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夫

2024-07-26

中国功夫(共12篇)

中国功夫 篇1

若论擂台上全接触, 打法最强的是泰拳, 相信大多数都认同。事实上, 泰拳在香港搏击擂台已横扫三十多年。泰拳的技击非常适合擂台 (当指在不倒地的打法而言) , 即使今天, 它在全接触赛例下仍有雄霸擂台的空间。由于泰拳打法直接, 抗打训练又充足, 过去它在擂台上战胜的几率也较大。

中国功夫在泰拳入侵香港擂台后便逐渐式微。进入八十年代, 香港的中国功夫拳手倘若要在擂台上站得住脚, 必须或多或少的学习泰拳打法。八十年代初期, 更有些中国功夫拳馆摒弃自己的中国功夫, 改为全泰拳技术的训练。于是, 自八十年代开始, “中国功夫在擂台上不能打”的观念逐渐形成, 或无可奈何地接受。对于一群我武唯扬, 唯我独大, 固执于传统国术的中国功夫发烧友而言, 这种压抑已久的心态至今还未得到缓解。

散打是错误的设计

这种有点类似国耻的心理状态, 不独出现于香港武坛, 就连国内各门各派的武术掌门人也有之。九十年代出现的“散打”, 似乎就是相应“中国功夫在擂台上为甚么不能打”的观念诱发出来的安慰剂。可能国家武术领导人设计未够周全, 也过于迷恋主观愿望, 所以, 当他们以传统摔跤为特色的中国武术进军国际搏击擂台, 制造出“散打”赛例后, 本来要让全世界知道中国武术在擂台上是天下无敌, 结果适得其反, 散打的拳手离开了散打的赛例便不能打。

一个抱摔在不容许肘膝的散打赛例下可赢取三分, 但在全接触赛例中却无所施其技。几年前, 国家武术领导人为了面子, 企图粉饰散打设计的错误, 邀请非主流的泰拳选手与散打王比赛, 制造“散打王胜泰拳王”的形象, 可笑得令人悲痛!努力粉饰的结果不单带来深一层的国耻, 也唤醒了国民对“中国功夫在擂台上不能打”的再三反思。现在, 散打正在式微, 证明现实即是现实, 无法掩饰的。中国功夫在擂台上如何打的问题, 似乎仍在困扰当中。

李小龙将武术推上高峰

其实, 早在半世纪前, 李小龙已为大家说明了中国功夫是全世界“最高明”的武术。它之所以是“最高明”, 以李小龙的武学言之, 必须是“以无限为有限, 以无法为有法”的道贯穿。他所建构的“截拳道”, 只不过是一套以道家旨要为武学本体的技击术———以道为体, 以技为用。这也就是“截拳道”凌驾于其他武术的主要原因。截拳道是一种以最直接方法阻截及攻击的肢体运动。不可不提的是, 李小龙援武入道, 从而武道合一, 把传统武术推到最高境界, 完全引用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而最高境界的武术, 当是无以名之、兼且涵盖一切有以名之的武术流派。我相信, 李小龙将与老子一样, 是在“强而名之”之下名之为“截拳道”的。

观其电影, 李小龙表达了“你最好的功夫是什么?我就用你最好的功夫来战胜你!”如果一位武术家没有“倒掉自己的那杯茶”, 是无法做到学习他人优点且更胜之的。传统中国功夫文化中存在“武无第二”、“唯我独大”的宗派情意结, 也就是传统中国功夫未臻至究极的原因, 这也是练武者不能提升武术境界而落于一世“武牛”的重要因素。

太祖拳剑的搏击术

香港拳手学习泰拳打法是好事, 因为只要“倒掉自己的那杯茶”, 把别人的优点收为己有, 便是提升境界的好方法。不过, 对于仍然高唱“武无第二”的固执派来说, 若要为中国功夫在擂台上为何不能打的观念添上自尊, 在学习别人的长处之前, 有必要检视一下传统中国功夫是否在擂台上仍有“能打”的伎俩。

如果在数以千计的中国功夫流派里寻找类似泰拳的拳肘脚膝技法, 我们总是能找到的。笔者在八十年代末从学于泰拳及太祖拳法混融的擂台搏击术。太祖拳, 即宋太祖赵匡胤传下来的中国功夫。在香港, 这支流派的宗师是赵从武。我未有缘从学于赵先生, 但曾拜读过不少他在旧版《新武侠》里所撰写的文章。他真可谓是允文允武且极低调的武学宗师。

我的搏击技法是来自张万鸿和王尧庆两位师父 (即现时“鸿碧拳馆”及“保昌拳馆”的总教练) , 而张王二人是徐保昌的入室弟子。徐保昌从学于赵从武先生及方野先生。由于太祖拳在承传之间具有严格的规矩和承诺, 受者是不能公开泄露所传秘技的。我所学的泰式打法, 无疑渗入太祖拳的实战技术, 当中有许多细微及精彩动作, 比一般泰拳技法更细致, 更具杀伤力。我在1989年曾多次向两位师父追问, 结果不得要领。我知道这些细微动作, 是由太祖拳剑技法演绎而来的。

太祖拳剑的旋转动能

太祖拳中有一把刃长一米的双手剑, 叫“龙骠剑”。听说龙骠剑的拔剑势奇快无比, 剑鞘往后移动未完, 剑身已完成厮杀动作, 敌人已倒地。特别是剑的刺法是螺旋式向前旋转, 目的是挑开敌人的护甲鳞片, 从而刺入。意想不到的是, 这个螺旋式的向前旋转势, 不独是剑法的特点, 也是“高踢腿” (边腿) 的劲度来源。原来, 拳手如果要使出最大杀伤力的高踢腿, 用来平衡身躯的同侧手臂的往后摆动才是秘诀所在。

很多人忽略了的一个物理现象, 是高台跳水运动员需要把身躯蜷摺到最小, 好让他在入水之前能完成多个翻滚动作;芭蕾舞运动员若要转速加大, 也须把双手直举而非横开。同样, 若要踢出最有劲度的高踢腿, 必须在转速最大之下完成。然而, 若要转速大, 就须把横开的手臂往躯干里收, 从而减少空气阻力。所以, 门外汉只看高踢的那条腿是否劲度十足, 门内人却看其往后摆动的同侧手臂是否紧贴腰背。高踢腿的爆炸力是来自旋转动能, 而非传统功夫所说的“力从根 (重心脚) 起”。这些依仗旋转动能发挥出来的腿劲, 比泰拳选手更胜一筹。不过, 这却是由太祖拳剑延伸出来的小部分技巧而已, 个中还有不少犀利秘技。谁说“中国功夫在擂台上不能打”!?

中国功夫 篇2

活动目标:

1、尝试看图谱学功夫招式,体验与同伴共同探索,表演的乐趣。

2、感受中国武术的魅力与精神。

活动准备:

1、带有文字提示的功夫明星的照片和在练功夫的外国人、老人、年轻人、小学生、幼儿和小宝宝的图片。

2、3组功夫图谱和带“?”小标签。

活动过程:

一、教师腰间系红色腰带出场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一登场就转个圈,请幼儿来说说老师今天的装扮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来说说他们知道的功夫明星有谁。幼儿一边说,教师一边出示PPT图片。

二、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要练功夫。

幼儿回答,教师总结:练功夫可以自我保护,可以见义勇为,可以强身健体。

三、看图谱学功夫。

1、在幼儿对中国功夫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播放幼儿功夫视频,增加幼儿对功夫的兴趣。

2、教师先出示4张功夫图谱,指导幼儿如何看图谱做动作,并让幼儿学会识别一些箭头的指向。

3、教师组织幼儿不能多于10人 ,不能少于8人自由组合,分成3组。

4、教师出示3组图片,请幼儿自由组合看图谱学功夫。

5、教师边放音乐“中国功夫”,边在旁指导幼儿根据图片做动作。如有问题,可以在问题处贴上小标签。

四、解决幼儿的疑问。

1、请幼儿在看不懂的图谱上贴上小标签,大家一起解决。(重点指导转身、踢腿的动作)

2、问题解决后,再次练习。

五、幼儿表演

1、幼儿分组看图表演,教师让其他幼儿安静观摩并评价。教师提问观摩的 幼儿: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根据图谱在做吗?评出最优秀的小组。

2、每组幼儿站在自己的图谱前,教师播放音乐,三组幼儿一齐表演。

3、再次请幼儿分小组讨论,每组选出两名最好的幼儿上台表演功夫。

六、活动延伸:

中国功夫,民族精神 篇3

[关键词]《叶问》功夫民族精神

武术是中国的国粹,研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国独有的功夫片,必然会反映我们的民族精神。从《黄飞鸿》、《精武门》到《霍元甲》,我们都能看到民族精神的闪现。影片《叶问》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对于历经不平凡的2008年的中国来说,更有一番意义。

已有影评说《叶问》在故事上其实没有什么新的突破,拍得中规中矩,悬念太少。也有影评认为功夫、比武、民族精神加上一丝家庭的温情成为影片的看点,1%的特技,99%的真功夫,就是《叶问》之所以成功的最大秘诀。其实,影片拍得中规中矩是符合影片基调的,因为作为人物原型。叶问本来就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中华武术也不是主张张扬,爱国主义作为永恒的主题也无需华丽的外表。影片以叶问为核心,通过功夫这个媒介,通过三个阶段一步步展现了民族精神。

一、与世无争,以武会友

现实中的叶问是淡泊致远,却不是孤高自傲;从容豁达,却不故步自封。甄子丹的表演把叶问作为一代宗师的风范和气度很好地诠释了出来。影片中,叶问过着平静富足的生活,有贤妻爱子,与世无争,与武馆师傅切磋武艺时平和谦逊,即使是与气势汹汹找上门来的金山找对打,也是先经过妻子的同意,再把众人请出客厅才开打。期间金山找打坏家具后的主动认赔、叶问的佯怒,让人们看到一个武艺高强又不失诙谐的武术大师。在这个阶段,叶问是闲适的,微笑着面对生活,过着一种类似禅的境界的生活,这不正是中国武术追求的境界吗?叶问与周围的人处于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展现的是宽容、谦虚的民族精神。

二、戒急用忍,刚柔并济

然而好景不常,中日战争爆发后佛山沦陷,叶家被日军强占,叶问被迫带着妻儿移居废屋,一家人生活艰苦。作为一个身怀绝技、武艺超群的武术家,叶问一改往日阔少的态度,到煤炭厂当苦力,自力更生。苦难中的妻子体贴叶问,把一家人在一起当做最重要的事。国破家亡,非一人之力能解。此时的叶问,在忍耐,在等待。

在饥寒交迫之际,日本将军三蒲以白米作奖赏,邀请中国人到打斗场与日军切磋,藉以观摩中国武术。叶问的好友武痴林侮辱三蒲,被活生生击毙。叶问为寻找武痴林到打斗场查看,一进场就看见日本人无理射杀中国武师,惹得叶问怒火中烧,遂把心中悲愤于打斗场上发泄出来,以一敌十,痛击日本人!叶问的身手博得了三蒲的尊重,三蒲放叶问走并表示期待与之一战。

此时,金山找带领一群强盗到处抢劫。金山找的暴力激起了棉厂工人习武的激情,于是叶问教工人们习起了咏春拳,看到男女老幼习武的壮观场面,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民族自强的希望。

这一阶段,我们看到了一个开始用自己的武术来帮助国人自强的叶问,从他的眼神、从他的表情,我们看到了一个即将爆发的叶问。忍耐到极限必然爆发出毁灭性的力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礼待人,谦逊谨慎,却屡遭侮辱,而每每到了民族忍耐的极限,必定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三、英雄雄起,群起反抗

儿子阿准不经意间引几个日本兵到了自己家,就在日本要调戏自己的妻子时,叶问忍无可忍。击杀三个日本兵,开始了躲藏生活。而此时的日本翻译李钊,为了保护叶问一家,冒死把他们藏在自己家里,让我们看到了强权压迫下的国人复杂真实的心理。

最后,叶问为了保护棉厂的工人们站了出来,并答应与三蒲比武。我们不知道此时叶问是如何盘算,但看到棉厂老板用车载着他的妻儿出城,我们隐隐感到叶问抱了必死的决心。

叶问与三蒲的决斗如期进行,万人空巷。或许,他们知道这种决斗的结果多半是叶问被杀,但人们想看一看自己崇拜的宗师是如何打败日本人而为国人争气的。叫嚣着日本功夫一定能胜中国武术的三蒲像木桩一样,被叶问打得无还手之力,跪死在叶问面前。人群沸腾了,在沸腾的人群中叶问看到自己的妻儿,却被输不起的日本人暗枪所伤,倒下擂台。终于,人们的愤怒化为力量。冲破日军的封锁,拥向叶问。一个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终于在愤怒中爆发。

《叶问》表现的只是咏春拳的连环快打和近身搏击,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特技,没有过分的动作张扬,有的只是最纯粹的徒手搏击,最传统的中国功夫。所以,正如前文所说,《叶问》用最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最传统的中国功夫表达最真实的民族精神,符合影片的叙事要求和感情基调。

《功夫熊猫》的中国元素 篇4

熊猫阿宝刚在中国的影院上映不几日,就遭遇了被称为“熊猫艺术家”赵半狄公开要求抵制《功夫熊猫》在中国内地上映。他抵制《中国熊猫》的理由很多,其中之一是“盗窃中国国宝和功夫”,到中国来捞钱。因为《功夫熊猫》并没有歪曲和丑化中国,以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去抵制,实在没有必要。对中国题材被人家所用,并且在国内大行其道颇有微词,以为中国题材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拍摄,这种狭隘的心理并不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想一想,究竟是人家对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充满兴趣与敬仰好,还是人家对我们的文化不闻不问好?答案不言自明。我们不能因为《功夫熊猫》产生于美国,就认为它不合理,相反,《功夫熊猫》对传播中国文化起到了特别好的作用。中国已经在世界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受到关注,对于以各种形式从正面展示和表现中国文化的,都应该加以支持和鼓励。一部《功夫熊猫》可以让全世界的少年儿童对中国功夫,对中国文化留下美好的记忆和印象,这是人家在对我们的文化进行普及与宣传。因此,与其抵制,不如去睁大眼睛看看《功夫熊猫》是怎样对中国文化的加工再创造。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固然不是可以学来的,但通过这部影片反省我们自己,还是必要的。

近年来,美国电影的“中国风”越来越劲,从破天荒取材中国民间故事的《花木兰》到《功夫熊猫》,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越来越浓。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忠、孝、勇、义等思想的汉韵唐风,楼台大漠,书法字体,凭借对中国国画、古建筑、京剧、花木兰、长城等中国文化元素的罗列,迪斯尼打造的《花木兰》第一次真正走“进”中国,却没能走“近”中国,因为文化的隔阂及某些商业原因,《花木兰》最终成了一个包着中国外衣的美国故事。

相比之下,《功夫熊猫》的中国传统文化成分要丰厚得多。《功夫熊猫》不仅仅因为片中充满了中国元素,搞笑元素,最重要的是导演将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个“主旋律”的内容:故事发生在中国,影片主角阿宝是一只充满功夫梦想的熊猫,他被委以重任,从一只笨熊猫成长为抵御强敌入侵的“神龙大侠”。影片宣扬一个积极的主题“只要你相信自己,就能成功”。影片的每一个细节都遍布中国符号:面条、鞭炮、包子、斗笠真是太亲切了,还有卷轴、汉服、兵刃、牌坊、庙宇、宫殿,甚至包括瓷器上的纹路都是中国化的,真是让人喜出望外。熊猫、虎、蛇、鹤、猴、螳螂等武术大师的动物形象无不体现悠久而深厚的中国韵味。更让人叫绝的是全片充满写意的中国山水背景,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白云缭绕的隐逸山林,描绘出一个活生生的中国武侠世界,拉近了故事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

我们从乌龟大师那听到许多中国式的哲理;我们从浣熊师傅与大龙的关系中也感受到了中国人那种关于情与义的细腻感情;甚至导演还从威猛五侠生活中展现如禅定、书法、针灸等中国文化的符号。影片中有一个细节,熊猫阿宝在师傅的帮助下拿到了衔于龙口的“武林秘笈”,打开一看,空无一物,其中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东西。这在传统的武侠叙事和道教想象中或许不新鲜,但镜头的推进让我们看到,熊猫阿宝在这里看到了它自己。这是他的精神得以升华的重要契机之一,也是神龟大师一再告诫于师傅的,相信自己,没有不可能的。神龟大师羽化登仙的那一幕,真是神来之笔,这可是深得中国文化精髓!

《中国功夫》大班教案 篇5

1.了解、喜欢功夫,体验功夫的强壮有力的气概。

2.激发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功夫。

活动准备:拳术视频片段、《武功秘籍》、《功夫》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想看我练功夫吗?j教师演示武功?我的武功怎样?

二、欣赏功夫,体验其强壮有力的气概。

1.播放拳术视频片段

2.你喜欢他的哪个动作,你来学学(请一幼儿表演)

3.你们自己会哪些武打动作呢?(幼儿演示)你还有哪些动作可以做的像师父那么强壮?

三、看秘籍,用身体动作表现功夫。

1.有哪些武功厉害的人?他们的武功是哪里来的?除了跟师父学外,还有一种途径,那就是(出示《秘籍》),看武功秘籍。

2.这是什么秘籍?(少林秘籍)?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照着秘籍练练武功?好,那就请你们选一个你喜欢的秘籍,站到它面前空的地方,看看,有几个动作?这些动作会做吗?

3.老师给你们配一首很有力量的歌曲,你们可以听着歌、看着秘籍练练动作。注意动作有力量.

刚才我们说每本秘籍有几个动作?(4个),我们这首歌也有4句,我们来听一听一个动作配一句歌,打的时候慢慢的.

4.幼儿随音乐,表演秘籍动作

四、拓展幼儿对功夫的进一步认识。

《叶问》:中国功夫的“微笑” 篇6

功夫电影的二次定位

功夫电影是中国电影文化的特有类型,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理念,表现了中国人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创造了中国电影人独特的电影表意方式。而功夫电影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还是以真功夫作为主要技击方式,而不是花拳绣腿的舞台招式,也非依赖电脑特技制作而成。

但是近年,功夫电影似乎陷入低谷,李连杰的《霍元甲》、成龙的《新警察故事》战况都不尽如人意。有人说,这是由于现在的动作明星处于断层阶段,但更重要的是国产功夫电影陷入了目标恍惚的境地。自《卧虎藏龙》在2000年登上奥斯卡领奖台,国内电影人仿佛一下子领会了中国电影在好莱坞“一步登天”的玄机,原本擅长艺术片和商业片的许多导演也走上了功夫武打大片的拍摄之路。《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相继上映,巨额投资、巨星云集、制作精良、画而亮丽和造势宣传成为这类电影共有的特质,单一空洞的内容、雷同的表现手法、轮番上阵的几位大牌明星、高科技多于拳脚等共性造成国内外观众对功夫电影的审美疲劳,也逐渐使观众对功夫影片失去信心。

电影《叶问》的出现无疑重振了功夫影片的士气,使观众在继徐克的《新龙门客栈》和李安的《卧虎藏龙》之后看到了功夫电影的生机,这主要是由于《叶问》对功夫电影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二次定位。二次定位是营销学中一种常见的市场定位方式,是对销路少、市场反应差的产品进行重新定位,旨在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增长与活力。国产功夫电影长期一味追求好莱坞风格,却没有领悟到好莱坞电影制胜的真正原因。美国南加州大学传媒学院的乔纳森·塔普林教授认为,能够真正感动人的故事才是吸引观众的所在。而中国功夫电影必须将真正的中国功夫实质地体现在电影里面,而不是仅仅只有电脑合成的花拳绣腿或者吊着钢丝绳飞来飞去。《叶问》正是意识到了这两点,才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全面丰收。

首先,《叶问》定位为一部人物传记片,没有说教,没有走题,一切紧紧围绕着叶问的传奇故事展开,用巧妙的剧情把叶问的人生片段勾连起来,简单却高明。其次,《叶问》定位为一部功夫片,影片设计了叶问与泰山武馆廖师傅、金山找、10个日本士兵、日本军官三蒲共四段武打场面,导演叶伟信让甄子丹该出手时就出手,开打之前和打完之后绝不说教,节奏流畅,将咏春拳的威力和可观性发挥到极致。《叶问》在剧情与武打设计两个方面的精心打造不仅为该部电影本身带来了利润与口碑,更使得原本低迷的中国功夫电影在这个多产的贺岁档看到希望。《叶问》出品方在接受新闻联播节目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电影是第一周票房比第二周高50%,而《叶问》则相反,第二周比第一周票房高50%。《娱乐营销革命》一书中也曾经提到,一部内容过于糟糕的电影,即便使尽浑身解数去创造高票房,结果仍是失败的。说到底,观众对电影的可持续热情还是取决于电影的内容和电影所宣扬的核心精神。如此,《叶问》的票房“逆跌幅”也就不难理解了。

整合营销传播

正确制定宣传策略并采取适当的宣传方式是市场营销活动成功的必要保证,电影产品也是如此。传统的电影宣传方式有报刊广告、橱窗画廊、路牌海报、宣传画、电影评论、电影刊物以及举行首映式等。然而时下国产电影的商业宣传已经逐渐被演变为纯粹的炒作和作秀,要么以同类型影片资金投入最大为噱头,要么以著名制片人、著名导演和大牌明星堆砌成的豪华阵容为法宝,还有的说是闭门拍摄却不断有“独家报道”曝光拍摄花絮,有些甚至于用演员自爆绯闻来吸引眼球。而《叶问》则跳出大肆炒作的惯例,没有采取铺天盖地、面面俱到的宣传攻势,而是紧紧围绕影片本身的卖点,并结合互联网的多角度传播,使用网络宣传方式。

影片最大的卖点当属主人公叶问的身份,叶问是咏春拳的创始人,也是功夫巨星李小龙的启蒙师傅,仅这一点就足以吸引全世界喜爱李小龙功夫的观众。上映前期恰逢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在国内各大电台热映,许多观众都愿意走进电影院一睹一代宗师叶问的风采。加上该片由叶问之子叶准授予拍摄版权并担任顾问,情节可信度高,与王家卫的争排风波也无意间为影片做了广告。影片的第二大卖点当属主演甄子丹,他一贯被冠以只演打戏不懂文戏的头衔,尽管曾经在《画皮》中见到了甄子丹少有的诙谐,但也未能弥补观众心中对于英雄只有侠胆没有柔情的缺憾,而在《叶问》这部戏中,甄子丹对于感情戏的演绎不论是对于该片还是对于演员本身,都是一个不小的突破。

影片上映时期,除了在中央六套电影频道和湖南电视台做过宣传节目,《叶问》几乎没有在其他电视媒体上做宣传,也没有借助报纸媒体,而是将营销重点放在年轻人市场,在网络影响上做足了功夫。此外,《叶问》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叶问》校园行”活动,不仅让《叶问》名声大噪,而具备健身、减肥、实战和防身功效的“咏春拳”也开始风靡校园。这次校园行活动得到包括北大和清华在内的14家高校学生会代表的热情接待,《叶问》每至一处,甄子丹便会拿出打木桩的本领秀出真功夫,甚至应北大学生要求启动了“甄子丹校园授咏春”计划,便有了甄子丹带领百名北大博士生习练咏春拳的壮观场面。从“校园咏春热”到“全民学咏春”。事实证明,《叶问》以点带面的宣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强劲有力的网络营销和校园行活动使得许多校内网BBS人声鼎沸,热议《叶问》,具备减肥、健体、防身功能且灵活易学的女款“咏春拳”人气爆涨,成为女生阵营的时尚话题,掀起校园贺岁“《叶问》热”,甚至有高校学生联合会主动与片方接洽,要求在学校点映并希望片方提供充足的票源。

见缝插针

电影票房的涨落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较大,档期就成为该行业的重要特点之一,选择优质档期上映是电影营销的一种手段。中国内地的电影档期中,暑期档和贺岁档应该是实力最强的两大档期,紧随其后的是五一档和十一档,以及周末档等。暑期档也是国外大片集体扎堆的时间段,造成国内暑期

档在时间上与国外的重叠,因此,国内电影在暑期档的主流趋势和影响程度都无法撼动国外大片的主体地位;而到年底的贺岁档则不同,虽然有时也与国外圣诞档期;中突,然而这个档期国外大片的上映数量和影响力远不如暑期的那么抢眼,而每年的大片引进数额也是影响这一档期国外电影的一大因素,电影市场的保护性也为更多的国内影片提供了大秀身手的舞台。如果同期有很多大片上映,票房前景如何关键不是看谁的片子好,而是看谁宣传的力度大、什么时间上映。

《叶问》跻身火药味十足的贺岁档实际上也是一种冒险的举措,因为近年在这个档期上映的功夫电影似乎都票房平平。《叶问》原定于12月19日上映,但因《梅兰芳》提前至12月 5日上映,片方将影片提前至12月16日上映,并表示年轻人对《叶问》上映格外期待,提前档期可以不耽误学生们的期末复习,而且这一天又是星期二,希望有更多的观众借“半价日”观影优惠,第一时间走入影院观看《叶问》。不想没过几日,《非诚勿扰》提前至12月18日上映,《叶问》再次调整档期,提前至12日公映。这种见缝插针适时改变档期的做法无疑为《叶问》获得不俗票房奠定了基础。

爱国题材扩充顾客群

目前国内电影市场上不乏爱国主义题材影片,但大多是传统的抗日战争题材,单调的色彩和乏味的故事情节已经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叶问》的背景也是日本侵华时期,影片并没有拍成说教式的“爱国教育片”,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言行来体现的。当叶问一人打败10个日本人,三蒲问他的名字,他只回答“我只不过是个中国人”,一副傲骨让人敬仰观众无不为之叫好。如今,观看优秀影视作品已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叶问》这部重身教轻言传的爱国主义电影无疑会成为中小学校的观影首选,其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另外,《叶问》还是一部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的功夫电影,宗师风范的武打风格和家庭戏的效果很适合全家人一起观赏。许多观众认为这部片子是那种值得多看几遍的片子,既没有矫揉造作的噱头,也没有浮躁无奈的玩笑,有的是写实的描述、精湛的技艺和让人精神振奋的民族气节,看过之后能让人热血沸腾、感同身受。此外,《叶问》在宣传期间就经常提及叶问是一个“怕老婆”人,这也吸引了一些对功夫片并不感兴趣的女性陪着喜爱功夫片的丈夫一起前来观看。而电影中几段家庭戏也强化了这种印象,叶问发现儿子画的是他比武的场景时那温情脉脉的微笑着实能够让影院里的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另一段金山找到叶问家比武的戏份也在诙谐中流露出家庭和睦,在得到妻子“别打坏家里东西”的默许后,叶问接招,但只守不攻,难免打碎家当,这时候儿子跑出来了:“妈妈说你再不出手,家里东西就全破了。”逗乐了全场观众。自《叶问》上映以来,影院里掌声时常经久不息,这已经是很久都不曾出现的情景了。

非银幕营销

实际上,电影前期的宣传只为一个目的,以高评价换得吸引力,以入座率赢得高票房,而后期产品的延续开发往往能够带来与电影上映相当甚至更多的利润。电影经常是许多其他产品的发端,例如音像、图书、玩具、游戏等等。如《娱乐营销革命》一书中所说的:“尽管电影本身在娱乐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但它仍是整个娱乐世界的核心。”有资料表明,美国电影业总收入中只有约20%是从影院的票房收入中获得的,而有约80%则是由非银幕营销所得,由此可见非银幕营销的重要性。也正因此,一个真正成功的电影营销并不是看它最终的票房成绩,而是它的非票房收入。例如《星球大战》、《蝙蝠侠》、《超人》以及近两年的《哈利波特》,这些系列影片在票房之后所开拓的音像、图书、玩具等品牌授权几十年来所创造的市场价值之巨大,都让人难以估算。美国迪斯尼的各种主题公园以及日本动画的后期玩具和漫画书等也都成为其收入的重要部分。《叶问》也是如此,影片上映以后,片方便趁热打铁,筹备《叶问2》的拍摄并热议其男女主角以及李小龙的饰演演员,赚足对《叶问1》感到意犹未尽的观众的眼球,也是对续集的一种前期宣传:二是掀起全民学咏春热,相关书籍和碟片也已经出版,这些都可以为电影再添收入。凭借电影的魅力引导广大民众投入与电影相关产品的消费中去定是营销策略的上乘之策,而通过后期产品的输出也在无形之中把观众带进电影营造的文化氛围和意识形态中去。

后记

“功夫”精神与实现中国梦 篇7

关键词:中国梦,功夫 (武术) 精神,中国功夫

1 引言

2012年11月29日,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话:“现在, 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 我以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总书记的这番话道出了所有奋发图强的中国人的心声, 对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是极大的鼓舞。在今天, 当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与发展起点时, 当我们开始面临一个更加复杂的时代背景与国际环境时, 重新思考我们所走过的历程, 总结与肯定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认清自己的不足与问题,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注入新的能量与活力, 的确十分重要。

中国功夫 (Kung fu) , 又称为中国武术, 它不仅是搏击术, 更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 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 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武文化”。尽管近代以来, 武术作为技击术的军事价值已随着冷兵器从战场上的退出而逐渐消解, 但它的健身、艺术、修身养性功能却依然保留甚至得到了更大发展, 更重要的是武术凭借其独特的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强国强种”、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 重铸民族之魂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图腾。即使到了今天, 武术依然可视为中国文化形象的一面旗帜, 受到海内外人士的热捧与欢迎。那么, 中国功夫身上到底有哪些元素、哪些精神是我们十分看重的, 是我们需要继续拿来为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想而发挥作用的。

2“中国功夫”是中国传统文化“贵和忌争”的代言人

中国功夫, 在中国古代主要由套路、功法、格斗三部分组成, 其中武术套路是中国武术区别于他国武技的最鲜明之处。因为这种极富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身体语言表现形式, 已从单纯的实用技击中超越出来, 而具有了道德、审美与哲学高度的价值与意义。也就是说, 在实用的基础上, 还具有了“道”的维度, 使人们在欣赏它时, 不仅被这种“比真实的打斗更好看”的极具审美价值的表演活动所吸引, 更重要的是惊叹于它通过形象的肢体语言动作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阴阳等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 折服于它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止戈为武, 至武为文”的战争道义观念。武术套路中所体现出来的这些文化价值精神, 尤其是“重和忌争”的精神在当下的国际政治关系中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许多国外人士都对中国的崛起表示担忧时, 中国武术套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 在通过各种功夫电影和舞台表演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向世人昭示着中国武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贵和忌争、和而不同的精神。这种精神与今天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所倡导的双赢、共赢精神是一致的。

3“中国功夫”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尽管中国功夫的核心价值理念是“贵和忌争”, 但同时, 中国功夫又不只是“徒支虚架, 上阵无用”的花拳绣腿, 尽管它不强调主动攻击别人, 但当别人攻击你时, 你却不能虚弱, 你必须是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随时都准备蓄势待发, 就像拉满弓的箭一样, 不发则已, 一发就一定要中“的”, 给对手最致命的打击。而要能实现这样的目的, 达到这样的效果, 显然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 它需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强不息”的积养功夫。宋明理学家讲:“工夫即本体, 本体即工夫”。“工夫”其实就是过程, 踏踏实实地把过程走好了, 结果也便自然而然, 水到渠成。所以, 拳谚云:“功夫不到总是谜”、“功夫是练出来的”, 这都充分说明中国“功夫”是一种践行功夫、实修功夫, 长时间、甚至是一辈子毫无间断地习练与体悟才是保证其成功的不二法门。

除了积养功夫, 中国武术“自强不息”的精神更鲜明地体现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上, 这一点在近代民族危亡之际表现得最为顽强、也最有韧性。我们知道,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外族欺侮与蹂躏, 中国功夫在那个特定年代就发挥着“尚武强国”的作用, 它作为一种“强国强种”的最好手段重塑着中华儿女的体魄与灵魂, 使我们民族在最黑暗的历史时期也依然没有失去希望与勇气, 而是举国上下凝聚到一起去抗击那些欺凌我们的异族。中国武术人 (如大刀王五、谭嗣同、霍元甲等) 身上所折射出来的那种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所以, 正因为中国功夫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渐成为一种和中华民族的家国命运捆绑在一起的文化象征, 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形象载体, 我们完全有必要在未来继续发扬光大武术身上所潜藏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力量, 无论是忧患年代, 还是安乐年代, “自强不息”都是我们必须一直秉守的。唯有如此, 中华民族才会实现伟大复兴, 中华文明也才会永不衰败。

4“中国功夫”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中国功夫这种不断的“自新”与“自强”的过程并不是一种封闭与狭隘的“自我欣赏”, 而是始终像海纳百川一样, 善于吸取着各种营养, 不断地在原有基础上整合与熔铸出新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武术“厚德载物”的精神。纵观武术的整个发展历程, 尽管它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武术套路门派与拳种体系, 但所有武术人都认同的一点就是真正的武学大师一定不会固步自封, 而是十分注重转益多师、融汇百家之后推陈出新, 武术的拳种和门派如此众多, 不可忽视的一个理由就是无数先辈们不断实践与创新的结果。正是因为武术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善于吸收与接纳外物的开放心态, 使它在任何时候都主动地以实用理性的精神来重新整合资源, 为自己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到了当下, 中国功夫依然能够以各种各样的功夫元素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 使人不得不惊叹于她的顽强生命力。

从中国功夫身上我们所看到的这种“厚德载物”、善于吸收与整合新的文化资源的精神所带来的良好成效。这对中华民族的各种传统技艺与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与发展舞台都是具有启示意义的。时代在发展, 我们的脚步不能停下, 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遭受覆没,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其注入新的能量, 让传统与现代的因素在矛盾与碰撞中熔铸出新的东西, 让其焕发出新的光彩。

5“度的艺术”:“中国功夫”的实践智慧

中国功夫讲“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 在这里, “师傅”是引路人, 而要想成功, 个人“修行”般的努力则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表明, 要想真正练成中国功夫, 仅对师傅动作的外观模仿是远远不够的, 它还需要结合自身情况来不断摸索与整合, 以期在自己身上实现那种一般人不具备的能力, 所以, 武术作为一种技能与技艺, 它有强烈的实践品格, 且这种实践不是盲目实践, 而是需要智慧的实践, 用赖尔的话来讲就是一种“knowing how” (可译为“知道如何做”, 或者“能力之知”) 。[1]

中国武术的习练是讲究“规矩”的, “规矩”对于每一个初学者来说是严格的, 因为人们认为要练好中国武术入门引路须正, 否则刚开始就学歪了, 以后想改起来就不容易了。如陈氏太极拳的老架一路就好比书法中的正楷一样, 是需要一招一式认真去“写”的, 只有在具备基本的功架之后, 才开始慢慢培养自己对每一个动作的身体感知与体会, 此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一步调试动作的最佳状态。所以, 武术动作的正确与否是需要内外两个维度、需要身心之间不断地互动、沟通与调试的, 它具有永恒的追求空间, 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好其中的“度”显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亲身实践与求索过程, 所以, 武术这门技能与技艺真可谓是一种“度的艺术”。这一点也鲜明地体现在武术的规则之中, 它与现代体育比赛的那种严格的游戏规则相比, 武术的规矩相对模糊, 如“松肩、沉肘”之类, “肩松到什么程度”、“肘沉到什么程度”, 它需要不断地去摸索那最好的状态, 所以, 正是因为中国人在练武过程中注重这种实践理性精神, 他们也才体会到了“一层深一层, 层层意无穷”的美感。

中国武术习练时所注重的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的实践智慧无疑是很宝贵的经验财富, 唯有此, 才会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与方法, 也才会真正掌握某种能力与技艺, 也才会产生真正的创新性成果。对于中国人来说, 这种实践智慧可以说体现在方方面面, 其中最大的莫过于佛教传入后所产生的禅宗, 以及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不断中国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巨大社会效应和理论成果。

中国之所以能在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中走出来, 又能够在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巨大成绩, 这都得益于我们在学习各种先进文化与文明时, 不是盲目模仿与生搬硬套, 而是始终坚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并不断地综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来实现综合创新。如今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被许多人誉为“中国模式”, “模式”二字表明我们已基本构建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但显然它不是僵死的, 而是开放的, 是随着改革实践的推进而不断修改与完善的。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 就需要进一步发挥中国功夫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这份宝贵的实践智慧, 需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继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6“功夫”即生活, 幸福在当下

在中国传统社会, 许多人武术人的生活即练武、练武即生活, 二者交融在一起, 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少林和尚吊起来睡觉、条凳上睡觉, 拔萝卜、上台阶、打扫院子、担水砍柴都是练功。这也就是少林武术所谓的“禅武合一”, 习武就是悟禅, 生活的存在意义就在这无所不在的生活化习武过程中得以开显。正如伽达默尔所说:“每一个体验都是由生活的延续性中产生, 并且同时与其自身生命的整体相联”。[2]杨国荣说:“与生命存在的融合, 使体验扬弃了抽象、外在的形式;与生活过程的联系, 则既使体验获得了现实之源, 也使之呈现过程性。以生命存在与生活过程的统一为本体论的背景, 体验超越了静态的形式, 展开为一个在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领悟存在意义的过程。”[3]可见, 正是将武术生活化, 使生活与习武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 极大程度地扩大了武术的习练场域, 从而使对习练武术的体验获得了丰富的现实之源, 也使习武过程本身成为一个不断领悟生活与生命存在意义, 即体道、悟道、证道的过程。

在当今社会, 当我们看到几十年的改革就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效时, 我们也不可忽视这种速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弊病与不足, 其中一点就是要看到当代社会中, 存在一种“以身为殉”的工具理性至上的风气, 将人生的价值意义等同于单纯的物质生活, 将幸福狭隘化为实现某些物质利益后的短暂快感, 甚至某一部分人为了追逐更好的物质生活, 不惜以牺牲自己的身体为代价, 这些显然都是不健康的。所以, 在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中, 倡导一种更加稳健的发展速度, 培养一种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让人们不仅关注追求的目标, 也要学会享受追求理想过程中所经历与体验到的各种生活与人生乐趣, 让梦想与现实、目标与生活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这样, 不仅获得了我们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利益, 也让幸福与生命的价值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不断开显。

7 结语

从上面所谈到的“贵和忌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践智慧、回归生活”的“功夫”精神, 其实也是整个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优秀精神, 它将贯穿于我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整个历程中, 也将体现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经济、文化与政治的具体领域与具体活动中。当时代发展到今天, 当我们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 这些功夫精神与民族文化的精华依然一点也不过时, 甚至十分重要, 唯有抓住了这些最本真的东西, 才会保证我们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的舞台上, 才会保证我们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参考文献

[1]Gilbert Ryle, “Knowing How and Knowing That[J].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VoI.46.1946, p.4.

[2]伽达默尔, 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67.

康师傅:练就过硬中国功夫 篇8

“市场蓝海”的艰辛探索

顶新之所以进军大陆市场,是因为当时的康师傅在台湾举步维艰,按照当时创业者的话:“台湾的食品业已经有了‘味全’和‘统一’,水泥业有‘台湾’,塑化业有‘台塑’,金融保险业有‘国泰人寿’,几乎所有行业的市场都已经被强势企业占领了,康师傅还能干什么呢?”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在台湾,顶新是个小公司,在食品行业毫无名气,只有开拓大陆才是企业的新生命。于是,带着在大陆投资食用油的失败经验,28岁的魏家老四带着家族重托于1988年开始大陆投资“方便面事业”。

大陆被看作康师傅的“市场蓝海”。实际上,当时的中国经济到处是蓝海,到处是蓝海的结果就是经济重塑,企业机会多,所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的管理、资金和行业的专业性,在于投资者的眼光,绝对不是为了单纯的“避免竞争”。顶新的先期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1989年,顶新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合资企业——顶好制油厂,生产桶装食用油上市。恰逢台湾电视连续剧《星星知我心》正在国内热播,顶好请来“妈妈”的扮演者吴静娴小姐做产品广告,这是国内第一个“情境式”的电视广告,在当时大陆众多粗糙的广告创意中独树一帜。在北京热播后,取得很高知名度,几乎家喻户晓。其广告语——“用顶好清香油,顶有面子”,至今还留在北京人的脑海。

当时国内实行严格的粮油政策,国家补贴的食用油每斤只需0.8元人民币,顶好清香油却标价每斤2元,清香油一桶的价格要20多元,距离老百姓消费水平有一定差距。购买者只是将其作为礼品,因此消费量非常有限。以后北京又陆续出现了一些合资油厂,如由几家做油的大厂联合出品的北京“火鸟”清香油,由北京市粮食局参与合资的“绿岛”色拉油等等。色拉油的工艺大同小异,因此厂家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原料价格上。同样一吨毛油,对手的成本低,毛利就高,再加上推广费用充足,综合来看顶好处于竞争的劣势,最后只得放弃。

在这之后,顶新在济南成立合资公司生产“康莱”蛋酥卷,产品原料全部用蛋清,不掺一滴水,质量绝对过硬,味道非常好。一时间“把美味和营养卷起来”传遍街头巷尾,黄河以北地区鲜有不知道“康莱”蛋酥卷的。然而“康莱”蛋酥卷叫好不叫座,原因还是价格太高。一筒“康莱”蛋卷要卖到20多元,百姓的收入有限,因此购买力非常低。“康莱”蛋酥卷终因成本过高,销售不足,不能广泛打开市场。但这次涉足食品领域为顶新进入方便面行业积累了很多经验。

战略需要细节来完成

在与国内企业的对接中,顶新发现双方的许多语汇存在差异。顶新的人员去谈业务,常常被问到诸如“你们每年能生产多少吨”这类的问题,台湾来的创业者经常答不出,他们的概念是我能生产多少箱。语汇的不同、观念的差异,导致顶新最初失去很多机会。魏应行说,“好在以后国内也变成一箱多少钱,而不是一斤多少钱,我们在适应上的问题越来越简单。”

“在国内做企业,你不得不把企业做成一条龙企业。”魏家老大魏应州说。顶新人做“顶好”清香油、做“康莱”蛋酥卷时,都遇到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比如卖油没有车运输,只得组织车队;想在零售店卖零散油,却没有打油器,只得生产打油器。结果企业从主营业务不断扩散出去,不断膨胀;膨胀过程中需要不断投入,但这种投入又不能同时从市场上得到经济的回报,直接导致投资增大,收益周期变长,投资风险也随之增大。而以后再做方便面时,顶新则是把合作的台湾配套厂家搬到了国内,这种务实的方法解决了配套问题,同时大家有钱赚,风险共同承担这,不能不说也是吃一堑、长一智。

从1988年到1992年,魏应行所带的全部股本几乎都赔了进去。

康师傅进入中国都是“蓝海战略”的实践行为。但是由于盲目的推崇产品质量和生活质量,忽视了中国当时的购买力和市场环境,导致“水至清则无鱼”,或者说“曲高和寡”,这样的战略对于中国企业是教训。所以说,创新未必就是进入新行业,而更主要的是在于对市场环境的具体分析。

对于投资方便面市场,魏氏兄弟进行了详细的市场策略和分析,从台湾的几十个策划方案中进行竞标和选择,最终决定使用当时王永庆台塑集团旗下的台育企管顾问公司董事长白崇贤的营销思路。

上世纪90年代初,大陆民众生活水平在提高,但大陆生产的方便面包装则很是简陋,而且食之无味。当时大陆只有两种方便面:一种是进口的“高价面”,价格在5元至10元钱一包,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多在宾馆和机场销售,价高难推广;另一种是几角钱一包的低价袋装方便面,口味和质量都很差,面一泡就软了。针对方便面市场两极分化的情况,顶新决策者认为,若能凭借容量大、调料精选和包装精美进入大陆市场,势必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而且,产品命名也要避开“顶新”,因为“顶新”在台湾没有名气;也不用“顶益”,因为“顶益”在大陆遭遇两次失败。应该选用一个通俗易记、比较大众化的名称。后来他们选择用“康师傅”做产品名,其理由是:内地的北方老百姓喜欢称呼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叫“师傅”;在南方,一般称年纪大的人为师傅,都是一种“尊称”。“师傅”既通俗又专业,还受人尊敬。每个“师傅”都有姓,那姓什么呢?最后他们用了健康的“康”字,因为“顶新”的方便面不含防腐剂和人工色素。“康”意指为消费者提供健康营养的食品,加上“师傅”在华人心中代表亲切、责任感和专业成就的印象,以此塑造“讲究健康美味的健康食品专家”品牌形象,突出顶新企业的责任心。尽管企业命名算不上“蓝海战略”,和康师傅最早的投资相比仅仅是一个细节,但是这个细节还是非常关键的。战略站得再高,也需要细节来完成。

“康师傅太厉害了”

1992年8月21日,第一袋方便面上市了。广告词也呼之欲出——“香喷喷,好吃看得见。”

是“康师傅”第一个在碗面中加入叉子,真正做到了随时随地的方便;是“康师傅”第一个在方便面中加入双包调料,改写了方便面口味单一的局面,同样也是“康师傅”在业界第一个引入了ISO9002质量认证体系,并第一个成功地建立并推广了自己的一整套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在产品运输方面,康师傅舍得投入。他们和当时的铁路局开展合作,为铁路局提供500个车皮。这500个车皮由顶益来制作,免费交给铁路局挂靠。康师傅方便面就摆在这500个车皮里,这个车次挂5个车皮,那个车次挂10个车皮,这样就可顺利地将康师傅分送到全国各地,然后,通知各地经销商来提货。

提货的方式,采取配销系统。配销系统也就是产品组合销售,比如康师傅今天最畅销的是牛肉面,那么,一箱牛肉面搭配一箱其他的方便面。如果经销商只要牛肉方便面,不要其他的方便面,那么一箱牛肉面贴价50元。

这种“搭配术”的实质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目的并不是硬性推销滞销产品,只是做做幌子,摸透经销商的心理:越是求他买,他越是不买;你越是不卖给他,他越想买。应用这种搭配术,康师傅在经销过程中不仅营业额在增加,利润也增加了。也就是说,康师傅还没有卖到终端消费者手里的时候,顶益已经从经销商手里赚了一大笔钱。

为了应付和统一的竞争,康师傅配备了完善的产品系列——从1元多的塑料包装到5元以上的餐盒包装,稳稳的占据不同消费市场。在90年代中期,“康师傅”方便面成为火车乘客的必备食品,以致于火车食堂利润锐减,整个铁路系统大喊“康师傅太厉害了”!

与此同时,报刊上、电视上,“康师傅”方便面的广告铺天盖地,宣传最火热的时候平均每天仅在电视上就出现百次。如此“不计成本”的“狂轰滥炸”一番后,顶新集团的名声不胫而走,连京城的3岁小孩一见到矮矮胖胖的烹任师傅都不约而同地大嚷“康师傅”、“康师傅”……在如此的宣传攻势下,京城迅即兴起了一场购买康师傅方便面热。每天清晨,天津顶新公司的门前就排起汽车长龙,人们翘首等待着从生产线上下来的“康师傅”,有的客户甚至在公司门口席地而卧,连夜等待……

在京城一炮打响后,顶新集团立即挥师四面出击,大举占领全国市场。到1994年上半年,该集团总投资规模超过了3亿美元,企业达到12家,遍布北京、天津、济南、上海、广州等地,日产康师傅方便面达330万包。

永保一颗竞争心

方便面成功以后,1996年前后康师傅开始进军“茶”饮料市场。1996年4月,康师傅在杭州顶津启动茶饮料生产,这不得不感谢“旭日升”的崛起和铺垫。当时推出的是柠檬茶和菊花茶,1997、1998年,康师傅又相继推出了冰红茶、绿茶和乌龙茶。由于“冰茶”的名称被注册,康师傅巧妙以“冰红茶”、“冰绿茶”的命名布局。同时康师傅纯净水也开始启动。

由于方便面的积累,在茶和水饮料的市场战略上,康师傅显得大气磅礴。1997年,康师傅挥师南下,开始在广州叫卖“冰红茶”。鉴于广州市场比较难于炒作,康师傅独辟蹊径,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直接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销售旺季时,康师傅在上下九路及农林下路摆起了茶摊,几个穿着大马褂的茶博士在台上大谈茶道,并请人现场品茗论茶,起到了轰动的效应。此外,为了强化消费者对康师傅茶饮的印象,康师傅推出了铺天盖地的户外和电视广告。高投入也带回了高回报,在巨额“沟通、交流”费的拉动下,康师傅的销售额都成倍地增长。在推广茶饮料其间,几乎每个电视台都能看到其重金聘请的形象代言人任贤齐用冰绿茶演绎着《夏日么么茶》。据电视广告监测数据显示:康师傅茶饮料是千禧年前后广告投放范围最广的品牌,全国26个城市的56个频道中都有其广告的投放,广告投放量占茶饮料广告的半数以上。2001年茶销售最火爆的时候,康师傅甚至主动组织任贤齐连续两个月到广州开办“冰力十足”个唱,连续在一个城市开个唱,也创造了明星和企业合作的奇迹。

明星、公关、广告加一些政策吸引,使康师傅很快遍地开花。由于销量较大,康师傅甚至在广州地区对小零售店实行特殊的“专营制”——康师傅“冰红茶”给各零售店派送了“专营证”,康师傅冰红茶的经销人员对零售店下了“最后通牒”——凡经营康师傅冰红茶以外的茶饮料的零售店要罚款“1000元”,否则收回“专营证”。“康师傅”还为店主免费赠送了冰柜,每个月有奖励,还答应免费安装雨篷。当然,要想获得这样的“好处”,就得放弃其他茶饮料的销售。这些举措可见康师傅茶饮料对市场的野心。

实际到2000年,由于渠道的畅通和品牌效应,康师傅水饮料已经做到了全国的前三位,和娃哈哈、乐百氏三足鼎立。但是由于农夫山泉等企业的进攻,加上水的利润降低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冰点,饼干的利润一直不理想等原因,康师傅一直把茶作为企业的重点。后来证明这个宝康师傅压得非常准确。康师傅茶饮料在深圳、东莞曾经有月出货千万的记录,让其他品牌望尘莫及。随着2000-2001年茶饮料市场的升温,康师傅已处于中国包装茶饮料市场的领导地位,包装茶的销量及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已分别达到50.6%和52.3%。

现在,康师傅在中国大陆十大城市有22个生产基地,上千个城市有代理商,311处营业所,139个发货仓库,33454个直营零售商,15.9万个直营批发商,再加上55万个零售点。由康师傅直接管理的分公司直接统管近五千个经销商,55万个销售点,139个仓库。用100万元的成本经营康师傅,一个月的周转率为15次,难怪都说康师傅赢就赢在通路上。

茶成功的那几年,由于汇源果汁对果汁市场的教育,很多跨国企业开始果汁市场的开拓。但是在果汁市场上,康师傅被统一占了先机。统一以“鲜橙多”命名,方便的PET包装,更适合大众的口味,使鲜橙多横扫果汁市场,也使“统一”一年内超越了具有十年果汁生产历史的汇源。

康师傅起步慢了半拍,于是以新鲜“每日C”开始了果汁市场的精耕,以年轻时尚的梁咏琪作为果汁的代言,以“连果子也爱喝的果汁”巧妙说话,以水果卡通应对可口可乐的“酷儿”。强势的终端、大面积的广告迅速成就霸主地位,目前在大中国区康师傅果汁紧随统一,成为国内果汁行业的第二品牌。二者分别以30%和26%的份额牢牢占据第一军团位置。

康师傅的其他产品,如“3+2苏打夹心”、妙芙、雪米饼等衍生产品,依靠康师傅的通路品牌优势也开始逐渐站稳脚跟,成为市场的强势品牌。

顶新集团通过不断的的创新和竞争,已巩固了自己在中国方便面行业的霸主地位,在高档价位方便面的市场份额中最高时占到98%。公司产品绝大部分均标注“康师傅”商标,“康师傅”早已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其品牌价值约为7.26亿美元。

中国功夫 篇9

2008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已经成功举办了一届,共有来自北京、陕西、辽宁、黑龙江、北京体育大学等四十多个代表队参赛。各路散打好手在70公斤、80公斤、90公斤和90公斤以上四个级别中一决高底,争夺四个级别的擂主,最终决出2008中国武术散打“功夫王”,并且获得巨额奖金。

中国散打个人联赛一直备受国内、国际商家的关注,源自美国的蓝带啤酒从2008年至2010年连续赞助了两届中国散打功夫王争霸赛。除了赛事勇于挑战的精神与企业品牌内涵契合,另一方面也从市场角度印证了中国散打对国际品牌的吸引力。随着中国散打在世界各地的推广,近年许多国家都有了常设散打锦标赛和散打杯赛,在亚洲、欧洲、美洲举办的洲级武术搏击比赛中,散打也成了正式比赛项目。世界散打水平的普遍提高,使“武术散打比赛世界杯”的梦想不再那么遥远。现代散打的对抗性训练和比赛是传统武术提高搏击水平的成功渠道,正是现代散打使传统武术中的功夫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扬光大。

2000年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掀起了散打职业化改革第一波浪潮,使散打赛事终于得以像其它国际搏击类项目一样面向世界。众多国内外散打高手登台竞技,搏斗场面激动人心,并在当年诞生了新中国职业赛场第一位“武林至尊”——来自解放军体院的“柳腿劈挂”柳海龙。此后,武林大会、CKA中国武术散打超级联赛等赛事先后涌现,进一步推动了职业化散打赛事的发展。其中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对散打赛事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诸如摘去头盔、缩小手套、缩小场地、严格控制抱缠时间等,使选手们临场发挥余地更大,比赛也更具观赏性,体现了中国武术的风貌。

新王者呼之欲出

10年前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创造的第一代中国“散打王”柳海龙、宝力高等人的名声至今仍在,而每年散打赛事也都在造就着新的传奇,目前“功夫王”已成为最受瞩目的顶级武术散打个人联赛,它以KO制胜为默认竞赛规则,强调力量及技术的真正搏击,以开放式的比拼接受来自四方的挑战,该系列赛造就了黄磊、姜春鹏等代表中国武术水平的新一代散打名将。

2010年4月2日,中国武术散打“功夫王”争霸赛在山东菏泽鸣锣开战,10月12日,伴随着“傲世苍龙”黄磊再度卫冕“王中王”桂冠,2010中国武术散打功夫王争霸赛也在广东肇庆徐徐落下帷幕。在本届功夫王比赛中,2008年首届散打功夫王90公斤级的选手黄磊与100公斤级的王强在决赛中的对攻大战精彩绝伦,让观众大呼过瘾。而本届散打功夫王争霸赛的又一亮点莫过于女子功夫王的争夺战,来自吉林的龚金兰以其多变的腿法击败“粉红金刚”柏晶,夺得国内第一位“女功夫王”的头衔。在历时半年的赛事中,来自全国20多家电视台对比赛进行了直播或录播。为保证武术比赛转播的专业性,“功夫王”争霸赛成立了专业的电视转播顾问团队,力求赛事的现场包装以最佳的视觉效果呈现给观众。主持人、灯光、音响、表演、场地布置等等,全面烘托紧张激烈的比赛气氛,为赞助商打造完美的宣传平台。

中国武协主席高小军对比赛给予了高度评价:“竞赛组织得完美无缺,这不仅仅是一场商业赛事,更是一场精品的比赛。功夫王争霸赛已是接近于职业化的赛事,在比赛中规定选手除了拳套之外不佩戴头盔等护具,这就要求运动员既要发挥技战术,又要具备抗击打的能力,因此,所有参赛运动员都进行了很好的展示,也从中得到了锻炼并积累了比赛经验。”高小军同时强调,武管中心今后将对比赛加强监督,尽可能地将赛事规范化,使其健康地发展,保证比赛结果真实、公平、公正。

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2010年“功夫王”争霸赛的整个精彩历程!

第一阶段海选赛

本届功夫王第一阶段的比赛共有18支代表队参加,来自全国各体工队30多名散打运动员为晋级擂主赛龙争虎斗。这其中不乏一些国内顶尖的散打运动员,如75公斤级的姜春鹏、魏守雷、张开印;80公斤级的白近斌、谭宝玉、付高峰;90公斤级的黄磊、刘玉春、靳帅武、许家恒和100公斤级的张启俊等。虽然是海选赛,但也爆出了不少冷门和亮点。

本次盛会中的KO场面之多让观众大饱眼福。海选赛第一天4月2日上午,江苏75公斤级选手“千佛手”魏守雷在晋级赛中KO内蒙古选手王鹤松;同日晚上河南队小将“魔修罗”上官鹏飞在与马岩的比赛中,在第一回合仅坚持3分钟就弃权认输;75公斤级八分之一决赛中,陕西队新秀,后成为擂主的冷鑫KO了刘强;4月3日,福建小将叶炳祥在一分钟内就KO安徽名将“黄山书生”吕猛;晚上的90公斤以上级四分之一决赛中,来自山东的孙俊峰45秒KO隋鹏军;4月4日晚上,75公斤八进四比赛中,广东选手姜春鹏在开场后不到40秒就将对手叶炳祥KO出局。频频上演的KO让观众眼花缭乱,大呼过瘾。

在功夫王第一阶段的比赛中,“威风少侠”张开印参加了80公斤级的角逐,首场遭遇陕西选手宫云涛,竟然被摔倒六次,最终弃权认输。刚结束在重庆举行的第五届搏击王争霸赛并获得搏击王称号的张开印由于连续的征战,身上的伤病十分严重,带伤出战的他自然没有了往日的威力。而同样出战搏击王争霸赛并有绝佳表现的70公斤级选手上官鹏飞也在晋级赛第一回合就弃权认输,赛后,他坦承是因为“太放松”而失败。

“笑面虎”刘玉春每次上台都能引来观众热烈的掌声和欢呼,他的笑容和乐观给厂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那些搞笑的“小动作”不仅娱乐了观众,也给残酷的比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4月4日晚上进行的最后一场90公斤级的八强战结束后,刘玉春向台下的观众呼喊:“我的每场比赛都希望把散打与激情和大家分享,你们感觉到了吗?”喊声再次点燃了观众的热情,现场顿时掌声如雷。

第二阶段擂主赛

本次擂主赛参赛阵容几乎囊括了中国散打现役所有精英选手,豪华阵容之间的强强对决也给功夫迷们献上了精彩绝伦的功夫盛宴。由于厂东名将姜春鹏要备战亚运会,功夫王组委会同意姜春鹏退出比赛,此外加上江苏选手魏守雷退役,该级别缺席了两位选手,最终决定由姜春鹏在四分之一决赛的对手福建队的叶炳祥顶替,并由网络人气较高的张开印和山东猛将曹耀民争夺最后一个四强名额。而“草原雄鹰”巴特尔由于代表国家参加比赛意外受伤,错过了功夫王第一阶段的初赛,经武管中心和赛事组委会协商,同意巴特尔通过抢号,与80公斤级中的一名四强选手争夺最后的四强名额。巴特尔的出现也让该级别冠军归属更具悬念。

在9月27日晚的擂主赛揭幕战中,曹耀民与张开印对决以争夺四强名额,但在第一回合中就被张开印以一记左高鞭腿KO,遗憾告别功夫王的赛场。曹耀民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散打运动员来说,胜负乃兵家常事。但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日后提高。对这场比赛有些遗憾吧!自己也有些大意了,对自己的拳法太过自信,以至于防守有些疏忽。”本届功夫王擂主赛的赛场给了观众太多的意外,之前被人看好的实力名将纷纷落马,擂主赛成了新秀的舞台。在擂主赛决赛日,“威风少侠”张开印惜败陕西小将冷鑫让众人惊愕。张开印虽然打法聪明,经验丰富,但却因之前受伤导致状态不佳,面对冷鑫的殊死搏斗,张开印最终以点数惜败。

“草原雄鹰”巴特尔的失利也是擂主赛的又一遗憾。虽然组委会为全运会冠军巴特尔安排了一场感人的母子亲情秀,然而已经打了两场比赛的巴特尔体力不佳,擅长摔法的他反倒是频频被对手付高峰摔倒在地,最后只能惜败。巴特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失利主要出在心理问题上,太想赢了,在技术环节上有些放松。就是太想赢了,但是在技战术上没有多用心思想好该怎么赢,可能是母亲来有些太紧张了,压力有些大吧!”

第三阶段总决赛

一般而言,无差别级比赛总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10月12日,当90公斤级黄磊与100公斤级王强两人一登台,现场观众狂热的情绪即被点燃。而黄磊与王强并没有让观众失望,在最终的总决赛中两人打出了本届功夫王最精彩的对攻大战。

首回合比赛,黄磊一开场就展现出王者的霸气,相持中,黄磊突然发力重拳击中王强面部,将后者击倒在地。面对实力超强并求战欲望急切的黄磊,王强很快就被对手的气势镇住,在拳台中心的相持中,黄磊一次次重拳击中王强头部,王强一度被打得摇摇欲坠,回合进行到一半时,黄磊数次组合拳击中王强头部,将王强击倒。比赛重新开始后,黄磊继续向王强发动猛攻,疲于招架的王强开始脚步踉跄,裁判也对王强进行数秒。重新开始比赛后,黄磊依旧保持着强大的攻势,一直摇摇欲坠的王强凭着顽强的意志终于咬牙坚持到回合钟声响起。

中国功夫 篇10

好莱坞全球推广的文化产业, 不仅对全球电影进行市场覆盖, 而且在影片元素和价值观方面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民族想象和观念认同。这一突出表现在动漫行业, 从1998年的《木兰》到2008年的《功夫熊猫》, 不仅套用故事, 而且在创意元素和价值观方面也推行得相当成功。我们在遍数片中的中国元素而沾沾自喜或因“中为洋用”而隐隐担忧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候, 更应该用心去思考, 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电影作品很少获得这样精彩恢宏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及精神震撼, 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一、中西合璧的创意元素

创意元素, 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外延表现, 也是反映精神文化内涵的镜像载体, 受众在接受创意产品, 理解其价值观的时候, 首先看到的就是创意元素。《功夫熊猫》这部影片到处充斥着我们熟悉的中国元素和文化符号, 如身穿唐装、头戴斗笠、手持少林棍的猴子, 面条Noodle、豆腐、麻将、筷子、青瓷碗、鞭炮、舞龙、针灸、轿子、牌坊、踩高跷等, 但是在西方观众的眼中, 他们同样也看到了自己的故事。

1、熊猫—P a ul

熊猫是中国的符号和正面形象的传播大使, 是中国对外输出和平友好的“文成公主”。这一行为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685年武则天赠送给日本天皇两只熊猫 (1) , 1972年熊猫还伴随着尼克松访华第一次走进西方社会。而这次梦工厂历时4.5年之久, 制品成本高达1.3亿美元, 倾情打造“熊猫”, 导演斯蒂文森亲切把这部电影称作是“写给中国的一封情书”。影片的投放更是抢搭了2008年奥运中国热的契机, 联袂中国功夫的全球传播架设基础, 再次以梦工厂的雄厚实力, 独占世界动漫市场鳌头。同时, 熊猫也被人性化地赋予了美国肥胖人群的“美式幽默”:身体肥胖看不到自己的脚, 贪吃、懒惰、有理想、幽默。同时, 这个熊猫还被赋予耶稣最重要弟子的名字“Paul”, Paul是基督教史上仅次于耶稣的人物, 正是Paul的传道和殉道使得基督教得以迅速的扩散, 相信西方基督教社会的人群对这一名字一点也不陌生。

2、卷轴

影片中泰狼不惜想要杀害师父得到的武功宝典———神龙卷轴, 制作得非常奢华, 如同中国古代的圣旨, 高高地衔放于水池的龙口。荷瓣飞舞, 轻轻取下卷轴, 这样的仙境在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电视剧里时常出现, 而“无字天书”式的谜底其深邃之一就是佛学上的“参悟”。李小龙的剧本《死亡游戏》写的就是他一层层打到塔顶, 终于得到的秘籍原来也是一张白纸, 从此悟透功夫的真谛。“无孔不入, 无庄不出”, “有无”相生的老庄哲学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这个卷轴在西方人的视野中更像是基督的《圣经》, 它教你理性和信念, 忍耐、勇气, 相信自己的力量就可以领悟功夫的至高境界, 从而由一个卖面条的憨态可掬的熊猫练就了神龙武艺, 打败了泰狼, 拯救了和平谷, 成为真正的神龙武士。

3、“弑父”情结

泰狼和棕熊的师徒与父子关系不知对整个动画片的意义如何, 在中国观众眼里, 我们看到了弑父, 当然这个“父”指的是师父, 即“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师父教心爱的徒弟学武艺, 徒弟学成后偷窥师父留有一手的武功秘籍, 魔性大发欲杀害师父。这在许多武侠桥段里比比皆是, 《连城诀》、《洪熙官》、《太极张三丰》……在西方人眼中, 师傅与泰狼形同父子, 他们之间的剑拔弩张就像是永远的俄狄普斯之梦。这一“弑父”情结一直占据着西方的文学主题, 如我们所熟悉的《哈姆雷特》、《魔戒》等以及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代表中国文化的图案和符号故事成为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的最初体验, 这些特定的中国元素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得好莱坞成功搭载奥运中国热的契机, 将美国的精神价值观向全世界推广, 中西文化和价值观在受众的理解层达到沟通和共融。反观我们的创意产品, 则缺乏走向世界的霸气, 缺乏“与世俱进”的文化战略, 我们需要更多地融入西方元素, 用独特的东方文化征服整个世界。

二、珠联璧合的价值观

创意产业不仅需要文化符号的静态存在, 更应该是智慧和文化积淀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表达, 因此在文化传播中, 除了输出文化因子里的实物即元素之外, 在价值观方面同样也需要中西合璧, 放之普世而皆准。

1、望子成龙的期盼

影片中鸭子对儿子熊猫做梦梦到面条的喜悦无不体现了中国父母望子成龙、子承父业的期盼。阿宝因成为真正的神龙武士拯救和平谷的梦想而疑惑的时候, 他教育他要务实些, 忘了其它的事情, “我们是做面条的, 我们血液里流淌着面汤”;当阿宝打败泰狼保护了和平谷的安宁时, 他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一现实, 并骄傲地说:“是我儿子, 这个可爱的大个功夫战士是我儿子。”望子成龙式的期盼, 是放之普世而皆准的, 不仅中国人需要, 美国佬同样也需要。

2、信仰的力量

西方基督教一直向人们灌输的就是信仰, 相信上帝的存在, 上帝会保佑你的。这种信仰在西方的人生历练中成为相信自己的信念, 成为美国文化中推崇自我价值观的深刻体现, 在影片中, “believe”贯穿始终, “Maybe it can if you are w illing……be lie ve in it.”相信自己的力量, 虽然卷轴什么也没有, 但正是阿宝对自己力量的坚持和悟道, 才最终战胜了邪恶的泰狼, 保护了人类的安宁, 成为真正的“神龙武士”。耐心让你在困境中找到计谋;勇气让你打败比你强大的敌人;自信能帮助你走过艰难历险的困境;意念让别人去理解和接受自己;同情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我。耐心、勇气、信念才是功夫的精髓所在, 同样也是人生的真谛。

3、追求梦想的坚持

马丁·路德·金“I have a dream”的宗教口号一直激励着美国人在全球各个领域前行, 励志电影也成为美国成功塑造“小人物变英雄”的模板, 如之前的《怪物史莱克》、《马达加斯加》等。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喜欢或都有类似的经历或梦想, 也许我们很普通, 有些肥胖, 有点懒惰和软弱, 但我们有梦想, 有梦想就让我们与众不同。笨手笨脚的熊猫意外的雀屏中选, 受命要成为拯救和平谷的万人敬畏的“神龙武士”。他在和平谷学习武艺期间受到了各种冷遇却没有退缩, 终极原因是因为他心中一直有“梦想”, 梦想成为拥有敏捷的速度, 以及轻盈迅猛的武士, 最后的成功源自于他对梦想的渴求和坚持。这种超越种族和年龄的梦想与坚持感动了所有的观众, 在每个人心里都产生了移情和共鸣。

三、内外兼修的营销“功夫”

如果说好莱坞运用外来文化元素和推广价值观方面的“功夫”已经驾轻就熟, 那么在营销学方面的功夫才真正可以说炉火纯青。内外兼修的营销功夫, 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1、跨地区合作的制作阵容

好莱坞利用自己的优势对于“电影人才、资金、技术的广泛吸纳和融合” (2) 在这部影片中达到了极致。幕后制作团队多达“448人”, (3) 分别来自“美国、中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英国、墨西哥、菲律宾、日本、瑞典、比利时、以色列等”。 (4) 无论是人物造型、动作设计还是电影配乐都承袭了中国古典风格, 充分挖掘中国文化的精髓, 原汁原味地展现中国文化。而影片另一大亮点, 就是其星光熠熠的明星配音阵容, 杰克·布莱克、达斯汀·霍夫曼、安吉丽娜·茱莉、成龙、刘玉玲等, 这些好莱坞超级巨星都被《功夫熊猫》所吸引, 为该片献声。虽然梦工厂百年的文化工业机制让我们自叹不如, 但我们更应该去尊重和学习其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在跨文化传播中勇敢走出去, 寻求更多的外援, 使得中国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认同。张艺谋、陈凯歌等中国导演冲击奥斯卡大奖, 除了心与, 更应该神往, 剧情的设计除了中国元素外, 更应该考虑文化传播的普世共通, 尽可能地寻找多元的国际合作和智力支持, 为电影产业的跨地区、跨民族的传播更加贴近人心的温情。

2、“好奇害死猫”的全球市场攻略

如果中国市场足够庞大就让中国导演们鸣鸣自得, 那么中国电影将永远难以有质的突破, 而徒有量的飙升。在电影推广方面, 由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 中国电影的推广之路走得格外艰辛, 步履维艰。反观好莱坞等国外影视文化的推广, 首先政府就给了很高的重视, 如最近马英九公开在媒体为《海角七号》作宣传, 而中国的领导人很少如此, 使得中国自2001年开始的文化产业梦只停留在文件的部署以及各级政府的擂台比武, 少有全局的统筹规划以及对外输出推广战略。《熊猫》的市场发行, 在8个月前就在北美、台湾和香港同步有计划阶段性地曝光角色造型, 6个月首轮电影院放映精华预告, 并在2个月前铺天盖地地在各大媒体作文章, 电影尚未放映, 其外围商品如彩绘手机、手机游戏等已与商家结盟在全社会发动一场对“功夫熊猫”的好奇情绪运动, 等到影片上映的时候, 仅美国市场3天就达到了6千万美元的票房, 排名北美第一。

3、无限的想象空间

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是靠一两部大片的推广就可以完成的, 它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功夫熊猫》无论是在前期推广还是在内容制作方面, 都给人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前期的无限猜测吊足了人的胃口, 而随后影片的全球播映, 则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在内容的制作方面, 影片并没有回答人们所有的疑问, 这就为故事进一步发展和续集的拍摄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例如, 鸭子是熊猫的父亲, 忠义五侠的学艺之路, 都让人疑惑而产生无限的猜想空间。因而当《功夫熊猫》在全球热播赚足票房之时, 《功夫熊猫之盖世武侠的秘密》被人传至网上, 再次以讲故事的方式揭秘功夫的秘密, 借助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力量为其创意产业的发展推波助澜。2011年《功夫熊猫2》将揭秘阿宝的身世, “阿宝的爸爸为什么是一只鸭子?” (5) 反观中国的电影续集拍摄模式, 如《无间道》等, 除了重复还是重复, 孰优孰劣, 立见分晓。中国电影产业的传播在文本设计和创意具像方面需要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拒绝大白话, 拒绝通透彻底, 给人期待, 创造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气息, 留以遐想的广阔空间。

四、结语

我们观看《功夫熊猫》可能达不到多夫曼与马特拉 (6) 等学者警惕文化帝国主义给人当头棒喝的警醒, 片中泛滥的中国元素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另一方面又让我们忍不住质疑本土的电影产业发展。

“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电影行业的发展不应该仅停留在文件的表征, 满足于本土市场的盈利模式。面对好莱坞等国外同业信手拈来“中国元素”, “中为洋用”的娴熟与霸气, 我们更应该有信心走出去, 心与神俱往。用双重的文化创意表达民族性与普世的共存, 寻找中国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接点, 使中国的电影文化产业可以更好地输出和传达中国形象和中国的价值。在表现手法上, 用中华五千年的魅力元素打造和谐、多元的文化亲和力, 为中国电影产业的跨文化传播打造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和审美空间, 创造一个熟悉共通的圆融境界, 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摘要:《功夫熊猫》以16项提名领跑“动漫奥斯卡”, 加上其巨额的票房收益, 可以说是名利双收。派拉蒙与梦工厂成功地借用中国元素搭乘奥运中国热的契机, 原汁原味地展现了“中国功夫风”。其中西合璧的创意元素、价值观的珠联璧合以及内外兼修的营销“功夫”都是中国电影产业应当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功夫熊猫》,中国电影产业,中国元素

注释

1 《揭秘中国大熊猫外交:1972年尼克松意外获赠熊猫》http://usa.bytravel.cn/art/jmz/jmzgdxmwj1972nnksywhzxm/

2 尹鸿:《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见尹鸿、李彬:《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第200页

3 戴路:《〈功夫熊猫〉幕后制作揭秘》, 《世界新闻报》2008年7月4日

4 《腩震武林、熊霸天下:〈功夫熊猫〉制作秘籍》, http://ent.qq.com/a/20080620/000158.htm

5 《〈功夫熊猫2〉揭秘阿宝身世初定2011年上映》, 《长江商报》2008年10月22日

中国功夫VS印度瑜伽 篇11

硬气功好厉害

“一……二……三”

“嗬……嗬……嗬”

直拳、推掌、跃踢、横劈,32名中方参训士兵动作整齐划一,虎虎生风。擒拿、格斗、捕俘……几十个拳术动作一气呵成。

坐在观礼台上的印军士兵纷纷拿出了随身携带的相机,留下了精彩的画面。

锁喉、肘击、背摔……中方士兵们分成两组,开始演示擒拿格斗对练。狠、准、猛的格斗特点展示得一览无余。

印方现场观摩的军官情不自禁地说:“功夫!”

中方6名士兵一字排开,马步站立,躬背向下,另一名士兵手持木棒,依次用力向他们背部猛击。这是中方的拿手好戏“背部断棍”。“呀!”一声大喝,木屑飞溅,击打在他们背上的木棒断成两截。

硬气功表演一开始,观礼台后排的印方官兵纷纷站起来涌到前台。铁锤在空中划过一个半圆,用力向摞在士兵头顶的5块方砖砸下;抡起啤酒瓶向自己头部猛击……18名士兵的脚下,到处散落着碎砖块和玻璃碴子。

背部断棍、头顶开砖、头部击瓶……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印方官兵长时间热烈的鼓掌。

印度官兵不停地说:好厉害的硬气功,好厉害的中国功夫!

瑜伽技艺高超

印度瑜伽世界闻名,印方这时候也不甘示弱,给大家表演了一把。

12名印方官兵身着绿色训练服,赤足走上草坪。他们腹部贴地,双手用力前伸,小腿弯曲,昂首向天……这就是瑜伽。

一会儿仰卧屈膝,一会儿倒立,一会儿弓步屈身……印方官兵表演的多种瑜伽动作,吸引了现场众多手持“长枪短炮”的记者,快门声也响个不停。

训练场竖起一根18英尺长的木质软杆。15名穿着军绿色短裤的印方官兵喊着整齐的口号赤脚跑进训练场。

一名印方士兵攀上木杆顶部,左臂用力夹住杆顶,全身悬空,贴着木杆伸直,向观礼台端正地敬了个军礼。这就是“软杆操”,是印军一种独特的运动项目。

只见印方士兵有的手脚并用,有的倒卷攀爬,聚集在软杆上,而后同时向四面舒展身体,构成了印度国花莲花的图案。很快,士兵们变换动作,又组成了一座印度庙宇……

在一根无外力支撑,上细下粗,略带倾斜,仅3.5英尺高的木杆上,一名印方士兵攀上木杆,在杆中间盘膝而坐,全身用力慢慢带动木杆在原地转动了整整一圈……高难度的表演,引来了中方参训官兵热烈的掌声。

板扎!希普!

中印联合训练的第一天,双方参训部队就进行了精彩的反恐怖作战单兵战术表演。

中方参训部队的4名官兵分成两组,交替掩护,在密布四周的炸点爆炸声中,依次通过栈道、天梯、矮墙等14个障碍物。

远了用自动步枪,近了用手枪,中方官兵弹无虚发,12个红色的靶子应声倒地。

25分钟内,中方官兵在1000米的距离上机动演练,完成了全部的战术动作。

印方进行的“信任射击”演练引来了阵阵掌声。6名士兵分成两组,相距10米,一组站在相距1.5米的靶标中间,另一组端枪向己方战友身旁的靶子射击,这要没有高超的射击技术和过硬的心理素质都是很危险的。

接下来是山地障碍训练,只见,一名中国士兵快步奔向500米山地障碍训练场的垂直桩绳,敏捷地攀了上去,身后的印军官兵马上有节奏地大声喊起来:“板扎!板扎!板扎!……”“板扎”是云南方言,就是“好”的意思,印度官兵在云南训练这几天学的,现在竟然用上了。

中国功夫 篇12

关键词:《功夫熊猫》,功夫,元素符号

一、中国文化在动画片《功夫熊猫》的运用

《功夫熊猫》以中国为背景, 场景、服装以至道具均充满中国元素。影片凭借“中国功夫”+“爆笑喜剧”+“大牌配音”三大法宝, 赢得了票房的成功。《功夫熊猫》从名字上看就很有中国味道。功夫和熊猫是典型中国元素符号, 中国功夫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 通过李小龙、成龙等人的功夫电影得以在国内外宣扬并获得认可;无人不知的中国国宝熊猫, 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当这两者被挖掘并结合在一起, 就演变成了有着浓厚中国文化元素却又具有西方价值观的动画作品《功夫熊猫》。

1. 功夫元素。

以《功夫熊猫1》为例, 我们看到了古老中华的武侠本尊——五禽戏的老祖们和憨遍天下无敌手的国宝大熊猫。虎妞、大鹤侠、螳螂兄、美女蛇、猴大师、龟仙人, 还有浣熊师傅, 个个都是个性十足的功夫高手。以功夫命名的功夫看点必不可少, 在动作表现上颇费笔墨, 虽是中国功夫的西方演绎, 但要让观众看后不会产生违和感。例如仙鹤的太极拳、蟑螂的螳螂拳、金猴的八卦拳等将中国武术招数表现得淋淋尽致;再有残豹和五大高手在吊桥上精彩对决;包子大战把抢食题材演绎的诙谐幽默;最后的高潮大战, 也看到了太极拳的展示。

2. 大熊猫元素。

《功夫熊猫》里的动物形象非常丰富, 但是我们胖墩墩的熊猫阿宝脱颖而出。阿宝因为口粮被抢而逼上梁山, 稀里糊涂就成了动物界“救世主”——让人啼笑皆非的动因。而后拜师学艺, 一板一眼练起马步, 时而还和师傅切磋武艺, “寓武于吃”展开包子争夺战, 大智若愚的架势会让观众开怀大笑。

3. 其他中国传统元素。

《功夫熊猫》让我们从西方人的视觉里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例如筷子、轿子、高跷、针灸、书法等等。《功夫熊猫》的导演史蒂文森熟读《道德经》和《论语》, 热爱功夫片的他从小“看香港电影长大”, 邵氏和嘉禾出品的经典影片他一部也不落。“功夫熊猫”的美术总监Raymond Zibach花了8年时间钻研中国文化、艺术、建筑、山水风光。故事背景所在的“太平谷”, 它是以桂林和漓江为蓝本的。

二、对《功夫熊猫》的反思——中国元素符号的僵化

我们看到美国梦工厂运用中国元素符号制作出的作品让中国观众充满新鲜感、愉悦感, 激发观众想象力, 为什么我们用自己的素材做不出受大众认可的动画呢?我觉得这不是国人对功夫或熊猫理解不深, 而是对于熊猫文化或者是功夫文化认识的僵化。元素符号僵化了, 就很难对它进行鲜活的诠释和充满想象力的运用。以前看西方人拍的中国功夫总说他们拍的是皮毛, 是技术、手段上的东西, 但从《功夫熊猫》中我们看到他们对功夫文化的一些探讨, 比如无字天书、禅机等等。

先说功夫, 目前中国在世界上较出名的功夫电影多数是香港人或者是美国人拍的。中国功夫电影仅停留在追求华丽的视觉冲击上, 缺少内涵。电影主题也相似, 基本都是爱国主题, 很少在中国功夫电影当中看到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辨、反省、沉思和积累。反而是80年代香港的一些功夫电影, 像《太极张三丰》《黄飞鸿》等, 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播, 而且对中国元素符号进行重新地整合和分析, 进而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阐述。相比起来, 本土人理解的过于狭隘, 让观众看后感到影片所讲述的东西非常浅和幼稚。

再谈熊猫, 中国人拍功夫动画片首先不会把功夫和熊猫联系在一起。我们脑海里的熊猫就是胖乎乎, 行动迟缓, 跟功夫搭不上边儿。功夫形象必然趋向像孙悟空这样仙风道骨的造型。中国人会想熊猫怎么可以打武术呢?但美国人却做得那么顺理成章, 会功夫的熊猫把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再加上熊猫是国宝, 身份的尊贵也让创作者不会或者不敢在它身上开玩笑。就像中国电影很少拿警察、国家领导人开玩笑, 创作者认为这个不可取、不严肃。可回头一想, 对象一严肃怎么能可爱呢?在创作上限制过多, 所以艺术创造自由度就下降。

另外, 关于对《功夫熊猫》抵制的报道, 很多论坛、报刊都有报导, 当时成都各大影院《功夫熊猫2》的首映延期。由此可见不少国人是把熊猫、功夫当成孩子一样, 抱着舍不得放。在一个民族对内怎么讲都可以, 对外就不行, 谁要说熊猫不好得让人家道歉, 说中国功夫不好也着急。这就是我们对自身的一个限制, 这因为我们是对自身文化过度的溺爱导致的焦虑。

三、《功夫熊猫》对中国动画创作人员的启发

我们应该理解世界全球化, 越是民族的越应该是世界的, 让更多东西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是有底蕴的大国, 应该拿出自己更多优秀的东西, 而不是带着狭隘或者说是家族情绪把它们藏在家里。换个角度来看, 别人来研究我们的东西, 这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外延、开放、延伸性的地方, 我们应该理性的接受, 打破“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在麦当劳成为一个吃饭全球化的时代, 功夫文化这些元素符号更应该是被全球所有接受、所重视。别人把中国元素做得那么好, 我们应该感谢, 同时应该反思, 去进行思维的转变。

第一, 同样一个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它, 不能因为熊猫胖, 就限制它成为功夫大师, 创作应当保持自由的空间, 要打破自身对元素符号僵化的认识。不能因为熊猫出生在中国, 就说它是中国的, 对它的认识是全球的, 不是中国的专利。

第二, 在艺术方面自由度要加大, 现在国家对文化产业强调创新, 但创新也需有各个方面的支持, 比如说给导演松绑, 影片的审查机制、奖励制度等。

总之, 《功夫熊猫》成功地运用了众多的中国元素, 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中国武侠世界。以一个新的角度向世界诠释了中国独特的文化, 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我们期待中国动画创作人能创作出更多有中国元素的动画, 也期待更多的具有中国元素的动画出现在世界的各个地方, 让全世界的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孙志逾.从《功夫熊猫》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意之旅[J].电影评介, 2010.

[2]任俊蓉, 刘子建.东学西读——论《功夫熊猫》中国元素的应用[J].电影文学, 2008.

[3]孙立军, 殷娜.《功夫熊猫》背后的文化功夫[J].领导之友, 2008

上一篇:作文如何以小见大下一篇:心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