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

2024-07-26

心脑血管疾病(共12篇)

心脑血管疾病 篇1

人体内铁的状态可以对细胞的代谢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血清铁蛋白水平是反应人体营养、代谢以及生物转化的主要指标。血清铁蛋白可以显示人体内的铁储存量和营养状态,是判定铁含量变化的有效指标[1]。临床上将血清铁蛋白作为非特异性标志物,在疾病的检测和辅助诊断中被广泛应用,其对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患者,进行血清铁蛋白检测,分析其与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8例作为实验组,选取代谢性疾病患者18例作为实验1组,同时选取健康对照者18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7~77岁,平均年龄(58.4±10.3)岁;病程2~14年,平均病程(7.2±1.6)年。实验1组中男8例,女10例;年龄51~82岁,平均年龄(65.7±11.2)岁;病程3~15年,平均病程(8.1±2.4)年。对照组中男9例,女9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0.7±13.5)岁。三组受检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受检者均在空腹状态下采集3 ml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进行检测。血清铁蛋白含量通过罗氏全自动免疫分析仪E170测定,生化指标通过日立H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变化情况,分析血清铁蛋白与各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比较

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含量为494.35 ng/ml,女性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含量为262.42 ng/ml,总体血清铁蛋白含量为(386.47±5.92)ng/ml;实验1组患者中男性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含量为215.14 ng/ml,女性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含量为187.48 ng/ml,总体血清铁蛋白含量为(195.73±4.61)ng/ml;对照组中男性的血清铁蛋白含量为184.63 ng/ml,女性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含量为62.81 ng/ml,总体血清铁蛋白含量为(131.84±3.93)ng/ml。实验组患者的总体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实验1组和对照组,实验1组患者的总体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血清铁蛋白和各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实验组中血清铁蛋白与血清尿素氮(r=0.357,P=0.001)、血清载脂蛋白(r=-0.379,P=0.000)、血清肌酸激酶(r=0.362,P=0.001)、血清胱抑素(r=0.291,P=0.008)、血清唾液酸(r=0.463,P=0.000)具有相关性。实验1组中血清铁蛋白与血清载脂蛋白具有相关性(r=-0.341,P=0.006)。

3 讨论

血清铁蛋白可以直观的体现人体内贮存铁的状态。而体内贮存铁的情况与心脑血管以及代谢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等都与体内血清铁蛋白浓度的升高有关。人体内铁超负荷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血清铁蛋白与血脂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其与血脂具有协同作用,共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2]。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在血管内的不同部位出现,其在大中动脉的发病率最高,并且程度最为严重。血管内的有些位置的硬化较难查出,血清铁蛋白可以体现动脉粥样硬化的位置和程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缺血和缺氧,肝损伤较为严重,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抵抗力较低,这些都会导致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含量升高,检测血清铁蛋白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患者体内铁含量过多,将导致含铁血红蛋白的大量合成,造成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使血液更加粘稠,极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铁蛋白可以催化自由基的形成,造成组织细胞损伤。铁负荷将造成机体对胰岛素的摄取障碍,顺还胰岛素的分泌[3]。胰岛素抵抗是代谢性疾病的中心环节,铁蛋白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抵抗而引发机体代谢异常。本研究结果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而血清铁蛋白水平与血清尿素氮、血清载脂蛋白、血清肌酸激酶、血清胱抑素、血清唾液酸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患者中,血清铁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清铁蛋白检测结合其他实验室相关指标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因此,血清铁蛋白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与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南京柱,李娟,李秀娟,等.血清铁蛋白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与代谢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1,18(3):148-151.

[2]申建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铁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山西医药杂志(月刊),2009,38(3):274-275.

[3]林启海,徐磊,黄童,等.老年人代谢综合征与血清铁蛋白间的相关性研究.现代实用医学,2010,34(6):630-632.

心脑血管疾病 篇2

药方组成:黑芝麻、白糖各0.5公斤。

制作:用水将黑芝麻洗净后晒干,然后置于锅内用文火烤热,后把黑芝麻倒进一个干燥洁净的大瓷碗里,用木锤把黑芝麻捣碎,加入白糖搅拌均匀。装入干燥洁净的玻璃瓶中,拧紧瓶盖,置于阴凉干燥处,可长期保存食用。

注意,烤时火不宜太旺,且要不断用铲子翻动黑芝麻,炒至闻到芝麻香气即可,不要把黑芝麻烤得太过火。

服法:口服,每次3-4勺,每日3次。

疗效:病情轻者连续食用2个月就可见效。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篇3

第二,运动要适量,要根据身心情况锻炼身体,每天有氧运动不少于30分钟,注意不要选择爬山、跑步、打球等激烈运动项目。同时,运动锻炼要有一定的强度,要持之以恒,一般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20-40分钟,运动量以不增加心率为宜,或心率虽明显增加,但经休息片刻后,便逐渐恢复正常,且不伴有胸闷、气短、咳嗽、胸痛等,自我感觉良好为宜。同时要保持大小便畅通。

第三,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避免情绪大起大落。研究表明,心脏和血管对情绪反应最为敏感。反复而持续出现的不良情绪,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有焦虑、恐惧、愤怒、悲哀情绪者,其冠心病发病率或复发率较高。许多研究发现,高度焦虑者的心绞痛发病率为低焦虑者的2倍。有焦虑、抑郁情绪者,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愤怒、焦虑、惊恐以及其他情绪突变都容易导致突然死亡(猝死)。许多冠心病患者就是在不良情绪刺激下,导致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发作,甚至死亡。由此可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人的健康有多么重要!

第四,牢記慢起床。 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多在深夜和凌晨发作。一般凌晨4时左右,人的心跳与呼吸速度减慢,生命活动处于最低点,此时心脑动脉的血流极缓,易致血栓形成,心脑缺血。而当清晨人从“半休眠”状态苏醒时,呼吸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血压升高,又易使已老化的血管破裂。

因此,老人冬季醒来以后不要立刻下床,可以躺一小会儿,等头脑完全清醒后再缓缓下床。另外,有晨练习惯者,要适当吃一些东西。

第五是注意休息,睡眠充足,戒烟、控酒。多吃杂粮、小米粥、米饭、馒头、青菜、水果等食物,减少盐的摄入。如果没有过敏史,鱼、虾一类食物也要适量补充。限制高脂肪和胆固醇类食物的摄入,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混吃,多食含有丰富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钙、镁、钾等的食物。

第六,适当进补。按照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冬季是精气匿藏的时节,此时由于气候寒冷,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而且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适当进补不仅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基础。中医认为,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时间最为适宜。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进补与普通人不同,普通人的进补主要是“缺啥补啥”,而患者的进补就要注意所患疾病对机体的影响,要考虑进补是否与治疗冲突,患者对进补的接受能力等因素,以此进行合理的“食补”和“药补”。

总之,只要平时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心脑血管疾病在冬季也是可以得到有效预防的。

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 篇4

2 适量运动

人可以考虑三个营养, 第一是饮食营养, 第二是心理营养, 第三是行为营养。走路不只是一个运动, 它实际上是一种营养, 因为你没有走路, 就不可能吸收这些营养素, 也不可能使你的体内有非常好的代谢状态。来自美国的Douglas Seals教授认为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可以防止动脉内膜增厚, 并能防止内皮细胞随年龄增长而功能减退。研究显示, 最大耗氧量 (运动量指标) 越大, 动脉僵硬度越低。运动同基础NO产量密切相关。心脑血管患者的运动应尽量选择在下午, 以大肌群节律性运动为特征的有氧代谢运动如太极拳、游泳、骑车、登楼、登山、球类、保健操、散步、慢跑等, 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运动强度以每分钟心率不超过120~130次为宜, 每周要运动5次以上, 避免出汗。若在运动中出现心慌、胸闷或头晕时, 应立即中止。运动前后应避免情绪激动, 避免运动后即用热水或冷水洗澡, 运动要循序渐进, 高温、严寒季节应减少运动。

3 戒烟限酒减肥

(1) 烟雾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可损伤动脉血管内皮细胞, 使血管痉挛, 导致血压增高、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 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3倍, 且与每日吸烟量呈正比, 被动吸烟也是危险因素。 (2) 不宜过量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 诱发脑卒中。近几年研究发现, 少量饮酒 (每次50 ml, 每日不超过100 ml) 可改善循环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 兴奋大脑皮质, 对消除疲劳有帮助。每日50~100 ml红葡萄酒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减轻中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其他酒可能效果稍差, 啤酒不宜超过300 ml, 白酒不超过25 ml。WHO已把少量饮酒有利健康的观点改为:酒越少越好。 (3) 减肥。研究证明, 随着体重指数 (BMI小于25 kg/m2) 的增加, 血压水平也相应增加。城市成人超重率为44.1%, 农村为41.0%, 高血压患者中60%以上伴有超重或肥胖, 减少高血压的发病, 不减肥怎能落实一级预防呢?所谓减肥, 就是限制饮食, 吃七分饱, 多吃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4 心理平衡

许多研究表明:所有保健措施中, 心理平衡是最关键的一项。保持良好的快乐心境几乎可以拮抗其他所有的内外不利因素。神经免疫学研究指出, 良好的心境使机体免疫功能处于最佳状态, 对抵抗病毒、细菌及肿瘤都至关重要。

二级预防的具体措施是:应继续落实一级预防措施, 进行系统正规的抗冠心病、脑卒中治疗, 选择最好的服药时间, 加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 mg/d。其作用能降低血小板聚集, 防止血栓形成而预防冠心病及脑血管病, 加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E, 其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注意防止大便干燥, 大便干燥者排便不能用力过大, 会加重心脏负担, 使心肌缺血进一步加剧, 尤其是心肌梗死后患者容易发生再梗死;脑梗死患者还容易引起脑出血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大便干燥者宜多吃蔬菜、水果、粗纤维食物, 如还不能缓解要服用一些缓泻通便药物。总之, 二级预防是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加药物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需要了解什么 篇5

下面的几个症状就是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测所需要了解的:

1.经常感到心慌、胸闷

2.饭后胸骨后憋胀得厉害,有时冒冷汗

3.晚上睡觉胸闷难受,不能平卧

4.劳累时感到心前区疼痛或左臂部放射性的疼痛

5.早晨起床时,若一下子坐起,会感到胸部特别难受

6.情绪激动时心跳加快,有明显的胸部不舒服的感觉

7.走路时间稍长或速度稍快即感到胸闷、气喘、心跳加快

8.胸部偶有刺痛感,一般1~2秒即消失

9.爬楼或做一些原本很容易的活动时感觉特别累,需歇好几次才能做完,且感觉胸闷、气喘

10.浑身乏力,不愿多说话。

心脑血管疾病早知道 篇6

笔者把手诊(包括掌纹诊、手的气色形态诊、指甲诊、第二掌骨诊)、面诊、舌诊,还有足诊、耳诊、目诊共九个常用部位的诊法,合称作反射区望诊法。从中医的“内病外应”理论得知,内脏和器官在这九个部位里,都有自己固定的反射区位置。出现病变后,也会在这九个反射区里,反映出疾病征兆。但这九个反射区的征兆并不是同时出现,有的出现得早,有的出现得晚,有的不出现;其明显程度也不一样,有的一目了然,有的隐隐约约,难以辨认。单个反射区最多能诊断出五六十种疾病,而且对某几种疾病的诊断是强项,某几种疾病的诊断是弱项。目前,电视媒体向国民介绍的多是用单个反射区望诊疾病,这样只能获得一种征兆。对于专家来说,哪怕只有一种征兆,也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分析方法,做出正确的诊断。但对于外行人来说,把握就不大了。要是该反射区疾病征兆没出现或不明显,或遇上诊断弱项,出错是难免的。但如果把九个反射区全部利用起来,用多条疾病征兆支持同一诊断,诊断的可信度就会提高。即使是普通群众,也能轻松利用反射区望诊法自我保健。

我把诸位专家提出的反射区望诊的内容全部收集起来,把其中经过专家验证的、多位中医认可的、出现率高的、容易辨认的挑选出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综合材料,作为诊断依据。要说的是,反射区望诊只是一种筛查工具,一旦发现了疾病征兆,要尽早就医,从而得到明确的诊断,并进行正规治疗。我把汇总的材料中,有关心脑血管疾病的部分罗列如下,按照部位从上到下排序。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体内有瘀血。

1.两内眼角之间的鼻根部为面诊心区,呈青紫色。

2.舌色暗红代表轻度瘀血,舌色紫红代表中度瘀血,舌色青紫代表重度瘀血。

3.舌两边的肝胆区有紫红色瘀点。随着瘀血加重,瘀点会变成瘀斑。

4.舌下静脉变粗,且凸起、扭曲、紫黑,分支增多。

5.脸上有暗斑、老年斑、黄褐斑,毛细血管甚至出现怒张;两颧有钞票纹;鼻上有毛细血管浮现。

6.手背上布满凸起、扭曲、紫黑色青筋,有暗斑、老年斑。

7.身上一碰就会出现乌紫色斑。

8.健忘、喉咙干、皮肤粗糙,身上有刺痛,固定不移,夜间痛甚。

二、血脂高

1.上眼皮一开始出现局部发黄,进而发黄的皮肤上出现黄色颗粒,最后变成黄疙瘩(黄色素瘤)。

2.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出现一道皱褶,呈45度斜向耳垂后下方,称为冠状沟。提示血脂高、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两侧都有冠状沟,容易发生冠心病。(图1)

3.舌苔特别厚,特别黏,甚至发黄。

4.面诊心区上,当冠状动脉堵塞1/4到1/2时,病人不会出现症状,心电图检查往往也无异常,但心区稍上会出现一道横纹,称为鼻褶心征。提示血脂高、冠状动脉硬化、心肌缺血。随着病情发展,鼻褶心征的一道横纹会变成一至三道横褶。鼻褶心征具有超前诊断的作用,而且出现率颇高。

5.面诊心区黄而污浊,像没洗干净一样,表明体内痰湿盛,提示血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血脂高。

6.手掌从上到下的三条线依次是一线、二线和三线。食指指根与二线间、中指指根与一线间、小指指根与一线间的这三个部位,部分或全部隆起,胖乎乎,红扑扑,像小孩的皮肤一样细嫩。

7.三线越过中指长轴中线的延长线。

8.人肥手胖,手红(甚至红得发紫),十个指肚更红。

9.二至五指指缝下隆起。

三、血稠

1.面诊心区发黄且污浊。(详见第二节第5点)

2.白发老人脸色似红富士苹果,提示血稠、胆固醇高。

3.手掌上的一线、二线、三线和手指关节横纹颜色变深,呈紫红色。

4.手掌皮下有青色血管。

5.手掌发红,指腹紫红,舌头发紫。

6.拇指指甲上有一条不凸起的纵向粗黑线纹,提示血稠、甘油三酯高、冠状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

7.按压指甲三秒钟,松开后,恢复原来颜色的时间变长。

四、冠状动脉硬化

1.上眼皮出现黄色颗粒(详见第二节第1点)。

2.出现鼻褶心征(详见第二节第4点)。

3.拇指指根横纹中点,是气色形态手诊的冠状动脉区。五十岁以上者,此区及此区以左(拇指侧)下方出现青筋,或大鱼际的上2/3靠三线处出现竖向青筋,并且凸起,扭曲。

4.拇指指甲上出现一条不凸起的纵向粗黑线纹(详见第三节第6点)。

五、脑动脉硬化

1.上眼皮出现黄色颗粒(详见第二节第1点)。

2.内外眼角处的白睛上有出血点或出血片。

3.太阳穴周围的青筋明显凸起、扭曲、紫黑。

4.舌头伸出口外时,总向一侧偏,并抖动。

5.中指指根处是气色形态手诊的脑动脉区,在中指指根的两边及中间,出现一至三条青筋,其中一至三条超过中指第三节长度的1/3。(图2)

6.拇指指甲上出现一条不凸起的纵向粗黑线纹(详见第三节第6点)。

7.写字时,手有点哆嗦,或头有点颤,或面部肌肉抽动。

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

1.在白眼仁上,从外眼角出来一条红色血管,伸向黑眼珠,末端带有大弯钩,此时冠状动脉已经堵塞了1/2,但病人没有症状。此征是冠心病的重要征兆,称为眼脉心征。

2.出现鼻褶心征(详见第二节第4点)。

3.鼻根部心区黄而污浊,像没洗干净一样(详见第二节第6点)。

4.耳甲腔的中央有一2~2.5毫米的凹陷,是耳的心区。正常情况下,凹陷处有明显的反光,比周围亮。心肌缺血时,凹陷消失,变得和周围一样平。

5.耳垂上有冠状沟(详见第二节第2点)。

6.大鱼际的上2/3是气色形态手诊的心区。心区的赤白肉际以内,左1/2是左心区,右1/2是右心区。左心区和右心区出现红色斑点,提示冠状动脉轻微缺血。出现棕色(比周围皮肤的颜色略深)斑点,提示冠状动脉明显缺血。出现红色血丝团,提示严重心肌缺血,50岁以下者多有心肌劳损(心肌炎),50岁以上者多有心绞痛。

7.手掌呈紫红色,十个指肚呈粉红色,中指指腹凹陷。

七、脑供血不足

1.额头灰蒙蒙的,好像有一层黑气。

2.黑眼仁上相当于时钟十二点钟的区域有半月状斑块。

3.外眼角偏上方,出来一根断断续续或弯弯曲曲的红色血管,向黑眼仁延伸,提示脑动脉有堵塞现象和脑缺血。

4.出现鼻褶心征(详见第二节第4点)。

5.耳垂上有冠状沟(详见第二节第2点).

6.耳垂肥大,或中指指腹凹陷。

7.中指第三节是刘氏头区,头区上半部分出现两条青筋,其中一条或两条凸起。

8.中指的第二和第三指关节上均出现青筋。其中有的青筋比较粗。

八、心绞痛

1.气色形态手诊心区出现红血丝团(详见第六节第6点)。

2.面诊心区呈青紫色。

3.三线上1/3段,或三线内侧,或三线末端有米字纹。

4.拇指指根横纹中点,或拇指指根横纹中点左侧(拇指侧)下方或内关穴周围的青筋出现明显凸起、扭曲、紫黑。

5.拇指指甲有一条隆起的纵向粗黑线纹,提示心绞痛或高血压。

九、冠心病

1.耳上的心区(详见第六节第4点),一按一个坑,且伴有全身浮肿。

2.两侧耳垂上都有冠状沟(详见第二节第2点)。

3.舌下静脉明显变粗,且凸起,扭曲,呈紫红色,分支增多,提示冠心病或肝病。

4.条纹线分布在舌下的两侧,呈横向排列,每侧有多条,条条都像只有两三个分叉的干树枝。

5.面诊心区有蟹爪纹(许多红色横纹,状似蟹爪)。

6.三线上,腕横纹上二指处,有一条粗、短且明显的线。

7.中指下的一线,二线被一竖线(桥冠线)穿过。

8.拇指指根横纹中点,或拇指指根横纹中点左侧(拇指侧)下方或内关穴周围的青筋出现明显凸起、扭曲、紫黑,或拇指指根有米字纹。

9.气色形态手诊心区的左心区和右心区有红血丝团(详见第六节第6点),很快会发展为冠心病。

十、脑梗(中风、脑卒中)先兆

1.两眉之间一片红。

2.有剥落苔,舌乳头干瘪,像干刺一样,灰暗无光。

3.舌头伸在口外时总向一个方向偏,或抖动,容易产生脑血管意外。

4.三线末段中断。

5.两手的颜色不一样。

6.有一过性失明,或一过性头晕,或一过性瘫痪。

7.常咬舌,伴近事忘得快,往事记得牢,多有腔隙性脑梗。

十一、心肌梗死

1.舌尖乳头(芒刺)有局限性脱落,脱落区不规则,没有光泽,非常暗。

2.在舌下的两侧能见到多条横向条纹线,像只有两三个分叉的干树枝,提示心梗、冠心病或肺结核。

3.舌色非常暗,非常紫,紫到发黑的程度。

4.大鱼际上2/3的气色形态手诊心区的左心区和右心区有红血丝团(详见第六节第6点)。有明显的心肌缺血,可能出现缺血性心梗。

5.三线中段明显变细,变浅,呈草书状,有心梗可能。

6.内关穴周围青筋明显凸起,扭曲,呈紫黑色,有心梗可能。

十二、高血压

1.降压沟(位于耳朵背面,在耳朵中间的一条竖向深凹沟,又叫耳背沟)(图3)上1/3中间白、边缘红,或有血管充盈,是血压偏高。上2/3出现这种情况,是明显血压高。

2.耳舟的沟被隆起的耳垂截住,提示低压高。

3.靠近耳垂前缘,有一条竖向皱褶,提示血压异常。

4.三线起点高,并越过中指长轴中线。

5.太阳线越过一线或太阳线上有干扰线。

6.二至五指指缝下隆起。

7.拇指指根处的两条横纹之间的皮肉明显隆起。

8.中指第三节左(拇指侧)1/2是气色形态手诊的高血压区,该区有两三个白点或红点(少见)是初期高血压。如果白点之间连续,是持续性高血压。有时也能见到棕色(比周围皮肤颜色略深)的斑点。

9.手掌比手腕颜色明显偏红,是血液成分高(高血压、高血脂、血糖高、血稠、尿酸高)。

十三.低血压

1.耳舟的沟一直通到耳垂上。

2.靠近耳垂前缘,有一条竖向皱褶,提示血压异常。

3.三线起点低,与中指长轴中线有间距。

4.一线、二线、三线颜色变浅。

5.中指第三节右1/2(小指侧)是气色形态手诊的低血压区,此区有成串白点。

十四.血液循环不良

1.鼻头发青,伴四肢冰凉,提示周围血液循环不良。

2.脸上布满红血丝。

3.压甲三秒钟,甲色变白,松开后,在一秒钟恢复不到原来的颜色。

4.中指指甲甲半月粉红或小指指甲甲半月特别粉红。

山药怎么食用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篇7

山药中含有的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对于慢性食管炎,胃炎,慢性胰腺炎和小肠吸收功能不良等症状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山药中所含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对于预防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尤为适宜。

山药的哪些食用方法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山药绿豆羹:

将洗净刮去外皮的山药,切碎捣成糊状备用。绿豆加水适量,中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煨至熟烂,倒入山药糊,继续煨煮10分钟,离火后兑入蜂蜜,拌和成羹早晚分食。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益气降压的作用,主治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

山药虾皮糊:

山药洗净,剁成糊状备用。在中火煮沸的水中加入洗净的小虾皮、黄酒、葱花、姜末,继续煨煮10分钟,加入山药糊,拌后煨煮至沸,加精盐、味精、五香粉搅和,早晚分食。可滋润血脉、固肾降压,主治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病。

山药决明荷叶汁:

心脑血管疾病 篇8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最重要的疾病。血脂异常, 特别是高胆固醇血症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之一。现有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充分证实, 老年人积极应用调脂药物能够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由于老年人自身代谢的病理生理机制, 老年人更易于出现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同时, 老年患者常因并存多种慢性疾病而合并使用多种药物, 加上肝肾功能不同程度的减退, 药物的代谢动力学改变, 使用调脂药物较一般中青年人易于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国内研究显示,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调脂药物治疗存在明显不足, 血脂达标率低。鉴于老年群体的上述特殊性, 本期组织了此领域中相关专家的专题论坛, 重点介绍老年血脂异常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以及如何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合理使用调脂药物等相关内容, 旨在加强老年血脂异常患者的调脂治疗和血脂达标, 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改善生活质量和降低死亡率。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方法研究 篇9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致残率高的疾病。一旦得上这类疾病, 自己很难生活自理, 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病人自己也常常因为拖累了家人, 心情不畅, 反而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 无论是从经济角度、家庭角度, 还是从健康角度来讲, 唯有预防才是万全之策, 高明之举。早一日预防, 早一点安心。我国每年大约有260多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由于该病是因血液的病变所引起, 它对人体的损害是隐秘的、逐渐的, 全身性的, 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因而被称为“沉默的疾病”, 然而它却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疾病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呈现下降趋势, 而在我国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绝对数已居世界首位。

1 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两大类疾病的总称, 它可分为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为主,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是由于供应心肌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 使动脉血管变窄, 心肌供血不足造成的。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的临床症状, 在时间长短、程度轻重上不尽相同, 因此可表现为隐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硬化和心源性猝死等多种形式。脑血管病则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 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俗称为脑中风。该病常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的急性发作, 严重者可发生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 是目前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

2 致病原因

心脑血管疾病的大规模流行, 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分不开的。现代人劳累过度, 心理压力过大, 平时又不注意合理安排饮食, 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并且较少参加必需的运动, 久而久之, 在体内种下恶果。另外, 抽烟、过量饮酒、肥胖, 这些也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诱因。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致残率高的疾病。一旦得上这类疾病, 很难生活自理, 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病人自己也常常因为拖累了家人, 心情不畅, 反而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 无论是从经济角度、家庭角度, 还是从健康角度来讲, 唯有预防才是万全之策, 高明之举。早一日预防, 早一点安心。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最主要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 而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 预防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降低血脂,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这样才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才能延长人类的寿命。

3 时间节律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心脑血管疾病在24h内的时间节律是外部环境和内在生理功能周期变化的结果, 了解和掌握其发病规律, 对有效防治意义重大。

3.1 避免外源性激发因素

有学者研究了激发心血管急性发作的动物模型, 提出避免外来激发因素在预防冠心病发作的重要性, 这一实践对指导预防冠心病发作有一定意义, 即避免心血管疾病节律高峰前激发因素。如晨起动作要缓慢、轻柔;上午工作防止紧张和情绪激动;傍晚避免过度饮酒和饱餐;避免激动的夜生活等对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均有益。

3.2 高血压的防治

早晨血压升高是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因素, 现已证实昼夜血压高峰在16:00左右, 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脏猝死和中风的节律峰一致, 因此防治早上血压升高有重大意义。临床证实受体阻滞剂每日1~2次均不能抑制早上血压高峰。而长效钙离子拮抗剂 (氨氯地平、尼莫地平等) 、长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类制剂 (赖诺普利、培哚普利等)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ARB) 制剂 (代文、科素雅) 能使患者24h血压稳定降低, 对有效控制早上血压升高效果好, 并对心绞痛、心功能不全有较好疗效。

3.3 时间用药预防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药剂的时间节律: (1) β-受体阻滞剂。很多资料证实无内源性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能改变心肌缺血的时间节律峰, 消除心肌梗死的节律峰, 减少心源性猝死, 减慢心率可能是其主要机理, β-受体阻滞剂是较早证实可降低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和住院率的药物。近来, CAPRICORN研究再次表明, β-受体阻滞剂对高危的心肌梗死患者也有益处。采取时间用药, 奏效更佳。

(2) 阿斯匹林。本药对心肌梗死的节律无影响, 但它能使心肌梗死发生率减慢, 可能与阿斯匹林对早上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有关。因此, 以早上服用阿斯匹林效果更佳。临床实践证明, 抗血小板治疗可明显降低非致死性再梗死、卒中血管性死亡等不良事件。

(3) 钙拮抗剂。钙拮抗剂单用或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 对抑制24h缺血发作有较好疗效, 能抑制早上缺血节律峰。Santoro (1991) 和Gradman (1993) 均报告长效钙拮抗剂非洛地平5~10mg, 每天1次上午服用, 24h血压得到满意控制.并对心绞痛发作、心功能不全有较好疗效。

(4) 硝酸酯类。硝酸甘油对心绞痛疗效是肯定的, 对改变冠心病早上的节律也有效果, 尤其是心率缓慢者。由于此药易产生耐药性, 建议早上含服或加用皮肤外贴, 夜间不必给药, 疗效更佳。

4 生活中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认识自身存在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实行自我保健, 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积极地适应社会发展与变革, 心有朝霞, 胸怀开阔, 积极参加日常生活中的劳动, 参加健身运动, 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 以减缓肌肉萎缩, 防止肥胖, 增强心脏功能。以心率为例, 如按70次/min, 如果经过运动锻炼可以减到60次/min, 表面看也许与以前没什么差别, 只减少了10次心跳;可是在1年间, 就减少了550万次心跳。健身锻炼有益心脏健康, 最有益的锻炼项目是大步行走。身体的局部锻炼 (如哑铃、拉簧) 则对心脏无甚益处。其次, 戒除不良嗜好与不卫生习惯, 保持健康生活规律与方式, 有个人的文化兴趣爱好。医学专家分析, 体形比较胖的人群, 潜存在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心脏疾病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可是他们自己却不知晓或不在乎, 再加上由于职业原因, 他们经常要到全国各地演出、频繁参加社会活动, 生活不规律, 过于疲劳, 导致病情突发。

5 安全的物理治疗

通过上述方法仍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患者应加用医学治疗。目前, 降血脂的治疗仍以药物干预为主要治疗方法, 但由于药物疗效所限和毒副作用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对降血脂的干预控制还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弱激光治疗在高血脂防治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大突破。早期一代激光疗法是以血液体外照射回输技术;二代产品多以光纤插入血管内激光照射治疗, 从而达到降血脂、降血粘的治疗目的;第三代产品主要是以鼻腔照射、口腔照射。

桡动脉体表激光照射的特点: (1) 远离眼睛、大脑、三角区, 照射方式安全。 (2) 桡动脉是体表表浅动脉之一, 桡动脉部位相对表浅, 与心脏距离较近, 而且血流量相对较大, 心脏血液每8分钟左右流经桡动脉一次 (全血量) , 并且桡动脉部位表浅, 易于触摸定位, 且有桡静脉并行, 激光很容易透过皮肤血管壁进入血液中, 从而能保证疗效。安全型激光体表照射疗法是采用波长650纳米的激光照射人体桡动脉, 激光能量被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强烈吸收, 产生光化反应、生化反应等, 能有效改变红细胞聚集, 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 恢复正常带电性能, 提高血氧饱和度, 改善微循环, 促进代谢平衡。从而有效治疗高粘血症、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

由此看来, 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关键是要付诸行动。中老年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尤其是老年人不要总是满足于“自我感觉良好”, 有点小毛病不以为然。老年人的血管老化严重。免疫功能低下, 新陈代谢变慢, 机体反应迟钝, 更容易发生心肌梗死、猝死、脑梗塞、脑溢血等疾病。所以老年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重视身体上的每一处“蛛丝马迹”, 定期做体格检查, 没病预防, 有病早治。

参考文献

[1]何鑫.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方法的研究[J].中外医疗, 2008 (10) .

[2]黄荣宁, 周祖文.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右江医学, 2005 (5) .

[3]王永贵.Ω-3脂肪酸-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良药”[J].医药产业资讯, 2005 (9) .

[4]张锁林, 赵玉杰.脑血管病发病状态与防治—附210例临床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0 (1) .

饮食习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篇10

1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

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显示:血脂中的胆固醇每上升1%, 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就随之增高2%~3%, 而在调节血脂水平之后, 冠心病发病率在5年内会下降34%。由此可见, 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原因是血脂异常, 也就是胆固醇和三酰甘油过高, 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过低[1]。由于人们的膳食结构向高脂肪、高胆固醇、低碳水化合物转变, 饮食中摄取了过多的脂类和醇类, 同时又没有配合科学、合理的运动来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 导致人体内存在的脂类醇类物质越积越多。久而久之, 脂类醇类物质掺杂在血液中会使毛细血管堵塞, 此类物质还易与人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结合, 形成血栓。随着血栓的积攒, 使得血管直径缩小, 心脏为了保证正常的供血量, 就会加大血压, 致使高血压疾病的形成。在血压持续过高的情况下, 有可能出现血管崩裂, 发生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2]。如果血管堵塞严重导致供血不足, 就会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2 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2.1 荤素搭配不当

许多人认为生活水平提高了, 在日常饮食中逐步加大了肉类、蛋类、动物内脏等荤类食物的比重, 以为这样会让身体吸收更多的营养、更健康, 而忽略了粗粮和蔬菜的合理搭配。殊不知, 长期大量食用此类食物, 会导致体内形成高胆固醇和三酰甘油, 形成高血脂症和动脉粥样硬化, 为心脑血管疾病埋下了隐患。

2.2 饮酒过量

乙醇有直接提升高血压、提供高热量导致脂肪堆积、抑制脂蛋白脂肪酶活力和升高三酰甘油的作用。长期饮酒过量, 会导致因冠心病而致死的威胁性增大。

2.3 食盐过多, 饮水过少

食盐的日摄入量超过8g, 极易导致高血压的形成。如果每日的饮水量不足, 会不利于细胞新陈代谢和机体内毒素排泄, 导致血黏度增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 极易发生心脏病。

2.4 饮食过于精细

对饮食过于讲究, 主食选用精米精面, 以肉类为主, 配备饮料酒类, 这样的膳食结构不利于人体吸收维生素、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 还容易增加冠心病的患病威危险。

3 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3.1 多吃豆类制品

在日常饮食中, 增加豆腐、豆芽、豆油、豆腐干等豆类制品的食用量, 可以增加人体所需要的磷脂、优质蛋白及钙, 有助于人体健康。有报道称, 经常食用豆制品可以降低血脂、将血压、增强血管活性、抑制血栓的形成, 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3.2 多吃鱼虾类食物

有关调查研究表明, 经常食用鱼虾类食物的人, 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病率会降低50%左右。因为鱼类食物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 人体摄入足够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起到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从而降低了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病率。

3.3 合理搭配荤类食物

动物的内脏、脊髓、蛋黄、软体类 (如鱿鱼、墨鱼、鱼子) 等荤类食物, 其中含有高胆固醇[3]。科学的膳食搭配, 应该把胆固醇的摄入量每日控制在300mg以下, 脂肪的摄入量控制在30g以下, 并且占热量的15%以下。

3.4 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的食用量

主食每天的摄入量要控制在300~500g, 注意粗细搭配, 增加粗粮、杂粮类食物。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维生素C、胡萝卜素、膳食纤维及钾等营养元素, 这些营养元素能起到降低内皮技能障碍几率, 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 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的作用。所以要保证每天食用新鲜蔬菜400~500g, 水果100~200g, 保证人体内所需营养素的摄入量。常见的具有降脂功能的食品主要有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同时, 注意控制食盐摄取量每天应<6g, 少食或不食含盐高的食品如腌制品和防腐蚀品等。

4 结论

总而言之, 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态势应当引起广大群众的重视, 并且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来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 如控制体重、戒烟戒酒、适当的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工作心态等等。在日常生活中, 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控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 从而到达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缨, 汤哲.老年人饮食习惯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纵向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5 (10) :24-26.

[2]李慧芳.浅谈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0 (08) :6-7.

春节期间心脑血管疾病多发 篇11

**七大诱因危害心脑健康**

春节期间潜在着哪些诱发因素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呢?总结起来,有七大诱因。

★ 气候寒冷

在北方,春节期间天气比较寒冷,人体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在寒冷刺激下容易出现收缩和痉挛,这会导致心脑供血不足,易引起冠心病、脑血栓的发作或复发。

★ 饮食不当

春节期间,家人团聚,往往餐餐都是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因此导致摄入的高脂肪、高热量食物过多,使人体血管内的脂质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这是引起心脏病以及中风发作的重要原因。

★ 情绪波动

春节长假,亲朋好友团聚时往往喜欢围坐在一起打打牌、玩玩麻将,这些娱乐活动都带有刺激性,很容易让人情绪激动。情绪过于激动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这就有可能诱发中风、心脏病的突然发作。

★ 劳累过度

春节,在外工作的儿女都回来了,老人最高兴,就想给孩子多做些可口的饭菜,守在孩子们身边多聊聊天话话家常,因此很多老人会在春节期间花大量时间操持饭菜,和儿女们彻夜长谈、熬夜娱乐,造成睡眠不足,过度劳累,这极易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 烟酒过度

春节大家聚在一起,免不了吸烟饮酒,导致烟酒过量。尼古丁、酒精会导致血管痉挛而引起血压升高和冠心病猝发。

★ 漏服药物

春节期间,庆祝和娱乐活动比较多,而且拜年走亲戚人来人往,所以很多人因为忙碌而忘服或漏服药物,更有一些迷信的老年人认为春节吃药不吉利,自行停药,这也是心脑血管病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心脑血管疾病属于慢性病,要控制病情需长期坚持服药,一旦停药,容易突发心梗或猝死。

★ 作息混乱

春节期间,人们原有的生活作息规律往往都会被打乱,平时的锻炼也停止了下来,这些会引起体弱老人体内代谢紊乱,使部分人免疫力下降,诱发多种疾病。

**六大措施保护心脑健康**

要想保护心脑健康,避免心脑血管意外发生,我们不妨做好这六个方面的防护措施,快快乐乐过年。

☆ 注意保暖

春节期间,中老年人如果外出,从室内到室外,最好先在楼道适应一会儿,外出时一定要多穿件衣服,注意保暖。即使是一家人围坐在家里,也要注意保持室内的温度。

☆ 合理饮食

春节期间如果能合理安排家人的饮食,将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春节餐桌上应该多一些清淡的食物,所谓清淡是指做饭时尽量少放油、盐,饭菜选择脂肪少、刺激性小的食物,那些酸、辣、咸味重的食物应该少吃,比如年夜饭的菜谱可以多一些类似香菇菜心、蒜蓉苦瓜、蚝油生菜、素炒油麦菜、清蒸罗非鱼、水煮花生等对身体健康有益的菜肴。除了清淡饮食外,中老年人还应该多喝水,最好晚上睡前和早晨起来后各喝一杯,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持大便通畅,还可以稀释血液,预防心肌梗死和中风。另外,还应该注意避免暴饮暴食和过饱,尽量戒烟限酒。

☆ 按时服药

春节期间导致心脑血管病的诱因这么多,无论再忙,心脑血管病患者都要按时坚持服药,可通过定闹钟、家人提醒等方式避免忘服、漏服药物的情况出现。此外,春节期间心脑血管病患者还应该注意检测自己的血压,不要疏忽大意。

☆ 生活规律

过年热闹,但不能忘记休息,尤其是中老年人,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最好按平时的作息时间来安排各项活动。

☆ 适当运动

不要因为过年而减少自己的运动量,因为运动量减少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素有心脑血管疾患的人不适宜晨练,因为晨起时突然锻炼,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运动。

☆ 心态平和

心脑血管疾病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符合疾病诊断标准;2符合手术适应证, 包括经常性头晕、头痛、嗜唾、失眠、视力模糊、耳鸣、记忆力衰退、四肢无力、胸闷心慌气短、心动过缓或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脑梗死、脑血栓后遗症、缺氧、供血不足、肢体麻木、关节炎、脊柱炎、痛风等;3定向力基本正常, 无明显记忆和智力障碍;4同意接受针刀血管减排术治疗的患者,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未按规定疗程进行针刀血管减排术治疗的患者;3中途退出治疗的患者;4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 全身状况较差者;5合并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存在失语症或存在听力障碍无法正常交流者;6手术禁忌证患者: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以及晕血者、血管瘤患者, 贫血、低血压、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

1.3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1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而被错误纳入的患者;2未按规定疗程进行治疗或患者资料不全导致无法正确判断疗效的患者;3治疗过程中因自身原因退出的患者;4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不适宜继续治疗的患者。

1.4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符合以上标准的心脑血管疾病及潜在发病患者109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5例, 其中男32例, 女23例;年龄最大80岁, 最小45岁, 平均 (60.25±17.39) 岁;疾病类型:高血压患者18例, 糖尿病患者15例, 冠心病患者11例, 脑梗死患者9例, 行心脏支架搭桥患者2例。对照组54例, 其中男33例, 女21例;年龄最大78岁, 最小40岁, 平均 (58.44±14.52) 岁;疾病类型:高血压患者19例, 糖尿病患者14例, 冠心病患者13例, 脑梗死患者7例, 行心脏支架搭桥患者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

对照组54例患者给予西医基础治疗, 如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控制高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抗血管扩张、溶栓、降纤、抗凝、神经保护、抗感染等治疗, 具体参照各疾病的治疗指南。治疗2个月。

1.5.2治疗组

治疗组55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刀血管减排术进行治疗。针刀血管减排术有局部单点减排法和多点减排法两种操作方式:单点刺法:用针刀迅速刺入体表, 随即将针退出, 多用指、趾末端穴位;多点减排法:用特种针刀刺入部位进行松解、剥离后出针, 再用针刀减排仪将局部恶血、瘀血排出。本研究主要采用多点减排法, 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利用医用红外断层扫描分析系统对所有患者进行全方位分析扫描, 根据热成像显示的病灶部位结合精细解剖, 进行定位、定点, 找到患者局部血液循环阻滞及瘀血、斑块和低温缺血缺氧等区域后, 常规消毒, 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局麻, 然后采用针刀血管减排仪通过真空负压法将阻塞血管当中的软性癍块、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坏死的红细胞等恶血、瘀血、栓子等有害物质给予清除减排, 解决人体各个器官供血供氧存在的问题, 促进新陈代谢平衡, 术毕常规护理。患者治疗1个月后进行复查, 根据红外断层扫描分析系统的第2次扫描分析结果, 决定是否进行再次血栓减排手术。所有患者均于2个月内完成治疗。

1.6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文献[7]制订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具体如下:疗效评价会因疾病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但统一的参考标准为:1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消失或明显减少, 实验室检查显示机体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2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有所减少, 实验室检查显示机体各项指标有所恢复;3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没有明显变化, 实验室检查显示机体各项指标也无恢复。总有效=显效+有效。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对照组:头晕、头痛和头胀患者:治疗1个月症状消失者占61.54% (24/39) , 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79.49% (31/39) ;视力模糊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59.26% (16/27) , 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77.78% (21/27) ;耳鸣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64.00% (16/25) , 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84.00% (21/25) ;胸闷、心慌和气短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68.18% (15/22) , 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86.36% (19/22) 。治疗组:头晕、头痛和头胀患者:治疗1次 (1个月) 后症状消失者占73.81% (31/42) , 治疗2次 (2个月) 后症状消失者占88.10% (37/42) ;视力模糊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72.73% (24/33) , 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87.88% (29/33) ;耳鸣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66.67% (14/21) , 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95.24% (20/21) ;胸闷、心慌和气短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78.95% (15/19) , 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者占94.74% (18/19) 。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组内治疗后1、2个月症状消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症状消失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损害人类身体健康、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 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尤其常见, 目前的治疗手段仍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据报道, 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8,9,10]。因而, 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是有效地对抗心脑血管疾病、促进人们身体健康、延长生命的首要选择。研究显示, 我国中风患者出院后第1年的复发率为30%, 第5年高达59%, 而二级预防做得较好的美国仅为10%[11]。由于我国中风复发率要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1倍。相对于亡羊补牢式的二级预防而言, 积极开展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则是消除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伤害的根本措施。一级预防措施分针对环境和针对机体两个部分。此阶段心脑血管疾病尚未发生, 但已经存在危险因素, 如病原体感染、精神过度紧张、营养不良、家庭变故等, 这些都会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其中, 有些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改变的, 如抗感染、调整心态、加强营养等。此阶段也称为易感期[12,13,14,15]。针刀血管减排术正是针对易感染期的心脑血管疾病潜在发病人群采取的积极预防措施, 通过改变心脑血管内隐藏的一些危险因素使人体气血通畅, 进而达到消除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对人们造成伤害的最终目的。

针刀血管减排术是针刀刀法的一种拓展疗法, 是在中国原创针刀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 结合传统中医刺络疗法而诞生的一种新的血管减压、排瘀技术, 是利用特殊材料装制成的针刀排出体内恶血、瘀血的一种方法。针刀血管减排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疑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良好的效果, 能明显减轻或治愈临床症状, 达到目视清楚、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呼吸畅通等效果。对于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每年做一次针刀血管减排术, 清除将阻塞血管的有害物质, 有利于改善人体各器官的供血、供氧, 调节体液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紊乱, 促进新陈代谢, 进而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达到防治兼备的功效[16]。

针刀血管减排术具备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 其能醒脑开窍泄热, 活血化瘀, 除恶取栓, 排毒去痰, 通经活络, 消肿止痛, 恢复血管弹性, 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改善局部及全身血液循环, 提高机体免疫力等[17]。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8,19,20]:1止痛作用: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从针刀医学方面来讲, 凡疼痛的地方中皆存在瘢痕、粘连、堵塞、挛缩等病因。针刀血管减排术能够直接排出经脉中的瘀滞, 祛除病邪, 改善壅阻的局面, 使经脉条达畅通, 疼痛可止。针刀血管减排术用于治疗临床急症, 如头昏、头痛、咽喉痛等, 起效迅速, 能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2解毒作用:针刀医学理论所针对的“毒”, 不同于中医学广泛的热毒、寒毒、疫毒、蛊毒、湿毒、火毒及食物中毒等“毒”, 其是指在病理状态下机体平衡失调, 由于正气不足不能有效抵御外邪而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证候, 如因组织受损出现循环障碍, 导致瘀久化热、毒火亢盛而出现的“瘀癍点”, 以及瘀阻致毒邪浸淫而生的痈疽、疮疡、结节等。针刀血管减排术不仅能排出侵及机体的毒邪还能活血化瘀, 理血调气, 进而改善新陈代射, 恢复人体正常功能, 抑制病邪的扩展与再生。3泻火作用:针刀医学理论认为, 火热内扰, 机体功能紊乱, 代谢失调, 局部病变可累及全身发生多种病变, 临床表现为心慌胸闷、急躁易怒、烦操不安、肢体局部疼痛肿胀、口舌生疮, 严重者出现发热、神昏、谵语等症。针刀血管减排术可以直接从血祛除火热之邪, 火热得泻, 机体功能得以恢复正常。4消肿作用:针刀医学理论认为, 凡肿胀疼痛者皆为动态平衡失调所致, 多由气滞血瘀、经络堵塞而致。针刀血管减排术能直接排出局部经脉中瘀滞的气血与病邪, 畅通经脉, 从而达到消肿止通的目的。5止痒作用:中医学认为, 痒是血脉之中存在风邪的外在表现, 治疗上以“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为原则。针刀血管减排术能够理气调血, 使血脉通畅而风邪无所存留, 从而达到祛风止痒的目的。6缓解麻木的作用:临床上出现麻木的症状往往是由于气虚不能摄血达于四肢, 或者血虚导致机体失于濡养。针刀医学理论认为, 麻木主要由局部粘连、牵拉、压迫、堵塞等导致局部动态失衡引起。针刀血管减排术以血行则气行的理论为指导, 在患肢特定部位祛除恶血、瘀血以及栓子等, 从而有效地治疗麻木之症, 对于湿疹等皮肤病效果尤其明显。

研究认为, 针刀医学的精髓是中医学宏观的、辨证的、抽象的及其对人的调节和防卫抗病反应的认识, 针刀疗法能够治愈或治疗疾病靠的是刺激或激活调动调整机体的抗病能力, 使病变部位积聚的能量得以释放[21,22,23]。针刀血管减排术其理论机制是解决人体各个器官供血供氧存在的问题。《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临床上, 最易出现瘀阻堵塞的部位通常在血管内壁、拐弯交叉处以及末端, 恶血、瘀血是不随人体正常血液循环而流动, 日积月累, 逐渐堵塞管腔, 严重者出现粥样硬化病变或栓子脱落堵塞等。针刀血管减排术根椐精细解剖学选位定点, 取出体内恶血、瘀血、栓子等有害物质, 畅通气血, 恢复各器官正常供氧、供血等, 器官功能得以恢复正常, 新陈代谢得到平衡, 内分泌功能紊乱得到调整, 病痛进而改善或消失。

本研究采用针刀血管减排术一级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结果显示, 对照组显效34例, 有效14例, 总有效率为88.89%;治疗组显效38例, 有效16例, 总有效率为98.1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头晕、头痛和头胀消失率 (73.81%、88.10%) 、视力模糊消失率 (72.73%、87.88%) 、耳鸣消失率 (66.67%、95.24%) 以及胸闷、心慌和气短消失率 (78.95%、94.74%)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61.54%、79.49%, 59.26%、77.78%, 64.00%、84.00%, 68.18%、86.36%)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提示, 针刀血管减排术在一级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效果较好, 能有效减轻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前,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我院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而发明的针刀血管减排术充分体现了中医“不治己病、治未病, 未病先防、防治结合”的核心人文医学理念, 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针刀血管减排术对心脑血管常见病以及相关的慢性疑难病, 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是一种绿色、安全、高效的中医临床创新技术。我们期望通过针刀血管减排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的发病风险, 让更多的人远离心脑血管疾病, 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死亡风险。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刀血管减排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北京世华针刀中医医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及高风险患者109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 (55例) 和对照组 (54例) 。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刀血管减排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显效34例, 有效14例, 总有效率为88.89%;治疗组显效38例, 有效16例, 总有效率为98.1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组内治疗后1、2个月症状消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头晕、头痛和头胀消失率[73.81% (31/42) 、88.10% (37/42) ]、视力模糊消失率[72.73% (24/33) 、87.88% (29/33) ]、耳鸣消失率[66.67% (14/21) 、95.24% (20/21) ]以及胸闷、心慌和气短消失率[78.95% (15/19) 、94.74% (18/19)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1.54% (24/39) 、79.49% (31/39) ;59.26% (16/27) 、77.78% (21/27) ;64.00% (16/25) 、84.00% (21/25) ;68.18% (15/22) 、86.36% (19/22)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针刀血管减排术在一级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效果较好, 能有效减轻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上一篇:中国功夫下一篇:熔模铸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