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报表

2024-07-28

内部报表(精选9篇)

内部报表 篇1

一、内部债权、债务的抵销处理

企业集团内部由于商品购销交易产生的债权债务存在于个别公司报表中, 但是从整个企业集团来看, 该部分债权和债务属于集团内部, 因此在编制集团合并报表时应将该部分内部债权债务予以抵销, 同时如果个别报表中对该部分债权计提过坏账准备, 该部分减值金额被反映在个别公司报表之中, 在编制合并报表中也应将该部分坏账准备一并予以抵销。由于合并报表的编制基础为个别公司报表, 涉及连续抵销期间的, 应首先予以抵销内部交易产生的期初影响, 再考虑本年度产生的内部交易抵销事项。具体有三种情况。

(一) 期末内部应收账款=期初内部应收账款。

抵销内部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时, 借记“应付账款”科目 (期末数) ;贷记“应收账款”科目 (期末数) 。抵销根据期初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时, 借记“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科目 (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期初数) ;贷记“未分配利润———年初”科目。

(二) 期末内部应收账款>期初内部应收账款。

抵销内部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时, 借记“应付账款”科目 (期末数) ;贷记“应收账款”科目 (期末数) 。抵销根据期初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时, 借记“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科目 (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期初数) ;贷记“未分配利润———年初”科目。抵销本期根据内部应收账款补提的坏账准备时, 借记“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科目 (本期补提数)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三) 期末内部应收账款<期初内部应收账款。

抵销内部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时, 借记“应付账款”科目 (期末数) ;贷记“应收账款”科目 (期末数) 。抵销根据期初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时, 借记“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科目 (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期初数) ;贷记“未分配利润———年初”科目。抵销本期根据内部应收账款冲销的坏账准备时,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科目 (本期内部应收账款减少而冲销的坏账准备数) 。

二、内部存货交易的抵销处理

企业集团内部发生的商品购销交易, 从企业集团的角度看, 该部分交易属于未实现内部销售, 相当于集团的存货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 内部交易的损益未实现, 在编制合并报表的过程中, 应予以抵销。具体抵销内容为三项:第一, 抵销销售当期内部交易未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内部销售结转的销售成本;第二, 抵销期末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销售毛利;第三, 对存货的购入方就该内部交易的存货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的, 要站在企业集团的角度判断存货的减值金额, 对于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 应予以抵销。由于合并报表的编制基础为个别报表, 涉及连续编制期间的, 应首先予以抵销相关项目的期初影响, 再考虑抵销本期内部交易发生额。

(一) 内部购销当期。

抵销内部未实现的销售收入时, 借记“营业收入”科目 (集团内部销售价格) ;贷记“营业成本”科目 (内部购买成本, 也等于内部销售成本) 。抵销期末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时, 借记“营业成本”科目;贷记“存货”科目 (期末内部购入存货成本×内部销售毛利率) 。抵销个别公司报表中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时, 借记“存货———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大于按照集团计算多计提的金额)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二) 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抵销期初结存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时, 借记“未分配利润———年初”科目;贷记“营业成本”科目 (假设该部分存货在本期全部销售) 。抵销本期发生的内部存货购销未实现的销售收入时, 借记“营业收入”科目 (本期内部销售未实现的收入) ;贷记“营业成本”科目。抵销期末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时, 借记“营业成本”科目;贷记“存货”科目 (期末内部购入存货成本×内部销售毛利率) 。抵销内部购入存货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包括三种情况:抵销以前期间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借记“存货———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以前期间多提数) , 贷记“未分配利润———年初”科目;抵销本期内部购入存货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借记“存货———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当期多提数) ,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抵销本期内部购入存货冲销的存货跌价准备多提数,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期末结存存货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多提数) 、“营业成本”科目 (本期已销存货转销的存货跌价准备多提数) , 贷记“存货———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当期冲销的多提数) 。

三、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处理

同存货一样, 内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 也需要对未实现的内部交易损益进行抵销, 按照交易的性质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交易双方都作为固定资产, 二是销售方作为存货, 购买方作为固定资产管理。涉及的抵销项目有抵销包含在固定资产原价中的内部销售毛利或损失、当期多计提或少计提的折旧、当期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抵销三项内容。同时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一项非流动资产, 会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伴随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因此对内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则需要在整个固定资产使用期内进行连续抵销, 涉及连续编制合并报表的, 应首先抵销固定资产交易期初的影响金额, 再考虑本期交易抵销金额。对固定资产处置期抵销金额的调整, 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 分为使用期满正常清理、超过使用期间清理以及未到使用期满、提前处置和清理三种情况, 在编制抵销分录时, 要注意考虑相关交易影响的报表项目, 以个别报表项目为基础编制合并报表。

(一) 销售方和购买方均作为固定资产。

(1) 交易发生当期的抵销处理包括:抵销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借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变价收入大于固定资产价值的金额) , 贷记“固定资产———原价”科目或“营业外支出”科目 (变价收入小于固定资产价值的金额) ;抵销交易当期多计提的折旧或少计提的折旧, 借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 (多计提的折旧) , 贷记“管理费用”等科目, 或做相反分录。 (2) 连续编制时的抵销处理包括:抵销内部交易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或亏损, 借记“未分配利润———年初”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原价”科目 (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 内部销售损失做相反分录;抵销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以前期间多计提的折旧或少计提的折旧, 借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 (以前各期累计多计提的折旧) , 贷记“未分配利润———年初”科目, 少计提折旧做相反分录;抵销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当期多计提的折旧或少计提的折旧, 借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 (当期多计提的折旧) , 贷记“管理费用”等科目, 少计提折旧做相反分录。

(二) 出售方作为存货, 购买方作为固定资产使用。

(1) 交易发生当期的抵销处理包括:抵销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借记“营业收入”科目 (内部交易的售价) , 贷记“营业成本”科目 (内部交易的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科目 (内部销售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数额) ;抵销交易当期多计提的折旧或少计提的折旧, 借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 (当期多计提的折旧) , 贷记“管理费用”等科目。 (2) 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使用期间的抵销处理包括:抵销内部交易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或亏损, 借记“未分配利润———年初”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原价”科目 (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抵销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以前期间多计提的折旧, 借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 (以前各期累计多计提的折旧) , 贷记“未分配利润———年初”科目;抵销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当期多计提的折旧, 借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 (本期多计提的折旧) , 贷记“管理费用”等科目。 (3) 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清理、出售期间的抵销处理包括:期满清理, 借记“未分配利润———年初”科目 (清理当期多计提的折旧) , 贷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超期清理, 不做抵销分录。提前清理、出售, 借记“未分配利润———年初”科目 (原价中包含的毛利) , 贷记“营业外收入 (或营业外支出) ”科目;借记“营业外收入 (或营业外支出) ”科目 (以前期间多计提的折旧) , 贷记“未分配利润———年初”科目;借记“营业外收入 (或营业外支出) ”科目 (清理、出售当期多计提的折旧) , 贷记“管理费用”等科目。

(三)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抵销。

借记“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以前期间多计提数) , 贷记“未分配利润———年初”科目;借记“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当期多计提数) ,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四、结束语

合并报表内部交易事项的抵销, 是一个难点内容, 将企业集团当成一个整体, 对其内部交易等事项应予以抵销。另外还要注意抵销分录的编制, 不同于企业正常的账务处理, 这是对报表项目的调整, 因此在抵销分录中使用的都是报表项目, 而不是通常企业做账使用的会计科目, 这些调整或抵销金额最终要过入合并工作底稿中, 用于合并计算汇总金额, 在涉及连续编制会计报表的, 还要注意将以前期间的交易事项对期初金额的影响予以抵销。X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内部报表 篇2

面对如此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处于旋涡之中的企事业单位再也不应坐以待毙,而应积极出击,迎接这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职业生涯设计有助于提升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国务院近日发布的一份人力资源报告表明:缺乏针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计划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被调查的样本企业中,仅有274家有明文规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占有效总样本的15%。其中只有132家按规划行事,占有效总样本的7.2%;不能按制度执行的企业则有142家,占有效样本的7.8%。与此同时正在建立、拟建立或没有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企业高达1550家,占有效总样本的85%。这种现象势必殃及中国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从而对他们的竞争力构成伤害。为此,企业要帮助员工制定发展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实现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的统一。具体措施是:

1.建立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档案。通过日常绩效考核及专门的人才评价活动了解员工现有的特长、绩效、经历和志趣,评估出员工在专业技术、管理和 创业开拓方面的活力。

2.鼓励和帮助员工妥善制定个人的发展计划,并就此向员工提供咨询,散发各种指导材料。

3.保持上下级沟通渠道的畅通。经常开展纵向对话,直接了解下级的进展与不足,适时调整、修正原定计划。

重视员工培训,使其人力资本增值

企业要创造更多的效益,必须对员工进行多方位的培训:一是岗前培训。一方面是进行业务知识教育,另一方面是进行组织文化教育。二是岗位培训。岗位培训的重点是对员工业务能力的培养。三是转岗培训。这种形式实际上是通过支持员工个人发展、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使员工感受到组织对其的忠诚。

构建组织文化,提升组织凝聚力

组织文化通过培育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氛围,以此激发出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为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第一,要充分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和工具,大张旗鼓的宣传组织文化的内容和要求,以创造浓厚的环境氛围。第二,树立榜样人物。榜样是组织精神和组织文化的人格化身和形象缩影,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为组织成员提供可以仿效的具体模本。第三,培训教育。有目的的培训教育能够使组织成员系统的接受和认同组织所倡导的精神和文化。

实施科学激励工程,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1.期权激励

在传统的单纯的薪酬激励失效之后,期权激励或者说员工持股计划成了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之一。期权激励是组织把部分期权奖励给对组织做出重大贡献的员工;员工持股计划是指员工认购单位一定的股份。两者都使员工和组织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础,更容易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统一。

2.培训激励

组织可以把培训机会作为奖励来鼓励那些核心员工或组织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这样既使员工个人的人力资本得到升值,反过来也增强了其对组织的忠诚度。

3.约束机制

所谓约束机制,其本质是对员工的行为进行限定,使其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一种行为控制。它使得员工的行为始终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约束机制的核心是企业以KPI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和以任职资格体系为核心的职业化行为评价体系。通过以上两种体系的推行可以实现员工对组织的被动忠诚。最终形成良好的企业运作机制。

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企业集团内部经常发生低价内部交易。当内部 销售价格低于内部 销售成本时就出现了内部 销售亏损。为此,《第27号国际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和对附属公司投资的会计》第十七条规定“由集团内交易产生的未实现亏损也应抵销”,第十八条规定“在计算资产账面金额时扣除的,由集团内交易形成的未实现亏损也应抵销”。然而,据笔者了解,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和相关准则中,都没有关于内部存货交易产生的未实现内部 销售亏损抵销的相关规定和论述。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在抵销内部 销售亏损的同时要将亏损 销售资产的价值恢复到内部交易前的水平,这样就虚增了资产的价值,有悖谨慎会计原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当存货资产发生减值时,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而且,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还要进行有关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当对内部 销售亏损和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进行抵销后,合并会计报表中反映的该存货的价值,就是根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确定的价值(合并会计报表中“存货”数额反映在内部交易前内部 销售企业该存货的账面价值V,而“存货跌价准备”数额反映期末根据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与V相比较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数额)。显然,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对内部存货交易中的未实现内部 销售亏损和相关的存

货跌价准备进行抵销,正是完全遵循了谨慎会计原则。本文主要讨论在内部 销售价格(以下用R表示)小于内部 销售成本(以下用C表示),产生内部 销售亏损(以下用K表示,K=C-R)的条件下内部存货交易的两种抵销方法。

一、内部存货交易的分析抵销法。

所谓内部存货交易分析抵销法(以下简称分析抵销法),就是根据内部存货的实际流转情况不同,将全部内部存货交易拆分为若干部分后,分别编制抵销分录的抵销方法。当内部 销售价格小于内部 销售成本时,分析抵销法的六种类型如下:

1.本期购入的内部存货,全部转为本期期末存货。其抵销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收入R(该存货内部 销售价格)

存货K(该存货中的内部 销售亏损)

贷:主营业务成本C(该存货内部 销售成本)

内部存货交易只是存货在企业集团内部位置的移动,既不能增加或减少存货的价值,也不能产生利润或亏损。此类型业务产生两个结果:其一,虚减企业集团本期利润;其二,虚减企业集团本期期末存货价值。故作上述抵销分录。

[例1]某企业集团只有母、子两个公司,母公司出售产品给子公司,内部 销售价格10000元,其内部 销售成本12000元, 销售毛利率为-20%[(10000-12000)/10000],内部 销售亏损2000元。

如果上述交易在本期发生,该存货全部转为本期期末存货。其抵销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收入10000

存货2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12000

2.本期购入的内部存货,本期全部对外 销售。其抵销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收入R

贷:主营业务成本R

对企业集团而言,真正的 销售收入是内部购入企业对外 销售该产品所取得的收入,真正的 销售成本是内部 销售企业该存货的 销售成本,

所以,此类型业务产生两个后果:其一,虚增企业集团本期产品 销售收入(内部 销售企业已按该存货内部售价计入产品 销售收入);其二,虚增企业集团本期产品 销售成本(内部购入企业已按该存货内部售价结转产品 销售成本)。故作上述抵销分录。

例1中,如果该交易在本期发生对外 销售,其中对外 销售的部分,按上述类型二处理;其中转为本期期末存货的部分,按上述类型一处理。

上例1中,如果该交易在本期发生,该存货中,部分(6000元)对外 销售,部分(4000元)转为本期期末存货。抵销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收入6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6000

借:主营业务收入4000

存货800

贷:主营业务成本4800

4.上期转入的内部存货,全部转为本

期期末存货。其抵销分录为:

借:存货K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K

此类型业务产生两个后果,其一,虚减企业集团上期利润,从而虚减企业集团本期的“期初未分配利润”;其二,虚减企业集团本期期末存货价值。

上例1中,如果该交易在上期发生,该存货全部转为本期期末存货。其抵销分录为:

借:存货2000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2000

5.上期转入的内部存货,本期全部对外 销售。其抵销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成本K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K

此业务产生两个后果:其一,虚减企业集团上期利润,从而虚减企业集团本期的“期初未分配利润”;其二,虚减企业集团本期产品 销售成本(内部购入企业已按低于内部 销售成本的售价结转本期产品 销售成本)。

上述例1中,如果该交易在上期发生,该存货本期全部对外 销售。其抵销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成本2000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2000

6.上期转入的内部存货,本期部分对外 销售。其中对外 销售的部分,按上述类型五处理;转为本期期末存货的部分,按上述类型四处理。

例1中,如果该交易在上期发生,该存货中,部分(6000元)在本期对外 销售,部分(4000元)转为本期期末

存货。其抵销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成本1200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1200

借:存货800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800

显然,从理论上而言,当内部 销售价格小于内部 销售成本时,企业集团内任何复杂的内部存货交易都可以拆分为上述六种类型的一种或多种,从而采用分析抵销法编制抵销分录。

二、内部存货交易的综合抵销法

编制内部存货交易抵销分录时,除了应用上述分析抵销法外,还可以应用内部存货交易综合抵销法(以下简称综合抵销法)。所谓综合抵销法,就是将全部内部存货交易综合在一起进行抵销的方法。当内部 销售价格小于内部 销售成本时,综合抵销法包括以下三步:

1.假设上期转入的内部存货(即期初内部存货),本期全部对外 销售。其抵销原理同上述类型五,抵销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成本K(期初内部存货中内部 销售亏损额)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K

2.假设本期购进的内部存货,本期全部对外 销售。其抵销原理同上述类型二,抵销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收入R

贷:主营业务成本R

3.按期末内部存货(即上述期初内部存货和本期购进的内部存货中,实际未对外 销售的部分)中所包含的内部 销售亏损额,对前

两步假设进行调整。

借:存货K(期末内部存货中内部 销售亏损额)

贷:主营业务成本K

需要说明的是,在内部 销售价格小于内部 销售成本的条件下,无论企业集团的内部存货交易如何变化,都可以采用上述综合抵销法编制抵销分录。而且,始终只包括三步,且每步抵销分录的含义和抵销科目都完全固定,因而非常简便易行。

三、分析抵销法和综合抵销法的应用及其相互验证

下面,在内部 销售价格小于内部 销售成本的条件下,任意举一实例,对同一抵销对象分别采用分析抵销法和综合抵销法编制抵销分录。

[例2]某企业集团只有母、子两个公司,上期母公司 销售产品给子公司,内部 销售价格20000元,内部 销售成本22000元, 销售毛利率为-10%,该存货全部转为上期期末存货。本期母公司售给子公司产品,内部 销售价格10000元,内部 销售成本13000元, 销售毛利率为-30%,本期子公司对外 销售该产品6000元,子公司期末存货计价方法为后进先出法(假设除上述交易外,该企业集团没有发生任何其他内部交易)。则期末内部存货价值为20000+(10000-6000)=24000元;期初内部存货中包含的内部 销售亏损额为2000元;期末内部存货中包含的内部 销售亏损额为3200元[|2000

0×(-10%)+(10000-6000)×(-30%)|]

1.按综合抵销法,其抵销分录如下:

(1)假设上期转入的内部存货20000元,本期全部对外 销售。

借:主营业务成本2000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2000

(2)假设本期购进的内

部存货10000元,本期全部对外 销售。

借:主营业务收入1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10000

(3)按本期期末内部存货中所包含的内部 销售亏损额3200元,对前两步假设进行调整。

借:存货3200

贷:主营业务成本3200

2.按分析抵销法,其抵销分录如下:

(1)上期转入的内部存货20000元,全部转为本期期末存货。其抵销原理同上述类型四:

借:存货2000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2000

(2)本期购进的内部存货10000元中,部分(6000元)对外 销售,部分(4000元)转为本期期末存货。其抵销原理同上述类型三:

借:主营业务收入6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6000

借:主营业务收入4000

存货:1200

贷:主营业务成本5200

显然,上述两种抵销方法的抵销结果完全相同。

例2中,如果子公司期末存货计价方法改为先进先出法。则期末内部存货价值为(20000-6000)+10000=24000元;期初内

部存货中包含的内部 销售亏损额为2000元;期末内部存货中包含的内部 销售亏损为4400元[|(20000-6000)×(-10%)+10000×(-30%)|]。读者可以自己验证,分别采用分析抵销法和综合抵销法编制抵销分录,两种抵销方法的结果仍然完全相同。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对同一抵销对象既可以采用分析抵销法又可以采用综合抵销法编制抵销分录。无论存货计价方法如何变动,无论内部 销售毛利率(本文仅讨论内部 销售毛利率为负数的情况)如何变动,无论企业内部存货流转的实际情况如何变动,两种抵销方法的结果完全相同。事实证明,上述内部存货交易的分析抵销法和综合抵销法完全正确。

★ 浅论集团公司内非货币性交易的合并会计报表抵销

★ 高会辅导:第三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减值

★ 主体论:合并会计报表理论的最佳选择

★ 公司合并中会计处理方法的分析论文

★ 如何准备CET中的“复合式听写”

★ 如何准备托福写作中的例证?需要明确的审题

★ 生活中的25条经典冷笑话故事,准备爆笑吧

内部报表 篇3

(一)财务审计报告意见

《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就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形成审计意见。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发表财务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主要工作,根据2009年至2014年财务审计意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比例占总审计意见的90%以上,且数量在逐步增加,绝对数量从2009年1656份增加为2014年2569份主要是由于随着相关部门的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增大,促使上市公司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也提高了其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数量随之增加。非标准审计意见除了2012年有所增加之外,基本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占非标意见的绝对比例,说明审计师更倾向于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一方面反映了审计师的谨慎态度,另一方面反映了审计师更愿意出具较轻的带强调事项段审计意见来替代出具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2009年至2014年审计师没有出具过否定意见,说明上市公司还没有较明显的会计政策运用的不合理与明显的舞弊行为,但是无法表示意见的数量绝对值没有下降,说明外部审计遇到的无法出具审计意见的事项在不断的变化,也说明整个审计工作的开展遇到一些新问题。

(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要求,审计师应当就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发表审计意见。如果审计师根据收集的审计证据得出结论认为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或者难以就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那么审计师应当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审计意见。由于2009年和2010年没有强制要求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2009年和2010年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叫做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根据2009年至2014年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五年公开披露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数逐年上升,从2009年的627家逐年上升为2070家比例呈现直线上升趋势,这与我国政策要求的逐步分批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要求有关,但是也反映了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视程度在逐步的增加。其中,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数量仍呈现绝对比例,占97%以上。但是,我们发现,随着内部控制披露的不断成熟,标准无保留意见比例在不断的下降,从2009年的99.06%下降为2014年的95.94%,说明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评价越来越严格,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与不足予以充分披露。与此同时,不仅非标准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绝对数量在逐步增加,从2009年的3份上升为2014年的82份而且非标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比例也从2009年的0.48%上升为2014年的4.06%。在内部控制审计的非标意见中,审计师更加倾向于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其数量占非标意见的绝对比例。这是由于审计师在评判内部控制评价中,更愿意采用强调事项段来提醒使用者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效果,这种方式既能够保持足够的严谨性,也不至于使公司难以接受。在非标意见中,审计师出具的否定意见仅次于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由于内部控制的评价本身不存在无法获取审计证据的情况,出具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情况很少,如果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可以直接对其持否定意见。从数据中可以看出,2014年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否定意见21份比2012年的4份曾加18份说明审计师对内部控制评价标准越来越严格。

(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分析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要求管理层根据公司切实情况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进行评价,发表书面评价意见并以报告形式出具的一种书面文件。可以认为,2009年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开始规范化,随着近几年职能部门对公司内部控制评价要求的不断深入。整体来说,2009年至2014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从简单公布披露数量到详细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类型,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有了质的飞跃。2009年至2014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披露总数从2009年的1108家上升2014年的2586家,披露比例从62.85%上升为98.29%,上升了35.44%,披露比例直线上升,而未披露公司数越来越少,除去连续亏损,重组等特殊事项以外,绝大多数公司都能够完全按照《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要求,进行强制披露。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一是随着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逐步完善,上市公司能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要求,公开披露内部控制运行效果,也不断的促使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控制运行的合理性。二是由于2009年月1日才开始执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2009年至2014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经历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这也说明了国家政策的强制要求对上市公司有了威慑作用,但是我们还发现,到2014年,还是有45家上市公司未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排除一些重组、兼并等客观原因以外,还没有完全达到100%的披露。

二、财务审计意见、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比较分析

(一)财务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比较分析

1.审计目标的不同,导致出具审计意见的标准不同。国际审计准则ISA 200第2条规定,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适用的财务报告框架编制发表意见;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独立审计人员的职责和职能”第1段明确规定:财务报表审计的一般目标是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反映了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可以看出,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在于对财务信息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发表审计意见。同时,ISA 700“整套一般目的财务报表的独立审计人员报告”第6条强调,审计意见用词必须包含“给出真实公允印象”或“公允反映”。所以,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发表,主要是对“公允性”进行评价,审计的标准的重点放在“重大错报”上。然而,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目标有所不同。PCAOB在AS5第3段规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由此可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有效性”。PCAOB在AS5第3段同时进行了说明,如果存在重大漏洞,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无效的。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计划并执行审计,以取得在管理层评估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的证据。由此可见,判断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是“重大缺陷”。正是由于财务报表审计目标体现为“公允性”,而内部控制审计目标体现为“有效性”,所以导致审计的标准从关注“重大错报”到“重大缺陷”。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出具依据公允性,对财务信息的重大错报进行程度分类,从而出具相应的审计意见。而内部控制审计通过对有效性的判断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程度,从而反映内部控制的运行状况。所以导致其审计意见的内涵有较大差别。值的注意的是,当审计师认为内部控制有效时,财务报表审计中也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从而开展风险评估程序。这种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有所重叠,但是财务报表审计并不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这也说明,二者虽然存在在审计目标以及标准中存在差异,但是在具体审计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交叉,不能把两者明确的分开。

2.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不一致,导致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差异。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划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以及无法表示意见。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只有四种,分别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否定意见以及无法表示意见,比财务报表审计少了一个保留意见。注册会计师不能出具“保留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主要是因为内部控制审计在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时,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从而难以评估,因此不能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过于乐观的评价,否则会增加审计风险。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审计指引中明确规定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中没有保留意见类型。由于财务审计开展得较早,且实践过程较为成熟,相对于刚刚强制实施不久的内部控制审计,由于相关规定的贯彻与实施的不同,也成为了审计师在出具财务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区别。

(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论的比较分析

1.评价范围以及对象有所不同。内部控制自评结论是针对企业所有内部控制运行进行的评价,关注公司的管理层、人力资源部门、销售与采购部门、财务部门等一系列流程部门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状况。而内部控制审计的对象则是企业财务报告层次的内部控制,侧重于对外报告范围内的内部控制运行状况,由于自评报告针对的是企业所有的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审计针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同时如果审计师注意到企业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也需要在审计报告中予以说明。虽然两者都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评价范围要比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广泛,其本身还是通过评价过程来完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提高内部控制运行效果。

2.评价主体的不同导致评价结论的不一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主体为公司的董事会,由董事会根据内部控制运行状况出具评价结论,一般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种。随着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改善,如果认为自身内部控制存在着缺陷,《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也要求董事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内容,使内部控制评价更加细化。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是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判断,主体为外部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由聘请的审计师出具相应的审计意见,根据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程度,从而出具四种类型的审计意见。不同类型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判断标准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和审计范围是否受到限制。内部控制自评结论类型包括有效和无效两种情况,判断标准是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根据评价指引的规定,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论是对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的判断,对不存在重大缺陷的情形,出具评价期末内部控制有效的结论;而对存在重大缺陷的情形,不得作出内部控制有效的结论,并需描述该重大缺陷的性质及其对实现相关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以及可能给公司未来生产经营带来相关风险。

内部报表 篇4

一、初次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内部存货交易抵销

(一) 产生内部销售利润, 购买企业期末内部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取得成本, 但高于销售企业的销售成本

内部存货交易抵销会计处理的步骤及分析: (1) 从企业集团来看, 企业内部存货交易未实现的销售利润不予认可, 应当予以抵销; (2) 从购买企业来看可变现净值小于取得成本, 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但从集团公司的角度来看该存货可变现净值高于销售成本, 并未发生减值准备, 所以该减值准备不予认可, 应全额抵销; (3) 抵销存货跌价准备的同时, 还应抵销相对应的可抵减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 (4) 因内部交易而引起集团内部现金流量的变化也应予以抵销。

[例1]2006年某集团公司母公司销售给子公司A商品一批, 销售成本800万元, 销售收入1000万元, 该批产品为实现对外销售而全部形成期末存货, 期末可变现净值900万元, 子公司为该存货计提了100万元的跌价准备, 企业所得税率33%, 且有足够的应税所得。

当年该公司抵销分录如下:

(1) 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借:营业收入10000000

贷:营业成本8000000

存货2000000

(2) 抵销存货跌价准备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1000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1000000

(3) 抵销与存货跌价准备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所得税费用330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330000 (4) 抵销内部存货交易产生的现金流量

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10000000

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10000000

(二) 产生内部销售利润, 购买企业期末内部购进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销售企业的销售成本

内部存货交易抵销会计处理的步骤及分析: (1) 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2) 从集团公司角度看, 该存货发生的跌价金额为销售企业的销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 (销售企业的销售成本-可变现净值) ;从购买企业的角度来看, 该存货发生的跌价准备为取得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 (销售企业的销售成本+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可变现净值) , 这时不予认可和应抵销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为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3) 抵销与不认可跌价准备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4) 抵销内部交易产生的现金流量。

[例2]承例1, 若存货可变现净值为700万元, 则子公司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300万元, 从集团公司角度确定的存货跌价准备为100万元, 不认可和应予以抵销的存货跌价准备为200万元。

当年该公司的抵销分录如下:

(1) 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借:营业收入10000000

贷:营业成本8000000

存货2000000

(2) 抵销存货跌价准备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2000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2000000

(3) 抵销与存货跌价准备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所得税费用660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660000 (4) 抵销内部存货交易产生的现金流量

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10000000

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10000000

(三) 内部销售亏损, 购买企业期末内部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高于其取得成本, 但低于销售企业的销售成本

内部存货交易抵销会计处理的步骤及分析: (1) 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亏损; (2) 从购买企业的角度来看, 该存货未发生跌价, 不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从集团公司角度看, 该存货发生跌价, 跌价金额为销售企业的销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 因此应补提存货跌价准备; (3) 补做与跌价准备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分录; (4) 抵销内部交易产生的现金流量。

[例3]2006年某集团公司母公司销售给子公司A商品一批, 销售成本1000万元, 销售收入800万元, 该批产品未实现对外销售而全部形成期末存货, 期末可变现净值900万元, 子公司没有为该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企业所得税率33%, 且有足够的应税所得。

当年该公司的抵销分录如下:

(1) 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亏损

借:营业收入8000000

存货2000000

贷:营业成本10000000 (2) 补提存货跌价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1000000

贷:存货———存货跌价准备1000000

(3) 补做与存货跌价准备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分录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330000

贷:所得税费用330000 (4) 抵销内部存货交易产生的现金流量

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8000000

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8000000

(四) 内部销售亏损, 购买企业期末内部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取得成本

内部存货交易抵销会计处理的步骤如下: (1) 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亏损; (2) 从购买企业的角度来看, 该存货发生跌价, 跌价金额为取得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 (销售企业销售成本-未实现内部亏损-可变现净值) ;从集团公司角度看, 该存货发生跌价金额为销售企业的销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 (销售成本-可变现净值) , 因此应补提存货跌价准备; (3) 补做与跌价准备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分录; (4) 抵销内部交易产生的现金流量。

[例4]承例3, 若期末可变现净值700万元, 则子公司为该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0万元, 母公司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300万元, 应补提存货跌价准备200万元。

当年该公司抵销分录如下:

(1) 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亏损

借:营业收入8000000

存货2000000

贷:营业成本10000000 (2) 补提存货跌价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2000000

贷:存货———存货跌价准备2000000

(3) 补做与存货跌价准备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分录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660000

贷:所得税费用660000 (4) 抵销内部存货交易产生的现金流量

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8000000

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8000000

二、连续编制会计报表时内部存货交易抵销

连续编制会计报表时, 内部存货交易抵销会计处理的步骤如下:第一, 抵销上期内部存货交易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 (1) 抵销上期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损益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 调整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金额。 (2) 抵销上期已抵销的内部存货交易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 抵销数额为上期抵销的内部交易存货计提的跌价准备。 (3) 抵销上期已抵销的内部存货交易所确认的递延所得税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第二, 抵销本期期末内部交易的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损益。期末内部交易形成的存货既包括上期结转形成的本期存货, 也包括本期内部交易形成的本期存货。应抵销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为二者未实现内部损益之和。第三, 抵销本期因内部存货交易而增加或因存货出售、可变现净值回升而冲减的存货跌价准备数额。处理方法参照初次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内部存货交易抵销存货跌价准备的方法和原则。第四, 抵销与本期应抵销存货跌价准备对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第五, 抵销本期内部存货交易产生的现金流量。

[例5]承例1, 2007年A商品全部未能出售, 可变现净值下降为850万元;2007年母公司又向子公司销售B产品500万元, 销售成本400万元, 本期实现对外销售50%, 其余50%的期末可变现净值为150万元, 子公司当期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50万元 (A商品50万元, B商品100万元) 。2007年合并会计报表抵销分录如下:

(1) 抵销2006年内部存货交易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2000000

贷:营业成本2000000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100000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1000000借:未分配利润———年初330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330000

(2) 抵销2007年期末内部存货交易中产生的未实现内部损益

借:营业收入5000000

贷:营业成本2500000

存货2500000

期末内部交易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利润250万元=上期结转A商品价值中包含未实现内部利润200万元+本期购入B产品价值中包含未实现内部利润50万元。

(3) 抵销本期计提不予认可的存货跌价准备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1000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1000000

A商品应抵销存货跌价准备50万元 (900-850) , B商品应抵销存货跌价准备50万元 (250-200) 。

(4) 抵销与本期应抵销存货跌价准备对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所得税费用330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330000 (5) 抵销本期内部存货交易产生的现金流量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5000000

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5000000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7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财务会计报表与内部会计控制 篇5

一、财务会计报表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

要保证财务会计报表的真实、完整,就必须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严格内部会计控制。就要从产生原始财务数据和原始信息资料的源头抓起,对会计信息资料的加工直至完成财务报表的整个过程,都实行会计控制,以杜绝在每一个环节中有可能出现的漏洞和罅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完整,才能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如期足额交纳国家税收,以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保障投资者权益不受侵犯,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

内部会计控制实行货币资金控制、实物资产控制、对外投资控制、工程项目控制、采购和付款控制、销售和收款控制、筹资和投资控制、成本费用控制、担保控制等。通过对上述每一个环节的严格控制,产生出一系列真实完整的财务数据才能编制出真实完整的财务报表。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完善

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在企业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会计控制是基础,同时还需要全面地进行综合治理,关注政策因素、人文环境和执行政策环境空间,以提高内部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强化控制环境,有效解决当前内部会计控制强化所产生的严重问题,二者相顾符合国际上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不断融合的趋势。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意义

内部会计控制是以《会计法》为依据,以会计核算和监督为中心,以会计相关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为重点,研究制定操作程序,便于监督检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主要是权责明确,相互制衡,内部牵制。这首先要从对主管领导、会计机构负责人、财务会计等人员工作的制约机制抓起。有助于管理层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保证单位经营管理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有助于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内部会计控制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强化会计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和会计核算,从而渗透到内部各项业务的管理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部门和岗位。组织规划财务预算,保护财产安全和为财务报表提供真实完整的相关程序和记录。包括对外的重大投资、资金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制约程序。实事求是制定各项人工、原料、低值易耗品、辅助材料的消耗定额,合理编制各项经营费用预算,健全各项原始费用的稽核制度。要特别严格控制购销和收付款中的进项价和销项价的结算控制,工程项目的全程控制,成本费用的控制中原料和辅助材料成本的高低和经营费用开支的大小并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益。对这些作为关键数据的实际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发现问题并制定新的财务决策。

(三)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体系

1. 建立仓库管理制度

专人保管负责,进、出货要凭入库出库单。建立健全实物账,做到账物相符;月度季度年度要盘库清库存核账,损耗、盈亏要及时报批核销作账务处理。

2. 建立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清查制度。

做到账物相符;按时按规定清产核资,盘盈盘亏及时报批核销作账务处理。

3. 建立货币资金及票证管理制度。

一是专人负责现金保管,做到现金日清月结,钱账相符,现金余额不得超过库存限额。二是银行存款出纳要规定专人负责保管现金支票、转账支票。支票、印章、密押要分人妥善保管。银行存款要及时与银行对账,做到银、账相符。作废支票要妥善处理。三是购买的债券、定期存单等要专人负责管理,按短期、长期投资分立明细账户,做到账实相符。四是专人负责管理发票收据等票证、核对编号,领用登记签字,用完退回要有核销手续。五是上述货币资金、款项、票据证要定人定期检查核实。

4. 建立健全会计与主管会计制度。

A、与各分管货币资金、实物账定期稽核。B、总分类账、分类明细账与各分管货币资金、实物账之间要一致,做到账实、账账、账证、账据、账表及内外往来账务核对相符。C、判断资金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资金运用的合理性包括人、工、料、辅成本支出的合理性;经营、管理、财务等各项费用开支的合理性,资产保值增值的成长性,原始凭证审核的真实性,记账凭证科目处理的规范性。

5. 建立重大表外项目的风险管理制度。

对担保、抵押、未决诉讼和赔偿责任等款项都应强化会计核算、监督与管理。

6. 建立会计档案保管制度。

专人保管,严格会计资料的调阅手续,防止会计数据的毁损、散失和泄密。

7. 建立财务交接制度。

实行岗位轮换制的人员变更或调离,都应有严格齐全的交、接、监交人手续。

三、财务报表与审计控制

财务报表的数据真实完整,除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外,还必须加强审计控制。审计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本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维护国家与单位的利益,起到为单位保驾护航的作用。要强化审计制度,严肃审计纪律,树立审计权威,不造假护假。

(一)内审

内部审计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手段,对会计资料进行定期内部审计,有针对性地制定内部会计制度。发现问题要提出问题及处理意见,督促整改并跟踪回访。

(二)外审

为证明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定,须经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才能具有法律效应。第一,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有责任要求委托方如实提供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第二,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则的规定进行审计。第三,对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

合并报表中内部固定资产交易抵销 篇6

内部固定资产交易是指企业集团内部交易的一方发生了与固定资产有关的购销业务。企业集团内部固定资产交易, 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 见表1。

无论哪种类型的内部固定资产交易, 从企业集团整体来看, 并不是真正的销售, 在编制合并报表时, 必须将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上述四种类型中, 第三、四种类型的交易极少发生, 一般不予考虑。第二种类型的交易一般情况下不经常发生, 发生时如果数额不大, 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可以不进行抵销处理, 但如果数额较大时, 则必须进行抵销处理。交易发生当期的抵销分录为:按购买企业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借记“营业外收入”项目, 贷记“固定资产——原价”项目, 同时按购买企业当期就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部分计提的折旧借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项目, 贷记“管理费用”项目。第一种类型的交易发生得较为频繁, 也最有代表性, 因此本文拟对第一种类型的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技巧进行探讨。

二、未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

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第一年, 抵销处理分为两步:一是按销售企业的销售收入借记“营业收入”项目, 按销售企业的销售成本贷记“营业成本”项目, 按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贷记“固定资产——原价”项目;二是按购买企业当期就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部分计提的折旧借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项目, 贷记“管理费用”等项目。

以后各期抵销时, 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抵销上期对本期的影响, 抵销时只需将上一期抵销分录中的利润表项目用“未分配利润——年初”项目替代, 资产负债表项目不变, 原因是抵销分录只为编制合并报表而用, 并不记入账簿, 不改变个别报表;二是抵销本期多提折旧。固定资产清理期间抵销时, 由于固定资产清理后, “固定资产——原价”和“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都已通过“固定资产清理”最终转入“营业外支出 (或营业外收入) ”项目, 因此, 抵销时只需将清理当期按以上原则做的抵销分录中的“固定资产——原价”和“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项目用“营业外支出 (或营业外收入) ”项目替代即可。

[例1]甲公司是乙公司的母公司。20×4年1月1日甲公司将自己生产的产品销售给乙公司, 产品的成本为100万元, 售价为l50万元, 增值税率为l7%, 乙公司购入后作为固定资产用于管理部门。假定该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为5年, 没有残值, 乙公司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为简化起见, 假定20×4年全年提取折旧。乙公司另行支付运杂费5万元。抵销处理如下:

20×4年 (第一年) :

值得注意的是:固定资产交易的时间会影响第 (2) 个抵销分录的编制。假设固定资产交易发生在20×4年6月, 则从7月份开始计提折旧, 第一年只需抵销6个月的折旧5万元;另外, 固定资产交易过程中发生的运杂费和增值税不影响抵销。

假设内部交易的固定资产超期使用, 至20×9年仍未清理, 则20×5年至20×9年 (即第二年至第六年) 抵销时, 根据前述抵销技巧, 编制抵销分录如表2。

单位:万元

注:20×5年的分录 (3) 是用“未分配利润——年初”替代20×4年分录 (1) 中的利润表项目得来的, 分录 (4) 是用“未分配利润——年初”替代20×4年分录 (2) 中的利润表项目得来的, 分录 (5) 是抵销当年多提的折旧。以后各年度依此类推。

清理期间的抵销处理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假设固定资产20×7年清理 (即在第四年使用期未满时提前清理) , 用“营业外支出 (或营业外收入) ”替换表2中20×7年抵销分录 (3) (4) (5) 中的“固定资产——原价”和“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项目, 得出抵销分录如下:

第二种情况:假设固定资产20×8年清理 (即在第五年使用期届满时清理) , 替换20×8年抵销分录 (3) (4) (5) 中的“固定资产——原价”和“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项目后, 借贷相抵, 三笔抵销分录合并为一笔:

三、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

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第一年, 关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抵销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从个别报表角度看, 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减值准备分别为多少, 二是从集团角度考虑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计提减值准备分别为多少, 两者比较后得出应抵销多少。以后各期抵销时, 需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抵销上期对本期的影响, 抵销时只需将上一期抵销分录中的利润表项目用“未分配利润——年初”项目替代, 资产负债表项目不变;二是抵销本期多提折旧;三是计算并抵销本期多提或多冲销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例2]承例1, 假设20×4年末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分别为130万元, 95万元, 75万元, 三种情况下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抵销分录分析编制过程如表3。

单位:万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20×4年末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分录有三个:例1中的抵销分录 (1) (2) 加上本例中的抵销分录 (10) 。

[例3]承例2, 假设20×4年末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95万元, 20×5年末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65万元, 则20×5年末有关抵销分录如下:

首先, 抵销上期对本期的影响, 将20×4年三个相关抵销分录中的利润表项目用“未分配利润——年初”项目替代, 资产负债表项目不变, 可以得出如下三个抵销分录:

其次, 抵销20×5年多提的折旧:20×5年个别报表上计提的折旧为23.75万元[ (150-150÷5-25) ÷4], 从集团角度应计提的折旧为20万元[ (100-100÷5-0) ÷4], 因此, 应抵销固定资产20×5年多提的折旧3.75万元, 抵销分录如下:

再次, 计算并抵销20×5年多提或多冲销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见表4。

单位:万元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抵销分录如下:

其他情况及以后年度的抵销依此类推。

参考文献

内部报表 篇7

一、当期购进商品全部实现对外销售时的抵销处理

例1:假定P公司是S公司的母公司, S公司2×12年向P公司销售商品200 000元, 其销售成本为160 000元, 该商品的销售毛利率为20%。P公司购进的该商品2×12年全部实现对外销售, 其销售收入为250 000元, 销售成本为200 000元 (公司各自的应交税费不会因为合并而改变, 为简化核算, 本文不考虑与购销有关的增值税问题, 并假设公司销售业务均以银行存款结清。由于抵销分录抵销的是报表项目, 故将会计分录中的会计科目替换成对应的报表项目, 以下同) 。

1.购进商品时, P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销售商品时, P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2.销售商品时, S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3.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首先将母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信息相加, 则该笔业务在账面上反映为:

4.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母子公司作为一个整体, 该业务仅为一个简单的销售业务, 其账务处理为:

5.由上可以看出, “营业成本”多计200 000元, “营业收入”多计200 000元, 因此应编制抵销分录:

二、当期内部购进商品并形成存货情况下的抵销处理

例2:假定P公司是S公司的母公司, S公司2×12年向P公司销售商品200 000元, 其销售成本为160 000元, 该商品的销售毛利率为20%。P公司购进的该商品2×12年全部未实现对外销售而形成期末存货。

1.对于该笔交易, S公司作为独立核算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2.P公司作为独立核算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3.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首先将母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信息相加, 则该笔业务在账面上反映为:

4.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母子公司作为一个整体, 该笔业务实际上相当于企业内部物资调拨活动, 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 因此应编制抵销分录:

或拆分为:

其基本思想是首先假设当期存货全部对外销售, 即第一笔抵销分录, 然后判断是否存在未对外销售的存货, 若存在, 则抵销期末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即第二笔抵销分录。本例中, 由于全部形成期末存货, 其未实现销售损益为200 000×20%×100%=40 000 (元) 。

如果有30%未对外销售, 则抵销未实现销售损益为200 000×20%×30%=12 000 (元) 。即抵销分录为:

三、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内部购进商品的抵销处理

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由于对上期内部购进的期末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进行抵销处理, 直接影响了上期合并财务报表中合并净利润数额的减少, 并最终使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期末未分配利润的数额减少, 为使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与上期期末未分配利润一致, 本期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必须调整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金额。

例3:假定P公司是S公司的母公司, S公司2×11年向P公司销售商品200 000元, 其销售成本为160 000元, 该商品的销售毛利率为20%。P公司购进的该商品2×11年全部未实现对外销售而形成期末存货, P公司2×12年仍未实现对外销售。

2×11年末编制抵销分录:

2×12年末编制抵销分录:

例4:假定P公司是S公司的母公司, S公司2×11年向P公司销售商品200 000元, 其销售成本为160 000元, 该商品的销售毛利率为20%。P公司购进的该商品2×11年全部未实现对外销售, 2×12年全部对外销售实现销售收入250 000元。

1.2×11年末编制抵销分录:

2.2×12年P公司销售商品时, 其账务处理为:

3.编制合并报表时, 母子公司作为一个整体, 该笔销售业务的账务处理为:

4.由上可见, “营业成本”多计40 000元, “存货”多计40 000元。因此2×12年末编制抵销分录:

合并为:

本例中, 2012年全部对外销售, 则“营业成本”及“存货”多计的金额为200 000×20%×100%=40 000 (元) , 若2012年对外销售80%, 则“营业成本”及“存货”多计的金额为200 000×20%×80%=32 000 (元) 。此时2×12年末应编制抵销分录:

合并为: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中级会计实务 (2012)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3]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内部报表 篇8

母公司销售固定资产一台给子公司,母公司个别账务处理为:

处理固定资产损益(实质上是内部交易损益,也就是升值部分,用A代替)

(一)如果子公司当年没有计提折旧,则认为内部损益没有实现,和处理存货内部交易一样,母公司做个别分录调整

按照权益法,还要根据控股比例和子公司账面净利润,确认投资收益,(B=子公司净利润х控股比例)

实质上,在熟练掌握的情况下,这两个分录可以合并为

那么合并报表调整分录为:

(二)如果子公司当年计提折旧,意味着当年实现了部分损益,设折旧年限为n,直线法计提折旧,不考虑残值,则子公司个别分录: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子公司实际计提的折旧是根据整个固定资产的价值提取的,但编制调整分录时,只调整内部损益部分,也就是升值部分,因为原有部分不管内部交易是否发生,都要计提的,不受交易影响,那么母公司未实现利润就不是A,而是,A-A/n,则母公司个别分录为

同样,根据权益法,还要根据控股比例和子公司账面净利润,确认投资收益:

在熟练掌握的情况下,这两个分录也可以合并为

那么合并报表调整分录:

以上为交易当年的处理方法,那么以后每年的处理方法如下:

子公司每年要计提折旧,为简便,也只考虑内部交易损益部分:

母公司个别分录要确认上年未实现本年实现的部分,因此

同样,也要按权益法确认子公司收益

如果熟悉的话,可以合并为一个分录

编制调整分录如下:

2.调整上年未未实现的内部损益和虚增固定资产净值

这笔分录的作用是,由于交易的当年母公司个别报表作了一笔分录调低了长期股权投资,

而且是在个别报表上具有连续性,因此,需要在合并报表上调过来,同时,固定资产还存在,所以,要把内部交易虚增的部分调低,固定资产虚增的部分,随着折旧的计提会逐年减少,但固定资产净值是通过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两个账户反映出来的。

实质上,这个分录还可以表述为:借:长期股权投资,贷:固定资产虚增部分的净值(A-已计提折旧)

3.调整因以前年度内部交易本年多计提的折旧

累计折旧(A/n+A/n)(上年末累计计提折旧加上本年计提的折旧)

内部报表 篇9

一、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审计之间的区别

(一) 两者审计目标的区别

企业单位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在于检测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 并就财务报表中的重要方面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 简而言之其目的是保证财务报表没有重大错误和纰漏。而内部控制的目的则在于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建议, 确保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没有重大的缺陷。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在不同目标之下, 产生最后的积极作用是能够为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提供质量较高的财务信息, 从而可以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

(二) 两者审计范围的区别

财务报表审计的范围主要涉及到的审计对象指的是某一时点或某一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 在有必要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内部控制检测[2]。此外, 财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考虑的范围主要是指与财务报表有关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审计范围对象主要是指特定基准日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且内部控制审计是必须进行检测的。在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考虑当中, 如果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的重大问题或纰漏, 则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对其中的问题或缺陷进行的描述和披露。

二、审计整合的内涵

根据以上对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两点区别分析, 两者进行整合审计具有一定的基础[3]。而所谓整合审计主要是指审计人员以企业单位的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为基础, 制定整合审计的流程, 并为提升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合法性等提出审计意见。

简而言之, 整合审计就是依据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两种审计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 阐述其审计目标和审计意见等。整合审计可以对两者审计中重复的部分进行删减, 适当简化流程。由此, 降低审计风险, 并且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总之整合审计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三、审计整合的建议

企业单位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存在区别和差异, 因此审计人员在整合审计的过程当中, 要注意一些事项或考虑特别的情况。就如何实现有效整合审计, 本文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重视审计工作底稿的处理

在整合审计的过程中, 关于审计工作底稿的处理目前有两种方式: (1) 将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底稿进行整合, 两者底稿进行合并; (2) 内部控制审计的底稿单独归档。企业单位在采取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两者整合审计时, 底稿的处理是整合审计的重要工作之一。针对底稿的处理问题, 企业单位无论是聘请一家还是两家审计事务所, 事务所都应当分别形成底稿, 在有必要的情况下, 可以将两者底稿进行合并归档, 并建立相应的索引, 使得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底稿时可以轻松一些, 避免重复提供审计证据, 从而提高编制效率。

(二) 突出考虑整合审计中的舞弊问题

在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当中, 舞弊问题是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为避免和减少审计中出现舞弊现象, 可以采取以下两点措施: (1) 在整合审计计划当中, 审计人员要首先对审计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判断, 判断审计中的重大方面是否存在舞弊, 例如对审计内容中的财务报告调整分录、关联方交易等进行着重识别, 此外审计人员还要对整合审计工作进行舞弊预防设计; (2) 在整合审计的具体实行中, 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企业单位的控制是否可以应对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如果存在这一现象, 注册会计师则应当调整财务报告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有必要的情况下, 还应当更改审计计划, 并评价控制缺陷。

(三) 重视审计证据的相互验证

审计人员在实施整合审计的过程当中, 还应当重视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之间的相互验证关系。对此, 审计人员可以依据内部控制审计中的信息数据, 修改或调整审计的流程、计划;也可以依据财务报表审计的数据去验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由此提高审计数据的质量, 也为注册会计师做出公正的判断打下基础, 降低审计风险。

四、结束语

整合审计是目前会计行业最为常见且普遍审计办法, 针对整合审计国家以及该行业也都有相应的规定, 但是整合审计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本文对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两者在目标以及范围方面, 以及整合审计内涵进行了阐述, 并浅谈了对提高整合审计有效性的三点建议。由于篇幅有限, 本文就以上几点容的探讨并不是非常深入, 也存在不全面的地方, 针对整合审计有效性的提高还需要结合更多实务进行研究, 其中关于整合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也还要结合实际的操作。

参考文献

[1]何芹.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整合审计的再思考——兼谈财务报表审计准则与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比较[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2, 04:85-90.

[2]邓霞, 陈丽荣.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J].经营管理者, 2012, 15:154+135.

上一篇:饮食民俗下一篇:服务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