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表审计与内部审计(共12篇)
报表审计与内部审计 篇1
摘要:会计报表审计程序包括内部控制程序、符合性测试程序、实质性测试程序。内部控制程序的实现方式, 要通过结构要素、业务循环、账项控制了解内部控制。合并会计报表审计, 应制订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编制审计报告。
关键词:会计报表,审计,实现程序,实现方式,操作
会计报表审计程序按其目的不同可分为内部控制程序、符合性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由于每一种审计程序均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组织实施, 因此, 为完成各类审计程序所采用的不同方式之间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审计程序模式。从合并会计报表审计来看, 在规范其审计程序与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难点, 我国合并会计报表审计的实务操作还处在探索阶段, 应进行深入探讨。
1 会计报表审计程序及其实现方式
1.1 内部控制程序及其实现方式
在会计报表审计中, 审计人员为了确认会计报表可能发生的潜在重要错报的种类, 核定影响重要错报风险的因素, 应设计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审计程序, 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通过结构要素了解内部控制。二是通过业务循环了解内部控制。三是通过账项控制了解内部控制。三种方式各有特点:第一种方式不仅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了解比较充分, 而且能将对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价相结合。第二种方式能使审计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各业务循环的关键控制点上, 提高审计程序的效率, 也便于审计人员在以后的审计程序中按不同的业务循环采取不同的审计策略。这种方式对控制程序了解得比较充分, 而对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则容易忽略。第三种方式由于是围绕会计报表中每一项目所包含的会计认定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状况, 这种方式相对来讲比较简单明了, 易于操作。但由于内部控制中许多控制点会同时涉及若干会计报表项目, 这种方式容易引起工作重复、效率低下等问题。
1.2 符合性测试程序及其实现方式
符合性测试是在了解内部控制程序之后的可供选择的程序。审计人员在了解内部控制后, 只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执行符合性测试, 并且只有当信赖内部控制而减少的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大于符合性测试的工作量时, 符合性测试才是必要和经济的。
审计人员在执行符合性测试程序时, 按交易种类的有关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 即按照业务循环组织符合性测试工作, 一般被称为“符合性测试的业务循环法”;按照有关账项及其相关的控制安排符合性测试, 即按照会计报表中每一项目涉及的相关控制点进行符合性测试, 一般被称为“符合性测试的分项法”。
符合性测试采取哪一种方式应该由了解内部控制的不同方式来决定。如果采用第一种方式, 由于控制环境、会计系统一般是针对整个企业而很少直接涉及某一具体的会计认定, 所以对这两个要素的了解测试, 一般是把它们作为两个系统来进行, 而对于控制程序, 符合性测试的方法则取决于审计人员对其了解和描述的方式。至于了解内部控制的第二、第三种方式, 符合性测试的方式应该与之相匹配, 即:如果对内部控制按业务循环了解, 则符合性测试也应按业务循环来组织实施;如果对内部控制按账项控制了解, 则符合性测试也应该按“分项法”来组织实施。
1.3 实质性测试程序及其实现方式
实质性测试又称数据真实性测试。这种测试主要是通过对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交易、事项的检查来判断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公允。实质性测试程序既可按业务循环“分块”来组织进行, 也可按会计报表项目“分项”来组织进行。实质性测试如果是按业务循环“分块”来组织进行亦被称为“实质性测试的业务循环法”。实质性测试程序如果是按照会计报表项目“分项”来组织进行, 这种方法也被叫做“实质性测试的分项法”。
实质性测试的两种方式也各有特点:实质性测试按业务循环组织进行的优点是, 便于审计人员的合理分工, 将特定业务循环所涉及的会计报表项目分配给一个或数个审计人员, 使其能够对不同会计报表项目进行交叉复核, 可提高审计的效率与效果;而实质性测试按分项法组织进行, 与多数被审计单位账户设置体系及会计表格相吻合, 所以具有操作方便的优点, 但这种方式容易割裂经济业务的内在联系, 而这些不同的、有联系的会计项目的审计, 在实质性测试的方式下往往由不同的审计人员来完成。
2 合并会计报表审计计划的制订和审计程序的实施
2.1 制订审计计划
在制订审计计划时, 应当对合并会计报表编制的相关事项进行调查, 与客户进行沟通。主要包括: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范围;集团内公司间的股权关系;集团内公司交易的频率、性质及规模;母公司和子公司会计核算组织形式和会计政策;母公司和子公司适用的相关财务会计法规;子公司的行业性质及特殊的会计政策和税收政策;其他重要事项。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是指母公司应将其直接控制、间接控制、直接和间接控制。共同控制以及达到实质上控制的所有境内外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范围。但已关停并转或已宣告破产等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集团内公司股权关系是指集团内公司之间直接控制关系、间接控制关系、直接和间接控制关系以及共同控制关系, 尤其应注意的是集团内公司之间是否存在交叉控股、托管、承包等关系。如果存在, 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作特殊考虑。集团内公司之间交易的频率、性质及规模将会影响合并抵消分录的调整。另外, 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 母公司应统一母、子公司会计政策。如果政策不一致时, 母公司应对子公司政策作相应合理的调整, 以利于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在制订审计计划时, 应重点考虑:审计范围、重点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审计风险及重要性水平的评估、公司的审计策略、审计小组的组成和人员分工及其组织协调等因素。
2.2 实施审计程序
在实施合并会计报表审计程序时, 应当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 审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并在审计合并范围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基础上, 对被审计单位的合并工作底稿、抵消分录和其他合并资料进行重点审计。在审计策略上可以结合采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进行。另外, 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被审计单位合并范围的披露情况进行审计, 内容包括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和未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相关信息披露, 以及合并范围的变动及其影响是否适当地披露。除了对信息披露进行审计外, 注册会计师还应关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母、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决算口、会计期间和会计政策的一致性以及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等。当然, 在对上述问题实施审计程序的同时, 还应考虑到集团内公司之间的重大交易和未实现损益的抵消情况及其影响是否消除、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披露情况、子公司利润分配对合并损益的影响, 以及对合并会计报表产生影响的其他重大问题的披露, 应当采用适当的审计程序对上述问题进行审计。
报表审计与内部审计 篇2
审计师缺乏审计独立性不仅会影响审计质量,更会损害公众的利益。制约审计独立性的因素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入手分析主要有注册会计师执业素质不高、会计师事务所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多开拓非审计业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小、服务市场需求不足等。只有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让整个审计行业强大起来,才能做到真正的独立,并以公正的姿态面对各种利益冲突,为社会公众代言。
关键词:审计独立性,缺失的原因,措施
宜顺论文网
目录
一、审计对立性的相关概述„„„„„„„„„„„„„„„„„„„„„„„„„„„4
(一)审计独立性的含义„„„„„„„„„„„„„„„„„„„„„„„„„„4
(二)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意义„„„„„„„„„„„„„„„„„„„„„„„„4
(三)财务报表审计独立性现状分析„„„„„„„„„„„„„„„„„„„„„5
二、财务报表审计独立性缺失的原因„„„„„„„„„„„„„„„„„„„„„„„5
(一)内部原因„„„„„„„„„„„„„„„„„„„„„„„„„„„„„„5
(二)外部原因„„„„„„„„„„„„„„„„„„„„„„„„„„„„„„6
三、保持审计独立性的措施„„„„„„„„„„„„„„„„„„„„„„„„„„„7
(一)注重对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和培训„„„„„„„„„„„„„„„„„„7
(二)正确处理非审计业务的承接问题„„„„„„„„„„„„„„„„„„„„7
(三)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7
(四)健全法制和加强行业监管„„„„„„„„„„„„„„„„„„„„„„„7
四、总结„„„„„„„„„„„„„„„„„„„„„„„„„„„„„„„„„„„8
五、参考文献„„„„„„„„„„„„„„„„„„„„„„„„„„„„„„„„„9
论财务报表审计独立性的缺失与补救
引言
审计是由具备法定资质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活动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效益型进行审查和监督,进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责任,以此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扮演中间人的角色,是独立的第三者,必须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和业绩,其活动不应受到其他方面的干扰或干涉。然而,近些年来,国内外频发财务丑闻,无论是美国的“安然事件”还是我国的“银广夏”事件,无不暴露了审计师独立性的缺失,也让公众对审计人员产生了质疑,更是对审计报告的可信性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下审计独立性的缺失,又能通过哪些途径对审计独立性的缺失进行补救呢。本文将从内因外因两方面探寻当下审计独立性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宜顺论文网
补救措施。
一、审计独立性的相关概述
(一)审计独立性的含义
审计独立性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47年颁布的《审计暂行标准(The Tentative Statement of Auditing Standards)中。它提到:“独立性的含义相当于完全诚实、公正无私、无偏见、客观认识事实、不偏袒。”。①美国职业道德委员会主席Thomas.G.Higgings在1962年对审计独立性的概念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与概括,他认为:“注册会计师必须拥有的独立性,实际上有两种,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性,就是精神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时,应当不受个人或外界因素的约束、影响和干扰,保持客观且无私的精神态度。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必须与被审查企业或个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如不得拥有被审查企业股权或承担其高级职务,不能是企业的主要贷款人,资产受托人或与管理当局有亲属关系等等。②。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应该包括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而且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无形的、难以观察和度量的,而形式上的独立性则是有形的和可以观察的,形式上的独立性是实质上的独立性的载体和重要前提。
(二)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意义
毋庸置疑,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的立足之本,是审计的灵魂。没有独立性,审计将失去其权威性和存在的价值。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投资者根据专业审计人员对投资对象公司的财务报表作出的投资风险与收益分析做出是否投资的决定。审计人员如果缺乏独立性,与审计委托单位存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关系,只为委托单位谋求最大利益,或者受到外部信息的干扰和影响,丧失了独立的判断能力,最终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报告,就会严重损害公众的利益,审计也将失去其原有的作用。如我国的“银广厦”事件,涉事会计师事务所虽然没有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但是由于其审计态度随意,从主观上认为银广厦是高科技公司,就应当有高额利润;对于银广厦频繁披露的关于高科技方面的信息,都认为是真的;因为有众多的各级领导人的视察并合影留念,就相信银广厦真的底气充足。正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对审计独立性准则的执行存在重大疏忽与不力,才没有及时发现银广厦的财务舞弊问题。
(三)审计独立性的现状
自1999年底我国完成了会计事务所的脱钩改制以来,审计独立性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上也做了很多工作,审计独立性问题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资本的逐利本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其会千方百计拉拢和影响对其生存发展拥有话语权的会计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在各方面因素影响之下,独立性越来越难以把持,① 参见《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年05期,第149页,毕宇洪:《浅析财务报表审计的独立性》
② 参见《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年09期,第135页,张娟,《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分析——以安然事件为例》
宜顺论文网
审计独立性缺失的现象仍不乐观。近年来,从琼民源事件,到大庆联谊事件,到银广厦事件,我国的证券市场舞弊案频频发生,注册会计师因为审计失败而入狱的消息也不绝于耳,我国的审计可信度受到了社会公众的质疑。
二、财务报表审计独立性缺失的原因
审计独立性会对审计报告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分析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我国目前的审计环境下,影响其独立性的因素有很多,根据内外部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素质影响审计独立性。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素质包括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目前,我国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方面最大的缺陷是知识结构不平衡,具体表现在在专业知识如会计、审计方面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而在其他方面的知识水平偏低③。例如,让一个不懂外贸知识的人去审计某一进出口公司的会计资料,他不可能知道该公司整个账务处理过程的漏洞和薄弱点在哪里。在银广厦事件中,会计师事务所委派非注册会计师担任审计项目负责人,审计人员普遍缺乏外贸业务知识,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严重违反《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3号——审计计划》的相关要求。在职业道德方面,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时间不长,被审计单位缺乏法律诉讼意识,许多审计人员屈从客户和上级等方面的压力发表虚假报告;注册会计师为谋求个人私利而丧失审计独立性也是常有的事情。
2、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会计师事务所通过拓展业务范围,如增加非鉴证业务来增加收入。非鉴证业务即鉴证业务之外的服务,比如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代编财务信息等。许多中小型事务所提供会计服务,包括编制会计报表、处理工资单等。高额的非审计服务收入可能导致事务所对客户形成财务依赖,进而导致注册跨及时在客户发生意见分歧时放弃原则。同时,非审计业务的管理顾问性质可能将注册会计师置于企业的管理位置,而处于管理位置的注册会计师可能难以客观地评价与判断企业业务活动和交易性质,从而使其丧失独立性。震惊全球的安然公司的轰然倒塌就是由于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审计的人员在对于安然公司的审计工作中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按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除了为安然公司提供审计服务外,还向安然公司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并且服务费用占总费用的一般以上。如此高昂的非审计业务收入导致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继续保有这些业务而甘愿牺牲自己的公正立场。
(二)外部原因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于主要是在经济利益上遭受损害的投资者而言,对违法者民事责任的追究最能实现其渴望获得补偿的心理;对于因追逐经济利益而放弃独立性的注册会计师而言,从经济利益上对其惩处才能真正罚到痛处。但是在我国,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因为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意见而被起诉的案例非常少 ③ 参见《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9年9月第22卷第5期,第90页,李中鲲、韩岩:《审计独立性缺失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分析》
宜顺论文网
见。这是由于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投资者对事务所提出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民事赔偿条款可操作性差,法院或以“法律不适用”的理由驳回,或者对注册会计师的经济处罚远小于其给社会公众造成的损失。审计师的诉讼风险相对较小,在经济利益诱导下,注册会计师最终会选择与企业“合谋”,丧失审计独立性。再加上投资者的维权意识淡薄,即使被不实的审计报告误导,也自认倒霉,而不会想到用法律武器来替自己讨要说法,甚至是根本没有相应的法律武器。而在国外,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意见,帮助被审计单位隐瞒真实的财务信息,从而导致投资者蒙受损失,投资者就会起诉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并获得相应的赔偿。安然事件中的安达信事务所就是因为被要求赔偿投资者约7.5亿美元而最终宣告破产。所以,不健全的法律法规会对审计独立性产生影响。
2、事务所的规模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大小不一。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的事务所拥有的客户资源较多,它们能够更好地抵制客户的不合理要求,而不用担心失去这一个客户将对事务所的经济收益造成影响。它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声誉而更乐于出具客观、真实的审计意见。而规模偏小的事务所面对的同行竞争更加激烈,它们为了多留住一个客户,可能会通过竞相压低收费、发起回扣竞争,甚至是出卖审计意见,降低审计标准,减少审计程序或者迎合被审计单位的不合法要求,出具不客观、不真实的审计意见,损害公众的利益。
3、高质量审计服务需求不足。市场需求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对审计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在我国,从注册会计师行业多年发展的过程来看,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市场中各信息的使用者,而是政府;不是处于因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而是处于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的需要。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发展的这种特定背景导致在我国多数会计报表使用者并不真正关心审计行业的执业质量。由于对高审计质量的审计服务需求不足,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将会缺乏提高执业质量的动力。绝大多数企业聘请注册会计师不是处于自身改善经营管理的需要,而是应付政府部门的要求,将注册会计师服务看成是“过关”的一道程序性工作。
三、保持审计独立性的措施
审计独立性的缺失必然影响审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在探讨保持审计独立性的措施上,应因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寻找有效的途径。
(一)注重对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和培训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教育和培训,一方面巩固自己所掌握的会计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强化对现代高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④尤其是在当前这个知识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一些企业的造价行为形式更加多样化和技术化。所以注册会计师必须要掌握和了解这些高新技术,从而查出企业的违法行为。另外,还应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 ④ 参见《现代商业》,2012年第11期,第192页,姜彦,《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探索与思考》
宜顺论文网
水平与保持独立性是紧密相关的,所有独立性的缺失都与缺少职业道德有关。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性的内在动力,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才能自觉抵制利益关系人的压力,保持独立,公正、客观对待各方利益关系人。因此,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应常抓不懈。
(二)正确处理非审计业务的承接问题
当前,会计师事务所为求生存发展,增加了非审计业务。事务所应了解各种非审计业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程度。对于那些严重影响审计独立性的非审计业务要坚决予以抵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非审计业务都会对审计独立性造成损害。非审计业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是把“双刃剑”,在对审计独立性产生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会有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在事务所提供审计业务的同时,如果能增加一些不影响审计独立性的非审计业务,会让客户感到会计师事务区别与其他事务所的价值,从而让客户对事务所产生依赖,这样不但可以削弱非审计业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程度,,而且能增加事务所的谈判主动性。
(三)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
由于历史因素,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普遍偏小、数量多,竞争力差。当事务所的规模相对较大时,可以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一方面可以增强与客户谈判的主动性,抵制来自于客户的压力,从而维护审计师的独立性,另一方,可以提高事务所的竞争能力,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事务所的收入。因此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地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比如购买合并或者是业务扩充等方法,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向大型的规模发展;二是将现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成为有限责任合作型会计师事务所,改变其原有的组织形式。三要从根本上做好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改革和编制,加强其法律承担责任。⑤
(四)健全法制和加强行业监管
确保审计师在审计工作中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就需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审计师的法律责任,增加审计师出具不真实审计意见的风险成本。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追求经济利益的矛盾将比过去更加复杂和激烈,所以,建立并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用以规范各种经济行为,调整国家、企业界、个人三方利益,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有了健全的法律法规,并通过严格执法,就可以防止和处理经济生活中的不轨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从而为防止审计信息失真提供一定的保证。同时对广大投资者也要增强相关的法律维权意识,在遇到由于审计师没有保持应有独立性而没有及时报告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问题时,广大投资者应及时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总结
独立性对于审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违背独立性势必对审计师造成毁灭性的 ⑤ 参见《现代商业》,2012年第11期,第192页,姜彦,《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探索与思考》
宜顺论文网
影响。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审计独立性必然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利益和压力的影响。归纳起来,审计独立性缺失主要受来自内部和来自外部两方面的双重影响。来自内部的影响主要是注册会计师执业素质不高和会计师事务所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多开拓非审计业务的影响;来自外部的影响主要有三个:一是由于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二是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小,内部管理混乱,在审计市场中缺乏主动性。三是市场对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需求不足。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如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和培训、正确处理非审计业务的承接问题、相应扩大事务所的规模、健全法制和加强行业监管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审计的独立性,保证审计工作的高品质。
五、参考文献
[1]黄晓波、王锐、王晓凉:《基于审计市场需求视角的审计独立性缺失分析》,《财会通讯》,2009年第06期 [2]李中鲲、韩岩:《审计独立性缺失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分析》,《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9年9月第22卷第5期 [3]李宪智、王晓艳:《谈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独立性和职业谨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年12期 [4]隋文静:《影响我国审计独立性的因素-从审计收费角度浅析》,《东方企业文宜顺论文网
化》,2013年01期 [5]姜彦:《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探索与思考》,《现代商业》,2012年11期
[6]王佳:《财务报表审计独立性原则探析》,《经济视野》,2013年第02期 [7]李春红:《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审计职业判断及质量提高》,《北方经贸》,2011年07期 [8]王仁平:《对财务报表审计中舞弊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年06期 [9]毕宇洪:《浅析财务报表审计的独立性》,《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年05期
[10]李雪、王欣媛、许一婷:《浅析加强社会审计独立性的对策》,《财务与会计》,2012年07期
银行会计报表审计经验与体会 篇3
【关键词】银行;会计报表;审计;要点;经验体会
一、会计报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报表的审计在监管方面力度不足
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银行会计报表的审计出来部分进行抽查的形式外,一般都忽略了对设计报告的核查,由此造成监管不严,监管制度不够健全的现象。银行会计报表的设计主要还是依靠审计部门的自我约束和行业道德操守以及来自同行业的监督。由此又造成很多审计黑幕,其后果往往带来更大更多的损失,这种违规的风险造成受益的不平等和不对称的状况,因监管力度的不足,导致了行业市场的混乱。
2.会计报表的审计在过程中流于形式
因为会计报表的报出总是集中在同一时间范围内,所以当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进行会计报表的审计效果往往并不突出,也难以取得良好的实效,在短时间、广范围的审计程序中,审计人员只好选择流于形式的方式简化工作量和任务量。例如在应收款项的来往环节中往往存在很多隐藏性的问题,又由于受到时间、人力等问题的限制,审计人员也不可能亲自对应收款项的往来进行逐一审计,由此就在审计过程中偷工减料,浮于形式。
3.会计报表的审计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做到自始至终不受外来的因素影响,难以做到绝对的客观公正,即是在审计中难以做到所谓的“独立性”。很多情况下审计人员往往为利益所驱动,在利益的驱使下造成违反职业操守、违背行业道德的后果,这就导致了独立性的缺失,破坏了银行审计的客观、公正。
二、银行会计报表审计的重要性水平分析
由于银行所经营产品的特殊性,导致其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所以,审计人员在对银行业务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银行审计业务的特殊性,合理地确定其重要性水平。例如,在对银行会计报表审计过程中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就是银行的不同风险资产权数问题,通常情况下,银行的风险权数为100%时其重要性水平最高;其次是审计银行在中央银行中的存放款项,存放款项越多,其重要性水平越高;再次是银行库存中的现金流量,这也是衡量银行审计的重要性水平的一大重要因素。由于银行对现金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内部监管措施以及现金本身的敏感性特征,使得审计出现的差错率大大降低,所以,银行采取抽样调查的形式即可对现金进行有效的监管。若要降低审计成本、减少审计费用就要采用审查记账簿的形式也能得到可靠的审计结果。银行审计关乎银行的资金流动情况、关乎国计民生,不论多么细小的差错,多么细微的误差都有可能铸成大错,所以,必须防微杜渐,避免因小失大,并通过审计及时发现和更正错误。
三、银行会计报表审计中应当注意的要点
1.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审计
银行的生死存亡离不开银行资产质量的状况,资产质量是一个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银行的命脉和血液。所以说,审计人员在对银行进行监察时少不了对资金质量的关注,才能以此确保银行的正常运转和经营。其中,以贷款质量为核心,要保证贷款质量的安全性、合理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保证对其进行严格有效的评价和分析,保证以科学合理的检测系统进行审计实践从而保证银行资产质量的高品质。
2.对呆账准备金提取的关注
在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呆账是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之一,也是银行日常经营当中存在的正常经济现象。所以,审计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态度对待呆账现象,也不能听之任之影响银行的日常业务经营和后续的业务操作。因此,应当将呆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控制好呆账准备金的数额,针对银行的业务水平,合理安排呆账准备金的多少以确保其在银行能承受的风险范围之内,由此保证银行的风险指数控制在合理的评价指标之内。
3.对银行收入的确认的关注
银行的业务经营状况和收支状况往往都是通过引得收入来反应和体现的,银行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银行经营的倒影,影射出银行的实际的盈亏状况。银行的收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银行在某一时期或某一年度的业务经营情况,能够真实具体地表现银行某一时期的利润和收支状况,并且对利润的获得产生非同一般的影响。所以,审计人员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银行的收入情况,运用科学的视角和职业判断审计银行的收入情况,而不要因循守旧、不知变通,从而影响了银行的利润获取。
4.对银行负债的合规性的关注
银行负债的绝大部分款项都是来自于社会负债,其中存款是最值得关注和最需要关注的项目。针对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和银行业务全球化的特点,银行应该在对待大额的存款业务方面,将其负债的构成特点作为依据,充分了解负债的结构和比重,以确保银行支付存款能力的高低。
综上所述,银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作为银行最为常见和基础的业务,能够有效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维持银行的正常经营状况,保持经融市场的持续稳定和繁荣。
参考文献:
[1]贾惠玲:《银行会计报表审计要点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2012年14期.
[2]王金华:《会计报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期刊论文《商业研究》,2014年3期.
[3]闫国华:《银行审计技术方法浅析》,期刊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与科 技》,2011年7期.
作者简介:
报表审计与内部审计 篇4
一、舞弊审计的再认识
(一)舞弊的定义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2002年颁布的《审计准则第99号———考虑财务报告中的舞弊》中对舞弊的解释是:“舞弊是一种有意掩藏事实的故意行为。”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1993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指出:“舞弊包含一系列故意的非法的欺骗和违法行为,通常是由一个组织内部或外部的人员进行财务舞弊。”
为了能够更深层次明确舞弊的含义,本文将舞弊与错误、舞弊与欺诈进行比较研究。错误与舞弊二者之间最大不同之处在于,错误的行为主体没有特定目的,在一般情况下是指遗漏或者误述财务报表中涉及金额部分以及报表中应该披露的内容,例如通过非法途径谋取个人利益,这种行为容易被发现,是一种过失行为,一般不会造成很大损失。反之,舞弊的行为主体拥有非法谋取个人利益的特定企图,通过粉饰、伪造、伪装等一些非法手段,表现得容易隐藏不易被发现,是一种不法行为,使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蒙受巨大损失。欺诈与舞弊二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欺诈是一种故意欺骗行为,以坑害他人为目的,欺诈发生在企业或企业外部,如受托欺诈、投资欺诈、客户欺诈、卖方欺诈等。由此可知,舞弊的发生更加局限,不如欺诈的范围广。通常而言,舞弊行为包含在欺诈之中,舞弊是一种故意欺骗行为,仅发生于公司内部,如职员欺诈或者提供不实的财务报告等。
(二)舞弊审计的审计程序
(1)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人员与上市公司之间经常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为减轻信息的不对称,审计人员初步要大致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概况,通过对企业的全面调查,充分了解内部控制系统、信息和通信系统,完成所有的准备调查程序,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安排,以此来预先判断企业发生舞弊的可能性。
(2)制定审计计划。根据初步测量出的舞弊风险大小情况制定出舞弊审计的计划,考虑约定的审计内容,综合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分布等,量身定做最适合当前被审计单位的总体审计计划目标和详细的审计步骤。受环境条件的意外变化以及在审计程序实施中能否获得充分的证据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审计计划工作会贯穿整个审计业务的始终,是一个漫长的不断进行更新完善的过程,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在制定了审计计划后,就应该严格遵照执行,才可规避某些审计风险。
(3)加深了解客户并分析经营风险。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财务资料的真实与否与经营风险有着直接的关系,但经营风险衍生的严重结果事实上会使财务报告内容发生改变。审计人员通过对公司业务经营情况的分析,不但可以准确地评估操作风险的大小,而且可以帮助财务数据的合理预期,如同等行业或类似行业的分析预期来自于对竞争者的分析,纵向的预期基于数据的分析。
(4)进行舞弊风险评估。通常情况下,公司职员如果在道德品质上不够高尚正直,所处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对其造成很大压力,此时若恰逢舞弊机会,在实施舞弊审计的过程中就会承受很大风险。因此,在舞弊审计的准备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当对内部控制的评价系统进行审查,但也要注意舞弊暴露,尤其应注意会增加审计风险的情况,考虑舞弊风险因素。
(5)进行控制测试。控制测试指的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测试,是为了证明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适当且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控制系统程序所进行的审计程序。为了取得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审计证据,审计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应当准确判断出企业是否真正存在这项制度,被审计单位在运营过程中能否完全贯彻执行。
(6)应用实质性审计程序。在对企业评估过程中,如发现重大舞弊情形,则需应用到实质性审计程序,用以发现企业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审计人员应该警惕舞弊存在的一切微小可能性,通过自身的职业判断和丰富的执业经历,借助审计资料的作用发现舞弊迹象。
(7)与公司管理部门沟通。舞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员工层舞弊,二是管理层舞弊。与员工舞弊的方法比较,管理层舞弊更加复杂隐蔽以致难以发现,不但影响了公司利益也损害了公司名誉。管理层舞弊之所以高频率的发生也是因为管理层处在公司的高端地位,拥有相当大的权利,借此逾越了一些内部控制系统。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加强与公司监管部门的沟通对于控制舞弊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舞弊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 目前舞弊审计是反腐倡廉活动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舞弊行为者通过巧妙地利用职务之便,或者骗取了领导的信任、认同并授权行为人的舞弊行为。账务舞弊的行为者大多数是“圈内人”,凭借幕后的策划支持进行会计舞弊,因此舞弊审计行为与反腐倡廉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对当下贪官污吏的有效整治与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2)舞弊行为人对舞弊所产生的后果负有完全责任或部分责任。舞弊行为人故意实施舞弊,精心部署舞弊的金额与手段,即舞弊行为人在明知舞弊行为后果的情况下依旧进行账务舞弊,没有避免错误行为,因而舞弊行为人必须对舞弊所引发的结果负全部责任。
(3)审计过程要步步深入,综合搜集分析各方面信息。舞弊为国家明文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所不容,任何舞弊活动都是不法行为,是行为人极力隐藏的秘密,需要审计师认真检查、甄别,层层深入了解和综合搜索信息以发现其内部的真实情况。
(4)善于从相关人员的语言和行动中发现线索。舞弊行为人在心理上有弱点,虽然通过舞弊得到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但与此同时也埋藏了一份隐患和威胁。审计人员工作的展开必定会牵动舞弊者敏感的神经,引起其不安和恐惧。随着审计人员检查的重点逐步指向有关违法乱纪的事实,行为人必然会做出反应,此时审计人员应该从公司员工的异常变化中挖掘到有价值的线索。
二、舞弊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审计程序的差异分析
(一)审计依据及标准不同会计报表审计以国家公认会计准则和国家审计准则作为执行标准,审计人员侧重于调查会计经营活动中偏离会计和审计准则的特殊业务活动;而在舞弊审计程序中注册会计师更加关注的是舞弊行为人的舞弊原因,舞弊方法与过程及对内部控制环节的薄弱性调查等理论,而在国外的注册会计师执行标准是审计机构组织专门为舞弊调查商定的审计准则,比如美国的预防会计报表舞弊委员会就规定了针对存在舞弊行为的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标准,舞弊审计程序要根据舞弊风险评估的结果及时进行更改,需要对舞弊审计程序的方向进行更改,才能使舞弊审计程序的实施更加严格有效。
(二)审计目的及关注点不同财务报表审计主要关注财务报表及其相关会计凭证记录中信息的遗漏表述或重大错报。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审计程序离不开现行会计法规中的业务标准,并且注册会计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对管理当局提出建议,目的是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而舞弊审计是一种发现性的冒险活动。舞弊审计的目的是调查并揭露管理层或员工层的舞弊行为,即会计记录故意扭曲或者违反法规侵占公司资产,确立舞弊行为为公司带来的损失和波及范围,其更加侧重于对特殊的、异常的事项以及存在危险可能的事项调查,并倾向于关注比较隐蔽的或公司未对外开放的事项、会计环境及业务,舞弊审计程序的设计、执行和改动都以披露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舞弊行为导向。因此,舞弊审计通常会核查与本期经营活动相关的前期、后期的各阶段会计业务,而财务报表审计只关注于当期会计业务。
舞弊审计程序更关注审计计划阶段、对委托公司及其业务环境的了解判断程序和分析性复核程序,而财务报表审计程序更关注于控制性测试程序、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程序与期末余额测试程序。
(三)对审计重要性原则认识不同对财务报表审计而言,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漏报或错报的所占比例是指所执行的审计重要性原则,而比例大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营方针或决定产生影响。在审计计划制定过程中,通过评价审计的重要性水平,实质性测试可接受范围内的差错可以确定。在舞弊审计过程中,一旦发现舞弊行为,无论程度是否严重,都被认为需要加以重视。如一些大型企业,旗下资产上亿元,审查出十万元的资产不实,尽管只占总资产的千分之一,但这十万元是某会计人员通过非法途径挪用的,因此必须及时查处,关注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否则舞弊造成的损失会产生不良后果。
(四)审计成本确立原则不同普通的财务报表审计一般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即审计人员或注册会计师从被审计单位取得审计资料后,要注意成本与效益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如果审计师经过了正常的审计步骤后,依旧难以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资料,注册会计师则可出具持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但对舞弊审计而言,其每个程序都要遵循审计准则规定,不能靠臆测去假设与舞弊相关的业务。一旦发现关于舞弊的行为,必须从期初一切可疑事项查起,整理出业务的来龙去脉,即便获取证据的过程将很大程度地提高相关审计舞弊行为的成本。
(五)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不同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人员通常在通过专业阶段学习或获得相关资格考试证书后即被批准从事审计类型工作,而且认真实施按审计准则所规定的审计程序等,从而合理规避工作风险及减轻审计责任。而成为合格的舞弊审计师前提是曾经担任过普通型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有着丰富的审计经验,在某一特殊领域如国家法令法规、税法准则、企业管理等方面有特长,拥有超凡的怀疑假设精神与职业判断水平。只有职业极为特殊的人员才能发现并审查经过有意更改或残缺不全的会计资料,从而实施繁琐的舞弊调查程序。
(六)审计方法不同普通财务报表审计的顺序是第一步编制审计计划,之后测试被审计单位的内控水平并进行评估,在评估水平基础上确立实施审计程序的审计方法,一般均为抽样调查方法,在使用适当的方式获得审计证据后编制工作底稿,最后阶段提出审计建议并出具报告。制定审计计划在舞弊审计中也是重要的一个步骤,但它不是最初实施的程序。舞弊调查人员在初步阶段首先进行盘查,采用种种特定的审计调查方法,通过对已发现的舞弊行为分析评估舞弊风险大小,再针对性地安排相关审计工作,实施审计程序。
(七)审计证据来源及特征不同在财务报表的审计过程中获取的证据大部分是财务报表的数据资料。不同于财务报表审计,舞弊审计的证据获取不局限于财务数据,还包括公司公共文件审查内容、公司内部文件审查内容和会见当事人的访谈记录等。大多数财务报表审计搜集的审计证据是肯定性的,注册会计师更加信服准确性大、有说服力的证据。而在舞弊审计中注册会计师搜集的证据是否定性的,即试图证明某一会计报表项目中存在舞弊,注册会计师应保证自己所做出的审计结论证据充分,以免失去职业信誉。
三、舞弊审计程序完善对策
(一)关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具有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至关重要,使得职务分工合理、职位互不相容。审计师应对公司内部职员以及董事会有明确和全面的了解。审计师也必须对内部审计机制不规范的公司严格审查,加深警惕性。结合我国国情考虑成立企业内部审计委员会,邀请具有资深审计资格的审计人员参加,根据最新审计准则定期对其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使其独立工作,不受外界扰乱,并按时对公司全体股东作出总结性报告。
(二)测试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人员凭借职业判断水平和执业经验,制定出使审计风险降低到较低水平的测试程序。测试程序与经营活动准则和会计估计,并且与经营活动记录的会计凭证是紧密相连的。在审计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利的经济条件,比如客户对审计人员的态度:不坦白、故意针对、激动亢奋和不合作。这些风险条件中最不利的是客户的不坦白,过分重视任务指标为其次。
(三)深入了解被审计企业及其环境新审计准则要求审计师必须深入掌握被审计单位整体情况,并根据了解到的环境情况估计出形成错误报告的可能性。在审计风险等式中,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因为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是既定的,审计风险主要取决于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为了确定审计领域、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必须对被审计单位深入了解,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环境、生产经营等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不断降低审计风险。
(四)扩大实地调查程序注册会计师为了发现舞弊行为,经常通过实施实地调查程序寻找到有价值的证据,可以从企业内部、外部两方面展开实地调查:注册会计师应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现场,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询问调查,如材料采购员、货品销售员、仓库保管员、车间生产工人等,在此过程中获得有关生产经营方面的实际情况,即可察觉管理层的治理漏洞和业务经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果内部调查获得的证据不够充分与适当,注册会计师还应该展开对企业外部的审核和观察,如对供销商、消费者、代理商以及关联企业的核查。在外勤审计中,注册会计师要达成内查外调的审查工作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才能让审计工作不受到阻碍,顺利进行。
(五)保持审计人员应有的职业谨慎在实际工作中舞弊的现象频发,形式也变换多样,审计方法复杂且具有一定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应当保持自身应有的职业谨慎。当出现舞弊涉及管理层的多重级别时,例如共谋、不遵守内控规定等等,审计人员只有事先假设,才有可能从多方面、多角度检查和评价被查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合理性,也才有可能及时、准确地捕捉舞弊线索。审计人员在进行舞弊审计时,应该着眼于特殊的、不正常的会计违规事项。拥有充分的职业怀疑精神无疑是舞弊审计人员最重要的素质要求。
(六)合理承担审计责任、规避审计风险实际审计工作中不可避免存在期望差距,即在社会要求和审计人员实际的工作能力之间会有一定出入,但如果审计人员严格遵守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自身从事的审计工作抱有严谨的态度,规范实施的审计程序,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检查出存在于财务报表中的重大舞弊。审计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对含有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进行判断识别。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审计人员合理的承担审计责任并不是指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适当的审计责任对审计人员施加的压力也有利于督促其对审计职责的认真履行。如果审计人员发现的舞弊行为涉及到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审计人员就应当需要先确定其与财务报告是否有直接影响,影响是否重大,再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或建议客户寻求法律支持。在审计过程中如果无法规避审计风险,不能确定错报大小,就应该果断退出审计。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舞弊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程序差异问题,旨在探讨基于财务报表审计基础下有关舞弊审计程序的基础理论及其对策,期望有助于完善我国舞弊审计制度,有利于舞弊审计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运用,有助于寻求舞弊审计程序相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报表审计与内部审计 篇5
2.审计单位债权明细表,主要包括对方单位名称、地址、邮编、联系人、发生日期、账面余额等。
3.山西公司注册存货盘点表、固定资产盘点表(按账面余额)及科目明细表,其中往来账款分别按三位法人代表任职期间列示。
4.企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国税、地税)组织机构代码证等有关证件的复印件。
5.企业章程、财务制度、董事会决议复印件。
6.历年审计报告、评估报告、验资报告、原始入资有关凭证复印件。
7.被审计单位有关法律诉讼的说明(事件原因、时间、诉讼单位、标底金额、上诉法院、是否结案等)。
8.各有关减名税批准文件复印件,
备考资料
9.清产核资明细表。
10.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证、车辆行驶证、国有资产登记证等有关产权证明文件复印件。
11.借款合同、抵押合同、担保合同、房租协议主要经济业务等有关合同协议复印件。
12.出库未入账明细表及相关出库单;入库未入账明细表及相关订货合同、入库单。
13.投资协议、被投资单位名称、投资金额、投资比例、被投资方审计报告及报表(截至审计
基准日的审计期限内的各年报表)。
14.山西会计服务提供关联方名称的清单。
15.声明有无分支机构。
16.被审计单位账外有关资料。
17.有关法律诉讼文件、或有资产、或有负债情况。
报表审计与内部审计 篇6
(一)财务审计报告意见
《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就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形成审计意见。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发表财务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主要工作,根据2009年至2014年财务审计意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比例占总审计意见的90%以上,且数量在逐步增加,绝对数量从2009年1656份增加为2014年2569份主要是由于随着相关部门的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增大,促使上市公司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也提高了其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数量随之增加。非标准审计意见除了2012年有所增加之外,基本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占非标意见的绝对比例,说明审计师更倾向于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一方面反映了审计师的谨慎态度,另一方面反映了审计师更愿意出具较轻的带强调事项段审计意见来替代出具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2009年至2014年审计师没有出具过否定意见,说明上市公司还没有较明显的会计政策运用的不合理与明显的舞弊行为,但是无法表示意见的数量绝对值没有下降,说明外部审计遇到的无法出具审计意见的事项在不断的变化,也说明整个审计工作的开展遇到一些新问题。
(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要求,审计师应当就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发表审计意见。如果审计师根据收集的审计证据得出结论认为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或者难以就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那么审计师应当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审计意见。由于2009年和2010年没有强制要求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2009年和2010年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叫做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根据2009年至2014年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五年公开披露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数逐年上升,从2009年的627家逐年上升为2070家比例呈现直线上升趋势,这与我国政策要求的逐步分批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要求有关,但是也反映了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视程度在逐步的增加。其中,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数量仍呈现绝对比例,占97%以上。但是,我们发现,随着内部控制披露的不断成熟,标准无保留意见比例在不断的下降,从2009年的99.06%下降为2014年的95.94%,说明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评价越来越严格,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与不足予以充分披露。与此同时,不仅非标准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绝对数量在逐步增加,从2009年的3份上升为2014年的82份而且非标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比例也从2009年的0.48%上升为2014年的4.06%。在内部控制审计的非标意见中,审计师更加倾向于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其数量占非标意见的绝对比例。这是由于审计师在评判内部控制评价中,更愿意采用强调事项段来提醒使用者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效果,这种方式既能够保持足够的严谨性,也不至于使公司难以接受。在非标意见中,审计师出具的否定意见仅次于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由于内部控制的评价本身不存在无法获取审计证据的情况,出具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情况很少,如果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可以直接对其持否定意见。从数据中可以看出,2014年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否定意见21份比2012年的4份曾加18份说明审计师对内部控制评价标准越来越严格。
(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分析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要求管理层根据公司切实情况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进行评价,发表书面评价意见并以报告形式出具的一种书面文件。可以认为,2009年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开始规范化,随着近几年职能部门对公司内部控制评价要求的不断深入。整体来说,2009年至2014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从简单公布披露数量到详细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类型,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有了质的飞跃。2009年至2014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披露总数从2009年的1108家上升2014年的2586家,披露比例从62.85%上升为98.29%,上升了35.44%,披露比例直线上升,而未披露公司数越来越少,除去连续亏损,重组等特殊事项以外,绝大多数公司都能够完全按照《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要求,进行强制披露。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一是随着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逐步完善,上市公司能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要求,公开披露内部控制运行效果,也不断的促使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控制运行的合理性。二是由于2009年月1日才开始执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2009年至2014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经历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这也说明了国家政策的强制要求对上市公司有了威慑作用,但是我们还发现,到2014年,还是有45家上市公司未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排除一些重组、兼并等客观原因以外,还没有完全达到100%的披露。
二、财务审计意见、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比较分析
(一)财务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比较分析
1.审计目标的不同,导致出具审计意见的标准不同。国际审计准则ISA 200第2条规定,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适用的财务报告框架编制发表意见;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独立审计人员的职责和职能”第1段明确规定:财务报表审计的一般目标是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反映了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可以看出,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在于对财务信息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发表审计意见。同时,ISA 700“整套一般目的财务报表的独立审计人员报告”第6条强调,审计意见用词必须包含“给出真实公允印象”或“公允反映”。所以,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发表,主要是对“公允性”进行评价,审计的标准的重点放在“重大错报”上。然而,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目标有所不同。PCAOB在AS5第3段规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由此可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有效性”。PCAOB在AS5第3段同时进行了说明,如果存在重大漏洞,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无效的。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计划并执行审计,以取得在管理层评估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的证据。由此可见,判断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是“重大缺陷”。正是由于财务报表审计目标体现为“公允性”,而内部控制审计目标体现为“有效性”,所以导致审计的标准从关注“重大错报”到“重大缺陷”。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出具依据公允性,对财务信息的重大错报进行程度分类,从而出具相应的审计意见。而内部控制审计通过对有效性的判断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程度,从而反映内部控制的运行状况。所以导致其审计意见的内涵有较大差别。值的注意的是,当审计师认为内部控制有效时,财务报表审计中也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从而开展风险评估程序。这种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有所重叠,但是财务报表审计并不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这也说明,二者虽然存在在审计目标以及标准中存在差异,但是在具体审计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交叉,不能把两者明确的分开。
2.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不一致,导致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差异。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划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以及无法表示意见。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只有四种,分别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否定意见以及无法表示意见,比财务报表审计少了一个保留意见。注册会计师不能出具“保留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主要是因为内部控制审计在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时,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从而难以评估,因此不能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过于乐观的评价,否则会增加审计风险。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审计指引中明确规定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中没有保留意见类型。由于财务审计开展得较早,且实践过程较为成熟,相对于刚刚强制实施不久的内部控制审计,由于相关规定的贯彻与实施的不同,也成为了审计师在出具财务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区别。
(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论的比较分析
1.评价范围以及对象有所不同。内部控制自评结论是针对企业所有内部控制运行进行的评价,关注公司的管理层、人力资源部门、销售与采购部门、财务部门等一系列流程部门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状况。而内部控制审计的对象则是企业财务报告层次的内部控制,侧重于对外报告范围内的内部控制运行状况,由于自评报告针对的是企业所有的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审计针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同时如果审计师注意到企业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也需要在审计报告中予以说明。虽然两者都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评价范围要比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广泛,其本身还是通过评价过程来完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提高内部控制运行效果。
2.评价主体的不同导致评价结论的不一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主体为公司的董事会,由董事会根据内部控制运行状况出具评价结论,一般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种。随着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改善,如果认为自身内部控制存在着缺陷,《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也要求董事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内容,使内部控制评价更加细化。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是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判断,主体为外部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由聘请的审计师出具相应的审计意见,根据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程度,从而出具四种类型的审计意见。不同类型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判断标准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和审计范围是否受到限制。内部控制自评结论类型包括有效和无效两种情况,判断标准是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根据评价指引的规定,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论是对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的判断,对不存在重大缺陷的情形,出具评价期末内部控制有效的结论;而对存在重大缺陷的情形,不得作出内部控制有效的结论,并需描述该重大缺陷的性质及其对实现相关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以及可能给公司未来生产经营带来相关风险。
报表审计与内部审计 篇7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五条规定, 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 也可以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 (下称“整合审计”) 。我国对内部控制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关系以及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关系的研究文献主要观点如下。
1 内部控制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关系
吴文军[1] (2001) 对内部控制审核与传统的会计报表审计之间的关系作出论述:独立审计的业务范围从会计报表鉴证拓展到内部控制报告鉴证的根本原因是经营管理责任的演化;内部控制审核是对过程的鉴证, 而会计报表审计是对结果的鉴证, 因此在报告理论上, 内部控制审核必然会对会计报表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肖强[2] (2003) 论述了内部控制评审在审计中的作用在于:评审内部控制有助于确定合理的审计程序, 提高审计效率;评审内部控制, 可以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审计程序的实施程度, 即确定审计人员的工作方法、抽查重点及审计范围等;健全的内部控制, 可以保证审计测试的质量。
张龙平、朱锦余[3] (2002) 认为, 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审核报告是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一项新业务, 介绍了内部控制审核与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研评的关系。
袁文龙[4] (2007) 认为,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控测试, 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有5点:一是理论范围相同, 均是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二是实施的基本程序相同, 均包括对相关内部控制的了解、测试和评价;三是所使用的方法相同, 均可采用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执行等方法了解和测试相关内部控制;四是两者的执行者可以是同一会计师事务所的同一注册会计师;五是两者的结论可相互利用, 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两者主要区别有4点:一是目的不同,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是对被评价单位与会计报告相关的内控有效性发表意见;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测试的目的是在了解、测试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的基础上, 评估其控制风险, 再根据控制风险评估结果修订审计计划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进而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二是实际范围不同,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实际范围是被评价单位与会计报告相关的所有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测试的范围分为了解范围和测试范围, 其了解范围主要是所有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 测试范围是了解、初评后确定拟依赖的相关内部控制;后者的实际范围可能比前者小得多。三是对内控有效性评价结论的准确程度要求不同, 由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要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直接发表评价意见, 因而要求评价结论有较高程度的保证水平;由于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只是规划实质性测试的重要依据, 因而对其有效性的评价可不要求很准确, 如对其有效性可作保守评价, 仅给予极低的信赖度, 这样只增加了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 会影响审计效率, 一般不会影响审计效果, 但要防止对其有效性作出过于乐观的评价, 否则会增加审计风险。四是测试数量不同, 由于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结论准确程度要求不同, 因而要求的测试范围和数量也不同, 因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需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作出积极的、较高程度的保证, 需要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审核结论, 因此需要实施较多的测试。
孙银刚[5] (2008) 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根据审计的范围、重点及方法, 既可以作为独立的审计项目组织实施, 也可以作为实施其他审计活动的一个程序或流程, 以便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减少审计风险。
2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关系
毛敏[6] (2006) 通过对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借鉴, 指出PCAOB的AS2设计了综合审计模式。综合审计模式是财务报表审计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结合, 通过单独并行的过程同时实现两种审计目标, 审计人员可通过财务报表审计的发现来检查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也可以通过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得到的发现和结论, 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 以确定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地表达。
陈汉文、李荣[7] (2007) 认为PCAOB的AS2关注的是财务呈报内部控制的审计工作, 以及这项工作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问题。这项综合的审计会产生两份审计意见:一份针对财务呈报内部控制, 另一份针对财务报表。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涉及以下内容:评价管理当局就公司财务呈报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的过程;评价财务呈报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形成对财务呈报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审计意见。
谢晓燕、张心灵[8] (2009) 从内部控制审计产生的背景、相关的概念确定及其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联出发, 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二者关联的比较分析, 提出我国制定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选择:对财务报表审计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整合。并提出明确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评价标准, 制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应用指南等完善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建议。
3 整合审计
文献[9-11]研究认为, 我国在上市公司中即将推行的内部控制审计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可行性, 而且将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 必将对提高审计效率、发挥审计的协同效应以及最终提高财务信息质量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作者从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4个大的方面进行整合的分析, 归纳各个过程具体的整合点, 其中, 审计目标的整合点是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审计计划的整合点是使用相同的重要性水平, 审计方法选择的整合点是风险导向、自上而下, 审计程序运用的整合点是控制测试, 审计证据收集的整合点是获得的证据相互利用, 对舞弊的考虑的整合点是因内部控制漏洞而导致舞弊的控制缺陷, 审计报告的整合点是出具合并报告或独立进行报告。通过以上研究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开展整合审计业务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建议。
裘宗舜、周洁[12] (2009) 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了比较, 指出两者的区别在于:审计内容及范围不同;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结论的准确程度要求不同;对外部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不同;对外部审计师的责任要求不同。两者的联系在于:目标相同;程序关联;方法相同且有所改进。
李锦[13] (2010) 从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两者的整合依据入手分析了整合审计的流程:从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到审计报告的出具。王美英、郑小荣[14] (2010) 就具体整合审计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研究。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启示:明确审计目标, 整合审计概念;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明确审计责任;统一评价标准, 初步实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从已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国家的经验来看,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相互影响, 为了节约审计成本和审计资源, 二者的工作成果可以相互利用。鉴于二者的关联性, 将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 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 保证审计质量。在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时, 注册会计师应当有效、协同地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 以实现两者的目标。在审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内部控制审计得出的结论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 也要考虑财务报表审计得出的结论对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经过文献梳理发现, 在我国研究内部控制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关系的文献较多, 而研究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关系包括整合审计的文献较少, 处于初步探讨阶段。
4 总结
理解审计指引中有关审计整合的这一规定, 要明确两点:一是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是两种不同的审计业务, 两种审计的目标不同;二是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可以整合起来进行。
4.1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异同
内部控制审计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 也要求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 并在需要时测试控制, 这是两种审计的相同之处, 也是整合审计中应整合的部分。但由于两种审计的目标不同, 审计指引要求在整合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 要同时实现两个目的:
(1) 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 支持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的意见。
(2) 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 支持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
4.2 两种审计的整合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通常使用相同的重要性 (或重要性水平) , 在实务中两者很难分开。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财务报表时需获得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得出的结论。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在一种审计中获得的结果为另一种审计中的判断和拟实施的程序提供信息。
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时, 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来修改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并且可以利用该结果来支持分析程序中所使用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 注册会计师需要慎重考虑识别出的控制缺陷。
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时, 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估财务报表审计时实质性程序中发现问题的影响。最重要的是, 注册会计师需要重点考虑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的财务报表错报, 考虑这些错报对评价内控有效性的影响。
研究是否具有将二者整合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财务报表审计目标是合理保证会计报表的公允性, 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是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虽然两者有所差别, 但是, 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使报表使用者获得可靠的财务信息, 因此, 两者的整合才有意义。研究得出整合审计的实施思路和要点。其次, 研究具体的应用过程, 整合审计可从审计目标的整合、审计计划的整合、审计实施过程的整合和审计报告的整合4个方面具体实施, 其中, 审计实施过程从审计方法的选择、审计实施的运用、审计证据的收集和对舞弊的考虑4个方面进行整合考虑。最后, 在实务中是否能够采用理论上所提出的整合措施需要验证,
摘要:2010年4月26日, 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同时提出了自2011年起逐步在上市公司中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 内部控制审计成为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一项重要的独立鉴证业务。《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五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 也可以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本文就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关系研究进行综述。
报表审计与内部审计 篇8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报表审计,整合
1 整合审计的必要性
在审计指引第五条规定, 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 也可以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 思考整合审计的必然性如下。
1.1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在我国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 审计指引第五条规定, 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 也可以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这是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两个报告的前提。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由同一家事务所完成, 为两者工作中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减少了工作量, 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 整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降低审计成本, 当然被审计单位也节省了审计费用。财务报表审计的理论与实践相对成熟, 注册会计师审计模式相对固定, 审计成本相对稳定。但是, 由于内部控制审计对象的特殊性, 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技术还没有成熟, 为了合理保证审计目标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审计成本比较高, 而巨大的花费是有效普及内部控制审计的重大障碍。将两者进行整合, 可以减少两者的工作量, 提高审计效率, 降低审计成本。
1.2 二者存在众多联系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告审计存在着很多方面的联系,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2.1 两者的最终目的一致
虽然各有侧重, 但是最终目的均为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提高财务报告的可行性,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1.2.2 两者都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注册会计师首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识别和评估重大缺陷或者错报存在的风险。在此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
1.2.3 两者都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两者都要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 并且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定义和评价方法相同。都可能用到询问、检查、观察、穿行测试、重新执行等方法和程序。
1.2.4 两者都要识别重要账户、重要交易等重点审计领域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告审计中, 需要评价这些重点账户和重要交易类别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在内部控制审计中, 需要评价这些账户和交易是否被内部控制所覆盖。
1.2.5 两者确定的重要性水平相同
注册会计在财务报告审计中确定的重要性水平, 旨在检查财务报告中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在内部控制审计中确定重要性水平, 旨在检查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由于审计对象、判断标准相同, 因此二者在审计中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也是相同的。
1.3 二者互相利用, 提高审计质量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在实务中很难分开。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财务报表时需获得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得出的结论。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在一种审计中获得的结果为另一种审计中的判断和拟实施的程序提供信息。在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时, 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修改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并且可以利用该结果来支持分析程序中所使用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 注册会计师需要慎重考虑识别出的控制缺陷。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时, 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估财务报表审计实质性程序中发现问题的影响。最重要的是, 注册会计师需要重点考虑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的财务报表错报, 考虑这些错报对评价内控有效性的影响。
2 整合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在实施二者的整合审计前, 我们必须区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侧重点。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 主要试图解决三方面基本问题:确保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可靠性、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促进提高经营效率与效果, 并促进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而在财务报表审计中, 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但是, 注册会计师并非对所有的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关键在于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与测试, 但整合审计的思路应始终贯穿整个审计过程。下面从审计计划、风险评估、审计结论及出具审计报告进行分析说明。
2.1 计划审计工作阶段
在审计计划工作阶段, 注册会计师应当初步确定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 判断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以及能否及时发现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风险。因此, 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对于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是相同的, 当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同一家企业同时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时, 应结合两种审计制定审计计划, 促进审计过程及审计结果的整合。同时整合审计中项目组人员的配备十分重要。在计划审计工作时, 项目合伙人需要统筹考虑审计工作, 挑选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 同时对他们进行有关的培训, 以便顺利开展审计工作。
2.2 风险评估工作阶段
风险评估是整合审计的基础。在财务报表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应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以便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来应对评估的错报风险。风险评估同时也贯穿于整个内部控制审计过程, 注册会计师应使用风险导向, 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进行控制测试。其中, 企业层面控制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起决定性作用, 影响着内部控制审计中业务层面控制测试及财务报表审计中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针对内部控制的特定领域存在重大缺陷的风险越高, 给予该领域的审计关注度就越高。内部控制不能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由于舞弊导致的错报风险, 往往高于其不能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由错误导致的错报风险。因此, 在风险评估阶段应当更多地关注高风险领域。
2.3 审计实施阶段的整合
审计的实施过程涉及到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 选用适当的审计程序, 收集审计证据及防范可能出现的舞弊行为。审计工作能否有效的关键就在于审计方法的运用。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为了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方式和技术总称。审计方法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 而不只是存在于某一个审计阶段或某几个环节。审计工作从制定计划开始, 到出具审计意见书, 建立审计档案, 都有运用审计方法的问题。
2.4 审计报告阶段的整合
审计报告阶段的整合包括审计报告内容的比较和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比较。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引言段、责任段、范围段、定义段、固有限制段、意见段等内容。可以看出, 内部控制审计比财务报表审计增加了定义段和固有限制段的内容。在内部控制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评价从各种来源获取证据, 形成内部控制有效性意见。在财务报表审计中, 会计师根据审计证据得出的结论, 对财务报表出具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任务完成情况及结果所做的总结, 它可以表明审计工作的质量并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内部审计报告指内部审计人员, 根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 就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出具的书面文件。
3 相关的建议
尽管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着眼于全面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要求公司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控制监督等要素, 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进行评估, 判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及内部控制评价相关人员的工作可利用程度, 以相应减少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量。但是企业自我评价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但是对注册会计师的帮助是有限的, 不能绝对依靠。注册会计师要提高整合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可以采用以下建议:
3.1 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重视企业层面控制测试, 注册会计师应首先从财务报表层面识别重大错报风险, 再选择单独或组合起来足以应对评估的某项相关认定重大错报风险的控制测试。在初次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与管理层交流了解内部控制各组成部分, 识别企业层面控制;在连续审计中可以利用以往对公司的了解, 识别重大错报风险。
3.2 每年的内部控制重点范围要适当变化
尽管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进行评估, 判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及内部控制评价相关人员的工作的可利用程度, 以减少相应的工作量。但是, 企业管理的不独立, 自我评价对注册会计师的帮助是有限的。注册会计师每年重点关注的内部控制测试范围应更侧重于以前年度未审查项目及业务发生变化的项目。除针对特别风险的控制外, 一般不必每年对同一控制进行同等程度的测试。
3.3 灵活安排中期控制测试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基于特定基准日, 注册会计师基于基准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 而不是对财务报表涵盖的整个期间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意见, 但这并不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只关注企业基准日当天的内部控制, 而是考察一个期间内内部控制的设计及运行情况。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必然导致审计工作量的增加, 为提高审计质量并按时出具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可以安排在期中进行控制测试。如在6月份进行内部控制测试, 发现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和相关建议, 后期观察整改效果。但是注册会计师获得期中控制有效的证据后, 要得出特定日期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 还要获得有效证据证明剩余期间控制的运行情况。
参考文献
[1]周曙光.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比较研究[J].商业会计.2011.
[2]陈作习.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J].会计论坛.2008.
报表审计与内部审计 篇9
一、整合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现实性意义
(一) 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审计效率, 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虽然是审计的两种不同方式, 但二者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性质相同的业务, 都是为了合理保证和鉴证责任方的认定。财务报表审计是由注册会计师参照相关审计准则的规定, 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的合法性和公允性经过特定的审计程序和方式所提出的审计建议, 从而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 需要企业的管理层认真认定报表中所反映的各项交易事项、会计处理及账户余额等事项, 主要是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层的认定和声明进行审计的过程, 虽然高于管理层认定但却无法有效鉴证财务报表信息的绝对可靠性。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委托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及运行的有效性进行鉴证并发表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活动, 内控审计更多的是依靠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充分熟悉企业的相关运行和管理内容, 能够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详细阐明清楚, 科学认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程度, 再经由注册会计师针对相关的内控认定和说明部分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审计。将两者有机结合, 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审计效率, 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二) 两者相互补充, 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在内容上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性, 这种内在的关联性实现了两者间的相互支持和有效补充, 财务报表审计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审计人员认识到内部控制中可能会存在的一些漏洞环节, 而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及时优化和改变审计计划和程序。将二者进行有机整合, 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量, 控制运行成本;另一方面, 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 降低审计面临的风险。此外, 在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证据和进行的测试对两种审计活动都适用, 是一种经济可行的兼顾审计方与被审计方共同利益的合理模式。
(三) 节约审计资源, 提高审计质量的必经之路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 并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 确定进一步应该执行的审计程序, 并在必要情况下实施控制测试来完善实质性测试程序的实施效果, 从而能够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财务报表审计中的一个必要阶段就是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 两者在审计程序上存在着相关性, 相互融合, 因此能够共同利用和分享工作成果。
内部控制审计中根据财务报表审计中风险评估对企业环境的证据及通过重大程序发现的具体错报等收集到的有关信息, 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实施控制测试, 这样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错报, 明确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缺陷, 可以及时为内部控制审计更改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提供线索。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实现整合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 多途径的充分了解被审计企业及企业内部的环境
要想有机整合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 就必须按照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原则, 通过多种途径对被审计企业及其内外部的相关环境进行了解, 明确出被审计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这是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有机整合的必要前提。此外还应注意, 内部控制审计在了解被审计企业的内部环境时比财务报表审计要求更高。当前我国企业所使用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从内部环境类、控制活动类及控制手段类将指引分为三大类, 为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提供了可靠的参照标准, 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这种指引分类详细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 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果可以被财务报表审计中充分利用, 以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在实施审计整合时, 如果是由统一业务组来执行, 在审计过程中只需要执行一次即可;如果是由不同业务组执行审计业务时, 可以通过加强沟通的方式来了解对方的情况。因此, 充分地了解被审计企业及相关的内外部环境情况, 是有效整合得以进行的基础。
(二) 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
内部控制审计的核心程序是控制测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明确提出要求, 财务报表审计在特定的情况下必须进行相应的内部控制测试, 尤其是在对重大错报风险急性评估认定时, 或是当单一采用实质性程序无法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对企业在相关期间或时间内的运行有效性进行测试控制, 实质上是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实施审计。因此, 内部控制测试环节是实施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关键环节。在整合审计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时, 首先要能够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的意见提供有效的支持;其次要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进行有力的支持。在测试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时, 注册会计师应当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如对适当人员进行询问、认真观察经营活动及对相关文件进行检查等。因此, 在整合审计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还需要有补充控制测试的范围, 以获得足够的证据支持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
(三) 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质性分析程序和细节测试
实质性分析程序和细节测试是财务报表审计中实质性程序所包含的两大内容。二者对于整合两种审计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的实质性分析程序主要是通过对数据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从而对认定的准确性进行科学的评价, 主要适用于特定时间内存在可预期关系的大量交易。细节测试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中所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测试, 能够直接识别出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的错报, 采取实质性分析程序的前提条件是要具备真实可靠的数据, 而这些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又取决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程度。因此, 当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只关系到财务报表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时, 财务报表审计就不必采用实质性分析程序, 而应相应的采取细节测试。当内部控制审计结果证明财务报表层次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或完全失效时, 则不必再进行细节测试, 可以直接采用实质性分析程序。实现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机整合, 必须采用合适的实质性程序, 才能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
三、结论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是相互区别但又紧密联系的两项业务,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两者的结合既提出了必要性, 也提供了一定的现实性基础和依据。两项工作的不同点在于一个是监督审计工作的过程, 一个是对审计结果进行鉴证。企业各相关管理者和决策者只有熟知二者的内在逻辑关系, 才能将其进行有机整合, 真正实现审计的终极目标, 才能达到相互利用证据、相互印证结果的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大幅度提高了审计效率。整合审计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注册会计师审计财务报表的策略, 因此, 应加强会计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 强化内部控制的审计策略的实际作用和历史地位, 并要求企业应加强对相关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从而真正发挥出内部审计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企业的各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财务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而内控审计则又是确保企业实施科学、有效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高水平科学可靠性, 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将内控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二者实现有机结合, 可以大幅度降低审计成本, 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优化的审计效率, 从而确保企业顺利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本文首先分析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相整合的现实性意义, 其次从具体方面探究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整合, 以期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带来新思路, 带动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
参考文献
[1]谢晓燕, 张龙平, 李晓红.我国上市公司整合审计研究[J].会计研究, 2009, (9) :88-94
[2]王美英, 郑小荣.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 2010.
[3]李锦.论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J].商业会计, 2010, (2) :43-44.
[4]刘玉延, 王宏.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安排——关于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有关问题[J].会计研究, 2010, (7) :3-10.
[5]裘宗舜, 周洁.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与启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比较[J].财会月刊, 2013, (2) :35-36.
[6]刘玉延.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J].会计研究, 2010, (5) :3-16.
[7]潘秀丽.对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的研究[J].会计研究, 2001 (6) .
会计舞弊与会计报表的审计 篇10
中国证券市场二十几年的起起伏伏, 使日益成熟的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会计报表成为广大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渠道。但中国乃至世界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层出不穷严重侵扰了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 也引起投资者的高度警觉。
首先, 我们分析一下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动机: (1) 高管人员的利益与上市公司盈利直接有关,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成为会计舞弊的直接驱动力。 (2) 国家监管政策一直是上市公司的压力所在。如为了获得投资者或供应商的持续支持, 或者为了避免连续亏损被退市或特别处理。爆出丑闻的浏阳花炮就是一例典型的为了避免亏损而进行财务舞弊的案例。 (3) 债务契约、客户及供应商契约等一般多对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等一系列反映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有严格的规定, 违背契约条款可能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 如银行收回贷款将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 报表粉饰手段也在步步升级, 让我们分析一下会计舞弊的主要手段:
(1) 高估资产。具体形式有: (1) 存货计价不正确, 增加期末存货价值, 从而降低销售成本。 (2) 高估应收账款, 比如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依然挂账, 应收账款账面净值增加。 (3) 高估其他固定资产项目, 比如将研究开发支出列作递延资产。 (4) 利用资产评估调节资产价值是少数企业进行重大会计舞弊的手段之一。
(2) 虚增销售收入, 虚增利润。具体形式有: (1) 虚构客户, 虚拟销售。有些上市公司通过伪造订单、原始凭证、销售合同, 开具增值税发票等手段来虚拟销售对象及交易。如黎明股份即通过与关联企业或非关联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的形式, 虚构购销业务, 在回避增值税的情况下虚增收入和利润。 (2) 寅吃卯粮, 提前确认收入或费用。如天津磁卡公司将吉林天洁公司支付的1 100万元软件系统及技术服务收入计入当期主营业务收入。截至审计报告日, 合同硬件部分尚未履行, 该公司提前确认收入虚增利润。
(3) 关联交易。我国的上市公司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上市公司与控股公司及其附属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关系, 利用关联交易来调节上市公司的业绩已是不争的事实。如可以将公司生产的产品卖给其控股公司;研究开发费用也可以通过竞争性项目卖给关联方而转移到关联方;公司可以通过将宣称有价值的专利卖给关联公司使每股收益大增, 而这种专利价值难以判断。
(4) 企业重组。上市公司想方设法通过置换、剥离、兼并等方式将公司不良资产“变为”优质资产。还可以将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权, 赶在年度决算前高价出售, 虚增年报利润。
(5) 变更会计政策, 调节利润。由于同一交易或事项往往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加之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无法涵盖涉及不到企业核算的方方面面, 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上的选择和变更来操纵利润, 粉饰经营业绩。
(6) 会计信息违规披露。不少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 对有利于公司的会计信息过量披露, 对不利于公司利益的会计信息披露常常不够充分, 甚至三缄其口, 使投资者决策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持。
2 会计报表审计方法
在审计发展史上, 公司财务报表舞弊一直是困扰审计界的重大问题。审计人员需要运用多种分析程序, 综合各种结果才能揭示出存在的财务报告舞弊。
2.1 分析性复核
常用的分析性复核方法有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例如一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毛利率较前期发生重大变化或高出同行业平均值, 则可能存在高估收入或低估成本的舞弊行为。如果一家公司营业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较前期出现下降或明显低于行业平均值, 管理费用占利润总额的比例较前期出现重大变化, 或余额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 财务费用与公司借款的比例明显与银行利率有差异, 则可能存在期间费用的舞弊行为。
2.2 交易实质分析法
应用交易实质分析方法, 可以透过经济业务现象发现经济实质。比如, 公司通过调整会计科目, 把应收账款转到其他应收款上或预付账款上, 推迟办理存货入库, 存货挂账预付账款, 然后少结转销售成本等办法提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 使相关财务指标趋于正常。
2.3 资产质量分析法
对于虚构收入等欺诈行为, 检查时应采用审阅法仔细审查待处理财产损益明细账及有关原始凭证, 考察其投资是否存在, 其质量如何。审计时通过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进行比较, 若前者大于或接近后者, 即说明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存在问题, 也可能表明上市公司在过去多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如果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加幅度大于利润总额增加幅度, 则表明上市公司当期的利润表可能是虚假的或错报。
2.4 税项分析法
在应付税法下, 企业所得税是根据税法计算而得。如果公司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差距扩大, 则表明公司提供给股东的财务报告有可能变得不是非常真实。根据会计公式计算的应交税金期末余额与公司的实际期末欠税额比较, 若两者相差较大, 则公司造假确定无疑, 基本手法就是虚开发票。反之, 若公司的实际税负非常低, 与其主营业务收入难以配比, 则其收入和利润都可能是虚构的。
报表审计与内部审计 篇11
【关键词】内部控制;有效性;财务报表;审计质量;影响
一、内部控制及其有效性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和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和员工等所有成员一起实施并实现控制目标的管理过程。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其有效性主要包含以下五大要素:风险评估、内部环境、内部监督、信息沟通、控制活动。而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不仅要实现制度的有效性,即控制目标所需要的元素合理化;还要实现执行的有效性,即控制制度在规定程序下正确实行。
二、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衡量
1.审计市场的影响
(1)审计市场的供需方面。我国审计市场的供需状况是审计供给量较大,审计需求量较小,这种供需不平衡的市场环境造成了审计收费较低,审计质量较低的现象。(2)审计市场的结构方面。我国审计市场上大型的会计事务所份额较小,而中小型会计事务所份额较多,由于审计市场的集中程度较低,市场竞争较激励,因此会计事务所的非专业性压力加大,而会计事务所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准确性较弱。
2.审计公司内部控制的程度
如果公司的管理结构越科学、规范、合理,那么公司的经营效率就越好。当内部控制的监督行为和完备的管理结构相结合时,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财务上徇私舞弊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可以给审计单位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审计质量得到保障。
3.审计公司的风险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企业会面临很多风险,例如成长性的风险、财务上的风险、盈利方面的风险等,这些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对会计师的审计工作造成一定影响,使审计风险变大。当企业的业务增长效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比较低时,企业的错报风险则较大,而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较低。这种现象必然会给审计工作人员加大审计难度和审计风险,同时也会增大审计工作量,因此审计工作中必须要对审计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进行考量。
三、内部控制与审计质量现状
1.内部控制的审计模式不合理
内部控制的审计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监事会或者董事会领导;二是由总经理领导。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前者会使企业经营者对内部控制产生误解,引发不同程度的审计风险;而后者难以避免企业利益的限制和企业经营项目的风险,尤其是领导人有违法违纪行为时,内部控制更是难以执行。
2.内部控制的审计制度不健全
目前,内部控制的审计以《审计署关于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规定》为标准,法律层级较低,可操作性较差,由于内部控制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只能更多地依靠审计知识和审计经验进行判断,因此审计结果的正确性和权威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内部控制的标准不统一
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缺乏统一的科学标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1)范围小。《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把审计范围限定在和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中;(2)保证的程度低。《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的审核标准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内部控制鉴证,缺乏整体性的审计。(3)评价标准不够明确。《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标准没有具体化。
4.审计方法和审计认识较为落后
有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比较片面,认为内部控制的审计是检查内部经济问题,会对企业稳定、职工团结、管理人员精力等造成影响;有的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的审计会限制经营自主权,并使经营者权威受到影响,因此很多企业内部控制中审计人员形同虚设,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保持审计单位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四、内部控制有效性对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影响
把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相整合可以有效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两者整合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促进审计证据的有效性,使内部审计和报表审计之间的审计结果相互利用,还能在审计程序中降低审计成本,实现各自的审计目标。因此只有把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进行科学整合,才能使内部控制发挥最大的有效性,才能降低审计风险,才能提高审计质量。
由于在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方面存在知识溢出的效应,因此审计人员要对内部控制的知识全面了解,并对审计风险有准确判断和有效控制,从而做出科学评估。研究表明,在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相整合的基础上开展审计工作,可以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较大,而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程度又可以通过相同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使用有效实现二者的审计目标。
另外,在审计整合的过程中要注意时间间隔,间隔时间越短,整合程度就越高,而财务报表的审计质量也越高。由于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过程中,财务报表的审计质量会受很大影响,因此审计整合的效果对财务报表的质量提高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郭丽婷,石平,王军政.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整合思考与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2013(11).
[2]余晓敏,黎占露.浅议内部控制审计如何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支持[J].商业会计,2012(22).
[3]胡晓丽.内部控制有效性对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 2015.
[4]廖菲菲. 内部控制审计、整合审计对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 2014.
作者简介:
报表审计与内部审计 篇12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 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实现整合审计不管从企业需求层面来看, 还是从审计中介方面来看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所以笔者就从企业需求和审计中介方面以及二者的共同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分析了实现整合审计的必要性, 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从企业需求层面来看
整合审计的应用能够引导和改变企业管理的理念, 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在整合审计实现之前, 部分追求先进管理理念的企业比较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孤立化和形式化, 内部控制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与企业的财务活动的实际运行情况往往不相适应, 实际操作能力差, 指导意义不强, 不仅降低了内部控制的质量,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而整合审计能够有效的缓解上述问题, 通过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相互沟通和协作, 能够更准确更具体的发现控制缺陷, 大大提高了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价值, 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管理理念, 而且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从审计中介方面来看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相关法律条例和制度规范的完善和发展, 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的整合审计已经成为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的主流趋势, 而且整合审计相比单一审计更加全面化和细致化, 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也更加科学化, 具体化, 符合现代的国际发展趋势;此外, 整合审计的应用能够使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优势互补, 互相利用, 进而能够有效的降低审计的风险, 提高审计的效率。财务报表审计在审计前需要进行内部控制评价, 单独环节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来自专业的内部控制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程序, 相对科学和严谨;而内部审计中包含企业中的财务信息和财务活动, 财务报表审计同样能够给其提供更加专业和科学严谨的数据支持, 这样以来, 二者之间相互配合, 相互协作, 不仅降低了单一审计中由于专业性不强而带来的风险, 而且能够大大提高财务数据及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3.从二者的共同发展方向来看
虽然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性质不同, 但是二者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进步而进行的工作, 所以通过设计综合的审计计划, 将二者的共性进行有机的结合和运用, 使得审计证据能够相互利用和作用。同时, 整合审计的使用能够给企业提供更切合实际的管理建议, 而且这种管理建议有审计证据支持, 具体明确, 大大提高了执行力;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大大降低了审计风险, 减少了审计的成本, 提高了审计的效率, 也加强了会计师事务所和集团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互助互利实现共赢。
由此可见, 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实现整合审计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也是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二、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整合审计的实现方法
由上可知, 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实现整合审计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所以优化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整合审计的实现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笔者从审计计划阶段、控制测试阶段、实质性测试阶段以及审计报告阶段对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整合审计的实现方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
1.审计计划阶段整合审计的实现方法
审计计划阶段是整合审计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相关部门需要与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 充分表达企业自身关注的重点, 需要达到的目的。在此基础上, 需要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价, 识别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风险, 整合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共同点, 以重要性水平为根本出发点,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失误。制定周密的审计计划,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为下一步骤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内控测试阶段整合审计的实现方法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是企业经久不衰、健康发展的基础, 内控测试阶段是企业体检的关键阶段。内控测试阶段的审计整合也是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阶段的核心环节, 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的补充和完善控制测试的测试程序和范围。在财务报表审计中, 控制测试阶段能够有效的评估企业财务的重大错误和失误环节, 进而降低企业的风险, 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内控测试阶段要求企业协助提供整条控制链上的相关资料, 通过控制测试可以发现企业控制环节的薄弱点。内控审计人员同步与财务审计人员沟通, 提供重点关注方向, 也为财务审计打通资料搜寻渠道, 提高审计效率。由此可见, 在控制测试阶段将二者进行有机的整合是十分必要和关键的。
3.实质性测试阶段整合审计的实现方法
在实质性测试阶要想更快更好的实现整合审计, 就必须将二者的核心内容进行联系, 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来对财务报表审计的程序、性质、时间以及范围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 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如在实质性测试的各个环节安排具有相应经验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这样一来能够有效的提高财务报表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反过来, 在内部控制审计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了准确的数据资料信息的同时, 也能使财务报表审计的结果反作用于内部控制审计, 二者相互印证, 大大提高了整合审计的绩效, 实现了整合审计价值的最大化。
4.审计报告阶段整合审计的实现方法
审计报告阶段的整合审计也就是出具建设性意见的审计阶段, 包括无保留意见, 无法表示意见以及否定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出具相应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能明确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控制缺陷。通过对整合审计的结果分析, 相关咨询公司可以更具体的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来, 形成管理建议书。企业根据经审计的财务报告, 内控审计报告, 管理建议书等信息, 可以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相关的部门可以据此对症下药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三、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整合审计的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整合审计实现方法的分析和研究发现, 整合审计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但是就现代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来看, 整合审计在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困难, 所以要想让整合审计能够切实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就必须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众所周知,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 所以在整合审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审计的独立性,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相关条例的显示, “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事务所, 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所以在进行整合审计时要以遵守上述的原则为基础和根本;其次, 要不断的提高相关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使其能够胜任现代复杂的财务活动给其带来的风险和压力, 提高整合审计工作的绩效, 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四、结语
总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了, 现代复杂的市场化经济环境对各个企业的信息披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融资过程和供应商选择等越来越多的环节都要求提供经中介机构鉴证过的信息披露报告。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迅猛增加, 各方对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时间的要求也日益严格。据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 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进行整合审计的模式相比单独的审计模式来看能够给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双方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如何优化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整合审计的流程, 使报告使用者能够更正确的决策, 报告鉴证者能够更好的控制审计质量成为了现阶段企业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报表审计与内部审计】推荐阅读:
所得税审计与会计报表01-20
报表审计01-05
会计报表审计06-26
财务报表审计报告11-27
财务报表专项审计08-08
审计财务报表附注11-17
会计报表审计水平研究05-14
合并会计报表的审计08-08
会计报表审计实训案例10-05
对出具审计报告的财务报表的阅读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