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委员会工作指引

2024-09-16

审计委员会工作指引(共8篇)

审计委员会工作指引 篇1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

运作指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推进上市公司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规范上市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运作,根据《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等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所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运作适用本指引。第三条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向董事会报告工作。

第四条 审计委员会成员须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履行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勤勉尽责,切实有效地监督上市公司的外部审计,指导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促进公司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并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财务报告。

第五条 上市公司设臵审计委员会,须制定审计委员会工作规程,明确审计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委员任期、职责范围和议事规则等相关事项。

第六条 上市公司须为审计委员会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备专门人员或机构承担审计委员会的工作联络、会议组织、材料准备和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审计委员会履行职责时,上 市公司管理层及相关部门须给予配合。

第二章 审计委员会的人员组成

第七条 审计委员会成员由董事会从董事会成员中任命,并由3名或以上成员组成。

第八条 审计委员会成员原则上须独立于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事务。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委员应当占审计委员会成员总数的1/2以上。

第九条 审计委员会全部成员均须具有能够胜任审计委员会工作职责的专业知识和商业经验。

第十条 审计委员会设召集人一名,由独立董事担任,负责主持委员会工作。审计委员会召集人须具备会计或财务管理相关的专业经验。

第十一条 上市公司须组织审计委员会成员参加相关培训,使其及时获取履职所需的法律、会计和上市公司监管规范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第十二条 上市公司董事会须对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和履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必要时可以更换不适合继续担任的成员。

第三章 审计委员会的职责

第十三条 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包括以下方面:

(一)监督及评估外部审计机构工作;

(二)指导内部审计工作;

(三)审阅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并对其发表意见;

(四)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五)协调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及相关部门与外部审计机构的沟通;

(六)公司董事会授权的其他事宜及相关法律法规中涉及的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 审计委员会监督及评估外部审计机构工作的职责须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一)评估外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特别是由外部审计机构提供非审计服务对其独立性的影响;

(二)向董事会提出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的建议;

(三)审核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费用及聘用条款;

(四)与外部审计机构讨论和沟通审计范围、审计计划、审计方法及在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

(五)监督和评估外部审计机构是否勤勉尽责。审计委员会须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无管理层参加的与外部审计机构的单独沟通会议。董事会秘书可以列席会议。

第十五条 审计委员会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须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一)审阅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计划;

(二)督促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计划的实施;

(三)审阅内部审计工作报告,评估内部审计工作的结果,督促重大问题的整改;

(四)指导内部审计部门的有效运作。

公司内部审计部门须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内部审计部门提交给管理层的各类审计报告、审计问题的整改计划和整改情况须同时报送审计委员会。

第十六条 审计委员会审阅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并对其发表意见的职责须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一)审阅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提出意见;

(二)重点关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重大会计和审计问题,包括重大会计差错调整、重大会计政策及估计变更、涉及重要会计判断的事项、导致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事项等;

(三)特别关注是否存在与财务报告相关的欺诈、舞弊行为及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四)监督财务报告问题的整改情况。

第十七条 审计委员会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职责须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一)评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适当性;

(二)审阅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三)审阅外部审计机构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外部审计机构沟通发现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四)评估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的结果,督促内控缺陷的整改。

第十八条 审计委员会协调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及相关部门与外部审计机构与的沟通的职责包括:

(一)协调管理层就重大审计问题与外部审计机构的沟通;

(二)协调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机构的沟通及对外部审计工作的配合。

第十九条 审计委员会应当就认为必须采取的措施或改善的事项向董事会报告,并提出建议。

第二十条 审计委员会认为必要的,可以聘请中介机构提供专业意见,有关费用由公司承担。

第二十一条 上市公司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须由审计委员会形成审议意见并向董事会提出建议后,董事会方可审议相关议案。

第四章 审计委员会的会议

第二十二条 审计委员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由审计委员会召集人召集和主持。

审计委员会召集人不能或者拒绝履行职责时,应指定一名独立董事委员代为履行职责。

第二十三条 审计委员会每年须至少召开四次定期会议。审计委员会可根据需要召开临时会议。当有两名以上审计 委员会委员提议时,或者审计委员会召集人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召开临时会议。

第二十四条 审计委员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出席方可举行。

第二十五条 审计委员会向董事会提出的审议意见,必须经全体委员的过半数通过。因审计委员会成员回避无法形成有效审议意见的,相关事项由董事会直接审议。

第二十六条 审计委员会委员须亲自出席会议,并对审议事项表达明确的意见。委员因故不能亲自出席会议时,可提交由该委员签字的授权委托书,委托其他委员代为出席并发表意见。授权委托书须明确授权范围和期限。每一名委员最多接受一名委员委托。独立董事委员因故不能亲自出席会议的,应委托其他独立董事委员代为出席。

第二十七条 审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邀请外部审计机构代表、上市公司监事、内部审计人员、财务人员、法律顾问等相关人员列席委员会会议并提供必要信息。

第二十八条 审计委员会会议须制作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委员及其他人员须在委员会会议记录上签字。会议记录须由负责日常工作的人员或机构妥善保存。

第二十九条 审计委员会会议通过的审议意见,须以书面形式提交公司董事会。

第三十条 出席会议的所有人员均对会议所议事项负有 保密义务,不得擅自泄露相关信息。

第三十一条

审计委员会成员中若与会议讨论事项存在利害关系,须予以回避。

第三十二条 审计委员会会议的召开程序、表决方式和会议通过的议案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及本指引的规定。

第五章 信息披露

第三十三条 上市公司须披露审计委员会的人员情况,包括人员的构成、专业背景和五年内从业经历以及审计委员会人员变动情况。

第三十四条 上市公司须在披露报告的同时在本所网站披露审计委员会履职情况,主要包括其履行职责的情况和审计委员会会议的召开情况。

第三十五条

审计委员会履职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触及本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信息披露标准的,上市公司须及时披露该等事项及其整改情况。

第三十六条 审计委员会就其职责范围内事项向上市公司董事会提出审议意见,董事会未采纳的,上市公司须披露该事项并充分说明理由。

第三十七条 上市公司须按照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本所《股票上市规则》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披露审计委员会就上市公司重大事项出具的专项意见。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成员违反本指引规定的,本所视情节轻重,根据本所《股票上市规则》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采取监管措施或者予以纪律处分。

第三十九条 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审计委员会工作指引 篇2

xxxx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紧紧围绕上级审计机关工作部署和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聚焦主责主业,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推动中央及省市县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推动进一步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履行新时代审计新职能

“审计机关是国家机关,更是政治机关”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把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条主线,贯穿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全领域,统筹谋划审计工作。要强化政治引领,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党绝对忠诚。以“抓党建、强队伍、促审计、创佳绩”为工作目标,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着力构建党建与审计业务同频共振、同步提升的党建新格局,打造具有审计机关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

二、以更准的工作定位,助力高质量新发展

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确保质量的原则,主动对接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合理布局,科学谋划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坚持既要依法审计又要实事求是,既要全面覆盖又要突出重点,做到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推进到哪里、审计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三、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抓手,完善审计监督体系

四、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做好审计整改后半篇文章

压实被审计单位问题整改的主体责任和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人责任,以自我革命的要求检视问题,既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又敢于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风险和问题;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抓好整改落实,推进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治理能力。对整改情况,审计机关要跟踪督促检查,防止敷衍整改、虚假整改。对具有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要深入研究。分析可能存在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性缺陷,提出整改意见,要举一反三,建章立制,堵塞漏洞。要严肃整改考核问责,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违纪违法问题发生。

五、以过硬的作风,打造审计“铁军”

审计局机关支部委员会工作总结 篇3

我局从局党组和支部都十分重视党建工作,始终把党建工作作为支部工作的重点来抓,支部紧紧围绕党建工作这一目标任务,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做好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政治学习制度,不断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

参照区委宣传部的安排,我们利用组织生活时间,支部组织党员学习了高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三新”新突破、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十七大精神四个专题有关内容。通过学习,全体党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还结合政治学习,改进领导班子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将《<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读本》一书送到街道,并组织召开座谈会,讲授与领导干部密切相关的一些财经法规知识,以及在经济工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深受街道领导干部的欢迎。

二、创新组织生活形式,不断增强支部的凝聚力

(一)、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密切同志之间的关系。4月下旬,我们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了一次爬山比赛。通过比赛,密切了同志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同志之间的友谊,同时也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

(二)、组织开展建党庆祝活动,培养广大党员高尚的道德情操。“七一”前夕,我们与区财政局、区国资委一道,组织开展了一次“庆‘七一’联欢会”。三个单位领导大力支持,广大党员积极参与,联欢会节目丰富多彩,广大党员在参与中提高了素质,在联欢中陶冶了情操,联欢会收到预期效果。区委组织部、区直机关工委领导应邀参加,对晚会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广大党员爱国主义觉悟。9月下旬,我们组织全体党员到大邑县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川博物馆。缅怀着先烈的丰功伟绩,广大党员的心灵受到一次又一次洗涤。历史昭示未来,落后必然挨打,广大党员决心勤奋工作,为建设小康、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

区级机关联系村、联系社区调整后,局党组高度重视,局党组书记、局长同志亲自带队,深入新的联系村、联系社区调查研究,拟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8月中旬,局机关干部为联系社区——道办事处社区2名优秀贫困大学生捐款的XX元。局党组书记、局长同志还勉励2名优秀大学生珍惜机会,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努力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回报社会。一年来,广大党员紧紧围绕统筹“三个集中”、“三新突破”年工作,构建和谐文明新等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区级机关的政策理论优势、信息优势和协调优势,深入联系村、联系社区,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区委区政府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积极为村、社区经济文化发展、社会稳定出主意、想办法、制规划,当年引进项目2个,注册资金200万元。开展参与送温暖走访慰问贫困群众、一日捐活动4次,累计捐赠现金18650元衣物68件,其中党员个人捐赠现金14150元衣裤68件。

四、激励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在局党组的带领下,局机关支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省、市审计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八字方针,依据《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激励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抓实干,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1—11月,共完成审计项目148个,为政府增收节支7383万元,成效显著。通过审计,全区预算管理、专项资金管理、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出租管理、政府银行贷款管理使用以及征地拆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得到纠正。

五、加强廉政教育,树立良好的党员干部形象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15 篇4

5第二节讲解

八、关于审计报告出具

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审计监管指引 篇5

银监发〔2010〕73号

银监会2010.8.1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外部审计对银行业监管的补充作用,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以及外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

本指引所称外部审计是指外部审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审计;外部审计机构是指接受银行业金融机构委托对其进行外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外审机构。

本指引所称银行业监管机构,是指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

第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委托外审机构的相关规章制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对外部审计负最终责任。

第二章 审计委托

第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委托具有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和声誉良好的外审机构从事审计业务。对合格外审机构的评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因素:

(一)在形式和实质上均保持独立性;

(二)具有与委托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等相匹配的规模、资源和风险承受能力;

(三)拥有足够数量的具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审计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具备审计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专业胜任能力;

(四)熟悉金融法规、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及流程、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各种风险管理政策;

(五)具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

(六)具有良好的职业声誉,无重大不良记录。

第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完整保存委托外部审计机构过程中的档案,银行业监管机构可以对上述档案进行检查。

第六条 外审机构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宜委托其从事外部审计业务:

(一)专业胜任能力、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审计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明显不足的;

(二)存在欺诈和舞弊行为,在执业经历中受过行政处罚、刑事处罚且未满三年的;

(三)与被审计机构存在关联关系,可能影响审计独立性的。

第三章 审计质量控制

第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了解外部审计程序及质量控制体系,配合外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为外审机构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提供便利。

第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与外审机构充分沟通,了解审计进展情况,及时将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项报告银行业监管机构。

第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对外审机构的审计报告质量及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估。

第十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可以对外审机构的审计报告质量进行评估,并对存在重大疑问的事项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委托其他外审机构进行专项审计。

第十一条 外审机构同一签字注册会计师对同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外部审计的服务年限不得超过五年;超过五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要求外审机构更换签字注册会计师。

第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宜委托负责其外部审计的外审机构提供咨询服务。

第四章 终止审计委托

第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现外审机构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以特别关注,并可以终止委托其审计工作:

(一)未履行诚信、勤勉、保密义务,并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

(二)将所承担的审计业务分包或转包给其他机构的;

(三)审计人员和时间安排难以保障银行业金融机构按期披露报告的;

(四)审计报告被证实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

第十四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发现外审机构存在下列问题时,可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立即评估委托该外审机构的适当性:

(一)审计结果严重失实的;

(二)存在严重舞弊行为的;

(三)严重违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存在应发现而未发现的重大问题的。

对因上述原因被终止委托的外审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二年内不得委托其从事审计业务。

第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或外审机构单方要求终止审计委托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及时报告银行业监管机构。

第五章 与外审机构的沟通

第十六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审机构应当适时举行双方或三方会谈,及时交流有关信息。

第十七条 外审机构根据审计准则向银行业监管机构报告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情况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阻挠:

(一)严重违反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或章程;

(二)影响持续经营的事项或情况;

(三)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

(四)管理层有重大舞弊行为;

(五)决策机构内部发生严重冲突或关键职能部门负责人突然离职。

第十八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当鼓励外审机构依法根据审计准则开展外部审计,并纠正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外部审计质量存在严重负面影响的行为。

第六章 审计结果的利用

第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收到外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后及时将副本报送银行业监管机构。

第二十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当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审计结果、整改建

议等审计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相关信息。

第二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重视并积极整改外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并将整改结果报送银行业监管机构。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监会负责解释。

审计委员会工作指引 篇6

记者:《意见》的出台无论是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还是上市公司都是一件大事,请谈谈《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答: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财务报告错误和舞弊行为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完整的内在机制。美国安然、世通财务舞弊事件发生后,各国监管机构将监管重心从单纯注重财务报告本身的信息质量,转向财务报告本身信息质量与建立健全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保证体系并重。

在此背景下,美国国会在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奥克利法案》中,首次提出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的要求。与此相适应,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随后发布审计准则,对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进行了规范。同样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也要求审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

顺应国际资本市场监管变革趋势,2008年5月和2010年4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分别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确立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要求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企业,必须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其中《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确立,改变了企业在上市或再融资时才委托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局面,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告审计一样,成为经常性、周期性业务,上市公司每年要与年报一同公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意义在于,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客观、独立的鉴证,不仅能够监督、推动企业将内部控制规范落到实处,促进企业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建设,提升财务报告风险防范能力,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增强投资者对企业财务信息可靠性的信心,对保护投资者权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发布实施《意见》的意义则在于,为注册会计师更有效地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引。如果说2010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航行的灯塔”,此次发布的《意见》则是走向航行目标的具体“技术路线图”。

具体来说,《意见》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基础上,对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各个关键环节的要求进行补充和细化,从业务约定书签订,到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到审计工作实施,以及控制缺陷评价,形成审计意见到最终的审计报告出具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对注册会计师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在实务工作中的具体操作问题,如自上而下和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控制测试的涵盖期间、控制测试的时间安排、控制测试的样本量、集团企业控制测试、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等,《意见》既给出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的基本原则,又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

记者: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对投资人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何在?

答:内部控制审计是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审计内容包括企业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等内部控制环境因素,以及企业识别风险的评估程序、应对风险的具体措施和信息传递有效性、保证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和有效运行的机制等,全面评价企业设计和运行的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合法、真实、完整,以及用于保护资产安全的内部控制是否可靠。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包括无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三种类型。如果注册会计师审计后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在所有重大方面是有效的,则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则出具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则应当解除业务约定或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告审计两种意见类型相互关联,但并非一一对应。例如,在执行内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发现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应该出具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如果该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尚未引起企业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则出具标准意见的财务报告审计报告。又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发表否定意见,意味着财务报告的编制不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内部控制也通常存在重大缺陷,应该出具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能够比财务报告审计提供更进一步的信息,有利于投资者在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类型基础上,深入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情况、投资风险和投资价值。

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告审计有何联系?

答: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及其有效性评估是制定财务报告审计策略、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告审计存在着多方面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两者的最终目的一致,虽然二者各有侧重,但最终目的均为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为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二是两者都采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注册会计师首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识别和评估重大缺陷(或错报)存在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

三是两者都要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并且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定义和评价方法相同,都可能用到询问、检查、观察、穿行测试、重新执行等方法和程序。

四是两者均要识别重点账户、重要交易类别等重点审计领域。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告审计中,需要评价这些重点账户和重要交易类别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在内部控制审计中,需要评价这些账户和交易是否被内部控制所覆盖。

五是两者确定的重要性水平相同。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告审计中确定重要性水平,旨在检查财务报告中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确定重要性水平,旨在检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由于审计对象、判断标准相同,因此二者在审计中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亦相同。

记者:既然两者存在多方面的密切联系,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为什么是独立于财务报告审计的单独业务?在审计工作中,是否能够对二者实施整合审计?

答:虽然二者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但财务报告审计是为了提高财务报告的可信赖程度,重在审计“结果”;而内部控制审计是对保证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内在机制的审计,重在审计“过程”。审计对象、重点等的不同,使得二者存在实质性差异,内部控制审计独立于财务报告审计。二者差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首先,对内部控制了解和测试的目的不同。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告审计中评价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判断是否可以相应减少实质性程序的工作量,以及支持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类型;在内部控制审计中评价内部控制的目的,则是为了对内部控制本身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

第二,内部控制测试范围存在区别。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告审计中,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可能采取不同的审计策略,对于某些审计领域,可以绕过内部控制测试程序进行审计。而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则不能绕过内部控制测试程序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每一审计领域获取控制有效性的证据,以便对内部控制整体的有效性发表意见。

第三,内部控制测试结果所要达到的可靠程度不完全相同。在财务报告审计中,对控制测试的可靠性要求相对较低,注册会计师测试的样本量也有一定的弹性。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则需要获取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高度保证,因此对控制测试的可靠性要求较严,样本量选择相对弹性较小。

第四,两者对控制缺陷的评价要求不同。在财务报告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仅需将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内部控制缺陷区分为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和一般缺陷。而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需要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严格的评估,将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进一步区分为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重大缺陷将影响到审计意见的类型。

第五,审计报告的内容不同。在财务报告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一般不对外报告内部控制的情况,除非内部控制影响到对财务报告发表的审计意见。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应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看出,两者差异主要是具体目标、保证程度、评价要求、报告类型等属性上的实质性差异,这些决定了内部控制审计独立于财务报告审计。但在技术层面和实务工作中,两者审计模式、程序、方法等存在着相同之处,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等大量工作内容相近,有很多的基础工作可以共享,在一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还可以为另一项审计提供线索和思路。因此,这两项审计工作完全可以整合进行,而由同一家事务所进行整合审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审计效果和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减少重复劳动,而且可以避免审计判断出现不一致的情形,降低企业聘请不同事务所实施审计的负担。

目前,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均要求由出具财务报告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定位在整合审计。美国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企业执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第二年的成本比第一年下降46%,将两项审计工作更好地整合起来则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为此,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也提倡将二者整合进行。

记者:如何保证《意见》的贯彻落实和有效执行?

答:一项制度要发挥好作用,关键在于落实。下一步,中注协将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不断深化内部控制审计相关规章制度的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为了帮助事务所更好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中注协将举办培训班,指导会计师事务所做好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帮助审计人员提高此类审计业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出台“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指南”,引导事务所切实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意见》执行审计工作,把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作为一项单独的业务切实做实、做好、做到位。

第三,加强对事务所的专业指导。要求和指导事务所根据自身实际抓紧研究整合审计策略,制定业务规程,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审计业务质量控制体系;严格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并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不得同时为客户提供内部控制咨询和评价服务;提示事务所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时间安排的特殊性,尽早与客户沟通,在期中即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以给客户整改内部控制缺陷留下充足时间。

第四,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工作中,中注协将有重点地开展对从事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有针对性地加大检查力度,督促其严格遵循执业要求,自觉规范执业行为。发现存在执业质量问题和违背职业道德,将严格惩戒。

记者:您对企业执行内部控制规范有什么建议?

答:企业是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和执行的主体,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承担主体责任,事务所审计则是鉴证监督责任。为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有效实施,发挥实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企业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工作,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根据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要求,大力推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对业务流程进行系统梳理,识别重要业务流程、流程中容易出错的环节、关键控制点,并抓紧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查漏补缺,为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企业须尽早落实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事宜。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如果发现重大错报,只要被审计单位最后时刻同意审计调整,注册会计师即可签发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则不同,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注册会计师提请企业整改后,还要跟踪考察整改情况,才能得出控制是否有效的结论,进而决定是否签发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例如,对于每季运行一次的控制,如果存在重大缺陷,被审计单位需要整改后再运行6个月,注册会计师才能得出控制是否有效的审计结论。因此,企业最好在上半年决定事务所聘请事宜。

审计委员会工作指引 篇7

一、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意义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企业委托,对企业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相对于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业务而言,内部控制审计是一种新兴业务,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为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提供执业指导,既是落实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需要,也是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的需要。

(一)落实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在当今错综复杂的经营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经营风险。多数经营风险都会产生财务后果,进而影响财务报表。例如,开发新产品或服务失败出现的损失,新产品存在瑕疵导致的负债,客户群的减少增加的应收款项坏账准备。因此,企业需要设计、执行和维护内部控制,以应对对企业实现目标和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经营风险。

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企业内部控制薄弱,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或设计的内部控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加之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无论内部控制如何有效,都只能为企业实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这些限制包括在决策时人为判断可能出现错误和因人为失误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此外,内部控制可能由于两个或更多的人员进行串通或管理层不当地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而被规避。

因此,为了合理保证内部控制得到合理设计和有效执行,必须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和审计。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企业,应当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依照相关审计标准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就是对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具体落实。

(二)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

注册会计师执行一项新业务,必须有相应的执业标准来规范,否则执业质量无从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出台之前,财政部、证监会、人民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部门陆续出台过有关内部控制的指导文件,对企业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提出要求。同时,证监会针对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资,要求公司提交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为及时给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提供指导,中注协于2002年2月发布了《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发布,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一种有较大市场的鉴证业务,改变了公司只在上市或再融资时才委托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局面。同时,改变了内部控制审计是财务报表审计“附属品”的看法。这意味着内部控制审计从原来的一次性业务变成了与财务报表审计一样的经常性业务。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及相关执业准则,借鉴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第5号审计准则,中注协于2008年年初开始起草

新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先后6次向有关方面征求意见,以保证指引的高质量。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主要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共7章、35条,并附有4份不同意见类型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1.计划审计工作。在计划审计工作阶段,规范的内容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如何评估舞弊风险、调整审计工作、应对舞弊风险、利用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确定重要性水平和对利用服务机构的考虑。

2.实施审计工作。在实施审计工作阶段,规范的内容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如何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识别企业层面控制,识别重要账户、列报及其相关认定,了解错报的可能来源,选择拟测试的控制,测试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3.评价控制缺陷。在评价控制缺陷阶段,规范的内容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迹象、注册会计师如何评价内部控制缺陷。

4.完成审计工作。在完成审计工作阶段,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获取管理层书面声明、书面声明的内容、对内部控制形成初步意见。

5.出具审计报告。在出具审计报告阶段,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要素以及出具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条件。

6.记录审计工作。在形成工作记录时,主要规范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的内容:(1)内部控制审计计划及重大修改情况;(2)相关风险评估和选择拟测试的内部控制的主要过程及结果;(3)测试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有效性的程序及结果;(4)对识别的控制缺陷的评价;(5)形成的审计结论和意见。

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处理

与财务报表审计相比,内部控制审计有其特殊性。因此,在起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时,我们对其中几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关于审计的范围

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涉及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范围,即注册会计师是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还是对企业所有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而设计和执行的内部控制,以及用于保护资产安全的内部控制中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相关的控制。企业所有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合理保证经营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而设计和执行的内部控制。如何在指引中确定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我们重点考虑了以下因素:

一是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注册会计师的专长领域主要在会计、审计、税法、财务管理、公司战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等方面。对于其他领域的内部控制,如生产安全内部控制、产品质量内部控制、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等,超出了注册会计师的知识、技能和经验,需要其他领域的专家进行鉴证。

二是成本效益的约束。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通过对第2号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实施情况的研究表明,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带来巨大的效益,推进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完善,提高了财务报告质量;但另一方面,巨大的收益也伴随着巨大的成本,执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费用超出了预期,大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因此,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对第2号内部控制审计准

则的要求进行了修改,简化了程序,提出新的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如果将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扩展至其他方面,势必进一步加剧审计的成本效益矛盾。

三是投资者的需求。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保护投资者权益。如果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可以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更多的信心,从而帮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并且,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没有问题,则意味着财务报表有重大问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在逻辑上是一致的,给投资者的信息也是一致的。

四是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做法。从国外的情况看,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局限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目前国际上尚未形成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依据或标准,在判断上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结果缺乏可比性,对投资者的作用也很不确定。

综合考虑国外的成功经验、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审计的标准、成本和效益、投资者需求等因素,我们在指引中提出了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

(二)关于整合审计

企业可以聘请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分别对其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也可以聘请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同时对其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指引中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以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即整合审计)。但在实务中,由于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关联性,注册会计师更适合于进行整合审计,因此,指引从计划审计工作到完成审计工作,都立足于整合审计。

首先,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可以同时进行。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注册会计师需要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注册会计师也需要了解内部控制,并在需要时测试内部控制。这是两种审计的相同之处,也是需要整合的部分。但由于两种审计的目标不同,在整合审计中,需要注册会计师设计控制测试,以同时实现两种审计的目标:(1)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的意见;(2)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

其次,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两者很难分开。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修改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在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慎重考虑识别出的控制缺陷。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估实施实质性程序发现的问题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考虑识别出的财务报表错报对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此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在一种审计中获得的结果为另一种审计中的判断和拟实施的程序提供信息。再次,由于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一同完成,同时企业要在同一时间同时公布审计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因此,企业聘请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分别对其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无论是从审计时间、审计成本还是从审计协调来看都是不可取的。

(三)关于审计基准日

内部控制审计基准日,即注册会计师评价内部控制在某一时日是否有效所涉及的基准日。关于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意见针对的日期或期间也有两

种观点,即是对截至某基准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还是对企业整个期间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指引规定注册会计师需要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之所以如此规定,是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对企业内部控制在某个期间段(如一年)内每天的运行情况进行描述,然后发表审计意见,这样做不切实际,并且无法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清晰的信息,甚至会误导使用者。例如,注册会计师可能在5月份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发现问题后提请企业进行整改;如6月份整改,内部控制在整改后要运行一段时间(如一个月),8月份注册会计师再对整改后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如果注册会计师对此过程进行描述,则很可能形成长式审计报告,从而难以形成简明有用的审计意见。

二是注册会计师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并不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只测试基准日这一天的内部控制,而是需要考察足够长一段时间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情况。按照指引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前,需要获取内部控制在一段足够长的时间有效运行的证据,这段时间可能比企业财务报表涵盖的整个期间(通常为一年)短些,但必须足够长。因此,虽然是对企业12月31日(基准日)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发表意见,但这里的基准日不是一个简单的时点概念,而是考虑了内部控制在此前的有效性,以及向前的延续性。

(四)关于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

如何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涉及到内部控制审计的思路。是借鉴传统财务报表审计方法,还是借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需要作出取舍。经过研究国外现行的做法,结合我国实施的风险导向审计思路,决定采用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指引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自上而下的方法始于财务报表层次,以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整体风险的了解开始,然后,注册会计师将关注重点放在企业层面的控制上,并将工作逐渐下移至重大账户、列报及相关的认定。详细来讲,分为以下步骤:

首先,从财务报表层次初步了解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错报的风险,以及从整体上了解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风险。从关注可能造成财务报表错报的风险开始,分析这些风险事项和领域,然后针对这些事项和领域以及对企业内部控制整体风险的了解,进一步确认相关的关键流程和控制。

第二,通过了解企业与财务报告相关的整体风险,可以识别出为保持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而必需的企业层面内部控制。此外,由于对企业层面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将影响注册会计师测试其他控制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因此,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在执行业务的早期阶段对企业层面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第三,识别重要账户、列报及其相关认定。判断某账户或列报是否为重要账户或列报或者某认定是否为相关认定,应当依据其固有风险,而不应首先考虑相关控制的影响。

第四,在识别重要账户、列报及其相关认定时,还需要确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潜在错报的可能来源。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考虑在特定的重要账户或列报中错报可能发生的领域和原因,确定潜在错报的可能来源。

第五,选择拟测试的控制。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价控制是否足以应对评估的每个相关认定的错报风险,并选择其中对形成审计结论具有重要影响的控制进行测试。是否

选择某项控制进行测试取决于该项控制单独或合并起来是否足以应对相关认定的错报风险。

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是一项全新的审计思路,可以大大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五)关于审计工作底稿

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底稿,是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注册会计师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可以为审计工作提供充分、适当的记录,作为出具审计报告的基础;同时,也为注册会计师证明其按照指引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提供证据。

由于内部控制审计更多的是建立在整合审计的基础上,如何形成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底稿成为实施指引的关键。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将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底稿并入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形成一套工作底稿;另一种是,无论是否实施整合审计,内部审计工作底稿单独归档,形成独立的工作底稿。

指引采取了后一种做法,即如果企业聘请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分别对其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毫无疑问,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分别形成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底稿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如果由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同时对其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还是应当分别形成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底稿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只不过整合审计部分形成的工作底稿既可以归档到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底稿中,也可以归档到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中,两套工作底稿之间建立交叉索引,以减轻注册会计师编制工作底稿的负担。

四、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需要正确理解的两个关系

(一)处理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之间的关系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企业既要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同时也要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时要处理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内部控制审计之间的关系。

内部控制评价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两种不同的责任。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董事会的责任。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要求,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不得代企业设计内部控制,也不得代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两者的工作可以互相利用。一方面,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注册会计师通过评估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可以判断是否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如果决定利用其工作,则可以相应减少本应由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工作。在决定利用他人工作前,注册会计师需要对相关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客观性进行充分评价。当然,无论是否利用企业的自我评价工作,会计师事务所均应对发表的审计意见承担全部责任。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从独立的第三方角度可能会发现企业自我评价没有发现的控制缺陷,提请企业予以整改。此时,企业需要正确认识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正确对待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结果,认真审视企业的内部控制,通过整改落实,使内部控制更加完善合理。

(二)处理好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之间的关系

农商银行审计委员会议事规则 篇8

审计委员会议事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强化某某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监督职能,确保经营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完善本行公司治理结构,根据《某某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议事规则。

第二条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按照本行章程设立的专门工作机构,主要负责本行内、外部审计的沟通、监督和核查工作,并拟定对本行进行检查、审计工作的具体方案。

第二章 人员组成

第三条 审计委员会成员由9名委员组成。

第四条 审计委员会委员由董事长或者全体董事的三分之一提名,并由董事会选举产生。委员应包括行长,监事长,副行长、稽审部、综合部、合规部、监察室、保卫部负责人及独立董事组成。

第五条 审计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名,由董事长担任,负责主持委员会工作。

第六条 审计委员会任期与董事会一致,委员任期届满,可连选连任。期间如有委员不再担任本行职务,自动失去委员资格,并由委员会按规定补足委员人数。

第七条 审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稽核审计部,负责日常工作联络和会议组织等工作。

第三章 职责权限

第八条 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权限:

(一)负责拟定对本行的财务活动进行检查、监督的方案;

(二)负责拟定对董事和高级管理层成员进行专项审计、离任审计的方案;

(三)负责拟定对本行的经营决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进行审计的方案;

(四)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

(五)监督本行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

(六)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

(七)审核本行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

(八)审查本行内控制度。

第九条 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委员会的提案提交董事会审议决定。经董事会决议通过后,由审计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

第四章 决策程序

第十条 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做好审计委员会决策的前期准备工作,提供本行有关方面的书面资料:

(一)本行相关财务报告;

(二)内外部审计机构的工作报告;

(三)外部审计合同及相关工作报告;

(四)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专项审计、离任审计的工作报告;

(五)本行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的相关工作报告;

(六)本行对外披露信息情况;

(七)其他相关事宜。

第十一条 审计委员会会议,对工作组提供的报告进行评议,并将相关书面决议材料呈报董事会讨论:

(一)外部审计机构工作评价,外部审计机构的聘请及更换;

(二)本行内部审计制度是否已得到有效实施,本行财务报告是否全面真实;

(三)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的评价;

(四)对本行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的评价;

(五)本行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等信息是否客观真实;

(六)对行内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包括其负责人的工作评价。

第五章 议事规则

第十二条 审计委员会会议分为例会和临时会议。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并于会议召开前七天通知全体委员。会议由主任委员主持,主任委员不能出席时可委托其他委员主持。

第十三条 审计委员会会议应由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出席方可举行;每一名委员有一票表决权;会议做出的决议,必须经全体委员过半数通过。

第十四条 审计委员会会议表决方式为举手表决或投票表决;临时会议可以采取通讯表决的方式召开。

第十五条 审计委员会工作人员办公室可列席审计委员会会议,必要时亦可邀请本行董事、监事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列席会议。

第十六条 如有必要,审计委员会可以聘请中介机构为其决策提供专业意见,费用由本行支付。

第十七条 审计委员会会议的召开程序、表决方式和会议通过的议案必须遵循有关法律、法规、本行章程及本实施细则的规定。

第十八条 审计委员会会议应当有记录,出席会议的委员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会议记录作为本行档案永久保存。

第十九条 审计委员会会议通过的方案及表决结果,应以书面形式报本行董事会。

第二十条 出席会议的人员均对会议所议事项有保密义务,不得擅自披露有关信息。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议事规则自董事会决议通过之日起生效。第二十二条 本议事规则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行章程的规定执行;本议事规则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或本行章程相抵触时,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行章程的规定执行。

上一篇:训练营策划案下一篇:创建无烟单位活动实施方案 控烟履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