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报表系统(精选9篇)
合并报表系统 篇1
SAP合并报表系统 (简称BCS系统) 可以完成三种不同类型的合并报表, 分别是股权合并、管理合并、业务合并, 以下将分别对这三种合并的特点、业务流程进行介绍。
一、股权合并
股权合并是整个BCS系统的核心, 管理合并和业务合并都是基于股权合并生成, 本文将重点对股权合并过程进行详解。
BCS系统中的股权合并包括数据收集组、数据调整组、自动合并组、投资合并组四个操作流程 (见下图) , 这四个流程环环相扣, 前一流程为后几个流程的基础, 每个流程都有严格的逻辑校验。以下将对分别上述四个模块进行分析。
(一) 数据收集组
数据收集组的主要功能是从核算系统中抽取数据, 同时对投资、权益、存货含利等数据进行手工或自动维护, 从而为合并抵销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源, 另外各子分公司通过本模块中的对账平台对现金流、票据、内部往来进行核对。本模块是整个合并报表的基础, 所有的抵销、调整都是基于收集的数据进行, 如果把合并报表过程比作是做一道大菜的话, 数据收集就是采购食材的过程, 食材的好坏、品质高低直接决定一道大菜的成败。
数据收集共有八项功能 (见下图) , 可将其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初始化和基础数据收集, 包括“余额结转”、“期间初始化”、“数据收集”、“手工调整”、“本位币校验”;第二类对帐平台, 包括“现金流对账”、“票据对账”、“内部往来对账”。
“余额结转”是将上一会计年度的各科目余额结转至下年, 余额结转功能只能在每年1月份进行操作。
“期间初始化”是上一会计期间的特定凭证于本期间自动冲销, 按照新的发生额生成新的抵销凭证。
“数据收集”主要是将上线单位和非上线单位的财务信息收集到BCS合并报表系统。数据收集包括“科目发生额的收集”、“票据还原信息的收集”、“内部存货含利信息的收集”、“投资与权益数据信息的收集”。上述功能中最为关键的是“投资与权益数据信息的收集”, 它直接决定了投资、权益抵销的正确与否, 通过对原始投资金额和权益“移动类型”的维护, 生成正确的抵销分录。
“手工调整”主要功能是对单户表进行必要的调整, 俗称“调表不调账”, 本项功能应在集团总部进行控制, 严禁随意进行调整。
BCS系统还为合并范围的企业提供了非常好的一个对账平台, 就是“现金流对账”、“票据对账”、“内部往来对账”等几项功能, 集团内的子分公司可以详尽的了解各公司间、各科目间的差异, 也为集团总部了解对账差异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时时从账务系统抽取数据, 时时进行对账, 时时对下属企业对账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综上所述, “数据收集及对账组”提供了一个及时抽取数据、随时生成报表的平台、提供了一个对权益和投资附加数据进行维护的平台、提供了一个所有子分公司随时对账的平台, 这些平台为生成准确的合并报表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二) 数据调整组
“数据调整组”的主要功能和用途是解决评估增值和外币折算的问题。数据调整组相当于一道大菜的配菜阶段, 配的好则锦上添花, 配的不好则不伦不类。数据调整组主要功能包括“评估增值”、“科目重分类”、“外币调整”、“外币折算”、“本期利润结转”、“合并组变更”、“组货币校验”等功能 (详见下图) 。
“评估增值”主要解决收购一个企业时发生的评估增值, 对于这部分价值大部分被收购企业不会进行账务处理, 通过“评估增值”的功能对上述信息进行维护, 从而达到抵销正确。
“科目重分类”主要功能是当个别报表与合并报表对一项会计要素的认定标准不一致时在合并层面进行的重分类调整。
“外币调整”和“外币折算”主要是解决境外子公司的外币报表如何转换到合并报表的本位币的问题。由于境外子公司采用集团货币以外的货币, 如何转换为集团货币成为合并报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BCS系统通过“外币调整”和“外币折算”对特定科目指定采用历史汇率折算, 其余科目采用期末汇率进行折算, 当特定科目发生变化时通过“外币调整”进行维护, 从而生成正确的“外币折算差额”。
总之, “数据调整组”为各种不同业务类型的合并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 对一些特殊事项进行了恰当的处理, 充分保证了合并信息的准确性, 尤其是外币报表折算功能为境外子公司的合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 自动合并组
“自动合并组”的主要功能是系统对内部往来、交易、票据、现金流、存货含利进行自动抵消, 如有必要也可通过“自动抵消调整”对抵消的结果进行调整。“自动合并组”相当于一道大菜的煎炒烹炸的阶段, 只要没有对账差异、会计信息正确, 就会生成正确的往来和交易的抵销 (详见下表) 。
(四) 投资合并组
“自动合并组”的主要功能是对投资、权益进行抵消, 对抵销结果与会计准则的差异进行调整。SAP有着固定的抵销规则, 但是准则的变化较大, 准则出台后又颁布了一系列的“解释”, 对准则的内容进行了部分调整, 如何让SAP系统与准则对接, BCS提供了“投资合并抵消调整”功能, 对上述差异进行调整。“自动合并组”好比是一道大菜的收尾阶段, 也是最为复杂的阶段, 它需要对火候、咸淡准确的把握才能完成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它需要精准的技能, 更需要经验的积累。
“自动合并组”包括“投资收益抵销”、“投资抵销”、“投资抵销调整”、“合并组校验”等功能 (详见下图) 。
总之, 通过对上述四个操作流程的运行, BCS系统能够生成准确的基于股权关系的合并报表, 但是很多企业的管理层不仅要了解股权的合并信息, 还要了解管理层次的信息。有些下属企业间没有股权关系, 但是它们的实际管理者都是其中一个企业的管理层, 集团总部需要对这个管理层进行考核, 也需要了解这几个企业的合并财务信息, 因而需要重新划分一些没有股权关系但是有管理关系的合并组, 这就是“管理合并”。以下将对“管理合并”进行阐述。
二、管理合并
“管理合并”是将一些没有股权关系但实际有着管理纽带的一些企业成立合并组, 通过系统生成这些企业的合并报表, 为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利润中心进行考核提供了便捷的平台。SAP系统的管理合并主要是从股权合并中拷贝数据,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股权合并中手工输入的合并层面的抵消凭证也要在管理合并层面重复输入, 这是BCS系统不够人性化的地方。
三、业务合并
有些企业业务多元化, 集团内部分为几个业务板块, 管理层需要了解每个业务板块的合并报表信息, BCS系统为生成业务合并报表提供了可能。首先将所有子分公司打破股权关系, 按照业务类型归集到不同的业务板块中, 每个业务板块必须指定母公司, 操作流程与管理合并相类似, 都是从股权合并中复制数据, 只是将复制的数据分类到不同的单元进行抵销处理, 从而生成正确的业务报表。有些企业在年报中要求披露分部报告, BCS系统业务合并后能够直接生成分部报告。
综上所述, SAP为合并报表提供了一个非常严密又不失灵活性的平台, 既能满足对外披露的要求, 同时又能满足公司的管理需求。但是真正用好SAP, 关键还是在于人的素质。首先, 会计准则变化日新月异, 我们要在充分理解准则的基础上结合SAP的运行规则进行适当的处理, 对业务知识的精准把握和对SAP运行规则的熟练掌握是合并报表的基础, 两者缺一不可, 任何相信SAP是万能的和SAP无法信赖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SAP只是一个优秀的平台和工具, 好比是一位优秀的厨师仅仅拥有稀有名贵的食材和先进的厨房设备是远远不够的, 关键在于他对资源的整合能力, 这需要经验的积累;其次, SAP对数据质量要求非常严格, 远远超过手工的数据要求, 一些错误的数据就象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 数据的质量是SAP系统的生命和灵魂, 应该投入极大的精力严把数据质量关。另外, 在使用SAP系统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 量力而行, 在对自己的管理水平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开发SAP的功能, 大而全未必比小而精更有效率, 一切取决于企业的执行力和使用人员的素质。以上是对SAP合并报表的一点肤浅认识, 希望我们用“好”这个系统, 用“活”这个系统, 让这个系统成为我们企业管理提升和扩大发展的强有力的推动力。
摘要:SAP是一种高度集成的ERP系统, 它为编制基于股权的合并报表和虚拟股权关系的管理合并报表、业务合并报表提供了可能, 它既能满足公司对外披露的要求, 又能适应公司管理层的管理需求, 可以说SAP报表系统真正做到了柔性合并, 即管理层需要什么口径的合并报表, 通过SAP系统就能够生成不同版本的合并报表,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手工合并报表相比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有了本质的提高。本文将重点对SAP合并报表的特点进行详尽分析。
关键词:BCS系统,股权合并,管理合并,业务合并
合并报表系统 篇2
而编制合并财务表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正确的界定出合并报表的具体范围。
一、界定合并范围的相关标准
1.遵循的数量标准
首先需要针对投资公司在被投资公司当中的具体控股比例来选择相应的标准,一般情况下被选作衡量标准的包括被投资子公司当中具有表决权的一半以上的普通股。
如果母公司是直接控股的,那么其持股的具体比例就能够直接的获取;其他两种控股情况在计算具体的持股比例时需要经过进一步的核对和检查,并且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选择正确的计算方式,通常会用到下述两个原则:(1)加法原则。
如果是一串联的持股比例就应该将最终直接到达子公司当中的那部分持股比例确定为母公司对于该子公司的持股比例。
在利用加法原则对具体的合并范围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是不会跟与A公司对B公司具有的直接持股比例产生关系。
比如说,A公司对于C公司具有六分之一的权益资本,那么C公司就能够划分在A公司的合并报表范围里面。
在处理纳入母公司的过程中采用加法原则,会先对合并范围当中的某一个子公司具有的表决权比例进行准确的判定,然后按照直接持有或者间接持有该子公司的所有股权之和做出最后的确定。
(2)乘法原则。
在采用乘法原则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计算出母公司对该子公司直接持有的具体的股权比例以及对其他的控股公司所持有的具体的股权比例之和,并计算二者的比重,最后再乘以这些控股公司对该子公司持有的具体的股权比例。
2.遵循的质量标准
母公司之所以会对子公司进行直接的控制,根本原因在于可以控制子公司的经营以及财务政策,通常可以将下述几方面作为主要的参考标准:按照跟被投资公司所达成的协议,对于持有百分之五十以上并且具有表决权的普通股可以当作参考标准;根据相关的规章以及协议等,有权利对企业的经营政策和财务决策进行控制;有权利对董事会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当中的成员进行任职和罢免;在董事会以及其他相关结构的会议当中具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表决权利。
而在质量标准中,法定以及实质性控制权是两种主要的控制权,而且都是在不能够满足相关的数量标准之后才可以存在的。
其中法定控制权的主要涵义是母公司按照我国颁布的相关法律规定等具有的控制权利;而实质性控制权的主要涵义是持有的股权在百分之五十以内,不过由于存在股权分散的现象而在事实上可以实际运行的控制权利。
3.实体标准
虽然集团内的多数股权与少数股权投资有多少之分,但不应过分强调母公司股东的利益。
因此,合并财务报表是以整个实体的观点编制的,对于构成企业集团的多数股权的股东和少数股权的股东,均一视同仁,同等对待。
在实体理论下,确定合并范围应以企业集团能否控制为标准。
二、不需要纳入到合并范围当中的`子公司条件
对于不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改进后的第27号国际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规定: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准备在近期出售的子公司:其一,购买和持有该子公司就是准备在购买后一年内处置,因而控制是暂时性的;其二,管理层正在积极地寻找购买者。
同时该准则还规定,不得因子公司的业务与母公司不同而不合并该子公司,其原因在于经营受到长期严格限制并不一定表明母公司失去了控制权。
三、目前确定合并范围所遵循的标准
1.控制权标准
一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会计报表》根据间接持股的母子公司所占股权份额选择乘法原则权衡。
二是控制权的质量标准上具体为:(1)母公司占有一半以上表决权的被投资单位;(2)母公司占有其一半以下的表决权的被投资单位;(3)在判断是否控制被投资单位时的表决权;(4)判别母公司对于主体特殊情况能否进行有效的控制。
2.明确判断所遵循的一般标准
在新的判断准则当中对于将控制作为基础条件来确定具体合并范围的理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强调。
它的主要特点表现在:(1)新的判断准则明确规定了母公司需要将全部的子公司进行合并,但是以下情况除外:根据相关的破产程序已经宣告并完成清理的子公司;如果子公司是非持续经营的,但是其所有者权益出现了负数;母公司没有权利再进行控制的子公司;母公司或者是联合控制主体已经不能继续对被投资单位进行控制的。
(2)不管是对于应该纳入到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之内的子公司所做的规定,还是其他特殊情况的规定,新准则都进一步强调了控制不仅仅是在法律形式上进行控制,而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控制。
如果该方不具有实际的控制权利,那么就不能够进行合并报表。
如果子公司的所有权益出现了负数的情况,但是该公司仍然是持续经营的,也需要进行合并报表。
该准则会影响到上市公司进行合并报表时所获得的利润。
四、结语
总之,对于企业集团里面已经界定为可以纳入的合并对象都在合并范围里面,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被合并,所以在合并之前需要对成员企业是否为合并企业进行确定。
这就需要企业会计人员准确的判定出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S]..
合并报表系统 篇3
一、FCH简介
FCH是O racle的电子商务套件 (E-Business Suit, EBS) 子模块, 它提供基于财务科目的合并处理系统, 可实现企业集团直接抽取子系统科目的数据实现自行合并, 进而消除基于“报表”合并带来的不利因素。然而, FCH并不能提供完全满足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报表合并的实际需要。基于Oracle FCH的报表合并系统主要是利用O racle OAF (O racle A pplication Fram ework) 框架, 采用B/S (Browser/Server, 浏览器/服务器) 架构, 嵌入OWC (O ffice W eb Com ponent) 控件, 充分利用Excel已有的报表处理功能, 对O racle FCH进行客户化开发、扩展和改进来实现的。其特点是开发周期短, 见效较快, 充分考虑最终用户的操作习惯, 能与企业集团的O racle EBS系统实现深度无缝集成, 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等。
二、客户化开发需求分析
由于FCH提供的是基于财务科目的合并处理, 而D F企业集团需要一个包括财务合并及合并报表管理的集成系统, FCH仅提供标准的试算平衡表和基于多维管理分析的EPB (Enterprise Planning and Budgeting) 报表, 各种法定财务报表需要扩展开发, 需要开发一个报表系统来满足企业集团对报表管理发布的要求;D F企业集团原有的财务系统是通过100多张报表来收集财务信息, 分为月报、半年报及年报, 而这些报表中只有部分数据可以装进FCH中, 需开发客户化报表数据收集功能模块;D F企业集团都是通过报表来提交或收集信息, 原有系统无法转变为通过科目余额表的方式来填报数据, 需要扩展开发一个报表数据填报功能模块, 并将子公司上报的报表翻译成科目余额表;同时系统需要具有汇总功能、将FCH的结果回写客户化报表功能、数据验证 (包括表内验证、表间验证、历史验证、与FCH科目余额表的验证、与关联交易平台记录验证等) 功能等;企业集团客户希望建立一个关联交易平台, 而FCH本身提供了基于科目余额的内部往来匹配报表, 但无法提供基于明细信息的核对, 因此需开个一个客户化关联交易平台, 帮助企业集团用户核对往来账目。
在财务报表合并系统客户化工具的选择上需主要考虑以下四个因素。一是用户操作界面尽量与原有系统操作方式接近;二是系统应具备灵活的可配置性, 企业集团报表的现状是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报表模板变更, 因此需要提供非常灵活的报表配置功能, 以满足每年年底对报表模板进行及时调整的要求;三是开发工具需要能简便地交付给客户维护;四是开发完成的财务合并系统与EBS集成, 并提供给用户统一的系统入口和统一的界面风格。
三、报表合并系统设计
根据客户化开发需求分析, 结合Oracle FCH的特点和目前流行的开发语言及工具, 本系统在研究设计过程中采用FCH+JSP+Excel插件组合方案。其原理是通过JSP开发数据管理页面和报表模板定义页面等;通过嵌在JSP页面中的Excel插件, 用户可以从本地Excel复制报表内容并粘贴到JSP页面中的Excel插件上, 并实现数据上传;通过JSP页面中的Excel可以查看报表并修订更新其中内容;FCH中完成合并抵消计算。由于客户化的JSP和Excel插件均可以方便地集成在O racle EBS中;JSP采用O racle标准开发工具, 开发技术难度一般, 而Excel插件采用第三方提供的功能, 开发技术难度中等;用户所上传报表即所见报表, 可以方便的在JSP页面上修改报表并提交, 交互性较好, 且与D F集团三级子公司的原有报表系统操作一致, 故用户操作困难程度较低, 方便用户使用。
其一, 财务报表合并业务流程。按照业务流程管控财务业务工作是财务管理最重要的管控措施之一, 同时按业务流程推进业务信息化和研发应用软件也是当前国际上最流行、最新的趋势。企业集团的财务报表合并系统的整体业务流程图如图1所示, 合并业务的方向是自底向上。
其二, 财务报表合并系统的合并业务步骤。DF企业集团财务报表合并系统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即关联交易平台、报表管理平台和Oracle标准模块报表合并中心 (FCH) 。各子系统的业务步骤如下。
(1) 关联交易平台子系统流程设计。首先由集团旗下的各单位在规定的扎帐日期之前核对截止上月的关联交易, 并有总部关联交易会计负责监督;其次各单位可以在关联交易平台中运行差异报告, 并根据差异报告的结果各单位调账, 并有总部关联交易会计负责监督;第三步是由总部关联交易会计或相应层级合并节点关联交易会计在关联交易平台中对单位扎帐;第四步是由总部关联交易会计或相应层级合并节点关联交易会计在关联交易平台中运行差异报告, 根据差异报告结果调整集团关联交易差异的门槛值, 锁定自动抵消的质量;第五步是由总部关联交易会计或相应层级合并节点关联交易会计在关联交易平台中提交自动抵消处理程序, 系统根据用户设定的门限值, 自动生成抵消分录;第六步是根据第四步和第五步产生的结果, 总部关联交易会计或相应层级合并节点关联交易会计在关联交易平台中手工调整各单位之间的关联交易事务处理信息, 并手工编制相关的抵消分录;第七步由总部关联交易会计或相应层级合并节点关联交易会计在关联交易平台中导出关联交易调整和抵消的汇总分录, 并提交综合会计;第八步是由合并综合会计将关联交易平台中导出的关联交易抵消信息导入到FCH中控制合并结果。
(2) 报表管理平台子系统。下属子公司填报、上报报表流程设计。首先是各单户在关联交易平台扎帐后, 登录报表管理平台填报科目余额, 完成资产负债科目余额表和损益类科目余额表;其次各单位打开需要填报的DF会计报表 (在报表管理平台中) , 通过报表的计算公式自动生成部分主表和附表;第三步是由各单位用户继续填写无法自动生成的报表, 完成所有报表的填写;第四步由下级单位的会计主管登录报表管理平台, 利用系统提供的批量验证功能对报表进行批量的校验, 并根据校验结果判定是否可以上报本单位报表, 如果报表验证失败, 但确实是由于本单位特殊情况引起的, 则要求利用报表管理平台提供的报表备注功能填写报表填报说明, 如果由于填报错误引起的校验失败, 则要求相关会计重新填报报表;第五步对通过验证或者已编写填报说明的报表, 下级单位的会计主管可以在报表管理平台中完成上报;第六步由上级单位的会计主管登录报表管理平台, 利用系统提供的报表状态查询功能, 可以查看下级单位的报表上报情况, 督促下级单位及时高质量的填报会计报表;第七步是由上级单位的会计主管登录报表管理平台, 利用系统提供的报表批量验证功能, 对报表进行批量验证, 可以通过报表状态查询功能, 查看批量验证的结果;第八步是由上级单位的会计主管在报表管理平台中, 对下级单位的单张报表进行审核, 审核后的报表将不允许下级单位撤销审核, 同时系统提供了批量审核功能, 上级单位用户可以制定某一实体下的一批报表批量审核。
本部门单位流程设计。第一步由总部合并报表会计提交程序, 将本部若干家单位核算科目同步到FCH中;第二步是由总部会计提交匹配检查报表, 找到尚未维护映射关系的科目;第三步是总部会计科目映射关系, 并创建新的映射关系版本;第四步是本部各单位会计登录财务合并中心 (FCH) , 提交程序, 将各单位的科目余额表导入到FCH中;第五步是总部合并报表会计在FCH中对DF集团公司本部 (汇总) 节点提交第一次试合并, 目的在于找到本部各单位往来余额之间的差异;第六步是由总部合并报表会计提交公司匹配报表, 发现本单位内部往来余额之间的差异;第七步是总部合并报表会计协调本部各单位调整内部往来余额的差异;第八步由筹备组各单位重新提交科目余额表;第九步是筹备组各单位登录报表管理平台填报表, 完成后上报;第十步是筹备组各单位关帐;第十一步是总部合并报表会计在收审完各子公司报表后, 在总部帐套中编制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分录;第十二步是总部会计登录财务合并中心, 提交科目余额传输程序, 将集团总部核算系统的科目余额导入到财务合并中心;第十三步是总部合并报表跨级继续集团合并流程, 同时总部会计编制总部报表;第十四步是等集团合并完成后, 总部关闭核算系统集团总部帐套。
(3) Oracle标准模块报表合并中心 (FCH) 子系统。集团财务合并流程设计。第一步是由总部合并报表会计登录报表管理平台, 提交验证报表程序, 并审核子公司报表, 同时, 替子公司提交科目余额表;第二步是总部会计编制长投合并调整分录;第三步是总部会计在报表管理平台编制固定调整分录, 并导入财务合并中心;第四步是总部会计在报表管理平台填写审计调整分录, 并导入财务合并中心;第五步是由总部会计从关联交易平台中导入关联交易抵消分录;第六步是由总部会计提交财务合并流程, 系统根据事先定义的自动抵消规则产生长投及本部单位往来抵消分录, 并将过入的外部抵消分录导入到汇总的科目余额表;第七步是由总部会计根据系统合并的结果, 调整合并规则和外部抵消分录, 多轮合并试算后确定合并结果。
编制并分发合并报表。第一步是由总部合并会计登录报表管理平台, 利用事先定义的取数公示生成合并报表, 包括集团合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一部分损益类附表, 同时也完成本部汇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一部分损益类附表;第二步是总部合并报表会计继续编报集团及本部的其他报表;第三步由总部合并报表会计将本部汇总及集团合并报表导出并打印, 准备向领导汇报材料;第四步是由总部合并报表会计组织向领导汇报。
四、结论
财务报表合并本身一直是财会界公认的四大难题之一, 因此财务报表合并的信息化即财务报表合并系统也存在较大难度。通过客户化财务报表合并系统的开发和实施, 结果表明本系统的实施, 对DF企业集团的财务流程进行了重组和优化, 彻底改变整个公司财务和会计业务底层次离散化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实现财务报表合并和数据管理的集成化和信息化, 显著提高财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利用水平, 较好地满足财务分析和内部财务控制对财务信息的必要性、准确性、及时性的要求, 进而满足DF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的需求。
参考文献
合并报表的总结 篇4
一、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首先应对各子公司进行分类,分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两类。
(一)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
对于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如果不存在与母公司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不一致的情况,则不需要对该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即不需要将该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调整为公允价值反映的财务报表,只需要抵销内部交易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即可。
(二)属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
对于属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除了存在与母公司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不一致的情况,需要对该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外,还应当根据母公司为该子公司设置的备查簿的记录,以记录的该子公司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等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通过编制调整分录,对该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以使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反映为在购买日公允价值基础上确定的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在本期资产负债表日的金额。
有关对属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的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金额的调整,请参见第二十五章“企业合并”的相关内容。
二、按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合并报表准则规定,合并财务报表应当以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其他有关资料,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后,由母公司编制。
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应编制的调整分录为:
(一)对于应享有子公司当期实现净利润的份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 【调整后子公司净利润×母%】
贷:投资收益
按照应承担子公司当期发生的亏损份额,编制相反的调整分录。
(二)对于当期收到子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三)对于子公司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按母公司应享有或应承担的份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
(四)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的抵销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
未分配利润——年初
三、编制抵销分录
(一)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处理
借:实收资本
【子公司】
资本公积——年初
【子公司】
——本年
【子公司】
盈余公积——年初
【子公司】
——本年
【子公司】
未分配利润——年末
【子公司】
商誉
【调整后长期股权投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母%】
贷:长期股权投资
【母公司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
【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少%】
(二)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的抵销处理
借:投资收益
【母公司的投资损益=子公司的净利润×母公司持股%】
少数股东损益
【子公司的净利润×少数股东持股%】
未分配利润——年初
【子公司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提取盈余公积
【子公司当年提取盈余公积】
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
【子公司当年宣告股利】
未分配利润——年末
【子公司】
(三)内部债权与债务的抵销处理
1.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的抵销处理
(1)初次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的抵销处理。
借:应付账款
贷:应收账款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2)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的抵销处理
将内部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予以抵销,即按内部应收账款的金额
借:应付账款
贷:应收账款
应将上期资产减值损失中抵销的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即按上期资产减值损失项目中抵销的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的金额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对于本期个别财务报表中内部应收账款相对应的坏账准备增减变动的金额也应予以抵销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或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2.应收票据与应付票据、预付账款与预收账款等的抵销处理
对于其他内部债权债务项目的抵销,应当比照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的相关规定处理。
3.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的抵销
借:应付债券
【期末摊余成本】
(或)投资收益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期末摊余成本】
(或)投资收益
借:投资收益
【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贷:财务费用
借:应付利息
【面值×票面利率】
贷:应收利息
(四)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处理
1.当期内部购进商品的抵销处理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借:营业成本
贷:存货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2.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的抵销处理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营业成本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借:营业成本
贷:存货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或相反抵销分录
(五)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处理
1.当期内部交易的固定资产的抵销处理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
2.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的抵销处理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固定资产——原价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
3.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使用期限未满提前进行清理时的抵销处理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借: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借: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贷:管理费用
从集团内部购入的无形资产,其抵销处理方法与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基本相似,可比照进行抵销处理。
(六)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时应进行抵销处理的项目
1.企业集团内部当期以现金投资或收购股权增加的投资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抵销处理
母公司直接以现金对子公司进行的长期股权投资或以现金从子公司的其他所有者(即企业集团内的其他子公司)处收购股权,表现为母公司现金流出,在母公司个别现金流量表作为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列示。子公司中接受这一投资(或处置投资)时,表现为现金流入,在其个别现金流量表中反映为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或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从企业集团整体来看,母公司以现金对子公司进行的长期股权投资实际上相当于母公司将资本拨付下属核算单位,并不引起整个企业集团的现金流量的增减变动。因此,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时,应当在母公司与子公司现金流量表数据简单相加的基础上,将母公司当期以现金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予以抵销。
2.企业集团内部当期取得投资收益到的现金与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抵销处理
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的长期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在持有期间收到子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利润)或债券利息,表现为现金流入,在母公司个别现金流量表中作为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列示。子公司向母公司分派现金股利(利润)或支付债券利息,表现为现金流出,在其个别现金流量表中反映为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从整个企业集团来看,这种投资收益的现金收支,并不引起整个企业集团的现金流量的增减变动。因此,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时,应当在母公司与子公司现金流量表数据简单相加的基础上,将母公司当期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与子公司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予以抵销。
3.企业集团内部以现金结算债权与债务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抵销处理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当期以现金结算应收账款或应付账款等债权与债务,表现为现金流人或现金流出,在母公司个别现金流量表中作为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或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列示,在子公司个别现金流量表中作为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或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列示。从整个企业集团来看,这种现金结算债权与债务,并不引起整个企业集团的现金流量的增减变动。因此,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时,应当在母公司与子公司现金流量表数据简单相加的基础上,将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当期以现金结算债权与债务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予以抵销。
4.企业集团内部当期销售商品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抵销处理
母公司向子公司当期销售商品(或子公司向母公司销售商品或子公司相互之间销售商品,下同)所收到的现金,表现为现金流入,在母公司个别现金流量表中作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列示。子公司向母公司支付购货款,表现为现金流出,在其个别现金流量表中反映为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从整个企业集团来看,这种内部商品购销现金收支,并不会引起整个企业集团的现金流量的增减变动。因此,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时,应当在母公司与子公司现金流量表数据简单相加的基础上,将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当期销售商品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予以抵销。
5.企业集团内部处置固定资产等收回的现金净额与购建固定资产等支付的现金的抵销处理
合并报表系统 篇5
一、编制集团公司合并财务报告的难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财务基础管理薄弱、涉及合并财务报告编制业务的会计制度不完善。良好的管理基础和完善的会计制度是软件应用的前提和保证。要积极推进涉及合并财务报告编制的比如有关概念、科目设置、核算方法及相关资料的规范等会计核算类制度和合并资料下发、上报的种类、时间、要求、责任人及相关的奖惩措施等财务管理类制度。很多集团公司以上两方面都制定有相应的制度, 但不够系统完善。比如会计核算类制度方面的主要问题是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核算口径不统一, 各子公司在会计科目设置及核算口径上各自为政, 在对内部及关联事项的核算方式, 明细科目的设置标准及科目编码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往来账户中涉及到的客户、供应商的名称不统一, 不能做到全局维护、全局共享;这些将给ERP系统自动提取数据及自动核对带来一定难度。
2.集团公司内各公司类型的异质性和业务的复杂性使得其内部的交易和往来、股权关系错综复杂, 单纯依靠一个软件来解决所有合并抵销事项是不现实的。如抵销分录的编制, 一般合并模块只能提供一些很常用的模版分录, 因为集团公司内各公司的交易和往来所用的科目不尽相同, 它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模版去包含不同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和往来的抵销关系, 而只能根据企业的实际得出余额手工填列抵销分录。再如集团公司内部交易和往来的对账, 有些涉及到重分类, 也不可能有通用的系统, 只能靠人工分析去调整。由此带来的工作难度和强度是不可忽视的。
3.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且相互博弈的过程, 集团公司内部的有些子公司或子集团在此之前已经使用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且不同于集团公司总部的ERP系统, 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直接废除它们并不可行, 如何在保留子公司现有的ERP系统的前提下实现和集团公司总部推行的ERP系统的财务子系统的有效衔接, 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应对策略
下面就如何化解上述难题, 编制一份高质量的合并财务报告介绍一些应对策略:
1.合理确定合并范围
要使合并报表更加准确、真实地反映出集团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就必须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要求合理确定合并范围, 这是一个前提, 避免非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或子公司未被纳入合并范围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按照控制标准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集团公司的子公司进行梳理, 并与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明细账进行核对, 查漏补缺, 对合并范围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在确定控制权时, 关键是要看投资企业所拥有的表决权而并非是纯粹法律意义上的权益性资本。特别是在实质上的控制权与形式上的持股比例这两者产生矛盾的情况下, 应当首先考虑其实质上拥有的控制权, 主要包括对企业经营、财务状况和获利的权利, 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是否纳入合并范围。
2.坚持统一性原则
坚持统一性原则要求母子公司实行统一的会计政策、统一的财务制度、统一的会计科目、统一的会计报表, 使其整合在同一条件下编制合并报表, 同时也包括实行统一会计结算时间和日期、统一的客户、供应商管理等等, 否则, 就没有统一性的财务数据, 必然会存在数据的失真, 严重影响合并财务报表的质量。统一性原则是保证企业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编制便于比较分析企业运营状况的合并财务报表的一项基本前提。特别是对于全产业链的集团公司来说, 内部交易发生频繁且金额占比往往较高, 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内部结算办法是解决合并报表中内部往来和内部交易数据抵销不彻底的问题的重要法宝。具体来说, 一是让上下游的购销双方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前提下, 双方公司的采购、销售、财务等部门紧密结合, 确定每个会计期间最晚的发票开具时间、统一双方的入账时间并使其制度化, 提高各环节的工作效率, 最大程度的减少未达账项;二是对集团公司所有客户、供应商进行梳理, 做到同一单位名称唯一、新增客商统一维护、全局共享, 这样既可以做到内部往来、交易抵消不重不漏又能做到准确统计各个客商的交易金额, 满足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要求。
3.实现和子公司财务子系统的无缝衔接
集团公司总部在实施ERP初期, 对于已经实施了ERP财务子系统且又和集团公司采用的ERP系统不一致的的子公司来说, 通过让集团公司ERP实施人员开发接口程序, 自动实时接收子公司财务子系统的财务数据, 简化数据收集过程, 使财务数据直接汇总到合并报表模块是一个现实选择。这样一来也使得数据追查成为可能, 可以从合并数据追查到个别公司的单笔交易和凭证。这在其他数据收集的方式中是不可能办到的。比如在内部交易抵销方面, 对于销售方是主营业务采购方作为日常费用的业务, 如果两家子公司都在集团公司ERP系统中核算, 就可以利用ERP系统的查账功能进行查询, 确保合并抵销分录和报表结构的准确性;在往来账核对方面, 如果两家子公司都在集团公司ERP系统中核算, 可以其往来核销功能, 实时提醒购销双方发现差异、及时入账、及时核销, 最大化的减少人为因素形成的的账务处理滞后而造成的往来差异。
然后, 通过利用ERP系统会计科目可以设置各种类型的辅助账的特点和内设的各种取数函数, 制作各种类型的抵销明细报表, 灵活收集各类财务数据。数据的收集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 在ERP系统中设计若干自动取数的抵销明细报表, 从各子公司账务中自动提取内部权益投资、内部往来、内部交易等数据并自动生成抵销分录。内部权益投资、内部往来的抵销数据的取得要求在会计科目设置时将涉及到这类业务的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到对方单位名称的辅助核算。比如, 长期股权投资、应收、应付类会计科目必须设置客户、供应商的辅助核算;内部交易的抵销数据的取得较易推广的办法是利用应收、应付类科目的借、贷方发生额除以子公司的不同业务的各自税率进行计算取得。
第二个层次, 对于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很多内部抵销数据无法从各子公司的账务中取到的, 或者通过设置会计科目辅助核算难度很大的, 可以设计若干手工填写的管理报表并通过ERP系统逐级汇总到集团公司层面。比如内部往来计提坏账的抵销在实务工作中计算本期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时, 通常是将内外部单位的应收款项一并汇总计算后进行提取或转回的, 对于内部计提减值的抵销可以参考采用下面的表格逐级填写汇总至集团公司, 汇总后编制手工抵销分录。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收集的数据基本可以满足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要求, 但是对于合并财务报告中的会计报表附注尤其是“合并财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的编制, 要尽可能通过查询各类明细账找到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所需的大部分内容,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首先, 对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统一考虑: (1) 能够满足合并中对账和抵销的需要; (2) 能够满足报表取数和日常管理的需要; (3) 这样设置在工作量和实际数据收集上切实可行。比如货币资金、应收、应付款项按照币别进行明细核算;存货按照类别细核算;固定资产按资产业务类型明细核算;短期借款按照借款类型进行明细核算;主营业务收入按行业、产品、地区进行辅助核算;三项费用统一二级明细科目统一核算口径。其次, 对于经过以上环节仍然存在不能取到的财务信息时可以在ERP系统中设计若干手工填写的管理报表并逐级汇总到集团公司层面, 由财务人员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编制报表附注。
会计报表附注涉及的会计及非会计信息非常多, 全部实现自动化并不现实。虽然ERP系统的合并报表模块可以自动生成抵销分录, 但是财务人员对会计准则准确深入的理解, 以及对集团公司纷繁复杂业务的掌握, 是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
4.做好数据监控及检查
编制合并财务报告一是需要通过ERP系统的各种功能、渠道收集详尽的财务信息, 二是要保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数据的监控及检查便显的不可或缺了。合并财务报告的编制分成两部分:首先完成数据从各子公司的收集、验证、补充和标准化;随后进行集团公司内交易的对账和抵销。最后编制报表附注。这一系列的工作要求集团公司财务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合并财务报告的编制, 一是要在诸多的表格中保证数据的准确, 逻辑关系正确, 就要尽可能的利用系统自带的各类控制参数, 对于每一张表格中设计若干检查公式, 二是要实施查看各子公司报送状态, 通过系统催报功能进行报表催收。即要尽可能通过参数控制强制贯彻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
三、结语
合并报表信息系统只是一个会计核算的工具, 财务管理的载体, 合并财务报告的编制依赖于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 实际工作的总结。合并财务报告对于公司经济决策的意义是深远的, 理解它的含义, 学会它的编制, 是财务人员应该掌握的主要技能之一。
参考文献
[1]贾磊.我国企业合并报表所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 2011, (24) :93-94.
[2]瞿婷.信息化系统下集团企业合并报表信息系统编制难题研究[J].现代商业, 2013, (26) :31.
[3]李小虎.利用财务软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实例[J].财会月刊, 2011, (6) :28-29.
[4]邵秀梅.财务信息化金蝶EAS系统上线的关注事项[J].中国农业会计, 2014, (1) :26-28.
企业合并报表合并范围探讨 篇6
为适应资本市场发展需要和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的要求, 我国颁布新的会计准则, 其中对于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提出更加全面详细的要求。企业合并财务报表主要是指控股公司应于每一个会计年度的年末, 按照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披露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股权变动情况表等, 综合反映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企业状况。然而, 合并报表合并范围的界定, 关系到企业合并报表的质量, 是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和保障, 科学合理的界定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能够降低利润操纵发生的可能性, 提高合并报表的信息质量。
根据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 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以实质控制权作为合并范围界定的重要参考标准和原则, 强调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在合并范围界定中的作用。其中具体合并范围包括:母公司应当将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母公司直接或间接获得被投资单位50%以上表决权的, 应当纳入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而当母公司不能直接或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50%以上表决权的企业, 当满足以下条件时, 也应列入企业财务报表合并报表中:根据投资单位与被投资单位之间的协议, 投资企业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根据公司相关要求和法律规定, 投资企业有权利制定企业的经营决策;有权利任免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管理机构的大多数成员;在被投资企业中拥有半数以上的表决权等。
明确的合并范围不仅能够为财务工作人员制定合并财务报表提供便利, 减少人为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会计报表编制质量的影响, 同时, 有利于加强不同企业之间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从而帮助决策者提供良好的决策信息、合理评价各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及盈利能力, 为投资者做出正确合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二、企业合并报表合并范围界定问题
(一) 合并中多层控股范围的确定问题
在新的会计准则中, 虽然对企业合并中的合并范围有了新的确定, 强调实质性控制权, 注重充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两方面来实现企业合并报表的范围界定, 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企业合并活动日益活跃, 如何合理理清企业间股权问题日益严峻, 因而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可能仍然无法满足当今证券市场多层控股发展趋势的需要。在针对多层控股合并范围界定中有直接控股和间接控股两种划分, 其中可以采用“加法原则”以及“乘法原则”进行间接控股中表决权的核算与计量。但是, 新的会计准则中却没有明确规定“加法原则”和“乘法原则”的适用范围, 然而不同的核算方法将会产生不用的结论, 对于同一股权表决权的实际数额存在差异。例如, 甲公司对乙公司拥有70%的表决权, 乙公司拥有丙公司60%表决权, 倘若采用乘法原则进行表决权核算, 甲公司仅拥有丙公司表决权的42%, 没有会计准则中规定的超过一半表决权的相关规定, 因而丙公司不能被在甲公司的合并企业中进行合并会计报表核算,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甲公司能够通过乙公司的控制从而取得对丙公司的间接控制权和表决权。
(二) 合并范围变动问题
企业合并范围的改变, 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前后会计期间内所反映的会计主体的核算范围不一致, 影响前后会计期间内企业合并财务报表所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方面存在可比性, 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一般情况下, 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其他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转让控股子公司的股权、利用资产置换的方式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换出以及其他随意更改合并范围等方式进行企业产权结构的变更, 从而实现企业合并范围的更迭, 从而为企业操纵会计利润, 实现企业非法目的。新的会计准则中, 虽然对会计期间内被控股公司的增减事项作了详细的规定, 但这些原则和规定有较大弹性, 为合并企业进行会计造假以及会计操作等保留很多空间。例如, 有些集团公司可能会在会计期期末进行大规模的合并子公司的活动, 从而加大核算范围, 提高合并企业的公司利润, 美化公司业绩;或者通过企业清算等方式降低被合并企业的表决权, 从而降低子公司的地位, 将其排除在纳入合并报表的范围之外。
(三) 报表编制基础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新的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在企业实现企业合并时, 可以采用一次性编制合并或逐层编制合并的方式实现对子公司的控股控制,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尤其是当合并企业规模较大、经营活动以及投资活动较频繁时, 一次性实现企业合并报表的编制工作量大、核算经济事项较多, 在编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和纰漏, 可能无法真实完整的反映合并企业的财务信息。
三、规范合并范围的措施
(一) 完善多层控股合并的范围
针对多层控股合并中股权结构复杂、股权关系难以分辨的问题, (1) 在编制合并企业合并财务报表时应该在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以及股东权益变动表中详细列示合并企业的产权关系, 严格披露企业的控股结构, 真实地反映合并企业的投资活动以及筹资活动。例如, 在企业合并中, 出现母公司持有子公司一定比例股份并具有实质性的控制权, 然而子公司同时又享有母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的交叉控股情况时, 应该在附表中详细披露交叉控股的比例情况, 从而保证信息使用者能够清楚掌握相关信息, 有利于投资者做出合理决策。 (2) 在表决权核算过程中, 应该严格规定加法原则和乘法原则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情况, 针对不同情况的控股合并, 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进行投资收益以及控股比例的分配, 从而保证合并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避免编制合并报表的盲目性和不切实际性,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二) 加强对合并范围变更的监督
新的会计准则中, 强调要从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两方面来进一步考核是否实现对被合并企业的实质性控制, 尤其是在发生合并范围变更时, 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变更后合并报表的监督检查力度, 及时披露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更改变动情况, 防止出现会计造假以及肆意操纵会计利润的非法行为,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从而为信息使用者和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和投资决策依据。同时, 审计部门应该着眼于重点项目的监控和审计, 加强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监控, 严防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发生, 减少人为因素对合并范围变更造成的不利影响, 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
(三) 改善合并报表编制基础
虽然根据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 在合并报表编制中可以任意采用一次性编制合并报表以及逐级编制合并报表两种方式作为合并报表编制的基础, 但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 逐层编制合并报表的方式更具合理性, 能够减少报表核算的工作量的同时, 能够提高成本效益。因此, 在会计核算中, 应该从实际出发, 加强对逐层合并财务报表的规范化指导, 引导相关企业选择逐层编制合并报表的方式编制控股企业的合并报表。同时, 进一步完善相关会计理论以及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为改善合并报表的编制基础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作用。
四、结语
合并范围的界定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前提和基础。准确的界定和把控合并范围, 有利于财务工作人员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从而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企业营运状况, 为信息使用者、投资者以及相关利益群体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进一步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保证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 随着企业合并活动日益频繁以及合并内容越来越复杂, 企业合并报表中合并范围的界定中仍然会有新的问题产生, 相关部门应该与时俱进, 顺应资本市场发展需要, 不断提出改进措施, 完善企业合并相关规定和要求, 保证企业合并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间合并现象日益活跃, 而企业合并过程中企业合并报表的编制一直是会计核算的难点, 合并范围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合并财务信息和合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因此, 文章旨在分析研究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报表合并范围的相关问题, 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从而能够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 为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保障。
关键词:合并报表,合并范围,问题,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文辉.合并范围确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会计之友 (下旬刊) , 2009, (4) .
合并报表系统 篇7
针对实务中反映出的有关合并范围的问题,结合我国国情,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背景下,我国财政部成立专门小组全面研究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的相关问题,对33号准则进行了修订。新旧准则关于合并范围的规定差异较大,尤其是控制的定义、合并范围变更的处理方面。
一、新旧准则差异分析
(一)控制定义的现存差异
新旧准则确定合并范围的核心均是控制。然而新准则对控制的定义有了较大的变动。
2006版准则在第二章第六条对控制进行了规定。分析可知,达到控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决定被投资方的财务政策和经营政策;二是能从被投资方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
旧准则关于控制的定义明显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判断投资方能否对被投资方实施控制时,将投资方从被投资方中获取的利益局限在经营活动方面,忽略了来自被投资方投资活动等方面的收益。事实上,在母公司编制合并利润表时,是按照持股比例将子公司净利润的一定百分比纳入其合并利润表的,子公司的净利润并非只是经营活动的利润。因此,旧准则在判断是否享有控制权和具体编制合并报表这两方面时,依据的原则不同,范围不同。
二是控制的主动方只能有一个,即投资方决策权的唯一性。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决策权具有排他性,这是区别控制与共同控制的根本所在。旧版控制的定义中没有体现这一点。
2014新准则规定:控制,是指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分析可知,控制的核心要素有三个。
1. 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
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是形成控制的第一要素,权力的核心在于投资者自身是否实际有能力单独主导被投资者的相关活动,权力的对象是被投资者的相关活动。赋予投资者权力的方式包括:
第一,以被投资者投票权(或潜在投票权)为形式的权利。
第二,任命、调整或辞退被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的权利,关键管理人员是指有能力主导被投资者相关活动的人。
第三,任命或解除可以主导被投资者相关活动的其他主体的权利。
第四,为了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可以决定被投资者进行某项交易或者终止某项交易。
第五,其他赋予投资者主导相关活动的权利。其中包括,投资者可以控制选拔被投资者管理层人员的提名程序,或者从其他投票权持有方获得代理权;被投资者关键管理层是投资者的关联方;被投资者管理层人员的大部分成员是投资者的关联方。
投资者是否对被投资者拥有权力,在考虑上述方式的情况下,还要判断是否为实质性权利。满足实质性权利是构成权力的必要条件。实质性权利的内涵在于持有者必须有行使权利的现实能力。如果投资者对被投资者的权力存在障碍,阻止投资者行使权利,那么该权力不能构成控制的第一要素。例如,乙公司通过举行年度股东大会,主导其相关活动。下次股东大会计划在八个月后举行。然而单个股东或联合其他股东持有至少5%投票权时,可以要求举行特别大会以改变相关活动的现有政策,但根据有关提前通知其他股东的要求,这种会议至少在一个月内不会举行。乙公司的相关活动政策只能在特别会议或股东例会上进行变更。这些政策包括重要资产的出售以及实施或处置重大投资。甲公司持有远期合同,以获得乙公司的70%的股权,除此之外,对乙公司没有其他相关权利。远期合同的结算期是六个月。因为从现在起七个月内,现在的股东具有主导乙公司相关活动的能力,甲公司对乙没有现时能力主导其相关活动,因此甲公司对乙不具有实质性权利,不能控制乙公司。
除此之外,在评估投资者是否拥有权力时,还应考虑自身拥有的权利以及其他各方拥有的权利是否为保护性权利。如果仅为保护性权利,则投资者对被投资者不具有权力。例如,某些活动能显著改变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时,债权人有限制借款人从事某些活动的权利,债权人的这种权利即为保护性权利。
2. 投资方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
投资方享有被投资方可变回报的关键在于可变回报的判断。可变回报是指投资方享有的回报会因被投资者的业绩而变动。投资方在判断享有的回报是否为可变时,要基于安排的实质而不是回报的法律形式。例如,投资者因持有固定利率的债券而得到的回报属于可变回报。固定利率只是回报的法律形式,事实上,从安排的实质来讲,因为固定利率取决于违约风险和被投资者的信用风险,所以投资者据此得到回报属于可变动的回报。
3. 投资方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
权力与回报之间的关联是确定控制的第三个要素。而在确定权力与回报之间的关联时,核心问题是确定投资方是委托人还是代理人。由于代理人无论对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进行哪种决策,都是代表委托人的利益,因此代理人并不能对被投资者实施控制。与此相反,委托人尽管不直接行使决定权,但是应该将授予给代理人的决定权视为自己直接持有,因此委托人可以控制被投资方。
(二)未持有多数投票权时的控制权判断的现存差异
旧准则规定,当投资方持有被投资方未达半数投票权时,投资方也有可能对被投资方实施控制。比如,当投资方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占多数投票权时,投资方尽管持有被投资方不过半数投票权,但是却能对被投资方实施控制。由此可见,旧准则在确定未持有多数表决权是否构成控制时,需要较少的职业判断,当存在股权分散的情况时,旧准则会忽略实质性控制的存在。
新准则认为,即使持有被投资者未达多数投票权的投资者也可以拥有权力。当持有被投资者未达多数投票权的情况下,投资者能够通过以下方式拥有权力:第一,投资者与其他投票权持有者之间存在合同安排;第二,源自于其他合同安排产生的权利;第三,投资者的投票权;第四,潜在表决权;第五,上述的组合。其中,有必要对第三点进行详细的阐述。第三点是指当相关活动的决策权取决于多数投票权,尽管投资者持有不过半数投票权,但投资者持有的投票权远远多于去他持有者或持有者联合体,同时其他投票权极其分散时,可以明确地判断投资者对被投资者拥有权力。
(三)存在潜在投票权时的控制权判断的现存差异
2006版准则要求,在确定能否控制被投资单位时,应该考虑投资方是否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潜在投票权,比如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等,而且只有当这些潜在表决权在当期可实施时,才能作为判断控制的因素。
新准则要求,在确定能否控制被投资单位时,也应该考虑投资方持有被投资方潜在投票权的情况。但是与旧准则不同的是,它没有要求这些潜在投票权在当期要实施,而是规定当这些潜在投票权属于实质性权利,而且这些投票权能赋予投资者权力去决定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时,才能作为判断控制的考虑因素。
例如,甲公司与其他两个投资者各自持有乙公司三分之一的投票权。乙的经营活动与甲密切相关。除了权益工具,甲公司还持有债务工具,这些债务工具可以在任何时间以固定价格转换为乙公司的普通股,按此价格,此期权为价外期权(但并非深度价外)。如果这些债权予以转换,甲公司将拥有乙60%的投票权。在本例中因为甲持有的投票权加上实质性潜在投票权已过半数,能够决策乙公司的相关活动,因此甲公司对乙拥有权力。
(四)对特殊目的主体的控制权判断的现存差异
2006版准则在第一章第二条对母公司和子公司做出了规定。旧准则将母公司定义为企业或主体,而将子公司的类型定义为企业。因此,其他非企业实体,如结构化主体、特殊目的实体都在子公司的范围之外。然而,近些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特殊目的实体、可变利益实体等非企业类型的实体不断发展壮大,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中并没有将该类型实体纳入相关规定,使得相关人员在进行合并报表编制时没有统一的规定予以遵循。
2014版新准则在总则第二条中对母公司和子公司做了规定。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将子公司的类型进行了拓展,子公司除了能是企业外,还能是信托、合伙或非企业实体。明确地将特殊目的实体纳入合并范围的范畴之内。
(五)对合并范围变更的处理的现存差异
目前,合并范围变更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投资方通过追加对被投资方的投资,使其能够对被投资方实施控制,进而将被投资方加入其合并报表的范围;第二,投资方通过出售被投资方的股份,使其不再对被投资方实施控制,进而将被投资方从其合并报表的范围中移出;第三,会计人员没有理解准则的要求,随意变更合并范围。
旧准则对合并范围的变更没有给出相应的处理规定。新准则在第四章(特殊交易的会计处理)第四十八条、第五十条以及第五十一条中针对上述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给出了明确的规定。
新准则规定,当投资方通过追加对被投资方的投资,使其能够对被投资方实施控制时,投资方对这项投资的入账价值应该为购买日投资方持有被投资方股权份额的公允价值,同时调整投资收益、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当投资方通过出售被投资方的股份,使其不再对被投资方实施控制时,投资方应该按照剩余股份的公允价值对这项投资进行入账处理,同时调整投资收益、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
由此可见,新准则已对合并范围变更的处理做出了规定,严格界定了集团投资变动之后的合并范围,使得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更加全面、完整。
二、新准则仍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对“暂时性控制”的明确规定。新准则在确定合并范围时,以控制为基础。控制有暂时性控制和永久性控制之分,新准则没有明确区分这两种情况,认为如果子公司被母公司控制,就应当被纳入合并范围,这体现出新准则更多的采用了原则性的规定,而较少采用详细规则。这种不够准确的规定,在实务中可能会造成扭曲真实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后果,片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和经营信息的现象。在判断是否为暂时性控制时,可以参考母公司在取得对被投资方控制权和放弃控制权之间的时间间隔。
第二,没有引入“主要受益方”的原则。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背景下,应该合理借鉴美国FASB的相关规定,比如引进主要受益方的规定。一家企业将承担该可变利益实体的大部分预期损失,或者获得该可变利益实体的大部分预期剩余收益,或者两种情况兼有,这样的企业被称为可变利益实体的主要受益方(primary beneficiary)。“主要受益方”强调两个原则:一是投资方决策权的唯一性,二是投资方可从投资中限制自身损失。决策权的唯一性原则将有效区别共同控制下合营企业的相关处理,而限制自身损失的原则在可变利益实体的处理上会有效防止舞弊情况发生,进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结语
通过比较分析可知,旧版准则中关于合并范围的规定相对简单、粗糙,偏重原则性,缺乏对具体情形的详细规定。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很多情形由于准则没有明确的统一规定,使得财务人员在进行处理时存在较大的选择余地,使得企业在具体把握合并范围时陷入困境。
新版准则中关于合并范围的规定更加详细,更偏重实质化,是对旧准则中存在缺陷的有效修订。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合并起点较晚,相应的实务经验较少,因此新版《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虽然已有很大改进,但仍存在不完善之处。所以,我国不仅需要更加明确地识别企业合并的不同情形,还要对合并中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明确规定,只有这样才能在实务中保证合并财务报告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进而减少利益驱动下的任意会计处理、粉饰合并财务报表、操纵企业集团利润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新仕.合并范围变迁的国际比较及合并范围界定问题〔J〕.财会月刊,2010(03).
[2]高鑫田.关于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3]宣和.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更加规范但更需判断〔J〕.会计研究,2014(05).
对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探讨 篇8
一、合并范围的一般原则
合并范围的一般原则可以分为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在数量标准的界定上, 以半数以上表决权为基础, 并采用加法原则计算母公司持有的表决权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识。在质量标准的界定上, 主要集中于实质性控制权的讨论。国内外研究主要是对FASB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于1999年发布的《合并财务报表:政策和程序》征求意见稿的讨论:Henry认为新征求意见稿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了一个更为明晰的控制定义, 但是否能解决现有合并范围界定问题并不确定。Strawser认为FASB的1999年征求意见稿不再将判断“控制”的标准局限于法定控制权或者持有特定比例的表决权, 新引入的“可辩驳的推定”的提法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杨绮认为, “实质性控制权标准将赋予企业管理当局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 而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非常严重, 说明我国会计职业界的职业道德水平鱼待提高。”常勋在对美国FASB1999年合并财务报表征求意见稿进行评述的基础上, 指出:“法定控制权仍有可供判断的法定证据, 实质性控制权则很难制定据以判断的统一的量化, 从而不可避免地导入专业判断的主观因素。”Casabona&Ashwal通过对FASB和IASB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的现有准则和征求意见稿中有关控制定义、合并政策的发展回顾和比较, 认为FASB和IASB在合并政策相关准则的国际趋同上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2006年2月我国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发布后, 学术界对实质性控制权的态度已经从“是否引入”转到“抓紧制定”。
二、合并范围理论的探讨
各国在制定其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时, 都需要以一定的合并理论作为基础。一套完整的合并财务报表理论体系包括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目的、合并理论、合并范围、合并程序等问题。其中合并理论起着导向作用, 决定着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 从而决定着合并财务报表的运行方向和内容, 对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有重大意义。
母公司理论认为, 合并财务报表主要是为现有的和潜在的母公司股东编制的, 反映母公司股东所控制的资源, 合并财务报表不过是母公司财务报表的延伸和扩展, 企业集团的股东只包括母公司股东, 子公司少数股东则被视同企业集团以外的债权人。
主体理论将合并主体中的多数股东和少数股东一视同仁, 认为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合并主体所有股东的信息需求, 用以反映全体股东的利益。
所有权理论所立足的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主体对另一主体活动和财务决策具有重大影响的所有权, 认为两者之间是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 强调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是投资主体实际拥有而不是实际控制的资源, 主张采用“比例合并法”编制合并报表, 以满足投资主体的股东, 而非合并主体所有股东的信息需求。
不同合并理论下,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目的是不同的。笔者认为,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满足企业集团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求。第二, 以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构成的经济联合体为会计主体, 真实反映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全貌。
我国于2006年2月新颁布的CAS33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 中, 合并理论由以母公司理论为基础转向以主体理论为基础。在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计价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的列报上、未实现损益或推定损益的抵消上, 遵循的是主体理论;但是在商誉的计算上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采用的是母公司理论的做法。
笔者认为, 我国新准则以主体理论为基础来指导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符合合并理论的国际发展趋势, 主体理论更符合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目的以及顺应股权分散化的趋势, 符合控制的实质。
本文认为, 我国在有关合并范围的准则方面巫须解决的问题有:第一, 应出台实质性控制权的界定标准, 以应对我国各公司股权分布日益分散的倾向;第二, 应明确控制权判断标准之间的关系, 以解决控制权判断标准出现冲突的情况下合并范围的确定问题。
三、“控制”的探讨
FASB在1999年出台的征求意见稿《合并财务报表:目的和政策》中, 将控制定义为:“一经济主体具有指导另一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政策和管理的非共享的决策能力, 从而由后者正在进行的经营活动中增加自身的利益或限制自身的损失”。
IASB在改进后的IAS27中, 将控制定义为:“统驭一个主体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并籍此从主体的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 (pow er) ”。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新颁布的CAS33将“控制”定义为“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
鉴于我国关于合并范围的准则过程已经认识到“控制”的重要性, 本文建议借鉴美国会计准则中对于控制的有关规定, 补充“主要受益方”原则, 即“控制”不仅可以获得利益, 而且还可以限制自身的损失。“主要受益方”原则是对“控制”概念的补充。主要受益方可能为向可变权益实体转移资产的一方, 或为设立可变权益实体的一方即发起人, 或是根据法律文件能够替代可变权益实体做出投资决策的一方等。如果主要受益方承担了可变权益实体的多数风险或损失, 就应要求主要受益方合并该可变权益实体。笔者认为应补充“主要受益方”原则, 以对合并范围进一步规范。
参考文献
[1]常勋.合并财务报表的概念架构及其重大变革.会计之友, 2004, (3) :7-9.
[2]杨绮.对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思考[J].财会月刊, 2004, (ll) :49-51.
[3]Henry, B.1999.Wllat Constitutes Control[J].JournaI of Accountancy187, (6) :39-43.
[4]Casabona, P.A., andA.Ashwal.2005.The ConcePt of Control in Consolidated Financial.Statements:Convergenee of U.S.andInternational Aeeounting R ules[J].R eview of Business26, (2) :36-41.
[5]Strawser, J.A.2000.Proposed changes in consolidations Policy:R edefining the Entity Again[J].The N ational Public Accountant45, (8) :20-22.
合并会计报表研究 篇9
合并会计报表也称合并财务报表, 是以企业集团为作为会计主题, 母、子公司单独编制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 最后由母公司编制的能够综合反映集团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情况的会计报表。合并资产负责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利润分配表共同构成了集团企业的合并会计报表体系, 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目前, 我国集团企业的合并会计报表在一些方面暴露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些企业的合并会计报表格式没有严格进行统一。会计报表格式作为一种统一性的规范, 其内容、项目是不允许随意改动的, 更不能出现行次混乱、随意增行、缩行的情况, 否则将极有可能造成会计报表的错位, 导致合并结果出现大幅度的差错。一些企业对会计报表的编制不够重视, 随意调整财务软件当中的通用报表格式, 对企业不经常使用的会计科目进行删减, 严重影响了合并会计报表的质量。 (2) 合并会计报表的资料不够完整。编制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是各项报表资料的真实与完整, 任何项目中的资料不完整都会直接影响报表数据的完整性。有一些企业在报表编制完成之后, 不进行仔细的检查与核对, 有些遗漏信息未被发现, 这样的合并会计报表结果将不能被使用。 (3) 对集团企业间的利润未能及时抵消。按照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为了避免重复核算利润的情况发生, 子公司对孙公司形成的利润, 需要通过“投资收益”科目进行吸收, 并在合并报表时抵消。然而, 在实务中, 有些公司却没有严格执行, 造成了利润的重复核算。
二、提高企业合并会计报表水平的对策
(一) 更加准确地把握集团企业的合并范围
新旧会计准则中针对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有诸多不同之处。旧会计准则中有多种不允许纳入合并范围的情况, 而新会计准则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合并范围相对宽泛。合并范围的确定应该以控制权为基准, 对相关事实和因素进行综合性考量。总的来说, 只能在实际拥有一个企业经营、决策权并且能够从该企业获得利益的情况下, 才能将其纳入合并范围。新会计准则规定, 母公司应该将所有能够实施控制的子公司都纳入合并范围, 因此, 我们在进行合并范围的判断时, 应该充分应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二) 改进会计处理方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资本市场的不断推进和完善, 会计从业人员也要重视对会计处理方法的进一步改进, 在此, 我们主要讨论两个方面的内容。 (1) 要重视对个别财务报表质量的提高。由于集团企业母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时候, 需要以子公司的个别报表为基础, 因此需要子公司所提供的个别报表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客观性, 同时还应该提供相应的审计报告, 进一步提高个别报表的可信程度。 (2) 还需要提高新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根据我国的最新会计准则, 对于合并方法的选择, 主要是取决于合并何方是否处于同一控制下这一标准, 也就是说, 只要符合统一控制的条件, 就采用权益结合法, 反之则采用购买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这样的判断方式可操作性较差。鉴于此, 我国应该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前提条件下, 在设置应用条件时应该提高其实际操作性。
(三) 合理新设部分会计科目, 提高核算的准确度
目前, 我国会计合并表报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导致母子公司之间针对盈余公积的抵消问题还存在一些争议。由于目前我国集团企业的母公司、子公司在各自的经济收入核算方面明细并不十分清楚, 因此, 集团企业的经营决策者难以根据现有的报表内容及其反映出的财务信息来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 合理新增部分会计科目, 或者是对一些科目进行细分都是十分必要的。举个例子, 可以将主管主营业务收入的会计表报进行内容上的细化, 将其分化出两条分支, 一条针对内部收入, 主要用于明确集团企业内部的资金使用情况。另一条则是针对外部收入, 主要进行在外资金周转、收支情况的核算, 同时跟进企业的对外投资等活动。其他领域也可以照此类推, 在某些必要的领域对会计科目进行新增或者细化, 让母子公司之间的经营状况和业绩收入等状况更加清晰明了, 同时促进母子公司的协调有序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个行业必定会经历规模上的整合, 合并会计报表将会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也将越来越多。鉴于此, 就要求从业人员在运用现有知识进行实务操作的同时, 更要注重对现有理论和政策的研究, 最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合并会计报表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李玲英.合并会计报表编制及其局限性的探讨[J].财会研究, 2011, (16) .
【合并报表系统】推荐阅读:
企业合并报表05-14
合并报表模式05-26
合并报表处理06-13
合并会计报表范围05-22
合并会计报表理论09-03
报表项合并处理问题06-02
合并范围的会计报表06-18
反向购买合并财务报表07-03
合并财务报表相关问题07-10
合并会计报表的特征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