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康复

2024-12-07

心血管康复(通用10篇)

心血管康复 篇1

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 全国人口老龄化比例已达8.87%, 医疗水平的快速提升, 挽救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 已造成带病人数剧增, 改善其预后和生存质量, 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心脏运动康复是以改善心脏储备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最终改善患者预后为目的, 因此本文着重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运动康复的进展。

1 运动改善心血管功能的生理机制

运动训练抑制细胞衰老, 保护和改善心血管功能。端粒侵蚀和端粒介导蛋白调节细胞衰老和细胞存活是衰老机制的中心作用, 而体力活动调节大鼠和人体的端粒稳定蛋白, 从而保护压力介导的血管细胞凋亡。Werner等[1]研究发现运动可上调C57/B16小鼠胸主动脉和单核细胞的端粒酶活性, 增加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和Ku70的血管表达, 降低血管凋亡调节剂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2、p16、p53的表达。运动小鼠表现出脂多糖介导的主动脉内皮凋亡的明显降低。

从耐力运动员分离的外周血白细胞发现其端粒活性和端粒稳定蛋白的表达增加, 下调了细胞循环抑制剂, 提示长期耐力训练有白细胞端粒侵蚀的凋亡, 说明运动能够抑制细胞衰老。运动还能够缓解衰老导致的β肾上腺受体信号传导, 增加老年心血管系统对β肾上腺受体的反应, 促进血管再生[2,3], 逆转颈动脉β肾上腺受体的下调和脱敏, 恢复β肾上腺受体的血管舒张功能[4]。Rengo等[5]通过对心肌梗死后大鼠模型的研究发现运动训练能够抑制心力衰竭上调的肾上腺G蛋白耦联受体激酶-2的表达, 是运动抑制心交感活性的潜在分子机制。SIR (sirtuin) T1是一种NAD+依赖的去乙酰化酶, 参与基因表达、细胞周期调控、凋亡、DNA修复、氧化应激反应和衰老的生理功能, Ferrara等[6]在老年大鼠发现运动训练可以明显增加SIRT1活性, 可能是运动抑制氧化应激损伤的机制之一。

运动能预防冠心病患者的Ca2+失调, 肌浆网Ca2+失调部分造成平滑肌细胞增殖, 而平滑肌细胞增殖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主要机制之一。钙池操纵的Ca2+通道 (store-operated Ca2+entry:SOCE) 的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1 (canonical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1:TR-PC1) 在Ca2+失调中伴有重要作用。Edwards等[7]研究发现, 经喂养致动脉粥样硬化饮食50周的小型猪制成代谢综合征猪, 分成2组, 1组进行有氧训练, 1组不训练。54周后置入裸金属支架, 4周后评价冠脉支架近端和无支架节段的冠脉细胞的SOCE, 发现有氧训练组的血脂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LDL/HDL) 明显下降 (P<0.05) , 但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高脂血症和高血压均没有下降。代谢综合征组有显著的冠心病, 其SOCE、TR-PC1和STIM1 m RNA以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 而训练组的SOCE、TRPC1和STIM1 m RNA以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 说明运动可调节冠心病的钙通道失调。

运动改善老年患者的氧摄取动力学[8]。老年患者经低强度有氧训练后, 发现6 min步行试验步行距离均显著改善, 氧摄取动力学的时间常数的前后比较发现40%的患者运动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 此改善效果与术前安静的生活方式和低强度体力活动以及体育训练前时间常数更长密切相关, 表明低强度有氧运动可改善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高强度抗阻运动同样可显著改善个体心脏交感与副交感的平衡[9], 动物实验中发现亚极量的慢性抗阻训练, 并不增加过氧化应激参数, 也不降低抗氧化保护能力, 并改善心脏效率[10], 提示长期抗阻训练对心脏健康是安全的。

2 运动康复改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生活质量

心脏康复因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运动和行为调整, 减少危险因素 (控制血脂、血压、肥胖、血糖和戒烟) , 延缓疾病进展, 是一项以人为本, 培养、改善人类能力的有益投资, 已被纳入多个心血管指南。Evans等[11]回顾了英国1993~2006年参加心脏康复的人群特征, 发现英国参加心脏康复的患者平均年龄从60岁增加到64岁 (P<0.0001) , >75岁的患者参加率从4.4%增加到17.1% (P<0.0001) 。1993~2000年的8年, 女性参与率显著增加, 从17.8%升高到23.7%, 但之后6年改变不显著;入组病种最多见的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 治疗从1993~1994年的3.5%升高到2005~2006的21.1%, 研究时间内糖尿病的诊断增加了1倍, 吸烟率在6%到9%, 基本保持不变;他汀使用率从2.5%增加到94.6%, 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率也显著增加, 表明心血管病二级预防与心脏康复相得益彰, 互为补充。

虽然心血管病指南已推荐心脏康复是合理的, 需要向患者进行推荐, 但在2012年回顾的6个心脏康复荟萃分析包括71个随机临床试验, 共收录13 824例患者, 却无老年患者、女性、低收入人群、多种合并症患者的明确信息[12]。说明老年患者的心脏康复参与情况仍需进一步探讨。

研究发现年龄不是参与心脏康复的决定因子[13], 但影响病房心脏康复的结果和生存率[14]。10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患者成功PCI治疗后入组心脏康复[13], 发现老年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更严重,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缺乏体力活动、心肺储备功能低下。经心脏康复后, 老年患者腰围显著缩短, 血脂、生活质量、精神因素均得到明显改善, 缺乏体力活动的患者体力活动也明显增加, 并且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目标均较运动康复前明显改善, 说明心脏康复效果与年龄无关, 在老年患者更应保证足够的推荐和参与。而Frengley等[14]将入组的364例患者分为3个年龄组:<65岁, 65~74岁, >75岁, 随访4年;每组患者均得到了明确的康复效果, 研究证实病房急性康复计划与年龄无关, 均能获得同样效果。

心脏康复明显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功能容量和生存率。Suaya等[15]发现平均参加24节心脏康复课程的患者, 5年病死率较不康复者下降34%;参加超过25节康复课程的患者>5年病死率再下降19%。Gayda等[16]研究>80岁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经过>1年的心脏康复训练, 功能容量较前增加了5.4% (P<0.05) , 显著延缓了老年患者运动耐力的下降。而在1项随访20年的研究中发现老年男性患者运动容量和病死率密切相关[17]。该研究在1986~2008年共纳入65~92岁的男性患者5314例, 随访期间共死亡2137例, 死亡患者的基线运动容量为 (5.3±2.0) METs, 生存者的基线运动容量为 (6.3±2.4) METs, 每1 MET的增加, 校正死亡风险下降12%, 运动容量为5~6 METs和>9 METs的患者要比运动容量仅为<4 METs的患者死亡风险分别下降38%和61%, 并且与年龄无关。经过康复达到健康状态的患者死亡风险也可下降35%。因此运动容量是老年男性患者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应通过运动康复提高运动容量, 最佳状态是>5 METs, 可显著改善老年患者的生存率。

3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运动康复应个体化实施

老年患者因健康状态及合并症不同, 进行运动康复应实施个体化原则。在1项心脏术后的研究中, 把224位年龄70~87岁的心脏术后患者根据自身的虚弱程度进行功能分层, 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并参照实施, 发现个体化康复组可高效识别跌倒人群, 并实施密切护理, 康复后其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肌肉力量均得到显著改善 (P<0.05) , 并有效缩短了住院天数[ (17.5±8) d和 (21±4) d, P=0.0002], 表明基于功能虚弱程度对老年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可高效识别更多依赖、更需要帮助的人群, 相应的个体化的运动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独立移动能力, 比常规物理治疗有效[18]。对虚弱老人更应进行选择性心脏康复包括抗阻训练:如力量、弹性、平衡、协调等机能的训练, 可显著改善运动能力, 延迟移动能力减退的发生。

老年患者的抗阻训练也极其重要, 单腿重复站立可改善老年患者的稳定性以降低跌倒的风险, 进行上肢训练以帮助患者完成日常家务, 锻炼下肢肌肉进行拉伸训练可帮助患者爬楼和走路。Busch等[19]进行了>75岁的心脏搭桥患者全面康复和普通康复, 连续纳入患者173例, 术后 (13.1±5.3) d开始包括抗阻和平衡训练的全面心脏康复, 持续 (20.4±3.2) d, 全面康复组的6 min步行距离、最大等长力量试验、峰值功率均显著增加, 并帮助老年患者改善功能容量。

同时需注意任何一个运动处方都必须是动态的过程, 必须考虑到患者的并存疾病以及近期的康复目标, 必须定期反馈并根据其功能容量进行修订新的运动处方, 以保障运动康复的有效安全地实施[20]。

患者依从性差是心脏康复实施的巨大障碍。Clark等[21]研究了完成医院心脏康复后的患者影响参与后续心脏康复的主要影响因素, 调查了112例患者, 81例患者做出了回应, 发现患者对体力活动对心脏健康重要性的了解程度非常重要, 其次是患者的自信和运动方案的舒适程度, 这就要求心脏康复的专业人员应加强患者的培训, 并增加患者对疾病和心脏康复对疾病的益处的认识, 制订注重患者兴趣和舒适度的运动方案, 以提高患者心脏康复的依从性。Clark等[22]对以家庭为基础的二级预防计划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荟萃分析, 发现与常规随访相比, 以家庭为基础的二级预防的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 包括患者的自信、血压、血脂、抑郁情绪的改善。证实家庭为基础的二级预防计划较医院的心脏康复计划对冠心病患者是一项有效、低廉的项目, 有必要在老年患者中进行研究以提高依从性, 保障运动康复的实施效果。

4 展望

心脏康复是心血管疾病综合性治疗的整体, 运动康复是其核心, 是心血管疾病新的治疗方法[23], 老年患者参加心脏康复可把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落于实处, 有益于社会、家庭和个人, 个体化实施全面心脏康复是改善老年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手段, 应得到政府、社会、健康机构的大力扶持和推广, 真正让老年患者受益终生。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运动康复 篇2

周围血管病变临床表现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可表现为肢体皮肤发凉、肢端动脉搏动消失、休息时疼痛、间歇性跛行(行走时因疼痛加剧而被迫停止,休息后缓解)、肢体麻木、酸胀等,这些症状由供应肢体血液的血管闭塞引起。在此基础上合并下肢远端神经营养障碍则有可能发生糖尿病足,出现足部的溃疡、感染及深部组织的坏死,甚至坏疽。糖尿病足是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

运动康复的目的和原则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的防治除了药物、手术、病情监测、饮食控制、宣教外,运动疗法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的运动康复治疗目的主要在于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促使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加血管代偿功能,提高活动耐力,减轻或消除疼痛,改善肌肉的适应性,防止肌肉萎缩。运动应该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的原则。

运动康复的具体方式

下面主要介绍一些针对周围血管病变的简便易行的锻炼方法,患者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肢体抬高运动:患者平卧,抬高患肢45度以上,维持1~2分钟,继之患肢下垂2~3分钟,然后平放2分钟,如此重复10~20遍,3~4次/天。

2.足部运动:足跖屈、足背屈(见下图)、向内外旋转,与肢体抬高运动同时进行。即患肢抬高45度、平放及下垂时,分别做足跖屈、背屈活动30次,每天1~2次。

3.医疗步行:步行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运动强度小,比较安全。开始用短距离和慢速度步行,逐渐增加距离与速度,1~2次/天。步行的距离与速度以不引起疼痛和跛行为标准。有间歇性跛行的患者可在健康的脚上配一带橡胶垫的手杖,这样可以减轻患肢的载重,缓解疼痛,增加患肢训练的耐受性。

4.功率自行车训练:在健身房里,开始25瓦,逐渐增至50瓦,5~10分钟/次,1次/天。适用于老年人和无场地康复的单位。活动中应保护足部,防止受伤。

5.周围血管病患者术后运动康复:鼓励患者在床上做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如果患者不能做肌肉锻炼,应该协助患者进行肌肉锻炼,以便借助肌肉的收缩挤压,既可促进血液循环,又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编辑/朱俊平 绘图/苏苏)

心血管康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2~2013年来我院需住院治疗的患者120例患者,且两组患者是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选取其中60例最为实验组,其中男性患30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龄在40~68岁,平均年龄为(48.42±2.32)岁,病程2~5周。剩余60例患者则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龄在33~65岁,平均年龄(48.21±4.25)岁,病程2-5周。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疾病史、身体状况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用常规方法,而实验组使用康复运动,包括采用适量的、定向或者有针对性的机体运动来帮助身体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方法叫作康复运动。包括体操、太极拳、气功等。康复即“恢复”,“恢复到原来正常或良好的状态”。要做到心平气和,学会宽容,坦然对待一切。控制好饮食。肥胖会招致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暴饮暴食可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有些猝死病人,往往是饱进晚餐之故。因此要讲究饮食有节,提倡吃七、八成饱,同时要少吃各种动物脂肪,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饮食宜清淡。食盐太多会让血压升高,让血液黏稠度提高从而会增加心脏的负担。镁元素能阻止胆固醇的合成,抑制神经的兴奋性,维护心肌纤维正常舒缩功能和冠状动脉弹性。吃动物内脏(肝、心等)不超过一次。另外,最好每周食两次海产品,因为海产品不仅含有丰富的钙和钾,能降低血压,而且含有大大减少产生血凝块危险的物质。规律生活,避免劳累[3]。

1.3 判定方法:

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护理后,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提高了患者运动耐受力,改善了心肌功能,生命体征稳定;②有效:提高了患者运动耐受力,改善了心肌功能,生命体征基本稳定;③无效:患者运动耐受力并未提高,心肌功能并未改善,生命体征不稳定。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分析,研究数据的可靠性,根据数据反映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运动的研究进展情况。P<0.05为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这120例患者接受治疗之后,普遍病情都有所好转并且心情愉悦,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在实验组经过康复运动之后,实验组显效35例,有效20例,无效5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40例,相对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的效果更好,病人恢复情况更好,康复运动对于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较好的效果,说明此方式对于此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促进患者康复和缩短住院时间。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很多心血管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易患病人群为老年人,老人身体素质下降,抵抗力也大不如以前,一旦出现四肢麻木、听力下降等症状应特别注意。康复运动可以治疗各器官系统的疾病和康复功能,使体弱者健强,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调解人的情绪状态,锻炼者在实践中必须是根据自己的病情和体质状况对症下药,所以有很强的针对性。参加康复运动,一般具有较强的主动精神,并且要用坚强的意志品质去克服来自身体内外的困难,去战胜各种疾病,只有充分的增强主动意识,才能使参与者达到健身强体、康复和治疗疾病的目的[4]。康复运动是通过人体的自然活动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不受年龄、性别和体质强弱的限制,只要方法得当,对症下药,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并且对人体不产生副作用。康复运动既能防止疾病,又能健身。参加康复运动时,针对性的防止某种疾病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促进身心健康的过程。无论是参加什么形式、什么性质的康复运动,都具有康复身体和促进身心健康的双重效应。预防心血管疾病,需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避免情绪激动。人的情绪过分激动,如暴怒、大喜、哀伤等,都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从而增加心脏负担[5]。通过对120例患者的治疗中体会到,通过对患者的康复运动对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抢救和治疗的过程中,康复运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护人员通过熟练的操作技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在临床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郑刚.运动对心血管病影响的临床研究现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4):370-372.

[2]屈红林.运动处方防治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2):1765-1768.

[3]汪莲开.现代老年心血管病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3.

[4]陈海花.张岚.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期连续性护理认知状况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3):17-20.

心血管康复 篇4

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护理经验。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主要护理内容有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护理。

结果:本组患者肢体功能和语言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恢复,获得了最大限度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

结论:给予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康复期的有效护理,促进了肢体功能和语言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减轻了社会和家庭负担。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偏瘫 肢体功能 语言 康复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161-02

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指从坐立到起立、步行阶段,本阶段患者病情基本稳定,但肢体功能和语言障碍,恢复缓慢,训练难度大,时间久[1]。我们护理人员帮助和指导患者使其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改善,降低致残率,促使其重返社会,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患者120例,均为2011年1月~2012年6月来我医院求医的患者,其中男性72例,女性48例。年龄44-76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和语言障碍。

1.2 方法。

1.2.1 早期按摩护理。研究资料证实,早期成功的给予患者肢体功能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内翻等脑血管的继发障碍。现代学者认为肢体停止活动一周,就可能引起肌肉萎缩。因此,在患病初期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应立即进行肢体按摩等被动活动,如肩、肘、指、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和抬举等活动。患者脑血管疾病后应将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手腕关节微背曲30-45度,手指轻度屈曲,肘关节屈曲90度,也可以变换伸直位,防止屈曲性和伸展性畸形;下肢用夹板将足底垫起,也可使用足支架,使踝关节呈90度;膝关节下垫一枕使腿弯曲,外侧支托。对瘫痪肢体,易形成褥疮,应每日用红花油或药酒涂抹按摩。对于感觉和运动障碍,可配合针灸治疗,上肢可以针刺内关、外关、曲池、肩俞、肩峰为主,下肢以针刺环跳、殷门、委中、足三里、三阴交、昆仑等为主。每日1次,20-30次为一疗程,以促进肢体的早日康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从第二天开始,出血性病人待意识清醒后,尽早做被动活动。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维持关节韧带活动度,防止肌肉韧带挛缩。老年人肢体功能衰退,肢瘫后肌肉出现松驰或痉挛,关节僵直,训练动作要轻柔,方法要正确细致,充分牵伸肌肉、肌健和关节周围的软组织。

1.2.2 功能锻炼护理。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肌力的恢复,要对患者进行坐、站、走的训练。训练前,首先让患者充分认识步行的艰难,避免精神紧张而发生意外,尤其是后顶叶病变者,易出现体相障碍,更应该引起重视。刚开始先让病人在床铺上练习仰卧起坐,练习左右翻身,练习上下肢的肌力,逐渐练习坐起、坐稳应让病人选先在在床上坐,双腿下垂于床边,再下地坐椅,每次坚持10-15分钟,然后站立平衡,最后进行起立训练。开始迈步时,力争动作到位,切忌急于求成。可在瘫痪下肢拴一根绳子,当患者迈步时,助手协助向上前方面提绳子,这种方法患者易于接受,练习起来,就像真的会走路一样,增加了训练信心,能提高训练的效果。但应避免产生依赖心理。经过坐到站立,站立到行走三个阶段的练习,能平稳的走好平路后,即开始上下台阶的练习,上下台阶有一定危险性,要注意加强保护。步行康复是独立生活的重要步骤,自理个人生活的关键,也是康复进程的一个跃进。在进行步行训练时切不可忽视上肢功能的练习,上肢活动特别是手的精细活动的恢复慢于下肢,病人因此会丧失信心,应多加鼓励。

1.2.3 及时心理护理。脑血管患者疾病起病急,病人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健康人变成一个残废人,再加生理上的痛苦以及漫长的康复过程,其心理创伤远大于机体创伤,易致患者产生痛苦、失望,甚至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是保证康复的基础。不同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和康复效果会有不同的影响[2]。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果患者有抑郁心理,我们要细致观察,尽快解除患者抑郁,并防止患者自杀。同时了解每个病人的个性特点也很有必要。如果外向性性格的患者,他们的喜怒哀乐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内心深处的痛苦在别人的帮助下能及时宣泄出来,这样可及时解除患者的心理困扰。而内向性格的患者,往往把痛苦和想法压抑在内心深处,不善于向外宣泄,又不善于与人交往,表面上似乎平静没有什么事,实际上内心深处极度矛盾和痛苦而不能自拔。如果不了解这种患者的人格特点,忽略了他们的心理障碍,就影响了康复和治疗。

1.2.4 语言康复护理。语言障碍康复训练首先是构音的训练,教会患者用喉部发“啊”音,或用咳嗽、吹火柴等诱导发音,让患者听常用句子的前半句,令其说后半句,或复述单字、词汇、句子、诗歌等。要细致观察病人表现和情绪,准确判断患者的心意,恰当回答和处理病人的要求,克服患者为难情绪,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能发言的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对镜发音,由短到长,由易到难。

2 结果

本组120例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经过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护理,肢体功能和语言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恢复,获得了最大限度的独立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3 讨论

帮助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和语言康复是护理的重要课题。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国外常规在发病5-10天内开始康复治疗[3]。对于患者肢體活动障碍和语言障碍,要对其进行早期肢体按摩和关节功能锻炼,同时指导语言训练,以促进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1] 黄东峰,丁明辉,陈少贞,等.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特点与早期康复干预的标准[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5):272

[2] 沈燕君.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沟通[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0):52~453

心血管康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了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心血管患者115例, 其中男性患者79例, 女性患者36例。患者年龄分布于64~81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5岁。

1.2 方法

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之上对患者采取了早期的康复护理, 其中包含了对患者的饮食护理、运动护理和健康教育等等。

1.3 评价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调查患者患病前后的心理状况和护理后的心理状况, 同时对健康相关的行为进行了相应的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3.0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其中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2 护理

2.1 饮食护理

患者的日常饮食习惯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以及预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老年人长期的摄入高胆固醇和高脂肪, 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要比素食群体的发生率高很多倍。老年人因为年龄较大, 其血管壁的弹性也会相应的降低, 所以在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摄入下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所以对于老年人应当尽力的控制高盐饮食, 增加对微量元素的摄入, 鼓励患者日常饮食中以清淡食物为主。

2.2 运动干预

老年人合理的参加合理的运动锻炼能够有效的促进自身的血液循环, 增加其心脏的功能, 减缓血管内脂肪斑的形成速度, 以便可以更好的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的发病率。老年人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设计群体, 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候, 应当依据患者的实际运动反映确定对患者的治疗项目, 如呼吸训练、室内外的不行训练等等, 所以在运动开始的阶段, 护理人员要向患者的家属介绍整个活动的重要性, 以便可以缓解患者自身的紧张情绪, 帮助患者建立起早期运动的信心。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 如果患者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则应当尽早的做出相应保护措施, 甚至暂停进行运动。

2.3 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要医护患者不同的病情对患者开展必要的健康教育, 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就医环境。同时还要向患者讲解疾病的一些特点和进行机体康复的重要性。在开展用药指导的时候, 护士还应当及时的询问患者的用药情况, 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是否正常, 让患者知悉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正确的服药方法。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于家属用药知识的教育, 让家属能够学会正确的照顾患者用药, 以加强用药监督。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3 结果

见表1。

4 结论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同时也是导致老年人患病率和致死率非常高的疾病。高血压、冠心病都是老年人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 各级医院所收治的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在不断增加, 如何才能够做好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目前已经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重点话题。所以, 迫切需要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使用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方法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所研究的115例患者实施早期康复的结果表明, 干预后患者的对于自身疾病的认知和用药的自觉性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护理人员要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合理的安排饮食, 同时指导其进行适当的饮水, 在对患者干预之后患者自身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总体健康的得分都明显要优于干预之前, 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提升。这和患者自身的心理变化和其健康行为的改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摘要:目的 对老年心血管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对我院所接诊的115例患者实施了康复护理, 对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和相关的健康行为与生存质量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对比。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之后, 大部分患者猜疑和满不在乎等心理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干预之前。两者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0.05) 。结论 对老年心血管患者实施早期的康复护理, 能够比较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相关的行为, 同时可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老年心血管,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李萍, 宋长爱.中青年冠心病住院患者的SF-36、SSRS及SAS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2) :1086.

[2]李嫦珍, 刘淑萍, 羊香芬, 等.高血压病患者居家服药依从性的现状调查及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3) :260.

[3]李俊, 刘朝杰, 李宁秀, 等.生命质量评价量表SF-36中国量化标准研究[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1, 31 (1) :36-38.

心血管康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26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 其中男性178例, 女性82例, 年龄段为39~78岁, 平均年龄为 (53.16±2.68) 岁。病程为3~15年, 平均病程为 (7.69±1.32) 年。其中冠心病98例,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42例, 高血压心脏病89例, 扩张性心肌病31例。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查阅26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病案, 其感染病例的诊断标需要符合我国卫生部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年龄、住院时间、心功能情况、合并疾病、入侵操作以及抗菌药物等进行分析研究。

2 结果

2.1 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感染率

心血管内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有38例, 感染率为14.6%。其中呼吸系统12例, 消化系统11例, 泌尿系统7例, 其他8例。单部位感染19例, 2个部位感染12例, 3个及以上部位的感染为7例。其中高龄、住院时间过长、合并疾病、心功能低下以及入侵操作均会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部分相关因素和医院感染率的关系如表1所示。

2.2 术后康复分析

对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38例医院感染的心血管内科的患者中, 30例患者病情得到较大的改善, 医院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 另外8例死亡。未感染的心血管内科的患者中死亡3例。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病死率在逐渐下降。但是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容易受到医院感染, 其引发医院感染并发症的概率较高[2]。该研究中的医院感染率为14.6%, 与相关文献报道的6.45%~15.34%相符[3]。其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主要包括: (1) 年龄较大, 其感染率较高。老年患者由于自身的免疫功能低下, 自理能力较弱, 同时加上一些合并的疾病, 其病程较长, 住院时间长等, 比较容易引发医院感染[4]。 (2) 入侵性的操作。相关检查和治疗措施会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 该研究显示, 通过入侵操作感染的概率为25.3%。例如气管插管会损伤鼻部粘膜, 降低纤毛的清除功能。同时, 静脉导管会引起血液的感染, 并随着导管保留的时间延长, 其感染的概率就越大。 (3) 感染的部位主要是以呼吸系统为主。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心力衰竭时存在不同程度的肺淤血、肺水肿等现象, 其抵抗入侵病原菌的能力较低。同时患者卧床的时间较多, 活动较少, 不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5]。

另外, 在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中, 尤其需要注意对呼吸道感染进行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类型, 在预防的时候, 需要确保病房内空气的流通, 保持空气清晰[6]。同时, 需要对手术患者做好术前准备, 将相关治疗的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另外, 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 以便减少口腔细菌的定植, 避免细菌向下移动到呼吸道中。其次, 针对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时, 需要选择粗细适合、表面光滑以及性能较好的导管, 或者是一次性密闭式的集尿系统。同时, 需要确保导尿管和会阴部的清洁, 尽量的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7]。针对切口感染的患者, 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 切口敷料需要在湿透之后立即更换, 以便避免细菌的穿透。另外, 还需要对各种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处理, 有效的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8]。

综上所述, 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 其感染因素较多, 对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治疗患者原发病的时候, 需要避免高危因素的影响作用, 及时有效的控制好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26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影响因素以及预防控制措施等。结果 心血管内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有38例, 感染率为14.6%。其中呼吸系统12例, 消化系统11例, 泌尿系统7例, 其他8例。单部位感染19例, 2个部位感染12例, 3个及以上的部位感染为7例。其中高龄、住院时间过长、合并疾病、心功能低下以及入侵操作均会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另外, 对患者随访6个月, 38例医院感染的患者中, 30例患者病情得到较大的改善, 医院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另外8例死亡。未感染的心血管内科的患者中死亡3例。结论 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 其感染因素较多, 对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治疗患者原发病的时候, 需要避免高危因素的影响作用, 及时有效的控制好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调查

参考文献

[1]宋宝.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0 (4) :33.

[2]张守彦.冠心病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1 (3) :23.

[3]吴安华.193所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2 (8) :56.

[4]曾军高.心血管内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 2011 (2) :50.

[5]贾民.心血管内科控制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 :24.

[6]董红.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直接经济损失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5) :69.

[7]王雷.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J].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2 (11) :15.

心血管康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0月因患冠心病进入本院治疗的92例老年患者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经相关临床检查均确诊为冠心病,均排除合并心脏器质性病变与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并排除具有康复训练禁忌证的患者。其中男52例,女40例,年龄64~88岁,平均年龄(73.2±6.9)岁。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46例。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阿司匹林肠溶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2]。研究组患者在参照组的基础上施予心血管康复治疗,具体如下:对患者病情存在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与考虑,为不同患者针对性干预计划,指导患者戒烟酒。对患者血糖、血脂、血压进行测量,以此为依据,对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指导患者养成规律健康的作息习惯,保证睡眠充足;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尽量不让患者进行重体力劳动,防止患者情绪出现剧烈的波动;采用6 min步行试验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根据试验结果为患者制定进行康复训练的计划,进行7 d左右的训练后,逐渐对平地步行的距离进行增加,500 m/次,2次/d,如果训练过程中患者有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胸痛等情况出现,要立即停止训练并给予患者吸氧,保证患者康复治疗的安全性;采取发放健康宣传资料与口头宣教等方式,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并告知患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对于治疗冠心病的积极作用,引导患者进行健康的生活[3]。

1.3 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其中,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明显好转,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下降>80%甚至完全消失,在平静状态下患者的心电图检查为正常,心绞痛分级改善2级,且步行试验取得显著成果;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有一定缓解,较治疗前相比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心电图ST段回声≥0.05 m V,心绞痛分级改善1级,步行试验取得一定成果;无效:患者的全部临床症状与体征在治疗前后没有明显变化,甚至心绞痛发作次数与程度较治疗前有所加重,步行试验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参照组患者中,显效12例(26.09%),有效20例(43.48%),无效14例(30.43%),治疗总有效率为69.57%。研究组患者中,显效19例(41.30%),有效25例(54.35%),无效2例(4.35%),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关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冠心病出现的几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给老年人正常生活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使得老年人生活质量急剧下降,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重要病因[4]。在临床上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时,一般均给予患者药物治疗,虽然延缓患者病情的发展与加剧,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一定改善。但长期的药物治疗会导致患者对药物治疗产生很大的依赖性,甚至还会引发患者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影响了患者的整体疗效[5]。

近年来,康复医学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临床治疗措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施予患者相应的康复训练干预,可使患者病情在短时间内康复,可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当前,在一些创伤性的手术、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康复治疗的应用范围日渐广泛。作为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关心病治疗中也逐渐引入了康复治疗,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可以为患者的二级预防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6]。

在本次研究中,对患者进行6 min步行试验可以对患者的运动耐力加以评估,从而可以制定与患者身体状况相符合的运动方案。在此过程中,指导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时进行动态性的评估,可对患者运动耐力的具体情况、变化趋势等进行全面掌握,以对有效性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指导。表明施予患者心血管康复治疗可使其心肺的储备功能进行有效改善,从而促进患者运动耐力的有效提升。同时,在心血管康复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心理状态以及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干预,使患者出现的不良心理情绪得到及时的缓解[7]。而且在患者的生活习惯与方式得到了护理人员干预的情况下,能够帮助患者戒酒戒烟,让患者保持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比如饮食健康、睡眠充足、运动充分等,在患者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后,能够增强患者的心血管适应能力,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减轻,为预防患者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提供有利的机体条件,从而也就能够帮助患者取得更加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8]。

此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接受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参照组患者中显效12例,有效20例,无效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9.57%。研究组患者中显效19例,有效25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血管康复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使患者的心功能以及运动耐力得到显著的改善,值得临床加以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心血管康复治疗对老年冠心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92例冠心病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性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施予心血管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参照组的69.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血管康复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使患者的心功能以及运动耐力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值得加以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康复,冠心病,老年患者,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擎,杨坚,范利,等.监控下持续靶强度有氧运动对脑卒中合并冠心病患者有氧代谢能力和体质指标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2):183-188.

[2]孙佩伟,李运田,宋成运,等.运动康复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的长期随访研究.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5):491-495.

[3]毕颖斐,毛静远,郑颖,等.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发展现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4):1616-1618.

[4]谢勇,张丽华,伍先明,等.有氧运动对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心室重构及血脂代谢的影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6):1895-1897.

[5]谭潇,周白瑜.第四届全国老年心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2014CCE)暨第九届老年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会议纪要(一).中国心血管杂志,2014,19(5):397-399.

[6]郝云霞,周政,刘庆荣,等.从心血管专科发展看护理在心脏康复中的作用.中华护理杂志,2015,50(6):645-649.

[7]谭潇,周白瑜.第五届全国老年心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2015CCE)暨第十届老年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会议纪要.中国心血管杂志,2015,20(5):398-399.

心血管康复 篇8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老年,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效果

心血管疾病不仅会影响到患者治疗期间情绪状态, 还可能对其基本生活能力产生影响。早期康复护理目前被认为是提升预后、改善病情的有效方式。本院基于这一背景, 选取近年收治的78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展开临床护理对比研究, 旨在了解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疾病改善的影响,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取7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 均为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按照随机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 每组39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 女性12例;年龄在60~88岁, 平均 (70.34±2.14) 岁。研究组中男性23例, 女性16例;年龄在62~89岁, 平均 (72.25±2.33)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1]:

①经我院临床检查, 病情检查结果符合WHO (世界卫生组织) 关于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准;②无恶性肿瘤、精神类疾病;③依从性良好, 可积极配合本次研究;④未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等机体特殊时期;⑤智力正常, 意识清醒, 无昏迷、休克等情况, 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⑥年龄≥60周岁;⑦可独立完成本次研究所需调查问卷;⑧无脑部、肾脏、肝脏等机体以及其他重要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⑨所有研究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保证配合。

1.2.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护理措施, 内容包括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 (褥疮、呼吸道感染等) 、给药护理等;研究组另加入早期康复护理。研究过程记录两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住院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类型及例数、对护理满意度等。

1.2.3 早期康复护理[2]:

①语言功能障碍:首先利用图片进行听力及朗读训练, 内容包括常用词、名词等, 之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选择性过渡至非常用词、动词, 待患者听力训练结束后指导患者使用语言描述图片中所示物品或动作;②吞咽功能障碍:若出现吞咽障碍则每餐清洁口腔减少感染概率, 早期给予摄食训练, 初期应实施流食吞咽训练或间接吞咽训练, 待患者出现吞咽反射并可随意咳嗽后可给予直接进食训练;③运动功能障碍:遵循由卧至走的训练原则, 即床上卧位训练、卧位-坐位转换训练、坐位平衡及耐力训练、坐位-站位转换训练、站位训练、步行训练, 初始阶段应以被动训练为主, 之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加入适当主动训练, 训练量由小至大, 训练内容由易至难, 训练过程中可主动询问患者主诉感觉及建议, 采纳其正确意见, 使其切身实际参与训练过程中提高患者训练积极性;④生活能力:待肢体功能训练完成后可逐步实施日常生活训练, 如独自进食、如厕、洗漱、更衣等基本自理能力, 也可将训练内容融入日常生活从而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1.2.4 效果判断[3]:

①改良式肢体运动功能量表 (Fugl-Meyer) :评价患者上肢及下肢运动情况, 共50小项, 其中上肢33项66分, 下肢17项34分, 满分100分, 分数越高则肢体运动功能越好;②巴氏指数 (Barthel) :掌握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满分100分, 分数越高则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③满意度: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了解两组患者对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态度、操作、专业性、护理效果等一系列的综合评价结果, 调查表满分设定为100分。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由±s表示) ,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经不同措施进行临床护理后,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0.26%, 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3.08%, 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患者并发症经过临床护理与治疗干预后在住院期间均好转并在出院前痊愈,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现象, 见表1。

2.2 运动功能:

在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 两组患者Fugl-Meyer、Barthel评分均较护理前有所改善, 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 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2。

注:*表示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

注:*表示与对照组对比结差异显著 (P<0.05) ;★表示与护理前对比差异显著 (P<0.05)

2.3 满意度:

在不同临床护理措施干预后, 研究组在满意度评分上明显高于对照组, 对比结果呈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3。

注:*表示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群, 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 疾病在短时间内发展迅速, 会造成较严重致残率与致死率, 对患者心理、精神、生存质量产生较严重不良影响。随着人们在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改变, 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等因素综合作用下, 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致残率与致死率已成为广大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4]。

康复护理是新型护理理念, 其原则为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必要帮助锻炼其自我护理能力, 目的在于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5]。有研究显示, 心血管疾病患者若伴瘫痪, 由于日常肢体缺乏必要运动, 则其发生褥疮、便秘等并发症概率较高, 对此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改善原本受影响的肢体活动能力, 显著控制并发症的产生, 对患者的康复具有促进效果。本文研究可知, 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且其肢体运动能力虽有所改善但效果并不理想;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其肢体运动能力改善效果则显著提高, 患者对护理工作较为满意, 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相符。

总之, 对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另加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让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得以改善, 和谐护患关系, 提升疾病预后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江.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 (5) :348.

[2]李艳梅.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 19 (7) :833-834.

[3]刘艳.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1) :347-348.

[4]侯根萍.65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护理干预体会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5) :340-341.

心血管康复 篇9

【关键词】 系统康复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恢复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17-01

脑血管疾病一直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研究发现系统康复治疗对提高患者的自我生活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并能让患者得到更优质的服务[1]。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对其进行分组干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旨在探讨系统康复治疗对其恢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择样本为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82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均符合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诊断标准(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上制订)。入选标准:急性发病1-4个月,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但意识无障碍。将82例患者隨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临床基本情况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康复治疗方法 全组患者先控制血糖和血压值,并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有颅高压征象者给予脱水剂,脑梗死患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观察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便接受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分别于康复治疗前1天及治疗8周后由同一医生进行评定,康复训练流程如下:①以现代康复医学的易化技术为指导,综合运用以运动再学习法以及Bobath、Brunnstrom、PNF技术,训练每周5次,每次45min,以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卧床期学习向侧卧位翻身,在保持正确卧位的同时练习床上起坐训练。学习从坐位起立和床到轮椅的转移等:加强穿衣、进食、洗漱和人厕等技能训练。

1.3 疗效评价方法 对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治疗结束后均进行随访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评价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分析[2]。

1.4 统计分析方法 计量资料和分类资料我们分别用两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计算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早期系统康复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上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变化更显著,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表2。

3 讨 论

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意义重大,无论是在脑损伤早期、后期还是晚期,也是影响脑血管后遗症患者脑可塑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功能重组理论认为,脑损伤残留部分通过病灶周围组织不断促进功能上的重组,并以新的方式完成已丧失的功能[3]。所以康复训练对后遗症患者的脑功能重组来说,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进行不同的康复干预训练,早期康复组在上下肢运动功能、偏瘫肢体痉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上,均较常规药物组改善明显(P<0.05)。我们发现,治疗后偏瘫肢体痉挛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偏高,其原因我们分析可能这是与治疗前患者处于休克期而逐渐进入痉挛期有关。治疗一个月后,大部分患者都经历了肌张力的变化,从弛缓到不断增高,肌张力有的患者又重新恢复正常[4]。因此,早期正规系统的康复治疗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作用明显,可明显改善其躯体运动功能,减轻其痉挛症状,并且在减轻其残疾程度的基础上提高其生存质量。

早期科学的系统康复治疗可增加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避免肩关节半脱位疡等各 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早期系统科学的康复治疗就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新的观点认为,脑损伤的恢复过程对于患者来说只是恢复速度逐渐减慢,而没有终点[5]。那些有终生残疾危险的颅脑损伤患者仍可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得到有效的恢复,并不断去适应新的环境。

综上所述,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早期采取积极的、综合的、正确的康复训练,能全面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促进患者的脑功能重组,有效减轻患者的病患程度,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毅.常规康复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病人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9(10):25-27.

[2] 周道友,刘军,邢诒刚,等.初发脑梗死后急性期抑郁发病率及相关因素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9,8(34):7628-7629.

[3] 谭峰,顾卫.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血小板膜糖蛋白与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9):543-546.

[4] Joachim Liepert,Heike Bauder,Wolfgang HR.Mihnertreatment-induced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after stroke in humans[J].Stroke,2005,31:1210.

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本组186例患者, 男102例, 女84例, 年龄41岁~81岁。其中缺血性疾病108例, 出血性疾病78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多数CVA发生都与情绪激动有关, 护理

时应安慰患者, 指导患者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避免精神刺激因素。针对偏瘫患者急于康复的心理, 护理人员应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 指导患者接受事实配合治疗。

2.2 合理的膳食合理的膳食是治病防病的关键, 饮食

应给予低脂、低盐、低热量的饮食, 但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2.3 控制血压每日监测血压, 收缩压控制在140~160 mm Hg (1 mm Hg=0.

133 k Pa) , 舒张压控制在80~90 mm Hg.因为血压过高增加微血管的张力容易造成小血管出血, 而血压过低时脑循环供血不足, 容易致使微循环淤滞, 导致脑梗死。

2.4 CVA的康复训练

2.4.1 对于脑卒中患者, 康复介入越早, 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1]。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 超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功能, 使正常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 进而使机体重新组织和再生, 减少伤残程度, 提高生存质量。避免和减轻关节挛缩、关节疼痛等废用综合征, 防止二次性损害, 促进患侧功能的改善[2]。

2.4.2 卧床期主要是保持良肢位, 防止关节挛缩变形, 同

时进行适度、短时间及简单的各关节被动运动, 做好基础护理, 避免颅内压增高的诱发因素, 预防各种并发症[3]。

2.4.3 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 作业疗法亦应于此期开始。

步行期主要是进行步行训练, 这是运动功能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项。

2.4.4 语言康复:

(1) 运动性失语:对完全不能讲话者, 应从学发音开始, 然后学常用熟悉的单字。不完全失语者依其程度学说词组或句子。 (2) 感觉性失语:训练时采用语言与视觉、手势结合的方法。如让患者梳头, 可与用梳子梳头的手势结合, 患者就可能理解。 (3) 物理疗法:通过声、光、电磁、激光等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诱发被动运动。

2.4.5 日常生活行动训练:

主要训练的项目是进食、穿脱衣服、个人卫生及开关门窗、扫地等简单运动, 除进行肢体肌肉关节功能训练外, 可使用特殊生活工具, 以提高日常生活行动能力。

3 小结

怎样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致残率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治疗脑卒中的同时早期介入康复可以尽可能地预防并发症、后遗症, 使功能障碍减少到最低限度, 最大限度地促使患者身心全面恢复, 重返社会,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龙洁, 王文治.脑血管病防治与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6.

[2]刘鹏, 黄东锋, 毛玉瑢, 等.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3, 18 (2) :99-100.

上一篇:生产与合作下一篇:有机化学绪论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