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优化

2024-06-30

内控优化(共9篇)

内控优化 篇1

对于拟上市物流企业而言, 重要的是通过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制度, 使企业有可持续盈利能力, 使所融资金具备增值的空间。

今年以来, 国内经济形势复杂, 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的现象愈发严重。为帮助企业顺利融资, 除了银行贷款、财政支持外, 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也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物流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 政府也先后多次出台政策支持其上市。去年8月9日国务院出台的物流业“国九条”中, 明确提出要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 “完善融资机制,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而在今年12部委共同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物流领域的实施意见》中, 亦重申了对民营物流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的政策支持。

目前, 德邦、佳吉、荣庆、传化、申通等民营物流企业都在积极谋求上市。而在实际的市场运营中, 继大型的国有企业, 如中国远洋、中储股份等上市后, 民营的怡亚通、新宁物流、飞马国际、华鹏飞等也已相继上市。这给计划上市的民营物流企业提供了一些上市前的改制经验。飞马国际董事会秘书张健江在回复本刊记者的邮件中称:“我们公司是在2006年改制, 现已是2012年, 所面临的环境、情况等都已有了很大的不同。总体而言, 企业改制, 就是要求企业要按照更高的管理要求来规范、加强公司的内部管理, 建立、健全相关的内控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

树立上市目标

广东是民营上市物流企业最多的省份之一, 包括怡亚通、飞马国际、华鹏飞等。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秘书长马仁洪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广东物流企业成功上市的原因有几个:一是广东国内国际接轨比较紧密;二是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推动;三是企业起步比较早, 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需要融资再发展;四是一些企业做大之后, 想改变家族式的运营模式, 通过上市规范企业。

马仁洪认为, 就物流企业来说, 上市之前一定要明确目的:是为了融资、更加规范的运作企业, 还是要实行全员股份制。如果是扩大再生产, 在筹备上市之前就要培育市场, 储备项目、人才、技术等。目前, 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是一步一步慢慢地积累资金和项目, 并不像房地产、工业制造等企业一样, 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项目, 因此上市前要计划好融资的规模、投向等, 让这部分资本进行增值。而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盲目上市, 上市后又没有好的发展项目。这也是我国股市不断下跌的原因。

根据已上市物流企业的经验来看, 募集资金投向的一些项目确实没有取得预期中的业绩。据公开资料, 怡亚通于2007年11月13日上市, IPO共募集资金7.7亿元, 用于六个项目的投资建设。截至2011年12月31日, 怡亚通对募集资金项目累计投入7亿元。例如, 怡亚通大连供应商库存管理服务项目募集资金承诺投资总额9501万元, 调整后投资总额为3697万元, 于2008年6月竣工。根据怡亚通上市招股书, 该项目预计年效益可达到2205万元, 而2008年~2011年实际实现的效益分别为36万元、45万元、297万元、142万元, 实现率分别只有1.7%、2.1%、13.5%和6.4%。公司解释多年均远未达预计效益时的原因是:一是实际募集资金低于原计划投资额, 项目实际投资额仅为募集前承诺投资额的38.9%;二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 业务规模没有达到预计水平。

在怡亚通当初募投的6个项目中, 大都变更了资金投入的金额, 而实际效益也未达到预计效益。作为怡亚通保荐机构, 国信证券投资银行部一位负责人张玉梅 (化名) 告诉本刊记者, 股份公司在挂牌阶段, 都不太重视发展战略, 这就出现了木桶的短板效应。“上市物流公司普遍出现的问题, 就是募集的资金没有找到更好的投向。上市之后, 对自己的发展战略, 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张玉梅说, 怡亚通是最早的民营上市物流企业之一, 当初是稀缺资源, 而随着国家对IPO审查的不断严格, 现在物流企业上市的难度在增加。

而马仁洪在调研时发现, 一些企业在上市之后就开始“后悔了”。“因为规范了, 要向社会公布营收、税务、发展计划等, 一切都要在投资者的监管中进行, ”马仁洪说, 因为当初没有良好地培育市场, 且没有较好的投资项目。上市之后, 企业管理者从一个人变为一个团体, 也不能像以前一样敢于冒风险。

因此, 一些资金链不紧张的企业, 并不看重上市融资, 包括广东的宝供、顺丰等。“当然, 也有企业上市并不仅仅是为了融资, 而是想更好地规范企业运作, 能够让家族式企业长久地存活下去, 这样的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更能提高自己的控制能力。只不过这样的企业为数不多。”

促进企业改制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 大部分物流企业并不符合上市企业的要求。因此, 拟上市物流企业要经过改制。传统的改制侧重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而IPO中的改制, 侧重于将一个已经具备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改造成一个符合上市条件, 符合成为公众公司条件的企业, 内容集中于企业较高层面的改造。

而在企业改造之前, 首先要明确要登陆的资本市场版块。目前, 证监会对企业登陆中小板和创业板都设置了业绩门槛,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都要比这个门槛高。登陆中小板一般要达到“报告期3年累计税后利润不低于1个亿, 最近1年税后利润不低于5千万”的条件;登陆创业板一般要满足“报告期3年税后利润增长率平均不低于30%, 最近1年营业收入不低于1个亿, 税后利润不低于3千万”这一条件。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2011年中国物流企业50强的名单来看, 我国物流行业的第50名为北京福田物流有限公司, 营业额为15.4亿。按照我国物流业平均3%~5%的利润率计算, 我国物流企业第50名的利润为4600万~7700万。而在排名前50的企业中, 半数已经上市或为上市关联公司。也就是说, 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拟上市融资是登陆中小板和创业板。张玉梅介绍说, 像中邮这样的大型国有物流企业一般都是在主板上市, 但这样的企业毕竟是少数。

因此, 对于绝大部分拟上市物流企业来说, 上市前的改造主要是满足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要求。新宁物流证券事务部一位负责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物流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 与其他行业中小企业一样, 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从家族企业到上市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而新宁物流在上市之初的改制, 经历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在整个改制流程中, 物流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据本刊记者了解, 正常情况下, 企业自筹划改制到发行上市总体需要1~2年, 各阶段大致所需时间为:股份公司设立后, 保荐机构及其他中介机构进行尽职调查和制作申请文件约需3~4个月;证监局备案辅导约需3~6个月;证监会受理申请材料至取得核准批文约需4~6个月;在上交所发行上市约需2~3周。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要确立中介机构, 在中介机构的帮助下完成组织机构的合法合规建设、业务重组剥离设计方案、资产重组剥离设计方案、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等工作。

张玉梅介绍说, 物流企业基本上是家族式、“夫妻店式”企业, 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 从合伙企业到有限责任公司, 再到股份制公司, 从前期资金积累到资本运作, 需要的时间可能更长一些, 大概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从目前我国企业上市的改制方式上来说, 一般分为四种:整体改制、部分改制、共同改制和整体变更。对于民营物流企业来说, 由于股东构成、资本结构比较简单, 大部分采用整体改制和整体变更的模式。

但是, 登陆中小板和创业板对于企业也有不同的细节要求。例如, 在创业板拟上市企业重组的过程中, 业务的重组原则和主板、中小企业版拟上市企业的业务重组原则是不同的。对于主板和中小板拟上市企业而言, 整体上市是原则, 即企业相关的业务都要注入上市主体中, 主体中存在的一些非主营业务如果对主营业务没有重大影响, 尽可能不要进行剥离。而对于创业板拟上市企业而言, 企业只能存在一种主营业务, 其他业务都要剥离出上市主体。因此, 物流企业在上市之前要确立上市的版块, 以尽可能满足政策要求。

此外, 张玉梅给记者介绍了物流企业改制中的另外一个难题。目前, 申通、德邦等企业都在积极谋求上市, 而在这些企业高管薪酬普遍过高, 在股改后, 如果高管继续拿相应的薪酬, 其管理部门就要创造相应的利润, 但是现在高管薪资与所在部门利润的增长速度并不成正比, 这就难以符合上市的要求。

提升企业“质量”

北京道可特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光超在《企业创业板上市筹备与操作指南》一书中指出, 一个完全满足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企业不一定能够成功登陆创业板, 决定企业能否在创业板上市还取决于内在“质量”。创业板改制的原则就是保证除了使企业满足上市条件外, 还要使企业通过自身改制改善自身内在“质量”, 提升企业的发展潜力, 它是创业板改制的纲领。而马仁洪认为, 物流企业以家族式企业居多, 完成体制改革后, 这种由形式到内涵的改变, 难度更大。

以欧浦物流为例, 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在今年5月审核了其首发申请, 公司申请获通过。欧浦物流此次拟发行3939万股, 发行后总股本1.57亿股。但是, 欧浦物流的股东构成却广受质疑。根据其招股书显示, 欧浦物流实际控制人为陈礼豪, 主要股东只有6位, 分别是中基投资、纳百川、英联投资以及田伟炽、陈燕枝和陈焕枝, 总计持股90%以上。

而上述90%以上的股份, 几乎都被陈礼豪家族所掌控。中基投资持有欧浦物流70%的股份, 英联投资持有公司6.39%股份, 欧浦物流董事长兼总经理陈礼豪通过持有中基股资90%的股权以及持有英联投资61.27%股权, 实际控制欧浦物流76.39%的股权, 为发行人实际控制人。公司另一法人股东纳百川的股东为田伟炽和金泳欣。招股资料显示, 陈燕枝和陈焕枝是陈礼豪的姐姐, 田伟炽是陈礼豪的妻弟, 金泳欣是陈焕枝的女儿。欧浦物流的股东阵容看似庞大, 实际却是陈礼豪家族控制九成以上的股份, 负面影响不容小觑。而这对于股改效果, 企业能否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营, 都存在问号。

对此, 马仁洪认为, 物流企业多为民营企业, 在实际经营过程中, 都是“一股独大”, 而物流企业改制要大股东做出“牺牲”, 出让相应的股份, 这也是很多企业不愿意上市的原因。而如果不做出“牺牲”, 则很难达到改制的效果。为达到改制效果, 飞马国际董事会秘书张健江在回复本刊记者的邮件中称:“就风险控制方面, 可通过制定和执行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确保公司“三会”和高管人员的职责及制衡机制能够得以有效运作, 各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民主、透明, 公司内部监督和反馈系统健全并有效运作。加强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组织控制、业务控制、信息系统控制、财务管理控制、内部审计等管理, 从而保证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完整、合理及有效, 保证公司规范、安全、顺畅的运行。”

而张玉梅则告诉记者, 物流企业改制成功的体现不仅仅是管理体制的变更, 更是经营体制的优化。目前来说, 制约物流企业上市的重要瓶颈就是经营体制的弊端, 其中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客户集中度过高, 影响了企业长期的持续盈利能力。

物流行业也不乏类似的拟上市公司先例。去年底, 申请在创业板上市的深圳今天国际物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发未通过, 而被否的原因就是其对垄断行业的高度依赖。资料显示, 2008年~2011年上半年, 今天国际来自于烟草行业物流系统集成收入占到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9.68%、100%、100%和100%。A股市场所有的上市公司, 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和今天国际的依赖程度相比。由于烟草行业的垄断特性, 也导致今天国际的客户高度集中。2008年~2011年上半年, 今天国际从前五名客户获得的营业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分别达到90.52%、93.84%、77.13%和95.73%。由于过分依赖烟草行业, 今天国际业绩经常出现大幅波动。今天国际招股书披露, 2008年公司中标5.4 9亿元, 但是合同签订金额却只有1.71亿元。2009年公司中标2.3 9亿元, 合同签订金额却达到4.79亿元。2010年, 公司新签合同金额为6338.59万元, 中标金额却为1.1 5亿元, 较前两年大幅下降。

对此, 张玉梅称, 物流企业在上市的改制期, 就要不断优化企业的经营体制, 注重企业长期的发展规划, 使企业具备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而今天国际也解释称, 公司正充分利用烟草行业物流系统集成对其他行业的标杆效应, 将已经积累的实践经验积极向电力、医药等行业拓展。但拓展能否成功, 依旧需要时间检验。

企业改制的几种方式

一、整体改制

所谓整体改制, 就是将原企业的所有资产净值折合成股份,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 原企业注销, 原企业股东成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有时也将拟改制企业剥离非经营性资产之后进行招股募资, 原企业法人资格相应取消, 由新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予以替代。

二、部分改制

部分改制是针对整体改制而言, 部分改制是指将原企业以一定比例的资产和业务重组,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原企业 (或企业集团) 仍保留余下部分的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和业务。部分改制比较适合大型企业的改制, 尤其是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时多采用部分改制的方式。部分改制的具体改制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 分立改制模式

分立改制, 是指将被改制企业专业生产的经营管理系统与原企业的其他部门相分离, 并分别以非经营性资产为基础成立两个或多个独立的法人, 直属于原企业母公司 (成为原企业的全资子公司) , 再将经营性资产重组为股份公司, 成为原企业的控股子公司, 原企业的法人地位自动丧失。

(二) 分拆改制模式

分拆改制, 是指将一个大的企业集团拿出下属某块业务的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 改造后集团成为该股份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这种模式在目前的国有上市公司中比较普遍, 一般国内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多选择此种模式实现下属子公司改制上市。

三、共同改制

共同改制方式也称为捆绑式改制方式, 是指多个企业以其部分资产、业务、资金或债权, 共同设立新的法人实体 (股份有限公司) 。由于目前中国证监会提倡整体上市理念, 希望拟上市主体能将产业链上下游的资产一并装进拟上市主体, 因此, 如果企业业务产业链的上下游资产分别属于不同的企业, 可以采取共同改制的模式, 将产业链上下游的资产一并注入发行主体, 实现整体上市。

四、整体变更

依据《公司法》第9条的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条件。整体变更和发起设立、募集设立同为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实践中, 企业多先采取整体改制、部分改制等方式对原企业进行改制, 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待改制基本完成后, 再依法将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内控优化 篇2

电网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具有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的思想意识,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整体水平。企业的领导者应当意识到:企业想要不断地向前发展,扩大规模,就越要加强内部控制,才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认识到内部控制在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与维护资金安全方面的意义。同时,采用妥善策略推进内控体系的建设。此外,电网管理者还要牵头履行内控制度的相关规定,给予财会人员充分地工作支持,确保企业的会计从业者严格依据法律制度行驶职权,担负起企业会计控制的职责。

4.2构建以风险导向的内控体系

第一,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体系基本准则。不但要认真遵守企业的内控制度,而且要按照电网企业的管理特征,综合考虑下列几项原则。其一,全面性。内控体系不要单纯地认为是对内部会计的控制,而是覆盖了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经过横、纵向的有机结合,涵盖了全部的经济活动。其二,重要性。企业管理中遇到诸多的风险因素,需要制定内控制度的时候既要全面分析,又要突出重点内容,把动作的资源花在关键的问题上。主要应对经营中的重大风险项目。其三,制衡性。分析世界企业内控制度的发展历程可知:内控制度具有彼此牵制、制衡的特点,一直贯穿于内控的整个过程。电网企业构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体系,更要重视制衡性,以免有些职工或者职位没有得到约束,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其四,成本性。企业的内控也要坚持“适当”的原则,充分了解“性价比”,以促进内控生成经济效益,而不是浪费资源。所以,在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时,要坚持成本效益的基本原则。

第二,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体系的建立步骤。其一,确定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以便管理者可以正确辨别对实现目标可能产生影响的事项。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内控目标包括战略、经营、报告等几个方面。其二,识别事项。目标明确以后,企业还要有效识别潜在的事项,有些事项或许存在风险,也或许会产生收益,这都要进行识别。电网企业相关人员应当系统地分析与之有關的内、外部的因素,例如:技术、环境、人员等,并做出合理化的评价与反应。其三,评估风险。企业应当对经营期间潜在的风险展开全面地评估,一般从引发风险的可能性与影响出发,即考虑风险产生的概率及其严重性。并且,还要按照发展的具体状况,应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式进行风险的评估。其四,实行控制活动。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职工的控制,在合理划分各项职责的前提下,应当让职工清楚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责,确保每位职工可以自发地对相关的工作进行检查与约束,达到相互协调、影响的目标;二是控制信息系统。对相应的权限、信息录入、输出进行有效地控制,让所有职位的操作权限得到有效地控制,确保信息的安全性。

4.3健全内部的审计体系

第一,建立专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电网企业必须建立较为健全的法人管理部门,以更好地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

第二,不断完善审计内容,从以往的违规、违纪的审计,逐渐过渡到内部控制的审计、绩效考核审计。加强对每项重要环节的风险控制与审计。

第三,全程控制内部审计工作,划分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部分,最大程度地控制企业发展的风险。

第四,着力提升审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掌握必要的财务、审计方面的知识,而且要了解先进的企業管理理念、工程造价知识等。以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4.4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与内控的考评机制

电网企业可以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部门,负责管理经营中的各项风险预警任务。同时,还需要对内控制度的实际执行状况展开合理地考核评估。建立科学和考评机制。一是确保内部控制建立在考评标准的基础上,对考评的具体项目进行明确规定,并且注意奖惩分明。二是内控的考评要充分依据企业发展的事实。侧重对财务账目、预算执行、资金流向的考核。三是丰富内控考核的形式。可以添加彼此考评的方式,便利企业内部每个机构之间形成有效地制约,互相指出问题,并研究对策解决,如果未达成协议,则上交企业有关管理者,组织会议讨论应对方案。

5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电网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与经营风险,对风险控制与内部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加强自身经营理念的转变,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与内控思想,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体系,逐步完善内部审计体系,构建良好的风险预警与内控考评机制等,从而带动电网企业在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燕超源.电网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模型及其信息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江小淳.论电网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完善[J].当代经济,(24):16-17.

[3]杜秀华.如何构建电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体系[J].会计师,2014(21):38-39.

优化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措施分析 篇3

关键词:企业会计内控制度 优化 措施

1 企业会计内控制度

企业会计内控制度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法规制度的贯彻落实,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程序。企业会计内控制度普遍应用于企业的融资、推广、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中。会计内控制度对企业的生产和营销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企业经营和核算都离不开内控制度的监督和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内控制度的优点更加突出,是企业正常运行与平稳发展的核心保证。企业应当将会计内控制度重视起来,认识到会计内控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价值,改善不利于企业落实会计内控制度的状况,正确而科学的确保会计内控制度的落实,为企业健康发展实现企业经济进步做出贡献。

2 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2.1 会计内控制度有利于企业情况的了解

企业可以通过会计内控制度全面了解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以及市场及行业的状况,通过会计内控制度还能够及时的了解企业的形象和市场定位等,对于企业内部制定发展目标有指导意义。除此之外,会计内控制度的运行还能够从员工层面进行全面的了解,技能水平、企业文化等等,有助于整体把握企业的发展动向。

2.2 会计内控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会计内控制度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内部各个工作岗位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每个工作单元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内部管理发展,有效控制企业的管理成本,将人力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帮助企业有效而全面的进行管理。

2.3 会计内控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想要获得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走向成熟,就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和处理风险的能力,而会计内控制度就是良好的科学发展规划,有了会计内控制度帮助企业决策,使得企业发展更加符合市场竞争的需要,有助于企业形成自己的市场特色,从而帮助企业实现长远的发展。

3 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3.1 会计内控制度局限于眼前

会计内控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决策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如果只局限于解决眼前的问题,企业会失去长远发展的竞争力,所以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必须要有前瞻性,要根据企业的长期发展要求进行细致的考虑,让会计内控在企业内部与其他制度协调工作,为企业发展和决策提供更加可靠的会计数据。

3.2 会计内控制度缺乏合理性

会计内控制度的设计不能脱离企业实际的条件和发展需求,要在企业可操作的范围内确保会计准确性和科学性。目前有很多企业在进行会计内控设计时,脱离自身发展需求和实际市场环境,盲目的套用其他公司的控制制度,这样的会计内控制度会与企业的实际工作产生巨大的代沟,具体操作上也可能出现问题,不仅不利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还会拖慢企业发展的步伐。

3.3 会计内控制度过于死板

会计内控制度和其他管理制度一样,都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可能一成不变,根据不同的事态变化企业工作策略也可能进行调整。如果会计内控制度僵硬的执行,使得会计工作脱离实际进行机械化的状态,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控制效果也不明显。

4 优化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思路和对策

针对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落实一套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内控体系。

4.1 强化管理者对会计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建立有效的会计内控制度

国家对于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十分重视,在多项法规中都对会计内控制度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可见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重要性。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主导,如果管理者对会计内控制度都不重视,那么企业的发展和正常管理也会受到限制。因此企业内部要进一步强化会计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增强其可操作性,将制度落到实处解决实际问题,严格按照要求追究责任,让管理者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在设计会计内控制度时才能更加注重整体性。重视程度的提高,避免制度制定时趋于章程化的问题,真正以企业发展为框架制定适合企业实际工作的规程,并将其严格认真的落实,发挥会计内控制度的真正作用。另外,为了更好的解决会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要从补救的方向从控制入手,尽快的改变企业内部工作的状况,让企业尽快走上工作正规,然后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会计内控制度,起到防患未然的作用,形成“补救-预防”两步走的形式,优化并落实全新的会计内控制度。最后,还要通过审核复查工作对会计内控制度进行动态完善,让会计内控制度始终在正确的路线上行使职责,保证会计内控制度的合理性。

4.2 以人为本,优化内控环境

会计内控制度最终是要落实到操作环境中去的,所以操作环境的优化也非常重要。对于企业内控环境而言,人又是制度落实的重中之重。首先会计内控制度是管理者制定的,也是靠员工和各部门工作人员落实和完善的。所以说人即是会计内控制度的主体,优势控制的客体,在这种关系下,人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企业更要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突出以人为本,实现现代化人力资源管控:第一要严把用人关,对会计内控制度相关人员进行严格要求,确保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能够发挥作用。第二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强化训练,时刻保证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和业务素质,这也是企业会计内控制度落实的基本要求。第三要强化员工的职业意识,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让其在岗位上能够高效工作,严格认真的完成企业会计的各项工作。第四要实现企业内部的轮换制度,形成内部相互监督相互协同的工作模式。第五要落实以人为本的奖惩制度,以此来刺激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企业内部工作的效率,以此达到促进和控制的目的。

4.3 会计控制的组织与实现

企业光有了会计内控制度还不够,真正将其落到实处才能有效的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为企业的竞争与发展保驾护航。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控制:授权控制。企业内部的每一笔财务业务必须要经过部门授权,严格杜绝不符合企业财务规则的行为,不遗漏不虚构,严格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分工控制。主要是为了不让过多的职权集中于一人之手,避免权利过多舞弊造假行为,而且职权细化分工,在每个流程之间形成牵制,降低经济业务发生错误。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做好业务执行与审批的分离,获批才能执行,确保企业的经济业务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会计记录控制。会计记录主要针对账簿和财务报表,通过制定严格的记账制度对账簿的内容进行规范化控制,相关的复查和盘点制度也要完善起来,让会计记录更加可靠。

总而言之,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规范化记录,保护企业财产安全,确保企业会计行为在相关法规政策下能够发挥其作用。企業制定会计内控制度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确保其有效性科学性,然后根据企业内部环境和市场环境,从人事和制度等多个角度对会计内控制度进行优化,这样才能让会计内控制度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真正的内控作用。

参考文献:

[1]邢玉霞,孙洪雁.浅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6).

[2]唐梅,张敏.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其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打造企业文化优化内控环境 篇4

1. 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内涵。

有些企业在打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 最突出的问题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 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 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企业形象战略、产品推广, 等同于企业的文化生活。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所形成的全体员工认可并遵守的价值理念和行为道德规范等。它包括企业的组织目标、宗旨、规章制度、员工的共同价值观、作风及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构成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所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 企业文化是与企业共存的一种客观存在, 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 只有真正注重对企业文化内涵的发掘和继承发展, 保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才能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发挥作用, 促进企业的发展。

2. 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控制相脱离。

有些人认为, 打造企业文化就等于塑造企业精神, 与企业的内部控制、经营管理无关, 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企业文化是以文化为依托, 以内部控制为目的, 它不仅渗透于企业管理、激励体制以及经营策略之中, 并与他们相互协同发挥作用, 同时, 企业文化还要依赖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业绩来进行优劣的评价。企业文化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特征, 决定了企业文化, 即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 是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和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的, 并与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相适应;企业的内部对企业文化的评估, 不仅要关注各级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履行情况、全体员工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还要关注经营管理行为与企业文化的一致性、企业品牌的社会影响力等等。因此, 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能与企业内部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相脱离。

3. 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每一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都是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的管理模式, 是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所需要的独特的内部环境的组合体。每一企业由于它的成长历程不同, 所以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具有个性化, 不可能是标准统一的模式, 因此, 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格式化的口号、等同于某个企业家的文化。综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 都大体相似, 缺乏特色并与企业的发展壮大的奋斗历程相脱节。企业文化是在自己发展历程中, 将企业自身奋斗经历、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而综合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构成成分、所面对的竞争压力都有所不同, 所以, 其应对竞争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外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 不可能完全雷同。正因如此, 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二、打造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1. 打造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提供精神支柱。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共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积极的、向上的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 可以对员工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行为动力。打造企业文化的过程, 就是帮助企业员工寻求工作意义, 建立社会动机, 从而调动积极性的过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树立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精神, 能积极应对严重的企业风险等重大不利因素, 使企业适时抓住发展机遇, 实现可持续、健康、跨越式发展;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产生正面积极的导向, 正确引导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鼓励全体员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树立开拓创新、团队协作精神和风险意识,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 打造企业文化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 它对企业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量, 是提升企业竞争力最具有长远的决定性影响的内在因素, 它是树立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声誉的有效途径, 可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拥有了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就会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 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 因此, 就拥有了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

3. 打造企业文化可以为内部控制提供有力保证。

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企业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及其执行与落实为基础的。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长远发展目标、战略规划要真正落到实处, 都必须依靠优秀的企业文化做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 要真正使内部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 提升经营效率, 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就应当重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致力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三、如何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1. 要强化领导责任。

要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领导是关键。企业领导层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和垂范作用。要建设好企业文化, 领导就要高度重视, 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系统思考, 提出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 确定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企业主要领导应当站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要与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 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形成由企业文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各职能部门分工落实、广大员工积极参与的工作体系, 真正使各项制度规范落到实处。同时, 企业领导者的言行会对企业员工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 对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企业领导者应该以自身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从规范自身的行为着手, 用自己的言行带动影响整个团队, 为打造优秀企业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氛围。企业领导者应该善于倾听广大员工心声, 促进文化建设在内部各层级的有效沟通, 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 确保全体员工共同遵守。企业领导应该应用文化的引领作用, 关注员工发展前途, 激励员工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力争建设一支团结协作、具有自我管理意识和卓越工作能力的团队。企业领导要在管理控制中追求卓越、特色化的目标, 不断的完善企业形象, 使企业鲜明的文化特色, 更有力地促成企业文化的整体推进。

2. 要注重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指一个企业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为企业大多数成员认同和接受的先进的、优秀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信奉的信条, 体现着企业核心团队的精神, 是指导全体员工行为、树立团队的团结协作精神、解决企业发展主要矛盾、判断企业发展是非标准的根本信念和准则。企业要塑造核心价值观, 就要坚持从企业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因企制宜, 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有机结合, 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建设开放有序、兼容并蓄的有效途径, 力求在多样中立主导, 在交融中谋共识、在变化中一以贯之;紧紧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以开放、学习、兼容、整合的态度, 坚持以我为主, 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优秀文化成果, 广泛吸取世界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中的先进内容, 融合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3. 要重点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企业品牌。

企业的品牌与企业的整体形象相联系, 是企业的“脸面”或“标识”, 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 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企业应当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 在打造核心品牌方面, 要重点关注自主创新、产品质量、生产安全、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文化建设, 突出形象的内外一致, 以客户为中心的诚信服务理念, 同时, 不断的开发新产品, 找准市场、赢得客户、重视企业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着力打造源于主业, 且能够让消费者长久认可的、在国内外市场上彰显强大竞争优势的品牌。企业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声誉, 努力做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多方面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为客户服好务, 实现双赢。

4. 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共同体, 它的行为和发展都要依靠其中每一个人的积极行动。因此, “以人为本”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是企业文化建设应当信守的重要原则。要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就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员工办企业的方针, 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导向、激励和转化等功能。用远景鼓舞人, 用精神凝聚人, 用机制激励人, 用环境培育人, 同时, 还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从基层文化抓起,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全员共建, 努力为全体员工搭建发展平台, 挖掘员工资质和潜能,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使员工奉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倡导团结协作, 和谐共进的团队精神, 并以此作为每位员工的行为准则, 提高文化建设的吸引力、亲和力、影响力;营造优秀的企业内部文化和人文环境, 为优秀人才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将企业文化中的理念落到实处, 实现员工价值升华与企业蓬勃发展的有机统一, 以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员工思想境界, 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的认同感、忠诚度和归属感, 使文化理念深深扎根于员工的日常行为中,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周峰, 周伟.试论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论[J].理论探索, 2010 (2)

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优化研究 篇5

一、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内部控制是在Dickseel于1905年首次提出的内部牵制的基础之上, 先由企业的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 并且由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起来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经过近70多年的发展, 内部控制从基本理论到实务内容方面都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也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 并逐步完整、涵盖范畴全面的过程, 现代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通过把管理思想和实践经验相结合, 得以不断完善, 在此过程中, 政府相关部门也在财务内部控制的制定和实施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到目前为止, 有关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文献已经非常丰富完善, 但是, 对于企业如何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内控体系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因此, 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及数据资料的基础之上, 通过分析企业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希望对企业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二、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分析可知, 企业财务内控体系中存在很多问题, 按照COSO五要素框架来看, 可做如下归纳:

(一) 公司治理和组织结构不完善。

财务内控体系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非常密切, 它是由企业管理当局为履行财务管理目标而建立、实施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程序, 其有效性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公司治理和组织结构上。迄今为止, 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而是沿袭了以前旧有的管理模式;此外, 其现有的组织机构设置还存在过度集权, 内部各部门过度重视纵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而经常忽略了横向的同级各部门之间的交流等不良现象, 因此也就导致了企业的内部信息沟通不畅, 协调性较差的现象, 最终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 管理层认识不到位, 财务管理权责不清。

企业管理层对财务内控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严重缺乏风险意识, 他们认为财务内控只是财务中心的事情, 无非就是些制度、文件等, 与企业全体职工甚至管理层关系不大。企业管理层由于对财务内控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致使财务管理权责不清, 一旦出现问题或是需要承担责任时都互相推卸责任。此外, 管理层对财务内控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再加上信息沟通不畅, 致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出现了资源浪费和决策失误等现象, 不仅给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 也阻碍了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 预算管理不规范, 各项制度执行不力。

很多企业目前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预算, 其现有的预算大都是由财务中心负责编制的, 且与企业各项业务结合也不紧密。虽然在形式上, 很多企业的预算由总经理审批后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达, 但实际上, 企业决策层由于缺乏具有财务专业背景的人员, 因此不能对预算提出实质性的意见, 严重弱化了预算的计划、协调、管理、控制等作用, 从而不利于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此外, 企业的各项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缺乏有力的监督与奖惩机制, 致使制度成为空头文件, 缺乏应有的严肃性, 监督也沦为形式。

(四) 控制流程不清晰, 与业务环节衔接不紧密。

为了保证财务内控体系的有效实施, 财务内控必须要有清晰、完整、规范的控制流程与现有财务管理业务进行对接。然而很多企业现有的财务内控流程不清晰, 与财务管理的各项业务衔接也没有进行有效对接, 即没有系统性地对各项业务进行逐一的风险评测和检查, 也没有针对性的风险提示, 致使企业的财务内控体系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执行力, 也就无法实现其控制目标。

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优化设计

针对许多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以使企业财务内控体系顺利实施, 确保财务内控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营造重视财务内控的环境氛围。

财务内控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控制财务环境, 因此企业需在改进后的财务内控体系的实施过程中营造重视财务内控的环境氛围和企业文化。良好的环境氛围和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由企业全体职工共同营造的一种道德约束力量, 可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企业全体职工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融合在一起, 这样的一个过程便是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只有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环境氛围的基础之上建立的财务内控体系, 才可以作为一个企业职工的行为标准。

建立财务内控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和企业文化, 以使得忠于职守、尽职尽责、遵守制度成为每个职工的行为准则。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经营中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 才能使财务内控体系发挥有效作用, 从而使制度失灵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确保财务内控目标的实现。

财务内控的目标是找出企业有效的增效减支的来源。一个企业若缺乏预算或预算管理松弛就注定会在低效率和低效益中走向失败;而规范出资者、经营者与各部门职工之间关系的有效制约手段就是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约束机制离不开规范化的预算管理,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需要强化具有法律效力的预算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全面预算管理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财务内控工作的发展与完善, 而且还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与财务风险。首先, 预算的基础是计划, 通过预算促使企业各部门提前制定计划, 从而避免因盲目发展而遭受不必要的经营和财务风险。其次, 通过制订和实行全面预算, 使企业不断用量化的工具使自身的经营环境、拥有的经济资源以及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动态平衡。通过全面预算可以量化规范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从而使经营活动作为可以遵循的目标, 同时确保企业财务内控的有效性以及财务内控目标的实现。

(三) 建立内审部门, 保证财务内控体系的实施效果。

强化内审制度、保证财务内控体系、有效评价财务内控体系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建立完善的内审部门。此外, 该部门若要保证会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就必须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内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 首先应该了解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 并及时发现财务内控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笔者认为在没有大幅度增加人力的情况下, 需要设立专门的内审岗位, 此外, 由该岗位与现有的纪检专员合并成立纪检内审部, 需在企业管理层的领导、指挥下开展工作。内审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维护企业利益。此外, 还要采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取得真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进而对企业的财务内控体系做出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定期利用企业的众多载体, 诸如网页、内部简报、公示栏等来公示列出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 从而增强其威慑力。企业还可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来不断建立、完善财务内控体系, 以使财务内控制度能够落到实处。同时, 内审部门需制定考核制度, 并对财务内控制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考核来评价是否有效遵循了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 并根据考评结果, 在绩效考核中体现奖励与惩罚, 从而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 最后保证财务内控体系的有效实施。

(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财务内控水平。

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企业的核心力量, 因此, 企业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提高其财务内控水平, 并努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熟练的财务内控人员队伍。首先应在企业内部广泛号召、开展爱岗敬业教育活动, 进而增强企业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 并建立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考评标准, 树立坚持原则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其次要建立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培训体系, 并且要重点监督管理好总会计师、财务中心主任以及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 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并且优化财务队伍的组织结构, 同时还要对财务人员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可以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内控水平。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核心与枢纽, 也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与保障, 而财务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和措施。财务内控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其在强化财务会计监管力度及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规、保护资产的完整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财务内控体系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指出了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内控,财务内控体系,优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史志贵.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J].商场现代化, 2006, (07) .

[2] .李刚.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常见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 2009, (1) .

[3]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4] .张丽杰.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概述[J].经营管理者, 2011, (15) .

[5] .李宗乐.浅议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建设[J].中国总会计师, 2012, (06) .

[6] .Robertson J.C., Houston R.W.Investors Expectations of the Improvement in the Credibility of Audit Opinions following PCAOB Inspection Reports with Identified Deficiencies[J].Accounting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2010, 10 (1) .

内控优化 篇6

一、企业内部控制及现状

随着科学管理理念在企业经营和发展中的不断发展, 企业的内控水平已经逐渐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因此, 只有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才能有效地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营私舞弊实践、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并制定有利于企业长效发展的战略型决策。纵观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 由于企业内控失效导致的企业经营风险增大、管理漏洞增多的案例不胜枚举, 其中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华远集团的信用危机和澳柯玛资金占用等经济问题产生背后的原因都是由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与体系不够完善造成的不良后果。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由于受到经济活动中企业风险不确定性的影响, 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只有不断更新与完善, 才能摆脱僵化的管理设定, 实现企业发展的管理性保障。

二、企业内控中存在的问题

(1) 内控环境较为薄弱。目前企业财务舞弊、经济非法违规等时间频发的现象除了不法分子为了自身一己私利铤而走险外, 最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管理中对于企业道德文化、法律文化等软实力的管理不够到位。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趋势和企业经济业务范围、经营模式多元化使得企业在管理结果愈加复杂。在企业环境中, 每个部门和岗位对于内控理念的把握角度和理解方式不同使得企业在自然的经营和管理环境中难以形成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的内控理念和内控环境。这样的管理环境造成了企业内控制度同企业实际管理活动的脱节, 内控理论的落实缺乏必要的企业文化环境, 造成了内控管理力度的下降。

(2) 内控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虽然, 国家颁布了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但是由于各个企业行业和经营活动的多元化与特殊性, 企业的内控需求实际上一直处于一个动态的环境和过程。企业的实际生产与管理对于内控制度的需求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企业的内部控制在更新和自我缺陷的认定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上的问题造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的风险和漏洞。以财务内控为例, 某企业财务部门出纳与会计由一人兼任, 发票和印章均由该人管理, 诸如此类的岗位和内控制度造成了企业岗位分离的内控制度的失效, 使得企业的内控力度愈发薄弱。

(3) 全员参与程度低, 内部控制落实困难。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但是在制度的落实上, 依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经济业务中, 基层一线职工往往认为内控是管理层的事情, 跟自身的岗位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样基层环境导致了企业内控制度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极大的困难, 在内控制度的设计、使用和落实上同内控管理理论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 企业的内控制度由于同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在结合上的差距导致了内控制度在实践性和连贯性上依旧有待加强。

(4) 考核与监督工作无法落实。企业内控管理的良好运行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与岗位的良好配合。因此, 为了提高企业内控管理的效率, 有必要对企业岗位和职员展开内控制度管理下的考核与监督机制。但是目前, 由于内控信息沟通不畅、审计工作落实不到位等原因, 企业的内控考核与监督停留在表面工作上, 考核范围不够全面, 考核内容无法落实。因此, 企业内控管理考核工作无法起到应有的监督和检查的作用, 间接上导致了企业内控制度的失灵。

三、企业内控优化措施

(1) 严抓内部控制基础环境建设。为了加强企业的内控管理, 建设良好的企业内控环境是当前企业加强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与保证。企业的内控 (环境建设可以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要加强企业管理者的内控意识及其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理解, 通过内控管理培训, 促进企业管理层内控执行力和自学性的形成, 保障企业内控工作的稳步推进。二是要针对当前企业文化中内控意识较差的现状, 加强企业整体文化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 培养企业员工对于企业内控管理各项制度的认同程度, 从而减少企业内控管理在推行上的阻力。

(2) 完善企业内控制度与内控组织结构。企业的内控制度和相应内控组织结构需要根据企业发展中的动态管理过程进行不断的完善更新和调整。企业要保障自身的内控制度有足够的自我更新和完善能力, 就要建立相应的内控缺陷认定机制, 在内控的实施过程中, 通过成立专门的内控缺陷认定组织, 不断发现内控制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企业的内控制度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同时, 在企业内控组织结构规划方面, 要切实做好企业中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岗位分离制度, 尤其是在授权审批、业务经办、财产保管、会计记录和审核监督等重点职位上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才能起到内控管理中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作用。

(3) 调动全体职员内控积极性, 督促内控制度落实。在企业日常经营和经济活动管理过程中, 企业的管理与决策工作大部分都是由企业管理层或大股东决定, 企业员工在企业管理中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造成了企业内控管理认同度不高的现状。因此, 为了实现企业全面内控管理机制的实施, 就要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其自身的主人翁意志, 自觉遵守企业的内控规范和制度要求, 才能让企业的内控管理理念从框架走向实体。

(4) 加强审计工作对企业内控制度的监督作用。审计工作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的不同情况给出企业相应的管理办法改进建议。因此, 重视审计工作对企业内控制度的监督作用和审计结果对企业了解和弥补自身内部控制建设的不足之处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企业审计工作结果, 企业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机制, 将内控监督管理结果进行落实。对于内控中危害企业发展和经营的行为要坚决予以处罚, 并将企业的内控工作质量同企业全体职工的薪资与奖金挂钩, 不断激发企业各阶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课题组.论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现实模式――基于112个企业案例的研究.会计研究, 2010 (06) .

论企业运营管理中内控体系的优化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如何提升自身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直是人们所探索的问题。内部控制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充分合理地分配与利用各项资源, 达到既定的管理目的, 强化企业自身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竞争力。但由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优化, 基于此本文展开研究。

一、企业运营管理中内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量大、效率难以提高。由于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并没有在制度上给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足够的人手支持, 内部控制具体工作人员控制面广、事多繁杂, 关联的工作人员众多, 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面临着人手缺乏、分工与权责不明确等问题, 直接造成了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效率不高, 相关工作人员配合度低等现实问题, 直接导致既不能发挥企业内控体系的作用, 也严重降低了企业经济和管理活动的效率。

2.法律知识储备不足所带来的违法违纪风险。随着我国立法机关对法律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 立法机关也逐渐对相关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完善。部分企业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缺乏、不完备, 导致了运营过程当中违背了法律法规, 所订立合同内容有漏洞, 严重的会引起法律纠纷而无法顺利履行合同, 对企业的利润造成损失。因此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应避免只追逐利润, 而忽略了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法律漏洞, 在运营过程中应当注意国内外政治环境、法律环境、不同的政策、重要协议与合同的安全与履行、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因素, 避免因法律法规的漏洞而产生法律纠纷, 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缺乏规范、严谨的审计监督机构。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和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流于形式, 不能更好地对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企业中监督机构的形同虚设造成了监督工作敷衍塞责等问题, 这样不仅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同时也会导致企业内部不能规范化运行。

4.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由于企业运营管理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融资决策不当、资金管理不利等多种原因, 由此可能导致偿债能力不足或者预计投资收益率降低, 产生各种财务风险, 包括不能及时归还外部借款、项目投资达不到预期收益, 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现金流出现困难等。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要点和设计原则

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要点。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对企业的各运营环节都要控制到:清楚明白地划分责任权限, 将各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责任范畴落到实处, 使企业业务经办人员和财会人员职责明确、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在交易授权方面, 需要做到审批手续严格、恰当, 普及使用真实有效的凭证和记录;建立资产和记录的保管制度;在监督审查方面, 需要做到独立审核、复核;订立并实施妥善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做好工作轮换以及来自社会和公司内部的审计活动。

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原则。

(1) 合法性原则。企业在制定内控制度时必须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制度, 根据自身企业状况和财务管理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

(2) 真实有效性原则。在企业运营过程当中建设内控制度体系就是为了对管理行为进行约束, 因此内控制度的建立需要做到有利于控制和审查, 以“真实有效”为前提, 内控环节的设立做到精简的同时又连接有序, 掌握起来要准确而有效。

三、企业运营管理中内控体系问题的优化策略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以提高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着重对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良, 优化现存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内容, 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企业运营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企业在运营过程当中, 一定要做到内抓管理, 外抓市场, 与此同时还要做到在实践工作中结合国内外同一领域的先进管理实践经验, 并且在资金的管理和预算管理上做好科学节制, 促进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提升, 以达到促进企业生产力健康有序发展的目的。

2.提高对内控体系重要性的认识, 动员全员参与内控体系建设。针对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的情况, 我们要做出以下的改进措施:首先要提高管理者的认知程度, 使管理者能够更好地支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创立和完备工作, 不仅要在制度上给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足够的支持和保证, 而且要解决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所存在的不严谨、不配套问题, 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经济和管理活动的效率。同时要动员企业的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 在可行的情况下, 建全企业的内控管理责任制, 同时要把内控管理工作的成绩状况收录到关键风险指标中去, 有条件的企业每年最少实行一次内部的查核, 并将实际情况进行内部通报。企业全体员工都要重视在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及时进行整治、改进。发现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的, 一定严肃处理并且追查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

3.借鉴国内外公司的成功经验, 建立优秀的内控管理系统。国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起步早, 比国内而言较为先进与完善, 同时国内一些优秀企业也在内部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了表率。可以通过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持续地改进我们的内控管理系统, 同时加快推进内控体系的信息化脚步。我们要参照内控体系的指引和标准, 并且经过建设内部管理系统, 在信息平台中完善内控管理的运用功效, 例如增加有关的知识温习模块、自我测试模块、检验模块、文档的管理及维护模块, 以此建立起优秀的内控管理系统。

4.建立规范的审计监督机构。严格意义上, 我国企业的监督体系是由两部分来组成的, 从社会角度来看, 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和社会大众的监督是基本的外部监督体系;从企业内部来说, 企业内部监督的机构主要由企业的监事会、内部审计机构以及独立的董事会这三部分来组成, 为了保证企业活动的正常运行, 这三个部门一般履行审查、监督、评估董事会和管理层经营活动的职责, 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功能, 一定要认真注重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同时, 内部审计机构要脱离管理层的领导, 实现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在内部审查和评价内控制度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5.增强企业规避风险能力, 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在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措施方面, 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起安全、高效、作用力强的信息管理制度。在信息化时代, 信息安全是企业安全最基本的保障。只有保障了企业的信息安全, 企业安全才有保障。其次, 我们要对企业的信息管理进行监控, 预先找出其中可能发生的不稳定因素, 避免可能要发生的风险, 或者及时发现危险因素, 安全、高效、迅速地处理应急突发事件, 这就需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内控管理专员及优秀人才管理机制, 同时培育内控风险管理团队。

6.建设完善的内控管理激励机制, 提高优秀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应争取建立和完备创优争先的评比激励机制, 建立《优秀创优团队和优秀员工评比表彰方法》, 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 评选出优秀创优团队和优秀合规员工, 不断激发经营活力。

7.在企业内部开展多种多样的内控管理工作宣传。宣传的内容要包括: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 企业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舞弊行为。此外还应包括企业员工优秀工作经验的学习、工作成效等方面, 以提升促进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达到促进企业生产力健康、有序发展的目的。

四、小结

为了企业的发展, 我们必须重视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内部控制体系的作用, 我们所提出以上措施不应该只是一纸空谈, 具体到各个企业中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异, 不断完善企业的业务流程, 建立严谨的审计监督机构, 不断自我检测, 以达到规避企业内外部风险, 更好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林.浅析中小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1) .

[2]程新生, 胡燕.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J].会计研究, 2010 (10) .

内控优化 篇8

(一)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存在的历史需求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与其他政府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一样, 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补充, 以及社会对于教育的特殊需求而存在。得益于我国社会经济近30年的迅猛发展, 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规模和逐年增长的比率都远超其他行业, 2013年江苏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收入1986.28亿元, 2014年江苏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达2080.09亿元, 在教育经费投入历史上首破2000亿, 总量位居全国第二。教育投入的稳增长对于教育的服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随着我国政府管理机制及模式的改变, 办学模式和办学形式不再受到严格限制, 教育国际化列入教育规划纲要, 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立体化、多层次、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纯企业的教育行为的逐利性目标又与社会教育对公益化目标需求相违背, 教育事业单位在政府和企业之间, 在传统的学历教育之外, 多种教育形态并存, 为教育服务模式创新做出了贡献。因此,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近年来发展迅速, 从业人员和经济规模逐年扩大,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有效提高了受教育者的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和素质, 使受教育者获取较高收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 在教育的经济效益方面同样效果显著。

(二)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存在现状

相比于其他教育事业单位,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具有较多的灵活性, 可以根据单位对教育形势的估计以及政府教育服务的需求制定服务项目, 可以参加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购买服务竞争, 也可以参与纯市场的教育服务竞争。现有服务性教育类事业单位作为学历教育的补充, 涉及教育行业的方方面面, 人员规模大小不一, 从几人到几百人都有存在, 经济收支规模从几十万到几亿大小不等。正是由于有这类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的支撑, 才使我国形成了目前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三) 服务性教育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要求与经济管理

在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中,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一般属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在最新的事业单位分类体制改革中一般属于公益三类事业单位, 这类事业单位在未来的改革进程中有可能鼓励转企, 或者将涉及经营性的服务转企, 涉及公益性的转为公益二类。因此,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具有较强的两面性, 一方面要坚持所提供服务产品的公益性, 一方面也要考虑到所提供的服务产品的经济成本能否得到有效补偿, 所以,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在制定管理目标时更注重通过提升目标成本的收益, 达到提高经济管理效能的目标, 加强经济管理是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管理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服务性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现状

(一) 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与控制

主管部门的管理与控制是目前服务性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最重要方面。服务性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均为上级主管部门出资举办, 举办事业单位的主要目的是作为本部门管理职能的补充, 在行政职能不能够到达但又必须要做的情况下, 事业单位服务的灵活性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举办的初衷不是获取经济效益, 更重要的是安全性和社会影响, 主管部门对于单位的管理与控制着重在人员和费用支出, 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教育的极度需求给了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很好的发展空间, 服务性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但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与控制观念和手段仍停留在原来基础上, 内部控制环境中最强有力的管理控制一定程度的缺失难以有效控制服务性教育行政事业单位持续存在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社会影响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 服务性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理念与风格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及同级财政部门的管理与监督, 同时按照事业单位的管理要求接受同级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 财务管理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等。总体上说, 事业单位各类制度制定的前提依据是体制内计划经济模式, 趋向于集权管理, 使得管理理念与风格必须要适应集权管理的需求, 与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产品设计、服务模式、服务对象面向市场的市场经济模式管理理念与风格匹配程度较低, 加上从业人员体制内的思维模式, 单位自身多年来的管理惯性问题, 受管理人员数量及自身素质高低影响, 作为现有内部控制主要手段的会计管理控制要求的不相容岗位分设都难以做到, 因而, 在制度执行尺度把握的准确性、执行力度的稳定性、执行时间的及时性方面, 准确度低、稳定性差、不够及时的状况普遍存在。管理理念与风格在内控环境方面的偏差严重阻碍了服务性教育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事业的发展, 公益性事业也连带受到影响 (影响发展方向与目标的制定) 。

(三) 服务性教育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组织结构

现行的服务性事业单位管理组织结构为垂直单线的自上而下的管理, 由单位领导层、中层、底层员工组成, 除此以外没有独立于现行组织结构以外的监督机构或者监督岗位监督权力的运行, 权力高度集中的同时缺乏必要的监督与控制, 给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一定隐患 (评价与监督机制的缺失, 影响激励机制的作用发挥) 。

(四) 服务性教育行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现行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没有自主权, 招聘和辞退都由人事主管部门统一执行, 逢招必考的形式从大局来看是公平、公正的, 但是从单位个体特点及其需要来说不一定适合, 经过考察合格的人不一定擅长考试, 擅长考试的人不一定符合单位的要求。目前管理层主要以上级主管部门经过规定程序择优任命为主, 较多的任命主要考虑人事安排, 而非单位管理确实需要, 造成本来就紧缺的编制被不适合的人员占有, 难以胜任岗位职责, 单位需要的人无法引进。从事教育服务行业的企业之间竞争激烈, 身处其中的事业单位既要兼顾公益教育服务项目实施的社会效益, 又要时刻关注经营性项目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如果从业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达不到较高水平, 势必会对单位的各方面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影响竞争能力, 会被社会机构抢占市场份额) 。

三、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优化的必要性

(一)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内控现状的需要

2015年中国首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白皮书指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执行一年来, 执行情况不容乐观, 与当初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初衷大相径庭,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内部控制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内控现状是大多数单位只有会计控制, 其他控制还停留在表面与形式上,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的内控环境建设正在进行中, 受现有管理模式的影响, 对内控环境建设及执行不够重视。

(二) 上级主管部门管理的需要

作为服务性事业单位的举办方, 上级主管部门享有收益的权利和管理的义务与责任, 但作为行政机关, 主要职能是行业管理, 无法参与到具体的决策与运营过程中去, 只能通过完善制度, 加强对制度执行的评价与监督来达到管理的目的, 防范各种风险的发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作为主要的管理手段, 如果执行到位, 是一种很好的廉政风险防范机制。

(三) 维护教育行业的社会形象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立国之本, 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事业, 是社会发展的永久追求, 因此, 社会公众对于教育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要求严格, 而教育本身的形象是维护教育行业的社会形象和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 自身的形象和发展对教育的整体社会形象的维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有效执行可以有效地防范单位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四、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优化的具体措施

(一) 重要内控岗位由上级主管部门实行委派制, 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关于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意见》 (国办发2011年37号) 中明确指出:“要吸收事业单位外部人员参加决策层, 扩大事业单位参与决策和监督的人员范围”。重要内控岗位包括财务负责人及内控管理组织的负责人, 重要内控岗位实行委派制度, 是改善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有效形式, 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现在委派制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各类投资方或举办方对下属单位的管理控制中。上级主管部门通过赋予被委派者管理权, 在被派驻单位的管理组织中参与决策, 制定预算, 执行预算, 有效监控被派驻单位对内控的重视程度、内控制度建设、内控目标实现程度, 实现对下属单位的日常化、全过程的管理控制。

(二) 加强财务核算集中管理, 改善会计核算控制环境

财务核算集中管理后, 将财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及业绩评定权等从原单位分离出来, 切断了财务人员与核算单位的关系, 使财务管理者真正站在第三方立场, 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地处理会计事项, 在同一个管理制度下管理不同单位的财务核算, 可以很好地规范统一会计核算行为,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 大大降低了舞弊事项发生的可能性, 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环境得到根本性好转。目前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已经广泛推行财务集中核算, 成立各级政府财务结算中心, 但财务结算中心本身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亟待提高和加强。

(三) 加快单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将内部控制环境由“人治”转变为“系统”治理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最终的落地实施依赖于信息化建设, 内控环境建设的所有因素:管理理念和风格、组织管理结构、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胜任能力、权利和责任的分配、人力资源政策与措施等等都可以包含在信息系统中, 信息系统可以固化和执行内控制度的所有流程。一个好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充分体现单位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 管理组织结构内的所有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必须积极支持并主动参与, 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及目标的设定可以充分体现参与者的岗位工作胜任能力, 管理流程的设计会涉及单位所有岗位的员工, 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营后, 单位运营的所有方面都必须进入系统, 按照各自权限和流程要求操作, 限制了“人”对于制度的操控行为, 统一了对于制度的理解和执行规范, 特别是对于单位内部控制环境中最重要因素管理者权力运用得以在系统监督下进行, 可以有效控制管理层的决策失误行为, 降低单位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决策风险。

(四) 内部控制外部社会审计制度化, 促进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改善

相对于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其执行存在诸多问题的现象, 外部社会专业机构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专门审计已经日趋成熟, 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较高, 具有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能力。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应定期每年至少一次, 主动聘请专业的社会审计机构对年度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并出具专门的审计报告, 以便得到专业机构有针对性的处理意见和建议, 并督促单位内控运营机构及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整改。内部控制环境最重要的要素是人, 在历次的被审计及整改的过程中,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制度的执行规范等都会被单位各个层面员工所认识和接受, 内部控制的理念也会逐渐深入人心, 内部控制管理也会逐步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管理层面, 从而促进内部控制环境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总之,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必须得到有效实施, 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是执行内部控制规范的基础, 只有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好了, 内部控制制度才有得以生存的土壤,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才可以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规模和逐年增长的比率都远超其他行业,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补充, 以及社会对于教育的特殊需求而存在, 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就当前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而言,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要做好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发展, 就必须要改善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有着巨大影响。

关键词:服务,教育,事业单位,内控环境,优化

参考文献

[1]于晓明.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 2006, (02) .

内控优化 篇9

1 以商业金融银行为主体探寻其内部控制机制的意义

1.1 内控机制的完善使得商业银行获得稳健的经营保障

商业银行是一个通过货币经营提供有价值金融服务的机构, 因而在其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使得风险程度增加, 如信贷业务重点信用风险威胁以及相应的操作风险威胁等方面。因而需要对金融资产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考虑, 使得商业金融机构可以稳定和快速地发展。目前我国的商业金融机构为了实现有效的风险防范, 需要建立一套良好的自我约束体系以及风险预防体系, 这两种体系构成了内控机制的有效建立[1]。

目前我国的商业金融机构因其历史等相关多种原因造成了现有的贷款利率的偏高, 使得资产利润率程度受到了影响。并且使得相应的风险程度开始增大,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加快, 带来了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因而需哟啊金融创新程度获得高效的发展, 使得我国在金融业开发程度提高后, 其商业夜航面临的风险状况变得复杂。同时一些新型业务如表外业务和国际业务等等面对的风险种类也不断的增多, 这些状况都需要银行机构具有完善的内控管理机制, 使得自身可以抵御这些风险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1.2 内控机制的完善使得金融业获得稳定和安全

金融也是一个具有高度领域相关的整体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基础保障。同时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一个基础的构建作用。银行机构的资金流动繁琐, 当出现一个局部问题后, 容易引发多种资金问题, 会对相关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国家的金融组织造成连锁破坏影响。使得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增加。

近几十年的金融危机分析研究证明, 金融危机爆发后, 对国家的经济以及社会会造成重要的影响。并对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形成一定的动荡。因而, 我国不断的和世界金融机构相互紧密联系的今天。有必要对商业金融机构的内部进行有效的控制, 形成一个完备的运行机制, 对其风险可以进行有效的规避和控制, 这对金融行业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2]。首先可以让金融也获得安全的保障, 其次也可以让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保持稳定的局面。

2 基于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进行现状的解读及问题分析

金融机构是对货币信用进行经营的极其特殊的一种行业, 其内控机制的建设非常的重要。内控机制的严格制定、建立和有效执行对于金融机构的大小经营风险和经营的后果有着重大的影响。金融机构不断加快的商业化进程迫切的需要内控机制的强化和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加强, 以更好的防范金融风险和威胁, 保障金融稳定, 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可想而知。

2.1 我国当前已经拥有了最初级别的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督体系, 其监督作用的发挥也处于良好状态

建立内部监督机制是金融业包括商业银行发展的大势所趋, 能够有效的应对急速发展的市场化金融业务, 娴熟的运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 有力的植入电子化的金融手段。定时定点定期进行内部稽查, 建立相关的机构, 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各自履行责任, 对业务和岗位进行抽查。及时发现问题, 反映问题, 并提供改进的意见和更新防范措施, 这也为内控制度的执行提供了监督基础。

2.2 在内部管理方面制定了制度并逐渐机制化, 对业务部门的管理和关键岗位的管理力度进行了加强, 内部管理制度趋于完善, 执行的步骤也比较全面、实际

针对于各个岗位的管理方法也更加细致化, 各岗位之间的制衡性也明显得到了加强, 权责分明,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易忽略的缺漏。更有部分金融机构结合了自身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更加适合自己的规章制度细则, 成立相关的委员会以及审批等组织管理机构, 加强内部控制机构, 以达到内部制约机制的健全。

这些长足的进步证明了我国的金融业的发展在日趋成熟, 然而, 有进步的同时一定存在相应的缺陷和不足。其表现为以下几点。

2.2.1 对内部控制的认知产生错位

当前仍有相当一部分金融机构将内控定义为对下级部门的监督和管制, 而忽略了对自身的约束和监督, 使得内部控制失去了制衡性。同时, 忽略了内部控制的抽象化的管理意义, 仅仅局限于对业务的控制, 而排除在政策制度的决策活动之外。第三种状况是将稽查监督的部门等同于内部控制, 失去了对自身经营行为的约束能力。

2.2.2 缺乏科学的内部控制的制度性设置

尽管当前有很多金融机构设置了诸多内控制度, 然而始终没有达到互相监督、互相制衡的效果, 无法充分地协调各部门的职能发挥。

2.2.3 大脚穿小鞋, 机制不合适

内部控制机制作为一种监督的体系, 最主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进行检验, 充分发挥其内部控制与监督的最高权威性。然而我国的金融机构恰恰缺乏有效的、频繁的内部监督行为, 监督人员数量过少, 突击性的临时性的检查多于对重大问题的稽查行为。无法及时反映问题、纠正错误, 力度极弱。

2.2.4 执行内部控制的制度过程中浮皮潦草, 缺乏彻底性

尽管很多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展了各类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建设以控制、降低风险, 然而在实践之中大量的风险失控依然存在, 不依章法、不循规定是此现象发生的重大原因。金融机构的监督制度仍然处在“人治”的阶段, 领导成为执行监督的主体, 领导的意志成为监督的政策, 越权行为严重, 各部门负责人制衡性极其匮乏。

3 内控机制对银行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

内控机制是金融机构本身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自律行为, 其方式是通过对机构自身的各个司职部门以及员工所进行的业务活动的风险进行控制、加以制度规章上的管理、提升部门员工与机构的相互制约性所采用的方法和自我调整、管制程序。

现今和未来, 金融部门最为紧迫的任务将会长期是对内控机制的建设的健全和完善, 以此来促进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加强、金融改革的继续深化、金融风险的预判和防范、金融秩序的稳固和维持、金融事业的蓬勃发展。

3.1 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为金融改革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

我国的金融改革进入了纵深阶段, 正在实现新的飞跃, 在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的滋养的同时, 内部的动力和条件也必须要得到完善。完善这个内部动力的方式就是对内部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的不断加强和改善, 改进完善内部动力和条件, 实现金融机构自身的约束力和发展力。

3.2 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能够优化其管理机制, 对经济犯罪防患于未然

作为一个金融机构, 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缺乏相关的机制, 以权谋私、收钱办事的现象就会屡禁不止, 吃、拿、卡要就会成为一些当职者的家常便饭。通过手中掌握的各项权力挪用公款、收受贿赂, 开设黑账号将各项资金纳入自己的帐中, 甚至携款出逃。因此, 加强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自我防范的必然需求。

3.3 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能够推动内部制度的优化改革, 保障各项制度和规章的有效贯彻落实和透彻的执行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金融业务也在更多的领域之中开展起来, 为保证业务的质量, 各大中小型银行都在制度方面加大了建设力度, 不断将规章制度健全化、体系化。然而金融行业的繁复性决定了其管理和监督方面的漏洞的存在, 不能有效地贯彻落实制度政策和规章。这就需要内部控制对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 即使发现违纪违规的行为和现象并加以查处, 全力保障金融机构的良性发展[3]。

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内控机制建设的建议和优化策略

综合上文所讨论、探索的我国金融行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针对其内控机制的建立健全和优化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4.1 对内部控制的意识加以强化

对于在银行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 必须增强器内控的意识。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 其风险急剧增加, 面临的威胁也越来越多, 商业化的进程除推动其不断前进外, 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因此必须拥有健全的内控制度, 才能在风险来临前防患于未然。同时增强银行自身的防险意识。最后要自觉的、严格的遵守内控制度, 自我监督、相互监督, 保障合法、合理的运行体系。

4.2 完善制度体系, 强化执行力度

严明权责制, 合理分工, 将工作细化到各个岗位和个人身上。建立监察机构对岗位实行不定期、多频率、不同方式的检查、监督, 促进内控制度向更加合理、健全、完善、有效的方向推进。同时以法律规章的手段确保内控制度的稳定执行。

5 结语

综上所述, 商业金融机构所涉及的领域非常的繁杂, 其令范围之广、领域之宽是诸多行业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对其制度的改革和建设, 尤其是对其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更是非常必要的。建立、健全商业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要从体制上进行变革、从文化上进行引导、从制度上进行改进、从技术上进行创新、从管理上进行监督、从操作上进行细化, 是一个综合不同层面、从不同角度进行改革的系统性工程建设。在我国商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当前的改革过程之中, 体制的转换依然受到或多或少的阻力, 内部人员的技能和人文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管理和经营的文化传统存在着亟待摒弃的“糟粕”, 建设过程中繁复的环节消耗的成本较多, 都制约着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因此必须抓住规律, 循序渐进, 不断寻求适合我国商业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式, 有效地实现内控体系的健全。

参考文献

[1]伍敏.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完善途径解析[J].企业导报, 2013 (01) .

[2]苏玉生.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的思考[J].金融经济, 2013 (14) .

上一篇:孤儿学生的心理教育下一篇:初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