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临床防治

2024-10-14

心脑血管疾病临床防治(精选10篇)

心脑血管疾病临床防治 篇1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已呈平缓下降趋势[1]。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临床特点, 我国每年有260多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其是国人的首要死亡原因, 严重威胁人们健康,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负担[2]。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是由血液病变引起的, 对人体的损害是一个逐渐的、全身性的隐秘过程, 临床症状不明显, 又被称为“无声凶煞”。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复杂性疾病, 是遗传因素和多种内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医学研究证实, 心脑血管疾病在心脏受损的表象之下还掩藏着新陈代谢功能障碍及内分泌、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一系列不可忽视的事实[3,4,5]。目前,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人的需求。心脑血管疾病相当于祖国传统医学的“中风”、“胸痹”范畴。中医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其中, 针刀医学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吸收现代医学形成的创新医学理论体系, 经过临床深入探索和不断研究, 其理论不断深化, 治疗技术不断提高, 适应证范围不断扩大, 为解决各类医学难题开辟了一条新道路[6]。北京世华针刀中医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发明的针刀血管减排术是在针刀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 结合传统中医刺络疗法而诞生的一种新的血管减压、排瘀技术, 是针刀医学在理论上的升华、治疗方法上的拓展。本研究采用针刀血管减排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取得了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符合疾病诊断标准;2符合手术适应证, 包括经常性头晕、头痛、嗜唾、失眠、视力模糊、耳鸣、记忆力衰退、四肢无力、胸闷心慌气短、心动过缓或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脑梗死、脑血栓后遗症、缺氧、供血不足、肢体麻木、关节炎、脊柱炎、痛风等;3定向力基本正常, 无明显记忆和智力障碍;4同意接受针刀血管减排术治疗的患者,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未按规定疗程进行针刀血管减排术治疗的患者;3中途退出治疗的患者;4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 全身状况较差者;5合并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存在失语症或存在听力障碍无法正常交流者;6手术禁忌证患者: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以及晕血者、血管瘤患者, 贫血、低血压、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

1.3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1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而被错误纳入的患者;2未按规定疗程进行治疗或患者资料不全导致无法正确判断疗效的患者;3治疗过程中因自身原因退出的患者;4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不适宜继续治疗的患者。

1.4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符合以上标准的心脑血管疾病及潜在发病患者109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5例, 其中男32例, 女23例;年龄最大80岁, 最小45岁, 平均 (60.25±17.39) 岁;疾病类型:高血压患者18例, 糖尿病患者15例, 冠心病患者11例, 脑梗死患者9例, 行心脏支架搭桥患者2例。对照组54例, 其中男33例, 女21例;年龄最大78岁, 最小40岁, 平均 (58.44±14.52) 岁;疾病类型:高血压患者19例, 糖尿病患者14例, 冠心病患者13例, 脑梗死患者7例, 行心脏支架搭桥患者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

对照组54例患者给予西医基础治疗, 如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控制高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抗血管扩张、溶栓、降纤、抗凝、神经保护、抗感染等治疗, 具体参照各疾病的治疗指南。治疗2个月。

1.5.2治疗组

治疗组55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刀血管减排术进行治疗。针刀血管减排术有局部单点减排法和多点减排法两种操作方式:单点刺法:用针刀迅速刺入体表, 随即将针退出, 多用指、趾末端穴位;多点减排法:用特种针刀刺入部位进行松解、剥离后出针, 再用针刀减排仪将局部恶血、瘀血排出。本研究主要采用多点减排法, 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利用医用红外断层扫描分析系统对所有患者进行全方位分析扫描, 根据热成像显示的病灶部位结合精细解剖, 进行定位、定点, 找到患者局部血液循环阻滞及瘀血、斑块和低温缺血缺氧等区域后, 常规消毒, 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局麻, 然后采用针刀血管减排仪通过真空负压法将阻塞血管当中的软性癍块、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坏死的红细胞等恶血、瘀血、栓子等有害物质给予清除减排, 解决人体各个器官供血供氧存在的问题, 促进新陈代谢平衡, 术毕常规护理。患者治疗1个月后进行复查, 根据红外断层扫描分析系统的第2次扫描分析结果, 决定是否进行再次血栓减排手术。所有患者均于2个月内完成治疗。

1.6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文献[7]制订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具体如下:疗效评价会因疾病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但统一的参考标准为:1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消失或明显减少, 实验室检查显示机体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2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有所减少, 实验室检查显示机体各项指标有所恢复;3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没有明显变化, 实验室检查显示机体各项指标也无恢复。总有效=显效+有效。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对照组:头晕、头痛和头胀患者:治疗1个月症状消失者占61.54% (24/39) , 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79.49% (31/39) ;视力模糊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59.26% (16/27) , 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77.78% (21/27) ;耳鸣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64.00% (16/25) , 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84.00% (21/25) ;胸闷、心慌和气短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68.18% (15/22) , 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86.36% (19/22) 。治疗组:头晕、头痛和头胀患者:治疗1次 (1个月) 后症状消失者占73.81% (31/42) , 治疗2次 (2个月) 后症状消失者占88.10% (37/42) ;视力模糊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72.73% (24/33) , 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87.88% (29/33) ;耳鸣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66.67% (14/21) , 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95.24% (20/21) ;胸闷、心慌和气短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78.95% (15/19) , 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94.74% (18/19) 。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组内治疗后1、2个月症状消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症状消失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损害人类身体健康、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 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尤其常见, 目前的治疗手段仍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据报道, 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8,9,10]。因而, 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是有效地对抗心脑血管疾病、促进人们身体健康、延长生命的首要选择。研究显示, 我国中风患者出院后第1年的复发率为30%, 第5年高达59%, 而二级预防做得较好的美国仅为10%[11]。由于我国中风复发率要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1倍。相对于亡羊补牢式的二级预防而言, 积极开展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则是消除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伤害的根本措施。一级预防措施分针对环境和针对机体两个部分。此阶段心脑血管疾病尚未发生, 但已经存在危险因素, 如病原体感染、精神过度紧张、营养不良、家庭变故等, 这些都会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其中, 有些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改变的, 如抗感染、调整心态、加强营养等。此阶段也称为易感期[12,13,14,15]。针刀血管减排术正是针对易感染期的心脑血管疾病潜在发病人群采取的积极预防措施, 通过改变心脑血管内隐藏的一些危险因素使人体气血通畅, 进而达到消除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对人们造成伤害的最终目的。

针刀血管减排术是针刀刀法的一种拓展疗法, 是在中国原创针刀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 结合传统中医刺络疗法而诞生的一种新的血管减压、排瘀技术, 是利用特殊材料装制成的针刀排出体内恶血、瘀血的一种方法。针刀血管减排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疑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良好的效果, 能明显减轻或治愈临床症状, 达到目视清楚、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呼吸畅通等效果。对于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每年做一次针刀血管减排术, 清除将阻塞血管的有害物质, 有利于改善人体各器官的供血、供氧, 调节体液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紊乱, 促进新陈代谢, 进而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达到防治兼备的功效[16]。

针刀血管减排术具备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 其能醒脑开窍泄热, 活血化瘀, 除恶取栓, 排毒去痰, 通经活络, 消肿止痛, 恢复血管弹性, 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改善局部及全身血液循环, 提高机体免疫力等[17]。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8,19,20]:1止痛作用: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从针刀医学方面来讲, 凡疼痛的地方中皆存在瘢痕、粘连、堵塞、挛缩等病因。针刀血管减排术能够直接排出经脉中的瘀滞, 祛除病邪, 改善壅阻的局面, 使经脉条达畅通, 疼痛可止。针刀血管减排术用于治疗临床急症, 如头昏、头痛、咽喉痛等, 起效迅速, 能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2解毒作用:针刀医学理论所针对的“毒”, 不同于中医学广泛的热毒、寒毒、疫毒、蛊毒、湿毒、火毒及食物中毒等“毒”, 其是指在病理状态下机体平衡失调, 由于正气不足不能有效抵御外邪而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证候, 如因组织受损出现循环障碍, 导致瘀久化热、毒火亢盛而出现的“瘀癍点”, 以及瘀阻致毒邪浸淫而生的痈疽、疮疡、结节等。针刀血管减排术不仅能排出侵及机体的毒邪还能活血化瘀, 理血调气, 进而改善新陈代射, 恢复人体正常功能, 抑制病邪的扩展与再生。3泻火作用:针刀医学理论认为, 火热内扰, 机体功能紊乱, 代谢失调, 局部病变可累及全身发生多种病变, 临床表现为心慌胸闷、急躁易怒、烦操不安、肢体局部疼痛肿胀、口舌生疮, 严重者出现发热、神昏、谵语等症。针刀血管减排术可以直接从血祛除火热之邪, 火热得泻, 机体功能得以恢复正常。4消肿作用:针刀医学理论认为, 凡肿胀疼痛者皆为动态平衡失调所致, 多由气滞血瘀、经络堵塞而致。针刀血管减排术能直接排出局部经脉中瘀滞的气血与病邪, 畅通经脉, 从而达到消肿止通的目的。5止痒作用:中医学认为, 痒是血脉之中存在风邪的外在表现, 治疗上以“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为原则。针刀血管减排术能够理气调血, 使血脉通畅而风邪无所存留, 从而达到祛风止痒的目的。6缓解麻木的作用:临床上出现麻木的症状往往是由于气虚不能摄血达于四肢, 或者血虚导致机体失于濡养。针刀医学理论认为, 麻木主要由局部粘连、牵拉、压迫、堵塞等导致局部动态失衡引起。针刀血管减排术以血行则气行的理论为指导, 在患肢特定部位祛除恶血、瘀血以及栓子等, 从而有效地治疗麻木之症, 对于湿疹等皮肤病效果尤其明显。

研究认为, 针刀医学的精髓是中医学宏观的、辨证的、抽象的及其对人的调节和防卫抗病反应的认识, 针刀疗法能够治愈或治疗疾病靠的是刺激或激活调动调整机体的抗病能力, 使病变部位积聚的能量得以释放[21,22,23]。针刀血管减排术其理论机制是解决人体各个器官供血供氧存在的问题。《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临床上, 最易出现瘀阻堵塞的部位通常在血管内壁、拐弯交叉处以及末端, 恶血、瘀血是不随人体正常血液循环而流动, 日积月累, 逐渐堵塞管腔, 严重者出现粥样硬化病变或栓子脱落堵塞等。针刀血管减排术根椐精细解剖学选位定点, 取出体内恶血、瘀血、栓子等有害物质, 畅通气血, 恢复各器官正常供氧、供血等, 器官功能得以恢复正常, 新陈代谢得到平衡, 内分泌功能紊乱得到调整, 病痛进而改善或消失。

本研究采用针刀血管减排术一级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结果显示, 对照组显效34例, 有效14例, 总有效率为88.89%;治疗组显效38例, 有效16例, 总有效率为98.1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头晕、头痛和头胀消失率 (73.81%、88.10%) 、视力模糊消失率 (72.73%、87.88%) 、耳鸣消失率 (66.67%、95.24%) 以及胸闷、心慌和气短消失率 (78.95%、94.74%)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61.54%、79.49%, 59.26%、77.78%, 64.00%、84.00%, 68.18%、86.36%)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提示, 针刀血管减排术在一级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效果较好, 能有效减轻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前,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我院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而发明的针刀血管减排术充分体现了中医“不治己病、治未病, 未病先防、防治结合”的核心人文医学理念, 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针刀血管减排术对心脑血管常见病以及相关的慢性疑难病, 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是一种绿色、安全、高效的中医临床创新技术。我们期望通过针刀血管减排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的发病风险, 让更多的人远离心脑血管疾病, 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死亡风险。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刀血管减排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北京世华针刀中医医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及高风险患者109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 (55例) 和对照组 (54例) 。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刀血管减排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显效34例, 有效14例, 总有效率为88.89%;治疗组显效38例, 有效16例, 总有效率为98.1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组内治疗后1、2个月症状消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头晕、头痛和头胀消失率[73.81% (31/42) 、88.10% (37/42) ]、视力模糊消失率[72.73% (24/33) 、87.88% (29/33) ]、耳鸣消失率[66.67% (14/21) 、95.24% (20/21) ]以及胸闷、心慌和气短消失率[78.95% (15/19) 、94.74% (18/19)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1.54% (24/39) 、79.49% (31/39) ;59.26% (16/27) 、77.78% (21/27) ;64.00% (16/25) 、84.00% (21/25) ;68.18% (15/22) 、86.36% (19/22)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针刀血管减排术在一级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效果较好, 能有效减轻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刀血管减排术,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

心脑血管疾病临床防治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例患者中女8例,男12例,年龄62~81岁( 平均75.6岁)。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4例。均符合2008年WHO推荐的MPD诊断标准[1]。

1.2 临床表现

以不稳定型心绞痛为表现的患者8例,ECG有缺血表现,均其中3例PCI证实为多支病变,单支狭窄程度在75%以上。以脑梗塞为表现的患者12例,均经颅脑CT或MRI证实。

1.3 治疗

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基础上加用羟基脲口服,病情严重者可同时应用长效干扰素治疗。根据外周血象调整用药剂量。

1.4 结果

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治疗后疼痛症状缓解,12例脑梗塞患者有5例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余7例完全康复,且在随访过程中未再出现反复的血栓栓塞情况。

2 讨论

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MPD)由于其肿瘤性特征,2008年新修订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慢性髓系肿瘤分类中“MPD”一词已被“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所代替,最新的分类仍将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Fa,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eytosis,ET)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PMF)归类于BCR/ABL阴性MPN[2]。2005年,Baxter等[3]发现在PV、ET及PMF患者中存在JAK2V617F突变,此后又有多位学者证实MPN中存在JAK2V617F特异性表达[4-6]。JAK2V617F可引起JAK/STAT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导致一系列调节细胞生存的细胞因子过度生成并最终引起上述疾病发生。血栓栓塞为MPN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对于某些不典型患者,在疾病早期甚至仅表现为不明原因血栓形成而无明显血液学改变[7]。

夏亮等[8]发现JAK2V617F在MPN患者中存在较高表达(总突变率66.4%),尤其在PV患者中高达82.6%。自JAK2V617F发现之后,目前该突变位点检测已成为临床诊断PV的敏感而重要的指标之一,2008年WHO已将其作为PV的主要诊断指标之一。按照2008年WHO的诊断标准,JAK2突变阳性,血红蛋白升高(男性>185 g/L,女性>165 s/L)及骨髓红系细胞明显增生即可诊断PV,即使Hb低于以往WHO规定的指标值,但持续超过正常值20g/L也可以确诊PV。对于JAK2V617F阳性者,BPC持续大于450×109/L及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患者,即可诊断ET。由于尚有约50%的ET及PMF患者JAK2V617F阴性,因此,即使JAK2V617F阴性也不能排除上述两种疾病,但作为ET和PMF组织学诊断的补充,阳性结果可以排除反应性血小板增多或骨髓纤维化。

研究还发现年龄≥60岁患者血栓发生率显著增高,提示年龄≥60岁亦是MPN患者易发生血栓栓塞的高危因素之一[8]。JAK2V617F阳性患者的血栓发生率顯著高于阴性患者,故对JAK2检测阳性的MPN患者,尤其是年龄≥60岁的老龄患者,临床上应密切随访观察,警惕血栓发生,如有必要应及时行抗凝治疗,降低血栓发生风险,提高生存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对

于不明原因的血栓患者,可行JAK2V617F检测,以明确是否存在潜在MPN,降低误诊率,改善长期预后。

参考文献

[1] 骨髓增殖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后JAK2突变时代的几个临床问题.白血病·淋巴瘤,2010,19:4-7.

[2]Tefferi A,Vardiman JW.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myeloproliferative

ncoplssms:the 2008 Wodd Health Organization criteria and point-of-care diagnostic algorithms.Leukemia,2008,22:14-22.

[3]Baxter EJ,Scott LM,Campbell PJ,et a1.Acquired mutation of the tyrosine kinase JAK2 in humanmyeloprolifemtive disorders.Lancet,2005,365:1054—1061.

[4]James C,Ugo V,le Couedic JP,et a1.A unique clonal JAK2 mutation leading to constitutive signaling causes polyeythaemia vera.Nature,2005,434:1144—1148.

[5]Kralovics R,Passamonti F,Buser AS,et a1.A gain-of-function mutation of JAK2 in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N Ensl J Med,2005.352:1779—1790.

[6] 费海荣,张日,陈苏宁,等.骨髓增殖性疾病137例患者JAK2基因突变的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7,46:271-273.

[7]Colaizzo D,Amitrano L,Tiseia GL,et a1.The JAK2 V617F mlltation frequently occurs in patients with portal and meseateric venous thromhoais.J Thromb Haemost。2007,5:55-61.

[8] 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与血栓栓塞相关性研究.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590-593.

心脑血管疾病临床防治 篇3

1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

中医重视“治未病”, 中医讲究的治未病, 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2]。中医中的“防”有三层含义, 其一是集体通过增强其正气, 防治疾病侵袭机体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其二是倘若机体已经发病, 此时就要强调及时治疗、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防治疾病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其三是患者在疾病康复之后, 要注重身体的调养, 促进身体的复原, 防治疾病再次复发[3]。

近年来, 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 许多人处在精神紧张、生活压力较大的状态下, 使得其机体出现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极易导致机体向疾病状态转化, 临床研究表明,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与机体的亚健康有一定的关联。因此, 在现代医学理论中, 认为亚健康是一种疾病前状态, 但是现代医学对于亚健康状态却处于“无计可施”的状态, 因为, 机体虽然出现亚健康状态, 但是却无病可辨, 现代医学病没有一套有效的预防亚健康进一步发展的措施。但是中医理论中认为, 亚健康虽然无“病”, 但是有“证”, 可以根据机体的各种临床表现症状, 给与辩证施治, 且中医拥有几千年来积淀和摸索出的丰富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方法, 能够帮助亚健康人群调整健康状态, 消除疾病隐患[4]。因此, 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 患者一旦出现心悸、乏力、胸闷不适等症状, 但是临床检查又没有出现器质性病变时, 中医可以把我患者的机体特性, 给与随证治疗, 预防其进一步发展成为心血管疾病, 能够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目前, 临床研究表明, 采取中医“治未病”理论对患者进行干预, 能够极大的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 且其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与不采取干预的人群相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调查数据见表1。

2 中医“整体观念”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

“整体观念”是中医特有的治疗观点。现代西医学研究的药物作用靶点通常较为单一, 但是在对大量的中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发现不管是单味中药还是中药复方在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通常表现出多靶点效应。中药在进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过程中是通过多靶点的综合效应起作用的[5]。

中医的“整体观念”还表现在,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与周边的环境构成一个较大的整体, 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人体自身失衡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失衡造成的, 因此人体的局部病变是人体整体病变的一种局部反应[6], 因此在进行治疗时应该对人体的整体进行调节, 纠正其失衡状态, 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因此, 采取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其疗效要更忧于西医, 并且较西医有更小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7]。

3 中医“辩证施治”观念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

“辩证施治”是中医的思想精华所在, 中医的辩证施治指的是, 在中医相关理论的指导下, 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根据患者主要表现, 结合四诊合参辨别患者的疾病性质, 根据其疾病的主要性质制定治疗的药方和方法[8]。近代以来, 许多的中医专家结合辩证施治的思想理论, 形成了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独特学术思想。例如, 邓铁涛等人对于心肌梗死的辩证施治观点, 其认为心肌梗死的主要病机为气虚痰瘀[9], 因此, 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在于“通”, 并配合治本。在该思想的指导下, 形成了芳香开窍、活血化瘀宣痹通阳, 温阳、补气和养阴等独特的心肌梗死防治方式[10]。辩证施治的思想方法, 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防治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疗方式, 使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更加多样化。

中医药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表现出了独具特点的优势作用, 我们应该加快中医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充分的发挥中医药的临床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硕仁, 刘红旭, 赵冬, 等.北京地区12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治疗状况调查[J].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1:33-42.

[2]马晓昌.陈可冀教授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介绍一祛浊利湿与活血化瘀并重[J].中西医结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3 (5) :441-442.

[3]边永君, 路杰.治疗胸痹重气血, 调和营卫有奇功一路志正教授治疗胸痹学术经验管窥[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 1l (12) :939-940.

[4]阮小芬, 蒋梅先, 徐燕, 等.加用中药坎离煎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活动耐量、生活质量及心衰加重次数的影响[J].中医杂志, 2011, 47 (7) :505-508.

[5]刘德桓, 林惠琴, 王秀宝, 等.化癖浊益肝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随机双盲对照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 2011, 10 (23) :9-12.

[6]刘红旭, 金玫, 王振裕, 等.参元丹与合心爽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12 (4) :293-294.

[7]杨跃进, 赵京林, 荆志成, 等.中药通心络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再流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 2010, 85 (13) :883-888.

[8]范维琥.中药对动脉硬化斑块血管新生的影响[J].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高层论坛论文集, 2011:14-16.

[9]李春杰, 曹洪欣, 陈治水, 等.中药预处理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1, 12 (1) :38-40.

心脑血管疾病临床防治 篇4

国外的临床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当健康人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一次口服阿司匹林5毫克以上,即可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阻止血栓形成。这种作用随着阿司匹林的剂量增加而加强。当增加到100毫克时,血小板的聚集效应基本上受到全面抑制。因此,目前国内外一致主张,阿司匹林的每日最小剂量不能小于75毫克,换句话说,这个剂量是阿司匹林发挥其对心血管疾病保护作用的最低剂量。

另一方面,服用阿司匹林的主要副作用是引起胃肠道出血,虽然这种风险比较小,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用,才能既发挥其保护心脏的作用,又将其引起胃肠道出血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美国和英国分别给健康成年男性隔日服用阿司匹林325毫克,或每日服用500毫克,观察5~6年后发现,阿司匹林对心血管原因造成的死亡率无明显影响,对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有所降低,而脑出血的发生率却有所增加。因此,就预防心血管疾病而言,当前不主张健康人长期使用阿司匹林。

那么,哪些人需要长期预防性服用阿司匹林呢?我们认为,患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有长期吸烟习惯,以及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中老年男性,和有以上危险因素的绝经后的女性等,在心血管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每个人不同病情,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

国外大规模的“高血压病最佳治疗”试验结果表明,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能减少高血压病患者卒中的发生率。大多数医生认为,阿司匹林的每日用量应以75~150毫克为宜,而对已经患了心血管疾病的人,阿司匹林的用量则应严格遵医嘱。

由于阿司匹林产生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非常快,嚼碎服用时起作用更快。所以,心肌梗死的患者,首次剂量不应小于150毫克,且应用越早效果越好,即使是在家中或救护车上就应开始嚼碎服用。

心脑血管疾病临床防治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4月至5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高干体检中心定期体检的65岁以上老年人。排除在近半年内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肿瘤、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患者。共入组患者185例,其中男139例,女46例;年龄65~94岁,平均(77.61±7.32)岁;高血压病111例(60.0%),糖尿病38例(20.5%),冠心病25例(13.5%),脑梗死18例(9.72%),吸烟27例(14.6%)。

所有收集到的老年人均登记一般资料、过去史、家族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空腹血糖、血脂、尿酸、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Lp-PLA2等)及临床用药情况。

1.2 Lp-PLA2水平及其他常规生化检测

Lp-PLA2水平在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华银医学检验中心由专业人员进行检测,即采用天津康尔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Lp-PLA2定量测定试剂盒,通过酶联免疫反应(ELISA)对Lp-PLA2进行定量测定。其他常规生化检测指标均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完成。

1.3 随访

由医务人员对入选老年人在体检6个月后进行电话随访,了解这一时间段有无发生临床确诊的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急性脑梗死、脑出血及药物治疗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别应用相关分析、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α=0.05。

2 结果

2.1 血浆Lp-PLA2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Lp-PLA2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到Lp-PLA2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之间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19(P=0.003)和0.185(P=0.012),与其他危险因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2.2 临床药物治疗对血浆Lp-PLA2水平的影响

对Lp-PLA2水平与一二级预防药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血浆Lp-PLA2水平与口服降脂药呈负相关(r=-0.153,P=0.038),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降糖药、中成药无关。见表2。

2.3 不同危险因素对患者6个月发生血管事件的影响

随访6个月内150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0例(6.7%),其中冠心病8例(5.3%),TIA 1例(0.67%),脑梗死1例(0.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p-PLA2异常及高血压病老年人中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比例偏高(P分别为0.026和0.006)。把Lp-PLA2异常、高血压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对是否发生脑血管病有影响的危险因素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结果显示Lp-PLA2异常是唯一对心脑血管发生有影响的重要危险因素。见表3、4。

表1 Lp-PLA2与心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表2 Lp-PLA2水平与一二级预防药物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血浆Lp-PLA2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目前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Lp-PLA2水平与性别、C反应蛋白(CRP)、TC、LDL-C相关。国内王大力等[3]研究认为,血浆Lp-PLA2水平与性别、年龄、TC、LDL-C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王磊等[4]研究认为,Lp-PLA2水平与性别、CRP呈正相关,与吸烟、饮酒呈负相关。国外Ballantyne等[5]研究认为,hs-CRP(超敏C反应蛋白)与Lp-PLA2水平呈弱相关(r=0.09,P=0.045)。本研究中,Lp-PLA2水平与TC、LDL-C呈正相关,与国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甘油三酯、HDL-C、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尿酸均无关。

3.2 临床药物治疗对血浆Lp-PLA2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的部分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史,其一二级预防药物包括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降糖药、降压药及中成药。统计结果显示,血浆Lp-PLA2水平与口服降脂药呈负相关,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降糖药、中成药无关。这与国内外部分研究结果一致。在Joey等[6]研究脂代谢异常的患者中,通过生活方式和降脂药物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Lp-PLA2的浓度。陈军等[7]研究认为,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更能降低血浆Lp-PLA2的水平。Lp-PLA2是一种炎症标志物,他汀类药物除调脂作用外,还有抗炎等多重效应[8],因此口服他汀类药物可降低Lp-PLA2水平,能够有效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

表3 随访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与相关因素分析(n=150)

表4 Logistic回归分析新发心脑血管病主要影响因素

3.3 不同危险因素对患者6个月内发生血管事件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新发心脑血管病与Lp-PLA2水平相关,说明Lp-PLA2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密切相关。Corson等[9]对与Lp-PLA2相关的临床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中有超过25个证实Lp-PLA2与未来冠脉事件和脑卒中有联系,升高的Lp-PLA2和原发冠脉或心脑血管事件有显著相关,13个相关研究中有12项显示升高的LpPLA2与再发冠脉或心脑血管事件存在明显相关性,此外已有6项研究证实Lp-PLA2升高与脑卒中阳性相关。目前AS已被证实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炎症反应在AS的发生、发展以及稳定性丧失及斑块破裂脱落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10]。

总之,Lp-PLA2是反映组织炎症的重要指标,对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有重要意义,也可能成为临床治疗的一个新靶点。Lp-PLA2升高提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几率升高,而降脂的治疗,特别是他汀类降血脂治疗能改善机体的炎症状态。降低Lp-PLA2水平,老年体检开展Lp-PLA2检测,对心脑血管事件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THOMPSON A,GAO P.Lipo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 and risk of coronary disease,stroke,and mortality:ollaborative analysis of 32 prospective studies[J].Lancet,2010,375(9725):1536-1544.

[2]COLLEY K J,WOLFERT R L,COBBLE M E.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role in atherosclerosis and utility as a biomarker for cardiovascular risk[J].EPMA J,2011,2(1):27-38.

[3]王大力,陈瑞英,郑青存,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1(1):10-11.

[4]王磊,章莹,费世早,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及相关性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1,18(3):158-161.

[5]BALLANTYNE C,CUSHMAN M,PASTY B,et al.The LPPLA2 studies collaboration collaborative meta-an anlysis of individ ual articipant data from observational studies of LPPLA2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2007,14(1):3-11.

[6]JOEY B,MISEAH Z,ARSALAN,et al.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 mass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dyslipodemic patients treated with lifestyle counseling and combination lipid modifying drug therapy[J].Circulation,2007,116:799.

[7]陈军,柯俊龙,萧云.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PLA2水平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7):982-984.

[8]马树人.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择期PCI术者心肌保护作用[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0(6):901-904.

[9]CORSON M A,JONESP H,DAVIDSON M H.Review of the evidence for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 as a cardiovascular risk marker[J].Am J Cardiol,2008,101:41F-51F.

心脑血管疾病临床防治 篇6

据悉,这是世界心力衰竭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无疑引起了业内众多人士的广泛关注。 因此,本刊记者就此次大会的召开背景、筹备情况,以及与心力衰竭相关的诸多话题,采访了张健教授。

强强联手,搭建国际学术交流舞台

据记者了解,2016 年世界心力衰竭大会(2016WHFC) 将于2016 年10 月13 日至16 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并与2016 年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共同举办。2016WHFC的大会主席由长城国际心脏病会议创始人胡大一教授和国际心力衰竭协会主席余卓文教授共同担任,张健教授和赵冬教授任大会执行主席,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心力衰竭诊治水平的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黄峻教授将担任指导委员会主席;届时,国内外关注心力衰竭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将云集北京,共同参与2016WHFC这一国际心力衰竭学界的学术盛会。

采访一开始张健教授介绍了2016 年世界心力衰竭大会的宗旨。 他表示,2016 年世界心力衰竭大将秉承长城会的‘我参与、 我奉献、我分享、我快乐’的一贯精神,目标旨在为世界各地涉及心衰领域的医疗、 健康和研究专业人员提供一个独特的平台, 分享成果, 分担风雨,追求卓越,共享发展。 ”

“心力衰竭已经成为世界性疾病, 亟待全世界同仁共同关注。 ”张健教授强调,“在过去的20 年间,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药物研发、器械治疗及其病因学治疗的飞速发展,均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行业同道的与时俱进、 全情投入与积极进取。心力衰竭领域亟需被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人士共同关注,因为这是被忽略的一个领域;在我国大陆地区,这个问题显得更为凸显。因此,2016WHFC首次在中国举行,将是我国加强心力衰竭领域国际合作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

世界心力衰竭协会(WHFS)是一个非盈利的专业协会,因此张健教授坦陈: “ 我们希望通过2016WHFC,将全世界从事心力衰竭的医护人员、保健工作者和研究专业人员联合起来,为全世界致力于心力衰竭专业的同仁提供一个开放的世界性平台。 会议将力求全方位介绍近年来心力衰竭的预防、基础研究到临床诊治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希望借这次会议的契机,加强中国专家与世界同道在心力衰竭继续教育、国际多中心研究等领域的良好合作,同时把中国开展的心力衰竭方面的工作展示给全世界,把中国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面。

谈及举办这次大会的背景,张健教授说,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模式已经转变,国家的“十三·五”规划重点是民生领域,其中特别强调了卫生、教育、科学的发展。目前中国已经具备了召开世界心力衰竭大会的条件。 中国在心衰管理方面的指南陆续发表,心力衰竭的规范也已经建立起来,并开展了以指南为范本的、 新的教育项目,其特点更加面向基层、面向中西部地区、面向地域性医生,每年培养数万名的这方面的医生。 同时,我们现在心衰方面的的患病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因此,2016WHFC在中国召开,非常具有必要性和及时性。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把这件事情做好,同时更对中国的心衰工作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规模最大,研究项目助力心衰临床管理

作为2016 年世界心力衰竭大会的大会执行主席, 张健教授在介绍此次大会的发起背景时, 还介绍了他领衔开展的一项我国最大规模的前瞻性心衰登记注册研究。

张健教授首先介绍说,这项研究旨在了解我国成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病例特征、 药物治疗特点、病死率及治疗花费情况,为今后心衰的治疗方案的制定及健康管理提供一定帮助。 同时,这项研究也是我国目前最大规模的一项前瞻性心衰登记注册研究。研究团队基于地域及经济分布情况,抽取了有代表性的心衰中心,其研究时间为2012 年1 月至2015 年6月。 研究团队共组织了国内110家研究中心参与, 其中有88 家中心已部分上传患者临床资料到数据中心, 已入选患者约1.2 万例,经过筛选,其中有8516 例病例数据适宜进行分析。

张健教授介绍说,这项研究中对于我国心衰患者的分级标准,是按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方法进行的,这种分级方式适用于慢性单纯左心衰、收缩性心力衰竭。 该标准共分为四个等级,其中Ⅰ级为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的患者;Ⅱ级为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患者;Ⅲ级为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的患者,此类患者小于一般体力活动即出现症状;Ⅳ级为一般体力活动完全受限,休息时也有症状的患者。

研究团队经过对8516 例病例数据分析后的结果显示:我国大部分心衰患者为纽约心功能 Ⅲ/Ⅳ(84.8%),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1天,住院期间死亡451 例(5.3%),其中共有1451 例患者完成了1 年随访工作。 据此显示,我国住院心衰患者死亡率为5.3%。

张健教授和同事们通过研究还发现, 在我国心衰患者中,有49.4% 的患者存在高血压,54.6%的患者患有冠心病,29.7%的患者患有慢性肾脏病。根据入院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患者占37.5% ,LVEF介于40%~50%的患者占20.5%,LVEF≥50%的患者占42%。 张健教授认为,这项研究的结果说明,我国的左室射血分数的心衰患者并不少见。

“感染是引起我国患者心衰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在研究中占到了45.9%。 ”张健教授指出,通过他和同事们的研究发现,我国心衰指南推荐的心衰药物,在患者入院前的使用率明显偏低,虽然在住院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较指南推荐的使用率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这与我国住院心衰患者整体经济状况偏低,超半数(62.8%)的患者家庭的月收入小于3000元,男性患者的住院花费要高于女性患者等情况有密切关系。

张健教授认为,这项当前国内最大规模的前瞻性心衰登记注册研究初步证明,目前我国住院心衰患者的药物治疗离指南指导仍存在一定差距, 这是导致经济花费大、 死亡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下一步需加强对心衰患者住院期间及住院后的健康指导,以降低我国心衰患者的心衰复发率。

在采访中张健教授指出,自上世纪80 年代起, 发达国家冠心病的死亡率逐步下降,但由心衰导致的住院和死亡却在不断攀升,而且当前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日趋严峻,也将使这个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上述研究只是通过了解和分析我国成年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病例特征、药物治疗特点、病死率及治疗花费情况,为今后我们更好地针对心衰制定治疗方案及开展健康管理提供一定帮助。 但是,心力衰竭作为所有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 已成为心血管疾病中极常见、危害极大的疾病之一,其临床治疗中存在着许多难点。鉴于上述情况, 在中国召开2016 年世界心力衰竭大会,必将通过会议上的学习和交流,达到规范我国心衰疾病的治疗,推动我国心衰疾病的治疗水平提高的目的!

顶级团队,推动中国心衰防治事业

在采访中,张健教授还简要介绍了2016WHFC这一学术盛会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的亮点。 他说,鉴于心力衰竭是复杂的综合性疾病,涵盖了多个心血管亚专业, 因此,为期3 天的2016WHFC会议将涵盖心力衰竭的各个层面, 从预防、研究、临床、教育、康复等全面展示当前国内外的进展和成果。会议内容将包括药物治疗的临床试验、器械治疗、手术治疗和移植、介入以及新型疗法、心力衰竭康复、危险因素及预防、急性失代偿性心脏衰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心衰的影像、生物标记物、心力衰竭远程监控、移动医疗的管理、病例管理以及更多相关内容。 明年的10 月份, 将在两个会议厅同时进行会议。 会议类型将包括大会报告,专题研讨会, 病例讨论以及摘要报告;会议讲座均将由心衰各领域国际国内知名专家进行演讲;会议期间还将举办针对中国医生以普通话进行的进修课程培训……

此外, 采访前记者还了解到,由张健教授担任主任兼心力衰竭监护病房主任的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力衰竭中心,是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特色专业之一。该中心自成立以来,在科研和临床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 因此,作为该中心的负责人,张健教授还向记者介绍了该中心近年来在科室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据张健教授介绍:“心力衰竭中心是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特色专业之一。面对全球和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和患病率不断增高并成为本世纪心血管病中最重要问题的现状,我院在国内率先创立了心力衰竭中心,培养了一批从事心力衰竭诊治和研究的专门人才,并设置了一个具有先进设备的心力衰竭监护病房,每年诊治各种危重心力衰竭患者逾千人,挽救了无数危重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命,一些心衰患者得到奇迹般的全面康复。 ”

张健教授还谦逊地说:“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近年来虽然取得一些成就, 但实际上我们是踩着前任的肩膀来继续做一些推动中心进步的工作, 之前的前辈们为我们的事业做了很多铺垫。”他继续介绍说, 该中心具有一支技术全面的医疗和科研团队, 长期致力于心力衰竭的医疗和科研工作, 重点在于多学科协作诊治疑难心力衰竭患者和危重心力衰竭患者的抢救, 并重视心力衰竭的社区防治、 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教育和长期随访以及心力衰竭的基层医生培养等。 在我国率先规范地开展了急性心力衰竭的无创机械通气治疗、 床旁血滤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减容治疗、 多学科协作进行重症心力衰竭的机械辅助治疗等心力衰竭的先进治疗技术,常规开展了Swan-Ganz气囊漂浮导管检查。对各种类型的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右室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疾病、缺血性心衰、瓣膜性心脏病心衰、 心力衰竭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等的诊治具有独到而深刻的认识。

该中心不但是针对终末期心衰患者进行心脏移植前筛选、评价、调整和准备的技术平台,还是我国心力衰竭新药和新器械的临床研究和评价平台, 先后参与、主持并高质量完成了多项心力衰竭新药的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评价研究,如奈西立肽、左西孟旦、纽兰格林、利伐沙班、伊伐布雷定、托伐普坦,以及新器械如床旁血液滤过装置的临床验证等工作,在心力衰竭的新药评价和临床应用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他们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和北京市有关心力衰竭的科研项目。 在国际专业期刊如JACC和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有关心力衰竭的系列研究论文;其中对我国Ⅰ类新药纽兰格林治疗慢性收缩性心衰的临床评价研究、心力衰竭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调查和干预研究、β 受体阻滞剂在急性缺血性心衰的应用研究、心力衰竭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的研究等均具有创新意义。 目前承担着国家“十二·五”重大课题 “国家心力衰竭数据平台建设” 项目。

张健教授说:“我们将与全国同行广泛合作,做好我国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诊疗的标准化指标和信息管理工作,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心力衰竭的医疗和管理水平。我们高度重视向国际和国内同行学习,不断加强与同行间的交流和合作,目前已与美国心力衰竭协会和欧洲心力衰竭协会形成了良好的交流和合作关系,与国内同行有着广泛联系和密切的交流与合作,2008年参与制定了 《NT-pro BNP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0 年参与制定了我国首个《急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 邀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共同编写了我国目前内容最丰富和系统的《心力衰竭》著作,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0 年出版;我们还主持召开了每年一次的‘中国心脏大会-心力衰竭专题’ 会议,每年定期举办心力衰竭基层医生培训班和全国心力衰竭骨干研讨班,这些工作均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心力衰竭诊治技术的交流、普及和提高。 ”

张健教授强调:“我们的心力衰竭中心将始终坚持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最先进的技术,为心力衰竭患者提供全面的优质医疗服务。我们在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同时, 尤其注重心力衰竭的早期防治、 患者的综合管理和全面康复,并努力为我国心力衰竭的医疗事业,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

采访到最后,话题回到明年将在北京举行的2016 年世界心力衰竭大会时,张健教授展望说:“2016WHFC将诚邀来自世界各地心衰领域的专家和同行,分享他们的临床与研究经验,带动并促进我国相关领域的交流学习,加强我们与国际间合作。 我相信,世界心力衰竭大会在中国举办,将为国内和国际心衰领域的研究人员、临床工作者提供一个思想碰撞与理念交流的平台。 这次会议的举行,一定能够给我们中国的心血管病医生带来很多新的知识,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专家简介

心脑血管疾病临床防治 篇7

1 临床资料

我们管辖的某社区共有居民4560人, 中青年机关干部占40%, 中年工人占20%, 儿童占30%, 老年人占10%。对于社区内有心脑血管疾病诱发因素或已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建立健康档案。首次健康档案上, 写清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一般健康检查及主诉、现病史、初步诊断、护理诊断、护理问题、治疗方法、护理措施、联系电话。定期随访, 定期随诊时, 还要及时记录病情变化情况, 了解病情的动态变化。

2005年12月—2009年7月, 经过4年的不断跟踪随访, 使本辖区内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由2005年12月患病667例, 下降至2009年7月的373例, 下降率为44.1%, 见表1。

2 防治方法

2.1 建立健康档案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 进行健康评估, 找出每例患者患病的危险因素并认真记录, 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2 加强宣教

对于共性问题, 定期通过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 社区医护人员认真准备每期宣传资料的内容, 做到每月更换1次。另外, 采取义务讲座, 集体授课的方式来进行宣教。

2.3 个体化健康教育

患者在社区就诊、治疗、护理的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并且针对性地开一些健康处方, 也可称保健处方, 供病人使用。

2.4 家访随诊

2周家访1次, 对已患病者1周随访1次。另外, 建立电话咨询, 病人有什么情况可随时与医护人员取得联系。对于每次随访的结果要进行记录。

3 防治主要内容

3.1 控制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和主动脉粥样硬化, 引起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吸烟、酗酒、肥胖、食盐过多、精神压力过大、生活不规律、年龄因素等。

3.1.1 限制食盐摄入量

据流行病学调查, 如果人的一生中每日食盐量维持在5.85 g水平, 则在25~55岁期间可降低收缩压9 mm Hg (1.2 kPa) 。到55岁时每日吃食盐低于5.85 g, 其冠心病死亡率可下降16%, 脑卒中下降23%, 所有病因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3%。在限盐的同时增加膳食钾的含量, 降低钠/钾比例值, 达到 (2~3) ∶1, 每日食盐摄入低于6 g为宜。

3.1.2 戒烟和提倡不吸烟

应提倡彻底戒烟, 戒烟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

3.1.3 限制饮酒

大量饮酒, 可使冠心病危险性增高, 引起脑卒中, 引起动脉硬化。对于有脑血管病史者, 建议不饮酒, 有心血管疾病者, 可适量饮酒, 但不超过50 g/d。

3.1.4 增加活动量、控制体重

肥胖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引起高血压。经常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可控制体重和减轻体重, 增强心血管功能。据试验, 一位体重55 kg的女性, 散步1 h可消耗661 kJ (158 kcal) 热能, 洗衣, 擦地板1 h消耗728 kJ (174 kcal) 热能, 足球运动可消耗1368 kJ (327 kcal) 热能。如果静坐办公室, 则每小时只有251 kJ (60 kcal) 的热能消耗, 如果热能摄入多, 付出少, 多余的热能就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 久之就会超重乃至肥胖。我们根据每位患者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运动指导, 多主张以散步的形式进行运动, 基本上要求每天运动2次, 每次30 min, 每次步行3 km, 让体重能逐渐降下来。

3.1.5 膳食预防

“食物多样, 谷类为主”, 计划主食用量, 防止体重超重, 肥胖者限制总热能, 控制主食用量。蛋白质一般可不必控制, 控制总脂肪摄入量, 减少或杜绝动物脂肪的摄入, 食用植物脂肪, 特别是豆油, 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 有利于脂肪的运动, 降低动脉粥样硬化, 降低高血压, 脑卒中发生。多食蔬菜、水果、纤维素食物。我们根据每位患者的体重制定饮食计划, 使体重逐渐接近正常体重。

3.1.6 年龄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明显增加, 中医观点认为:人过40, 精力过半, 气血功能下降。气的功能下降, 推动血流循环的动力减退, 造成血液循环减慢, 血液黏稠度增加, 引发高血压、心肌梗死、脑梗死。按气血功能下降原理, 针对病人具体情况, 适当给一些补气补血的药物, 如中药, 黄芪、当归、党参、白术等。

3.2 控制疾病进展、预防用药

3.2.1 控制血压

采用寿比山、复方降压片等药物使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

3.2.2 降低血黏度和血脂水平

用肠溶阿斯匹林、脂必妥等药物。

3.2.3 扩张血管

尼莫地平、硝酸甘油类药物。

3.2.4 中医活血化瘀药物

复方丹参滴丸、脉络宁等药物。

4 中医辨证护理

4.1 高血压病人伴有肝阳上亢者

如伴有头疼、易怒、舌苔薄黄者, 可适当给中药天麻勾藤饮加减。饮食以清淡、甘寒为主, 如绿豆、芹菜、冬瓜等, 忌辛辣刺激食物。

4.2 高血压病人伴有阴虚风动者

症候有烦燥、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等症, 舌质红绛或暗红, 少苔或无苔, 脉细弦或细数者, 可选用增液汤加减。并应避免情绪刺激, 勿惊恐, 郁怒, 饮食以养阴清热为主, 如百合莲子薏仁粥、甲鱼汤、淡菜汤、面汤、银耳汤、黄瓜、芹菜等。

5 情志护理

指导患者利用中医气功、太极拳进行身体锻炼, 可起到调节情志, 放松身心, 延年益寿。嘱病人不要暴喜暴怒, 以免引起气机紊乱, 脏腑功能失调, 要精神宁静、乐观、豁达, 做到节制情欲, 学会控制感情, 避免情绪波动。

6 季节护理

春季万物萌发, 天气乍暖乍冷, 不可减衣太多;夏季天热, 防止中署, 但不可贪凉, 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秋季主收藏, 气候干燥, 应慎避风寒, 适当运动, 及时增加衣被;冬季天寒, 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体虚者可在室内活动, 避免在寒冷的早晨过早起来运动, 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严寒可致凝, 有可能造成梗死和出血的危险。

7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在健康教育过程中, 针对不同病人, 告诉其疾病如果出现哪些症状, 应及时与社区医生联系。如出现以下危险症状, 如心前区剧烈疼痛、剧烈头疼、恶心、呕吐、意识不清的症状时, 要及时与120联系, 告诉病人如何拨打120电话。

心脑血管疾病临床防治 篇8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清热解毒法

1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统计

国家卫生部近期公布了《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 提要显示, 2011年部分市县前十位疾病死亡原因前三位分别是: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 相应死亡率分别是27.79%、21.30%、 20.22% (市) ;23.62%、19.37%、21.72% (县) 。也就是说, 心脑血管疾病合计达到41.52% (市) 、41.09% (县) , 居于所有疾病之首。最新资料显示, 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 500万人, 居于各种死因首位;而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近3亿人, 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百万人, 大约每10s就有一个人因中风或者心肌梗死而倒下。

2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 (AS) 、炎症三者的关系

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只是AS全身性损害导致脏器功能失调的一种临床表现, 防治AS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基本的, 也是最根本的措施[1]。有学者先后提出脂质浸润学说、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学说、血栓源性学说、损伤反应学说等, 但以上任何一种假说均不能完全解释AS的发病机制[2]。1856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提出AS是动脉内膜炎症的观点。直到1999年Ross在他的损伤反应学说基础上明确提出“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 指出AS是一种具有慢性炎症反应特征的病理过程, 其发生、发展过程, 从脂质条纹到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 乃至不稳定斑块的生成、破裂和血栓形成, 始终都有各种炎症细胞和大量炎症介质的参与[3]。随着研究不断深入, 逐渐发现AS的病理变化存在着变质、渗出和增生等炎症的基本特征[4], 炎症反应在AS发病中才逐渐获得重视。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功能减退是AS的启动环节。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血管内皮细胞是重要的调节屏障。当长期、反复受到血液中不利因素包括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 (ox-LDL) 、血糖、 同型半胱氨酸以及高血压的血流冲击, 甚至是病原微生物的刺激时, 内皮细胞失去了正常的稳定性, 表面暴露黏附分子, 此时血液循环中白细胞所含有的相应黏附分子配体, 与损伤内皮细胞相粘连, 继而激活炎症反应。与经典炎症反应不同, AS炎症灶内主要是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很少见到多核白细胞[2]。这正解释了为何西医单纯的抗感染治疗对AS是无效的。血小板本身含有丰富的黏附分子, 可直接与内皮细胞、胶原及单核细胞或者巨噬细胞粘连, 粘连后的血小板活性增加, 分泌炎症介质和趋化因子, 这些因子反过来进一步吸引血液循环中的白细胞聚集到炎症病灶;这些炎症介质和趋化因子对平滑肌细胞也有趋化、增殖作用, 可吸引平滑肌细胞进入内膜, 变成泡沫细胞。因此血小板在AS斑块的形成过程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5]。根据斑块是否容易破裂, 可将粥样斑块分为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不稳定斑块破裂, 导致急性血栓形成, 这是心脑血管事件急性发作的罪魁祸首。稳定性斑块区别于不稳定型斑块[6]。局部炎症细胞产生并释放炎症因子, 进一步导致内皮功能紊乱, 失去抗黏附及抗聚集的特性, 诱导局部平滑肌细胞凋亡, 加重局部炎症反应, 细胞外基质减少, 导致脂质池扩大, 纤维帽变薄, 使斑块易于破裂、出血, 导致血栓形成[7]。在炎症进一步的作用下, 不稳定斑块破裂、出血、脱落、血栓形成、堵塞冠状动脉或脑动脉, 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3心脑血管疾病、AS与中医的痰瘀热毒

《金匮要略·心典》曰:“毒, 邪气蕴结不解之谓”。王永炎指出:“邪气亢盛, 败坏形体即转化为毒[8]”, “毒系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 蕴积体内过多而生成[9]”。毒邪的致病特点主要有:骤发性、广泛性、酷烈性、从化性、火热性、善变性、趋内性、趋本性、兼夹性和顽固性[10]。AS属于中医“痰浊”“瘀血”范畴, 痰凝、血瘀是其主要病理改变。痰瘀日久不去而成毒, 毒邪与体内气血津液相互搏结, 导致AS的发生、发展。采用清热、解毒、化痰、活血法可促使AS患者斑块软化、痰瘀消散[11]。AS发病以形成粥样斑块为特征。外来之毒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内毒, 或体内原有内毒作用于机体, 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不能正常输布、代谢而滞留体内, 受热毒煎熬凝聚为痰饮;毒邪煎熬、熏蒸血液, 血凝成瘀;毒邪伤络, 血溢成瘀;毒邪伤津耗阴, 阴伤血滞为瘀;毒雍气机, 血脉凝滞。痰、 瘀、毒夹杂互结, 着于脉管, 进而结块, 即成AS斑块[12]。而痰饮、瘀血作为津液代谢的病理产物, 本身因邪气蕴结不解, 化为毒害, 形成痰毒、瘀毒, 郁而化热, 痰毒、瘀毒、热毒三者相互促生, 交结为患, 日久不化, 酿成浊脂, 浸于脉管, 致使粥样斑块不断增大, 并易于破裂。AS的致病特点, 与毒邪的致病特征具有相似性。AS引起的血管病变遍布全身, 即广泛性;AS发病多有年龄、体质、性别的差异, 即从化性;AS多有脂质代谢紊乱及血栓形成, 与毒邪夹瘀、夹痰相似, 即兼夹性;AS急性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及栓子脱落, 一旦堵塞心、脑等脏器血管, 则骤发心肌梗死、脑梗死, 即骤发性;而脑梗死、心肌梗死病情凶险, 危害严重, 属于急症、危症、疑难杂症, 即酷烈性;心肌梗死的吸收热及脑梗死的中枢热, 即火热性;AS所导致的疾病症状多变, 即善变性;AS病变多在内脏器官组织, 直接影响脏器功能, 即趋内性; AS病变多由炎症引发, 而其病理过程中又有明显的炎症特点, 并再引发新的炎症反应, 即趋本性;AS致病病情多变、复杂, 迁延难愈, 即顽固性[13]。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而脑血管疾病多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心痛”及“中风”的病因也多为 “痰”“瘀”。而“心痛”病和“中风”病发展到后期, 多有咯血、偏瘫、失语、昏迷甚至猝死等痰、瘀、毒的表现[14]。痰、瘀、 毒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形成的过程可概括为:脏腑功能失调期、气血津液紊乱期、成毒损络犯脑犯心期。

4清热解毒法对于毒邪的治疗

热毒是“心痛病”“中风病”发病的主导因素, 痰瘀化热, 毒因热生, 清热解毒当为首选治法, 佐以行气活血祛痰[15]。情志因素在中风病的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忿怒生肝火”, “焦思生心火”, 内生之火热, 多源于心肝二脏, 所以制方选用清热解毒药物, 为归属心肝二经者最当, 如夏枯草、野菊花等, 以达“先其所因”、“伏其所主”之效。治病贵使邪有出路, 二便是人体驱毒外出的重要渠道。热毒蕴积体内, 伤阴灼津, 壅遏三焦气机, 清浊升降失序, 导致胃气不降, 腑气不通, 膀胱气化不利, 水道不畅, 使毒邪不得外排, 其势弥重。故治以通腑, 既可泻热降火排毒, 减轻毒势;又能降浊升清, 复气机升降之序, 且急下存阴, 保护正气, 如大黄、全栝蒌等。治以利水, 可导热下行, 使热毒从小便而出, 又利于津血之敷布、运行, 如泽泻、滑石等。心痛病及中风病位于上, 气血逆乱于上, 通腑利水, 驱毒外出, 可共达“泄其下, 缓其上”之效果。毒具火热之性, 寓痰瘀之形。内生之毒常常依附于痰浊、瘀血作祟为害, 故治痰治瘀必然有助于清解、消散毒邪。痰本于津, 瘀本于血, 气行则津布, 气行则血行。治痰治瘀, 当先调气, 气顺一身之津血亦随气而顺, 次以活血, “血行风自灭”。如此, 调气活血, 共奏气顺痰化毒自消, 血活瘀祛毒自散之效, 药如香附、陈皮、水蛭、川芎等。基于上述中医治法治则, 人们把中药清热解毒法用于治疗AS、冠心病、脑血管病等, 并取得较好疗效。如醒脑静有改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促进脑组织康复的作用, 能够使病毒性脑炎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浓度降低[16], 即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17];清开灵在治疗脑血栓[18]、静脉血栓[19]以及冠心病[20]方面疗效显著, 而其作用与显著的抗炎作用有关[21];四妙勇安汤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如冠心病[22,23]、病毒性心肌炎[24]、心律失常[25]、中风后遗症[26]、脑梗死[27]、颈动脉硬化[28,29]等有较多的临床报道, 临床效果显著, 其作用与抗炎、促进血管新生、抗AS等有关;黄连解毒汤对脑中风的治疗亦有良好的疗效[30-32]。

5清热解毒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清热解毒药抗炎的机制不仅在于抗菌、抗病毒, 而且系对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进行精密协调, 使某些致炎因子不致于过度分泌, 由此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 改善炎症对组织的损害[33]。清热解毒中药的抗炎、抑菌、抑制病毒及调节免疫等作用, 可作用于AS炎性反应的多个病理环节, 达到稳定斑块、减少斑块破裂的目的[34]。如:衣承东用黄连、黄柏、黄芩和金银花复方水煎剂治疗烧伤大鼠创面感染, 测定血浆中IL-6的含量和混和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TNF诱生量。结果显示烧伤创面感染的大鼠自烧伤后24h起血浆IL-6均高于正常, 烫伤后48h烧感组血浆IL-6显著高于中药组 (P<0.01) 。TNF诱生量从伤后24h起, 中药组显著高于烧感组 (P<0.01) , 说明抑制内源性致热因子IL-6和TNF的产生是中药清热解毒的重要机制[35]。高素君等[36]用清热解毒中药对老龄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对老龄小鼠免疫功能具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吴智春等[37]认为, 金匮泻心汤 (大黄、黄芩、黄连) 能够显著降低AS大鼠血清TG、TC、LDL和MDA水平, 升高HDL水平, 增强SOD活性, 抑制ox-LDL的生成, 影响一氧化氮 (NO) 的水平。可有效地抑制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和平滑肌细胞增殖, 具有良好的抗AS作用。王宏伟等[38]通过建立家兔AS模型观察穿心莲成分API0134对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 (ET) 的影响。于用药第4周及第8周后NO明显升高, ET含量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戴敏等[39]报道丹皮酚可以升高高脂血症大鼠血清NO水平, 降低血浆ET含量, 并可以使PGI2水平明显上升, 减轻AS进程。方素萍等[40]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 为模型, 应用蛋白染料染色法, 观察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及其与LPS/TNF-α共同处理HUVEC 4h、12h、24h后, 对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不仅能抑制非致炎状态下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 而且能抑制致炎因子所诱导的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作用, 这可能是黄连解毒汤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方青等[41]发现黄连解毒汤能够降低老年性痴呆模型大鼠TNF-α、 INF-γ、IL-2水平, 达到改善老年性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席刚明等[42]探讨了小檗碱对脑梗死患者血浆ICAM-1和E-Selectin的影响, 经小檗碱治疗后, 脑梗死患者血浆中E- Selectin和ICAM-1的含量均明显下降 (P<0.01) 。朱平等[43]探讨清热解毒方药 (组成:银花12g, 连翘15g, 黄连6g, 黄芩8 g) 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内毒素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 再用含药血清与内毒素共同作用, MTT法检测活细胞的数目, 间接反映方药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作用。清热解毒方能拮抗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王少英[44]将清热解毒法与其他治法有机结合组方, 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 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未加用清热解毒药物的对照组, 清热解毒药物可提高冠心病治疗的临床疗效。临床上以含清热解毒药的黄连温胆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5,46]。

6小结及展望

随着近几年对AS慢性炎症反应过程细节研究的逐渐深入, 人们认识到阻断或者是改善炎症过程对于延缓甚至逆转AS的重要性。清热解毒中药通过减少甚至抑制某些炎症因子或者炎症介质的产生, 达到减轻甚至中断炎症反应过程, 为AS的防治开辟一个新的方向[29]。近年研究发现, 在原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中药, 可提高临床疗效。对于AS的治疗, 清热解毒中药通过缓解甚至中断炎症过程, 达到稳定粥样斑块, 甚至逆转AS的目的, 从源头上截断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心脑血管疾病临床防治 篇9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人体质量指数;血压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4-01-02

众所周知,原发性高血压伴肥胖、血脂与血糖代谢紊乱可对心脑血管造成极大的伤害。然而,关于正常高值血压与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血糖偏高等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报道还非常有限,因此,笔者对此课题进行了一定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09年6月在某市干部疗养院进行体检的512名非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入人群必须符合以下4点:(1)无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无肾、脑、心及外围血管病变;(3)年龄区间为(25-60岁);(4)排除服用减肥药物、酗酒或吸毒者。然后,根据血压水平,将入选者分为理想血压组和高值血压组。其中,理想血压组(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248名,男132名,女116名;年龄在37.92±6.11岁;正常高值血压组(收缩压=120-139mmHg;舒张压=80-89mmHg)264名,男143名,女121名;平均年龄46.21±6.23岁。

1.2方法

(1)测量血压。测量前1h停止吸烟、喝咖啡和剧烈活动,被测者安静休息10min后,由同一医师采用欧姆龙HEM-906型电子血压计为其测量右肱动脉血压,测量3次取均值,每次间隔3min;(2)测定体质量指数。512名入选者均测量身高和质量,体质量指数=体质量(kg)/身高(cm);(3)测定血生化指标。抽取空腹静脉血以测定空腹血糖FPG(FastingPlasmaGlucose)、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三酰甘油TG(Triglyeride)、总胆固醇TC(TotalCholesterol),及餐后2h测定血糖浓度。以上血生化指标均通过HITACHI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测定。

2结果

2.1年龄比较

据一般资料,理想血压组年龄在37.92±6.11岁,正常高值血压组年龄在46.21±6.23岁。可知,正常高值血压组的年龄明显大于理想血压组,在P<0.05显著性水平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体质量质数、血糖及血脂之比较

正常高值血压组体质量指数为24.33±0.61,理想血压组为22.56±0.48,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3讨论

3.1正常高值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正常高值血压是原发性高血压与理想血压两者间的临界状态。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对正常高值血压,尤其是对血压正常高值但伴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情况,关注程度正在提高。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正常高值血压者普遍存在,且有一定的危险因素。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息息相关,而且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不仅源于原发性高血压,在正常高值血压阶段发生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据有关学者调查,50%左右的正常高值血压者可能发展为原发性高血压,而且在此阶段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已经出现。张曹进等指出,高血压前期人群会出现心脏功能结构的变化,而且伴随着血压升高,心脏收缩功能的损害变得严重,尤其是左心房更为明显。

3.2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与血压水平存在因果关系

本研究与Lee的研究结果一致,正常高值血压组人员的平均年龄要大于理想血压组人员,年龄是正常高值血压的危险因子之一。此外,体质量指数、血脂、血糖代谢异常程度,正常高值血压组均高于理想血压组,血压与体质量指数、血脂、血糖代谢异常程度等因素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此结论与代谢综合征理论相同,即肥胖、血脂、血糖代谢异常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与血压水平在发生发展方面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3.3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也应该接受积极的治疗,以防发展成为原发性高血压和心脑血管并发症。对没有明显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可以采用非药物治疗的方式,主要是适量运动、戒烟酒、控制油腻饮食等。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对伴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要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再进行药物治疗,如给予降低血脂、降低血糖、抗血小板等的治疗。

总之,正常高值血压应该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尤其是伴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更应接受积极的治疗,以防患于未然。

4参考文献

心脑血管疾病临床防治 篇10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综合预防,个体化医学

近几年的研究显示,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 且在中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高。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等特点[1]。本研究旨在探究个体化综合干预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抽取其中符合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因素诊断标准的1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99例。患者均有高血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缺乏运动、精神过度紧张、冠心病家族史等[2]。对照组中男53例, 女46例;年龄35~76岁, 平均 (50.2±12.7) 岁;高血压74例, 高脂血症54例, 肥胖39例, 糖尿病15例, 吸烟或过量饮酒11例, 其他13例。观察组中男52例, 女47例;年龄36~78岁, 平均 (52.1±13.3) 岁;高血压75例, 高脂血症55例, 肥胖39例, 糖尿病14例, 吸烟或过量饮酒9例, 其他1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史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患者均自愿接受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基础治疗和干预措施, 包括饮食合理、清淡, 指导其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嘱咐患者戒烟戒酒, 倡导自我心理调节, 注重合理运动, 肥胖者有计划地进行运动减肥。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规范的个体化综合干预[3], 医生在规范原则的指导下根据研究对象个体化的特点, 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展开系统、规律、持久的控制管理。在随访中针对个体化的发病特点进行相应的、规范的、科学的指导, 督促其限时戒烟、戒酒, 指导其结合自身特点科学饮食、科学运动、科学减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脑血管高危因素的控制情况及随访2年后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及靶器官器质性损害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后心脑血管高危因素的控制情况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TC、TG、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BMI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靶器官器质性损害的发生率比较

随访2年后, 观察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及靶器官器质性损害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发病率、病死率均居首位的常见疾病, 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4]。近几年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逐渐增多, 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和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已成为目前临床医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5]。相关研究表明, 高血脂、高血压、吸烟、过量饮酒、糖尿病、缺乏运动、精神过度紧张、冠心病家族史等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因素, 另外与年龄因素的关系也很大, 其中高血脂是最重要的因素[1]。本研究对198例体检检查中诊断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展开分组干预, 经2年的随访发现, 接受规范化、个体化综合干预的观察组干预前后血压、血脂、血糖、BMI均发生明显改善, 且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 这一结果证实了合理的防治干预措施对改善心脑血管高危因素具有重要作用。观察组患者随访2年后心脑血管事件、靶器官器质性损害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这一结果与相关报道一致[6]。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1 mm Hg=0.133k Pa

综上所述, 心脑血管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了严重危害, 怎样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是降低疾病发生的关键。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属于高危因素;针对患者个体化的高危因素进行规范的个体化干预, 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干预效果明显, 值得关注并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林建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方法研究[J].中外医疗, 2009, 19 (26) :168-170.

[2] 李秀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1) :179-181.

[3] 刘福平.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J].当代医学, 2011, 17 (25) :47-48.

[4] 俞捷, 罗果, 龚磊, 等.遵义市心脑血管疾病现况调查[J].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1, 34 (4) :420-422.

[5] 梁新蓉, 马爱国, 卿凤玲.年柳州市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现况调查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1, 32 (5) :19-22.

上一篇:第二舞台下一篇:员工思想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