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夜晚初中优秀作文

2024-09-13

乡村的夜晚初中优秀作文(共15篇)

乡村的夜晚初中优秀作文 篇1

乡村夏天的夜晚初中作文

即使已经日落西山,即使万家灯火齐明,在酷热的暑假里,晚饭过后,还是逃不了热气的封锁。虽然这样,但在农村里,夏天的夜晚却因为热而显得趣味横生。

夏天的夜晚总是那么的陶醉人,漆黑的天穹里布满了点点生辉的星星,显得格外耀眼。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在空中,淡淡的光像轻薄的纱,飘飘洒洒的,映在河面上,像撒上了一层碎银,晶亮闪光。夏夜的`风是令人期待的,徐徐吹来,格外清新,凉爽。躲藏在草丛中的青蛙也开始放肆了起来,“呱呱呱”地叫个不停,依附在树干上的蝉也不认输,“知知知”地在叫;也不知什么时候萤火虫也飞了出来乘凉,在树上一闪一闪地,特好看。

在夏夜里,村中的大榕树下可就成了最热闹的胜地。辛苦了一整天的中年人放下了农具后,都欣然地聚集在这里,兴致勃勃地在较量棋艺,时而紧皱眉头,时而放声大笑,多变的神情更挑起了不少路人的好奇心,不得不目睹一下。在傍边观看的观众也因此多了起来,静静地蹲坐在傍边,专心致志地看着棋局。白发苍苍的老一辈安详地坐在树下的石椅上,扇动手中的葵扇,与老伙伴们谈古论今,讲故说笑,真是悠闲自得。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更是玩的不亦乐乎,即使已经是夜晚,还是玩的那么尽兴:在空地上跳方格,在榕树下捉迷藏欢声笑语。

草丛中,听取蛙声一片;榕树下,散发笑声阵阵。夏夜里,乡村是如此的热闹。

乡村的夜晚初中优秀作文 篇2

关键词:乡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原因,建议

1 问题的提出

1961年美国作家Greene出版了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的小说, 描述了一名建筑师在工作极度疲劳, 丧失了理想和热情的情况下逃往非洲原始丛林的经历。从此, 枯竭 (burnout) 一词进入了大众视野, 并逐渐引起广泛关注。教师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该文将教师职业倦怠界定为: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反应, 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这种状态使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 勉强维持教育教学工作, 在内心对教育教学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 进而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

1.1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人力资源日益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教育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而教育事业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被赞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亦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轮接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 对教师的要求更是逐渐提升, 教师不仅需要具有现代教育意识、创新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教育技能训练, 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工作态度。然而研究表明, 我国中学教师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状况[1]。教师的消极情感、态度以及在此支配下的行为方式, 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和身心健康, 而且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对学生、社会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2 乡村初级中学教师群体的特殊性

我国教师队伍中乡村初级中学教师人数众多, 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其本身的特殊性也部分导致该群体内部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首先, 教育阶段的特殊性——初级中学。

相对小学、高中而言, 初中是从以“素质教育”为主转向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过渡阶段, 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 是学生人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初中教师的倦怠状况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2]。

其次, 生存条件的特殊性——乡村。

“与城市教师相比, 农村教师占有更大的比例, 承担着我国教育系统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基础教育部分, 农村教师的教育质量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3]但是我国农村教师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乡村教师普遍学历偏低, 但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和时间非常有限, 科研活动的开展也相对困难, 因而专业发展空间有待开阔。另外, 乡村中学的软硬件设施远少于城市, 教师福利待遇也明显不及城市, 生存环境更为恶劣。

2 研究方法

该文主要以莱阳市D乡村初级中学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Maslach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来搜集数据。问卷包括3个维度, 即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 共22个题目。采用4点记分, 从“从未如此”“很少如此”“有时如此”到“经常如此”, 分别记1~4分。其中低成就感维度各题为反向记分。各维度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即为该维度得分。情绪衰竭维度和去个性化维度得分越高, 低成就感维度得分越低, 则表明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录入问卷结果后, 运用SPSS 17.0做统计分析。同时, 还选取学校校长、班主任及各科任课教师进行结构性访谈, 以获得教师对于职业倦怠问题的真实感受。

3 莱阳市D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根据笔者对莱阳市D中学的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的问卷调查, 得出该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情况。该问卷为4点记分, 中数为2.5, 如果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各因子的得分低于2, 表明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 得分在2分以上表示存在职业倦怠问题, 高于2.5分表明问题比较严重。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得知, D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得分为2.083, 虽未达到严重程度, 但从分布来看,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普遍存在。有70.49%的教师表现出情感衰竭, 45.89%的教师表现出去个性化, 62.29%的教师表现出低成就感, 说明相当比例的教师有明显的倦怠倾向。

4 莱阳市D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探源

教师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及时反应, 而是在较长一段时期里, 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困难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4]。在与一线教师进行全面、细致、深入访谈的基础上, 笔者将教师职业倦怠归因为以下四方面。

4.1 职业因素

4.1.1 教师群体与社会相对疏离

在对教师群体进行研究时发现, 与其他职业的劳动者相比, 教师属于一个相对孤立、封闭的群体, 与社会接触较少, 参与社会活动和决策的机会也很少, 呈现出一种与社会相对疏离的状态[5]。首先, 教师职业的工作对象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 相对降低了教师广泛接触社会、开展人际交往的要求。其次, 教师工作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性, 即相当数量的工作需占用教师业余时间, 这必然减少了他们融入社会的时间和机会。再次, 教师群体长期封闭在教育行业里, 以育人者自居, 或多或少有些清高的态度, 不愿接触在他们看来比较世俗的社会。

C老师在访谈中被问到交际状况时, 略显为难地说道:“跟外界的朋友啊、邻居啊都没什么联络。咱们这个单位跟其他单位比较难融在一块。咱们教师阅历比较浅, 视野也比较狭窄, 局限在校园里。就算看新闻, 也就比较注意哪个学校怎么了之类的信息。跟同学聚在一块, 会觉得自己比人家矮了一截, 人家视野要更开阔一些。”

农村教师与外界缺乏联系, 长此以往, 在人际方面变得冷漠, 获得的社会支持也相应减少, 在难以担负工作重担时就容易感到孤立无援, 产生倦怠心理。

4.1.2 教师劳动的滞后性特点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师职业是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 其劳动成果要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学生成就斐然时才能彰显出来。有的教师因此感受不到自己辛勤劳动的价值所在, 久而久之失去了工作激情, 态度趋于懈怠。

4.1.3 教师职业的多重角色特征

教师职业具有多重角色特征, 不但要善于教学, 还要做学生的朋友和父母的代理人。同时, 教师在自己的家庭中还要扮演其他角色。长期处于教学职能和生活职能的叠加下, 教师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身心疲惫。

接受访谈的C老师与爱人都是该学校的老师, 6岁的女儿在读幼儿园。被问到一天的安排时, 她说道:“五点半左右起床, 收拾个人卫生, 帮孩子整理一下, 做饭吃饭, 7点送孩子上幼儿园, 自己再去上班, 7点40左右到学校, 然后一整天都在学校, 直到晚上放学。从学校回家就要花四五十分钟, 回到家就得赶快做饭吃饭, 辅导孩子写作业, 然后给孩子讲讲故事也就睡觉了。”

被问到是否感到家庭与工作之间冲突时, C老师答道:“就是这个工作时间方面, 学校的制度非常严格。工作吧, 我得早来上班, 可孩子上学, 我又不能早早送去。下午放学吧, 我得早早去接, 可我上班, 又不能早早离校。孩子马上要升一年级了, 打算让她念公立学校, 可单单这个接送时间问题就解决不了, 私立学校费用又太高。”

G老师是去年九月份刚上任的英语老师兼班主任, 访谈时提到:“本来是想跟学生和颜悦色, 可我态度一好点, 他们就不听话, 所以还得板起脸来。转变角色这方面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又要做学生们的好朋友, 又得好好管着他们别犯什么错误, 管重了学生家长又来找事。其实当老师的都是一片好心, 希望学生能好, 可一旦出什么问题, 不论是学生家长还是领导, 都会怪罪。只能是谨慎再谨慎, 特别是新老师, 生怕出什么事。”

4.2 社会因素

4.2.1 家庭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

教育承载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使命和希望, 日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关注程度越密切, 所持期望也越高。这种教育责任的转嫁自然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但在我国众多学校, 特别是乡村学校, 教师队伍尚不具备承受这些重负的条件, 无论是学历水平、能力素养还是敬业精神, 都亟需提高。这些重负给予教师的并不是动力, 而是无形的压力, 一旦调解不适, 教师难免产生倦怠情绪。这种情况下, 社会和家庭的高期望便转变成高失望, 继而批评学校甚至直接责难任课老师。这又在相当程度上对教师的自尊和自信造成打击, 蚕食其工作热情, 久而久之, 教师们倾向于不作为。

G老师在访谈中提到:“现在很多家长都有点溺爱孩子, 觉得老师管得过头。素质好的家长, 觉得老师管是为了孩子好。也有家长对老师的管教不满意。记得我刚参加工作那会, 隔壁班老师打了一个学生几下, 家长就不肯了, 特地来学校找校长说这个事儿。”

提到社会对老师构成的压力时, G老师说:“社会的话, 对老师的看法可能太……现在不是有规定嘛, 只有班主任才有权利去批评教育学生, 就是说如果只是任课老师的话, 就没有权利去批评教育学生。我觉得社会给老师的压力也是挺大的。哪个任课老师的做得不好, 学生就会说哪个老师批评我、骂我, 就可能会去告你或者怎么样。所以说, 社会对老师的期望也应该降低一下。”

4.2.2 乡村初中教师付出与回馈不均衡

与城市学校相比, 乡村学校条件艰苦, 环境恶劣, 经济发展滞后, 承受的家庭和社会压力比较多。但教师的繁重工作并未带来收入的相应增加, 容易导致教师心理不平衡。

Z老师在访谈中提到:“在农村教书, 中学也好, 小学也罢, 是比较苦的, 相当不容易, 我基本上是一辈子都在农村这么默默无闻地干, 对这个很有感触。现在的学生厌学, 难管理, 乡村学校条件、设备也跟不上, 相当不容易。现在晚上不办公了, 以前晚上还要办公, 就是天一亮从家里出来, 一直到晚上才回去。家里是双职工还好, 特别是像我, 家里单职工, 我教书, 妻子在家里种地, 很困难。”

被问及业余生活时, Z老师说:“基本上没有什么业余生活, 没有什么自己的时间, 咱农村不比城里, 娱乐生活要丰富一些。”

在谈到老师的待遇和地位时, C老师说:“别人一听你是个教师, 好像要高看你一眼。但是从消费上, 比如去赶个农村集, 人家农民的消费观念比教师还要先进, 消费水平也挺高。城里的话, 人家连语言上都不会高看你了。消费上啊, 工资上啊都不如别人。”

4.3学校因素

4.3.1 学校政策制度方面的原因

部分老师不满于学校的政策和制度, 感到自己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因而怀着不如意的情绪面对学生, 势必影响其教育教学态度及效果, 进而导致不满情绪越发严重。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探讨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时, S校长提到:“学校的某些制度和政策在教师看来, 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不利。长期在这样的政策或制度环境下, 教师感到跟别人做的工作一样, 别人能得到的自己却得不到, 而自己又非常想得到。我做和不做一样。努力了, 但结果还是一样, 别人能得到, 我照样得不到。这样, 教师职业倦怠就出现了。”

4.3.2 学生品行及学习情况不佳

学生作为教师工作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劳动对象, 其品行和学习情况对教师职业倦怠也会产生影响[6]。

访谈中S校长还提到:“第二个原因就是学生这方面, 学生越来越不好教, 这是一个共识, 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作为教师, 我们很想把学生给教好, 但是往往事与愿违, 学生通常不买账, 这种情况下老师会感到非常恼火, 会对学生造成身体上或心理上的伤害, 这又引起家长不满, 把事儿给挑大。这样教师承担的压力变大, 觉得管的事儿多了反而费力不讨好, 于是开始变得不作为。”

G老师则提到现在的学生较之以前学生的区别:“你像以前咱们上学的时候, 在路上见到老师, 会感到害怕什么的, 表现得很有礼貌。而现在, 学生根本不把你当老师, 一点都不在意, 通常都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G老师在提到面临的压力时提到:“每个班, 都有那种特别爱闹的学生, 很多时候感到很没办法。我们以一种帮助他的心态去教育他, 可人家却不领情。咱觉着管他是为了让他往好的方向发展, 可孩子却不愿意被人管, 觉着老师跟家长似的老管他们。每次七年级会议, 会说那两个班做得好, 我们班做得不好, 心里就想下次一定要做得好一些。这让我感到有一定的压力。”

4.4 教师个人因素

4.4.1 职业认同感有待提高

教师是否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 是否拥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 是否存在职业倦怠问题的心理基础。教师要想真正体验到教书育人的乐趣, 必须热爱和享受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生活方式, 并强烈认同教育的重要价值。如此, 遇到困难时才会放平心态, 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之道。

在谈到如何走上教师岗位时, C老师说:“当时考学没有多少选择, 家里人觉得做老师不错。自己不愿意当老师, 不过当时填志愿时我们老师说, 师范类的录取分数很高, 心里就想第一志愿顺着家里的意思报上师范类, 反正也不会被录取, 第二第三志愿都按自己的意愿填上非师范类。结果没想到真被第一志愿录取了。就这样意外地当老师了。”

4.4.2 教师人格特征的影响

教师的某些人格特征也是导致其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这些人格特征概括起来有: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 较低的自我价值和判断, 自信心低, 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7]。教师群体普遍具有利他精神, 一心想以自身力量为教育做出贡献, 因而一旦觉得自己的投入与结果不匹配时, 就可能产生挫败感, 导致倦怠。而自我价值和判断较低会使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困难与压力, 且更倾向于采取回避态度。

C老师在访谈中提到:“刚毕业时充满热情, 觉着可以把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往好的方面去塑造。现在工作多年, 对学生的改变也不算多, 顶多能让他们少犯错误或者及时教育教育他们。但是要把调皮捣蛋的学生培养成爱学习的也不可能。工作了这么多年, 随着工作压力增大, 不像之前那么有热情。工作希望干好, 但没有以前那种朝气。”

5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建议

5.1 社会方面

5.1.1 将对教师的期望与评价合理化

家庭和社会应适当降低对教师的期望值, 减轻教师群体的精神压力。同时要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指标的做法, 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5.1.2 家庭与社会承担起各自的教育职责

家庭和社会都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事业, 主动配合教师工作, 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共同为孩子的身心健康而努力。家长要改变“读书无用”和“分数至上”的极端心理, 重视孩子的教育, 并力所能及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 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社会则应努力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5.2 学校方面

5.2.1 怀揣宽容态度, 理解教师倦怠

教师面对同样的大纲、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问题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 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很正常。过多的评判与责难只可能加重教师的心理负担。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需要宽容和理解, 需要通过各方合力顺利度过倦怠期, 而非将其与伦理问题挂钩。

5.2.2 倾听教师心声, 助其脱离倦怠

学校领导应与教师多沟通, 挖掘产生倦怠情绪的根源, 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其解决困难, 脱离倦怠。第一, 在颁行政策或制度时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使广大教师达成理解与共识, 积极投入工作。第二, 努力形成民主开放的管理方式与组织氛围, 使广大教师能够敢于和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三, 尽力为教师提供促进其专业成长的机会, 使其知识系统得到及时更新, 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提高干劲, 远离职业倦怠。

5.3 教师自身方面

首先, 正确认识, 积极面对。教师在产生职业倦怠时, 首先应正确认识问题所在, 积极客观地去面对, 而非一味地否认和回避。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出现倦怠心理是很正常的, 不必过多责怪自己或怨天尤人。否则只能造成更重的精神压力, 而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还应明白这是可以避免的, 需要自己冷静分析主客观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缓解倦怠情绪。

参考文献

[1]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报, 2002 (3) :82-85.

[2]姚新华.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7.

[3]李彦娟.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8.

[4]曾玲娟.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 2003 (11) :79-80.

[5]薛天祥.台湾中学教师社会地位的现状分析[J].上海高教研究, 1998 (10) :49-53.

[6]沈翰.教师职业倦怠——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D].湖南师范大学, 2005.

乡村的夜晚 篇3

如山间湿地里冒出来的一朵褐色的蘑菇,乡村静卧在青龙似的大山脚下,绿树翠竹掩映着农舍,花香鸟语缠绕着农舍,庄稼果木环抱着农舍。此时月光像一片轻柔的巨大的白绸子把乡村包了起来,一阵清凉的夜风悠悠吹拂,送来温馨的泥土气息和庄稼幽香;夜风像一壶老酒,把房前屋后的树、竹灌得有点微醉,细小的枝叶摆来摆去,弄出些细雨样的沙沙声。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如山菊花似的细碎,星星点点地洒在院子里;几扇窗子染上蜡黄的灯光,隐隐约约从绿纱幔透射出来,融入月色里。

乡村的夜,轻柔得像湖水,隐约得像烟雾。月光像水一样从天空中泻下来,静静地泻在农舍上。屋外,田里的蛙声、地里的虫鸣如潮,“呱呱”声、“嗡嗡”声此起彼伏,—浪高过一浪。从屋角的柴堆里,隐隐传来一声狗吠,“汪汪”两声,仿佛一个粗鲁的莽汉突然捅进来了一句话似的,让人感到惊奇和意外。栏里,牛正在吃草,一股浓烈的混合了草料的牛粪的气息溢满乡村,由于头部不停地摆动,脖子下的牛铃便发出“丁零当啷”的声音。白天吸足了阳光的庄稼,此时也在使劲地拔节疯长,发出“嘎巴嘎巴”的响声。屋里,几个女人散坐在大灯下,围着电视,一边眼睁睁地瞪着电视,随着剧情的发展,或摇头叹息,或捧腹大笑,一边穿针引线,白天挥锄舞锹的大手此时变得如此纤巧,把那一根根五颜六色的丝线逗弄得在胸前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一群汉子头攒在一起,或蹲或坐或站,在下象棋,白天吼过风雨的嗓子,此时温柔了许多,沉默了许多,也没有争吵,没有喧哗,偶尔,从胸中吐出一个“将”字,手也只是将棋子轻轻移动一下。

月亮,像一面白玉镜子,像一颗巨大的珍珠,嵌在天上,无声无息地把它的光辉洒满了乡村。乡村里的人没有专门出来散步的,因为他们就生活在月光里,月光对他们来说仅仅就是起照明的作用。他们能够就着月光,找回白天丢在田里的一张犁、一把锄,或者拽一把明早引火用的干柴,免得被露水打湿。当然,这么好的月光,也有人出门。那不是吗?弯弯的小路上,一片片树叶把月光使劲地往自己的怀里揽,一个握着手电筒,背着猎枪的后生匆匆行走着,他是去套山鸡的;田边,一阵风吹来,月光在稻叶上舞蹈着,犹如美丽的女子,一个举着枞膏油火把,腰上系着竹篓的汉子转来转去,他正在捉黄鳝;有时也会有一个女孩,或一个男孩,推开虚掩的大门,乘着朦胧的月色,东瞧瞧、西望望,一时快,一时慢,生怕有一双夜的眼睛跟着,犹犹豫豫,躲躲闪闪,羞羞答答,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巷,走向溪边的柳林里。

夜色越来越浓了,一片寂静包裹着整个乡村。月光下只有花儿在静静地开,花香在悄悄地飘。

头脑体操

乡村的夜晚,是那么美丽,那么祥和。在作者的笔下,田野的蛙声、地里的虫鸣、隐隐的狗吠、吃草的牛的牛铃声、庄稼的拔节声、看电视女人的叹息声和笑声、汉子下棋轻轻吐出的“将”声……这一切是如此和谐,这一切,是那么静,那么柔……

乡村的夜晚作文 篇4

我转过头。准备回去睡觉。又听到一种奇怪的声音。“沙沙沙”这是什么声音?我仔细一听,原来是树上发出来的声音。我抬头一看,只见几只小蜗牛在忙着吃树叶呢!我直勾勾地盯着他们看……等到他们都害羞地躲在树叶里了我才恋恋不舍地收回我的视线离开。

眼睛离开小蜗牛以后,偶然看到那棵树的后面竟然是一片星空。我望着天上的星星密密麻麻的,感觉像是人脸上的麻子一样,总也数不清的感觉。还有许多星星连在了一起。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五角星,有的像一把宝剑,好看极了。

突然,我感觉有人在动我的脚,低下头一看,原来是蚱蜢和蟋蟀在开演唱会。或许是我的脚成为了它们最华丽的舞台,它们在我的脚上面卖力地跳来跳去,好像是在尽情的表演。萤火虫也成为了舞台上最重要的聚光灯,照耀他们每一刻的表演。

乡村的夜晚作文 篇5

乡村的夜有着一点蝉鸣声,那是唯独在夜里响起的;乡村的夜是欢乐的,夜如果出现了星星和月亮,那这时的夜是充满着欢乐的;乡村的夜是美丽的,在月亮和星星的点缀下,在蝉鸣美妙的叫声的配合下,夜是美丽的。

在乡村的夜晚下,不但有物,还有人,在夜晚,老爷爷和老奶奶在月光下聊天,小孩子们也闲不住,在夜晚月色的蒙罩下,玩捉迷藏,一阵阵的笑声飞出这美丽而宁静的夜晚。

乡村的夜晚500字作文 篇6

乡村的夜晚,天上铺了一层美丽的面纱,一轮皎洁的弯月在漆黑的夜空中就好像一条小船在大海中游荡,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铺在天空中,围着那皎洁的月亮在舞蹈。正在舞蹈的星星们好像在邀请我一起去跳舞……田野里绿油油的秧苗、池塘里亭亭玉立的荷花,仿佛也都被笼罩上了一层银灰色的轻纱,美丽极了!

乡村的夜晚,十分恬静。没有人在喧闹,没有汽车的喇鸣声,也没有路上人们的喧哗声。从窗户往外望去,能看到几只萤火虫在半空中翩翩起舞,偶尔也可以听到几个小孩子趁大人们睡觉的时候偷偷跑出去玩的欢笑声,或是一些勤劳的小蜜蜂在工作时发出的“嗡嗡”声……一阵风吹过,还可以闻到花朵儿的芳香。

回到房间,我躺在床上静静地听着“纺织娘”唱的催眠曲:“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不一会儿便在花香中睡着了。

从小我就在城市中长大,在工业污染的朦胧和混沌中成长。而在这次假期里。乡村让我找到了一片清朗,一片纯净……

乡村的夜晚初中优秀作文 篇7

一、乡村地区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误区

当前, 在乡村地区, 初中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其笔试能力不错, 但一遇上需要用英语口语进行交际时, 往往结结巴巴, 语无伦次……有的学生性格内向, 不善于开口, 或者是由于怕在同学面前出丑而上课不积极主动发言, 学的是哑巴英语, 只能心知肚明, 长期如此, 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根本不能用口语来表达。有的学生因平时过分强化语法意识, 一味地计较语言形式的完美与否, 从而造成交际时思维紧张, 口不应心。部分学生死读书, 读死书, 交际的内容只能源于教材, 而不能结合生活实际, 交际锻炼的机会太少, 缺乏活学活用的经验, 不能跳出教材, 缺乏应有的灵活应变能力。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与人交流和交际的能力, 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和交际的能力, 要让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这是英语教学工作者的重要目的和任务。我们不妨反思一下, 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 我们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 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 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是教新词、讲语法、做练习, 应对各种考试, 有多少教师能把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教学的中心任务?所以,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的症结还是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在课堂上纯粹的语言操练活动,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际活动, 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当作主体而非以学生为主体。这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观是格格不入的。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选择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教师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来进行。一切为了学生, 意在使课堂教学不再限于帮助学生学习知识, 而在于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因此, 乡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激活”书本知识, 变无声的书面语言为有声的乡村生活话语

英语教学大师克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的交际环境,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现行中学英语新教材吸收了当今世界最新的外语教学理论成果, 无论在课文内容, 课文编写的结构体例方面, 还是在练习的编排以及教学要求方面都突出了语言的运用。教材的内容也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正如新教材序言所述, “教科书着重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 并且设法通过有意义的、饶有兴趣的、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活动进行教学。”新教材所提供的书面材料一般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对话一般是生活交际话语经过加工的记录, 它承载着英语语音、语法、词义、表情等多方面的信息。课堂教学活动首先要把这些无声的书面教材通过教师的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激活为声情并茂的话语, 促使学生迅速、准确、全面地认识并熟练地加以运用。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项目编号:BGA060028)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笔者常常结合乡村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先操练一些浅显易懂的与课文有关的语言材料, 激活一下兴趣, 再让他们听课文录音后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 接着模仿跟读, 体会朗读, 再俩俩相互实践操练——直到最后学生脱离课本声情并茂地表演。整个的对话、练习、活动都是学生唱主角, 死板的教材被激活了, 被学生内化了, 学生的口语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三、“激活”乡村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应用到乡村生活实践中去

维果茨基的教育理论强调了活动在培养人的主体意识方面所具有的特别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他认为, “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 他们只能产生于人民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事实上, 英语口语教学的目的不是要把众多的学生都培养成为语言学家或语法专家, 而是为了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让更多的人懂英语, 会用英语进行社会交流与交际。所以, 过去“带着教材走向学生”, 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语法, 讲大量的题型, 为了应试而教学的方法是不妥当的。现在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创造学习, 这是一场深刻的教学改革和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改革。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各种各样的, 他们的智商、情商和语言学习能力也各有千秋, 然而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提出的问题也会是形形色色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足够的准备, “思够量足”, 必须具备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并有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学生的好奇心必须保护, 学生打破逻辑的思维必须鼓励, 在英语教学中已经“激活”的生活实际必须使其“优化”。

然而, 从另一方面来看, 大部分远郊地区的乡村中学生在学习上还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 书上写什么, 他就学什么, 老师教什么, 他就跟着学什么, 老师布置什么任务, 他就完成什么任务, 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予以正确的引导, 引导他们注意书本与乡村生活的结合, 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譬如, 初中英语教材中编排的对话形式体现了极强的语言功能, 笔者在学生的精彩表演后, 又设置出其他的几个情景, 在组织英语口语交流和交际时, 把教材固定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乡村生活实际中去, 要求学生按乡村实际情况作答;又譬如, 今天课上学了一篇短文, 或故事, 或人物事物介绍, 或知识小品文等, 笔者就会布置一篇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乡村生活写作训练, 要求学生能按提示要求回家写好草稿, 待第二天“Free Talk”时间“One By One”地讲给大家听。同时, 要求学生们在课间进行日常用语交流, 并尽可能把自己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交流中去。这样既巩固了新知识, 又完成了交际, 不仅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 而且激活了学生的乡村生活实践。

四、“激活”教学过程, 变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际活动

传统的英语教学大多是“照本宣科”﹑“按章办事”, 教师把要讲的都讲了, 学生把要做的都做了, 教与学的任务就算完了。课堂教学完全是一种“讲解式”、“填鸭式”教学, 学习者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 英语课往往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

哈贝玛斯的教育理论认为, 人类的存在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个人为基础, 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际做起点的。这种交际是人们在没有内在与外在压力与制约的情况下, 彼此真诚敞亮、交互共生的活动状态。英语口语教学只有搬进乡村生活课堂, 变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际活动, 才会得到明显的效果。诚如杜威先生所言, “对别人、对他们的活动和目的的强烈兴趣, 是使个人的活动更开阔、更丰富、更有启发作用的自然源泉;当物理的、手工的、科学的兴趣和种种事物打成一片的时候, 就有助于自我的不断扩大。”

鉴于教育教学理论与远郊乡村中学的实际, 教师在“激活”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四点:

一要立足于平时, 问候、打招呼、命令、自言自语、提问、解释问题、说明事物、讲故事, 等等, 这些形式在课堂上能用的要尽量采用。生活中常见的交际语言在课堂上用惯了, 学生自然也会掌握, 正所谓“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二要“激活”教学过程, 除了要激活教材, 激活乡村生活实际等以外, 更重要的是要激活学生, 激活课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首先要尊重这个主体。没有学生对所学语言的乐意接受, 没有学生的主动合作, 就不可能创造出一个既宽松又催人奋进的课堂气氛。所以, 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或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及时捕捉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采用多表扬、多鼓励的方式, 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和自豪感, 激发其学习运用英语的热情。

三要讲求民主, 倡导合作, 努力提高主体学习效能。教师要积极转换角色, 变知识的传播者为积极的参与者, 真诚地投入活动, 利用自己的经验和阅历, 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面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 当好导演, 把好语言关,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要尽可能地把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 让他们通过相互间的合作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心理学研究表明, 讨论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表达更迅速、灵活, 发挥更加自如, 以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因此, 乡村英语课堂教学在强化学生口语表达、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如能做好全方位的“激活”, 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课堂气氛就会相当浓厚, 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得到极大提高, 课堂口语教学的效果也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Vivian Cook.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8) .

[2]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80-82.

[4]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乡村的夜晚作文300字 篇8

听,周围蛙声一片,此起彼伏,一声高过一声。它们或躲在田野里,或躲在草丛中,或藏在小溪边。“呱呱呱……”虽然它们唱得十分卖力,但我感觉却有些单调。相比之下,另一种昆虫唱得就婉转动听多了,那就是蛐蛐,它们的声音或高或低,或粗或细,好听得很。这些大自然的歌唱家,为宁静的夏夜增色不少。

看,一闪一闪的萤火虫提着小灯笼穿梭在田野间。它们忽上忽下,里面飞向天空,时而飞进草丛,就像一颗颗会移动的星星。抬头仰望,天空中繁星闪闪,美丽的银河近在咫尺,一弯明月缓缓地落下了山头。在这些星星中,有几颗还会跑呢,原来这些是卫星。今晚,我更有幸地看见了一颗流星,它拖着长长的尾巴,发出明亮的光芒,快速地朝山的那一边划过。太神奇了。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我赶紧许了个愿。

身旁的稻田中发出淡淡的清香,我仿佛闻到了丰收的味道。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了辛弃疾的一首词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乡村的夜晚的作文500字 篇9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那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正如歌里所唱的那样,走在蜿蜒曲直的小路上,小草如迎宾大队一般立在小路的两侧。路的两边是成片的水稻田。一起来的表弟见了。十分认真地说:“看,小草长得好旺盛啊!”在场的每个人都被他逗得乐不可支。

不知不觉间,我们走进了村庄,那最后一抹霞光也被太阳拉下山去,村庄沉浸在如梦如幻的宁静中。只有清脆的虫鸣声萦绕在我耳畔,小虫们似乎也在羡慕农家人的生活,发出雷鸣般此起彼伏的响声。那虫鸣似乎是一支雄壮、高亢、激昂的“田园交响曲”,在乡村夜晚奏得格外响。

在朦胧的夜色中,人们三三两两的坐在家门口乘凉,晃动着手中的一把大蒲扇,驱赶着饶人的蚊子和夏日的炎日,狗静静地坐在主人身旁,时而摇一下菊花般的尾巴,伸长了舌头,听到脚步声,有气无力的“汪汪”两声,或许它知道来者不是坏人,只是对陌生的我们打个招呼,或是提醒一下主人,有人走近。

我们踏上了回家的路,村庄离我们渐渐远去,再一次回头遥望时,村庄明亮的灯光便成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璀璨的明珠。

高原的夜晚 篇10

后来, 常有在草原上赶夜路的经验。一九九四年的夏天, 从大兴安岭回海拉尔, 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夜行, 另外一辆车落后了, 我们这辆就在草原中间停了下来。我本来已经很困了, 就想赖在车上睡觉, 朋友却在车外声声呼唤, 要我下来伸伸腿, 走动走动, 我只好不情不愿地下了车。

开始的时候, 马达和车灯都开着, 我们几个人就在车灯前的光圈里聊天, 旁边黑漆漆的, 什么也看不见, 也不想去理会。

但是, 久等不见车来, 我们的司机就把马达停了, 把灯熄了。

灯一熄, 才发现就在整片黑暗的大地之上, 群星灿亮!闪烁在无边无际的穹苍中, 那浩瀚的天穹和我们这几个渺小的旅人的不成比例, 令我惊悚屏息, 真的觉得自己缩得比蝼蚁还要渺小。可是, 就在同时, 我的心里又充满了一种狂喜的震撼, 好像是才开始真正认识了这个世界。

这震撼久久不曾稍退。

有一次, 在台北, 与一位心仪已久的朋友初次见面, 我们谈到了蒙古高原, 谈话中, 忽然问我:“快进入二十一世纪了, 蒙古高原在未来的日子里, 会对这个世界有些什么样的贡献和影响呢?”

虽然, 我并不认为日子一定要照着这样的方式来计算, 不过, 在他问了这个问题之后, 呼伦贝尔的黑暗大地和灿亮星空忽然都来到眼前。

那个夏天的夜晚, 脚下的土地坚实而又温暖, 高处的星空深邃浩瀚, 是从多么久远的年代开始, 这片草原就是这样承载着、哺育着我们的先祖。那时万物皆有魂魄, 群星引领方向, 人与自然彼此敬重, 彼此善待。但是, 一路走来, 到底有多少勇气与美德都被我们抛在身后?多少真诚与谦卑的记忆都消失了, 非得要等到有一天, 重新站在这片土地之上, 仰望夏夜无垠的星空之时, 才会猛然省悟, 原来, 这里就是我们的来处, 是心灵深处最初最早的故乡。

所以, 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在二十一世纪, 我也许不能预知蒙古高原会有些什么特别巨大的贡献和影响, 也许, 一般人总会多往经济或者科技方面去追求, 但是, 我认为, 蒙古高原的存在, 有远比这些追求更为重要的价值。”

她的存在, 让这个世界觉得心安。

她的存在, 让我们知道, 无论世事有多么混乱, 无论人类在科技文明充斥的环境里 (当然其中也包括了蒙古国的乌兰巴托或者内蒙古的呼和浩特等等城市) 变得多么软弱, 在这一块土地上, 生命总能找到更为积极和安定的本质。

蒙古高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其实不只是北亚游牧民族的家乡而已, 她更是人类在地球上最后仅存的几处原乡之一了。

对蒙古高原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 也是对生命本身得到更多一层的领悟。

乡村夜晚作文 篇11

月亮像一颗稀有的珍珠,镶嵌在天上。月光像一片轻柔的白纱,将村子包围起来,整个村庄都沐浴在这柔和的月光里。月光在田野里流动,一切都那么安静,似乎整个世界只剩下它那沉稳的心跳和轻轻的脚步。

一阵清凉的夜风轻轻掠过,它似一壶老酒,将屋后的树、竹,田野里的庄稼灌醉,它们摇摆着,发出欢快、活泼的“沙沙”声。田野里,蛙声、虫声此起彼落,一浪高过一浪,“呱呱呱”“嗡嗡嗡”,连提着一闪一闪灯笼萤火虫也来凑热闹。远处传来几声狗叫,牛脖子下的铃铛“丁零叮零”作响,多么好听!这是一首独一无二的生物交响曲。

乡村的夜晚 篇12

暮色没有和那些在山岗上放牧的孩童们打声招呼,孩子们把鹅呀牛呀散在山腰,只顾玩下老窝、跳花栏的游戏,一缕缕黑色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打他们个措手不及,等到他们伸手看不清子儿的时候,不知是哪位先抬起头对着天空瞅去,才惊觉天色已黑,再不打道回府,恐怕家长就要找来,骂他们太贪玩。一群孩子急急地爬将起来,摸出坐在屁股下的放鹅竿,一阵风似地跑开了。那些散放着的鹅们混在一起,三五成群蹲在各个角落,他们只得张开嘴巴大声吆喝,平素听惯了自家主人叫唤的鹅们也嘎嘎地呼应着,不大一会,它们便披着朦胧的夜色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有性急的孩子早在那儿清点起只数来,可数来数去,还是缺那么几只不来报到,这可急坏了他们。不把鹅们找回来,回家是无法交待的,于是,他们又分头找去,直找得暮色四合,仍不见一点儿踪影。只好硬着头皮往回赶的孩子们心是虚的,因为要是被父母发现放丢了几只鹅那屁股是要挨揍的。可结果往往让他们虚惊一场:原来那几只性急的鹅儿已自作主张地先回了家。

此时,夜,扯起一张硕大无朋的幕布沿着树梢、顺着烟囱,向村庄严严实实地遮掩下来,黑暗一下子笼上村庄的头顶,鸡呀鸭呀猪呀牛呀都归了笼或上了圈,劳作了一天的农人已收拾好农具。不时从灶膛里冒出的火苗把房舍照得通亮,俗世的烟火里飘出了饭菜的喷香。

次第亮起的灯光,被门外强势的黑暗压迫得十分微弱,那缕缕灯光在与外界黑暗的较量中明显败在下风,因而只得缩着脖子,在三间堂屋中踱着步子。朝南的两只洞开的窗户不甘示弱地将灯光放出去,却被强大的黑暗蹂躏得气喘吁吁,几乎要被一张无形的黑口吞噬。

在有情人的眼里,夜永远不够黑,他们的眼睛里分明藏着灯,藏着火,藏着一轮明晃晃的月亮。乡人诸多的情感都是在黑夜里发酵的,都是在夜色中萌芽出土的。地里的庄稼们是知道这些秘密的,即便夜黑,它们也能凭嗓音听出男的是谁女的长得是啥模样。其实早在白天,庄稼们就看穿了他们的心思,虽然它们不知道啥叫爱情,但有一点它们坚信,黑夜里他们准会溜出家门来到田地里互诉衷肠。

无边夜幕下的庄稼地,也听到过不能长相守者的低声啜泣。月黑风高夜,也曾送别过一对对远走高飞的男女。

龙应台的“乡村作文课” 篇13

如果从哲学的维度来看,“应该相信”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启蒙自己。所谓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康德的要义是,人要脱离自己加于自己的不成熟,这是自己解放自己,为自己争取思想、心灵、精神的自由。所以他说:“公众要启蒙自己,是很可能的;只要允许他们自由,这还确实几乎是无可避免的。”

如果从心理学的维度来看,“应该相信”你不知道一个东西的话,你也不会知道你自己不知道它。在这样的认知之下,你自然会高估前方的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解决你的困惑。

如果单从教学的维度来看,“应该相信”摆脱了“急功近利”的桎梏,自己创课,自己上课,上课上人,是有可能的。于是———

2015年12月的一天,龙应台在台湾屏东的潮州镇给12岁的孩子上了一堂作文课。35名来自三个乡村学校的六年级学生和他们的校长、老师一起作了了3个小时的语文游戏。

先教“说明文”

那天,校长跟很多老师都在,在后边坐一圈,三十多个孩子分成七组,一组五个人,围着一张大桌子。先教“说明文”。

龙应台先放两个搞笑的一分钟短片———

【回放一】

第一个短片是,一个俄罗斯大光头讲俄腔英语,拿着一双不防水的布鞋,教你怎么样用一支蜡烛、一个吹风机,把一双布鞋变成能防水的。

放了片子之后,让孩子去写这个过程。孩子们先讨论然后写。写了之后,投影孩子们的作品,孩子们就会发现,按照他们的写法,根本做不到,因为用词用句不准确。

第一个短片的教学简约而不简单。说它简约,是教学旨归精简化为———“写明”;教学过程精简化为———“看”“写”;教学评价精简化为———“按照他们的写法,根本做不到”;教学反馈精简化为———“用词用句不准确”。

说它不简单,是“用词用句不准确”。背后的深层原因在哪里?

“看”是视觉“输入;“写”是语言“输出”,从“输入”到“输出”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它与复杂的人脑工作机理高度关联。首先关联的是大脑的“输入”通道——大脑下颞叶有一条“内容”通路,人通过该通路识别看到的物体“是什么”。大脑的中颞区有一条“空间”通路,通过空间通路,人可以很好的理解所观察到的物体的空间维度,知道“在哪里”,从而得以判断和操作该物体。譬如,我要吃香蕉,我不光得看到香蕉(内容),还得要找到香蕉在哪儿(空间)才能拿起来吃,不然吃不到啊。所以,人脑在识别视觉信息的时候,要把信息分别以“内容”和“空间”方式有效处理,从而得到充分地了解。接着关联的是大脑的语言加工区———在语言加工的中枢机制中有几个批层是语言的主要区域,如果这些脑区病变、损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造成语言功能异常。再者关联的是大脑对语言驾驭的两个中枢———一个是语言运动中枢,能指挥发音器官说出不同的语句;另一个是语言理解中心,能理解他人所说的话,以及阅读并理解书面语言。这两方面构成语言能力的生物学基础,与遗传和基因有关。科学家费希尔认为,人类的语言问题非常复杂,并非只有一个基因起作用。与人类语言能力相关的基因可能有10到1000个之多。科学研究表明,没有两个人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所以,语言的产生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何况10~12岁时孩子大脑的左侧优势处于逐步建立阶段,“用词用句不准确”是一种现象存在。

【回放二】

第二个短片是,搞笑俄罗斯人拿一张白纸,折成一个个小硬块,去撬开一个有瓶盖的饮料瓶。

教学中,桌子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瓶子,里头是黑麦汁。孩子们照影片上的程序先把一张白纸折成一个小硬块,然后试图去开瓶。孩子们很兴奋很快乐。他们很想喝里头的黑麦汁。打开本身又是一种挑战,好像是在玩游戏,有的打不开,有的打开了。打不开的,孩子们讨论是不是角度不对,是不是手拿的力度不对,是不是那个东西放的位置不对,有各种的研究。“研究”之后就开始写了。写完讨论的时候,他们就明白了何谓文字的精准。譬如单单是动词,用撬、顶、拔、扯、敲、推……全是学问。每一个动词都让他们试做那个动作,孩子们睁大了眼睛:动词那么有意思,简直玩不完。

人都可能由“用词用句不准确”修炼到“用词用句准确”;当然,也可能由“用词用句不准确”到新的“用词用句不准确”;更有可能由新的“用词用句不准确”到新的“用词用句准确”……在可能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而实现这种可能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就是“动手做一做”“动笔写一写”的亲历过程。

其实,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两个生命,一个是看得见的身体生命,一个是看不见的心理生命,这两个生命都可以爆发出力量,一个是身体外力,一个是心理内力。身体外力有多大是看得见的?比如你能拿动多重的东西,是可以测出来的,而人的心理内力却是无限的。教学中,正是通过动手,释放孩子们“撬、顶、拔、扯、敲、推……”的外力,唤醒孩子们自觉追求“用词准确”的内力觉醒。内力的觉醒,才是最大的觉醒。一个人真正的、深度的自信,就来源于这种“元能力”的觉醒:两个同样考了90分的孩子看上去能力相当,但如果一个是好好听课规规矩矩学出来的,另一个是自己摸爬滚打出来的,两者的自信就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因为后者拥有“不管生活给我抛来什么,我都能接住”的信心,后者的信心不仅是“领域内”的知识掌握了多少,而是“我能自己搞定”的信心。一个人,即便他某个学科学得很好,但如果没有这种“元能力”觉醒的话,仍然可能对于新事物、新领域、新问题心存极大畏惧,因为他没有“自主学习”这个“元能力”。

那么,这种“元能力”怎么来的?我们对身体技能的信心,来源于我们在各种尝试中确信我们能够掌控自己的身体,知道身体能力的边界;我们对大脑的信心,来源于我们在各种尝试和学习中确信我们能够掌控自己的大脑,知道自己认知和思维的边界和能力。我们对外界环境的信心,来源于我们踩过很多雷,掉过很多坑。地图对于我们而言更透明,而不是只在一片黑雾中被牵着手走过一条狭窄的预定好的旅游线路。所有这些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我们需要“大量”“主动”“试错”。

再教“论说文”

【回放三】

第三个片子是放来讲论说文。龙应台跟孩子们解释:议论文就是你有一个主张要设法说服别人。她先放一个生态的纪录片,五分钟,迪士尼在1958年推出的片子。在片子里,成千上万的旅鼠,一个劲地往前冲,前面的是带队的,后面有成千上万的跟随者。经过沼泽、树丛,一直没命地奔跑,奔到最后,前面就是悬崖,悬崖下面是大海,成千上万的旅鼠冲到那儿,前面那一堆到了悬崖边往下跳,后面的也全部从悬崖跳下去,集体自杀。孩子们看得目瞪口呆。

看完了,她就问这些12岁的小孩,你们觉得议论文的题目应该是什么?一个小孩就举手说:“我们不可以盲从”。她说很好,我们就写这个题目,但是请问你们有没有人认为,我们其实也可以写另外的题目:“盲从是必要的”“盲从是好的”?他们一组一组讨论,最后她问,谁要写“盲从是不好的”,全部都举手;她再问,“有没有人要写盲从是好的?”没有一个人举手。

写完之后,每一组的代表作就拿到投影机放出来。龙应台说:“盲从是不好的,那请问小林,如果有人告诉你说,张大明他在班上偷了东西,你会不会去转述?”孩子说:“我绝对不会,因为不知真假。”“如果有九个人陆续来跟你说大明偷东西呢?”“我也不说,因为可能是假的”。“那么99个人来跟你说呢?”“盲从是不好的,所以我绝对不说。”

受到影片启发,孩子的作文谈“不可盲从”,洋洋洒洒,给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接下来,龙应台跟孩子们说:“刚刚那个电影很好看,对不对?”他们说“对”“有启发是不是?”他们大声说“是。”“你们得到的教训是什么?”他们说,“人不可以盲从。”

好,她说,那我告诉你,那个片子是假的。孩子们睁大了眼睛。

“那天三个小时的作文课其实是教给教师看的,因为我知道乡村的老师,可能怀疑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他永远不是社会的目光焦点,他的工作永远不会被太多人看见和赞美,他的工作特别寂寞,甚至卑微。我那天其实是去鼓励这些乡村小学的老师和校长,向他们致敬。我希望他们知道,我曾经是你们在教的小孩之一。”龙应台说,“任何一个社会真正的文明跟成熟,其实要看它最偏僻、最乡下的小孩受的教育,他的学校是不是给了他最好的东西。”

这个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在见仁见智的“意义万花筒”中,它永远都不是急功近利者孜孜以求的包医百病、立竿见影、化腐朽为神奇的写作技巧。

小教教术,大教教道。这个“道”,只是视语言文字层面的运作为生命运动的一个中介,它不过是作为生命活动的一种现象表演。其本质乃是人的生命的高度优化能力及其灵活的生存技艺的集中表现,它显示人类生命旨在寻求优化生存方式可能采用的一种文化创造状态。

这种文化创造状态,就这节课而言,意味着从小唤醒孩子在“相信与不相信”之前做足功课,换句话说,就是启发孩子怎样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判断”,用自己的双手“选择”,用自己的双肩“担待”,用自己的生命“负责”。这样作文的过程,就是学习做人的过程。

乡村的夜晚经典散文 篇14

每当夜幕降临,机器的喧鸣声嘎然而止时,总有一种莫名的烦躁。习惯性的点开简书APP,浏览几篇平台高手的文章,吸收一些我的世界之外的养分。也习惯手握钢笔,在空白的稿纸上,圈圈点点,寄托文字,渴望有一份静溢的归宿。思索着,遥望着窗外的明月,思念被拉的很长很长,就像我孤单的影子和不孤单的灵魂……

胶州湾的夜来的稍早一些,经过一天的忙碌,一个人疲惫的躺在床上,望着窗外漆黑的夜,心里有股莫名的忧伤和累。春天母亲突然倒下,及漫长的住院治疗,像一块巨石压在胸口,我好长时间喘不过气来。好在天佑我家,母亲脱离生命危险,大病初愈,尚在漫长的恢复阶段。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市里买的房子,也完成了装修,在弟弟妹妹的帮助下,夏天搬了新家。二者皆为好事,而我却深深地陷入了夏天狂燥与不安之中,经济危机拉响了警报。

果不然,某个失眠的午夜,我百无聊赖,漫无目的地翻看朋友圈,看到好友在朋友圈骂人,大意欠钱不还。恰好春天借了好友的钱尚未还上,我确定好友不像是在骂我,但我确实欠钱未还,这一夜,我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第二天,我给高中同学截了屏,没有给同学讲为什么要上梁山的文学故事,同学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伸出援手,了却了一夜心事。

白天的烦燥让我停止了思想,唯有夜才能让我安静地躺下来,想想走过的路,想想要走的路,想想一路上的风景和人。梦到家乡的夜晚,灵魂才能安放,我才能坦然入眠……

梦境中的乡村,暮色四合,一切笼罩在夜色之中,宁静而又朦胧。走在乡村的夜里,扑面而来的是泥土芬芳的夜风,清冷而潮润。耳旁还有庄稼拔高的沙沙声,经过一整天的光和作用,吸足养份的家伙们比赛着生长。微风吹着树叶,似一部舒缓的轻音乐。轻轻的,缓缓的,流淌在乡村的每一个地方。偶尔会从村子里传来几声犬叫,听起来也是那么亲切。近处的屋,身旁的树,远处的庄稼地构成一幅和谐的山墨图画,在月光的照耀下美仑美奂。

头顶是一面半月,月光如水一般轻洒。于是,乡村的夜晚就有诗情,就有了画意。绿树掩映着庄雅的农舍,月光在树梢上静静的流淌,透过苹果树的`缝隙,把斑驳的月光洒在院子里。树枝在月光下轻轻的摇摆,影子重重叠叠,缠缠绵绵,跳着轻柔的舞蹈。有一个人的倒影紧随着我,陪伴着我,不管我走的多远,走的多长,它总是那么亲切的缠绵着我,不离左右。行走在这样的夜里,人的心灵也就是被净化,不由地,心里便会飞出几句唐诗宋词,“离人无心语,江清月近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一任月光尽情挥洒诗意,恬静幽美。

喜欢乡村的夜晚,喜欢被月光浸染的感觉。塬周围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在月色下又是何等的景致!对面山弯弯里偶见零星的灯火,像从天空中坠入山间的星星。沟沟壑壑,朦胧不清,把人又带入仙境,充盈你身心的是难以用文字表达的轻松和惬意。

宁静的夜晚初中作文 篇15

继午后炽热酷暑之后,华丽的夕阳短暂露脸,紧接着神秘的黑幕笼罩大地,如黑墨汁在画纸上晕散开来,将大地渲染成清一色的黑。夜,就这样悄悄降临了……

在夜晚,倦鸟早已归巢,树梢少了此起彼落的吱喳声,多了一份独属于夜晚的宁静。白天的蝉躁也已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夜间动人的唧唧虫鸣。越到深夜,马路上车辆的喧嚣声就越来越少,到了午夜,仅剩偶尔呼啸而过的车辆独自划破深夜的寂静。

我喜欢在寂静的夜里看书,因为清风徐徐吹来,拂去了白天的热浪,使暑气消退不少,让人不再头昏脑胀,头脑顿时清晰起来,一灯荧荧下,读着书本里的一字一句,理解力似乎变强了。夜阑人静的阒寂,也使人更能专注于书本上,涤除了白天的喧嚣扰攘,记忆力瞬间突飞猛进。因此,我总喜欢在夜晚捧着书本“练功”,有了夜之神的加持,常能令人“功力大增”呢!

偶尔抬头望向夜空,一轮皎洁似玉的明月镶在夜幕上,在这寂静的夜里显得更加醒目耀眼。月晕使月的轮廓变得模模糊糊,加上偶尔似薄纱般的云飘过,覆盖了月的脸庞,有一种朦朦胧胧的美。陪伴在月亮身旁的点点星光,也努力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彩,呈现如钻石般耀眼的光芒。

我也喜欢在夜晚时眺望远方灯火,熠熠闪烁的灯光或红或黄,或蓝或绿,静默而璀璨的`缀满夜的黑,恍若黑丝绸上五彩缤纷的彩钻,绚烂梦幻却模糊瞌睡。在深夜里远眺灯火阑珊处,总有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此时的心情特别沉静,彷彿一整天的心情与思绪都能在此时得到沉澱。在心特别澄净的夜晚自我省察最适合不过了,思考白天时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宜,也在反省过后不断的修正自己,使自我得以提升,进而更上一层楼。

有时遇到大雨滂沱的夜晚,千军万马的雨势在这寂静的夜里更显得气势磅礡,恍如大自然的交响乐,仔细谛听令人叹为观止!在这天籁般的雨声中夜读,别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呢!夜深了,钻进温暖的棉被中,在这潇潇雨声陪伴下入眠,感觉特别好眠。

上一篇:tcl集团分析下一篇:农行会计工作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