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系统操作指南

2024-09-20

财务报表系统操作指南(精选9篇)

财务报表系统操作指南 篇1

网上申报系统申报附表和财务报表补录操作说明

网上申报系统申报附表补录的条件:一是在税务机关《税收征管信息系统v2.0》中纳税人有补录属期的一般纳税人增值税主表信息;二是在税务机关管理系统中纳税人要补录属期的附表没有记录,只有同时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的,纳税人才能补录申报附表。

网上申报系统财务报表补录的业务条件是在税务机关《税收征管信息系统v2.0》中纳税人要补录属期的财务报表没有记录的,纳税人才能补录申报附表。适用类型: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只能补录财务报表)

首先登陆网上申报系统

点击附表财务报表补录链接,会显示条件设置页面

查询条件设置

补入类型:增值税附表:包含附表

一、附表

二、附表

五、附表

六、附表七

财务报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税款所属期,不可大于当前加月份

设置好条件后点击确定按钮(返回结果有三种情况):

1、成功的查询到用户需要补录报表的信息

2、通过条件查询返回该报表已申报的信息

3、通过条件查询返回该报表主表未申报的信息

进入附表补录界面:

一般纳税人增值税附表补录界面:

财务报表补录界面:

报表填写部分:

点击左面菜单中的申报表,进入到申报表中,对于申报表的录入,保存,更改,删除请参考网上申报操作说明。

报表提交部分:

报表填写完毕后点击正式申报的链接,系统会提示报表的添写情况及其它相关信息

一般纳税人增值税附表提交说明:

如果补录了增值税附表中的附表一或附表二的话,在提交之前将会与已申报的增值税主表中相关数据进行比对,比对前会从CTAIS提取主表数据,提取过程中如出现没有提取到主表的明细数据提示时,可以继续申报(但要确定补录附表数据的准确性)。

正常返回主表比对信息后,将进行比对,比对不符时,将提示具体栏次的不符,并提示是否进行继续申报。

选择继续申报后,系统将报表数据提交进CTAIS征管系统,完成该次补录的工作。

如提示出现异常,请与当地税务机关联系。

财务报表系统操作指南 篇2

要点之一:谁来编?——并非只有大股东

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首要问题自然是其编制主体的确定问题, 简言之为“谁来编”。笔者将其结论概括为并非只有大股东, 言外之意则是小股东也有可能编制。《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CAS 33) 对合并财务报表编制主体的确定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想把握好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主体, 就必须对“控制”的概念准确理解。其要义是谁掌握了被投资单位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权, 谁就取得了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权, 谁就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从现代公司治理的角度看, 被投资单位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权掌握在董事会手中。实务中谁掌控了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 谁就取得了对被投资单位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权。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主体并非只有大股东, 如果小股东取得了对被投资单位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权, 小股东就是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主体。

要点之二:把谁并进来?———所有的子公司

CAS 33在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确立了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主体后, 进一步强调将“所有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CAS 33对合并范围所确立的政策与《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请示的复函》 (财会二字[1996]2号) 有所不同, 即只要是合并财务报表编制主体所控制的被投资单位, 就必须毫无例外地纳入合并范围。

小结:编制主体存在可操作的空间。如果将上述两个要点综合在一起来加以分析, 人们就会发现实务中围绕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主体问题就存在一定的可操控空间。具体而言, 当本企业是大股东时, 如果想要规避将某经济效益不好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只要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本企业没有掌握该子公司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决策权, 就可以达到目的。反过来, 当本企业只是一个小股东时, 如果想要将某一经营效益很好的被投资单位纳入合并范围, 只要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本企业实际上掌握着被投资单位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权, 则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然而, 从实务中看, 有些情形下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主体是很难确定的。比如, 甲公司由两个股东出资组建而成, 从法律形式上看, 两个股东各占注册资本的50% (实务中通常被称为“五对五”) ;从经济实质上看, 两个股东分别指派董事长和财务总监, 而且双方角色“一年一轮换” (实务中通常被称为“一年一换庄”) 。再比如, 乙公司由三个股东出资组建而成, 从法律形式看, 三个股东的出资比例为4∶4∶2;从经济实质上看, 出资比例占40%的两个股东分别指派董事长和财务总监, 而且双方角色“三年一轮换”。显然, 上述两种情形下, 无论看法律形式还是看经济实质, 均很难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主体。实务中如果遇到了上述情形, 则需从其他方面去寻找依据, 否则任何一方都不能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笔者给一家超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高管人员进行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有关的培训时, 在午餐期间有一位高管人员向我咨询了有关企业合并的问题。据该高管人员介绍:美国一家公司掌握了一门很赚钱的技术, 为了寻求双赢的结局, 双方协商设立一家合资公司。一开始围绕谁占51%就谈了很久,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 获取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即各占50%, 双方均表示满意。但此后不久, 美方进一步表示在出资各占50%的情况下, 合资公司的董事长和财务总监要由美方委派。该高管人员的困惑是, 为什么“老外”没有一次性把条件提足?如何看待“老外”最后提出的委派董事长和财务总监的条件?如果不满足老外的条件可能会出现什么后果?

笔者对此问题的观点如下:由于双方出资各占50%, 双方在合营公司的利润分配权力相同, “老外”委派董事长和财务总监也不太可能是来中国赚取高额年薪, 真正的原因在于获取对合资公司的合并报表编制权。如果“老外”所提出的最后条件得不到满足, 就很有可能影响到其最终的决策结果。笔者当时给那位高管的建议是, 可以考虑在法律文书上与“老外”配合一下, 即由美方委派董事长和财务总监, 但我方委派掌握合资企业实际控制权的副董事长和副财务总监。

总之, 为了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广大财务人员尤其是企业财务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 不应仅仅将视野放在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过程的抵销分录编制上, 而应该将视野放在应否获取或如何获取合并财务报表编制主体资格等更为关键的问题上。

要点之三:如何编制?———关键在于对个别报表所做出的调整

笔者将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以通俗的语言概括为如下七个部分内容:

1. 统一会计政策。即必须确保纳入合并范围的所有个别报表是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编制的。

2. 统一会计期间。即必须确保纳入合并范围的所有个别报表所涵盖的会计期间的起止时间与母公司一致。

3. 当期新增加的子公司如何合并———是否“调期初”、是否“并全年”。

当期新增加的子公司的合并, 应依据合并的性质而采取不同的合并政策, 这些合并政策是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范的。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而言,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的合并政策可以简称为“调期初、并全年”;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的合并政策可以简称为“不调期初、不并全年”。

4. 当期减少的子公司如何合并———“不调期初、不并全年”。

当期减少的子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所采取的合并政策可以简称为“不调期初、不并全年”。由于本会计年度的年初该子公司还由本企业控制, 本年合并后的期初数仍然是上年合并后的期末数, 不存在对“上年合并后的期末数”进行调整的问题, 因此笔者将其简称为“不调期初”。由于本会计年度期间本公司将某子公司转让出去, 本公司实际控制该子公司的时间不足一年, 本年度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不能将该子公司全年的损益纳入合并范围, 只能将本年年初至本公司放弃对该子公司控制权这一期间的该子公司的各项收入、费用纳入合并范围, 因此笔者将其简称为“不并全年”。

5. 持续经营状态下资不抵债的子公司如何合并———“看协议”。

资不抵债的子公司只要本会计期间仍持续经营, 就必须将其纳入合并范围。至于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究竟如何合并, 应视该资不抵债的子公司设立之初各发起人之间签署的具体协议而定, 因此笔者将其简称为“看协议”。

具体而言, 如果设立该子公司之初各发起人约定将来按照该子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分别办理抵押或担保手续, 而且各发起人在实际工作中也履行了约定的义务, 同时各发起人均有能力承担各自应承担的连带责任, 那么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子公司当期的亏损应分别冲减母公司和少数股东合并后的权益 (笔者将此情形简称为“各股东共同承担且均有能力承担”) ;如果设立该子公司之初各发起人约定将来只由子公司的母公司向该子公司办理抵押或担保手续, 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只有该子公司的母公司履行了约定的义务, 那么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子公司当期的亏损就只能冲减母公司合并后的权益 (笔者将此情形简称为“母公司独立承担”) , 该子公司以后期间实现的利润, 在弥补了由母公司所有者权益承担的属于少数股东的损失之前, 应当全部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6. 对个别报表做出必要的调整。

CAS 33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 (财会字[1995]11号) 相比, 合并报表编制过程中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是否需要对个别报表做出调整。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CAS 2) 所规定的成本法的适用范围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 同时CAS 2所规范的权益法的操作流程也较以往更加复杂, 这样就使得CAS 33所规范的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流程也较以往更趋复杂化了。简而言之,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 需要对个别报表做出必要的调整。与此相对应, 在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母、子公司个别报表”栏目的“报表金额”的基础上分别增设了“借方”和“贷方”专栏, 用以反映对个别报表的调整情况。具体而言, 对于母公司和子公司个别报表的调整事项会有所不同。

(1) 对母公司个别报表的调整。CAS 2规定对子公司只能按照成本法来核算, 客观上就要求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不能把母公司个别报表拿过来就往工作底稿上抄。因为按成本法核算的结果会使母公司个别报表上的“长期股权投资”不等于母公司占子公司净资产的份额, 因此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应在母公司个别报表相关项目数额的基础上按照权益法进行追溯调整。需要注意的是, 所谓的追溯调整只能在工作底稿上进行, 母公司自身的账务处理仍需按照成本法来进行。

(2) 对子公司个别报表的调整。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由于在母公司的个别报表中对母公司所支付的对价以及“长期股权投资”均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而控股合并下的子公司的个别报表是建立在子公司各项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基础上的, 因此对属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的个别报表进行合并时, 还应当首先根据母公司为该子公司设置的备查簿的记录, 以记录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等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 通过编制调整分录, 对该子公司提供的个别报表进行调整, 以使子公司的个别报表反映为在购买日公允价值基础上确定的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在本期资产负债表日的金额。

7. 抵销分录的编制。在此重点谈谈资产减值类的抵销。

假设甲企业将其生产的某产品以1 00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其子公司, 该产品的生产成本是900万元, 假设子公司把该产品作为固定资产来使用, 本年度子公司对该固定资产计提了200万元的减值准备。显然, 子公司所计提的200万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建立在其入账金额1 000万元基础上的, 而从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角度看, 不应该以1 000万元为基数, 而应该以900万元为基数, 即应该将这个时点的子公司该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与甲公司所生产的该产品生产成本900万元进行比较。因此,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将子公司所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200万元中与内部购销利润100万元相对应的部分予以抵销。应予抵销的金额是多少呢?笔者的观点是:以1 000万元为基数计提的减值准备是200万元, 那么与内部购销利润100万元相对应的就应该是20万元, 编制抵销分录时应将子公司多计提的20万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抵销。

抵销20万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 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借记什么项目呢?正确答案应该是“固定资产”。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并不存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项目, 无论是哪一项资产减值准备, 在资产负债表中均不再单独加以列示, 因此编制抵销分录时要分别借记或贷记相应的被备抵项目。例如, “存货跌价准备”的被备抵项目是“存货”,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被备抵项目是“无形资产”。

财务报表系统操作指南 篇3

【关键词】 电算化; 月度结算; 归集; 甩账表

一、引言

福建省南平铝业有限公司(简称“南铝”)是国内集铝冶炼、铸造挤压、铸压拉带、铝合金制品深度加工于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员工5 136人,2011年销售总额约74亿元。2003年后南铝的产品类型、品种急剧增加,面对“多品种、变批量、客户化、快捷化”客户订单式买方市场,传统的管理方法盲区多,效率低,信息反馈速度慢,给管理决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南铝意识到了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2005年前南铝在财务电算化、销售、生产等方面也做了信息化应用,大都是通过人工现场纸质统计,分类后再向信息系统内输入,各系统孤立运行,统计数据不准确、不及时,无法给管理带来科学决策依据。南铝2006年开始与某软件公司合作,共同研发“南铝产业链全维管理信息化系统集成平台”,2009年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企业各项管理职能事务的管理制度、方法、标准、定额、计量等工作的一体化信息集成,实现了财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

二、企业专业基础管理工作信息化一体集成的实现

通常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产供销与财务”的信息化,从直观的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实现“生产、销售、采购、财务”等四大管理职能的信息化,实际上,能够全面体现“产供销与财务”四大管理职能的信息化必是企业全面管理职能的体现。因为这些工作都是靠人专业分工操作设备,在技术标准指导和监控下使用各种配套能源来完成的。所以要想彻底实现“产供销与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必先从企业基础管理专业职能工作信息一体化入手,否则管理软件只能是一个非专业化管理的僵化结构,是“结果式数据汇总”,实际业务还是大量依靠人工脑力与纸质信息方法完成。那么管理信息化工作具体实现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呢?

一是建立企业各级专业化员工岗位工作信息平台,实现员工工作内容自动集成,替代传统人工纸质抄录、分类、统计、分析与传递的信息处理方法。

二是建立企业各级专业管理职能的标准执行信息系统,替代企业各级部门人工组织资源计划的计算与编制方法,通过管理标准执行信息系统自动判别员工日常工作的正确与错误。

三是按专业管理职能集成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包括人事、合同、标准、设计、设备、采购、销售、生产、财务账务、资金运营、预算与控制等,减少管理盲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四是取消传统人工分级纸质抄录、分类、统计、分析与传递等信息处理方法,实现企业基础工作的“资源、组织、计划、执行、控制与协调”的智能精益化管理。

三、财务会计与资金运营管理体系开发的必要性

原来南铝财务部门使用的电算化软件是新中大账务处理系统,平时工作就是根据原始凭证手工录入记账凭证。由于开始使用时间比较早,使用的会计科目是旧的会计科目,急需改用新的会计科目,以适应新的会计制度。另外,由于记账凭证都是手工录入,耗用时间比较长,取数比较繁琐。新中大账务处理和报表管理是独立的系统,原始凭证数据都是通过会计手工录入记账凭证进入系统,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信息孤岛。财务会计与资金运营的开发就是为了使整个企业管理一体化,使得企业所有部门数据无缝链接。

2006年以前,南铝和所有企业一样,完成企业月度财务结算与报表生成在10个以上的工作日,具体如下:

一是关账统计。每月25日各生产单位在统一时间内关账进行各种物资、能源的人工分类盘点与统计,盘点与统计人力上百人,时间3—5个工作日。

二是成本分步核算。各生产单位完成统计后,需要3—5个工作日进行物资摊销平衡与成本核算。

三是汇总核算。财务部门根据各生产单位的成本核算结果进行总体汇总摊销核算和集团内部物流结算,再进行对应账务科目归集,时间需要3—5个工作日。

四是财务报表编制与汇总分析。时间需要2个以上工作日。

存在主要问题:大小月实际物耗成本与账务物耗成本刚好相反且财务核算分析时间过长,无法支持准确与及时决策。

四、企业财务月度结算与报表汇总分析一日完成的原理

南铝产业链集群通过该集成平台的研发,全面取消专职人工统计工作岗位,全面实现了企业各类事务的自动统计与核算,自动生成财务凭证与归集科目,自动完成报表数据归集、编制、汇总及分析,实现了一个工作日内从关账、统计、核算、结算、归集、存档凭证打印到报表编辑与汇总分析等工作的完成(参见图1财务成本业务流程图)。企业得以全面管理信息化,统计工作岗位基本全面取消,所有管理数据统计实现了实时、真实、可靠,使得企业月度财务核算在自然月最后一日24时关账,每月1日上午10点完成各生产单位的各项业务统计和成本核算,在下午3点由集团财务部门完成集团内部各单位物流流通结算,4—5点完成企业所有内外部报表,6点完成集团各个生产单位的业务报表汇总。在一个工作日内从关账到报表汇总完成,而其他企业基本都是前月25日关账,下月8日后才能完成报表的汇总,完成一个月度的财务核算结算基本在12天以上。

该集成平台实现了企业经营报表数据来源于一线,或经过逐层审核,各种数据结构清晰,信息及时,准确无误,得到充分集成与共享,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市场上传统的企业管理软件都是以财务账务处理业务为中心,不利于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信息化。

五、信息化系统集成平台实施的效果

该集成平台在技术上是先进的,它以生产计划与控制为主线,通过信息集成,将企业各职能领域的管理联成一个整体,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达到系统化、合理化、规范化。而计算机快速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又极大地提高了管理和进行管理决策的效率和质量,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管理的面貌。由于该集成平台的各大基础工作专业管理系统和财务账务处理系统的无缝集成,使各项业务费用和基础工作流程与内容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系统按科目类型实现分级明细自动归集,减少了财务资金收支上的差错或延误。该平台使得南铝集团公司每月的财务账务处理与报表生成在月末的一天内就可全部结账和准确完成报表,成本准确核算,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可靠的依据。

六、结语

该集成平台已在南铝及其下属企业全面投入运行,规范了企业各项管理职能的行为,提高了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合作,实现了数据集成与资源共享,全面做到“甩图纸、甩账表”,使企业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更加及时与准确,达到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水平的目标,实现精细化管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振武.会计信息系统[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 袁树民,王丹.会计信息系统[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工会财务通用系统操作流程分解 篇4

――学习账套建立-凭证处理-报表制作流程

步骤一: 系统管理

●登录“系统管理”:

1、账套管理(建立账套)――点击“新建”――增加账套――账套设置 注:账套类型,选择“基层工会单位”。

确认即可。

2、用户管理:

(1)设置:主管(复核人)、会计、出纳三个岗位。

(2)根据主管(复核人)、会计、出纳三个岗位,设置相应的“权限”。①:设置“会计”的权限:将鼠标放在相应岗位人的位置,点击“权限”(P)如左边截图,出现右边截图点击“厦门移动工会”右边打勾。

②、设置“主管”的权限(方法同上),但是,因系统无法自动打勾凭证审核权限,需手工打勾右边截图(下图)中“账务处理”―“凭证审核”,否则,主管无法进行凭证审核。

步骤二:账务处理(以11月为启用月)

●会计人员――登录:

1、基础设置――点击“会计科目”――进行科目设置(如下图):(1)资产:“132应收下级经费”科目,双击此科目,去掉“辅助核算”的打勾。如:(图1)(2)负债:22201、22202、22203,同样去掉“辅助核算”的打勾。如:(图2)(3)收入:“402拨缴经费收入”,去掉“辅助核算”和“经费核算”的打勾。如:(图3)

(图1)

(图2)

(图3)

2、初始设置――根据上年结余数据填写――进行“校验”。

●初始数据试算平衡:

3、凭证处理:

凭证录入-保存-凭证审核-凭证记账-凭证打印

(1)凭证录入――凭证录入完必须“保存”,否则无法保留。

如:上缴工资2%为10000元,其中:经费收入为60%,应付上级经费为40%,分录如下: A:收上缴款分录:

B:上缴省总工会(工资*2%*30%)、市总工会(工资*2%*10%)经费分录:

(2)凭证审核――点击“文件”――选择“重新登录”,以“主管”岗位进行登录(如下图1);点击“凭证审核”――选择“单张显示”或“列表显示”――进行审核。

(图1)(图2)A: 单张显示:--审核

B: 列表显示—审核,若点击“消审”为取消审核返回到修改状态。

(3)凭证查询――点击“确定”,查询所有凭证,若输入记账凭证号则可查询指定凭证。

(4)凭证记账――会计人员重新登录,点击“凭证记账”――选择凭证类别(可选全部)――点击“记账”即可对所有需记账的凭证进行记账。

若记账后,发现有凭证需要修改,有两种方法: A:对需要修改的凭证进行“红字冲销法”。

进入“凭证录入”――“查询”输入需要修改的凭证――点击“编辑”――选择“冲销凭证”――输入冲销凭证号――确定――系统自动生成一张左上角为红字“冲”的新凭证――审核人员重新登录对红字冲销凭证进行“审核”――会计人员重新登录对红字冲销凭证进行“记账”。

B:会计进行“反记账”――审核人员进行“反审核”――即可进行修改或删除。

删除凭证

使用查找凭证的功能查找到要删除的凭证,从【编辑】菜单中选择【删除凭证】,或按Ctrl+D,或按工具条上的〖删除凭证〗,删除当前显示的凭证。注意    删除一张凭证后,系统自动将当前会计期的后续凭证编号顺序前移,以保证凭证编号的连续性。系统对凭证删除进行了控制,已记帐、已审核的凭证将不能删除。

只有制单人才能删除自已录入的凭证。

11月末,注:①1-11月份的月底结账(不必进行收支结转);(5)期末处理:

②单击“期末处理”---单击期末结账。将所有的凭证都记账后,需到“期末处理”进行“结账”,结账后不能再对当期凭证进行任何修改。即如下操作:期末处理――期末结账――“结账”――“是”。

2009年11月结束

――――――――――――――――――――――――――――――――――――――――――― ―――――――――――――――――――――――――――――――――――――――――――

步骤三:启用2009年12月账

●会计人员登录12月账: 1、12月,凭证录入完毕(会计人员)――审核完毕(审核人员)――凭证记账(会计人员)

(12月记账对话框)

2、期末结账(12月末)

注:12月份期末结账前,需对当年1-12月的收支,做一张收支结算报表后才可以进行结账。

(1)收支结算报表制作:

操作:

1、进入“报表管理”模块――

2、会计人员登录账套年度――

3、“报表及分析”界面――

4、选择“报表制作”――

5、新建报表――

6、“工会经费收支决算表”(需打勾:包括未记账凭证)――

7、生成“工会经费收支决算表”,通过另存为Excel格式报表。

(图1:报表管理模块)(图2: 登录“报表及分析”界面)

(图3:选择“报表制作”)(图4:工会经费收支决算表)

(图5:另存Excel表)(图6:报表命名保存)

▲ 查询生成的收支结算表:

操作:报表查询――打开报表(确定)――打印收支决算表。

(2)设置年末收支结转:

单击“期末处理”---单击“结转收支”--单击〖增加〗--名称输入“结转”,选择结余科目为“331”--单击“设置”---选择结转的收支科目(全选)--单击“确定”。

(12月期末结转收支图)

★ 结转收支凭证:记账凭证――生成(如下图):

(记账凭证生成图)

★ 收支结转凭证生成后,点击“转账”――“执行转账”――系统提示信息--若已经生成“年度工会经费收支结算表”即可点击“是”――生成年终结转凭证。

(图1:执行转账)(图2:信息提示)

(图3:生成年终结转凭证)

(3)对生成的年终结转凭证进行审核――记账

●审核人员登录――审核

● 会计人员登录――记账

(4)对12期间进行期末结账

(5)报表制作――“资产负责表”

确定!

●生成资产负责表,如下表:

●可通过[文件]――另存为Excel表,以便于发送上级。

财务报表系统操作指南 篇5

财务报表主体――财务报表的编制主体即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核算服务的对象,是对会计人员所处的立场及空间活动范围的一个界定。

财务报表的分析主体――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即财务分析主体。财务报表分析是特定主体的行为,他们通过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分析来为自己的决策服务。这里的特定主体就是指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所以,企业的财务分析主体就是指与企业有利益关系,并希望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而获得对其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的单位或个人。

(一)两者的差异性

1、两者界定的前提不同。财务报表主体即会计主体是会计基本假设之一,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空间范围的一个假定,它是一种主观上的假设。会计假设来自于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的抽象,是环境赋予会计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人们在客观经济环境中进行会计活动时,产生的最为基本的观念总结,也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规则的思维支撑。但假设毕竟是以有限的事实与观察为基础的,还不是既定事实,有待于实践检验与科学的论证。特别是当前网络财务对会计假设的冲击,使得会计主体的涵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企业间不断分化、重组、兼并,以及跨地区,跨行业成立企业集团,使得会计主体呈不断整合之势。“主体”可能时而膨胀,时而缩小,甚至解体,会计主体业务的核算也不一定由企业本身来进行,而可以委托专门的会计公司来进行,这时企业与会计公司都可视为会计主体。

而财务分析主体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的主体。财务分析主体是在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中,随着会计披露的形成而产生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针对会计主体的主观假设,财务报表分析主体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体现了分析主体的真实性特征。

2、两者存在的形式不同。虽说网络环境下,会计主体的范围扩大了,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企业总是作为一个“单一”的、“相对静态”的会计主体出现的。这种单一性和静态的特点有利于会计各项工作的开展及稳定性,这也是由会计的学科特性所决定的。而财务分析主体从一开始就是以多元化的、动态的形式出现的。由于财务分析主体构成的多元化导致了分析目标的多元化,而分析目标的不同又导致了分析内容的各异,正是各异的分析内容最终构成了财务分析体系。所以说是分析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了财务分析学科的特点。

3、两者所处的学科环境不同。会计主体是会计学最基本与最现实的依托,是会计学科体系存在与发展的立足点,会计学就是围绕会计主体假设而形成和构建起来的。而财务分析主体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处于财务学科体系的范围内。财务分析学作为财务学科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会计学的逻辑扩展,是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与转换的一门学科。财务分析主体的存在是建立财务分析学科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不同的学科环境使得会计主体和财务分析主体也显现出了各自的主体属性特征。

(二)两者的相关性

1、会计主体是财务分析主体的前提条件。财务分析主体的分析行为是针对特定的会计主体而言的,是通过对特定会计主体所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从而为其决策服务。可以说,没有会计主体的界定,财务分析主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会计主体与财务分析主体具有一致的最终目标。从“经管责任观”的角度来说,会计的职能就是管理好委托人的资产,并在保证资产的安全性的前提下取得一定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代表会计主体来行使会计的这一职能并努力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而财务分析虽然因不同的财务分析主体所关注的角度、侧重点不同,财务分析的出发点有所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并不说明不同财务分析主体的目标不存在共性。早在20世纪中叶,创立于美国杜邦公司的杜邦分析系统就证明了这种共性的存在。杜邦分析系统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就是因为它将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责任者的财务分析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企业权益收益率,它使企业不同的利益关系人――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在不同的财务分析出发点上,寻找到了最终的目标――企业净资产获利能力。由此可见,在追逐企业净资产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上,会计主体与财务分析主体是一致的。

财务报表系统操作指南 篇6

(1)2008年总体经营情况概述

2008年对于公司经营工作来说是困难的一年,面对行业的不景气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坚持以承接房建工程为主,多领域开拓市场。通过全面加强运营管理,稳健经营,克服了国内外经济大幅剧烈波动等不利影响,提升了主营业务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2008年公司共承接工程项目42项,合计工程总造价XX元,实现营业收入XX元,营业利润XX 元,基本上完成了目标任务。截止2008年年底,公司总资产XX元,其中流动资产XX元,负债XX元,其中短期负债XX元,全年实现经营现金流XX元。

(2)损益表差异分析(对比报表见附件一)

①2008年实际主营业务收入是231,333,571.01元,比2007年增加了25,332,128.82元,其中:

房建项目工程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百分比比07年减少了9.35%,市政道路项目工程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百分比比07年增加了14.11%,装修装饰工程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百分比比07年减少了4.97%,2008年整个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公司房建项目受此影响,开工

不足,故占全年收入的百分比有所下降,但公司在下半年对经营策略进行重大调整,利用政府加大对旧城改造的力度,承接了XX道路综合整治、XX路地下管网改造等几项市政工程,不仅全年收入没减少,反而相应提高毛利润0.07%。建议公司在以后要密切注意政府投资政策,加大承接市政工程的力度,提高市政项目在公司产品结构的百分比。

②2008年实际成本支出占全年总收入的百分比比2007年下降了0.067%,在实际成本支出中:

直接材料占全年总收入的百分比比07年上涨了0.96%,缘由07年年底到08年年初的几个月,工程用原材料(钢材、水泥、大沙等)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直接增加了材料采购成本。下一步公司应对工程主要用材水泥、砂石、钢材等通过正规渠道由公司统一批量购买,降低采购费用。建立一定数量的材料供应商数据库,针对每个项目用材不同,在采购过程中按市场价格测算在某价格低谷时将价格与供应商锁定,尽量减少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

2008年直接人工占全年总收入的百分比比07年下降0.78%,主要缘由08年行业不景气,公司各项目相继加强了施工现场管理、加强了定员、定额的管理,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直接人工费在成本中的比例。

③2008年实际费用支出占全年总收入的百分比比2007年减少了0.033%,其中:

工资费用支出占全年总收入的百分比比2007年增加了0.015%,缘由在2008年初,公司为机关全体职工分别增加了工资,以致实际工资比07年增加了154407.22元。建议公司以后要在不增加人工成本的前提下,将有限的工资投入转化成较大的产出。建立一套灵活的内部分配机制,一要引导职工合理向一线岗位流动;二是用经济手段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对职工按有效劳动分配,工资制度上要取消档案工资,金额与效益、贡献挂钩浮动。工资要向苦、脏、累、险岗位倾斜。

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年总收入的百分比比2007年增加了0.021%,缘由08年公司对一批职工进行了职业技术等级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以及为部分职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付费。市场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大力发展职工教育是造就公司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因此这部分费用的增加,对公司的发展很有必要。要做的只是对其合理性的审查。

(3)资产负债表差异分析(对比报表见附件二)

①偿债能力比率分析:

资产负债率08年比07年提高了1.65%,缘由公司XX项目开工需要,新增抵押贷款200万元,致使公司资本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速动比率08年比07年提高了0.07,缘由公司08年在项目上尽力减少垫资,并加大力度收回了以前的工程垫资2175943元,以上措施使公司货币资金较07年年末增加了6037803元。以致本比率从07年的1.8上升到1.87。

②资产管理能力比率分析: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08年比07年减少6天,缘由公司今年加大工程款催收力度,集中清理了上城公馆等几个项目05年、06年的历史欠款。

流动资金周转天数08年比07年增加了21天,缘由08年房建开工项目71.2%为高层建筑,平均工程工期为495天,比07年增加58天,相应垫支工程款平均占用天数增加29.32天,从而导致本年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增加。

③获利能力比率分析:

销售毛利率分析:该比率08年比07年上升0.07%,缘由公司08年新承接了两个毛利润率较高的市区道路改造项目(合同合计金额3526万元,平均毛利率4.13%),从而导致公司08年整体毛利率上升。建议公司在以后要密切注意政府投资动向,加大市政工程类的投标力度,提高市政项目类在公司产品结构中的地位,从而提高公司整体销售毛利率。

净利润率分析:该比率08年比07年上升0.05%,缘由销售毛利率08年比07年上升0.07%,利润总额占销售收入比上升了0.06%。

总资产报酬率分析:该比率08年比07年上升0.49%,缘由利润总额占销售收入比上升了0.06%;08年总资产平均余额比07年减少了3000291.10元。

(4)现金流量表差异分析(对比报表见附件三)

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08比07增加2313628.87 元,从现金流入、流出明细中可以看出,购买商品、接

受劳务支付现金08年比07年减少32814756.11 元,这个减少是损益表中主营业务成本增加了15788722.98 元与资产负债表中应付票据的减少9000000.00元、预付账款减少20733394.51 元共同造成的。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08年比07年增加了7829990.92 元,是由损益表中直接人工与费用中的工资、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增加引起的。支付的各项税费08年比07年增加1257817.63 元,是由应交税金、主营业务税金和费用中的税金的变动所引起的。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相关的现金08年比07年减少267863.72 元,是由损益表中除工资、折旧以外的费用减少引起的。

②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 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08年比07年增加了232812.00元,主要来自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的增加。

③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08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323272.20元,比07年增加7311201.79 元。这主要是因为07年公司归还了5410000.00的借款,而08年公司新增了一笔2000000.00元的贷款。

财务报表系统操作指南 篇7

一、四大报表的简要介绍

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企业在某个时点上的财务状况。编制的基础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资产负债表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资产负债表示一个时点的报表。何为时点,也就是时间的持续时间很短,近似理解无持续时间段。如同我们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时,当快门按下,一张相片被冲洗出来,这时一张资产负债表就形成了。

当我们拿到这张相片时,在相片中出现的这些景色,就如同我们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一般资产负债表都是反映企业期末所拥有的资产,承担的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数量。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表中的数字如何从期初变化到期末的呢?

这要引入第二张报表———利润表。利润表是反映企业某一时期经营成果的报表。彼得.德鲁克曾经有一句名言“利润是企业最主要的评价标准。”企业一般都看重利润表。一是利润表在所有报表中项目较少,而且易于理解,二是报表使用者对利润的计算有一定认识,只是与利润表的计算项目相比,不是很全面。

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流入或者流出的报表。现金流量表的是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编制的,这是和前面两张报表非常明显的区别。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经济业务的发生是否引起现金流量的变化。现金流量表主要将企业的现金活动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在每一种活动中,都涉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

第四张报表反映股东权益的变化。股东权益变动表反映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

二、系统分析法在报表之间的运用

由于财务报表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报表之间就像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下面笔者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将对报表之间的关系逐一进行分析。

1.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间的“动静”关系。

首先从会计要素的角度进行说明。会计的扩展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收入+所有者权益(利润)”。从此公式可以看出收入可导致资产的增加,比如购销业务;也可导致负债的减少,像常见的抵债行为。资产可以直接向费用转化,也可以通过中间过渡的会计科目向费用过渡。二者联系最为紧密的是利润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在利润分配中,利润的产生最终通过“利润分配”分配到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中,还可能进行股利的分配等。

2. 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勾稽”关系。

按照理论的情况,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期初和期余额的变动金额与现金流量的增加额是一致的。但是在实际的编制过程中二者往往不一致。由于二者的编制基础不同,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时候,往往要注意每一笔经济业务是否发生实际的现金流的变化。一定要从资金动向的角度去考虑现金流量表。一般来说,经营资产的增加会导致盈利性现金流量的减少,反之会增加。而营业性负债增加会导致盈利性现金流量的增加,反之会减少。还要注意非付现成本不会引起实际现金流的变化等情况。

3. 资产负债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之间的“总分”关系。

在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期初余额与期末余额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资产负债表中看不出变化的原因,所以所有者权益变动变就弥补了这一缺陷,二者的之间的关系就像账簿中总账与明细账之间的关系。

4. 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之间的“校验”关系。

利润表中产生的利润的质量是可以通过现金流量变进行检验的。二者的编制的基础也是有所不同。在现实上市公司编制的报表中,往往出现利润表中出现极高的利润,而现今流量表中的现金流却少的可怜。利润的主要原动力还是收入引起的营业利润的金额。所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将现金流量表中现金流调整成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在这个过程中,要将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剔除。在调整过后,最终检验利润的含金量。

5. 利润表与所有者权益的“联动”关系。

在利润分配表中的一些项目与股东权益变动表中的很多项目是一致的。在分析时,可以将这两张报表放在一起进行比对,先对利润分配表进行填列,然后对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进行填列,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因素主要是本金或留存收益两个方面,注意分析到底是哪个因素的变化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变化。

6. 现金流量表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之间“对应”的关系。

现金流量表中筹资活动将引起所有者权益的相应一些项目的变化,比如像权益筹资主要是引起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资本的变化、利润分配变化,以及股东权益内部结转等,所以在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时,主要从上面几方面进行。

三、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将四大报表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要想从根本上理顺上述关系,初学者必须对会计经济事务的处理非常清楚,掌握报表的编制过程。通过财务报表评价一个企业时,才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有利于指导报表使用者进行正确的决策,以免误入歧途。

参考文献

财务报表系统操作指南 篇8

■ 平台公有审核规则的编制

在平台的能源和水统计报表设计过程中,特别编制了公有审核规则。该规则采用计算语言按条目进行编写,当报表单位点击“审核”选项后,系统在平台后台运行,旨在对报表中上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逐条审核。

审核规则按照优先级的不同,分为强制性审核、准强制性审核、核实性审核。目前非工业能源和水统计审核规则主要使用强制性审核规则和核实性审核规则。强制性审核是针对表内数据所要必须满足的条件所设计的审核规则,一旦平台出现此类错误,说明报表内的数据必然存在问题,报表单位必须仔细阅读错误信息,核查上报的数据并进行改正后,方可再次执行“计算”、“审核”和“提交”等操作。核实性审核是针对报表内数据在理论上应该满足的条件所设计的审核规则,一旦平台出现此类错误,报表单位需要仔细阅读错误信息,核查数据是否有误,若无误,必须认真填写澄清说明后,方可进行“提交”操作。

审核规则按照编写时使用的比较方法和侧重点的不同,主要有表内审核和表间审核之分。

表内审核是对需要进行审核的报表内的数据本身值的控制,不涉及与其他报表或报告期内的数据进行比较。该审核主要分为基本逻辑关系审核和数据本身特殊性审核。基本逻辑关系审核即确保表内各指标数据有意义和符合报表的基本要求。如:各能源品种的数据必须为大于等于零的数据;水消费合计等于各种水消费之和等。数据本身特殊性审核是能源品种结构和行业特点使各能源品种消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据这种特殊性而设定一些审核关系。如:对各能源品种极大值和极小值范围的设定。

表间审核是相对于表内审核而言的,它涉及表内数据与同一报告期其他报表内的数据,或与其他报告期内的数据进行比较的审核。目前非工业能源和水统计只涉及与其他报告期的数据比较审核,主要分为同比审核和环比审核。同比审核指对报表内各指标数据与同期数据相比较的审核。如:本期数据与去年同期数据比较变化幅度不能超过一定范围的设定。环比审核指对报表内各指标数据本期数据与上期数据相比较的审核。如:定报中本期当季与上期当季数据相比较变化幅度不能超过一定范围的设定;本期数据应大于等于上期已保证填报的为累计数的设定等。

■ 平台报表填报要点

熟悉报表内容,严格遵循填报流程

报表单位在登陆平台后,点击进入需要填报的报表,非工业能源和水统计报表的填报过程如下图。

报表单位在充分熟悉和理解所要填报报表的内容和填报过程的基础上,严格遵循填报流程,认真填报各项数据,特别注意各能源品种的计量单位,确保数据单位换算的准确性。例如:液化石油气的单位是“千克”而非“罐”,外购热力费用的单位是“千元”而非“元”。如遇问题,报表单位应积极与主管部门进行咨询和沟通。

及时更新信息,做好工作交接

各报表单位应注意及时更新报表的单位负责人、统计负责人、填表人、联系电话等信息,以保证统计部门与报表单位的有效联络。若统计人员变更,必须做好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的交接工作,以避免能源台账数据的遗失,和对新一报告期填报数据的影响。

认真核实状态为“返回修改”的报表

经过对平台所采集的报表数据进行进一步审核之后,对于存在问题的报表,会被返回修改。对于这类报表,报表单位需要及时认真核实所报数据,修改数据后,重新执行“计算”、“审核”等过程,最后点击“提交”。如数据确实无误,或有疑问,报表单位可与主管部门进行咨询和沟通。

出现核实性错误时,认真填写澄清说明

在填报过程中,点击“审核”后,若弹出核实性错误时,报表单位需要仔细阅读错误信息,核查数据是否有误。若有误,及时改正后,重新执行“计算”、“审核”“提交”等过程;若无误,务必在每条核实性错误后,填写澄清说明。

■ 澄清说明填写存在的问题

填报过程中,报表单位由于各种原因在填写澄清说明时,经常出现澄清说明不规范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类:

澄清说明缺乏实际说明意义

该类澄清说明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语言模糊,并不能对应错误提示表达数据无误的原因。对于有此类澄清说明的报表,一般要进行返回查询。如:

经核实数字无误。

今年实数就是这样。

情况属实,确实如此,本条核实无误。

对应每条错误提示,填写相同的澄清说明

该类澄清说明是报表单位不认真阅读每条错误提示,均复制粘贴相同的澄清说明。更有甚者采用“同上”二字来简化说明。正确的做法是,对应每条核实性错误,填写相对应的澄清说明,语言言简意赅为最佳。

简单重复错误提示的内容或所填报的数据

该类澄清说明只是把错误提示本身的意思重复表达了一遍,而实际并未做出有效的解释。如:

错误提示“汽油消费两期差距大,本期##,去年同期##”,澄清说明填写“情况属实,本期汽油用量比去年同期高”。

错误提示“电力消费本期过大”,澄清说明填写“本期电力消费为300。”

澄清说明未能阐明错误的根本原因

该类澄清说明,一般会用较模糊的语言,而未能说明错误的根本原因。如:

错误提示“电力消费两期差距大,本期##,去年同期##”,澄清说明填写“成功实施节能降耗”等。

澄清说明未能阐明错误的对应原因

该类澄清说明,是由于对错误提示真正含义没有正确理解,填写了文不对题的澄清说明,有的甚至意思正好相反。如:

错误提示“电力消费两期差距大,本期##,去年同期##”,澄清说明填写“夏季空调用量大,所以与上期差距大” 。

错误提示“汽油本期消费量过大”,澄清说明填写“上年未填报此表”。

对于表间审核的错误提示,总是把错误归结于过去

该类澄清说明,多见于与去年同期、与上期当期比较的审核错误,把错误原因总是归结于过去,且不说明上期错误的根本原因。如:

上期填报有误,本期改正。

上期数应为2800。

本单位变动统计人员,以本期数据为准。

报表单位在填写澄清说明时应从本单位的经营特点、近期的特殊工作等方面进行阐述。若存在多个原因,则分点阐述最佳。若由于上期或去年同期填报数据有误,需阐明往期填报错误的原因。如:

经过核实,我单位上报情况属实。液化石油气平均每个季度的消费量过大原因:1.随着企业发展,公司业务量增加,人员数量的增加,相对消耗增加;2.含两处较大的培训基地用量。

经核实,上月数据因单位换算导致数据错误,实际应为2800,本期数据进行更正。

本单位上季度数据因单据未到,为估算数据,实为100,本季度按照单据进行调整。

若报表单位能源消耗含在物业费中或由上级单位统一缴纳,无法单独计量能源消费的情况,在填写澄清说明时,须注明“无独立电表,含在物业公司(名称)的物业费中”,“无独立电表,由上级部门(组织机构代码)统一填报”等。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篇9

1、资产负债表分析

(1)打开资产负债表后,首先浏览资产总额,结合利润表中的销售额和统计指标中的从业人数,判断企业的经营规模,单从资产总额方面考虑,4亿元以上为大型,4000万元以下为小型,介于二者之间为中型(资产总额作为企业经营规模的衡量指标仅适用于工业企业和建筑企业)。再看一下资产的来源即负债总额和所有者权益总额的高低,把握企业债务规模和净资产的大小,然后通过计算资产负债率或者产权比例,进而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

(2)通过计算流动资产中各项目的比重,了解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资产质量。一般情况下,存货占50%,应收账款占30%,现金占20%,但先进的管理行业不执行该标准。

(3)计算长期资产中各项目的比重,了解企业资产的状况和潜能。长期投资的金额和比重大小,反映企业资本经营的规模和水平。固定资产净额和比重的大小,反映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进步,进而反映其获利能力,如果净额接近原值,说明企业要么是新的,要么是老企业的旧资产通过技术改造成为优质资产,如果净额很小,说明企业技术落后,资金缺乏。无形资产金额和比重大小,反映企业的技术含量。

(4)负债方面,计算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的比重,如果流动负债比重大反映出企业偿债压力大,如果长期负债比重大说明企业财务负担重。此外,还需计算负债总额中信用性债务和结算性债务的比重与流动负债中临时性负债与自发性负债的比重,判断债务结构是否合理;计算长期负债与总资本的比率,分析总资本对长期负债的保障程度,计算长期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分析债权人风险的大小。

(5)最后对资产的期末期初金额进行差额分析 资产总额的期末数大于期初数,说明资产发生了增值,结合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分析资产增值的原因是借入资金、投资者投入还是自我积累转入。如果借入资金和投资者投入金额较大,自我积累转入少,可能是企业正在扩大规模,如果自我积累转入金额大,说明企业自我发展的潜力大。

2、利润表分析

(1)分析利润总额及其构成 利润总额由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构成。分别计算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在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判断利润结构是否合理;通过分析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占营业利润的比重,判断营业利润的结构是否合理。如果处理资产的收益和投资收益比重过高,或者其他业务利润比重过高,说明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正常,必须采取补救措施。(2)分析企业本期的利润率指标与目标值的差距

利润率作为相对量指标,可以对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比较,常用的利润率指标有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是企业利润的直接来源,因此分析销售毛利率是利润表分析的头等大事。如果毛利率过低,就要考虑是价格低还是成本高。如果是价格因素造成的,就要对价格调整的利弊进行分析后,再作决策。如果是成本因素造成的,就要分析一下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还有没有挖掘潜力。如果售价和成本都没有调整余地,最好还是按照薄利多销原则,增加销售量。对于销售利润率也要进行分析,对于销售利润率低的商品,要分析出是毛利低还是费用高,如果费用过高,则应在费用控制方面下大力气。

3、现金流量表分析

分析现金流量表首先应对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结构以及流入流出比进行分析,判定现金收支结构的合理性。对于一个健康的正在成长的企业来说,经营现金净流量应当是正数,投资现金净流量应当是负数,筹资现金净流量是正负相间的。

其次利用现金流量表主表的数据结合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通过经营现金净流入和投入资源的比值计算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这些指标包括销售现金比、每股现金净流量(或者净资产现金回收率)和总资产现金回收率。

销售现金比=经营现金净流入÷主营业务收入,该指标反映每元销售收入所获取的净现金。

净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入÷净资产×100%,这里的净资产使用平均数。反映企业每元净资产获取现金的能力。

总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入÷总资产×100%,这里的总资产也使用平均数。反映企业每元总资产获取现金的能力。最后,根据现金流量表附表的相关数据计算净收益营运指数和现金营运指数,据此判断收益质量的好坏。

现金流量表附表的功能是经净利润调整为经营现金净流量,该表中的调整项目包括非付现费用、非经营收益、经营资产净减少(增加)、无息负债净减少(增加)四个部分。用公式表示就是:净利润+非付现费用-非经营收益+经营资产净减少(-经营资产净增加)+无息负债净增加(-无息负债净减少)=经营现金净流量

其中非付现费用=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还要加上待摊费用的减少和预提费用的增加);

非经营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净收益(净损失用“-”号)-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财务费用+投资收益(损失用“-”号)+递延税款贷项-递延税款借项(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还要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者减去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经营资产净减少(增加)=存货的减少(增加)+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增加);

无息负债净增加(减少)主要是指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少)。净收益营运指数是经营净收益在净收益中所占的比重,这里讲的净收益就是利润表中的净利润。然而这里说的经营净收益并不是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因为营业外支出项目中的固定资产盘亏、罚没支出、捐赠支出、非常损失、债务重组损失、资产减值准备和营业外收入中的固定资产盘盈、罚没收入、非货币性交易收益以及补贴收入等均列入了经营净收益中。净收益营运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净收益营运指数=经营净收益÷净收益=(净利润-非经营净收益)÷净利润

该指数越低,营业外收益和投资收益的比重越大,说明收益质量不好,经营情况不正常。

现金营运指数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与经营应得现金的比率,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现金营运指数=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应得现金=经营实得现金÷经营应得现金

经营应得现金=经营净收益+非付现费用=净利润-非经营净收益+非付现费用

该指数小于1,说明企业收益质量不好。一方面,一部分收益尚未收到现金,停留在实物和债权资金形态,债权能否足额变现尚存在疑问,而实物资产更存在贬值的风险。另一方面,企业营运资金增加了,反映企业为取得同样的收益占用了更多的营运资金,取得收益的代价增大了,说明同样的收益代表者较差的业绩。

(二)、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是指将所有财务报表结合起来计算相关比率,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

1、分析偿债能力常用的比率指标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企业的偿债能力指标除了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外,还有利息保障倍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对总负债的比率、现金净流量与到期债务比、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比、现金净流量与债务总额比。

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产权比例=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注意两个公式的分子都是负债总额,流动比例=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例=(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现金比例=(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流动负债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几个公式中负债是分母,确切说流动负债是分母。

利息保障倍数=(利息总额+利润总额)÷利息费用

利息保障倍数反映税息前利润对利息总额的保障程度,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该指标的合理数值应行业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建议企业选择行业的平均水平作为比较依据。由于负债最终还需现金偿还,因此现金净流量与到期债务比、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比、现金净流量与债务总额比最直接的反映出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举借新债的能力。

现金净流量与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

本期到期的债务是指本期到期的长期债务和应付票据。

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现金净流量与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

2、分析盈利能力常用的比率指标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从经营指标角度看,盈利能力的高低反映在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利润率上;从投资与报酬相结合的角度看,盈利能力的衡量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权益净利率、资本金利润率、每股净收益;从现金流量的角度看,盈利能力的衡量指标有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净资产现金回收率、总资产现金回收率。

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1)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平均总资产×100%

其中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平均总资产=(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2)销售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

(3)销售费用率=期间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这里说的期间费用不仅包括营业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还包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4)销售净利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

(5)净资产收益率(也叫权益净利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平均净资产=(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2

将权益净利率分解后该公式变为

权益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权益乘数=1÷(1-资产负债率)

(6)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实收资本总金额×100%

会计期间内若资本金发生变动,则公式中的资本金用平均数。

资本金平均余额=(期初实收资本余额+期末实收资本余额)÷资本金利润率反映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金的获利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资本金的利用效果越高,企业资本金的盈利能力越强;反之该比率越低则说明资本金的利用效果不佳,企业资本金的盈利能力越弱。

(7)净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入÷净资产×100%,这里的净资产使用平均数。

(8)总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入÷总资产×100%,这里的总资产也使用平均数。

3、分析营运能力常用的比率指标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营运能力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营运资金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1)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天÷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而平均应收账款=(期初应收账款总额+期末应收账款总额)÷(2)存货周转天数=360天÷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

而平均存货=(期初存货总额+期末存货总额)÷2

(3)营运资金周转天数=360天÷营运资金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平均营运资金

平均营运资金=【(期末流动资产总额-期末流动负债总额)+(期初流动资产总额-期初流动负债总额)】÷2

净营运资金周转率是销售收入与净营运资金平均占用额的比率,净营运资金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它是流动资产中由长期资金来源供应的部分,是企业在业务经营中不断周转使用的资金该资金越充裕,对短期债务的及时偿付越有保证,但获利能力肯定会降低。周转次数越快,其运营越有效。在毛利大于0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越快,获利越多;在毛利小于0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越快,亏损越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越快,会相应的节约流动资金,相当于相对扩大资产投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总资产周转率越快,反映企业销售能力越强,企业可以通过薄利多销的办法,加速资产的周转,带来利润绝对额的增加。

二、按照不同财务报告分析主体进行恰如其分的的报表分析

财务报告的分析主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报告使用人,包括权益投资人、债权人、经营管理层、政府机构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人士及机构。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人士及机构包括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社会中介机构等。这些报表使用人出于不同的目的使用财务报告,需要不同的信息。

(一)企业管理层分析财务报告的思路

企业管理层也称经理人员,他们关心的是根据企业的经营业绩获取的报酬,而经营业绩的好坏是通过财务报告反映出来的,一般情况下他们的团体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因而他们对财务报告的分析也是全面彻底的。他们既关注经营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也关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财务分析思路修改错误,通过分析错误和问题出现的原因制定出改进措施,以便下一个阶段取得更辉煌的战绩。前面介绍的财务报告分析思路基本上就是从企业管理层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他们关注的财务比例指标一般是按照股东对他们的考核要求设计的,前文所讲到的财务指标基本上都涉及到,甚至还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和资本积累率等更多的指标。为了经营业绩他们可能更愿意冒险,利用财务杠杆获取更大的收益。

(二)投资人分析财务报告的思路

使用财务报告的投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通股股东,他们关心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收益能力和风险。他们分析财务报告是为了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1)公司当前和长期的收益水平的高低;(2)目前财务状况下,公司的资本构成决定的风险和报酬如何;(3)与其他竞争者相比公司处于何种地位。

正常情况下,他们与企业经营管理层的经营目标是一致的,因为控股股东投资企业目的是实现所有者权益最大化,非控股股东投资企业的目的是获得高额的投资报酬。

他们分析财务报告主要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结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判断企业的发展趋势。

财务结构包括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资本就构就是资本来源中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比重,它是通过资产负债率或者产权比例反映出来的。一般情况下,合理的资本结构应为4:6或5:5,但现实生活中,也不是那么绝对,对企业管理层和股东而言只要总资产报酬率远远大于债务利率,适度增加债务比重,可以享受到财务杠杆带来的好处(即节税和增加权益报酬率)。资产结构就是前文所说的各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通过资产结构分析关注企业的资源配置是否合理。

偿债能力包括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离不了计算流动比例、速动比例、现金比例和利息保障倍数。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就要计算长期资产与长期债务的比率,如果该比率大于1,则说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较强。偿债能力的好坏反映出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要知道股东对风险都是胆战心惊的。

分析盈利能力既要看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获利能力又要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稳定获取较高利润的能力。生产经营的获利能力主要是看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权益净利率和单位净资产获取经营现金净流量的能力(股份公司中用每股现金净流量表示,非股份公司用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平均净资产的商表示)。分析时既要观察一个会计期间的指标情况,又要通过数个会计期的指标动态观察盈利能力的发展趋势,判断经营风险与收益水平是否对称。

分析营运能力就要计算营运资金额度、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营运资金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这几个比例,营运能力的高低最终落脚在盈利能力指标上。

有时经营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会存在着冲突,经营管理层为了获取高额薪金往往会通过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告虚构业绩。关注数个期间的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看看各会计期间的净利润分别有多少是有现金保证的,企业操纵账面利润一般是没有现金流量的,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例指标过低,就有虚盈实亏的可能。长期来看企业的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应该是一致的,长期存在着大额差距必然存在问题。

(三)债权人分析财务报告的思路

债权人关心企业是否具有偿还债务的能力,其决策是决定是否给目标企业提供信用以及是否需要提前收回债权。他们分析报表的目的是为了回答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公司为什么需要额外筹集资金;(2)公司还本付息所需要的资金可能来源是什么;(3)公司对以前期间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是否能按时足额偿还;(4)公司将来在哪些方面可能还需要借款。

债权人分析报表需要观察企业三到五年的财务报告信息,分析财务报告相关项目的变动趋势,同时还需关注相关比例的变动趋势。银行界常用的相关比例指标及其参考标准如下:

偿债能力指标

资产负债率(参考值为65%—85%)流动比例(参考值为150%—100%)

速动比例(参考值为100%—50%)现金比例

利息保障倍数(参考值为1.5—1)

盈利能力指标

资产报酬率(参考值为10%—3%)销售成本率

销售费用率 销售净利率 净资产收益率(权益净利率)

营运能力指标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存货周转天数

营运资金周转天数 营运资金额度 周转天数额度

资金指标

现金支付能力 营运资金需求

(四)税务机关进行税务稽查时对纳税人的评估分析思路

税务机关对企业进行纳税评估主要是出自税务稽查的需要,他们评估分析的目的就是看看企业有无逃税、漏税、偷税的嫌疑。一般评估首先从分析税负开始,然后针对税负低于正常峰值的情况展开分析。

1、增值税的纳税评估思路

分析评估增值税纳税情况首先从计算税负开始,增值税的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的应税主营业务收入

然后将税负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等指标配合起来与其正常峰值进行比较,销售额变动率高于正常峰值而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的,销售额变动率和税负率均低于正常峰值的,销售额变动率和税负率均高于正常峰值的,均可列入疑点范围。根据企业报送的纳税申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其他有关纳税资料进行毛益测算。

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混淆增值税和营业税征税范围,错用税率等问题。

对进项税额的评估主要是通过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指标进行分析,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额+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应付账款较期初减少额)×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本期运费支出数×7%

2、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评估思路

分析评估企业所得税纳税情况首先要从四个一类指标入手,这四个一类指标是所得税的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简称税利润负率)、所得税贡献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所得税的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本期应纳所得税额÷本期利润总额×100%

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简称税利润负率)=本期应纳所得税额÷本期主营业务利润总额×100%

所得税贡献率=本期应纳所得税额÷本期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00%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如果一类指标存在异常,就要运用二类指标中相关指标进行审核分析,并结合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情况进一步分析异常情况及原因,这里所说的二类指标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营业费用(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成本费用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所得税负担变动率、所得税贡献变动率、应纳所得税额变动率、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配比指标。

上一篇:2011入党申请书精彩正确版下一篇:糖类和脂质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