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心血管疾病

2024-06-03

女性心血管疾病(精选10篇)

女性心血管疾病 篇1

心血管疾病 (CVD) 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 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心肌梗死、高血糖征等。但近20来, 在男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开始降低的同时, 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开始上升, 尤其绝经期妇女冠心病的死亡率高于男性, 因此女性CVD危险因素的预防对于女性CVD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1 女性CVD主要危险因素

世界心脏联盟 (WHF) 根据Framing-ham女性10年冠心病 (CHD) 发病危险因素评分作为评测标准, 按患CVD的危险性高低, 将女性人群分为4组: (1) 高危组, 包括已被诊断为冠心病、脑血管病、外周动脉疾病糖尿病等; (2) 中危组, 潜在CVD (如冠状动脉硬化) 、代谢综合征、存在3种以上诱发因素、存在一种严重的诱发因素、早年 (女性<65岁) 发病的动脉粥样硬化; (3) 低危组, 存在一种诱发因素; (4) 极低危组, 进行有利于心脏健康的生活方式、各种危险因素减至理想水平。关于女性CVD主要危险因素说明如下。

1.1 年龄

女性患CVD与其不同年龄段的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关, >60岁女性CVD患病率明显升高, 主要是自身雌激素分泌减少所致, 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 雌激素有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平滑肌的作用, 同时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 (LDL) 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HDL) , 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保护作用[1]。

1.2 血脂异常

关于高胆固醇 (TC) 血症和低HDL血症是女性CVD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成为共识。

1.3 糖尿病

糖尿病是独立引发女性CVD的危险因素, 可不受高血脂症、高血压、肥胖等因素影响。

1.4 高血压

高血压是50岁以上女性CV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及治疗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 (JNC7) 将正常血压定位SBP≤120mm Hg+DBP<80Hg, 血压与女性CVD的独立危险因素, 血压越高, 患者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衰患病率越高, 40~70岁人群血压由115/75mm Hg升到185/115mm Hg的过程中, SBP每增加20mm Hg或DBP每增加10mm Hg, CVD危险增加一倍。

1.6 吸烟

在女性CVD所有可逆危险因素中, 吸烟是最具危险性的。轻度吸烟使女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提高1.8%, 重度吸烟则可达4.5%, 吸烟能使动脉硬化, 促进血栓形成, 降低HDL水平, 增加血红蛋白等, 戒烟能减少甚至消除因吸烟所致的CVD危险。

另外, 目前已经证实的女性CVD危险因素还有肥胖和运动量减少。能反映肥胖程度的体重指数, 对女性而言如在中青年时即升高, 则可能是CVD的危险因子, 不爱运动的生活习惯是被确认的CVD危险因素。

2 女性CVD的防治

2.1 预防糖尿病、高血压和代谢综合征

以上病症诱发和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糖尿病同时患冠心病患者, 尤其是女性患者病变严重, 多为多支血管病变, 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死亡率高, 预后不良。各种流行病学试验和临床资料已充分证明严格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性, 理想血压应在120/80mm Hg以下, 对于140/90mm Hg以上高血压患者和血压虽低于140/90mm Hg但仍高于120/80mm Hg的糖尿病患者, 应采取积极的药物治疗, 而代谢综合症引发的脂类代谢紊乱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2 绝经女性雌激素替代治疗 (ERT) 的有效性

曾主张用绝经期女性ERT预防CVD, 但后被临床实验证实ERT无效且可能有害于女性健康。

2.3 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 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 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 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ALLHAT依据临床治疗资料, 建议在动脉硬化患者的防治中应用氯吡格雷以预防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急性缺血事件的发生, 但这一观点并未得到完全认同。

2.4 他汀类调血脂药物

2003年公布的ASCOT-LIA实验结果是关于“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在CVD一级预防中的重要成果, 它证实在充分降压的同时应用他汀类降血脂药物, 可降低CVD的发生, 效用与降胆固醇幅度成正比。

2.5 健康的生活方式

据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 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戒烟、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的健康饮食及控制体重能够证明是预防女性CVD有效措施。益于心脏健康的食品有不含脂肪的蔬菜、水果等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 叶酸的摄入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女性CVD的预防。运动可使血浆阿片肽 (EOP) 较多释放, 有助于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 使内皮的一氧化碳 (CO) 释放增加, 之后产生血管舒张效应, 同时运动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

3 结语

根据近年世界心脏联盟 (WHF) 报道, CVD死亡已占女性死亡总人数的1/3。我国的统计资料显示, 1992年以来, 我国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率增幅明显高于男性, 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活方式的变迁, 逐年升高, 同时我国女性人口基数大 (男女人口所占比例分别为48%和52%) , 所以加强对女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健康教育式的预防, 是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 且对女性冠心病治疗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有待加强。

摘要:女性CVD危险因素的预防对于女性CVD的防治有着重要作用, 女性CVD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等, 针对性的女性CVD防治应着重预防糖尿病、高血压和代谢综合征, 倡导利于心脏健康的生活方式, 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调血脂药物对于女性CVD防治均有相应作用, 而绝经期女性ERT无效且可能有害于女性健康, 对于我国, 今后加强对女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健康教育性的女性CVD预防, 是一项重要的医疗卫生工作和任务。

关键词:女性CVD,CVD危险因素,女性CVD预防

参考文献

[1]梁万宁.绝经后妇女冠心病患者性激素变化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杂志, 1998, 26:181.

[2]胡大一.ALLHAT试验点评[M].心脏病学实践, 2003:322~327.

预防心血管疾病 等 篇2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死于以脑卒中和心肌梗死为主要表现,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1700万,占所有原因死亡的三分之一。2020年这一数字进一步增加50%,高达2500万,将超出传染性疾病成为全球“头号杀手”。更应引起重视的是,其中的80%,即1900万死亡将出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

2004年公布的有我国7000多名公民作过研究对象的全世界51个国家的合作研究结果表明,容易检测,可防可控的9个因素可预测90%的心肌梗死发作。这9个因素依权重顺序为:1、血脂异常;2、吸烟;3、糖尿病;4、高血压;5、腹型肥胖;6、缺少运动;7、饮食中缺乏蔬菜、水果;8、紧张;9、为健身目的长期坚持少量饮酒(为保护性因素)。美国经过30年努力,人均寿命延长6年,其中的3.9年归因于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和预防。

预防控制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策略是综合控制与之相关的多重危险因素。首先要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尤其从青少年时期培养这种生活习惯,不吸烟,管好嘴(合理平衡饮食),迈开腿(热爱和坚持运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全面身心健康。对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者,在认真改变生活方式基础上,提倡使用有研究證据,有明确预防疾病作用和改善患者预后的药物。

我国卫生部于2004年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数1.6亿,血脂异常患者1.6亿,糖尿病2000万,超重2亿,肥胖6000万,吸烟者3.3亿,被动吸烟9亿。我国1998年统计资料显示,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每13分钟1个中国人被脑卒中或心肌梗死夺去生命。1984年~1999年15年期间,北京市35岁~44岁男性居民心肌梗死死亡率增加15.6%。虽然心血管疾病发生致残致死后果多在中老年以后,但其起病在18岁以前的青少年时期,经过少则十多年,长则几十年的隐匿发展,以毫无先兆突然发作的致残致死后果结束疗程,甚至结束生命。因此,无论怎样强调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都不为过分。预防要从青少年抓起,要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就要实现相关多种(如心血管学会、糖尿病学会)的紧密合作,要重视大医院与社区医疗系统的协调发展,把疾病预防落实在社区,要有政府、学术团体、专业人员、媒体和相关企业的全方位协作,共同努力奋斗。做好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关键是把科学防疫治疗的知识普及到我国城乡的千家万户,把防治心血管病的科学道理转化成广大群众能听得懂、记得住、用的上的科普语言,向社会广泛宣传。

(摘自《光明日报》)

常唱健康八字歌

洪昭光曾经做过一首“健康8字歌”,每一句里都含有“8”字:“日行八千步,夜眠八小时,三餐八分饱,一天八杯水,养心八珍汤,健体八段锦,米寿八十八,茶龄百零八。”他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夜眠8小时。洪昭光以美国进行的山洞试验来论证。山洞试验即是让人在山洞里呆着,与外界完全隔离,不知白天黑夜,人愿睡就睡,愿醒就醒,监护仪通过监测,看人的天然生物钟究竟该睡多少小时。结果:一种人醒来10个小时后,再睡5个小时;一种人醒来16小时,睡8小时;一种人一醒就醒20个小时,一睡就睡10个小时。“人的生物钟周期长短不一,但清醒状态与睡眠状态的比例,不论男女老少,都是2:1。即是说在正常生物钟下,人醒16小时,睡8小时,此时身体最健康。”他进一步论证,“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睡眠8小时一组人寿命最长。每少睡1个小时,死亡率升高9%;少睡2小时,死亡率升高18%;少睡3小时,死亡率升高27%。”

一天8杯水。洪昭光说:“黑龙江边防战士在零下40摄氏度的天气里,防冻的办法主要就是多喝水,因为人在寒冷的情况下,外周血管循环(四肢末梢血管)受影响,水喝多了,循环好了,四肢便暖和了。夏天防暑最重要的办法也是多喝水,体表血管循环好了就好散热。防病也还是要多喝水。很多老年人水喝少后,血黏度立刻升高,血栓、冠心病就来了。8杯水的概念是要保持尿量1500毫升。那怎么知道喝水的量是否‘达标’?看早起后第一次小便,如果量很少、很黄,就有问题,如果清亮、量多,便可以。”

“健体八段锦”。洪昭光介绍说:“八段锦其实就是一次全身按摩,认认真真地做一次,通常需要半个小时。苏东坡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头几天练习八段锦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是百十日后,功效不可量,胜过用药十百倍。医学研究发现,人早上起来,所有微循环都处于闭塞状态,心绞痛很容易发作,但做完八段锦以后,就可保平安。曾经有一本书讲,一平方毫米的皮肤在安静状态开放10根毛细血管,热疗以后,可以开放到50根,按摩以后,可以从10根开放到300根----按摩的作用比热疗还大!”(摘自《健康时报》)

预防骨质疏松

中国人的骨密度比西方人低约8%,这可能与人种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关。因此,中国人也比较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随着生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延长,骨质疏松症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约为59.89%。每年因骨质疏松症而并发骨折的发病率约为9.6%,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2002年,我国中年及老年人口骨质疏松率为16.1%。在男性人口中的总比率为11.5%;女性人口则为19.9%。在我国,每6名男性中,就有1人会发生1次或1次以上的脊椎骨折。

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患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及早作科学的治疗,约一半的股骨颈骨及脊椎骨骨折是可以避免的。专家认为预防骨质疏松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二是保持均衡饮食,摄取足够的钙质和维生素D;三是不吸烟,不大量饮酒;四是定期进行负重运动,如跑步、跳绳、有氧运动、网球及快步走等有益于骨骼的运动。

(摘自《中国老年报》)

先热身,再健身

大家都知道剧烈运动前要作准备活动,如果重视不够或敷衍了事,我们就会感觉难受,影响锻炼效果,有时甚至出现运动伤害。

准备活动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一般准备活动,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逐渐激活身体各大系统;另一部分是针对运动的主要内容做类似的活动,但强度和复杂程度略低,从生理和心理上为进入运动状态作好准备。

将准备活动称为“热身”,确实有一定道理。恰当的准备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肌肉和皮肤温度略微升高,增强肌腱弹性。同时,还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激活机体各系统,使之配合协调,让身体的能量利用进入高效状态,为进入主体锻炼创造有利条件。

我们在跑步或游泳时,若一开始动作频率就较快,很容易出现憋气、头晕等难受的反应,不由自主想停下来。这实际上是内脏功能与肌肉动作不同步的结果。人体神经肌肉系统与内脏器官功能的“启动”速度不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存在较大惰性,不能瞬间进入良好工作状态。

要克服这种惰性,可以使用“假喘”的办法。所谓假喘,就是故意提高呼吸频率并增加呼吸深度。要参加长跑、游泳运动,临近上场或刚开始运动时,就好像很累似地大口喘气。这种看似夸张的举动,会使内脏器官的活动较早达到较高水平,与神经肌肉系统的活动基本平衡。

女性心血管疾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8月社区门诊诊治的更年期女性伴发心脑血管病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 进行分组研究。按照患者意愿, 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8例, 年龄49~58岁, 平均年龄 (52.3±2.1) 岁, 包括:高血压11例、冠心病12例, 脑梗死5例, 病程2~5年, 平均病程 (3.2±1.2) 年;对照组27例, 年龄48~58岁, 平均年龄 (53.1±1.3) 岁, 包括:高血压10例、冠心病10例, 脑梗死7例, 病程2~5年, 平均病程 (3.3±1.3) 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社区护理, 包括:按时为患者复查、指导患者用药、进行健康教育讲座。研究组在社区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整体护理模式, 包括: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理解能力, 讲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和治疗过程, 缓解患者因长期服药产生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指导患者进行适量锻炼, 提高自身抵抗力及免疫力, 减少不必要的感染;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搭配饮食, 保证每日营养的摄入。

1.3 观察指标

高血压患者评价指标[1]: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且降至正常范围或者舒张压下降>20 mm Hg;有效:舒张压下降未超过10 mm Hg且降至正常范围或者舒张压下降在10~20 mm Hg或者收缩压下降>30 mm Hg;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或继续上升。

冠心病及脑梗死患者病情没有进一步恶化为显效, 住院治疗1次为有效, 住院治疗1次以上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所得的实验数据, 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结果统计

统计两组患者疗效可见, 研究组总有效27例, 总有效率96.43%, 包括显效19例、有效8例, 对照组总有效17例, 总有效率62.96%, 包括显效13例、有效4例,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可见, 研究组满意度100%, 包括非常满意21例, 一般满意7例, 对照组满意度66.67%, 包括非常满意13例, 一般满意5例。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心脑血管病发病原因复杂, 中老年人高发。更年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不稳定, 血压与同龄男性变化规律不一致, 孕激素、雌激素对体内血管收缩、舒张、血脂代谢有一定的影响, 更年期女性容易伴发心脑血管病。更年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 脂代谢作用降低、限制动脉硬化能力也随之下降, 对血管的保护作用下降[2]。

本文研究整体护理在社区护理更年期伴发心脑血管病女性患者的作用, 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病情比对照组显著好转 (P<0.05) ,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本文研究结果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保持一致[3]。更年期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是在急性期控制病情, 在康复期应用降压药、抗心衰药物等。康复期患者意识清醒, 需要进行科学、合理及有效的康复训练, 由社区护理人员进行指导, 进行适量活动, 有意识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避免发生呼吸道感染, 加重原有心脑血管病。更年期患者需要家庭亲人的关心、理解, 指导患者应用心理学方法, 排解内心焦虑等不良情绪, 利于患者康复。整体护理按照以人为本的医疗护理原则, 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 整体护理应用于更年期伴发心脑血管疾病女性患者的社区护理中, 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提高患者对社区护理的满意度, 提高患者依从性, 可以在临床护理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蔡欣蕊, 钱卫斌, 郭伟星.更年期妇女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 34 (08) :72-74.

[2]李丹.整体护理干预对脑血管病康复预后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 2013, 07 (08) :183.

冬季易发心血管疾病 篇4

心血管疾病之所以会在寒冷气候环境下发生,是因为每个人对气象条件的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遭遇过冷或过热的刺激时,人体的热平衡调节机制就将被打乱,进而产生不适、疾病甚至死亡。这其中,冠心病、心衰、血栓性疾病病人对温度调节能力和温度敏感性较差,维持自身正常体温的能力降低,导致暴露于低温的危险增加。也就是说,天气寒冷,会促进人的血管收缩,血黏度变稠,冠脉血管阻力增加,很容易使血压升高、心肌缺血缺氧,由此增大心血管疾病恶化的几率。如果病人经常吸烟、饮酒,喜欢摄入高糖、高脂、高盐之类的食物,再加上缺少运动,则更易使血液循环减慢,加速冠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使心梗、心脏猝死事件增多。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全球气温的变暖和极端天气的频发,气候因素对生态环境及人类生存的影响愈发巨大。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现在许多地区死于猝死的心衰患者居高不下,就是因为在气候剧变时,血流动力学恶化和神经内分泌激活,诱导心肌缺血或突发的心律失常所导致的。专家推测,在寒冷应激导致心衰猝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心肌细胞发生能量代谢障碍及心肌细胞凋亡坏死,可能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冬季的寒冷季节里,大家要有意识地预防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那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更要多加注意以下五点:

1、保持心平气顺。愤怒、沮丧和紧张等不良情绪可使血压上下波动,心脏负担加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让心态平衡和安静,避免过于激动和悲伤。

2、做好防寒保暖。冬季寒冷,尽量使用温水洗脸洗头,热水泡脚,外出时要戴好手套、帽子、围脖、棉衣等御寒衣物。

3、适当锻炼身体。冬季适合散步、慢走、跳舞、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但晨炼不宜太早,应在太阳出来后出去活动。锻炼身体要注意天气变化,并量力而行。

4、保证科学膳食。以清淡富含纤维的食物为主,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要少食油腻,禁忌烟酒,要多饮水,降低血液黏稠度。

5、按时服用药物。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来说,在冬季来临时最好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对平时服用的药物种类及剂量进行优化,积极控制慢性病的复发。并随身携带急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女性心血管疾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兴宁市第三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内科门诊误诊为冠心病患者57例, 其中男39例, 女18例;年龄46~63岁, 平均 (53.2±2.1) 岁;误诊时间7d~4个月, 平均 (1.5±0.3) 个月;初诊24例, 复诊33例;临床表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胸痛, 主要有压榨样疼痛30例, 烧灼样疼痛15例, 隐痛12例,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上腹部胀满和疼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以夜间痛为主者25例, 存在背部放射痛16例;疼痛持续时间30min以内者32例, 30 min以上者25例;合并高血压45例, 糖尿病33例, 高脂血症12例。

1.2 辅助检查

本组患者就诊时均测量血压, 并行常规心电图、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 血糖、血脂、肌钙蛋白I化验, 同时行无痛胃镜检查, 腹部超声等检查。

1.3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 54岁, 冠心病病史2年, 院外自服欣康片维持治疗, 心绞痛每年发作1~2次, 近10d以来心绞痛频繁发作, 达到每日3次以上, 兴宁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心电图示ST-T压低>0.05mV, 门诊以冠心病心绞痛进行治疗, 在患者发生心绞痛时, 使用硝酸甘油静脉滴注, 心绞痛无明显缓解, 治疗后3d复诊, 再次行无痛胃镜检查示“反流性食管炎”, 使用胃复安, 雷尼替丁等治疗, 症状当天迅速缓解, 规律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恢复为每年1~2次。

2 结果

2.1 患者心电图结果

存在ST-T压低患者例数最多, 为30例 (52.6%) , 其次为室性早搏23例 (40.4%) 和窦性心动过速17例 (29.8%) , ST-T抬高、窦性心动过缓和房性早搏均在10例以内, 分别占7.0%、14.0%和15.8%, 见表1。

2.2 患者胃镜和腹部超声检查结果

胃镜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36例 (63.2%) , 另外还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性溃疡和胃癌, 腹部超声还确诊6例患者为胆囊结石, 见表2。

2.3 其他检查结果显示

存在血糖升高36例, 血脂升高15例, 肌钙蛋白I检查未见异常, 彩色超声心动图仅有7例患者存在心脏瓣膜退行性改变, 余未见异常。

2.4 患者误诊情况

本组57例患者, 其中误诊为单纯冠心病51例, 心绞痛5例, 心肌梗死1例。

3 讨论

消化系统疾病易误诊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原因有很多, 如消化系统疾病产生的剧痛, 通过神经反射导致冠状动脉痉挛, 引起心肌缺血, 出现心绞痛或各种心律失常;消化系统疾病所产生的有害物质均可引起心肌不同程度的损害[1]。在门诊遇到心血管疾病为首发症状, 且合并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时, 尤其是按冠心病、心绞病、心肌缺血等治疗效果不好时, 要考虑到消化系统疾病的可能, 应重视病史采集, 注意全面体检, 仔细分析判断, 以免造成误诊而延误治疗[2]。本组主要总结兴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门诊对于内科门诊误诊为冠心病患者57例进行分析, 后面发现此57例患者误诊为单纯冠心病51例, 心绞痛5例, 心肌梗死1例, 而经胃镜检查后, 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36例 (63.2%) , 另外还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性溃疡和胃癌等, 腹部超声确诊6例胆囊结石。

本组中最多误诊疾病为反流性食管炎, 因其可表现为胸骨后不适及疼痛, 如果是老年患者, 多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合并高血压, 而导致心电图异常改变, 临床医师过于重视心脏疾患, 未行胃镜检查及详细询问病史而忽视了这些疾病的存在[3]。本组还经腹部超声发现胆囊结石6例, 有些胆囊结石患者消化道症状不典型, 常常以心血管病并存在, 同时也有其他系统疾病的相互影响, 表现多样, 消化道症状不明显, 存在压榨性胸骨后疼痛并向肩背部放射, 常被误诊为心血管疾病, 虽然部分患者有隐痛、腹胀、恶心等症状, 临床医师想到的是消化性溃疡, 胃镜, 服胃药, 也是理所当然, 遗漏阳性体征和对其他体征辅检缺乏科学分析, 忽视了可行的B超辅检手段[4], 而导致胆囊结石的误诊。

总结兴宁市第三人民医院误诊的原因, 主要是缺乏科学的诊断思维, 对疾病的诊断先入为主, 根据既往有明确的冠心病史, 本组中典型病例患者存在上腹痛病史, 但结合既往诊断冠心病心绞痛病史, 很快诊断为心绞痛, 在给予硝酸甘油等治疗后, 病情仍不能缓解时, 才想到消化系统疾病, 未能及时对诊断提出疑问, 也是造成误诊的原因[5]。同时门诊医师很少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 问诊时间较短, 病史采集不全面, 很多患者有心血管病史, 出于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恐慌, 一出现胸痛就想到心绞痛, 甚至自己诊断, 医师因各种原因盲目采信, 忽略了询问消化系统疾病史及症状, 也忽略了胸痛与进食的关系[6], 本组发现所有57例误诊患者中, 心电图存在ST-T压低者例数最多30例 (52.6%) , 其次为室性早搏23例 (40.4%) 和窦性心动过速17例 (29.8%) , 其中又以反流性食管炎最易被误诊为心血管疾病, 门诊工作中通过详细的病史回顾和体格检查, 综合分析患者病情, 可以明显减少误诊率, 减轻患者经济和心理负担。

摘要:目的 分析兴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门诊将消化系统疾病误诊为冠心病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 分析57例误诊患者, 对误诊原因、确诊方法、治疗效果等进行探讨分析, 总结经验, 提出解决措施。结果 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36例 (63.2%) , 腹部超声还确诊6例患者为胆囊结石, 胃溃疡5例, 十二指肠溃疡5例, 复合性溃疡4例和胃癌1例;误诊为单纯冠心病51例, 心绞痛5例, 心肌梗死1例。结论 消化系统疾病中反流性食管炎最易被误诊为心血管疾病, 通过详细的病史回顾和体格检查, 综合分析患者病情, 可以减少误诊率。

关键词:门诊,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1]王青, 王新梅, 苏万增, 等.消化系统疾病误诊为心血管系统疾病92例分析[J].山东医药, 2006, 46 (10) :9.

[2]许诚, 李少波.颈心综合征误诊为冠心病30例分析[J].海南医学, 2007, 18 (6) :66-67.

[3]李卫菊, 董闻平.消化系统疾病误诊为冠心病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2005, 34 (9) :791-792.

[4]王振波, 王雄.胆囊结石误诊为冠心病分析 (附40例) [J].海南医学, 2007, 18 (5) :93.

[5]郭培英.老年人消化道疾病误诊为冠心病2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 (16) :3115.

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心血管疾病患中, 男45例, 女35例;年龄46~88岁, 平均66.8岁;高血压32例,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28例, 心律失常14例, 风湿性心脏病6例。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严密监控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观察护理, 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护理等人性化干预护理措施,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 病情观察:对患者进行心率、血压、呼吸以及脉率等常规项目检查, 及时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是否有胸痛、气急、心悸等症状, 若有异常, 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治疗。 (2) 饮食护理: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 不能食用含盐量过多的食物, 护理人员要提醒患者家属给予易消化、高维生素, 且宜少食多餐。 (3) 生活护理:对于心功能不全、严重心率不全的患者要常卧床休息, 护理人员要及时帮助患者翻身, 防止出现褥疮等并发症。对于病情较稳定的患者, 可以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下床活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防止患者呼吸感染。 (4) 心理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对病情具有一定的恐惧心理, 治疗过程中, 会出现焦躁不安、抑郁的心理, 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 鼓励患者, 并向患者口头讲解心血管疾病知识, 以及如何自救等措施, 帮助患者缓解心理情绪, 树立信心, 治疗疾病。 (5) 药物护理: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治疗心血管疾病常用的药物种类、剂量以及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等, 用药前后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例如, 使用抗凝剂时要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的症状。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国内每年因心血管疾病住院治疗的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病死率已明显高于日本、法国、瑞士、比利时等其他发达的国家, 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 该病症的有效治疗和护理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4,5]。由于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老年人居多, 患者本身体质弱, 身体憔悴, 治疗过程中会有各种并发症发生, 且病情极易反复发作, 加大了治疗难度。近年来, 人性化干预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效果显著, 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6]。人性化干预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临床表现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针对性观察护理, 主要包括了病情观察、药物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等, 可以极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病情,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心血管疾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 没有合适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疫苗, 只有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缓解, 预防患者的心血管疾病,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 为此, 必须重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护理工作, 遵循护理思想, 不断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7,8,9]。

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人性化干预护理,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5%, 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5%。

综上所述,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有效的人性化干预护理, 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护理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洁.老年心血管病的临床护理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10 (7) :103-104.

[2] 侯海林.阆中市保宁社区1586例老年人体检心电图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20 (19) :201-202.

[3] 李志爱.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对心血管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6 (13) :135-136.

[4] 王蕾.1000例老年心血管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5 (11) :118-119.

[5] 周亚滨, 李杨, 代洪绪.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对心血管患者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20 (19) :223-225.

[6] 姬春玲, 孙英丽, 曲晶莹.浅谈护理纠纷与护理记录[J].护理研究, 2005 (18) :101-102.

[7] 周柳嫦.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16) :101-103.

[8] 毕一方, 马洪飞.护理记录书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 2006 (3) :234-235.

女性心血管疾病 篇7

关键词:冠心病,牙周炎,超敏C反应蛋白

心血管疾病作为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 预防发病尤为重要, 它的病理基础是脂质代谢异常和血栓形成, 研究发现血清中的致炎因子C-反应蛋白 (CRP) 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1], 炎症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CRP是预测未来心血管危险最有力的炎症标记物。慢性牙周炎的炎症存在可使血清CRP水平升高, 中度、重度牙周炎病人发生冠心病的可能性高于牙周健康者[2], 牙周炎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相关, 牙周炎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4,5]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牙周干预治疗是否可影响血清CRP的水平, 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6年9月—2010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门诊复查的心血管疾病病人作为检查对象, 并在口腔科做牙周检查, 按照牙周炎诊断标准和牙周病变程度将所合并牙周炎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类, 将其中合并有中度牙周炎的7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 女28例, 年龄50岁~70岁。其中冠心病16例, 高血压伴高血脂33例, 高血脂11例, 动脉硬化伴高血脂10例。根据70例病人的个人意愿分为两组, 将自愿接受牙周基础治疗的病人50例 (男 30 例, 女 20例) 作为实验组, 不愿接受牙周基础治疗的病人20例 (男12例, 女8例) 作为对照组。

1.2 病例纳入标准

被我院心内科确诊为心血管疾病半年以上;半年内未用过抗生素;从未接受过牙周治疗;至少保留20颗牙;无糖尿病;无全身其他系统疾病;全身无其他部位感染;所有病例检查前均知情同意。

1.3 牙周炎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由两名高年资牙科医生进行牙周检查, 检查全口牙齿, 每颗牙做6个位点记录。记录龈沟出血指数 (SBI) 、探诊深度 (PD) 、临床附着水平 (AL) 、探诊出血 (BOP) , 以指数牙BOP阳性位点百分比表示。 根据牙周袋深度、AL程度和牙槽骨吸收程度, 将牙周炎症程度分为, 轻度: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 牙周袋≤4 mm, 附着丧失1 mm~2 mm, 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3;中度:牙周袋≤6 mm, 附着丧失3 mm~4 mm, X线片显示牙槽骨水平型或角型吸收超过根长的1/3, 但不超过根长的1/2, 牙齿可能有轻度松动, 多根牙的根分叉区可能有轻度病变, 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 或有脓;重度:牙周袋>6 mm, 附着丧失≥5 mm, 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1/2, 多根牙有根分叉病变, 牙多有松动炎症较明显[6]。

1.4 治疗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在被初次被诊断为牙周炎时, 均检测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 -CRP) 值。实验组病人予牙周基础治疗, 包括口腔卫生指导、龈上洁治 (一次完成) , 1周后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 (一次完成) , 同时口服甲硝唑0.2 g, 每日3次, 2%葡萄糖氯已啶漱口液含漱1周, 两周后复查牙周及hs-CRP。对照组病人只给予口腔卫生指导并口服甲硝唑0.2 g, 每日3次, 2%葡萄糖氯已啶漱口液含漱1周的治疗, 两周后复查牙周及hs-CRP。

1.5 hs-CRP检测

所有病例静脉抽取病人空腹血标本2 mL, 分离血清后, 利用BN Prospec特种蛋白免疫分析仪进行hs-CRP水平测定, 采用德国Dade Behyin Marburg Gmbh (德林公司) 生产的hs-CRP测定试剂盒 (散射比浊法) 。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或卡方检验。

2 结 果

2.1 实验组牙周干预治疗前后牙周状况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变化 (见表2)

两组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 ,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心血管疾病是心脏与血管疾病的总称, 是所有慢性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它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7]。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 目前有关疾病发生机制研究显示,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形成可能和炎症有关, 多种细胞因子如CRP、生长因子和作为促炎症介质的白三烯不仅参与疾病发生过程, 还影响着疾病的治疗、预后及复发[8]。

牙周炎是由多因素参与的细菌感染并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破坏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它的发生发展取决于宿主免疫反应产生的炎性因子和多种蛋白酶等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细胞因子和酶及其相互作用同时也可能增加了某些疾病的敏感性[7];牙周炎病人口腔内菌群失调, 可疑致病菌数量增多, 毒力增强, 其可能进入血液引起一过性菌血症甚至全身系统慢性感染, 此外通过改变外周血中的一些物质浓度, 从而对全身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9], 而这些炎症免疫反应所释放的炎症细胞因子进入宿主外周血又会对全身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而导致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发生。

激素补充治疗与心血管疾病 篇8

1 绝经导致CVD的危险因素及HRT的影响

绝经对CVD的许多因素产生负面影响, 包括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糖耐量降低和绝经后妇女脂肪重新分布等。

1.1 绝经及HRT对血压的影响

1.1.1 绝经导致的血压变化

绝经伴随收缩压和舒张压增加, 其分子机制包括氧化应激、内皮素水平、交感神经活动和血浆肾素活动增加, 此外, 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引起血管运动改变、动脉僵硬、动脉重塑和炎症,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靶器官损伤。高血压是CVD发生的最为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仅是由于其发生率高, 而且也是因为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CVD的发生风险, 因此, 控制高血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1.1.2 HRT 对血压的影响

国际绝经协会 (IMS) 在2007年的修订版中明确指出:降低血压是预防绝经后女性心血管事件的关键措施之一, 同时HRT 还可以改善血脂参数和胰岛素敏感性, 从而降低糖尿病、CVD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当收缩压每升高20 mmHg, 则CVD风险增加50%, 因此血压降低意味着CVD的风险降低。新一代的孕激素屈螺酮具有独特的抗醛固酮作用, 可竞争性的与醛固酮受体结合, 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RAAS) 上游雌激素增加引起的醛固酮分泌增加, 从而可通过影响血管、心肌、肾脏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来发挥保护作用, 从而降低CVD的发生。同时, 还可以快速活化促进一氧化氮合成。临床应用雌二醇屈螺酮片 (商品名:安今益) 治疗后, 确实发现血压的下降与CVD风险的降低。

1.2 绝经及HRT对血脂的影响

1.2.1 绝经对血脂的影响

众所周知, 血浆总胆固醇 (TC) 水平与CVD发病率呈正相关, Franminghan研究显示, TC每增加1%, CVD风险增加2%。而低密度脂蛋白 (LDL-C) 水平上升一直被视为CVD的主要危险因素。绝经后女性高密度脂蛋白 (HDL-C) 趋于降低, 若低于0.9 mmol/L, 则是较明确的CVD危险因子, 女性血甘油三酯 (TG) 水平亦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当HDL-C水平低于1.04 mmol/L (40 mg/dl) 时, 血TG升高对心血管的不利影响则充分显现。女性血TC/HDL-C比值 (正常<3.5) 随年龄而增大, 若>4.5则CVD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当该比值>7.5时, 女性CVD的危险与男性相等。

1.2.2 HRT对血脂的影响

多数研究显示HRT可以改善血脂, 如口服安今益、结合雌激素 (conjugated estrogens, CEE) 均可显著降低总TC和LDL-C, 同时升高HDL-C, 但可能轻度升高TG。一些关于替勃龙对血脂和脂蛋白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 替勃龙降低TC、TG、HDL、LDL和脂蛋白 (a) 。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必备条件, 冠心病防治中已确定以降低LDL-C为首要目标, HRT通过降低绝经后妇女的TC和LDL-C, 从而降低了CVD的风险。

1.3 绝经及HRT对体重的影响

1.3.1 绝经对体重的影响

肥胖是CVD的有力预测因子, 相对危险随体重指数 (BMI) 增加而增加。向心性肥胖与绝经过渡期相关, 女性从围绝经期开始体重增加明显, 体重增加主要是由于身体脂肪的增加, 并集中在腹部。女性的BMI增加可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增加收缩压。欧洲急性冠脉事件的心脏调查 (EURO-ASPIRE) 研究也显示, 肥胖和向心性肥胖 (腰围:女性>88 cm或男性>102 cm) 在患冠心病的患者中女性 (70%) 多于男性 (46%) 。BMI>25 kg/m2及每周运动时间<3.5小时, 与59%的CVD死亡相关。

1.3.2 HRT对体重的影响

体重增加常见于未接受HRT的围绝经期妇女, 与不使用HRT患者相比, 单雌激素或者雌孕激素联合治疗都不对体重产生负面影响, 而且更利于脂肪的分布。有研究显示, 使用雌二醇屈螺酮片的女性, 其中心脂肪指数与外周脂肪指数的比例降低, 有效地改善绝经女性的脂肪分布。

1.4 绝经及HRT与糖尿病

1.4.1 绝经与糖尿病

绝经后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 血浆胰岛素水平升高, 两者呈负相关, 而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是糖尿病患者发生CVD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绝经后妇女糖尿病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急骤上升, 在老龄女性明显高于老龄男性。同时, 糖尿病极大地增加了CVD的危险。

1.4.2 HRT与糖尿病

在未接受HRT的绝经后妇女中存在轻度的胰岛素抵抗, 导致血糖水平升高。美国妇女健康启动研究 (WHI) 是以HRT对冠心病一级预防的作用为主要目的的一项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 该研究在1993~1998年共入选16608例50~79岁美国绝经妇女, 平均年龄63.3岁, Margolis 等分析了该研究中HRT与糖尿病发生的关系, 结果提示, 每年每10000例使用CEE与甲羟孕酮 (MPA) 妇女中, 发生糖尿病的绝对例数比安慰剂组降低15例。此外, 雌二醇屈螺酮片的临床研究也显示妇女的血胰岛素水平在服药后有降低。HRT对胰岛素和糖代谢的有利影响, 对降低和预防糖尿病以及CVD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2 HRT与动脉粥样硬化预防的临床研究

2.1 一级预防研究

护士健康调查 (NHS) 始于1976年, 对121700例30~55岁的女护士绝经后HRT情况进行了调查。分别于1985、1991、1996和2000年多次报道随访结果, 绝经后妇女接受HRT者与未接受HRT者相比, 冠心病风险下降约40%, 这种保护作用在既往无心脏病史者似乎更明显。总体来说, 按年龄及主要CVD危险因素进行校正后, 正在接受HRT者发生主要冠状动脉疾患的相对危险度 (relative risk, RR) 为0.61 (95%CI 0.52~0.71) 。但长期接受HRT获得的心脏保护作用不如短期使用者明显, HRT时间不足2年者冠心病RR为0.40 (95%CI 0.21~0.80) , 而使用10年以上者RR为0.74 (95%CI 0.59~0.91) 。NHS (2006年) 的结果显示, 作为一级预防, 给予HRT的时间 (启动年龄和绝经时间) 与CVD的发生有关系, 妇女在绝经后短期内开始进行HRT可以明显降低冠心病发生的风险, 单独使用雌激素时RR为0.66 (95%CI 0.54~0.80) , 使用雌孕激素时RR为0.72 (95%CI 0.56~0.92) 。在绝经后至少10年以上开始给予治疗的妇女中, HRT和冠心病没有明显的关系, 单独使用雌激素的RR为0.87 (95%CI 0.69~1.10) , 使用雌孕激素的RR为0.90 (95%CI 0.62~1.29) 。在年龄>60岁的妇女开始使用HRT, 冠心病发生的RR为1.07 (95%CI 0.65~1.78) 。

WHI研究结果显示, 与安慰剂组相比, HRT组 (CEE 0.625 mg和MPA 2.5 mg/d) 的冠心病和脑卒中的RR分别为1.29 (95%CI 1.02~1.82) 和1.41 (95%CI 1.07~1.85) , 而肺栓塞性的RR为2.13 (95%CI 1.30~3.26) , 结论为HRT不能作为绝经后妇女预防CVD的措施, 这一结论否定了既往将HRT作为绝经后女性CVD一级预防的概念。在对WHI研究资料进一步分析后发现, 由于进入研究的患者平均年龄为63岁, 未严格控制好HRT的适应证而造成结论不当, 故该研究不能准确评估CVD的一级预防作用。2012年最新发表的丹麦随机开放性研究, 纳入1006例年龄45~58岁有绝经相关症状的健康妇女, 其中一半接受HRT, 另一半为未服药的对照组, 经过10年的随访, 治疗组总死亡率 (包括心脏疾病及非心脏疾病) 、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而且无乳腺癌风险、静脉血栓 (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及中风风险的增加, 证实了绝经早期使用HRT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2.2 二级预防研究

心脏和雌/孕激素补充治疗 (the heart and estrogen/progestin replacement study, HERS) 选取平均年龄66.7岁、平均绝经18年的2763例已确诊冠心病妇女为研究对象, 在治疗的第1年HRT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CVD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 但在治疗的第3~5年HRT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安慰剂组, 结论是冠心病患者使用HRT早期对病情不利, 后期可能有利。派普沃斯激素补充治疗和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the papworth HRT atherosclerosis study enquiry, PHASE) 是另一个以冠心病二级预防为临床终点的试验, 255例经血管造影证实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随机接受经皮雌激素 (子宫完整者加醋酸炔诺酮) 或安慰剂, 随诊3年, 心肌梗死、死亡或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总体发生率在HRT组和安慰剂组分别为15.6/ (100人·年) 和12.6/ (100人·年) (P=0.3) 。由于HRT无益甚至有害而提前终止PHASE试验。雌激素补充治疗和动脉粥样硬化试验 (the estrogen replacement and atherosclerosis trial, ERA) 试验的研究人群是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心病的绝经后妇女, 病例选择为冠状动脉造影测量显示至少有一处管腔直径狭窄30%以上, 目前未接受HRT (或停药3个月以上) , 平均年龄65.8岁, 平均绝经20年以上的309例患者。研究结果为CEE 0.625 mg/d组、CEE 0.625 mg/d+MPA 2.5 mg/d组与安慰剂组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的进展没有显著差异, 新狭窄病灶的出现在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 表明CEE单独或与孕激素联合均不能减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以上研究显示, HRT对冠心病无二级预防作用。Lobo等通过研究WHI中的部分数据发现, 50~59岁的女性接受HRT能使CVD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故提出“预防窗口期”这一概念, 即在绝经早期开始HRT安全性较高, 特别是可以预防和降低CVD风险。北美绝经学会 (NAMS) 2008年7月即提出60岁以前的妇女及早启动HRT可以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 所以在预防窗口期补充雌激素, 在改善绝经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 可带来心血管方面的益处。2011年 Brain研究显示, 对绝经的妇女进行治疗, 其降低冠心病的风险和总体死亡率的“机会窗口期”是与年龄和绝经时间相关的, 从HRT获益 (包括冠心病和总体死亡率) 的最佳时期是绝经<6年, 年龄<60岁。

3 口服和经皮途径的HRT对CVD风险的比较

由于口服雌激素在肝脏的首过效应, 用药剂量要大于经皮给药途径, 这不仅增加了肝脏代谢负担, 也使得在肝脏代谢过程中产生一些复杂的生物学作用机制, 如口服雌激素可使患者急性期反应蛋白如C-反应蛋白 (CRP) 水平显著升高, 增加与斑块破裂相关的关键酶, 而使用经皮雌激素则无这些作用, 因此更加有利。

3.1 静脉血栓栓塞 (VTE)

2007年Canonico等报道一项1999~2005年在法国进行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 对象为45~70岁绝经后女性, 包含271例VTE患者和610例对照者, 旨在评估雌激素和VTE风险, 该研究结果显示, 口服雌激素组和经皮雌激素组与对照组相比, VTE的OR值分别为4.2 (95%CI 1.5~11.6) 和0.9 (95%CI 0.4~2.1) , 由此认为经皮雌激素较口服雌激素安全, 不会增加VTE风险。2010年Canonico等亦得出类似结果, 口服雌激素组和经皮雌激素组与对照组相比, VTE的RR为1.7 (95%CI 1.1~2.8) 和1.1 (95%CI 0.8~1.8) , 且经皮雌激素并不增加肥胖妇女VTE的风险。因此, 经皮雌激素的HRT更安全。

3.2 冠心病

丹麦进行的一项评估HRT和心肌梗死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 于1995~2001年随访698098例年龄在51~69岁的健康女性, 根据激素暴露时间变化分为从未HRT组、曾经HRT组和目前HRT组, 并结合激素用药方案、使用时间长短、给药途径、雌激素及孕激素的类型和剂量来分析数据。结果显示, 和从未HRT组相比, 经皮雌激素致心肌梗死的RR为0.62 (95%CI 0.42~0.93) , 与口服雌激素途径相比, 心肌梗死的风险显著降低, 因此认为, HRT的使用途径能影响心肌梗死, 经皮给药显著优于口服方式。但Sare等在一项多中心、大样本的综合分析中发现, 使用任何类型的雌激素, 不论是否联合使用孕激素、口服或经皮给药, 心肌梗死和冠心病事件的OR分别为1.00 (95%CI 0.90~1.11) 和1.02 (95%CI 0.91~1.15) , 没有发现经皮HRT更有益的证据。且从PHASE研究结果证实经皮途径亦不宜用于心脏病的二级预防。

4 孕激素对CVD的作用

WHI研究提示, 单用CEE组7年不增加CVD的风险, 但加用MPA组的CVD的风险增加, 提示HRT中合成孕激素的消极作用。不同雌孕激素使用途径对绝经后妇女深静脉血栓的研究 (ESTHER) 显示, 与合成孕激素不同, 天然孕激素 (孕酮、地屈孕酮) 不增加VTE的风险。而屈螺酮是一种具有抗盐皮质激素特性的孕激素, 有降低血压的作用。而在激素治疗中, 选择孕激素的基本原则就是在满足子宫内膜保护作用的同时, 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中性效应的孕激素如地屈孕酮, 或有益的孕激素如屈螺酮。

冬季谨防心血管疾病“逞凶” 篇9

冬季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如何让家里老人安然度过整个冬季,这是我们必须要关心的问题。今天我从三个方面来讲讲老人在冬季需要注意的问题。

警惕低温对血压的影响

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在流行病学上就表现出北方比南方高发的特点,这与北方冬季温度低和冬季时间长有明显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室外温度在50℃以下,温度每降低100℃,收缩压增加6.2mmHg,而收缩压每升高10mmHg,心脑血管的危险性就增加21%,冬季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比夏季增加41%左右。而与室外气温相比,室内气温对血压的影响明显大于室外气温,室内气温每降低10℃,白天血压增加0.22mmHg, 夜间血压增加0.34mmHg。

医师建议:

室外温度我们难以把控,但室内温度我们是有办法调整的,所以要提醒老人,冬季一定要开空调,保持室内温度在22~25度为宜。这个钱不能省,有时候为了省钱,不开空调,通过增加降压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使血压达标,不仅不能起到省钱的作用,反而增加药物的副作用,如果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导致严重的后果就更得不偿失了。

关注清晨血压

要提醒老人关注清晨血压,因为清晨时段(6~10点)血压是全天血压的最高点,也叫晨峰血压。

这是因为,清晨6~10点是人的一天中交感神经最兴奋的时段,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这对有冠心病的患者是非常不利的;

同时,很多老人前一天服用的降压药物不是真正长效的药物,到第二天早晨降压药物在血流中的浓度最低。而且在冬季,这个时间段的气温最低,如果老人在这个时间段,尤其是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冒着晨峰血压的危险,做剧烈的运动,导致在清晨血压峰值的基础上,血压再进一步升高,容易出现脑出血、心肌梗塞等严重后果,老人在清晨锻炼是发生猝死的情况也屡见不鲜。那么,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

医师建议:

首先要关注自己的清晨血压,要会正确测量清晨血压。

其次如果清晨血压升高,要求助于医生,帮忙控制清晨血压,家庭自测血压推荐上臂式全自动血压仪,血压标准是<135/85mmHg。如果高于135/85mmHg,建议换用长效药物,或者在晚上加服一种降压药物,能更好地控制清晨血压。

所以千万不要一大早出去锻炼,一定要等太阳出来,气温上来后,在家自测血压峰值过去后,血压平稳后再出来锻炼,而且不要做过分剧烈的运动,建议慢跑、快走和打太极拳等活动为宜。

希望老人们在整个冬季,保持情绪平稳,积极乐观的心态,戒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低盐低脂饮食,不暴饮暴食、不熬夜、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同时要保持室内温度稳定,体表不感寒冷,并监测清晨血压,避免冒着晨峰血压的风险剧烈运动。

别随意拒绝他汀类药物

疾病重在预防,在需要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的患者中,他汀类药物成功的应用也是减少心血管病风险的重要靶点。必须吃的药一定要吃上,顾虑不要太多,加强监测药物的不利影响,同时加强监测自我症状,如有心绞痛和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不适症状,及时就诊。

如果有动脉粥样硬化高危风险的患者,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降脂药物进行预防。阿司匹林的大众知晓率比较高,很多人一提到“他汀类”降脂药物(代表药物有舒降之、来适可、可定、立普妥等),就立马联想到肝脏损害,一想到肝脏损害,就拒绝使用。

医师建议:

其实他汀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最好礼物,它是目前证实可以延长人的寿命的一种药物。它不仅仅是降脂药,它更大的作用在于它的降脂以外的多效性,比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减少氧化应激和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所以如果没有明确的禁忌证(严重肝损、肌酸激酶大于5倍和严重横纹肌溶解的患者),如果您有以下四种情况,请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

(1)有临床表现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短暂脑缺血发作、脑梗塞或外周动脉疾病;

(2)原发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190mg/dl(4.9mmol/l);

(3)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在40~75岁,低密度胆固醇胆固醇(LDL-C)在70~189mg/dl(1.8~4.9mmo/l),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临床表现者;

(4)既没有糖尿病也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表现,但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7.5%。

以上四种情况,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的利大于弊。

在使用的过程中,尤其是服用第一个月后,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如果都正常,可以放心使用,如果有明显肌肉疼痛和肌肉无力等症状,及时就诊。如果出现肝功能异常超过正常3倍,肌酸激酶异常超过正常5倍,停药后一般能恢复正常。恢复正常后,听从医生建议可考虑换用其他他汀类药物,或他汀减量使用、或者换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

刘燕荣,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博士。从医17年,临床经验丰富。参与编写专著《胸痛诊疗路径》、《心脏标志物学》,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救治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68例急性心血管患者。其中,男31例,女37例;年龄36~74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6例,急性心力衰竭16例,急性心绞痛26例。

1.2 临床表现

心悸:患者自我感觉心脏跳动过快或者过慢,具体表现为心律不齐,心慌等。昏阙:主要是由于血管功能减弱,导致大脑供氧不足而导致的不良身体反应,患者常常会突然昏阙,失去意识,甚至还会有脸色苍白以及呕吐等现象产生。呼吸困难:(1)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水肿是最为严重的一种呼吸困难现象,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危险,必须及时进行处理。(2)长时间坐立呼吸困难:心血管疾病,长时间站立或者长时间坐着,会有呼吸困难症状的产生,因为长时间坐立会增加患者心脏压力,导致呼吸不畅。

1.3 治疗方法

1.3.1 急性心肌梗死

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或者在心肌梗塞两周左右行择期PTCA,如果无法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则进行AABC的治疗方案:阿司匹林,如果有干咳的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换用ARB(缬沙坦或厄贝沙坦),要注意测血压,115/85mmHg左右最佳。

1.3.2 急性心力衰竭

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然后给予β受体阻滞剂,观察患者使用后反应,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酌情调整用量。

1.3.3 急性心绞痛

行硝酸酯制剂治疗。口服,8~19mg/次,3次/d。服用后25min左右起作用,持续时间为3.5h。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缓解或者消失,心功能恢复正常,病情恢复良好;有效:患者病症有一定改善,心功能提高,病情有一定恢复;无效:患者病症无改善,病情无好转。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我院对68例患者进行为期9~16个月跟踪随访,患者恢复较好,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经第二次治疗,恢复良好,无复发情况。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6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有效率为100%;急性心力衰竭16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1例,有效率93.8%;急性心绞痛26例,显效21例,有效3例,无效2例,有效率92.3%。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指有关人体内运送血液的众多器官和组织的病症[3],如心脏、血管等,严重损害患者心功能和血管的正常工作,给患者体内正常的血液运送早场障碍,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病发率和病死率,使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伤害,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患者必须及时的接受诊断和治疗,以得到较好的恢复。

我院随机选择68例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将其按照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几个病种进行分类[4]。观察其临床症状和患者不良反应,对几种不同病种分别采取适当手术或者药物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记录观察和治疗后患者病情恢复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日后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经研究,急性心血管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有心悸、呼吸困难、昏阙等,在经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后,患者病症得到有效缓解,心功能和血管功能得到恢复,病情有效好转,具有较高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明辽,赵飞文,张永伊,等.急性心血管事件中的临床观察体会[J].中华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9,6(2):143-144.

[2]顾大春.124例急性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10,31(9):173-174.

[3]阿布力克木.热合曼,海力千木.尼亚孜.基层医院急性心血管事件与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227-228.

上一篇:自动化生产线监控系统下一篇:手写文字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