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

2024-09-14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精选12篇)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 篇1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基础知识学科, 是广大学生接受知识与情感双重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更有吸引力、更有效率, 这是每一个授课教师必须要积极探求的目标。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 结合该课程的特点, 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开展“情趣教学”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佳径。

本文所说的“情趣教学”, 是指在课堂中以积极向上、浓郁的情感开展学科知识的趣味化教学。情是趣的基础, 趣是情的生发。开展情趣教学,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快速提升教学的效率, 可以避免常规社会课平铺直叙的弊端,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就试图对“情趣教学”作一点肤浅的探讨。

一、以积极的教学情感激活课堂

在现实中, 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地位总不如语文、英语等学科, 尤其是在七、八年级阶段更为明显, 要很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显得很困难, 但又不能因此而荒废了对学生进行该学科的正常教学, 所以授课教师就必须另辟蹊径。

1. 教师要有亲和力, 尊重、热爱学生, 这是使课堂充满情趣的基础。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爱, 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 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 却希望获得成人的尊重, 也很容易产生思想情绪的波动。如果授课教师总是居高临下地面对学生, 处处显示“老师”的架子, 是很难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师生关系的。教师不妨放下身段, 贴近学生, 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发言权和人格。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姐姐在谈到自己办好节目时说, 我们的节目要使儿童喜欢, 就要“蹲下去, 俯下身, 和儿童一样看世界”。在教学中,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 一个教学的组织者, 教师必须时时牢记自己的角色, 不可越俎代庖。我们作为义务教育工作者, 何尝不该像“鞠萍姐姐”那样做?这种“俯下身子”为儿童服务太有情趣了, 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如果教师也能做到这点, 何愁学生不喜爱自己的课堂呢?

2. 教师以具有个人魅力的课堂教学激情引领学生学习。

初中社会学科本是一门很有趣味性的基础学科, 教材里面图文并茂, 而且图片大都以彩图的形式出现, 很有美感, 也很有文化韵味, 但文字大都比较浅显, 很多内容学生自己就能看懂, 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没有任何激情, 照本宣科, 那么再好的内容也会索然无味。如果教师以饱满的激情, 以巧妙的方式进行趣味教学, 那么就很容易带领学生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没有教学激情的课堂就如同一潭死水, 没有波澜, 没有涟漪, 风平浪静, 这对于以叙述知识为主的社会课堂来说, 确是难以激起学生思想火花的。当然, 教师激情的生发, 和教师的知识修养、个性品格有极大的关系, 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 只有教师自己真正动情了, 学生才有可能被感染起来。

二、适度渗透社会学科以外的其它相关知识, 增加课堂趣味性

学科知识本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统一体, 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学习中相互融会贯通, 对学生学习大有裨益。

1. 不同学科知识的适度运用, 有利于扩大知识面,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来说, 最离不开的是对语文知识的借鉴和运用, 文史本是一家嘛。例如在读准教材中的一些人名、地名、冷僻字和古今异音字时, 教师就必须借助语文知识来辅助学习;又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化成就时, 也应该适度借助语文知识对它们进行补充解读, 语文和社会这时是一种互补关系。借助语文知识来解读, 既可以帮助社会知识拓展与外延, 又可以激起学生共鸣, 学生的情趣自然就会大大增加。

要做到这些也非容易之事, 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巧妙引用, 积极设法调动学生的语文知识库, 从语文的角度去解读社会教材中的一些知识, 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受。当然, 也不只是语文, 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科学、数学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2. 不断给学生以新知的吸引力。

教科书是人写的, 知识并非是“死”的东西, 它是随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如果只是局限于教材中的那点知识来施教, 肯定是不够的;如果只是以平铺直叙的单一手法施教, 那更是不够的。

对每一课内容的学习, 我们不只是要教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那点知识, 还要注意补充和开拓, 这就必然会牵引出许多新知识来, 从而开阔学生视野。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时, 教师不妨引用这方面的一些神话故事加以开拓, 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黄帝大战蚩尤》等, 既对课文知识作了另一个角度的诠释, 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初中生还是孩子, 爱听故事是他们的天性, 学生的情感很容易激发, 兴趣也就浓厚了。

三、合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习, 让学生有主人翁之感

新课程更强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通过参与式学习, 给他们以快乐的体验。课堂不只是学科知识的殿堂, 它更是学生成长的舞台, 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 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不是好课堂。

1. 开展多样化的课堂学习, 让课堂动起来。

社会学科既有五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 也有人类认识自然的地理知识, 还有社区生活知识。在教学中, 有许多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作补充学习。

除了运用常规的讲授教学法外, 还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采用合作学习形式, 开展小组竞赛活动, 如开展知识抢答赛、讲历史小故事、介绍家乡的历史古迹与文物、庙宇、展示旅游照片、编写社区生活手抄报等活动, 不仅可以大大丰富课本知识, 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 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完全可以把每一节课安排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做这些事, 完全可以把这门功课活学、学活。

2.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成功教育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著名教育家赞可夫也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小组讨论问题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亮点, 是开展民主教学的重要体现。这一手段若运用的恰到好处, 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人翁作用, 增强学科知识教学的情趣性。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社会上册第二课《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三国鼎立形势》图所蕴涵的知识进行讨论:你从这幅图中读出了哪些信息?你能据此推理出当时三国各自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内外政策的特点吗?为什么呢?

学生经过激烈讨论后, 可各抒己见, 教师应充分肯定他们的结果和勇气, 并作最后的小结和补充。学生在这一互动中既增加了知识, 又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可谓是寓学于乐。

四、课堂中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良好驾驭对开展情趣教学也很重要

生动活泼的语言, 是情趣教学的调味剂, 它就象磁铁一样, 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教师抑扬顿挫、有磁性、有幽默感、有情趣的语言, 再辅助以适当的肢体语言, 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社会课堂的情趣教学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 本文仅就以上几个方面作一些个人观点的表述, 以抛砖引玉。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法就能高度有效发挥作用。”一位乏味的教师肯定不是好教师, 一堂乏味的课肯定不是一堂好课, 可以这么说:浓情厚趣是教学迈向成功彼岸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陈相武.中学历史教材教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3]课程教材教研所.历史与社会及其教学参考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 篇2

(征求意见稿)

《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文科课程,是在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基础上,经过整合之后形成的新学科,涉及人文地理、历史和政治等有关内容。从课程逻辑体系看,它是围绕“社会是怎样的”、“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以及“社会应该是怎样的”三大主题来展开的。

为规范历史与社会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课程理念和实施要求,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认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知道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它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等学科特点,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的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

第2条 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知道历史与社会有“生活的时空”、“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发展的选择”三大主题及相关学习内容,并明确其具体要求。

第3条 依据内容标准,通读全套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与结构,理清教材册与册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目与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相对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然后精读授课内容,找出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重点、难点。

第4条 了解每个学生处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生活经历(包括家庭背景、生活现状等),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及认知基础、能力水平等。明确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和需要教师“教”的知识,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以便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第5条 综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并正确书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全面、具体、明确,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第6条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并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科书内容应灵活处理、创造性使用。

第7条 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结合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学什么、怎样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8条

设计教学时应注意历史、地理或政治等学科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9条

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利用教材和配套图册中的地图、图表、历史年表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实现教学形式、方法、手段多样化。

第10条

在充分考虑生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设计的学教案可包括课题名称、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目标、内容、学情等情况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11条

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有效性的学习情境,采用多种多样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第12条

通过文字、图表等书面或口头等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并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与体系中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13条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等相关学习内容中提取信息、获得意义,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第14条 创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等相关学习内容中,或日常生活经历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或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第15条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自由讨论与辩论,让学生的“相异构想”充分暴露出来。提倡以合作方式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第16条 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运用举例、图解和示范等多种方法来清晰解释和梳理有关知识。教学结构合理、逻辑顺畅,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内容。

第17条 在施教过程中,主要讲授历史与社会学科规律与学习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强化学生对易错易混易漏点的辨析。

第18条

当堂完成课堂作业。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及时做出有效反馈。利用课堂生成对预设进行合理调整,同步改进、完善教学设计。

第19条 由教师总结或者学生归纳本课所学内容,总结与归纳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建议采用开放的形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教学评价

第20条 评价目标多元化,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与运用,也可以考查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并用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还可以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趋向或取向,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21条 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可以是家长对学生的评价。鼓励并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

第22条 评价方法多样化,可以是纸笔测试,也可以是行为观察、访谈评价(口试)、问卷评价、档案袋评价等。

第23 条

依据课程标准编制历史与社会试题,注重能力立意,讲求命制规范,体现综合学科特点。编选阶段性考试(如单元测试、期中期终测试等)题时,还应事先设置双向细目表,以确保考试的有效性。

第24条

教师应先做下水作业,做到布置的作业要少而精,且紧扣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生完成的作业和试卷应及时批改。批改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全批、抽批、面批等。注意收集、整理学生学业中的成就和问题,并及时加以反馈,以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调控作用。

四、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25 条 本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要求在充分发挥教材功能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利用与开发一切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课程资源,包括地图、图表、历史年表等文本资源;教师、学生、家长等人力资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以及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实物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各类教育软件等音像资源。

第26条 应特别注意开发和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利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邀请家长来学校参与课堂教学,利用各行各业家长的知识来扩充教学内容;与社区联系组织校外各种有益的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

第27条 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同时尽量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理想的效果。尽可能就地取材,开发与利用那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 篇3

关键词:社会热点;历史与社会;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8-008-01

0

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总要结合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来设计和选择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只有将教学方法与学科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课程的教学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初中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有其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特点,在进行教学时,也应适时地加入现实社会生活的元素,使课程教学体现时代色彩,增加趣味性,这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

一、将社会热点融入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兴趣

歷史与社会内容的学习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记忆工作,而对于历史知识,如年份、事件以及相应人物的记忆等都会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厌倦感。而且社会历史方面的内容教学也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也使得原本很有人文色彩和教育色彩的历史内容变得枯燥乏味起来,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文明中心——城市”的第一节课“美国政治的中心——华盛顿”时,如果只是单纯的向学生讲解书本的内容,就会让学生觉得这种充满政治色彩的内容很枯燥。而如果讲解这节课时结合时政热点,关注媒体上有关白宫和美国总统的相关消息,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进行分析讲解,就能使学生很好的明白华盛顿这个城市的文化与特点。

(二)增强学生对社会与历史的了解

将社会热点融入到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课堂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的热点事件与历史的关系,会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思考。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乡村与城市”时,就可以结合现阶段学校所在城市的城市与乡村情况,可以让学生发言,说一说自己乡村的概貌和发展状况,说一说自己见证的城市的道路,建筑等的发展,这样学生不仅对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有所理解,而且对于现实的社会与历史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与分析能力

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思考历史,将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学以致用的能力。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对学校外发生的事情充满着无限的好奇,在教学中穿插社会热点信息,能够很好地运用学生求知和好奇心理,对学生的学习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节课“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时,引入世界各国环境污染的相关新闻,启发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思考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以及改善环境的有效措施。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当今世界的环境状况有所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环境问题,热心环保的意识。

(四)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社会历史内容的教学会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人类灿烂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不同国家的建立发展所走过的不同历程。学习国家由建立到发展的历史会让学生的内心生出对国家的无限热爱之情。在讲授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的内容时,加入国家为庆祝抗战胜利而举行的各种活动的热点信息,及时关注社会动态,通过现实社会的信息向学生讲述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让新闻中的老兵来讲述他们对国家的深深爱意和敬意。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同时也使得他们内心的情感得到升华,促使他们从自身的实际行动出发,通过努力学习,通过向先辈们致敬等多种方式来爱国,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结合社会热点,进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明确目标,紧密联系

课堂教学结合社会热点时,一定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联系社会热点新闻时,要考虑新闻事件与本节课内容的连接是否准确,联系是否紧密以及过渡是否自然等。实际教学时,要科学的规划热点讲解时间和教材内容的教授时间,不能将课堂时间过多地用在讲解社会热点新闻上,更不能过多地浏览跟授课无关的社会新闻,要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对热点新闻要进行科学的归纳与分析,找出该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真正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而不能牵强附会。

(二)科学引导,尊重历史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是不容修改和歪曲的。在遇到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热点新闻事件时,教师在引用教学时,一定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尊重历史。如在讲解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被日本侵略者残忍杀害的事实时,可通过老兵的讲述和当年的照片、报纸等向学生讲解这段历史。也可结合日本国内篡改教科书,妄图抹杀历史真相的相关新闻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历史,重视历史真实。

结语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包罗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开阔学生眼界具有重要作用。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既要注重教材理论知识的讲解,也要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结合社会现实的具体信息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使学生掌握历史与社会内容的学习方法,也能促进学生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历史的经验总结,增强自身的社会与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陈自傲.让时政热点真正走进《历史与社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7):94.

[2]王永海.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10):195.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 篇4

一、创设教学情境必要性

(一) 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基础

基于所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最终都是要服务于教学的理论,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立一个情境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老师所讲的内容, 对问题的设置有着严格的要求, 如果问题不恰当, 就会导致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偏离预设的教学情境, 不能和学生引起共鸣, 学生就无法深入的思考问题, 从而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 创设教学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人, 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是关系到教学成功的最直接的因素。学生只有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兴趣, 才会积极的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思考, 积极配合老师的授课, 所以, 这就要求老师合理恰当的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从而提升课堂有效性。

(三) 创设教学环境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

传统的教学老师只是一味的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 很少通过设定一个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老师合理的进行一个教学环境的创设, 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增加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是对教学内容的一个拓展, 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对策

(一) 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注重历史与社会课是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学科, 所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应该选取一些和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 让学生们对案例产生关注和兴趣, 触动学生们的求知欲, 从而更好的学习知识,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例如, 在教学中的九年级所学习的《看不见的手》中, 教师可以设立一种学生能够经常接触到的事物让学生们进行分析和研究, 比如粮食的价格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充分的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发挥和思考, 主动的提出问题, 从而得出一个结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单单只靠社会这只无形的手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形的手也就是计划来进行平衡。这样教师不仅传授了知识, 还让学生生动形象的了解到了所学习的知识, 丰富了教学内容,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二) 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人都是有情感的, 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应该积极的设计一些与情感相关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并影响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 在学习到相关的历史知识时, 给学生们讲解一些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火烧圆明园, 破坏我国的文物古迹的同时还对我国同胞进行残忍的杀戮。然后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讨论, 在情感上让学生们产生共鸣, 不仅培养学生们客观公正的看待历史, 而且还能增加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 借助多媒体网络

现在科学技术十分进步, 信息时代早已来临, 课堂教学也应该对传统的方式进行革新。教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将所要讲述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 再配合老师细致的讲解, 不仅能够让学生们直观的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 而且带有色彩的图片或者声音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起学生的关注, 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关键。导入语就似开幕式一样, 新颖别致的开幕会吸引人们的注意, 同样, 新颖生动的导入语会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积极的活跃大脑,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例如, 在《信用是金》中, 通过开始给学生们讲一个故事, 像是很多人都听过的故事, 一个留学生在美国留学, 学习成绩优异, 毕业后在找工作的时候每家公司在看完他的信用记录后都没有录用他, 然后对学生们提出问题, 为什么?这样作为一个导入语讲完一个故事后对学生提出问题, 让同学们在听故事的同时思考出故事背后的并和课堂所讲内容相关的道理。将问题和情境有效的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 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总结:综上所述,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进行动脑, 进行思考, 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创设教学环境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让枯燥凌乱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在简单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 给历史和社会课带来无穷的生命力。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开始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以及在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下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也应该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 积极对教学方式进行变革。本文根据多年教学经验, 总结出创设教学情境的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从而提出了创设教学情境的对策, 旨在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的课堂成效。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陈定枢.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情境创设[J].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11, (13) .

[2]张舒.高中数学教学分层测试评价方法的实践研究田[J].教学学习与研究, 2011, (21) .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 篇5

内容摘要: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如何改变当前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对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促使农村历史与社会教育更快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农村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一件大事。本文拟从分析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出发,并提出一些粗浅的改革办法,旨在引起历史与社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让大家共同研究、改革农村历史与社会教学,从而培养农村孩子的历史与社会能力,提高农村历史与社会教育水平。

初中历史与社会活动课教学刍议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社会;活动课;探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逐渐在教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热点话题——活动课。历史与社会活动课(以下简称为活动课)的开展为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许多学校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课题授课模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活动课已经占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对活动课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将活动课真正列入课堂教学计划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活动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就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教学内容上,强调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教材为教学中心。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社会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弥补课堂教学和学生能力的需求,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力图加强学生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鼓励老师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动态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学会综合地理解和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试油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基础。”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参与。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二、周密安排、合理调控,切实提高社会活动课的效益

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切讲究引导的艺术,见机行事,灵活应变。

(2)教学中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决不能仅仅让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社会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3)活动课切实做到既生动活泼,又扎实有效。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社会学习,导致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社会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么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社会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三、利用丰富社会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活动空间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分析 篇7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性教学的作用

1.拓 宽 学 生 的 历 史知识 面

历史是一门人文课程, 实现教学大纲的目标是扩展其他要求的基础。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浩繁渊博, 可谓纵横古今既有悠久的历史底蕴, 又有生动的现实生活,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发挥历史学科优势, 按照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淡化考试量化要求, 注重提高学生素质, 多利用历史故事启迪学生, 以艺术化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到学科知识背后的人文内涵。

2.培 养 学 生 的 民 族 精 神

民族精神是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本民族的关于价值观念方面的共同特质, 它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灵魂核心。目前一些初中学生不熟悉本民族的历史概况, 直接导致民族情感的缺失与民族意志的淡薄。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与哲理性较强的课程, 应当利用好本学科故事性强、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 积极弘扬传统文化, 用优秀的华夏民族精神熏陶青年学生, 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与竞争精神。

3.提 高学 生 的 思 考 能力

初中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很强, 思维活跃, 发散度高, 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师应当把握优势, 以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引导学生的逻辑与思维。在课程教学中, 穿插人文学科研究问题的基本观点与分析方法。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与能力, 让学生掌握社会学科的问题探究思路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人文思辨精神。

4.树 立 学 生 的 国 际 意识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包括文化交流在内的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对于人文学科的教学与研究, 一味闭门造车显然是不可取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应把握机遇, 积极与国际接轨, 促使学生树立和平精神与团结精神。从初中生做起, 通过历史教育, 引导学生正视民族问题与其他文化艺术, 探索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以一衣带水的现实做好学生的求同存异精神的启蒙工作, 促使学生树立公民责任意识与和平发展意识。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性教学的方法

1.艺 术 化的 教 学方法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艺术化展示。历史与社会学科在注重传递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了避免课堂教学的枯燥性与单一性, 应当讲求灵活的叙述方式, 利用多样化的教授方法及多媒体教学资源, 积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 着力将历史学的深刻内涵与社会现实生活相关联, 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精神熏陶中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2.多 维 度 的分 析 思 维

人文学科提倡营造“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式的讨论氛围,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讲求以多种观念多种方式解读历史与社会知识。应当利用初中时期青少年好奇心强的特点, 在一定方向的引导下鼓励学生自我思考。在一个历史事件中引述不同学者多角度的思考与解读, 针对学生的想法,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与引导,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

3.多 样 化的 教 学 内容

历史与社会学科可谓包罗万象, 很难在教材上体现与概括所有知识内容。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应当以课本为基础, 积极扩充课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 应当以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述、灵活的教学手段, 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将成语故事、名人逸事、生活小技巧等趣味性强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 并借此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升华, 在寓教于乐之中诠释出历史与社会学的内涵精神, 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精神与人文道德素养。

历史与社会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在中学教育阶段, 应当充分认识该学科的教学目的, 以素质教育为基本要求, 把握好初中学生的个体优势, 以灵活的教学方式与正确的教学方法, 力求让学生了解基本历史事件的脉络, 掌握当代社会的基本知识, 能够以人文主义精神研究思考问题, 培养完善的人格特征与社会意识,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完成传道授业的任务。

摘要:作为一门初中阶段基础性课程, 历史与社会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征, 对于青少年的历史文化知识的习得与道德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初中历史与社会的人文性分析, 针对如何以该课程为依托,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提高当代中学生的内涵与修养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对于初中阶段的人文教育与学生教育工作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初中教育,历史与社会,人文性教学

参考文献

[1]杜阿平.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J].中学教学参考, 2010-03-30.

[2]宋庆兰.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电教, 2012-08-10.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 篇8

一、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必要性

1. 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 必不乐学。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在教学中, 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会对课堂充满激情,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才能得到充分挖掘。教学实践证明, 合理利用恰当的情境引入教学主题, 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乐趣, 还能行之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增强师生之间的配合程度, 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 优化课堂教学。

2. 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基础。

任何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都要服务于教学。情境教学法尤为注重教学情境的生成, 若设置的问题不恰当或无效, 学生的思维就无法充分调动起来, 甚至会偏离预设, 教学情境也很难顺利推进。

反之, 如果没有有效的教学情境作为依托, 再好的问题设置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不能激发学生去深入思考, 那么这些问题也就成了空壳。因此, 教师要注意将问题与情境有机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课堂情境, 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

3. 是对教材必要内容的合理拓展。

为了突出新课改的要求, 更顺利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的内容框框, 经由教学情境的设置引入一些拓展性的知识, 学生们见识面广泛了, 就会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与此同时, 人教版教材也具备普遍性的特点, 这是面向全国学生的需要, 教师可因地制宜, 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 恰当地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突出地方性的特色, 以提高教学效率, 丰富教学资源。

二、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实践对策

1.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是一门实用性相当强的学科,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应注意选取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 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例如, 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看不见的手》时, 让学生以生活主角的身份参与进课堂中。我在该框内容的教学时, 以粮价的变动为例, 让学生分别从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两类身份出发, 以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讨论粮价波动带来的影响。由于该情境贴近学生生活,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充分进行思维碰撞, 总结出相关信息点, 并集合小组的力量整理出关键点。而教师要做的是在学生讨论时关注点拨, 与学生共同完善相关知识点。就是这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的创设,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让学生带着趣味化的问题学习、讨论和探究, 促使大家意识到历史与社会课学习的实用价值, 真正地接受并喜欢学习, 为今后更好地配合课堂教学夯实基础。

2. 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在过去, 许多学生都会认为历史与社会课是枯燥无味的, 然而在新课改的发展历程中, 教师要打破与学生之间的心理隔膜, 要把学生当成知心朋友, 不能“高高在上”得给学生传授知识, 若学生回答的令自己不满意就冷眼相对甚至批评谩骂, 这是绝对不可行的。教师应该要善于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引入课堂, 在上课前, 可以先讲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小笑话、小幽默, 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致, 这也有利于教学情境的灵活生成。

3. 利用情景短剧创设教学情境。

素质教育改革中, 比较注重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推动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材内容中。教师要转变以往陈旧的灌输教学方式, 逐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 把课堂交给学生主宰, 这样, 当学生们发现一些新知识时, 会感到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也会增添学习的动力, 形成良性循环。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征, 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 打破学科的限制, 提高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 在学习“社会生活”中“国际组织”的有关内容时, 请一位学生扮演国际组织的负责人, 几位学生分别扮演几个主权国家的元首, 制定好详尽的对话台词, 每一位学生都要依照个人的角色, 从自己所属“国家”的角度想问题。在这种有趣的教学情境影响下, 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也“更上一层楼”。

4. 借助多媒体等网络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等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促使教师结合详细的教学内容, 切实有效地挖掘教学素材, 活化教学方式, 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学生们学的开心, 教师传授知识也变得容易。多媒体以其存储信息量大、清晰、直观、形象的优势特征, 被认为是设置教学情境的良好手段。

三、反思与体会

综上所述, 教学情境是教师和学生展开对话、进行思想和心灵交流的场所, 是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产生认知和探究欲望的关键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最佳的教学情境, 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模式, 创设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现代生活气息的情境, 将为我们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带来无穷的生命力。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要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 及时变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成效。本文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为例, 系统地阐述了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必要性、实践对策以及一些笔者的反思体会。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情境,情境创设

参考文献

[1]张春玲.浅谈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J].中学课程资源, 2012, (6) .

[2]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5.

[3]卢红梅.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的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 2011, (36) .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 篇9

专题教学, 培养学生整合能力

1.现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编排的优势与弊端。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教材, 有助于学生认识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学习脉络。但是,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从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的角度出发, 这样的脉络式的知识掌握还是不够的。历史事件, 社会情况纷繁复杂, 以时间为脉络可以进行理顺事件, 但是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学生也就很难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认识到更深刻的历史真相。这样的编排在方便学生进行历史事件和社会面貌发展历程的掌握的同时也会削弱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弥补教材编排不足。素质教育是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在按照常规的以课本编排为顺序的教学模式的前提下, 教师还应该从发展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出发, 让学生在纷乱繁杂的社会历史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分析, 在把握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 也为自身的发展确立正确的方向。专题教育学习是很好的素质教育方式, 让学生在一定的主题之下, 学会对历史和社会各种现象进行综合分析, 以锻炼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 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奠定好能力基础。如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章节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采取专题教学的模式, 让学生在“中国历代王朝在政治经济建设上的实践与探索”的主题下, 进行综合分析, 从春秋战国到新中国, 把上下两千多年历史中各朝各代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方式, 进行系统化的专题学习, 让学生从众多的信息中, 收集到最核心的信息, 并写成短文阐述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专题教学, 学生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上会得到锻炼, 在信息整合能力上会有所提升, 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 特别是信息时代, 对人才的要求。

讨论教学, 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模式上, 应该注意要以学生的发展能力为基础, 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标, 组织课堂教学模式, 努力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 为学生提供最广阔的学习空间, 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而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 人的主体性不论在历史过程中还是在历史学习中都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此, 历史是最开放的课堂, 是最具有讨论空间和探讨意义的课堂。讨论式的课堂教学, 对于激发学生历史探索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历史的知识, 把握脉络, 深入思考, 都是很有帮助的。这无疑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最有效方式。这一方式较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 更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在讨论课堂教学模式下, 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更多, 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也更密切, 对学生养成辩证性的看待问题的良好习惯, 也有积极的帮助。如在《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章节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对课文进行讲授分析之后,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出发, 以“民族融合的利弊”为主题, 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在这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 把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讨论民族融合的积极意义, 另一组讨论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存在的消极意义。一般来说, 教师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 更多的是探讨民族融合对当时社会统一具有的重要意义, 但是如果从民族发展、民族多样性的角度上看, 北方民族的全部汉化, 或者完全抛弃自身民族的优秀传统, 抛弃民族性格与其他民族融合, 那是否会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有所不利?这样的话题讨论, 目的不是强调民族融合的消极意义, 相反, 是强调民族融合的积极意义, 并引导学生对当前的民族文化保护进行相关的思索和探究, 认清民族融合中, 民族的身份和文化个性保护的重要性, 这与我国提倡的多民族政策是相符合的。提供课堂讨论,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 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学生和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 提升历史和社会的认知深度。

史实教学, 培养学生判断能力

真实性, 是历史的本质。学习历史, 也必须要从真实性出发, 从“史实”出发, 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历史与社会的真实本质。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上必须要始终围绕真实性进行教学, 把历史真实的一面还原出来。而学生要想在纷杂的历史资料面前把握史实, 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 需要尊重历史, 实事求是, 才能真正地把握历史教育的内涵, 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的历史素养, 也才能提高学生对事物判断的准确率。比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 教师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 抛开个人的情感偏好, 让学生也正确的、理性的看待历史人物。如评价秦桧, 不能一味从“奸臣”的角度去评价, 应该对其正面贡献, 进行适当的评价。其创造的“宋体”就沿用至今, 对我国汉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只有辩证看待人物,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才能真实把握人物, 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是历史教育的根本要求, 也是学生应该具有的品质, 而也只有实事求是, 才能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有效性教学方法 篇10

一、立足学科特点开展教学

初中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知识点涵盖了传统的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的内容。所以, 教师一定要根据这一学科特点来开展教学, 即要实施综合性的教学。要力争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学科教学过程中, 注意将这些内容加以融合, 并根据其内在关联来教学。

例如《生活在国际化社会》一课要求学生掌握“当今世界各地经济相互依赖的实例,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为例找出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列举重要的国际组织并且掌握它们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等内容。在对这些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内容中涉及的地理内容、具体的国家、具体的组织分布地等结合起来开展教学, 即开展史地结合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 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 而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将变得更为生动而丰富, 随之教学的有效性必将获得实现。

二、让学生快乐学习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对象和主体参与者。因此, 如何让这一学习的主体积极而快乐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也是教师需要思索的重要问题。

例如:在《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个部分的学习之中, 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来讲述自己和身边的人所经历的生活的变迁, 在这个讲述故事和发现变化的过程中, 整个课堂气氛是活跃和愉快的。这种生活化的社会变迁故事的讲述过程是快乐教学的过程, 也是快乐学习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也获得更好地发展和提升。

三、多种教学模式的介入

1.讨论式教学法

所谓讨论式教学就是指针对某个具体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具体化的讨论教学。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这种交流、讨论、辩论的过程中实现“讲清知识点”、“论清知识难点”、“搞懂知识重点”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到教师该如何去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 继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在《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这个部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取讨论式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就“有人说, 鸦片战争是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导致的, 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式教学。通过这样的问题讨论形式, 学生能够从工业文明的发展、基本的原始积累、世界开始一体化等角度发现鸦片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而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辨析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2.情景再现教学法

情景再现教学法的使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内容和感受当年的历史事件发生时候的情景, 让学生更好地“置身其中”来认识历史事件, 感受历史的痕迹。

无论是讨论式教学法还是情景再现教学法都能够很好地实施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 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的发展, 和加强学生对这个学科的相关知识的了解, 并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仙霞.在开放中让学生放飞心灵——浅谈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的开放式教学[J].都市家教 (上半月) , 2013 (10) .

[2]林正委.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师, 2013 (7) .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情景教学法分析 篇11

关键词:情景教学;课堂应用;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为人文色彩十分浓厚的课程,学生通过有效的知识学习,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见识,更能够摆脱时空条件的外在束缚,自由穿越于不同的历史朝代,感悟各个历史时期的独特文化氛围与经济特点,这对于学生全面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广大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有限资源,通过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为情境教学方法的顺利推广做出有益的尝试。

一、利用教材图片进行历史与社会情景教学

图片作为历史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教材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功能并不仅仅是为了填充页面、丰富教材形式,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课本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应该采取对待“门面上的花纸”那种仅仅是装饰的态度,看待图片,更应当将其看做在有限空间中,无限向学生展示当时经济、文化情景的必要途径。举例说明,在学习《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一章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在第一课学习的时候,认真观察课文中人类栖息地的多姿多彩,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真正的感悟到不同地域生活人们的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提升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积极推进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情景教学

多媒体作为信息时代下最为普及、高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其巨大的教学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上,更在于广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种可以大容量、高效率承载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料的巨大优势,通过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更加高效率地整理,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感知度。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草原人家》这一章的课堂知识时候,笔者通过网络知识查询,在搜集大量的古代草原生活方式以及现代化牧场经营信息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声音、画面、动态内容兼具的多媒体资料,可以让学生系统而全面地了解生活在广袤大草原中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生活方式以及习惯产生了何种变迁,更为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直接感受到草原人的风俗习惯以及浓浓热情,创造了十分必要的技术保障,这位学生可以在远离草原这一客观环境中,能够无障碍地接触到草原人家的現实生活,提供了十分有益的支持,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陌生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课堂问题创设情景教学模式

课堂问题作为教师主动了解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情景教学模式,不应当仅仅局限在教学中,更应该全面地体现在课堂问题设置上。

情景教学作为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者不应当仅仅将其看做一种教学技术,更应当将其看做是新课改不断推行过程中,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方法,通过教学中的全面运用,为课堂效率的稳步提高做出积极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吴磊.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创设最佳情境课堂—发展性课堂评价的实践探索之三[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12).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 篇12

简约化教学,是指高度概括性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简洁明了,更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思维训练的深入简出、通俗易懂。

二、探索简约化教学在历史与社会中的应用

简约化教学主要围绕两个内容,第一个是文本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很关键,否则再漂亮的方法教给学生还是错误的东西。第二个是我们的教学方法。而我所说的简约化教学实际上是从教学方法上来讲的,如果方法越好学生记得越牢固,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1. 解读文本核心内容

阅读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明确内容要点及结构。从单元及教材体系的角度,明确本课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本课教材的核心概念。对本课内容进行知识分类。

2. 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第一,运用演绎归纳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归纳推理是从特殊性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性的认识过程。根据演绎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关键一步是学生归纳出解答问题的一般思维角度,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之后学生根据此思维角度解决同类型的问题,以强化思维角度,提升思维能力。如上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课时,笔者应用演绎归纳法设置了对策类问题专题复习。请学生根据材料谈谈针对环境污染应采取什么对策?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对策是:(1)国家将保护环境纳入法制轨道;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发展科技,开发清洁能源;(2)生产者要加强法制观念,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合法排污。(3)公众行使好监督权利,举报问题企业;提升环保意识,践行环保,从我做起。其次学生根据此特殊的例子归纳出解答对策类问题思维的一般角度(要求列作表格形式)。

第二,运用归类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归类教学法指的是根据系统科学的原理,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知识类别,对教材进行系统归类,将同类教材进行处理,总结出一般的认知规律。按一般的认知规律结合具体课文进行教学,以此强化同类课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备课时,一要做好对教材的归类,根据课程标准把教学内容或主题相同或相近的课归为一类,称归类课或同类课。二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归纳出针对同类课的一般教学方法。

在教学安排上,尽可能地将同类课作为同一主题连续上完,以强化同类课的一般学习方法。将教材这样处理,学生就有机会连续应用此类课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方法的迁移,有利于学生掌握同类课的一般学习方法并将此内化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路”专题复习,笔者将教材内容《秦朝的驰道》《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元的驿站系统》《新航路的开辟》整合在一起,学习“路”的一般性作用。(1)起到交通方面的作用,沟通两地。(2)在经济上起到方便两地贸易往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3)在文化上起到促进两地文化交流的作用。(4)在政治上起到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作用。(5)在军事上有利于军队打击军事目标的作用。

第三,利用“问题导学”的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笔者采用了“问题导学”的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关键是问题的设计,即问题的有效性。问题设计的总体要求应是以问题为依托,普及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问题为纽带,不断设置富有启迪性,拓展学生思维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问题,使学生课堂上处于“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下,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从而激活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如上《母亲河》这一课时,笔者设置问题,从降水季节分配、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土质状况等方面分析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各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教学实践反思

围绕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简约化的教学思路,可以用图片说明的就无需过多的文字描述,可以在课本里找到的就无需过分强调,可以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就无需过多干预,力求以恰当的方式呈现教学资源,同时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教学效果。

摘要:简约化教学应主要围绕两个内容,第一个是文本的核心内容,第二个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简约化教学实际上是从教学方法上来讲的,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简约化教学,文本核心内容,教学方法,思维训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差异教学的过程意蕴下一篇:《山东畜牧兽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