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叙事(共8篇)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篇1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地我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已有二年多了。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历史教学的乐趣,发现它有着挖掘不完的东西。为此,我对如何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了反思。
要开展好历史教学工作,我们首先就要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联想式教学方法能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通过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前,我们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为主,学生则是当然的听众。在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以后,新课程标准结合了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一个师生互动交融的过程,师生双方通过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来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以教材为参考工具,通过基本知识的点拨,诱导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学知识思考分析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与年龄特征。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接受的信息也是不断更新的,头脑中没有多少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也是多样化的。他们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甚至情感的,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奥巴马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知道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带来的灾难;知道中国将派遣三艘军舰去索马里海域护航;也知道上海世博会……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但往往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得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并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历史知识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的相似,因此,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但多姿多彩的历史学习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联想式教学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感觉到到历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讲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我往往是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样地,今天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适应了时代进步的潮流,制定了一系列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可以理解、深化当前的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其次是温其他学科之“故”而知新。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物理方面,有阿基米德、牛顿等,生物方面,有达尔文等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也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于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因为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地点。
再次是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了解得到的。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即将卸职的布什是美国连任的总统,但美国历史上除了罗斯福以外没有连任三届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可以提到中央2台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识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学知识,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巩固旧知识,并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新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作为教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教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教学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应该抓住时机,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马庄初中 杨新锋
昨天在九4班,我感觉历史复习课上的特别扭,课堂上提的问题没人回答。我发了一通脾气,并扬言今后再出现这种情况,坚决不客气.课后我冷静下来,和九年级历史学科组的同事议论了这件事,他们也给我出了许多好主意.针对这种情况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写一下历史课的感受和对老师的建议,而且我觉得任何事只要动脑筋思考,就会不断完善。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办公室,四班的作业已摆在我的桌子上。一个上午,我一直没出办公室。在那里认认真真地阅读同学们写的内容。做了下面的分析,之后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一.不回答问题的原因: 1.不会,懒得思考。2.缺乏自信,觉得答案不够完善,不敢说,怕嘲笑。3.没听讲,不知道老师的问题。4.太简单的,不想回答;太难的又不会回答。
二.学生困惑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上课思想不集中.2.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整体上把握不好.3.如何答好历史材料解析题.三.问题与解答: 1.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
老师讲课要有吸引力,让学生时刻关注老师,关注课上知识;不断思考问题。特别是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到学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问,没有任何的价值。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老师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老师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2.我自信我能行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有自信才能增强自己的实力,有实力你会更自信。2.怎样答好历史卷子的材料解析题
仔细审题,读懂题意.这是成功解题的基础, 它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同学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读懂题意,弄清材料所反应的历史事件,确定中心。其次,要读懂试题的设问,明确用什么方法来回答什么问题等。
围绕问题,寻找知识的落脚点.开放性试题的命题依据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导向的。同学们在解题时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向教材求索,寻“根”问宗,找出解答问题的相关历史知识,切忌随心所欲,想答什么就答什么。注重发散思维,全方位解答.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开放性试题最为重要的思想武器。
我作为一个历史新课程教师,尤其是毕业班的老师,在教材、教法、学生情况等把握不到位,应该多下苦功夫,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使学生苦干加巧干,考出优异成绩.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篇2
李惠军,上海市中学历史特级教师,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历史教师,普陀区历史学科特级教师工作室领衔人,兼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历史教育硕士生导师。曾经担任上海市历史新教材招标专家评审组成员,参与了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的制订与编写工作,多年参与上海市高考历史学科和综合能力测试命题和相关的评价研究工作。
历史教师需要自己独有的理论表达方式,而叙事则通过对往昔教学故事的回味与反思,不仅记录着自己历史课堂教学的心路,而且在“实践+诠释+反思”的过程中,外显为教师工作中的缄默知识。在叙事之中,把艰涩的教育教学理论还原到课堂生活中去,使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特定历史问题时的内心主观感受凸显出来,使抽象的历史学科教育理论变得具体丰满和通俗易懂,并充满灵动的意味。它是一种通过历史教师对个体经验的揭示,探讨课堂教学规律,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特殊方式。
一、叙事——“思维在断裂处穿行”
事实上,历史教育理论与历史教学实践之间是存在沟壑的。而历史教师的叙事恰恰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因为它是以历史课堂教学为视界促使理论向实践的渗透,又以理论为引领推动历史课堂教学实现理论的跃升,从而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交融。作为课堂教学“亲历者”的历史教师,通过叙事来追忆自己的教学过程,述说自己的教学思考,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评判自己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实际上正是形成个人内在理论,并实现自我超越的教学研究经历。
我在课堂上讲授“金属工具”一课时,根据当今学术界的普遍看法和教材的表述,指出:“从石制工具过渡到金属工具,是人类工具制造史上一次革命性转变,是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一大标志。”这看起来并不存在什么问题,然而,一位学生提出:既然人们一般认为人类与动物界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工具的制造与使用。那么,当人类进入了石器时代后为什么不能视之为“人类文明”呢?为什么必须以金属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呢?说实在的,对于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我是没有充分考虑过的,至少我很难在第一时间内给学生一个可信和圆满的解释。情急之下,我从金属工具的出现对于人类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生活条件、观念文化等一般层面,说明它对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更多的学生对于我的解释提出了新的质疑,他们在讨论中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位学生从物质属性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尽管石器工具的制造使人类告别了动物界,但是石制工具并没有改变物质的自然性质和结构,而金属工具的发明与制造,使人类从直接利用自然物质发展到改变物质的自然属性,通过人类高智慧的劳动,制造出了凝结着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新物质,使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了。
课堂实践是历史教师成长的基石,也是历史教师产生教育灵感的源头,更应该是历史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着眼点和归结点。后来,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把上面发生的课堂故事,详细地描述给我的同事们听。大家从课堂上这个偶发事件获得了许多新的启示:一是历史教学常常由于重视“结论”而轻易地跳越了本来是难以跳越的思维空间;二是我们历史教师在考虑和思考历史问题时,由于思维惯性,往往拘泥于“既定的”和“常套的”认识范围,而却忽视了具体性、特定性、发散性以及学科综合性的分析;三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与发散性思维,常常能够碰撞出闪亮的思想火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开启教师的思维“真空”。
二、叙事——反思中获得顿悟与洞见
叙事决不仅仅只是为了讲一个故事,它是通过对教学事件的深度描写,对自己教学生活实践的重新咀嚼,来审视和分析自己的课堂生活实践,体会自己教学的成败得失,从而获得更清晰的感悟,达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因为有了反思,历史教师的叙事才有了真正的理性意义、实践价值和科研特征。
有一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在课堂上讲述关于青铜器和铁器的时候,根据教材的表述:“铁器的使用虽然晚于青铜器,但是由于它质地坚硬,矿藏分布广泛,较易提取,所以被大量用于生活、生产、军事等各个领域,并取代石器和青铜器,成为最主要的工具。”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在我看来为“常识”的问题:青铜器为什么为铁器所取代,成为人类早期文明史上的一种最重要和最普遍的生产工具?学生们的讨论看起来很顺利,而且按照我的预期,学生们的回答也很“上路”。在此基础上,我又对上述问题作出了一番“标准答案”式的强调。没想到,有几位学生“心怀叵测”地提出了一个悖论:既然铁相对于铜或者青铜有那么多的优点,那么为什么人类却首先发明并使用了铜,而不是铁呢?平心而论,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加上我化学知识的贫乏和对于上述教材内容的误解,于是便不加思考地以“这大概是一个偶然现象吧”的回答应付这几位学生。但是,几位早有“蓄谋”的学生却紧追不舍地问我:“老师,你是否研究过关于铜和铁的提炼,到底哪个比较易于提取?”我当时感到愕然了,但是基于对教材的“信念”,我居然坚定地回答:“当然是铁易于提取。”实际上,我已经犯了一个常识性的科学错误。学生告诉我:由于铁(Fe)比较活泼,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铜(Cu)不活泼,在自然界中能以单质形式存在。所以两者相比之下,铜更易于提取。由此,学生们又提出了新的推断:正因为如此,人类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对自然界的认识还非常有限的情况之下,首先提取铜而不是铁是十分自然的,而不是教师所说的“偶然现象”。事后,在我请教了化学教师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中学化学中最基本的常识。
上面的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一个历史教师有必要适当了解一点自然科学常识,但是更让我们值得反思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邮差式”的教学方式——把所需教的知识内容从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上搬到教案上,然后把教案搬到课堂里,再把教案的内容告诉学生,一个教学流程就算完成了。通过简单的历史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训练把学生作为客体来塑造,把历史知识仅作为“邮件”来传递,所遮蔽的不仅是学生的心灵,实际上还包括历史知识所表现的真实世界。在这样的教学流传、教学方式中,教科书、参考书已经成为了教师的“圣经”,教师还有什么创造和超越可言呢?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篇3
[关键词]叙事本位历史事件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97
“叙事本位”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例如《史记》作为“史家之绝唱”受到后世史家的无上膜拜,其具有最完备的叙事功能和最完美的叙事技巧。《史记》中那些经典的“故事”都具有这样的特性:行动中的人物,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具体明确的场景等,由这诸种因素组合成一个个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件。笔者在八年级历史上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课的教学中,试图以叙事理论为依据,以人物、情节、场景三要素为中心组织教学。
“抗日救亡运动兴起”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情节是“九一八事变后,国共关系的变化”。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日军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是事件发展的具体场景,张学良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典型人物。
一、场景:构建特定的历史背景
叙事理论认为,故事的进展要把人物的行动放在具体的环境中以构成场景。在历史教学中也强调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察,笔者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日本侵华”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这两个内容的讲述来构建历史背景,力图使学生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的前因。日军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是国共关系变化的根源。
【教学实践】
(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日本侵华
1.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
南满铁路
日军进攻北大营
日军在沈阳城墙上射击
把学生分为两组,根据所给图片的提示,分别针对九一八事变写一则新闻报道,另一组学生以日本记者的身份报道,一组学生以中国记者的身份报道(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简单经过、结果)。
2.侵略的扩大
根据地图(地图略)指出,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1933年,日军占领热河;1935年,占领河北;策划华北五省自治……日本扩大侵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播放视频)介绍抗日救亡运动。
学生思考: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对当时的局势有何影响?
二、情节:展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在叙事理论中,情节是按照因果关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本课把“九一八事变后,国共关系的变化”作为叙事的主要情节,通过对比“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西安事变”“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等事件中国共两党的不同看法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完整地揭示了国共关系的变化历程,从而构成叙事的主要情节。情节的发展以“日本不断扩大对华侵略”为背景,步步深入,西安事变是矛盾冲突的集中表现。这种设计通过材料的呈现,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国共关系的表现及变化的过程,最终引导学生得出 “国共合作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的结论,从而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认,使情感教育水到渠成。
【教学实践】
(三)化干戈为玉帛——国共关系的变化
材料一
材料二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谴责日军侵略。
1931年9月30日,中共再次发布《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宣称“日本侵掠东三省的事变,不但丝毫不能减轻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统治的进攻,而且却正相反,正因为这些事件,中国共产党将加倍努力去推翻帝国主义的工具中国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
1.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共关系国民党:剿共,寄希望于“国际公理”,准备抗日共产党:反蒋抗日
材料三当今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体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八一宣言》(1935年8月)
材料四1935年,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蒋介石对正在进行的中日外交谈判采取了强硬的态度,调整了对苏联的态度。后又提出“打通与共产党的关系”。
2.华北事变后的国共关系国民党:“打通与共产党的关系”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材料五西安事变当天,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发表救国八项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学生思考:“八项主张”的核心是什么?其发表有何意义?
材料六如何处置蒋介石:
国民党内部主张无力讨伐张学良,并准备派飞机炮轰西安城主张答应张、杨的八项主张,谈判解决
毛泽东领衔发表《红军将领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政府电》,指出南京决定讨伐张、杨,会造成“亲痛仇快之讥,千秋万世,永难煎涤”……并表示红军愿与国民党军队“联袂偕行,共赴民族革命之战场,为自由解放之祖国而血战”。
学生讨论:哪一种主张更有利于当时中国的形势?
材料七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1936年12月27日:“十年的内战,什么来结束内战?就是西安事变。”
学生思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3.西安事变:国共关系的转折,时局转换的枢纽。
材料八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其目的在于取消国内两个政权的对立,便利于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反对日本的侵略。”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项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提议的决议案。
4.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人物:认识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情节发展的动因,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历史人物的行为往往会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在本课中,笔者把张学良设定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典型人物,力图让学生理解张学良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对于抗日战争这一阶段的史实,有些学生通过一些影视作品有所了解,但往往会把历史人物脸谱化。本课“西安事变”是教学重点,也是情节发展的高潮,笔者主要通过当事人的话语,让学生理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
【教学实践】
材料九1936年12月13日下午5时,张学良的讲话:“如蒋委员长能放弃过去主张,毅然主持抗日工作,我们马上绝对拥护他,服从他!那时甚至他对我们这次行动,认为是叛变而惩处我们,我们绝对坦然接受,因为我们所争的是主张,只要主张能行通,目的能达到,其他均非所计!”
学生思考: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十张学良一到南京就正式致函蒋介石,表示此次:“随节来京,是以至诚,愿领受钧座之责罚,处以应得之罪,振纪纲,警将来,凡有利于吾国者,学良万死不辞。”
学生思考:张学良为什么要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你认为张学良有哪些性格特点?
结语:历史事件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用叙事理论可以把这些要素进行选择、编排,增强课堂的生动性。教学情节的设计要突出事件的进程,有逻辑性,有矛盾冲突,展现“宏大叙事”,客观、真实。场景、人物的选择要围绕情节的展开来设定,避免片面。场景、情节、人物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全景叙述历史事件。
[参考文献]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历史教学反思教育叙事 篇4
一、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的提升
我从1998年至今一直从事初三历史教学,之所以能有一点点的经验,那是因为我对教材熟悉罢了,教学时间长了,自然就有一点体会和感受,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强中招、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招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
初三的教学工作是直接面对中招考试。做为初三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师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招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形成习惯。
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梵高的名言作结:“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吧,实实在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厌学。
一、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着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比较分析法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四、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人物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当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历史教学叙事
宝清四中李美琪
新课程改革开始以来,我校的教学模式日见丰富,逐步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具有我校特点的教学模式—“三学一评”教学法。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这一模式逐渐被学生所接受,并真正起到巩固学生基础、提高教学成绩的作用。
三学一评,是指自学、导学、研学及教学评价。自学是指学生课前按照教师的要求预习课文,初步了解基础知识;导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汇报自学成果,教师只负责点拨、引导;研学是指师生共同研讨疑难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最后归纳总结;而教学评价则是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师生互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达到双赢的效果。
在十几年教学生涯中,我一直承担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由于历史中考分数只有20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太多的压力,因此历史课成为学生学得最轻松的一门功课。历史学科教材中互动环节较多,“三学一评”非常适合历史学科这一特点,因此成为备受历史老师青睐的教学模式。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好“三学一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是每个历史老教师探索的重点。认知指导实践,我校历史教师正按洋思教学经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推广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以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总结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我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现在,我简单地谈一下我的观点。
新课改主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观点看,兴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因为兴趣总在鼓舞着你向未知世界挑战。“事实也证明,当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后,将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和求知的动力。而初中学生学生,活泼好动,爱问问题,有些幼稚,又很可爱,因此,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完成历史学习,改变他们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讲夏,商,西周的兴亡这一课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三学一评”教学模式如何才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得到贯彻和执行?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去“预习”,怎样才能在当堂训练后达到当堂巩固(即堂堂清)的效果?通过思考,我觉得唯有将“兴趣”贯穿于整节课堂,才能让初中历史知识在同学们的大脑中达到当堂巩固(即堂堂清)的效果。
结合这一教学模式,对这节初中历史课,我是这么设计、把握和贯彻实施的:首先用“姜太公钓鱼”这个故事,“钓”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欲望去看书,去自学。然后,欲擒故纵。有意撇开“姜太公钓鱼”这个故事,从夏朝的建立,到武王伐纣,师生互动,梳理有关历史线索,强调相关历史知识。待有关知识基本落实以后,再“展开包袱”,用“姜太公钓鱼”这个故事,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总结。
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初中学生天真、幼稚,该说的他们说,不该说的他们也说,有时课堂一旦放开,教师不易驾驭。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大组,自荐组长,组长负责讨论时推荐(自荐)代表发言、参与讨论。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个内容。先由封面图引出话题,再结合第17课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世界第八大奇迹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三幅图中三个陶俑的神态和动作猜猜他们的身份。学生讨论的很激烈,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努力推行“三学一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历史教育叙事
今年深圳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了新课改,对于我这个教了多年历史与社会的人来说,感到有点不适应,一切要重新开始,要学的东西又多,有时自己感到很无助,历史课与历社课是两门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侧重点完全不同的两门学科,在加上我今年又跨七八两个年级,有时自己在教学中会把历史与历社教学方式混淆在一起,但是通过这次网络学习后,我发现两者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这种相通与差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要开展好历史教学工作,首先就要把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学方法要能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通过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都立足于素质教育,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教育等内容,以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严格控制知识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在能力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上,也注意循序渐进。
三、教学都体现时代精神,都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教科书内容的启发性,便于学生参与教学,发挥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探究式的学习创造条件,在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习技能、以利于终身学习。再者,两门课程都又体现了学科内容的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与交叉。
四、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存在明显的不同,历史课的教学体系采取的是时序与专题相结合,即根据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自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同时围绕表现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的专题进行叙述,每课书用1课时,课文一般由10部分组成,这是历史与社会教材在体系方面的最大不同。
初中数学教学叙事 篇5
初中数学教学叙事《一次函数的概念》
孙凤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在教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发挥的作用也愈来愈大。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引起了广大的数学老师的思考。
如何把信息技术和数学课题有机的进行整合,如何进行取舍,就需要我们必须明确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教学中所存在的利与弊,发挥信息技术这一先进教育技术的作用,更好地驾驭这种新式的教育教学手段,以至于我们能组织出一堂高效的课堂教学。下面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在学习《上好课---初中数学》前后自己在教授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的概念》一课时对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学习之前本节课我得做法是: 1.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2.提出问题和思考;
3.总结归纳出共性,从而得出一次函数的概念; 4.例子的讲解; 5.练习;
以上的步骤都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虽然用了多媒体的表现手段,但对本节课的教学只起到呈现,减少板书的过程,其实在教学中根本起不到添光添彩,使之内容丰富、有效的作用,更谈不上信息技术和数学课题有机的进行整合。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数学课堂中,可以用计算机和投影仪等设备展示的内容主要有文本;图片(图形、图表);音/视频·动态效果;实时演示等几种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实时、有效的有机结合,使之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下面是我在学习之后的几点尝试:
1.(问题的引入)某登山队大本营所在地的气温为5℃,海拔每升高1 km气温下降6℃,登山队员由大本营向上登高xkm时,他们所在位置的气温是y℃,试用解析式表示y与x的关系.此时我利用了和问题背景相符的一段情景动画画面,以至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针对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相互关系时,我实时的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展示成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图。
3.在做课堂演练时,我利用了多媒体的有利于加大教学容量、增加教学力度的优势,多方面,多层次的展示练习题目,好让学生能够得到多方面的练习。
初中英语教学叙事 篇6
西泉中学 宫井顺
七年级英语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是开始真正英语学习的第一步,在英语中有这么一句谚语: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为了让学生走好第一步,教学中我总是设法创设一种科学合理的情境,让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习英语,感受学习的乐趣。
许多农村中学的老师或许都有此同感:学生的英语学习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总有那么一段距离,缺少必要的语言环境!实际上在一些英语课上,只要我们老师认真思考,精心准备,通过科学创设情境,完全可以实现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功能性。
生动形象的情境能促进师生双方相互理解,激发交流信息的愿望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像导演,要千方百计的利用实物、图片、幻灯、录音、眼神和手势等,创设真实的情境,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英语,并充分享受英语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交通工具的相关词汇时,可以事先把bike、bus、train、plane、ship 等的声音录制下来,课堂上让学生听录音猜是哪种交通工具,再引出课文内容,学生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了英语学习中去,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新课标英语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比较容易设置情境配合
教学,又如在教学“ What’s this in English? ”话题时,充分利用实物、实景,通过学生手边的钢笔、尺子等,使学生较轻松地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再例如,在讲解七年级英语Unit 5 Topic 2 Section C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写字课上,假如你(A)的钢笔坏了,你如何向你的同学(B)借钢笔?找两个同学到教室前模拟表演。
A: Excuse me,may I borrow your pen ? B: Sure/Of course.Here you are.A: How long can I keep it? B: One day.A: Thank you.B: It’s a pleasure.通过这种情境的设置,就像把真实的生活带进了课堂,使学生得到了充分训练,并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有效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实物能够吸引学生的视线,实人实景更能让他们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于是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七年级英语有关电话用语的教学中,用玩具手机作为教具,创设了一个用英语打电话的情境。(师生共同完成)
T: Hello!May I speak to Michael? Ss: This is Michael.Who is that? 2
T: This is Li Lei.Are you free Michael tomorrow morning? Ss: Yes, what’s up? T: Would you like to play soccer? Ss: Yes, I’d love to.T: Don’t forget to bring your soccer.Ss: All right.See you then.因为课前做好了预习,课堂上在老师的合理引导下,学生积极配合,成功地完成了模拟电话对话。接着再放录音,让学生听课文,然后跟读。之后老师结合课文内容和例子详细讲解电话用语相关句型,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练习,并根据各小组的表演情况分别给予扬表,“Good”、”Very good”,让参与的学生都有了一种成功感和被认可感。这样充分地调动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也在课堂表演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正确的电话用语。
最后,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写出并整理好自己小组的电话文稿。(要求: 字迹工整,内容合理,语法正确)课后我选择了部分优秀的文稿张贴在班级的宣传栏里。(附一组学生的文字稿:)A:Hello!6101188.B: Hi!Is that GongYiming?
A: Yes, who’s that? B: This is LiYuqing.You’re not at school today.How are you? A: I am not well.I am at home.B: Are you OK now? A: I’m OK now.Thank you.B: That’s all right.Goodbye!A: Bye!因为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电话用语,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让他们体验到了被认可的感觉和使用英语所获得的成功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现代英语教学中,更加需要情趣、体验和互动,由教师的讲授型教学向学生的合作探究型学习转变。同时,教师要会欣赏学生,要善于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切身体验中学会知识,并培养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一切在科学合理的情境教学中更容易实现。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篇7
在教学上运用实践法, 就是在语文作文教学上引领学生在生活中重视自己的生活体验, 挖掘自身情感, 并在个人与群体的实践性活动过程中, 通过观察、调查、访谈、关注等方式体会人生百态, 获得人生经验, 进而把自己所经历的, 所见所闻的写入作文中, 自然就会有真实的情感流露。
实践法的运用能从根本上入手, 改善学生在叙事类作文写作中出现的内容空洞无物、缺乏情感、矫揉造作的状况。
以下是在课堂内外运用实践法的几个方式:
一、观察
学生没有素材可写, 不会描写人与物, 与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身边的人事有直接关系。在作文课上, 教师可作出一系列举动, 如来回踱步、搔头、皱眉等表现焦急、烦躁的心情, 让学生观察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情, 而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教师可在学生描述时将其描述写于黑板上, 再让其他同学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来替换, 或增添词句来丰富描述的句子。这样一来二去, 学生不仅能掌握更多同义的词语, 还能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事件, 学生在写作时自然就有词可写, 描写也能更细致了。
仅仅是靠在课上对教师言行举止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 善于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观察才是写作素材源源不断的保证。如在生活中观察宠物的生活习性或亲人的言行举止, 并养成写下观后感的习惯。
二、调查
有时候观察到的东西大多数都只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具体的内心的东西就很难了解到, 这时就可以每周定一个调查主题, 如最向往的生活环境、幼年时的梦想等, 让学生在课后的时间内对身边朋友、家人或亲戚等人做主题调查, 了解对方的世界, 对方的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学生做出一份调查报告, 并在课前向老师、同学作报告, 同时谈谈自己调查后的感想。调查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而在课前作报告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这样的训练从各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能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三、访谈
访谈, 听起来似乎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但是如果能在课堂教学时给学生做一个示范, 如在作文课上, 教师随意地找一个学生做访谈, 问问其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聊着聊着, 学生就会明白访谈就是一问一答而已, 并不困难。而访谈的技巧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在访谈的过程中学会总结, 学会领悟对方经历过的事情, 学会感受其中的感情, 进而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最好让学生在每一次访谈后, 都要或多或少地写写访谈记录和个人感受, 并且选取愿意公之于众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在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一起领会他人的故事, 一起聊聊各自的感受。
四、关注
以上三种方式都可能会局限于学生的生活圈子里, 还应适当拓宽视野, 往不同的地方去观察, 或者说是关注。每年过春节、国庆节的时候, 家长们几乎都会带着孩子回老家, 去爷爷奶奶或较远的亲戚家里拜访, 又或者去名胜古迹旅游。这时, 学生对生活的体会也不应该停下来, 而是应抓住这一时间仔细观察, 比如家具摆设、灯光设置、家庭关系等, 看看他人的生活圈子与自己的有什么不同。又或者可以关注一些社会上的特殊人群, 如疾病缠身的人、名人、科学家等人的生活及其励志故事, 或是关注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动态, 尽量多地了解他人的生活, 感受不同群体的情感状态, 拓宽视野, 让自己写的文章充实起来。
语文作文教学, 不能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写作, 教师还有义务教会学生如何感悟生活, 如何成为一个能理解他人、宽以待人的人。
总而言之, 写作素材就应当来源于生活的人生百态, 悲欢离合, 离开了情感和生活, 作文就不是真正的作文, 而是一堆了无意义的文字。实践法就是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生活的各个方面, 使学生在写作时描写得更细致、更真实, 同时让学生体验人生百态, 发掘学生心中的情感, 使其在写作上充分抒发出真情实感来, 这样学生才能改正之前的写作缺点, 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严丽.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指导浅谈[J].新校园·理论 (上旬刊) , 2012 (3) .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篇8
【关键词】叙事教学法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培养能力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交流以及思维活动的运转都是通过词汇而形成的,假如没有词汇,语言的样子将无法想象。词汇在语言中的位置,就像是人人体中的器官一样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不可缺少。而在英语学习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主要是通过词汇的运用能力展现出来的。词汇教学的效果是英语学科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初中阶段是英语学习夯实基础的階段。初中生普遍反映学习单词缺乏方法,过程枯燥乏味。新课程改革其中的内容是使课堂具有趣味性,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态度的和谐发展。叙事教学法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一、叙事教学法的具体含义
叙事教学法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其主要是通过叙事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具体可以针对一个环节,也可以是教材中的一句话和一段文章。将叙事教学法融入到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的交流平台,在相对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学习语言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在英语课堂上运用叙事教学法不仅能使学生学习活动生活化和艺术化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想象、创造等心智能力。叙事教学法也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还包括教学的具体方法、过程和技巧。综上所述,叙事教学法是思想、方法和技巧的有机统一体。
二、叙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叙事教学法是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下而产生的的一种理论性的教学方式。一般讲叙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分为五种:即人类思维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叙事理论以及外语教学理论。首先是人类思维理论,某科学家将人类的思维划分为科学思维和叙事思维两种,人们通常的表达方式都是以叙述故事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想法,总结生产生活经验。二是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生活是一个故事化的过程,人类习惯通过故事表达思维,只有通过故事的形式才能真实又生活化地传递人类文明。叙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顺应了学生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提高掌握单词的效率。三是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首先要掌握叙述的方法。在交流过程中人们更倾向于注意叙述性话语,所以掌握叙事方法更容易在交流中习得语言。四是叙事理论。认为讲故事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叙述是人类认知和表达世界的基本方式。五是外语教学理论。认为培养学生灵活使用语言是语言教学的价值,叙事教学法是可以用于任何阶段和程度的语言教学中并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英语表达思想。
三、初中英语课堂中对叙事教学法的应用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叙事教学法的运用将教材中的多个单词相结合组成一个故事,通过叙述故事的方式表达单词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受限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可以随意的针对性的进行词汇教学。使用叙事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教学通常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简单复述与复杂复述。复述又分为简单复述和复杂复述两种,所谓简单复述其实就是让学生将学到的教材知识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而复杂复述则是学生采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将整篇文章进行表达复述。复杂的复述所叙述的故事内容相比简单的要复杂繁琐一点,这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也会运用复述的方式进行教学,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新学的词汇进行复述,学生反复使用自己已经十分熟悉的词语进行复述,这种复述活动不能使学生反复操练所学新词,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明显了。所以教师安排复述活动时一定要要求并引导学生使用新词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复述,也可以为学生安排课后作业进行复述活动。
2.组织或创新故事。学生在进行复述活动时主要是依据自身学到的知识,通过自身的思考想象从新组织表达。在进行复述活动时由于已经为学生的复述进行了特定的规划,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不到全面的发挥,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实施叙事教学法,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思,叙事教学法进一步提出了创建或改编故事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内涵是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所学单词自由地创建故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发散思维和自由想象,学生将所学单词运用到故事中创造自己喜欢的故事。宗旨是通过创建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灵活运用新单词。
3.创设情境,真实体验。所有东西只要是经过反复长时间的使用都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单词也不例外。而叙事教学法就是要提倡教师在教学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真实的交流平台,指导和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其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将所学单词进行利用,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单词的记忆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单词的运用能力。
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叙事教学法的采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于词汇的记忆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复述、组织和改编故事以及创建真实场景等形式进行英语词汇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交流平台。这种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填鸭式的词汇教学,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综上所述,叙事教学法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改善有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分析05-26
优化初中历史教学06-22
初中历史史料教学07-04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07-28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1-01
初中历史导入教学11-17
初中历史教学新方法10-16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改革10-21
初中历史教学的拓展07-04
初中培养学生历史教学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