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语法

2024-07-21

淡化语法(通用7篇)

淡化语法 篇1

语法, 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的结构、运用法则。它是语言结构、运用的规律, 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在阅读和表达中, 借助语法的逻辑思维功能, 能够更为全面、理性地认识语言的本质, 掌握运用规律, 进而还能具体地为语言的理解、分析和语言运用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和清晰客观的评判标准, 特别是在以句子尤其是长句为分析对象时体现得更为充分。因此不难理解, 如果淡化甚至抛开语法, 仅凭感知去阅读、去理解, 仅靠习得去学习、运用语言, 就难免会少慢差费。

80年代中期以前, 现代汉语语法 (另外还有修辞和逻辑) 是当时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涉及的不亚于高等院校文科《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内容, 当时考试, 包括中考和高考在内就直接有一些语法判断和分析题目。现在回首, 才知道, 当时所学的先是《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1956年制订) , 后来取而代之的是在此基础上修订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 (试用) 》 (1981年修订, 1984年正式推出。自此, 再无此类国家层面上的新文本, 也就意味着这一系统现在仍然是中学语法教学的唯一合法依据) 。当时对语法的重视, 确实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是目的不明确, 老师为考试而教, 为教而教, 学生为考而学, 缺少学习的内需动力;二是学习内容不切合学生实际, 片面求全求系统, 有些繁难偏多, 学习起来困难较大, 投入的时间与实际收效未能形成一个合理的比值;三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东西多, 讲得多, 用得少, 注重名词术语多, 借助语法培养阅读和表达技能少, 静态语言分析的倾向比较明显, 学用脱节, 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导致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正是存在这种种问题且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因而在80年代末提出了“淡化语法”。 (《语文学习》1990年第10期开始关于“淡化语法”问题的讨论, 则是一次集中的反映) 显而易见, “淡化”一词是针对当时语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强势地位而言的, 其初衷本非讨论语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存废, 而是探求怎样改变当时语法教学“过度”的局面进而达到“适度”, 寻求“教”和“学”的新路, 诸如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语法的问题, 如何居高临下、统筹兼顾明确不同学段语法“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和“怎么学习”的问题等等。可未曾料到, 讨论归于沉寂后,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不是“淡化”了, 而是渐渐被“淡忘”了, 其地位可谓江河日下。为了证明此言不虚, 下面把在语文教学中最具权威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2001年实施) 中对语法的表述作一个比较分析, 就可以看出这一变化。 (高中学段不管是原来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还是现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 都难觅“语法”二字。高中只用不学, 很显然, 国家语文课程管理者是把语法学习的任务全部交给初中了。)

《大纲》:

了解词的分类, 短语的结构 (并列、偏正、主谓、动宾、补充) , 单句的成分 (主、谓、宾、定、状、补) , 复句的主要类型 (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 限于二重) 和常见关联词语的用法。

《课程标准》: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附录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一.词的分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二.短语的结构:

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三.单句的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四.复句 (限于二重) 的类型:

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五.常见修辞格: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两相比较, 不难看出, 二者都是用“了解“来规定语法的学习程度, 但不同的是, 前者只是静态的知识目标, 后者进而提出了着眼于实际的运用目标———这就反映出“课标”较之“大纲”在学习理念上的进步;另外在语法内容的呈现上, 后者也较前者全面。然而, 结合“大纲”的上下文分析, 很容易看到, “大纲”给予了语法一个独立的地位——它是在“教学内容”的表述中把“语文常识”排在第四位与“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课文”“课外活动”相提并论, 而“语文常识”的第一条就是以上关于语法的表述 (另外的三条依次是修辞格、作家作品和文体常识) 。“课标”关于语法的表述见诸第四学段 (7—9年级) “阅读”目标中, 是其15个目标中的第13个。这也就是说, 不仅是语法, 就是整个语文知识系统完全从属于阅读, 降低了它们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对此, 质疑和批评历来甚多, 张志公先生的一番话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语文知识在我国的历史上是曾经被忽视的。人们认为不用语文知识, 靠读写实践就成了。后来在我国和别国又曾经有过教学语文知识分量过多, 讲法不当, 采用学院式经院式的讲法, 教学效果不好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助长了忽视以至于否定知识教学的倾向。这种倾向, 目前在有些学校、有些教师同志之间有所滋长。从现代化角度考虑, 这是不适当的。别的国家近一二十年有过不少研究和试验, 证明不仅仅对青年, 就是对少年儿童也可以介绍一些理性知识。建立一些抽象概念, 具备一定的理性知识, 这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有益处的。我们应该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 总结自己国家多年来的经验, 对知识教学的安排作全面的考虑, 而不应轻易加以否定。……为什么以不学语文知识也会说话, 也能写出《红楼梦》等等伟大作品为理由在语文教学中否定知识教学的必要呢?这里既有传统经验的影响, 又加上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于是使人产生错觉, 认为知识教学没有用, 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毕竟是错觉, 是不对的。今后, 我们应从现代化的要求出发, 处理好知识教学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肯定, 大量的教;也不是简单的否定, 不教。知识的分量、广度、深度都要处理得当, 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联系起来考虑。”

张志公先生虽非仅针对语法和“淡化语法”而言, 但他的观点已包含其中。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语法与语音、文字、词汇、修辞一样是语言构成的要素。宏观上讲, 中学生学习语法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对语言获得有着积极意义;二是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三是有助于学习外语和古代汉语;四是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 (作文) 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 语法学习也是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状的一个新支点。反之, 如果“淡化语法”, 除了失却上述功能外, 还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一是学生会以外语, 特别是英语语法为支撑去建构汉语语法体系, 从而导致理解的错误和语用的不伦不类, 这种语用乱象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民族的语言屡屡受到挑战和戏弄;二是中学“淡化语法”, 使一些对语法感兴趣的学生不能得到及时的引导, 错过了培养的良机, 影响了他们成为语法研究者的可能, 长此以往, 势必会制约语法学的发展———对此, 专家、学者忧心忡忡, 多次发出高等级预警。

再从应考而言, 可以全国卷为代表把语法知识与试题之间的关系大致作出一个描述:

第一大题第1小题语音, 第2小题错别字, 无非是考查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多音多义字;如果能熟练掌握“语素”这一语法知识, 就能够帮助我们分辨语音, 抓住重点, 识记这些字的字音和字形。第3、4小题词语或成语的运用, 可以借助语法知识中的“词”和“短语”的知识。第5小题的病句, 第六大题中仿句、变换句式、仿句、压缩语段、扩展语句以及对对联等语用类题目与“句子”又有直接联系。三大阅读 (第二大题的社科文阅读, 第三大题的古文阅读, 第五大题的散文阅读) 其实与“句子”和“句群”的语法知识密切相关。第七大题的写作与语法知识之间的关系就更是密不可分了。

矛盾也正纠结于此。初中语文教材虽以短文的形式把语法分散编排在各册中, 但功利而浮躁的中学语文教学让语法学习几乎淡出了课堂, 鲜有问津。学生在没有按编者的意图系统学习语法的情况下, 升入了高中。高中语文教材中却再也难觅语法知识的片言只语, 而学习中却又时时要触及或直面语法, 高考中主要以语法为知识依托或相关联的试题 (如上所列举等) 还占有相当的分量。即使有时命题人并非有意如此, 但在实际操作中, 语法往往总能为解题提供快捷的途径和简便的方法。高中老师们觉察后, 有意给学生补补语法, 但能找到的又都是专业的高校语法教材, 曲高和寡, 难以为用, 事情往往就不了了之。立身中学讲坛, 反复经受和体味此种煎熬, 而难以解脱。

“淡化语法”何时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笔者大声疾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确立现代汉语语法的合理地位!希望国家有关语文教学主管部门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管理, 开设统一的“中学现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课程”。笔者的这一建议, 与2003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修订建议汇总报告”中关于“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不谋而合:

宁夏、青海、山东、江苏、安徽、福建、北京、河北、内蒙古、吉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十四省市提出:要点应按年级细化, 明确各段的具体要求, 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 提出指导意见, 安排适当的练习。辽宁省建议对语法和修辞在语文学习中的功能和价值给出一个合理科学的定位, 并适当推荐一些语法修辞方面的书籍。

众愿同归, 民情已达!

我们看到了曙光, 但我们更迫切地希望升起太阳!

淡化语法教学的后果与对策 篇2

关键词:淡化语法;后果;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7—0187—02

近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最近一轮的新课程改革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同时在课程目标第四学段阅读部分还规定:“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基于这两点,目前,语文语法知识的教学出现了“淡化”甚至“淡出”的情况。

我们知道,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也可以说,语法就是语言表达的规则,它对写作、口语交际以及别的语言的学习都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学生如果不能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自然会产生种种不良的后果。

一、淡化语法教学带来的后果

1.作文水平的普遍降低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发现学生能写出优秀文章的越来越少。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不够。语言对写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语言不仅是写作中表情达意的工具,而且是使文章生动、有力、优美、感人的重要条件。语言如果缺乏魅力,文章就很难写好。文章不感人,用词不当、句子不通、表达不清也是重要原因。优秀的文章,都和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实,许多成功的作家,对锤炼字句都十分重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这都是我国古代作家锤炼语言的典型实例。锤炼字句,首先就是要用词和句式规范,然后才能做进一步的修饰,这就需要有语法基础。所以,作为语言的结构规则的语法知识,是必须学习的。学习规则后才不至于犯错误,才能增强语感,进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再例如,大家都知道适当运用排比句可以增强语气,倒装句可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词类活用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也离不开语法知识。我们还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由于学生语法基础薄弱,在写作中不具有修改语法错误的能力,不具有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推敲和调整的能力,所以自然写不出好文章。从这方面来看,语法知识也是必须的。

2.汉语水平的整体下降

“淡化语法”论的直接影响是导致了学生汉语水平的整体下降。最近,笔者对本院08年入学的学生的语言水平作了调查,其结果显示:学生的语言水平普遍较差。这次调查的内容包括注音、汉字、词性、笔顺四个方面,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汉语知识。我对每项内容选取了一些常用汉字或常用词,然后按得分情况为学生评定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各部分的情况为如下:

注音部分,我选取了20个常用汉字,其中多音字5个,要求学生分别注音。声、韵、调都正确者得分。结果是:其中优秀占11.5%、良好占29.2%、及格占26.6%、不及格占31.7%。及格人数加上不及格人数所占比例较大。与其他几个部分相比,学生的注音水平最差,不只是优秀率低,不及格的人数也多。

汉字部分,我还是选取了20个常用词,要求学生按拼音写出汉字。测试结果为:优秀占11.2%、良好占17.1%、及格占68.2%、不及格占3.5%。就各部分比较而言,汉字部分情况较好。

语法部分,我也选取20个常用词,要求学生指出每个词的词性。测试结果显示:优秀占21.2%、良好占13.1%、及格占61%、不及格占4.7%。

笔顺部分也不理想,20个汉字没有一个学生全部写对。

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不能解释,对稍复杂的句子不会分析,对复杂的多重复句更不能分析。语法水平低,影响了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除了写作能力,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甚至日常交流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认为:学习语言,首先应该学会准确地理解语言。现代汉语正在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复杂的趋势。《现代汉语通论》中指出:“人们要表达丰富的思想,一个简单的句法结构显然不能满足需要,这就要求把句法结构复杂化。”正因为如此,一个学生只有经过专门的辨识短语、划分成分、找出主干和分析句子等语法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技能训练,才能更好地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现代汉语,才能更好地应用语言。如果仅仅靠感悟等传统方法来积累语感,那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绝对是不利的。对于那些长而复杂的句子的听说读写,学过语法的和没有学过语法的人相比,差别是明显的,前者能够更为自觉、准确和迅速地分析结构,把握语义,而后者较为盲目和迟钝。

3.对文言学习和英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演化而来的,从构成语言的材料──词汇来说,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确实是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从语法这个角度来看,现代汉语语法则在很多方面与古汉语语法有相同之处,如果是一个熟悉现代汉语语法的人,让他来学习古代汉语,无疑会容易得多。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没有学习较为系统的现代汉语语法,在文言文学习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

首先是朗读时的断句问题,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就不够好。有时把一个词拆开,有时把一个短语拆开。不仅在朗读的时候别扭、不顺口,在理解时也容易出现偏差。

其次,在字词、句子理解、翻译等方面,也存在中很多困难。例如词类活用现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要求学生分清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但是。如果学生如果连这个词在文中用要作什么词性都分不清,翻译出来的句子又怎么能够通顺、规范呢?

在世界越来越趋向一体化的今天,外语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已经成为对现代人才的基本要求。然而,一个汉语基础薄弱,对汉语语法一无所知的人,要想学好外语,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许多英语教师经常指责我们语文教师:你们是怎么教的?学生的英译汉一点都不通顺,简直可以让人笑破肚皮了!事实上,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尽管千差万别,但总是有着许多共同的东西,探讨他们的共同规律,认识它们之间的差异,这对外语学习好处极大。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必将促进外语学习,也必将加深对汉语的理解。

二、应对策略

1.遵循现代汉语语法特点进行教学

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的语法研究是从国外引进的。由于语法研究者尤其是早期的研究者在引进西方语法学理论时,没有很好地消化和吸收,以至于很长时间都没有产生真正的汉语语法。由于这个原因,导致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汉语语法教学也因此显得比较困难。许多相关学者早就认识到了建立真正符合汉语语法特点的语法体系的迫切性,于是他们积极致力于探索汉语的语法特点及其与西方语法的根本不同之处的研究。近年来,一些语法学者通过深入的研究,已经总结出了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汉语语法的独特特点。语法教学要想改变一直困扰师生的难教难学状况,就必须及时吸收语法研究的最新成果,遵循汉语语法的特点编排内容,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法教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有效取舍内容,科学编写教材

以前的语法教材都是根据《暂拟体系》或在此基础上修订的《系统提要》的语法体系而编写的,而这些语法体系本身又不尽如人意,因而使得依据它编写的教材也相应地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实际上,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在吸收语法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重新制定出一套符合汉语语法特点的切实可行的语法体系。而在此基础上编写的语法教材,要结合语法教学的实际,灵活的对语法体系中的内容加以选择,没有必要刻意追求语法体系的完整性。此外,语法教材的编写还应注意: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应循序渐进地安排基本的语法内容,让学生在中学时期就打好语法的基础。笔者发现,即使在大学经过对汉语语法的认真学习后,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仍然把握不好,原因是他们在中学时没有学过语法基础知识,多年来,凭借英语语法知识以及主观臆想,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套独创的“理论”,仅靠大学时期的学习很难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认识。

3.让语法教学的课堂生动起来

语法知识抽象、枯燥,但是我们知道,有些抽象、枯燥的东西往往对我们很有用处,所以我们应该换一种思维,改变一下应对策略,使语法生动起来。

第一,教师授课时应采用生动的语言。语法是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的知识,但是,我们同样可以采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把它讲授出来,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老舍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汉语的省略问题时是这样表述的:中学学习英语,主语、谓语、宾语都要具备的,而后来学习汉语语法,发现汉语可以没有主语,没有谓语,没有宾语,就像一只老虎没有耳朵,没有尾巴,怎么还能跑得快呢?老舍先生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轻松地道出了汉语与英语在语法上的一点区别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语文教师在讲授语法时,如果能像老舍先生那样借助比喻等修辞手法,就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语法。

第二,语法著作应采用生动的语言。现在的汉语语法著作几乎都是用理论来讲理论,采用的语言也多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术语。可以说,我们的语法著作常常是把一些浅显的理论变得深奥,使深奥的理论变得晦涩,这也是很多对语法感兴趣的学生望而却步的原因。这一情况也应该有所改变。语法著作是语法研究成果的记录,它一经承认,就会逐渐进入学校教育,它的语言风格会直接影响教师讲授时采用的语言风格。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前以述及,语法教学应该在中学完成。根据中学新课标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些在语法教学中也同样适用。枯燥的理论“填鸭”只能招至学生的反感,很难有好的效果。那么应如何根据新课标要求来进行教学呢?笔者认为,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反应,在理论传授的同时应当加强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消化,这可以通过练习或其他方式来解决。如专题知识竞赛,这是一些中学教师经常采用的语法教学方式,就收到了预期的理想效果。不但学生掌握了所教语法专题知识任务,而且学生对这些语法知识的接受态度由过去的被动改为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一改过去课堂的沉迷气氛,显得活跃、生动。当然,这一方式也不见得在任何时刻都适用,要根据实际的具体情况进行方式灵活使用。

参考文献:

[1]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

[2]吕冀平.汉语语法基础[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3]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

[5]上海教育学院.现代汉语[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

[6]吕叔湘、朱德熙著.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中国青年社出版,1952.

淡化语法 篇3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而且随着新课改和新版教材的推行使用, 英语中、高考试卷的基本构成与赋分比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较突出的就是直接考查语法知识的题目少了, 相应的分值也小得多了。中、高考是个指挥棒, 在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淡化语法教学”的观点。

随着新版教材的使用, 教材由以往以语法规则为线索的编写方式改为以话题为中心、穿插语法的编写方式, 交际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开始走入英语课堂。听、说、读、写等技能成为英语教学的重点, 语法是否还要教、如何教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随着中、高考中直接考查语法结构的试题减少, 不少英语教师产生了淡化语法教学, 甚至抛弃语法教学的想法, 提出了“听说领先, 淡化语法, 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法。一些师生认为, 教授语法和学习语法不够时髦, 是过时了。也有人认为, 语法教学可以取消了。英语语法教学真的可以一点不要了吗?淡化就等于取消了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我认为, 学语言却不讲语法的规则是不现实的, 语言法则存在于语言的实践中, 剔除语法教学的英语教学实际上不存在。事实上, 在英语教学中, 语法揭示了词形变化和遣词造句的规律, 这些语法知识都是不可回避的。因此, 我们有必要澄清, 淡化不等于取消。从某种程度上讲, 考试反而对语法的要求更高了。因为学生只有掌握了坚实的语法基础, 结合语境灵活运用, 才能选出正确选项。语法在语篇衔接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中、高考阅读理解中句式结构趋于复杂, 语法知识在阅读中的重要性又凸现出来, 再看近些年的中、高考完形填空, 句子结构也是越来越复杂, 要求也越来越高, 简单句在减少, 复合句在增加, 考查了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现在中学生的听说能力、阅读能力比以前教的学生有较大的提高, 但同时也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的语言结构, 特别在语法方面比以前的学生差多了, 具体表现在他们的写作里面, 很多学生的作文里几乎找不出几个完整和像样的句子来, 让教师批改起来无从下手, 很是头疼,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语法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还应该有它一定的地位。

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淡化语法教学”的正确性, 也并不是要维护传统英语教学中语法至上, 为掌握语法而掌握语法的做法。既然语法存在于丰富的语言实践中, 那么我们先得有相应的语言实践, 然后才可能感知隐藏其中的语法。丰富的语言实践始终是第一性的东西, 学习语法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语言。过去那种语法至上, 语法压倒一切的做法, 本末倒置, 不能再重演了, 关键是要把握好语法教学的“度”, 真正做到“淡”而有“味”。怎样把握语法教学这个“度”呢?那就是要充分理解新的英语课程标准, 充分理解中、高考考试说明, 明确其中关于语法教学的具体规定, 并在英语教学中把它们统一起来, 做到既符合新的英语课程标准, 又适应备考的需要。

在“淡化语法教学”语境下怎样进行英语语法教学?

一、认真领会《英语课程标准》, 正确理解和把握“淡化”的意思和尺度

本着先语言后语法的原则, 分散难点, 循序渐进。新课标要求教授语法规则的方式是通过让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学习及开展任务型活动的方式去发现、归纳。所以, 在学习语言材料之后, 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总结归纳, 等学生掌握了语法规则之后再用语法规则来指导英语学习。有的教师不切合教材实际, 喜欢将语法集中到一起来讲, 想“一步到位”, 这是不现实的, 从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说, 分散讲效果更好。

二、把握好所授语法知识的难度

比如, 在初中阶段对过去完成时态和过去将来时态、动词不定式作定语和主语的用法, 只要求学生了解就行了, 不必作为重点掌握。

三、把握学科的内在关联性

例如, 汉语和英语作为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 虽有很大的差异性, 但毋庸置疑, 同是语言学科, 也有很多相同点。比如在语音方面, 我们就知道汉语拼音有韵母和声母, 而英语中有元音和辅音;汉语拼音中有单韵母和复韵母, 英语中也有单元音和双元音, 这里面就有一定的对应性。尤其是汉语拼音中的大部分声母和英语中的大部分辅音读音和读法完全一样, 掌握了这些对应规律, 就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母语的优势来学习英语了。语法方面, 两种语言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在句子构成方面, 我们知道汉语句子有主、谓、宾、定、状、补, 英语中也有这些成分, 而且这些成分在词性构成上几乎是完全一样的。汉语中有主动句和被动句, 英语中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等等,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语法的已知去把握英语语法的未知。

四、帮助学生巧记、巧用语法规则

语法学习有时还是需要背诵的, 尤其是把英语作为foreign language来学习的中国学生。在教学语法过程中我注意总结各种规则的特点以及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从中总结出了一些巧记的方法。

1. 利用顺口溜来记。

比如, 基数词变序数词的变化规则, 总结如下:一二三要牢记, 八去t、九去e、ve要用f替, 要是以y来结尾、把y变ie别客气, 最后再加th。

2. 利用规则的特点来记忆。

比如, 现在分词的构成规则, 我把它先简化成“直接加”“去e加”和“双写加”, 再进一步析解什么是“直接加”“去e加”和“双写加”, 这样学生很快就理解记住并能使用了。

3. 借助各种规则之间的不同点来记忆。

找出各种规则之间的不同点有助于各种规则的记忆与运用。比如, 现在分词构成规则只有三条, 没有“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 改y为ie”这一条, 而其他规则里都有这条, 这样记得的东西牢靠, 不易混淆。

五、通过做适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语法知识, 加深对语法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 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避免盲目性和走极端, 恰当把握好“淡化语法教学”尺度, 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随着新教改的全面推广,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版教材的推行使用, 在中、高考比较突出的, 就是直接考查语法知识的题目少了, 相应的分值也小得多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 语法规则的教学一直很有争议, 该不该讲, 怎么讲, 讲到什么程度等等都是大家激烈讨论的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 探讨在新课标下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重要性以及有效的教学方式。

淡化语法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淡化;语法教学;反思;解决措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字词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没有意识到语法教学的重要性。事实上,语法知识同样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其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语言文化,加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但因为当前部分教师对语法教学认识不足、方法不当,严重阻碍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以下笔者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一、借助课内阅读,加强语法教学

语文教材是教師授课、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教材中众多出自名师大家的文章中蕴含丰富的语法教学资源。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过于重视教材表面的基础知识,而忽视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通常只有在课文涉及或是学生请教时,为学生解答相关语法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语法知识融入阅读中,引发学生对语法的注意,以此强化语法教学效果。

以《背影》这篇课文为例。课文讲的是父子情,字里行间体现出伟大的父爱与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怀念。而且课文中描述几个画面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故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引起学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为学生渗透相关语法知识,强化语法教学,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师可以选取“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这些描述父亲为“我”买橘子画面的句子。带领学生分析文中出现“攀”、“缩”、“倾”以及几个“抱”字等动词,说明了什么。通过这样的形式将语法知识融入课文教学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借助作文教学,引起学生重视

分析初中生写作现状可以发现,语句不通、搭配不当、词用错用等现象屡见不鲜。事实上,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而分析当前学生作文病句泛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初中大部分语文教师淡化语法教学,导致学生语法水平提升受阻,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不高。对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语法教学,引起学生对语法的重视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教师可以:(1)结合作文渗透语法概念。事实上,初中阶段的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已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但因教师没有明确的讲解,导致部分学生潜意识中对相关语法知识依旧是一知半解。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作文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明确学生心中语法概念,加强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如:讲解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等用法;讲解修辞方法与句子类型以及相关使用方法、技巧等。(2)在作文中应用相关语法知识。在为学生讲解相关语法知识的使用方法与技巧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小作文写作练习(不超过300字),通过练习巩固相关语法知识,同时可以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三、借助日常教学,强化语法知识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语法与教学知识、学生日常生活联系不密切。故对于语法相关知识只在教学需要的情况下进行教学,这种淡化语法的思想导致学生对语法知识不重视,阻碍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应改变对语法教学的态度,将语法融入日常教学与学生生活中,以此不断强化学生的语法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分析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古诗词等课文中蕴含很多语法知识,如:一词多义,《岳阳楼记》中讲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喜”与“悲”、“忧”与“乐”,有时这些字用在不同语境的古文中所产生的意思也不尽相同。还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为例,两个“忧”、“乐”的意思就不相同。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看法,可以适当提示学生第一个“忧”是名词而第二个“忧”是动词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这样的形式深化语法知识,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与理解。另外,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座右铭为例,讲解其中的语法知识,将其渗透于学生日常生活中,让其感受到我国文字的魅力。

四、结语

语法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深刻反思自身是否存在淡化語法的情况,提高对语法教学的重视,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韩玉.如何实现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创新实践[J].课外语文,2013,04:37.

[2] 宋文波.对初中语文淡化语法教学的反思及应对措施[J].文理导航(上旬),2013,07:31.

[3] 许欣.实用语文语法教学的反思及应对措施[J].文学教育(上),2014,11:122-123.

语法知识淡化下的作文教学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由于“随文学习”的机动性,再加上语法知识早已淡出了考试的范围,为数不少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往往忽略了语法知识的教学,而在作文教学中,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他们习惯上把作文与语法看成是两个完全独立、各自表述的系统,例如把作文看成是能力系统,把语法看成是知识系统。于是,在教学中人为地将两者割裂开来,作文与语法也就成了一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冤家”。

我们经常看到的作文教学,有着相同的情形:无论是作前指导还是作后总结,教师的考虑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全面周到,从审题到立意,从结构到方法,从主题到形象,从思想到文采……无不条分缕析,逐一讲解,但很少涉及语法问题,虽然有的教师也讲作文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但又往往是粗线条式一笔带过,不愿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而且,在评改中,教师对学生的语病不是看不出,便只是划条线,写上“语句不通”之类的评语,至于不通在哪里,该如何修改,就不再具体指导。因为,有的教师认为,语法是比较抽象的,可说而不可用,对学生的作文不会有大的帮助。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对于语法知识,大多数学生都一知半解,甚至有的学生一窍不通,再加上新概念作文的怪异、流行歌曲的随意等等的不良影响。于是,学生在作文中的语法问题屡现错误,堪为忧人。

最近,我以2014年苏州中考作文“不错过”为题,请本届初三学生练习。下面以一位学生的作文片段为例,来谈谈个人看法。

不错过坚持

①一股花香钻进了我的鼻子,这味道勾起了我的回忆……

我家后院有许多花,唯一醒目的就是缠绕在树上的紫藤萝花。

冬雪覆盖着它枯瘦的身躯,②

终于有一天,太阳显摆了它的半个身子,给白色增添了一抹光彩。

想到它的不堪重负,我忍不住想帮它清理一下对它纠缠不清的雪,但又舍不得毁掉这一风景,③我相信它是最特别的。

……

主要问题如下:

1. 题目补充得不恰当。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填补题目的空缺内容,这也是写半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填补题目空缺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要仔细琢磨缺的是词组的哪部分内容,要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比如本题是一个动宾短语,补充时应考虑到需要填写的是“错过”的宾语,一般情况下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很显然,这个同学补充的“坚持”从语法角度讲是不准确的。题目就已经是一处败笔。

2. 语病多见。如①,语义重复。

3. 修辞使用得不自如。如②,比喻缺乏相似点。

4. 不会长短句的灵活使用,作文读起来拗口,也不会灵活处理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影响情感的表达。如③,应改为:就任由着它的枝条在呼啸的北风中瑟瑟发抖,在严寒中抵抗着白雪,倔强地坚持着。

由上述例子可见,作文教学离开了语法的有机合作,造成学生写作时问题层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作文的质量。作文作为言语活动的主要产品之一,只有接受语法的必要制约,才能发挥其表达、交流功能。有了一定的语法规范,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律写作,写出来的东西,才有可能做到简明连贯,句通文顺。离开了一定的语言标准,每人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那么,作文就有可能成为半懂不懂的胡言乱语。假如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能够结合语法知识,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在一定的语法规则的指导下进行,那么,他们还会在作文中出现低级的语言错误吗?有人可能会认为语法教学阻碍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写作陷于僵化。他们认为初中生学了语法就会处处受约束,这些顾虑纯属无稽之谈,因为没有人会先定好多少语法法则,再来组合句子进行填空的。相反,当一个人自觉地遵守语言规则时,才有可能写出令大家满意的作品。试问,从古代到近代,从现代到当代,哪一位作家是不懂得语言运用规律的呢?

语法和作文是一个统一体,语法是语言运用的规律与法则,它就必定潜在于言语产品──作文之中,语法系出言语,又服务于言语生产,而作文则是语法的存在方式之一。因此,结合语法开展作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实用的语言运用的规律与法则,使他们以最便捷的方法,达到作文的较高境界,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正确、有效地表达自己,实现低耗高效的目标。

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作文教学中结合语法知识

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讲解”都显得较为宏观,经常说些大而无着的道理,如“审题要仔细”“立意要深刻”“观点要鲜明”或者“内容空洞”“文体不清”“结构松散”等。这种指导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的写作实践帮助不大,学生能听懂,却不易操作,最后自然对教师的指导不屑一听。反之,一旦让语法介入其中,让语法在作文教学的大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则作文教学便有了实质性的内容,学生听有所得,学有所获,自然不会在心理上拒斥作文指导和讲评。曾经听过一堂作文课。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请一个学生蒙上眼睛,上黑板来画眼睛鼻子等器官。然后要求全班学生根据刚才那个学生的一系列表现把“他画脸”三个字扩充成一个四百字左右的作文片段。

生1:他蒙上了眼睛,迈着摸索的步伐。

生2:不能说“摸索的步伐”,“的”前面应该用名词或者形容词。

师:那应该怎么说呢?

生2:他摸索着迈开了脚步。

生1:他碰到了前排同学的桌角,一不小心,绊了一下。

生3:“一不小心”应该放到“碰到”的前面,他是一不小心才碰到了。

……

生4:他举起右手,拿着粉笔,在他以为正确的位置一笔一笔地画了起来。

生5:错了,应该是先拿着粉笔,再举起右手。

师:大家想一想,他画的时候应该是怎样的心情。

生6: 紧张。

师:我们请他自己来说说好不好?

画脸的学生:我当时是有点紧张,还有点害怕,担心画错了,大家会笑我,所以画得尽量慢一些。

师:大家想一想,怎样把他那种心情写出来 ?

生7:把“一笔一笔”放到后面去。

师:在他以为正确的位置画了起来,一笔,又一笔。嗯,的确有点郑重的感觉。

……

师:大家刚才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来写了这个过程。可是,算下来才一百多个字,离要求还有距离,怎么办呢?

生8:还可以写他的神态。

师:对,我们还可以对谓语“画”进行扩充:他画脸前后的神态,同学们七嘴八舌的指挥和他的反应。还可以对主语进行扩充,他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去画脸的,是毛遂自荐,还是无可奈何?等等内容都可以发挥,这些内容的加入,就能使情节更加丰满。

……

本堂课教师将语法知识有机地结合到写作中,使语法知识与作文技巧浑然一体。另外,还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所使用的语法术语都极为普通,是每个初中生都能够也应该掌握的,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本课语法知识的容量比较大,涉及词语的准确运用、词语的搭配、成分残缺、语序不当、恰当的句式等等,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活跃,没有把它们当成纯粹的语法知识进行机械的识记,而是在提高作文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接受了。整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的途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二、在读写结合中穿插语法知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作家都是语言高手,因为他们对语言有与众不同的敏感与悟性,凭他们的敏感与悟性,他们在感性语言的学习中,很好地掌握了语言运用的规则,熟知怎样搭配才正确,怎样搭配属不当,怎样使用精妙,怎样使用不好,由此写出了传世之作。掌握了这样一些东西,不就算是学好了语法?如上述学生问题作文中的第四个问题,其实在阅读教学中也屡次出现。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韩愈《马说》中“马之千里者”。教学时就要明确提出这些是定语后置的句子,起强调、突出的作用。并要求学生进行仿句练习,甚至可以拿出自己的作文本,看看哪些句子可以用这种句式来加强表达效果。要让学生把阅读过程中掌握的一些语法规则与自己的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

(一)“啄木鸟”行动

一个学期下来,大小作文也会有十余篇。请每个学生都做一只“小小啄木鸟”,找出同学作文中的语法使用不当、不佳的句子(包括那些被教师圈出的句子和自己发现的句子),并提出修改意见。方式可包括同桌互选、小组共选等等。这种选择过程,就是一种反思的过程,一种互动的过程,这项活动若能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对作文中语法的理解会进入到更高的境界,写作时对语法的运用也将更得心应手。

(二)“对对联”比赛

对联是中国传统的写作样式,它能反映一个人写作时对语言规律与法则掌握的程度。对联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对作者的要求较高,在形式上更是提出了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词性相对、位置相应、对象相关、结构相同等要求。学生在比赛中,慢慢地能摸索到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与法则。当然,在学生对对联中,只要大致符合语法规定就行。每次比赛后,教师可将学生的对联进行展示,师生共同比较分析。长此以往,潜移默化下,学生在写作中定会更多地考虑到语法的合理性。

总之,作文精巧的结构、真挚的情感、深刻的主题,都离不开“语法”这一根基。作文和语法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知识,才能自如地写作,实现作文低耗高效的目标。

摘要:语法和作文是一个统一体,语法是语言运用的规律与法则,它就必定潜在于言语产品──作文之中。语法系出言语,又服务于言语生产,而作文则是语法的存在方式之一。作文教学离开了语法的有机合作,就会造成学生写作时问题层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作文的质量。因此,结合语法开展作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实用的语言运用的规律与法则,使他们以最便捷的方法,达到作文的较高境界,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正确、有效地表达自己,实现低耗高效的目标。

对淡化英语语法教学的几点初探 篇6

当今在以交际为主要目标的交际教学法, 语法已渗透到听、说、读、写的每一个环节中, 语法是语言发生作用的框架, 没有语法, 人们交流思想的公认形式就没有一致性, 就无法构成语言。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 部分教师则片面强调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误认为语法教学可有可无, 淡化语法教学, 出现语法教学的低谷。结果导致许多学生不仅不能用准确得体的标准英语进行口头表达, 更写不出几句语法无误的句子, 在语言实践运用过程中到处碰壁, 也妨碍了英语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认识, 不能弱化语法教学。相反, 进行语法知识讲授可使学生越学越聪明, 越学越轻松, 从而得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考起试来才能应付自如, 得心应手。因此, 阐明语法教学的必要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语法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武器

语法是语言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工具, 是掌握语言的必用工具, 为了学好英语而学习英语是无可非议的, 学习者不可不学。下面解读历年高考几种题型, 发现他们与语法关系密不可分。

作文就完全是对语法掌握的硬功夫了, 对历年高考书面表达试卷分析发现, 书面表达得分不高, 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不仅不能用准确得体的标准英语进行表达, 受母语的干扰, 表达又不地道, 病句百出。例1:Tom, along with his friends, are playing basketball.中are的错误表达。例2:There is some doubt that he will give a lecture.中that连词用法错误。例3:All is needed for life is happy.出现二个谓语。而英语作文评分的依据是根据内容要点, 词汇, 语言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不少考生驾驭不了, 造成文章不地道, 得分率降低, 因此要写一篇较有水准的英语作文, 除了要点和语言准确以外, 还必须在语用、语法结构以及表达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上有所表现。比如:要表达“众所周知”, 可用以下四种句子。1.As is known to everybody, …, 2.It is known to everybody, …, 3.What is known to everybody is that…, 4.As everybody knows, …, 此外, 还必须学会运用倒装句、强调句, 主从复合句、省略句、分词短语等高级结构, 才能写出英语作文得分的“亮点”。例1:表达I went to bed at 11:30.改为:Not until 11:30 did I go to bed.It was not until11:30 that I went to bed.表达。例2:It is difficult to teach him.改为:To teach him is difficult.He is a student who is difficult to teach.只有使用这些相对高级, 变化的结构, 才能使得文章生动, 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离开语法, 在纸上寸步难行, 根本无法写出一篇基本符合要求的作文来, 正确使用词汇和语法结构是帮助学生完成书面表达的可靠依据。

完型填空融英语词汇、句法、惯用法等基础知识与阅读理解于一体。如果不思语法, 选项成功率偏低。因此, 理解文章的同时还要兼顾语法知识:主谓一致、非谓语动词、词语辨析、固定句型、习惯搭配等, 例1:It couldn’t be better.better的选择, 是否定词加比较级表达最高级含义.例2:It being Sunday, the library was closed.being的选择, 都离不开独立主格语法的分析。

在做阅读理解时, 语法是理解文章的准绳, 一个不懂基本语法知识的学生, 难句是阅读的“拦路虎”。阅读的速度肯定受到影响, 阅读的质量也受到影响。在阅读教学中, 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对涉及复杂的语法结构避而不谈,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加大, 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在阅读道路上, 学生面临的“绊脚石”越来越多, 理解不了阅读材料中长难句子的主要意思, 无形中对阅读形成一种恐惧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 为学生扫清阅读过程中的障碍, 使学生能掌握句子间的复杂关系, 搞清楚文章的表层大意, 进而理解文章的深沉含意。

高考单项选择题、融语境、语法、语言点为一体, 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里的语言实践能力, 充分体现高考试题“注重语境, 强调运用”的指导思想。内容覆盖面较广, 全面考查中学生所学语言结构、词法和句法。例1:考查非谓语动词。“You can’tcatch me!”Jane shouted running away。句中running的选择。例2:考查分词在状语从句中的省略。When offered help, one says“Thank you.”句中offered的选择。例3:考查倒装句。Only after my friend came was the computer repaired。划线部分的正确选择。根据抽样分析, 正确率较低, 由此可见学生对非谓语动词与倒装句运用能力较差。不懂语法, 将寸步难行。只要学习语法, 才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英语和准确地运用英语的解题能力, 少走弯路, 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取得高分的有力工具。

短文改错是学生失分比较严重的题型。时态错误几乎是每年短文改错中必设的改错题。在听力过程中懂得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语法是听清内容的助手, 积累一定的语法知识则会使大家的听力如鱼得水, 听力水平更进一步。从而排除因语法障碍等引起在听力过程中遇到的部分障碍, 因此具备较好的语法技能则会使学生的改错和听力水平更上一层。

三、根据我国现状看语法教学

由于学习英语缺乏语言习得的环境, 受语言习惯限制, 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中较难的部分。而且外语对中国学生来说是第二语言, 肯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母语的干扰, 加上教学条件差, 优化语法教学方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迫在眉睫。语法教学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教师必须摆脱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做法, 不断接受新的教学思想, 根据不同的语法内容设计不同的任务, 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的同时发展语言能力。在语法教学中要注意在语境中教, 学生从语境中感知语言规律, 从语境中学会技能, 从语境中升华语言交际功能。在互动中练, 在对比归纳中掌握。要重视学生的参与, 形式要灵活多样, 不时地改变教学活动, 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语法教学真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

淡化语法 篇7

一、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现状

(一) 语文教材的编写轻视语法教学。

教材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可以看看近几年中学语文教材关于语法项目的编排情况。一般情况是, 教科书不专门讲语法知识, 而是在辅助教材或综合练习里涉及一些语法内容。

(二) 语文教师误解新课标精神, 漠视必要的语法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法教学涉及的语法知识作了一些删减, 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压缩了语法知识的比重。客观来讲, 新课标对语法知识的处理立足于多年来对语法教学的不断反思上, 目的是避免语法教学繁琐细致, 而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遗憾的是, 受“考什么教什么”的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 不少老师在对新课标和教材编排体例的认识上出现了严重偏差, 误以为语法教学无足轻重, 有的“因地制宜”, 对于语法教学内容, 有时间就“点缀”, 教学时间不够就急于应付、草草了事;有的在教学中实行“语法零教学” (1) , 干脆不教语法, 理由是语文能力不是靠学语法提高的, 而且绝大部分不在考试之列。这种教学中各行其是的状况, 使语法教学陷入混乱。

(三) 学生理解和分析语言的能力不容乐观。

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中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 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 大家都知道, 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 恐怕还认识不足。”

时过二十年, 尽管语文新课改取得了成绩, 但是不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难以具体明确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情况依然存在, 中学生语文能力仍在滑坡, 语文水平仍在下降。

(四) 语法教学评价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在教材的编写上, 我们可以看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北师大版, 在每一课结束后都有相应的研讨与练习, 而在这些研讨与练习中大部分是文学内容, 是对感情及个别字词的解释, 极少涉及语法内容。语法的作用好像只用于试卷中修改病句的考查, 课后练习中也只象征性地出几道病句修改题, 并不能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 不少老师认为语法学习无用, 语法考试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总之, 反思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现状, 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 对语法知识的作用, 语法内容的安排, 教学方法的选择存在极左极右、忽冷忽热、摇摆不定的问题。这一切恰好说明, 中学语文语法教学需要改进, 需要摆正位置、精选内容、优化教法。

二、教学方法探索

(一) 在阅读教学中讲语法。

叶圣陶说, 课本无非是个例子, 对于语法来说, 它同样是最典范的例子。如果结合文本来讲解语法, 在文本中发现并带领学生发现有效的语法点, 可以使学生的阅读与训练更有针对性, 那么, 学生不再单纯地为学语法而学语法, 语法服务于文本的阅读, 就能学以致用了。

(二) 在作文教学中讲语法。

吕叔湘 (2) 先生曾强调, 在初中“以结合作文评改示范讲为主, 作文评改示范最有用”, 这是经过充分考虑提出的, 对我们很有启发。胡明扬明确指出:“在中学教语法不是为了教语法而教语法, 教语法完全是为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服务的。”最能体现语法对中学语文教学实用性价值的环节当数作文, 学生对语法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水平, 会典型地反映在习作中, 也就是说, 学生对汉语的实际运用, 组词造句, 联结句子为句群、段落、篇章, 运用汉语的能力, 在作文中会反映得比较充分, 而语法正好是管语言的规律的使用“对不对”的问题。作文语病包含了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语法信息。

总之, 作文评改是学生欢迎的课, 在这种课里讲语法是有的放矢的, 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消除语法教学的枯燥感, 也许这是语法教学的一个突破点。

(三) 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讲语法。

前面说的是读写训练, 都可以容纳语法, 口语交际训练也可以容纳。比如, 要训练学生出口成章, 就要他明白句子如何衔接连贯成为一个个句群。几句话要组织成一个句群, 就要围绕一个意思说, 在说甲意思时, 不要出现说乙意思的句子, 而且在口语表达中, 要学会恰当使用关联词, 处理好分句间起承转合的关系, 严密而又高效地组织句子, 表情达意。

(四) 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讲语法。

语法知识比较抽象, 所以不能孤立地教, 呆板地教, 要力求教活。语法教学也需要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名词的特点, 一位教师一口气说上“三个脑袋、八条腿、四根尾巴、七张嘴”, 学生很快悟出, 名词受数量词的修饰。讲动词的作用, 这位教师在黑板上写“王老师馒头”, 学生哄堂大笑, 这位教师接着说:“王老师啃馒头, 王老师买馒头, 王老师做馒头。”笑声中, 大家加深了理解。

以上, 在读、写、听、说几个方面, 我对中学语法教学提出了几点看法和教学方法。应该明确的是, 当务之急是要对语法教学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然后在教学方法上狠下工夫, 找准突破口, 可以运用随机教学的方法, 注重渗透, 力求教活, 从而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语法知识。如果教学中使学生掌握了词、短语、句子的组合规律, 进而学会分析它们的结构, 那么对很多语言现象的解读就能豁然开朗。这样, 语法课完全可以上得生动活泼、有趣有用, 学生也一定会学得有滋有味, 有规可循, 语法教学的效果一定会卓有成效。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淡化语法教学, 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这本是一种科学的语文教学观和学习观, 然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走得太远, 将语法教学原本提倡的“淡”换成了“弃”, 走向了一个极端,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如何正确对待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法教学, 怎样给语法教学定位, 作者结合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语法教学,教活语法,淡化语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吕叔湘全集 (第七卷)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

上一篇:企业经营者下一篇:乡村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