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疾病(共12篇)
血管疾病 篇1
随着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 多层螺旋CT技术是影像学领域的一大突破, 特别是16 层CT的研发与应用。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速度更快, 且Z轴分辨率更高, 对于腹部血管三维重组图像质量有明显的提升, 进而推动了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的进步[1]。 该文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技术为对照, 总结分析了2014 年5月—2015 年8 月该院收治的54 例疑似腹部血管性疾病患者的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结果, 以便于对腹部血管疾病做出直观、准确的评价,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4 年5 月—2015 年8 月该院收治的疑似腹部血管性疾病的54 例患者纳入该研究, 其中男30 例, 女24 例;年龄40~68 岁, 平均年龄 (56.7±5.2) 岁。
1.2 方法
检测仪器为飞利浦生产的MX-16 型16 层螺旋CT, 常规腹部平扫联合增强扫描。 其中扫描层厚设定为1.25 mm, 转速为0.5 s/360°, 螺距比为1.75∶1, 管电压设定为120 k V, 管电流在平扫以及增强扫描下分别设定为200 m A、350~400 m A, 扫描持续10~15 s。 采用高压注射器将100 m L造影剂经右肘前静脉注入患者体内, 注射速度保持在3.5~4.0 m L/s。 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为20~25 s, 门静脉期扫描延迟时间为55~60 s。 将原始图像上传至工作站, 采用VR以及2D-最大密度投影 (MIP) 重建腹部血管三维图像, 采用图像切割工具从不同角度切割VR与MIP图像。 入组病例同时进行腹部彩超扫查检查, 并以手术病理诊断为参照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6.0 软件对该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 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对于腹部大、中、小血管形态改变可予以清晰显示, 其中检出12 例门静脉系统疾病、9 例腹主动脉瘤, 12 例脾血管瘤, 15 例肝血管瘤, 6例肾动脉钙化狭窄, 诊断准确率为100.0% (54/54) 。 彩超显像检出6 例门静脉系统疾病, 6 例腹主动脉瘤, 9例脾血管瘤, 15 例肝血管瘤, 6 例肾动脉钙化狭窄, 诊断准确率为77.8% (42/54) , 多层螺旋CT对于腹部血管性疾病检出率远高于腹部彩超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当前,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MSCT) 逐渐开始应用于颅脑、心脏、胸腔、腹部以及肾脏等人体部位检查中, 其改变了传统CT层扫描的模式, 实现了向容积扫描模式的飞跃, 所得三维图像不再是单纯叠加单层图像而成, 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容积图像[2]。 以此为基础进行三维重建, 其图像对于细小血管走行、血管形态等情况予以清晰显示, 同时还可对周围组织器官进行观察[3]。 MSCT具有如下4 个优势: (1) 扫描范围大, 用时时间较短, 可较好地满足腹部血管成像需求, 一般情况下扫描从膈顶开始, 至第3~4 椎体水平时所需时间不超过12 s, 对绝大部分患者都较为适用[4]; (2) 提高了扫描速度, 造影剂用量也随之减少, 或造影剂用量不变以获取更佳的成像效果; (3) 能够分期像获取动脉期以及静脉期成像数据, 其对于同时显示肝动脉以及门静脉的情况尤为适用; (4) MSCT后处理技术优势突出, 且能够进行薄层重建, 因此可在相同扫描时间以及造影剂用量的情况下获取形式不同的血管成像[5]。 MSCT图像分辨力以及后处理功能都较为优秀, 能够将患者腹部血管情况以三维方式成像展示, 对于门静脉高压或肾动脉狭窄等血管性疾病可予以准确诊断[6]。
该研究结果表明,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对于腹部大、中、小血管形态改变可予以清晰显示, 诊断准确率为100.0%, 而彩超显像检出率为77.8%, 多层螺旋CT对于腹部血管性疾病检出率远高于腹部彩超 (P<0.05) , 与李美玉等[7]报道相符, 提示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对于腹部血管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 此外, 笔者总结了MSCT应用实践中的要点如下: (1) 检查准备。 患者行MSCT扫查前禁食时间应不低于6 h, 而且阳性胃肠对比剂对于强化血管显示有一定干扰[8], 可给予患者清水口服, 作为胃肠标记物, 防止高密度对比剂所产生的干扰, 避免后处理图像质量受到影响。 (2) 合理选择扫描层厚。就CT成像扫描而言, 其扫描层厚对于血管成像空间分辨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该研究中检测仪器飞利浦生产的MX-16 型16 层螺旋CT, 其中最关键的图像质量影响因素莫过于探测器组合方式, 而1.25 mm的扫描层厚既满足扫描速度要求又切实保证了图像质量。
综上所述, 多层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扫查属于无创检查技术的一种, 其对于腹部血管疾病患者血管走行以及血管与周围脏器之间的关系可展开多角度乃至多方位观察, 有效支持了临床诊断工作, 并有利于医师合理制定介入治疗方案以及外科手术方案, 精确评估患者预后,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对腹部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疑似腹部血管性疾病的54例患者纳入该研究, 采用多层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扫查 (MSCT) 方法进行肝脏动脉期与门脉期增强扫描, 对比腹部彩超与MSCT的检测结果。结果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对于腹部大、中、小血管形态改变可予以清晰显示, 对于腹部脏器肿瘤其他表现也可同时展开观察, 诊断准确率为100.0% (54/54) , 彩超诊断准确率为77.8% (42/54) , 多层螺旋CT对于腹部血管性疾病检出率远高于腹部彩超 (P<0.05) 。结论 多层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扫查属于无创检查技术的一种, 其对于腹部血管疾病患者血管走行以及血管与周围脏器之间的关系可展开多角度乃至多方位观察, 有效支持了临床诊断工作。
关键词:腹部血管疾病,多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蔡宏, 严玉澄, 陆任华, 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腹主动脉钙化发病情况及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2 (8) :1062-1067.
[2]孔凡磊, 郭一清.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 12 (9) :59-60, 69.
[3]李祥.急诊腹部CT在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中的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28 (6) :799-800.
[4]秦定文, 杨亚芳, 顾生荣, 等.64排螺旋CT低管电压扫描对腹部血管成像病变显示及图像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25) :74-77.
[5]黄恒青, 黄筠洋, 杨军克, 等.128层CT血管成像技术在腹部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 (1) :63-64.
[6]刘跃辉, 刘珍, 武燕, 等.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 (CTA) 在腹腔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15) :112-114.
[7]李美玉, 陈冠峰, 杨子江, 等.64层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13) :190.
[8]王良根.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26 (6) :156, 161.
血管疾病 篇2
长期过量食用胆固醇含量过高的食物,可破坏体内胆固醇的平衡状态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是肥肉、动物脑及内脏、鱼子、蛋黄、奶油和某些甲壳类动物如蚌、螺、蟹黄等。而黄豆卵磷脂能降低血胆固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2、要控制脂肪的进食量
长期过多摄入脂肪,由于热量过剩便会造成肥胖。肥胖不仅会加重心脏负担,而且容易并发或加剧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
3、补充充足的优质蛋白
蛋白质的充足供给、氨基酸的种类齐全而又配比适当,是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治动脉硬化的物质基础。豆类蛋白质对动脉硬化更有明显的庇护作用。有人用大豆蛋白代替动物蛋白,每日供给高血脂患者,使胆固醇明显降低,据认为这与其中的氨基酸组成有关。
4、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专家研究认为,增加维生素C、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的摄入量可以有效预防动脉硬化。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注意多吃柑橘、枣、花椰菜、红辣椒等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
5、多吃富含叶酸的食物
中医护理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篇3
【关键词】 中医;心血管疾病;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5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35-01
心血管疾病是较严重的疾病,发病率高,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容易导致死亡。本类疾病分类多,病因复杂。合理的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疾病的缓解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我院近年来将中医护理措施运用于心血管方面疾病患者护理中,临床护理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50例,男24例,女性26例,年龄47-72岁,对照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46-73岁,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悸、呼吸困难、晕厥、眩晕、疲劳等症状。两组患者中均无严重肾、肝、脑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症状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内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护理,方法如下:
1.2.1 起居护理 保证病房内干净整洁,空气流通,瘀阻血脉的患者,疾病发作时要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可以让患者勤泡脚,水温不宜过热刺激,可以适应后逐渐升温加热水,起到活血通经络的作用;寒凝心脉的患者不能感受风寒,若感受寒邪疼痛会加剧,可用保暖物品以解决四肢寒冷的状态,病室温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并保证充足的阳光;心、肾气阴亏虚的患者时感胸痛,心中烦躁以致夜不能寐,劳动时则烦躁更甚,出现盗汗,偶感心中悸动,要嘱咐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休息习惯,以避免不必要的气血亏损,可以让患者离床进行适当的活动,譬如打太极拳或散步。
1.2.2 饮食护理 饮食调控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环节,心血管患者饮食应注意清淡、少盐并且不宜过饥过饱等。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饮食教育,提供一些药膳菜谱,做到日常保健。例如:瘀阻血脈者少食油腻寒凉食物,多吃活血行气的食物如山楂、花生等。气滞心脉者宜进食具有活血通络理气作用的食物。痰浊闭阻者少食多餐,不宜过饱、过甜,忌滋腻食物以免助湿邪滋生痰饮而造成脾胃受损,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二者运行通畅则津液输布正常,痰浊随气动而消。寒凝心脉者以进食具有行气散寒止痛功效的温热食物为主,酒可酌情饮,食少量,少食生冷之物。气阴两虚者可以经常食用豆制品、山药等具有益气健脾功效的药食俱佳之物。
1.2.3 情志护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是焦虑,担心心脏病会突然发作,明知自己的疾病不能急躁而不能控制情绪,不自觉地加重病情。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应加强情志护理,讲解“喜则气缓、悲则气下、怒责气上”的理论。护理人员平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姿态,并运用暗示、安慰、目标转移等方法,对患者渗透有关疾病的自护知识,并通过调节病室色彩,播放轻柔音乐来舒缓患者的焦虑[1],改善患者的情绪,使患者能调控自身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2.4 中医按摩 控制血压、血脂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十分重要,因此,在饮食方面控制血脂,情志方面控制血压的骤然升高,还要在按摩方面促进血液循环[2],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大患者心脏射血量。中医按摩包括全身按摩和足底按摩,按照十四经脉理论和全息胚理论,通过穴位刺激,运用滚、揉、按、捏等手法配合,主要在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经络巡行位置,以及心经和心包经的子经、母经,其他相关经络及穴位以及足部的涌泉、心脏发射区等进行刺激,达到改善血液循环的目的。运用手法时要注意由轻到重,以患者能适应为度,避免突然重手法刺激,引起心血管的急性发作。
足底是人体最大最全的全息胚,人体所有的重要脏器在足部都有相应的反射区,所以,除了进行按摩外,用活血祛瘀类重要进行浴足对控制疾病也有帮助,浴足的中药一般选用牛膝、罗布麻、川芎、肉桂等,温度控制在39-42℃,时间20-30min,以免血液循环太快,反给心脏造成负担。
2 结 果
对2组患者进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良率是96.7%,对照组是73.3%,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更好。
3 讨 论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病性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主要病机是心失所养和心脉痹阻以致气血不畅。此类疾病的特点是病情变化快且复杂,易复发。以中医的辨证纲领为原则进行辨证施护,从具体的疾病证候特征和病因病机出发审证求因,运用三因制宜的原则给予异病同护或同病异护,进行个体化的中医护理干预。运用中医理论指导患者用药调护,提高患者的中医健康知识素养,养成因人而异的治疗护理观念,我院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复发次数和并发症有了显著减少。由此可知,在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方面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进行辨证施护,对患者疾病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吉华,朱静娟,李锐.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干预的探讨[J].临床护理杂志,2012,11(1):33-34.
氧化应激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篇4
1 氧化应激概述
氧化应激的标志物主要为氧自由基,其种类很多, 其中活性氧族(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O2 ) 、一氧化氮(NO)等都属于ROS。生理情况下机体产生的氧自由基很少,对机体生理功能是有利的,而且体内存在抗自由基抗氧化两大防御系统:一类是酶性防御系统,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等;另一类是非酶性防御系统,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胱甘肽(GSH)等。它们对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细胞及机体正常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存在着动态平衡。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机体的氧自由基过量生成和(或)抗氧化防御系统受损,氧自由基产生和清除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 活性氧产生的速率大于被清除的速率时, 就会造成活性氧的蓄积, 导致氧化应激的出现[4]。从而直接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细胞内蛋白质和酶类变性、核酸DNA损伤等,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组织损伤、心血管疾病、肿瘤及神经元退变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此外,大量研究已经证实,ROS还可以作为重要的细胞内信使,对钙离子信号传递、蛋白质磷酸化过程及转录因子等均有不同的作用,通过活化许多信号传导通路,间接导致组织损伤。
2 氧化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2.1 氧化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 是心血管疾病中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大多数学者认同Ross[5]提出的损伤-炎症反应学说,即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各种损伤因子致动脉壁内皮功能障碍后产生的过度炎症性反应。近年许多的研究表明, 氧化应激在AS 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6,7]。氧化应激主要通过氧化作用、促进局部炎症反应、诱导血管基因的改变和参与影响信号转导途径等多方面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8]。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它在AS中有着重要作用,其中能够损伤内皮细胞,导致内皮功能障碍;趋化单核细胞至内皮下间隙,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参与泡沫细胞形成;诱导大量炎症因子的生成,加速动脉硬化进程。氧化应激过程中生成ROS过多导致更多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被氧化修饰成ox-LDL, 加速AS。有报道[9]氧化应激过程中产生大量自由基和过氧化氢除可直接损伤内皮细胞,导致其坏死或凋亡外,还能增加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性及活性,增强血小板聚集的敏感性,引发或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证实亦证明氧化应激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过程。有研究发现[10]在给兔喂高胆固醇食物后,其血管细胞 NADPH氧化酶活性明显升高,同时主动脉内氧离子产生持续增加,给予SOD或丙丁酚抗氧化治疗可逆转上述变化。
近来研究发现氧化应激能够诱导血管相关基因的改变,促进炎症反应的存在。单核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启始事件,黏附分子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参与此过程的重要黏附分子有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在氧化应激可以诱导多种血管基因表达的改变,包括VCAM-1基因,MCP-1基因等。不同氧化物前体可直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或平滑肌细胞,上调致动脉粥样硬化基因的表达,促进单核细胞黏附及炎性分子释放,加重局部炎症反应。有实验研究表明[11] 过氧化氢可诱导内皮细胞间黏附子-1(ICAM-1)蛋白及 mRNA表达增加,而抗氧化剂对此有抑制作用。上述表明氧化应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又一促进因素。
2.2 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及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 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表现,指由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CO)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灌流不足,同时出现体循环和(或) 肺循环淤血的表现。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研究发现神经体液机制、细胞因子、氧化应激和心肌细胞凋亡均参与心力衰竭过程,而上述各个因素之间又存在着相互联系。心力衰竭过程中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 儿茶酚胺和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导致大量氧自由基在体内积聚,从而加速氧化应激。有报道[12] 氧自由基可通过损伤心肌细胞膜和改变离子通道造成心肌细胞损伤;可分解胶原蛋白,促进胶原合成,导致心肌纤维化,促进心室重构;还能够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使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舒张作用减弱,血管阻力增加。此外,近年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参与了心肌细胞的凋亡。细胞内产生的 ROS所引起的继发性氧化应激反应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3] 。ROS可上调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破坏线粒体内膜电势,导致细胞发生不可逆的凋亡。
2.3 氧化应激与高血压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氧化应激与高血压血管性疾病密切相关。Khullar等[14]报道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血氧化应激标志物升高,内源性抗氧化物质明显低于血压正常者,并且与舒张压呈负相关。此外,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ROS 对高血压发生起重要作用。在高血压时,ROS产生过多,它可以作为信使参与信号转导通路,影响细胞功能,调节血管紧张度,参与血管重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人体内在的氧化剂, 可促使氧化应激的发生,在高血压中发挥重要作用。Campese等[15]通过实验表明AngⅡ可诱导主动脉产生ROS ,导致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减退。此外, 近年研究显示O2- 和 H2O2 都能抑制肌浆网 Ca2+三磷酸腺苷(ATP),促进细胞外Ca2+ 内流,使胞浆中Ca2+增加,从而调节血管收缩[16]。氧化应激在高血压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2.4 氧化应激与其他心血管疾病
氧化应激与心肌肥厚有密切关系,ROS介导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过转录因子的激活,调控DNA的表达, 参与细胞生长控制。Nakagami等[17]用AngⅡ诱导新生鼠心肌细胞肥大,研究发现O2-可介导心肌细胞的肥厚反应。此外,氧化应激还与多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有关系,抗氧化应激可以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
如何护理脑血管疾病患者 篇5
(1)情绪反常型。由于疾病折磨,心灵上遭受严重打击,逐渐产生性格突变、行为变异等,遇到大喜大悲的事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少患者大声呻吟、暴躁易怒,也有的患者因家庭子女及经济条件等因素,产生焦虑情绪而伤心落泪。
(2)悲观绝望型。产生此种心理多见于年老、体弱、多次复发、反复住院留有后遗症及心胸狭窄、小心谨慎、多疑的患者。表现为精神抑郁、惶惶不安、双目呆滞、愁容满面、言语内容绝望,常常讲一些令人伤感的话,有的甚至拒绝治疗。
(3)恐惧紧张型。患者因发病突然,病情急而危重,往往预后不良,特别是神志清醒后,呈现口眼歪斜、肢体瘫痪、语言不畅、二便失禁等症,便产生恐惧紧张心理。此种心理多见于胆小、性情孤僻者。表现为心烦意乱、失眠等,特别关注同类病人的病情及预后,担心自己病情的发展及预后情况,看到预后较差的病人,更易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
(4)过分依赖型。产生此种心理常见于初次患脑血管意外、家庭照顾周到的病人,是继发于恐惧紧张心理之后,在恢复期产生的一种心理改变。总认为患病后自理能力减退,虽然症状已缓解,却不敢活动,生怕加重病情,还要求家人陪住,让护理人员搀扶下床、上厕所,要别人喂饭、喂水等,逐渐产生了依赖他人的行为。
心理调适措施
(1)正确对待疾病。一旦发现病人有绝望的心理,应及时和病人谈心进行沟通,耐心倾听病人诉说,不得有半点疏忽。并要了解病人产生悲观情绪的原因,帮助其排忧解难,介绍同类病情患者恢复的实例,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2)消除恐惧紧张情绪。通过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分析病人的思想状况,以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护理人员一旦发现病人情绪变化,就要给病人讲一些有关此类疾病的医学知识,让病人了解情绪变化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对病人应热情大方,技术操作要认真负责、熟练、果断利落,让病人产生安全感。对病人的疑问要运用科学原理给予肯定答复,解除病人的种种疑虑。在与病人交谈时,要有意识地流露出病人病情好转的意思,比如说“气色好多了”、“精神不错”等。
(3)注意病人情绪变化。为使患者从痛苦、恐惧和忧虑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在治疗和护理上应注意患者情绪变化,做到态度和蔼、服务热情、耐心周到。护理人员帮助和引导病人控制情绪,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大喜、大怒、大悲、恐惧都有可能引起疾病复发。平时要注意克制患者情绪波动,尤其要强调“制怒”,从而使气血运行通畅,减少复发的因素。
血管疾病 篇6
【关键词】 周围血管疾病;临床诊断;治疗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0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13-01
当机体发生动脉硬化时,周围血管疾病则为主动脉弓远动脉端的重要体现。受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体内的主动脉弓远动脉端就会变窄。通常,间歇性跛行是周围血管疾病患者较为常见症状之一,据统计,65岁及以上患者中大约有2%存在间歇性跛行病史[1]。周围血管学科产生及发展在近几年硕果累累,如下将对相关临床诊断及治疗体会进行阐述。
1 周围血管疾病临床诊断
此项临床诊断工作包括对神经及骨骼肌等的鉴别诊断。脊柱狭窄与周围血管疾病最为类似,当产生脊柱狭窄时,马尾部便会受到压迫,患者双腿向下便出现放散性疼痛。一般情况下,这种放散性疼痛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过程中比较明显,且疼痛发生后短时间内不容易缓解。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工作还包括对其他临床病症的诊断,如不安腿综合症、肌腱或肌肉劳损、急性栓塞、周围神经病、系统性脉管炎及关节炎等。
对于存在跛行病史的周围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在运动时出现痉挛性的肌肉疼痛,经短暂休息方可得到缓解。而伴随疾病的更新与变异,皮肤颜色变化、夜间疼痛及溃疡等临床症状也多有发现。根据统计,大约有90%的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2]。
诸多因素能够诱发周围血管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及高血压等,另外,在近几年中,C反应蛋白含量的升高、慢性肾功能缺陷等也逐渐成为危险因素。在临床研究中,能够明显分析出,根据患者自身身体素质的不同,发生周围血管疾病的程度及最终结果便会不同,如皮肤颜色异常、皮肤温度、足背脉搏减弱或缺失状况及体毛的生长情况等。在这些指标当中,足背脉搏减弱或缺失及股动脉出现杂音状况为最有效的体检指标,另外,皮肤温度低及皮肤颜色异常也能够说明疾病的发生,但未出现此类症状,也不能完全排除发生周围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若存在发生周围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则应及时测量机体双侧肢体或单侧肢体踝肱指数。当指数小于0.9,那么发生周围血管疾病的几率便很高。另外,针对不常见的病例,可以对患者的凝血途径等进行监测。
2 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
在对周围血管疾病患者采取治疗之前,先要查明诱发周围血管疾病的各项因素。其中,终生戒烟为对间歇性跛行病患的预后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3]。另外,已有研究证实,经过合理的运动锻炼,间歇性跛行病患的行走时间能够被提升1.5倍,因此患者应该在治疗期间进行适当的运动养生。
当前,对于周围血管疾病病患可以采取的药物治疗主要集中在几种方案上。有相关研究表明[4],抗血小板能够降低血管风险事件发生程度,且对心肌梗塞、中风等也具有明显效果,经过抗血小板治疗,接受治疗的千名患者在两年之内发生周围血管疾病的次数减少了20余次。阿司匹林为临床研究中最常使用的药物,每天服用剂量在75至150mg。通过对比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缺血发生几率的影响,能够发现,后者效果更好些。但是,尽管氯吡格雷的效果好些,仍要谨慎对待,因为此项对比研究并非专门设计的。现在大多数的临床治疗方案还是对于阿司匹林较为推崇,当患者出現了治疗效果不佳或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情况,就推荐服用氯吡格雷。
西洛地唑可用作血管扩张剂,具有抗血小板特性。根据随机试验结果我们计算出,西洛地唑对于行走距离的延长幅度大约在39%至109%,尽管目前还未曾有过对其系统性的运动对照研究。乙酮可可碱(或己酮可可碱)属于流变调节剂,具有抗血小板特性,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等已经由药监局批准其在间歇性跛行方面的治疗应用。但是,部分医学评论及综述性刊物仍认为此种药物的作用效果相当有限,其使用效应不足以在周围血管疾病临床常规治疗中被推广。
应该注意的是,查出诱发患者出现周围血管疾病的各个因素非常重要。已经被证实的是,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疾病与高胆固醇病症关联密切。有最新系统性回顾显示,血脂稠度的降低对于周围血管疾病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是,关于这一方面的争端仍然很多,要针对明确的病人个体才能下论断。通常,要向同时患有高胆固醇血症及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强调调节饮食的重要性。对于那些同时患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的周围血管疾病病患,有相关研究对35名随机选取的患者进行4年随访。研究中,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的使用能够使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发生率、死亡率降低大约25%。在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中,并非所有人都是高血压患者,但此类药物的使用对死亡率、发病率降低程度超出人们的设想。在对此项研究重复多次之后,误差在许可的范围之内。这就表明,血管紧张抑制剂的使用确实能够对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正面影响。
除了进行上述治疗之外,还能够选择其他治疗方式,如施用尿激酶、进行血管支架、血管成形术等。截止目前,仍然没有确切的医学标准来衡量到底患者应该进行何种治疗。影响治疗方案的因素有很多,如斑块类型、风险类型、溶栓禁忌症等,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3 总 结
在临床上,通常将除去心脑血管疾病之外的血管疾病称作周围血管病,包括静脉、淋巴及动脉等几个系统的所有疾病,又称脉管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临床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文章主要从周围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及临床治疗两方面进行论述,指明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要密切注意对诱发因素的检查,治疗方案的选择要具体病例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秦红松.尚德俊教授应用活血十法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年01期.
[2] 袁春英.探索周围血管病的病理学特点及治疗对策[J].光明中医,2011年05期.
[3] 刘宇彪.对于周围血管病变的179例临床治疗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血管疾病 篇7
心血管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易累及的血管,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者阻塞, 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 (痉挛) 导致心肌缺血或坏死。根据循证医学资料证实, 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始动原因, 也是血脂异常累积的结果, 因此监测血脂并早期干预意义重大。目前血脂监测比较共识的指标有甘油三酯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这也是适合基层医院检测普及的项目。
1 总胆固醇
美国和欧洲大量临床医学资料证实, 血清TC升高与冠心病呈正相关, 美国1984年发布的结果显示成年男子中胆固醇每降低8.5%, 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可降低19%[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于1988年将血清TC 5.2~6.2 mmol/L (200~220 mg/d L) 定为危险临界值域;1997年中华心血管病学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将5.2 mmol/L (200 mg/dL) 定为上限值[2]。血清TC增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达成共识, 监测TC是血脂检测的一个重要指标。1997年我国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组织国内专家制订的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也将血清TC列为重要检测项目。
2 甘油三酯
1987年Stockholm研究发现, 血清TG水平升高是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随后大量相关循证医学资料证明, TG增高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国内外主张显著提高冠心病危险水平异常划分标准, 同时也根据危险水平制订干预标准。我国TG适合水平为<1.70 mmol/L (150 mg/dL) , 升高为≥2.26 mmol/L (200 mg/dL) , 同美国的ATPⅢ (胆固醇治疗指南) 存在一些差异。
3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许多临床研究均证明血浆LDL-C含量升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呈正相关, LDL-C是粥样斑块硬化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多个临床试验研究把LDL-C作为预示心血管疾病及降脂治疗的首选指标[3]。《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在综合分析近年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同时考虑我国人群的特点, 仍坚持降低LDL-C水平作为降脂治疗的首要目标。目前认为LDL-C含量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脂质危险因素, 是引起冠心病及相关死亡和致残风险的主要因素。积极降低LDL-C能更理想地挽救冠心病及高危患者的生命。目前我国合适水平为<3.37 mmol/L (130 mg/dL) , 临界范围3.37~4.12 mmol/L (130~159 mg/dL) , 升高为≥4.14 mmol/L (160 mg/dL) 。
4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的功能主要是将肝外组织中的胆固醇转运出来, 然后被肝脏分解代谢。HDL-C水平升高有利于促进外周组织移除胆固醇, 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进而防止冠心病。许多研究资料显示HDL-C与冠心病的发病呈负相关性。HDL-C每下降10 mg/L, 冠心病的危险性可增加2%~3%, 因此HDL-C也为临床血脂监测主要指标之一。目前我国指标为:合适水平为≥1.04 mmol/L (40 mg/dL) , 减低为<1.04 mmol/L (40 mg/dL) , 升高为≥1.55 mmol/L (60 mg/dL) 。
总之, 血脂监测对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预测诊断及治疗监测和危险度评估有重要价值, 我们所列出的血脂四项是目前国内外均要求临床常规血脂测定至少应监测的项目。现在许多三甲医院都以此为基础而增加了许多检测项目, 部分还可以监测脂蛋白 (a) ]和载脂蛋白指标:血清ApoAⅠ和ApoB, 这些指标在监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上都有重要价值, 但目前基层医院尚不能开展。随着科学的发展, 更敏感、更适合临床的检测指标将会逐渐出现, 如HDL可分为Ⅱ族及HDL2和HDL3.有报道HDL2对冠心病的检测意义更为重要, 其敏感性更高, 只是目前没有找到更好的检测方法。再则,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更多的从分子水平、基因的表达检测诊断项目会相继出现。
我们在监测上述四项血脂指标时要注意减少变异对血脂测定的影响, 并注意血脂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性别、年龄、肥胖、遗传或生活方式等。国外发达国家已经注意动脉粥样硬化从儿童即可开始, 所以我们也要关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特别是有动脉硬化家族史, 肥胖儿童的血脂监测一般从10岁开始。要贯彻循证医学原则, 在强化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的基础上, 合理和充分应用调脂药物, 特别是他汀类药物, 将对我国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发挥巨大作用, 从而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Lipid Research Clinics Program.The lipid research clinics coronary primary prevention trial resultI:r, eduction in incidence of coronary, dis-ease[J].JAMA, 1984, 251 (7) :351-364.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部.全国血脂异常诊断和治疗专题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7, 25 (3) :165.
血管疾病 篇8
1 WI的参数
波强最初定义为取样容积中血流压力与速度在较短时间间隔内各自变化值的乘积, 但因dt的不同使不同时间间隔内变化率的差异无法比较。为了不受取样时间的限制, Niki等[2]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和e-tracking技术, 引入了时间标准化的波强度。
WI主要参数包括强度指标收缩早期正向波W1、收缩中期负向波面积NA、收缩晚期正向波W2、时间指标R-W1 (心电图R波的顶点到WI曲线中W1波峰顶点的间距) 及W1-W2 (WI曲线中W1顶点到W2顶点的间距) , 偶尔还可以检测射血中期的正向峰X波[3] (图1) 。
W1主要与左心室收缩功能有关, W2则主要与收缩末期血流惯性大小及左心室早期舒张功能相关, NA主要用于评价外周血管病变阻力大小等[4,5,6]。时间指标R-W1主要包括3个时间段, 即左心室等容收缩期、压力波传导时间和部分左心室射血期, 其中W1的起点为心脏射血期的开始;而W1-W2主要指左心室大部分射血期;此外, W2顶点至终点的间距处于等容舒张期。由此, 左心室射血前期即为心电图上R波顶点到WI曲线中W1起点的时间;左心室射血时间即为WI曲线中W1起点至W2顶点的间距。
2 WI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2.1 高血压
近年来, 超声心动图在评价高血压患者心脏功能的相关指标在不断更新[7,8,9]。Fujimoto等[10]研究发现, 多沙唑嗪可以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同时,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W1、W2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N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此外, Palombo等[11]研究证实巴尼地平能够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NA, 与Fujimoto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 因此可以推断WI参数可以用来估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相关血管舒张剂药物治疗后的敏感性及远期治疗效果。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 目前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仅提示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 并不能预测患者服药后心脏整体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而WI的优势在于通过比较患者服药前后WI参数的变化, 从而估测选择的药物对高血压患者治疗的有效性。目前文献所报道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均非国内患者常用药物, 故本研究将与临床研究相结合, 共同探讨国内常用的治疗高血压药物对不同患者的敏感性及有效性, 从而指导临床选择不同的高血压药物。
2.2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W1、W2、NA明显低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 表明患者病情进展到较大范围内, 左心室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亦减低, 故WI参数可以比超声心动图更早、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左心功能。此外, W1还与颈动脉的硬度指数、压力应变弹性指数呈正相关, 提示冠心病患者在其颈动脉血管壁形态及结构未发生功能性改变之前, W1已发生显著改变, 所以临床可以用WI参数早期评估冠心病患者的病情, 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目前血流储备分数是临床常用的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功能性指标, 但是其检测操作比较繁琐, 且需要血管扩张药物的介入。近年研究显示[13,14,15], 通过冠状动脉WI技术, 研究学者发现了瞬时无波形比值 (instantaneous wave-free ratio, i FR) , 这项新技术对狭窄的辨别能力强, 无需注射血管扩张剂, 并与血流储备分数有很好的相关性。总之, WI技术在研发i FR新指标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了临床对冠心病的诊断率及准确率。
2.3 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W1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W2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6,17]。以上研究进一步证实了WI参数的意义。由于部分患者肺部疾病、胸廓畸形、肥胖等因素导致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声窗欠佳, 此时可以将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与WI参数相结合, 从而对心肌病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
Li等[18]研究发现, WI参数可以有效鉴别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与高血压继发左心室肥厚, 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W2值明显低于高血压继发左心室肥厚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继发左心室肥厚患者的NA值高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与正常对照组。因此, 临床可以选择颈动脉WI参数中W2与NA来鉴别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与高血压继发左心室肥厚患者。目前, 限制型心肌病患者相关WI参数的研究较少, 这可能是未来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总之, WI可以用来评估心肌病患者的左心整体功能, 为临床评价心肌病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2.4 心力衰竭
Takaya等[19]研究发现, 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的LVEF、二尖瓣血流频谱的E峰与A峰、二尖瓣环运动Ea与Aa及相关计算 (E/A值、E/Ea值) 等心脏功能指标与射血分数正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最高摄氧量 (Peak VO2) 、摄氧量增值与运动强度增值比率 (△VO2/△WR) 、每分通气量/二氧化碳生成量的斜率 (VE/VCO2slope) 等运动耐量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 而W2与以上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指标相关性较高, 从而证明在评价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中, W2比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的指标更敏感、更有效, 为指导临床治疗开阔了新的视野。
既往研究发现,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慢性心力衰竭组W1、W2、W1-W2值明显减小, 而R-W1、R-W1/W1-W2明显增大[20,21]。以上WI参数可以与左心功能指标LVEF、血液指标BNP、NT-BNP相结合, 从而提高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准确度。
2.5 其他
WI参数能够初步评估二尖瓣成形手术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与术前相比, 患者术后W1、R-W1、W1-W2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仅W2较术前明显升高, 由于W2主要与左心室早期舒张功能相关[3], 提示二尖瓣成形术后, 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远期预后效果良好。与临床常规评估系统性硬化病患者的病情指标相比, WI技术所检测的脉搏波传导速度、WI脉搏波传导速度、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等血管弹性指标均比正常对照组增高[22,23], 初步证实WI能够早期发现系统性硬化病患者颈动脉弹性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 对临床早期防治并发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外, 早期临床甲亢患者的W1、W2与NA显著高于对照组[24], 并且与血清游离T3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表明WI可以作为一种实时、无创、敏感度较高的方法来评价甲亢患者的心内结构及功能改变, 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3 WI的局限性
由于WI的测量部分通常位于颈动脉血管, 所以在选择患者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主要排除颈动脉斑块累及范围广泛、马方综合征、大动脉炎、主动脉瓣病变 (反流、狭窄) 、颈动脉走行纡曲等显著影响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基础病变。
此外, WI测量中选用肱动脉的收缩压与舒张压代替颈动脉的收缩压与舒张压目前仅适用于老年患者, 因年轻人两者的差异较大, 故需要用K值校正。此外, 在用血压计测量患者血压时, 观察3次测量值前后的差异, 收缩压与舒张压各自的差别不要超过20 mm Hg。
4 展望
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是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但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 早预防、早检查、早诊断是目前降低人类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有效方案之一。WI作为一种无创、快捷的新型超声检测方法, 可以在常规检查发现异常前有效、敏感地观察到患者心脏及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其主要通过测量颈动脉流速及压力的变化, 计算出相应的代表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参数变化, 以综合评价患者整体心血管功能的改变, 为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及预测药物治疗效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血管疾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1年3月—2015年3月在该院住院部接收的急腹症并存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共有84例, 均自愿参加这次调查, 没有精神疾患以及酒精依赖史, 没有采取抗抑郁以及焦虑等相关药物, 同时与该文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当中男50例, 女34例。年龄在41~87岁, 平均年龄为 (65.3±4.2) 岁。当中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一共有4例, 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一共有34例,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一共有10例, 重症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一共有8例, 肠梗阻一共有12例, 溃疡症并发穿孔一共有8例,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一共有8例。
心血管疾病种类包括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一共有8例, 隐性冠心病一共有20例, 心绞痛一共有8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一共有4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一共有18例, 肺心病一共有16例,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一共有6例, 风湿性瓣膜病一共有4例。在临床手术之前心电图相关变化:ST段压低≥0.1 mv一共有50例, T波显示异常一共有36例, 左心室肥大一共有28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一共有4例,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一共有8例, 左前分支阻滞一共有10例, 房性早搏一共有22例, 心房颤动一共有6例, 室上速一共有2例, 心室早搏一共有16例, 窦缓一共有4例。
1.2 临床手术方法
胰腺被膜切开引流术患者一共有4例, 其方法为手沿着腺上, 下缘切开以后腹膜, 通过手指在胰腺深面间进行分类, 将十二指肠外侧腹膜切开, 钝性游离胰头深面, 之后从胰头一直到胰尾切开胰腺被膜, 之后切开其后面被膜, 并且清除各个部位的坏死组织, 之后对创面和腹腔进行彻底冲洗;胆囊切除术患者一共有34例, 其方法为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 采取仰卧体位, 在右侧肋缘下斜切口或者右侧经腹直肌切口, 之后对胆囊位置、颜色以及大小给予密切观察, 从胆囊管开始, 从下向上剥离胆囊, 将胆囊管充分显露, 将胆囊剥除, 之后采取生理盐水进行彻底冲洗, 并置入引流导管, 逐层缝合切口, 手术完毕;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一共有20例, 其方法为取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 根据患者肝胆以及相邻脏器的情况决定手术方式以及步骤, 在临床手术操作一定要轻柔, 手术以后置入引流导管;胆管空肠吻合术一共有8例, 其方法为采取1号或者1-0丝线单层间断缝合。距离胆肠吻合口下方60 cm部位肠与近端空肠进行端侧吻合, 进行曾氏法定向缝合, 保持胆肠吻合口保持通畅宽大, 部分进行胆管整形以后吻合;急诊剖腹探查术患者一共有12例, 其方法为进行充分的血源准备, 采取全麻, 碘伏消毒手术区域, 选择右侧经腹直肌切口, 长度大约15 cm, 迅速进入腹腔, 在手术当中采取肠镜检查, 在小肠末端切口, 一边进镜一边吸引积血同时观察病理改变, 一直到屈氏韧带部位, 发现病变以后缝线标记。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一共有8例, 其方法为硬膜外持续麻醉, 在右上腹直肌的部位做一切口, 进入腹腔和确定位置以后, 首先将病变部位和残留物给予彻底清理, 之后将胃内残留液排空, 采取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以干纱布进行止血, 对患者采取切除远端部分胃组织以后进行胃空肠吻合术;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一共有8例, 采取平卧体位, 以脐孔下缘作为观察孔, 取右锁骨中线与脐孔平行线交点和前正中脐孔下中点分别置人10 mm主操作孔、5 mm戳孔置入操作器械, 找到肿大甚至穿孔的阑尾切除, 将脓液清洗干净, 切除残余阑尾, 采取生理盐水对腹腔彻底冲洗以后充分引流。
1.3 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治愈:其相关症状完全消失, 恢复正常;好转:其相关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大致恢复;无效:其相关症状没有任何变化, 部分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 或者死亡。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 (%) 表示, 采用χ2值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该文共有84例, 治愈共有66例, 好转共有14例, 无效共有4例, 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5.24%, 详见表1。
3 讨论
3.1 手术之前准备工作
急腹症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常见疾病, 需要及时进行确诊, 并实施相对应的治疗, 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对患者病情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 腹腔镜手术已经成为这种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在外科急腹症患者的手术当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2]。然而在急腹症患者当中, 部分患者同时伴有各种各样的心血管疾病, 进而使临床手术风险明显增加[3]。
3.2 手术当中密切监护
急腹症伴有心血管疾病临床手术过程当中, 不但要对急腹症实施手术, 同时还要由内科医生以及麻醉师共同对患者尿量、血压、心脏以及呼吸等相关情况给予实时监护[4]。另外, 急腹症病情危重, 在临床手术之前的准备工作一般不是非常完善, 由于麻醉问题造成的意外情况以及危险因素相对比较多。所以, 在临床麻醉过程当中一定要首先选择利用肌肉松弛、止痛功能相对较为完善的麻醉药物, 在保证临床麻醉效果的同时, 还要保证麻醉过程安全[5]。通常情况之下, 可以考虑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 对于休克以及血压偏低的危重患者, 可以采取全身麻醉, 进而保证整个临床手术顺利进行[6]。
对临床手术过程当中出现心血管疾病反应的患者, 一定要采取对症处理, 对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 例如, 在分离胆囊期间患者也许会出现呼吸困难, 严重的还会伴有心跳骤停, 有的患者心跳会突然变得缓慢, 心音变低, 需要立即采取心脏复苏处理。另外, 对伴有冠心病的患者, 在室搏达到10次/min以上的时候, 要采取2%利多卡因, 采取静注方式, 房性早搏情况不明显的患者无需给予纠正, 快室率类型心房颤动的患者可以采取西地兰, 等到室率降至到100次/min左右的时候即可[7]。
3.3 临床手术以后密切观察
临床手术以后, 对伴有隐性的冠心病患者一定要高度重视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临床手术以后补充液体一定要保证速度适宜, 切忌由于不适当补液导致心力衰竭。临床手术以后, 患者的胃肠道功能会明显下降, 消化液丢失情况相对较为严重, 患者由于临床手术疼痛也许会过度换气, 都有可能造成临床手术以后碱中毒或者组织缺少氧气。所以, 在临床手术以后一定要对患者采取吸入纯氧以及止痛处理, 同时对患者的尿量以及血压等相关情况给予密切监测, 保证没有危险出现。根据李祥太等试验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术后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3.3%, 观察组为96.7%,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8]。该文结果显示, 该文共有84例, 治愈共有66例, 好转共有14例, 无效共有4例, 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5.24%, , 与上述相关实践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 急腹症并存心血管疾病手术治疗当中危险因素相对较多, 一旦稍不注意就会引发危险, 为患者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因此, 一定要做好手术之前准备工作, 在手术当中密切监护以及手术以后密切观察, 进而保证临床手术顺利完成。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急腹症并存心血管疾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2011年3月—2015年3月在该院接收的急腹症并存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共有84例, 对84例患者采取手术治疗, 对其手术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结果 该文一共有84例, 治愈一共有66例, 好转一共有14例, 无效一共有4例, 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5.24%。结论 急腹症并存心血管疾病手术要做好手术之前准备工作, 在手术当中密切监护以及手术以后密切观察, 进而保证临床手术顺利完成。
关键词:急腹症,心血管疾病,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杜召辉, 王振杰, 邱兆磊.80岁以上急腹症患者围手术期处理[J].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 (5) :163.
[2]宋团结, 王宏新, 高士兵, 等.结肠镜下无创治疗急性阑尾炎56例[J].贵州医药, 2015 (9) :826-826.
[3]张宁.老年急腹症并存糖尿病的围手术期处理[J].医药, 2015 (13) :289.
[4]张勇, 唐小霞, 曹邦明.介入手术治疗心血管疾病后迷走神经异常反射的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 2015, 34 (33) :154.
[5]丁雄, 刘长安.成人急性肠梗阻1049例病因分析[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11) :1531-1532.
[6]张勇, 窦健麟.腹部手术并存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处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69) :172.
[7]陆清声, 陈燕青.急腹症中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5 (9) :707-711.
血管疾病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ACVD患者186例均符合文献诊断标准,均经颅脑CT和/或腰穿确诊。其中男123例,女63例;发病年龄24~84岁;脑梗死113例 (60.8%) ,脑出血65例 (34.9%) ,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 (4.3%) 。
1.2 ACVD心血管功能障碍主要表现
见表1。
注:*指占ACVD患者总数的百分数;**指心电图异常总数,1例患者可有两种心电图异常
2 讨论
2.1 ACVD心血管功能障碍机制
当颅内出血或缺血,局灶性脑功能障碍的同时,可发生病灶周围脑组织水肿。局部性或弥漫性颅内压增高,直接或间接波及下丘脑及脑干网状结构,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 (腺上腺、甲状腺等) 轴,或下丘脑-胸腰髓交感神经通路使激素分泌及植物神经功能异常,导致心血管功能阻碍。这些障碍一般出现在急性期。只要采取合理、及时的治疗,一般可随着脑水肿的消退逐渐减轻或消失。
2.2 护理观察及治疗要点
(1) 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ACVD患者一旦出现中枢性高热,应积极给予物理降温,戴冰帽;与医生配合进行其他降温措施,努力降低脑及机体代谢率,以减少脑细胞耗氧量,从而增强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严重的ACVD患者,尤其是脑出血,常伴有意识障。意识障碍的程度与梗死面积的大小、出血量及其部位有关。如病灶接近第3脑室的中央灰白质或桥脑,则最易发生昏迷;如出血流入脑室常呈深昏迷。检查瞳孔的改变可了解视觉通路、脑干的机能状态,观察是否有脑疝的发生。如出现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眼球位置异常,瞳孔不等大,提示有脑疝;如瞳孔进行性散大,呼吸不规则,脉搏微弱快速,血压不稳定时,提示预后不良。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给出相应的处理; (2) 心血管功能障碍的变化及护理:严密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一旦发现心律不齐,应立即作心电图检查。如有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心梗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立即通知医生并连续监测,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备好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积极配合医生抢救。对于血压升高,通过降颅压可起到间接降压的作用;另外还应配合其他降压措施,将血压控制在20.0~21.3/12.0~13.3 k Pa,或相当于发病前血压的稍高水平,但不宜将血压下降过低,以防供血不足; (3) 降颅压药物的应用与观察:对于大面积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降低颅内压和控制脑水肿以防止脑疝形成是急性处理的重要环节。一般ACVD患者常以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等渗透性脱水剂为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主要措施。但当合并心血管功能障碍时,如心肌梗死、心衰等,心脏难以负担治疗量的甘露醇,故治疗应重点用速尿、糖皮质激素等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以防止心衰加重和增加治疗难度。同时还须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尤其应注意补钾和肾功能; (4) 患肢护理:在早期,正确的被动的床上患肢姿势的摆放和定时的变换体位等,对避免患者将来出现异常的痉挛模式是相当重要的。对于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发病的1~2周以内,应避免进行主动的锻炼,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致病情恶化。即使进入恢复期,进行主动锻炼的量也应严格限制在心脏所能承担的负荷之内; (5) 心理护理:ACVD合并心血管功能障碍的患者,心理状态更为复杂。掌握其心态,给以积极妥善的心理护理能显著提高康复的速度和质量。对于急于求成、烦躁者, 应劝慰其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对于自悲者, 应细心劝导, 鼓励和协助其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对于恐惧忧虑者, 应消除其紧张情绪。
血管疾病 篇11
(广西田东县人民医院超声科广西田东531500)【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彩超对外周动静脉血管疾病的检测结果,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4月至2011年4月彩超诊断为外周动静脉血管疾病患者78例,对其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彩超检出外周动静脉血管疾病78例,后经CT、MR或血管造影及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符合率100%。结论:彩超检测外周动静脉血管疾病具有简便、无创、准确的优点,能为临床快速诊断、监测疗效及评估预后提供可靠、科学的依据,对提高患者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缩短治疗疗程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彩超;外周动静脉血管;诊断;监测疗效;评估预后【中图分类号】R45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37-01 【Abstract】Objec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on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detection method, summarize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6 April to 2011 April, 78 cases of peripheral arteriovenous 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using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for detection,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detection of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in 78 cases after CT、MR or vascular and operation, pathological diagnosis, with the rate of 100%. Conclusion: The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detection of peripheral arteriovenous vascular disease is a simple, noninvasive, accurate, rapid diagnosis, monitoring for clinical efficacy and prognosis, and provide a reliable scientific basis, to raise the cure rat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shorte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peripheral arteriovenous vascular; diagnosis; monitoring for clinical efficacy; prognosis血管超声技术在近年来已成为临床上观察、诊断血管病变的主要手段之一,彩色多普勒检查血管病变的技术,能实时动态观察血管的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等信息,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随时监测疗效,跟踪病变发展,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通过观察分析彩超对外周动静脉血管疾病的检测结果,总结其临床意义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4月至2011年4月彩超诊断为外周动静脉血管疾病患者78例,后经CT、MR或血管造影及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符合率100%。其中男40例,女38例,年龄在21~81岁,平均年龄为45.5±0.3岁。1.2 检查方法 仪器采用日立公司生产的EUB-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患者取仰卧位,必要时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检测部位,选择探头频率为5~12MHz,脉冲频率为4~5.5MHz,滤波为50~70Hz,依照由粗到细,由近心端及远心端的原则,进行横向及纵向扫查,并双侧对比。分别进行二维和彩色多普勒检查,对于显像病变不明显但可疑的患者,可进行小腿挤压试验或Valsalva's试验[1]。1.3 诊断标准 外周动静脉血管病变的超声显像如下:(1)发生病变的血管内膜增厚,管壁结构层次不清或不均匀性增厚,可见硬化斑块;(2)发生病变的血管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 管腔内可见血栓形成,彩色血流呈现充盈缺损,血管完全闭塞时,则无血流信号。(3)发生动静脉瘘时,动静脉之间可见异常通道,出现静脉动脉化频谱。2 结果彩超检出外周动静脉血管疾病78例,后经CT、MR或血管造影及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符合率100%。其中动静脉瘘3例,静脉曲张6例,静脉炎4例,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0例,静脉血栓形成26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29例,检出病变共累及血管125段,其中小隐静脉10段、大隐静脉15段,胫后静脉8段,胫前静脉7段,腘静脉15段,股静脉30段,股动脉32段,胫前动脉3段,胫后动脉4段,足背动脉1段。3 讨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可对血管的结构及血流动力学进行实时动态观察,正常血管壁为层次清楚,内膜光滑,管腔内呈无回声暗区,而发生病变的血管会出现结构、形态、血管腔内的异常回声。本文78例患者均符合外周动静脉血管彩超诊断标准,发生病变血管表现为:病变血管呈现不同程度的扩张、内膜改变、有血栓形成等异常形态学变化,某些高端彩超仪对高低速血流皆具备较好的敏感度,能提供彩色能量图,直观地观察血管内的血流情况,与此同时,还能经过频谱多普勒量化进行测定其血流动力学,因此,彩超能清晰地以二维声像图的形式展示出血管的结构,还能以CDFI对其血流动力学进行观察分析,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血管病变的准确性。彩超诊断外周动静脉血管疾病的体会:(1)针对动脉发生狭窄的诊断,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病变,还可由于大动脉炎症后遗症引起的病变,通常显像为血管管壁增厚,管腔出现不规则狭窄,CDFI可见局部管腔内血流束变细,呈现五色彩流,峰速陡升,峰值流速可达3.0~3.5m/s[2]。(2)针对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其病因可能是外伤、穿刺等医源性的损伤引起,可见动脉旁有一无回声或混合性回声肿物,肿物内可有附壁血栓,瘤腔内血流缓慢,在分流口处探及典型的"离开和回来"频谱[3]。(3)针对动静脉瘘的诊断,其病因一般由外伤或穿刺引起,可见动静脉之间有异常通道,瘘口近端静脉扩张,见五彩镶嵌血流信号通过瘘口进入静脉,瘘口近端静脉探及双期连续性高速动脉湍流频谱[4]。(4)针对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诊断,可见动脉内-中膜層增厚,内膜粗糙不平,回声增强,动脉内壁可见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斑块,管腔内彩色血流充盈缺损或无血流信号以及多普勒频谱形态的改变甚到引不出多普勒频谱[5]。(5)针对静脉血栓的诊断,可见局部管腔扩张,不能压瘪,管腔内见实质性光团,血流充盈缺损或无血流信号,引不出血流频谱,血栓形成部位远端血流信号暗淡,代之以不随呼吸变化的连续性血流频谱,Valsalva's 试验及挤压试验后血流频谱改变不明显。临床认为发生外周血管病变时,主要病变特点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内梗阻现象,可通过彩超检查,观察病变的血管形态及结构的改变,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是否减弱或者消失[6]。超声应用在外周动静脉血管疾病中,对假性动脉瘤与动静脉瘘的诊断中具有特征性表现,能确诊真性与假性动脉瘤,观察其大小和附壁血栓的变化,能够对假性动脉瘤通过利用CDFI进行压闭及注药治疗;能评价动静脉瘘分流量大小,将瘘道位置在体表标记出来,避免术前的血管造影;能观察静脉瓣膜开放情况及返流分布和程度;能监测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利用CDFI对其预后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四肢动脉疾病中,彩超能同时获得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方面信息,判断栓塞部位和程度及有无侧支循环,在血管病理改变及动态血流观察,尤是远端小动脉,显示率及参数测定方面均优于其他检查,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无创检查方法和介入性治疗前、血管造影前的良好筛选工具;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首选方法;可以作为判断手术和药物治疗的疗效以及患者长期随访、病情变化监测的首选方法;以外,对于需要进行血管造影的患者还有助于确定导管的进路。综上所述,彩超检测外周动静脉血管疾病具有简便、经济、无创、易重复检查、准确的优点,能为临床快速诊断、监测疗效及评估预后提供可靠、科学的依据,对提高患者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缩短治疗疗程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陈明,陆培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外周动静脉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J],广西医学,2005,27(6):842-845[2]Zwiebel WJ 著,温朝阳等译,血管超声经典教程[M],第5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300[3]李建初,袁光华,柳文仪等,血管和浅表器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205-206.[4]李治安,勇强,血管疾病超声诊断图谱[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92.[5]严继萍,王志萍,高志翔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外周动静脉瘘[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6):1073-1075[6]罗雪,罗斌,彩色多普勒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J],中国医药指南,2009,2(7):21-23
血管疾病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0例, 其中男52例, 女48例, 年龄20~75岁, 平均56.32岁, 病程7~29年, 均为心血管病患者。基础心脏疾病包括: 冠心病12例, 肥厚性心肌病4例, 左房粘液瘤3例, 主动脉夹层分离1例, 心脏瓣膜病30例 (人工瓣膜置换术后5例, 三尖瓣下移畸形3例, 二尖瓣裂缺2例, 主动脉瓣脱垂4例, 二尖瓣脱垂6例, 风湿性心瓣膜病10例) , 先天性心脏病50例 (双腔右心室2例, 永存动脉干1例,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1例, 法洛氏四联征4例, 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1例, 动脉导管未闭3例, 房间隔缺损20例, 室间隔缺损18例) , 共18种病种。同时, 选取正常人100名 (男45名, 女55名) , 年龄30~78 (57.3±14.1) 岁, 心血管疾病组与正常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及生化指征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频率为2~4MHz 、X4探头的Philips Sonos 75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用于实时三维显像, 其显像方式有三种: 实时三维彩色多普勒显像 (3D Color) 、全容积显像 (full volume) 和实时三维显像 (Live 3D) 。同时, GE Vivid 7彩色多普勒显像仪用于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处理, 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分析表示, 阳性率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心血管疾病患者和正常组均完成RF-3DE检查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 完成率达100%。心血管疾病组RF-3DE检查的EDV、ESV均明显高于正常组, LVEF明显低于正常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表明二维超声心动图与RF-3DE比较, 低估了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舒张末期容积。正常组RF-3DE检查的EDV、ESV、LVEF与二维超声心动图相应的检查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aP<0.05vs2-DE;cP<0.05vs正常组。
3 讨论
有1例患者在外院进行诊断治疗的时候被误诊为“原发性重度肺动脉高压”, 但结合3DColor技术来进行三维显像, 得到了未闭动脉导管的正面观, 便于进一步的动脉造影确诊。另外还有1例患者在介入术后1周之后心脏轻微舒张期出现杂音, 二维CDFI未检测出, 但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结果与动脉造影高度吻合, 清楚地检测出了细小残余分流位于动脉导管封堵器中央偏后方以及后缘位置。与常规二维超声相比三维超声的优越性表现在虚
与常规二维超声相比, 三维超声的优越性表现在: (1) 虚拟三维扫查, 在获取立体数据后, 病人即可离去, 实现了对病人的快速扫查, 这样可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 减少了扫查时间, 降低了超声对受检者尤其是胎儿的影响。 (2) 三维超声具有多平面成像技术:三维超声可将已扫描平面及与其相互垂直的另两个切面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并标明其在空间的方向和位置, 而且三个方位的图像可随时移动, 如同一页一页翻阅的图书, 具有图像清晰、立体感强等优点。 (3) 具有精确的体积计算功能;具有表面模式和透明模式三维重建功能。 (4) 三维能量多普勒:传统的能量多普勒只能显示末稍血管的信息, 而三维能量多普勒可对肿瘤血供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估。
本研究将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应用于100例心血管病患者 (共18种基础心脏疾病) , 实时三维超声显像特征明显优于二维, 原因在于:二维超声心动图能够快速诊断, 但存在着局限性, 它无法显示缺损的立体空间关系, 只能描述缺损的大小、部位;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恰好弥补了这个缺点, 它可以快速判断房室间隔缺损的立体关系、类型、范围、大小、部位等, 显示房室间隔缺损与深部的心壁的整体形态, 在完成三维图像采集之后, 可以通过调节X、Y、Z轴三个垂直相交的剖切平面来从任意角度、任意方向来进行切割, 同时及时将这些结果以三维立体的方式显示出来, 对于心血管病患者的诊疗有较好的优势, 较二维超声操作简单, 更加准确、直观, 重复性好, 应用方便, 可获得比二维超声更丰富的信息, 同时还能够对制定治疗方案和临床医师选择 (内科封堵术或外科手术) 提供依据, 为心脏病患者的定量诊断和定性诊断提供一种可靠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润霖, 陈纪林, 吴元, 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对心肌梗死相关动脉和闭塞位置的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 1999, 14 (1) :3-5.
[2]周玉杰, 陈秀琴, 马涵英, 等.三种体表心电图指标对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相关动脉的意义[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2, 10 (2) :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