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人的安全护理(共12篇)
心血管病人的安全护理 篇1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 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高。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和语言障碍, 生活能力减退, 出现烦躁或抑郁等心理变化。病人的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1], 所以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1 临床资料
2006年神经内科收治脑血管意外病人350例, 通过护理评估, 根据对自身疾病表现出的心理状况不同分为抑郁、焦虑、依赖、乐观4型。
2 护理
2.1 抑郁型病人的护理
女性较多, 病人由于疾病的影响对生活失去信心, 压抑自己的情感, 产生被生活遗弃的心理。针对其特点, 首先要树立自信心。有1例女病人脑血栓后出现偏瘫失语, 病人情绪低落, 针对此情况给予病人讲解疾病护理的知识, 告诉其恢复肢体功能的方法。让患相同疾病的正处于恢复期的病人现身说法,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另1例女病人不慎出现了尿床, 护士立即为她更换了床单安慰病人, 用屏风遮挡, 满足病人的自尊心的需要, 病人情绪很快稳定。对于抑郁的病人不勉强其做事, 让其发泄心中的苦闷, 给予心理支持, 情绪稳定后征得病人的同意再做各项治疗护理[2]。重视家属的作用, 在病人情绪不稳定时适当放宽探视要求, 允许家属陪护, 可减轻病人的孤独感, 增加安全感, 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2 焦虑型病人的护理
大多数病人年龄在60岁以下, 由于病人突然发病, 出现偏瘫, 语言障碍, 生活的突然改变, 病人会出现紧张、担心、疑虑、求医心切。护士应主动介绍医院环境, 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 征求病人的需求, 帮助病人联系各项检查, 减轻病人焦虑情绪。根据病人接受能力与其探讨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 使病人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 制定相应护理计划, 征求病人意见, 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失语的病人出现的焦急, 要帮助其适应非语言方式进行交流, 如笔录、手势、询问等方法, 护士对病人态度要和蔼, 满足病人的要求, 帮助病人制定语言康复计划, 定时进行练习, 鼓励病人大胆发言, 树立信心。
2.3 依赖型病人的护理
70岁以上老年人偏多, 处于康复期间最多。在康复期, 病人的体能锻炼、功能恢复非常重要, 病人依赖家人及护士过多, 缺乏独立性。首先要多与病人沟通, 了解病人的心理, 告诉病人恢复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取得家属的积极配合, 调动病人的主动性, 积极接受护士的指导, 护士与病人及其家属共同制订康复计划, 制订的目标要使病人易达到为宜。发挥病人主动性, 不要催促病人, 让其有充足的时间, 鼓励病人自理生活, 有利于下一步进行锻炼, 在进行功能锻炼时要有护士在旁, 提供指导和维护, 增加安全感, 消除顾虑。在病人取得一定的成绩时要给予肯定, 鼓励病人坚持下去, 锻炼次数由少到多, 时间由短到长, 循序渐进。
2.4 乐观型病人的护理
60岁以上病人偏多, 部分病人能认识自身疾病, 只需医护人员给予一定的指导, 病情会得到好转和控制。盲目乐观的病人, 没有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 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给疾病治疗和护理带来负面影响。在急性期易出现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护士除密切观察病情外, 要把脑血管病的危害性和危险因素向病人及家属讲明, 引起病人重视, 改变对疾病的认识, 让其积极配合治疗, 遵照医护人员指导进行功能锻炼, 达到早治疗早恢复的目的。
3 小结
病人的心理状态影响疾病的预后, 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 心理状态不佳则起反作用。通过对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型, 并针对性进行护理, 使病人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促进病人心理和生理的健康, 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解卫红, 程素芳.脑血管病病人的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 2006, 20 (6C) :1626-1627.
[2]高亚菊, 林海萍.支持性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抑郁情绪的作用[J].家庭护士, 2006, 4 (2B) :18.
心血管病人的安全护理 篇2
摘要:老年人由于体质差、行动不便、平衡失调等原因,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意外伤害。而老年住院病人由于机体功能退化、疾病的影响、环境的不熟悉等原因,更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神经内科收治的病人大多是精神障碍,感觉、认知及意识障碍、失语、痴呆、肢体活动障碍的老年病人,缺乏自我照顾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病情,极容易发生病情变化和意外。针对老年病人存在的安全隐患,结合神经内科老年病人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对策。
关键词:老年病人,安全问题,护理 1.护理安全隐患
1.1跌到 老年病人年老体弱,视力下降,自理能力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加之疾病导致瘫痪、步态不稳,头晕,平衡能力差,如遇地面滑、床脚移动、坐凳不稳、防护措施不到位等情况,更易发生跌到。
1.2 坠床 对有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痴呆病人、躁动病人予以床栏防护,但由于陪护人员对此重要性重视不足,擅自取下床栏,易发生坠床。
1.3 压疮 老年人感觉功能差,皮肤薄,新陈代谢率低,加之长期卧床,进食困难,营养差,发生压疮的几率更高。压疮是神经内科患者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
1.4 烫伤 老年人对痛、温度感觉不敏感,加之神经内科病人本身就存在感觉障碍,若健康教育不到位,病人很容易被烫伤。
1.5 走失 老年病人本身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老年痴呆病人更是出现定向力、记忆力等缺失,如防护措施不到位,未做到24小时陪护,特别是外出进行辅助检查时,人员较杂,稍有疏忽就容易走失。
1.6 静脉炎 神经内科所用药物大多数为高渗性药物,对血管刺激大,加之由于年龄、血管因素以及护士巡视不到位等因素,导致药物外渗,引起血管及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等静脉炎反应。
1.7 非计划性拔管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尚未达到拔管指征而将人体的治疗性、诊断性导管拔除,包括气管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尿管、胃管、各种术后引流管等拔除。神经内科病人受疾病影响,意识常常会发生改变,当患者清醒后经常会出现情绪激动、焦虑、恐惧等心理,如患者出现躁动时,没有使用约束带,极容易发生非计划性拔管。2.安全管理措施
2.1做好入院宣教,病人入院后,详细向病人介绍住院环境,陪同老年病人熟悉病区、病房环境。病室环境安静舒适,光线充足。保洁人员拖地时有警示牌,坐凳稳定性好并有扶手;病床性能良好,刹车要锁住;病房走廊安置横向扶手;卫生间全部使用坐便器,安装竖向扶手及报警器,便于患者站立时借力;开水间,厕所增设防滑垫;病人病员服大小合适,鞋子防滑合脚;危重患者外出检查时要有护士护送;呼叫器放置在病人可触及的地方,并教会病人及家属正确使用。2.2 加强培训 责任到人
2.2.1 神经内科病人病情重,变化快,护理人员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技术,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对班内重点观察对象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面对突发事件镇静自如,有条不紊。
2.2.2 护士长要加强意外事件多发时段(双休日、节假日、夜班)的护理力量,合理搭配新老护士。对重点病人严格交接班,加强巡视,责任到人。2.3 正确评估 重在宣教 2.3.1正确评估患者,筛查高危人群要贯穿病人住院始终。老年病人入院时,要认真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神志、自理能力、饮食吞咽、皮肤、排泄、职业及家庭状况等。确定为高危对象后,护士和家属双方签署老年病人护理注意事项告知书,并在床头使用安全警示卡,如:防跌倒、防坠床、小心烫伤、防走失,定时翻身卡等,随时提醒医护人员及家属或陪护,采取预见性预防措施,避免意外受伤。
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康复护理 篇3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95-02
脑血管意外病人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存活下来的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等。丧失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严重威胁着病人的身心健康,如不及时康复治疗常产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现在我科对脑血管偏瘫病人进行系统规范的康复指导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12月收住我科的脑血管意外患者91例,其中CT检查确诊脑出血73例,脑梗死2例,男性60例,女性13例。年龄45-78岁,肢体功能障碍的34例,言语功能障碍的38例,有肢体运动功能和言语功能混合障碍的23例,均无意识障碍,进行针灸和西医结合康复治疗。
2 护理
首先,要给他们以心理支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对病人功能的评估应强调保留的功能,可恢复的前景及取得的成绩。在乐观积极的氛围中,激发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康复计划顺利实施。病人的康复计划应遵循渐进、量力而行,避免病人产生挫折感和烦躁心理。每天的训练又要有明确的目标,使病员在完成训练后有一种成就感。其次,要及时有效地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治疗,包括支持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行为治疗、职业疗法,从而帮助他们重建认识,协调与社会间的关系,在新的起点上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
2.1 生活护理
2.1.1住院环境和作息制度:给病人创建一个安静、舒适、安全卫生的住院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根据病人的心理要求,在生活起居方面进行指导,帮助病人制订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使病人保证充足睡眠。
2.1.2饮食护理:脑血管病人以低脂肪、低盐、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老年脑血管病人的胃肠蠕动减慢,常有便秘现象,应鼓励病人食用带纤维食物和多吃蔬菜、水果(糖尿病患者少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早餐前半小时喝一杯温开水,可以刺激排便,每日顺肠蠕动方向按摩腹部数次。未解大便者38例患者遵医嘱给大便软化剂或缓泻剂。另外,喂饭时应环境安静,体位舒适,精力集中,防止患者吞咽困难,进食呛咳。
2.1.3保持呼吸道通畅: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昏迷者头偏向一侧,以便于排除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窒息。
2.1.4防止并发症:脑血管意外病人由于昏迷瘫痪者大小便失禁的情况较多,所以需要经常更换体位,并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平整。尤其要帮助受卧部位定时翻身、每2h翻身一次,按摩身体受压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时更换衣裤,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压疮发生[2]。预防肺部感染,病室空气保持通畅新鲜,定期通风换气,限制探视者,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泌尿系感染,对于尿潴留患者,给予下腹部按摩加压,便于尿液排出,尿失禁病人,采用留置导尿,导尿时严格无菌操作,每日两次在病人会阴部使用碘伏消毒,同时勤换尿布、内衣,定期更换床单和被褥。
2.2偏瘫肢体康复护理: 肢体康复训练应根据病情,当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无进行性卒中发生后,应早期进行肢体被动运动,按照患者肢体功能所处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每日的训练次数视病情而定,一般一次/d,每次30-45min。
康复护理方法:①肢体被动运动:主要是为了预防关节活动受限,另外有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加感觉输入的作用。先从健侧开始,然后参照健侧关节活动范围做患侧,一般按肢体近端到肢体远端的顺序进行,动作要轻柔缓慢,重点进行肩关节外旋、外展和屈曲,肘关节伸展,髋关节外展和伸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
②床上翻身训练:这是最基本的躯干功能训练之一。患者双手手指交叉在一起,上肢伸展,先练习前方上举,并练习向左右2个方向摆动。翻身时,交叉的双手上举并摆向翻身侧,同时屈曲的双腿倒向该侧,至侧卧位,然后返回仰卧位,再想另一侧翻身。
③坐位训练:坐位是患者最容易完成的动作之一,在上述训练开始的同时就应进行,由于老年人和较长时间卧床患者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故首次取坐位时,不宜马上取立90°坐位。可用靠架,依次取30°、45°、60°、80°坐位,如前一体位能坚持30min,且无明显体位性低血压表现,可过渡到下一项,坐位训练包括坐位平衡训练和耐力训练。
④步行训练:当患者达到自动态站位平衡后,患腿持重达体重的一半以上,并可向前迈步时才开始步行训练,步行训练前,先练习双腿交替前后迈步和重心的转移,然后再直接监视下或少许扶持下步行训练。
2.3 心理护理: 较轻者由昏迷转为清醒后,病人因偏瘫后失语常有否认、愤怒、急躁不安、恐惧害怕,不接受现实而拒绝合作的心理状态,随着早起锻炼患肢功能逐渐恢复,病人及于求成,因此,应及时给予病人心理安慰,鼓励病人树立信心,也可以宣传一些典型的成功病例或相同经历病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其了解功能恢复的基本过程,增强其治疗恢复的信心。通过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其配合治疗机功能锻炼。并和病人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目标,加以督促指导,实现早日康复,我们在给予病员训练过程中,态度和蔼、耐心细致、积极关注其微小的进步,及时予以鼓励,增强病人及家属的参与意识,坚持循序渐进,以保证取的良好效果。
2.4 护理效果: 通过对9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的观察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有60例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完全恢复,有10例患者能完成自理,3例明显好转。言语障碍的患者31例能完全进行交流,8例明显好转。住院期间无一例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目标:是运用医学手段使残留生理的解剖的受损功能在生理、精神心理、认知、社会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状态。
康复护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加强病残者的机能训练,把这些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活动中。生活护理是康复基础,在满足患者基本需要外才能更好的配合其它康复护理。
杨忠珍学者曾根据他的临床资料统20%-80%的脑血管意外病人都有心理负担,50%左右病人出现恐惧焦虑、悲观失望、抑郁状态。可影响治疗,从而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使其从被动态度变为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康复护理过程中,对疾病的恢复有着极大的影响[1]。
4 小结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即考虑医学心理的社会康复,又要考虑到综合方法,包括药物、饮食等方法使患者全面康复,脑血管意外患者经以上康复护理后效果良好,表明康复护理在脑血管疾病的整体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伟春燕.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治疗机护理进展.护理研究,2005,19(3):383.
心血管病人的安全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6月我院急诊综合病区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心脏病类) 病人432例, 男320例, 女112例;年龄30岁~78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06例, 初中、中专151例, 初中以下17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146例, 冠心病119例 (包括冠心病心绞痛56例、急性心肌梗死18例) , 高血压性心脏病101例, 风湿性心脏病33例, 心力衰竭18例, 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均符合高血压、心脏病诊断标准且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16例。两组病人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 对这组病人的从医情况进行了解, 对不遵医构成比高的人群实施重点健康教育护理干预, 按护理程序进行评估, 然后制订符合病人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计划。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护理干预后遵医情况, 包括配合治疗、按时服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酒、情绪稳定。
1.2.1 观察组护理干预
1.2.1.1 遵医行为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表调查了解不遵医的相关情况。经调查了解到不同年龄、各文化层次、病程长短、对疾病的了解程度等不遵医行为构成比差异明显。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后, 了解本组病人的危险因素及导致不健康行为的原因, 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①年龄30岁~50岁其不遵医行为明显较高。针对本组人群由于处于青壮年阶段, 不重视生活方式及行为对心血管疾病影响之特点, 主要干预措施放在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 改变态度, 强化饮食, 禁烟限酒上, 深入浅出说明吸烟、酗酒、进食高脂饮食、缺乏锻炼等, 对身体的危害 纠正病人的认识误区, 在宣教、指导同时及时反馈评价效果。②初中以下文化或对疾病不了解, 不遵医行为明显较高。主要因为文化层次低, 健康意识差, 对自身疾病尚不能完全领会。干预人员应耐心细致,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讲明病人自身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诱因、临床表现、药物作用、服药注意事项、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疾病的预后等。使他们加强疾病有关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我保健能力。③病程>1个月比病程<1个月其不遵医行为明显较高。针对该类人群由于病程长, 有的病人是反复多次住院, 病人失去耐心、易产生惰性心理的状态, 干预人员应明确指出心血管病的潜在危险性, 指出如不严格遵守医嘱, 必将导致病情反复, 久而久之可引起心脑肾等严重并发症, 不但要花费大量的医疗费用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情况。通过口头、书面、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 利用入院宣教、住院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各种时候说服病人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树立自信心和耐心, 配合治疗。
1.2.1.2 群体性认知与行为干预
①在药物治疗上注意指导其按医嘱正规服药、合理用药, 告知药物的作用、副反应及注意事项。②非药物治疗。合理调整饮食, 限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 增加不饱和脂肪酸, 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E等, 限制食盐和糖类的摄入;加强体力活动;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高血脂、糖尿病等与冠心病有关的疾病, 尽可能消除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③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前后护理干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冠心病的主要诊疗方法, 但多数病人在手术前因对手术的惧怕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 护理上通过图片、图表、小册子等形式让病人了解相关知识, 或观摩碟片加强对手术过程的认识、或与已接受手术病人进行交流, 以消除思想顾虑使手术顺利进行。术后注意与病人解释清楚, 支架治疗只是一种物理治疗, 它通过改善血管局部狭窄, 从而减轻心肌缺血而使心绞痛得到缓解。但是, 由于病人有冠状动脉硬化, 其他部位同样也会发生狭窄, 冠心病的危险性仍然存在, 也就是说冠心病没有治愈。要特别提醒这样的病人要注意按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 且应根据病情按医生要求继续服药治疗。
1.2.1.3 对病人家庭的干预
对病人和家属共同实施健康宣教, 让家属参与到病人的治疗和监测中, 改变家庭的生活方式, 使病人的整个家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和谐的家庭关系。
1.2.2 遵医行为判定标准
完全遵医:即配合检查治疗、按时服药、坚持饮食治疗、减肥、适当活动、戒烟戒酒、心理平和均达95%及以上;不完全遵医:上述6项指标均达50%~94%;完全不遵医:上述6项指标50%以下。
1.2.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目前我国正处于心血管疾病暴发的“窗口期”, 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行动, 心血管病情将在中国未来的10年内大流行。心血管疾病是典型的身心疾病, 病程漫长, 对心血管知识掌握程度多少、饮食、心理、情绪及体力活动等因素均可影响其病情进展, 使整个病程在长时间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中。增强心血管病病人的遵医依从性。对于心血管的防治至关重要, 而增强依从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创立一套主动服务的模式。即医生、护士的干预、提醒和督导, 保证病人不随便换药或停药, 养成按时服药, 规律生活、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出院后定期就诊的好习惯。
遵医行为是指病人求医后其行为 (服药、饮食、及改变生活方式等) 与临床医嘱符合程度。心血管疾病遵医依从性好坏, 直接影响着病情的疗效和发展[2]。本调查显示, 说明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后提高了心血管病病人的遵医依从性。
护理人员在实施干预过程中, 要耐心、细心、真心对待病人, 让病人感到受人尊重, 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本研究显示, 对照组病人遵医依从性不高, 这与病人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而观察组病人通过入院评估、调查问卷、个别咨询等方式, 对病人的外在行为、心理状态、对所患疾病的了解程度、治疗依从性的好坏及治疗成效等有所了解, 在此基础上通过干预人员良好的语言、神情、态度和行为等方式, 对病人进行护理干预,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充分调动病人自身抗病保健的积极性, 全面提高了病人治疗依从性, 与此同时我们还重点关注一些文化层次较低, 病程长, 住院次数多的病人, 针对病人各方面的具体差异采取针对性疏导、支持, 让病人及家属参与系统的健康教育计划地制订和实施中, 使病人及家属真正领悟到治疗心血管病不能仅限于缓解症状, 还应防止病变的进展和加重, 防治是终身事情。领悟到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及防治知识是治疗心血管病的必要手段。通过对心血管病病人实施全程的护理干预, 有效提高病人遵医依从性, 在促进疾病恢复、改善预后, 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佳, 邹莉莉, 黄兰.糖尿病遵医行为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1) :11.
神经外科住院病人安全护理论文. 篇5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神经外科住院病人安全护理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病人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
【摘要】 目的 总结神经外科病人在住院期间可能出现的安全理由。策略 对神经外科病人在住院期间出现的安全理由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安全管理策略。结论 通过整改,本科没有再出现坠床、跌倒等现象,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也等到了提高。
【关键词】 护理;神经外科
1004-4949(2013)06-148-01
神经外科病人因意识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视力视野受损等因素,住院期间易发生跌倒、坠床、碰伤、压疮等危险[1]。为提高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对神经外科病人护理安全的认识,加强对住院病人的安全管理,规范护理行为,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神经外科住院病人主要的安全理由与理由分析
1.1 坠床: 神经外科病人多伴有意识障碍或定向能力异常,意识障碍的病人如有躁动,很容易从床上坠下,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如肢体偏瘫,在翻身时由于肢体运动不协调易发生坠床。我科曾发生过一例因翻身神经外科住院病人安全护理坠床的深刻教训。
1.2 跌倒: 神经外科病人主要以老人及定向能力异常的病人为主,且多有肢体功能障碍和视力、视野受损,走路时易跌倒;地面潮湿、果皮等易导致滑倒;病房内设施摆放凌乱或走廊内有障碍物更易导致病人跌倒。
1.3 压疮: 压疮是身体局部过度受压引起血流循环障碍,造成皮肤和皮下组织坏死而形成。神经外科的病人常因为肢体功能障碍如偏瘫,昏迷病人无自主活动,烦躁病人不配合更换体位,应用约束带不当等而形成压疮。
1.4 运送搬运意外: 用平车或轮椅运送,在转运过程中因策略不正确或安全措施使用不当而导致病人碰伤、坠落等危险。
护理策略
2.1 建立健全住院病人的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和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重视护理人员安全教育,强调“四化”[2]管理即法制化、规范化、合理化、人性化。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安全管理不仅仅是护士长责任,通过安全管理教育使护士从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维护护理安全。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风险管理预案》等,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每月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分析病区可能出现的一些不安全因素,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把管理落到实处,通过检查、督促、制约,及时发现理由,消除安全隐患。倡导护士在繁忙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对各项工作多一次关注,多问一句,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2.2 避开坠床: 对意识障碍、躁动不安的病人要加强巡视,有专人陪护,使用床栏,并检查床栏是否处于完好状态。必要时使用约束带,使用时的注意皮肤是否受损或肢体是否处于功能位,定期放松肢体。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协助其翻身,并处于安全舒适的卧位,搬运病人时要有护理人员在场进行指导,加强对护工的培训和管理,使其具有一定的安全责任感,在使用平车和轮椅时注意使用安全带,危重病人在转运过程中要有护理人员或医生陪同。
2.3 防止跌倒: 病房内设施摆放要简洁整齐,走廊内设有扶手,避开放置杂物,卫生间安装扶手,保证床头呼叫系统的完好使用。加强对清洁工的监督和管理,拖地时拖把避开过湿。病房、卫生间走廊均应有“小心地滑”警示标志。
2.4 防止压疮:
对于长时间卧床的病人或易发生压疮的病人建立翻身卡、皮肤护理记录单等,定期进行翻身、叩背,给予电动充气防褥气垫床,保持床铺及衣物的清洁平整,大小便失禁患者注意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爽,每日用温水擦浴,必要时在汗腺分泌旺盛的地方涂上爽身粉。
2.5 加强患者安全教育:
责任护士要对患者进行防滑、防跌、防烫伤等安全宣教,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如外出、洗澡、入厕等要有人陪同。护士长定期召开公休座谈会,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病区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见,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妥善处理,确保护理安全。护理体会
针对病人翻身坠床事件,本科通过认真的探讨,制定了“神经外科住院病人的安全管理防范预案”,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增强了安全防范风险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为神经外科住院病人提供了一个安全、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住院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心血管病人的安全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59例脑血管病例中,男48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48:11;年龄最小的40岁,最大的73岁,平均53.5岁;住院时间最长为169例,最短的32天,平均住院天数为46天。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病41例,超常体重29例,睡眠休息时发病47例;工作、情绪激动时发病12例,血压在22~19/16~11Kpa范围内31例,18~14/13~10kPa范围内18例,正常范围内10例;心电图正常30例,大致正常22例,供血不足7例;主要表现头痛头晕、视物不清、口眼歪斜13例;伴耳鸣、眩晕7例;伴糖尿病4例;语言不清或失语28例;单侧肢体麻木、乏力、欠灵活39例;肢体瘫痪7例;治疗好转55例,好转率为93.2%,效果不理想3例,占5.1%,自动出院1例,占1.7%。
2 心理分析及护理
2.1 忧虑苦恼型心里及护理 由于脑血管病起病急 骤,发展迅速,病势凶猛,病程长,致残率高,预后差,甚至多次住院。因此多数患者表现焦虑、苦恼、烦躁、孤独、郁闷、悲观厌世等心理。当病员表现忧虑、烦躁时,必须从实际入手,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疏导,减轻思想压力,稳定情绪,为康复创造条件。比如病员杨某某,住院号;24827,女,45岁,教师。患脑血栓入院后,一直情绪低落,常常独立发怔,愁眉不展,整天唉声叹气,对治疗护理漠不关心。通过细致观察、分析、了解,该患者夜间发病,入院血压高达24/13kpa,嘴歪眼斜,闭眼不能,并伴有右侧肢体活动受限,行走不稳,患者一是忧虑容貌,二是担心工作,对该病的预后情况忧心忡忡。经过交谈,患者吐露了心声,我们耐心安慰,因势利导,嘱其安心休息治疗,只有积极配合,治疗护理稳妥有效,精神上给与鼓励支持,患者逐渐消除了思想顾虑,在情绪稳定的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中西医配合治疗,住院35天,痊愈出院。
2.2 烦躁、恐惧型心理及护理 患者由于突然肢体瘫痪,言语不清或失语、视物不清甚至大小便失禁,从行动自如到生活不能自理、失去正常运动功能的瘫痪病人这一角色的转变,缺乏认识,因而产生烦躁、恐惧心理。
要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客服烦躁、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必须耐心、细致的做好各项工作,注意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动态及需求,以耐心周到、细心的护理及精益求精的技术,安慰患者那颗烦躁恐惧的心灵,给患者以有力的心理支持,减轻心理压力,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比如病员雷某某,住院号:41444,男,50岁,大队教导员。患病后心情烦躁,言语不清,右侧肢体行动受限,步态蹒跚,生活不能自理,稍不顺心,就对家属发脾气。针对这一现实,我们同患者细心交谈,从生活上体贴关心。各项技术操作准确娴熟紧张有序,获得了患者的高度信赖。雷某某曾对人说:“在这种环境中有一种安全感”,于是巨大的思想压力变成真诚的期待,烦躁担忧变成热切的希望,由恐惧瘫痪、矛盾重重变为心胸开阔、情绪稳定,于是主动配合各种处置操作,如针灸、体外反搏,各种穿刺、注射、中草药结合治疗,在护理人员协助下,积极进行适应性和代偿性功能锻炼,住院89天,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治愈出院。
2.3 依赖附属型心理及护理 依赖附属型心理的病人,主要是心理压力太重。他们了解脑血管病,当脑血管病危及自己的躯体时,如五雷轰顶,精神首先垮了,临床表现懒散、被动、顺从、感情淡漠、脆弱,希望被人重视,渴求医护人员扶持,家属昼夜陪护,内心充满恐惧感。
对这种类型心理的患者,我们一方面从精神上给予鼓励,生活上给予关心 ,另一方面加强巡视,深入了解病员心理活动,帮助患者从沉重的心理压力下解脱出来放下思想包袱,振作精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刘某某,住院号;31654,男,63岁,于晨起时突然感觉左侧肢体活动欠灵活,语言不清,站立不稳,跌倒在地,急送医院住院治疗。该患者平时性情沉默,患病后沉默不语,事事依赖,总希望家属陪护,衣服要人帮着穿,饭菜要别人喂,生活需要陪护全面负责,在他的头脑中只有疾病,没有力所能及。经了解得知,他的战友有几个人患了脑血管病,其中有一位已瘫痪卧床多年,因此才对此病非常熟悉且惧怕。总认为没有什么办法使他恢复如常,只有靠医生和护士,才能减轻疾病的折磨,因而生活及治疗护理对他恢复有益而产生依赖性。了解他的心理后,我们及时找他交谈,谈家庭、儿女、战友、日常生活见闻、电影、电视等,渐渐打破了往日沉默的局面,重视了他幽默的本色,并努力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主动喂水、喂饭、喂药,及时做好生活护理,取得了患者信任,使其减轻了思想压力,振作精神,在护理人员陪护下面对现实,正确对待自我,适时进行力所能及的功能锻炼,尽管他吐字不清,但幽默的话语还是不断飞出:“这病好比烈马,我要征服烈马,做个勇敢的骑兵”。一边说笑,一边挪动着不灵活的下肢,情绪稳定,心情舒畅,确实为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仅住院37天,痊愈出院。
2.4 自责负罪型心理及护理 有些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对患病后肢体瘫痪、大小便不能自理、语言不清很烦恼和痛苦。他们总认为给家庭添了麻烦,拖累他人,对此内疚甚至负罪自杀的心理,为了减少大小便而悄悄少吃少喝。如刘某某,住院号:40350,男,55岁,右侧肢体瘫痪,本想自理,却常帮倒忙,想端水喝,却把水洒在床上,被服湿了,想赶紧挪动被服,杯子又被碰掉摔碎,他为此苦恼自责。我们观察到这些心理活动后,一方面鼓励病员正确对待失误,避免操之过急。另一方面引导病员证实现实,别人协助是在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疾病的恢复,安慰患者要有耐心,适时适度,力所能及,克服急躁,循序漸进,只要坚持锻炼不灰心,再配合中和西医治疗,肢体功能一定能恢复。此后患者面对现实,与疾病抗争,在医护人员协助下,主动进行适度的肢体功能锻炼,最终达到了预期的临床效果,好转出院。
2.5 沮丧厌世性心理及护理 此类心理表现在患脑血管病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并且临床症状比较稳定。患者由此会联想到久治不愈,要长期抱着药罐子与疾病相伴,因而沮丧厌世、缺乏信心和勇气,总认为自己成了废物而自卑,精神萎靡,同时认为自己受人歧视,而灰心丧气、孤独、失望。
针对病员的心理活动,我们首先从医护人员自身做起,关心体贴病员,时时处处为病员着想,通过与患者交谈,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疾病的种类在增多,但是现代科学技术,高精度的医疗设备应有尽有,病与病之间总是遵循相生相克的生存规律。使患者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慢慢消除沮丧心理振作精神,去适应和开拓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在59例中有30多例在脑血管恢复期,主动培养业余爱好,养花养鸟、养鱼、下围棋、象棋、看书等,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
四肢血管损伤病人的急救及护理 篇7
关键词:四肢血管损伤,急救,护理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交通事故及意外伤害造成的四肢血管损伤日益增多。四肢血管损伤的主要危险是失血性休克和肢体缺血坏死, 轻者致残, 重则危及生命, 必须早期诊断、及时正确处理[1,2]。因此根据尽快控制出血、恢复肢体血液循环、保存肢体的原则[3,4], 必须给予及时、正确、有效地治疗和抢救措施, 尽可能降低病人致残率和病死率[2]。我院2012年8月—2014年2月共做血管吻合20例, 其中有1例失败行二次手术, 其余恢复良好。现将急救及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四肢血管损伤病人, 其中男17例, 女3例;年龄15岁~83岁, 平均38.3岁;损伤原因:车祸撞击伤5例, 锐器伤 (刀刺伤、玻璃划伤) 8例, 坠跌伤6例, 血管瘤破裂1例;血管损伤部位:反复穿刺透析造成的桡动脉损伤1例, 肱动脉2例, 腋动脉5例, 尺桡动脉9例, 股动脉1例, 腘动脉1例, 足背动脉1例, 胫后动脉1例;合并骨折伤3例, 伴神经肌腱损伤6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均采取手术治疗, 其中血管直接吻合15例, 大隐静脉移植5例。对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者全部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术中行筋膜切开减压2例。
2 护理
2.1 巡回护士配合
2.1.1 器械物品准备
根据病人的基本情况、生命体征、受伤部位、损伤血管及手术方式, 手术室护士除准备常规器械、急救器械外, 还应配有1套血管吻合的特殊器械, 包括血管阻断夹、阻断带、血管镊、显微持针器、血管剪刀、拉钩、冲洗针头、各种型号的无损伤缝线和血管吻合线 (Prolene线) 。另备肝素液 (500mL生理盐水+肝素12 500U) 、罂粟碱, 2套吸引器。
2.1.2 绿色通道手术
手术室护士接到手术电话通知后应尽快接病人入手术室, 即将病人从急诊科由医生压迫伤口直接接入手术室进行手术抢救。
2.1.3 协助抗休克
四肢血管损伤一般均合并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而恢复有效的循环血量是病人救治成功的关键[5,6]。病人入手术室后立即用置病人休克卧位、吸氧、心电监护, 急查血型, 以尽快配备输血。积极协助麻醉师做中心静脉置管及桡动脉穿刺动脉测压, 为病人快速补充血容量及动态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在抗休克的同时即行手术止血。此病人由于失血过多, 在中心静脉压监测下快速加压输血输液, 及时补充血容量, 并同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维持一定的灌注压, 改善微循环。在加压输血输液时专人看护, 严防空气进入血管造成空气栓塞, 并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液体外渗。遵医嘱给予碳酸氢钠及补钙治疗。用过的安瓿、血袋要统一固定在一起, 以备查对。
2.1.4 病情观察
护士应密切关注病人生命体征及有无输血反应,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护士应观察并准确记录术中输血量及输液量、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出血量、皮肤色泽、肢端温度等。根据手术部位、年龄不同选择合适的气囊止血带, 准确记录止血带使用时间及压力, 定时放松, 以免引起肢体缺血。2.1.5术中保温严重损伤病人普遍存在低体温现象, 体温过低易引起血管痉挛, 不利手术的进行, 因此, 体温应视为术中护理的重点[7]。巡回护士接到手术通知后应当立即调节室温, 使其控制在22℃~24℃, 湿度40%~60%, 并保持恒定。病人入手术间后立即用棉被遮盖身体, 术中灌洗液加热至37℃。快速输液时接上电子加温器, 温度调至38℃~40℃, 输血时温度不得超过37℃~38℃, 以免破坏血液成分[8]。
2.2 器械护士配合
器械护士术前应熟悉该手术的常规方法、流程, 备好相应的器械。术中根据手术步骤、器械的使用顺序, 规范放置手术器械, 利于手术医生的操作。同时, 注意无菌操作, 清创和移植血管器械严格区分, 用过的器械交给台下巡回护士, 不再使用, 清创后手术区域重新铺单。
2.3 重建血循环配合
医生探查寻找出血点后迅速递血管夹阻断出血血管。术中急请血管外科会诊, 取大隐静脉约6cm, 用罂粟碱扩张血管, 防止血管痉挛, 取材后注意标记静脉远近端, 用温湿纱布包裹保护血管。血管吻合前递显微剪刀、显微镊子修剪大隐静脉, 递上抽取肝素盐水的注射器连接平针头冲洗血管, 判断其通畅情况, 并修整断损的动脉两端。移植时将静脉的近端对动脉的远端, 防止静脉瓣倒置影响血流。根据医生需要依次递血管修复器械、显微外科器械和7-0Prolene缝线吻合血管, 并随时抽取肝素盐水冲洗血管断端, 防止因血管暴露而发生干燥或腔内血栓形成, 注意及时擦干器械上的血迹, 以防粘连缝线, 造成吻合口撕裂或凝血块带入血管内。缝合时随时递生理盐水湿手, 以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本病人血管通畅, 未形成血栓。
3 讨论
3.1 止血
腋动脉距心脏的位置近、解剖复杂, 无法上止血带, 易引起大出血, 手术难度大。因此所有的术前准备都在伤口妥善压迫、出血不增加的情况下迅速地进行。在抢救过程中要始终有1人专门负责用无菌纱垫按压止血, 以减少出血量。
3.2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肢体血管重建的黄金时间是伤后6h内, 其截肢率在3.3%~7.1%, 超过8h血管重建成功率将明显下降[9]。抢救病人要配备充足的人力, 多人合作, 合理分工, 分秒必争, 缩短术前准备的时间, 尽快手术。手术中既要保证手术所用器材设备, 如高频电刀、吸引器的正常使用, 又要眼勤手快, 努力配合医生所需器械的使用, 减少出血、缩短手术进程。备齐术中所需血管用物及各型Prolene线, 血管夹在使用之前一定要检查其性能是否完好, 以免影响手术进程, 延长血管吻合的时间。
3.3 器械护士、巡回护士要明确分工
术前应掌握手术步骤, 做到心中有数, 密切配合。对病人病情要充分评估, 做到应对自如保证病人安全。术中所用的缝针较小, 器械护士在术中妥善保管, 显微器械非常精细, 极易损坏, 器械护士要轻拿轻放, 手术结束与巡回护士认真清点器械、纱布、缝针, 确保无误。在紧急抢救中巡回护士临危不乱, 沉着应战。
3.4 预防一切感染因素
血管损伤伤情重, 手术人员多, 手术时间长, 感染机会多, 一旦感染会导致手术失败等, 因此应杜绝人员参观。在手术中尽量减少术野消毒不充分现象的发生, 当术中血管夹闭后立即进行细致的清创和充分的冲洗, 重新更换器械, 以弥补前期消毒不严格的缺陷。术中除彻底清创外, 还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手术时间超过4h或失血量超过1 500mL, 术中应追加抗生素1次, 以维持体内抗生素的有效浓度。
血管损伤修复的病人往往是一个前急后缓的治疗过程, 前期追求的是急救, 后期追求的是细致, 这样才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降低创面的感染率, 增加肢体的存活率。手术室护士应不断提高血管吻合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加强配合技巧, 遵守严格的消毒流程, 以娴熟的操作技术配合手术缩短血管吻合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余立权, 高涌, 宋涛, 等.33例急性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治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2) :192-193.
[2]郭茹芳.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6) :334-335.
[3]郝清斌, 刘建夏, 钱海鑫.外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29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3) :683-684.
[4]李梅, 陈秀花.60例四肢血管损伤病人的急救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19) :1727.
[5]刘锦, 黄敏, 陈世蓉.13例头颈部恶性肿瘤致颈总动脉破裂患者的预防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9) :655-656.
[6]Zhang CY, Jiang Y, Yin QY, et al.Impact of nurse-initiated preoperative education on postoperative anxiety symptoms and complications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J].J Cardiovasc Nurs, 2012, 27 (1) :84-88.
[7]朱恋, 陈锦, 聂志林, 等.移植肾动脉破裂出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4) :423-424.
[8]叶敏.严重肝外伤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2) :161-162.
心血管病人的安全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发生低血压病人18例, 其中男12例, 女6例;年龄36岁~81岁 (62.16岁±8.72岁) ;术中及手术即将结束时发生3例, 拔出动脉鞘管后中发生10例, 术后回病房后24 h内发生5例。经积极抢救治疗, 本组均在发生低血压状态30 min~90 min内血压、心率恢复正常, 生命体征平稳, 无其他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
1.2 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心血管病介入引发的反射性低血压状态的发生, 目前认为是血管迷走性抑制性晕厥[1], 即临床上常称的过度迷走神经反射。主要发生机制是各种刺激因素 (如外伤、疼痛、恐惧等) 作用于皮层中枢和下丘脑, 通过使胆碱能自主神经的张力突然增强, 引起内脏及肌肉内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 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心率迅速减慢, 最快可在1 min内即发生。本组病人均在术中及术后突然发生或较快出现胸闷、恶心呕吐、心率迅速减慢, 在2 min~5 min内心率下降至20/min~40/min, 病人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弱、面色苍白、全身大汗、四肢发冷等低血压休克症状, 但意识清楚。有报道[2], 血管迷走性晕厥最常发生于拔出动脉鞘管压迫止血的5 min~15 min内, 特别是拔出前局部麻醉不佳, 病人感觉明显疼痛的情况下更易发生;在病人手术时间较长及禁食时间较长的情况下也较易发生。
2 护理
2.1 抢救措施
严密观察手术病人, 应在术中、术后行心电监护, 监测心率、心律、血压等的变化。如果心率>100/min或<50/min, 预示病人血容量不足或微循环功能失调, 易发生低血压;若收缩压下降至80 mmHg (1 mmHg =0.133 kPa) , 脉压<20 mmHg, 舒张压<60 mmHg, 提示发生低血压。术后3 h内15 min~30 min观察1次穿刺部位周围有无出血或血肿形成, 注意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后1 h~2 h观察1次, 至术后24 h为止。对于高血压、高龄、心功能不全病人, 必须认真对照其基础心率及血压, 综合分析整体状况, 准确判断早期低血压。术中至术后3 h出现恶心常为低血压或休克先兆, 应采取积极抢救措施。不明原因的低血压, 排除血容量不足外, 如病人心电图无明显变化, 要检查有无腹膜后出血、穿刺部位内出血、冠状动脉破裂或穿孔。有出血并发症时, 立即调整抗凝剂剂量并处理。
病人出现低血压状态时立即将病人头部放平, 并予吸氧;由静脉通路快速注射阿托品1 mg~2 mg;血压明显降低时可静脉注射多巴胺10 mg;静脉快速给予0.9%氯化钠溶液以纠正低血容量, 直至血压稳定;如给予大量补液及适当升压药后, 生命体征仍无法维持至稳定, 心率偏快, 则应高度怀疑有较严重的内出血, 应立即进行相关检查, 以明确原因[3]。
2.2 心理护理
病人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 要注重术前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和精神压力, 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 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术后如果出现低血压反应, 要向病人解释出现不适反应的原因、诱因、治疗及预后, 避免病人过度紧张而加重病情。
2.3 拔管前后的护理
拔动脉鞘时由于紧张、疼痛和压迫周围血管, 易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应做好拔管前的准备, 先向病人解释, 嘱病人排空膀胱, 以解除精神紧张, 并建立一个良好的静脉通路, 急救药品和器械到位。在拔管过程中应多与病人交谈, 询问有无不适, 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按压止血部位要准确, 以中指和食指压迫动脉内穿刺点, 按压切口力度以能触摸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准, 两侧股动脉使用鞘管时严禁同时拔管、按压;紧张、伤口剧痛的病人可于伤口处皮下注射利多卡因50 mg~100 mg。拔除动脉鞘后, 用绷带加压包扎, 并用1 kg砂袋压迫切口止血, 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术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若出现心率突然变慢、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 立即静脉快速给药及补液。拔管后24 h内密切观察病情, 以便及时发现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3 体会
心血管介入术一旦发生急性低血压, 若抢救不及时, 后果极为严重。护士应提高认识, 重视介入前、后的观察与护理干预, 有效预防和及时正确处理低血压反应。
关键词:心血管病,介入,低血压,护理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M].第3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7:454.
[2]龙爱芳.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致低血压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河北医学, 2005, 11 (10) :947-948.
心血管病人的安全护理 篇9
1 心理护理
老人和小孩一样是害怕打针的, 为了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 护士用心记住他们的名字, 亲切地称他们为“某某大爷”“某某大娘”, 告诉他们:“不是很痛, 好像被虫子咬了一下, 我的动作会很轻。”对于过分紧张的病人, 为了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主动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饮食、保健指导等, 往往针已穿刺完毕, 他们并未感觉到痛。从而避免了因紧张导致血管痉挛、穿刺失败现象的发生。
2 天气寒冷时用物理方法使血管充盈
门诊输液的病人都是坐着, 冬季时病人的手都不是很暖和, 此时如果匆忙穿刺, 很容易导致穿刺失败。笔者主动告诉病人输液前15 min用热水袋或热水浸泡, 这样病人的血管充盈度明显增大, 提高了“一针见血”的成功率。由于老年人反应较迟钝, 应注意防止烫伤。
3 选用5针头穿刺
扩血管药物的输注速度不宜过快, 选择用小号针头穿刺有如下好处:老年人的血管细、硬、滑, 缺乏弹性, 用小针头不容易损伤血管, 减少渗漏及淤血的发生;5■号针头未加控制输注的速度是45 gtt/min~50 gtt/min, 与扩管药物的性质及老年病人的滴注速度相适应[2]。缩短了护士调速的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防止有些性急的老年病人擅自调快滴速, 有效预防了输液并发症的发生。
4 优点
病人的日常生活不受限制;对长期输液的病人有效地保护了血管, 便于抢救;进针稍慢, 固定稳妥, 对老年病人血管的评估时间稍微长一些, 认真选好血管后, 告诉病人进针会稍微慢一点, 可能有一点痛, 要忍耐一下, 让病人有心理准备。穿刺成功后, 固定也很重要, 特别注意的是穿刺手指头上的血管、比较短且弯曲的血管时应小心, 必要时用夹板固定, 强调病人穿刺的手不能随便活动, 防止渗漏的发生。
5 加强巡视, 及时发现问题, 随时处理
多动嘴、勤动脚, 边巡视边观察, 主动向病人宣传疾病的相关知识。老人知道我们是在关心他们, 尊重他们, 非常愿意与我们沟通。由于输液的时间比较长, 难免坐不住, 病人偶有渗漏的发生, 切勿埋怨他们, 相应的多安慰病人, 及时更换针头重新穿刺, 同时用“欧莱”凝胶[3]消肿镇痛消炎并告知病人涂搽部位的药液保持4 h以上, 回家后无需热敷。
6 拔针时加用棉球压迫, 时间要长
我院由于门诊输液工作量很大, 护士人手不够, 病人拔针后以自己按压为主。使用一次性敷贴按压确实有诸多好处, 但对于老年病人来说由于他们行动缓慢, 反应迟钝而敷贴范围过大, 按压时针眼移位, 导致穿刺部位淤血。笔者每次用棉球对准针眼, 再用输液时固定的敷贴或透明胶带压在上面, 达到双保险。
拔针后按压约10 min。老年人大部分性急, 缺乏耐心, 稍按一下就起身走, 需对病人强调按压的重要性。通过笔者的长期观察发现如此穿刺及按压的血管部位只有一个小针眼而已。
7 人员固定
门诊输液室安排专职护士为老年病人输液, 这些护士熟悉病人的病情和血管的特点, 做事认真仔细并有连贯性。以上保护血管的细节护理只是笔者的工作体会, 有待改进和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闫有梅, 翟颖, 王海燕.高龄病人住院期间的主要安全隐患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9B) :21-22.
[2]李睿明, 禹朝霞.从静脉输液“外渗”和“外漏”称谓分析防治策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5A) :85.
血管炎病人皮肤溃烂的分期护理 篇10
关键词:血管炎,皮肤溃烂,分期护理
血管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缔组织疾病, 并以坏死性血管炎和非感染性炎症为基础病理改变, 血管炎的发病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激发了病人的自身免疫反应而引起[1]。血管炎较易合并皮肤溃烂。可能的原因为血管炎病人血管壁上易被炎性细胞侵润, 导致血管壁变性或坏死, 常累及病人真皮浅层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 从而导致病人血管内皮增生, 完整性消失。皮肤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结缔组织, 是重要的靶器官, 血管炎病人出现皮肤损害时常表现为皮疹、红斑、丘疹、溃疡、糜烂、坏死等[2], 其皮肤的损害与受损害的血管大小是一致的。由于血管炎无特异性化验, 症状易反复, 且血管炎较易合并皮肤溃烂, 给临床的治疗及护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3]。本研究采用临床常用的皮肤溃疡创口的分期法, 将入组病人进行分期护理管理, 以期提高血管炎合并皮肤溃烂的治疗疗效。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014年于我院诊治的血管炎合并皮肤溃烂的病人57例, 男24例, 女33例;年龄25岁~70岁 (41.15岁±10.26岁) ;Ⅰ期溃疡27例, 溃疡面均>10cm×6cm, Ⅱ期溃疡18例, 溃疡面3.0cm×3.5cm~10cm×6cm, Ⅲ期溃疡7例, 溃疡面1.0cm×1.5cm~3.0cm×3.5cm, Ⅳ期溃疡5例, 溃疡面0.5cm×1.0cm~1.0cm×1.5cm;溃疡部位在下肢胫前19例, 足跟部21例, 足背部11例, 踝上6例;存在基础疾病34例, 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23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11例。
1.2 皮肤溃疡分期方法[4]
本研究采用临床上常用的创口分期方法, 以创口的颜色为依据, 共分为4期。 (1) Ⅰ期:黑色期, 处于该期的病人伤口相对干燥, 存在坏死组织, 伤口处往往有一层黑色的结痂, 触诊时病人可有轻微的痛感。 (2) Ⅱ期:黄色期, 处于该期的病人伤口外观呈黄色, 伤口的坏死组织较黑色期少, 但渗出液开始增加, 真皮层及真皮下脂肪层均存在炎症反应, 触诊时病人有较强烈的疼痛感。 (3) Ⅲ期:红色期, 此期的病人伤口外观呈红色, 伤口处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 渗出液较黄色期减少, 疼痛也明显减轻。 (4) Ⅳ期:粉红色期, 此期的病人伤口外观呈粉红色, 病人伤口处新生肉芽较新鲜, 伤口周围的表皮组织开始向伤口中心聚拢明显, 伤口缩小, 渗出液较前减少, 基本不存在疼痛感。
1.3治疗方法
病人入院后均进行综合治疗, 对症处理原发疾病、基础疾病, 给予病人相应的营养支持、抗感染治疗、调节免疫、改善循环等, 具体方法如下:病人入院后给予甲硝唑静脉输注, 每日1次, 静脉输注20d;静脉给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每日2次, 应用10d, 后运用万古霉素静脉输注, 12h进行1次, 应用10d, 并配合抗感染药口服。同时给予丹参、前列地尔等药物改善病人微循环。给予甲泼尼松或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改善病人免疫功能, 同时采用严格的清创换药方法。
1.4 清创换药方法
病人每次换药时均需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 运用安尔碘清洗病人的溃疡创面, 然后运用等渗盐水反复冲洗病人的溃疡面。病人结痂处较大、坏死组织较多时用无菌剪刀逐步剪去后用盐水冲洗。创面干燥后运用多爱肤敷料及无菌纱布对病人创面边缘进行完全的覆盖, 根据病人多爱肤敷料的溶解情况来确定更换时间, 一般为2d~3d, 将病人创面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 然后根据药敏的试验结果选择适合病人且最为敏感的抗生素直接敷于病人的创面处, 直至病人创面的分泌物减少、颜色逐渐转为淡粉色, 最后至病人创面愈合。
1.5 结果
病人经本院治疗及护理后症状均明显改善, 溃烂处均长出新的肉芽组织, 57例病人治疗后均达临床治愈而出院, 创面愈合时间为35.44d±7.36d, 出院后定期随访, 病人对此次治疗及护理均表示满意。
2 护理
2.1 分期护理
(1) Ⅰ期:大部分为病人疾病的早期, 病人存在坏死组织, 伤口处有一层黑色的结痂, 病人可有轻微的痛感。虽然该疾病在此期对病人身体上的影响较小, 但部分病人往往在心理上无法接受, 常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的情况。因此, 医护人员应该加强病人的心理疏导, 给予病人心理上的安慰, 并与病人进行合理的交流, 告知该疾病的相关知识, 嘱病人精神放松, 正确对待此类疾病。在饮食方面, 嘱病人每日进食高纤维素及高蛋白饮食, 禁食生冷、辛辣之品。 (2) Ⅱ期:病人伤口的坏死组织减少, 但渗出液开始增加, 真皮层及真皮下脂肪层均存在炎症反应, 病人有较强烈的疼痛感。由于此时病人存在较为剧烈的疼痛, 病人常处于烦躁状态, 并产生消极的情绪, 较Ⅰ期负面情绪更为严重。因此, 医护人员应该对此期的病人进行更为深入的心理护理, 从医护人员自身出发, 在与病人交流时尽量保持乐观地心态, 主动与病人沟通, 时常关心病人, 给予积极的开导及鼓励, 同时应该时刻关注病人情绪上的变化, 以免忽略病人的情感变化而产生严重的后果, 嘱病人乐观的面对疾病, 在饮食方面, 每日鼓励病人继续高蛋白、高能量饮食, 保持病人皮肤的营养状态, 在甲泼尼松或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时候, 嘱病人多饮水, 加速病人的药物代谢。 (3) Ⅲ期:病人伤口处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 渗出液减少, 疼痛也明显减轻。虽然此期病人疼痛较前缓解, 但此期病人住院时间较长, 患病也较久, 往往会产生孤单、寂寞、消极的情绪。此时医护人员应该多与病人进行交流, 并嘱病人多与其他病友进行交流, 嘱病人家属多陪同、多聊天,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此期病人予低盐、高蛋白、高钾、高钙饮食。 (4) Ⅳ期:病人伤口处新生肉芽较新鲜, 伤口缩小, 渗出液较前减少, 基本不存在疼痛感, 为疾病的后期, 伤口基本愈合, 疾病基本好转。医生应对病人进行出院指导, 嘱病人进行合理护理, 以免发生疾病的再次复发, 医生的康复指导内容如下:出院后尽量卧床休息, 仍存在肿胀的病人应将患肢抬高30°, 该方法的作用在于减轻病人肢体的肿痛[5,6];嘱病人每日清洗双下肢, 温水为宜,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定时按摩双下肢肌肉及皮肤, 以促进病人的血液循环, 加快创面的愈合并防止肌肉萎缩;病人伤口基本愈合后协助病人进行活动锻炼, 锻炼各关节功能, 并注意肢体的保暖, 防止外伤。
2.2 多爱肤敷料护理
①Ⅰ期、Ⅱ期:由于此期处于疾病的早期, 伤口护理以清洁创面为主, 运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 用无菌纱布将病人创面擦干, 由于此期病人存在坏死组织, 采用多爱肤敷料凝胶溶解病人的坏死组织, 每天更换1次, 待病人创面好转即坏死组织逐渐被清理后用多爱肤敷料及无菌纱布覆盖[5]。②Ⅲ期、Ⅳ期:此期病人的创面处理以减少渗出液为主, 预防感染, 促进病人肉芽组织的生长, 运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6]。创面干燥后运用多爱肤敷料填充条, 调整填充条的大小以符合病人伤口的大小, 以促进创面的愈合, 病人渗出物减少时可停止填充条的使用, 连续应用3d~4d。病人好转后采用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喷溃疡面, 用等渗盐水清洁溃疡面后, 将生长因子喷于溃疡面, 用无菌纱布包扎, 适当固定, 至创面愈合。
2.3日常生活护理
在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病人伤口附近关节的活动, 必要时局部制动, 尤其是活动量较大的关节, 如膝关节, 必要时给病人配备助行器, 来满足病人的日常生活及活动需求。嘱病人多卧床休息, 将患肢抬高以利于病人的血液循环, 加强病人局部皮肤的清洁及干燥, 勿用碱性肥皂清洗患处, 且清洗患处时尽量使用温水, 以减少水温对病人皮肤的刺激。切勿用手指抓挠患处, 以免发生感染, 如病人患处存在大疱, 可以在消毒后抽出水疱内液体, 并加压包扎。
2.4 预防感染护理
该疾病病人抵抗力较低, 易发生细菌感染。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均住在单人间, 保持室内通风, 床单整洁, 并定时进行紫外线消毒。同时加强病人的自身清洁护理, 尤其是口腔、外阴等部位, 嘱病人早晚刷牙, 餐后漱口, 勤换内衣裤, 同时向病人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及宣教, 以提高病人对该疾病的认识程度, 嘱病人注意天气的变化, 以免发生感冒, 每日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防止治疗过程中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较长时间卧床的病人应定期给予翻身, 以免发生压疮。
2.5 用药护理[7]
甲泼尼松龙可以在短期内缓解病人的症状, 但在一定程度上可引起继发性感染[8], 还可使病人出现高血压、高血糖、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环磷酰胺有免疫抑制作用, 但不良反应较多, 如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黏膜溃疡等。因此在用药前均应由管床医生对病人做好告知, 强调应严格按医嘱执行用药的重要性, 以减轻由于药物食用不合理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从而取得病人的配合, 用药期间定期测量病人的血压、血糖、尿糖的变化, 并嘱病人家属关注病人的睡眠质量, 当病人出现睡眠障碍时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建议病人睡前喝牛奶或适当使用镇静剂, 观察病人尿液的颜色, 目的在于警惕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
3 讨论
血管炎合并皮肤溃烂的基本病理改变为血管壁的变性、坏死导致血管壁上有炎性细胞的浸润, 可以导致病人血管壁的增生, 从而使其失去完整性, 因此, 血管炎合并皮肤溃烂的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该注重皮肤的护理, 以促进病人溃烂皮肤的愈合[9,10]。本研究对病人的皮肤溃烂程度进行分期, 并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方法, 注重病人心理及饮食护理, 提高了病人的治疗效果。以往资料显示, 心理护理对病人生活质量及疾病的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医护人员针对病人疾病程度及心理状态的差异进行心理疏导及护理。由于血管炎病人需应用免疫抑制剂及激素治疗, 往往出现不良反应和形体、相貌的改变, 因此, 给病人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困扰, 并对该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 由于病人皮肤溃烂程度的不同, 心理差异也较显著, 本研究结果显示分期护理的疗效满意, 提示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应用的敷料为多爱肤敷料, 该敷料是一种亲水性敷料, 可通过吸收病人创面的渗出液而形成凝胶, 由于该敷料中存在创口愈合不可缺少的生长因子, 并且可以促进病人的血液循环。因此, 用该敷料包扎覆盖有利于皮肤溃烂处早日愈合, 同时多爱肤敷料具有良好的透气功能, 可以有效防止感染并利于渗出液的吸收, 还可以保护受损的皮肤, 阻止细菌入侵。本研究根据病人皮肤创面的分期及渗出液的情况进行敷料的护理,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血管炎病人皮肤溃烂的愈合时间, 与以往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3]。
由于血管炎病人常并发皮肤溃烂, 且症状易反复, 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 加强对溃烂皮肤的护理是极其重要的。本研究结果提示, 将血管炎合并皮肤溃烂的病人进行分期治疗及护理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Simeoni S, Puccetti A, Tinazzi E, et al.Leprosy initially misdiagnosed as sarcoidosis, adult-onset still disease, or autoinflammatory disease[J].Journal of Clinical Rheumatology, 2011, 17 (8) :432-435.
[2]马桂琴.风湿病皮肤损害辨治[J].北京中医药, 2011, 30 (8) :595-597.
[3]Wolf R, Lipozencic J.Shape and configuration of skin lesions:Targetoid lesions[J].Clinics in Dermatology, 2011, 29 (5) :504-508.
[4]刘琼, 杨湘薇, 蔡超英.康惠尔敷料对血管炎皮肤溃疡分期护理的疗效观察[J].新中医, 2011, 43 (6) :85-86.
[5]王琦.难治性下肢皮肤溃疡20例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9, 32 (1) :86.
[6]王庄斐.藻酸钙钠盐敷料在重症寻常型天疱疮病人创面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2, 10 (10B) :2715-2716.
[7]吴仙蓉, 冯晓玲, 周天蓉.白塞病患者骨髓穿刺术后并发髂部皮肤溃疡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9) :826-827.
[8]胡爱玲, 刘媛.40例风湿免疫性疾病病人皮肤溃疡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3, 27 (12B) :4037-4038.
[9]李晓兰, 卢在超, 刘秋玉.香油在变应性血管炎患者干痂类皮损愈合中的应用[J].武警医学, 2013, 24 (3) :211-213.
八项注意帮心脑血管病人安全度夏 篇11
一、再热也要对空调温柔点
酷暑来临,首先得提醒心脑血管病患者:对空调温柔是非常必要的,降温要缓步来,切忌在外热坏了,突然走进低温房间,使体表血管突然大面积收缩,血压波动剧烈。
二、高度警惕“魔鬼时间”
通常每天6—11点,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即开始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血黏度上升,因此增加了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和耗氧,心血管病人就容易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脑卒中,所以国外把这段时间称为“魔鬼时间”。如果有心血管疾病,这段时间尽量避免大运动量的活动,避免情绪急剧波动。
三、牢记“3个半分钟” 防止致命事故发生
夜间醒来方便时,应先在床上躺半分钟,然后坐起半分钟,再双腿下垂半分钟,这样能有效防止许多致命性意外事故发生。
四、不渴也要喝水 绿茶最合适
心脑血管病人发病死亡,原因与出汗过多、未及时喝水、血液浓缩有关,所以患者不能跟普通人一样渴了才喝水,而应主动补水,标准以每日1500毫升尿为准,只要每日有1500毫升左右的尿量即表示人体内水分足够。研究表明,绿茶有强抗氧自由基作用,有良好的防癌、防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是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首选夏季饮料。
五、膳食要“好色”红黄绿白黑
心脑血管病患者在夏季膳食问题上一定要“好色”,红黄绿白黑通吃最好。红是指红葡萄酒,每日饮50-100毫升,有助于预防冠心病。黄指黄色蔬菜,如胡萝卜、红薯、西红柿等,富含胡萝卜素、番茄红素等,能减轻动脉硬化。绿指绿叶蔬菜。白指燕麦粉、燕麦片,每日50克,能有效降低血甘油三脂、胆固醇。黑指黑木耳,每日5-10克,对降低血黏度、胆固醇有明显效果。
六、勿暴饮冰水 以防招惹“心梗”
天一热,大家都喜欢冷饮,猛喝冰凉饮料来降温是主动去招惹心肌梗死等“恐怖分子”。医生发现,只要饮用3杯以上冰水,心电图几乎都有变化。由于短时间内饮用大量冰凉饮料诱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者,临床上已屡见不鲜。
七、半小时午睡可换安全健康
研究表明,每日午睡半小时者比不睡者冠心病死亡率少30%,其原因与午睡时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与白天的血压高峰出现一段低谷有关。所以,心脑血管病患者不妨养成午睡的好习惯,舒舒服服睡一觉,换来安全和健康。
八、“戒焦戒躁”心静危险少
据调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诱因中,情绪激动占第一位。夏日炎炎、酷暑难耐,人们情绪往往容易变得焦躁、不稳定,心脑血管病患者尤其要小心。预防心绞痛、心肌梗死最重要的养生方法是情绪稳定,淡泊宁静,所以再热您也得“戒焦戒躁”。
脑血管疾病恢复期病人的护理 篇12
1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由于病残给病人和家属年造成的心理负担较重, 病人情绪低落, 暴躁易怒, 甚至精神失常, 此时亲属给予体贴、关心、照顾十分重要, 根据病人喜好可养鸟、鱼, 放置花草、工艺品等。从心理上让病人康复起来, 这样更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2 预防并发症
脑血管病恢复期并发症较多, 且病人常死于并发症, 故常见并发症的防治尤为重要。
2.1 预防压疮
瘫痪病人由于躯体的感觉、运动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长期一个姿势卧床, 受压部位很容易坏死、破溃、糜烂。预防办法是每2 h~4 h翻身1次;如发现受压部位有发红现象, 要及时给病人垫上气圈, 使受压部位架空, 并按摩或理疗, 保持局部干燥、清洁, 若已形成压疮要按时换药, 必要时可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
2.2 预防肺炎
脑血管病病人多数年老体弱, 身体抵抗能力差, 在冬季感冒后易并发肺炎。预防办法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防止室内温度太高, 鼓励病人咳痰等;如已患肺炎, 要给予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2.3 预防尿路感染
瘫痪病人, 尤其伴有大小便失禁的病人, 易造成尿路感染。预防办法是多饮水, 形成感染后可给予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2.4 便秘的防治
卧床病人最易便秘, 预防办法是多吃水果、蔬菜, 养成每天按时大便的习惯;如已便秘, 可服果导片、液状石蜡、蜂蜜等, 必要时灌肠。
2.5 预防肢体挛缩畸形
长期卧床必将造成肢体挛缩, 预防办法:①肢体活动应保持功能体位, 防止长时间的不良姿势。②预防肩手综合征:脑血管病人常有肩、手疼痛、麻木, 造成上肢屈曲、挛缩, 这种病人不宜强行活动患肢, 应鼓励病人多用健肢帮助活动患肢。
3 加强功能锻炼
3.1 职业疗法
主要在于训练病人日常活动,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有充分的时间、安定的环境进行休息;选择质轻、耐用、易打结的衣物;衣物放在病人易看到的地方;起初在他人扶持下穿衣拿物, 以后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自行料理, 逐渐把日常活动的动作协调好。
3.2 失语的治疗
克服语言障碍, 关键在于亲属经常与病人接触, 并进行语言辅导。鼓励病人说话, 给予充分时间回答。一般失语不影响病人的基本智能, 可拿实物鼓励病人说话。
4 理疗
理疗一般在发病后2周或3周病情稳定后进行, 可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出血及坏死组织的吸收, 减轻或消除各种后遗症。常用的方法有直流电碘离子或镁离子透入、超声波疗法、头针、体针、按摩等, 可根据病人的情况选用。
5 恢复期医疗复查
【心血管病人的安全护理】推荐阅读:
心血管病人的性生活12-19
心血管住院病人06-07
心血管病护理安全10-02
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干预06-02
心血管疾病护理06-07
心血管护理管理论文11-06
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12-13
2023心血管优质护理总结11-14
心血管病护理分析08-26
脑血管病人的心理护理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