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初中

2024-07-21

乡村初中(共10篇)

乡村初中 篇1

一、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农村初中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做了大量的实质性的工作,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 通过调查, 我们可以发现, 受经济发展, 教育观念, 教师能力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 农村中学化学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的, 例如, 教师观念落后, 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学习兴趣, 学生不能真正的参加到课堂实践中,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化学学习水平的提高。总之, 与过去相比, 当今的农村中学化学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还是存在问题的。

二、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影响课堂效率的问题分析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影响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但是化学实验教学在农村初中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通过调查, 我们可以发现, 部分农村中学几乎没有专门的化学实验室。有些学校即使有, 条件也是很落后, 并不能满足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需要, 这就导致教师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不能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发散性思维, 从而导致很多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不过是“纸上谈兵”, 缺乏动手实践能力, 这毫无提问要对农村初中化学的课堂效率产生不良的影响, 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教学方法单一

受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 很多毕业的大学生都不愿意到乡村任教, 多数农村中学化学教师的年龄稍大, 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学理念是比较落后的, 不能做与时俱进。同时, 受教育观念的制约,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比较低下, 最终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产生不良的影响。

3、农村化学课堂, 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的“中心”地位仍然没有确立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在课堂上居于“中心”地位的。然而, 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仍然存在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也就是说, 在当今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讲解知识, 学生在课堂上仍然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 对于很多知识也只是死记硬背,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 也不能进行发散性思维, 更不要说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必然得到限制。

三、提高乡村化学课堂效率的对策分析

当前, 农村初中化学过程中是确实存在一系列影响课堂效率的问题的, 这就要求学校要改善化学实验基础设施, 教师要革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 树立学生课堂活动的“中心”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水平的提高。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发挥实验在提高化学课堂效率中的作用

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然而, 农村中学化学并没有对实验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 很多学校的化学实验室都是从原有的教室改造的, 部分学校甚至没有化学实验室, 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实验对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例如, 在讲解PH值这一章节的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测定土壤的PH值, 让学生在对土壤PH值测定的过程对这一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2、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本来就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 单一的教学方法, 要积极进行方法创新,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媒体教学能把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声音和图片的运用也能刺激学生感官, 激发学生学生兴趣。例如, 在讲解“分子运动”这一节的时候, 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有关分析运动的视频或者图片, 把分子运动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加深学生对分子概念, 结构和性质的理解。

3、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化学课堂的主体, 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还以测量土壤的PH值为例, 在学生测量出土壤的PH值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最适合植物生长的PH值环境, 并让学生发散思维, 研究应该如何改善土壤的化学环境让植物生长的更好。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谈论, 每位小组成员都可以自由发言, 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化学课堂效率的目的。

四、结语

当前, 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中学教学水平的提高。然而, 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在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 还是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的, 基础设施不完善, 教师教学理落后, 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等。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实验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要以学生为课堂活动的中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切实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英:《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广西轻工业》, 2011 (02) 。

[2]甘茂盛、张建明:《农村初中化学改革现状分析》,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0) 。

[3]后茂清:《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6) 。

乡村初中 篇2

清晨,醒来揉揉眼睛,瞧瞧手表,还不到六点钟。抬头仰望窗外,太阳公公早已将万丈金光洒落在人间,它的脸金光闪闪,仿佛是一早醒来,精神百倍的样子。再往下看,郁郁葱葱的白桦树林里不停的传来小鸟欢乐动听的歌声,这清脆的声音时而粗,时而细,时而高,时而低。风娃娃吹动树梢的声音也时时变换调子,给清晨的白桦树林增添了勃勃生机。再往下看墙角的蒲公英和牵牛花已经向清晨的所有朋友展开笑脸,将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像招待客人似的努力绽开,如果你的房子周围全是这种花,那么每个早晨,别人都会用羡慕的眼神看你的。

中午,火热的太阳将热气推向人间。人们都在房前屋后的树荫下悠然自得地吃着丰盛的午餐。过后,你会觉得自己很没精神,可能是因为头顶上这颗已经热血沸腾的太阳公公吧!但杨树林里还是不时传来杜鹃的叫声,其它鸟大概是捉虫子或睡觉去了吧。这时,躺在松软的床上睡个午觉是最好不过的了。

乡村的下午,就更美了。迷迷糊糊睡完午觉,精神精神之后,就可以去田野里散散心了。一路上,你会看见许多正在干农活的人,有捣衣的`,有挑水的,还有耕田的……几乎各种各样的人都能瞧见。走到田野,向深处远眺,辽阔无垠的田野立刻呈现在你的面前:几乎都是绿色,绿得发黑、绿得出奇;近处,是让人心情舒畅的翠绿色。另外,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使你迟迟不肯离去。当没风了的时候,你如果仔细听,就会听到远处有:“叮咚,叮咚”的声音,你便身不由己地顺着这清脆的声音走。一直走到一条小河旁,它不停弹奏出美妙动听的歌曲,仿佛你已经进入了梦境。再望望荷叶上的小青蛙,蹦来跳去,仿佛它也被这美妙而有旋律的歌曲陶醉了。

月明人静的夜里,机灵的萤火虫从巢穴里飞了出来,树丛中马上出现了几点藤黄色的小灯笼,给宁静的夜晚增加了几丝亮彩。抬头望望,无数颗小眼睛在天空上悠然自得地享受着月光的纯洁,有的向你眨着眼睛,好像是在暗示着你;有的盯着你,眼睛迟迟不眨一下,仿佛是对你充满着好奇心,认真的打量着你。

乡村初中 篇3

十月的桂林,秋桂浓醇,秋色如醉,在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园里,秋光悠然铺展李先贤的故事。

从乡村中学走进科技殿堂

“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4年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聆听总书记的讲话,李先贤心潮澎湃,当年自己立下“科技报国”的誓言犹在耳畔,自己开始跋涉科技创新之路的起点,又浮现眼前——

1969年秋天,李先贤出生于山水名城广西桂林阳朔县。1987年从桂林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李先贤回到县里福利初中执教。

纯朴的乡村课堂、恬淡的乡间生活,催生李先贤走出山水田园的渴望。在福利初中教书之余,他坚持自学大学课程,并在1990年考入桂林市教育学院进修数学专科,他更加如饥似渴地读着能找得到的与数学理论相关的书籍,丰盈自己的学识库存。

20世纪80年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计算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推动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李先贤敏锐地抓住这一科技发展动态,凭着自己的数学特长,投身到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工程领域。

自学5年,1994年,李先贤获得在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并顺利完成学业。

通向科学殿堂的路,李先贤走得更坚定。1999年,李先贤以优异成绩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毕业。

2003年至2010年8月,李先贤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2005年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6年至2007年在英国从事为期1年的访问研究,而后获聘北航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潜心投入我国计算机软件与信息安全方面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从一位普通的初中教师到一所知名大学的教授,李先贤经历了艰辛的磨难和困难的求学过程,这样的传奇故事让人感佩,李先贤笑着说:“沿着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去做事,累也觉得快乐。别人看来很难的事,我觉得只要坚持不懈,只要不怕失败,就一定能做到。”

国家信息安全技术领域,广西有了领军人物

2010年9月,李先贤作为“漓江学者”被引进到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2011年被聘为广西首批“八桂学者”(多源数据处理与安全)特聘教授。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网络的超速发展,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广泛应用计算机及互联网进行生产、管理、运作,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逐步加深,全球频频出现与互联网相关的信息安全事件。小到窃取别人的信息,如身份证号码、各种银行密码,借此来盗取他人的钱财;大到银行数据被篡改、政府网站被黑掉,甚至窃取国家机关机密等。网络安全逐步受到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重视,有更多的学者、专家投注时间、精力去研究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并提出应对网络安全的战略举措。

李先贤再次以科学家的敏锐性,抓住网络安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他说:“计算机技术深入渗透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并推动产业发展和社会变革。而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变化快,涉及诸多学科领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

面对新的科技浪潮,李先贤立下了“科技报国”的志向:“我们科研人员把自己的研究与国家的建设、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才是真正的科技报国。”

在研究中,李先贤创新融合了计算机软件、信息安全以及代数和形式化理论而形成的创新性技术和方法,提出具有原创性的密码协议代数模型和理论、密码协议安全性分析算法,研制高效协议安全性分析系统(ACT-SPA),发现未见公开的安全漏洞;针对网络的安全威胁,提出了在信任管理、安全传输、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一系列的算法和技术方案,为可信分布式系统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持。将软件行为的正确性约束贯彻于构造过程;基于代数和形式化理论提出软件操作模型,为面向需求的服务软件开发提供了更广泛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这些研究结果和系统已应用于国家重要工程,取得显著效益。

李先贤还着力于解决大规模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分布式系统安全、网络化软件的可信性度、服务软件的可信构造等基础性科学和技术问题,先后主持了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子课程、国家“973计划课题(前期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国防科研等多个国家项目,研制了网络安全协议分析系统。在国际重要期刊、一流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家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30余篇,获多项发明专利。

为此,李先贤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国防科技一等奖1项,并获聘评广西首批“八桂学者”及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

各学科知识的集大成,最终“结出”了一项项成果,李先贤说:“不管是枯燥的数字公式还是繁琐复杂的程序,任何事只要做,就应该力求做到最好。”

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是其中确定的一项重大人才工程,该计划以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为核心任务,通过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支持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nlc202309021803

2012年8月17日,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准,由中组部、人社部等11个部门和单位联合推出“万人计划”,这是我国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特支计划”,是面向国内高层次人才的支持计划。总体目标是,从2012年起,用10年左右时间,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支持10000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开发体系,将为人才强国战略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及“万人计划”的实施,成为我国科技界关注的热点。

2013年,科技部公布“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及“万人计划”入选名单,李先贤成为广西首位入选的科技创新信息安全领域领军人物。

团队是通往“科技报国”之路的最好伙伴

作为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长,多年来,李先贤为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主开设多门课程,并着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李先贤告诉学生:“我们首先要对计算机领域有足够的了解,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然后再去发现问题、发现各种问题之间的联系和缺陷,并融合多个学科之间知识,才能参透其中奥秘,并找到解决答案的钥匙。”

教书育人的同时,李先贤还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李先贤常说:“一个成功者的背后不仅要有坚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要有一支精诚协作的团队。团队,是通往‘科技报国’之路的最好伙伴。”

李先贤严格要求自己,在科研中踏踏实实做学问,在团队建设中全力带动大家奔上科研创新之路,他常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同事:“在团队里,我们首先要想的是能为这个团队贡献些什么,才能获得成长,有所回报和收获。”

计算机是一门发展很快的学科,必须不断地创新,才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如何才能创新?面对团队成员的困惑,李先贤说:“我们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并坚持努力去做,一定会有所收获。”

凭着良好的科研管理能力,李先贤组织研究队伍进行科研攻关,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项目、国家“973”课题、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子课题及国防科研等国家项目。目前,他在广西师范大学带领的团队在数据安全、云计算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并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以及广西农牧行业龙头企业——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等组建广西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国家和广西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在多源数据发现、资源集成与处理技术以及智慧工业等应用技术方面开展技术创新研究。

28年如一日,李先贤从乡间走来,带着“科技报国”的坚定信念,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了实现梦想,他和他的团队还将在科技创新之路继续前行……

乡村初中新目标听力教学浅探 篇4

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听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听懂日常情景对话,并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清事件因果关系。但是目前乡村初中英语的听力教学还处于起点阶段,距新课标所规定的目标尚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听力理解障碍何在?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听英语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

二、教师对待听力教材的态度决定学生听力水平

《新目标英语》教材中的听力题型主要为:Circle Number,True or false,Match,Check,Fill in the chart,Complete the conversations with words,Write some words in the chart几种。它们属于比较容易的听力题型,从而导致许多教师喜欢习惯性地按照教材固有的设计模式进行听力教学。教师只喜欢简单化地处理教材中的听力教学内容,或把听力材料当做阅读材料讲解生词语法,却忽视教材中听力难点问题的教学。部分教师认为教材听力对考试针对性不强,长期以来对学生听力的训练并未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教材听力历来是中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

三、初中英语教材中听力教学的难点问题

教材中有相当部分听力内容是比较容易开展教学的,特别是初中低年级段听力较容易。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新目标英语》教材,存在以下几个难点问题:

(一)语速快,学生对弱读、重读、失爆、重音转移等美式与英式语音的转化不适应。

《新目标英语》从八年级(下)开始,英语听力读音的语速变快,这成为学生听力中的一个障碍。部分学生受母语干扰,习惯用中文逐句逐词翻译出来,不能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影响了反应速度和记忆效果。有些英语教师讲课语速比较慢,学生养成习惯,遇到正常的语速的听力材料不能适应。如再遇到一些连读、弱读、重读、失爆,重音转移等语音语调的变化便感觉无所适从,对发音相近的词不能正确辨别。同时部分教师平时不重视教材中美式与英式英语语音的差异问题,学生在考试中就会不适应,所以美英读音的差异问题成为一个难点。

(二)听力文本中的词汇障碍。

《新目标英语》的一个特点是教材中的生词很大部分是通过听力文本呈现的。在听力文本中,如果学生对一些关键词全然不知或一知半解,则会直接影响对听力内容的理解。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我们必须对词汇进行有效突破。

(三)听力文本中的听力文本长,填写信息多,语法、句式难点问题。

《新目标英语》的另一特点是教材中大量语法知识是通过听力文本呈现的,这成为听力教学中的重难点。听力文本中的疑难复杂句式及不常用的口语化句式是学生听力理解中的一大障碍。

四、英语教材中听力教学难点的突破

(一)语音难点的突破。

笔者在七年级(上)进行音标教学后,充分利用教材语音练习部分学习音的弱读、同化、连读,音素的省略和失去爆破等。在平时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英语连贯发音的练习,同时鼓励学生听英文歌曲、看英文字幕电影,训练听力和单词及一些地道的英语表达。重视《新目标英语》词汇附录中部分标出两种读音的单词,对美英发音进行对比性训练。训练要领是教师播放磁带切忌领读,模仿为主,加强实践,适当讲解。

(二)生词、句式与语法的突破。

如果上课时教师只是根据教材的设计放两到三遍录音,也许会有部分学生能完成教材中设计的题目,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完成以上的听力任务。笔者听前先清理生词与语法障碍,以教材提供的图片呈现新单词及新语法,然后进行听力活动。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文本长、填写信息多的突破。

在听力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文本长、填写信息多的情况,教师应设置一个任务明晰的表格,便于学生边听边思考作答,这样设计,班上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听力任务,这对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非常有效。

最后,在听力教学中,除了平时要加强听力基本功训练,培养一些听力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提前审题预知要听的重点,提高捕捉信息的准确度,这样降低了听力材料的难度;养成抢记内容的能力。听力材料中的一些数字、地名或人名等细节信息需借助笔记,做笔记时只要记主题句和关键词,特别是对那些听到一时拿不准、写不出的词,要学会用音标作快速记录,这样可以在录音结束后为自己创造追忆的条件。另外,在做题过程中,如遇到听不懂的,要舍得果断放弃,集中精力,跟着磁带速度走,切不可瞻前顾后,一误再误。听力录音结束后,不要急于答题,要利用头脑中还保存的短暂记忆和记录的内容,对那些不太肯定的答案进行语法上的推敲,力争答题准确。

五、结语

教师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应该重视课堂听力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遇到教材听力难点时,教师应该多思考有效的教学设计,创新听力教学方式与方法,不要被教材的设计“束缚”。在有效化解教材中一个个听力难点的过程中,学生的听力水平定会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昌华.浅谈英语听力测试技巧[J].学周刊,2011(07).

[2]王传婧.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初探[J].中学英语园地(教学指导),2012(21).

初中的乡村游记作文 篇5

往里走,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映入眼帘,金灿灿的一片。接着走,黄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绿油油的叶子,还有五颜六色的小小的果实,随风摇曳。随后,你会看见许多的小池塘,远处还有几头水牛在哞哞叫。再往里走,就来到了我的大爷爷家——一座红砖黑瓦的两层小房子。

我到的时候,妹妹已经在门前的场地上等我了,我俩很快地玩了起来。我们在场地上转了一圈,这里很大,大人们都在这儿聊天。我们则决定玩躲猫猫。我先躲,她来找。我躲到了场地左边的一片小树林里,这里也很凉快。可是过了好一会,她还没来找我,我就急了,赶紧回到了屋子里,原来他们已经开饭了。

我们吃完饭后,又来到后院玩。到了后院,发现大爷爷家有鸡!其中几只大公鸡,竖着大鸡冠,耸着长尾巴,在小路上趾高气昂地散步,连瞧都不瞧我们一眼。哼,居然小瞧我!我冲到家里,抓了一把米,往地上一撒,那几只公鸡放下了傲慢的身姿一下子冲了过来,把米都吃光了。几只小鸡仔没吃到,急了,这儿啄啄,那儿刨刨,可爱极了!

我们又来到菜园里逛了一圈,这是什么那是什么,问个不停。当我们弄清一种叶子像眼睛的植物是蚕豆时,旁边的姐姐冒出了一句:“啊?那不是韭菜吗?!”“笨啊,是蚕豆!”我和妹妹一起说。姐姐有悠悠地补了一句:“我也是醉了!”大家都笑翻了。

乡村初中 篇6

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显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这种意义上说,实现多媒体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是课改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是各项事业进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就像是冬去春来四季轮回一样,谁都不可阻挡,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教育要跟上时代步伐也必须不断改革。“生本课堂”无疑是改革的方向,而应用多媒体手段,改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优化探究的实效性,则是提升生本课堂一个有效切入口。

是多媒体的自身优势使然 “生活即课堂,社会即教育”,怎样把社会万象以巧妙的方式形象地传递给我们的学生呢?多媒体教育技术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发挥了它独有的优势。多媒体以其丰富的图、文、声、以及交互性,生动、直观、及时、形象地呈现着社会生活,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去自主探究和体验生活,这样呈现给我们乡村学生的将是另一番思想品德课的天空。

2 多媒体与思想品德课整合的尝试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计算机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把静态、一维、难于理解的材料融于图像画面中,产生非常丰富的多媒体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笔者在思品课教学实践中运用CAI课件精心设计新颖的新课导入形式,突破窠臼,不仅抓住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开一扇知识殿堂的大门,关键是创设了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之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进取型学习状态。如在讲述七年级“众人划桨开大船”这目内容时,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欣赏一段传统节日——端午节赛龙舟的视频资料,立马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贴切地进入到课堂情境当中。

运多媒体信息技术,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呈现热点 针对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充分让多媒体课件来层层化解,以直观的图片、图示和图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无法亲自参与的社会实践课程化,充分拓展了课堂,解决了教学实践中的难点。

如七年级下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目,调查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这一活动需要有查阅资料的渠道,需要找到我国权威的信息发布,可在一些乡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无法找到这么权威准确的信息。因此,笔者把这些信息整理成表格用多媒体呈现给大家,让学生看到这些具体的数据,在数据比较中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

课堂检测,增加人机互动 以前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最后一个环节——课堂检测中,学生回答和教师评价的形式都比较呆板,要么是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要么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回答问题也不积极,起立回答问题也很紧张、局促,再加上乡村学校的学生本身就腼腆,所以往往语无伦次,言不达意。笔者尝试信息技术与课堂内容融合后,课堂就有了生命力。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幻灯片中制作带有动画效果的习题。如插入一些动作按钮,当学生答对时就给予表扬,如“恭喜您,答对了”“好样的,继续加油”;当学生答错时就给予鼓励,如“你还需要努力”,通过人机互动,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快乐地获取知识。教师还可以通过空白的多媒体幻灯片,请学生来设计,然后课堂上展示。这样,多媒体就真正融入了课堂、融入了学科,多媒体技术就会得到深度应用。

思品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开启学习新模式 教师在课前做一个多媒体课件,并传入“云盘”,学生星期天在家里进行视频学习,在家里完成后面的基础练习,然后再传入教师云盘,教师在课前就了解了全班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这样多媒体与学科融合的课堂,让课堂从以往单向传授为主变为解决问题为主,并可根据问题进行针对性强的个性化的分层教学,颠覆了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还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资源局限性这一弱点。教师只需轻松点击便可使思品课堂拥有海量的时政素材,在课堂情境模拟中营造真实情况,教研组同科教师还能轻松地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每年不断完善,减少了以前许多的重复劳动。全校通过年级和教研组整体推进,教师自主创新和个性实践,多层次深度推进多媒体技术与思品教学的融合。

3 多媒体与思品课深度融合的注意事项

多媒体与思品学科教学要从“辅助”走向“融合”,处理好“技术”与“内容”的关系 以前过分强调了技术和多媒体的声、光、电,在多媒体与学科内容服务方面理解得过于浅薄,仅仅把功能强大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某些内容或教学的某个环节,注重了它的新奇性而没有发挥它的功能性。多媒体技术与思品学科的深度融合应让技术体现思品课的精髓,体现思品学科的思维。这一点笔者在以前做的不够,将来需要继续努力。

多媒体与思品学科融合要适度,处理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与多媒体运用的关系 媒体运用并非越多越好,以多媒体教学代替、取代教师讲授是不可取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是任何技术与机器都不可替代的,尤其是思品课的思想性、情感性等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授课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对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积极引导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

因此,要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三维目标,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思品课堂上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展示与传递,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资源生成,是任何现代媒体都难以取代的。要把多媒体的功能发挥到极致,要让它为我所用,让多媒体带给乡村学生广阔的天空,而不是绑架学生。

参考文献

乡村初中 篇7

一、乡村地区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误区

当前, 在乡村地区, 初中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其笔试能力不错, 但一遇上需要用英语口语进行交际时, 往往结结巴巴, 语无伦次……有的学生性格内向, 不善于开口, 或者是由于怕在同学面前出丑而上课不积极主动发言, 学的是哑巴英语, 只能心知肚明, 长期如此, 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根本不能用口语来表达。有的学生因平时过分强化语法意识, 一味地计较语言形式的完美与否, 从而造成交际时思维紧张, 口不应心。部分学生死读书, 读死书, 交际的内容只能源于教材, 而不能结合生活实际, 交际锻炼的机会太少, 缺乏活学活用的经验, 不能跳出教材, 缺乏应有的灵活应变能力。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与人交流和交际的能力, 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和交际的能力, 要让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这是英语教学工作者的重要目的和任务。我们不妨反思一下, 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 我们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 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 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是教新词、讲语法、做练习, 应对各种考试, 有多少教师能把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教学的中心任务?所以,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的症结还是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在课堂上纯粹的语言操练活动,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际活动, 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当作主体而非以学生为主体。这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观是格格不入的。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选择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教师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来进行。一切为了学生, 意在使课堂教学不再限于帮助学生学习知识, 而在于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因此, 乡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激活”书本知识, 变无声的书面语言为有声的乡村生活话语

英语教学大师克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的交际环境,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现行中学英语新教材吸收了当今世界最新的外语教学理论成果, 无论在课文内容, 课文编写的结构体例方面, 还是在练习的编排以及教学要求方面都突出了语言的运用。教材的内容也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正如新教材序言所述, “教科书着重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 并且设法通过有意义的、饶有兴趣的、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活动进行教学。”新教材所提供的书面材料一般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对话一般是生活交际话语经过加工的记录, 它承载着英语语音、语法、词义、表情等多方面的信息。课堂教学活动首先要把这些无声的书面教材通过教师的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激活为声情并茂的话语, 促使学生迅速、准确、全面地认识并熟练地加以运用。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项目编号:BGA060028)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笔者常常结合乡村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先操练一些浅显易懂的与课文有关的语言材料, 激活一下兴趣, 再让他们听课文录音后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 接着模仿跟读, 体会朗读, 再俩俩相互实践操练——直到最后学生脱离课本声情并茂地表演。整个的对话、练习、活动都是学生唱主角, 死板的教材被激活了, 被学生内化了, 学生的口语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三、“激活”乡村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应用到乡村生活实践中去

维果茨基的教育理论强调了活动在培养人的主体意识方面所具有的特别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他认为, “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 他们只能产生于人民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事实上, 英语口语教学的目的不是要把众多的学生都培养成为语言学家或语法专家, 而是为了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让更多的人懂英语, 会用英语进行社会交流与交际。所以, 过去“带着教材走向学生”, 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语法, 讲大量的题型, 为了应试而教学的方法是不妥当的。现在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创造学习, 这是一场深刻的教学改革和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改革。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各种各样的, 他们的智商、情商和语言学习能力也各有千秋, 然而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提出的问题也会是形形色色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足够的准备, “思够量足”, 必须具备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并有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学生的好奇心必须保护, 学生打破逻辑的思维必须鼓励, 在英语教学中已经“激活”的生活实际必须使其“优化”。

然而, 从另一方面来看, 大部分远郊地区的乡村中学生在学习上还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 书上写什么, 他就学什么, 老师教什么, 他就跟着学什么, 老师布置什么任务, 他就完成什么任务, 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予以正确的引导, 引导他们注意书本与乡村生活的结合, 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譬如, 初中英语教材中编排的对话形式体现了极强的语言功能, 笔者在学生的精彩表演后, 又设置出其他的几个情景, 在组织英语口语交流和交际时, 把教材固定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乡村生活实际中去, 要求学生按乡村实际情况作答;又譬如, 今天课上学了一篇短文, 或故事, 或人物事物介绍, 或知识小品文等, 笔者就会布置一篇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乡村生活写作训练, 要求学生能按提示要求回家写好草稿, 待第二天“Free Talk”时间“One By One”地讲给大家听。同时, 要求学生们在课间进行日常用语交流, 并尽可能把自己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交流中去。这样既巩固了新知识, 又完成了交际, 不仅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 而且激活了学生的乡村生活实践。

四、“激活”教学过程, 变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际活动

传统的英语教学大多是“照本宣科”﹑“按章办事”, 教师把要讲的都讲了, 学生把要做的都做了, 教与学的任务就算完了。课堂教学完全是一种“讲解式”、“填鸭式”教学, 学习者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 英语课往往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

哈贝玛斯的教育理论认为, 人类的存在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个人为基础, 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际做起点的。这种交际是人们在没有内在与外在压力与制约的情况下, 彼此真诚敞亮、交互共生的活动状态。英语口语教学只有搬进乡村生活课堂, 变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际活动, 才会得到明显的效果。诚如杜威先生所言, “对别人、对他们的活动和目的的强烈兴趣, 是使个人的活动更开阔、更丰富、更有启发作用的自然源泉;当物理的、手工的、科学的兴趣和种种事物打成一片的时候, 就有助于自我的不断扩大。”

鉴于教育教学理论与远郊乡村中学的实际, 教师在“激活”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四点:

一要立足于平时, 问候、打招呼、命令、自言自语、提问、解释问题、说明事物、讲故事, 等等, 这些形式在课堂上能用的要尽量采用。生活中常见的交际语言在课堂上用惯了, 学生自然也会掌握, 正所谓“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二要“激活”教学过程, 除了要激活教材, 激活乡村生活实际等以外, 更重要的是要激活学生, 激活课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首先要尊重这个主体。没有学生对所学语言的乐意接受, 没有学生的主动合作, 就不可能创造出一个既宽松又催人奋进的课堂气氛。所以, 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或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及时捕捉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采用多表扬、多鼓励的方式, 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和自豪感, 激发其学习运用英语的热情。

三要讲求民主, 倡导合作, 努力提高主体学习效能。教师要积极转换角色, 变知识的传播者为积极的参与者, 真诚地投入活动, 利用自己的经验和阅历, 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面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 当好导演, 把好语言关,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要尽可能地把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 让他们通过相互间的合作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心理学研究表明, 讨论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表达更迅速、灵活, 发挥更加自如, 以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因此, 乡村英语课堂教学在强化学生口语表达、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如能做好全方位的“激活”, 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课堂气氛就会相当浓厚, 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得到极大提高, 课堂口语教学的效果也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Vivian Cook.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8) .

[2]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80-82.

[4]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乡村初中 篇8

现在, 就我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怎样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浅浅的认识。

一、教师引导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否上好每节体育课, 并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键是教师要选择新颖的教学内容和适当的难度。只有选择新颖系统的内容, 并把握好教学的难易度, 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 在练习中获得新知识。教学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难度太大即使学生通过努力仍有大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 学生就会厌倦、消极。如果没有难度, 学生不用练习就轻而易举的达到要求, 就会使学生不屑一顾。只有难易适度, 学生通过练习, 大部分学生可以达到要求, 学生便有了一种兴趣感、满足感。学生在这一练习过程中, 不断产生满足身体和精神需要的运动体验, 这种体验会带来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关注, 提升和参与。所以说, 教师选择新颖教学手段和适宜的教学内容, 是激发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的关键。

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保证

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 注意是人心里对某一特定对象的专注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中, 是对事物的感觉、思维的反映, 学生没有注意就不会产生学习兴趣, 从而也就谈不上教学任务的完成。

注意分被动与主动, 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 没有自觉的目的, 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 它是有外界条件或个人爱好所产生, 例如, 运动场上新奇的道具, 显眼的标志, 都会使学生被动注意, 而学生的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学生对某些事物, 并不感兴趣, 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会注意。例如, 部分女同学对足球并不喜欢, 在运动场上更不愿意奔跑抢球, 但教学中有这样一项内容, 她们就不得不参加练习, 实属无奈。在教学中, 运用注意规律, 保持学生的注意, 就要利用各种注意因素, 把学生被动注意引到主动注意上来,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习任务顺利完成。例如:在上实心球课时, 我在实心球场地上用不同颜色的彩带, 放在不同的距离上, 故意引起学生被动注意, 学生便对实心球的练习产生兴趣, 学生由被动注意变成了主动注意, 加上学生对掷实心球的动作要领逐步领会, 教学便会达到预期目的。

三、新颖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在体育教学中, 根据教材和特点, 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球类教学中, 同时使篮球、排球、足球时, 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该项目所掌握和理解, 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项目去练习。由于是学生自己的选择, 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对球类的学习兴趣。

另外, 我在体育教学中, 按学生技能水平的高低, 搭配分组练习, 让技能好的学生当“小教师”。由于是学生教学生, 同学之间, 倾注同学情, 学生心理负担小, 胆子大, 也放得开, 所以, 学生学的快, 掌握的好, 常常起到了老师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譬如, 我在跳远教学中, 根据学生实际水平, 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练习, 把成绩相近的同学分在一组, 并给每小组定出适合的目标。由于小组内之间的成绩接近, 通过练习, 有可能超过其他同学, 他们就有了一种竞争意识。学生经过努力, 并在小组中取得了名次, 学生就有了成就感, 对跳远这个项目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不分组练习时, 程度差的同学就有一种自卑感, 在跳远项目练习时, 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使成绩差的同学难以对跳远项目产生兴趣。

四、培养自主参与意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学生对体育知识, 技能技术有好感, 这种探索的好奇心会诱发学生的动机, 学生会主动把教学难点转变成问题提出来, 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使学习感兴趣得到巩固和加强。例如:在排球教学中, 先让学生凭自己的主观印象自主练习, 或在小组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赛。在比赛当中, 发现了诸多的技术问题, 学生提出来之后, 我根据实际问题, 把排球基本技术和动作要领、规则分解开, 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 教师进行认真的讲解和分类;使学生在“玩”中获得排球知识。由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学时就非常积极主动, 使体育教学中“教与学”达到完美的结合。

学习兴趣是学生动机最活跃, 最现实的因素, 是学习成功的内在动力。在实践中, 提高学生学习方法, 还有很多, 它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寻觅、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 以便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取得重大突破。

摘要:目前,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兴趣的培养占有重要位置。兴趣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 自觉, 充满热情的认识倾向, 是学习中最活跃的一种因素。

乡村初中 篇9

1 艺术修复乡村的目的

乡村建筑正在走向落寞,而建筑是文化的表现符号之一,要想挽救一个乡村濒临灭亡的传统文化,就要借艺术的力量修复乡村建筑,因为修复乡村建筑的同时就是在修复乡村本身。

1.1 建立更适合东方人的活动空间系统

建筑物是人们经常待着的地方,但因为不同地域的人具有差异性,在生活习惯、喜好特征等方面有所不同,这样一来,根据地域性来划分,不同地域的人需要不同的活动空间系统。就像是东方人更喜欢硬质的家具,比如红木桌椅,而西方人更喜欢舒适柔软的家具,比如沙发,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喜好,所以,乡村建筑的修复和发展不应该牵涉太多西方传入的现代元素,而应该加入更多的我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元素,让乡村建筑在艺术化的同时更适合东方人的使用需求。

1.2 建设新生后的现代中国乡村

乡村建筑复兴的一大目的是建设一个有精神灵性、邻里相互关怀和仁德对待他人,不失其基本伦理规范的现代中国乡村,而不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所谓的新乡村。它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借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化新乡村。在现今这个充斥着各式各样文化的时代里,传统乡村建筑不仅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不被外来文化影响,还要找到发扬光大自身的办法,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根据国内艺术文化手段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借艺术手段介入部分领域带来新发展的强大能力是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所以,目前需要考虑的是运用的方式、方法等。

1.3 提升个人与社会的凝聚力

村民也许会向往大城市的生活,但是,乡村是他们的家,无论谁都想保有自己家乡那些即使传统也不失流行元素,并能很好地立足于现代生活的乡村建筑。在尊重村民这一愿望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手段发挥乡村建筑的个体性和差异性,有利于构建多样化的乡村文化,并以此提高个人联系社会所共有的凝聚力。我国传统乡村建筑是在乡村生活的人可共同感受的文化,所以,使乡村变得生机勃勃既是村民所喜闻乐见的,也是延续传统文化、提升借由文化联系的人与社会的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2 艺术修复乡村的方式和方法

2.1 尊重传统营造法式,善用修复技术

自古以来就有不少文籍记载了传统建筑的建筑形制、工程做法等,这表明,传统建筑有其传承已久的规范。在这个基础上,对传统乡村建筑的修复既要利用好当代科技,令建筑焕然一新,也得确保传统乡村建筑的本质没有太大的变化。例如,有些建造年代过早的建筑规划不合理,楼房之间没有留出足够的空位给来拜访的车子停留,诸如此类的问题通过修复可以改善,但是,不可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随意改变房屋本身的布局。

2.2 发挥与生活密切相关部分的作用

乡村文化中包含许多东西,比如代代相传或者仅在某一地区流行的一些传统手工艺。在对其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并找到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或关联性较强的元素,然后针对这些元素对进行专门性的加强和发展推广。此外,还可以找到地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对其进行现代化的艺术加工,并以装饰符号的形式在乡村建筑中使用,让传统的地域文化、乡村文化以一种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的新形式出现。

2.3 复兴岁月传承的民族节日和仪式

曾经生活在这片广阔土地上的祖先们为后代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并通过口口相传、文字记载等方式让其流传于历史的长河中,其中有些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踪迹,有些则仍旧留在发展相对缓慢的乡村里。因此,适当融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文明习惯等元素来复兴祖先所创立、发展的民族节日和仪式,有利于构建新的乡村文化,即用艺术修复乡村。这种做法对乡村建筑来说也是可行的,比如祭祀活动一般是在固定的乡村建筑里举行的。在一定基础上利用一些现代元素对这一活动作出相应的改变,有利于乡村建筑的复兴。

2.4 营造和谐的乡村建筑修复环境

艺术修复乡村实际上是个比较大的工程,而在这一工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乡村建筑的修复和新发展要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并以此建立新的保护标准。另外,还要对乡村建筑各个部分应赋予的艺术价值进行考量、评估,以便最佳地使用艺术资源修复传统乡村建筑。

3 结束语

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环境中,我国传统乡村建筑的发展可谓举步维艰,而要想突破这种困境,不仅要在技术修复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手段修复乡村文化,还要弄清艺术性乡村建筑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从而更好地定位我国传统乡村建筑的未来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传统乡村建筑面临遭破坏和可能消亡的困境,在一成不变又缺乏个性、样式单一的水泥建筑面前,我国传统乡村建筑要想找到出路,就必须依靠某些手段进行复兴。根据我国传统乡村建筑目前的发展情况,提出一条复兴之路,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用艺术修复乡村。

关键词:乡村建筑,建筑复兴,艺术修复,乡村文化

参考文献

[1]谢志贤.乡村建筑传统与革新的探索[J].建筑设计与规划,2012(03).

[2]方松林.乡村建筑发展观[J].艺术理论,2011(08).

乡村建设不等于建设乡村 篇10

乡村的凋敝、空心化早已不是新闻,反哺农村也成为当下比较重要的话题。据不完全统计,近些年,点缀在全国至少40余处土地上的乡村建设实验,大致可以划分为知识分子主导以及政府主导两种模式,这也是百年来中国乡村建设的两条线索。

回看民国乡村建设的那段历史,人们常常用“失败”这样的词汇来概括。今天乡村建设的再兴,说明了历史上那些“失败”的乡村建设只是暂时画了休止符,它是一场未竟的事业。

乡村建设这一概念是在“乡土中国”视野下诞生的,“乡土中国”則是随着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把中国置于世界的视域中而催生的。“乡土中国”常常被想像成一个与中国的现代化背道而驰的概念,正因此,我们才能看到一波又一波的知识分子奔往农村的场景,也记住了晏阳初、梁漱溟、董时进、陶行知、黄炎培等名字。

据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统计,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前后有团体和机构600多个,各地实(试)验区有1000多处,其中包括阎锡山“用民政治”以及改革村制的设想。涉及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地方自治以及政权建设诸方面。可惜,这幅乡村建设蓝图未及从容展开,便因各种原因匆匆收卷。

再看今天的乡村建设,同样是在文化下乡、城乡商业互动、农民教育等方面下功夫,内核与当年并无太多实质的差异。

前些时间,有哈佛女博士质疑“碧山计划”依然是“知识分子做知识分子的,农民做农民的”。“碧山计划”在乡村建设中有多少代表性不说,知识分子和农民常在两个维度中做事却是常见的事实,这和梁漱溟当年所感慨的乡村建设者与政府应分而不分、与农民应合而合不来,如出一辙。

今天,面对在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广西等地陆续蓬勃开展的乡村建设,虽然知识分子常常有着足够的真诚与热情投入其中,并不乏重现当年晏阳初举家搬离闹市、迁居定县的忘我精神,但是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巨大的理念鸿沟是一直存在的。

百年乡村建设之路,大体上总是跳不出知识分子或政府主导、农民接受帮助安排的模式。 对此,梁漱溟曾说,乡村建设是整个社会的建设。言下之意,乡村建设并非仅仅关涉乡村一维。

上一篇:淡化语法下一篇:安全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