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护理安全

2024-10-02

心血管病护理安全(精选8篇)

心血管病护理安全 篇1

心血管疾病的内科安全护理

大理学院 2019级护理专业专升本班 汪青松

摘要: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容易发生致人死亡和导致其他后遗症的严重后果。因为心血管疾病在医院医疗风险是相对较高的,经常出现因为护理问题而引发的法律纠纷。因此,分析研究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不仅对提升自身的护理水平有极大的意义,在客观上减少降低事故率、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安全护理 对策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以临床工作经验为主,结合理论,对多年来在心血管疾病护理过程中的思考和心理做简单的论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最先想到的一个词便是“安全。”这不仅仅是护理工作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该论文的核心思想。这个核心思想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心血管内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对策两大部分。通过对心血管疾病多年来的护理经验和体会的总结和分析,从而达到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以此减少其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从而提升护理水平,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打好坚实的基础,减少医疗纠纷。

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因此容易发生致人死亡和导致其他后遗症的严重后果。同时心血管疾病在医院医疗风险相对高的部门,经常出现因为护理问题而引发的法律纠纷。因此,分析研究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寻求改进措施是降低护理工作中风险的最佳方法,也是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心血管内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

(一)心血管内科护理的特点

心血管疾病也被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有着复杂的治疗过程,同时,需要多学科的介入治疗。如胸外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等科室的协同治疗。护理的内容不仅包括药物,还包括休息、饮食、运动、病情的观察等方方面面,在这些内容的护理过程中,需要我们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对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及心血管疾病诊断进行了解。在内科心血管护理过程中,要求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及较强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

由于是多学科的介入治疗,从而也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风险率。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工作计划性与执行性,以及护理诊断能力,从而顺利完成护理工作任务。

(二)护理安全的定义

护理安全是指护理服务全过程中,不因护理失误或过失而使病人的机体组织、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残疾或死亡。

安全是护理的核心问题和基本工作准则,安全有效地进行护理,使病人尽快好转或康复,是护理的基本目的。然而由于护理工作具有工作任务重、事情繁杂的特点,在工作中每一个细节均有可能涉及到各种潜在的问题,这些潜在的则可能会对患者造成损伤或导致法律纠纷等。因此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应努力提升自我素质,增强责任心和自我保护意识及医疗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为病人提供高质量、温馨、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通常认为护理安全是指对患者的安全而言,虽然在临床实践中护理安全具有护理人员和患者两个方面的定义。

(三)护理不安全的因素

1.质量监控管理因素

护理质量管理是指按照护理质量形成过程和规律,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计划、组

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护理服务达到规定的标准和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活动过程。

护理质量管理首先必须确立护理质量标准,有了标准,管理才有依据,才能协调各项护理工作,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以最佳的技术、最低的成本和时间,提供最优良的护理服务。

护理质量是衡量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医院的临床医疗质量、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等。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把握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确保护理质量的稳步提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护理管理者的中心任务,也是医院护理工作的主要目标。

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规章制度的建立不健全,对护理人员的约束力不强,质量监控措施不到位,对患者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以及护理人员不足、医护比例失调等诸多因素,都将出现护理的不安全结果。

2.技术因素

由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协作能力不强等因素都可能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项目的大量引进与开发,技术复杂程度高、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给护理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而且还可能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方面的风险加大,从而影响护理安全。护士护理缺乏业务知识,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或不熟练,与他人配合较差,不重视学习和业务技术培训,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将导致操作失误或操作错误从而发生事故。

3.护理人员的因素

护士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严,在工作中不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护理人力资源不足,长期以来由于护士的社会地位低,工作繁重,生活不规律,部分护士不安心本职工作,想方设法换岗或离岗,致使临床护士严重缺编。护士自身综合素质偏低,由于社会对护理工作的偏见及受到环境的影响,医院对护理工作的重视不够,投入较少,使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偏少,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导致护士应变能力差,护患之间沟通不良。另外由于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大多是年轻护士,资历浅,临床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不扎实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技术操作不娴熟,工作中理论不能联系实践,容易导致操作失误而发生护理差错。

4.患者因素

护理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及支持。个别病人的不遵医行为、不规范用药或住院期间私自外出,也是造成护理安全事件的因素之一。

5.物质因素

护理设备是完成护理任务的重要工具,设备器械的性能是否完好,质量是否过关,都会影响护理技术的正常发挥,影响抢救及治疗工作,是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之一。

6.环境因素

医院的基础设施及布局不当也潜在着不安全因素。如地面过滑导致跌伤,床旁无护栏造成坠床,热水袋使用不当导致烫伤等。环境污染导致院内交叉感染;安全危险品管理制度措施不完善等都是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7.工作责任心

护士有着特殊的职业内容、规范和行为标准,长期从事繁重的护理工作,重复性的夜班,多重角色负担,以及一些科室岗位设置不合理,超负荷工作,使少数护士身心疲倦,产生厌烦心理和畏难情绪,轻视护士工作,有的甚至希望脱离护理岗位。因此,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对患者态度不好,以致发生医患纠纷,从而给患者带来不安全的后果或不安全因素。

8.管理因素

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设备物资管理不善、职业道德教育不够、管理监督不严等因素而影响护理安全组织的管理,这不仅是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主要原因,同时是对患者安全最大的威胁。

(四)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1.制度因素

医院虽然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这些制度和工作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或者矛盾因此可能会导致管理组织无法进行监督,使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使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随意、懒散工作不仔细,存在好多的安全隐患。

2.护士自身的因素

(1)护士在学校和在职教育中缺乏相关法律知识教育,临床工作中往往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如对患者的隐私权,患者的知情权等没有在思想上产生足够的重视,往往会导致矛盾的产生;护士很多时候是一人值班,一些护理行为只有护士和患者参与,所有的诊疗和操作不可能都让患者签字或知情,虽有记录但没有旁证,假如为了有旁证,叫醒患者或陪人,既影响他们的休息又会招致抱怨,由于没有及时签字或履行好告知义务导致护患纠纷发生。在实际护理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忽视证据的收集和管理。

(2)职业道德素养不足,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遇事容易情绪化,对患者态度生硬,有的护理人员语言,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后果,这些常常是造成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有的护士未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工作马马虎虎,不负责任,对职业产生厌倦情绪,在技术操作中图省事,方便,严重违反操作规程,也是造成隐患的根源。如患者坠床,摔倒,烫伤,自杀等很多情况是护理人员上班脱岗,睡岗或延误,遗漏治疗,不按时巡视病房,执行医嘱错误,患者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等到原因造成的,这均是护士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3)专业技能素养不足。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护理工作中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内容不断增多,不仅对护理人员形成较大的压力,而且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风险增大。从统计分析来看,低年资护士由于她们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技术操作不娴熟,与同事的协作较差,平时不重视业务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容易导致操作失败或操作错误而发生护理差错。住院病人往往存在多种疾病,涉及到很多专业的医疗问题,护士很难准确实施护理,护士在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中,由于缺乏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护士的角色转变困难,满足不了病人的身心护理需求,也不自觉地侵犯了病人的权益。

护理工作是一项患者及家属的相互配合及支持,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由于病人对内科疾病的发生原因、病情发展、对身体的危害、病情的转归及其预防措施等缺乏了解,会出现紧张、焦虑等不稳定因素,因疾病而导致经济、心理等变化会导致患者或家属过度维权和对医疗护理的不信任。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预后要求各不相同,有的家属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从而产生不信任的心理。

3.临床护理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用药及配伍因素心血管内科用药品种较多,品名、药名复杂,同名药物也会因产地不同而剂量有所不同。如护士在配药过程没有严格进行药物配伍核对,没有严格按处方剂量配药,或配药过程粗心大意没看清剂量,只是按常规习惯操作,就容易给患者带来危险。此外,护士在为患者做静脉滴注或静推过程中,滴注的速度或静推速度控制不好,容易造成心脏负担过大、血压升高等危险,严重者还会导致心力衰竭。

(2)护理记录书写因素

护理记录是护理过程的观测记录是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资料和重要的工作见证,但是由于管理存在问题和护理人员自身存在的因素可能会导致护理记录写的出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护理记录的真实性问题。由于护理工作监督不到位,部分患者擅自外出或离开病房时恰好是护士定时巡查的时间,不能及时获得监测记录,往往是护士主观臆测后随意填写应付上去的。因此护理记录反映的体温单及其他生命体征并不真实。

②护理记录的完整性问题,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内容繁多,如: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需每30分钟就观测心电图和生命体征一次,护理工作中往往待患者症状稍有缓解就不能持续保持这样的观察频率,造成护理记录的漏记或记录不全。因此,提供的护理记录往往并不完整。

③护理记录的及时性问题心血管内科患者多是危重患者,发病通常很急,多需进行抢救,此时的护理记录多是事后通过回顾补写的,因此,记录的书写并不及时。还有就是记录偏差的问题。医嘱开出时间与护士开出的医嘱执行时间存在偏差,医生与护士的观察记录常不一致,对病情轻重描述不一致患者对抢救实时间及死亡时间记录往往存在偏差,容易因此发生延误抢救和治疗不及时的医疗纠纷。

4.来自患者的不安全因素

由于患者饱受病痛的折磨,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承担巨大的痛苦,因此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病患康复的愿望迫切,因此在住院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病患客体给治疗和护理带来的不安全因素,通常情况下患者的以下几种行为会导致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1)患者不遵医嘱造成的不安全因素一部分患者因治疗后自我感觉自己的病已经好了,不需要再进行治疗,花冤枉钱了。不遵医嘱,不按时吃药或者进行治疗,未经医护人员同意就擅自离开病房和医院,或者请假不按时回病房,在外出过程中突然发病,心血管疾病通常发病急,变化快,患者处于医院病房外的环境中,会因为疲惫、劳累等因素而导致疾病的发作。因此,患者的不遵医嘱行为常会带来不安全的隐患。

(2)患者对治疗期望之过高以及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缺少认识,对医疗的期望值过高。一旦病情恶化,常把责任完全归咎给医护人员,加之患者对医院治疗过程和治疗环境不适应,患者本身因心血管疾病导致情绪变化较大,不同的医护人员对病情变化预测不一致,导致患者及家属对治疗产生怀疑心理,对治疗护理产生不信任,导致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二、对策

以上这些所述的这些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基本上都与临床实践中的有关人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应该强调这些因素的中主次,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思考,以在管理制度中或者是在护理过程中建立起以护理人员为主导的护理制度和护理思想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方面在技术上提高护理水平。为彻底杜绝心血管内科的不安全因素,最关键应改进的就是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水平。应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如是入手,制订各种行之有效的操作规章和制度,通过规范化的操作,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处置前、中、后均对医嘱和所配药物以及用药前后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格检查。在静脉滴注或静推过程中,严格监控滴注或静推速度,防止因过快引起不必要的危险。

另一方面在心理素质上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医护人员还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不仅要熟记于心,还要切实贯彻到护理工作之中,能够用法律知识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在发生医患纠纷时能够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对自己的医护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还应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避免漏记、误记、涂改、主观臆造等现象的发生。保证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将护理记录与医疗文件的偏差降至最低程度。

最后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医患沟通 主动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就医环境,严格按照《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小事做起,从患者的切身感受出发,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感受;讲究语言的文明、操作的规范和贴心的关爱;努力提高自身的医德,操作中应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或出现的状况,以积极的态度耐心解答;还应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以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血管疾病的认知教育;对因病情变化而改变的诊疗方法和用药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避免漏收、错收费用等现象,坚持发放一日清单制,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各种治疗和护理费用;坚持对患者或家属告知制度,及时通过用药卡告知监护、吸氧费用及费用较高的检查费用等,使患者家属知情;消除和化解因费用误会引起的护理纠纷;对某些素质较低的患者或家属的过激语言和行为应心平气和地耐心解释,予以安慰和体谅;以实际行动赢得他们的信任,杜绝护理纠纷。

同时制定护理风险预案和风险管理制度 :科室成立风险管理小组,风险小组定时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定期进行护理风险评估,制定护理风险预案。发现可能导致护理风险的因素,要组织人员及时讨论应对方法并提醒有关护士注意防范。在制定预案时,首先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例如在预防跌倒的管理预案中,将有可能造成病人跌倒、跌伤的因素、环节,逐一列出。因此在陪护管理及安全防范措施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指导护士知晓哪类病人易摔伤、易坠床,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其次是完善相关措施,如设立安全“防滑”提示牌、防滑垫,开水炉房设有“小心烫伤”等提示语,并制定了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理措施”等等。制定节假日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在节假日前安全检查,注意人员搭配,规范节假日期间须严格管理的护理薄弱环节。建立护士告知签字制度。危重病人检查,医护人员要陪护,并根据情况备好应急抢救药品及物品。以利于工作顺利进行。

另外规范护理记录书写和管理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范制定的有关护理记录书写标准,使护理记录在内容、格式、表述和管理上,适应举证责任倒置的新形势。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深入病房勤观察,认真收集资料,使护理文书真正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病人入院时的首次记录一定要注重客观资料的书写,入院评估准确,护理措施及相关因素均应记录准确、完整、及时、全面,客观反映病人病情变化,并与其他记录相一致;护士长每天对新入院、危重病人的记录进行检查并签字。所有记录均应妥善保存。

加强护患沟通,化解护理风险

(1)患者住院时应主动向其介有关规章制度、检查的安排和初步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尽快熟悉环境,自觉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配合治疗。对于患者和家属的不配合行为,应向其讲明不配合治疗的危险性。

(2)在各种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医生、护士要履行告知义务,对患者病情应恰当地向患者或其监护人真实告知,对治疗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的病情突然变化或恶化,应告知患者家属,并请其在病情告知书上签字,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认可。

(3)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与患者、家属的交流,注意做好健康教育,及时听取患者的意见和建议,耐心回答患者家属想要了解的内容,尊重关心患者,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三、讨论与小结

由于上述这些问题的客观复杂,这就对医护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应该丰富的临床经验,加之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是圆满完成护理任务的基本素养和要求。

首先在思想上,护理人员要有自我防护意识,除了做好职业安全防护之外,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适时地运用以保护自己。面对患者的无理要求,要本着细心的工作方略去耐心引导,沉着冷静。注意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与妥善保管。

其次是在业务上要不断要求自己不断地积累经验,提高自己。如上所述,心血管疾病的内科护理有着自身的特点,与普外等科别护理有很大的不同。大多数的时候临床经验的积累与运用显得十分的重要。这也要求护理人员要有不断学习的思想和实践能力。

最后是在护理过程中,要胆大心细,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使业务过程、护理文书、护理诊断以及护理措施得当,使之成为维护自身安全的防火墙。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的医护人员应该加自己的强业务技能,严格按照规范化护理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在护理过程中尽职尽责,防患于未然,防止患者在住院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安全因素。通过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增强法律意识、自身职业道德素养,严格遵守各项工作制度,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及时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加强与患者的交流,避免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预防各种并发症,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不仅在生理上对其进行安全护理同时在心理上给予患者以心灵的安抚。

参考文献

[1]张国力.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7,2(8):96-97

[2]富川华,雷静,袁莉.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24(4):20-21

[3] 管玉梅,陶艳玲,杨毅华.全面分析防范护理差错重复发生[J].国际护理杂志,2007, 26(5): 32

[4]王文彩.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及用药护理[J].中外医疗,2009,35(16):62-63

[5] 富川华等.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 J ].临床护理,2007,24(4):470

[6]王丽萍.病历在人生保险理赔中的作用[ 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6(3):51-52

[7] 刘燕秋.加强护理风险的做法与体会[ J ].天津护理,2006,14(2):104

心血管病护理安全 篇2

1 建立完善的入院安全评估系统

患者入院第一天, 责任护士即对其进行护理安全评估。 (1) 一般健康状况及心理状况:如患者的基本信息、健康史、生活自理能力等。 (2) 护理安全状况:采用巴氏量表评估日常生活功能 (<60分为高危) , 采用营养不良筛查工具评估营养状况 (>3分为高危) , 采用Braden压疮风险评分表评估皮肤完整性 (<16分为高危) , 采用高危跌倒、坠床评估表评估跌倒坠床危险性 (≥4分为高危) 。根据评定结果及时制定落实护理措施。

2 做好安全宣教

由责任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安全宣教, 包括如何正确使用床栏、传呼装置、防跌知识等, 病房内张贴防跌十诀, 厕所地面印上“小心滑倒”红色脚印, 时刻提醒患者注意安全。针对老年患者记忆力差这一特点, 采取反演示等多种方式巩固安全教育效果。向患者发放护患联系卡, 每位患者使用院内统一的腕带。电话机放于患者易取部位, 要求护士长、责任护士手机号保持24小时通讯通畅, 责任护士做到8小时在岗, 24小时负责制。

3 有效沟通

良好的沟通是取得患者及亲属信任、减轻患者焦虑心理、促进遵医行为、避免护患矛盾的基础。为此, 我院心血管科规定, 亲属探视时间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必须深入病房, 与亲属进行有效沟通, 向亲属汇报每日病情及用药情况, 发放每日清单, 听取家属意见, 回答家属提问, 接受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检验, 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研究[1]表明:有亲属陪护的住院老人焦虑心理得分低于无陪护组和雇工陪护组。为此, 我们建立电话联系本, 专人负责, 每日为患者与亲属建立电话信息沟通, 获得患者和亲属的一致好评和信赖。

4 加强巡视

患者入院时要求亲属留下电话号码, 一旦患者出现病情突变等意外情况, 以便于及时与亲属取得联系。护理部统一建立病房巡视记录本, 要求二级护理每2h巡视一次, 一级护理每1h巡视一次, 输液患者每1h巡视一次, 患者按铃随叫随到。

5 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

5.1 提供便民服务

为患者提供便民服务箱, 内放针线包、吸管、牙签、剪刀、吹风机、一次性筷子等日常用品。提供微波炉及微波炉餐具供加热饭菜;代买饭票、生活用品, 代复印有关病历资料;利用合适工具护送患者做各种检查;提供本科疾病相关的自我保健资料。

5.2 实行防跌患者下床牵手制

指凡跌倒、坠床评估分值≥4分者床尾均插上桔红色防跌防坠标志, 锁上双侧床栏, 患者下床活动由护士或护工搀扶。

5.3 提供个性化的膳食需求

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和要求, 配合治疗要求及时调整饮食, 尽最大努力为患者提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

5.4 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活动

为活跃气氛, 除夕夜护士长与责任护士留守病房与患者共度佳节, 元宵节举行灯谜灯展, 中秋节送月饼等活动, 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节日的喜庆, 和谐护患关系,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6 严格住院患者请假制度

每位患者入院后签署一式二份“患者住院告知书”, 一份交给患者, 一份医院保存。其中第一条即:“住院患者应该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 服从医务人员的管理, 不得私自外出及在外住宿”。接诊护士详细全面介绍告知书的内容, 使患者或家属了解医院各项规章制度, 并取得配合。患者提出请假, 医生、护士应予以劝阻, 护士和值班医生没有准假的资格, 患者若确需请假外出时, 必须取得管床医生的批准。管床医生严格把握请假范围[2], 电话通知患者亲属到院, 应高度重视患者安全和有可能发生的法律纠纷问题。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病情不同家庭背景等情况全面考虑, 权衡利弊, 决定准假与否, 并负责与患者或家属签署规范的“住院患者请假单”, 交护士站保管。当班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外出期间注意事项。

7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不定期组织学习《侵权责任法》, 举办“护理与法”学习班、“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 引导广大护理人员学法、懂法、知法、依法行护, 使护士认识到自己的违规行为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 能够从法律的高度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保障患者的权力,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避免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余梅, 于卫华, 戎敏之, 等.不同照顾方式对围术期住院空巢老人焦虑、抑郁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9, 23 (10) :2659.

心血管病护理安全 篇3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18—01

护理安全即为在护理患者的时期内,尚未出现超越法律法律许可的机体构造、心理或者是功能方面的缺陷、损害或者死亡。法律风险蕴含在护理工作的全部细节中[1]。最近几年,护理方面的矛盾持续上升,所以必须强化护理安全理念。

目前在心血管护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安全因素,因此为了保证患者身心健康,必须加强心血管护理工作。以下即为现有的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安全隐患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

1.1患者方面

在心血管内科中,包括很多变动性大、复杂性较强的疾病类型。如心力衰竭等患者随时都有的生命危险。护理活动是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需要患者和家属的密切配合。但是,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医患配合力度不够,如患者执行医嘱的能力不够,患者自以为病情不严重,就轻视医生的嘱托,擅自走动等。另外,还有一部分家属,对医生及护理人员期望过高,没有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一旦发生病情恶化或出现生命危险就把一切责任推给医护人员,从而引起矛盾。

1.2护理人员方面

1.2.1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护理记录不及时、欠准确或字迹潦草,随意涂改,用同一笔迹重抄等,是导致护理纠纷的另一因素。

1.2.2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下。由于心内科患者的病情变化性较大,诊疗技术日新月异,如心血管介入性治疗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护士如不能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自然无法为患者提供必需的护理。此外,部分聘任制年轻护士临床经验不丰富,对一些医疗器械如除颤仪、监护仪等抢救仪器的使用欠熟练[2],及对各种恶性心律失常不能及时识别,造成抢救时手忙脚乱,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

1.2.3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淡薄。护士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尤其是对危重患者床头交接班较仓促、巡视病房不及时等是导致差错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护士习惯于遵医嘱被动工作,而忽视患者病情观察等无形工作,对病情变化缺乏预见性,是导致意外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1.3规章制度方面

护理管理制度不完善,护士在工作中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很容易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4其他方面

社会、媒体等对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及其工作尚缺乏了解,缺乏对医护人员及医疗服务机构的公平公正的评价; 部分医疗器械、药品等产品的合格率及其质量对护理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医院的就医环境; 医护人员的薪金待遇等。

2 加强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的措施

2.1加强患者心理辅导

心血管疾病的特征是久病不愈,需要进行反复、长期治疗,给患者带 来 了 一定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该给予患者积极的引导,解决患者心理层面的负担,对疾病能有正确的认识,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缓解心理压力,一旦发现患者情绪不稳定,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不良干扰[3]。

2.2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三查八对制度及各项操作规范等制度,遵照规定认真书写护理记录,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护理人员要注重形象,加强语言修养,学会倾听; 工作时保持微笑,同患者及其家属及时沟通,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消除其疑虑,取得信任。

2.3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护理安全要求护士必须具备娴熟的医疗护理技术和专业的知识水平。除了对心血管内科进行专业的护理操作培训外,还应该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护士的沟通能力、专业技能及护理水平,定期进行操作考试和理论考核,规避护理差错和事故,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发生护患纠纷。

2.4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4],强化护理安全意识,使每位护士都能自觉遵守医德规范,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和护理操作规范,切实提高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将安全意识贯穿、渗透于护理工作中显得十分必要。

2.5 增强护患交流

护理人员要注意护患沟通的技巧,用文明的语言来与患者沟通,不能语调生硬没感情,还要及时对情绪不稳定、言语过激的家属进行安慰,及时避免纠纷的产生。

2.6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机制

首先,要做好患者病情管理記录工作,实时检查患者病情的变化,并依据情况记录的变化提出合理的护理措施调整,护理人员必须严格对待护理记录,严禁涂改。其次,切实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强抢救物品药品的管理。最后,各部门要紧密配合,形成系统链,简洁高效的完成患者的各项记录及医疗环节的整理,并悉心听取患者及家属意见,对重点环节进行实时监控[5],制定紧急情况的应对处理方案,从而建立全方位的护理安全监督管理机制。

3 结语

在心血管疾病护理方面,必须严格管理护理人员,引导护理人员充分意识到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强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法律意识及安全意识,同时要关系患者的心理活动,加强患者心理辅导,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机制等。使得护理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保障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安全,为心血管疾病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11(05):45-48

[2] 雷静;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2(09):34-35

[3] 沙菲;护理工作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09(10):23-25

[4] 赵红;浅析心血管病人的安全管理及护理[J];中外医疗;2010(26):35-37

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 篇4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1一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我院3个心血管病区中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1例,其中男58例、女43例,年龄21~86血管疾病入院治疗,或在院期间确诊为心血管疾病;(2)经过临床治疗,符合出院指征;(3)自愿参加本调查;(4)无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101例患者的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专18例,高中及中专21例,初中30例,小学17例,文盲5例;职业:工人18例,农民7例,干部30例,军人12例,教师4例,公司职员11例,其他职业19例;疾病类型:冠心病53例,高血压31例,心肌梗死18例,心律失常11例,心绞痛11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其他疾病20例;其中患有一种心血管疾病者62例,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心血管疾病者9例;手术及治疗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7例,心脏换瓣手术5例,介入治疗5例。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疾病、手术史及吸烟饮酒史等20项;(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调查表,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含9个条目)、治疗相关知识(含13个条目)、康复相关知识(含27个条目)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含13个条目)等4个一级维度共62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非常熟悉计5分,比较熟悉计4分,熟悉计3分,比较陌生计2分,完全不知道计1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越好。问卷经2位护理教育专家和3位临床护理管理专家审阅后修订而成,内容效度为0.84,Cronbacha系数为0.96。各病区指定专人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前,由研究者对发放问卷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了解问卷的设计原则、调查目的及填写要求。在患者即将出院时,调查人员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征得同意后请患者以无记名方式自行填写问卷。因视力等原因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由工作人员逐条阅读并向其解释后,根据患者的选择代为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形式表示。

2结果

2.1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总体认知情况。101例患者62个条目得分集中在3分左右,提示患者对连续护理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总体处于基本熟悉和了解的水平。其中得分最低的条目为“知道安装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项”,得分为(2.48±1.70)分;最高为‘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很有意义”,得分为(3.57±1.12)分,两者均属于“康复相关知识”维度。

2.2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各维度的得分。疾病相关知识的9个条目,患者掌握较好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前的准备工作和复诊时间等,但对复诊指征、检测恢复状况、心功能评估等较为专业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2.2.2患者对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治疗相关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服药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对伤口护理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差。2.2.3患者对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康复相关知识的27个条目中,患者对心理、饮食及睡眠等方面的掌握较好,对康复锻炼、起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2.2.4患者对社会生活知识的认知情况。社会生活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临终关怀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保险与法律方面知识的掌握较为欠缺。

3讨论

3.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住院治疗后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自己回归社会后需要掌握的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总体处于基本熟悉的程度,得分为2.48~3.57分,平均(2.70±0.81)分,其中有12个条目得分低于3.00分,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缺乏连续性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完全具备回归社会后实施有效自我护理的能力,不利于其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连续性护理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形成畅通的患者交接和信息传输渠道,患者没有形成出院后需要继续完成后续的治疗和自我护理的意识,没有主动获取疾病治疗和康复相关知识的习惯。此外,我国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覆盖面较窄,目前的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疾病本身的防治和护理,从护理管理者到临床护士都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亟待建立较为完善的贯穿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始终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3.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护理认知的各维度分析

3.2.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理想由表1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9个条目的得分均高于3.00分,达到了熟悉的程度,但是离非常熟悉的程度仍有差距。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均属于慢性病,且一些患者同时罹患多种疾病,长期的治疗使得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准备和时间等重要知识掌握较好,提示患者的认知水平与其获取知识的意愿有关。

3.2.2心血管患者掌握的用药知识优于伤口护理

前3位均属于用药方面的知识,而后3位均是伤口护理知识。可能是因为服药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该类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联合用药,才能使得相关检测指标达到要求;与介入治疗、手术等有创治疗方式相比,药物治疗更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能够被接受,并作为长期的治疗手段被坚持,并不断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同时,用药指导作为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实践与摸索中己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科学的教育模式,而造口、伤口等专业化护理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方式,且手术等一些会给患者体表形成伤口的治疗方法在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只接受一次,既没有经验,又没有长期接受该方法治疗的心理准备,因此,获取该类知识的意愿不强,进而导致其认知水平较低。

3.2.3心血管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表3显示,62个条目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条目都属于康复知识维度。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康复充满了信心,且对饮食、睡眠等生活常识了解较多,但是没有针对性掌握所患疾病的康复知识,不能恰当把握各种活动的节点,难以循序渐进地开展康复锻炼,尤其是对安装起搏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必须远离磁场,不能进行核磁检查等特殊要求及其注意事项了解较少。可能是因为上述内容大都是患者出院后面临的问题,住院治疗期间未涉及到。因此,护士没有针对上述内容给予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而是将宣教的重点放在疾病本身和患者住院阶段的治疗和护理上。这一现象说明连续性护理的理念尚未在护理人员中普及,目前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的仅是阶段性的健康教育,护理的连续性往往因患者的出院而中断,强调以患者自我管理为前提的疾病管理,即全民医疗干预和沟通活动开展仍不理想。

3.2.4心血管患者的社会生活知识有待提高由表4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临终时医疗机构的选择权等临终关怀知识较为了解但对保险知识、种类、如何维权等保险与法律知识的了解较欠缺。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我国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况和媒体的频繁报道,使得大众对临终关怀不再排斥,而是采取一种直面的态度并逐渐认同;而保险种类繁多、保障医疗消费者的法律法规知识普及面窄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选择保险种类和利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方面显得茫然,这仍是医院健康教育与社区连续护理有效衔接的薄弱点。

3.3管理对策健康教育是应该坚持不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的基本措施,是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161,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7。因此,加强和规范健康教育是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护理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选择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可直接深入社区,或与社区合作,开展康复知识讲座和法律、保险常识普及工作,在随访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患者的连续性的评估。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护士口头教育的枯燥形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采用患者现身说法等经验共享的方式19,为患者传递综合性的教育内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效果评价,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定位在能否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真正受益。

心血管病护理安全 篇5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当前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疾病。对于医学工作者来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技术理论至关重要,针对不同老年病患者的特点和护理的要求,做出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充分的保证每位老年病患者健康,尽到医护者的天职。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医护 引言

心血管病又被称为循环系统疾病,属于系列性的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是一种封闭完整的循环管道系统,它以心脏为中心通过血管与全身各器官、组织相连,使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一般依据发病的特征,将心血管疾病分为急性、慢性两种,这两种都和血管的动脉硬化有很大联系。对于心血管疾病都有着基本相似的发病原因、病发过程和治疗的方法。1.对心血管病症状的分析 1.1心悸

心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慌,它是人们在主观感觉上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以及其客观体现的综合性症状。一般是由于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的人体对心脏的不适感。1.2呼吸困难

心血管疾病会给患者带来呼吸上的困难,一般表现为呼吸的频率加快,呼吸的动作幅度变大。肯能引起呼吸困难的病因众多,在对病症分析时要注意引发呼吸困难的真正原因,做到对症下药。1.3紫绀 紫绀叫做发绀,它是因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加且超过50g/L时,而出现的体表粘膜呈紫绀现紫兰色的现象。按照紫绀的位置可分为中心型紫绀和周边型紫绀两种。1.4眩晕

眩晕症是最为易见的临床症状,患者自身会感觉周围景物旋转、晃动,并会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平衡失调等一些症状。

2在对老年心血管患者护理工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2.1做好常规护理

护理工作伴随在病患者整个医疗过程中,从患者进入医院就开始护理工作,一直到患者出院那天才基本结束。在老年患者刚住进医院的时候,我们护理工者要用态度热情、举止端庄,让病患者有产生亲近感以及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给病人及家属留下一美好的第一印象。同时我们要根据老年患者的病情安排合适的病房,对于病房要做好清洁工作,保证病患者能够有一个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从病者的感官上进行一个良好的刺激,使老年病患者能够在心理上得到很好的放松,从而能够帮助他们安心地进行治疗。安排好病人的病房以后,在患者治疗期间要经常问询病人的情况了解病情,同时还要再精神上对病人进行帮助,尽可能的满足病人要求,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亲近感,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病人病情的好转,有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而且在医院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上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2.2强化对病人心理上的护理工作

病人在住院以后,进入了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使得本来的由于疾病带的恐惧和忧虑感加大,这时病人容易产生情绪失控的现象,从而出现各种心理变化,例如:易于冲动、精神抑郁以及焦虑等状况。因此,在老年病患者住院这段时间,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及时解决患者的各种需要,观察他们的心理状态,并对一些心理状态较差的病患要做好及时的沟通工作,保证患者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接受治疗。同时我们还要时刻关注病患者的病情,并及时向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介绍,传达医生的诊断情况和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和治疗安排等信息,以排除老年患者在情绪上的影响。帮助病人了解病情,提高患者认知疾病的能力,解除病患者对疾病产生的恐惧心理,从而消除老年患者由于疾病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为患者树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抵制病魔。对于患者来说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病情的控制和治疗会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效果。2.3重视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

对于病人的健康来说,一个良好的生活状况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周到的生活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生活护理工作是否到位将直接关系到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病情的发展方向。在患者的饮食选择上,要针对老年心血管患者的特点做到“四低”,即低盐、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同时老年心血管患者要多食水果蔬菜和一些粗纤维的食物。在病患者的饮食习惯上,要告诫老年患者不可以多食,要做到少食多餐。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老年患者多会出现牙齿稀疏、脱落以及咀嚼困难等情况,由于年龄的增大人体的消化功能也随之退化、减弱,所以在食物的选择要选择那些易于消化和咀嚼的纤维含量较多的食物。同时要控制患者的饮食结构,以防出现便秘的情况,尤其针对那些心肌梗死的病患者,要特别告之排便时不可以过度用力而引起病情恶化。

针对那些已经发生便秘的心肌梗死的患者,可以适当的选用缓泻剂,帮助其排便。如果这一方法不能解决其排便困难时,我们就要选择肥皂水灌肠或者使用开塞露对其进行强制性排便。对于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来年病患者,其各种生活行为都要求护士来帮助其解决。同时还要对那些抽烟喝酒的病患者进行劝说,告之他们抽烟喝酒对于其病情的不良影响,对心血管病情的控制上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尽量减少可能导致疾病病发的各种原因。在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护理时,还要经常的查看病人皮肤的变化情况,做到及时预防,对那些特殊的病患者还要注意其禁食要求。2.4根据不同病情进行针对性护理

心血管疾病的病情较为特特殊,病情稳定性较差,该疾病很容易因为一些不良影响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在护理时要时刻观察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和询问。并严格根据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等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并且要及时的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一旦患者出现各种不适状况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我们还要了解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掌握所使用药物的作用机理和该药物的注意事项等。心血管药物的使用剂量要根据病人的年龄和病情状况等来选择,因此,在药物剂量上要做到精准把握,从而从各个方面促进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走向健康。结语

总而言之,在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时,护理人员要从病人的健康角度出发,视病人为自己的家人一样,以最优质的护理服务为病人提供一个最佳的治疗环境,同时我们要把关注老人健康作为我们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人类的健康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参考文献:

心血管病科普知识 篇6

实况报道 第317号 2013年3月

重要事实

     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的头号死因: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多于任何其它死因(1)。

估计在2008年有173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0%(1)。这些死者中,估计730万人死于冠心病,620万人死于中风(2)。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受到的影响尤甚:超过8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男性和女性的情况几尽相同(1)。

到2030年,死于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心脏病和中风)的人数将增加至2330万人(1,3)。预计心血管疾病将继续成为单个首要死因(3)。

大多数心血管疾病都可以通过解决诸如烟草使用、不健康饮食和肥胖、缺乏身体活动、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升高等危险因素而得到预防。每年有940万例死亡,或所有死亡数的16.5%可能由高血压造成(4)。这包括51%因中风造成的死亡以及45%因冠心病造成的死亡(5)。

什么是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疾患,包括:       冠心病——心肌供血血管的疾病 脑血管疾病——大脑供血血管的疾病

周围末梢动脉血管疾病——手臂和腿部供血血管的疾病

风湿性心脏病——由链球菌造成的风湿热对心肌和心脏瓣膜的损害 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存在的心脏结构畸形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腿部静脉出现血块,它可脱落并移动至心脏和肺部。

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通常属于急症,主要是由于堵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心脏或大脑。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在心脏或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堆积有脂肪层。中风也可能是因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

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什么? 心脏病和中风的最重要行为危险因素是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身体活动、使用烟草和有害使用酒精。行为危险因素引发大约80%的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1)。

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身体活动造成的影响在个体中可能表现为血压、血糖和血脂的升高,以及超重和肥胖;这些“间接危险因素”可在初级保健机构得到衡量,它表明出现心脏病发作、中风、心衰和其它并发症的危险有所上升。

已经证明,停止使用烟草、减少膳食盐含量、使用水果蔬菜、有规律进行身体锻炼以及避免有害使用酒精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通过预防或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升高,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一些政策可创造出有利环境,使人们能够承担并可得到健康的选择。这些政策对鼓动人们采用健康行为并加以保持是必不可少的。

心血管疾病还有一些潜在的决定因素,或 “起因的起因”。它们体现出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的主要力量——全球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其它决定因素包括贫穷、压力,以及遗传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症状是什么? 心脏病和中风的症状

潜在的血管病通常没有症状。心脏病发作或中风可能是潜在疾病的最初警告。心脏病发作的症状包括:

胸中部疼痛或不舒服;

 手臂、左肩、肘部、颌部或背部疼痛或不舒服。

此外,病人可能感到呼吸困难或气短;恶心或呕吐;头晕或昏厥;出冷汗;以及面色苍白。妇女更易发生气短、恶心、呕吐,以及背部或颌部疼痛。

中风的最常见症状为脸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无力,通常是身体一侧。其它症状包括,突然出现:       脸部、手臂或腿出现麻木,尤其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 神志迷乱、说话或理解困难; 单眼或双眼识物困难;

走路困难、眩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 无原因的严重头痛; 昏厥或失去知觉。

发生这些症状的人应该立即就医。

什么是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是风湿热引起的炎症和伤疤使心脏瓣膜和心肌受损造成的。风湿热由链球菌感染引起,儿童最初症状通常是嗓子痛或患扁桃体炎。

风湿热主要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尤其是那些普遍存在贫穷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由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中几乎有2%与风湿性心脏病相关,而由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中,42%与缺血性心脏病相关,34%与脑血管疾病相关。(2)

风湿性心脏病的症状

风湿性心脏病的症状包括:气短、疲乏、心跳不齐、胸痛和昏厥。 风湿热的症状包括:发烧、关节疼痛和肿胀、恶心、胃痉挛和呕吐。

治疗

 早期治疗链球菌导致的嗓子痛可阻止风湿热的发展。长期定期使用青霉素治疗可预防导致风湿性心脏病的风湿热反复发作并能阻止心脏瓣膜已受该病损害的患者疾病的发展。

心血管疾病为何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问题?

 

  

 心血管疾病造成的80%以上死亡病例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人们更易接触诸如烟草等危险因素,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和其它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同时,相对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而言,他们往往不能从预防规划中获益。

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罹患心血管疾病和其它非传染性疾病的人不易获得符合其需要的有效和公平的医疗服务(包括早期检测服务)。

因此,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许多人年纪轻轻就死于心血管疾病和其它非传染性疾病,而且往往在生命最旺盛时离开人世。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最穷者受到的影响最大。在家庭层面,不断获得的充分证据证明,心血管疾病和其它非传染性疾病会因灾难性卫生支出和高额的自掏腰包费用而使人陷入贫困。

在宏观经济层面,心血管疾病使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背上了沉重负担。据估计,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在内的非传染性疾病可使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降低高达6.77%,原因是许多人过早离世(1)。

如何减轻心血管疾病的负担? 世卫组织已经确定了即便在资源匮乏情况下也具有实施可行性的极具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用来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

通过健康的饮食、有规律的身体活动和避免吸烟能够预防发生心脏病和中风。个体可通过经常进行身体活动,避免使用烟草和二手烟草烟雾,选择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饮食,避免脂肪、糖和盐含量高的食物以及保持健康的体重和避免有害使用酒精,就能够减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全面的整合行动是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手段。

全面的行动要求采用综合措施,采取针对高危或已罹患该病的个体的战略,力图减少全体人口的风险。

 可用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达及广泛人口的干预措施包括:烟草控制综合政策,实行税收以减少摄入脂肪、糖和盐含量高的食物,铺设步行和自行车道,以增加身体活动,向儿童提供健康的学校膳食。

 综合措施侧重于导致一系列诸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慢性病的主要常见风险因素: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身体活动和使用烟草。

现有若干可选治疗方案。其中有些干预措施甚至可由贴近客户的机构中的非内科医生卫生工作者加以落实。这些措施极具成本效益且影响很大,被世卫组织列为重点。如:

利用特定风险预测图等简便工具,可在进行初级保健时较早确定高危人群。如果在早期确定了这些人群,就可用廉价的治疗方法来预防许多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发生。

 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幸存者面临复发或死亡的高风险。通过使用药物组合——降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降低血压的药物以及阿斯匹林,能够大幅度减少疾病复发或死亡的危险。

 此外,有时需要采用外科手术来治疗心血管疾病。这包括:冠状动脉搭桥、球囊血管成形术(用一种小型球状装置穿过一根动脉疏通堵塞)、瓣膜修复和置换、心脏移植以及人工心脏手术。

 需要利用医学装置来治疗某些心血管疾病。这类装置包括: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瓣膜和用来修补心脏缺损的补片。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探讨 篇7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压力的也有所增大, 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呈急剧增加趋势[1]。心血管内科作为高医疗风险的科室之一, 与其相关的疾病具有多变性和突发性, 因此导致护理工作更加困难, 医疗风险成倍增加;而医疗风险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形象以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因此, 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探讨, 并在实际工作中尽量减少不安全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10月间治疗的7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 年龄为51~83岁, 平均年龄 (64±5.6) 岁, 男性43例, 占61.4%, 女性27例, 占38.4%, 其中高血压性冠心病患者34例, 心肌梗死28例, 风湿性心脏病8例。同期护理人员15名, 工作时间2~10年。

1.2 方法

对70例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问卷调查并回顾性分析其护理情况, 总结其护理过程中的主要不安全因素, 调查问卷主要内容为:护理人员职业素养欠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临床护理经验不足、护患之间无沟通以及环境因素等。护理人员作为护理过程中的直接实施者, 在对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分析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 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对同期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相关知识问卷调查以及其认为在护理过程中会遇到的不安全因素问卷调查, 并统计分析结果, 问卷主要内容为: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缺乏、用药及医疗器械操作不规范、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医院管理制度不规范、患者自身不安全因素、护患之间有无交流等。

2 结果

通过分析总结对患者和护理人员的调查结果, 认为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主要由护理人员、患者自身和医院管理层等共同造成。具体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3 讨论

心血管内科疾病具有突发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诸如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随时都会出现生命危险, 因此护理过程显得尤为重要。护理工作是护理人员与患者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 所以护理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及支持。

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造成的不安全因素主要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临床护理经验不足、护患之间无沟通及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具有突发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充足的护理经验和专业知识, 但是部分护理人员工作时间较短, 其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不足, 而且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重, 时间长, 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很容易产生疲惫感, 心理上会对工作产生抵触感, 因此在与患者接触时出现服务态度恶劣, 与患者无有效沟通, 护理仪器操作不规范, 对患者病情变化不认真对待[2]。在护理工作中, 护理人员经常由于专注于患者的病情或工作疲惫而不认真填写护理文书, 导致其他医务人员无法从护理文书中了解患者病情, 延误患者的治疗。由于心血管内科药物种类较多, 不同药物对患者病情有不同效果, 甚至同名称药品但是出厂商或批号不同对患者效果不同, 护理人员在给患者用药时, 如果不仔细检查, 很容易拿错药而导致患者出现意外甚至是事故。这些因素都使护理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安全性。

护理过程中患者自身不安全因素也是整个不安全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心血管内科患者多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 当其病情减或发作不明显时往往会掉以轻心, 而不重视其潜在的病症, 不再遵循医师嘱咐[3], 私自断药或擅自活动, 从而形成病情突发的隐患。老年患者都有其独特的生活习惯, 而有些生活习惯会影响其病情, 当医师明令禁止时, 有些患者自制力不足, 可能会明知故犯, 从而导致病情反复。一般患者都希望病情快速好转, 当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而病情起色不明显甚至恶化时, 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往往难以接受, 从而把责任归咎于医务人员, 并从心理上对医务人员产生抵触感, 不与医务人员合作, 进而延误病情, 使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大大增加。心血管内科患者多为老年人, 其对新接受的知识的理解力和认知力较低, 而护理人员经过长时间工作较为疲惫, 如果在回答老年患者的问题时敷衍了事, 非常容易激怒患者, 导致护理人员不能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造成患者不与护理人员配合, 增加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性。

综上所述, 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主要由护理人员和患者自身造成的。为了减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保障整个护理过程的顺利进行, 护理人员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并总结经验, 补充临床护理知识, 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规范医疗器械的操作程序, 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 保证护理文书符合真实性、科学性、完整性, 不出现错记、漏记、捏造和涂改现象[4], 在护理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 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师, 避免因患者病情突发影响治疗。

参考文献

[1]林仁凤.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北方药学杂志, 2012, 9 (10) :79-80.

[2]张静.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论著, 2012, 14 (11) :321-322.

[3]罗群丽.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现代护理杂志, 2012:51.

心血管病护理安全 篇8

【关键词】基层医院;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26-01

心血管内科病人的病情复杂多变,危重患者多,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护理工作的压力大,护患纠纷易发生,护理安全管理非常重要。护理安全主要反映护理质量,是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基础,对维护医院工作秩序正常进行和社会治安稳定有重要的作用。

1 影响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

1.1 护士专业知识的缺乏[1]

护士由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缺乏,抢救经验不足,不能够应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变幻莫测的病情,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容易引起护理纠纷。

1.2 护理安全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基层医院因护士严重缺编,使其工作超负荷,不到位,病房巡视不及时的发生,容易耽误患者最佳的抢救时机,使医疗纠纷发生。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到位等均对护理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3 缺乏沟通技能[2]

基层医院,护士缺乏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与相关指导,又因护理工作量大,病情的变化没有及时了解。而心血管内科疾病善变,治疗所需时间长,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了解患者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并需要作相关性指导,如果护士缺乏耐心的解答易引发纠纷。

1.4 其他相关因素

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期望值高,不信任医院和社会。对护理安全措施的实施有直接影响,其主要因素还括院内感染、跌倒与坠床、坏死、环境和水污染、食品污染等。还有因基层医院的医疗设施不够先进,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比较繁琐的流程容易是患者产生烦躁的心态,影响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依存性,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

2 措施

2.1 加强技能的学习

科室制定有規律的学习计划[3],培养护理人员洞察力和预见性思维能力,发现问题给予恰当的处理并及时报告医生,防止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2.2 制定完备的安全管理体质

制定分级安全管理机制,定期进行安全分析,针对已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纠纷,防微杜渐。规范处理护理纠纷合理索赔。护士长还要注重病房设施管理,因心血管内科抢救患者多,一定要确保设施的完好备用状态。管理机制要做好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工作,使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2.4 培养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预防医院内感染,加强重点感染环节的监控。

3 讨论

心血管内科病人的病情复杂多变[4],危重患者多,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护理工作的压力大,护患纠纷易发生,护理安全管理非常重要。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是基层医院的首要任务,由调查分析和安全措施的实施,可以发现有效的护理安全措施的实施和管理[5],在临床预防医疗事故中是非常重要的。本科室通过培养护士的护理技能和综合能力、对重点环节加强监控,积极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等措施,有效的减少了医疗纠纷,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少玲,洪蝶玟.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4,10(7):761.

[2]胡秀琴.心血管疾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328-329.

[3]车红英,陈幻.浅谈护理纠纷原因与防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S2):55.

[4]何杏兰,郑东英,谢俊玲.风险管理在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6,13(2):83-85.

上一篇:奉献的演讲稿下一篇:个人理财作业4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