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干预

2024-06-02

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干预(精选8篇)

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干预 篇1

摘要:本文根据心血管内科疾病以及老年患者的特点, 提出心血管科人性化护理的重点及干预办法, 旨在有效地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 减少急、危、重症的发生。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干预

随着我国踏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加快,我国老年人越来越多,也意味着心血管疾病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对心血管内科护士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护理工作的内容有着更深刻的变化。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肌梗死、心绞痛以及心力衰竭等,长期反复发作,均为能导致死亡的危、急、重症。由于自身的基础疾病,再加上老年人生理因素,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往往暴露出许多心理问题和新的疾病、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且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目前,医院提倡护理工作要人性化,笔者认为在心血管内科工作的护士,应结合本科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病情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护理,这样利于老年患者减少反复发病的几率,延长患者疾病的缓解期,提高生活质量。

1 变换角色,换位思考

从传统工作的角度来说,护士的工作就是执行医生开出的医嘱。在提倡护理工作人性化的今天,除了要执行医嘱之外,护士还应多了解自己所管辖患者的生活、性格特点,把自己除了是护士还是晚辈的角色体现出来,与患者的和谐沟通有利于向患者进行疾病预防宣传,指导疾病治疗,同时也有利于工作得到配合并顺利开展。首先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是喜欢安静还是喜欢热闹,是顽皮型还是抑郁型,可根据不同人的特点营造良好、温馨的气氛,而不是给患者冷冰冰的感觉;应给患者天使般的印象,而不是某些媒体宣传的“魔鬼”恐惧感。其次,了解患者的衣、食、住、行习惯,针对病情有目的地指导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以减少疾病恶化的几率。在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急救患者就是心功能不好的老年患者,在天气转冷或者日夜温差大的时候不注意保暖,容易引发严重心力衰竭,因而,对那些自以为身体还可以的、比较倔强的老年人就要注意劝说的方式,但最终目的是要其注意穿衣保暖。最后,对患者的关怀可以延伸到对其家人的了解。很多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被发现存在害怕孤独的心理,其主要原因是子女工作忙,老人又不好意思开口,此时医护人员除了要帮助老人解决心理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以一个专业医疗工作者的身份对患者家属进行善意提醒,使其配合患者的治疗。

2 护理重点

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医生强调最多的是患者要有足够的休息,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会极大地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导致更为恶劣的后果,其中,出现最多的情况就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每发生一次这样的情况,对心脏就是一次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凡是会影响患者休息的因素,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都是要引起重视,并尽量避免,这同样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心血管内科护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2.1 便秘的护理

便秘是指连续48 h未排便,且有自觉症状。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且严重的便秘常伴有头痛、腹胀、厌食,并因排便时过度屏气使老人颅内压和肠内压升高,从而诱发心绞痛、心率失常甚至心肌梗死,因此不容忽视。便秘原因如下: (1) Brant[1]研究发现,在不运动的老年人中,左半结肠和直肠内可见到粪便积聚现象。另外,由于老年人脑血管硬化,大脑产生抑制,使胃、结肠反射减弱。 (2) 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机体虚弱,无力排便均可致便秘发生。 (3) 老年人多因牙齿松动、脱落,喜食软烂之食,纤维素摄入减少产生便秘。 (4) 老年人味蕾数目减少,喜食肥甘、厚腻之物,加重便秘。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建议不要过于依赖排便药物解决问题,以免增加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作用,而应从生活习惯方面纠正,如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适当摄取粗糙、多渣的杂粮及油脂类食物,适量饮凉开水、蜂蜜等。做到劳逸结合,适当参加娱乐活动,加强腹肌和盆底肌的锻炼,有助于便秘的预防。

2.2 失眠的护理

在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多因住院后环境、心理、疾病因素导致失眠,表现为难入睡或是入睡后易醒,醒后不能继续入睡的情况。失眠原因还包括心血管疾病本身的特点,心血管病易反复发作,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低氧,患者往往因胸闷、憋气而惊醒,导致睡眠不稳。由于夜间平卧后,皮下水肿液的吸收,膈肌上抬,使患者产生阵发性呼吸困难,影响了睡眠。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如利血平、可乐定、卡托普利等。医护人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干预,包括保证病房的安静、睡前开小灯,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个人睡眠条件。

2.3 心理护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易产生各种思想顾虑,情绪易激动,甚至绝望,从而导致病情恶化[2]。刘海英[3]认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扰有: (1) 忧虑心理; (2) 绝望心理; (3) 猜疑心理; (4) 抵抗心理; (5) 应激心理。相关研究显示,当这些不良心理出现的时候,末梢神经刺激组织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儿茶酚胺与皮质类固醇结合,动员脂肪,从而增加了血中脂质。医护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出现这些不良心理的情况及原因,耐心劝导和抚慰,主动与他们沟通,给予精神支持,解除其精神压力,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护理工作是治疗疾病重要、有效的手段之一,良好的护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故护理人员应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将人性化的思想带到护理工作中,在心血管内科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rant LJ.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 of the Eiderly-cd1[M].New York:Rave Press, 1984:264.

[2]白耀钧.情绪活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心理护理[J].中国水电医学, 2007, 6 (2) :20-21.

[3]刘海英.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干预[J].亚太传统医药, 2007, 7 (4) :72-73.

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干预 篇2

1.症状观察: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含硝酸甘油等。

2.体征观察:定时监测脉率、心电图、心率、呼吸与血压,对危重患者应使用心电、呼吸、血压监护。

3.生活护理:对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炎患者,协助生活护理。

4.休息及卧位:重者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者,鼓励逐渐床上或下床活动。长期卧床者,每2小时更换体位。心功能不全者半卧位或端坐卧位。

5.饮食护理:宜给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应限制钠盐食物。

6.氧疗护理:非严重缺氧患者,用用鼻导管低流量吸氧,2-4 L/min,浓度20%-40%,严严重缺氧者6-8 L/min.急性肺水肿患者,用20%-30%乙醇湿化,交替吸氧。

7.排泄护理:鼓励长期卧床患者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食物,养成每日排便习惯。对便秘患者,按摩下腹部促进肠蠕动,如长期便秘者,可给缓泻剂或低压温水灌肠,无效时可带手套润滑手指将粪便抠出,准确记录24小时尿量。定期测体重。

8.用药护理:准确掌握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如用洋地黄类药物前后密切注意心率、心律变化;用利尿剂时应注意尿量及电解质变化;用扩血管药时应定期测量血压,并准确控制和调节药物浓度与使用速度;抗凝药物使用时应注意有无出血现象。

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干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6月我院急诊综合病区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心脏病类) 病人432例, 男320例, 女112例;年龄30岁~78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06例, 初中、中专151例, 初中以下17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146例, 冠心病119例 (包括冠心病心绞痛56例、急性心肌梗死18例) , 高血压性心脏病101例, 风湿性心脏病33例, 心力衰竭18例, 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均符合高血压、心脏病诊断标准且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16例。两组病人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 对这组病人的从医情况进行了解, 对不遵医构成比高的人群实施重点健康教育护理干预, 按护理程序进行评估, 然后制订符合病人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计划。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护理干预后遵医情况, 包括配合治疗、按时服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酒、情绪稳定。

1.2.1 观察组护理干预

1.2.1.1 遵医行为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表调查了解不遵医的相关情况。经调查了解到不同年龄、各文化层次、病程长短、对疾病的了解程度等不遵医行为构成比差异明显。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后, 了解本组病人的危险因素及导致不健康行为的原因, 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①年龄30岁~50岁其不遵医行为明显较高。针对本组人群由于处于青壮年阶段, 不重视生活方式及行为对心血管疾病影响之特点, 主要干预措施放在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 改变态度, 强化饮食, 禁烟限酒上, 深入浅出说明吸烟、酗酒、进食高脂饮食、缺乏锻炼等, 对身体的危害 纠正病人的认识误区, 在宣教、指导同时及时反馈评价效果。②初中以下文化或对疾病不了解, 不遵医行为明显较高。主要因为文化层次低, 健康意识差, 对自身疾病尚不能完全领会。干预人员应耐心细致,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讲明病人自身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诱因、临床表现、药物作用、服药注意事项、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疾病的预后等。使他们加强疾病有关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我保健能力。③病程>1个月比病程<1个月其不遵医行为明显较高。针对该类人群由于病程长, 有的病人是反复多次住院, 病人失去耐心、易产生惰性心理的状态, 干预人员应明确指出心血管病的潜在危险性, 指出如不严格遵守医嘱, 必将导致病情反复, 久而久之可引起心脑肾等严重并发症, 不但要花费大量的医疗费用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情况。通过口头、书面、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 利用入院宣教、住院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各种时候说服病人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树立自信心和耐心, 配合治疗。

1.2.1.2 群体性认知与行为干预

①在药物治疗上注意指导其按医嘱正规服药、合理用药, 告知药物的作用、副反应及注意事项。②非药物治疗。合理调整饮食, 限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 增加不饱和脂肪酸, 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E等, 限制食盐和糖类的摄入;加强体力活动;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高血脂、糖尿病等与冠心病有关的疾病, 尽可能消除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③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前后护理干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冠心病的主要诊疗方法, 但多数病人在手术前因对手术的惧怕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 护理上通过图片、图表、小册子等形式让病人了解相关知识, 或观摩碟片加强对手术过程的认识、或与已接受手术病人进行交流, 以消除思想顾虑使手术顺利进行。术后注意与病人解释清楚, 支架治疗只是一种物理治疗, 它通过改善血管局部狭窄, 从而减轻心肌缺血而使心绞痛得到缓解。但是, 由于病人有冠状动脉硬化, 其他部位同样也会发生狭窄, 冠心病的危险性仍然存在, 也就是说冠心病没有治愈。要特别提醒这样的病人要注意按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 且应根据病情按医生要求继续服药治疗。

1.2.1.3 对病人家庭的干预

对病人和家属共同实施健康宣教, 让家属参与到病人的治疗和监测中, 改变家庭的生活方式, 使病人的整个家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和谐的家庭关系。

1.2.2 遵医行为判定标准

完全遵医:即配合检查治疗、按时服药、坚持饮食治疗、减肥、适当活动、戒烟戒酒、心理平和均达95%及以上;不完全遵医:上述6项指标均达50%~94%;完全不遵医:上述6项指标50%以下。

1.2.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目前我国正处于心血管疾病暴发的“窗口期”, 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行动, 心血管病情将在中国未来的10年内大流行。心血管疾病是典型的身心疾病, 病程漫长, 对心血管知识掌握程度多少、饮食、心理、情绪及体力活动等因素均可影响其病情进展, 使整个病程在长时间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中。增强心血管病病人的遵医依从性。对于心血管的防治至关重要, 而增强依从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创立一套主动服务的模式。即医生、护士的干预、提醒和督导, 保证病人不随便换药或停药, 养成按时服药, 规律生活、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出院后定期就诊的好习惯。

遵医行为是指病人求医后其行为 (服药、饮食、及改变生活方式等) 与临床医嘱符合程度。心血管疾病遵医依从性好坏, 直接影响着病情的疗效和发展[2]。本调查显示, 说明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后提高了心血管病病人的遵医依从性。

护理人员在实施干预过程中, 要耐心、细心、真心对待病人, 让病人感到受人尊重, 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本研究显示, 对照组病人遵医依从性不高, 这与病人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而观察组病人通过入院评估、调查问卷、个别咨询等方式, 对病人的外在行为、心理状态、对所患疾病的了解程度、治疗依从性的好坏及治疗成效等有所了解, 在此基础上通过干预人员良好的语言、神情、态度和行为等方式, 对病人进行护理干预,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充分调动病人自身抗病保健的积极性, 全面提高了病人治疗依从性, 与此同时我们还重点关注一些文化层次较低, 病程长, 住院次数多的病人, 针对病人各方面的具体差异采取针对性疏导、支持, 让病人及家属参与系统的健康教育计划地制订和实施中, 使病人及家属真正领悟到治疗心血管病不能仅限于缓解症状, 还应防止病变的进展和加重, 防治是终身事情。领悟到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及防治知识是治疗心血管病的必要手段。通过对心血管病病人实施全程的护理干预, 有效提高病人遵医依从性, 在促进疾病恢复、改善预后, 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佳, 邹莉莉, 黄兰.糖尿病遵医行为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1) :11.

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干预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4月我科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70例, 男42例, 女28例;年龄52~76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性别、年龄、体质、临床表现及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心血管疾病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护士进行全程综合护理干预, 将康复护理计划制成小册, 以文字与图画相结合的形式交给患者或家属, 使其充分地阅读护理计划, 领悟其含义, 主要内容如下。

1.2.1 健康指导:

根据患者的病情、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选择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健康计划, 重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入院后患者焦虑恐惧心理压力大, 应给予心理疏导,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相关因素、症状及预防等, 正确对待疾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主动配合治疗。告知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高盐高脂饮食、肥胖、酗酒、吸烟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从改变心血管病患者的认识入手, 提高患者对遵医重要性的认识, 努力提高患者对心血管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促进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1.2.2 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应用通俗的语言与患者交谈, 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 细心分析患者的意愿, 多给他们心理上帮助和鼓励, 使患者积极应对挑战, 增强信心,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配合治疗, 尽量满足患者心理上的需求, 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鼓励其向朋友、亲属倾诉, 主动与他人交流, 使患者感到关怀, 减轻心理压力。

1.2.3 康复锻炼:

运动训练达到一定的运动强度和时间, 才能对心血管系统形成有益的刺激, 得到满意的医疗效果;运动前均作运动评估, 制定运动处方个体化, 运动的监护和急救准备, 可保证有氧运动安全[2];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 每周3~5次, 还应结合血压变化和患者的自觉症状来调节运动量及运动时间[3]。若出现气急、胸闷、心悸等不适时则下次运动量应适当减少, 以保证安全。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开始运动量宜小, 以后逐渐增加。

1.2.4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选择膳食, 控制热量的摄入, 告知患者每100g食物中脂肪、胆固醇、蛋白质含量, 编成资料发给患者, 嘱患者宜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 平时以清淡饮食为主, 多食优质蛋白含量高的食物, 少食动物肥肉、内脏等[4]。多食含维生素、纤维素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可适当增加鱼和鱼油的摄入, 鱼油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功能, 能预防动脉硬化, 对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饮食应定量, 忌暴饮暴食并控制食盐的摄入量。禁饮烈性酒, 饮酒以≤30ml/d为宜[5]。吸烟者彻底戒烟。

1.2.5 药物指导:

患者不依从治疗是当今医学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6]。指导患者遵医嘱正规服药, 向患者讲解药物治疗的作用、用药时间、用药剂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提高对长期、规范服用抗血小板、B受体阻滞剂、扩张冠状动脉等药物重要性的认识, 避免自行减药或停药。对于老年人记忆力减退患者, 制作口服药物提示卡, 写明药名、剂量、服用时间, 嘱患者随身携带, 避免漏服或错服, 可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而严重的心血管病患者, 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等, 嘱其随身携带急救盒。

1.2.6 院外指导:

建立患者个人信息档案, 包括一般资料、联系方式、疾病类型等, 定期电话随访, 解答患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问, 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有无危害健康的行为, 及时调整患者的心态, 督促和帮助患者坚持信念, 纠正不良行为, 及时发现问题, 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定期督促患者回院复查, 并根据不同情况调整康复计划, 如有不适, 及时去医院就诊。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心绞痛发生率和心率、血压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2组心绞痛发生率、心率、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2组心绞痛发生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优于干预前, 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干预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典型的身心疾病, 病程漫长, 心血管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心理、康复、饮食、药物等因素均可影响其病情进展, 使整个病程长时间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中, 所以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1) 合理的康复护理, 可预防身体不活动的衰弱效应, 改善CHD患者的左心室功能, 降低心率[7]。 (2) 适当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对冠心病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运动可使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开放, 改善心功能和心肌供血[8]。从而使冠状动脉保持通畅, 改善心肌缺血, 减轻临床症状。 (3) 通过合理锻炼可增大冠状动脉的口径, 改善心脏各部位的血流供应, 且脂肪斑块也明显减少[9]。 (4) 合理进行康复锻炼, 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增高血液纤溶系统活性, 纠正脂质异常代谢, 稳定血压。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通过健康指导、心理干预、康复锻炼、饮食指导、药物指导和院外指导, 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使患者了解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改变个人不良生活习惯, 保持有益的健康行为,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使心脏功能得到恢复, 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结果中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心血管疾病控制的满意度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知识的掌握及付之于行动的程度。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 可提高患者的理论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 减少心绞痛胸闷的发作;对心率的调节、血压的控制有显著作用;对避免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兆琪, 马晓海.3.0T高场磁共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疑难病杂志, 2009, 8 (3) :129.

[2] 张治琼.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6) :127-128.

[3] 回长玲.整体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影响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29) :99, 102.

[4] 许平娥, 魏静.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2 (14) :182.

[5] 王梅.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健康教育进展[J].河北医学, 2001, 7 (8) :765-766.

[6] 张新红.影响社区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33) :149-150.

[7] 袁香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33) :109-110.

[8] 严树婵, 曾少良, 金勤剑.运动想象疗法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14) :42-43.

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干预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160例。 纳入标准:1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2]; 2诊断为脑血管疾病,并经过CT、磁共振成像(MRI) 检查确诊;3神志清楚,有一般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能配合治疗和护理合作;4均为首次发病,发病时间不超过24 h, 昏迷时间不超过36 h, 脑出血量均在40 m L以下;5临床资料完整,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加实验。 排除标准:1生命体征不稳定,神志不清;2伴感觉性失语,理解困难;3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病变疾病、 恶性肿瘤或精神失常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病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 实验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35~70岁, 平均(45.8±2.5)岁;脑出血38例,脑梗死42例。 对照组:男43例,女37例;年龄35~70岁,平均(46.1±3.2)岁; 脑出血41例,脑梗死39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主要护理干预措施包括:1采取适宜卧位:患者卧床期间,护理人员需加强护理力度,避免长期卧床及肢体废用造成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应尽量保持卧位、仰位、侧卧等姿势交替进行,不宜保持一个姿势过久。 此外,为预防压疮的发生,尽量采取健侧卧位[3,4]。 2肢体运动功能护理:一般在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第2天,脑出血患者入院后第3天开始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护理,包括被动训练和主动训练。 前者主要适用于偏瘫患者,由专业护理人员及其家属辅助进行关节的活动训练。 每天定时进行按摩放松,2次/d,20 min/次,包括翻身、坐起、平衡等基本动作,需循序渐进,动作轻柔。 对于后者,应鼓励患者逐步进行坐起、站立、步行等基本训练。 患者基本可以保持平衡,站立10~15 min时可以鼓励患者适度下床进行短时间行走训练,护理人员可于患侧先给予一定辅助,由手杖支撑,从原地踏步,至支撑步行训练,逐渐加大强度,直至能独立行走。 3心理康复训练:脑血管疾病患者年龄一般偏大,对突发的偏瘫、认知功能下降、语言功能障碍往往缺乏心理准备。 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恐惧焦虑的负面情绪, 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对于语言障碍的患者,可采取口型、图片指示等方法沟通,给予其积极正面的心理支持和鼓励,减轻其负面情绪,帮助其树立治愈的信心。 在治疗期间的康复护理中,更要针对患者个体的情况,制订适合其需求的康复护理方案,争取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5]。 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训练:ADL在康复医学中指日常生活能力,反映人们在家庭和社区中最基本的能力,包括个人进食、卫生、更衣、移动、排泄、器具使用、步行等动作, 30 min/次,1次/d。训练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 文化差异、疾病程度、康复情况,选择针对性的训练方式,并充分利用各种矫形器,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功能[6,7]。 同时,配合针灸、康复等物理治疗手段。 5语言康复护理:发病后语言障碍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需训练患者大声发音练习。 完全失语的患者先从发单音节、单词、短语逐步练习,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反复给予语言康复训练指导[8,9]。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在患者入院时和干预4周后,对两组患者采用Fugl-Megar值评定其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采取0、1、2三级评分,其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总分100分(其中上肢66分、下肢34分), 评分越高,提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强,恢复越好。 应用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 评分评价其ADL能力[10]:Barthel指数评定内容包括饮食、床与轮椅移动、个人卫生、穿衣、洗澡、步行、上下楼梯、如厕、 大小便控制等10项内容,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 提示独立性越强, 依赖性越小;FIM评定内容包括自我照顾能力、括约肌控制能力、转移能力、运动能力、 语言交流能力及社会认知能力,满分为126分,最低为18分,包括运动功能评分91分、认知功能评分35分。 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等级,分为正常、轻中度、重度3级,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抑郁情况发生率。 评定人员务必熟悉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内容,并且接受过该量表的应用训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配对设计的t检验或两独立样本t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后肢体运动功能比较

经过4周的干预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较入院时均明显提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且实验组肢体运动功能提升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 见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后ADL能力比较

两组患者经4周的干预后,Barthel指数评分、 FIM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且实验组患者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其ADL能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 见表2。

注: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IM:功能独立性评定

2.3两组干预后抑郁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有一定程度的抑郁情况发生。 实验组抑郁发生率为11.25%,显著低于对照组为26.2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见表3。

3讨论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出血和脑梗死,脑出血一般是由于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等导致的血管破裂出现的颅内自发性出血。 而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缺氧、缺血以及障碍等导致的脑组织局限性脑软化或者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为眩晕、偏瘫、四肢瘫以及语言障碍等, 发病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会出现诸多并发症,如脑水肿、脑疝等,严重者甚至直接导致患者死亡[11,12]。 由于这类脑血管意外事件往往起病突然,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即使患者脱离生命危险,但继发后遗症如偏瘫、语言障碍等也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其入院后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早期康复优于延迟康复[13]。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详细了解患者既往史、病程,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运动障碍、 语言障碍、意识不清等情况,并针对性制订康复护理措施方案。 对于这一类危重患者,往往对治疗和恢复缺乏信心和希望,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延误了最佳的有效治疗时间。 护理人员需加强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争取其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治疗工作,并帮助其树立治疗的信心和希望,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14]。 针对患者卧床情况,鼓励并辅助其进行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地减轻瘫痪和肢体运动障碍对其生活产生的不良影响, 包括按摩、保持合适体位、床上训练、离床训练等一系列康复措施,辅助其恢复一定程度的基本运动能力[15]。 此外,训练其自理生活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也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减轻身心负担的重要方式。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干预分析 篇6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干预

心血管病现在已经是影响我们健康的主要因素。在影响我们健康的疾病中, 心血管疾病是第一位的。据年的初步统计, 全世界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为1530万人, 占总死亡人数的1/4, 是全世界最大的疾病。Poulter[1]指出, WHO在1999年公布, 尽管采取了多种预防措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的负担处于第6位, 脑卒中处于第7位, 但预计到2020年将分别上升到第1位和第4位, 冠心病、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总死亡负担将增加1倍;Poulter认为吸烟、大量饮酒、缺少运动、超重肥胖、人口老龄化、高血压、LDL-C上升、HDL-C降低、糖尿病或糖耐量下降等传统危险因素的上升是引起冠心病心血管事件增加的主要原因。我国卫生部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有1.6亿的人有高血脂, 1.6亿的人有高血压。我国每年有1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在死亡人数中占了1/3。

1 危险因素

吸烟、饮酒、高Na+饮食等行为因素与高血压疾病有关, 国内已有报道[2,3], 高血压又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已有资料表明, 在男性人群中有高血压者比无高血压者, 冠心病的发病率高2.6倍, 在女性人群中则要高6倍。高血压也会加重心血病患者的症状和进展。还要提及的是, 心血管病普遍存在的动脉硬化, 由于动脉壁弹性减退, 可促进高血压的产生, 在病因上二者相互关联。预防和合理治疗高血压, 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重要环节之一[4,5]。一般情况下认为适量饮酒能够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而过量饮酒会对心脏造成严重的损伤。美国哈佛大学艾里克教授的调查表明平均每日饮葡萄酒一杯的男性比不饮酒者冠心病发病率低, 饮一杯者则低, 但如果饮酒超过杯者, 特别是超过杯时, 就会带来其他不良的后果和疾病, 超过杯时, 各种原因的病死率上升。

2 干预手段

2.1 合理膳食

低脂饮食—脂肪占总热量的25%~30%, 饱和脂肪酸不超过脂肪总量的1/3, 可以降低血脂水平, 但不足以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而脂肪量<20%的饮食, 可使大多数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逆转。美国对412例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进行5年的饮食追踪观察, 1/2为实验组, 低脂低盐, 适当减少总热量;1/2为对照组。1年后, 对照组206例中64例发生心血管事件, 23例死亡;实验组206例中34例发生心血管事件, 10例死亡;5年后, 实验组比对照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减少70%, 死亡数减少34%。

2.2 戒烟限酒

2.2.1 戒烟

吸烟对心血管的危害是与吸烟指数 (吸烟支数/d×吸烟年限) 的平方呈正比的, 即吸烟量增大1倍, 危害增加4倍;吸烟量增大2倍, 危害要增加9倍。据调查, 知道吸烟对人体有害的人约占95%, 知道吸烟有害, 想戒烟的有50%, 但获得戒烟成功的只有5%, 这个事实表明, 要戒烟成功, 必须提高自控能力。英国预防冠心病研究的结果提示, 成功戒烟可使心血管事件减少21%, 并可明显降低其后2~4年的病死率。国内报道, 戒烟成功可使AMI后患者的病死率降低25%~50%, 其中获益的50%在戒烟后的第1年内即可体现。因此, 不论是初级、一级与二级预防都强调必须戒烟。

2.2.2 限酒

少量饮酒的定义是<15g/d:红酒、黄酒<100m L;白酒<25m L, 酒是双刃剑, 适当饮用少量低度酒对于扩张血管、解除疲劳是有益的, 红酒与黄酒 (尤其是前者) 还能升高血浆的HDL-C, 但是, 已患冠心病的患者不宜频繁饮酒, WHO已将少量饮酒有利健康的观点改为:酒, 越少越好。这是因为酒精可兴奋大脑, 增加交感张力, 促使加压素的释放, 引起高血压, 并可促进血小板的聚集与血栓形成, 长期饮酒热量摄入增加, 引起超重肥胖、高血糖和高血压。

2.3 适量运动

在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日益增加的现代社会中, 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也日益上升, 如能坚持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对于缓解代谢综合征, 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有氧运动是指非比赛的步行、慢跑、登楼、打拳、健身操、骑车、游泳等稳定状态下的全身运动。有氧运动可降低外周阻力, 增加心脏泵血量, 增加细胞供氧量, 降低血压、血脂、血糖, 消除肥胖, 防治骨质疏松。有资料表明, 肥胖患者减重11kg后, 血清TC及LDL-C可下降10%, 三酰甘油 (TG) 可下降24%, HDL-C升高8%。

参考文献

[1]Poulter N.Global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Heart, 2003, 89 (SupplⅡ) :112-115.

[2]田向阳, 石建辉, 周山岚, 等.北京市城区居民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1, 35 (4) :228.

[3]魏华, 郑建东.北京朝阳门社区高血压流行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疾病监测, 2001, 16 (8) :331.

[4]傅华, 王家良, 符宗胤, 等.高血压病患者致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的量化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22 (1) :68-69.

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干预 篇7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面向我院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发出问卷115份, 收回有效卷235份, 其中男91份, 女144份, 年龄60~88岁, 平均74.5岁。在有计划的进行干预指导三个月后向以上相同人员再次发放问卷。

1.2 方法

设计“老人心血管疾病防治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表”和“老年人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状况调查问卷表”, 由社区护士在社区护理心血管疾病防治干预前后分别向辖区居民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问卷, 当场收集问卷。

2 结果

在护理干预前后分别对辖区老人进行了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 了解居民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掌握提升情况。社区护士用入户访问或电话访问的方法和居民沟通, 通过反复指导干预努力改变老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 逐渐接受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3 讨论

3.1 社区护士对辖区老年人开展定期健康宣传, 身体普查, 给老年人建立动态健康档案。通过反复宣传倡导合理饮食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 希望通过积极的社区护理干预能帮助老人增加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

3.2 社区护士定期入户随访, 和居民聊天是居民喜欢的一种沟通形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 而且还可以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及执行情况, 使不良的健康行为得以纠正。

3.3 社区护士要更新服务观念 卫生服务功能已从单纯医疗护理服务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转变;服务对象从为患者服务向为群体 (家庭、社区) 服务转变;工作方式从院内护理向院外、社区、家庭服务转变。老年人是社区护理服务的重点人群之一, 社区护士正是履行着“预防疾病, 维持生命, 减轻痛苦, 增进健康”的专业职责, 帮助老人们改变在身体保健中长期的被动地位, 让老人们意识到人的身体健康不能完全依赖医生和药物, 而是要主动创造良好的自然、社会、家庭环境, 养成科学的饮食生活习惯, 提高个人身心素质。

3.4 经常作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及时总结改进健康教育方法。如注意根据老年人个体特点, 健康教育内容尽量简洁易懂, 突出重点;对能自觉改进不良生活方式的老人给予及时鼓励以提高老人配合教育的积极性;针对不同文化层次采取相应的干预方案, 视病人学习能力和接受情况, 内容或深或浅循序渐进;对慢性病老人和心脑血管后遗症老人根据不同情况指导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帮助提高老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病人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循环重复教育以加深印象提高教育效果等。

通过社区护士进行护理干预使社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大大提高, 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逐渐得到纠正, 达到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 提高老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

摘要:目的 向辖区老年人进行有目的 、有计划的心血管疾病防治干预, 为调动老人们强健身体、预防疾病的主观能动性。方法 进行三个月有计划的心血管疾病防治干预, 在干预前后向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干预前后老人心血管疾病防治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表”和“干预前后老人参加户外活动情况调查表”等表格, 比较干预前后老年人对心血管疾病防治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认知情况。结果 收集干预前后的资料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资料, 两组数据统计结果 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社区护士向老人普及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 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对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很有效。

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干预 篇8

关键词:冠心病,牙周炎,超敏C反应蛋白

心血管疾病作为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 预防发病尤为重要, 它的病理基础是脂质代谢异常和血栓形成, 研究发现血清中的致炎因子C-反应蛋白 (CRP) 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1], 炎症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CRP是预测未来心血管危险最有力的炎症标记物。慢性牙周炎的炎症存在可使血清CRP水平升高, 中度、重度牙周炎病人发生冠心病的可能性高于牙周健康者[2], 牙周炎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相关, 牙周炎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4,5]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牙周干预治疗是否可影响血清CRP的水平, 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6年9月—2010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门诊复查的心血管疾病病人作为检查对象, 并在口腔科做牙周检查, 按照牙周炎诊断标准和牙周病变程度将所合并牙周炎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类, 将其中合并有中度牙周炎的7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 女28例, 年龄50岁~70岁。其中冠心病16例, 高血压伴高血脂33例, 高血脂11例, 动脉硬化伴高血脂10例。根据70例病人的个人意愿分为两组, 将自愿接受牙周基础治疗的病人50例 (男 30 例, 女 20例) 作为实验组, 不愿接受牙周基础治疗的病人20例 (男12例, 女8例) 作为对照组。

1.2 病例纳入标准

被我院心内科确诊为心血管疾病半年以上;半年内未用过抗生素;从未接受过牙周治疗;至少保留20颗牙;无糖尿病;无全身其他系统疾病;全身无其他部位感染;所有病例检查前均知情同意。

1.3 牙周炎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由两名高年资牙科医生进行牙周检查, 检查全口牙齿, 每颗牙做6个位点记录。记录龈沟出血指数 (SBI) 、探诊深度 (PD) 、临床附着水平 (AL) 、探诊出血 (BOP) , 以指数牙BOP阳性位点百分比表示。 根据牙周袋深度、AL程度和牙槽骨吸收程度, 将牙周炎症程度分为, 轻度: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 牙周袋≤4 mm, 附着丧失1 mm~2 mm, 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3;中度:牙周袋≤6 mm, 附着丧失3 mm~4 mm, X线片显示牙槽骨水平型或角型吸收超过根长的1/3, 但不超过根长的1/2, 牙齿可能有轻度松动, 多根牙的根分叉区可能有轻度病变, 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 或有脓;重度:牙周袋>6 mm, 附着丧失≥5 mm, 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1/2, 多根牙有根分叉病变, 牙多有松动炎症较明显[6]。

1.4 治疗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在被初次被诊断为牙周炎时, 均检测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 -CRP) 值。实验组病人予牙周基础治疗, 包括口腔卫生指导、龈上洁治 (一次完成) , 1周后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 (一次完成) , 同时口服甲硝唑0.2 g, 每日3次, 2%葡萄糖氯已啶漱口液含漱1周, 两周后复查牙周及hs-CRP。对照组病人只给予口腔卫生指导并口服甲硝唑0.2 g, 每日3次, 2%葡萄糖氯已啶漱口液含漱1周的治疗, 两周后复查牙周及hs-CRP。

1.5 hs-CRP检测

所有病例静脉抽取病人空腹血标本2 mL, 分离血清后, 利用BN Prospec特种蛋白免疫分析仪进行hs-CRP水平测定, 采用德国Dade Behyin Marburg Gmbh (德林公司) 生产的hs-CRP测定试剂盒 (散射比浊法) 。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或卡方检验。

2 结 果

2.1 实验组牙周干预治疗前后牙周状况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变化 (见表2)

两组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 ,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心血管疾病是心脏与血管疾病的总称, 是所有慢性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它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7]。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 目前有关疾病发生机制研究显示,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形成可能和炎症有关, 多种细胞因子如CRP、生长因子和作为促炎症介质的白三烯不仅参与疾病发生过程, 还影响着疾病的治疗、预后及复发[8]。

牙周炎是由多因素参与的细菌感染并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破坏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它的发生发展取决于宿主免疫反应产生的炎性因子和多种蛋白酶等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细胞因子和酶及其相互作用同时也可能增加了某些疾病的敏感性[7];牙周炎病人口腔内菌群失调, 可疑致病菌数量增多, 毒力增强, 其可能进入血液引起一过性菌血症甚至全身系统慢性感染, 此外通过改变外周血中的一些物质浓度, 从而对全身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9], 而这些炎症免疫反应所释放的炎症细胞因子进入宿主外周血又会对全身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而导致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发生。

上一篇:校园环境空间下一篇:声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