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重述

2024-09-13

财务报表重述(共7篇)

财务报表重述 篇1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CAS28) 规定, 当发生会计政策变更时, 需要视同该交易发生时即采用了该会计政策, 并利用追溯调整法对本年财务报表的期初数和上年数进行调整, 以保证财务报表信息的可比性;当本期发现前期重大会计差错时, 视为该差错从未发生过, 并按照追溯重述法, 对本年比较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可见, CAS28对会计政策变更和重大的前期差错引起的财务重述的界定是很清楚的, 但是二者毕竟存在很多类似的地方, 实务中很容易将二者混误用。本文根据国内外会计准则精神, 探讨了二者差异, 并提出完善我国财务报表重述制度的建议。

一、财务报表重述的两种情形

(一) 会计政策变更与财务报表追溯调整

根据CAS28规定, 企业变更会计政策, 需要追溯调整本年财务报表的期初数和上年数。所谓追溯调整追, 就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 视同该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就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 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二) 重要前期会计差错与财务报表追溯重述

根据CAS28规定: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重大会计差错时, 视同该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 从而对前期比较财务报表进行更正的方法。

追溯重述法适用于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 不重要的差错视同本期差错更正法。前期差错, 是指当期发现的、发生在以前会计期间的会计差错, 指在会计核算中由于确认、计量和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 包括会计政策上的差错、会计估计上的差错和其他差错。重要的前期差错, 是指足以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期差错, 但重要性目前无定量判断标准。

二、财务报表重述的动机分析

(一) 追溯重述的动机

前期差错可能源于在会计确认、计量和列报等方面出现的错误, 也可能源于会计舞弊。公众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迎合证券市场的预期, 或为了使自己期权收益最大化, 或为了实现融资的目的, 往往会借助于会计差错调整收益。

(二) 追溯调整的动机

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使用相同的会计政策, 但自发变更会计政策也是允许的, 条件是这种变更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然而, 上市公司中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来操纵利润的情况却并不少见。

三、财务报表重述相关准则规定

(一) 美国会计准则对财务重述的规定

1. 对会计政策变更的重新表述

1971年7月发布的《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20号意见书——会计变更》 (APB 20) 要求:企业在发现并纠正前期财务报告的差错时, 重新表述以前会计期间财务报告。APB20将需要重述的“会计差错”归纳为计算错误、会计原则应用错误、财务报告公布日已经存在的事实的忽视或误用。APB20对财务重述与追溯调整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对于由于新情况或事后变化导致会计估计变更, 不必重新表述前期财务报告, 只需按未来适用法进行处理;对于会计政策变更, 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将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和其他相关项目, 但不主张重新表述以前年度的财务报告。

2. 对前期差错的重新报告义务

因前期差错导致前期报表错误, 因此, APB 20要求公众公司在出现需要进行财务报表重述的情况后, 应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对前期差错进行追溯调整, 同时对比较财务报表进行财务重述, 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提交经修改的财务报告以代替以前提交给SEC的财务报告。

(二) 我国会计准则对财务重述的规定

1. 对会计政策变更的追溯调整

会计政策变更的后果必然会表现在本期报表中, 追溯调整只是调整比较信息。也就是说, 会计政策变更会影响本期利润, 进而影响股票价格。所以, CAS28规定不能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在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下, CAS28不要求重编以前年度的会计报表, 因为以前年度的财务报告仍然存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所以, 在追溯调整法下, 涉及到损益类事项的会计政策变更可以直接通过“未分配利润”科目进行调整。追溯调整只将会计政策变更变更的累积影响追溯到本期财务报表的期初或者上期, 而不是发生的最早期间, 因为前期财务报表仍然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

例如, 本年度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 将交易性金融资产由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改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那么需要假设新会计政策从该项交易发生时就一直存在, 同时为了消除本期会计政策变更对本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影响, 需要调整增加本年资产负债表期初交易性金融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调整增加本年利润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净利润的上年数;调整增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政策变更项目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上年数, 以及整增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政策变更项目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本年数。

2. 对重要前期差错的追溯重述

与会计政策变更不同, 前期差错进行重述, 不会影响本期利润, 只会影响本期财务报表的所有者权益或者资产, 所以, 不会影响股票价格。而且公司如果发生重述, 还会对股票价格产生不利影响。

重述是指追到会计差错最开始发生的时候, 并对原财务报表进行更正, 目的是保证原来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与公允披露。因为前期差错是在本期发现并更正的, 必然会影响到本期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 所以, 既要调整期差错期间的财务报表 (比较财务报表) , 还要调整本期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和利润表的上年数, 即既要调账, 还需要调表。

与追溯调整法不同, 追溯重述法下, 需要调整比较财务报表 (严格来讲, 比较财务报表不同于本年财务报表的期初数和上年数) , 所以, 要借助于“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具体而言, 涉及到损益类事项的先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 然后再转入“未分配利润”项目;涉及到利润分配事项的, 直接通过“未分配利润”项目;既不涉及损益, 也不涉及利润分配事项的, 直接调整相应的科目。

例如, 本年发现以前年度有一项办公用固定资产漏提折旧, 因为是在本年发现, 首先要在本年资产负债表中补记累计折旧并减少应交所得税 (注意不能影响本年利润表) 然后调整增加本年资产负债表累计折旧年初数, 调整减少应交税费 (所得税) 、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项目的年初数;调整增加利润表营业成本的上年数, 调整减少本年利润表净利润的上年数;调整减少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差错更正项目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上年数。

四、对我国财务重述准则的完善

随着财务重述准则的实施, 财务报表重述的案例将会逐渐增加, 从保护投资人利益出发, 需要规范财务重述以遏制利用差错更正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财务重述在遏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后果不同, 应当使适用于前期差错更正的追溯重述法与适用于会计政策变更的追溯调整法明显区别开来。

(一) 规范重大与非重大前期差错的划分标准

如前所述, 前期差错进行重述, 不会影响本期利润, 前提是要进行重述。但是如果公司不进行重述或者不完全重述, 则会影响本期利润, 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因为准则规定, 不重要的前期差错, 因为视同本期差错, 只需要在本期更正, 不重述, 会影响到本期利润, 具有盈余管理功能, 所以要界定清楚。为此, 对财务重述制度的实施尽快出台更加具体的指导办法, 以防止上市有意识混淆二者的界限, 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二) 建立重述财务报表公开报告制度

鉴于重要的前期差错已经造成前期财务报表失去真实性和相关性, 应当要求上市公司对重述后的前期财务报表与原报表并列于官方信息披露网站, 以便于投资者进行信息比较。

(三) 充分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信息

会计信息提供者通常比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更多的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 即使是对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 前者比后者通常也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 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和投资者不成熟的情况下, 应当强调财务重述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而不必特别考虑信息披露成本问题。

摘要:财务报表追溯调整和财务报表追溯重述是报表重述的两种重要形式, 前者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信息, 后者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者分别适用于会计政策变更和差错。但是, 二者确实又存在很多类似的地方, 实务中很容易将二者误用。本文根据国内外准则精神, 探讨了二者差异, 并提出完善我国财务报表重述制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法,前期差错,追溯重述法

参考文献

[1]庞海娟.前期差错更正与追溯重述法新解.财会信报, 2008, 6月9日.

[2]张若钦, 刘炳福.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财务重述制度.经济研究导刊, 2008, 第5期.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2006, 2月15日.

财务报表重述 篇2

虽然近十几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得到飞速发展,但在市场的成熟度和信息流通的及时性上都存在不足。因此,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管理层对重述公告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可能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别。重述公告的发布与管理层变更是否存在相关性,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的研究既有助于发现重述公告所引致后果的严重性,为监管部门确定监督重点提供经验证据,同时又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现状。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财务报表重述公告的发布表明已公布的年报存在差错,或者信息披露不完全。但也有学者认为,重述公告的发布表明管理层可能存在信息操纵行为。不论其发布是基于何种原因,这种信息都会直接传递到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作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部门负有监控的责任和义务,其应对管理层的不当会计行为做出反应,例如辞退、降职等,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直接辞退管理人员或者强迫管理人员辞职。由此我们提出假设一:重述公告的发布与管理层变更具有相关性。

从国外已有的有关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的研究来看,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一方面,会计信息具有治理公司的作用;另一方面,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而避免财务报表重述。Beasly (1996)研究了董事会构成与财务报表欺诈之间的关系,发现财务报表不存在欺诈的公司的外部董事所占比例较高,任期较长,持股比例较高。Wright (1996)的研究表明,财务报表质量差的公司,其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较低。Beasly等(2000)的研究表明,财务报表存在欺诈的公司,其公司治理机制不够完善,它们较少组建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较少,董事会中独立董事也较少。由此我们提出假设二: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层变更显著相关。

管理层的会计行为主要受到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的监督和管理。Hermang等(2006)的研究表明,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对规范管理层的不当会计行为具有积极作用。公司治理机制在接收到重述公告的相关信息后,会对管理层的会计行为进行重点监督,对不当会计行为进行处罚,甚至将违规管理层辞退。笔者认为,重述公告发布后,公司治理机制对惩罚管理层的不当会计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Hennes等的研究表明,重述公告的其他特征也会影响管理层变更,如:重述公告的内容是否涉及重要事项、是否涉及重大对外担保事项等。Palmrose (2004)的研究表明,资产负债因子对管理层变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由此我们提出假设三:重述公告的特征与管理层变更具有相关性。

二、研究设计

1. 样本筛选及窗口期选择。

(1)样本筛选。我们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来源。重述公告的样本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的各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以2004年度发布2003年年报重述公告的88家公司(合计97份公告)作为研究样本。选择2004年度发布2003年年报重述公告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主要是基于研究管理层变更情况的考虑。

由于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强迫辞职和自愿辞职很难区分,为了能够对管理层变更情况建立一个基准,因此本文根据行业、规模和上市时间等条件选择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作为控制样本。

为增强样本与控制样本之间的可比性,控制样本选择标准为: (1) 规模。采用公司总资产作为衡量指标,选择总资产占样本公司总资产0.75至1.25之间的公司作为控制样本。 (2) 行业。按照证监会公布的行业划分标准来划分行业。 (3) 时间。上市时间在样本公司上市年度的(-2, 2)年之间。

(2)窗口期选择。目前,关于管理层变更窗口期的选择,国外学者的观点各异。有学者认为,较短的窗口期能排除其他长期因素的影响,Keren等(2007)选择重述公告发布后6个月进行研究,Hermang等(2006)选择重述公告发布后24个月进行研究;而Suraj Srinivasan (2005)则认为重述公告发布后的3年更能说明问题。基于我国管理层变更大多发生在上市公司年报发布前后,较短的窗口期不利于观察管理层变更情况,窗口期太长(超过3年任期)又会引入过多的噪音因素,因此笔者认为窗口期选择24个月为宜。

2. 研究变量选择。

(1)管理层变更变量。管理层变更是指董事长、总经理或者财务负责人的变更,主要针对任期不满而主动辞职或者在原因不明等情况下的特异性变更。如果重述公告发布后24个月内董事长、总经理或者财务负责人中至少一人发生变更,那么就认定上市公司发生了管理层变更,判断标准如下: (1) 离职后不再担任公司内部其他高级管理职位; (2) 离职时年龄在60岁或者60岁以内(非正常退休); (3) 如果为实际控制委派,不因实际控制人的变动而变动; (4) 公司没有发生破产、重组; (5) 任期未满。

(2)重述公告的特征变量。国外学者研究发现,涉及收入和重要财务信息的重述公告对市场和管理层任职影响比较显著。笔者选择是否涉及重要事项的具体内容(如关联方交易、重大担保、非经常性损益、重大对外投资、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等)作为特征变量。

(3)公司治理变量。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公司治理会对管理层变更造成一定的影响。Beasly (1996)、Dechow (1996)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存在会增强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避免财务报表重述。同时,国内学者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因此公司治理机制对管理层变更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对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与独立董事监督效果可能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选择董事会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审计委员会是否成立、Herfindal5(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的赫芬达尔指数)、实际控制人性质作为公司治理指标的控制变量。

3. 控制变量选择。

影响管理层变更的因素很多,根据前人的研究,本文还将选择以下控制变量:

(1)企业规模。大公司通常在高度复杂的商业和信息环境中运营,面临着由于管理者行为的不可观测性而带来的更为严峻的代理问题。

(2)财务杠杆。根据债务合约假设,负债越多的企业违约的可能性越大,而管理层比较倾向于选择增加盈余的会计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财务报表重述。Hermang等(2006)、Karen等(2007)研究发现,管理层变更与资产负债因子和财务杠杆显著相关。

(3)公司业绩。Beasly (1996)研究发现,公司业绩不理想经常会诱使管理层过分关注盈余,降低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从而增加财务报表重述的可能性。选择证券市场上重述公告发布后的市场调整后收益率来衡量公司业绩,一方面要注意剔除市场波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要考虑重述窗口期(24个月)的选择。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笔者选择盈利能力、财务杠杆、净利润、总资产作为财务指标的控制变量。

4. 研究方法选择。

目前对管理层变更的分析,国内外学者都采用了逻辑回归这种方法。他们大都采用逻辑回归的wald方法来剔除不具影响力的变量,以寻找显著性指标。本文也选用这种方法。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1. 描述性统计及非参数检验。

我们运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重述样本公司与控制样本公司在管理层变更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董事长、董事长/总经理、董事长/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变更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重述公告的发布对管理层变更产生了负面影响,重述样本公司在董事长变更、总经理变更、财务负责人变更、董事长/总经理变更、董事长/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变更的比例上均显著高于控制样本公司,从而假设一得到验证。

本文假设管理层变更与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考虑到选择的窗口期跨年度,不同年度的同一变量实质上会构成时间序列数据,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些数据进行简化。简化后的变量及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证券市场股票收益率与管理层变更不存在相关关系。

表中数据涉及的年份为2003~2005年。NP表示净利润;LEVERAGE表示财务杠杆;EPS表示每股收益;ASSET表示总资产;BOARD_E表示董事会持股比例;BOARD_S表示董事会规模;%INDEP表示独立董事人数比例;AUDCOMM表示审计委员会是否成立,成立为1,未成立为0;ACCON表示实际控制人性质,为国有控股时取0,为其他性质时取1;Mar-adj Return(+12)表示重述公告发布后1到12个月的市场调整后累计收益率。

从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董事会持股比例、审计委员会是否成立、Herfindal5、市场调整后收益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重述样本与控制样本在这几项指标上的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说明重述样本公司在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市场效应、治理结构等方面与控制样本公司相比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人数比例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层变更显著相关,假设二得到验证。但是管理层变更的显著差异说明,重述公告的发布对管理层任职造成了负面影响。笔者对比分析了重述公告发布后的财务状况等指标,发现管理层变更可能更多地受到了重述公告本身的影响。

2. 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

(1)重述样本与控制样本管理层变更的逻辑回归分析。笔者研究发现,重述样本公司与控制样本公司在管理层变更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二者在财务指标和董事会特征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为了估计重述公告的发布对管理层变更的影响程度,本文运用Logistic回归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见表4ㄢ

注:*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

从表4来看,重述公告的发布与管理层变更存在相关关系,从而验证了假设一。但是,只有重述与否(RESTATE)和财务杠杆指标进入了模型,同时,模型的整体判别能力十分有限。常数项在模型中的显著性很高,说明可能还存在其他不可控因素在影响管理层的变更情况,需要进一步对财务报表重述样本公司进行具体分析。前述分析也支持“重述公告本身对管理层变更的影响更为显著”的结论,下面将重述公告的特征变量引入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2)从不同角度对重述公告进行分类,并对样本与控制样本的管理层变更进行逻辑回归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5ㄢ

按照表5对重述公告的性质分类进行研究发现,补充类公告回归分析整体效果较好,更正类公告没有进入回归模型。这说明相对于更正类公告的发布而言,补充类公告的发布是影响管理层变更的更为重要的因素。通过对涉及重要事项的重述公告进行逻辑回归分析发现,重述公告的发布对管理层变更与否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说明上市公司在发生了重要事项的补充与更正后,发生管理层变更的可能性会增加,重述公告的内容与管理层变更存在相关关系。这就验证了假设三,即重述公告的特征与管理层变更具有相关性。

注:*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按照公告性质分为补充类公告和更正类公告。按是否涉及重要事项分类,主要剔除两类公告:打印排版错误的公告、重要事项所涉金额误差在5%以内的公告。

(3)基于重述公告特征及内容的重述样本公司管理层变更的逻辑回归分析。为了检验重述公告的内容、性质以及公司财务和治理指标对管理层变更的影响程度,下面笔者引入重述公告特征变量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ㄢ

采用了上述研究设计中涉及的11个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是否涉及重要事项、重要事项数量以及主要重述内容的13个分类项目(是否涉及会计科目、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关联方资金往来、重大担保事项、子公司经营状况、审计报告、非经常性损益结构说明、现金流量表结构、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投资控股情况、股东情况、会计方法解释)进行逐步回归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董事会持股因子、资产负债因子、是否涉及重大对外担保事项重述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对管理层变更与否具有统计上的解释力。重述公告的内容与管理层变更存在相关关系。是否涉及重要事项重述、是否涉及重大对外担保事项重述与管理层变更显著相关,董事会持股因子对重述公告发布后的管理层变更具有解释力,因此假设二和假设三得到进一步验证。

注:*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四、结论

管理层变更与重述公告的发布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涉及重要事项特别是重大对外担保事项的重述公告内容对管理层变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具体如下:

重述公告的发布对管理层变更具有负面影响,表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管理层可能存在的“失职”行为做出了惩罚。笔者认为,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效的,但部分重要重述事项(如关联方交易、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等)并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对管理层变更影响不显著。董事会持股因子和董事会规模因子在对管理层变更实施惩罚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其他治理变量都没有在实施该惩罚上起到作用。

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可知,资产负债因子对管理层变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股东大会在对公司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时,资产负债因子是对管理层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可能受到更多关注。

从财务报表重述的披露方式进行分析,目前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采用重大临时报告的形式进行披露,该方式有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深刻理解重述事项的相关内容。但证监会对重述公告的格式和内容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这也是部分重要重述事项没有得到充分关注的原因之一。基于此,本文建议规范重述公告信息披露的格式:首先,按照重述事项对重述公告进行分类披露;其次,汇总披露全部事项的影响幅度,包括总额和影响比例;再次,对于涉及多个事项的重述公告应当要求其管理层做出特别声明;最后,明确披露重述公告的原因,这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据此做出正确决策。

【注】本文系王泽霞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舞弊审计控制理论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70372067)的后续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Hemang Desai, Chris E.Hogan, Micheal S.Wilkins.The reputational penalty for aggressive accounting:earnings restate-ments and management turnover.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6;8

[2].Jon A.Garfinkel, Jonathan Sokobin.Volume, opinion divergence and returns:a study of post-earnings announcement drift.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4;10

[3].Lawrence J.Abbott, Susan Parker, Gary F.Peters.Audit committee characteristics and audit fees, restatements, 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Theory, 2003;7

[4].Palmrose, Z.-V., V.J.Richardson, S.W.Scholz.Deter-minants of market reactions to restatement announcement.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4;10

[5].Suraj Srinivasan.Consequences of financial reporting failure for outside directors:Evidence from accounting restate-ments and audit committee member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5;4

[6].王霞, 张为国.财务重述与独立审计质量.审计研究, 2005;3

[7].杨忠莲, 杨振慧.独立董事与审计委员会执行效果研究——来自报表重述的证据.审计研究, 2006;2

财务报表重述 篇3

一、引言

的目的旨在提高公司披露信息的质量, 方便报表使用者的理解, 从而增加其对公司未来经营的信心。然而报表重述的频繁发生势必会影响公司投资者的信心, 降低报表使用者对披露信息的信任度, 造成股价波动等问题。刘现春 (2011) 指出财务报表重述的原因可分为七类, 分别是技术原因、会计调整、敏感问题、审计报告调整、监管部门的检查和督促、法律法规的某些规定、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董小娜 (2011) 指出报表追溯重述的动机是前期差错可能源于在会计确认计量和列报等方面出现的错误, 也可能源于会计舞弊, 公众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迎合证券市场的预期, 或为了自己期权收益最大化, 或为了实现融资的目的, 往往会借助于会计差错调整收益。Palmrose (2004) 证明在重述公告日和随后的一个交易日的两天时间里, 平均累计异常回报是-9.2%, 累积异常回报的中位数却是-4.6%。Scholz (2008) 发现重述公告日及其后一个交易日的累积异常回报率的中位数是-1%, 均值是-3%。本文从报表重述的不同内容和报表重述次数研究股票市场的短期效应情况。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报表重述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 重述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崔刚, 姜英兵在参考GAO (2003) 、Palmrose (2004) 和Scholz (2008) 的分类基础上, 不仅从报表重述对合并报表项目的影响出发, 对与税费相关的重述进行了研究。曹阳、王京京 (2012) 研究发现从1998年到2010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中调减利润的比例占了一半以上。可见报表重述若设计公司利润, 主要是对前期利润进行调减处理, 说明前期利润存在高报情况, 这种情况下, 投资者的负面反应比较强烈。与资产负债项目调整相关的重述公告不涉及损益调整, 因此发布该类公告对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影响不显著;如果重述内容涉及的是非会计问题, 多数报表使用者往往不予过多关注, 市场反应不显著。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重述的内容涉及到核心利润时, 市场反应显著为负

假设2:重述的内容涉及到非核心利润时, 市场反应显著为负

假设3:重述的内容涉及到与税费相关时, 市场反应显著为负

假设4:重述的内容涉及资产负债调整项目时, 市场反应不显著

假设5:重述的内容涉及非会计问题时, 市场反应不显著

通常报表重述意味着重述公司之前披露的报表信息存在不实之处, 如果上市公司发布的重述公告次数越多, 预示着公司存在伪造财务报表的可能性越大, 或公司薄弱环节较多, 从而降低报表使用者对公司的信任度, 最终导致负面市场反应。据此假设:

假设6:财务报表重述频率为多次时, 累计超额收益率显著为负

(二)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样本数据来自2009年至2011年我国深市主板的A股上市公司。首先手工查阅了新浪财经网、东方财富网、巨潮资讯网以及国泰安数据库, 从而交叉补遗获取上市公司三年间的年度报告。然后通过查询“更正”、“更新”、“补充”、“补充更正”、“调整”、“修改”等关键词得到本文所需的样本公司。同时为确保样本数据具有代表性, 剔除同时发行B股和H股及金融保险行业的公司, 剔除资料数据等不全的上市公司, 最终得到127家公司共计158个报表重述样本。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变量

本文使用事件研究法 (event study) 来体现上市公司发生报表重述后的市场反应。将上市公司发布临时重述公告的当日或者第一个交易日作为事件日, 计算 (-5, 5) 窗口期间的平均累积异常收益。每日收益率:每日股票收益率= (股票当日价格-股票前一日价格) /股票前一日价格;每日指数收益率= (当日的大市指数-前一日的大市指数) /前一日的大市指数;每日异常收益率 (AR) =每日股票收益率-每日指数收益率;累积异常收益率 (CAR) :, 其中ARit表示i公司第t期之异常报酬率, CAR则为特定期间内每日异常报酬率的累加值。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 (ACAR) 为累计异常收益率的算术平均数。如果发布重述公告对上市公司股价没有影响, 可以假定平均累积异常收益 (ACAR) 服从均值为0的正态分布。因此, 通过检验ACAR是否显著不同于0来判断重述公告的市场反应。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 总体分析

整体看, 报表重述内容首先涉及的是非会计问题, 其次是非核心利润问题, 报表重述内容中有32.28%是涉及核心利润问题, 后续依次是资产负债表项目问题及税费相关问题。在发生财务报表重述的样本中, 涉及收入调整的样本量最大, 这可能与上市公司通过收入进行盈余管理相关。同时非核心利润里与关联交易相关的财务报表重述也较多, 基本原因应该同上分析。涉及资产负债项目的重述, 样本量为21, 占重述公司的16.54%。而核心利润中的成本费用略小于资产负债项目调整, 总数为15, 占总重述公司的11.81%。Susan Scholz (2008) 指出成本费用是会计差错频发领域。但并不是报表重述的首要内容, 这是因为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企业借助成本费用进行利润操控的空间逐渐缩小。由表 (1) 还可以看出, 财务重述涉及的问题中非会计问题所占比例最高, 达到69.29%。如表 (2) 所示, 在非会计问题中占比重最大的是与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员相关的更正, 补充问题, 主要与薪酬相关。几乎每年都会更新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管理办法, 各公司的要求也随之变化, 由此而引发的重述增加。而涉及内幕信息知情人管理制度相关的重述占16.8%, 这是因为证监会在2011年发布建立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的公告, 这一规定通过加强公众对上市公司的监督, 加大对上市公司信息的披露要求, 促使报表重述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上市公司发生报表重述的次数见表 (3) 。在127家重述公司中, 101家上市公司发布一次关于年度报告的重述公告, 占重述公司79.53%;21家上市公司发布2次关于年度报告的重述公告占16.54%;还有5家公司发布了3次关于年度报告的重述公告。统计的结果表明, 上市公司多会因为存在信息遗漏或错误而进行财务报表重述, 并且有20.47%的公司会多次发布关于年度报告的重述公告, 这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二) 报表重述前后平均累积异常收益率统计

本文对2009年至2011年间关于年报的重述公告进行分析, 统计出累积异常收益率情况见表 (4) 。可以发现在2009年至2011年我国财务报表重述公告的股票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均在-2.1%以下, 2009年、2010年和2011年重述事件所产生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分别为-0.87%, -1.81%和2.08%, 远远低于美国的重述公告前后几天大约-10%的股价波动损失。当天及其前后五个交易日的十一天里, 累计异常回报率的平均值是0.4%, 中位数是-0.67%, 绝对值远远低于美国的10%。且三年的均值、中位数和四分位数变化微小, 可以间接说明报表重述连续三年的市场反应变化不大, 但累积异常回报率的极差相对于较大, 这可能是受公司选择性的重述影响。这种选择体现在公司重述的主动性、重述公告的内容、重述的时间等方面。此外本文统计了重述公告发布日前后5天的累积异常收益率情况如表 (5) 所示。以发布公告当日作为分界, 观察平均异常报酬率的分布情况, 发现在事件窗口期 (-5, 5) 中异常报酬率的平均值, 负值多于正值。在事件日前5日至事件日后5日, 平均异常报酬率分别为-0.18%、0.12%、-0.29%、-0.10%、-0.23%、0.16%、0.14%、-0.13%、0.27%、-0.01%、0.41%, 这说明大多数投资者都认为上市公司发布财务报表临时重述公告是一个坏消息。从表中上市公司的日超额收益率的均值和标准差来看, 三年间样本标准差离散程度均不高, 样本均值从事件日前的第二天开始出现负值, 且其后均值大多数为负值。由此可以初步得出, 上市公司发生报表重述会出现负的市场反应。图 (1) 描述的是报表重述前后十一天的异常报酬率均值的走势图。从每日平均异常收益率来看, 在发布财务报表重述公告前第二天或第三天, 发生重述的公司日平均异常收益率开始为负值, 这证明市场对重述公告具有提前反应的能力。

(三) 报表重述短期市场反应分析

区分重述内容和重述频次, 本文分析了报表重述的短期市场反应。 (1) 重述不同内容的市场反应。结合图 (2) 和表 (6) 可以看出, 当重述内容涉及核心利润时, 公司发布重述公告会具有明显的负面市场反应, 窗口期 (-1.1) 、 (-3、3) 、 (-5, 5) 的P值分别为0.320、0.155、0.028。随着窗口期的扩大, 在 (-5, 5) 间t值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这验证了假设1的正确性。但是当重述的内容涉及非核心利润、税费、资产负债项目及非会计问题的重述公告时, 均未通过显著性检测, 这说明假设4、假设5正确, 即当重述内容涉及资产负债项目或非会计问题时市场反应不确定。同时还否定了当重述内容涉及非核心利润或与税费相关的项目时市场反应为负的假设。这可能的解释是, 证券市场信息使用人对涉及非核心利润项目及税费相关项目的辨识力还不够, 未能足够关注。

(2) 发布不同次数的重述公告的市场反应。从图 (3) 可见, 当公司发布重述公告时, 各窗口期会出现明显的负市场反应。为能清楚说明问题, 下面利用异常收益率的均值检验来分析重述次数对市场反应的影响, 见表 (7) 。可以看出, 在 (-1, 1) 、 (-3, 3) 窗口期间, 累积异常收益率的均值均未通过显著性检测, 但是随着窗口期扩大到 (-5, 5) 时, 样本公司的累积异常收益率均值高达-7.3%, sig.值为0.043, 在5%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财务报表重述次数为多次时, 累计超额收益率显著为负。假设6成立。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重述发生前后上市公司证券市场的短期效应。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发生报表重述时, 重述内容涉及非会计问题的占最大比重, 后续依次是非核心会计问题、核心会计问题、资产负债项目及税费相关项目;有为数不少的公司在同一年度中发生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报表重述;研究不同报表重述内容的市场反应时, 发现涉及核心利润的会计问题, 投资者更加关注, 并且由于多数重述涉及年报中高估利润, 重述报表中纠正调减利润, 因此市场反应整体显著为负。即重述信息的发布影响股价向下波动的趋势明显;研究报表重述次数与股价波动的关系时, 数据显著证明发生多次重述的公司, 股票价格有明显下降。即体现出显著的市场负反应。由此可见, 报表重述确实会影响股价, 损害投资人利益, 也影响重述公司自身形象。因此, 需要制定相应政策法规来规范约束, 同时也需要上市公司强化自身财务能力, 以减少发生报表重述的概率。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2009年至2011年在深市主板发生年度报告重述的A股上市公司的有关资料, 统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内容、重述次数等, 发现当重述内容涉及核心利润时, 市场反应显著为负, 而涉及其他内容时, 市场反应不显著;当报表重述多于两次时, 市场反应显著为负, 说明报表重述对股市有影响。

关键词:重述内容,重述次数,市场反应

参考文献

[1]姜英兵、崔刚、汪要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的趋势与特征2004—2008》,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曹阳、王京京:《1998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趋势与特征》, 《财会通讯》2012年第6期。

[3]董小娜:《财务报表重述准则解析及其完善》, 《时代金融》2011年第6期。

[4]刘现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5] Palmrose,Z- V.,V.J. Richardson, and S. Scholz. Determinants of Market Reactions to Restatement Announcements.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 2004. P59-84

[6] Scholz,S. The Changing Nature and Consequeences of Public Company Financial Restatements. The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Reporting.2008.

财务报表重述 篇4

本文综合美国和我国对财务报表重述的描述,将财务报表重述定义为上市公司针对已经公布的财务报告存在的差错对其进行更正和补充,并重新表述以前年度财务报告的经济管理行为。

二、财务报表重述案例分析

近几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事件越来越多,比较著名的事件有万福生科、绿大地、紫光古汉公司因财务造假而引发的财务报表重述事件。在所有的重述案例之中,紫光古汉公司案例涉及时间较长,金额较大且受关注程度较大,所以本文选择了其中比较典型的紫光古汉公司进行案例分析。

(一)公司简介及案例背景

紫光古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坐落于湖南省衡阳市,始建于1956年,于1996年1月1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

2013年3月12日,紫光古汉公司披露了公司财务造假等多项违法事实及证监会的处罚决定。2005年至2008年间,紫光古汉连续四年累计虚增利润5163.83万元,占其对外披露利润累计额达87.04%。其实,早在2009年8月28日,紫光古汉便披露了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而被湖南证监局立案稽查的事项。时隔3年半后,公司终于披露了违法的具体事实。重述公告称,公司遭证监会警告并处50万元罚款,前董事长郭元林等7名时任高管被证监会警告并处累计39万元罚款。

(二)重述案例具体分析

1.紫光古汉公司财务重述内容分析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涉及的影响到以前年度财务报表的事项如下:

(1)2005年-2007年虚增营业收入53,252,906.98元,虚增营业成本11,211,553.32元,该事项导致紫光古汉2005-2007年虚增利润27,561,156.34元;(2)2005年度紫光古汉对湖南紫光药业有限公司756万元返利未计入当年营业费用;(3)2007年度虚减财务费用880,024.00元,子公司紫光古汉集团衡阳中药有限公司向职工借款7,826,001.00元未在报表中反映;(4)2008年度虚减财务费用1,156,933.00元,紫光古汉自郑州谙拓公司借款12,000,000.00元未在报表中反映。

对于事项(1),紫光古汉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以及公司自查情况,因2005年-2007年虚增营业收入53,252,906.98元形成的应收款项于2007年已经进行资产置换,所以紫光古汉对于该事项形成的虚增利润27,561,156.34元以及销项税10,458,569.40元视同股东捐赠调整计入资本公积;对于事项(2),紫光古汉已于2006年度通过低于结算价开票方式予以解决;对于事项(3)和事项(4),紫光古汉已于2009年度予以追溯调整。

2.紫光古汉公司财务重述原因分析

我们应该在这个案例中注意到,其实2009年紫光古汉遭证监会立案稽查起,深交所对公司信息披露考评连续两年予以“不合格”的考评结果,2011年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也仍为四个等级中第二差的“C级”。与此同时,紫光古汉2009年至2011年的三份年报,均遭审计机构给出“保留意见”的审计结果。按照我国证券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将被“特别处理”(ST),若第三年再亏损则可能面临退市的风险。分析公司历年业绩发现,公司2005年-2008年的报表上显示的净利润分别为429万元、464万元、2082万元、2037万元,如扣除造假部分,对应真实净利润应为-3321万元、-212万元、1460万元和1921万元。其实,紫光古汉在2005年与2006年已经两年连续亏损,公司股票本应被ST处理,然而正是因为造假,使其逃过厄运。

上述分析看来,紫光古汉公司的财务造假的主要动因应该是是避免被ST以及随之而来的退市风险。同时据证监会的处罚公告显示,中国证监会对此一系列造假行为给予紫光古汉50万元罚款,并对相关人员处以共计39万元罚款。从罚款的金额上看来似乎公司财务造假付出的代价不大,远远低于其退市所带来的损失。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制度不完善,处罚力度不够

在1999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一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首次对会计差错进行相关规定。由于我国的相关政策起步较晚,我国财务重述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成本低廉,财务造假的行为更加肆无忌惮。正如前面的案例中所看到紫光古汉公司连续四年累计虚增利润5163.83万元,而仅仅只受到证监会警告并处50万元罚款的处罚,这样的处罚根本是无关痛痒,根本不能够起到禁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作用,变相地相当于在鼓励财务重述掩盖的财务造假的发生。

(二)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要求

首先,企业为了取得上市的资格,会利用财务报表重述进行利润操纵从而实现顺利上市;其次,在取得上市资格后,上市公司也会面临着较大的退市压力,比如连续三年亏损将面临退市的风险。因此,公司如若面临退市的可能,管理层就会进行盈余管理以避免风险,用财务重述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本文中所提到的紫光古汉的案例就是公司采取财务重述的行为以实现避免退市的结果。

(三)审计形式流于形式

目前我国的审计过程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比如,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自身职业道德。这一系列的局限性会导致在审计的过程中可能未发现在财务报表中存在的某些重大错报。这种局限性是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固有风险,是不能够完全消灭的。因此,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向外界公布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审计质量与财务重述有很大的相关性。

(四)投资者自身的缺陷

投资者在决策能力上的缺陷会导致投资者在接受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时,会产生信息反应过度或是信息反应不足的情况,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提供了条件。投资者可能会对财务报表信息中部分醒目的信息特别重视,忽视另一些不太醒目的信息;有时候投资者即使知晓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的行为,也会不予重视,做决策时未考虑其影响。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财务报表造假的惩罚力度

针对我国财务重述的制度不完善问题首先应当完善相关的法律条款。其次,应该加大对于财务造假所引起的财务重述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对于完善法律制度以及加大处罚力度的使得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势必会更加谨慎,减少由财务造假带来的财务重述现象。资本市场只有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发展。

(二)建立企业的组织保障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促进合理的盈余管理

明确上市公司管理层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责任,建立制约管理层权力的监督机制防止管理层不顾股东利益、凌驾会计部门、操纵报表的情况发生。同时,也要建立薪酬激励与监督体制。避免管理层为了不合理的额外收入采取财务重述行为掩盖其财务舞弊的错误做法。通过监督与激励并行的手段促使他们有效管理公司,提高公司的财务质量与运营结果。

(三)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和职业道德

注册会计师的个人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决定着审计报告的可靠性。所以,注册会计师应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审计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财务报表重述的公告和重述的财务报表,公平公正的发表审计意见,与以前审计过的注册会计师及时进行沟通,不得出具错误的审计报告。

(四)投资者要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建立维护自己权益的协会维护合法权益

投资者需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会正确地解读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单个投资者的力量都是很小的,所以投资者应当联合起来建立自己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组织或者是协会通过相对统一和规范的途径来维护大多数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投资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也可以借助新闻舆论的力量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参考文献

[1]杨来咪.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原因分析——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统计数据[J].经贸管理,2013(4):352-354.

财务报表重述 篇5

财务报表重述 (Financial Statement Restatements) 通常包括会计原则变更以及会计差错更正, 是指上市公司发现已经公布了的财务报告存在差错, 对其进行更正并重新表述以前年度财务报告的行为[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简称FASB) 第154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定义财务重述为修正前期发布的财务报告以反映这些报告中存在差错及被更正的过程[2]。2013年以来, 万福生科造假事件、海联讯虚假冲减应收账款、吴通通讯上市1年业绩屡次变化等创业板上的丑闻接踵发生, 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财务报表重述本该是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 降低投资者与公司内部管理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为目的, 却最终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实现管理层目标的一种新型的具有隐蔽性特征的手段, 这一结果引人深思。本文以海联讯公司为研究对象, 主要从财务报表重述的原因、经济后果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做初步分析。

2 深圳海联讯科技有限公司财务报表重述案例引入

深圳海联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海联讯”) 是一家从事电力信息化系统集成业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成立于 2000 年1月, 总部位于深圳, 在北京设有技术研发中心。海联讯主要面向电力企业, 以提供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的形式, 从事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业务, 并提供相关的技术及咨询服务。

海联讯于2011年在创业版成功上市, 但不久之后便出现财务方面的严重问题。2013年3月21日, 海联讯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简称CSRC) 立案调查。2013年3月22日, 海联讯公告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通知书后, 关于该公司涉嫌首次公开募股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简称IPO) 欺诈的不利消息开始在市场上传播开来 (首次公开招股是指一家企业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一般来说, 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 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 。2013年4月25日,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因为海联讯2009~2012年度存在从非客户方转入大额资金冲减账面应收账款并于下一会计期间转出资金, 转回应收账款等情况而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2013年4月27日, 海联讯公司发布《关于对以前年度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的公告》, 自曝在营业收入确认、成本估算、年终奖金计提以及冲减应收账款存在问题。公告中指出, 2011年海联讯虚增净利润2278.88万元, 虚增部分为实际数的57.05%。同日,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发布《关于深圳海联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要前期差错更正的说明》, 指出该公司2010年和2011年度存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后的数据显示, 海联讯2010年和2011年虚假冲减应收账款、调增应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分别超过1.1亿元和1.3亿元。

3 财务报表重述的动因

3.1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的不同动因

3.1.1 上市前出于将企业推向上市的动机

成功上市是驱动海联讯操纵报表的最大动因。海联讯于2011年在创业板上市, 上市之后对公司前期的会计差错进行调整, 不能不让人怀疑这是否是管理层有意操纵报表的行为。虽然《公司法》对公司股票上市有严格的规定, 但受上市后带来的巨大回报的诱惑, 企业往往采用利润操纵的会计处理方法, 保证企业连续3年盈利, 提升企业在股票市场的形象, 最终达到成功上市的目标。

3.1.2 上市后受资本市场融资压力的影响

公司上市后, 进行财务报表重述往往是为了避免账面亏损、实现扭亏为盈和为再融资创造条件。

(1) 避免账面亏损、实现扭亏为盈。

根据我国《证券法》和《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上市公司连续2年亏损、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或者财务状况异常时, 将进行特别处理 (Special Treatment, 简称ST) , 特别处理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2个月, 当上市公司在ST后继续亏损3年时将被暂停上市资格, 停牌, 特别转让处理 (Particular Transfer, 简称PT) [3]。为了维持上市资格, 避免被退市的悲惨结局, 上市公司管理层往往就会利用财务报表重述, 操纵会计差错更正, 对利润进行平滑处理, 避免账面亏损。

(2) 保持再融资的资格。

我国证券市场现阶段的再融资政策是将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刚性指标。中国证监会规定, 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 10%, 且最近1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 10%的上市公司才能配股、增发新股。因此, 海联讯成功上市之后依旧利用会计差错更正进行财务报表重述是在为再融资做打算。

3.2 管理层的自利考量, 完成目标利润的驱动

在现代产权制度下, 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企业资源的经营者 (管理层) 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事宜, 向企业资源的所有者 (股东) 报告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因此, 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为企业管理层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操纵报表提供了现实基础。另一方面, 很多公司的股东往往简单地使用利润指标来考核管理层的业绩, 利用股权、红利等作为对管理层的激励措施。在现代意义的薪酬结构背景下, 股票在企业管理层全部酬劳中的比重和地位日益提高,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诱使上市公司管理层以不合理的方式做靓报表, 夸大上市公司盈利水平, 使股价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或乐观的上涨势头, 以便实现管理层自身收益的最大化。

3.3 企业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缺陷

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委员会 (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简称COSO) 发布的报告中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 为营运的效率效果,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在于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The Sarbanes-Oxley Act) 404条款要求公司管理层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评估, 并由独立审计机构提供鉴证报告 (该法案的另一个名称是《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 由于该法案由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奥克斯利 (Oxley) 和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萨班斯 (Sarbanes) 联合提出, 又被称作《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简称《萨班斯法案—奥克斯利》 (Sarbanes-Oxley) 或《SOX法案》) ) 。我国财政部于2010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也要求企业对其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 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 出具审计报告。这些都表明企业内部控制对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着重大影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的有力保证, 相反, 若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则极有可能导致财务报表的错报、漏报, 最终引起财务报表重述行为的出现。

海联讯公司从2009年起, 4年来持续发生从非客户方转入大额资金冲减账面应收账款并于下一会计期间期初转出资金, 转回应收账款的情况, 先且不论是否是管理层操纵的结果, 仅从该行为的发生就可见其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着巨大缺陷。

3.4 注册会计师监管存在的问题

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由前期会计差错引起的财务报表重述说明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时没有完全发现公司错报, 这是由审计工作中的固有局限这一客观原因和注册会计师自身的主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3.4.1 客观原因

审计过程中的固有限制。在审计过程中, 即使注册会计师保持了独立性, 遵守职业道德准则, 以客观的态度工作, 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财务报表的某些重大错报可能未被发现的风险, 这是由审计过程中的固有限制决定的。

3.4.2 主观原因

(1)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若是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必然会影响其出具的结果的客观性、公允性。

(2)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这可能与注册会计师个人的业务能力有关, 也可能是因为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导致注册会计师故意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发生。

3.5 上市公司投资者判断能力上的缺陷

上市公司管理者和上市公司投资者 (以股东为主) 在财务信息的获取和鉴别方面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同时由于大部分投资者 (尤其是中小投资者) 在财务知识领域的欠缺致使上市公司投资者无法对管理层发布的财务报表做出正确的判断。此外, 由于受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误导以及个人的心理暗示等因素, 上市公司投资者往往对财务报表中的主要指标给予了过多关注, 相反, 对公司财务报表中的非主要指标未能给予及时并且足够的重视, 这些都导致了上市公司投资者无法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做出准确、及时地判断。

3.6 政府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 有关财务报表重述的相关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法律支撑, 为上市公司利用财务报表重述进行造假、利润操纵提供了温床。

此外, 我国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不够, 使得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成本相对较低。对于许多企业而言, 财务报表重述所带来的回报远远大于其可能遭受到的处罚。以TCL公司为例, 2001年, 面临财务困境的TCL公司正是利用财务报表重述这一灰色手段, 不仅虚增了公司财务利润、避免了被主管部门ST的命运, 而且没有遭受到证监会的惩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2012年发生在香港证券市场的洪良国际造假案件, 最大责任方洪良国际不仅被港交所勒令退市, 而且要回购其IPO之时发行在外的5亿股股票, 该金额甚至大于其在IPO时所募集的资金净额。虽然两者相比有时间上的差异, 但我们依然能从中看出大陆地区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过于轻微,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行为。

3.7 会计准则和会计业务自身的复杂性

上市公司经济业务活动复杂多样, 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灵活性、会计估计确定的主观性、业务数据传递的时滞性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 这些都成为包括海联讯在内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的重要客观原因。

会计准则的不确定性也是财务报表重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我国政府在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时, 往往使用概率数值范围, 而不是准确的数字, 因此仅能提供原则性、框架性的指导, 而不能有效规范上市公司的具体操作行为, 这些都为上市公司进行有目的的会计处理提供了便利。

4 财务报表重述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

4.1 影响上市公司股价和股票交易量

财务报表重述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上市公司的股价和股票交易量产生负面影响。图1是海联讯2013年2~5月的股价情况和股票交易量情况。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 自2013年3月海联讯被立案调查以来, 海联讯的股价, 特别是股票交易量都出现了大幅度下滑, 4月, 继海联讯公司发布《关于对以前年度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的公告》之后, 股价下滑趋势依旧明显。

4.2 投资者信心受挫, 上市公司信誉受损

2013年以来, 先有万福生科造假案件的爆出, 接着海联讯被立案调查, 涉嫌造假上市, 这于原本就受到挑战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而言无异于又是一场重创。在海联讯事件中, 不仅是上市公司自身的行为让其信誉受损, 让投资者信心受挫, 而且海联讯的保荐机构平安证券一而再地帮助公司造假上市更是令人失望。虽然在此前的万福生科案件中, 平安证券设立3亿元补偿基金, 开创了A股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先河, 但对挽回投资者的信任究竟能有多大的作用, 还是一个有待考证的命题。

4.3 影响上市公司资本成本

财务报表重述一般会导致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变大。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行为会导致上市公司的信誉受损, 进而使其融资的难度加大, 上市公司只有花费更高的成本才有可能获得资金;二是财务报表重述背后可能隐藏的是上市公司经营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这样会导致投资者降低对上市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 从而致使上市公司融资成本的上升。

4.4 影响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层

财务报表重述有可能引起公司董事会成员及管理层的变更。财务报表重述引起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任受挫、上市公司信誉的恶化极有可能导致公司业绩的下滑, 在这种情况下, 公司为了恢复业绩、挽回在投资者和外部市场中的形象, 通常会采用变更高管或董事会重组的做法。以海联讯为例, 在公司曝出财务丑闻之后, 立马对年度报告的主要责任人进行了处罚, 同时公司总经理被内部通报批评, 财务总监兼董秘被停职处理。

5 对策与建议

5.1 从公司内部的角度

5.1.1 完善董事会制度, 加强内部控制

董事会通常是上市公司日常运行中的最高权力机构, 因此, 充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 建立健全有效的董事会制度对减少财务报表重述的发生有着重大意义。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充分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 坚持和完善股东选举董事会的制度, 推进上市公司董事会向着更加透明的方向发展。同时, 上市公司要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 有效确保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正规合法, 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从源头上遏制财务报表重述的发生。

5.1.2 加强对公司管理层的有效激励和监管力度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是管理层份内的责任, 因此管理层要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同时, 上市公司对管理层也要进行合理激励, 促使他们有效管理, 提高公司的财务质量。另一方面, 也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监督, 防止管理层不顾股东利益、凌驾会计部门、操纵报表的情况发生。

5.2 从外部市场的角度

5.2.1 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其职业修养

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充分审计的基础上, 公正、客观地发表审计意见。在审计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应秉持职业道德, 保持审计独立性, 严禁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勾结, 出具不准确或有偏向性的审计报告。

5.2.2 督促审计师加大对重述公告、重述报表的重视程度

由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发布的信息存在信息反应过度和信息反应不足的问题, 往往成为管理层操纵财务报表的切入点。因此, 审计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 对重述公告和重述报表予以特别重视, 特别是存在前期差错的情况下, 要及时与前任审计师进行沟通, 避免“真空期”的出现。

5.3从宏观政府的角度

5.3.1推进财务报表重述制度的建立, 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

我国政府应促进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 为财务报表重述的规范化、合理化提供制度基础, 统一重述报告的编制标准和方法。同时, 应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 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件及公告的情况、信息披露事务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确保资本市场的有序进行。

5.3.2对利用财务报表重述进行的不法行为, 政府应加大惩处力度

对比TCL集团和洪良国际的案例, 我们不难看出, 大陆地区对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处罚极轻, 甚至很多时候没有实质上的处罚行为,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行为的发生。因此, 政府应加大对财务报表造假的处罚, 以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 将行政处罚与经济处罚结合使用, 确立民事赔偿制度, 使造假得到的收益远远不足以弥补造假带来的成本, 以在最大程度上遏制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现象的发生。

5.4从投资者个人的角度

投资者是财务报表信息的主要使用者, 他们对报表的实际使用情况会对管理层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 政府部门和证监会应加强对投资者的宣传和引导, 提高其对报表的理解能力, 投资者自身也应提升个人的财务知识修养, 避免对报表的选择性重视行为。此外, 当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重述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时, 还应号召投资者采取合理的手段向上市公司提出赔偿, 以维护投资者自身合法权益。

摘要:结合深圳海联讯科技有限公司财务报表重述案例, 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 对其预防和处理,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财务报表重述,上市公司,会计差错

参考文献

[1]袁敏.财务报表重述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基于戴尔公司案例的分析[J].会计研究, 2012 (4) .

[2]陈少敏.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现象分析[J].财会学习, 2012 (8) .

财务报表重述 篇6

关键词:财务重述报告,重述归因,重述内容,投资者信任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重述在各国的资本市场上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据Scholz(2008)1的统计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重述的数量近几年增长了近18倍。根据本文统计,中国在2010年-2014年间,上海证劵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中457家重述公司发生了667份重述报告。财务重述是一项负面的经济事件,GAO(2006)评估2002-2005年上市公司市值,发现公司在发布重述报告后公司市值减少了360亿美元。而且,宣布财务重述还会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Palmrose et al.2004)、提高资本成本(Haibar and Jenkins 2004)、增大诉讼风险(Jones and Weingram 1996)等。财务重述造成不良后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损害了投资者对公司经营和财务信息的信任。公司通过财务重述修正前期差错时,重述行为不符合投资者对被投资企业及其管理的积极期望,从而会损害投资者的信任。信任一旦受损,就很难修护(Kim et al.2004)。因此,本文通过对信任的研究,探讨财务重述对投资者信任的影响,为财务重述报告的编制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一、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现状

(一)中国财务重述的总体现状

本文以2010-2014年间中国上交所发生财务重述的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和季报为研究对象,通过手工搜索整理得出,2010-2012年财务重述公司数量略微下降,2012年降到3.29%。但是,2013-2014年财务重述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迅猛提升,2013年甚至达到22.40%,出现顶峰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是2012、2013年对相关年报信息的披露内容和格式准则进行修订所引起的。财务重述仍然是不容小觑的现象,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二)中国财务重述报告归因披露现状

我国财务重述制度尚不健全,披露的方法和格式并不完全规范。本文根据上交所发布的财务重述报告分析得出,目前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原因披露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分别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和证券交易所审核或公司检查要求。本文在Elliott(2012)2研究的基础上,将财务重述的原因进行分类,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重述的内部原因:管理层的盈余操作、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会计业务的复杂性,其中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可以分为会计人员录入等技术问题和公司内部自查发现错误两个方面;2.财务重述的外部原因:应法律法规或交易所要求、监管部门惩罚或督促导致的重述、会计准则的模糊性以及资本市场的压力四个方面。

(三)中国财务重述报告内容披露现状

国内研究将财务重述内容主要划分为两个大类九个小类:1.表内数据重述。指的是涉及到财务报表的核心指标的重述,主要包括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2.表外数据重述。表外数据涵盖的范围要大很多,主要为代表的是关联方交易、公司治理等。表1详细列示按以上分类方法,我国目前上交所的财务重述情况。在财务重述涉及到的内容中,名列榜首的是治理问题,2013年高达33.08%,其次是经营业务相关重述、财务报表项目注释重述和利润表重述。利润表重述2010-2014年逐年降低,这表明随着监管严厉上市公司通过重述手段来操作利润现象在下降。公司治理重述、财务报表项目注释重述和经营业务相关重述的增多表明监管部门对表外信息的披露监管在加强,这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同时,上市公司利用虚报或者拖延财务报表项目相关信息的公布可能会成为盈余操作的新趋势。

二、财务重述对投资者信任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投资者信任及影响因素分析

Barber(1983)3定义信任是一个动词,它总是涉及信任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信任与否是主体作出的选择。信任的主体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决定是否给与信任,当主体对客体给与信任时,信任主体实际上处于这样的状态,他既不能预测客体的行为,又无法控制客体的行为。Tomlinson and Mayer(2009)4指出信任会被感觉和认知所影响,其他人的积极期望是初始信任的基础,而后会被公司的行为所影响。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信任是指投资者对被投资企业行为的一种积极期望。信任产生之初,投资者会根据各种渠道收集被投资企业的信息以进行初步判断,形成初始信任。初始信任是指投资者在缺乏对被投资企业了解的基础上对被投资者企业作出的信任评价,投资者通过初始信任对企业进行初步投资判断。Mayer认为信任是将自身的某种利益置于他人行为的影响之下的一种意愿,即可以认为信任者在无法感知风险的情况下,出于信任也会给予相应的投资行为,这种行为本身带有很大的风险,未来收益情况很不明朗。当投资者担任这样的风险后,公司的行为与预期的期望不一致时,初始信任会被损害。

信任的产生、变化是一个过程,会受到过去或者所期望的交换的影响。信任的产生、变化也离不开信息,即被投资企业的行为特征和行为信息,如公司过去的表现怎么样,公司的盈利状况怎么样等等,正是基于这样一些信息,投资者才会信任被投资企业。此外,公司及管理者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声誉,声誉同样会影响投资者的信任水平,投资者获得公司声誉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直接观察和传闻(gossip)等。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判断时,可以观察被投资者的行为,且与一个声誉较好的投资者合作,则更倾向于表现出信任行为。综上,信任会受到客体行为(behavior)、表现(performance)和声誉(reputation)等因素的影响,即投资者会受到被投资企业一切行为影响,逐步形成自己的信任体系。如图1所示,本文从企业重要的信息披露方式——财务报告入手,依次探讨财务重述行为、归因及内容对信任和投资决策的影响。

(二)财务重述行为对投资者信任的初步损害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研究提出首因理论,认为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该理论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大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示,而后续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是会被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

构所同化的,具有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强调了初印象的重要性。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首先会在资本市场上收集上市公司的信息,对上市公司形成一个初步印象,这个印象并非是正确的,但却是最具有影响力、最鲜明的,它将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决定投资者的决策判断。前文提到,信任是对他人行为的一种积极预期,重述行为不符合投资者对被投资企业及其管理的积极预期,从而会损害投资者的信任。破坏规则或合同,未能信守承诺,并滥用职权的所有实际违反信息的共同行为都属于损害信任的行为。初始信任的判断构成投资者对企业的初步投资,财务重述行为损害投资者的初始信任后,进而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心理判断,改变对企业的投资决策。

(三)财务重述原因加深对投资者信任的损害

财务重述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等原因造成财务

重述。研究表明在发生财务重述时,投资者会首先指责公司的领导者,因为他们是能够且有能力去控制公司的组织活动,同时也包括相应的财务信息公布等。这说明在发生财务重述以后,投资者发现被投资公司以及管理者的行为是完全不符合他们的预期的,信任会被进一步损害,他们会重新考虑对被投资公司的投资,甚至转投另一家公司。Elliott(2012)财务重述在线披露场地的研究中,通过实验研究表明财务重述的归因是会影响投资者信任的,进而会影响投资决策。内部控制缺陷、管理层的自利行为等内部归因,以及应法律法规或者交易所的审查进行的财务重述的外部原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信任,信任一旦损害很难被修复。根据行为经济学的首因理论可知初始信任的重要性,因此,管理投资者信任是在管理财务重述行为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财务重述内容披露不完整加深对投资者信任的损害

财务信息的不对称有利于上市公司利用财务重述达到盈余控制的目的,因此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会扩散操作行为,会增加财务重述的数量。另一方面,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必然带来信息不对称问题。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希望影响利益关系人的决策,通过有目的的介入财务报告来实现其获得自身利益目的的一种表现。Anderson and Yohn(2002)、Callen(2004)研究表明,投资者对涉及核心盈余项目(营业收入与成本费用)的财务重述反应最为强烈。因此,公司可能出于进一步盈余管理等原因对财务重述的内容进行简化,将涉及核心盈余项目的财务重述在实际的重述报告中进行简化,通过省略主要项目的说明,只是直接给出修改的数据,不具体进行财务重述内容的披露。财务重述内容披露不完整会损害投资者的信任。首因理论表明,财务重述行为不符合投资者预期,初始信任已被损害。管理者在意识这一损害的同时,试图通过调整重述报告内容进行补救,把涉及核心指标的重述内容进行简化或者直接省略,这进一步损害了投资者的信任。

三、完善财务重述报告披露的建议

(一)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预防财务重述的发生

在财务重述涉及到的内容中,名列榜首的治理问题,治理问题引起的财务重述不断增长,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故加强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重中之重。其次,财务重述行为会削弱投资者的信任,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可以从源头上减少财务重述行为的发生。无论是内部归因的财务重述,还是外部归因的财务重述,要减少财务重述的发生,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关键在于上市公司内部即财务报告的提供者。上市公司在初次提供财务报告时,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

1. 加强内部会计人员培训。

就上交所披露的财务重述报告而言,工作人员的疏忽是重要原因之一,会计人员因录入、校对、排版、统计以及计算错误等技术原因,或者是会计人员对会计政策理解不够等造成的财务重述都属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因此,加强员工对新政策、新准则和新规则的学习和强化,提高公司内部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是减少财务重述行为的第一道防线。

2. 加强内部监管。

上市公司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司内部监管制度,加强会计系统的控制,建立严格的财务报表审计制度,且加强风险评估,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切实将内部控制落到实处,使其能够真正发挥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预防与监督,有效降低财务重述行为的发生。

(二)重述报告中加强对财务重述原因的披露

我国财务重述制度尚不健全,披露的方法和格式并不完全规范。从各式的企业财务重述报告我们可以看出,对财务重述报表更正公告没有具体的披露产生原因,仅仅简要的说明是工作人员的疏忽或者是应证券交易所审核的要求。

财务重述的归因加深对投资者信任的损害,进一步影响投资者决策。归因的不同导致公司对重述行为的态度也会不同。Elliott(2012)在研究中认为财务重述内部归因,管理层会主动进行道歉,并对财务重述行为负责,反之亦然。这说明内部归因的企业会主动积极的改正错误,主动去更正财务重述报告,采取行动尽量减少其影响。陈凌云(2006)5研究得出主动更正型企业对年报重述的进一步说明解释,减少了投资者的不确定性,而被动更正型企业在发布财务重述报告后,投资者的置信度较主动更正性企业来说降低的程度更为严重。故加强财务重述报告的原因的披露,会传递出一个信号,即公司的态度问题,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务重述对信任的损害程度。

因此,上市公司在发生财务重述时,不仅要积极主动的对相关内容进行重述,且更为重要的是在重述报告中具体披露造成财务重述的原因。如前所述,本文在Elliott(2012)的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从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个方面具体说明发生财务重述的原因,并对相应的错误给与投资者一个负责任的态度,从而减少财务重述对投资者信任的损害程度。

(三)规范财务重述标准,加强财务重述内容披露的清晰化和完整化

目前,财务重述报告的披露不仅没有统一的形式,内容上也含糊不清,甚至有一部分公司连正式的更正公告都不发布,只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简单提一下。财务重述信息披露的不清晰会进一步加深财务重述对信任的损害。从根本上讲,财务重述信息的清晰性、完整性是对信任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在对信任已经损害的基础上,模糊的信息只会加深信任的损害程度,保证财务重述信息的完整性最少能减少这一作用。其次,资本市场上存在着普遍的竞争,企业能做到信息的透明度,相较于别的企业而言做到基本的诚信。信息的透明度说明公司及其管理者的态度上的诚恳,加深投资者的好感度。

参考文献

[1]Scholz,S.The Changing Nature and Consequences of Public Company Financial Restatements〔R〕.American:The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Reporting,2008.

[2]W.Brooke Elliott,Frank D.Hodge,and Lisa M.Sedor.Using Online Video to Announce a Restatement:Influences on Investment Decisions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Trust〔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2,(2):513-535.

[3]Barber,B.The Logic and Limits of Trust〔M〕.New Brunswick,NJ: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3.

[4]Tomlinson,E.C.,and R.C.Mayer.The role of causal attribution in trust repair〔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9,(1):85-104.

[5]陈凌云.上市公司年报补充及更正行为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学报,2006.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问题探讨 篇7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现状

本文以2013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深由圳主板市场上市公司和上海主板上市公司发布的财务报告重述公告为对象, 从财务重述发生频率、重述公司频数分布以及涉及到的内容等方面进行现状分析。从财务重述发生频率, 3年内, 主板的A股上市公司一共有191公司发生过财务重述, 其中深市91家公司, 沪市100家, 共占主板上市公司12.13%, 其中深市占比更是高达19.04%。从年度分布而言, 深市相对稳定, 而沪市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从重述公司频数分布而言, 三年中, 对一年的财务公告进行了重述的公司数目达到了172, 占发生财务重述全部公司的90%;对两年的财务公告进行了重述的公司数目是17家, 占发生财务重述全部公司的9%;除此之外, 有2家公司对其3年发布的年度财务报表进行了财务重述, 占比1%, 只有少数的上市公司会多次进行财务重述。从涉及的内容层面看, 关于收入、会计处理、关联方交易、资产减值准备、费用这五个方面的财务重述占比相对比较大, 尤其是与收入的财务重述更是占比达到了17.45%, 这将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可见, 财务重述的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非常的普遍, 值得深思。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我国财务重述的现状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财务重述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远远还没有达到比较成熟的地步。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1. 财务重述涉及金额大

在财务重述的研究的过程中, 发现有些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项目非常多, 金额变动之大令人咋舌, 这导致财务信息严重失真, 会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例如, 金亚科技在2015出具的临时公告中调整2014年的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净利润等9大指标共计将近12亿元, 可见财务重述之金额之大, 而依据该公司2014年年报的投资的投资者将严重受损。

2. 财务重述缺乏及时性

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对于投资者而言极为重要, 即使会计信息最终披露了, 如果缺乏及时性, 将严重影响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很多上市公司会利用时间做文章, 往往在某年调整之前多年的会计差错, 这样会蒙蔽投资者的眼睛, 使之作出错误的决策。

3. 财务重述表述不清楚

财务重述在公告中表述时往往缺乏可比性, 太过于个性。财务重述的表述的模糊会导致投资者的判断受到干扰, 比如说:财务重述具体涉及到的项目并不明确;会计差错是以前产生的但是具体是哪一年产生的往往不够详尽, 往往通过一页公告就对以前的会计差错进行调整这样显然是表述不够清晰的。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建议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 财务重述之所以如此盛行主要是由于外部和内部的多种因素, 现提出如下建议:

(1) 合理配置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首先, 我国可以明确规定控股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而不应该让控股股东过分利用自己的权利而忽略甚至侵蚀了自己作为控股股东应尽到的义务。其次, 应该赋予中小股东更多的权利, 从而有效地提高中小股东的地位。最后, 可以引进由投资者组建的第三方来瓦解股权过分集中的现状, 从而更好地保护中小股东等投资者的利益。

(2) 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应该各司其职, 对于董事会和监事会中人员不应该仅仅由控股股东决定也应该有中小股东参与的投票选择。其次在董事会中应该调整内部成员的结构, 适当削弱控股股东对于董事会的控制, 让董事会的独立性得到提高。此外, 监事会中的成员可以将工资与监督能力进行挂钩, 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来使得其独立性得到提高。

(3) 结合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不应当作为摆设, 每个企业应该建立起内部审计部门, 对于财务报表的编制定期进行检查, 以减少错误与舞弊事件的发生。同时, 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审计, 在职责上是服务于被审计单位, 因而可能在独立性上会受到影响。对此,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此的监督、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 提高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4) 加快关于财务重述法规的制定。首先, 对财务重述的披露建立统一的标准, 对于公告的形式应该采用同一种临时公告, 应当对于调整项目的原因进行详细说明。其次, 对于随意利用财务重述达到调节利润的企业应该加大惩罚的力度。此外, 我们还应该建立民事责任追溯赔偿制度, 让投资者的利益可以得到切实的保护。

摘要:财务报告重新表述, 说明前期财务报表中存在的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 影响财务信息的质量, 不利于资本市场的运作。本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年报财务重述的现状, 指出财务重述存在问题, 研究财务重述问题的动因, 从而提出相关的建议。

上一篇:美国结构主义下一篇:还原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