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小龙观后感(精选12篇)
功夫小龙观后感 篇1
今天上午,学校组织我们看电影,电影叫《功夫小龙》,内容是:哥哥小杰小时候迷路与家人失散,被武馆教练收养, 从小生活简朴,每日习文练武非常刻苦,是班里的尖子生。弟弟小龙生活优越,从小就喜欢功夫,最大的梦想就是将来能成为全国武术冠军,但学习不好怕吃苦。
由于失去了一个孩子,妈妈对小龙非常的溺爱,调皮的小龙经常把家里弄的一片狼藉,被生气的爸爸送到了哥哥所在的武馆习武。生活环境、性格迥异的俩人成为了竞争对手,在学习上、生活上,处处争锋,兄弟俩在学校上演了一件件幽默事件。期间有误会、有因二叔的赌债所遭受的绑架等等,但是都在兄弟齐心协力之下用自己的功夫和智慧一一解决。
看完电影,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每当想起这部电影,我都会被电影里好笑的情节逗笑,但是这部电影里发生的许多事情让人感到好笑的同时却又令人深思。
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大家讲:“少年应知勤学早,老来方恨读书迟”,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趁你年轻的时候,应该好好学习,等你老了知道学习就晚了。我做为一个学生,正是好好学习的好时候,我们不能浪费时间,应该好好学习,长大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服务。遇到任何困难,我们应该勇敢面对困难,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努力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们应该坚信:“有付出就有回报”。
功夫小龙观后感 篇2
然而, 对于李小龙与香港功夫电影文化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哪一方产生了更为关键的作用从而促成了上世纪80年代香港功夫电影工业的大热, 影视文化界一直各持己见。有影视评论家认为, 是香港深厚的功夫电影文化土壤成就了李小龙的个人成就;而也有人提出, 是李小龙为香港老旧死板的功夫电影文化注入一缕清泉, 从而再次激活了本日渐衰惰的香港功夫电影。
文章从香港功夫电影的缘起与李小龙电影的切入为开端, 就李小龙电影的文化内涵与当时香港的社会价值取向进行相应探讨, 从而最终说明, 李小龙与香港功夫电影之间的文化交互, 既帮助了香港电影工业的转型, 也为李小龙的自我价值实现提供了机会, 而更为重要的是, 李小龙为香港电影工业的真正国际化与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接轨, 提供了相应的管道与机缘。
1 粤语长片时代的终结
功夫电影是香港电影的重要片种之一。香港功夫电影的起源可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粤语长片”中。“粤语长片”又称为“粤语残片”, 是黑白有声影片。而今的年轻人对这种电影所知甚小, 更别说看了, 但对于老一辈人来讲, 这些电影却承载着无数的回忆。“粤语长片”如今基本上已绝迹, 只有在香港的个别电视台深夜时分仍有播放。与当下的电影相比, 这种黑白电影委实没有太大魅力, 然而, 这种看上去算不上精美的影片却是孕育香港功夫电影的摇篮。
这其中,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黄飞鸿系列电影对后来的功夫片影响最为深远。受抗战与解放初的移民潮滋养,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香港人口集聚上升, 文化界更是人才济济。因此, 这一时期是香港粤语长片发展的巅峰时代, 特别是一系列黄飞鸿电影的问世, 可以说奠定了功夫片在香港电影工业史上很长时期不可动摇的霸主地位。据载, 黄飞鸿是祖籍广东南海的近代著名武师, 且通医术, 在当地颇有名气, 可惜半生坎坷, 晚年时, 苦心经营的宝芝林毁于大火, 黄飞鸿因此抑郁成疾, 不久病逝。这时期的黄飞鸿电影多由关德兴饰演黄飞鸿, 这些电影亦注重功夫动作的表现, 虽然与后来的电影不能同日而语, 但却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香港武打功夫片创作。[1]此后, 邵氏崛起, 60年代拍了大量的武侠电影, 例如胡金铨的《大醉侠》, 张彻的《独臂刀》等。邵氏的武侠电影创造了一个虚幻的江湖世界, 严格来说, 这些电影并算不上是功夫电影。然而, 邵氏出品的武侠电影亦同样注重武术动作的设计, 这对功夫电影的发展亦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 由于邵氏拍摄的武侠电影中, 其场景设计和武术动作的设计都有着其出彩的地方, 因而流行一时, 为大众所喜爱。[2]
不能否认的是, 上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这二十多年的时间中, 香港的功夫/武侠电影对后来香港功夫电影创作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正是因为有这些电影的奠基, 此后香港功夫影片的“江湖”才如此出彩。
到了70年代, 李小龙返港发展, 加盟嘉禾, 拍摄电影。李凭借其精湛的演技和出神入化的功夫, 一连几次打破票房纪录, 将功夫电影带进一个全新的时代。
横空出世的李小龙对香港功夫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 一讲起李小龙的电影, 可能大家马上想起的就是《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这四部, 以及那部只拍了一半的《死亡游戏》。
《唐山大兄》是李小龙加盟嘉禾之后的第一部电影。电影讲述了远赴泰国打工的青年郑潮安在一家冰厂打工, 冰厂的老板是一名毒枭, 将毒品藏在冰中进行贩卖, 得知此事的工人都被老板灭口了, 郑潮安暗中调查得知老板杀人灭口, 十分愤怒, 去到冰厂老板的家中, 为死去的工人报仇。《唐山大兄》上映后, 获得很好的反响, 取得了当时的票房冠军并打破了香港有史以来的票房纪录, 而且这部电影在亚洲影坛亦取得很好的反响。李小龙的身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人惊叹不已。《唐山大兄》的成功, 使李小龙一夜之间成为香港最红的明星。[3]之后, 李小龙又拍了《精武门》和《猛龙过江》, 这两部电影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后者还打破了全亚洲电影票房纪录。李小龙这三部电影连番问世, 掀起了一股功夫电影热潮, 李小龙亦成为一代人崇拜的偶像。1973年, 李小龙应好莱坞邀请, 拍摄《龙争虎斗》。这部电影在西方接受度很高, 李凭借这部电影跃升成为国际巨星, 其功夫英雄形象亦传播到西方, 中国功夫亦因李小龙而扬名海外。[4]
2 李小龙式创新
功夫电影, 顾名思义, 是以功夫作为主导的电影, 而功夫动作的设计直接关系着电影的好坏。李小龙“快、狠、准”的功夫给观众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觉享受。李小龙的功夫动作简洁、精准, 而且力量强劲, 往往是一击即中。电影中, 李小龙往往能用最精简的动作来击倒敌人, 他出拳的每一个瞬间都洋溢着力量与速度的美感, 电影中的一招一式都给予人真实感。且他的动作爆发力强, 既有力度又有速度, 因而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享受。在李小龙电影之前, 香港生产了一些功夫/武侠片, 其中一部分电影的功夫设计很唯美, 招式动作潇洒飘逸, 但可惜真实感不强, 还有一部分电影尽管注意到功夫动作的设计, 强调功夫动作的真实性, 但却缺爆发力。李小龙电影中的功夫表现出强大的爆发力, 他拳拳到肉的真功夫将观众带进一个真实的功夫世界。他的功夫中所展现出的力量之美和速度之美都是观众在以往的影片中甚少看到的, 这种新的动作美学在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的同时, 亦将香港功夫电影带进一个新阶段。
李小龙在电影当中表现的功夫不是南拳更不是北腿, 而是“以无形为形”的截拳道。截拳道乃是李小龙自创, 招数刚劲迅猛。李小龙将之应用在自己的电影中, 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之感。截拳道并无固定招式, 截拳道是无所谓形的, 故亦可适于任何形;且因其无分派别, 故亦可适于任何派别。它能善用各种的方法技巧, 以求达到武术之最高境界。截拳道是一种既自由又富有个性的武术, 它不拘泥于门派, 而是集各家所长为己所用, 其终极目的是表现真实的自我。[5]在影片《猛龙过江》中, 李小龙如是说到, “无所谓门派, 只要能无限制地运用自己的身体, 使到在剧烈的动作下能够从心所欲, 一心一意尽忠表达自己。”李小龙大学主修哲学, 他对中西方哲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当哲学家遇上武术家, 他所创造的截拳道所承载的就不仅仅是功夫武艺, 更是一种精神。[6]李小龙在电影中将截拳道———一种既自由又富有个性的武术, 展现为拳法出拳快、动作精准, 而且十分灵活, 蕴含着力量之美。
除了截拳道外, 李小龙的电影还使用到了一种特别的兵器———双截棍。据考证, 双截棍是源于宋朝的一种兵器, 这种兵器短小精悍、刚柔并济、灵活多变。其实, 在功夫电影中使用兵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李小龙之前的功夫电影中亦不罕见。但此前的电影多是刀枪剑戟, 像双截棍这种兵器并不多见。因而, 当这种并不多见的兵器出现在李小龙电影的时候, 迅速让观众产生“陌生化”效果, 令人感到无比新鲜。再加上李小龙炉火纯青的技术, 将双截棍舞得出神入化, 甚是惊艳。李小龙将双截棍的优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他挥舞着双截棍对抗敌人的时候, 与截拳道一样, 他的动作同样带有速度和力量的美感, 这种视觉上的享受, 确是此前电影所没有的。在电影《猛龙过江》中, 双截棍似乎还承担着搞笑功能。电影中曾呈现这样一个场景:李小龙与前来骚扰的恶人打斗的时候, 其中一根双截棍跌落在地, 被当中一个恶人捡起, 但当他用双截棍对李小龙发起攻击的时候, 却误打到自己的头上。这一幕为本是紧张的打斗场景增添几分轻松地气氛, 看到这一幕的观众或许会会心一笑, 脑海中大概会出现四个字:恶有恶报。
《唐山大兄》中的郑潮安, 《精武门》中的陈真, 《猛龙过江》的唐龙, 《龙争虎斗》的李,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功夫好。在电影中, 这些人物运用自身的功夫来锄强扶弱。警恶惩奸, 这些人物拳风迅猛, 脚法凌厉, 他们的一招一式都威力强劲, 无不给人一种震撼感。李小龙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 且李小龙在当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亦有特定的倾向, 甚至可以说是类型化。这正如李道新在《资本与文化的百年运作———解读功夫电影的民族特性与市场前景》一文所言:“应该说, 无论是场景的安排, 人物的身份, 还是在动作的设计, 情感的表达等方面, 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都有相当鲜明而又固定的特征。”[7]
不过, 这对于李小龙而言或许并不是什么坏事, 毕竟, 相比于其他, 李小龙电影最吸引人的是电影中所展示出来的功夫。毫无疑问, 李小龙的功夫动作给人带来了视觉的刺激, 在他“快、狠、准”的功夫中, 给人带来了一套有别于此前功夫电影的视觉享受, 有着前所未有的美感。他的功夫动作爆发力强, 威力大, 因而有着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将观众带到一个真实的功夫世界, 透过银幕人们得以认识功夫电影中的“功夫”。
李小龙在电影中所表现的“真功夫”不仅为大众带来了新的视觉享受, 而且还影响了香港此后的功夫电影创作。李小龙之后, 这种实打实的功夫电影成为香港功夫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 而李小龙亦为人所模仿。可惜的是, 模仿者多, 超越者无。
李小龙那威力强劲的“真功夫”形成了一套集力量和速度于一身的功夫动作, 带来了一套有别于此前功夫电影的功夫动作, 给观影人带来了新的视觉感受, 将香港功夫电影引入了新模式, 成就了一种新的功夫电影文化。从此, 香港功夫电影进入了新时代, 一个属于李小龙的时代。往后, 有不少香港功夫电影, 延续并发展着李小龙功夫电影的“真功夫”, 继续走下去。
3 亘古不变的英雄主义
李小龙成就了香港功夫电影的新模式, 即使是今日, 脱离了上世纪70年代香港的文化语境, 看李小龙的电影依然能令人无比过瘾。李小龙的一招一式, 他的拳法与脚法, 当中所蕴含的美感, 有着无穷的魅力, 让人百看不厌。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李小龙, 但不能否认, 多数去看李小龙功夫电影的人都渴望拥有李小龙这般好身手, 并希望凭借此等身手成为受人敬重的英雄。
电影寄托着人的想象, 因为电影的世界是高于现实的。功夫电影亦是如是, 它往往寄托着人们对英雄的想象。因为人们去观看功夫电影不仅希望可以欣赏到电影的武打场面, 更是希望可以感受到电影中所蕴含的精神。而此前, 香港功夫电影中的英雄多是架空历史的人物形象, 即使是真有其人亦不可避免地传奇化, 这个虚拟的江湖和电影中的刀光剑影, 满足了人对英雄的基本想象。再加之, 电影中所表现出的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侠义”本质, 更是符合人们对英雄人物形象的期待。
侠者, 以武犯禁, 这是几千年前韩非子在《五蠹》中对“侠”所下的定义。他认为“儒以文乱法, 侠以武犯禁, 而人主兼利之, 此所以乱也。”[8]韩非子此番话语是站在法家的立场上而言, 所以他只阐述到“侠”的缺点而忽略“侠”的优点。一百多年之后, 司马迁为“侠”正名,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将“侠”定义为:“救人于厄, 振人不赡, 仁者有乎;不既信, 不倍言, 义者有取焉”[9]。司马迁肯定了“侠”所带有的优秀品格和高尚情操, 所以他在《史记》中专门为古代侠义之士立传。在司马迁眼中, “仁义”与“侠”是挂钩了, 唯有心怀“仁义”者才能称之为“侠”。自此, “仁义”亦逐渐成为“侠”的精神核心。此后, 诗仙李白《侠客行》中一句“赵客缦胡缨, 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 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10]又赋予了“侠”几分传奇和浪漫的色彩。
总的来说, “侠”在人们心中具有仁义、武功高强、快意恩仇、传奇这几个基本特征。功夫电影能否塑造出符合大众需求的英雄形象也是影响电影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受以往功夫电影中主人公所带的“侠义”色彩的影响, 观众在心理上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带有侠义精神的人物形象。
有人认为李小龙的所塑造的电影人物形象符合中国文化中的“侠义”精神, 此话不假。李小龙电影中的郑潮安、陈真、唐龙, 都是嫉恶如仇, 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他们用武术为被欺凌的人群出头, 他们都是戏内的英雄。李小龙电影中的主人公所带有的英雄气质, 或多或少有“侠”的影子。在香港功夫电影的文化土壤中, 这种“侠义”精神最容易为人所接受。但李小龙所塑造的人物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侠”, 他电影中的主人公与此前功夫/武侠电影中的“侠”不尽相同。其实, 是“侠”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 因为李小龙电影人物的身上有着与此前电影相同的地方, 即嫉恶如仇、救人于危难的精神, 这与香港功夫电影文化的内在精神相吻合, 因而符合大众对电影内中精神的期待, 契合大众的心理诉求, 满足了大众对英雄人物的想象。而且, 在电影中, 李小龙在对付恶人的时候所展现出来的功夫是那般畅快淋漓, 再加上他动武的目的, 这些都与观众的心理期待相吻合。所以, 大众认同李小龙所塑造的英雄, 于是一个新的英雄形象在香港功夫电影的文化土壤中逐渐生根发芽。
4 结语
人在社会的活动都不可能脱离一定时期下的文化生态, 没有人能架空一定时期的文化生态而“遗世独立”。所以, 不管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 都是社会文化下的产物, 都是受到特定社会文化的影响而成。同时, 每个人都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 自身承载着社会的文化。在这种相互交织的关系中, 李小龙成就了香港功夫电影的新模式, 而香港功夫电影文化自身所蕴含的精神特质也为李小龙成就自我提供了可能。
时至今日, 香港生产了不少制作精良、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的功夫电影。但即便如此, 在今天看来, 李小龙的电影还是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李小龙的魅力并不止于上世纪70年代, 即使是到了现在, 他依然是大众所崇拜的偶像。今天, 只要一提及功夫, 就会让人联想到李小龙。他的电影可能有着一些不足, 但依旧是香港功夫电影无法超越的一个高峰。李小龙是香港电影无法复制的神话, 他是大众所崇拜的偶像。李小龙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上世纪70年代, 即使在今天, 一提到李小龙这个名字, 人们的心中依旧怀有敬意。因为李小龙不仅将香港功夫电影带至一个转折点, 而且他将中国的功夫文化远播海外。
1973年, 李小龙应好莱坞之邀, 拍摄《龙争虎斗》, 这部电影在票房上相当成功。不过这部电影的最大意义不仅仅在于票房, 而且还在于该电影将中国功夫传播到西方。自此, 中国功夫开始为西方所了解, 而“李小龙”不再单纯是一个名字, 而成为一个代表中国功夫文化的符号, 至今如此。[11]
摘要:上世纪70年代香港功夫电影经由李小龙迈入一个全新时代, 而香港功夫电影文化自身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又为李小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文化温床。文章运用文献法、文化比较法等研究方法, 追溯香港功夫电影的由来与演变历程, 旨在全面解读李小龙的功夫对香港影视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 以及在诠释香港功夫影视文化的精神意涵基础之上, 阐释香港影视文化对李小龙个人的反射性作用, 进而更好地论证李小龙与香港功夫影视文化二者的相互作用。
“功夫小子”释小龙 篇3
【自古英雄出少年】
释小龙生于1988年,是名副其实的“80后”。他家四代皆习少林武功,释小龙的爷爷陈成文自幼得祖传少林功夫,虽年已古稀,至今仍活跃于武坛。释小龙的爸爸陈同川也自幼习武,练得一身绝好的少林功夫,并获“青年十佳拳师”的称号。
陈家世代习武,特别想要个男孩,希望陈家的少林武功后继有人。释小龙呱呱坠地,喜煞了陈家老小。
释小龙小时候长得聪明伶俐,憨态可掬。陈同川是少林武术学校的校长,爸爸教授弟子习武,2岁的释小龙在旁边玩耍,受环境熏陶,他居然也一招一式比划得像模像样、有板有眼。
陈同川深感儿子在武术方面是个可塑之才,从那时开始,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同龄的孩子还在妈妈怀里酣睡的时候,2岁的释小龙就被爸爸喊起来跑步压腿,做着一般孩子难以承受的武功基础训练。要培养一个武功高手,需要练功者具备更多的坚韧和耐力以及忍受痛苦的能力。陈同川觉得儿子是个继承少林武功的好苗子,在训练时,他刻意地培养释小龙的吃苦精神。他似乎忘记了这还是一个只有2岁的孩子。
名师出高徒。释小龙的进步很快,许多时候,他比自己的师兄们学得还要好。
武术给释小龙带来极大的乐趣。回到家里,他会当着妈妈的面表演一番。释小龙极为调皮,虽然怕爸爸,但为试拳脚,有时趁爸爸不注意,飞起一脚就踹在他的后背上。
1991年,郑州举行第一届国际少林武术节,可是少林功夫项目却没有一个孩子参加。鉴于这种情况,陈同川认为儿子的少林功夫不错,就找到郑州市体委主任和郑州市市长,看能否让释小龙参加。
国际少林武术节选拔队员十分严格,突然间冒出个孩子,合適吗?两位领导觉得释小龙活泼可爱的样子,特别招人喜爱,决定让他表演一番看看。那时的释小龙,有着强烈的表现欲,一听说让他表演,二话没说,立刻下场耍了一套少林拳、一套少林齐眉棍。释小龙出色的表演博得市领导的满心欢喜,当场拍板,让释小龙代表少林功夫参加比赛。
就这样,释小龙成了首届国际少林武术节上年龄最小的队员。他在比赛中获得了中外客人的满堂喝彩,一人夺得两项优秀奖。释小龙的矫健身手与可爱模样从此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4岁踏进影视圈】
释小龙2岁时被少林寺主持释永信收为徒弟,成为少林寺的俗家弟子。
1993年6月,嵩山少林佛学文化访问团应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时报》的邀请,到我国宝岛台湾访问,释小龙是访问团最小的成员。
释小龙的资料递交到台湾方面时,他才3岁多。一个几岁的孩子,能有什么文化交流?台湾方面大惑不解,于是专门派人考察。考察结果果然令他们意外,谁也想不到这么小的孩子,武功会这么好。释小龙访问台湾的签证这才顺利办下来。
在台湾三四天的访问中,释小龙的天真无邪深受台湾民众的喜爱,他被当地媒体誉为来自大陆的“和平使者”。释小龙的武功与憨厚模样也引起台湾著名的长宏影业公司的注意,公司董事长立即找到少林寺佛学文化访问团,欲把释小龙纳入麾下。
1993年7月,释小龙与台湾长宏影业公司正式签约,4岁的他成了长宏影业公司的签约演员。当年,公司就安排释小龙与台湾歌星林志颖合拍电影《旋风小子》。 《旋风小子》是释小龙的成名作,讲述了功夫小子帮助男主角追求意中人的故事。偶像艺人林志颖、小谐星郝邵文、内地功夫小子释小龙、歌手张震岳以及台湾玉女徐若瑄都成为了影片的大亮点。该片在台湾上映后票房成绩骄人,释小龙也成了影视圈的小红人。
后来,释小龙的爸爸陈同川回忆儿子拍第一部电影时的表现时说,片中有一场戏,要把释小龙用一个几十吨重的大吊车绑着钢丝吊到几层楼高。大吊车一下子吊得好高好高,释小龙当时就被吓哭了。后来爸爸和导演安慰他不用怕,然后再试着用吊车慢慢吊起,荡来荡去,逐步升高,以此减轻他心里的恐惧感。没想到,释小龙适应得很快,并且入戏也很快,发挥得极好,这让导演和周围的老艺人都树起大拇指。以后拍戏,无论再高,他都不害怕。
1994年,释小龙继续与吴孟达、郑少秋、温兆伦、金成武等港台一线艺人合作,拍摄电影《新乌龙院》《中国龙》以及电视片《武尊少林》《少林雄风》等。
也许正是2岁开始的训练练就的隐忍和不怕吃苦的性格,小小年纪的释小龙很快适应了拍戏中遇到的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并越来越受到同行和观众的喜爱。他渐渐习惯了离开父母一个人生活,而父亲陈同川这时也忙了起来,他接管了少林寺武院的工作,成了两所武术学校的校长。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释小龙的片约不断,1995年又拍了《赌圣》《十兄弟》《龙在少林》等。
【在美国生活的日子】
2003年,拍完电视剧《隋唐英雄传》后,释小龙在事业正处辉煌时远赴美国,静心学习文化知识。其实在此之前,释小龙也尝试着在国内上学,但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在各方面都受到了优待,而且时时刻刻都是众人关注的焦点,比如他所在的班级经常被其他班级的同学或者媒体记者包围。开学后的第一个礼拜,他几乎都不怎么出教室,有时候一整天都不敢去上厕所。情况愈演愈烈,发展到了后来,释小龙的父亲甚至不得不给儿子请保镖。
而在美国,释小龙终于可以避开许多不必要的干扰专心学习了。为了学业,他在美国读书期间很少接戏。有趣的是,在纽约的大街上,释小龙还是常常被许多华人还有外国人认出来。不过,相比在国内的生活,在美国还是轻松很多。
虽然释小龙在国内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可是到了国外,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语言就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刚到美国的第一个礼拜,几乎每天都是班主任送释小龙回家。不过后来他慢慢适应了,英语也能应付了,释小龙逐渐融入了美国人的生活。虽然去美国是为了读书,但是无论在哪里,释小龙都没有荒废自己的功夫。每个星期六,他都要去美国的少林寺练功。在毕业典礼上,他还为同学们表演了中国武术……
2008年回国后,《火线追凶》《叶问2》又让释小龙重新回到观众的视野之中。
少林四小龙观后感 篇4
《少林四小龙》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什么挫折,我们都要坚强。如果想要达到自己的什么目的,就应该努力,就像影片中的小人物一样: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这是一部弘扬中国功夫的片子,以习武人习武精神而制作的,里面主要是四个小孩子。故事说的有一家习武学校收到了四名学生,而这四名学生就是四小龙,他们在学校中和平相处,经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学校准备安排学校里的一个队去参加的奥运会表演,发扬中华民族的爱武精神。为此,学校挑选出一些好的小队进行选拔比赛,教练练习他们这个小队争取了一个机会。听到这个消息,他们无比的欢喜,觉得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他们加强了练习,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被选上了,参加奥运会。
《愤怒小龙》读后感700字 篇5
Zhanyu
我读了一篇名叫《愤怒小龙》的儿童读物。里面的故事让我感触特别深,主人公是一个乡村女孩,它的名字叫土豆,还有她的弟弟,名叫小龙。就是在这样一对关系特别好的姐弟身上,发生了一起矛盾---土豆的姐姐买了一罐柿饼,土豆很想吃,就趁奶奶出去时,吃了起来。在只剩下最后两个柿饼时,奶奶回来了,奶奶看了看装柿饼的罐子,大吃一惊,连忙把土豆和小龙叫了过来,土豆说:“是小龙干的!”奶奶生气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土豆和小龙的爸爸妈妈,他们也很生气,纷纷责怪小龙,小龙连忙为自己争辩,可是没用,他们都不想信,小龙很伤心,他知道是土豆干的,土豆是想把他当作替罪羊。
没过多久,小龙就离家出走了,小家都很着急,小龙的心里激起一阵暖流,就在他考虑到底还要不要离家出 走时,他只觉得身子一轻,不由自主地飞了起来,飞到了一个满是烂番薯的大洞里,小龙看了看自己的身体,啊!他变成了一条火红的喷火龙!这时,传来一个神秘的声音,这个声音说:“我叫黑,是土豆把你变成这样的,如果想变回人形,就必须按照我说的做,我现在就在你旁边的大石头里。”小龙不知道,黑其实是想让他和土豆彼此伤害,而趁他们彼此伤害时,获取黑暗能量,得以重生。小龙也更不知道,是黑把他变成了喷火龙,并控制了他。
从此以后,小龙三番五次地去攻击报复土豆,在最后一次报复时,小龙实在不忍心下手,而又不想永过变成一条龙,就哭了起来。而黑又昏睡了过去,所以小龙又变回了人形。
功夫小龙观后感 篇6
十年前,人们会说,你去做梦。十年后,答案在电影里。
对于电影这门类型片丰富,融合了多样艺术元素的综合体来说,某些电影类型是其永恒不变的宠儿。比起爱情片的炽烈和科幻片的纵横,华语电影中的一朵奇葩功夫电影,以其无法比拟的优势和深入人心的美感,时时在我们的心中,梦中,生命中,绚烂无比,精彩不停。
于是,在《功夫之王》这样一部电影诞生之后,我们无需多言,只要观看。
可是,当一个好莱坞式的故事,冲淡了神话的优雅显得粗陋无比。当两位功夫巨星,只是瞬间的过招,虽然精彩却显得意犹未尽。当所有人,梦想着李连杰和成龙对打的场面真正的实现,电影却不能尽如人意时,这样的一部电影便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显得步履蹒跚。
不过,最真实的答案是,《功夫之王》不是功夫电影的里程碑,亦非开创新派动作的分水岭。更谈不上两个功夫巨人的完美之作。
拳脚生风,尘埃落定,这只是一个圆梦的过程。
首先一点,当罗伯特?民可夫这样一位导演接手这部电影之后,你就应该知道,从这个只喜欢制造类似《精灵鼠小弟》级别合家欢氛围的导演手下,想要诞生一部经典,永远只能是奢望。
于是,当好莱坞全盘接手这部实拍期间演员念着英语对白的影片后。对于我们熟悉这些传说和华语功夫电影的影迷来讲,其中的颠倒混乱就显得被放大般的难以忍受。套用的《西游记》故事和众多熟悉的人物名称的出现后,让这部电影的血统遭受到了最大的诟病,就如同迪斯尼的《花木兰》让人不爽一样,这部影片的文化过渡,让维模在电影里过分受到了关注。
这部影片的身上,你可以找到很多熟悉的影子。那个外国小男孩的故事使你想起了大黄蜂的好朋友?虽然他远没有希安?拉博夫在《变形金刚》当中那样有眼缘;而天行者的一再失灵结尾暴走,无外乎是《黑客帝国》的尼奥救世主片段的重演;而开篇的梯田里有着《霍元甲》的世外桃源影子;烟花锦榻之上的亲和唱热瞬间刀兵相见众人闪躲,更是近乎《真实的谎言》开篇酒店一段的重现;每一个人物骑马纵横而过,背后的假五指山就在CG的帮助下若隐若现,摇臂推远,《魔戒》般的风光感和众人终极地点频现,助其顺利转场;甚至就连结尾与反派在熔岩边大战,草草了事的情节,都让人无比熟悉的想起了《忍者神龟》最近一部的电影版。
是的,这部影片坏就坏在完全的好莱坞流水线打造生产,当编剧们憋得青丝飘落之后。你看到的仍然是熟悉的东西和滥俗于心的桥段。桥段,还是桥段!被人爆贬到学武成功,倒叙成为必然,轮回一年一年,坏人不死,故事不完。这一切的坏,使得这样一个在史诗面前踏步不前的故事变得近乎熟悉般的支离破碎。
可是,这部影片的好更明显,当功夫电影,作为一个独特的商业电影类型,在近年展现疲态时,你需要这样一部酣畅淋漓的故事来终结一切。
《功夫之王》没有让人等很久,成李二人的交手,来得迅猛无比,更有着意犹未尽的玄妙。这比照汽车人的近乎一个小时才集体变形更过瘾也更厚道,导演民可夫在这里耍了一个花招,他的必杀技在中段用完,之后他在明知情节一路将犹如大盘走低的态势下,将节奏变得无比快速,几乎没有任何的停顿。功夫的练习和对反派的逼近相结合。摧枯拉朽般的落下帷幕。没有给观众思考的空间。
正方汇合,寻找敌人,杀死反派结束。
不过,虽然故事水得出奇,当袁和平操刀的动作指导展现峥嵘,使得成李更取所长后,主角们所打出精彩的动作场面,便让一切好看了起来。你无法回避的便是这样的一件事情:成李对打。而在此基础上,两个人都在用着他们最擅长的东西PK。醉拳是成龙的不二之选,鲁彦的角色比之李连杰的默僧更为活跃。而招式也更为多样。注意这部影片里李连杰的动作,比起很多我们熟悉的西片,袁和平的动作终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李连杰长期被元奎所困扰的飘之罪。拳拳到肉的打法更适合这个不苟言笑的角色之设定。这段打戏分成三个段落,初始夺棍,小擒拿见长。之后徒手,先拳后脚。最后再夺棍,无所不用其极。这一部分的某些动作虽然似曾相识,但是比起那些整日在乐趣里游走和凶残间砍杀,回避(或无缘)写意打斗的成李二人来说,都是难得的机会。
袁和平的妙处还在于,这部电影中,扮演金燕子的刘亦菲和扮演白发魔女的李冰冰的打斗场面也极为出色。比起成家班在《尖峰时刻2》里把章子怡变狠辣和程小东让女性动作舞蹈化。袁和平在这部作品中,对于女性的处理遵循着一个默许的规则。即男性的打法和女性的套路杂糅。给人印象极深的便是二人夺人眼球的玉飞镖和长鞭的加入。虽然这两件兵器的外表被装点一新。但是使用上却多为刚猛套路。
这样,鲁彦,默僧,金燕子,白发魔女。四个人的性格便因为打斗凸现出来了。鲁彦的随意和不羁,默僧的强悍和至刚,金燕子的飘逸,白发魔女的狠。这部影片的正反面角色破天荒的四箭齐发,效果不俗。
而这部电影的一些特殊之处颇值得玩味,技术方面,开篇的动画虽不是首创,却也有着极为引人入胜之感。而鲍德熹的摄影仍然是发挥了其妙处:即在成功的大制作商业片里,他的中景人物和动作场景永远最华丽。画面之外,美国人操刀的音乐也出奇的合拍。
但是对比这些长处,整个故事的细节却显出无法细细深究的遗憾。比如,宋朝最强盛的娱乐业和唐朝最流行的女性服装嫁接自然,让本就不甚明确的时代更加混乱。而金牌反角邹兆龙的装束实在是无法令人接受,《江山美人》般的葫芦娃盔甲和烟熏彩妆遭遇会是什么结果?再加上玉帝那每次出场就飘飘欲仙的来去,和结尾吹气如兰的送男孩入门的无敌创意。你可以想象以上的这些东西,在一个对中国历史稍有常识的观者眼中意味着什么。
其实,这部电影有着很多值得挖掘之处,当开篇战神与孙悟空大战,后者拔毛变化时,那个关于仙妖难辨的六耳案例便可以提点一二。而当中段,成龙扮演的鲁彦教导功夫如水,李连杰扮演的默僧沙漠中提起尚需呼吸时。这些功夫在拳脚之外的亮点都应该有着更深一层的挖掘。可是问题在于,这部电影除了后半部分的节奏快得令人发指,反派死的迅雷一般之外,整部影片看下来还算流畅。你无法想象这部电影被在不适合的地方加入过多的说教和理念,会将整体扯得多么破碎。
当很多的梦想远去时,你知道还有东西存在着。当功夫这一词汇由于一个特殊的名字被世界铭记时,我们知道,关于演员也好,宗师也罢,对于所谓逝者强者和永远的不死之躯李小龙来说这都只是一个称呼,我们知道,你愿意争论崇敬咒骂讪笑也好,喜欢五体投地感叹造物弄人也罢,那逝去的身影后,只有功夫,与世长存;当周星驰在电影结尾双手合十,或者调笑或者疲惫或者从容得留下一个掌印和火云邪神的哭声时,我们知道,那坍塌的楼宇也好,破败的猪笼城寨也罢,只有功夫,再次凭借夸张的票房数字验证了一个男孩和无数颗功夫之心的不灭梦想;而当有影片信誓旦旦在2008席卷全球的所有功夫迷的口袋,且把一个多年来很多人期许却只知道是梦的过程演化为真实的两个身影对峙并立时,我们知道,在所有华人影星中第一个能够把功夫片引向新的高度的焕发新生的成龙也好,在所有的华人影星中把中国传统的武术动作和银幕鲜见的王者之风结合一体的李连杰也罢,我们在银幕前期待的,只是一场场精妙无比,终生反复玩味却受用的打斗,那些江湖上的厮杀,宗师们的气度,普通人的反击,其实都是功夫的最高境界。
《功夫之王》的出现,是因为有了这样出色的人的存在,他们的成就足以让他们躺在功劳薄上高枕无忧,收获满满。
可是,最后的问题,谁是功夫之王呢?
所谓功夫之王是指能将自己的武学观念与出色的影视作品加以结合,所产生的复合效应。从武学观念上看,成龙的想法在影视作品中和现实相结合所传递的是一个观点:躲避打斗,回避战争。对于他而言,我们最熟悉的是这样一个表情:敌人纷至沓来,成龙无奈,慌张,转身,跑走&&这个场面在《功夫之王》里又出现了两次。细细回顾,除了《警察故事》的商场大战和《神话》的百人斩,成龙一直在回避和逃遁打斗,这不是一个弱者的行为,而是强者的明智之选,在银幕内外,他的角色从来都不是莽夫。
而李连杰,他的武学观点和以往片中以其所言的武以止戈的说法显得很有哲思,强者恒强的时刻,不用出手的制敌是其所追求的境界。作为一个武者而言,李连杰的形象塑造是这样的过程:被套路化打造出原形,被徐克奉上神坛,被好莱坞惊人天人。他所说的速度在《致命武器4》的拍摄期间,接受媒体专访的时刻便已经被他提及,他的武学观点存在着保留和接受并存,且在此基础上小幅度再进化的过程。这一点,作为一个武者,是极为难得的。
而当2007年,《尖峰时刻3》少得可怜的打斗被笑话掩盖,《游侠》拉风和僵硬的一塌糊涂之后。当《投名状》让李连杰夺得金像影帝,《新宿事件》让成龙放弃武戏全面转型时,《功夫之王》犹如最后一班开往功夫乐园的地铁,呼啸着穿过我们的视线,过分的夺人耳目,也过分的有些不够绚烂。
也即是说,作为一部这样两个明星领衔的影片,这部影片从很多的方面显得粗陋得过分。而作为这部电影的最终意义,他的精神力量再次展现出强大的气场,虽然民可夫这个老外不懂得什么是意境和气场,但是,最终的结果会证明给他看。商业的最终胜利,几乎无悬念的在这部电影上映后一定会实现。
可是,对于一个普通的,从小在门外跑走,电视前守候,录像厅徘徊,电脑前鏖战的人来说:《功夫之王》很好。虽然你明知道十年前这都是影坛独一无二的盛宴,而如今只是噱头大过拳脚。虽然现实的一切都令英雄荡然无存而只有电影借以暖心。虽然这比起《醉拳》的石破天惊和《精武英雄》的正气长存只是昙花一现而非里程碑而非分水岭而非功夫的超级经典。
但是这部电影令我们骄傲。因为它可以让梦实现,是的,那个在文章开头提及的十年前,让成李对打的梦想被实现。最后你问我因何而骄傲?它使得我在多年后,可以对儿孙们讲述那些只在影像中才可依稀辨认,书籍上慢慢寻找的名字:你问我亲眼看见过?哦,是的。这两个家伙,那个大鼻子的爱用东西打人,要么醉醺醺要么笑呵呵。而那个小和尚一样的瘦子,眼里都是精光,动作帅气极了,他们一起打架拍片?不是做梦,是真的,当时就是这样&&
而银幕上。功夫不死,双雄犹在。
《功夫梦》观后感 篇7
“当你心如止水,你将无所不能”!功夫乃至人生的最高境界也不过如此!
---题记带着震撼和感动的心情,我看完了《功夫梦》这部电影,电影主要讲述了刚刚从底特律迁搬到中国北京的德瑞帕克因为和美莹交朋友,而受到了陆伟程的欺负,因而也讨厌北京,最后韩先生帮助了他并将其收为徒弟、教其真正的功夫,让小德瑞在陆伟程的面前抬起了头,不再害怕。
在一次修水管中,韩先生无意中看到了小德瑞挂衣服的场景,我看到了他的震惊,我想,是小德瑞挂衣服时的态度引起了韩先生的注意,那时,我就想韩先生肯定会功夫,而且必将教小德瑞。看来我是对的,韩先生的一句话不仅验证了我的猜想,而且点醒了正在迷茫中的我,那便是:“你只会用眼睛想问题,所以很容易被骗。”身在尘世中的我们总是被许多情绪所困扰,使我们难以静下来用心去思考问题,我们过分相信自己的眼睛,却反而更容易被眼前的假象所蒙蔽,失去判断力!
“世上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这是韩先生告诉德瑞帕克的一句话,程的老师以“不示弱、不怕苦、不留情”的口号曲解了功夫的真正含义,他们学到的只是武术,而不是功夫。功夫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维护和平!
在收小德瑞为徒后,韩先生每天只是让小德瑞穿外套、脱外套、挂起来、放地上„„周而复始,毫无解释之意。刚开始我也有点奇怪,这种是什么训练方法?是为了让小德瑞改正乱扔外套的习惯?还是锻炼小德瑞的耐力?还是这就是真正的功夫?终于在小德瑞不能忍受的时候,韩先生和小德瑞过了招,然而小德瑞却竟惊奇的发现自己居然会了一点功夫!韩先生的一段话使小德瑞恍然大悟:“功夫,在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里都能找到,包括如何穿外套,怎么脱掉外套?也运用于我们待人接物的态度,一切都是功夫!”是啊,这就是真正的功夫!生活中处处有功夫,而我们却无法用心去发现、去体验它的存在。
为了让德瑞帕克了解气的本质,韩先生带着小德瑞去武当山喝龙泉之水,其实我觉得龙泉之水只是起到了心理作用,可以让小德瑞克服心里的恐惧与不自信!在赶往山顶的路上,武当山的秀美与灵气,以及道士、道姑的内功修为和内心的平静深深吸引了小德瑞,特别是其中一个道姑在檐角(下临悬崖)与一条眼镜蛇对峙的场面更是让人震惊不已,和小德瑞一样,我刚开始也以为,是那个道姑在学蛇的动作,但当我听到韩先生说到:“其实是蛇在学那个道姑的动作。”时,我恍然大悟,回想起道姑与蛇对峙的场面,回忆起她的眼神,那是一双毫无杂质的眼神,那眼神可以让人浮躁的内心重归平静,可以让有邪念的人顿生恐惧。她的眼神折射出了她平静的内心和止水的心境,她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一面!
看至此时,我突然想起了《功夫熊猫》中阿宝的师父穷其一生所
悟出来的最高境界——当你心如止水,你将无所不能。武当山之行使小德瑞深刻了解了内家功夫的修为,为他的功夫之路奠定了基础。
时至比武大赛,小德瑞如一匹黑马,在比赛中逐渐克服心中对于对手的恐惧,一路闯进大赛决赛。至此,剧情进入高潮,在师父的授意下,梁子浩打伤了小德瑞的腿,在医生宣布小德瑞不能再继续比赛的时候,我们所有的人的心都揪在了一起,或愤恨、或惋惜、或无奈„„但小德瑞并没有放弃,在韩先生因怕他再受伤而不想让他上场的时候,他引用了韩先生的一句话:当生活将你打倒的时候,你有权利选择是否重新站起来。他恳求韩先生再用拔火罐为他减缓疼痛,并且对韩先生说:“我还是很害怕,可是我要是打不完我还依旧害怕,无论今天结果如何,我希望我走出去的时候不再害怕。”这话深深的震撼了我,一个人该是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忍受这种巨大的疼痛,去追求自己理想啊!
当德瑞帕克重新回到赛场的时候,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为了他的勇气,更为了他不畏挫折的强大内心!在最后一场与陆伟程的比武中,为了彻底摧毁小德瑞的意志,程的师父让他继续攻击小德瑞受伤的腿部,但他们是不会得逞的,因为邪恶的武术是不可能战胜真正的功夫的!忍受着撕心的痛苦,德瑞又一次站了起来,祛除了内心的杂念,跨越了恐惧的障碍,此刻,他的内心已经归于宁静,心如止水。在小德瑞单腿站立,模仿山上道姑的动作和神情,使陆伟程产生了恐惧,这时胜负已经揭晓,因为止水的心境会洗净世间的尘埃。
他做到了,德瑞帕克胜利了,当他走下台时已经不再害怕了,他
真正的功夫彻底使对手折服了。真正的功夫可以使一个受到挫折的人战胜自己,赢得成功、尊严和对手的尊重。
放眼大千世界,欲望总是缠绕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使我们的内心浮躁不已。欲望会让我们的内心失去平静,会使我们陷入迷惘而不自知。有时候我们越是追求一样东西,我们就会离之愈来愈远,就如手中的沙子,抓的越紧流得也就越快,但当我们摊开双手,会发现我们可以触摸全世界!
《功夫熊猫》观后感 篇8
这部电影讲述了功夫熊猫和它的父亲相遇的故事。当他们一起去他们的家乡——熊猫村时,他们的敌人天煞正在另一个地方一个接一个地吸收大侠的精神,准备复仇。最终,《功夫熊猫》打败了天煞,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了熊猫村。
在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当天煞即将击败功夫熊猫时,功夫熊猫打了一个响指,随天煞转移到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他继续与天煞生死搏斗,以保护熊猫村的安全。我被它为每个人放弃的精神深深感动。虽然它的武术不如天煞,但它仍然敢于牺牲自己的生命,让我们深深地敬佩它。另一方面,那些在我们人类世界中害怕死亡的人永远不应该学习这种精神。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起了网上的一条信息。蚁巢附近发生了火灾。蚂蚁们立刻互相拥抱,形成一个球,然后迅速跑开了。最后,球里的蚂蚁幸存了下来,而外层的蚂蚁被烧死了。这让我想起一句名言:人的固有死亡比泰山还重,比羽毛还轻。改变这个句子的主题是有意义的,不仅是蚂蚁,像我们的解放军叔叔,他们都有这样的品质!
《功夫熊猫》观后感 篇9
星期三,我们班去多媒体教室看电影《功夫熊猫》。
《功夫熊猫》主要讲:在和平谷,有一只胖熊猫名叫阿波,和他爸爸开了一家面馆,并在里面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乌龟大仙预感到在几十年前被捉住的一只花斑豹——残豹,要越狱了。残豹是功夫大师培养出的第一个徒弟,爱护它胜过所有人,功夫大师知道残豹要越狱后,让野鸭去告诉监狱长,不料,却因为野鸭的一根羽毛让残豹成功越狱。乌龟大仙要在翡翠宫选出神龙大侠,阿波意外成为神龙大侠,肩负着拯救和平谷的重任。阿波刚进入翡翠宫时闹了不少笑话,功夫大师也不信任它。有一天,吴对大仙死了,但是,它留下了遗言——阿波是真正神龙大侠。功夫大师便用吃的办法教阿波功夫,使它成为武功高手,功夫大师将神龙卷轴交给阿波,可里面并无文字。后来阿波的爸爸告诉他:做宇宙第一汤面的办法是——不放料,使阿波知道世上没有任何秘籍。阿波与残豹经过一番辛苦的大战后,赢了。到最后,才知道原来阿波不怕点穴是成为神龙大侠的原因。
《功夫熊猫》是值得家长们一看的电影,告诉了家长们:孩子是可以爱的,但是不是用来溺爱的。
《功夫熊猫》观后感 篇10
熊猫阿宝也许是谷中少见的不会武功的居民。又胖又迟钝的阿宝在鸭子父亲经营的面馆里工作,父亲期望阿宝能继承面馆,然而阿宝却一心想学武功,成为谷中第一的功夫大师。可是这对向来好吃懒做的他来说,也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乌龟大师最近有不祥的预感:被称为恶魔的残豹,即将要突破囚禁它多年的深牢,残豹出狱后必定会来和平谷复仇。于是,和平谷立刻召开武林大会,选出一名代表对抗残豹。谷民最看好的是谷中五大高手:娇虎、青蛇、猴子、仙鹤以及螳螂。
这五大高手准备在个子小小的浣熊师傅设置的武台上一决高下。但在还没开始比赛时,喜欢热闹的阿宝被乌龟大师选中,成了几位大师认定的大侠。从好吃懒做的胖熊猫变成众人心目中的大侠是很难的,对此阿宝付出了很多努力。浣熊师傅用美食诱惑阿宝,到达了训练武功的目的。最终阿宝打败了残豹,保护了和平谷的和平。
《功夫梦》观后感 篇11
这部电影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12岁的德瑞帕克随母亲由底特律搬家至中国北京,认识了同校拉小提琴的中国女孩美莹。德瑞引起了学校以程为首的小团体的不满,在一次打斗中,德瑞被公寓管理员老韩所救,却得罪了程的武术老师李师傅。老韩与李师傅约定,由徒弟们在比武大会上一较高下。从此,德瑞跟着老韩开始学习中国功夫,从拳脚练习到个性修炼,一点点领会武术及人生的真谛,同时也与老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看了这部电影,我特别佩服德瑞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时,我也联想到了我自己。
记得那一次,我特别想要学做饭,就吵着妈妈要教我煎鸡蛋。一些都准备好了,我首先看着妈妈煎,妈妈倒上油,再熟练地把鸡蛋打进去。看到这些,我羡慕极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火,倒上油,可这些“小朋友”却调皮地跳来跳去,有的跳到了我的胳膊上。“疼死我了!”我大声叫起来。妈妈看到了马上用凉水给我洗干净,然后擦药,渐渐得不疼了,却肿了起来。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不学了,太危险了!太疼了!我要学别的!”妈妈鼓励我说:“弘翼,你要坚强,你如果静不下心来学,你就永远不会!”听了妈妈这番话,我又重新站起来走向厨房,可我又看到我肿肿的胳膊时,我又坚持不下来了。因此,结果就是我没有学会煎鸡蛋。
功夫瑜伽观后感 篇12
百年以后,Jack教授(成龙)为了寻找一个埃及古国的宝藏展开了一段寻宝之旅。
在故事的最后,Randall(反派)看到了黄金古印度王后觉悟,放弃了将宝物全部占为己有的打算。
在这其中,最让我收益匪浅的一段是最后看到的那个黄金古埃及女王雕像。雕像矗立在一座断崖之上,前面联通宫殿的路是断的,我觉得这预示着财富的路是追求不完的,不要像那个反派一样,为了追求财富可以不择手段。而先前传说可以让一个人受用不尽的财富,也是成堆的记载知识书本。这个电影告诉我两个道理。1:财富不是万能的知识才是无价之宝2:任何历史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都是属于全人类的,任何人都不该将其占为己有。
【功夫小龙观后感】推荐阅读:
功夫瑜伽的观后感10-22
看功夫熊猫3观后感05-15
leader真功夫观后感08-11
功夫熊猫3电影观后感08-22
功夫熊猫观后感小学生05-10
古装小品三个小龙女05-19
张小龙内部演讲07-16
功夫熊猫的观后感400字左右07-19
小学生功夫熊猫3观后感10-05
我是小龙女作文1200字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