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委员会

2024-06-28

审计委员会(精选12篇)

审计委员会 篇1

中国证监会与国家经贸委在2002年1月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规定:“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有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实施, 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 ( (1) ) 。如此, 我们可以看出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之间存在着监督、领导和报告三方面的关系。同时, 在维护两者之间工作良好运行时, 也需要信息沟通的作用和各自所遵守的独立性原则。

一、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关系

审计委员会是企业的内部监督机构, 其的监督作用更有效于外部监督机构。其主要包括事前预测、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管三个过程, 而外部监督机构以注册会计师为例其主要起到一种事后的监督, 但是仅仅以事后监督是无法有效的防范舞弊事件的发生, 所以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就凸现出来。具体监督的内容包括:一是复核并核准内部审计的章程, 确定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 及管理当局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关系;二是复核审计计划及嗣后计划活动的变动, 了解计划范围和公司内部风险程度;三是复核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形式, 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四是复核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及训练情况, 开展后续教育;五是同意内部审计主管的任命及撤换, 保护内部审计功能的独立性;六是复核审计成果, 向审计委员会报告汇总结果等 ( (2) ) 。

二、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领导关系

1. 从行政上的领导关系

从公司的行政结构上看, 审计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 而从级别层次上划分监事会高于审计委员会, 对审计委员会在业务上给与指导形成一种直接关系。审计委员会又对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直接指导, 形成一种上级与下级的指导关系。但是从公司的组织结构上看, 内部审计并不隶属于审计委员会之下, 其隶属于公司行政系统的一部分, 向公司管理当局负责, 在日常的活动中要服从公司管理当局的指挥, 并通过向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 接受其领导, 并由审计委员会在行政管理层与内部审计之间进行沟通, 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2. 从业务上的领导关系

从业务上讲, 内部审计的业务工作要经过审计委员会复核和批准其组织章程、预算和人事、工作计划、审核结果等, 受其领导, 被其监督, 保证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使其工作范围不受管理当局的限制, 从而向审计委员会提供真实的无保留的信息, 使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充分发挥。

伴随着审计委员会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受其影响, 如其职能上的定位从单纯的“查错防弊”向为内部管理服务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两者在监督领导时沟通互动, 互相利用, 一方面审计委员会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资源优势, 更好的履行职责;另一方面, 内部审计认真的执行业务, 提高自身的效率, 确保审计结果的正确性。

三、内部审计向审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关系

通常, 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要与审计委员会保持直接联系, 出席审计委员会的会议, 定期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和交换审计意见, 如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 ( (3) ) 中指出的:报告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协调情况及对其监督的情况;报告与本机构和下属机构活动的重大事项及处理情况;报告年度审计计划情况和结果等。这样的审计委员会作为中间方的机制对保证审计结论可靠性是十分重要的。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工作报告关系, 使审计委员会成员发现公司中存在的问题, 并以下属的身份向董事会直接联系和报告, 这既增加了董事会和内部审计之间的良好沟通, 又协助了两者工作的顺利的进行, 提供真实有效的审计数据, 同时也维护公司的最大利益, 解决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完善公司的结构, 促进多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都要遵守的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是审计工作所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在审计过程中, 只有具有了独立性, 审计工作才能合法顺利的开展, 然而对于缺乏独立性而产生的审计结论则是不可靠的。所以, 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都应严格的遵守独立性原则。

从具体方面讲, 独立性包括审计人员之间的独立性;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工作之间的独立性;审计过程及结果的独立性等等。就审计委员会而言, 其成员的复杂多元化, 就要求其在挑选成员时严格执行独立性原则, 避开各种血缘亲属等关系。而作为审计委员会下属的内部审计应以其为基础, 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立性。

然而在某种程度下, 内部审计的职能与独立性的关系又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展导致了其审查范围的扩大, 这必然影响到个体之间独立性的完全性, 间接削弱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时, 被弱化的独立性又要求更强的内部审计来强化它, 以保障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这样又反过来限制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实现, 阻碍其发展。但是, 伴随着审计委员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它兼顾了内部审计职能扩展的要求和独立性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部审计的这个矛盾。

所以, 处理好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 建立相互评价, 相互监督, 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合作的审计机制对我国审计界完善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同时也对公司组织结构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也起到了很好的纠正作用。

摘要:审计委员会作为保障审计信息的关键部门, 与内部审计制度有着监督、领导和工作协调报告关系。合理的处理这两者的关系, 可以有效的改善审计信息的质量, 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监督,领导,工作报告

参考文献

[1]乔春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新发展.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03, 第02期.

[2]张志毅.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2-03.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由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

审计委员会 篇2

【】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工作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强化董事会决策能力,做到事前审计、专业审计,确保董事会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以下简称“《公司章程》”)的规定,公司特设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并制订本工作细则(下称“本细则”)。

第二条 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的专门工作机构。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委员会的提案提交董事会审议决定。审计委员会应配合监事会监事的审计活动。

第二章 人员组成第三条 审计委员会成员由3名董事组成,其中独立董事占2名,委员中至少有1名独立董事为专业会计人员。

第四条 审计委员会委员(以下简称“委员”)由董事会选举产生。

第五条 审计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由公司独立董事担任,负责主持委员会工作。主任委员在委员会内由董事会选举产生。

第六条 审计委员会委员任期与董事会董事任期一致,委员任期届满,可以连选连任。期间如有委员不再担任公司董事职务,自动失去委员资格,并根据本细则的规定补足委员人数。

第七条 审计委员会委员可以在任期届满以前提出辞职,委员辞职应当向董事会提交书面辞职报告,辞职报告经董事会批准后方能生效,且在补选出的委员就任前,原委员仍应当依照本细则的规定,履行相关职责。

第三章 职责权限

第八条 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权限为:

(一)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

(二)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的制定及其实施;

(三)必要时就重大问题与外部审计师进行沟通;

(四)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

(五)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

(六)审查和评价公司重大关联交易;

(七)公司董事会授予的其他事项。

第四章 决策程序

第九条 公司内部审计和财务相关部门负责人向审计委员会提供公司有关方面的书面资料:

(一)公司相关财务制度;

(二)内部重大审计报告及外部审计报告;

(三)外部审计机构的合同、专项审核及相关审核报告;

(四)公司季度、中期和财务报告及相关临时报告;

(五)公司重大关联交易审核报告;

(六)其他相关事宜。

第十条 审计委员会会议对第九条所述材料进行审议,并形成相关书面议案,呈报董事会讨论:

(一)外部审计机构工作评价,外部审计机构的聘请及更换;

(二)公司内部审计制度是否已得到有效实施,公司财务报告是否全面真实;

(三)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等信息是否客观真实,公司重大的关联交易是否合乎相关法律法规;

(四)公司审计部门包括其负责人的工作评价;

(五)其他相关事宜。

第五章 议事规则

第十一条 审计委员会会议由主任委员召集并主持。在公司中期财务报告和财务报告公布前应召开审计委员会会议,并于会议召开前5日通知全体委员。委员会委员可以提议召开临时会议,主任委员于收到提议后10日内召集临时会议。主任委员不能出席时可委托其他任一委员主持。

第十二条 审计委员会会议应由2/3以上的委员出席方可举行。审计委员会每一委员有1票的表决权;会议作出的决议,必须经全体委员过半数通过。

第十三条 审计委员会会议表决方式为举手表决或投票表决;临时会议可以采取通讯表决的方式召开。

第十四条 董事会秘书列席审计委员会会议,必要时可以邀请公司其他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列席会议。

第十五条 审计委员会委员及列席审计委员会会议的人员对尚未公开的信息负有保密义务,不得利用内幕信息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

第十六条 审计委员会会议应由审计委员会委员本人出席。委员因故不能出席,可以书面委托其他委员代为出席。委员未出席战略委员会会议,亦未委托代表出席的,视为放弃在该次会议上的投票权。

第十七条 如有必要,审计委员会可以聘请中介机构为其决策提供意见,费用由公司支付。

第十八条 审计委员会会议的召开程序、表决方式和会议通过的议案必须遵循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及本细则的规定。

第十九条 审计委员会会议应当有记录或备忘录,出席会议的委员应当在会议记录或备忘录上签名。会议记录由董事会秘书保存。保存期限至少为10年。

第二十条 审计委员会会议通过的议案及表决结果,应以书面形式报公司董事会。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细则所称“以上”、“以下”、“以内”含本数,“高于”、“低于”、“大于”不含本数。

第二十二条 本细则未尽事宜,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公司章程》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细则与国家最新的法律、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冲突的,以法律、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为准,公司应及时对本细则进行修订。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五条

后生效。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七条

为准。

本细则由公司董事会负责解释。本细则内容与《公司章程》规定有冲突的,以《公司章程》本细则自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本细则的修改,由公司董事会提出草案,提请股东大会批准

【】股份有限公司

完善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 篇3

【关键词】 审计委员会;监事会;原因;建议

一、文献综述

目前为止,对于审计委员会的定义并不统一,主要的分歧在于审计委员会究竟对谁负责,是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还是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从这两种观点出发得出的审计委员会的定义是有区别的。

根据美国2002年颁布实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审计委员会被定义为由发行证券公司的董事会设立、隶属于董事会的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其目的在于监督公司的会计和财务报告过程以及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若发行证券的公司没有这种委员会,则其整个董事会就是公司的审计委员会。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委员会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一部分,是直接代表股东利益负责企业注册会计师审计事务以确保注册会计师对经理人的独立性,从而降低企业治理成本的一个治理机构,它直接对股东负责,完全独立和平行于董事会管理层。

本文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认为审计委员会应该直接对股东利益负责,最主要的职责在于对管理层的监督从而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Cobb(1993) 的研究显示:审计委员会的成立是为了减轻董事会的职责、确立外部审计师与董事会之间的联系、减少非法活动、阻止财务报表舞弊。Turnhull(1997)以及Guthric and Turnbull(1995) 的研究则认为许多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是为了保护非执行董事,以免被管理层所误解。Eichenseher and Shields(1985)对公司董事的责任和监管的偏好进行了研究,认为审计委员会通过提供在其职责中已实施了应有关注的证据,可以限定董事会在法律诉讼中的责任。

关于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学者或相关机构根据观察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Birkett(1986) 通过对SEC、NYSE、AICPA以及Congress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由于缺乏审计委员会的操作指南,这些机构支持成立审计委员会的目标难以达到。Linsell(1992) 认为:审计委员会没有恢复公众对财务报告的信心。英国卡德伯瑞报告(Cadbury Report,1992)指出: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主要依赖强大独立的、对董事会和审计师充满信心的并具有非执行董事素质的主席,当然结构也很重要。加拿大的哈姆泊尔委员会(Hampel Committee,1995)注意到在公共报告中很难证明董事会和审计师的有效性。由于这些研究对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持续不断的怀疑,导致了1999年建议改善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蓝带委员会(Blue Rihhon Committee)的成立。该委员会自成立后,一直努力为改善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提出建议。最近该委员会提出了10方面的建议,核心是如何提高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并对独立性提出了明确的定义。

二、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现状

为推动上市公司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上市公司运作,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证监会和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准则指出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其中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

遗憾的是,证监会对对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只是一个建议,并没有强制要求进行,换句话说我国的审计委员会制度是没有法律保障的。即使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的公司,也存在诸多的问题,运作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审计委员会发挥作用。

(二)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推行审计委员会制度时间不久,许多上市公司可能仅是为了表面上响应中国证监会的号召而己,虽然审计委员会的比例在逐年增长,但审计委员会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杨忠莲,徐政旦(2004)研究得出:我国设立审计委员会没有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动机。那么是什么阻碍了审计委员会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究其原因,既有经济环境、外部治理等外在影响,也有审计委员会制度内在因素。

首先,审计委员会的成员质量不高,包括成员的选聘机制不完善,成员的独立性缺乏保障,成员的任职资格不清晰。其次,审计委员会的工作效率不高,包括缺乏外部法律制度的支持和缺乏审计委员会内部工作制度的规范。再次,审计委员会的职责不清,包括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的关系不清和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管理层的关系不清。最后是审计委员会的章程不规范和审计委员会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若干建议

(一)加强上市公司建立现代治理机制观念的教育

当前,世界各主要经济强国公司治理虽然存在诸多差异,但都不同程度地要求设置审计委员会,无论是从改善我国当前的公司治理还是从符合国际惯例角度出发,在我国建立审计委员会势在必行。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建立现代治理机制观念的教育,促使其重视审计委员会。由于我国法律法规并没有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因此对其只能进行正面教育而不能采取惩罚等反面教育。正面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组织培训班。相关政府部门如证监会、中注协等应该组织专门的培训机构开设关于审计委员会的培训班,具体可以委托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和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对各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重点是向其介绍国外审计委员会的理论与实务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国外审计委员会在改善公司治理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组织研讨会。相关部门可以组织由国内外公司治理研究方面的学者、上市公司管理层参加的研讨会。通过上述途径使其认识到审计委员会的建立有助于加强公司内部控制,为重大经营决策出谋划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有助于提高公司财务信息的质量,提升公司的整体价值,而不是给董事会或管理当局找“麻烦”,揭公司的“短处”。

(二)完善审计委员会委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解决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激励与约束问题,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宏观制衡与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积极性,来有效的治理内部人控制等一系列上市公司的“顽疾”,另一方面也必须对该制度本身进行权利约束,防止过犹不及,导致审计委员会制度走到预期的反面,进一步恶化上市公司的委托代理失衡关系。从新制度经济学来看,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妥善地解决外部性的问题,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外部性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构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董事同样存在一个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的问题,所以需要建立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主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设置,也就是妥善的建立适当的物质报酬机制和声誉激励机制,来促使审计委员会成员发挥其良好作用并对其外部正效应进行补偿此外也必须从行业自律、社会舆论与相关机构的监管、一定物质和精神处罚等约束机制中有效防止审计委员会成员的外部负效应的发生。

(三)协调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职能

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比如都为了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维护所有股东权益、监督董事和经理层行为等,两者在本质上并没有利害冲突。相同的目标是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相互协作、配合的基础。“两会”协调的有利因素包括重大决策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可以互补监督成员知识结构可以互补成员工作时间可以互补成员独立性方面可以互补。“两会”完全可以做到互通情况,相得益彰,通过加大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果。

(四)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首先影响的是公司治理的权力安排,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股权结构的改善是公司治理的关键。合理的股权结构会产生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而良好的治理结构会提高企业的效益。针对我国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实情况应适度减持国有股,随着国有股权比例的下降,非国有股权比例的相应增加,引入其他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人使股权结构发生变化。与此同时董事会、监董会及经理层的结构都将随之而发生变化。有利于增强公司的决策能力、健全内部制衡机制,从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效率。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逐步实现股权多元、分散化、法人化。目前我们应该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积极采取措施逐步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状况必须改变。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多年累积形成的现实的产权状况,积极引导上市公司降低持股比例,对国有股权进行转让、回购或置换,逐步增加其他股东的持股数量与持股比例提倡和推进国有企业以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互持股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允许和引导投资基金、养老金、社保基金及其外资等持股。在此基础上实现股权多元化、分散化、法人化,建立起同我国产权结构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同时,在降低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集中度时,应调整第二、第三等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逐步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朝着股权适度集中、有相对控股股东存在、并有其他股东与之相制衡的方向发展。

(五)保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有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两个方面。事实上的独立是指审计委员会成员在其职责范围内,确确实实地是在独立地运作,但事实上的独立只有审计委员会成员自己才知道,要具备这种事实上的独立性需要审计委员会成员有着极高的职业责任。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审计委员会成员与公司的任何关系在形式上和表面上都没有影响其独立工作的各种情况,这是局外人所能看得到的。因此,对独立性的规范多从形式上来进行。

由于目前对独立性的规定仅为形式上独立的规定,并且还没有相关文件要求上市公司对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进行披露。因此,要防止形式上独立而实质上不独立的情况出现,就必须严格规定公司对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披露。即上市公司应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充分披露审计委员会成员与公司是否有经济往来,以及经济往来的性质,也就是是否存在实质上不独立的情况。如果上市公司均按此规定披露,那许多实质上不独立的情况就会暴露出来,为公众所知,就会减少广大投资者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陈泽平.对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几点建议.财会月刊,2002.8

[2]杨忠莲.审计委员会国际研究综述.审计研究,2003.7

[3]秦荣生.上市公司治理中的审计委员会制度.财会月刊,2003.2

[4]王霞.我国上市会司审计委员会制度建立与完善的研究.四川大学,2007

[5]孙勇.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探讨.江西财经大学,2006

[6]张横.对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思考.商业文化·会计论坛,2008.1

审计委员会 篇4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功效

最近几年, 中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国内外公司高管舞弊案件频发, 这与内部审计作用发挥与否休戚相关。因此,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探讨审计委员会对公司内部审计功能的影响也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

一、我国当前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由于市场经济起步较晚, 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引入迟, 现仍处于基础阶段, 内审发展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杨世忠等人 (2007) 提到不久前深圳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举行了一次考查, 在收回问卷的上市公司中, 在董事会里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的占64%, 而这里头还有58.8%的公司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其内部审计部门。这些数字表明, 在建设我们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过程中, 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 已是主流趋势。相比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王玉兰等人 (2012) 通过对沪市指定网站表露的2010年年报的870家上市公司统计觉察, 我国上市公司中许多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相比较上市公司而言, 我国许多非上市公司甚至都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类似内部审计功能的机构。

2. 内部审计机构职责不明确。

我国许多公司虽然在机构设置上设有内部审计机构或类似内审功能的机构, 但这些机构及人员对自身的职责尚存在认识上的不明确。

3. 内部审计功能发挥不明显。

相比于西方国家公司内部审计功能的完善发挥, 我国公司的内部审计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监督、检查及评价功能。

二、五粮液财务报告违规情况及分析

2009年9月23日, 证监会通报指出, 经初步调查, 2007年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涉嫌三项违规行为, 并决定其股票自24日起临时停牌。具体为:在2006年至2008年的报告中, 五粮液未对其因投资产生的约8300万元的债权损失进行披露且未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2007年财务报告中未如实披露其投资的借款, 并最终产生5500万元投资损失问题, 有显著遗漏;其紧要控股下属子公司———“四川省宜宾五粮液供销有限公司”2007年的主营业务收入, 因为录入不对直接致使供销公司那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加多了10亿。

五粮液财务报告违规的案例分析:

1.针对五液的重大证券投资行为和较大债权损失, 鄢志娟等人 (2012) 提到深交所的统计结果显示, 截至2007年12月31日, 深市488家上市公司中, 有448个建立了审计委员会, 在其余40家公司有五粮液。其该项违规行为发生在2007年, 资料表现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的《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审计委员会实施细则》是2008年2月26日才拟定表露的, 试想, 若五粮液公司在2007年前就已经设立审计委员会并切实履行其监督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 那么内部审计机构查出该问题, 则可避免公司出现上述重大的信息披露违规问题。

2.由五粮液公司未照实际情况披露重大证券投资损失以及披露的主营业务收入数据存在不对的问题, 使其内部控制缺陷暴露无疑, 若五粮液公司在2007年前就已经设立审计委员会并切实履行其监督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 则内部审计机构可在公司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即可以有效地抑制公司财务报告违规风险。

由以上分析可见, 五粮液公司2007年的三项违规行为均与缺少审计委员会监督的内部审计功能缺失有关, 可见, 审计委员会若发挥得当对公司内部审计功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审计委员会对公司内部审计功能发挥的影响

对五粮液违规违纪案件的分析表明, 审计委员会对公司内部审计职能的一个非常大的影响, 具体为:

1. 审计委员会合理设置的要求。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设的特意承载监控督查和核对工作的专门委员会, 正常由三到五名董事构成, 独立董事居多, 且委员中起码有一位独立董事为专业会计人士。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要求:其内部审计委员会主要担当其公司内、外部审计的沟通、监控督查和核对工作。

2.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审计委员会直接和董事会无障碍沟通

审计委员会模式下, 通过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避开管理层的干扰直接和董事会无障碍沟通, 这样即可摆脱“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四、加强审计委员会的建议

要达到审计委员会对公司内部审计的有利影响有一个先决条件, 那就是审计委员会的发挥得当。笔者通过对相关问题的了解, 对审计委员会的加强得到以下启示:

(1) 公司董事会加强对审计委员会业绩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以促进审计委员会真实发挥其作用。

(2) 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应督促上市公司将其审计委员会的运行状况及时对外披露, 加强监管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实际运行状况, 对它的违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增强其透明度, 最后达到公众共同监督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世忠, 吴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对谁负责[J].会计之友, 2007 (3) :57-59.

[2]王玉兰, 简燕玲.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履行职责情况研究[J].审计研究, 2012 (1) :110-112.

建立一个高效的审计委员会 篇5

董事会、首席执行官与审计委员会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与保持一个能为董事会与公司创造价值的审计委员会。为了创造价值,审计委员会应该监控公司的财务报告、风险管理(控制)与审计过程。

一、目的:公司审计委员会存在的理由

所有公司,不论其规模大小,保持强有力、有效的审计委员会都是有益的。因此,董事会与公司高层管理者,必须致力于建立与保持一个有效的审计委员会。

全美董事协会(NACD)蓝筹委员会认为,审计委员会的主要目标是督促提供有效的财务报告,并控制、识别与管理许多因素对公司财务状况带来的风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涉及竞争、环境、财务、法律、运营、监管、战略与技术等方面。审计委员会本身无法监管所有这些风险,应该由各方(包括董事会其他委员会)共同合作。

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的一个机构,主要使董事会、高层管理者与内、外部审计员关注有效的财务报告与风险管理(关键风险的`识别和控制)的重要性。

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可以分为监控财务报告、风险管理(识别与控制关键风险)、审计职能(内部与外部审计)三个方面,三者关系见下图。

财务报告、风险管理与审计职能关系

(一)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包括:(1)内部报告(管理报告,包括向审计委员会提交的报告);(2)外部报告(年度财务报表,中期报表,与其他向外部成员披露的财务信息,包括非财务监管报告)。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主要是识别与控制关键风险,其基础是控制体系。这样一个体系有助于组织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目标:提高报告的可信度,保证资产安全,遵守法律与法规,运营的有效性与效率。控制体系包括五个要素:(1)控制环境(包括“高标准”―――董事与官员遵守法律与道德承诺);(2)全面风险评估;(3)控制实施;(4)信息与沟通;(5)监控。

(三)审计职能

审计职能包括: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监管审计与其他审计。

审计委员会成员应通过评估、协调与审查确保审计职能的有效完成。

为了监督财务报告、风险管理(含控制)与审计职能,审计

审计委员会 篇6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董事网络

一、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后的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研究

作为经济社会中的一份子,董事处在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中,其所处社会网络的差别必然会影响自身的公司治理行为,在网络关系视角下,董事的这种隐性关系特征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其次,随着全球性公司治理的变革以及监管制度的不断深化,以往公司治理研究的各种特征变量逐渐趋于一致,再加上市场参与者对公司治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导致以往很明显的“公司治理- 股票回报”关系逐渐消失。

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规定审计委员会中的所有成员都必须与公司保持独立(财务独立与社会关系独立),而且其独立的定义也是比较苛刻的。但是大量研究发现,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公司的管理层与审计委员会成员之间依旧存在着多种方式的联系。Finkelstein and Hambrick(1996), Beasley et al. (2009)经过研究发现,公司的管理层往往偏向于聘任那些与他们有着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的人士来担任审计委员会的职务。虽然这些被聘的董事符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其他的法规条例,但实质是他们与公司管理层是不独立的,而且这种社会关系往往表明管理层和被聘董事有着方向一致的知识理论和事业目标,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Beasley et al. (2009) 通过对42名曾经担任过美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进行采访而得到了一些轶事证据,受访人群表示即使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后,公司的管理层依然经常通过他们的个人社会关系选聘审计委员会成员,4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担任职务之前与CEO有过实质性的接触,而3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与公司的管理层或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保持着个人联系。

Wild(1996)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使公司盈余信息含量增加,与之前没有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市场反应相比,成立审计委员会后市场对公司盈余的反应增加了20%,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在审计委员会成立前后盈余变化幅度显著超过没有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McMullen(1996)研究表明,与没有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相比,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因管理层舞弊而导致股东诉讼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更小,季度财务报告重述的可能性更小,受到SEC 处罚的可能性更小,违规行为的可能性更小,由于存在意见分歧而更换审计师的可能性更小。

二、董事成员社会关系的存在对审计委员会的影响力研究

Carcello et al. (2011) 研究发现,只有当CEO不参与审计委员会成员的选聘时,才会出现完全独立的审计委员会,这样的公司发生财务报告重新披露的概率也越低。这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财务知识的专业性、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与CEO是否参与审计委员会成员的选聘有个必然的联系。而Hwang and Kim (2009) 则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表明了社会关系对财务报告质量的损害。那些社会关系不独立的公司往往预期经营业绩是下降的,而且,其CEO往往能获得超额报酬。Bruynseels and Eddy Cardinaels(2012)提出了(1)管理层与审计委员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会削弱审计委员会的监管质量;(2)基于个人友谊的社会关系相对基于专业顾问的社会关系更能损害审计委员会的监管质量两个假设,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审计委员会监管质量的变量证实了管理层与审计委员会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确会损害审计委员会的监督效率,基于个人友谊的社会关系带来的损害效应更加强大,而且存在着这类社会关系的公司往往更可能参与盈余操纵,而且此时的审计委员会几乎不会报告内部控制的缺失和弱点,管理层也更愿意去修饰内部控制报告。

三、社会关系的类型和董事网络的本质研究

Carroll and Teo 1996; Gibbons 2004; Saint-Charles and Mangeau(2009)假设由社会关系形成的董事网络会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产生影响,不同的社会关系来源造成了董事网络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关联度也会有层次上的区别,所以,需要对社会关系进行一些层次上的区分,以进一步解释社会关系对财务报告质量和审计委员会的效用产生的影响。通过Boardex Data,可以大致将社会关系分为两类,即“友谊型社会关系”(FRIENDSHIP NETWORK)和“专业顾问型社会关系”(ADVICE NETWORK),其中“友谊型社会关系”指与管理层存在个人联系的朋友、熟人,这种联系通常产生于休闲会所、慈善组织活动等,一些富有争议的财务信息如更激进的会计政策选择,往往经常在这个网络关系内部讨论,通过“友谊型社会关系”形成的董事网络使这一讨论便的容易起来,却很可能绕过“专业顾问型社会关系”,如果管理层特别是CEO拥有更多的“友谊型社会关系”,那么审计委员会所倾向的财务政策与管理层更可能趋向一致。“专业顾问型社会关系”由财务专家和有业务往来的专业人士组成,这种类型的社会关系意味着成员与管理层存在着相近的知识见解和理论背景,他们的首要作用是增加对信息往来的监督和控制。Carroll and Teo 1996; Gibbons 2004;Saint-Charles and Mangeau(2009)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已表明,基于“友谊型社会关系”(FRIENDSHIP NETWORK)的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危害要远远大于基于“专业顾问型社会关系”(ADVICE NETWORK)的审计委员会。(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Knapp, M. C. 1987. An empirical study of audit committee support for auditors involved in technical disputes with client manag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62 (3): 578–588.

[2]Gibbons, D. E. 2004. Friendship and advice networks in the context of changing professional valu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9 (2): 238–262.

[3]Hermalin, B. E., and M. S. Weisbach. 1998. Endogenously chosen boards of directors and their monitoring of the CEO.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 96–118.

[4]谢德仁. 2005.独立董事:代理问题之一部分.会计研究,2:39~45.

审计委员会 篇7

1.1 审计委员会的概念和职责

1.1.1 审计委员会的概念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设立的专门工作机构,主要负责公司内、外部审计的沟通、监督和核查工作。审计委员会由3名董事组成,此3名董事皆为本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

1.1.2 审计委员会的职责

审计委员会的主要目标是督促提供有效的财务报告, 并控制、识别与管理各种因素对公司财务状况带来的风险。审计委员会通过对财务报告的独立审核,也包括审核董事会发布的任何其他报告或报表来帮助董事会,审核的程序通常围绕审计委员会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1重要会计政策的恰当性;2判断结果和会计估计;3披露的充分性和可理解性;4财务报表间的不一致性;5可能被认为异常的重大非重复事项;6重大审计调整;7审计人员关注的问题和未调整的审计差异。

1.2 内部审计的概念和职能

1.2.1 内部审计的概念

我国内部审计,是指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内部审计是和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列的3种审计类型之一。

1.2.2 内部审计的职能[2]

(1)经济监督职能。

(2)经济评价职能。

(3)服务职能。

2 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的互动关系

2.1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Louis Braiotta将审计委员会的基本功能界定为计划、监督、报告3个方面[3]。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功能是3个功能中的核心,计划是为监督而进行的工作规划,报告是对监督结果的汇报。

2.2 内部审计对审计委员会的促进作用

信息,使审计委员会要完成监督职责,必须紧密依靠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的报告可以为审计委员会提供其洞察一切,执行有效监督。[4]另外,企业高级管理层出于公司管理的需要,要依靠内部审计对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等的独立评价,促进其职责的有效履行,因此,内部审计需要分别考虑审计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这两个服务对象。审计委员会需要内部审计提供关于内部控制的可靠、全面的信息与客观的评价,以便更好履行其监督职责;企业需要内部审计对公司日常经营管理进行监督,从而确保公司有效地遵守法律法规;高级管理层需要内部审计对其下属的受托责任进行监督,对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进行评价,更需要内部审计把握经营管理的关键,对企业管理目标、方针和决策提出建议。

3完善内部审计和审计委员会制度之间关系的建议

虽然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在我国已得到了相关机构的高度关注,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受到普遍重视。我国上市公司中不仅没有建立足够多的专门委员会,而且已经建立的专门委员会的也没有切实履行其职责。我国内部审计与审计委员会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成员构成不合理,任职能力不够;2审计委员会激励机制不够健全;3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存在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4审计方法简单、技术落后;5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

通过对上述内部监督资源进行梳理会发现,最为经济有效的监督仍然是来自于公司内部的监督,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需要对公司内部监督进行全方位的统合治理,尽可能由事后处罚改为事前防范,是实现监督效果好转的有益选择。公司内部监督应该成为公司长寿基因,而不应该只是为了防止失败;失败的公司必然是内部监督的失败,成功公司肯定具有内部监督积极作用的因素,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必须建立在有效运作的制度安排尤其是监督制度安排的基础上。审计委员会乃至独立董事并非万能。要使独立董事制度真正起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抑制财务信息舞弊的作用,独立董事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从本质上说是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一种措施,其在信息质量控制方面具有突出作用。

4结 论

大学审计委员会制度探讨 篇8

(一)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其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 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 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 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 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从大学的产权制度看大学的委托代理关系, 在现今我国高校的治理结构下, 根据《高等教育法》, 校长是大学的法定代表人, 而实际上校长并没有起到法人的作用。高校的产权为人民公有, 一般认为, 高校的所有者缺位, 公共利益代表人缺失, 所有者缺位并不代表没有所有者。因此需要完善高校的治理机制。中国公立大学的财产所有权属于全民。但全民财产所有者为数众多, 不可能亲自去行使财产所有权, 只能采取“全民 (初始委托人)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 (第二级委托人, 也是实际委托人) —学校管理者 (代理人) ”这种委托代理形式。目前大学机构的三层主要委托代理关系: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是全民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 (政府) ;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 (政府) 与学校管理者 (校长) ;第三层委托代理关系是学校管理者 (校长) 与教师。假设全民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即政府的目标函数是一致的, 在这个代理环节不存在代理人 (政府) 损害委托人 (公众) 的现象。主要研究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 (政府) 出于对代理人 (校长) 的信任, 而具有控制高校的实际权力, 委托人也对代理人不完全信任, 代理人 (校长) 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函数而委托人 (政府) 又难以观察并监督他, 这样便会出现代理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象, 委托人制定一系列的规则来监督和约束代理人。由于我国高校的校长权力高度集中,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我国内部审计部门大多是缺乏统一的组织结构, 审计部门接受主管财务的副校长管理并定期向其汇报工作, 同时还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检查;行政上, 内审部门与其他部门过甚密切的行政关系更难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导致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不能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另外, 高校校长是高校的法人代表, 但其不是实际的责任承担者。考虑下面这两种情况:管理层的决策是按照规则制定的, 如果给高校带来利益, 校长按照规定也不会得到很多的个人利益, 激励机制不足, 委托人 (政府) 就需要决定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去设计一种契约或机制, 促使代理人努力工作, 以最大限度增加委托人的效用;校长的决策一旦给高校造成巨额损失, 承担责任的是委托人 (国家和主管部门) 。这都是目标函数不一致产生的后果。由于这些代理问题的存在, 委托人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制衡机制来规范、约束并激励代理人的行为, 从而减少代理人问题, 降低代理成本, 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利用效益, 更好地满足委托人的利益。

(二) 高等教育的公共品属性

自从1954年萨缪尔森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区分开来并正式使用公共物品概念以来, 经济学家和公共政策学家对教育, 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否属于公共物品始终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教育是公共物品, 而有的经济学家则认为是教育是私人物品。按照公共物品理论, 界定一种物品或服务是否为公共物品, 主要看其是否具备两个特征: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依公共物品的两个主要特征去分析高等教育产品, 我们会发现:首先, 对高等教育产品的受益, 既不能排他性地独占, 但又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在当代社会, 绝大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是同时与很多人一起在同一地点, 同一时间, 接受同样的教育。假定设施满足需要, 一人对高等教育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像中国的电视大学和日益普遍的网络教育更明显地表现出高等教育公共品的一面。因此, 高等教育产品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但表现又都不完全, 属于一种典型的准公共物品。国家审计署2007年教育审计报告提出来的问题, 表明了政府对高校的监督失效, 它的主要现象就是高校行政效率低下。从理论上说, 作为代理人高校校长及其管理人员的行为必须受到委托人的监督。但本文认为现有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很多监督只是形式的。尤其是监督信息的不对称, 监督者难以获取真实的信息, 使得监督者 (内部审计) 实际上被监督者 (校长及管理层) 所控制。表现出的也是一种“政府失灵”。本文认为政府低效率监督是高校治理制度内在缺陷所致, 原因主要在于: (1) 无产权约束。校长用的是公众 (纳税人) 的钱, 从而不必关心费用问题;目前中国高校的大多数资金来源是政府拨款, 校长具有分配学校资源的权力, 对于这些资金是怎么利用的, 大学的利益相关者 (包括纳税人) 有权利知道。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也有权利对高校的资金分配者进行监督。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 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全民 (纳税人) 、政府、企业、校友 (包括学生) 、大学管理层, 教师、学生家长等。因此大学的董事会应该包括大学的利益相关者, 由独立于大学管理层的利益相关者来监督大学的管理层, 特别是校长。独立于大学管理层的利益相关者组成大学的审计委员会, 由审计委员会聘请外部审计独立的对大学资金的流向及大学的治理情况发表意见。 (2) 高度垄断。政府教育部门不像私营企业那样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 无明确的考核指标。私营企业有利润这个硬指标, 而政府教育部门则因其产出都是非盈利性的而不能使用这个指标, 由于公共物品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关系, 故也难以对政府教育部门的“生产活动”进行有效的成本分析。这就给政府对大学的监督造成了不便。对此我们根据需要可采用事前审计、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办法, 即构建合理的大学治理结构, 加强内部控制, 把可能会危害大学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 再由审计委员会聘请外部审计对高校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对高校委托代理链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得出高校的代理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高等教育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高校的经营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 所以说高校是个混合事业组织, 可以成为准公共组织。通过公共产品理论对高校问题进行了分析, 我们认为高校是一个比其他组织更需要治理的组织, 找出高校出现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了对策。

二、大学审计委员会的设置

(一) 行政权利结构

我国高校现存的治理制度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权力结构而言我国高校属于行政权力模式, 校长作为强有力的行政职务, 代表主管部门来行使权力。校长的任命是由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而且在学校内, 就个人权力而言, 实际上是形成了校长第一的权力格局。高校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监管体制比较弱。大学治理中所有者缺位将导致对校长进行监控缺失, 更为重要的是造成了权力委托的高度集中化。当前大学的权力完全掌握在校长手中, 在政府与大学的第二级委托链上, 没有另外的受托主体与校长共同分享权力。忽视了学术权力和学生的权利, 也没有考虑高校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这样的结构必然是集体决策机制的弱化。这是不符合高校的产权结构的, 当然也不符合治理结构中制衡原理的基本要求。

(二) 法人治理结构

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实质就是大学在获得法人地位的前提下, 以董事会制度为核心所形成的协调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之间多元权力的结构方式和制度安排。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大学必须获得真正的法人地位。这个要素必须在高等教育法中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二是构建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董事会制度。为治理的制衡机制发挥作用提供了环境, 决策机关、执行机关和监督机构三部分之间权力制衡和协调。合理的董事会制度的设立以及科学的权力委托、制衡和监督机制是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内核, 而如何能起到决策机关、执行机关和监督机构三部分之间多元权力的协调和制衡作用的是如何安排董事会的结构。所以说董事会的结构的设置是大学治理结构中心。大学治理结构中和起到制衡的监督部门就是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 委员会成员由董事会选举产生, 监督并指导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 内审机构同时向学校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审计委员会督导内部审计职能有效运行。 (图1) 就是大学董事会的治理结构, 由政府教育部门、教授、校友、企业知名人士, 以及校长组成了董事会, 我们在董事会下面设立各个委员会,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是内部审计的领导, 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由审计委员会选聘外部审计人员监督校长及管理层。校长由董事会选举或任命。图中可以看出, 在这个董事会结构中, 决策机关是董事会, 执行机关是校长及管理层, 监督机构是审计委员会。这三部分之间多种权利的协调与制衡的作用就形成了, 本文应用了企业中法人治理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 大学审计委员会是处于整个大学治理结构的核心, 在高校治理中发挥着权力制衡作用。另外, 审计委员会不是一个孤立的机构, 只有在大学合理的治理结构中才能发挥作用。

三、大学审计委员会与其他组织的关系

(一) 大学审计委员会成员组成及其独立性

大学审计委员会是隶属董事会下的专业委员会, 并由董事会的成员组成, 从国外来看一般包括3-5个成员, 这些成员应该都是独立董事, 审计委员会的大多数或全部成员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商业和财务背景, 以及对内控问题有较深的认识。审计委员会的一个或更多的成员应该是财务专家并具有财务报表的专业知识, 企业风险估价和内控的知识。当然, 该成员由于组织机构不同所需要的背景也不同, 应该积极地招募银行家、会计、和另外一些专业人士。重要的一点是大学审计委员会具有独立性, 审计委员会不仅对保护财务资产负责, 而且对学术组织最重要的资产负责人—声誉。为了保持独立性, 审计委员会必须确保:审计委员会成员独立于大学的管理层和外部审计师, 代表董事会的职责;审计委员会领导的内部审计师独立于管理者, 内部审计师的意见依赖于内部审计成员的专业判断;校长和管理者独立于大学审计委员会, 否则大学审计委员会对学校管理者的监督将无法实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和职业道德是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内在要求, 是审计委员会发挥其有效性的关键, 对于发挥其在高校治理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二) 大学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从国外审计委员会的发展看, 促进董事会与内部审计的沟通与交流, 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是审计委员会成立的主要目标和职责之一。要想使审计委员会的作用的到有效的发挥, 在高校的治理结构中起到监督和权利制衡的作用, 首先要把握好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使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高校管理层的控制, 独立性有所保证和提高, 监督作用得到增强。审计委员会为董事会的控制与监督职能服务, 内部审计为经营管理提供服务。二者的职能不同, 但是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部门的目标是一致的, 即对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系统进行独立的评价, 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及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他们是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 这种关系有利于双方履行自己的职责。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内审部门, 任命内审部门的负责人, 审定内审工作计划;与企业关系重大的审计项目, 要经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内审部门负责人要与审计委员会保持直接联系, 出席审计委员会会议, 定期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和交换审计意见。由于审计委员会是隶属董事会下的专业委员会, 并由董事会的成员组成, 这就为董事会与内审部门之间提供了沟通的渠道, 有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审计委员会了解董事会对内部审计开展审计工作的意向, 董事会则可以通过审计委员会了解一定时期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以及所关注的问题。同时, 审计委员会还可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 以弥补审计委员会能力的不足的问题。内部审计是机构内部的专门的审计部门, 其成员在财务、控制、风险等领域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及时的了解高校的经营管理环境和可能的风险, 有助于监管高校资金的运作和制定内部审计的政策。

(三) 大学审计委员会与外部审计的关系

《高等学校财务收支审计实施办法》的第十七条高等学校财务收支审计可以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 高等学校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审计机构必要时有权进行抽审。如 (图2) 所示, 大学董事会下设立的审计委员会负责聘请外部审计机构, 对大学的管理机构的领导者校长利用政府拨款或国有财产的情况进行监督。根据以上大学的董事会的组成成员, 包括政府教育部门, 教授, 校友, 企业知名人士, 以及校长, 在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中, 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董事会的成员充当了大学的所有者, 而校长及管理层相当于受托经营者, 在这样一个委托代理链里, 大学的董事会作为所有者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 是专门的委员会, 其成员是董事会成员中的非执行董事 (不包括校长等管理层) 组成的, 代表董事会委托外部审计对大学经营的代理者进行审计。并监督校长及管理层对政府拨款, 也就是纳税人纳税款, 国有财产的利用情况, 代替人民对人民办学的经营情况进行监督。

四、大学审计委员会的任务及职责

(一) 大学审计委员会的任务

大学的审计委员会的主要任务:代表了委托人的董事会, 审查会计政策的确定以及实施, 督查内控, 避免舞弊。审计委员会成员应该勤奋的工作以确保高校的合理运作。通过财政透明化, 以财务报表公开化的方式来保护高校的声誉;审计委员会为大学评估风险, 并确定是否为这些风险做出了充分的计划, 审计委员会应该评估高校的总风险, 风险控制程度;审计委员会监督董事会, 管理者, 内外审计师来确保高校遵循财务治理惯例。一般分配给审计委员会的任务包括:给董事会提建议, 或直接委任一个独立的外部审计机构。确保合适的财务报表的陈述, 和充分纰漏。评论外部审计的范围和方法, 并批准由外部审计提供的任何非审计服务合同。评论和遵守由外部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行事, 包括报告结果给董事会。解决外部审计师和管理者的不同意见;审计委员会成员应该会见大学的内部审计师, 至少一年两次, 一次讨论审计师的工作计划, 一次在他们去参加董事会以前;审计委员会应该确保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计划彻底的相互沟通。他们职责的一部份是, 审计委员会应该监督特别政策, 如为高校编制的道德规范为组织安排的一个解决冲突和利益的政策——吹哨者政策, 包括员工提出对公司的关心, 不会担心被报复。审计委员会成员集中在理解会计, 财务报告, 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应该以批评的眼光看待大学, 检查内部控制结构的疏漏, 并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查。

(二) 大学审计委员会的职责

大学的董事会应制定一个审计委员会的宪章, 在大学审计委员会的宪章里规定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职责, 董事会建立审计委员会的目的是通过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来监督大学每年的财务报表, 学校执行会计法规的情况, 以及内部控制。大学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如下:每年或当需要时及时的评论和更新审计委员会宪章;为大学聘请外部审计机构。至少一年两次会见外部审计, 一次会议是制定审计计划会议, 一次会议在审计后会议, 接受审计结果;评价每年的财务报表, 包括外部审计对财务报表做出的调整建议, 和在准备财务报表时出现的重大问题。至少一年一次向董事会报告, 及时的向董事会提交审计委员会记录;与外部审计磋商, 向管理层要求在财务报表中添加财务纰漏。针对大学的会计政策、内部控制等向外部审计部门咨询;估计大学的财务风险, 规避这些风险, 包括请求管理层向审计委员会汇报这个风险评估。当审计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时, 审计委员会调查在高校内已存在或潜在的风险;与管理层一年至少会见一次, 评论管理层的表现;负责任命内部审计负责人, 检查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要求及有关内部审计的政策。审计委员会批准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计划, 接受报告和监督内部审计部门的职员。内部审计主管应有权利接近审计委员会主席并和其沟通, 另外, 审计委员会应该评价内部审计主管的表现;建议大学董事会制定一个道德行为规范, 并确保全体职员执行这个规范。

摘要: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和治理理论, 分析了公立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 提出了建立大学审计委员会制度:即在大学建立董事会制度, 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 形成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还探讨了大学审计委员会的设置及其与内部审计、审计委员会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 指出了高校审计委员会的基本职责。

关键词:大学,审计委员会,制度,探讨

参考文献

[1]乔春华:《审计委员会的理论及运作》,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孙天华:《大学治理结构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4期。

[3]曹光荣:《高校经营》,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审计委员会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篇9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独立董事,独立性

一、审计委员会目的研究

(一) 国外文献

Eichenshe&Shield (1985) 将审计委员会在美国的设立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 (如八大) 联系起来, 发现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是为了顺应日益增加的审计责任。Bradbury (1990) 认为, 在新西兰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有三个方面原因:增加已审计财务报表的可信性;帮助董事会完成其职责;提高审计师的独立性。Bradbury还调查了自愿组成审计委员会的动机, 结论是自愿组成审计委员会的潜在好处是审计委员会能带给公司较高的形象价值。Cobb (1993) 发现,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关审计委员会成立的原因众说纷纭, 但他确定了成立审计委员会有四方面的职能:减轻董事会的职责;确立外部审计师与董事会之间的联系;减少非法活动;阻止财务报表舞弊。Collier (1993) 对英国审计委员会进行了详细调查, 审计委员会成立的原因有:强调非独立董事的作用和有效性;有助于公司董事承担财务报告方面的法定责任;保护和提高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有助于减少审计师报告控制环境上的严重缺陷或管理弱点;促进董事会与内部审计师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促进董事会与外部审计师之间的沟通;增加公众对财务报表可信性和客观性的信心;有助于管理者承担防范舞弊或其它违规和错误事项的责任;增加投资分析者对财务报告可信性和客观性的信心。1993年, Porterer&Gendall总结了审计委员会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发展, 认为公司失败是激发审计委员会产生和促使其职责改变的主要原因。尽管目前许多人认为审计委员会的成立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但事实上许多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是为了保护非执行董事, 以免被管理层所误解, 这种观点被Guthrie&Turnbull (1995) 证实。

(二) 国内文献

国内学者杨忠莲、徐政旦 (2004) 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没有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动机, 审计委员会是在董事会和外部独立董事的影响下成立的, 不排除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具有安抚媒体和装饰门面的嫌疑。谢永珍 (2006) 的研究结论也认为,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置是外部制度约束的结果。杨忠莲、殷姿 (2006) 通过对沪深两市2002年至2004年51家舞弊公司进行配对研究发现:非舞弊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可能性显著大于舞弊公司。吴水澎, 李斌 (2006) 的研究则表明上市公司自愿设立审计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司减轻代理问题和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结果。

关于审计委员会设立目的的研究没有定论, 但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以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利益为出发点, 提高外部审计质量、减少财务舞弊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等;另一类则以其他利益相关者尤其是高管层利益为出发点, 如提高公司形象、保护董事等。当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经济环境和公司特征, 审计委员会的设立自然有不同的制度安排, 但是笔者认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应当作为审计委员会设立的根本出发点。

二、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研究

(一) 国外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审计委员会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

(1) 监管能力。Zahra&Pearce (1989) 从监管责任的胜任能力方面来衡量审计委员会有效性, 认为有效的审计委员会能帮助董事会监督管理业绩实施监管责任;Menon&Williams (1994) 将审计委员会看作是减少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的有效机制, 作者证实审计委员会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做表面文章, 并不能强化股东对管理层的控制权, 董事会也并不能依赖审计委员会提高监管能力。Kabers&Fogarty (1993) 进行同类研究的结论是:有效的审计委员会需要建立在制度支持之上的权利、实际权威和勤勉的集合, 而这些要素难以用传统的规范手段去评价。

(2) 内部审计或内部控制。审计委员会能否同内部审计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并监督好其职责履行, 也将会影响到审计委员会作用的有效发挥。De Zoort (1998) 专门验证了执业经验对审计委员会监督判断能力的影响, 发现拥有审计和内部控制评估工作经验的审计委员会成员相比没有此经验的成员在监督判断的持续性、个人见解、一致性、额外关注的技术水准等方面, 更加接近于外部审计师的判断水平, 也即审计委员会成员之间的不同执业经验会导致其监督判断的差异。Krishnan (2005) 从分析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监督的一般关系出发, 通过界定内部控制质量和审计委员会质量, 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显著正相关。

(3) 外部审计质量。2002年出台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强化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并就保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赋予了审计委员会更大的权力, 包括选聘、激励、监督审计师和协调外部审计师的工作。提高外部审计质量也成为研究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角度之一, 从审计师的选择与变更、审计意见、审计费用到非审计服务都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Raghunandan和Rama (1998) 发现, 非审计服务费用比重高的公司所设立的审计委员会与股东支持的解雇审计师行为正相关。Lee (2004) 的研究得出了审计委员会能减少或缓解审计师辞职所带来不利经济后果的结论。Carcello&Neal (2003) 从审计师变更的角度分析了审计师的独立性, 验证了具有更强独立性、更好的公司治理专家和更低的持股比例的审计委员会在避免外审计师因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而被更换的问题上会更加有效, 且其独立性与这种保护能力相关性关系历久弥坚。但一旦审计师遭更换, 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委员更换比例随之增加。Collie&Gregory (1999) 还对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与审计费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认为审计委员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阻止通过妥协审计质量来降低审计费用。研究结论是:审计委员会在监督外部审计和保证审计范围的适当性方面是有效的, 但在产生强大的内部控制环境以反映已减少的审计费用方面的有效性还缺乏证据。

(4) 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在受托责任的理论框架下, 财务报告是一系列委托代理契约的纽带, 财务报告质量成为审计委员会有效性最为普遍的研究视角。1999年蓝带委员会发布的“蓝带委员会关于提高审计委员会效果的报告和建议”中, 强调了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监督财务报告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代表变量不一样, 相关文献如下:一是盈余管理。众多学者将盈余管理指标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代理变量, 考察审计委员会特征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Klein (2002) 发现, 审计委员会中外部董事比例与可操纵性应计负相关, 当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降低, 公司的可操纵性应计显著增加。Biao Xie (2003) 认为, 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的构成与盈余管理有关, 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越大, 盈余管理发生的可能性越小。Bedard等 (2003) 也发现审计委员会中外部董事所占比例越高、所持短期股票期权比重越低, 至少拥有一名财务专家或公司明确规定, 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与外部审计的监督权时, 公司进行激进型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低。Bedard et al (2004) 还研究发现, 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比例越高, 越能有效地抑制盈余管理;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完全是独立董事时, 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更小。二是财务舞弊。Mcmullen (1996) 通过对存在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与非舞弊公司的配对样本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存在能够减少由于财务舞弊引起的股东诉讼, 减少公司季度盈余重述;减少来自于SEC的强制措施;减少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后出现的审计师更换。Abbott (2000) 的研究则表明当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由独立董事组成, 每年的会议频率不低于两次时, 公司由于欺诈或误导性财务报告而被处罚的可能性会降低。Beasley (2001) 运用多变量Logit回归分析, 在控制了其他影响财务报告造假与董事会结构的因素后, 审计委员会的出现并未显著减少财务报告虚假的可能性, 即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对财务舞弊的影响并不显著。三是报表重述。财务报表重述现象与财务呈报质量密切相关, 财务呈报质量越高, 重大错报漏报的概率就越小, 进而报表重述的几率也就越小 (Palmrose&Scholz, 2000) 。De Fond&Jiambalvo (1991) 以发生财务报表重述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发现盈利的错报可能是由财务状况的恶化引起的。同时还发现发生报表重述的公司更可能已设立审计委员会。而Abott.et.al (2000) 对78家由于舞弊遭受SEC通报的公司与78家非通报公司进行配对研究发现, 设有审计委员会、其委员是由独立董事组成且一年至少开两次会的公司, 被SEC通报为舞弊公司的可能性较小。Abbott et al (2002) 也发现, 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以及审计委员会中, 是否拥有一名财务专家与公司出具欺诈性财务报告, 以及财务报告发生重报的概率呈负相关关系, 而审计委员会的会议频率则与财务报告重报的概率呈负相关关系。Abotteal (2004) 检验了审计委员会特征与报表重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报表重述的发生与审计委员会规模、开会次数、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财务专业知识等因素负相关, 与财务危机、负债率等因素正相关。四是财务报告信息综合评分。Andrew.et.al (2003) 以投资管理研究协会 (AIMR) 的公司财务报告评分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代理变量, 检验审计委员会规模、专业性和独立性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会计或财务管理方面的专家比例与财务报告质量正相关;而未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具有相关性。

(5) 评述。国外早期的研究成果难以就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达成一致结论, 这不仅与学者们多方面的研究视角有关, 而且与相关部门对审计委员会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无关联。蓝带委员的相关规定与《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的出台, 从法律上提升了审计委员会的作用与地位, 其有效性逐步显现, 得到多数实证证据的支持。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活跃性等内部特征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审计委员会作用的发挥, 表明审计委员会内部建设的完备性是其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国外丰富、深入的文献为我国审计委员会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 国内文献回顾

国内关于审计委员会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文献也很充实。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

(1) 财务报告质量。吴清华, 王平心, 殷俊明 (2006) 在分析验证董事会特征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时, 将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作为董事会的特征之一, 结论显示专司监督财务报告质量的审计委员会, 能够帮助上市公司很好地降低盈余管理动机和程度。杨忠莲、杨震慧 (2006) 的研究表明, 公司董事会结构的改善, 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促进财务报告质量, 特别是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与否与财务报告的质量 (以报表重述为代替变量) 显著相关, 政策执行效果初现。但作者也认为不能就此下结论认为审计委员会在监管报表质量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仍需要进一步证据验证。王雄元、管考磊 (2006) 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活跃性以及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结论显示, 独立的和高学历的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而包含财务专家的审计委员会却不能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频繁的开会只是为了事后解决频繁发生的问题而非前慑性地去履行职责。李斌、陈凌云 (2006) 以上市公司是否发布年报补丁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代理变量, 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等个方面考察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结果表明, 在研究期间内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显著降低了公司发布年报补丁的概率, 与此同时, 随着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增强, 权威性的提高以及主任委员独立性的增加, 公司发布年报补丁的概率将进一步降低, 财务报告的质量更高。

(2) 盈余管理。翟华云 (2006) 研究了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上市公司设置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会计盈余质量, 并且审计委员会规模的扩大能够提高会计盈余质量, 但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及会计专业人员方面没有发现如此结论, 作者认为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 但还要进行完善。吴清华, 王平心 (2006) 通过对2003年深沪市1192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财务独立董事和专司监督财务报告质量的审计委员会, 能够帮助我国上市公司很好地降低盈余管理动机和程度。王颖, 王平心, 吴清华 (2006) 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 其他解释变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并不显著。

(3) 与外部审计相关。唐跃军 (2007) 将审计收费与审计意见购买联系起来考察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 结论显示审计委员会在一定意义上未能在审计意见购买过程中发挥对管理层的制衡作用。张阳、张立民 (2007) 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不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认为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并不能有效提升审计师的独立性, 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也不能令审计师免于因出具令上市公司不满的审计意见而被改聘的结果。

(4) 评述。国内关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呈报质量、盈余管理与外部审计质量方面。综合研究结论显示, 审计委员会收效甚微尚需进一步检验, 可能是因为审计委员会设立时间较短, 其作用凸显尚需一定时日。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环境以及经济体制与英美等国家存在较大差异, 在借鉴国外文献的同时, 必须高度关注这些差异对审计委员会效率的影响, 充分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董事会与高管层重叠等特征。现有国内文献大多数是在受托责任理论框架下, 从审计委员会作为代理人的角度出发考察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效果, 而鲜有考察其作为委托人履行审计师选择的职责。审计委员会选聘品质信誉高、独立性强的审计师是财务呈报质量的外部保障, 也是审计委员会最终完成受托责任的一部分, 两者的作用机理是相互依赖的。研究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应当深入细致地考察审计委员会内部构成特征的作用, 虽然已有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但是一方面特征变量设置不够全面, 另一方面特征变量未能体现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某些实质特点。如在衡量审计委员会独立性时, 无一例外地采用成员中独立董事的比例来代表, 实际上,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设仍不完善, 独立董事不“独立”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审计委员会特征、有效性及市场反映实证文献研究

(一) 审计委员会特征的决定因素

Klein (2000) 检验了审计委员会特征的影响因素。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会计数据信息含量价值正相关, 与CEO权力超越董事会的程度负相关;CEO薪酬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负相关, 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正相关。Klein (2002) 还专门考察了影响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经济因素, 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董事会规模、独立性正相关;与管理当局、股东对财务报告流程审核需求显著相关;若公司经历连续两个年度 (或以上) 的亏损, 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会降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替代性治理机制即公司规模、机构大股东的存在负相关。Collier&Gregory (1999) 借助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 考察了审计委员会行为特征是否 (或如何) 受公司特殊代理因素的影响。结果发现, 审计委员会会议年度总时间与表征权益代理成本的董事持股水平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也没有发现其行为与外部董事比例及公司规模之间的显著正相关性;但是, 审计委员会行为却与公司所雇佣的高质量审计师 (六大) 、负债成本 (财务杠杆水平) 正相关, 与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合一负相关, 内部执行董事进入审计委员会则减少审计委员会的努力行为。

(二) 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决定因素

根据Saad的研究:如果审计委员会成员大多数由非执行董事组成, 其有效性会大大增强;审计委员会成员中的大多数具有财务专业知识, 由非执行董事担任审计委员会主任或主席也有利于增强其有效性;若审计委员会成员拥有丰富的知识, 能较好理解公司的商业活动, 也是增强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一个因素。Ecto&Reinsstein (1982) 对审计委员会成员任职时间的长短进行了调查, 认为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轮换可以促进其有效性, 因为新的委员会成员会问一些“更好”的问题 (但并没对什么是“更好”做出解释) 。然而在Spangler&Braiotta (1990) 的相关研究中, 则认为审计委员会成员任职时间的持续性有利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发挥。

(三) 审计委员会的市场反映

Davidson et al. (2004) 考察了审计委员会成员任命的市场反应, 当公司向市场传递财务专家任命信息时, 股东对其表现出了信任 (而且具有审计公司从业经验专家优于公司财务管理执业经验专家) , 公司的股票价格也会作出积极反应。Defoud et al. (2005) 同样发现财务专家的任命会得到市场的超额回报, 而且也主要集中于那些有着良好的整体治理环境的公司。Srinivasan (2005) 则从审计委员会成员因财务报告失败而承受的信誉损失成本角度, 发现在公司做出财务重报后的三年内, 平均有48%的董事被更换 (如果重报前是高报盈余) , 同时, 在其他公司董事会的任职将会失去25%, 这对于审计委员会而言尤为明显, 因此, 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面对财务报告失败蒙受着巨大的信誉损失风险。

四、研究启示

审计委员会特征及有效性 篇10

2002年美国在爆发“安然”、“世通”等一系列会计丑闻后, 推出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强调审计委员会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作用。纵观中国资本市场发展, 会计信息失真业已成为一大顽疾。虽然我国在2002年制定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和2008年推出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都提到倡导企业在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 负责管理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内外部审计、财务信息披露等事项;但是2007年的《公司法》对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并未进行明文规定。目前审计委员会在我国还是一个刚步入实践阶段且尚未成熟的制度。

相较于萨班斯法案后国外学者对于审计委员会的系统化研究, 国内目前的相关研究尚有欠缺。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关于公司治理部分的内容过于简略, 限制了国内学者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理论研究。然而随着新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在2012年颁布, 其体现的进一步加强非财务信息及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要求的思想, 将为审计委员会等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背景。笔者正是基于此创作本文。

二、审计委员会特征及有效性

(一) 审计委员会特征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 在审计委员会的诸多特征中, 可能会对其有效性产生显著影响的特征主要有:审计委员会的规模, 独立性, 专业胜任能力以及活跃程度。

审计委员会的规模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对于审计委员会的规模, 一般以审计委员会中董事成员的数目来衡量。美国《证券法》的10A部分对于审计委员会的规模进行了明文的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 并且至少有三名成员。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五十二条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 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十三条规定, 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虽然国内两项法规都有提及审计委员会, 但是并未明确规定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人数。

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相对于公司外部的独立性, 其二是相对于公司内部的独立性。美国《证券法》10A规定:审计委员会成员不得同时在两家以上的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中任职。《塞班斯法案》后的《证券法》10A规定:审计委员会成员不能从所在上市公司收受任何其他咨询费用或报酬, 亦不能成为所在上市公司或其任何附属机构的关联人员。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数量和比例是衡量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独立董事绝对数量越多相对比例越大, 说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越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五十二条明文规定:专门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 其中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

审计委员会的专业胜任能力通常是指其中财务专家所占的比例。无论是美国《证券法》还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都明文规定, 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中必须有一名独立董事为财务专家。美国证监会 (S E C) 先对于财务专家进行了狭义的定义:有注册会计师、审计师、财务总监或首席行政官经验的董事;之后又进行扩展, 规定有首席执行官及总裁经验的董事也能作为财务专家。因此通常审计委员会中的财务专家可以划分为会计专家和非会计专家。我国证监会在《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定义:会计专业人士是指具有高级职称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士。

审计委员会的活跃程度能够通过审计委员会在一个年度中开会的次数及会议的出席率进行衡量。

(二) 审计委员会有效性

对于审计委员会的职责, 美国《证券法》规定的比较详细, 此处不再累述。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五十四条规定: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 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 (2) 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 (3) 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 (4) 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 (5) 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

因此针对上述四项职责来衡量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 往往可以选取多种不同的替代变量, 如: (1) 当发生会计丑闻时审计委员会更换审计师的及时性; (2) 是否聘请业界专家及高质量的审计师; (3) 财务报表中盈余管理的程度; (4) 选择会计方法时对会计稳健性原则的遵循情况; (5) 报表重述及财务报表调整情况。

三、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积极性是其能够正常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薪酬是影响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和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薪酬一般由作为常规董事的年薪、会议费及作为审计委员会成员的成员费、会议费组成。同时有些企业会在固定津贴之外通过增加股票期权的方式激励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个别企业甚至会以固定的股票期权完全替代固定的收入。研究表明三种不同的股权激励将影响审计委员会成员出具报告的客观性。中国证监会的《独立董事指导意见》第七条第五项规定:上市公司应当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津贴的标准应当由董事会制订预案, 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并在公司年报中进行披露。我国法律肯定了独立董事的报酬请求权, 但关于独立董事的报酬形式并没有明确规定。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 可以通过利用公开披露的独立董事薪酬数据, 针对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积极性特征, 展开实证研究, 验证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廖义刚.国外关于审计委员会的实证研究回顾[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4 (7) .

[2]、杨忠莲, 杨振慧.独立董事与审计委员会执行效果研究——来自报表重述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6 (2) .

[3]、王雄元, 管考磊.关于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6 (6) .

[4]、谢德仁.独立董事是装饰品吗:从报酬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来看?[J].审计研究2004 (6) .

审计委员会 篇11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财务专业性;管理层干预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132-01

一、审计委员会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理论框架

(一)基于代理理论的理论分析

现代企业产权结构中最突出的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不是所有企业所有者都会直接参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而是委托专业代理人来行使经营权,由此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

由于企业本身就是由各种契约关系组成,内部存在多元化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问题是多层次的。在企业的组织阶梯上,每一个个体(除了处于顶端和底端之外)通常即是委托人又是代理人。如公司治理结构中至少可以分三层:股东大会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理层,经理层与职能部门。在这个结构中可以认为股东处于顶端,职能部门处于低端。审计委员会即是受托者,更是委托者,处于董事会与经理层中,可以再细分出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经理层与外部审计层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经理层与内部审计层两层。由此可知,审计委员会可以强化对管理者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起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

(二)基于公司治理理论的理论分析

公司治理源于两权分离下的委托代理理论,是旨在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如果公司治理结构良好,则能够很好牵制经营者的权力,减轻代理冲突和降低代理成本。

基于公司治理理论的分析可知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就是为解决两权分离下代理问题而孕育而生的补救方案。(三)基于审计委员会职能的理论分析

审计委员会的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必须建立在对其职能进行明确、充分规定基础之上。最早,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是为了完成对财务报告及相关领域的监督职责。随着实践的发展,审计委员会如今更多地参与到了审核公司的报告责任和治理中来。

二、审计委员会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作用机制

(一)财务报告方面

审计委员会负责监控财务报告的质量,监督复核公司年度与期中财务报表以及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声明,并考虑财务报告编制中所采用的重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职业判断的适当性,分析财务报告的完整性、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以及所披露信息与己掌握信息的一致性,以确保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

(二)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方面

内部审计是一种组织内部对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以及公司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开展的评价活动。内部审计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对公司具体的经营管理情况较为了解,它可以通过系统规范的工作评价改善了公司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而这两者又会直接影响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

(三)外部审计方面

审计委员会负责监督外部审计的工作,它可以向董事会提议聘请或是更换外部审计人员,进而确保外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减少了由管理层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人员可能引起的串通舞弊,降低了外部审计人员迫于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压力而出具有利于管理层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同时,审计委员会可以与外部审计师进行沟通,就外部审计师在审计过程遇到的困难、与管理层的分歧、发现的财务报告问题在外部审计、管理层和董事会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提高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体系的构建

完善对信息披露质量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水平传递给以投资者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有助于促进上市公司进行更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政府等有关监管部门合理引导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

(二)完善审计委员会工作机制

完善审计委员会工作机制是审计委员会作用更好发挥的基石。审计委员会成员不是事事亲力亲为,而是通过整合内外部各方资源,将内部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同管理层、外部审计师的沟通工作协调起来。通过工作制度、沟通机制、工作程序、任职资格、选聘机制、与管理层的协调机制、与内部审计的协调机制、与监事会的协调机制的完善,来使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免于“花瓶”作用,切实发挥预期的作用。

(三)保证审计委员会的规模和勤勉性

目前大多数审计委员会的人数是《指导意见》中的最少人数3人,保证审计委员会的适当规模即可,更重要的是对成员的职责划分、资格和专业背景、独立性等方面来进行考虑。保证审计委员会的适度勤勉性,并不是简单的指开更多次会议,而是注重保证每一次开会履行审计委员会职责质量的前提下,定期多同通过开会的形式来保持其勤勉性。

(四)保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委员会的脊梁,保证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要从形式上和实质上两个方面进行。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准则和规定,企业自身也需要切实提高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的比例,严格审核非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中任职的资格,并禁止现任管理层成员在审计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中任职。

(五)保证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

审计委员会是一个专门从事财务监督职能的专业委员会,其中所有成员都应该具有一定的财务基础知识,同时部分成员应具有更高层次的财务专家级水准,只有这样才能监察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评价管理层的的财务决策和内部控制政策。除了对审计委员会作一些财务专家的要求是必须的和重要的外,也要强调审计委员会的协调机制,由于审计委员会中非管理层内部董事财务专家在专业胜任能力上和沟通协调机制上的优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审计委员会的效率。理想的审计委员会最好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由具有行业实务经验的财务专家担任审计召集人和其他具有财务专业知识的律师、大学教授担任主要成员,如果要有内部董事存在,建议是在专业方面有专长或协调能力突出且与管理层保持相对独立的内部董事。

参考文献:

[1]刘彬.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投资者保护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1).

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的制衡 篇12

关键词: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公司治理,制衡

目前我国证监会期望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引入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 并形成制度, 旨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 弥补监事会的不足。但监事会制度已在我国存在十几年的历史, 并在现行《公司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存在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职责重叠冲突, 互相推诿责任, 使监督出现真空的状态, 没有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如何处理好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的关系, 让它们分权制衡, 建立一个有机的监督体系, 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对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建立的影响

(一) 公司治理模式的类型

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差异、法律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各个国家形成了不尽相同的公司治理模式。比较典型的公司治理模式有两大类:一类是以美英为代表的外部治理模式, 该模式所推崇的是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另一类是以德日为代表的内部治理模式, 该模式所推崇的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1. 以董事会为中心的美英模式

美英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所有权较为分散。其公司治理结构是单层委员会制, 即只在股东大会下设董事会, 而不设监事会, 同时在董事会下设各个委员会, 如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 实现对董事会业务执行权的监督, 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合二为一。董事会既有业务执行职能又有监督职能, 一般的运作程序是:由各个委员分工董事提出议题提交董事会讨论通过, 然后由高级管理层具体执行。

2. 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德日模式

德日模式的特点是公司股权较集中, 银行在融资和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公司治理结构是双层委员会制, 即经营和监督相分离, 在股东大会下既设董事会, 又设监事会, 同时在董事会下又设置各个委员会 (通常不包括审计委员会) 。其中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监事会和董事会, 监事会除行使了董事会的基本职能还行使一部分股东大会的权利, 董事会负责管理公司的日常经营业务, 监事会对董事会具有工作监督的权利, 并提出具体意见;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组成三位一体的纵向的治理模式, 与美英模式相同的是股东大会是最高的权利机关, 董事会是最高的决策机关, 管理层负责日常经营活动, 不同的是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和监事会彼此相对独立, 共同对股东大会负责。

目前这两种公司治理模式正日益趋同化, 互为弥补。在现实中如何选择公司治理模式, 直接影响到公司组织结构、制度安排和决策机制的设置, 涉及到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构建和完善。无论是委托代理理论还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理论, 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都要符合实际的需要。

二、我国引进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必要性

审计委员会制度是起源于英美法系的一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是董事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 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种制度安排, 也是内部审计的外延, 外部审计的有效协助。

(一) 审计委员会制度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内外部审计的逻辑关系

内部控制产生于18世纪产业革命后, 从最初的内部牵制发展为内部控制, 至1992年的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其构成要素具体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我国2006年审计准则改革中对内部控制要素的定义就沿用了该五要素的概念。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互相包容的, 具有共同的载体——会计信息, 两者所面临的核心问题都是如何分权和制衡以实现企业效率的最优化, 两者的发展方向也是一致的, 都以人为本。

审计委员会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其建立的初衷是在董事会中寻求一支独立的财务治理力量, 以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加强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审计委员会在优化公司治理、完善内部控制方面有诸多影响:它能代表董事会承担有关财务报告过程、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监管职责;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机制, 有效的审计委员会还能帮助公司确认、评价和控制风险;审计委员会制度对监事会治理机制也是一种弥补等等。

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虽然在定义、职责、隶属关系上都有不同, 但都致力于内部控制和财务呈报系统的独立评价, 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及财务呈报的可靠性。审计委员会通过对内部审计的复核, 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工作效率;而内部审计可以帮助审计委员会全面履行财务治理的职责, 对报告进行监督以及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

外部审计属于公司外部治理的一部分, 审计委员会作为股东利益的代表, 应采取措施保证注册会计师履行职责, 保障外部审计的质量。如负责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聘用和解聘;与注册会计师、公司管理层进行沟通, 使外部审计得以顺利完成;评价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工作, 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等等。

中国上市公司十几年来发展很快, 但出现了许多问题, 如:会计信息虚假, 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较为普遍;公司治理结构虚置, 股东会不能发挥作用, 董事会与经理层重叠, 监事会流于形式;内部人控制严重等等。由于上市公司监督方面出现的诸种问题, 必须对其监督机制加以改进, 而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则是一项有效的措施。无论是在学术发展上, 还是在实践活动中, 将审计委员会制度引入我国上市公司, 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发展的空间。

(二) 我国引进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必要性

1. 公司治理的需求。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是设置股东大会及其下并列机构的董事会和监事会, 董事会负责公司业务的决策与执行, 监事会对公司的业务和财务进行监督。但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职权不明, 股东大会没有发挥对董事会的监督作用, 董事会也缺乏对经理层的监督, 监事会更倾向于支持董事会和公司会计报表, 而不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的结论。所以, 建立适合公司治理结构的独立董事经理人身份的审计委员会制度是迫在眉睫的趋势。

2. 内部控制的需求。

我国存在独有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其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在经理层担任职务的董事比例偏高, 独立董事的报酬、专业及分布格局也不尽合理, 内部董事过多。其直接后果是管理当局以牺牲股东的利益来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必然结果是相当比例的实际利润以工资、奖金、福利和其他形式变成管理人员和职工 (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 的额外收入, 被计入企业成本。所以, 建立一个能确保存在充分内部控制, 审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为董事会提供企业财务和管理的审计信息, 从而完成其对股东大会受托责任的审计委员会是势在必行的。

3. 内部审计的需求。

内部审计经历了财务导向、经营导向、管理导向、风险导向阶段, 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的关系在实践中融为一体, 内部审计为公司治理提供了一个信息反馈系统, 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监督、评价的作用;公司治理是企业运作的基础, 它提供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活动的环境,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一部分毫无例外地受到公司治理的影响和制约。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提高其效率已成为我国经济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形成一个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有机整体, 建立与公司治理相契合的内部审计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三) 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现状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是在股东大会下设置并列机构董事会和监事会, 董事会负责公司业务的决策与执行, 监事会对公司的业务和财务进行监督。但由于监事会成员主要由控股股东决定, 没有独立性, 不能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因此我国证监会于2001年8月21日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的指导意见》在境内上市公司全面引进独立董事制度, 要求各境内上市公司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修改公司章程, 聘请适当人员担任独立董事。中国证监会和国经委于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规定审计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和主要职责, 使基于独立董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成为上市公司治理的一部分, 为我国全面引进审计委员会制度拉开了序幕。从此我国上市公司纷纷设立审计委员会, 但审计委员会的作用还没有实质性的发挥。

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1. 独立董事过少, 现行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存在问题。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国有股持股比例较大, 独立董事的提名、选聘及其津贴的决定等权利均掌握在大股东手中, 或多数由政府主管部门、董事会或董事长聘任。

2. 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缺乏详细的操作指南, 现实的推行力度不够。

如《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国务院转发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等, 都仅局限于建议、意见、倡导, 没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

3. 声誉机制不成熟。

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和培育的时间较短, 审计委员会缺少的是在市场化条件下进行公司治理的经验, 建立本身声誉的体系几乎不可能。

4. 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的职责重叠冲突问题。

《治理准则》要求监事会履行包括监督公司财务在内的职权, 同时又规定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能也是公司财务监督, 但没有明确界定二者的关系及在财务监督方面的分工与协调。

三、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的制衡

依照《公司法》第119条的规定和《治理准则》第59条对监事会的职责规定, 要求监事会履行包括监督公司财务在内的职权。同时《治理准则》第54条又明文规定, 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能也是公司财务监督。同时对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职责加以规范的《治理准则》本身, 并没有明确界定二者的关系以及划分两者在财务监督方面的分工与协调。这就产生了公司机构关系紊乱的局面, 必然会使二者在职责权限上产生矛盾和冲突。双重监管机构的共存局面, 要么使得二者产生“搭便车”的心理, 出现相互推诿, 谁都不想负责的现象;要么二者争持不下, 互相扯皮, 产生新的内耗。这种职责交叉重叠、划分不清的状况, 必然阻碍了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已设立的审计委员会有效发挥作用。

考虑到制度的延续性和审计委员会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 在实务上还有待逐步完善, 加之我国资本市场欠发达, 公司治理水平较低, 虚假财务信息盛行, 在这种既缺乏有力的外部监控机制, 又没有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的环境下, 当前及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 应当采用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并存的运行模式, 双管齐下, 为上市公司的内部公司治理下一剂猛药。根据这个方案, 公司除了在董事会内设立审计委员会外, 还要保留经过改进的监事会, 实行双重监督。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合理划分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监督的职责范围, 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 实现二者各行其职、各负其责、相互监督和互相依存, 共同完成对公司财务的治理。

因此, 针对我国存在的现状, 为优化公司治理, 可采取的措施有:应修订《公司法》, 加强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 对董事进行有效合理的激励;制定相关行政法规, 划分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范围, 监事会主外、审计委员会主内;规定监事人员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任职条件, 明确资格管理, 提高监事人员和独立董事的专业素质;逐步完善我国司法体系, 增强投资者保护的力度;实现国有股自由流通, 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强化机构投资者的作用, 治理内部人控制;完善我国会计规范体系, 努力与国际惯例相一致;完善审计委员会制度, 提高我国信息披露的质量等等。

由此可见, 如何优化公司治理, 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并存的建立与运作是势在必行的:在公司治理体系中, 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监控应具有事前监督、内部监督与决策过程监督紧密结合的特点, 而监事会的监督则表现为事后监督、外部监督、非参与决策过程监督的特点。审计委员会的建立有助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更好地发挥作用, 内部审计可以隶属于审计委员会, 改变以往受制于管理层的局面, 更好地履行内部财务检查、发现潜在违规行为的职责;在建立审计委员会后, 外部审计的聘任、解聘和审计费用的支付, 可由审计委员会负责, 为外部审计公正执业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审计委员会这一重要的制度安排, 使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等机构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完善财务信息的内控机制和信息披露的质量控制, 最终确保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而监事会又对审计委员会有监督的职能, 如可在每年终了, 单独出具董事工作状况分析评估报告, 提交董事提名委员会和股东大会, 作为董事成员任职筛选的依据。董事会及管理层反馈职工意愿、劳动保护、政治工作的要求以及对全部董事、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监督等等, 都应该属于监事会的专门职责范围。

在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的分权制衡下, 努力构建一个包括政府司法监审机关、中国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等一系列监控主体在内的切实可行的监控系统, 是优化公司治理、弥补内部控制缺失、提高内部审计作用、加强外部审计独立性的有效措施。如何构建和执行, 还有待有识之士与相关部门的探讨、制定及实施。

参考文献

[1]谢德仁.审计委员会制度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创新.会计研究.2006.7.

[2]陈良忠.完善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几点措施.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4.

[3]杨忠莲, 杨振慧.独立董事与审计委员会执行效果研究——来自报表重述的证据.审计研究.2006.2.

[4]范和同.浅析中国公司监事会制度.山东省律师协会网站.2007.1.

[5]钱华.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关系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6.

[6]张城源.监事会制度与独立董事制度:究竟谁主沉浮.董事会.2007.11.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文下一篇:静态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