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疾病(精选10篇)
合并疾病 篇1
所谓的“三无”精神疾病患者是指无固定居所、无生活经济来源、无赡养抚养人的精神病患者。因其流浪经历复杂, 所以收治这些病人时, 除了精神疾病造成的危险外, 病区还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如我院曾在2009年节期有感染者造成一个病区的院感暴发事件。所以采取综合措施护理这些患者至关重要。
1 一般资料
2013年10月~2014年10月, 我院共收治“三无”患者27例, 其中男病人10例 (37.1%) , 女病人17例 (62.9%) , 精神分裂症15例, 精神发育迟滞7例, 心境障碍躁狂发作3例, 人格障碍2例。均符合ICD-10的诊断标准。其中筛查出肺结核、梅毒、感染性腹泻、疥疮各1例, 乙肝3例, 出院22例, 在院治疗的5例。
2 护理问题
1) 有伤人的可能:与携带危险品有关。
2) 营养失调:异食 (捡食垃圾) 、暴饮暴食、抢食等有关。
3) 有感染传播的危险:与皮肤受损、呼吸道、消化道排毒有关。
4) 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病原微生物所致皮疹有关。
5) 生活不知自理:与精神症状有关。
3 护理措施
3.1 入院安全检查
“三无”患者随身携带的包裹里常藏有危险物品, 如藏有玻璃碎片、铁片、刀片等锐器。安全检查时必须由两名护士进行, 同时把病人的物品登记在册, 由专门工作人员清点后保存。
3.2 入院躯体检查
这些患者流浪在外无人监管, 多伴有皮肤损伤 (冻伤、溃疡、划伤) , 也常存在呼吸道、胃肠道感染, 结核、乙肝、梅毒等传染病, 特别是女性患者。因此, 接诊护士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 为患者做躯体检查, 做好感染性疾病的排查, 有特殊情况及时提醒接诊医生处理, 并详细记录, 告知110或救助站工作人员。
3.3 入院卫生处置
“三无”患者被送来医院时, 大多衣衫不整, 蓬头垢面。所以, 对收治的这些患者要立即给予沐浴更衣, 同时查看皮肤完整性。剪发 (必要时除头虱) 、刮胡须, 修剪指甲防止抓伤他人。
3.4 列入重点监测人群
因有些疾病潜伏期比较长, 所以早期采用床旁隔离, 做好病区的日常消毒隔离, 执行手卫生, 在工作人员自我防护前提下, 重点监测“三无”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记录检查回报异常的结果, 发现有呼吸、胃肠道等部位感染情况, 采取正确处置措施, 以防院内交叉感染。
3.5 给予保护性约束
精神疾病患者多数不能配合治疗和护理, 对有行为紊乱、自伤、伤人症状的患者, 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要正确执行医嘱, 服药时避免病人藏药、吐药。
3.6 饮食护理
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 制定营养计划。[1]早期餐具单独使用并浸泡消毒;患者卫生意识差, 重点督促饭前洗手;饮食无规律捡食垃圾抢食的患者, 护士要看护好患者;对暴饮暴食、吞咽困难的患者, 要嘱咐其缓慢进食, 避免噎食发生。
3.7 心理护理
“三无”患者在流浪时, 有的受到殴打、虐待, 常常对他人有敌对和恐惧心理。个别人出现语言表达能力的缺失, 不能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 因此要注意做好心理护理, 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主动找患者交谈, 鼓励患者诉说心理需求, 对患者的无理要求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多做解释, 根据其疾病的恢复情况, 随时调整心理护理策略。
3.8 康复指导
1) 鼓励参与工娱活动融入集体生活, 督促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工娱活动等行为矫正,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为今后适应社会活动打下基础。2) “三无”患者随着病情的好转, 有的患者可以自述姓名, 住址等个人信息, 医护人员要及时记录, 帮助患者寻找家人。3) 做好出院前的健康教育, 根据病情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性质, 按时服药, 避免复发。
4 结果
接收“三无”患者后, 采取入院安全检查、躯体的感染性疾病筛查和卫生处置等一系列防范措施, 避免了躯体感染性疾病在封闭病区的交叉感染和大范围的院感暴发。
将“三无”患者列入重点监测人群, 入院后先行床旁隔离, 生活用具单独使用和消毒处理, 对不配合的患者实行保护性约束, 防冲动、攻击伤害他人行为。在四个封闭病区收治27例“三无”患者, 出院22例, 其中转院治疗3例, 临床痊愈被救助站送走或监护人接走的19例, 在院治疗的5例。未发生交叉感染和院感暴发事件。
5 小结
在救治“三无”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中, 我院探索出一套筛检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护理经验, 较好地完成救治患者任务。在护理中及时沟通和疏导, 改善认知功能, 对早期控制精神症状, 密切护患关系, 后期愉快出院, 巩固疗效, 防止复发等均有明显效果。流浪乞讨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诊治和护送工作, 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助人员需要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尊重, 需要发泄、平衡、疏导的机会, 寻求必要的社会支持和采用适当的应付方式, 对于促进和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促使他们早日回归社会, 是极为有利的[2]。
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对“三无”精神疾病患者 (以下简称“三无”患者) 合并感染性疾病的护理。方法:针对本院收治的“三无”患者, 躯体筛查做感染性疾病风险评估, 确定护理问题, 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结果:避免院感暴发事件发生。结论:针对新收治的“三无”患者合并感染性疾病评估护理问题, 采取综合护理措施, 避免了住院患者交叉感染。
关键词:“三无”精神疾病患者,感染性疾病危险性评估,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高宁, 郭元霞, 张小云, 等.肺结核患者营养风险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14.
[2]王玉, 朱世辉.受助人员心理健康状况, 社会支持及应付方式的对照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6.
合并疾病 篇2
关键词: 妊娠心血管疾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R714.252文献标识码:B
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在孕妇死亡原因中占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仅仅次于产后出血的危险,心血管诊疗技术的不断的提高和抗生素的广谱应用,虽然后天的心脏病的发病率每年都在下降,但是,女性的先天性心脏病在手术之后仍然可以存活,并且可以妊娠的也在增多,在妊娠合并器质性疾病中先天性心脏病占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十,所以,全程的跟踪与随访是必须要做的,在患者从怀孕开始一直到妊娠结束期间。并且也要严格的按照规定来治疗,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收集到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这段时间在某医院的56例产检、住院、分娩的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40人为初产妇,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21岁,最大的是41岁,平均的年龄为30.1岁。她们的所患病的类型分为:4例室间隔缺损;6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主动脉缩窄;2例法洛四联症;10例房间隔缺损;3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先天性的患者有一部分已经做过手术纠正在妊娠之前。心功能的情况为:40例的患者心功能为一至二级;约占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71.43%;12例为心功能三级,约占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21.43%;有4例心功能为四级,约占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7.14%;56例的患者中,她们的孕周为三十四至三十九周,平均为三十八周。危险的分层可以分为:40例的低危,16例的高危。
1. 2 临床表现在这56例的患者当中,她们的早期表现都是没有任何症状的,或者极少数只有很轻微的心慌跟胸闷,但是,妊娠的月份越来越大,在夜间睡眠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比较明显的干咳,或是在运动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状况,咳嗽的时候会咳出一些比较粘的痰或者是很浓的痰,并且还会伴有发热的现象发生。
1. 3 分娩方式 56例的患者中,有22例是阴道分娩,约占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39. 29%;有34例是剖宫产,约占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60. 71%。产后的平均出血量在( 230±50)毫升。其中有20例的患者同时存在产科指征剖宫产,约占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35. 71%。在分娩的方式和心功能的关系上,有40例是心功能在一至二级的患者,有16例患者是阴道分娩,有22例患者是剖宫产;有6例患者是心功能在三级的,有2例阴道分娩,有10例是剖宫产;心功能在四级的有4 例都进行了剖宫产手术。这些就表明了分娩的方式和心功能有着很大的关系,心功能越差,剖宫产就越容易实行。
2 新生儿和孕妇的情况
经过分娩之后,有2例是新生儿胎死宫内,其余均存活了,新生儿出生 1 min Apgar的评分≤7 每例,新生儿的平均体重是三百三十二克至四百五十克。有2例为孕妇死亡,这2例均是心功能为四级的患者。
3 讨论
妊娠合并器质性疾病中先天性心脏病约占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十,在孕妇病死率中约占百分之零点五至百分之一。先天性的心脏病本身就是它的血流动力已经异常了,妊娠就给它更加增加了负担,围产期要加强患者的监护,要将患者的心功能的状态其确定下来,这样才可以决定患者能不能继续妊娠。
在治疗中,护理一定要加强,在患者入院以后,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十分热情,不仅要将常规检查认真做好,还要耐心的给孕妇和孕妇的家属将住院须知、医院的环境介绍给他们,有而且还要将有关的分娩知识和母乳喂养的技巧讲解,这样可以使孕妇能够尽快的将环境适应,并且也能够将恐惧的心理克服。在产程刚刚开始的时候,一般的产妇对于宫缩的疼痛还是能够忍受的,但同时也会使产妇有焦虑的情绪发生,并且产妇会希望能够尽快的分娩,有很多的产妇在生产的时候都会问医生自己会不会发生难产,而且还希望医务人员不要离开她的床边,所以在这时,产妇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就要做好了,要多加的鼓励与安慰产妇,跟她们说要将自己的不适及时的说出来,最好是留在产妇身边,给她们喂水等等,并且对产妇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的回答,如果,产妇感觉到了医护人员对她们的关心和照顾,她们对疼痛的耐受性在心理上是可以增强的。同时也可以感觉有安全感。在第二产程进入以后,产妇就会被送到产床上,疼痛跟之前比,会有所减轻,情绪也会比较稳定些,但是宫缩的用力有时会不配合,这个时候,助产人员要耐心的跟产妇讲话,并告知她分娩的主人是产妇自己,医护人员对产妇的帮助也就是助产和精神安慰而已,怎样正确的教会产妇腹压,是助产士所要做的,在宫缩间歇的时候,要及时的给产妇擦汗以及喂水,助产人员的工作态度一定要沉着镇定细心。当产妇得知了孩子的情况以后,不管是怎么样,都是可以引会起产妇激动的情绪的,多表现为兴奋和激动,这两种的情况都是能够通过大脑的皮层,而影响子宫收缩的调节,从而特别容易会导致宫缩乏力、大出血的情况发生。所以,在加强宫缩、预防出血等措施的同时,一定要对产妇进行安慰开导,从而因情绪波动而导致的大出血可以有效的避免。
参考文献:
[1] 孙国敏,钱丽娟,白白明. 235 例妊娠合并心臟病围产期的处理[ J]。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1996,12( 1) :28
妊娠合并胰腺疾病的生理与病理 篇3
胰腺组织中含有雌激素受体, 在孕期高雌激素环境下使妊娠合并胰腺炎的风险增高。在孕早期, 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下降, 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胰岛细胞的变化包括分泌产物的增加及胰岛素的分泌。母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至孕晚期会上升至正常水平的2倍, 胰岛素分泌的增加保证了在外周组织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可以有足够量的蛋白合成。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主要位于肝脏、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
1 妊娠期胰腺的生理变化
胰岛素拮抗由胎盘激素水平的升高所致, 特别是雌孕激素和胎盘生乳素, 其次是泌乳素及皮质醇, 而受血清葡萄糖水平变化的影响最小。在孕晚期, 尽管基础胰岛素水平是升高的, 母体的血糖值仍然保持非孕期水平。餐后胰岛素水平的升高抵消了胎盘激素的胰岛素抵抗效应。因此, 如果孕妇在餐后没有相应能抵消这种抵抗效应的胰岛素分泌增加, 即会出现糖代谢的异常致使糖耐量的异常, 甚至发生糖尿病。
孕期胰岛素的产生和外周组织对其反应的变化, 在整个孕期的糖和脂肪代谢中是至关重要的。在早孕阶段, 胰岛素的分泌增加多受血糖水平的调控, 而胰岛素敏感性改变较少, 脂肪组织中胰岛素受体的增加、维持, 甚至加强了机体的糖耐量。这个时期, 肝脏对甘油三酯的合成及分泌增加, 同时血清甘油三酯的清除率维持正常水平或者轻微提高, 从而产生了大量脂肪储备于组织中。在孕晚期, 血胰岛素水平的升高, 脂肪组织中胰岛素受体水平减少至非孕期水平, 及胰岛素抵抗的增加导致组织对糖及甘油三酯吸收的减少, 而更多地将这些物质运送给胎儿, 同时增加了脂肪的降解。最终的净效应是降低母体血清葡萄糖水平, 增加糖代谢的循环, 增加了母体对依赖脂肪分解供能的需求。
2 妊娠期胰腺的病理变化
2.1 妊娠合并胰腺疾病的高危因素
在病理情况下, 常见的妊娠合并胰腺疾病主要为胰腺炎。由于妊娠期母体各系统的代偿变化, 其消化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学的改变使得孕期胰腺炎的风险增加, 其生理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1 胆道结石
在孕期, 由于孕激素对平滑肌组织的作用使得胆囊肌肉的张力和活动性降低, 造成胆囊容量的上升和排空率的下降, 特别是孕14周以后, 胆囊在空腹时的容量及排空后的残余容量均为非孕期的两倍, 空腹时容量的增加可能与胆囊黏膜对水分的吸收降低有关。由于雌激素的作用, 胆囊黏膜上皮钠泵的活性降低从而导致水分吸收的下降。这就造成胆汁的稀释从而降低了对胆固醇的溶解率, 增加了胆固醇结晶并形成结石的风险。近年来研究表明, 妊娠合并胰腺炎的病因以胆道疾病最为多见, 约占50%, 其中胆石症占67%~100%。
2.1.2 高脂血症
在孕早期及孕中期, 大量胰岛素、孕激素及皮质醇促进脂肪的生成和储存, 抑制脂肪的降解利用, 至孕晚期, 受胎盘生乳素升高的影响, 脂肪的生成和降解趋于平衡, 随着孕期脂肪储存趋于稳定, 血清中的游离脂肪酸水平逐渐上升, 可引起胰腺细胞的急性脂肪浸润, 并致胰腺小动脉和微循环急性脂肪栓塞, 引起胰腺坏死。
2.1.3 机械压迫
高脂、高蛋白饮食使胆汁及胰液分泌增加, 孕激素的增加导致胆道平滑肌松弛, Oddis 括约肌痉挛。另外由于增大的子宫 (特别在妊娠晚期) 机械性压迫了胆管及胰管而使胆汁及胰液排出受阻, 并可与肠液沿胰管逆流进入胰腺, 从而激活胰蛋白酶原变成胰蛋白酶, 胰腺在各种病因作用下, 自身防御机制受破坏而使胰腺自溶, 胰管内压力增高, 胰腺组织充血、水肿、渗出。
2.1.4 其他因素
妊娠期甲状旁腺细胞增生, 使血清甲状旁腺素水平升高, 引起高钙血症而刺激胰酶分泌, 活化胰蛋白酶及增加形成胰管结石的机会, 同时甲状旁腺素对胰腺有直接毒性作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时, 胰腺血管长期痉挛合并感染亦可导致胰腺炎的发生。
2.2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病理
2.2.1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分型
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可分为急性水肿型 (轻型) 胰腺炎 (占88%~97%) 和急性出血坏死型 (重型) 胰腺炎两种。轻型主要变化为:胰腺局限或弥漫性水肿、肿大变硬、表面充血、包膜张力增高。镜下可见腺泡、间质水肿, 炎性细胞浸润, 少量散在出血坏死灶, 血管变化常不明显, 渗液清亮。重型主要变化为高度充血水肿, 呈深红、紫黑色。镜下见胰腺组织结构破坏, 有大片出血坏死灶、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继发感染可见脓肿, 胰周脂肪组织出现坏死, 可形成皂化斑 (系胰脂肪酶分解脂肪为脂肪酸和甘油, 脂肪酸与血中钙结合成此斑, 所以血钙下降) 。腹腔内有混浊恶臭液体, 液体中含有大量胰酶, 吸收入血后各种酶含量增高, 具有诊断意义。两型间无根本差异, 仅代表不同的病理阶段。轻型较平稳、死亡率低;重型病程凶险、并发症多 (休克、腹膜炎、败血症) 、死亡率高, 甚至可在发病数小时死亡。本病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器官, 尤以心血管、肺、肾更为明显。
2.2.2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各系统的病理变化
急性胰腺炎使人体各系统均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胰酶进入血流, 血管扩张, 血管通透性增加, 致使大量血浆外渗、血容量减少, 出现休克。胰蛋白酶进入血流, 促使小动脉收缩, 并直接损害心肌, 抑制心肌利用氧, 造成心肌梗死;胰酶还激活凝血因子Ⅷ、Ⅵ, 使血小板凝集呈高血凝状态, 还可损害血管内膜, 造成DIC、门静脉血栓形成, 而在孕期高凝状态的基础上, 出现血栓及DIC的风险更高;急性胰腺炎时释放卵磷脂酶, 可分解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使气体交换明显下降。上述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及氧自由基对肺毛细血管内皮的毒性作用, 使肺微循环障碍, 致肺间质水肿、出血、肺泡塌陷融合, 加之腹胀、膈肌升高、胸腔积液等均加重肺部改变, 终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 并成为该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 除因血容量不足造成肾缺血外, 胰酶产生的蛋白分解产物, 成为肾脏的毒性物质, 加重了肾脏的机能障碍。由于急性胰腺炎时严重感染及血液高凝状态, 可使肾小管受损, 可导致肾功能的衰竭。在妊娠期子宫增大, 胰腺位置较深, 腹痛及恶心、呕吐症状难以鉴别, 在疾病早期病情易被掩盖, 而由于孕期生理性水钠潴留, 心肺负荷较大, 而疾病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降低, 组织灌注下降, 氧合障碍会更严重地威胁母婴安全。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妊娠合并胰腺疾病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对妊娠合并胰腺疾病的患者做到早期诊断, 积极治疗, 及时遏制病情的进展, 以降低死亡率, 保障母婴生命安全。
合并疾病 篇4
【关键词】糖尿病;妇科疾病;伤口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17-02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糖尿病患病率呈全球上升趋势。国内1980年调查糖尿病患病率约0.67%,到2009年上升至10%[1],即近30年增加了约3~4倍[2]。糖尿病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足感染造成的伤口。必须及时有效地控制,促进伤口尽早愈合。我科自2010-2012年以来收治妇科病并糖尿病伴有足部感染患者12例,全部成功施行手术,痊愈出院。现将围手术期针对患者伤口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针对2010-2012年我科收治的妇科疾病患者中,选择性分析了12例妇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本组合并糖尿病的妇科手术患者的年龄为26~78岁,平均53.2岁;病程8个月至20年。
1.1妇科病类型及分布情况: 子宫肌瘤4例,卵巢良性肿瘤2例,子宫脱垂2例,子宫内膜癌1例,卵巢癌1例,宫颈癌1例,先天性元阴道l例。
1.2糖尿病类型及分布情况: 非糖尿病依赖型10例,胰岛素依赖型l例,其他类型糖尿病(非l型、2型)l例。
1.3采取的麻醉情况: 10例采用全麻,2例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
1.4足部感染情况及诱因: 上述患者均有足部感染并伴有有不同程度神经病变,且再次感染后均有脓肿形成。其中:10例二次感染,2例三次感染,本组再次感染时均因饮食控制不当血糖升高,7例因修剪足部不当诱发,5例因鞋袜穿着不当诱发。所有患者经护理后均治愈出院。
2手术方法简介
患者术前完成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B超、胸片等检查。
妇科手术方案:经腹或经阴子宫全切除术7例,单侧附件切除术1例,l例先天性元阴道患者行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2例子宫内膜癌及宫颈癌患者,施行广泛或次广泛子宫切除,1例卵巢癌患者施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3伤口护理措施
3.1伤口护理
3.1.1伤口感染期处理: 患者的足部再次感染后,均会有脓肿形成,而且脓性渗出较多。其中8例感染严重者需多处切口引流,4例稍轻者行一处切开引流。切开处首次填塞碘伏纱条止血及抗炎治疗,24h后换药即选择脂质水胶体油纱置于伤口引流,再以涂有水凝胶的细条状纳米银填塞每个伤口,防止全足坏死。
外层棉垫覆盖,再以绷带固定,露出趾端,便于观察趾端的颜色。3~4d换药1次,2~3周后炎症基本控制。
3.1.2伤口修复期处理: 此阶段伤口渗出是明显减少,应向伤口直接注入水凝胶。外层以水胶体覆盖[6]。5~7d换药1次,1~2周后创面已充满肉芽组织,2~3周后伤口基本愈合。
3.2健康教育
3.2.1指导患者保护好健康足: 患者每天用温水洗脚,洗前用手或者温度计测试水温。洗干净后要用柔软的干毛巾擦干,并应当适当涂抹些润滑剂。足保护最重要的一点是每天要求足检查。不要自行的修剪及利用化学药物清除鸡眼等。
3.2.2饮食指导及血糖控制: 胃肠蠕动恢复后,要开始指导病人进食,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术后的恢复情况而制定个体化的饮食计划。
由于一些手术必须禁食,特别是一些禁食的时间较长的患者,机体暂时不能摄入足够的营养的物质。术后应严密监测,特别注意控制血糖,使之维持在理想水平,预防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7]。
3.2.3生活细节指导: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视物模糊和手足麻木。除指导定期到医院复查外,提醒家人不能让患者远离利器,冬天切忌用热水袋或电热毯,尽可能避免各种意外损伤。
3.3心理护理: 交流中发现患者主要是因伤口愈合时间太长影响家人生活而产生焦虑心理。针对这一状况,一方面交待家属对患者要耐心细心;同时告之负性心理严重影响伤口愈合,患者必需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每次换药时将伤口好转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患者及家属,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
4小结
糖尿病足萎缩性病变的基础是神经和血管病变,但感染可明显加重其病变,因此,一旦足部再次感染,必须及时有效地控制,促进伤口尽早愈合,同时要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让其知晓导致足部溃疡感染的危害性并积极预防。在12例合并糖尿病的妇科手术患者中。认为,针对患者伤口做好护理是手术成功关键,可达到良好的治愈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英,李筱梅,陶银贵.老年妇科病人围手术期处理.中医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R473.71(2) :74.
[2] 高研, 钱芳芝,施曼珠. 现代内分泌治疗手册.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283.
[3] 杨文英,等. 中国人的糖尿病患病率[J].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0,3.
[4] 朱开梅,朱郭婷. 糖尿病足再次感染患者的伤口护理及健康教育[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8, 12 ,23 (23):64.
[5] 王威,杨玉萍,石长瑞,等. 12 例Ⅲ级糖尿病足病人的伤口护理体会[J]. 中华护理杂志,2006 ,41 (4) :351.
[6] 王威,徐军. 3 例手外伤致甲床缺损骨外露病人的保指治疗[J]. 中华护理杂志,2004 ,39 (12) :944.
合并疾病 篇5
关键词:风湿性疾病,妇科手术,围手术期
风湿性疾病是一个累及身体多系统多器官, 临床表现复杂, 病程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是一种好发于育龄期妇女的疾病。以往由于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这类患者术中易发生出血, 手术后易发生感染, 是妇科手术的禁忌之一。近年来随着妇科手术技术的提高, 新的、质量高效果好的麻醉、止血以及抗感染药物的出现, 这类患者也进行了手术治疗, 那么这些患者的围手术期如何处理、在围手术期有哪些临床特点, 未见报道。本文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近10年来诊断明确、与风湿免疫科共同诊治的30例风湿性疾病合并妇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探讨其围手术期处理及临床特点。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02年1月-2012年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科就诊同时合并风湿系统疾病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 年龄37~63 岁, 均由风湿科确诊为风湿性疾病。平均年龄48.8±11.26岁, 选择同期手术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 年龄36~60岁, 平均年龄47±10.16岁。两组患者年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选择两组患者构成比相同。30例患者中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者11例, 卵巢癌4例, 盆腔器官脱垂者5例, 异位妊娠者4例, 卵巢良性肿瘤者3例, 宫颈癌3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开腹手术或阴式子宫全切术, 未采取腹腔镜手术。
患者是否处于疾病的缓解期由风湿科医师判定, 需要应用大剂量激素及环磷酰胺等治疗者为活动期, 不需药物治疗或应用泼尼松≤10mg/日者为缓解期。病情稳定缓解期出现妇科疾患的21例, 因风湿性疾病就诊, 治疗过程中发现妇科疾患者8例, 妇科手术后出现持续发热诊断为风湿性疾病者1例, 有两例患者因颜面皮疹就诊, 诊断为皮肌炎, 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差, 检查发现卵巢肿瘤, 妇科手术后皮肌炎症状好转。
1.2 围手术期处理
(1) 术前用药:缓解期患者无特殊用药, 活动期患者应用中药及西药抗风湿治疗, 应用激素类药物者术前3天停用。
(2) 术中情况: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术中血压及脉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情况。风湿性疾病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03±1.01小时, 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02±1.02小时, 风湿性疾病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26.66±92.59ml, 对照组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23.33±90.71ml。
(3) 术后用药, 风湿性疾病患者中术中及术后3天加地塞米松5~10mg/日者23例, 7例术中及术后未特殊用药。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当方差不齐时, 改用秩和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风湿性疾病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分析
30例风湿性疾病患者中3例出现术后发热, 1例出现阴道断端出血。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几率为13.3%。同期妇科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发热者1例, 出现并发症几率为3.3%, 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病情稳定缓解期出现妇科疾患的21例, 因风湿性疾病就诊, 治疗过程中发现妇科疾患者8例, 妇科手术后出现持续发热诊断为风湿性疾病者1例, 活动期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几率为37.5%, 缓解期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几率为4.76%, 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风湿性疾病是否缓解与妇科手术后并发症的关系见表2。并发症及无并发症组年龄、病程比较显示两者之间年龄相比有差异 (P<0.05) , 病程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P=0.0128。
P=0.00048。
*P=0.039, #P=0.69。
2.2 风湿性疾病患者术中情况
30例风湿性疾病患者手术中均生命特征平稳, 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风湿性疾病术后感染因素分析
风湿性疾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 加上手术后机体抵抗力降低易发生术后感染,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目前风湿性疾病的基本治疗用药, 但此类药物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 加重术后感染。本组患者中活动期患者术后易感染, 可能与使用激素量大有关, 年老患者较年轻患者更易发生感染, 与老年人机体抵抗力差有关。
3.2 风湿性疾病与妇科疾病的关系
风湿性疾病常见于女性, 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妇科疾病, 所用药物治疗对女性的卵巢内分泌有影响, 可引起闭经、月经失调、子宫肌瘤的生长等。由于自身抵抗力的下降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容易感染HPV病毒及影响细胞免疫监测发生肿瘤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 通常发生在中年女性, 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1]类风湿关节炎本身及其治疗时均可能致癌[2], 在患者血清中存在较多感染病毒的EB细胞, 亦可以检测到高滴度的抗EB病毒抗体, EB病毒 (EBV) 除引起Burkitt's淋巴瘤、霍奇金病、鼻咽癌及NK/T淋巴细胞瘤之外, 还与胃、乳腺、肺及子宫颈等部位的恶性上皮肿瘤发病有关[3]。皮肌炎 (Dermatomyositis, DM) 是以红斑、水肿为皮损特点, 伴有肌无力和肌肉炎症、变性的一种结缔组织疾病, 多发性肌炎 (Polymyositis, PM) 系指没有皮肤损害的皮肌炎病例。成人皮肌炎常伴有恶性肿瘤, 据报道确诊皮肌炎的患者, 1年和5年的肿瘤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1%和28%[4], 恶性肿瘤常发生于消化道、肺、乳腺、卵巢等。在1979年Sealing ST[5]等就有报道DM患者卵巢癌发生率为1.89% (9/475) , 在与肿瘤相关的死亡中9/67为卵巢癌。Davis报道了14例DM患者中有9例患卵巢癌, 占64.2%[6]。卵巢癌常发现在皮肌炎确诊后2年之内, 对卵巢癌进行有效的治疗后, DM/PM症状可缓解或消退, 但有报道认为这常为暂时性, 两种病的症状不成平行关系, 杨悦[7]曾报道过1例手术后卵巢癌症状好转, 但皮肌炎症状加重的病例。对女性DM患者可进行血清CAl25监测, 及早发现卵巢癌。与皮肌炎同时发现者抗风湿治疗效果差, 妇科手术后病情很快控制, 本组两例皮肌炎合并出现卵巢癌者均在抗风湿治疗效果不好的情况下检查发现妇科疾患, 手术后皮肌炎症状好转。提示对于治疗效果不好者积极寻找是否伴发其它系统疾患。
3.3 风湿性疾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本组资料中未发现有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者, 可能与治疗风湿性疾病所用药物如雷公藤、激素等可抑制卵巢功能, 降低机体激素水平, 减少异位子宫内膜的增殖促进其凋亡有关[8]。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849.
[2]董建玲, 杨南萍.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J].2007.4 (15) :6-7.
[3]Thompson MP, Kurzrock R.Epstein-Barrvirus and cancer[J].clin cancer Res, 2004, 10 (3) :803-821.
[4]Fardet L, Dupuy A, Gain M, 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underlying malignancy in a retrospective cohort of 121pa-tients with dermatomyosistis[J].Medicine (Baltimore) , 2009, 88 (2) :91-97.
[5]Scaling S T, Kaufman R H, Patten B M.Dermatomyositisand female malignnancy[J].Obstet Gynecol, 1979, 54 (3) :474-477.
[6]Davis MD, Ahmed I.Ovarian malingnancy in patients withdermmo-Myositis and polymyositi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fourteen cases[J].Am Acad Dermatol, 1997, 37 (1/5) .730.
[7]杨悦.卵巢癌合并皮肌炎l例报告[J].肿瘤学杂志, 2002, 8 (2) :121.
合并疾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治疗的COPD合并CVD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4例,女36例。年龄55~83岁,平均(68.3±3.2)岁。合并并发症如下:高血压42例,心律失常33例,冠心病16例,扩张性心肌病9例。所有患者均满足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提出的诊断标准,并经过影像学、心电图检查确诊为COPD合并CVD。按照NYHA分级标准,患者心功能评级在3~4级,排除有严重肝肾功能和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患者自愿,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在性别比、年龄、合并症、心功能分级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进行常规治疗,包括低流量吸氧、利尿、抗感染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美托洛尔(上海黄河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218)进行治疗。在第一个7天内,每次用量6.25~12.5 mg,每日2次。治疗1周后,视情况加量至12.5~25 mg,每日2次。治疗期间,密切关注患者心率,当心率稳定在60~80次/分钟时,停止用药。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并进行3~6个月的随访,了解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患者心功能改善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死亡。其中:心功能提升2度以上为显效;心功能提升1度为有效;心功能评级未改善甚至出现加重为无效。患者在随访期内死亡记为死亡。有效总例数为显效和有效例数之和。总有效率为总有效例数与总例数的百分比。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比较
2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2种治疗方法均可以起到一定治疗效果。其中,观察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P>0.05。
2.2 2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
2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见表2。观察组显效、有效、死亡例数分别为18、28和1例,有效率92%,死亡率2%,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组在无效例数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
注:觹表示治疗前后有差异,P<0.05;△表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注:觹表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美托洛尔是β受体阻滞剂的一种,具有高选择性,对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传统观点认为β受体阻滞剂可能加重COPD合并CVD患者的病情,因此美托洛尔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并没有作为治疗COPD合并CVD的主要药物。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认识到β受体阻滞剂在改善心室、逆转心肌重构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美托洛尔逐步在临床治疗中得以运用。
从本组资料来看,无论是传统治疗方式,还是美托洛尔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不过,观察组在心率和血压改善方面效果更为明显。观察组在治疗后,有关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此外,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之对照组更高。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仅为84%。
综合上述结果,美托洛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心血管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讨论美托洛尔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心血管的疗效。方法 将100名COPD合并CVD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美托洛尔治疗。评价2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判断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P<0.05)。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显效、有效、死亡例数分别为18、28和1例,有效率92%,死亡率2%,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组在无效例数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美托洛尔治疗COPD合并CVD具有较好的疗效,是临床中值得运用的可靠选择。
关键词:美托洛尔,COPD,CVD,心功能改善
参考文献
[1]侯国清.美托洛尔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中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1,33(11):11-13.
[2]李莉红.美托洛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2,23(6):45-46.
[3]魏智民,崔华,范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1).
合并疾病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06 例妊娠合并血液传播性疾病孕妇年龄23~37岁, 平均26.43 岁;经产妇22 例, 初产妇84 例;孕周20~27 周4例, 28~36 周5 例, 37~42 周97 例; 其中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85 例, 合并梅毒19 例, 合并艾滋病2 例。
1.2 方法对106 例妊娠合并血液传播疾病孕妇进行安全管理, 包括对妊娠合并血液传播播孕妇进行筛查, 实施心理护理, 加强分勉期消毒隔离护理及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防护培训等。
1.3结果106例妊娠合并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妊娠结局, 见表1。
106 例妊娠合并血液传播性疾病中有52 例为足月剖宫产, 另有45 例为足月顺产分娩, 早产5 例仅2 例合并乙肝孕妇的新生儿存活, 中期妊娠引产4 例。 发生1 例合并梅毒产妇术后腹部切口感染, 医务人员未发现血液传播性疾病病原体感染。 存活的新生儿中发现4 例新生儿出生后血清HBs Ag和HBV-DNA阳性 ( HBV-DNA>1.00×103copies/ml) , 诊断感染乙肝;妊娠合并梅毒产妇所生的16 例足月产新生儿行梅毒血清试验检查, 2 例为血TPHA阳性, 且出现皮肤丘疹、肝脾肿大、病理性黄疸, 临床诊断为新生儿先天梅毒。
2 安全管理相关护理
2.1 加强妊娠合并血液传播性疾病的筛查, 采取预防治疗护理措施, 防止母婴传播虽然各级医院在门诊对所有孕妇免费进行产前HBs Ag、抗-HCV、抗-HIV、梅毒4 项血液传染标志物的检测, 但仍有部分孕妇漏检, 原因是有些孕妇惧怕检测出病毒或隐瞒病情而拒绝检查, 门诊医务人员应向孕妇及家属告知母婴传播的危害及接受相关检测的必要性。 通过对孕妇产前检查乙型肝炎能及时有效掌握病毒携带者的孕妇病情, 以便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对具有较高HBV-DNA水平及肝炎活动 ( ALT>2 倍正常上限, HBV-DNA>1×105copy/m L) 或伴肝硬化的孕妇, 建议妊娠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1]。 本组病例中1 例妊娠25 周时出现乏力、恶心呕吐、黄疸急剧升高, 有发展成重症乙肝的趋势, 影响到母婴生命安全, 所以在治疗的同时为其终止了妊娠。 对于妊娠合并梅毒, 因多数属于潜伏期或一期梅毒, 临床症状不明显, 而孕早期治疗其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低于孕中晚期治疗者, 所以应早筛查、早确诊、早治疗。 本组病例的19 例合并梅毒孕妇有16 例在门诊筛查出后使用长效青霉素行驱梅治疗, 3 例在外院产检未筛查, 其中2例临产才查出患梅毒, 1 例来我院门诊查出梅毒已经妊娠20 周, 属于一期梅毒传染性强要求终止妊娠待治愈后再怀孕。 对于妊娠合并艾滋病者,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 UNAIDS) 推荐采用母婴阻断的金标准是:抗病毒药物治疗+产科干预+人工喂养。 我科对于妊娠合并HIV感染者让其自行选择终止妊娠或继续妊娠, 继续妊娠者孕14 周后尽早给予抗病毒治疗。 本组2 例合并艾滋病感染孕妇均是外出务工者, 确诊为艾滋病后已是妊娠22 周, 未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垂直传播给胎儿的危险性高, 患者要求行中期妊娠引产。 因此, 对所有孕妇早期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的筛查, 可以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防止母婴的垂直传播。
2.2 心理护理妊娠合并血液传播性疾病孕产妇一般在得知自己所患疾病后常常会表现出焦虑、抑郁、委屈、怨恨、甚至悲观绝望的复杂心理, 担心家庭成员的不接受和旁人的冷漠歧视, 因此, 心理护理特别重要。 医护人员应尊重理解患者, 主动与之交谈, 使患者了解其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护理方案, 提高对所患疾病的认知水平, 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由配偶传染的要进行劝解、疏导, 防止出现家庭危机, 让双方理性的参与治疗, 争取选择最佳的妊娠结局。
2.3 加强分娩期消毒隔离及护理, 控制医院感染及母婴交叉感染对合并血液传播性疾病孕妇, 均安置在隔离待产室待产, 隔离产房分娩, 设立隔离母婴同室病房, 控制陪护及探视人员。 隔离室内物体表面及地面每日使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液擦拭2 次, 污染时随时擦拭;室内空气每日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消毒2 次, 每次60 min;产床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床垫;产妇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用品, 如:产包、中单、敷料用黄色塑料袋密封并在袋外写标志牌送焚烧处理; 各类衣被送洗衣房单独处理;用过的器械用黄色塑料袋密封标示送供应室处理。对合并HBV感染产妇因分娩方式对垂直传播无显著影响[2], HBV感染不能作为选择性剖宫产的主要因素, 所以应综合产科因素决定是否剖宫产分娩。 合并梅毒产妇因病原体可通过阴道传给新生儿, 故在第二产程尽量避免做对胎儿有损伤的手术操作, 尽量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或适时行会阴侧切, 减少胎儿头皮与阴道壁的磨损, 切断由产道引起的母婴传播[3]。 对合并艾滋病继续妊娠者孕14 周后尽早予抗病毒治疗, 孕晚期及临产时HIV感染者口服奈韦拉平200 mg, 2 次.d, 孕38 周选择性剖宫产。 对于血液传播性疾病孕妇所生新生儿送新生儿科隔离室观察并及时检测是否感染, 对确诊感染血液传播性疾病新生儿床栏挂标记。 隔离室新生儿哺乳用具、眼药水、护臀膏、沐浴液、浴巾、浴垫、治疗用具等一婴一用一消毒。 患儿使用过的一次性用物集中放置焚烧处理, 患儿使用过的温箱做终末消毒处理, 用0.5%“ 84”消毒液擦拭, 通风48 小时后紫外线照射60 min。
2.4做好医务人员的防护, 防止职业暴露要求产科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牢固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在助产手术操作中戴双层手套, 遇处理有喷溅污物情况时, 戴防护眼镜或面罩, 进行阴道检查时, 戴防水套袖。要认真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把没有检测报告的急产产妇当成有血液传播性感染源加以防护。若发生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 应当尽快采取正确的局部处理措施, 进行暴露情况的报告和登记, 及时采集暴露案例的信息, 进行暴露评估, 确定是否需要使用相应的预防性药物及进行流行病学监测。
2.5加强母儿随访, 保障母儿健康本院与市妇幼保健机构配合对确诊的艾滋病、梅毒感染的婚检妇女、孕产妇及其所生的2~3岁以内儿童进行随访。对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免费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提供常规保健、生长发育监测、感染状况监测、预防营养不良指导、免疫接种等服务, 并详细记录随访的相关信息。对梅毒感染孕妇提供规范 (全程、足量) 的治疗, 治疗孕妇的梅毒感染和减少梅毒母婴传播, 并为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提供随访和先天梅毒的诊断与治疗。先天梅毒行苄星青霉素5万U/kg静脉注射, 疗程10 d, 并随访至连续3次RPR血清学试验阴性。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 在出生后24 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 完成24 h内及1月龄和6月龄儿童的乙肝疫苗接种。关于新生儿喂养, 因HBV携带者进行母乳喂养不会增加垂直传播概率[4], 且新生儿主动免疫及被动免疫可阻断绝大部分产时产后接触感染, 应给与母乳喂养, 而合并乙肝小三阳或大三阳、合并梅毒及艾滋病者则指导人工喂养。
3 小结
妊娠合并血液传播性疾病不利于优生优育, 特别是合并艾滋病者, 据报道, 至2010 年, 全球范围内<15 岁的艾滋病患者高达350 万, 其中90%的HIV婴儿和儿童由母婴传播导致[5]。 我科对于妊娠合并血液传播性疾病很是重视, 认为把好门诊第一次产检筛查关, 心理护理、分娩期的护理与隔离、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母儿的随访护理是妊娠合并血液传播性疾病安全管理的关键。
摘要:总结了对106例妊娠合并血液传播性疾病孕产妇及其新生儿进行了安全护理管理的经验, 主要措施包括产前筛查、心理护理、分娩期消毒隔离及护理、医务人员防护、产妇及新生儿随访。认为给予妊娠合并血液传播性疾病孕产妇及其新生儿针对性的安全管理, 能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率, 选择正确的妊娠结局, 保障母婴安全, 并能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
关键词:妊娠合并血液传播性疾病,安全管理,护理
参考文献
[1]罗舒文.妊娠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管理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 (10) :1507-1509.
[2]Hu Y, Chen J, Wen J, et al.Effect of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on the risk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J].BMC Pregnancy Childbirth, 2013, 13 (1) :119.
[3]杨菊芳.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的临床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 (下旬刊) , 2014, 11:72-73.
[4]Shi Z, Yang Y, Wang H, et al.Breastfeeding of newborns by mothers carrying hepatitis B virus: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11, 165 (9) :837-846.
合并疾病 篇8
资料与方法
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COPD合并肺癌患者40例, 男26例 (65%) , 女14例 (35%) , 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COPD的相关诊断标准[3], 对肺癌的诊断, 主要是通过临床症状以及相关辅助检查确诊。
研究方法:将全部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汇总, 对其年龄构成、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分类及分期、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方面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一般资料:40例患者中, 年龄56~83岁, 平均71.6岁, 其中年龄<59岁3例, 60~69岁12例, 70~79岁21例, 80岁以上4例;有吸烟史28例 (70%) , 均为男性, 烟龄20~61年, 平均33年, 其中≥45年烟龄14例, 吸烟指数均>400支/年。
临床表现:在入组的所有患者中, 均存在咳嗽、咳痰等症状, 并且在秋冬季或冬春季节交替时加重, 病情常不能彻底缓解, 时好时坏, 经常反复发作, 严重时需要住院治疗。在被确诊为肺癌前, 出现咳嗽较前加重, 与季节、气候的变化关系不大, 且咳嗽变为刺激性, 伴有高调金属音10例, 胸闷、气短明显加重14例, 反复痰中带血或咯血8例, 咳嗽、咳痰、气喘伴发热、咳脓痰3例, 在抗感染治疗后, 效果不明显, 胸背部隐痛或钝痛5例, 无力、进行性消瘦17例, 左锁骨下淋巴结肿大7例, 声嘶2例。
X线胸片、胸部CT及痰、胸水细胞检查表现:胸部X线检查40例, 胸部CT 38例, 具体表现:在大部分COPD患者中, 其影像学检查结果表明均存在明显的支气管炎及肺气肿征象, 如果在检查时患者并发感染, 则会出现斑片状或条索状影, 合并肺癌时, 可见到占位影及肺不张12例;肺门包块7例;肺周围包块伴阻塞性肺炎11例;肺纵隔淋巴结肿大伴胸腔积液6例;单纯一侧胸腔积液4例。
化验检测:对40例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分析提示,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NSE) 、癌胚抗原 (CEA) 、鳞状细胞癌抗原 (SCC) 等对本病均无诊断或鉴别诊断的意义。
最后确诊:全部患者均进行了病理学检查:其中经纤支镜活检17例, 经皮肺穿刺活检8例, 淋巴结活检6例, 痰及胸水中找到癌细胞5例, 术后病理证实4例;其病理类型包括:鳞癌23例, 腺癌9例, 小细胞肺癌5, 未定性3例。
治疗及预后:对所有患者均给予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及营养支持、对症处理;本组29例患者因年龄偏大, 病情较重, 身体太弱未作手术治疗, 仅采用一些常规的放化疗及中医手段治疗, 但治疗效果不理想, 随着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加重, 一些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或大咯血;选择手术治疗11例, 继之化疗或放疗及相应的对症或支持疗法等。在该批患者中, 6个月死亡18例, 7~12个月死亡14例, 在两年内死亡5例, 失联3例。
讨论
COPD合并肺癌的流行病学分析:一些研究表明, 老年、男性、吸烟是诱发肺癌的高危因素, 并发现有COPD气流阻塞患者的肺癌发生率远高于正常气流者[4], 并认为, 吸烟伴有气流阻塞者也是发生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有统计资料报道,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肺癌发生率5.89‰, 而无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肺癌发病率仅2.54‰, 吸烟者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癌约占7.12‰, 比不吸烟而又无支气管炎者的肺癌发病率3.6‰高出1倍, 研究表明, 吸烟与肺癌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即烟龄越长, 吸烟数量越多, 肺癌的发生率越高[5], 本研究中的患者均有COPD病史, 且全为男性, 吸烟者占70%, 烟龄达45年以上者, 竟有14例。由此可见, 吸烟与肺癌的高发可能有关, 是肺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烟草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 能够引起COPD, 随着吸烟时间的延长, 致癌物质反复作用于呼吸道, 会导致呼吸道细胞的增生和恶变, 此外, COPD患者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长期的慢性炎性刺激会损伤呼吸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对致癌原敏感性增高而促成癌变[6]。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工业的燃料及机动车排出的尾气污染空气, 这些污染物均有致癌作用, 职业暴露、营养状况不良等, 可引致支气管上皮增生紊乱, 也可能与肺癌的发生有关[7]。
关于COPD合并肺癌的诊断, 由于两种疾病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 在疾病的早期往往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 使得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 当能够明确诊断时, 往往处于肺癌晚期, 失去了早期治疗机会。
归纳本研究资料, 延误或漏诊的主要原因, 包括: (1) 肺癌早期症状无特异性, COPD症状掩盖了肺癌的早期症状; (2) 患者在既往可能会因为COPD多次在医院就诊, 临床医生认为自己对患者的病情很熟悉, 认为目前的临床表现均因为COPD急性发作而引起, 从而对病史询问和相关检查不重视; (3) 在肿瘤早期, 由于瘤体较小, 不会对支气管管腔造成完全阻塞, 并且由于容易并发感染, 从而容易被误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 (4) 肺泡细胞癌浸润性在临床影像学上可表现为大叶性肺炎的征象, 特别是在基层医疗单位放射线技术所限, 很易漏诊; (5) 患者咳喘加重, 带有刺激性、伴高调金属音性质, 治疗效果不佳, 未引起患者及家属重视; (6) 患者由于有长期的COPD病史, 当出现咳嗽气促等临床症状时, 认为是疾病的反复, 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愿意接受进一步的检查; (7) 在老年人群中, 躯体情况往往都较差, 除存在COPD疾病外, 常同时合并其他的一些躯体疾病, 导致心脏功能差, 不能耐受气管镜检查。
因此, 从上述临床资料分析提示: (1) 患者出现用原发病无法解释的咳嗽性质改变, 进行性呛咳、憋喘加重, 经抗感染治疗无明显改善者; (2) 特别是在缓解期出现咯血症状, 且伴有胸痛, 声音嘶哑、低热者; (3) 影像学检查出现团块状影、肺不张、纵隔淋巴结肿大者; (4) 近期内血清学检测CEA、ESR明显增高者; (5) 既往有较长吸烟史者。当患者出现以上情况, 则应高度怀疑合并肺癌。
为了做到COPD合并肺癌的早期诊断, 应做到: (1) COPD患者应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 半年1次常规胸片是发现早期肺癌的有效方法。有资料报道, 对于45岁以上、重度吸烟COPD患者, 每年胸片筛查1次, 可能使病死率降低10%; (2) 进行穿刺活检:对胸部CT片示肺内肿块者, 对于耐受性较好、肺内肿块临近支气管者, 对于颈部有明显的淋巴结肿大者, 均应进行穿刺活检, 以明确诊断; (3) 尽管痰脱落细胞检查诊断率较低, 但筛查出来的隐性肺癌患者存活率要比胸片或纤支镜确诊高得多[8]。故对于反复咳嗽、咳痰, 并无影像学明显发现的COPD患者, 反复的进行痰脱落细胞学检查可作为诊断阴性肺癌的一个实用且简便的方法。本研究全部患者均进行了病理学检查, 其中经纤支镜活检17例, 经皮肺穿刺活检8例, 淋巴结活检6例, 痰及胸水中找到癌细胞5例, 术后病理证实4例;其病理类型包括:鳞癌23例, 腺癌9例, 小细胞肺癌5, 未定性3例。总之, 为了明确诊断, 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当的诊断方法对尽早而正确的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可为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供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柳明坤, 刘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癌64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 19 (4) :608-609.
[2]李瑞, 王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8, 16 (6) :80.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07年修订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 (1) :8-17.
[4]Wang J, Spitz MR, Amos CI, et al.Mediating effects of smoking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HRNA5-A3 genetic locus and lung cancer risk[J].Cancer, 2010, 16 (14) :3458-3462.
[5]查俊人.现代肺癌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
[6]Matar LD, Mc Adams HP, Sporn TA.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J].AJR Am J Roentgenol, 2000, 174:1061-1066.
[7]Beckett W, Kalluy M, Sood A, et a1.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 assoeiated with environmental mycobacteria[J].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05, l13:767-770.
合并疾病 篇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高。
肺炎是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等在内的肺实质炎症,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呼吸频率≥30次/分,PaO2<60mmHg,动脉收缩压<90mmHg等征象时即可诊断为重症肺炎,对老年患者的健康威胁极大,病死率高。
我科于2013年8月收治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肺炎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病情介绍
患者男,62岁,以反复咳嗽、咳痰8年,喘息6年,加重10天为主诉,于8月27日第3次入院,家属陪同下轮椅推入病房,入院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既往膀胱癌术后3年,平日吸烟20年,20~40支/日。入院时患者问答合理,端坐位,咳嗽,咳黄色黏痰,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喘息明显,活动后加重,夜间不能平卧,双下肢指凹性水肿。生命体征:T:36.3;R:24次/分;P:88次/分;BP:130/80mmhg。医嘱:一级护理,普食,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雾化吸入,抗炎、祛痰、平喘、扩冠、利尿、预防并发症治疗,尼可刹米泵以改善肺通气,低分子肝素抗凝对症治疗,间断予自备小百帕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期间患者PH值波动于7.286~7.373;PO2波动于41.7~91.2mmHg之间;PCO2波动于63.5~89.8mmHg之间。经过18天治疗后患者夜间能平卧休息,咳嗽、咳痰,喘息症状较前好转,双下肢指凹性水肿较前缓解,遵医嘱9月14日患者安全出院。
护理
1、入院防跌倒、烫伤、压疮的宣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规知识及相关注意事项的宣教。
2、严密监测:观察并记录好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有无异常。观察有无电极脱位及心律失常,如发现异常心电图立即通知医生,保证患者安全。
3、心理护理:患者因治疗病程长,费用高,病情反复,易焦躁,给予耐心疏导,心理护理,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患者对疾病的不安与顾虑,家属的紧张情绪。
4、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的饮食,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避免过冷、过热及产气食物,以防腹胀而影响膈肌运动,少食多餐,避免过度饱胀而引起呼吸不畅。
5、口腔护理:500ml生理鹽水+制霉素片指导患者饭前、饭后、睡前定时漱口。
6、遵医嘱低流量吸氧1升/分,纠正缺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的水平,促进代谢。
7、自备小百帕呼吸机的观察与护理,遵医嘱严格监测血气值的变化并及时通知医生,以适当调整呼吸机参数,增加肺通气量,减轻呼吸功消耗,节约心脏储备能力。
8、遵医嘱记24小时尿量,严格观察24小时尿量的变化、颜色、性质及双下肢水肿的变化。
9、遵医嘱用药,支气管舒张、抗炎、平喘、化痰等药物,严格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10、遵医嘱予0.9%NS4ml+布地奈德2mg+特布他林0.5mg Bid雾化吸入,湿化气道,促进痰液排出,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喘憋症状,预防呼吸道感染。
11、遵医嘱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严密观察牙龈及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瘀斑情况,大小便的颜色等现象。
12、尼可刹米泵的观察,患者的睫毛反应,神志改变,呼吸频率,以及是否出现恶心,呕吐、烦躁、面色潮红、皮肤瘙痒,肌肉震颤等现象,及时通知医生。
13、指导患者呼吸功能的训练,进行缩唇+腹式呼吸的功能锻炼方法,改善肺通气。
14、教育和劝导患者戒烟,急性发作期协助患者卧床休息,坐位或半坐位改善呼吸,保持空气流畅,注意休息及保暖。
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临床分析 篇10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0例, 其中男54例, 女46例, 年龄35~70 (40.5±5.8) 岁, 所有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诊断, 取健康体检人群120例作为对照研究。
1.2 方法
清晨空腹采集所有患者及对照组人群的静脉血3ml, 分离血清, 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促甲状腺激素 (TSH) 、三碘甲腺原氨酸 (T3) 、甲状腺素 (T4) ;游离T3 (FT3) 、游离 (FT4) 。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PEMS 3.1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糖尿病组与健康体检组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情况, 结果显示糖尿病组患者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比较高,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都是现在发病率比较高的内分泌代谢类疾病,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病理基础是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绝对不足以及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同时也存在很多其他激素的分泌异常, 其中就包括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异常包括甲状腺激素分泌增高和降低两种情况, 即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减低, 临床上最常见的Grave甲亢、桥本甲状腺炎、急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特发性甲减均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病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
糖尿病与甲亢的症状有相似之处, 在临床诊断时要注意, 临床糖尿病人易出现大便频率增高和心动过速, 这可能与其植物神经病变有关, 如果治疗症状持续存在就要考虑甲亢, 同时对于围绝经期的妇女并发糖尿病的患者情绪过度不稳的要考虑检查甲状腺情况[1]。糖尿病与甲亢可以互相促进, 甲亢可以促进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的进程, 甚至诱发心力衰竭和高血压危象, 糖尿病患者, 尤其当血糖失控, 病情不稳定时, 可使甲亢病情加重, 甚而诱发甲亢危象。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时, 两病可先后或同时起病。一般认为, 甲亢并不引起糖尿病, 但可加重糖尿病病情, 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 但也有学者认为, 甲状腺激素过多可导致糖尿病[2]。
在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患者中, 甲状腺功能减低的或者比较多见, 约占甲状腺功能异常的45%, 而且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 游离甲状腺素的含量明显降低。在糖尿病合并甲减的患者, 肝糖原合成分解与葡萄糖吸收利用都发生变化, 由于甲状腺激素减少, 很多酶类产生不足或者活性下降, 使得碳水化合物代谢缓慢, 机体对糖的吸收减少, 同时机体对胰岛素的降解减慢, 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 容易发生低血糖[3]。
在本研究中, 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0例及1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甲状腺功能分析, 结果发现糖尿病组患者并发甲状腺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显示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具有可以相互影响, 与以前的研究结果相同。
总之, 糖尿病是一种普遍的高发的疾病, 其发病与很多因素有关, 甲状腺疾病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所以在糖尿病患者中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很高, 值得注意, 因此我们必须注意甲状腺疾病的筛查工作, 对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对糖尿病患者中甲状腺疾病的筛查工作, 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睿.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 2011, 6 (14) :29.
[2]陈勇, 刘燕.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21) :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