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合理应用

2024-07-14

心血管疾病合理应用(共10篇)

心血管疾病合理应用 篇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除有效降压外, 还具有心肾保护作用, 可降低各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尤其适合于合并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2型糖尿病患者。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合理应用ACEI治疗肾内科疾病。

1 治疗高血压病

无论是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 均会加速肾脏病的恶化。ACEI能直接阻断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合成, 减少醛固酮和血管加压素的分泌, 因此, 对阻力及容量性高血压均有效。ACEI延缓激肽水解, 也有助高血压治疗。单用ACEI类药物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能降低舒张压20%, 约70%的患者可控制血压;加用利尿药后95%的患者有效, 对肾血管性高血压特别有效, 对心肾脑等器官有保护作用。因此, 国际上各个高血压防治标准指南中都推荐“ACEIA+利尿剂”组合。对肾性高血压患者, 在出现: (1) 无钠水潴留, (2) 使用利尿剂后血压反而增高, (3) 透析超滤脱水达体重后血压仍不能控制的情况下, 在使用其他降压药物无效时, 使用ACEI时可能有效。

应用ACEI治疗血压明显升高的肾病患者时, 首选的药物是卡托普利或依那普利。卡托普利首剂量12.5~25.0mg, 常用剂量为12.5~50.0mg, 2~3次/d, 最多勿超过300mg/d;依那普利首始剂量为2.5~5.0mg, 常用剂量为5~l0mg, 1~2次/d, 最大剂量为40mg/d。

卡托普利用于轻、中、重度高血压病、顽固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慢性肾衰所致高血压, 尤其对高肾素型高血压, 本品疗效最佳, 因其疗效显著, 适用范围广, 现为高血压病治疗中的首选药物。卡托普利能改善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胜过其他降压药。本品亦适用于治疗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在洋地黄类、利尿药或扩血管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加用或改用本品常可奏效。

2 保护肾功能, 延缓肾衰竭进程

当肾病导致的肾单位损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肾小球出现高灌注、高内压、高滤过等变化, 损害了健存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和系膜, 此时肾小球会出现硬化, 正常肾单位的数量会进一步得到降低,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肾功能会逐步降低甚至衰竭。应用ACEI除能降低患者的血压外, 还能保护肾脏功能的正常发挥, 其机制表现在: (1) 全身高血压得到降低后, 可使其传递到肾小球毛细血管床的压力也得以降低。 (2) ACEI作用于肾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使AngⅡ介导的出球小动脉张力减低, 同时也降低了肾小球系膜张力, 致使肾小球高跨膜压及高滤过得以降低。 (3) AngⅡ合成受阻, 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生成细胞外基质的能力降低。使用ACEI后, 可使慢性肾功不全者的血肌酐浓度的升高幅度显著降低, 可以使非透析治疗的时间延长。ACEI的这种肾功能保护作用, 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的相关临床研究中均己得到证实。其它降压药物, 虽也可有效地控制体动脉压, 但却不能有效地保护肾功能。对大多数不同原因引起的的轻、中度肾功能损害患者来说, ACEI均有一定的延缓损害的作用。临床观察疗效较好的是应用于早期和进行性糖尿病患者, 中度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者, 尤以高灌注、高滤过为病理生理基础的疾病治疗最好。但是, 临床应用时应注意, 对己有广泛肾小球硬化和晚期肾萎缩的患者, 仅起到一定程度的降压作用, 不能起到肾功能保护和降低尿蛋白作用。

绝大多数ACEI类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所以, 当肾功能障碍时, 应减少药物摄入量。在肌酐消除率为10~50mL/min时, 应至常规剂量的50%;在<10mL/min时, 应减至常规剂量的25%。由于苯那普利经肾及胆汁双通道排泄, 肾功能不全时胆汁排泄增强, 故最好选用此药。一般情况下, 当血清肌酐超过350~440μmol/L时, 维持机体代谢废物排泄的重要代偿机制是健存的肾小球的高跨膜压和高滤过过程, 应用ACEI后破坏了该代偿机制, 使肾功能恶化, 所以此时尽量不用ACEI。

3 减少尿蛋白排泄

对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的其他类型肾脏患者来说, ACEI可增加滤过率及肾血浆流量, 所以能减少尿蛋白的排泄。值得注意的是, 对原因不明的肾功能衰竭患者, 要谨慎使用ACEI, 因为若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应用该类药物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ACEI降低尿蛋白排泄的主要机制是该类药物使肾小球内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 减低静水压, 从而使尿蛋白排出量降低。当高血压得到系统的良好控制时, 降低了体循环传递到肾小球内的压力, 可以起到减少尿蛋白丢失的作用。ACEI选择性地使肾小球基底膜对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得到降低, 明显降低了尿蛋白的排泄量。此外, ACEI亦可进择性地使AngI转化为AngⅡ的过程受阻, 减少了系膜细胞对大分子物质的摄取能力, 这遏止了肾小球的硬化过程, 降低了尿蛋白含量。

研究表明, 应用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病, 在降低血压的同时, 会使蛋白尿得到降低。因此, 对糖尿病伴高血压的降压治疗, 应以本药为首选。在糖尿病早期, 即使没有合并高血压, 应用卡托普利亦可降低蛋白尿, 并使其病情发展得以延缓。对于血压正常的肾炎患者, 应用ACEI治疗3个月后, 蛋白尿的排出量可减少约30%。应用其治疗合并高血压的肾炎患者, 在发挥降低高血压作用的同时, 减少蛋白尿排出量可达40%左右。用ACEI治疗无重度低蛋白血症的肾病综合征患者, 即使血压正常, 亦可减少蛋白尿的含量。

临床资料表明, 用药前SFR越接近正常值, 尿蛋白降低的疗效就越明显。对于己严重硬化患者, 使用常规降压剂量的ACEI则不能发挥降低尿蛋白的作用。ACEI要发挥降低尿蛋白的作用, 取决于用药前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张力的高低。在低盐饮食时, ACEI能够很好地发挥降低尿蛋白和保护肾功能的作用。一般情况下, 血浆白蛋白含量>30g/L, 血浆肾素活性较高, CFR>50mL/min时, ACEI降低尿蛋白的疗效较好。ACEI降尿蛋白有效的患者, 一般可给予正常蛋白饮食。

4 高钾血症及其防治

易发生在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者, 在合用保钾利尿剂或口服补钾时更容易发生。因此, 在服用ACEI的患者, 同时口服补钾应非常慎重, 并减少补钾的剂量, 密切观察血钾的变化, 尤其在调整ACEI剂量时。一旦发生高钾血症, 要及时纠正并停用ACEI。

应用ACEI治疗肾病时, 在下列的情况下应慎用: (1) 合并双侧肾血管病变或孤立肾伴肾动脉狭窄的肾性高血压者; (2) 原因未明的肾功不全; (3) 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肾功不全者。对血浆肾素水平很高的患者, 常在首次服用ACEI时出现低血压, 此时应提前1~2d暂停或减少利尿剂的使用。

关键词:合理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肾内科

黄芪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篇2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2~18对;小叶片广椭圆形或椭圆形,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二体;子房有长柄。荚果膜质,半卵圆形,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其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主要成分为黄芪皂、黄芪多糖、C2氨基丁酸[2]、微量元素(硒、锰、铁、钙等),其化学成分中含有蔗糖、氨基酸、葡萄糖醛酸、苦味素、胆碱(Choline)、甜菜碱(Bataine)、叶酸、熊竹素( Kumatakehin)等。功能为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和托疮生肌。大量实验研究表明,黄芪对缺氧、缺血造成的心肌损伤及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对心肌的作用

抑制钙超载,改善心肌代谢:许多实验证明黄芪具有明显的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3],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黄芪皂苷,已分离并证明黄芪皂苷Ⅳ是正性肌力作用的有效成分。有研究显示,黄芪能抑制实验鼠心肌细胞的心肌细胞磷酸二脂酶(PDE)的活性,其作用强度呈剂量依赖关系[4];而黄芪对红细胞膜ATP 酶活性无抑制作用,因此推测其强心作用与洋地黄类强心药不同,可能是抑制PDE活性[5],使心肌细胞内cAMP 分解减少、浓度升高,从而使血浆中cAMP含量增高[6]。其作用机制为激活磷酸化酶,促进糖原分解,从而使红细胞葡萄糖耗氧率显著增高,提高心肌细胞内Ca2+的利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强。通过动物实验还可以观察到,生、炙黄芪水煎液可使鼠缺糖缺氧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明显减少,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减慢,搏动幅度增加[7]。静脉给药黄芪可使犬心率及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明显降低,且随剂量加大使持续时间延长。冠心病患者给予黄芪注射液后,可使红细胞膜钠泵活性明显提高,细胞内钠含量显著降低,有利于氨基酸和葡萄糖等进入细胞,促进蛋白质和核酸合成[8]

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线粒体: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证实,黄芪的有效成分黄芪总黄酮和黄芪皂苷均有良好的抗氧自由基作用。通过动物实验可见黄芪总黄酮可使冠脉流出液中的自由基明显减少[9]。而在结扎大鼠冠脉前降支造成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上,亦可观察到黄芪总黄酮能够使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明显增高且降低缺血心肌组织中丙二醇(MDA)的含量,从而进一步证实了黄芪具有清除氧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究其作用机理,可能为黄芪对氧自由基生成体系的直接抑制,且增强了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加强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从而发挥抗脂质氧化作用。线粒体是能量代谢和自由基产生的主要场所,因而保护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特别是线粒体结构,对于改善心肌缺血损伤尤为重要。利用大鼠缺血缺氧心肌损伤模型,对超微结构研究证明,黄芪水煎剂对心肌细胞内供应细胞能量的线粒体、原浆内肌原纤维,以及细胞核、糖原颗粒等结构和功能均有肯定的保护作用。

对血压的双向调节作用[10]

黄芪对血压具有正负双向调节作用。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黄芪具有扩张周围血管阻力,降低动脉压及右心前负荷,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其降压的主要成分为γ-氨酪酸(γ-氨基丁酸GABA),有人认为其含量可作为黄芪质量判断的一个指标,亦有人认为黄芪的血管效应不能全部以GABA代表。黄芪降压渠道可能是通过NO-SGC-cGMP介导的信号转换通道,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功能,从而调整血压同时对冠状动脉有直接扩张作用。此外,黄芪还能增加人体总蛋白和白蛋白量,降低尿蛋白,并通过强心增加心搏出量以达到升血压的作用。

对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经实验观察,黄芪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黄芪多糖通过抑制血小板钙调蛋白而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从而增加血小板内cAMP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应用黄芪注射液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凝固性,減少红细胞聚积和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具有显著抗血栓形成作用,亦能使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提高机体纤溶性,增加纤溶酶活性,而影响凝血过程,产生抗凝作用[11]。黄芪可促进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和成熟过程,其作用机理可能为促进细胞内cAMP 含量增加,促进骨髓细胞的分裂分化,生长旺盛。

经大量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已证实,黄芪能改善心肌代谢,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强心功能及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

参考文献

1 中药药理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1985:110

2 刘道芳,袁敏.黄芪研究进展.中医药信息,1998,(2):13

3 吴发宝,陈希元.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综述.中药材,2004,(27):232

4 雷正一,等.黄芪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志,1993,13(7):443

5 周吉燕,等.黄芪中不同提取成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功能影响.中国中药杂志, 2000,(25):300

6 刘晋华,陈静然.黄芪对心肌保护作用的药理学研究进展.中成药,2002,(24):624

7 冯津萍,赵炳让,等.黄芪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天津医药,2002,(8):454-456

8 卢志成,李玉光.黄芪注射液对心肌细胞缺氧缺糖/复氧复糖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1):10211

9 张全贵,张芸.黄芪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及其机制.人民军医,1999,42(6):3471

10 查益中.黄芪对血压的双相调节作用.中医杂志,2000,41(6):3291

心血管系统疾病不合理用药浅析 篇3

关键词:心血管,不合理用药,预防对策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已成为多数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人的主要死亡原因。随着临床药物种类和数量的迅猛增加, 加之各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不合理用药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1 不合理用药的种类

1.1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包括药物相互之间起抑制、降低或反向作用的联合用药。目前很多患者多用并用, 尤其是老年人, 每天同时服用4~5种药物的情况极为普遍, 随之而来的药物相互作用所致的不良反应也日趋严重, 这已成为医师开处方时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常见的不合理联合用药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 用药重复, 作用增强

如血脂康是天然调脂药物, 含有HMC-C0A还原酶抑制剂洛伐他汀, 与其他他汀类药物同服, 属重复给药, 易出现肌病、肝脏损害等不良反应。

1.1.2 联用不当, 疗效减弱[1]

如噻嗪类利尿药、普奈洛尔、地高辛、华法林及某些抗生素等, 为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可间隔4~6 h再服用其他药物。

1.2 不合理的用药剂量

如对病情评估不充分, 用药前未能客观评价与判定患者的高、中、低危险性, 从而缺乏分层选择性用药, 导致对低危者的治疗过度, 或者对高危者用药不足等。

有些患者对病情和所服药品缺乏了解, 用药依从性差, 造成随意增减药品、用量等。

1.3 不合理的用药时间

1.3.1 不合理的服药时间及时间间隔

有些患者简单认为, 凡是口服药均应在饭后服用, 以减少对胃的刺激[2]。但有些药物因为食物可影响其生物利用度, 须在饭前服用。一日服用3次的药物正确的给药时间应是间隔8 h, 而不是简单的早、中、晚各1次给药。

1.3.2 不合理的服药疗程

药物疗程的长短取决于病情和治疗目标[3]。急性重症患者疗程较短, 慢性患者的疗程较长。譬如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药物、心律失常的转复药物等一般以单剂量为主, 必要时加量;而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性药物, 如“他汀”调脂药、降压药钙拮抗剂、ACEI及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等需要长期甚至终身药物治疗, 不能随意停药。

2 减少用药误区, 加强合理用药的对策

2.1 积极做好用药知识的宣传

加强用药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树立正确的用药观[4]。让患者增加用药依从性, 严格遵守医嘱, 不随意增减药量和改变时间, 不自行滥用药物。

2.2 明确诊断疾病对症下药

诊断明确是治疗疾病的基础, 作为医生应首先了解病史和进行详细的检查, 并借助必要的实验室资料, 结合临床症状、体征, 对病情有一个明确的诊断。

2.3 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应根据病情和拟用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知识, 全面考虑可能影响该药作用的一切因素, 扬长避短, 合理地确定服药时间、剂量及途径。

3 讨论

作为临床医生, 必须坚持以患者为中心, 加强合理用药研究, 科学评估, 明确诊断, 在对疾病和药物全面评估、知己知彼的基础之上, 将循证医学的普遍真理与患者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选用最佳的药物及最适合的剂量[5]。特别要掌握好老年人、小儿、孕妇及特殊患者的用药特点, 使药物发挥最好疗效, 把不良反应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 临床药师也应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临床用药过程, 杜绝和减少药源性疾病, 尽量避免用药误区, 提高医疗质量, 使患者以最低的医疗费用获得最佳药疗效果,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提高药物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志刚.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案例分析500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王成章, 蔡长春.心血管系统合理用药/临床合理用药丛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9.

[3]吴晖, 张峻.抗高血压药物的服药时间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研究.中国药房, 2008, 19 (20) :1583-1585.

[4]谢惠民, 胡大一.新编心血管临床合理用药.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

中药制剂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篇4

关键词 中药制剂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是发生在脑部血管,因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分急性和慢性两种。通常我们所讲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指急性脑血管病。由于发病急,来势凶,变化快,又有“脑血管意外”、“卒中”和“中风”之称,“卒中”也为突然中风之意,这些名词都是指急性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病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因脑动脉本身的病变如脑动脉硬化,致使局部脑动脉管腔变窄或完全阻塞,或形成血栓,造成该部脑血流供应中断,病理上出现脑组织的软化坏死。平时所说的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都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另一类是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长期血压升高,脑部硬化的小动脉形成了粟粒大小的瘤样扩张(称为微动脉瘤),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可以引起微动脉瘤破裂,于是发生脑出血。脑出血又称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都属于这一类。由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中医药在整体治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肢体功能的康复治疗等方面显示了良好的疗效,仅就该类疾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中草药、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在种类、功能主治上的不同特点做一探讨。

①以活血化瘀为主要功能的药物:用药如丹参、赤芍、红花、桃仁、三七、川芎、地龙、水蛭等,在成药制剂有银杏叶片、复方血栓通胶囊、丹参滴丸、活血通脉片、丹参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②以益气化瘀为主要功能的药物:多以黄芪为主配伍活血化瘀药,用于有气虚血瘀证的脑血管疾病,如步长脑心通胶囊、利脑心胶囊、龙生蛭胶囊等。③以行气化瘀为主要功能的药物:多以行气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如柴胡、枳壳、川芎等,用于有气滞血瘀见证的脑血管疾病,如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④以养阴清热化瘀为主要功能的药物:用药如玄参、牛膝等,制剂如脉络宁注射液等。⑤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开窍醒神为主要功能的药物:以活血化瘀药配用天南星、牛黄等,用于风痰(或痰湿)瘀血阻络之中风、中风后遗症,制剂如华佗再造丸,消栓通络胶囊、血栓心脉宁等。⑥以活血化瘀、平肝熄风为主要功能的药物:以活血化瘀药物配伍天麻、牛黄、羚羊角等,制剂如脑血栓片、清眩治瘫丸等。⑦以清热解毒、开窍醒神、豁痰熄风为主要功能的药物:用于中风中神昏抽搐,身热便秘等风火痰热内闭清窍(阳闭)等证,制剂如安脑丸、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等。⑧以辛温开窍醒神为主要功能的药物:可用于中风中脏腑的痰湿上蒙清窍(阴闭)证,制剂有苏合香丸等。⑨以益气回阳、救阴固脱为主要功能的药物:用于中风中脏腑的脱证,制剂如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另外根据脑血管病病情的不同,还要酌用下列药物:如脑血管病血压、血脂偏高者,可选用既有活血化瘀作用又有平肝熄风作用的制剂,如刺五加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等。如脑血管病人失眠烦躁较著者,可选用养血清脑颗粒、强力定眩片、清脑复神液等。如中风、中风后遗症,气血阴阳俱虚者可选用人参再造丸等药。如脑血管病人头痛较著者,可选用天舒胶囊、镇脑宁胶囊、太极通天液等。如中风后遗症,属中风经络、肝肾不足者可选用天麻丸等。

心血管疾病合理应用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均经临床确诊为心血管系统疾病, 其中男36例, 女24例, 年龄61~87岁, 平均年龄 (67.78±6.56) 岁, 排除意识障碍、精神障碍及拒签知情同意书等患者。

1.2方法分析6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用药状况, 包括临床诊断、疾病严重程度及心血管药物名称、疗程、用法、联合用药等状况。采用治疗心血管DUI对本院心内科医护人员是否合理用药状况进行综合判断。

1.3观察指标应用DUI判断本院心内科医护人员科学用药水平, 当DUI≤1时, 表示用药合理;反之, 则用药不合理。

结果

2.1疾病种数分析在60例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中, 心功能不全21例 (35.00%) , 心绞痛6例 (10.00%) , 高血压18例 (30.00%) , 心律失常10例 (16.67%) , 急性心肌梗死5例 (8.33%) 。

2.2用药天数、种数分析在用药天数上, 60例患者中22例连续服药<10 d, 发生率为36.67%;27例连续服药10~20 d, 发生率为45.00%;11例连续服药>20 d, 发生率为18.33%。在用药种数上, 5例 (8.33%) 单用药物, 37例 (61.67%) 2~5种, 18例 (30.00%) 联用药品≥6种。

2.3本院心内科所用药种类、频率、DUI值分析从整体角度上来讲, 本院心血管疾病临床用药具有较高的合理性。部分药品的DUI值在1以上, 多由于患者用药时出现其他并发症, 或诱发相关病症所致。见表1。

3讨论

心血管疾病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症, 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 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在现阶段,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科学用药问题已成为了当前老年人健康问题的重要课题, 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上, 一般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药物包括6种: (1) 抗高血压药; (2) 抗心律失常药物; (3) 强心苷药物; (4) 降血脂药物; (5) 抗血栓药物; (6) 抗心绞痛药物[3]。通常状况下, 在进行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时, 往往应用联合用药方式治疗, 可增强防治效果, 且通常经减小药品剂量来控制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本院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水平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充分表明要强化临床疾病评估, 基于疾病确诊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用药时间、用药剂量, 并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助于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提高用药合理水平。具体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 科学评估老年心血管疾病病情。用药前, 要评估患者病情危险系数, 明确患者病情, 构建合理用药方案; (2) 坚持用药原则。a.要坚持合理用药原则, 开始用药时剂量要低, 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b.当某种药物疗效相对较差, 或耐药性较强时, 禁止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 而应立刻替换药物, 促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c.于药品使用前, 择取24 h降压效果显著的药物, 确保药品长效性; (3) 予以患者安全用药指导。a.要对药品进行核对, 了解患者相关资料, 包括治疗目标, 提高高危患者药物识别水平, 并观察患者有无药物禁忌等状况。b.对患者自行用药能力及视力、听力、记忆力、精神状况等情况进行判断, 防止出现误服等现象[4]。

此外, 据医学研究提示, 心血管系统具有昼夜节律, 一般下午时段血压易升高, 夜晚下降, 凌晨血压显现小高峰[5]。尤其是针对冠心病或者高血压患者而言, 发作时间多为清晨。由此可见, 针对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 必须要掌握用药昼夜节律, 可显著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 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用药, 必须要以患者体质量、年龄、心血管系统功能与病理变化为依据, 基于结合患者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前提下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 可提高临床用药科学水平, 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陈瑜.观察老年心血管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防治特点.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3) :256-257.

[2]梁明.再议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中国卫生产业, 2013 (5) :12-14.

[3]钟玉萍.基层医院护理干预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11) :144-145.

[4]朴红莲.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合理用药情况调查.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 2013, 11 (11) :293-294.

心血管疾病合理应用 篇6

心血管疾病, 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 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心脏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肌梗死、血栓等, 发病阶段大多数是在中老年。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在逐年升高, 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的特点, 对健康的危害极为严重。如何通过合理使用心血管治疗药物减轻这种现状, 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2]。

2 心血管治疗药物的分类及应用

临床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主要有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几类药物, 此处介绍前四类。

2.1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可以选择性地与β肾上腺素受体进行结合, 拮抗儿茶酚胺和神经递质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的一类药物。肾上腺素受体主要分布于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它的受体分为3种类型:β1受体、β2受体和β3受体, 激动受体可引起心率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血管舒张、支气管扩张、脂肪分解和内脏平滑肌松弛等。

β受体阻滞剂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肥厚性心肌病、左房室瓣脱垂等。其与硝普钠可以联合应用于治疗主动脉夹层。临床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及艾可洛尔等。

2.2 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又名钙拮抗剂, 主要是通过阻断心肌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 抑制细胞外部钙离子的内流, 使细胞内的钙离子水平降低进而引起心血管等组织器官功能改变的药物。其临床应用为: (1) 心绞痛, 代表药物是维拉帕米, 地尔硫卓。 (2) 抗高血压, 代表药物是硝苯地平, 尼群地平。 (3) 心律失常, 主要使用非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如维拉帕米) , 其中静脉注射维拉帕米是目前治疗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的首选方法。

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催化血管紧张素Ⅰ生成血管紧张素Ⅱ, 后者是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和肾上腺皮质类醛固酮释放的激活剂。ACEI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物合成从而控制高血压。临床上ACEI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肾小球疾病等。代表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2.4 利尿剂:

利尿剂主要是通过促进体内的电解质 (钠离子为主) 和水分的排泄, 使尿量增多, 血压下降。该药降压作用比较温和, 作用时间持久。一般适用于轻度、中度的高血压患者。

利尿剂按照作用部位和强度可分为3类。 (1) 高效能利尿剂, 作用于肾脏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和皮质部, 如呋塞米、布美他尼等; (2) 中效能利尿剂, 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 如噻嗪类、氯噻酮; (3) 低效能利尿剂, 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及近曲小管, 如螺内酯、氨苯蝶啶等。

临床上, 利尿剂的降压作用是可以肯定的, 在联合用药时, 对于其他降压单药治疗无效时, 可加用利尿剂, 疗效显著提高。利尿剂对老年人、肥胖的高血压患者效果尤为明显。另外, 利尿剂是有液体潴留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尿剂也是心衰治疗不可缺少的药物。利尿剂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 如电解质紊乱 (低氯、低钠、低钙、低镁) 、血压下降、血尿酸升高、糖耐量降低、代谢紊乱、氮质血症等。这些不良反应在治疗疾病, 选用药物时都需要考虑在内, 进一步做到合理用药。

3 心血管治疗药物的合理使用

3.1 药物的用法、用量以及用药时间:

根据药物的剂型, 血浆半衰期长短以及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 确定适宜的用法及用量。根据疾病的发病机制, 确定合适的用药时间。如急性心肌缺血、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病的发作时间为清晨和上午, 对于此类患者, 择时服药尤为重要。又如心律平, 由于其治疗范围较窄, 正确的服药时间应该是1次/8 h, 而不是早中晚各1次。

3.2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后, 有可能会产生协同、相加、拮抗等作用。对于心血管疾病, 临床上经常遇到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等, 需同时服用数种药物。此时必须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如克拉霉素与他汀类药物不宜合用, 同时使用用后横纹肌溶解的发生率升高;异搏停与心得安类β阻滞剂合用时常导致血压下降、严重的房室传导障碍等, 因此二者绝不能同时使用。

4 结论

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升高, 新的药物也在不断涌现。通常情况下, 心血管疾病用药比较复杂, 医疗和护理人员不仅要及时加强药物治疗相关知识的学习, 还要能熟悉的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 医务工作者还需熟练的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 并掌握好药物剂量的使用, 对患者的病情做好观察, 对症下药, 才能改善病情, 同时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医师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避免其停药或减少药量, 保证患者的安全。

总之, 对于心血管疾病对中老年人的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我们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并注意用药安全, 从而更好的提高治愈率, 减少病死率。

参考文献

[1]侯忠玲, 刘代娥.常见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29) :137.

心血管疾病合理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98例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均被确诊为心脑血管类疾病,其中男65例,女33例,年龄58~75岁,平均年龄(62.5±6.4)年,其中有8例患者有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后遗症。

1.2 方法

1.2.1 高血压治疗中合理用药方法

高血压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类疾病,目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越来越多,而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其适合应用于因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造成的蛋白尿、2型糖尿病肾病、咳嗽、左室肥厚等疾病,广泛应用于临床中,相似于ACEI类药物,然而不可在妊娠、双侧肾动脉的狭窄、高血钾等疾病中应用[1]。(2)ACEI类药物。主要适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蛋白尿等,临床上应用也较为广泛。(3)钙通道阻滞剂。二氢吡啶类药物主要用于妊娠期高血压、收缩期高血压、老年高血压及周围血管病的治疗中,较多地应用在治疗高血压中,不存在绝对的禁忌证,因此应用也较为广泛。(4)β受体阻滞剂。此类药物主要在快速心律失常、妊娠性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治疗中应用,由于此类药物会减缓心率,因此,禁止其应用于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中[2]。同时,该类药物会造成支气管收缩,因此,在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禁止使用。(5)利尿剂。该药物主要用于老年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单纯收缩期,但是不得在痛风治疗中应用。

1.2.2 血脂异常合理用药方法

在临床上治疗血脂异常有以下几种药物:(1)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以依折麦布为例,其主要应用于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中;(2)树脂与胆汁酸结合的树脂类药物,其主要药物为考来替泊、考来烯胺,主要应用与LDL-C提升中,由于其与其他药物结合会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其应用前2 h及应用后4 h可服用其他药物[3]。(3)烟酸及阿昔莫司等烟酸类的应用;(4)贝特类药物,主要包括苯扎贝特、吉非罗齐、非诺贝特等,此类药物具有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甘油三酯(TG)、TC及LDL-C的效果;(5)他汀类药物,主要包括普伐他汀、辛伐他汀等,此类药物可降低LDL-C,有胆固醇合成在中午时最低,午夜时最高,因此此类药物适合在夜间服用,其中阿托伐他汀钙除外,其在每天任何时间均可服用。(6)辅助性药物的应用,比如不饱和脂肪酸,普罗布考抗氧化剂,要严格遵医嘱,治疗同时注意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叮嘱其调脂药物要坚持服用,1个月治疗后要对患者进行复查,主要包括血脂血浆水平、肝功能及肌磷酸基酶等,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用药[4]。

1.2.3 冠心病治疗中合理用药方法

在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主要为:中成药、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硝酸盐类药物。冠心病用药治疗的原则是使用预防性药物,在特殊活动30 min前给予药物对心绞痛进行预防,比如排便后、讲演、看球赛等。给药要遵循心绞痛发作规律,比如心绞痛发生在夜间,服用药物要集中在夜间,将服药的间隔时间增加,服用1片药物后入睡。以心绞痛频率及发作程度进行合理用药。另外,心痛定及心得安均可降低心肌收缩力,因此,不能一起应用。

2 结果

98例患者均安全出院,其出院率为100%,其中1例发生了复发,复发率为1.02%,经有效的处理后也成功出院。

3 小结

在近些年来,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在临床上对其治疗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此类疾病的发病人群一般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而如今疾病的发病人群却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尤其是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心脑血管类疾病主要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坚持运动造成醇类脂类代谢缓慢,使其在体内堆积,掺杂在血液中,将毛细血管形成堵塞,长此以往形成了血栓,使其血压增加,发生高血压等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及生命。

综上所述,对心脑血管类疾病进行安全合理用药,具有较高的效果,在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心脑血管类疾病合理用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用药情况。结果 98例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中1例出现复发给予有效的处理措施后,98例患者均安全出院。结论 合理用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效果明显,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用药,效果

参考文献

[1]高伟超.心脑血管类疾病临床合理用药的分析.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2):1043-1044.

[2]蒋龄周,刘跃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合理用药实例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9):844-846.

[3]韩峰,余晨晔,杜晓明,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降血脂药物干预治疗的调查.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5(10):657-659.

合理应用老年人心血管药物 篇8

1 老年人心血管药物的使用

心血管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心血管药物成为老年人的常用药, 因此老年人合理应用心血管药物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由于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 因此同时服用多种药物, 使药物的相互作用变得复杂, 增加了药物的副作用和副反应。了解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和心血管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 对于合理用药是很有必要的。

2 老年人药理学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依赖于药物的化学成分, 摄入途径、吸收、肝脏的首关代谢和排泄。老年人胃内PH值下降, 黏膜细胞减少, 内脏血流减少, 降低了吸收表面积, 延长了排空时间, 导致药物吸收缓慢。由衰老引起的体内脂肪的增加, 水分的降低, 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药物清除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肾功能下降与年龄相关, 40岁后肾功能每年下降1%。肾血流下降和体积减少, 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肌酐清除率下降, 肾小管排泌和重吸收也下降。由于老年人肌肉体积的减少, 血浆肌酐清除率不能正确估计肾功能, 应通过24 h肌酐清除率评价肾功能指导用药。

2.1 胺碘酮

胺碘酮是一种含碘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对心脏多种离子通道具有抑制作用, 能延长动作电位, 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冠脉流量, 减少心肌耗氧量。用于治疗心房心室心律失常, 对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都有效。胺碘酮为高脂溶性, 胃肠道吸收少, 主要在肝脏代谢, 能在脂肪组织聚积, 故清除缓慢。老年人由于肝脏代谢能力下降, 脂肪组织增加, 故药物分布容积较大, 需要小剂量使用。推荐使用控制剂量 (100~200 mg/d) 。

2.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 抑制药是一类治疗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心肌梗死、糖尿病的有效药物, 具有不良反应少的特点。ACE抑制药的不良反应轻微主要有:首剂低血压, 咳嗽, 低血糖, 肾功能损伤等。ACE抑制药除福辛普利通过肝肾双通道排泄外, 其他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所以在肾功能减退时应调整剂量。对伴高肾素状态 (如心衰、低血钠) 的患者, 开始用药时应该以较小的剂量, 然后渐渐增加剂量, 因为高肾素状态对药物具有高反应性, 这种情况下易导致血压过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下降, 易伴多种疾病如心衰, 肾动脉狭窄等, 使用ACE抑制药时易发生肾衰, 应密切监测肾功能。

2.3 钙拮抗药

钙拮抗药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脑血管疾病等。钙拮抗药相对比较安全, 其一般不良反应有:头痛、颜面潮红、眩晕、恶心等。严重不良反应有:低血压、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心功能抑制等。老年人肝脏血流量低, 导致钙拮抗药肝脏清除率下降, 服用相同剂量的药物, 老年人的药物血浆浓度比青年人高。近来研究显示, 钙拮抗药对老年人的血压水平和心率影响较大, 应使用较低剂量的钙拮抗药。

2.4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高血压等。在正规心衰治疗方案中加入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老年人肝功能减退, 药物半衰期延长。随着年龄增长, 机体对β受体阻滞剂的反应降低, 主要表现在对心率和心肌收缩性的作用降低, 舒张血管作用减小。亲脂性的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能透过血脑屏障从而影响睡眠, 从而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由于老年人脂肪含量高, 这些药物在老年人体内作用时间长, 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应小心谨慎。

2.5 利尿剂

利尿剂广泛应用于老年人高血压和充血性心衰。通过其利尿和利钠的作用减少循环血容量, 并减少血管壁中钠离子的含量而降低血管张力。常见的不良反应:电解质紊乱, 体位性低血压或血压下降, 血尿酸升高, 痛风, 糖耐量降低, 脂质代谢紊乱, 氮质血症等。在现代高血压治疗中, 推荐采用小剂量噻嗪类, 主要是氢氯噻嗪6.25~25 mg/d。在心衰治疗中, 利尿剂能有效缓解症状, 随着尿量的增加, 应注意补充电解质。

3 结论

心血管疾病合理应用 篇9

关键词 椎动脉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彩色多普勒超声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并且以中、老年多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指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腦血管病,表现的体征是一过性的,一般通过主诉来诊断,缺乏客观依据。我们通过对70例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颅外段椎动脉声像图的改变和血流动力参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70例患者均为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病人,男42例,女28例,年龄45~85岁,平均59.6岁;均表现突发头晕、眩晕发病、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经CT检查(脑梗死22例),26例经X线片显示:颈椎、骨质增生;60例患者经MRI检查,49例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正常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8岁,临床检查无心脑血管和颈椎病变。

检查方法:仪器为美国GE-vivid7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12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前部,头略后仰,探头先置于颈中部,显示颈总动脉纵切面,然后将探头向外侧扫查,寻找第六颈椎横突,从而显示第1段椎动脉和椎静脉,向上追查至颅底横突孔,向下可显示椎动脉起始部。观察节段横突间椎动脉的走行动脉内膜及其有无异常回声,测量椎动脉椎骨段内经、内膜厚度,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椎动脉内血流方向和血流束有无变细或闭塞,频谱多普勒取样容积置于椎动脉椎骨段血管中间,取样容积1.5mm,声束和血流夹角<60°取得高清晰频谱后,测量出收缩期最大流速、每分血流量和阻力指数。

结 果

70例患者椎动脉异常108条,12条血管没有探及,102条椎动脉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如下:椎动脉供血不足组与正常组的椎动脉形态学及血流各参数测值见表1,病变组与正常组血流量比较见表2。

病变结果分析:椎动脉内径小于正常,血管壁增厚,内膜增厚不光滑,椎动脉血流变细,形态不规则,血管走行扭曲,部分患者可见粥样硬化斑块。血流参数异常,收缩期最大流速减低,血流量减少,加速时间延长,波峰圆钝。

讨 论

正常成人脑重1500g,占体重的2%~3%,流经脑组织的血液750~1000ml/分,占每分心搏出量的20%,表明脑血液供应非常丰富,代谢极为旺盛。脑组织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30%。能量供应主要依赖于糖的有氧代谢,几乎无能量储备。因此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十分敏感,无论氧分压明显下降或血流量明显减少都会导致脑功能的严重损害。

两侧椎动脉(VA)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上升穿过第1~6颈椎横突,沿延髓经枕骨大孔入颅,于脑桥下缘汇合成1条基底动脉(BA),至脑桥上缘分左右大脑后动脉,VA、BA及其分支构成椎-基底动脉系供应脑干及小脑和大脑半球后2/5。如果不出现高血压、脑血管病及颅内压增高的情况,脑血流量多无明显的改变。

本观察组70例患者中49例颈动脉有粥样硬化,可探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椎动脉管壁不光滑、增厚,内径减小,部分患者椎动脉内可探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降低,阻力指数增大,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血流量55.74±19.39ml/分,正常组的血流量是108.30±12.50ml/分。观察组每分钟血流量显著低于正常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由于本组患者颅外段椎动脉的血流量减少,使得大脑后部、小脑及脑干的供血不足,临床上便出现一系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椎动脉血流量减低的另一病因,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中老年人颈椎退变、骨质增生、纤维组织增厚和局部炎症水肿,使椎间隙或椎管狭窄,颈部的过伸动作和旋转也致椎动脉狭窄,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本组70例患者中,有26例经X线片显示颈椎骨质增生,较多颈椎病患者常并发动脉粥样硬化,两者协同作用,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更加严重。

颅外段的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了解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的重要方法。CDU能清楚显示颅外段的椎动脉,并可直观准确测量相关数据,了解椎动脉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闭塞以及相应供血区的血流量,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治安,等,编.血管疾病超声诊断图谱.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

2 贾冬林、祝小东、王瑛.脑梗塞患者椎动脉供血不足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8(7).

心血管疾病合理应用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5月收治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性52例, 女性44例, 年龄59岁~78岁, 平均年龄69.2岁。依据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4], 持续典型的胸痛30 min以上, 典型心电图动态变化, 心肌酶 ( CK、CK-MB) 动态变化, 具有以上任何两项即可确诊为AMI,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AMI。选取在我院体检的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男性48例, 女性32例, 年龄56岁~74岁, 平均67.1岁。以上研究对象均排除近期或远期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 心、肝、肾功能异常, 排除家族中有肿瘤、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对照组为体检健康者, 体检时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后立即分离血清, 同时测定cTnI、Myo以及CK-MB三项指标, 要求标本无溶血。观察组 (AMI组) 于发病后4 h取血, 以后每4 h取血1次, 24 h后每天取血1次, 直至7 d。取血后立即分离血清, 同时测定cTnI、Myo以及CK-MB三项指标。

采用Oly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TnI、Myo以及CK-MB三项指标, 所有试剂均为配套试剂。cTnI、Myo以及CK-MB三项指标的参考区间为:cTnI<0.028 μg/L;Myo<146.9 μg/L;CK-MB<6.6 μg/L。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输入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检验标准ɑ=0.05。

2 结 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cTnI、Myo以及CK-MB水平比较

观察组的cTnI、Myo以及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1。

2.2 AMI患者中cTnI、Myo、CK-MB敏感性比较

cTnI、Myo、CK-MB对AMI的敏感性分别为98.7%、90.0%、80.0%。特异性分别为96.9%、85.4%、94.8%。详见表2。

3 讨 论

AMI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目前其主要诊断依据为临床胸痛表现、典型的心电图改变、心肌酶学改变等。然而, 这些诊断依据缺乏敏感性与特异性, 不能及时预测AMI。心肌标志物 (Myo、cTnI、CK-MB) 对AMI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唐浩熙等[2]研究表明, cTnI、Myo对急性心肌梗死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吴晓榕等[5]研究表明, cTnI对AMI不仅敏感性高, 而且阳性出现早, 持续时间长, 并且cTnI比CK-MB更有价值。魏秀鸿等[6]报道, cTnI的准确性和特异性高于CK、CK-MB、MB, 且在血中出现早, 持续时间长, 对AMI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张丽等[7]将cTnI、CK-MB、MB联合检测用于AMI的诊断,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探讨了cTnI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表明, AMI患者中的cTnI、Myo、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 。另外, 研究还发现, cTnI、Myo、CK-MB对AMI的敏感性分别为98.7%、90.0%、80.0%;特异性分别为96.9%、85.4%、94.8%。AMI发生时血清中cTnI、Myo、CK-MB水平均迅速升高, 其中cTnI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cTnI是心脏特有的抗原, 而CK-MB 并非心脏特有的酶。本研究得出结论, cTnI、CK-MB、Myo对AMI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中cTnI的价值优于CK-MB、Myo, 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将这三个指标联合检测既能保证很高的敏感性又有较好的特异性, 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联合检测, 发挥更有效的诊断意义。

参考文献

[1]项贵明, 刘琳琳, 杜春兰, 等.快速检测心肌标志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 (17) :2006-1933.

[2]唐浩熙, 李介华, 张小勇, 等.肌钙蛋白I和肌红蛋白定量检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5) :13-15.

[3]刘果霞.血清酶类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6, 22 (1) :37-38.

[4]叶任高.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90.

[5]吴晓榕, 陈如花.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测定在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21) :2681-2682.

[6]魏秀鸿, 金美花.心肌肌钙蛋白I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 2009, 30 (23) :2996-2997.

上一篇:软件保护的分析与思考下一篇: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