并不在于文字的多少,而是对思维表达的要求相对简单。你可以有复杂的思维过程,但在解答的过程中,只需要再现一个特定的思维层次。

常见的简答题依据问题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内涵类,要求回答概念,命题的定义或含义,即“是什么”之类。二是外延类,要求回答事物的种类,结构,表现或行为方式等,即“有哪些”“什么样”之类。三为证明类,这类问题要求出示理论或事实的论据,以证明或反驳给定的论点,常见的“为什么”的问题即属此类。

内涵类简答题,概念或命题的含义有时很复杂,因此答案需要概括,但概括可以分为若干层次逐层进行。此类问题只宜表达与问题相邻的概括,也即除命题本身外对问题内容的最高层次概括,这意味着对概括表达的内容不必再做分析,解释与说明,在答案内容中没有种属关系,否则理解说明问题就无法划清界限。

例如简答题“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回答“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即可,这就是对现阶段主要矛盾内容的最高概括。至于这一矛盾的各种表现以及“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社会生产”等做进一步解释,属于对矛盾内容的第二层次概括,所以在解答中没有必要。

外延类简答题的答案要求也应该是只要一层表达,即只要求指出有哪些成什么样的表达形式,行为方式,组织结构等,此外不必具体说明。否则,就与说明、论述类问题的答案相混淆了。

例如简答题“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有效方法有哪些”,只需答出要从教师的角度看问题,要用礼貌用语,要注意场合,勿失分寸等几条即可。根据课本内容,这就是对沟通方法的最高层次概括。至于每一点方法的具体要求,做法和表现则属于次层分解或概括的内容了,所以不必一一论述。证明类简答题简单之处应该有两点,第一,只要求对论点的第一层证明或反驳,而对论据本身则不再证明或说明,解释,即答案中不需要分论点。第二,对问题中给定的论点及其中的关键概念无需说明含义和定义。这样两点规定,可以使该类简答题与论述类问题划清界限。

例如简答题“为什么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需要答出课本提供的三点理由即可,即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及对三点理由的证明都不必要。

总之,简答题的答案应该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只需要反映单一的思维层次,这是简答题的本质所在。明确这一点,才可能使简答题充分发挥考查学生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功能。

(作者单位:江西省樟树市东村中学)

小议初中《历史与社会》情趣教学 篇4

本文所说的“情趣教学”, 是指在课堂中以积极向上、浓郁的情感开展学科知识的趣味化教学。情是趣的基础, 趣是情的生发。开展情趣教学,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快速提升教学的效率, 可以避免常规社会课平铺直叙的弊端,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就试图对“情趣教学”作一点肤浅的探讨。

一、以积极的教学情感激活课堂

在现实中, 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地位总不如语文、英语等学科, 尤其是在七、八年级阶段更为明显, 要很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显得很困难, 但又不能因此而荒废了对学生进行该学科的正常教学, 所以授课教师就必须另辟蹊径。

1. 教师要有亲和力, 尊重、热爱学生, 这是使课堂充满情趣的基础。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爱, 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 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 却希望获得成人的尊重, 也很容易产生思想情绪的波动。如果授课教师总是居高临下地面对学生, 处处显示“老师”的架子, 是很难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师生关系的。教师不妨放下身段, 贴近学生, 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发言权和人格。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姐姐在谈到自己办好节目时说, 我们的节目要使儿童喜欢, 就要“蹲下去, 俯下身, 和儿童一样看世界”。在教学中,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 一个教学的组织者, 教师必须时时牢记自己的角色, 不可越俎代庖。我们作为义务教育工作者, 何尝不该像“鞠萍姐姐”那样做?这种“俯下身子”为儿童服务太有情趣了, 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如果教师也能做到这点, 何愁学生不喜爱自己的课堂呢?

2. 教师以具有个人魅力的课堂教学激情引领学生学习。

初中社会学科本是一门很有趣味性的基础学科, 教材里面图文并茂, 而且图片大都以彩图的形式出现, 很有美感, 也很有文化韵味, 但文字大都比较浅显, 很多内容学生自己就能看懂, 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没有任何激情, 照本宣科, 那么再好的内容也会索然无味。如果教师以饱满的激情, 以巧妙的方式进行趣味教学, 那么就很容易带领学生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没有教学激情的课堂就如同一潭死水, 没有波澜, 没有涟漪, 风平浪静, 这对于以叙述知识为主的社会课堂来说, 确是难以激起学生思想火花的。当然, 教师激情的生发, 和教师的知识修养、个性品格有极大的关系, 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 只有教师自己真正动情了, 学生才有可能被感染起来。

二、适度渗透社会学科以外的其它相关知识, 增加课堂趣味性

学科知识本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统一体, 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学习中相互融会贯通, 对学生学习大有裨益。

1. 不同学科知识的适度运用, 有利于扩大知识面,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来说, 最离不开的是对语文知识的借鉴和运用, 文史本是一家嘛。例如在读准教材中的一些人名、地名、冷僻字和古今异音字时, 教师就必须借助语文知识来辅助学习;又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化成就时, 也应该适度借助语文知识对它们进行补充解读, 语文和社会这时是一种互补关系。借助语文知识来解读, 既可以帮助社会知识拓展与外延, 又可以激起学生共鸣, 学生的情趣自然就会大大增加。

要做到这些也非容易之事, 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巧妙引用, 积极设法调动学生的语文知识库, 从语文的角度去解读社会教材中的一些知识, 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受。当然, 也不只是语文, 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科学、数学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2. 不断给学生以新知的吸引力。

教科书是人写的, 知识并非是“死”的东西, 它是随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如果只是局限于教材中的那点知识来施教, 肯定是不够的;如果只是以平铺直叙的单一手法施教, 那更是不够的。

对每一课内容的学习, 我们不只是要教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那点知识, 还要注意补充和开拓, 这就必然会牵引出许多新知识来, 从而开阔学生视野。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时, 教师不妨引用这方面的一些神话故事加以开拓, 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黄帝大战蚩尤》等, 既对课文知识作了另一个角度的诠释, 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初中生还是孩子, 爱听故事是他们的天性, 学生的情感很容易激发, 兴趣也就浓厚了。

三、合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习, 让学生有主人翁之感

新课程更强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通过参与式学习, 给他们以快乐的体验。课堂不只是学科知识的殿堂, 它更是学生成长的舞台, 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 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不是好课堂。

1. 开展多样化的课堂学习, 让课堂动起来。

社会学科既有五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 也有人类认识自然的地理知识, 还有社区生活知识。在教学中, 有许多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作补充学习。

除了运用常规的讲授教学法外, 还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采用合作学习形式, 开展小组竞赛活动, 如开展知识抢答赛、讲历史小故事、介绍家乡的历史古迹与文物、庙宇、展示旅游照片、编写社区生活手抄报等活动, 不仅可以大大丰富课本知识, 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 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完全可以把每一节课安排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做这些事, 完全可以把这门功课活学、学活。

2.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成功教育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著名教育家赞可夫也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小组讨论问题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亮点, 是开展民主教学的重要体现。这一手段若运用的恰到好处, 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人翁作用, 增强学科知识教学的情趣性。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社会上册第二课《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三国鼎立形势》图所蕴涵的知识进行讨论:你从这幅图中读出了哪些信息?你能据此推理出当时三国各自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内外政策的特点吗?为什么呢?

学生经过激烈讨论后, 可各抒己见, 教师应充分肯定他们的结果和勇气, 并作最后的小结和补充。学生在这一互动中既增加了知识, 又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可谓是寓学于乐。

四、课堂中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良好驾驭对开展情趣教学也很重要

生动活泼的语言, 是情趣教学的调味剂, 它就象磁铁一样, 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教师抑扬顿挫、有磁性、有幽默感、有情趣的语言, 再辅助以适当的肢体语言, 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社会课堂的情趣教学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 本文仅就以上几个方面作一些个人观点的表述, 以抛砖引玉。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法就能高度有效发挥作用。”一位乏味的教师肯定不是好教师, 一堂乏味的课肯定不是一堂好课, 可以这么说:浓情厚趣是教学迈向成功彼岸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陈相武.中学历史教材教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初中学生过早进入社会 篇5

近年来,我区以“两基”迎国检为契机,狠抓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巩固率的提高,着实提高小学入学率,降低在校学生辍学率,取得了一定成效,各项指标达到“国检”标准,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校学生辍学率,尤其是农村初中辍学率仍居高不下,中学生未毕业过早进入社会现象突出,对综治维稳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根据实际统计,2011年城区初中学生辍学率在2%以内,但农村初中辍学率仍在5%左右,即去年大约有800多名初中学生因各种原因辍学,过早进入社会。

一、出现问题的原因

1、乡镇政府“控辍保学”力度不够,“双线目标责任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十三条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送其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入学的,以及其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辍学的,在城市由市或者市辖区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在农村由乡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使其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而事实上,政府的职责履行远远不到位,大部分工作要靠学校及教师去做,当多次家访乃至法制教育无效,学校无能为力时,乡镇政府未能履行好法律赋予的权力和义务,要制止辍学,仅靠教育者自身的力量是很难办到的。

2、应试教育促使学生厌学,最后导致辍学。虽然近几年来我区教育主管部门就推进素质教育做了大量工作,但社会群众对学校的评价往往仍是盯住学校的升学成绩,总在自觉不自觉地拿升学率评价学校,这就势必刺激教师把目光盯在考试成绩上,忽视了对学困生的关注、教育和指导。由于基础较差、学习成了学困生的精神负担,厌学情绪愈加强烈,辍学也就成其必然的选择。

3、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取向的影响。由于农村,尤其是边远农村家庭经济来源少,外出打工成了大部分家庭脱贫致富的选择。受打工潮流的影响,部分在校中学生不安心学习,认为读书学习还不如外出打工,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外出打工使农村“留守儿童”逐年增多,这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监管,学生不良习气多,对学校教育有抵触情绪,逃学、厌学突出。

4、寄宿制学校缺乏。由于我区农村只有乡镇所在地建有初中,距离较远的周围农村学生上初中要实行寄宿,但截止目前,我区寄宿制学校建设仍是空白。由于学校没有寄宿条件,学生只能选择居住在周围农户家中,寄宿条件良莠不齐,安全很难保障,学生饮食、起居、取暖等生活全要自理,给学习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5、校园周边环境影响。社会上一些宣传暴力、色情的非法音像制品,舞厅、录像厅、迪吧、网吧、电玩城等容易藏污纳垢的公共娱乐场所,尤其是部分农村的“黑网吧”严重侵蚀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1、加大《义务教育法》宣传力度。教体局将每年的三月和九月定为“控辍保学宣传教育月”,学校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要让社会、家长、学生都知道,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义务和权利,未完成义务教育,对家长、学生都属于违法行为,使广大农民真正理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严肃性和必要性。

2、进一步加大“控辍保学”力度,落实好教育行政部门、乡镇政府的“双线目标责任制”。乡镇政府要强化政府行为,将“控辍保学”工作切实提上议事日程,加强检查督导。要依法行政,对未能让被监护人接受义务教育的监护人实行必要的教育,通过发放“劝返通知书”乃至强制惩罚等措施,使其履行好监护责任。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在校学生的学籍管理,把学生巩固率的提高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教体局、学校、班级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考核“一票否决制”,最大可能的减少在校学生辍学人数。

3、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做法,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只重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等,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学生特长往往被扼杀,给人的发展带来了不平等、不公正的后果。校长、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提高课堂实效性,规范办学、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通过开展各类健康、有趣的文体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学校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校园里抬起头来走路,做一个充满自信的人。

4、关注弱势群体。学校建立家庭贫困学生档案,实施好“两免一补”国家惠民政策,保证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利用建成的“留守儿童之家”,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文体活动,关注“留守儿童”、学困生心理健康,建立帮扶、帮教机制,关心、关爱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坚决禁止歧视、体罚现象,加强同家长、监护人的联系,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5、净化校园周边环境。通过综治办牵头、各相关部门联动,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严肃查处容留未成年人的营业性场所。

6、各相关部门要全面贯彻执行国务院重新制定的《禁止使用童工规定》(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严厉打击非法使用童工行为。

初中社会 篇6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插图;策略;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73-01

在新课标实施以后,丰富的插图成为了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图文并茂是当前《历史与社会》教材的一大特色,书本中不仅局限于理论知识,更多生动形象的图片资料进入教材,例如肖像图、历史遗迹图等。图片具备了文字无法取代的特性,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知识。古人也曾说:“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字与图片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重视插图资源的利用,不仅可以使课堂生动有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个直观的认识,从而铭记在心。

一、教材插图使用现状

新版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是地理、历史与政治的综合体。教材中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插图,内容涉猎广泛。形式上来看,教材中有史料图、人物肖像图、统计表格等。学习过或者是执教过的人都知道,在评价模式驱动下,教师和学生很少注意到课本中的插图,或者说是常常对它们视而不见。教师忙于传授大纲规定的内容,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们对理论知识已经疲于应付,很难专注于插图。至此,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几乎被忽视。教材插图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并不乐观。一部分教师对教材中的插图所起作用认识不深,或者直接无视之,没能把插图当成教材的一部分,有些教师则没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体现插图的作业。教师们对插图的忽视,让它成为了摆设。其实直观、形象的图片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与理论配套的插图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生涩的文本材料,更有助于学习目标达成。如果利用得当,效果必定事半功倍。

二、教材插图使用策略

1、教师眼中有图

教材中的插图往往承载着一些信息,并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教师要善于发现插图的作用,把插图的内容和形式与文本材料结合起来,始终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1)教师要先于学生发现图,读懂图。

不仅要能够把握图片所表达的主题和内容,更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素养从更深层次发掘图片所承载的信息,探索深层的寓意。从而由浅入深地带动学生学习。

(2)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看图,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教学目标即是学习目标,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主要评估标准。教师在课堂中要寻找文本知识与插图的契合点,合理利用插图,以达到学生能借助插图这个桥梁来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中的第四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中引用了多幅插图,其中有“北平前门火车站候车回家的大学生”、与“上海出现有轨电车”两幅图,学生们如果关注这两幅图,就会发现当时的生活真的出现了变化,而不是对着抽象的文字材料昏昏欲睡。文末的自测题让学生们归纳,思想观念的改变对生活各方面产生的影响,列举了“清代与民国女装”、“清代官服与民国中山装”两幅图。没有图之前,我们可能会想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变化,但是无法从细致的角度分析, 列举的图片则给学生一个剖析的角度,既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力、判断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材料分析题的能力。

2、教师学会用图

(1)精选图片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主要的核心是“我们传承的文明”,字面来理解是发生在过去的文明,一些专业理论对没有深厚文史基础的初中生来说,理论性太强,难免生涩难懂。教师精选的图片,可以让一些抽象问题具体化。例如教师一边展示一些人物肖像图、文物图片、历史遗迹图片,伴之流畅的文字解说,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展示一些直观图片也有力地迎合了中学生的认知逻辑。

(2)巧用精选图片,突破难点串联教学过程

例如《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中介绍到张骞出使西域,文章列举了两张图:图4-29“张骞辞别汉武帝”、图4-30“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学生一般只知道“张骞出使西域”,全然不知这个路线图如何,目的是什么,通过图片我们可以发现,张骞是从西域出发,历经陇西、玉门关,一直到大月氏然后返回,一路上目睹了多地风土人情,让汉朝对西域各国有了了解。

(3)善用精选图片,寻找联系举一反三

近几年材料分析题频繁出现在学生考核的过程中,其中图片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学生分析图片与寻找图片之间联系的能力仍有欠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精选插图,培养学生在图片间寻找联系的能力,这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当前所学知识,更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养成与改善。

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插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在课余时间多探索、总结与反思。合理挖掘图片的内涵,利用图片转化教材中的静态资源。最终能够对学生学习有启发,从而构建优质课堂。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与社会[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5).

[2] 方爱娟.谈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图片资料的有效利用[J].教育与管理,2012(6).

[3] 郑觉根.运用插图优化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教学[J].考试周刊,2013(24).

[4] 周建娥.图里乾坤大——例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插图的运用策略[J].考试周刊,2013(3).

初中社会 篇7

关键词:学习模式,生活感知,地理规律,社会应用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 注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不仅重结论, 更重过程, 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改正是要解决以上问题, 它呼唤地理课堂学生学习的新模式, 突出地表现在地理课程理念的更新上, 并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地理课程新理念。在新的地理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笔者发现“生活·地理·社会”是很好的地理探究学习模式。

一、设计理念

“从生活走向地理, 从地理走向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 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让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真正走进课堂, 落实到平时的学习之中, 使学生真切感受“生活·地理·社会”这一基本学习过程,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学习流程与分析

以“地球的公转”为例, 知识点繁难多, 很多教师都觉得课堂教学时间不足, 死死揪住学生弄不懂的问题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其实大可不必。看一下课标要求:用实例说明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活动建议: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以上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为: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本节课学习流程与分析如下:

1. 生活感知阶段。引导学生回答并思考:

(1) 一年当中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你自己影子的长度相同吗?什么季节长一些, 什么季节短一些?你知道为什么吗?

(2) 一年当中不同季节白天、黑夜时间的长短相同吗?什么季节白天时间长, 什么季节黑夜时间长?你知道为什么吗?

分析:以上问题都是从学生的平时生活感受出发, 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来源于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 对影子长短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学生往往感受较深, 只是对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少进行过思考。两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生活之中, 就在自己的身边, 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 增强了学习兴趣, 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 同时也体现了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的理念。

2. 探寻地理规律阶段。

(1) 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问题的“为什么”进行猜想, 导入新课,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2) 活动:一名学生拿着白炽灯充当太阳, 另一名学生拿着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 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并探讨可能存在的差错, 要求学生记住每一个细节。

(3) 观看地球公转的视频资料, 教师说明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前人通过长期观测而模拟出的地球公转的真实情况。

(4) 请两名学生再次演示地球的公转, 其他同学则认真、仔细地观察, 直到准确无误为止。

(5)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球公转的特点 (中心、方向、周期等) , 尤其是想办法让学生发现公转时地轴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而且是倾斜的。

(6) 图示太阳光直射地面并思考: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且方向始终不变, 那么, 太阳光在地球表面直射点的位置是否改变, 有何变化?

(7) 观看视频 (同时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地球公转时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及二至二分日。

(8) 学生交流讨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并请学生代表发言 (说得好的要及时表扬, 多鼓励) 。

(9) 学生尝试猜想并解释:影子长短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所致 (不必深究, 学生认可就行, 说得好的要及时表扬, 多鼓励) 。

(10) 引导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释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 (学生能初步明白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地球表面太阳热量分布不同即可) 。

分析:以上为学生发现问题后探究原因而得出规律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强调通过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 倡导通过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期望通过探究式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探究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细致、全面、敏锐的观察能力, 合理、有效地运用比较等方法的能力, 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想象以及大胆猜测的能力。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让教师少讲解, 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 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 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具有适宜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 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动手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探索发现铺路搭桥, 促进他们亲历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发展他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采用表扬的手段, 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激励, 有成功的体验, 拥有自信心, 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

3. 尝试社会应用阶段。

学生交流讨论:如果有机会到澳大利亚旅游, 学了今天的知识后, 你认为需要注意点什么?中国南极科考队什么时间去南极较合适?

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学”是为了“用”,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如何渗透新课程标准理念, 让生活走进地理, 构建和谐地理课堂, 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对于生活的价值, 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 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 学生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才能产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

三、注意事项

1. 不同的学习模式对同一内容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选择课堂学习模式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而不宜生搬硬套。

2. 地理学习内容十分广泛,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 此学习模式较适合于地理规律、基本原理的探究。

3. 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应不断创新, 只要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的原则的课堂学习模式, 都可以大胆尝试, 只要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增长学生的综合才干,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可以试用, 并不断总结出新的经验和成果, 从而达到整体激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提升地理教育质量的目标。

初中社会科课程评价的演变与发展 篇8

一、20世纪90年代浙江、上海初中社会科课程关于评价的规定

20世纪90年代初, 浙江省、上海市分别制定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各科教学指导纲要》 (下称“浙江指导纲要”) 、《社会学课程标准 (七—九年级试用) 》 (下称“上海一期课标”) , 它们都对课程评价进行了规定。

1. 关于评价目的或指导思想

“浙江指导纲要”明确提出, 社会课的考试、考查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和正确认识社会的思想观点;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强调“考试、考查应以本纲要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

2. 关于评价方法与内容

“浙江指导纲要”提出, 社会课考试、考查在以本纲要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的前提下, 方法应灵活多样, 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 命题考试与动手操作、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课评价与考核应采取学生个人自评、同学互评、家长与社会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内容包括知识考核与行为考核, 采用两者有机结合的方法。理论知识考核主要是了解学生掌握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状况和综合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行为考核包括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与劳动中的思想品德与行为表现。

“上海一期课标”对评价方法和内容的规定更加具体, 指出教学评价采用考查形式。考查分日常考查、阶段性考查、总结性考查三种, 以日常考查为主。关于社会基础知识的阶段性考查, 可按社会常识、祖国概况、世界概况三部分内容, 采用开卷为主的笔试方式;关于适应社会能力的考查, 可采取调查报告、考察报告、访问记录等书面形式, 或以组织班会进行演讲、报告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出版墙报、布置新闻窗等实践活动的形式。考查成绩采用综合评定等级制;关于情感领域的考核, 可采取在学生小结、互评互议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写评语的办法。

无论是“浙江指导纲要”, 还是“上海一期课标”, 都应用了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 明确规定了认知、技能、情意三大领域的考查目标, 并提出了在以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的前提下, 可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但两者评价的目的都侧重于甄别和选拔而忽视了诊断、激励和调控;除思想政治课外, 评价的主体比较单一, 都强调学校对学生的评价, 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以及家长与社会评价;评价的内容侧重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在考查知识技能时也没能体现综合学科的特点;评价的方法单调, 过于重视量化评价和传统的纸笔测试, 对质性评价等新方法重视不够。

二、21世纪初初中社会科课程标准中关于评价的意见或建议

21世纪初, 国家制定了两个初中社会科课程标准, 即《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一) 》 (下称“国家课标一”) 和《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 》 (下称“国家课标二”) , 一个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下称“思品课标”) ;同时, 上海市也进行了二期课标改革, 重新制定了《上海市中学社会课程标准》 (下称“上海二期课标”) , 它们都对课程评价提出了意见或建议。

1. 关于评价目的或指导思想

“国家课标一”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评价目的, 即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省, 作出恰当的决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人格完善创造条件”。

“国家课标二”提出, 评价的目的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为激励和调控, 从而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思品课标”提出,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上海二期课标”则明确指出, “课程评价要促进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有机结合, 通过评价, 促进课程教材质量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个课标强调评价的目的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为注重激励和调控, 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以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发展, 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高课程教材质量重视不够。

2. 关于评价理念或原则

“国家课标一”提出了许多新的评价理念, 其中“本课程评价要由终结性鉴定转向发展性评价”的理念至为重要。

“国家课标二”较为详细地说明了新的评价理念, 它提出评价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为激励和调控, 从过分倚重学科的学业成绩转为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转为终结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并重;从过分注重量化转为量与质的结合。评价的主体应从单向转为多元。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还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思品课标”明确提出了本课程的评价原则: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 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既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更要考查学生良好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的形成;不仅要重视结果, 更要注重发展、变化的过程, 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 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

“上海二期课标”提出了“评价内容的综合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此外, 还提出了评价必须做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以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为主”的意见。

四个课标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评价观念, 但不够明确、具体, 也没有把它上升到必须坚持的“原则”层面, 操作性不够强。

3. 关于评价内容

“国家课标一”强调, 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作出评价, 而且要对学生思维水平、社会探究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学习目标达到程度进行综合性、发展性评价。其评价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社会探究技能和实践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国家课标二”提出, 评价应从过分倚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综合素质。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作出评价, 而且要对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认知策略、情感态度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 尤其要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发生的变化及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其评价的重点是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品课标”明确指出, 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上海二期课标”强调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多角度地观察、分析和探究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个课标在评价内容上都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但有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界定则不够明确、具体, 缺乏操作性。

4. 关于学习评价方法

“国家课标一”提出, 除考试或测验外, 可采用的学习评价方法有主题活动评价、教师观察记录、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个案分析、作业评价等。

“国家课标二”提出, 除纸笔测试外, 可采用的学习评价方法有项目评价、教师观察、口头讨论、学生自评、合作评价、学生学习成长记录等。

“思品课标”倡导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学习评价方法。

“上海二期课标”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 但没提出本学科具体学习评价方法, 只是在“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 笼统地提到“观察、交流、测验、操作、作品展示、自评和互评”等通识性评价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 四个课标共同提出的学习评价方法是纸笔测试、项目评价、教师观察、自评互判、学习成长档案袋评价等。

5. 关于教学评价

“国家课标二”指出, 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业绩做出恰当的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 激励教师不断钻研教学的重要手段, 并提出了做好教学评价, 除了强调“增强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端正专业态度”外, 还建议教师从五个方面自我评价自己的教学能力。

“思品课标”指出,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应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分析与反思。要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 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评价时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还特别强调“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从总体上看, 四个课标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不够重视, “国家课标一”和“上海二期课标”没有提出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意见, “国家课标二”和“思品课标”也没有提出具体、明确的教学评价标准, 只是笼统地提些原则性意见。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不利的。

三、新时期初中社会科课程评价建议

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当前的最新进展, 我们构建了以下新时期社会科课程评价建议。

1. 指导思想

本课程评价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为注重诊断、激励和调控, 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有利于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2. 评价原则

(1) 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还包括学生对自己和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 以及家长和社会对学生、教师的评价。

(2) 评价内容综合化。应以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据,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要特别重视评价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 多角度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综合能力。

(3) 评价方式多样化。除纸笔测试外, 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强调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 以形成性评价和质性评价为主。

3. 学生学习评价

教师应改进和完善评价方法, 避免用单一标准或方法测评学生学业成就。社会科常见的学习评价方法如下。

(1) 纸笔测试。这是对学生在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和简单运用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 能迅速发现学生学习遗漏, 有助于客观地了解学生一段时期以来的学业成就, 是一种既有较强的操作性、又兼具信度和效度的有效评价方式。

(2) 主题活动评价。通常是围绕着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 让学生设计研究计划, 进行相关调查, 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较完整探究过程。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 提交研究结果。最后, 由教师依据标准进行评价。评价时侧重对过程进行评价, 而不仅仅是评价调查的结果。这种评价, 有助于调整学习状态, 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师观察。在学生面对或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效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在分析课堂教学和观察学生表现时, 教师应准确把握他们的学习状态, 观察他们的能力、情感、态度等表现, 并记录在案。这种记录, 既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调整教学的依据, 也是期末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参照。

(4) 自评互判。是学生对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策略和效果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种评价, 既有助于学生明确影响学习的因素, 逐步培养起评价、调控自己学习活动的习惯和能力, 又有助于学生接触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 逐步培养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和能力, 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胸怀。

(5) 档案袋评价。教师可以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一段时间内学生各种形态的、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 包括他们的考试成绩、小论文、小制作、调查报告、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个人反思、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等。这种档案袋反映了学生成长发展的轨迹, 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做了什么, 学得怎么样、做得怎么样等, 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除以上评价方法外, 教师应从本地区与学生实际出发, 灵活运用并创造出更适合自己教学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 并注意各种评价方法的有机整合和综合运用。

3.教师的教学评价

评价教师的教学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效果做出恰当的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除了要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外, 还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能否以学生发展为本。

(2) 能否创造条件, 提供多种学习资源、方法、手段,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3) 能否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本课程标准。

(4)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充分体现本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特点,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5) 能否细心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 恰当评价学生学习成就 (特别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

初中社会 篇9

在复习教学时,我不断研究有效的复习方法,最终选择构建自己的“病历卡”档案来提升复习效果。同时要求学生也构建自己的学习“病历卡”档案,以提高查漏补缺的效率,实现对学生的提优补差。

为什么把这种复习方法称为构建“病历卡”档案呢?因为病历卡一般是指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等医疗活动获得的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像是学习上的“毛病”,从原理上讲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本人以为“病历卡”这种称呼更能激发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样一种叫法,更科学、民主,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能摆脱以往教师斥责学生,不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口头语,让人升腾起积极向上的希望。

以下是我在复习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构建“病历卡”档案的探究:

一、教师“病历卡”档案的构建

教师构建“病历卡”档案是很有必要。这样做能使教师把所掌握的学情以资料档案的形式汇总,便于做出科学分析,再做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思考,最后进行教学上的调整。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督促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信息。这也是帮助教师达成“以学定教”教学原则的一种有效途径。

事实上教师的“病历卡”档案就是学生中共性问题的汇总,教师再开出各种各样的“处方”。教师“病历卡”档案记载的内容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特点,这是促成教师“以学定教”的重要依据,是提高复习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下面我就结合自身实践,谈谈具体做法。

1.构建目录。

目录的制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项工作就是要对整个学习档案有一个整体规划。以下就是一份目录简表:

如:一、地理部分…………P1

二、历史部分…………P10

三、法律部分……………P30

四、国情部分……………P50

五、机遇与挑战部分……P70

六、综合类部分…………p90

大目录下按知识点设置子目录,如:

方法:关系类………………P10

对比类………………P12

从不同角度出发类…P14

大目录下按知识点设置子目录,大目录和子目录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目录表。

2.“望”诊记录。

望,中医指观气色。在此特指教师观察学生作业错误情况,即教师需要将平时的作业、练习、检测和考试中错误较多的题目或者容易混淆与遗漏的问题积累起来并且进行汇总,以便教师“观望”。

具体操作方法可按照已经构建好的目录对他们进行归类。如可以分地理题、历史题、心理健康和道德类等等。

归类后,教师一“望”,便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一目了然,为下一步复习教学做了准备。

3.“闻”诊记录。

闻,中医指听声息。在此特指教师对全班学生的错误题型、错误率及错误原因进行分析,而后教师“闻”出学生的难题是何类型、何种程度,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施教和训练。教师就能做到切中要害,有的放矢;同时还可以对不同届次的学生的错误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闻”出不同批的学生的难题类型,调整复习教学知识的难点,适度及时地根据学情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4.“问”诊记录。

问,中医指询问症状。在此特指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面批,教师与学生面对面问询。一般先是教师“问”,再慢慢引出学生的“问”。问完之后,教师对此进行记录、整理、反思。

教师反思:在与学生交流中,一定要学生答题陈述的观点不能偏激,要综合分析,特别是材料题中个别较难的几问,我称其为“智慧型”考题,即能力型考题,考的不是考生的标新立异,而是考查其看问题的逻辑性和普遍性观点。这点很重要,有一部分学生受个人主观思想倾向明显,导致与标准答案不符。

5.“切”诊记录。

切,中医指摸脉象。在此特指教师摸准学生错误产生的过程(包括答题角度和思路的错误也作详细记录),可以说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将自己没考虑到而学生解题中出现的,进行记录,再在课上演示、说明、放大,了解某位同学产生错误的思维过程,学生印象就深刻了。这样就能警醒学生,提高听课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6.教学盲点或薄弱点记录。

对于初三历史与社会的中考复习,教师往往要分几大专题,合理安排复习计划,教师要帮助学生排查出知识的薄弱点,不要被题海淹没,做题的话就要做到点子上,并在做题过后多反思,多纠正。

在我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地理和国情部分的各种题型比较难驾驭,撞到平时练得多的题型就好,否则及格也危险,学生成绩起伏波动大。

在总复习过程中,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或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我们教师除了要关注学情,更重要的是反思自己如何更新复习教学环节,能使学生避免再出现这类“毛病”是关键。所以教师要经常在课后反思,充实“病例”的内容,经常地对自己所做的教学工作加以提炼,上升到较高的理论思维水平。

教师还可以记载一些非常典型、考查知识全面、思维灵活多样的优秀习题,这能为教师积累更多符合学生实际且具有训练针对性的综合性习题,为教师的教学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料“参考源”。

教师构建“病历卡”档案应是一个发展丰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去芜存菁”“去旧添新”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平时工作中根据当前教学新形势与考纲内容变化,及时更新调整,也要努力做到像溪水一样,“常换常新,与时俱进”。

二、学生“病历卡”档案的构建

构建学生“病历卡”档案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判断、思辨和分析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成长;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首先是思想动员和准备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很重要,它关乎到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的态度,态度端正可以事半功倍,否则可能流于形式。教师向学生说明建立病历卡档案的内容和意义。

比如向学生明确: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像是病人的病情一样,需要纠正,恢复到正确的思维上来。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观念:现在暴露这些问题不要紧,重要是在于你自己去完善自己在某些知识点上的“毛病”。树立起了这样一种意识,学生纠错的积极性无疑会大大提高。

其次是构建方法上的指导。

1.指导学生准备好“病历卡”的本子。

材质选用:可以像大学里的文献检索卡片,制作成活页,可以一张张装帧成册;也可采用笔记本样式,直接积累收集。

2.指导学生选择高效的收集形式。

鼓励学生采用简便高效的方式。如倡导他们采取手工剪贴式,把错题剪下来直接粘贴到卡片上或笔记本上。当然有些同学认为抄写比较适合自己也未尝不可。

3.指导学生收集“病例”“,望”诊析错。

学生解题想法千差万别,错误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的,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分析产生错误原因,即“望”诊析错。

比如学生的一般“病例”有:

1知识性错误 (即没有掌握好基础知识);

2审题不清错误;

例:举例说明1979年以来中国发展所占“天时地利人和”的国内外因素各一个。

解析:我对国内有利因素理解准确,但国外因素我想成中国的对外政策,导致失分。

答案:国内:实施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外:和平与发展主题或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

3读不懂题目导致错误;

比如这一题:问某图中确定地理区域分界线A的主导依据是,

解析:我对“主导依据”不懂,结果不知所云。

答案:海拔差异或地形或地势或气候;

4题目内容读错,把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句错读或漏读,导致解题错误。

例: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2009年我省私营企业法人为36.4万个,占总数的80.7%,比2004年增加14.55万个,增长66.6%。而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则分别减少了0.01万个和1.98万个 , 减幅为1.5%和46.6%。这说明:

A.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B.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体

C.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D.非公有制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提炼题干材料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A、B选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但是C选项我以为是“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认为C是错误的,没有进行仔细推敲。D选项与材料观点实际上是不符的,虽然这句话是对的。

答案:C

5选择题中,各个选项意思不明确误选;

当然学生出错也是各种各样,在此也不一一列举。

4.指导学生开“处方”。

让学生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开出“处方”,这是构建“病历卡”档案的目的之一。如何避免此类错误再次出现,要求有具体的明确的方法。

如学生的方法有:考前看一遍或平时多看,或材料多读几遍,或做完后必须留十分钟检查等等,以示警示。

再如:犯这类错,我以后做完后要仔细检查核对;要重新再读题;要多读几遍题目等等。只要是学生针对自己提出有效可操作性的方法都是可以的。

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机会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这也是后期复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5.带领学生定期交流,取长补短。

学生构建“病历卡”档案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录、整理、总结。可以每周一次让学生在各自小组中进行自主交流。其交流目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收集好“方子”,加以推广:“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学生都有一套积累知识的方法,有些方法在学生中是非常有效的,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更新的适合他们的技巧,既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也有利于营造学习氛围,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

(2)提出反例,加以纠正: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如有些流于形式,这就是劳而无功的原因所在。通过检查和反馈,我们把某些比较浪费时间的做法提出来,经过全班切磋交流,调整复习方法。

初中社会 篇10

1. 欺凌问题的定义及其影响

1.1 欺凌问题的定义。

2013年,随着《いじめ防止对策推进法》的实施,文部科学省重新定义了欺凌问题——“児童生徒に対して、当該児童生徒が在籍する学校に在籍している等当該児童生徒と一定の人的関係のある他の児童生徒が行う心理的或は物理的な影響を与える行為(インターネットを通じて行われるものも含む。)であって、当該行為の対象となった児童生徒が心身の苦痛を感じているもの”。

欺凌主要是加害者对被害者进行身体上或是心理上的攻击。根据2012年文部科学省的调查,初中生中嘲讽、威胁这几种欺凌方式是最多的,占到了70%。和小学生相比,初中生利用电脑或者手机来对他人进行诽谤中伤这一欺凌方式比较多。上初中之后,手机开始流行起来,网络欺凌事件也就变得多了。

1.2 欺凌问题的影响。

被欺凌的初中生往往会在心理上对周围产生一种恐惧感,不想去上学,即“不登校”现象。同时,因一直把自己闷在屋子里,容易导致学生得忧郁症等精神疾病。再严重一些,就会自杀。1986年,东京都中野区一位初中男生因被欺凌而自杀。他觉得每天像生活在地狱一样。2011年,滋贺县大津市的一位初二男生因再也忍受不了欺凌,从自家的公寓跳楼自杀。从以上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欺凌问题有很大的危害。我们应找出其原因,减少、防止其发生。

2. 欺凌问题的原因

在日本的新闻里经常看到初中生苦于欺凌问题而最终选择自杀的报道。为什么初中阶段是欺凌问题的多发时期,笔者将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社会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2.1 历史原因。

日本人自古就有耻意识。日本从江户时代开始实行“村八分”制度,如果破坏了秩序,就要受到周围人严重的非难,所以,破坏秩序的人内心会感到害羞、耻辱。为了逃避、摆脱这种耻辱,就会选择自杀。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和现在被欺凌的人很多选择自杀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被欺凌后,会更感到难为情、耻辱,不好意思跟别人开口。不跟别人商量,闷在心里,最终走向极端,选择自杀。

日本是一个等级制度很严格的社会。从江户时代开始,就有士农工商这种身份等级制度。并且,等级制度在现在的日本社会中仍有残存。例如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要根据身份地位来坐,身份地位高的要坐在上座,身份地位低的就要坐在下座。

日本的初中班级中经常会有几个团伙,每个团伙都有一个“社長”(老大),相应的就有位于下位的被使唤的同学,这些位于下位的同学就很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1994年,爱知县一位初二的学生因被欺凌在自家上吊自杀了,欺凌的加害者就是被称为“极恶军团”的团伙的老大。由此可见,一旦位于下位,被欺凌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2.2 现实原因。

相比小学愉快的学习生活,初中学习科目、作业等增多,同时也有升学压力,学生为考入一个好的高中而努力学习,竞争变得激烈起来。除了正常的上课外,学生经常还要去上补习班。在日常生活中,压力得不到解决,因此内心会产生不满等负面情绪,所以就对同学进行欺凌。

3. 欺凌问题的对策

3.1 家庭。

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但现在有很多父母忙于工作、赚钱,很少空出时间来和孩子交流。孩子有什么烦恼想寻求父母帮助时,父母不能陪伴,这样的话就容易走向极端。特别是初中生进入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较强烈,如果很好的引导,遇事更容易走向极端。家长应每周拿出点时间来陪孩子,在和孩子交流时,从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上比较容易判断出是否被欺凌了,这样便能防患于未然,阻止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同时,初中生的课业比较紧张,家长也不要一味的给孩子压力,每周拿出些时间陪孩子适当的放松,缓解一下压力,这样对孩子的学习成长也有好处。

3.2 老师。

作为一名老师,如何正确认识、解决欺凌问题是很关键的。对于被害者,老师应亲和、认真的听取他们的苦衷,正确把握事实。并鼓励他们自立、自信。对于加害者,应给予适当的批评,告诉他们欺凌行为是关乎性命的,让他们认识到欺凌问题的危害。并应告诉他们被害者的苦衷,让他们感受到被害者的痛苦。同时,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也非常重要。老师可以通过家庭访问等方式来与家长联系,从家长那里听取他们的困惑及学生的一些状况,也可以把学校的一些要求传达给家长。这样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3 学生自身。

中学生进入青春期,会比较重视隐私,有一些自己的秘密不想与人说。感到困惑的时候或者被欺凌的时候,很多学生选择闷在心里,不和别人说。作为学生,应乐观、自信,在遇到困惑的事的时候,应尽量敞开心扉,和朋友、家长或者老师商量。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初中的欺凌问题是一个值得引起关注的问题。事实上,中国也存在校园暴力,通过分析日本的欺凌问题,希望也能给中国的校园暴力提供些建议,帮助学生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靳海涛.“いじめ”现象产生原因[J].科技信息,2011(33).

[2]陈丽.小议日本的“いじめ”现象[J].安徽文学,2014(3).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作业布置设计 篇11

关键词:作业布置设计;现状;对策

作业布置设计作为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广大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历史与社会学习过程中,作业布置设计这一环节的重要意义。然而通过现实考察,笔者发现,在作业布置设计上,广大教师的表现并不完全令人满意,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的作业布置现状与问题

在推行新课改之后,历史与社会学科开始使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情况考查,这样十分明显区别于传统开卷考试的模式下,该门课的分数实际上是折成50%后,才计入中考成绩。历史与社会在全部教学分值中的下降以及考试形式中的明显改变,使得许多教师在作业布置设计上不得不改变以往并不上心的教学方式,传统“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课后作业、作业内容上不加选择,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形式,要么就是随便拿一张卷子让学生进行回答,甚至干脆就不布置历史与社会的课后作业态度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转变,然而具体应当怎么办?部分教师由于无法适应这种转变,而不加选择地使用了“题海战术”,这样不仅仅大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忽视了作业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以至于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业布置设计的策略探讨

1.教师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必须坚持有的放矢

坚决杜绝课后作业布置的随意性,是广大教师进行作业布置设计的一项重点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课后作业应当分为基础知识巩固、提升学生课文知识领悟能力、为下节课学习做准备三大部分,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对以上三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效组合。举例说明,在学生结束对巴黎这个城市的学习之后,教师除了对巴黎这个城市的特点进行作业设置之外,还添加了巴黎与华盛顿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一作业内容,学生通过总结,不仅能够对前面的教学知识进行回顾,也可以在学习诸如班加罗尔、蔚山城市中对于现代化的文明城市有初步的理解,提升他们对文明城市的总结能力,该种开放性与探究性兼具的作业布置策略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中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2.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必须秉承文精神进行作业设置

作业布置设计一定要是教师留给学生的吗?其实不然。作业不仅仅是教师留给学生的,也可以是学生留给教师,然后教师再传递给学生。笔者认为,在进行知識学习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提前让学生进行预习,根据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并上交给教师,教师在对问题进行分析之后,通过课堂中的有效引导,最后再将这些问题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解答。

作业布置设计作为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总结以及突出教学重点上,更在于通过课堂作业,让学生能够及时地温故知新,在加强对课堂知识领悟的同时,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从而获得更新的知识,充盈自身的知识储备,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广大教师只有在采用科学的作业布置方法之后,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必须对这一环节给予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毛科科.如何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业的有效性[J].读与写,2009(6).

初中社会 篇12

研究中的理论假设主要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在研究实践中,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上门访问的方法,将本校所有学生分为优秀、一般、较差三等,然后按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30个学生作研究对象,共计回收答卷30份,经检查,结果客观有效,问卷质量高,并按照调查工作计划中确立的指标项目分别作检验分析,同时结合图书馆中的资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面拟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具体阐述。

一.所处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影响和作用于个体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我国素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个人一生的重要作用。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大致有三:1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开端,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2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环境对个人而言,其作为感情交流和体验爱的主要场所,无疑较之其他社会环境重要得多,丰富的感情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基于此,在我们的调查中,重点设计了有关这些方面的题目,经过初步的统计分析和基于理论的思考,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颇值得我们思考的。

1.家长态度很重要。大部分父母较为轻视语文这一学科。在被调查的中学生当中,有70%的父母认为相对于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主科来说语文较不重要。而重视程度越高其语文成绩相对越高,重视程度越低其语文成绩相对越差。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家庭藏书量挂钩成绩。语文成绩都随家庭藏书量的增加而上升, 并达到差异非常显著性的水平。

3.在家庭学习条件方面,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能在家中上网、父母均为高中毕业以上文化、 经常和家人沟通,以及每年有机会外出参观游玩的学生,其语文学习水平相对较高,并达到差异非常显著性水平。

4.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也是语文成绩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表明,好的经济条件并不会必然带来好的成绩,但差的经济条件必然会影响子女的语文成绩。我们黄金中学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家庭外出务工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差是少部分学生产生心理负担的重要因素之一,拮据的经济条件往往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而这种自卑心同样影响教学质量。

二.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学生到社会上的网吧去上网玩游戏危害极大。上QQ微信聊天是学生写作时错别字连篇的直接原因之一。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学生抛弃字典,万事问度娘成了很多学生的习惯。

三.对策分析

那么在学校里,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又如何应对呢?

1.加强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多和家长沟通,提高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2.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克服部分学生的自卑感。

3.加强学生管理,杜绝学生出入网吧现象。积极和家长共同做好对手机的管理。

4.大力发挥好学校图书馆的作用,每周最少拿出一节语文课带学生到图书馆看书借书,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习惯,弥补现阶段家庭藏书量不足的短板,以校内补校外,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目的。

上一篇:满怀信心论文下一篇:护理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