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

2024-09-16

心脑血管疾病(共12篇)

心脑血管疾病 篇1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成健康身体的重要指标,科学实验证明,25岁~55岁之间的人,每天早上5点~7点间起床因为这个时候最适合中年人的体质,这个时间段起床可以将血液的粘稠度降到最低。晚上9点~11点之间休息,可以充分保障身体各个机能有效地自行调理,对一天以来的身体欠缺(比如一天当中的营养进食不足)进行修复。55岁以后的老年人一直保持着早起的习惯就可以了,每天至少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足以调理自身机能。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多加运动。多运动有益身体健康,运动不分年龄,因人而异,建议大家多多晨练,跑跑步,多呼吸新鲜空气,晚饭后不要坐着,出去散散步,平衡一下良好的心态,舒缓一下不平的情绪。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多食鱼类和富含精氨酸的食物。精氨酸补肾填精有助于补充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的形成。而鱼类则富含甲硫氨酸、黄牛氨酸等优质蛋白,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减少血液脂肪沉淀。海参、泥鳅、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籽的都是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多食有益。

进补要适当。我国中医素来就有冬季进补的说法,冬季本来运动就少,再加上冬季的饮食丰盛,进补的药酒等,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因此,个人建议,养生保健要依据个人体质进行,不可盲目进补。

适量的葡萄酒。很多人都喜欢喝葡萄酒,更多的人把葡萄酒当做保健酒对待,适量的喝一点,有助于身体健康。由于葡萄酒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矿物质,因此能够很好地维持和调节身体机能,尤其对身体虚弱并且有睡眠障碍的老年人有效,还可以扩张及软化血管,加强血液流畅度,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8例作为实验组,选取代谢性疾病患者18例作为实验1组,同时选取健康对照者18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7~77岁,平均年龄(58.4±10.3)岁;病程2~14年,平均病程(7.2±1.6)年。实验1组中男8例,女10例;年龄51~82岁,平均年龄(65.7±11.2)岁;病程3~15年,平均病程(8.1±2.4)年。对照组中男9例,女9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0.7±13.5)岁。三组受检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受检者均在空腹状态下采集3 ml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进行检测。血清铁蛋白含量通过罗氏全自动免疫分析仪E170测定,生化指标通过日立H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变化情况,分析血清铁蛋白与各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比较

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含量为494.35 ng/ml,女性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含量为262.42 ng/ml,总体血清铁蛋白含量为(386.47±5.92)ng/ml;实验1组患者中男性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含量为215.14 ng/ml,女性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含量为187.48 ng/ml,总体血清铁蛋白含量为(195.73±4.61)ng/ml;对照组中男性的血清铁蛋白含量为184.63 ng/ml,女性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含量为62.81 ng/ml,总体血清铁蛋白含量为(131.84±3.93)ng/ml。实验组患者的总体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实验1组和对照组,实验1组患者的总体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血清铁蛋白和各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实验组中血清铁蛋白与血清尿素氮(r=0.357,P=0.001)、血清载脂蛋白(r=-0.379,P=0.000)、血清肌酸激酶(r=0.362,P=0.001)、血清胱抑素(r=0.291,P=0.008)、血清唾液酸(r=0.463,P=0.000)具有相关性。实验1组中血清铁蛋白与血清载脂蛋白具有相关性(r=-0.341,P=0.006)。

3 讨论

血清铁蛋白可以直观的体现人体内贮存铁的状态。而体内贮存铁的情况与心脑血管以及代谢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等都与体内血清铁蛋白浓度的升高有关。人体内铁超负荷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血清铁蛋白与血脂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其与血脂具有协同作用,共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2]。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在血管内的不同部位出现,其在大中动脉的发病率最高,并且程度最为严重。血管内的有些位置的硬化较难查出,血清铁蛋白可以体现动脉粥样硬化的位置和程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缺血和缺氧,肝损伤较为严重,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抵抗力较低,这些都会导致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含量升高,检测血清铁蛋白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患者体内铁含量过多,将导致含铁血红蛋白的大量合成,造成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使血液更加粘稠,极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铁蛋白可以催化自由基的形成,造成组织细胞损伤。铁负荷将造成机体对胰岛素的摄取障碍,顺还胰岛素的分泌[3]。胰岛素抵抗是代谢性疾病的中心环节,铁蛋白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抵抗而引发机体代谢异常。本研究结果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而血清铁蛋白水平与血清尿素氮、血清载脂蛋白、血清肌酸激酶、血清胱抑素、血清唾液酸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患者中,血清铁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清铁蛋白检测结合其他实验室相关指标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因此,血清铁蛋白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与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南京柱,李娟,李秀娟,等.血清铁蛋白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与代谢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1,18(3):148-151.

[2]申建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铁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山西医药杂志(月刊),2009,38(3):274-275.

心脑血管疾病 篇3

原因

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是主要心脑血管病的根源。50%~60%的脑血管意外和40%~50%的心肌梗死与血压升高有关,然后依次是吸烟、饮酒、脑卒中病史、心脏病病史、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

心脑血管病人年轻化有以下原因:

“三高”年轻化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即所谓“三高症”,是心脑血管病的源泉。目前,“三高症”的发病年龄逐年降低,甚至屡见于少年儿童。自然,心脑血管病人也会随之年轻化。

肥胖

“腹型肥胖”,即脂肪堆积在腰腹部,是心脑血管病的易发因素。腰围超标使心脑血管病首发年龄提前4~8岁。

我国大约有30%的人体重超重,其中60%~70%为中青年人,超重者患心脑血管病的几率增加,这也是心脑血管病人年轻化的重要原因。

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可使血压升高,促进动脉血管硬化,血管壁弹性减弱,脆性增加,诱发脑动脉破裂,引起脑出血;一氧化碳和尼古丁还可以增加血液的黏稠度,促进血小板聚集凝结,引起血栓,容易导致脑血栓、心肌梗死。

喝酒

年轻人过度饮酒、酗酒都比老年人多,这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的原因之一。因为酒精可以直接作用于脑血管的平滑肌引起痉挛,强烈的脑血管收缩,致使血压升高,也易导致脑出血。酒精还会使血小板聚集、激活,体内血栓素增加,直接引起脑血栓、心肌梗死。酒精引起的冠脉痉挛,也容易引起冠心病心绞痛发作。

压力过大

工作紧张、竞争激烈,压力过大,应酬频繁,负担过重是年轻人的通病,超负荷运转,最容易摧毁健康,也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病。

脑血栓

脑血栓全称脑动脉血栓形成,是指脑动脉血管在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被血液凝同形成的血栓所堵塞,造成血管闭塞,导致供血部位的脑缺血和脑组织坏死,引起半身瘫痪、半身感觉障碍、失明、失语;或眩晕、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站立不稳等临床表现。

多发于寒冷季节

遇到天气突然变冷,比如寒流侵袭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脑动脉血管痉挛。本来有动脉硬化的脑动脉,既有动脉内膜损伤,又有动脉粥样斑块沉积,已经为血栓形成打下了基础;脑动脉的强烈痉挛,更容易产生脑动脉管腔闭塞。

秋冬天冷,人们户外活动少,血流速度慢;加之天冷饮水少,血黏稠度容易增高。

遇冷时,体内纤维蟹白原产生增多,这不但使血液黏稠度进一步增加,而且为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创造了条件。

血栓形成要具备上述血管、血液和血流三个必备条件。秋冬的寒冷,显然促进了这三个条件的具备,既有血管管腔的变窄,又有血黏稠度的增高,还有血流速度的变慢,故有利于脑血栓的形成。

预防措施

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吸烟、过量饮酒、肥胖、缺少运动、紧张、缺乏食用水果与蔬菜。一般应该针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对年轻人的心脑血管病,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戒烟

有资料表明,每天吸烟20支以上者,患心梗死亡的危险是不吸烟者的6.3倍;每吸一支烟危险增加5.6%,年轻人吸烟者危害更大。重度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老年人发生心梗2.55倍,年轻人发生心梗3.55倍。脑血管病与吸烟的关系和心梗雷同。二手烟也一样,男女无差别。所以,当务之急是及早戒烟。

减压

当今经济社会,年轻人工作竞争激烈,节奏快,应酬多,压力大。家庭负担又重,“上有老,下有小,夹在中间受不了”。有的年轻人,工作起来一连几天不休息,电脑前一坐一天,生活极不规律。在这种高压力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血压增高,冠脉痉挛,容易发生高血压、冠心病、心梗及脑血管意外。因此,应适当减压,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繁忙的T作之余,要有一定的休闲时间,应充分放松。安排一定的体育活动,实在没时间,可以原地跳100~300次,大约只需3~5分钟。

三降

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冠心病家族史者,被列为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男性、脑力劳动者更应重点防范。选用降压、降糖、降脂药及阿斯匹林药物,合理防治,便能阻断心脑血管病产生的源泉。合理膳食,低脂、低糖、低盐饮食。改变暴饮暴食、酗酒等不良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心态,也可防患于未然。

减肥

中国超重者超过2亿,肥胖者超过6000万人,年轻化现象严重,“小胖墩”逐年增多。减肥与控制体重,也能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几率,有效地应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轻化。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防治,就能拨慢心脑血管疾病的时钟,使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心梗

老年人的心梗,多发生于冠脉粥样硬化形成冠脉狭窄的基础上,这一部分血流不畅,促使旁边的侧支循环形成。通俗点讲,就是大河的水被堵得不通畅,逼得从旁边形成许多小河沟,一部分河水就从这些小河沟流过去了。而年轻人的心梗,常是在一些应激因素作用下,突然发生冠脉痉挛,而后血栓栓塞冠状动脉;并无显著的冠脉粥样硬化和冠脉固定性狭窄,因此,也无侧支循环形成,故无回旋的余地。也有人认为,年轻人的冠脉硬化斑块,膜薄,脂核大,更容易破裂形成血栓。

老年人心梗前,常有慢性心肌缺血发作,缺血发作之后,很长时间内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提高了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此即所谓缺血预处理;年轻人的心梗,没有慢性缺血发作,故无缺血预处理,也就缺少了这种保护作用。

年轻人的心梗多为初发,常骤然发生,剧烈,多变,而不稳定。

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天天忙于应酬。平时身体好,即使有胸闷、胸痛,也不会想到心肌梗死。容易忽略,病情加重赶到医院时,往往延误了抢救时机。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讲稿(共) 篇4

你知道吗?调查表明,心血管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以及与之相关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发病率高,而且危害大。其中特别是高血压,是引起脑中风、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三大并发症的罪魁祸首。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8.8%,有患者1.6亿,但知晓率只30.2%,治疗率仅20%,控制率低至6.1%。通常所说的高血压的“三高”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高血压是引起各种心血管病和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平均动脉压每升高10mmHg,心血管危险性就升高30%。

而降血压治疗可以显著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收缩压下降10~12mmHg或舒张压下降5~6mmHg,即能减少42%的中风率和20~25%的冠心病发病率。肥胖、烟酒、摄盐过多、缺乏活动、心理紧张等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

大量的研究表明,有效的生活方式调整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延缓其发展,而且生活方式的调整还是药物治疗的重要基础。防治心血管病的生活方式调整可概括为“均衡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胸开朗,生活规律,正规用药”,也可称之为心血管保健措施的“六诀方针”。

一、戒烟限酒

1.限制饮酒:高血压应戒酒,因饮酒可降低降压药物的药效。男性如饮酒应20~30克酒精/天(40度白酒1两),女性10~15克/天(半两)。

2.彻底戒烟: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吸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如肺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等。简言之,吸烟百害无一益,因此应立即彻底戒烟。

二、适当运动

运动有助于保持理想体重,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还有助于降低血压。不过,应注意做有氧运动,不觉辛苦为度,如每天30~45分钟的慢跑,每周数天。从保健角度看,缺氧运动对身体有害。已患有心血管病者不要做竟技性运动。

三、心胸开朗

乐观能提高人群自我防病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易使人们经常处于不良的心境状态,而导致心身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发生。因此,一定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健康的心境。人应奋斗,但不要太在意成败,最好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来对待成败。

四、正规用药

如果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均应专科正规治疗。千万不要盲目相信广告,千万不要只吃中成药就了事,千万不要乱投“游医”,否则吃亏的是自己!要相信科学!不相信科学是最可怜的“无知”,是最大的“可悲”。

服药应规律和坚持,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阿斯匹林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应提倡广泛使用。患有冠心病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以备心绞痛发作时含服。前胸压榨样疼痛20分钟不缓解者应立即到医院心血管科就诊,以防急性心肌梗死延误治疗。

五、生活规律

保持规律的生活是机体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饮食规律和睡眠规律。吃饭有一餐没一餐,一餐饱一餐饿,经常熬夜熬通宵,接着连睡一两天,这样生活的人不患病才怪!工作和生活作息时间尽可能规律,有午睡习惯者如有条件最好适当午休。

六、均衡膳食

均衡膳食就是要求降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控制总热量,增加体力活动,减少食盐摄入量。

1.减少钠盐:成人每天5~6克钠盐即可满足正常需要。注意减少烹调用盐,少用酱油,少吃咸菜及盐腌食品。也可用低钠盐、健康保健盐。“限盐”就是要求每日钠盐摄入量在6~8克以下。

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适度限制钠盐摄入(每日摄入钠盐由200mmol即4600mg减至100mmol即2300mg)能使收缩压降低约5mmHg,舒张压降低约2~3mmHg。即便在使用降压药物时,限制钠盐摄入通常也能加强药物的作用。

2.吃多少?一般吃七或八成饱为宜。每日三餐均衡,不可一餐过饱,一餐不足,尤其要注意早餐不可不吃,晚餐不可过饱。最好使体重指数(简称为BMI,即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体重和身高的单位分别为公斤和米)保持在20~24。

总热量要合理分配,大概脂肪占25%,蛋白质占20%,碳水化合物占55%。如果原来超重或肥胖,则应减重。减少热卡、膳食平衡、增加运动,都有助于减轻体重。减轻体重能降低血压,同时还能改善血糖和血脂。体重每减轻1kg,能使平均动脉压降低约1mmHg。依据当前的研究结果,控制体重对轻、中度的高血压有效。部分食欲抑制剂可能使血压升高,因此使用这些药物来“减肥”时必须特别小心。

3.吃什么?主食米面之外,适当搭配杂粮及豆类。

①多吃蔬菜和水果,少饮含糖饮料。

②注意补充钾和钙:含钾和钙较多的日常食品有绿叶菜、鲜奶、豆类制品、花生、核桃仁。③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少吃或不吃肥肉,可吃瘦肉、禽类、鱼类;少吃动物内脏(肝、肾、脑等);奶制品不限,鸡蛋1天1个没问题,如果有高胆固醇血症,最好少吃蛋黄。“限脂”就是要求总脂<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10%。

总之,心血管保健措施有益于自己的身体,具体的方法是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最好从幼年就开始,长期保持。保健重在理解,贵在坚持,不是搞一阵子而是搞一辈子。

心脑血管疾病 篇5

一、背景

心脑血管疾病的新发病例报告工作是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长期系统地对辖区内的心肌梗死和心脏性猝死、脑卒中(包括原发性脑实质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报告,有助于动态了解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病、死亡的变化规律,探索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为切实做好我中心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特定2013工作计划:

二、开展培训:

为让中心所有医务人员了解、熟悉此项工作,确保正常有序的开展,上半年开展一次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报告的病种、报告对象与范围、报告方法与方式、责任报告人、报告流程等。

三、目标指标:

漏报率≤10%,报告信息完整率≥95%,报告信息准确率≥95%,报告及时率≥95%。

四、督查

慢病科要对所有报告卡进行质量核查,定期对各科室上报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应报尽报。公卫一科

如何护理脑血管疾病患者 篇6

(1)情绪反常型。由于疾病折磨,心灵上遭受严重打击,逐渐产生性格突变、行为变异等,遇到大喜大悲的事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少患者大声呻吟、暴躁易怒,也有的患者因家庭子女及经济条件等因素,产生焦虑情绪而伤心落泪。

(2)悲观绝望型。产生此种心理多见于年老、体弱、多次复发、反复住院留有后遗症及心胸狭窄、小心谨慎、多疑的患者。表现为精神抑郁、惶惶不安、双目呆滞、愁容满面、言语内容绝望,常常讲一些令人伤感的话,有的甚至拒绝治疗。

(3)恐惧紧张型。患者因发病突然,病情急而危重,往往预后不良,特别是神志清醒后,呈现口眼歪斜、肢体瘫痪、语言不畅、二便失禁等症,便产生恐惧紧张心理。此种心理多见于胆小、性情孤僻者。表现为心烦意乱、失眠等,特别关注同类病人的病情及预后,担心自己病情的发展及预后情况,看到预后较差的病人,更易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

(4)过分依赖型。产生此种心理常见于初次患脑血管意外、家庭照顾周到的病人,是继发于恐惧紧张心理之后,在恢复期产生的一种心理改变。总认为患病后自理能力减退,虽然症状已缓解,却不敢活动,生怕加重病情,还要求家人陪住,让护理人员搀扶下床、上厕所,要别人喂饭、喂水等,逐渐产生了依赖他人的行为。

心理调适措施

(1)正确对待疾病。一旦发现病人有绝望的心理,应及时和病人谈心进行沟通,耐心倾听病人诉说,不得有半点疏忽。并要了解病人产生悲观情绪的原因,帮助其排忧解难,介绍同类病情患者恢复的实例,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2)消除恐惧紧张情绪。通过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分析病人的思想状况,以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护理人员一旦发现病人情绪变化,就要给病人讲一些有关此类疾病的医学知识,让病人了解情绪变化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对病人应热情大方,技术操作要认真负责、熟练、果断利落,让病人产生安全感。对病人的疑问要运用科学原理给予肯定答复,解除病人的种种疑虑。在与病人交谈时,要有意识地流露出病人病情好转的意思,比如说“气色好多了”、“精神不错”等。

(3)注意病人情绪变化。为使患者从痛苦、恐惧和忧虑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在治疗和护理上应注意患者情绪变化,做到态度和蔼、服务热情、耐心周到。护理人员帮助和引导病人控制情绪,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大喜、大怒、大悲、恐惧都有可能引起疾病复发。平时要注意克制患者情绪波动,尤其要强调“制怒”,从而使气血运行通畅,减少复发的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 篇7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最重要的疾病。血脂异常, 特别是高胆固醇血症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之一。现有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充分证实, 老年人积极应用调脂药物能够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由于老年人自身代谢的病理生理机制, 老年人更易于出现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同时, 老年患者常因并存多种慢性疾病而合并使用多种药物, 加上肝肾功能不同程度的减退, 药物的代谢动力学改变, 使用调脂药物较一般中青年人易于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国内研究显示,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调脂药物治疗存在明显不足, 血脂达标率低。鉴于老年群体的上述特殊性, 本期组织了此领域中相关专家的专题论坛, 重点介绍老年血脂异常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以及如何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合理使用调脂药物等相关内容, 旨在加强老年血脂异常患者的调脂治疗和血脂达标, 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改善生活质量和降低死亡率。

缺氧与心脑血管疾病 篇8

经常性心慌、气短、胸闷、偶有刺痛感,一般1~2秒后即消失;

激动时心跳加快、胸部有明显不适感,一会儿即可消失;

干重活时,心前区疼痛或左部放射性发木发痛、干轻活时感觉很累、且胸闷气喘;

饭后胸骨憋胀得厉害,有时冒冷汗;

睡觉时经常胸闷难受,不能平躺;

走路时间稍长或速度略快时便胸闷气喘、心跳加快。

医学小知识

肺的重量:(男)约1060克,(女)约930克。

肺泡的直径:约0.14厘米。

肺泡的数目(两肺):约6亿个。

交换气体的肺泡面积:约60平方米。

一分钟的呼吸次数(安静时):新生儿约40次,5岁约25次,25岁约15次,50岁约18次,成人约15~18次。

成人一次的呼吸量:安静时约500毫升,深呼吸时约2300毫升。

肺活量:男性3000~4000毫升,女性2000~3000毫升。

咳嗽、打喷嚏时唾沫的速度:时速约115公里。

气管:长度约10~11厘米,直径1.5厘米。

支气管的长度:左支气管4~6厘米,右支气管3厘米。

心血管疾病的人性化护理 篇9

【摘要】 为了提高护理的质量,从人性化的环境提供、规范护理服务程序、注重与病人沟通和交流技巧等方面上开展了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提示在心血管内科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必要性。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心血管内科

【中图分类号】R714.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237-01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模式的转变,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深人,人性化护理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心血管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现已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因此,运用人性化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显为重要,现将我科的实施方法介绍如下。人性化护理措施

1.1 营造人性化的环境提供超期望的服务:根据患者要求病房分为双人间、三人间及多人间,设置、电视。病床两侧有方便使用的折叠床挡,配合配套的部件,方便患者在床上就餐。病区走廊两侧安装了扶手,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了安全活动保障。各种标牌显示清晰,指向明确。医院成立了120服务中心,24h对活动受限的患者提供免费接送检查服务。保洁员负责病区环境卫生,由医院相关部门监督,整洁舒适的环境使患者赏心悦目。

在加强病房环境建设的同时,我科还注重将无形文化内涵物化在有形工作之中,建立了常见疾病治疗宣传栏,以及健康手册,及时向患者提供康复信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休养环境,按照病情轻重缓急及患者的个性特点调配病房,保证患者良好康复。

1.2 规范护理服务程序,拉近护患距离:当患者人住心内科护理单元,责任护士先自我介绍,再逐一介绍病区环境、住院须知、主管医师等。在晨晚问交接班时,护士长带领护士看望问候患者,主动询问患者的睡眠及进餐情况,对长期卧床患者进行翻身、拍背、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尽早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干预解决。坚持从基础护理做起,利用每天下午的时间为患者修剪指、趾甲、剃胡须,根据不同病种,将专科健康教育内容如饮食调理、休息、锻炼、心理自疗、出院流程、联系咨询电话等。

1.3 注重与患者沟通和交流,不断提高沟通能力: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是整体护理的基本行为,贯穿于临床护理的全过程和延伸服务过程中。沟通是理解的桥梁,与患者沟通交流往往能较好地发现和解决患者的各种问题,拉近护患距离,减少护理纠纷,使护患双方都处在较好的人文环境中工作和治疗。但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沟通技巧,用词语气要恰如其分,时机要适宜。

1.4 规范护理服务,做好基础护理 例如晨间护理,传统的晨间护理多注重生活护理、病房环境的整顿,常引起患者及家属的误解,此时我们可以将观察病情、健康教育、沟通等融合到晨间护理中,不仅做好了基础护理,而且沟通了护患关系。其他如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主动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及同病室患者,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病区,减少患者由陌生环境所带来的焦虑感;入院后,做好晨晚间护理,及时与患者沟通,动态观察和记录病情变化,关心、体贴、鼓励患者,发现问题,及时评估,发现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尽早进行护理干预。

1.5 制定规章制度,建立监督反馈系统 制定文明规范用语,如接待新入院患者、交接班、电话礼貌用语、各种治疗护理操作用语等。并定期进行回访,设计调查问卷,监督规范用语使用情况。一般护理

2.1 休息及卧位: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者逐渐鼓励床上活动乃至下床活动,长期卧床者每zh更换体位,心功能不全者半卧位或端坐卧位。

2.2 饮食护理:宜给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应限制钠食物。

2.3 氧疗护理:非严重缺氧患者采用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即 2-4l/min,浓度 30%~40%,严重缺氧者6~sl/min。急性肺水肿患者采用 30%一50%乙醇湿化交替吸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予以间歇低流量持续吸氧,呼吸功能不全者使用面罩加压吸氧或必要时行机械通气。

2.4 排泄护理:鼓励长期卧床患者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食物,养成每日解便习惯。对便秘患者可用手沿结肠走行方向轻轻揉压,连续数日未解使者可给予缓泻剂或低压温水灌肠无效时可戴手套润滑手指后轻轻将粪便抠出。对危重患者记录24h尿量。定时测体重。

2.5 药疗护理:掌握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如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准确掌握剂量,用药前后密切注意心率、心律变化;利尿剂应用中应注意尿量及电解质变化;扩血管药物应用时应定期测量血压,准确控制和调节药物的浓度与使用速度;抗凝药物使用时应注意患者有无出血现象。急救护理

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常用仪器、抢救器材及药品;各抢救用物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量供应,定时核对,定期消毒,使其保持完好备用状态;患者一旦发生晕厥,应立即就地抢救并通知医师;应及时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准、稳、快地使用各类药物;若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健康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与急救知识。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避免各种诱因。根据不同疾病指导患者掌握劳逸结合的原则,保证足够的睡眠并避免任何精神刺激。

根据不同疾病指导患者选择不同的治疗饮食,少量多餐,忌烟酒。对安装起搏器患者应随身带好保健卡,对冠心病患者应随身备好急救药物。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随访。病情观察

5.1 症状观察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日含硝酸甘油等。

心脑血管疾病 篇10

中华神经科杂志主办的全国脑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于 2004年7月10—12日在青海省西宁市隆重召开。会议共收到交流论文225篇,举办专题讲座9场。会议的热点问题和主要议题是:当前脑血管病的影像学诊断、急性期治疗和早期康复,脑血管病的循证医学、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等前沿问题。开幕式上,青海省卫生厅副厅长张海明出席祝贺。中华神经科杂志主编,著名神经科专家秦震、郭玉璞及其他新老神经病学专家和与会代表200多人出席了大会,会议主要内容分以下几个方面。

1.脑卒中研究进展: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秦震从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危险因素、预防、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等七个方面介绍了脑血管疾病近年来的最新研究进展。Moore等发现急性脑缺血患者与对照组相比,147个基因发生变化,其中135个基因表达上调,12个基因表达下调。危险因素当中应该重视中青年有先兆偏头痛的女性患者;长期随访发现服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病并呈剂量依赖关系;在辅助检查方面,经胸超声心动检查射出分数降低是卒中预后的重要指标;在预后方面,白细胞和纤维蛋白原增高是卒中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24h内的测定具有预后意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刘鸣指出结合循证医学的知识,前瞻性登记是一种提供临床证据的平台。对卒中前瞻性登记研究的目的、方法、类型到未来展望,做了很好的总结,并强调登记方法的规范性,与国际接轨,以便进行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提供中国社区卒中研究资料,为卒中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全面的证据。

2.神经病理: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郭玉璞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基础和临床类型做了全面深入的介绍,提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分为两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和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主要为脂肪条纹、纤维斑和复合粥样斑。复合粥样斑是在纤维斑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纤维帽和内皮细胞层破溃,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形成附壁血栓,其后果造成血管狭窄、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和栓塞·血栓。动脉硬化的病理分型分为微小动脉粥样肿、脂性透明性变、纤维束样坏死和微小动脉瘤。小动脉硬化的基础是内皮细胞下层透明变性。依据病理、病理生理、病损部位和临床表现将脑梗死分为腔隙性梗死、栓塞性脑梗死和血栓性脑梗死。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饶明俐对脑出血的病理改变和治疗进展作了详尽的总结,指出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其次是脑血管畸形、淀粉样血管变性、Moyamoya病、动脉瘤和血液病等,高血压引起的动脉管壁破坏,特别是微小动脉瘤和小血管痉挛、局部缺血引起小软化灶,是出血的病理基础。脑出血后的继发损伤包括继发脑干出血、继发丘脑下部损伤和继发脑疝。同时对脑出血的治疗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除一般治疗、脱水治疗、调控血压、保护脑组织和防治并发症外,也指出了外科治疗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并认为在小脑出血大于15ml或直径大于3cm时尤应进行外科治疗。另外,对神经内镜、碎吸术和微创手术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3.危险因素和流行病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张苏明详细介绍了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与脑血管病的关系。研究表明,代谢综合征的核心机制是胰岛素抵抗(IR),IR的病因既有环境因素也有遗传因素。IR很可能是在一些遗传缺陷的基础之上,累加环境应激作用而产生的复杂表型。IR既可以加强脑卒中高危因素的致病作用,又本身就可以引起脑血管病。详细阐述了IR和各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指明了IR和代谢综合征在脑血管病中的研究现状和意义。该院崔英华报道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LDL)与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测量血浆sLDL水平,与对照组相比,sLDL升高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比较高,是脑卒中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因此,sLDL检测作为了解脑卒中患者脂蛋白代谢紊乱的新指标,对预测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流行病学与社会医学部方向华等对北京等6城市35岁以上32034名无卒中病史居民做队列研究,探讨高血压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高血压亚型、脉压与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的关系,发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复合型高血压以及脉压与脑卒中和死亡密切相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程峥青报道脑卒中急性期,C反应蛋白(CRP)越高,提示病情越重,CRP水平与脑卒中的神经功能缺损之间呈正相关性,CRP可以作为判断神经功能受损的临床指标之一。

4.遗传学方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科胡学强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脑血管病与遗传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指出大多数脑血管病与多基因遗传有关,少数脑血管病本身就是遗传性疾病。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①详细介绍了与卒中有关的候选基因,如载脂蛋白E(ApoE)、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脂蛋白脂酶(LPL)基因、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基因,以及各自基因表达过程和异常表达时的相对危险性和对卒中发生的影响。②与遗传有关的特殊脑血管病,Moyamoya病、颞动脉炎和主动脉弓综合征是目前研究比较深人的三个疾病,从其流行病学、相关基因到主要的临床特点做了全面的释疑。③遗传性脑血管病,着重介绍了伴皮层下梗死和脑白质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淀粉样脑血管病和家族性颅内动脉瘤,详细阐述了CADASIL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基因遗传学,特别是普遍性的Notch3基因的错义表达,指出了Notch3基因信号转导研究的进展将会对认识CADASIL有更大的帮助,必然对CADASIL的诊断和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对淀粉样血管病的基因表达、病理分型作出了较为全面的综述。最后,总结了脑血管病候选基因研究的重要性,指出深入候选基因研究将为脑血管病治疗和预后提供新的思路。北京中日医院神经内科王国相等报道两个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家系,从病理生理、病理和临床表现以及基因表达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谢氏家系和李氏家系分别4代19人和3代15人,偏头痛是其普遍表现。HCY血症可以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也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做了探讨:HCY血症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引起小血管内皮片状脱失,增加血液中血小板的黏附性。HCY及其衍生物可增加血小板血恶烷的产生,影响血小板的聚集;此外还有可能影响蛋白C活性,使蛋白C调节的内源性凝血因子活性增强而导致血栓形成。因此,应该在脑血管病患者中普查HCY,口服叶酸可以有效降低血HCY水平,对脑血管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金得辛报告一家系4代15例CADASIL,对先证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分子遗传学及治疗方面给出了详尽的报道,描述了其遗传规律,指出CADASIL可以生前获得诊断。

5.治疗方面: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贾建平向与会者系统介绍了脑梗死药物治疗的现状和最新进展,阐述了目前应用于临床脑梗死治疗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今后潜在的治疗手段,着重强调了循证医学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指出既要重视最高证据评价,也要重视专家的经验,要将二者很好地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溶栓治疗方面,介绍了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最新的研究结果,以及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的新一代溶栓药物,如嵌合型溶栓剂、单克隆抗体溶栓剂、南美吸血蝙蝠唾液中提取的纤溶酶原激活物等,同时也指出了溶栓治疗的缺点:出血、血管再闭塞、再灌注损伤、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不能阻止缺血后即刻发生的瀑布效应;详细分析了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各种抗血小板药物的优缺点,并且指出了目前开发研究的抗血小板治疗中最具有希望的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IIIa)受体拮抗药的应用前景。对神经保护剂和中药制剂的作用也作出了客观的评价。还认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应强调溶栓复流和脑保护的结合,尽量延长治疗的时间窗。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鲁广秀观察急性脑梗死80例,发现巴曲酶注射液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失,无重要脏器出血。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王默力等观察发现,尿激酶联合巴曲酶注射液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二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凌锋对现代脑血管病治疗模式做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了目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和理想的治疗模式,建议建立绿色急救通道,总结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动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经验,提出了血管内支架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内科孙玉衡等、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郑文权等、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丁素菊等介绍了介入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体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龙健中等研究了脑脊液置换术治疗5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指出治疗组的治愈率和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6.影像学方面:北京海军总医院戚晓昆总结了脑血管病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进展。强调了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病病情和病变血管诊断的重要性,着重分析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于脑血管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少见脑血管病如淀粉样血管变性、CADASIL、线粒体脑肌病(MELAS)的神经影像学特点,并同临床特点有机地进行了结合。

氧疗与心脑血管疾病 篇11

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病因是大脑细胞由于各种原因缺氧,导致较大范围的脑神经细胞变性脱落,于是出现痴呆症状。吸氧可以直接增加对大脑细胞的供氧量,保持大脑细胞的营养,对于老年性痴呆的预防和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脑梗塞

脑梗塞是因血管堵塞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表现为头晕无力、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甚至是半身不遂。是由于梗塞区缺血缺氧所致,所以氧疗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对症疗法.可减少脑组织的损伤。

◆脑缺血

脑缺血是由于脑血管痉挛或微小血栓,使脑血供应不足而引起的。表现为头痛、恶心、身体麻木、意识障碍等。有效补氧可使血氧浓度提高,化解微小血栓。

◆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

在各种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最高,不仅病程长,还会由于劳累、情绪波动、受凉、饮食不当等多种原因急性发作而防不胜防,直接威胁生命。立即补氧,可控制和缓解病情,转危为安,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降低患后遗症机率。

◆动脉粥样硬化症

动脉粥样硬化症状有无或轻重取决于器官缺血缺氧的程度和发生的急缓。定时补充氧气,可以保证血液含氧量。

◆中风

中风患者由于呼吸中枢的变化,呼吸肌力量减弱,往往存在发生缺氧症的危险性。夜间缺氧症增加了中风患者病情复发和危及生命的机率。据临床研究表明,中风患者在每天早中晚定时吸氧,能改善缺氧症状,降低发病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符合疾病诊断标准;2符合手术适应证, 包括经常性头晕、头痛、嗜唾、失眠、视力模糊、耳鸣、记忆力衰退、四肢无力、胸闷心慌气短、心动过缓或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脑梗死、脑血栓后遗症、缺氧、供血不足、肢体麻木、关节炎、脊柱炎、痛风等;3定向力基本正常, 无明显记忆和智力障碍;4同意接受针刀血管减排术治疗的患者,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未按规定疗程进行针刀血管减排术治疗的患者;3中途退出治疗的患者;4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 全身状况较差者;5合并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存在失语症或存在听力障碍无法正常交流者;6手术禁忌证患者: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以及晕血者、血管瘤患者, 贫血、低血压、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

1.3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1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而被错误纳入的患者;2未按规定疗程进行治疗或患者资料不全导致无法正确判断疗效的患者;3治疗过程中因自身原因退出的患者;4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不适宜继续治疗的患者。

1.4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符合以上标准的心脑血管疾病及潜在发病患者109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5例, 其中男32例, 女23例;年龄最大80岁, 最小45岁, 平均 (60.25±17.39) 岁;疾病类型:高血压患者18例, 糖尿病患者15例, 冠心病患者11例, 脑梗死患者9例, 行心脏支架搭桥患者2例。对照组54例, 其中男33例, 女21例;年龄最大78岁, 最小40岁, 平均 (58.44±14.52) 岁;疾病类型:高血压患者19例, 糖尿病患者14例, 冠心病患者13例, 脑梗死患者7例, 行心脏支架搭桥患者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

对照组54例患者给予西医基础治疗, 如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控制高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抗血管扩张、溶栓、降纤、抗凝、神经保护、抗感染等治疗, 具体参照各疾病的治疗指南。治疗2个月。

1.5.2治疗组

治疗组55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刀血管减排术进行治疗。针刀血管减排术有局部单点减排法和多点减排法两种操作方式:单点刺法:用针刀迅速刺入体表, 随即将针退出, 多用指、趾末端穴位;多点减排法:用特种针刀刺入部位进行松解、剥离后出针, 再用针刀减排仪将局部恶血、瘀血排出。本研究主要采用多点减排法, 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利用医用红外断层扫描分析系统对所有患者进行全方位分析扫描, 根据热成像显示的病灶部位结合精细解剖, 进行定位、定点, 找到患者局部血液循环阻滞及瘀血、斑块和低温缺血缺氧等区域后, 常规消毒, 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局麻, 然后采用针刀血管减排仪通过真空负压法将阻塞血管当中的软性癍块、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坏死的红细胞等恶血、瘀血、栓子等有害物质给予清除减排, 解决人体各个器官供血供氧存在的问题, 促进新陈代谢平衡, 术毕常规护理。患者治疗1个月后进行复查, 根据红外断层扫描分析系统的第2次扫描分析结果, 决定是否进行再次血栓减排手术。所有患者均于2个月内完成治疗。

1.6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文献[7]制订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具体如下:疗效评价会因疾病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但统一的参考标准为:1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消失或明显减少, 实验室检查显示机体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2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有所减少, 实验室检查显示机体各项指标有所恢复;3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没有明显变化, 实验室检查显示机体各项指标也无恢复。总有效=显效+有效。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对照组:头晕、头痛和头胀患者:治疗1个月症状消失者占61.54% (24/39) , 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79.49% (31/39) ;视力模糊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59.26% (16/27) , 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77.78% (21/27) ;耳鸣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64.00% (16/25) , 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84.00% (21/25) ;胸闷、心慌和气短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68.18% (15/22) , 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86.36% (19/22) 。治疗组:头晕、头痛和头胀患者:治疗1次 (1个月) 后症状消失者占73.81% (31/42) , 治疗2次 (2个月) 后症状消失者占88.10% (37/42) ;视力模糊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72.73% (24/33) , 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87.88% (29/33) ;耳鸣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66.67% (14/21) , 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95.24% (20/21) ;胸闷、心慌和气短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78.95% (15/19) , 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94.74% (18/19) 。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组内治疗后1、2个月症状消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症状消失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损害人类身体健康、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 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尤其常见, 目前的治疗手段仍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据报道, 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8,9,10]。因而, 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是有效地对抗心脑血管疾病、促进人们身体健康、延长生命的首要选择。研究显示, 我国中风患者出院后第1年的复发率为30%, 第5年高达59%, 而二级预防做得较好的美国仅为10%[11]。由于我国中风复发率要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1倍。相对于亡羊补牢式的二级预防而言, 积极开展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则是消除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伤害的根本措施。一级预防措施分针对环境和针对机体两个部分。此阶段心脑血管疾病尚未发生, 但已经存在危险因素, 如病原体感染、精神过度紧张、营养不良、家庭变故等, 这些都会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其中, 有些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改变的, 如抗感染、调整心态、加强营养等。此阶段也称为易感期[12,13,14,15]。针刀血管减排术正是针对易感染期的心脑血管疾病潜在发病人群采取的积极预防措施, 通过改变心脑血管内隐藏的一些危险因素使人体气血通畅, 进而达到消除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对人们造成伤害的最终目的。

针刀血管减排术是针刀刀法的一种拓展疗法, 是在中国原创针刀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 结合传统中医刺络疗法而诞生的一种新的血管减压、排瘀技术, 是利用特殊材料装制成的针刀排出体内恶血、瘀血的一种方法。针刀血管减排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疑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良好的效果, 能明显减轻或治愈临床症状, 达到目视清楚、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呼吸畅通等效果。对于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每年做一次针刀血管减排术, 清除将阻塞血管的有害物质, 有利于改善人体各器官的供血、供氧, 调节体液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紊乱, 促进新陈代谢, 进而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达到防治兼备的功效[16]。

针刀血管减排术具备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 其能醒脑开窍泄热, 活血化瘀, 除恶取栓, 排毒去痰, 通经活络, 消肿止痛, 恢复血管弹性, 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改善局部及全身血液循环, 提高机体免疫力等[17]。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8,19,20]:1止痛作用: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从针刀医学方面来讲, 凡疼痛的地方中皆存在瘢痕、粘连、堵塞、挛缩等病因。针刀血管减排术能够直接排出经脉中的瘀滞, 祛除病邪, 改善壅阻的局面, 使经脉条达畅通, 疼痛可止。针刀血管减排术用于治疗临床急症, 如头昏、头痛、咽喉痛等, 起效迅速, 能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2解毒作用:针刀医学理论所针对的“毒”, 不同于中医学广泛的热毒、寒毒、疫毒、蛊毒、湿毒、火毒及食物中毒等“毒”, 其是指在病理状态下机体平衡失调, 由于正气不足不能有效抵御外邪而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证候, 如因组织受损出现循环障碍, 导致瘀久化热、毒火亢盛而出现的“瘀癍点”, 以及瘀阻致毒邪浸淫而生的痈疽、疮疡、结节等。针刀血管减排术不仅能排出侵及机体的毒邪还能活血化瘀, 理血调气, 进而改善新陈代射, 恢复人体正常功能, 抑制病邪的扩展与再生。3泻火作用:针刀医学理论认为, 火热内扰, 机体功能紊乱, 代谢失调, 局部病变可累及全身发生多种病变, 临床表现为心慌胸闷、急躁易怒、烦操不安、肢体局部疼痛肿胀、口舌生疮, 严重者出现发热、神昏、谵语等症。针刀血管减排术可以直接从血祛除火热之邪, 火热得泻, 机体功能得以恢复正常。4消肿作用:针刀医学理论认为, 凡肿胀疼痛者皆为动态平衡失调所致, 多由气滞血瘀、经络堵塞而致。针刀血管减排术能直接排出局部经脉中瘀滞的气血与病邪, 畅通经脉, 从而达到消肿止通的目的。5止痒作用:中医学认为, 痒是血脉之中存在风邪的外在表现, 治疗上以“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为原则。针刀血管减排术能够理气调血, 使血脉通畅而风邪无所存留, 从而达到祛风止痒的目的。6缓解麻木的作用:临床上出现麻木的症状往往是由于气虚不能摄血达于四肢, 或者血虚导致机体失于濡养。针刀医学理论认为, 麻木主要由局部粘连、牵拉、压迫、堵塞等导致局部动态失衡引起。针刀血管减排术以血行则气行的理论为指导, 在患肢特定部位祛除恶血、瘀血以及栓子等, 从而有效地治疗麻木之症, 对于湿疹等皮肤病效果尤其明显。

研究认为, 针刀医学的精髓是中医学宏观的、辨证的、抽象的及其对人的调节和防卫抗病反应的认识, 针刀疗法能够治愈或治疗疾病靠的是刺激或激活调动调整机体的抗病能力, 使病变部位积聚的能量得以释放[21,22,23]。针刀血管减排术其理论机制是解决人体各个器官供血供氧存在的问题。《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临床上, 最易出现瘀阻堵塞的部位通常在血管内壁、拐弯交叉处以及末端, 恶血、瘀血是不随人体正常血液循环而流动, 日积月累, 逐渐堵塞管腔, 严重者出现粥样硬化病变或栓子脱落堵塞等。针刀血管减排术根椐精细解剖学选位定点, 取出体内恶血、瘀血、栓子等有害物质, 畅通气血, 恢复各器官正常供氧、供血等, 器官功能得以恢复正常, 新陈代谢得到平衡, 内分泌功能紊乱得到调整, 病痛进而改善或消失。

本研究采用针刀血管减排术一级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结果显示, 对照组显效34例, 有效14例, 总有效率为88.89%;治疗组显效38例, 有效16例, 总有效率为98.1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头晕、头痛和头胀消失率 (73.81%、88.10%) 、视力模糊消失率 (72.73%、87.88%) 、耳鸣消失率 (66.67%、95.24%) 以及胸闷、心慌和气短消失率 (78.95%、94.74%)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61.54%、79.49%, 59.26%、77.78%, 64.00%、84.00%, 68.18%、86.36%)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提示, 针刀血管减排术在一级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效果较好, 能有效减轻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前,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我院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而发明的针刀血管减排术充分体现了中医“不治己病、治未病, 未病先防、防治结合”的核心人文医学理念, 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针刀血管减排术对心脑血管常见病以及相关的慢性疑难病, 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是一种绿色、安全、高效的中医临床创新技术。我们期望通过针刀血管减排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的发病风险, 让更多的人远离心脑血管疾病, 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死亡风险。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刀血管减排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北京世华针刀中医医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及高风险患者109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 (55例) 和对照组 (54例) 。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刀血管减排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显效34例, 有效14例, 总有效率为88.89%;治疗组显效38例, 有效16例, 总有效率为98.1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组内治疗后1、2个月症状消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头晕、头痛和头胀消失率[73.81% (31/42) 、88.10% (37/42) ]、视力模糊消失率[72.73% (24/33) 、87.88% (29/33) ]、耳鸣消失率[66.67% (14/21) 、95.24% (20/21) ]以及胸闷、心慌和气短消失率[78.95% (15/19) 、94.74% (18/19)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1.54% (24/39) 、79.49% (31/39) ;59.26% (16/27) 、77.78% (21/27) ;64.00% (16/25) 、84.00% (21/25) ;68.18% (15/22) 、86.36% (19/22)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针刀血管减排术在一级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效果较好, 能有效减轻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上一篇:打火机flash教案下一篇:安全管理人员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