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心血管疾病

2024-10-28

合并心血管疾病(共10篇)

合并心血管疾病 篇1

高血压和冠心病围手术期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因其手术死亡率较一般患者高, 故应加强围术期处理, 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本文总结170例合并心血管疾病围手术期麻醉处理体会,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0例中, 男99例, 女61例, 年龄42~80岁, 平均60.7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病97例 (I期20例, Ⅱ期59例, Ⅲ期18例) , 9例术前应用了抗高血压药至术前;心肌缺血63例, 有心绞痛发作史32例, ECG表现心肌缺血50例, 有心肌梗死病史1例。手术种类:择期手术136例, 包括食道癌、胃肠道肿瘤、胆囊切除、肾膀胱癌, 子宫附件切除, 宫颈癌等。急诊手术34例, 包括开放性骨折、胃穿孔、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肝脾破裂及急性阑尾炎。

1.2 麻醉

高血压患者47例术前积极治疗, 控制血压至正常水平, 心肌缺血经消心痛、硝酸甘油、阿斯匹林等药物治疗, ST段<0.05 mV 26例, ST段压低程度有所好转27例。心肌梗死患者6个月内不宜实施择期手术。对急诊血压高于180/110 mm Hg如推迟手术给患者带来的风险超过高血压时, 麻醉前用压宁定或乌拉地尔速效降压药物, 控制血压在140/90 mm Hg左右为宜。术中持续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 部分患者监测CVP和尿量等。本组选择硬膜外阻滞116例, 全麻32例, 硬膜外加全麻17例, 神经阻滞5例。

2 结果

术前应用抗高血压药物者和未用药者术中出现血压剧烈波动的例数分别为9例 (9/47, 19.1%) 和33例 (33/50, 66.0%) , 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前未进行治疗, 术中因血压剧烈升高超过180/110 mm Hg, 应用降压药39例次 (每次乌拉地尔25~50 mg或压宁定20~30 mg) , 26发生在麻醉诱导或苏醒期, 13例次发生在术中, 因血压过低, 收缩压低于80 mm Hg, 或心率低于50次/min, 用血管活性药 (每次麻黄碱10~15 mg或阿托品0.20~0.5 mg静注) 37次。并用降压药和升压药8例次。

3 讨论

研究证明术前经过系统抗高血压治疗者, 其术中血压波动及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明显减低[1], 本组术前应用抗高血压药者, 术中发生血压波动的次数明显低于未用药者。因此如果患者属轻中度高血压, 服用降压药者应继续服药至术晨, 以防心率、血压的反跳升高。对严重的高血压患者舒张压高于110 mm Hg, 应适当推迟手术, 接受几天或几周抗高血压治疗, 从而降低术中心肌缺血的发生率, 本组急诊手术, 术前合并严重高血压, 经加深麻醉血压仍未下降, 应用压宁定或乌拉地尔, 效果确切安全, 伴有明显心率增快, 可静注艾斯洛尔10~30 mg/次。术前有过频繁心绞痛发作的患者, 应推迟手术, 给予适当治疗。

麻醉选择原则要保持心肌供氧与需氧平衡和血流动力学平稳, 既要减轻心肌抑制, 又要使麻醉足以抑制手术操作的应激反应, 避免心脏事件的发生[2]。对于下腹部及四肢、会阴部手术, 采取硬膜外麻醉, 术中注意防止麻醉平面过高引起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对于手术广泛、创伤大采用全麻, 对于上腹部大手术, 采用硬膜外麻醉加全麻, 一旦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麻黄碱和阿托品处理, 不要盲目快速输血补液[3]。硬膜外麻醉可阻滞交感神经, 改善冠状循环, 减低心脏的前后负荷, 此项技术已应用于高血压和冠心病治疗[4]。全麻以其氧供充分, 增加冠状循环的携氧能力, 较适合于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手术。术前脱水和术中失血较多的患者, 根据CVP指导补液、输血。本组硬膜外麻醉引起术中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 给予麻黄碱和阿托品纠正后好转, 血压剧烈波动者用多巴胺泵入维持循环稳定。全麻诱导和气管插管是麻醉的关键, 尽量避免使用兴奋心血管的药物氯胺酮和对心肌抑制较大的硫喷妥钠和异丙酚, 使用对心肌抑制较小的安定、芬太尼、依托咪酯。对围手术期出现的严重高血压首先选用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新型降压药乌拉地尔和尼卡地平, 可有效降压而不发生低血压。高血压仍然难以控制可选择血管扩张药硝酸甘油或硝普钠静脉滴注, 将血压控制在合适水平。

摘要:目的 探讨合并心血管疾病围手术期麻醉处理。方法 分析麻醉进行非心脏手术的170例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其中高血压97例, 心肌缺血63例, 术中和术后持续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 术前应用抗高血压药。结果 术中因血压剧烈升高而应用降压药物者39例次;因血压过低, 应用血管活性药37例次;未发现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术前应用抗高血压药物者和未用药者术中出现血压剧烈波动的例数分别为9例 (9/47, 19.1%) 和33例 (33/50, 66.0%)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心血管患者实施手术时术前用降压药、术中严密监测、合理选择麻醉方法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围手术期,麻醉

参考文献

[1]盛卓人.提高心血管病人围手术期处理水平.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20 (4) :195.

[2]张丽华.围手术期高血压的认识与麻醉体会.宁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5, 19 (2) :142-143.

[3]李雅兰, 彭雪梅, 段善娥, 等.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广东医学, 2003, 24 (4) :400-403.

[4]孟照杰.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风险评估预测和麻醉实施.医学综述, 2006, 12 (7) :413-417.

合并心血管疾病 篇2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血管疾病;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 R593.2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45-02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个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程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SLE患者心血管系统受累的机率非常高,本研究回顾了144例SLE患者,并分析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特点。可能会为SLE合并心脏疾病的诊断提供有用的线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0 月~20011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SLE患者144例,男7例,女137例,年龄14~66岁,平均(37±11)岁;病程1个月~14年,平均(4.3±0.9)年;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分类标准[2]。入选患者均有完整记载的门诊和住院病历,且至少曾行静息12导联心电图和(或)心脏超声心动图(UCG)检查。

1.2?分组

根据SLE 疾病活动性评分(SLEDAI)[3]和12导联心电图、UCG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心脏损害组(60例)与未损害组(84例)。心脏损害标准:12导联心电图及UCG检查结果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性改变、心包病变、心脏瓣膜病变及肺动脉高压(PAH);其中PAH诊断采用2004 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循证诊治指南[4]:心脏彩超、UCG 测量静息时肺动脉平均压力(PASP)>25 mm Hg, 或运动后PASP>30 mm Hg。

1.3?方法

分析入组患者心脏受累的情况,比较心脏损害组与未损害组间年龄、性别、病程和SLEDAI评分及血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A、IgM、IgG、血清补体C3等实验室指标间的差异。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共入组144例SLE患者,其中心脏损害组60例(41.6%),其中心律失常41例(68.3%)、心肌缺血20例(33.3%)、心包积液7例(11.7%)、瓣膜病变9例(15.0%)、肺动脉高压5例(8.0%);心脏未损害组84例。两组间性别、SLEDAI积分比较差异无统

2.2?两组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心脏损害组患者的HGB明显低于心脏未损害组(P=0.021),而CRP明显高于未损害组(P=0.001);两组间WBC、PLT、ESR、C3及IgA、IgG、Ig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SLE是一种结缔组织病,以产生自身抗体为特征,各系统器官均有受累,其中心血管损害的发生自20世纪早期便有报导,是SLE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5]。多种迹象表明心脏各组成部分均有損害,包括心包、传导系统、心肌、瓣膜以及冠状动脉[1],但大多数患者在早期常无临床症状。近年来,得益于超声心动图的应用,即便是无临床症状的患者也能得到较为准确的诊断。本研究发现41.6%的SLE患者伴随心脏受累,其发生率较既往文献报导低[6-10]。心脏损害组的病程与心脏未损害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不断加重,心脏受累的情况更容易出现。但是两组患者在年龄构成上的差异异于既往文献报导,可能与患者及接诊医师在SLE心脏受累方面重视程度有关,在早期未能及时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查。这提醒我们接诊SLE患者时应及时做心脏方面的客观检查,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是调节冠脉血流及心肌血样饱和度的基本因素,它们的变化与贫血性心脏病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11]。几乎所有的SLE患者在病程的某一时期均可能出现贫血,贫血程度与患者病程长短和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多为轻度至中度贫血[5]。本研究心脏损害组患者的血红蛋白(101.9±26.0)明显低于心脏未损害组(111.4±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提示贫血与SLE心脏损害的发生相关,并可促进SLE患者心脏损害的进程。

许多研究表明炎症反应是内皮损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第一步,而作为炎性标记物重要成员的CRP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演变进程及心脑血管受损的临床表现方面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12]。一项对610例SLE患者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P,hsCRP)与心肌炎、心脏杂音、肺动脉高压以及贫血相关[13]。本研究中发现,心脏损害SLE患者CRP(24.9±32.6)比心脏未受损害组(49.4±35.4)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ESR、补体C3、免疫球蛋白 IgA、IgG、IgM水平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因此,本研究提示:病程长、贫血及CRP增高可增加SLE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可以作为患者病情判断、预后评估的指标,值得临床推广。SLE患者无论有无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均应早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或心脏超声检查,以期尽早发现病变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 Moder KG,Miller TD,Tazelaar HD.Cardiac involvement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Mayo Clin Proc,1999,74:275-284.

[2] Tam EM,Cohen AS,Fries JF,et al.The 1982 revise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J].Arthritis Rheum,1982,25:1271.

[3] Gladman DD, Ibanez D, Urowitz MB.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 disease activity index 2000[J].J Rheumatol,2002,29:288-291.

[4] McGoon M,Gutterman D,Steen V,et al.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Chest,2004,126:10-33.

[5] 蒋明,David YU,林孝義,等.中华风湿病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901-909.

[6] Klinkhoff AV,Thomoson CR,Reid GD, et al.M-mode and two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ic abnormalitie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JAMA,1985,253 :3273.

[7] Doherty NE,Feldman G,Maurer G,et al.Echocardiographic findings in systemic lupus erthematosus[J].Am J Cardiol,1988,61:1144.

[8] Galve E,Candell2Riera J,Pigrau C,et al.Prevalence,morphologic types,and evolution of cardiac valvular disease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N Eng J Med,1988,319:817.

[9] Gabrielli F,Alcini E,Di Prima MA,et al.Cardiac valve involvement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primary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lack of correlation with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J].Int J Cardiol,1996,51(20):117.

[10] Elkayam U,Weiss S,Lainado S.Pericardial effusion and mitral valve involvement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echocardiographic study[J].Ann Rheum Dis,1977,36:349.

[11] Gorokhova SG,Atamanova MA.Characteristics of erythrocytes and hemoglobin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Ter Arkh, 2008,80(10):16-21.

[12] Pereira IA,Borba EF.The role of inflammation,humoral and cell mediated autoimmunity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J].Swiss Med Wkly,2008,138(37-38):534-539.

[13] Lee SS,Singh S,Link K,et al.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s an associate of clinical subsets and organ damage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Semin Arthritis Rheum,2008,38(1):41-54.

合并心血管疾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来昌乐县中医院进行诊治的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普通外科患者258例, 年龄58~85岁, 男154例, 女104例, 急诊手术76例, 择期手术182例;其中阑尾炎96例, 腹部外伤42例, 胃癌、胃穿孔38例, 腹股沟疝25例, 肠梗阻37例, 胆石症20例;经临床检查合并高血压182例, 合并心律失常45例, 合并冠心病31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对合并高血压患者用药以控制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内 (140/90mm Hg) 。经消心痛、硝酸甘油及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心电图辅助检查得知ST段<0.05mV为62例, ST段压低程度好转47例。由于心律失常为原发性心脏疾病, 术前可不对其进行治疗[1]。合并冠心病患者, 术前可给予口服扩血管药, 常规连续应用于手术当日清晨, 以免因突然停药导致心肌供氧和耗氧失衡。由于冠心病患者术前焦虑、恐惧情绪可引起儿茶酚胺的释放, 从而增加耗氧量, 实施手术前可适当给予镇静类药物。

1.2.2 麻醉处理

应用硬膜外麻醉43例, 神经阻滞29例, 全麻176例, 硬膜外阻滞加全麻10例。术中注意连续性检测心电图、脉搏、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临床指征变化情况。对于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患者, 注意在行全身麻醉诱导前应少量应用2%利多卡因3mL, 当患者出现感觉阻滞后, 方可进行全身麻醉诱导, 术中应用0.5%的罗哌卡因予以维持。对于实施硬膜外麻醉的患者, 应根据患者的手术部位合理选择穿刺点, 可根据手术情况, 逐渐加大罗哌卡因的应用剂量。

2 结果

患者血压波动较小, 术中出现心律失常20例, 心率过速10例。应用全身麻醉组苏醒延迟4例, 术后随访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探讨

3.1 体格检查

对外科患者进行心血管检查可包括双臂血压的测定、颈动脉搏动的外形和杂音、颈静脉压力和搏动情况、肺部听诊、心前区叩诊及听诊、腹部及肢体末端水肿和血管疾病的检查等, 也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给予相应细致的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如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活动减少、营养不良、过度肥胖、骨骼畸形、震颤以及焦虑等都表明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 肺部音和胸片的肺充血与升高的肺静脉压力相关。患者如颈静脉压力升高或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则说明此类患者血容量过多;及时进行颈动脉及其他动脉搏动的检查。心尖区第三心音的存可预示左室的功能减退。

3.2 老年患者手术风险

老年人合并有心血管病者常有多种并发症同时发生, 且病情较为复杂。针对此情况, 临床在对患者的临床指征进行密切监测的同时, 还应加强对其尿量变化进行观察, 并做好记录备查。为防止治疗中发生血栓的危险, 临床应尽量避免油烟止血药物。而针对具有肠道疾病的患者, 在进行术前检查时, 应注意对其电解质进行测定, 尽量避免手术期间患者电解质发生紊乱, 导致发生心律失常情况[2]。如手术患者电解质发生紊乱情况,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患者的尿液产生较大、酸碱失衡及输血等原因所引起, 应及时进行监测, 防止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于此同时, 应注意对常见并发症进行及时规范处理。检查如发现患者术后表情淡漠、低血压等情况, 可选用术后镇痛泵对其进行治疗。

3.3 麻醉选择的原则

麻醉方法的选择原则应针对患者的表情发展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尽量减少患者的病情负担, 避免发生不良反应[3]。由于硬膜外麻醉使交感神经抑制, 冠状循环改善, 可使心脏的前后负荷相应降低, 对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治疗临床较为常用;全麻可使氧供更为充分, 同时又可使冠状循环的携氧能力增强, 因此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较常用, 同时应注意防止麻醉诱导和苏醒期的应激反应。对下腹部及四肢、会阴部等部位进行手术时, 可选择硬膜外麻醉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 治疗时应注意防止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等不良情况发生;针对手术范围较大、创伤较严重的患者, 可选择全麻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进行上腹部手术时可应用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的方式进行治疗, 术中如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等情况时, 应及时给予小剂量的血管活性药进行处理[4]。对于硬膜外麻醉引起术中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发生时, 可相应给予一定剂量的麻黄碱和阿托品对其纠正治疗, 血压不稳定者可泵入多巴胺, 以维持循环稳定。术中如发生高血压时, 首先应加深对其麻醉的深度或及时给予相应剂量的镇痛剂, 在术中给予低溶解度的挥发性麻醉药吸入, 可有效控制血压。对于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情况, 可选用血管扩张药硝酸甘油或硝普钠进行治疗, 效果较好[5]。手术完成后立即拔管可避免加重对心脏的负荷量, 从而有效控制心率。也可在拔管前静脉滴注乌拉地尔, 可有效地减轻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3.4 全身麻醉

进行全身麻醉的心血管疾病者在诱导期和苏醒期, 由于诱导期患者的血压急剧下降, 进而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而恢复期患者的血压升高, 心率增快, 极易导致心肌缺血和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此项研究为避免出现血压下降情况, 改善心肌供血, 加强心肌收缩力, 而采用微量泵注入多巴胺和硝酸甘油以维持血压。在苏醒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以减少反射及降低心率, 改善冠脉灌注及心内膜下血流, 使心肌氧耗氧量降低, 从而预防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

3.5 硬膜外麻醉

老年人由于其自身的机体功能减退, 而大多数患者同时并发多种循环或呼吸系统疾患, 进而加大了患者手术麻醉的危险。临床对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法进行治疗, 可使手术的风险相应降低。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如高血压者, 适当口服降压药, 以维持血压在较稳定的状态。使用抗生素等控制呼吸道感染, 为手术麻醉创造条件;临床应用硬膜外麻醉对其进行治疗, 可消除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 同时可使心肌耗氧量相应降低。老年人多数存在心肺功能减退, 而硬膜外麻醉对呼吸的影响较重, 在手术中应进行常规吸氧, 还应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心率、呼吸、心电图、尿量、体温等临床指征[6]。及时纠正出现的各种危险因素,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 普外科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对其实施手术前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分析, 及时调节并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及电解质平衡, 针对患者的临床发病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麻醉方式, 手术过程中应对患者的临床指征变化进行密切监测,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张宏.围手术期高血压处理[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8, 18 (1) :59.

[2]牛英, 郑永顺, 王延文, 等.70岁以上老年病人腰-硬联合麻醉93例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 2006, 38 (1) :35-36.

[3]马虹.合并心血管疾病普通外科病人麻醉方法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2) :109.

[4]李欣馀.老年高血压患者上腹部手术的麻醉探讨[J].吉林医学, 2007, 28 (5) :628-629.

[5]王锁柱, 陈炜, 赵斌江.老年高血压患者围术期静脉使用乌拉地尔和硝普钠降压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9, 11 (5) :43.

预防心血管疾病 等 篇4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死于以脑卒中和心肌梗死为主要表现,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1700万,占所有原因死亡的三分之一。2020年这一数字进一步增加50%,高达2500万,将超出传染性疾病成为全球“头号杀手”。更应引起重视的是,其中的80%,即1900万死亡将出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

2004年公布的有我国7000多名公民作过研究对象的全世界51个国家的合作研究结果表明,容易检测,可防可控的9个因素可预测90%的心肌梗死发作。这9个因素依权重顺序为:1、血脂异常;2、吸烟;3、糖尿病;4、高血压;5、腹型肥胖;6、缺少运动;7、饮食中缺乏蔬菜、水果;8、紧张;9、为健身目的长期坚持少量饮酒(为保护性因素)。美国经过30年努力,人均寿命延长6年,其中的3.9年归因于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和预防。

预防控制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策略是综合控制与之相关的多重危险因素。首先要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尤其从青少年时期培养这种生活习惯,不吸烟,管好嘴(合理平衡饮食),迈开腿(热爱和坚持运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全面身心健康。对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者,在认真改变生活方式基础上,提倡使用有研究證据,有明确预防疾病作用和改善患者预后的药物。

我国卫生部于2004年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数1.6亿,血脂异常患者1.6亿,糖尿病2000万,超重2亿,肥胖6000万,吸烟者3.3亿,被动吸烟9亿。我国1998年统计资料显示,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每13分钟1个中国人被脑卒中或心肌梗死夺去生命。1984年~1999年15年期间,北京市35岁~44岁男性居民心肌梗死死亡率增加15.6%。虽然心血管疾病发生致残致死后果多在中老年以后,但其起病在18岁以前的青少年时期,经过少则十多年,长则几十年的隐匿发展,以毫无先兆突然发作的致残致死后果结束疗程,甚至结束生命。因此,无论怎样强调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都不为过分。预防要从青少年抓起,要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就要实现相关多种(如心血管学会、糖尿病学会)的紧密合作,要重视大医院与社区医疗系统的协调发展,把疾病预防落实在社区,要有政府、学术团体、专业人员、媒体和相关企业的全方位协作,共同努力奋斗。做好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关键是把科学防疫治疗的知识普及到我国城乡的千家万户,把防治心血管病的科学道理转化成广大群众能听得懂、记得住、用的上的科普语言,向社会广泛宣传。

(摘自《光明日报》)

常唱健康八字歌

洪昭光曾经做过一首“健康8字歌”,每一句里都含有“8”字:“日行八千步,夜眠八小时,三餐八分饱,一天八杯水,养心八珍汤,健体八段锦,米寿八十八,茶龄百零八。”他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夜眠8小时。洪昭光以美国进行的山洞试验来论证。山洞试验即是让人在山洞里呆着,与外界完全隔离,不知白天黑夜,人愿睡就睡,愿醒就醒,监护仪通过监测,看人的天然生物钟究竟该睡多少小时。结果:一种人醒来10个小时后,再睡5个小时;一种人醒来16小时,睡8小时;一种人一醒就醒20个小时,一睡就睡10个小时。“人的生物钟周期长短不一,但清醒状态与睡眠状态的比例,不论男女老少,都是2:1。即是说在正常生物钟下,人醒16小时,睡8小时,此时身体最健康。”他进一步论证,“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睡眠8小时一组人寿命最长。每少睡1个小时,死亡率升高9%;少睡2小时,死亡率升高18%;少睡3小时,死亡率升高27%。”

一天8杯水。洪昭光说:“黑龙江边防战士在零下40摄氏度的天气里,防冻的办法主要就是多喝水,因为人在寒冷的情况下,外周血管循环(四肢末梢血管)受影响,水喝多了,循环好了,四肢便暖和了。夏天防暑最重要的办法也是多喝水,体表血管循环好了就好散热。防病也还是要多喝水。很多老年人水喝少后,血黏度立刻升高,血栓、冠心病就来了。8杯水的概念是要保持尿量1500毫升。那怎么知道喝水的量是否‘达标’?看早起后第一次小便,如果量很少、很黄,就有问题,如果清亮、量多,便可以。”

“健体八段锦”。洪昭光介绍说:“八段锦其实就是一次全身按摩,认认真真地做一次,通常需要半个小时。苏东坡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头几天练习八段锦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是百十日后,功效不可量,胜过用药十百倍。医学研究发现,人早上起来,所有微循环都处于闭塞状态,心绞痛很容易发作,但做完八段锦以后,就可保平安。曾经有一本书讲,一平方毫米的皮肤在安静状态开放10根毛细血管,热疗以后,可以开放到50根,按摩以后,可以从10根开放到300根----按摩的作用比热疗还大!”(摘自《健康时报》)

预防骨质疏松

中国人的骨密度比西方人低约8%,这可能与人种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关。因此,中国人也比较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随着生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延长,骨质疏松症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约为59.89%。每年因骨质疏松症而并发骨折的发病率约为9.6%,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2002年,我国中年及老年人口骨质疏松率为16.1%。在男性人口中的总比率为11.5%;女性人口则为19.9%。在我国,每6名男性中,就有1人会发生1次或1次以上的脊椎骨折。

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患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及早作科学的治疗,约一半的股骨颈骨及脊椎骨骨折是可以避免的。专家认为预防骨质疏松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二是保持均衡饮食,摄取足够的钙质和维生素D;三是不吸烟,不大量饮酒;四是定期进行负重运动,如跑步、跳绳、有氧运动、网球及快步走等有益于骨骼的运动。

(摘自《中国老年报》)

先热身,再健身

大家都知道剧烈运动前要作准备活动,如果重视不够或敷衍了事,我们就会感觉难受,影响锻炼效果,有时甚至出现运动伤害。

准备活动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一般准备活动,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逐渐激活身体各大系统;另一部分是针对运动的主要内容做类似的活动,但强度和复杂程度略低,从生理和心理上为进入运动状态作好准备。

将准备活动称为“热身”,确实有一定道理。恰当的准备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肌肉和皮肤温度略微升高,增强肌腱弹性。同时,还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激活机体各系统,使之配合协调,让身体的能量利用进入高效状态,为进入主体锻炼创造有利条件。

我们在跑步或游泳时,若一开始动作频率就较快,很容易出现憋气、头晕等难受的反应,不由自主想停下来。这实际上是内脏功能与肌肉动作不同步的结果。人体神经肌肉系统与内脏器官功能的“启动”速度不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存在较大惰性,不能瞬间进入良好工作状态。

要克服这种惰性,可以使用“假喘”的办法。所谓假喘,就是故意提高呼吸频率并增加呼吸深度。要参加长跑、游泳运动,临近上场或刚开始运动时,就好像很累似地大口喘气。这种看似夸张的举动,会使内脏器官的活动较早达到较高水平,与神经肌肉系统的活动基本平衡。

合并心血管疾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所制定的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满足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Ⅲ~Ⅳ级,分级标准,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6.4±5.3)岁,病程3~18年,平均病程(10.7±2.6)年。对照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53~79岁,平均年龄(65.8±6.2)岁,病程4~19年,平均病程(11.5±2.7)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实施治疗,抗感染,患者保持卧床休养,并给予吸氧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予以美托洛尔进行综合治疗,第1周内基本用药量为6.5~12.0 mg/次,2次/d;第2周开始,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发展状况适当增加剂量,12~25 mg/次,2次/d。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变化情况,尽量使患者心率维持60~80次/min。将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情况详细记录下来,以供临床参考。

1.3 疗效判定标准[2]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患者心功能分级提高2级及以上;有效:患者心功能分级提高1级;无效:患者心功能无明显改善,分级无变化或下降,甚至患者死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比较

两组治疗前三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都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bP<0.05;1 mm Hg=0.133 kPa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经济水平不断增长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的持续恶化,长久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易得呼吸道感染,使得患者支气管黏膜出现充血和水肿症状,支气管分泌物大幅度增加,造成平滑肌痉挛[3],从而进一步导致患者呼吸道受阻、通气不畅,最终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数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容易合并心血管疾病,二者结合的死亡率高于单类型疾病。

部分研究者认为β受体阻滞剂会使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应慎用;但是具有高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对患者心肌重构有良好的缓解和逆转作用,可改善患者心室的形状,拮抗交感神经,使得患者心肌对正性肌力药物的敏感程度提升[4]。美托洛尔作为一种高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对心脏功能产生有效的调解,降低心率,控制患者气道炎症,阻止气道黏液的增生[5]。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美托洛尔治疗后的心率和血压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效果优于常规治疗方式(P<0.05)。但是本次研究结果也表明,美托洛尔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无明显的作用,患者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美托洛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可促使患者血压和心率大幅度降低,改善患者心功能和预后,降低死亡率[6],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美托洛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心率、血压明显改善,实验组改善幅度更大(P<0.05),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高于对照组的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托洛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和预后,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美托洛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1]杨燕,任云芬,徐大敏,等.β受体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的COPD患者中疗效评估.四川医学,2012,33(4):632-633.

[2]张志萍.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康复期患者长期家庭氧疗认知和依从性的分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5):218-220.

[3]石小倩,胡楠,李晓燕,等.2004-2005年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居民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死亡负担.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1):68-72.

[4]许浦生.痰热清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抗炎与免疫作用.中药材,2010,33(3):483-485.

[5]刘东杰,李阳,张波,等.综合护理对改善并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6):1092-1093.

合并心血管疾病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 (排除美托洛尔使用的绝对禁忌症患者) 78例。其中男37例, 女41例;年龄56-80岁, 平均年龄 (67土9.34) 岁, 病程6-28年, 平均病程 (11土6.21) 年。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为39例。两组患者的选取均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COPD) 和心血管疾病 (CAD) 的相应诊断标准相符且排除了美托洛尔的绝对禁忌症患者。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 如低流量吸氧、利尿、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和卧床休息等。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美托洛尔进行治疗, 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 第一周药量为6.25或12.5mg, 每天两次, 第二周后可逐步的增加用量, 每次约12.5或25mg, 每天两次。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治愈:患者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和心悸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 肺功能、心功能明显好转, 血气恢复正常;显效:CAD和COPD的体征和临床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好转:CAD和COPD的体征和临床症状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无效:CAD和COPD的体征和临床症状未改善, 甚至存在加重的趋势, 肺功能和心功能均未得到改善, 甚至存在加重的趋势, 血气分析未得到改善, 甚至加重[2]。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一般资料用标准差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当P<0.05时,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4.8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9%, 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的多向研究显示, 通过改善心肌重构, 有利于COPD合并CAD的治疗。在传统的诊断和治疗当中, 大多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两者之间的共同因素相关。同时吸烟、空气污染、衰老、遗传和职业暴露等多重因素的作用均可能导致发病[3]。

注: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好转) /n*100%

在目前的治疗中, 部分医学工作这对受体阻滞剂在COPD中的应用有所顾忌。但根据相应的研究结果显示, 高选择性的1受体阻滞剂应用于中度或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 具有可靠性和安全性。并且近年来采用该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 对于其生活质量的改善, 以及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托洛尔作为受体阻滞剂, 主要作用于1受体, 对2受体作用甚微, 其临床疗效也逐渐的得到临床认可, 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可有效的降低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

在本次研究中, 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4.8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9%, 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结果显示, 结合美托洛尔辅助治疗, 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并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不良反应发生较少, 药效稳定、可靠。

综上所述, 予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美托洛尔治疗, 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疗效显著, 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侯国清.美托洛尔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中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1, 2 (33) :181-182.

[2]任莉霞, 颜超.美托洛尔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探讨[J].健康之路, 2013, 4 (10) :321.323.

合并心血管疾病 篇7

关键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临床疗效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占我国全部糖尿病患者80%。为了探究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到该院接受治疗的30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具体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3年8月一2014年8月到该院接受治疗的30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选取的30例患者全部患有Ⅱ型糖尿病,患者年龄为36~73岁,平均(57.32±4.56)岁;男患者18例,女患者12例;BMI21~36kg/m3,平均BMI指数为(27.32±1.13)kg/m3;病程为4月~11年,平均(5.64±3.51)年。其中有17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13例糖尿病合并自主肾病病变,3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分型。

1.2 临床表现

大部分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肥胖、疲劳、全身无力等大Ⅱ型糖尿病临床表现[1]。其中有19例患者感到胸痛,15例患者出现上腹胀痛、呕吐等消化道症状,13例患者由于活动、胸闷会感到气急和心悸,出现头晕、浑身乏力的患者有9例。

1.3 分析方法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教育程度、收入水平、锻炼与吸烟等一般情况进行了解,对这30例患者进行常规检查诊断,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1.4 治疗方法

通过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控制血糖,合并冠心病给予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心肌梗死给予溶栓及介入治疗。

2 结果

Ⅱ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和无痛性心绞痛而死亡的人数较多,且患者心肌梗死一般发生在前壁。Ⅱ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FBI为(3.57±0.86),淤血症状积分为(7.58±4.80),三酰甘油为(2.16±1.3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2.88±1.0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1.35±0.33),总胆固醇为(4.68±1.25)。与单纯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三酰甘油、淤血症状及分以及FBI都比较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出值相差不大。根据1999 WHO/ISH高血压指南中的定义:除继发性高血压外,患者在没有服用高血压药物的前提下,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0mm Hg和(或)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40mm Hg为高血压病[2]。30例患者的平均收缩压为(162.25±7.47)mm Hg,PI平均收缩压为(106.22±10.58)mm Hg。通过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有糖尿病史和高血压家族史。心动过速是糖尿病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主要特点,患者的心率通常情况下都超过每分钟90次。而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症状并不明显,患者没有感受到明显的疼痛感。利用12导联心电图对30患有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检查,发现部分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电图ST段出现异常且不正常Q波,部分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率异常等症状。30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26例患者康复出院,4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

3 讨论

对30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病情要点进行观察、探讨,有利于今后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价值。高血压与Ⅱ型糖尿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高血压患者中,同时患有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月占高血压患者总数的1 0%,与正常人患糖尿病的可能性相比,高血压患者患Ⅱ型糖尿病的可能性要高2~3倍。相关文献显示,糖尿病与高血压两种疾病同时存在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最大威胁因素。这部分患者通常会存在心、脑、血管以及眼底多种并发症,高血压不仅会使糖尿病并发症发展加重,而且能够与糖尿病发生相互作用,导致恶性循环。脂质三联症是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经常会出现的中病症,这是由于患者体内的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小而密LDL比例增高导致的。此外,相关文献还指出糖尿病患者存在HRV异常,糖尿病患者病情越重,HRV异常程度也就越重,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HRV变化情况更加明显,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HRV参数中SDNN-index、rMSSD、SDANN、SDNN明显比单纯糖尿病患者低,各指标在夜间均降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各指标降低更加显著(PNN50、SDANN除外)[3]。患者血液中的血糖升高加速了纤溶系统的凝集,而高胰岛素血症利用抑制剂、胞浆激活剂对纤维蛋白溶解进行水平抑制,高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会对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最终导致动脉血栓的形成。因此,在治疗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过程中,应该先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控制,然后再进行心血管疾病治疗。

参考文献

[1]齐丽艳.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7(1):71-72.

[2]杨进刚.中国糖尿病流行步入10.0时代[J].中国社区医师,2009,23(3):106-107.

合并心血管疾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到我院进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治疗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40例。其中男48例, 女32例;年龄38~79岁。两组患者经医护人员对其年龄、体质、病情特征等情况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性治疗, 主要包括抗感染、利尿等对症治疗, 同时嘱咐患者多卧床休息。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治疗。在实际治疗过程中,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用药。在治疗第一周内, 用药约为6.5~12mg/次, 一天2次。治疗第二周开始, 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 适当增减药量, 药量约为12~25 mg/次, 一天2次。

1.3 效果判定

采取我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治疗效果分析:治愈:心悸、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 患者的肺部啰音及肺部功能、心功能经过临床诊断后恢复。显效:患者上述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好转:上述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好转。无效:上述的临床症状没有消失, 部分患者病情神志加重。总治疗有效率= (治愈+有效+好转) /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后

组间数据对比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

研究组的肺功能改善情况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

研究组的心功能改善情况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 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还会给患者的心肺功能造成极大的影响, 致使患者慢慢失去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一般劳动力[2,3]。晚期还会因为呼吸的渐渐衰竭而死亡。该疾病发生的因素主要有空气的污染、长期吸烟的习惯、遗传及衰老等。一般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抗感染、促进血管扩张等方式, 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促进排尿等。但经过实践探究后发现, 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是可以帮助患者改善部分临床症状, 但是治疗效果不大理想。美托洛尔属于一种常见的受体阻滞剂, 实践研究充分证明, 使用该药物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具有很高的选择性。该药可以对患者的心肌重构进行有效的控制, 改善患者的心室等[3,4]。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在给予了两种治疗方法后, 研究组的治愈为25例 (62.5%) , 治疗有效11例 (27.5%) , 治疗好转3例 (7.5%) , 治疗无效1例 (2.5%) 。在对照组中, 治愈20例 (50%) , 治疗有效12例 (30%) , 治疗好转3例 (7.5%) , 治疗无效5例 (12.5%) 。组间数据对比明显可以看出, 研究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从表2、3可以看出, 研究组不管是在心功能还是在肺功能的情况上都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 组间数据充分表明:在一般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在给予患者添加美托洛尔进行辅助治疗, 治疗效果更佳。

在进行治疗前, 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给予患者吸入氧气、平喘、防止感染等一般常规性治疗方法[2]。在此基础上, 根据每一位患者的不同特点[5,6]。制定出相对应的治疗方案, 合理使用美托洛尔。医护人员要随时观察患者身体各项指标恢复情况, 并要详细记录, 了解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 严格遵照医嘱, 按时吃药, 合理饮食, 多食一些有益于肺部的食物, 保证充足的睡眠质量, 愉悦的心情, 适当的进行肺部功训练, 争取早日康复。在身体康复期间, 禁止抽烟、喝酒及到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场合中去, 防止病情加重或复发。

患者入院时, 由于疾病导致的身心的痛苦, 易产生烦躁、害怕等情绪[7]。此时, 医护人员要以真诚的态度来面对他们, 与患者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 了解患者的内心所需。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要给予耐心的健康指导, 告知患者具体的注意事项, 防止日后因沟通不善带来各种医疗纠纷。患者出院后, 定时进行电话回访, 在电话中温馨提醒患者按时按量用药, 每一个疗程完毕后, 按时到医院进行各项肺部功能的检查。指导患者进行各种肺部功能训练,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 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 使用美托洛尔来进行治疗是行之有效的, 值得患者和家属的信赖。

参考文献

[1]刘一炫.美托洛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1 (31) :443-445.

[2]侯国清.美托洛尔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中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1, 9 (33) :339-441.

[3]魏智民, 崔华, 范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1, 11 (1) :456-458.

[4]李莉红.美托洛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 2012, 12 (12) :490-493.

[5]杨丹, 柳志红.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发病机制探讨[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1, 7 (5) :223-226.

[6]靳娜, 孙丽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5 (12) :551-553.

冬季易发心血管疾病 篇9

心血管疾病之所以会在寒冷气候环境下发生,是因为每个人对气象条件的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遭遇过冷或过热的刺激时,人体的热平衡调节机制就将被打乱,进而产生不适、疾病甚至死亡。这其中,冠心病、心衰、血栓性疾病病人对温度调节能力和温度敏感性较差,维持自身正常体温的能力降低,导致暴露于低温的危险增加。也就是说,天气寒冷,会促进人的血管收缩,血黏度变稠,冠脉血管阻力增加,很容易使血压升高、心肌缺血缺氧,由此增大心血管疾病恶化的几率。如果病人经常吸烟、饮酒,喜欢摄入高糖、高脂、高盐之类的食物,再加上缺少运动,则更易使血液循环减慢,加速冠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使心梗、心脏猝死事件增多。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全球气温的变暖和极端天气的频发,气候因素对生态环境及人类生存的影响愈发巨大。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现在许多地区死于猝死的心衰患者居高不下,就是因为在气候剧变时,血流动力学恶化和神经内分泌激活,诱导心肌缺血或突发的心律失常所导致的。专家推测,在寒冷应激导致心衰猝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心肌细胞发生能量代谢障碍及心肌细胞凋亡坏死,可能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冬季的寒冷季节里,大家要有意识地预防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那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更要多加注意以下五点:

1、保持心平气顺。愤怒、沮丧和紧张等不良情绪可使血压上下波动,心脏负担加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让心态平衡和安静,避免过于激动和悲伤。

2、做好防寒保暖。冬季寒冷,尽量使用温水洗脸洗头,热水泡脚,外出时要戴好手套、帽子、围脖、棉衣等御寒衣物。

3、适当锻炼身体。冬季适合散步、慢走、跳舞、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但晨炼不宜太早,应在太阳出来后出去活动。锻炼身体要注意天气变化,并量力而行。

4、保证科学膳食。以清淡富含纤维的食物为主,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要少食油腻,禁忌烟酒,要多饮水,降低血液黏稠度。

5、按时服用药物。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来说,在冬季来临时最好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对平时服用的药物种类及剂量进行优化,积极控制慢性病的复发。并随身携带急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合并心血管疾病 篇10

关键词:冠心病,牙周炎,超敏C反应蛋白

心血管疾病作为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 预防发病尤为重要, 它的病理基础是脂质代谢异常和血栓形成, 研究发现血清中的致炎因子C-反应蛋白 (CRP) 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1], 炎症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CRP是预测未来心血管危险最有力的炎症标记物。慢性牙周炎的炎症存在可使血清CRP水平升高, 中度、重度牙周炎病人发生冠心病的可能性高于牙周健康者[2], 牙周炎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相关, 牙周炎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4,5]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牙周干预治疗是否可影响血清CRP的水平, 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6年9月—2010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门诊复查的心血管疾病病人作为检查对象, 并在口腔科做牙周检查, 按照牙周炎诊断标准和牙周病变程度将所合并牙周炎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类, 将其中合并有中度牙周炎的7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 女28例, 年龄50岁~70岁。其中冠心病16例, 高血压伴高血脂33例, 高血脂11例, 动脉硬化伴高血脂10例。根据70例病人的个人意愿分为两组, 将自愿接受牙周基础治疗的病人50例 (男 30 例, 女 20例) 作为实验组, 不愿接受牙周基础治疗的病人20例 (男12例, 女8例) 作为对照组。

1.2 病例纳入标准

被我院心内科确诊为心血管疾病半年以上;半年内未用过抗生素;从未接受过牙周治疗;至少保留20颗牙;无糖尿病;无全身其他系统疾病;全身无其他部位感染;所有病例检查前均知情同意。

1.3 牙周炎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由两名高年资牙科医生进行牙周检查, 检查全口牙齿, 每颗牙做6个位点记录。记录龈沟出血指数 (SBI) 、探诊深度 (PD) 、临床附着水平 (AL) 、探诊出血 (BOP) , 以指数牙BOP阳性位点百分比表示。 根据牙周袋深度、AL程度和牙槽骨吸收程度, 将牙周炎症程度分为, 轻度: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 牙周袋≤4 mm, 附着丧失1 mm~2 mm, 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3;中度:牙周袋≤6 mm, 附着丧失3 mm~4 mm, X线片显示牙槽骨水平型或角型吸收超过根长的1/3, 但不超过根长的1/2, 牙齿可能有轻度松动, 多根牙的根分叉区可能有轻度病变, 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 或有脓;重度:牙周袋>6 mm, 附着丧失≥5 mm, 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1/2, 多根牙有根分叉病变, 牙多有松动炎症较明显[6]。

1.4 治疗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在被初次被诊断为牙周炎时, 均检测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 -CRP) 值。实验组病人予牙周基础治疗, 包括口腔卫生指导、龈上洁治 (一次完成) , 1周后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 (一次完成) , 同时口服甲硝唑0.2 g, 每日3次, 2%葡萄糖氯已啶漱口液含漱1周, 两周后复查牙周及hs-CRP。对照组病人只给予口腔卫生指导并口服甲硝唑0.2 g, 每日3次, 2%葡萄糖氯已啶漱口液含漱1周的治疗, 两周后复查牙周及hs-CRP。

1.5 hs-CRP检测

所有病例静脉抽取病人空腹血标本2 mL, 分离血清后, 利用BN Prospec特种蛋白免疫分析仪进行hs-CRP水平测定, 采用德国Dade Behyin Marburg Gmbh (德林公司) 生产的hs-CRP测定试剂盒 (散射比浊法) 。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或卡方检验。

2 结 果

2.1 实验组牙周干预治疗前后牙周状况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变化 (见表2)

两组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 ,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心血管疾病是心脏与血管疾病的总称, 是所有慢性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它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7]。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 目前有关疾病发生机制研究显示,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形成可能和炎症有关, 多种细胞因子如CRP、生长因子和作为促炎症介质的白三烯不仅参与疾病发生过程, 还影响着疾病的治疗、预后及复发[8]。

牙周炎是由多因素参与的细菌感染并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破坏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它的发生发展取决于宿主免疫反应产生的炎性因子和多种蛋白酶等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细胞因子和酶及其相互作用同时也可能增加了某些疾病的敏感性[7];牙周炎病人口腔内菌群失调, 可疑致病菌数量增多, 毒力增强, 其可能进入血液引起一过性菌血症甚至全身系统慢性感染, 此外通过改变外周血中的一些物质浓度, 从而对全身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9], 而这些炎症免疫反应所释放的炎症细胞因子进入宿主外周血又会对全身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而导致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发生。

上一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下一篇:令行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