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指引

2024-06-03

内控指引(精选6篇)

内控指引 篇1

企业文化,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从定义中可以看出, 企业文化是植根于企业内部的, 以企业精神为内涵的无形价值体系。

“国家富强在于经济, 经济繁荣在于企业, 企业兴旺在于管理, 管理优劣在于文化”, 经济学家于光远的这句话, 点明了有效的内控管理必须要有企业文化的支撑,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乃至整体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有着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运营的重要手段, 是企业最高的行为规范, 它能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国内大多数企业都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相比之下, 企业文化的建设明显滞后, 存在着表面化、程序化、浅薄化的特点, 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要素。企业文化与这五要素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首先, 企业文化将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进行融合和统一, 使员工自身价值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 从而自觉执行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这就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保障了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这一系列活动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 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正是优秀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 可以潜移默化的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习惯, 这又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延续。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灵魂, 是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基础。若没有企业文化, 再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将流于形式, 企业最终成为一盘散沙, 快速走向灭亡。巨人集团的轰然倒塌, 郑州亚细亚的悄然倒闭, 三鹿集团的骤然陨落……, 在我们为之扼腕痛惜之时, 深思其失败的内因, 便在于企业文化的缺失和扭曲。

怎样才能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文化,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企业文化实质是“人”的文化, 人是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最终执行者, 是影响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团队协作的价值理念来统一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不断激发员工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 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力, 将员工前途和企业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同舟共济, 共谋发展, 实现员工与企业的价值合一。

目前诸多国际知名企业都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育放在企业生存的第一位上, “人是微软真正的最大的财产”, “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 兼而制造电器产品”。只有通过企业文化吸收和培育开拓进取、遵纪守法的人才, 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得到良好执行, 企业才能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二、强化企业家的领导责任

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的提炼和延伸。企业领导人的人格魅力、价值观念、创新意识、经营理念、工作作风等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内涵, 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执行质量和效果。企业家以身作则, 带头践行文化理念, 自觉遵守内部控制制度, 才能实现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广泛认同和共同参与, 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得以顺畅运行。。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育了任正非、张瑞敏、柳传志、宗庆后等一大群知名企业家, 同时, 几千年的封建文明也给部分企业家打上了专制独裁的烙印, “一人堂”、“家长制”的管理模式最终导致这些企业昙花一现, 成为一颗颗快速陨落的“流星”。

三、企业文化应独具特色,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的长期实践, 与企业的外部环境、发展目标、经营策略、管理风格相协调。企业必须紧密联系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管理实际, 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 这样才能使之成为一双合脚的鞋, 指引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跑赢夺冠, 占领行业制高点。同时, 企业文化建设中, 应加强精神内涵建设, 避免停留在宣传口号、管理标语的形式建设上。企业应继承自身优良传统, 不断概括提炼企业优秀精神底蕴, 将企业的价值观、经营思想、管理制度、伦理准则等逐渐融入所有职工的理念中,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文化才能深入人心, 在企业中形成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纽带力、辐射力。

企业文化要顺应时代发展, 不断进行深层次的变革创新。企业所处的政治和市场环境以及其自身的经营方针、发展战略是不断更新变化的, 企业文化也必须相应进行动态完善。一成不变、因循守旧的企业文化只能制约企业的科学发展, 使企业丧失发展壮大的持续动力。世界上最大的电脑芯片供应商英特尔就树立了“永不停顿, 不断创新”的企业理念, 时时进行产品技术创新, 以观念创新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化, 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着力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

品牌建立在优秀的企业文化基础之上, 展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 代表着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精神形象, 其本身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成果。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 品牌成为企业争霸市场的制胜利器。

“企业是船, 名牌是帆, 文化是灵魂, 人是根本”, 青岛海尔通过实施名牌战略, 从一家资不抵债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国际化知名家电企业, 仅“海尔””这个品牌就价值962.8亿人民币, 成为海尔的一笔巨大无形资产。“先卖信誉, 再卖产品”, 海尔首先以零缺陷的产品和服务树立品牌的质量形象, 不断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忠诚度和信誉度, 然后利用品牌的市场扩张力逐步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最终将海尔打造成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思想筑基, 文化筑魂”,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实现有效运行, 首先得建立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只有将硬的制度控制与软的文化约束有机结合, 企业才能凝聚起员工的全部力量, 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基业常青、屹立不倒。

内控指引 篇2

内控制度测试工作指引

(讨论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协助大企业有效控制税务风险,对企业税务风险内控制度的可信赖程度与企业税务风险控制能力进行客观的评判,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税务风险内控制度测试,是指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测试和评价工作。

第三条 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税务风险内控制度,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性是企业董事会的责任。税务机关应按照本指引的要求,在实施测试工作的基础上对企业建立与实施税务风险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发表意见。

第四条 测试人员执行税务风险内控制度测试工作,应当履行必要的测试工作程序,并使用合适的测试工作底稿,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为发表税务风险内控制度测试意见提供合理保证。

第五条 在测试工作中,税务机关应当对企业税务风险内控制度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以实现下列目标:

1、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在测试工作中对税务风险内控制度有效性发表的意见;

2、在对企业税务风险控制能力深入了解及客观评价的基础上,以确定相应的税收管理措施。

第六条 税务风险内控制度测试工作包括四个阶段:预备调查、内控制度评价、内控制度测试、内控有效性评价、测试工作报告。

第二章 预备调查

第七条 税务机关应配备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组成测试工作组,并恰当地计划税务风险内控制度测试工作。(组长及组员的分工)

第八条 由于税务风险内控制度测试工作期间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测试工作组负责人应将税务风险内控制度测试内容和时间安排,以及测试工作的重要性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充分沟通,并承诺对企业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以获得企业的全面配合。

第九条 测试人员应当了解被测试企业以下基本情况:

(一)被测试企业投资方及历年股权变动情况;

(二)组织结构;

(三)生产业务流程;

(四)经营管理情况;

(五)被测试企业所处经济环境情况;

(六)被测试企业所属行业及其行业地位。

第十条 测试人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了解被测试企业基本情况:

(一)与被测试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讨论;

(二)与被测试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讨论;

(三)与被测试企业各业务部门人员讨论;

(四)查阅与被测试企业所在行业相关的资料;

(五)了解对被测试企业有重大影响的相关法规;

(六)实地察看被测试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

(七)查阅被测试企业相关的会议记录等文件。

第十一条 测试人员应当在充分考虑以下因素的情况下,根据重要性原则,按税种和事项梳理被测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点,进而形成对企业税收风险环境的书面评价:

(一)被测试企业所在行业的情况,包括行业景气程度、经营风险、技术进步等;

(二)被测试企业的内部情况,包括组织结构、经营特征、资本构成、生产和业务流程、员工素质等;

(三)被测试企业近期在经营和内部控制方面的变化; 第十二条 测试人员在测试工作的预备调查阶段,应当向被测试企业管理当局获取有关其建立和实施税务风险内控制度的书面材料,包括内部控制手册、流程图、调查问卷、备忘录以及各项生产经营管理制度、重要经济合同和协议等文件,为下一阶段的内部制度评价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第十三条 测试人员应当对企业税务风险内控制度的自我评价工作进行评估,判断是否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成果以及可利用的程度,相应减少可能本应由测试人员执行的工作。

测试人员在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成果时,应当对其专业胜任能力和客观性进行充分的考量。

第三章 制度评价

第十四条 测试人员首先应当充分了解被测试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环境,以评价被测试企业管理当局对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控制环境是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基础,影响内部控制的总体效果。影响控制环境的主要因素有:

(一)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的税收遵从意识和对待税务风险的态度;

(二)涉税员工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

(三)组织机构、经营方式和业务流程;

(四)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及行业惯例;

(五)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

(六)有关税务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

(七)税务风险管理控制方法;

第十五条 测试人员在内控制度评价阶段,应当实施以下工作步骤:

(一)了解企业的税务风险内控制度的设计;

(二)评价税务风险内控制度设计的合理性。

第十六条 测试人员应当实施以下程序,以了解企业的税务风险内控制度的设计:

(一)询问被测试企业的有关人员;

(二)查阅并分析税务风险内控制度生成的文件和记录;

(三)观察被测试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第十七条 测试人员应当将预备调查阶段梳理出的被测试企业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点,结合企业税务风险内控制度的设计情况,对企业税务风险内控制度各方面内容,包括风险管理组织、评估和分析、信息沟通、监督反馈等进行书面评价。第十八条 测试人员应当在充分了解企业税务风险内控制度各要素的基础上,根据其内控制度能否有效识别并防止自身经营活动及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对企业税务风险内控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

第十九条 测试人员应当充分了解被测试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并关注管理信息系统对涉税风险控制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

(一)系统能否及时确认并记录企业所有真实的交易和事项;

(二)系统能否对具有重复性、规律性的涉税事项进行自动控制;

(三)是否将税务申报纳入计算机系统管理,利用有关报表软件提高税务申报的准确性;

(四)系统数据的记录、收集、处理、传递和保存是否符合税法和税务风险控制的要求。

第二十条 测试人员应以被测试企业税务风险内控制度的设计评价为基础,结合企业的税收风险环境,对下一阶段内控制度测试工作的重点范围作出职业判断。

第四章 有效性测试

第二十一条 测试人员应当对税务风险内控制度进行测试,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以评价被测试企业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第二十二条 测试人员对税务风险内控制度的测试,应当把握重要性原则,结合企业具体情况,重点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税务管理的重要业务与事项的控制进行测试。

第二十三条 测试人员应当综合运用以下方法对税务风险内控制度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

(一)询问:向被测试企业的适当人员询问,获取与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有关的信息;

(二)观察:即对那些不留下书面记录的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观察;

(三)检查:对控制运行时留下的书面证据进行审核查阅;

(四)穿行测试:追踪业务或事项运行的全流程和所有关键环节,检测其是否遵循了内控制度的要求;

(五)抽样测试:一般用于重要风险点的内控有效性测试,利用审计抽样的原理,在总体样本中随机地抽取一部分在质量特性上能够代表整体的样品,通过对该样品的检查,对总体的控制作出评定;

(六)截止性测试:用于判段企业一定期间的各类交易和涉税事项是否记录于正确的期间,适用于增值税进销项核算、往来款项、存货、长短期投资、主营业务收入和期间费用等项目。

第二十四条 在对企业具体业务与事项的控制进行测试时,测试人员可以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抽样技术,在事先设定的可接受的抽样风险范围内,确定样本量。对于个别与税务风险相关性较高的内部控制,测试人员应当考虑选取全部项目进行测试。

第二十五条 在内控制度测试中,可以采取以下常用抽样方法:

(一)固定样本量抽样:根据公式或表格确定固定的样本数量进行测试,并以全部样本测试结果推断总体内控制度执行情况。

(二)停—走抽样:从预计总体误差为零开始,通过边抽样边评价来完成抽样测试工作,如果样本的测试结果可以接受,就停止抽样得出结论,否则就扩大样本量继续测试直至得出结论。

(三)发现抽样:从预计总体误差为零开始,确定一定的样本数量,在样本中一旦发现误差就停止抽样,如样本中没有误差,则可以得出总体内控制度执行有效的结论。

第二十六条 在测试过程中, 测试人员应当关注该项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执行、如何执行、由谁执行以及是否得到一贯执行。

第二十七条 在评价税务风险内控制度运行的有效性时,测试人员可考虑利用被测试企业的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测试结果,但应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进行印证。

第二十八条 测试人员应当对获取的证据进行书面评价,以形成对税务风险内控制度运行有效性的意见。

第五章 内控制度有效性评价

第二十九条 测试人员在完成对企业的税务风险内控制度测试工作后,应当复核与评价测试证据,形成测试意见,出具测试工作报告。

第三十条 测试人员应当在测试工作报告中记录下列内容:

(一)被测试企业的基本情况;

(二)被测试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情况;

(四)分税种和事项对企业税务风险内控制度测试的情况及获取的证据;

(五)企业当前税务风险内控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及改进建议;

(六)其他重要事项。

第三十一条 测试工作结束后,税务机关应以在测试工作中获取的证据为基础,对被测试企业的税务风险内控环境优劣性、内控设计、内控执行有效性进行客观评价,并对企业税收风险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进行认定,同时向企业出具《税务风险内控制度调研测试结果通知书》

第三十二条 基层税务机关应当将测试工作报告和调研测试结果通知书等内容向市局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处做出书面报告,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处对基层税务机关的报告进行专家评审,评审结果作为对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合作信赖关系判定等税收管理事项的基础内容之一。

第六章 记录测试工作

第三十三条 测试人员应当按照规定编制企业税收风险内部控制测试工作底稿,以完整记录测试工作情况。

第三十四条 测试人员应当在测试工作底稿中记录下列内容:

(一)企业税收风险内部控制测试计划及重大修改情况;

(二)相关风险评估和选择拟测试的内部控制的主要过程及结果;

(三)测试企业税收风险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有效性的程序及结果;

(四)对识别的企业税收风险控制缺陷的评价;

(五)形成的测试结论和意见;

浅谈内控指引下的企业文化建设 篇3

“国家富强在于经济, 经济繁荣在于企业, 企业兴旺在于管理, 管理优劣在于文化”, 经济学家于光远的这句话, 点明了有效的内控管理必须要有企业文化的支撑,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乃至整体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有着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运营的重要手段, 是企业最高的行为规范, 它能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国内大多数企业都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相比之下, 企业文化的建设明显滞后, 存在着表面化、程序化、浅薄化的特点, 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要素。企业文化与这五要素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首先, 企业文化将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进行融合和统一, 使员工自身价值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 从而自觉执行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这就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保障了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这一系列活动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 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正是优秀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 可以潜移默化的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习惯, 这又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延续。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灵魂, 是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基础。若没有企业文化, 再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将流于形式, 企业最终成为一盘散沙, 快速走向灭亡。巨人集团的轰然倒塌, 郑州亚细亚的悄然倒闭, 三鹿集团的骤然陨落……, 在我们为之扼腕痛惜之时, 深思其失败的内因, 便在于企业文化的缺失和扭曲。

怎样才能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文化,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企业文化实质是“人”的文化, 人是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最终执行者, 是影响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团队协作的价值理念来统一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不断激发员工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 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力, 将员工前途和企业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同舟共济, 共谋发展, 实现员工与企业的价值合一。

目前诸多国际知名企业都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育放在企业生存的第一位上, “人是微软真正的最大的财产”, “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 兼而制造电器产品”。只有通过企业文化吸收和培育开拓进取、遵纪守法的人才, 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得到良好执行, 企业才能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2、强化企业家的领导责任。

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的提炼和延伸。企业领导人的人格魅力、价值观念、创新意识、经营理念、工作作风等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内涵, 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执行质量和效果。企业家以身作则, 带头践行文化理念, 自觉遵守内部控制制度, 才能实现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广泛认同和共同参与, 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得以顺畅运行。。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育了任正非、张瑞敏、柳传志、宗庆后等一大群知名企业家, 同时, 几千年的封建文明也给部分企业家打上了专制独裁的烙印, “一人堂”、“家长制”的管理模式最终导致这些企业昙花一现, 成为一颗颗快速陨落的“流星”。

3、企业文化应独具特色,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的长期实践, 与企业的外部环境、发展目标、经营策略、管理风格相协调。企业必须紧密联系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管理实际, 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 这样才能使之成为一双合脚的鞋, 指引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跑赢夺冠, 占领行业制高点。同时, 企业文化建设中, 应加强精神内涵建设, 避免停留在宣传口号、管理标语的形式建设上。企业应继承自身优良传统, 不断概括提炼企业优秀精神底蕴, 将企业的价值观、经营思想、管理制度、伦理准则等逐渐融入所有职工的理念中,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文化才能深入人心, 在企业中形成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纽带力、辐射力。

企业文化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企业所处的政治和市场环境以及其自身的经营方针、发展战略是不断更新变化的, 企业文化也必须相应进行动态完善。一成不变、因循守旧的企业文化只能制约企业的科学发展, 使企业丧失发展壮大的持续动力。世界上最大的电脑芯片供应商英特尔就树立了“永不停顿, 不断创新”的企业理念, 时时进行产品技术创新, 以观念创新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化, 经济效益的提高。

4、着力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

品牌建立在优秀的企业文化基础之上, 展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 代表着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精神形象, 其本身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成果。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 品牌成为企业争霸市场的制胜利器。

“企业是船, 名牌是帆, 文化是灵魂, 人是根本”, 青岛海尔通过实施名牌战略, 从一家资不抵债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国际化知名家电企业, 仅“海尔””这个品牌就价值962.8亿人民币, 成为海尔的一笔巨大无形资产。“先卖信誉, 再卖产品”, 海尔首先以零缺陷的产品和服务树立品牌的质量形象, 不断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忠诚度和信誉度, 然后利用品牌的市场扩张力逐步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最终将海尔打造成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内控指引 篇4

合同是企业与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加强合同管理,有利于规范、约束市场主体交易行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秩序。制定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旨在帮助企业规范当事人双方经营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防控法律风险,促进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一、合同管理的总体要求 企业需要建立一系列制度体系和机制保障,促进合同管理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一)建立分级授权管理制度 企业应当根据经济业务性质、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层级安排,建立合同分级管理制度。属于上级管理权限的合同,下级单位不得签署。对于重大投资类、融资类、担保类、知识产权类、不动产类合同上级部门应加强管理。下级单位认为确有需要签署涉及上级管理权限的合同,应当提出申请,并经上级合同管理机构批准后办理。上级单位应当加强对下级单位合同订立、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实行统一归口管理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指定法律部门等作为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对合同实施统一规范管理,具体负责制定合同管理制度,审核合同条款的权利义务对等性,管理合同标准文本,管理合同专用章,定期检查和评价合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促进合同的有效履行等。

(三)明确职责分工 公司各业务部门作为合同的承办部门负责在职责范围内承办相关合同,并履行合同调查、谈判、订立、履行和终结责任。公司财会部门侧重于履行对合同的财务监督职责。

(四)健全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 企业应当健全合同管理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开展合同后评估,对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当追究有关机构或人员的责任。

二、合同管理流程

合同管理从大的方面可以划分为合同订立阶段和合同履行阶段。合同订立阶段包括合同调查、合同谈判、合同文本拟定、合同审批、合同签署等环节;合同履行阶段涉及合同履行、合同补充和变更、合同解除、合同结算、合同登记等环节。下图列示的合同管理流程具有一定通用性。提高合同管理效能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三、合同各环节的主要风险点及管控措施

(一)合同调查 合同订立前,企业应当进行合同调查,充分了解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信用状况等有关情况,确保对方当事人具备履约能力。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忽视被调查对象的主体资格审查,准合同对象不具有相应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或不具备特定资质,与不具备代理权或越权代理的主体签订合同,导致合同无效,或引发潜在风险;在合同签订前错误判断被调查对象的信用状况,或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没有持续关注对方的资信变化,致使企业蒙受损失;对被调查对象的履约能力给出不当评价,将不具备履约能力的对象确定为准合同对象,或将具有履约能力的对象排除在准合同对象之外。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审查被调查对象的身份证件、法人登记证书、资质证明、授权委托书等证明原件,必要时,可通过发证机关查询证书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关注授权代理人的行为是否在其被授权范围内,在充分收集相关证据的基础上评价主体资格是否恰当。第二,获取调查对象经审计的财务报告、以往交易记录等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分析其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评估其财务风险和信用状况,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持续关注其资信变化,建立和及时更新合同对方的商业信用档案。第三,对被调查对象进行现场调查,实地了解和全面评估其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产品类别和质量等生产经营情况,分析其合同履约能力。第四,与被调查对象的主要供应商、客户、开户银行、主管税务机关和工商管理部门等沟通,了解其生产经营、商业信誉、履约能力等情况。

(二)合同谈判 初步确定准合同对象后,企业内部的合同承办部门将在授权范围内与对方进行合同谈判,按照自愿、公平原则,磋商合同内容和条款,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忽略合同重大问题或在重大问题上做出不当让步;谈判经验不足,缺乏技术、法律和财务知识的支撑,导致企业利益损失;泄露本企业谈判策略,导致企业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收集谈判对手资料,充分熟悉谈判对手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研究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监管、产业政策、同类产品或服务价格等与谈判内容相关的信息,正确制定本企业谈判策略。第二,关注合同核心内容、条款和关键细节,具体包括合同标的的数量、质量或技术标准,合同价格的确定方式与支付方式,履约期限和方式,违约责任和争议的解决方法、合同变更或解除条件等。第三,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专业人员参与谈判,充分发挥团队智慧,及时总结谈判过程中的得失,研究确定下一步谈判策略。第四,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并充分了解外部专家的专业资质、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情况。第五,加强保密工作,严格责任追究制度。第六,对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参与谈判人员的主要意见,予以记录并妥善保存,作为避免合同舞弊的重要手段和责任追究的依据。

(三)合同文本拟定 企业在合同谈判后,根据协商谈判结果,拟定合同文本。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选择不恰当的合同形式;合同与国家法律法规、行业产业政策、企业总体战略目标或特定业务经营目标发生冲突;合同内容和条款不完整、表述不严谨准确,或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导致企业合法利益受损;有意拆分合同规避合同管理规定等;对于合同文本须报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查或备案的,未履行相应程序。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企业对外发生经济行为,除即时结清方式外,应当订立书面合同。第二,严格审核合同需求与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关系,保证其协调一致;考察合同是否以生产经营计划、项目立项书等为依据,确保完成具体业务经营目标。第三,合同文本一般由业务承办部门起草,法律部门审核;重大合同或法律关系复杂的特殊合同应当由法律部门参与起草。国家或行业有合同示范文本的,可以优先选用,但对涉及权利义务关系的条款应当进行认真审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各部门应当各司其职,保证合同内容和条款的完整准确。第四,通过统一归口管理和授权审批制度,严格合同管理,防止通过化整为零等方式故意规避招标的做法和越权行为。第五,由签约对方起草的合同,企业应当认真审查,确保合同内容准确反映企业诉求和谈判达成的一致意见,特别留意“其他约定事项”等需要补充填写的栏目,如不存在其他约定事项时注明“此处空白”或“无其他约定”,防止合同后续被篡改。第六,合同文本须报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查或备案的,应当履行相应程序。

(四)合同审核 合同文本拟定完成后,企业应进行严格的审核。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合同审核人员因专业素质或工作态度原因未能发现合同文本中的不当内容和条款;审核人员虽然通过审核发现问题但未提出恰当的修订意见;合同起草人员没有根据审核人员的改进意见修改合同,导致合同中的不当内容和条款未被纠正。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审核人员应当对合同文本的合法性、经济性、可行性和严密性进行重点审核,关注合同的主体、内容和形式是否合法,合同内容是否符合企业的经济利益,对方当事人是否具有履约能力,合同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条款是否明确等。第二,建立会审制度,对影响重大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文本,组织财会部门、内部审计部、法律部、业务关联的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内部相关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第三,慎重对待审核意见,认真分析研究,慎重对待,对审核意见准确无误地加以记录,必要时对合同条款作出修改并再次提交审核。

(五)合同签署 企业经审核同意签订的合同,应当与对方当事人正式签署并加盖企业合同专用章。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超越权限签订合同,合同印章管理不当,签署后的合同被篡改,因手续不全导致合同无效等。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与对方当事人签署合同。对外正式对外订立的合同应当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由其授权的代理人签名或加盖有关印章。授权签署合同的,应当签署授权委托书。第二,严格合同专用章保管制度,合同经编号、审批及企业法定代表人或由其授权的代理人签署后,方可加盖合同专用章。用印后保管人应当立即收回,并按要求妥善保管,以防止他人滥用。保管人应当记录合同专用章使用情况以备查,如果发生合同专用章遗失或被盗现象,应当立即报告公司负责人并采取妥善措施,如向公安机关报案、登报声明作废等,以最大限度消除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采取恰当措施,防止已签署的合同被篡改,如在合同各页码之间加盖骑缝章、使用防伪印记、使用不可编辑的电子文档格式等。第四,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之后方可生效的合同,企业应当及时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六)合同履行 合同订立后,企业应当与合同对方当事人一起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本企业或合同对方当事人没

有恰当地履行合同中约定的义务;合同生效后,对合同条款未明确约定的事项没有及时协议补充,导致合同无法正常履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已经或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情况,或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合同纠纷处理不当,导致企业遭受外部处罚、诉讼失败,损害企业利益、信誉和形象等。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强化对合同履行情况及效果的检查、分析和验收,全面适当执行本企业义务,敦促对方积极执行合同,确保合同全面有效履行。第二,对合同对方的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一旦发现有违约可能或违约行为,应当及时提示风险,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将合同损失降到最低。第三,根据需要及时补充、变更甚至解除合同。一是对于合同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内容,通过双方协商一致对原有合同进行补充;无法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二是,对于显失公平、条款有误或存在欺诈行为的合同,以及因政策调整、市场变化等客观因素已经或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的合同,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并经双方协商一致,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办理合同变更或解除事宜;三是对方当事人提出中止、转让、解除合同的,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应向对方当事人书面提出索赔。第四,加强合同纠纷管理,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纠纷的,应当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当事人协商并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及时报告。合同纠纷经协商一致的,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企业内部授权处理合同纠纷,应当签署授权委托书。纠纷处理过程中,未经授权批准,相关经办人员不得向对方当事人作出实质性答复或承诺。

(七)合同结算 合同结算是合同执行的重要环节,既是对合同签订的审查,也是对合同执行的监督,一般由财会部门负责办理。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违反合同条款,未按合同规定期限、金额或方式付款;疏于管理,未能及时催收到期合同款项;在没有合同依据的情况下盲目付款等。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财会部门应当在审核合同条款后办理结算业务,按照合同规定付款,及时催收到期欠款。第二,未按合同条款履约或应签订书面合同而未签订的,财会部门有权拒绝付款,并及时向企业有关负责人报告。

(四)合同登记

合同登记管理制度体现合同的全过程封闭管理,合同的签署、履行、结算、补充或变更、解除等都需要进行合同登记。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合同档案不全,合同泄密,合同滥用等。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合同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合同登记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终结等情况,合同终结应及时办理销号和归档手续,以实行合同的全过程封闭管理。第二,建立合同文本统一分类和连续编号制度,以防止或及早发现合同文本的遗失。第三,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国家或商业秘密。第四,规范合同管理人员职责,明确合同流转、借阅和归还的职责权限和审批程序等有关要求。

内控指引 篇5

关键词:意义,资金活动,内控设计,实施环境

一、强化企业资金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意义

1、资金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1) 资金活动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是一个业务活动过程, 整个过程都与资金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生产, 再到产品的销售, 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业需要流动资金, 即使是企业的经营成果也要用资金来表示。

(2) 资金活动关系到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许多企业的资金链条是联系的, 在正常情况下环环相扣, 企业不会面临风险, 一旦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不利变化, 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便会使资金链断裂, 企业流动资金短缺, 生产经营活动便难以继续, 甚至会面临破产倒闭。如果企业有健全的资金内部控制制度, 便能足以应对突如其来的资金短缺, 使企业顺利度过难关, 避免破产倒闭的后果。

(3) 资金活动关系着企业的长远发展。如果企业只是维持简单的再生产, 资金活动只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问题, 但是任何企业都有发展的使命, 因此资金活动还关系着长远发展问题。没有资金企业便失去了长远发展的基础, 资金控制活动不严会使企业利润降低, 从而盈余资金会减少。企业的发展资金靠的是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 而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内部资金充裕的企业外部融资也容易, 反之则困难。因此企业要想有长远发展, 必须加强资金管理。

(4) 资金管理活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企业做好资金活动控制, 企业首先需要对自身所处的宏观经营环境有清晰正确的判断, 其次对本身的业务活动要做出科学的、准确的定位, 第三要合理处理自身与外界的矛盾, 可以说资金的管控活动影响因素复杂, 很多企业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很难做到自动对资金活动施以有效控制, 因此企业资金控制活动往往是企业的薄弱环节。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考虑, 自然要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控制。

2、强化资金内部控制的意义

(1) 能够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 资金活动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资金活动与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有密切的联系, 强化资金管理是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加强资金活动管理从宏观上改善经营管理的具体措施, 加强资金活动控制, 是从资金流转的角度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控制, 有利于促使企业规范地开展业务活动、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2) 能够更好地维护资金安全, 防范风险。资金活动控制不严是产出风险的重要原因。由于资金活动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这意味着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引发资金风险, 使企业资金面临损失的风险, 因此低效的资金控制活动必然带来风险。加强资金活动控制则可以从全局上强化资金管理, 有利于及时发现存在的相关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 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 使企业免于不必要的损失。

(3) 能够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松散的资金管理活动必然导致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使资金的分配不均, 资金缺乏的领域无法获得需要的资金, 而资金充裕的领域却分配过多的资金, 导致资金非理性富集, 产生资金使用的低效率。强化资金的管理可以有效控制资金的存量和流量, 并根据建立的资金内部控制制度, 正确评价项目的条件和前景, 科学分配使用资金, 并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合理调剂余缺, 使资金实现均衡流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企业营运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

1、资金内部控制的设计原则

(1) 以资金控制指引为指导。企业资金内控制度应该以“企业内部控制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为依据制定, 明确资金控制目的、主要内容和注意点, 提高资金控制的科学性。企业内部控制指引对于资金活动的构成、企业面临的风险、资金活动种类、控制制度的注意点等都有明确的表述, 以控制指引为理论指导可以保证资金控制制度的科学性。

(2) 以企业实际为依据。企业资金控制活动制度必须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 以企业实际状况为依据。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发展战略, 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 科学确定资金管理控制规划。

(3) 以风险控制为关键。由于资金活动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其整体状况比较复杂, 有效的资金控制活动不可能面面俱到, 必须有重点地进行控制管理活动。考虑到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 企业可以识别并关注主要风险来源和主要风险控制点, 以提高资金控制的效率。针对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细致地进行分析, 确定关键的风险控制点, 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有重点地实施资金过程风险管控。

2、资金内部控制设计目标

实现资金控制目标是企业制定资金过程内部控制制度的根本出发点, 对资金内控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具有全局性指导作用。

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首先是保证资金的安全和完整性。企业通过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 确保资金现实有效的管理, 保证资金的安全性, 防止被挪用、盗窃, 同时能够保证资金及时全部到账, 确保资金的完整性。其次是保证资金的合法性, 企业使用合法的资金才能够有长远的发展, 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有效内控制度可以充分检查资金的合法性, 使其符合相关的财经法规。第三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合理调度资金, 使其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率。

3、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细则设计

(1) 资金业务岗位分离。岗位分离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具体包括货币资金收支与记账的岗位分离;货币资金收支的经办人员与货币资金收支的审核人员分离;支票的保管与支取货币资金的财务专用章与代表人名章的保管分离等。

(2) 资金预算控制。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每会计年度年末各部门上报下会计年度的资金使用预算计划, 财务部门将各部门资金预算计划整理, 根据单位整体预算和相关审批决定确定最终的部门资金预算计划。各部门在开展业务过程中按照计划申请使用资金, 特殊资金使用直接向管理层申请。监督部门监督资金预算的实施。会计年度末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3) 资金收支活动流程。一是资金收支权限审批, 确保收支合规合法。保证每笔款项的收付应符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相应级别审批人员授权, 未经授权不得经办营运资金收付业务, 审批手续不全的资金收付业务也不得办理。企业管理部门或业务部门规定或指派业务人员办理有关资金结算的经济业务, 对于特殊资金收支业务, 管理部门应专门审批, 使用网银的企业还需要对网银的认证介质进行严格管理, 做到使用时登记, 使用者与管理者分离。二是制取签审凭证。发生资金收支业务, 必须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 作为收付资金的书面证明。应确保业务经办人员在现金收支原始凭证上签字, 填清业务内容、用途。三是审核编制凭证。会计部门收到收支业务原始凭证后, 由主管人员或指定的人员负责进行审核。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凭证, 可拒不受理。四是对凭证进行复核。稽核人员或指定人员审查收款凭证及付款凭证。审查合格后, 签章传递, 相关人员根据凭证将信息录入财务软件。五是超库存资金送存银行。部分单位资金收支较多, 对于超过库存限额的资金, 由出纳员登记现金送存簿后, 及时送存银行, 并收取现金送存回单。

(4) 财务印章。企业的法人章和财务专用章用于货币资金相关业务, 是有法律效力的印章凭证, 必须严格加以管理。一是确保法人章和财务专用章分开管理, 严禁外借。二是财务印章的使用必须给予一定的业务事实, 且业务要真实、合法, 并且有完备的手续, 印章使用应该规范, 将其印在规定的位置。三是为了资金的安全和管理的规范, 公司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需要在银行预留印鉴, 财务章只用于银行票据的签发, 法人印章用于签发支票以及调拨支付公司资金, 未经批准不得用作其他用途。对特别大的款项支付按支付金额分级预留印鉴。四是财务日常业务使用财务专用章与法人章, 其他事项用章必须经过相关负责人批准后才能使用。且法人章使用必须履行登记手续, 由经办人填写。五是由于审批人或者印章保管人的过错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的, 相关责任人应当负责赔偿并接受处罚。

(5) 银行对账。对账是账簿记录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报表生成前一个环节, 对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起到重要作用。对账必须做到全面, 进行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账表核对等。定期与开户银行核对账目, 至少每月一次, 保证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中的余额相符, 如有未达账项, 应通过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加以验证。与银行对账由非出纳人员进行, 以防掩盖真相、隐匿作弊行为,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也应由非出纳人员进行。

三、企业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环境

企业建立了健全有效的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只是第一步, 关键是要严格执行, 而资金内控制度的实施需要有良好的环境, 控制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企业资金内控制度的实施效果。资金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有:一是管理层理念。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高层管理者的经营理念会直接影响制度的实施。企业要强化资金内部控制, 需要管理层强化自身约束, 同时需要监督部门切实履行职责, 保证资金内控制度的实施。二是企业审计监督力量。企业内部审计和监督部门是资金内控制度实施的重要保证。内部监督有效的企业, 资金内控制度实施有保证, 否则难以推行。三是企业的文化理念及员工道德素质。每一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民主、向上、有效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企业实施资金内控制度, 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较高, 则资金内控制度贯彻实施较容易。反之制度的实施则存在诸多困难。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S].2010.

[2]王立德:浅谈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J].北方经济, 2009 (22) .

内控指引 篇6

2008年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010年五部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基本建成。规范体系自2011年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 2012年扩大到国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 2013年进一步扩大到一定规模以上非国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

通过归纳所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得到, 2011、2012、2013三年中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数目分别为230家、948家、1141家, 其中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分别有5家、22家、45家, 所占比例分别为2.17%、2.32%、3.94%, 2011、2012年被出具非标的公司中有16家做出明显改进。深入分析和研究被出具非标意见的上市公司, 能够对市场上的其他公司起到借鉴作用, 并判断鼓励上市公司披露内控审计报告对于金融市场秩序、投资者利益、财务报告有用性等是否有正面意义。

二、数据分析

(一)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情况

2011年起我国要求上市公司在披露年度财务报告的同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尤其对纳入强制范围的企业做出具体规定。3年以来, 披露比例从9.82%攀升至44.97%, 覆盖面积也越来越广: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全部涉及, 强化了对内控信息的披露, 提高了自我评价报告的有效性。

(二) 内控报告披露与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的关系

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是衡量上市公司财报信息质量的重要指标, 也揭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问题。我们观察财务报告审计意见这一指标与是否披露内控评价报告之间的关系。在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之前的2007年, 披露内控报告的144家公司中, 有4家被出具财报非标意见, 占2.78%, 而未披露内控报告的718家公司中, 有62家被出具财报非标意见, 占8.64%。也就是说愿意披露内控评价报告的公司出具的财务报告质量更高。而当年862家上市公司中共有68家被出具财报非标意见, 占7.66%。

对比现在内控披露要求普及的2013年, 表2显示同样的占比分别为3.42%、3.22%和4.76%。可以得到两个结论:其一, 强制披露内控的范围变广, 不再只是内控良好的自愿披露的企业披露了内控报告, 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被强制纳入了范围;其二, 纳入范围扩大之后, 整体的财务报告质量有所提升, 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比例降低。

(三) 内控评价审计意见与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的关系

将披露内控评价报告的公司进一步分析可得, 其中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为标准无保留意见的, 其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比率仅为1.64%, 而内控审计被出具非标意见的, 其财报审计也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比率是46.67%。高质量的内控信息披露对于财务报告的可用性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四) 内控审计意见与证监会处罚的关系

有效的内部控制除了能够帮助企业规避财务报表舞弊、信息披露违规之外, 还应当能够帮助企业合法合规的进行经营、融资、投资活动。通过表4可以看出全年共有23家上市公司被证监会处罚, 披露内控评价报告的1141家公司中仅占其中4家, 而未披露内控评价报告的1396家公司中有19家受到处罚。未披露内控评价报告及其审计报告的公司更高比例受到处罚。上市公司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帮助内控合规性目标的实现。

三、结论与启示

综合上述统计结论, 我们不难看出自施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对于企业信息披露可靠性、生产经营合规性有着促进作用。

在监管层面, 政府可以进一步扩大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实施范围, 严格规范上市公司内控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内容;在上市公司层面, 企业应高质量地开展内部控制评价, 健全以内控评级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全面监督体系;而审计咨询机构层面, 内外部审计师应当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强化独立性要求。我国当从多方面努力, 促进资本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丛光.2010.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财务与金融, 4:33-38.

上一篇:需求主导下一篇:学习与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