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专科(共3篇)
心血管专科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专科门诊对无症状成人心血管危险的评估与综合干预效果。方法 将2008年1月—2011年1月该院门诊因非心血管疾病就诊的成人采用2010年欧洲心血管评估系统进行初步评估, 并将评估为中度危险的186例及高度危险的114例人员纳入研究, 所有纳入研究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强化干预组以及对照组,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1年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对比中显示, 强化干预组患者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以及干预前, 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强化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血清总胆固醇显著低于对照组以及干预前, 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对比显示, 干预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7%, 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综合强化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具有心血管事件发生危险的人群血压、血脂水平, 并能够降低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高血压,心血管事件,干预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我国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呈快速增长趋势。现有的心血管疾病干预措施多集中于二级预防,事实上50%的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患者甚至在猝死发生时表面仍然显得健康,临床无症状者,患者首次发病即为严重的心血管事件[1]。因此,对于无症状成人心血管危险的评估以及高危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该研究希望通过验证完善无症状的成人心血管危险的评估及高危干预方法,从而为我市心血管疾病防控提供新的依据。为探讨专科门诊对无症状成人心血管危险的评估与综合干预效果,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的因非心血管疾病就诊的成人病例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门诊因非心血管疾病就诊的成人采用2010年欧洲心血管评估系统进行初步评估,并将评估为中度危险的186例及高度危险的114例人员纳入研究,所有纳入研究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强化干预组以及对照组,每组150例,其中强化干预组中中度危险共94例,高度危险共56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6.3±7.5)岁,其中男81例,女69例。另对照组中中度危险共92例,高度危险共58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6.5±7.7)岁,其中男83例,女67例。
1.2 研究方法
所有入选对照均纳入研究并给予随访,平均随访1年。强化干预组人群按照是否患有高血压以及其他代谢异常疾病等分别给予不同的强化干预措施,对照组人群维持志愿用药以及就诊的正常医疗状态。强化干预组由专门的医务人员给予干预,通过给研究对象进行家访、复诊以及电话询问等方式进行随访,并根据干预的措施进行全程的监督,干预前按照标准进行血压、体重、升高、血糖、血脂、血尿酸等指标的检测,填写相应的干预随访表格,具体的强化干预措施包括药物性干预以及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饮食控制,控制其食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提倡低脂、低盐饮食等。并增加运动量,给予戒烟戒酒等处理。药物干预包括降压、降血压、降体重、调脂等,干预组高血压患者每15 d定期复杂血压、其他强化干预组人群每月给予定期的随访以及特定的生活以及药物指导,干预达标后不可以调整生活方式以及用药。干预组每半年复查身体基本情况。对照组人群按照原有的医疗、生活模式进行复查评估。
1.3 评价标准
随访期间按照WHO方案的心血管事件(CVD)诊断标准对本年度发生的CVD事件以及死亡事件进行登记,主要的心血管事件包括急性冠心病事件、急性脑卒中事件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对比中显示,强化干预组患者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以及干预前,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对差异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脂变化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脂变化情况对比显示,强化干预组干预后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血清总胆固醇显著低于对照组以及干预前,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对比
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对比显示,干预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7%,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心血管事件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vents, CVD) 属于多因素作用性质的疾病,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建行的头号杀手,心血管疾病在我国近20年均呈现飞速增长的趋势,达31%[2],现有的干预均处理二级预防,国内更是如此,欧美发达国家过去30年人均寿命增加近6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到30%,其得益于胆固醇的教育计划、高血压的监测、评估计划以及戒烟,对于无症状人群制定心血管危险评估南,常规的建行管理,对于中高危的患者给予一级预防[3]。近期研究表明,有限的CVD干预能够减少患者CVD发生的概率[4]。因此,该研究希望通过验证完善无症状的成人心血管危险的评估及高危干预方法,该组研究中根据心血管危险的程度将入选者分为中度危险以及高度危险患者,并分别随机分组成为全程强化干预组以及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对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疗效差别。
通过1年随访,两组人群中对比显示,强化干预组患者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以及干预前,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血清总胆固醇显著低于对照组以及干预前,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过强化干预处理,研究对象的血压、血脂水平得到显著的降低,此外,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对比显示,干预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7%,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强化干预能够显著降低中高危心血管事件人群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示对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是今后心血管事件的防治关键。
总之, 通过强化中高危心血管事件人群能够建立正确、健康生活方式, 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从而进一步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姚崇华, 左慧娟, 杨晓辉, 等.冠心病患者治疗型生活方式改变的原则与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 27 (9) :646-649.
[2]杨泽, 钱贻简.心血管风险因子及其干预的意义[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09, 7 (1) :3-6.
[3]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8-29.
[4]吕泽平, 胡才友, 黄慧, 等.强化干预对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或伴有脂代谢异常人群心血管事件的作用[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0, 9 (5) :405-408.
心血管专科 篇2
关键词:专科门诊,无症状,心血管危险,评估,综合干预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它是指人体的循环系统如心脏、血管等发生病变, 使人们出现呼吸困难、心悸、晕厥等症状[1~3]。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冠心病、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等。研究发现, 约50%的心肌梗死和脑卒中, 甚至猝死发生于表面健康, 临床无症状者[4]。因此, 对无症状成人心血管危险的评估和高危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2010年欧洲心血管危险评估系统, 对2年来专科门诊及体检中心的无症状成人进行心血管危险评估, 并对其进行综合干预。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68例2010年8月~2012年9月在我院专科门诊及体检中心进行身体检查的无症状成人, 将中危、高危人群按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综合干预组两组。对照组78例中男42例, 女36例, 年龄45~85 (62.8±3.2) 岁, 其中中危人群49例 (62.82%) 、高危人群29例 (37.18%) 。综合干预组90名中男49例, 女41例, 年龄42~82 (65.3±2.9) 岁, 其中中危人群68例 (75.56%) 、高危人群22例 (24.44%) 。两组中年龄、性别、病因、有无病史、有无过敏史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普通治疗或观察, 给予患者服用心血管系统药物, 同时进行普通的护理及观察。综合干预组: (1) 个体化综合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给予对症用药, 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 如出现心律失常患者则服用奎尼丁、利多卡因、普萘洛尔等药物;高血压患者则服用可乐定、胍乙定, 直接、肼屈嗪等; (2) 加强健康教育[5]:对本组人群进行有关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等心血管疾病知识的讲座, 让他们加深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 (3) 改善生活方式:要告知他们进行合理、健康饮食, 戒烟戒酒, 减少盐的摄入, 定时进食且应少食多餐, 不能暴饮暴食。多吃高维生素、低脂肪食物, 多吃蔬菜和水果;另外, 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同时应进行适当的运动, 增强机体免疫力。 (4) 电话咨询:开设一个心血管疾病的咨询热线, 将咨询电话向人群公布, 帮助人们解答疑惑, 人们可通过咨询电话了解相关的信息。 (5) 长期随访:对本组人群进行长期的跟踪随访, 以电话随访、家访等形式, 定期了解患者的情况, 对患者的饮食、用药等方面进行指导, 帮助患者解决相关的问题。两组均建立健康管理档案, 联络电话, 观察期为两年。
1.3 观察指标
首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两组人群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 是否吸烟、喝酒, 盐摄入量、心血管病家族史等情况进行调查。比较并观察两组人群心血管事件, 危险因素控制情况, 对比胆固醇、血清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t检验比较组间, 用检验计数资料,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综合干预组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5例 (5.56%) 、短暂性脑缺血1例 (1.11%) 、脑卒中4例 (4.44%) 、不稳定型心绞痛3例 (3.33%) 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的24例 (30.77%) 、短暂性脑缺血5例 (6.41%) 、脑卒中23例 (29.49%) 、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 (16.67%) , 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
2.2 两组干预前后的危险因素控制情况比较
对照组干预前后危险因素控制情况无显著差异 (P>0.05) 。综合干预组干预后吸烟、超重、喜咸危险因素都明显低于干预前, 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见表1。
2.3 两组干预前后的血脂变化情况
综合干预组干预后的胆固醇、血清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优于干预前, 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常吃含有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食物再加上吸烟、喝酒, 这些食物通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6]。很多心血管疾病发病者, 通常为无临床症状、平时身体较健康的人群。很多人虽然表面健康, 但也存在无症状成人心血管的危险因素[7]。研究发现, 无症状成人心血管的危险因素有吸烟、超重、高盐摄入量以及高血脂等, 会导致人们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主要症状, 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8]。本研究应用2010年欧洲心血管危险评估系统, 对专科门诊及体检中心的无症状成人进行心血管危险评估。对两组人群进行不同的护理, 对照组接受普通治疗, 综合干预组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加健康教育、改善生活方式, 电话咨询, 长期随访。并为两组建立健康管理档案, 联络电话, 观察期为两年。干预后发现, 通过综合干预的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护理人群, 且综合干预对危险因素的控制优于普通护理组[9,10]。综合干预后人群胆固醇、血清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有所下降, 而普通护理的人群水平变化不大, 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对无症状成人心血管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对其进行综合干预, 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维持血脂平衡, 为心血管疾病防控提供新的可操作依据。
参考文献
[1]温雯.生活方式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远期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2, 6 (4) :383.
[2]Galvao R, Plavnik FL, Ribeiro FF, et a1.Effects of different de-grees of insulin sensitivity on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obese pa-tients[J].Arq Bras Cardiol, 2012, 98 (10) :45-51.
[3]Marqnes Vidal P, Pcoud A, Hayoz D, et a1.Normal weight obesi-ty:relationship with lipids, glycaemic status, liver enzymes and in-flammation[J].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 2010, 20 (9) :669-675.
[4]曾强, 孙晓楠, 吴红梅, 等.生物电阻抗技术分析人体脂肪成分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7 (13) :2473-2476.
[5]赵辉, 冷松, 刘颖, 等.正常体质指数性肥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2, 6 (4) :255-258.
[6]陈林祥, 余泽洪, 王晓霞, 等.江门市女性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查[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2, 5 (3) :1-3.
[7]胡婷, 曹卫华.北京市某公务员单位不同年龄段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2, 14 (2) :63-64.
[8]徐建伟, 陈亮, 施小明, 等.长寿地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与慢性肾脏病的关联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1, 15 (12) :1011-1013.
[9]涂玫, 庞全智, 仝其广.广电总局门诊部健康体检心血管危险因素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7) :1244-1245.
心血管专科 篇3
关键词:优质护理,心血管病,护理质量
优质护理服务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落实国家医改目标, 改善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 其内涵重在改革护理模式, 全面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从而为病人提供以专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做支撑的高技能、精专业的护理服务。我院属于心血管专科医院, 为打造专科特点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进行了探索, 现总结如下。
1 变传统交接班为晨会集体交接班和护士长引领下的床头交接班
护理交接班是确保护理工作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关键环节, 对保证临床护理工作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晨会交接班是对前一天病人病情的总结, 也是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概括和评价, 为下一班治疗和护理工作提供依据[2,3]。晨会交接班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及全体医务人员参加, 首先由护士从护理工作的角度汇报前一天病区病人总数、出入院人数、转科转院人数、手术情况、分娩情况、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及特殊检查处置的病人, 为科主任、护士长的管理及医生对病人病情变化的掌握提供第一手资料。然后由值班医生汇报值班期间新入院病人的病情、体格检查、阳性体征和用药。危重病人及病情变化病人的处置、用药, 使各主管医生对自己所管病人的病情有更深入的了解。科主任、护士长做总结、点评及重点工作安排, 从而强化医护人员对病人病情的了解和掌握, 确保病人的安全。
护士长引领下的床头交接班, 要求护士长、责任护士、交班者同时面对病人, 交班者全面交接每例病人的一般情况、病情、治疗、饮食、睡眠等。护士长针对交接班内容进行点评, 并根据病人所患疾病及目前的状况, 由责任护士或其他参与交接班的人员, 提出病人现存的难以解决的护理问题、潜在的风险, 交接班者共同制订出切实有效的护理计划和措施, 从而使接班者通过交接班过程, 准确识别出当班期间应重点观察的重症病人以及潜在风险的病人。同时, 护士长在交接班过程中结合不同病人病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现场提问, 把护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护士的理论水平、表达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2 思考适合心血管专科医院的排班模式, 全面履行护士职责
2.1 心血管专科的特点
心血管专科的临床工作风险高、病人发病突然、病情变化快, 容易发生各种恶性心律失常, 甚至猝死, 如抢救不及时, 可危及病人生命。
2.2 心血管专科病房护理工作特点
心血管专科病房护士工作强度相对较小, 主要治疗工作大部分集中在07:00~12:00, 但工作风险相对较高, 要求护士要有较强的观察病情及随时应对的急救能力, 同时还要有一定的人员储备。
2.3 适宜的排班模式
实行扁平式排班, 即根据医生的分组情况进行责任护士分组, 每组医生对应1名责任护士, 每组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共同分管6例~8例病人。自病人入院开始, 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共同接待病人, 责任护士随同主管医生查房, 随时掌握病人病情、诊疗计划、各项辅助检查、化验及心理、饮食、睡眠等情况,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准确执行诊疗方案, 使医护之间配合更加密切、和谐, 确保病人安全, 提高服务质量。责任护士实行8 h在岗, 24 h负责制, 其他时间均有至少2名护士在岗, 做好病人的各项护理并随时应对急救工作。同时为使责任护士将每例病人的所有信息准确及时地传达到各值班人员, 科室要求责任护士将主管病人一般情况、主要主诉及症状、阳性体征、阳性检查指标、护理措施、康复计划、治疗措施记录于我院自行设计的《护士掌握病人“八知道”表单》中, 以便通过床旁交接班和“八知道”表单, 确保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3 实行有陪无护, 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 减少医患纠纷
通过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认识, 结合心血管专科病人的疾病特点, 在各医院全面推行取消陪侍人的形势下, 我病区建立了有陪无护的护理工作制度。对风险较高的心脏病病人不但不能取消陪侍人, 医生还会根据病人的病情下达“留陪一人”的医嘱, 并向家属详细讲解病人的病情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强调留陪人员的条件, 签署“陪侍人知情同意书”, 以明确相关事项。有陪无护体现在护理管理中, 就是在满足病人疾病护理的同时尽可能地提供其所需的一切服务, 包括生理、生活、心理、安全等服务, 将人性化护理融入医疗护理的全过程中, 使病人有一种温馨感、亲近感和家庭感, 以便早日康复[4]。而家属的陪侍仅限于给病人心理上的支持, 减轻病人的恐惧和焦虑, 促进疾病的恢复。
4 建立一对一全程陪检制度, 保证病人安全, 减轻护士负担, 缩短检查时间
针对心血管病病人病情变化快, 容易发生各种恶性心律失常而导致猝死的特点, 我院制定了病人一对一全程陪检制度, 各科配备1名护士助理负责陪检工作。陪检人员准确地为病人预约检查时间, 合理安排病人的检查程序, 告知病人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 在检查前给予必要的指导[5]。且检查前陪检人员需通过与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交流, 以了解病人病情, 由主管医生根据病情选用运送工具, 在检查途中, 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经常询问病人是否舒适, 给予关心照顾, 确保病人在转运及检查中的安全[5]。
5 讨论
心血管专科医院临床工作风险高、病人发病突然、病情变化快, 容易发生各种恶性心律失常, 甚至猝死, 如抢救不及时, 可危及病人生命。但护士工作强度相对较小, 因此根据医生的分组情况进行责任护士分组, 其他时间均有至少2名护士在岗的排班模式, 既保证病人的安全及护士职责的全面履行, 也节省了人力。护士长引领下的床旁交接班, 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 以提高护理质量为主题”的服务理念, 主动巡视病人, 及时解决病人需求, 构建了和谐的护患关系, 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6]。护士长根据护士交班情况和病人情况对晨会集体交接班和床头交接班进行点评和指导。交接护士同时面对病人, 针对病人病情、治疗、护理问题进行逐一交接, 护士长从病理、生理、心理、安全等方面发现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是否恰当。同时对目前应给予的对策进行简短提问, 由浅入深, 引导护士应用护理程序的思维方式, 观察收集病人信息, 发现临床护理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并给予恰当的处理, 使病人对护理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充分感受到护士的责任心与爱心, 增强病人的安全感与满足感[6]。实施有陪无护护理工作制度, 满足了病人生理、生活、心理、安全等方面的需要, 同时家属对病人的心理支持有利于减轻病人的恐惧和焦虑, 促进疾病的恢复, 减少医患纠纷。病人一对一全程陪检制度使检查程序安排更为合理, 缩短了住院时间。同时专业人员的陪同, 能及时观察病情变化, 保证病人的安全。优质护理服务作为促进医院发展、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病人健康需求的重要活动, 其内涵在于加强护理队伍的建设, 改进临床护理工作模式, 拓展护理服务领域, 完善护理职能, 全面、全程地为病人提供以专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做支撑的高技能、精专业的护理服务, 满足病人生理、心理、健康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梁晶.护士晨会交接班模式的革新与成效[J].护理管理杂志, 2007, 7 (11) :53-54.
[2]林菊英, 金乔.中华护理全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204-205.
[3]李红英.变晨会交班为床头交班的实践与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 (7) :80.
[4]田瑞花, 康沛, 李秋云.对一例慢性可疑卵巢癌病人实施人性化护理的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12) :946.
[5]张晓弈, 孙宇岩.护理陪检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0, 29 (11) :1731-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