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24-06-28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共3篇)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篇1

基金论文是指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各大专院校或研究机构、各类基金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提供科研经费而产生的研究论文,是科研活动的重要产出成果,代表着学科领域内的新趋势与新热点,一般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1]。专业期刊对资金论文的吸纳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刊物的学术价值及影响力,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版)》,“基金论文比”这一指标在期刊评价中的权重也越来越大[2]。《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心血管领域内颇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现就其2003—2012年的基金论文刊载情况进行统计,全面了解其对基金论文的吸纳情况,初步判断其学术水平与影响力,为下一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3—2012年的合订本共10部,除外增刊。人工统计每期杂志刊文总数、基金论文总数、基金项目级别以及基金论文地域分布,计算各年基金论文比。其中,基金论文比=(基金论文总数/刊文总数)×100%[3]。基金项目级别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以及其他,国家级是指由国家立项并拨款,面向全国招标的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省部级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国务院组成部门以及军区立项并拨款,招标范围有一定地域限制或学科限制的项目,如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原卫生部专项课题等;厅局级是指由省级政府组成部门(卫生厅、科技厅等)或市级政府机构立项并拨款的项目;国外是指由国外机构提供资金,但由国内机构或个人完成的科研项目,如WHO资助项目、CKB资助项目等;其他是指由院校、学会/协会、科研机构或其他企事业单位资助的小范围低级别科研项目[2]。1篇论文有多项基金项目资助时,以高级别计。本研究数据处理及图表制作均通过Excel表格完成。

2 结果

2.1 各年基金论文比

2003—2012年各年基金论文详细数据见表1,整体趋势见图1。

2.2 基金项目级别

2003—2012年各年基金论文的项目级别见表2,各级别整体趋势见图2。

2.3 基金论文作者地域分布

2003—2012年各年基金论文的主要来源地见表3。过去10年,《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共刊出基金论文713篇,其中,湖北提供182篇(25.53%),广东提供67篇(9.40%),北京提供51篇(7.15%),上海提供47篇(6.59%),江苏提供36篇(5.05%),广西提供36篇(5.05%),重庆提供34篇(4.77%)。

3 讨论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有关心血管疾病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影响因子长期居于学科刊物中的前列,颇具学术影响力。

从表1可以看出,该刊近10年刊发的基金论文绝对数量呈增长趋势,由2003年的39篇上升为2012年的107篇,增长约2.7倍。基金论文比偶有小幅波动(2010年和2011年略有下降),但整体上仍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3年的10.54%大幅上升为2012年的34.85%,增长约3.3倍。需要指出的是,该杂志于2007年将页码数由64个增加到80个,以此为界,扩增前与扩增后刊发的论文总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从整体来看也是如此,2012年的论文刊发总数远不及2003年的刊发总数(307/370)。在论文刊发总数呈负增长的情况下,基金论文绝对数量及相对比值均有较大幅度增长,这说明了三点:一是,论文篇幅普遍变长,即单篇论文所含的信息量增大,可以认为其所阐述的主题较之以往更全面、更详细、更深刻;二是,杂志吸纳基金论文的能力逐年稳定上升;三是,基金论文一般代表着学科热点与重点,侧面反映杂志的学术影响力日益扩大[4]。

该杂志基金项目级别分布相对均衡。从表2可以看出,该刊基金论文项目级别以国家级(33.80%)、省部级(25.95%)和厅局级(35.62%)为主,其中国家级整体上保持稳定,省部级波动较大且有逐年下降趋势,厅局级有逐年增加趋势,国外(0.98%)及其他(3.65%)基金类所占比例很小,可以忽略。基金论文数量的多寡受基金项目所限,直接取决于政府的科研资金投入。自2003年SARS爆发以来,国家对医疗卫生科研的投入大幅度增加,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几乎呈爆炸式增长[5,6]。在此大背景下,该杂志国家级基金项目的论文在基金论文总数中的占比有大幅度增长,并于2005年达到史上顶点(41.86%)。此后,国家级比例一直高于省部级,虽有小幅度波动,但整体上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厅局级项目论文比例于2003年达峰值,此后大幅下降,于2005年降至谷底后又大幅上升,此后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自2006年起,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便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一般而言,基金课题立项后的1~2年为论文产出高峰期,该杂志的这种变化趋势恰好与国家科研大背景相吻合[7]。

此外,该杂志由湖北提供的基金论文数量(182篇)和比例(25.53%)远高于其他省份,除地理优势(该刊主办机构及编辑部均位于武汉)外,可能与湖北高等医科院校及教学医院较多有关。统计发现,由主办机构所在医院提供的基金论文平均每期为1~2篇,其中绝大多数为国家级基金项目,为重要的基金论文来源。此外,广东(9.40%)、北京(7.15%)、上海(6.59%)、江苏(5.05%)、广西(5.05%)和重庆(4.77%)为次重要的基金论文来源地,共提供了基金论文总数的38.01%。由此可见,该杂志基金论文来源过度集中,尤依赖于湖北。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为杂志长远计,应进一步提升基金论文尤其是国家级科研论文的刊发率,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通过学术会议、编委介介绍绍、网网络络营营销销等等多多渠渠道道加加大大杂杂志志宣宣传传力力度度,提提升升杂杂志志在在稿稿源源稀稀少少地地区区的知名度;二是,有针对性的约稿,向业界知名专家约取高质量的论文;三是,通过科研机构或团体组稿,提前“预订”其研究团队的相关论文,通常是系列专题;四是,在保证主办机构所在医院高质量论文不外流的情况下,优先接收其他地区优秀论文,使稿源区域分布趋向合理。增加高质量稿源不仅仅能提升基金论文比,更能提高刊物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对期刊基金论文的刊发情况进行统计,可在一定程度上纵向评价期刊发展水平,并大致了解该学科的研究动态与科研环境,为杂志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信息参考。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在通过大型数据库进行数据检索时,所得结果与实际值误差较大,分析原因为:数据库将非论文(如补白、编者按、征稿启事等)统计入刊文总数;对基金项目收入不全,无法区分级别;无法统计作者区域分布等。本研究的缺陷在于,缺乏与兄弟期刊的横向比较,而基金论文对影响因子的贡献率,也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吸纳基金论文的能力及不足。方法:统计2003—2012年《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基金论文数量、基金项目级别及作者地域分布数据,分析其走向与趋势。结果:基金论文总数及占比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偶有小幅波动,其中2012年基金论文比较2003年增长约3倍(34.85%/10.54%);基金项目级别分布相对均衡,以国家级(33.80%)、省部级(25.95%)和厅局级(35.62%)为主,其中国家级整体上保持稳定,省部级有逐年下降趋势,厅局级有逐年增加趋势;基金论文作者地域分布集中,主要来源于湖北(25.53%)、广东(9.40%)、北京(7.15%)、上海(6.59%)、江苏(5.05%)、广西(5.05%)和重庆(4.77%)。结论:《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基金论文吸纳水平逐年提高,学术影响力日益扩大,但存在基金论文来源相对集中,国家级科研论文增长缓慢等问题,需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约稿、组稿等工作,拓展论文来源渠道和范围。

关键词:基金论文,项目级别,地域分布,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参考文献

[1]高凡,王惠翔.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基金论文产出力调查研究与定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4,(10):12-16.

[2]黄开颜.《编辑学报》2001—2010年基金论文定量分析及建议[J].编辑学报,2012,24(1):97-99.

[3]秦荣环,朱淑南.2006-2008年《情报科学》基金资助论文分析[J].情报科学,2010,28(1):71-75.

[4]夏朝晖.基金论文比在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574-577.

[5]田宝玲.医疗卫生科研项目专项经费财务管理探索[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8):90-91.

[6]左松洁,张培训.医疗卫生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J].时代经贸,2011,(2):118-118.

[7]郭红,潘云涛,马峥,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产出论文计量分析[J].科技导报,2011,29(27):61-66.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约稿 篇2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创刊于2002年, 2010年7月5日经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为半月刊, 每月出版两期, 上半月为科普, 下半月为专业学术, 本刊以广大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临床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 报道最新专业领域资讯及临床领先的科研成果和经验, 以及对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本刊国际刊号:ISSN1672-3015, 国内刊号:CN44-1581/R, 邮发代号:46-192, 定价:8元, 月刊。全国各大邮局均可订阅。

办刊宗旨: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 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 反映我国疾病预防及临床与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 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本刊栏目为论著、临床观察/研究、综述与进展、专题报告、理论探讨、经验交流、病例讨论、临床护理等栏目的稿件, 欢迎投稿。

老年心血管病的临床防治探讨 篇3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病,类型,措施

心血管疾病, 又称为血液循环系统疾病, 涉及包括心脏、血管等血液循环系统器官, 临床可分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大多数此类疾病与动脉硬化有关。此类疾病都有着相似的发病原因、发病过程和治疗方法。因老年人的动脉硬化情况较为严重, 因此多发于老年人, 它是困扰我国老年人的一类常见疾病, 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1]。为了能详细了解老年心血管病的特点, 避免在诊断和治疗上造成失误, 现将几种常见老年心血管病加以分析, 探讨诊治特点和预防措施。

1 老年心血管病的主要类型

1.1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栓, 堵塞冠状动脉的分支血管, 致使部分心肌不能得到血液供应而坏死。发病时有持久剧烈的胸痛、心悸、血压降低等症状。老年心肌梗塞有以下几个与其它年龄段患者不同的特点: (1) 女性患者的比例比男性患者的大。 (2) 患者可能会发生多次心肌梗死。 (3) 感染是诱发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 (4) 并无明显有预告性的前驱症状, 部分患者根本未感受到心痛即发生心肌梗死, 即使是初次发生此病的患者也无明显的征兆。 (5) 急性发病的患者, 多并发有休克、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并发症。 (6) 跟其他年龄段患者相比, 死亡率较高[2]。

下面探讨一下治疗心肌梗死的体会。要特别注意其它疾病可能会造成心肌梗死,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一般伴有很多其它疾病, 比如癌症、脑血管类疾病、感染等[1]。老年患者在发生这些疾病时, 由于症状较严重突出, 可能会忽略或延误心肌梗死的诊断。如有上述可能诱发心肌梗死的病症发生, 应给与足够重视, 积极治疗, 尽早控制诱发因素, 防范心肌梗死的发生。患者发生心室颤动时, 使用电除颤的效果不佳[1]。据报道有不少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发生心室颤动, 随即电除颤, 均无效果死亡。当发生心房颤动时, β受体阻滞剂和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药物常作为首选药物, 因为这些药物可以使心室率得到快速控制[2]。

1.2 心力衰竭

心力衰蝎是指心脏心肌功能减弱, 不能为身体组织器官代谢提供足量的血液供应。老年病人因心脏功能衰退加上各种疾病的影响, 引起心肌收缩扩张能力降低, 从而使心脏的输出血液量不能满足机体的正常需求, 因此产生一系列的疾病症状, 其常见的是冠心病。对老年人心力衰竭的治疗, 我们有以下体会: (1) 呼吸道感染是诱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因此老年人在治疗时积极控制感染是防范引起心力衰竭的先决条件, 只要能控制可诱发心力衰竭的感染, 即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不需采取其它专门针对心力衰竭的[2]。 (2) 在使用地高辛治疗心力衰竭时, 不宜一开始就给予足量负荷的地高辛剂量, 应从稍微低一点的剂量开始, 逐渐根据患者病情稳定情况, 逐渐的调高地高辛浓度剂量。我们使用地高辛的维持量也很小, 部分患者还采取间隔服药或停药几天的措施[4]。 (3) 心力衰竭阶段的常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和β受体阻滞药。 (4) 使用呋喃苯胺酸药物治疗老年心力衰竭时, 可能引发患者痛风[5]。

对于治疗和预防老年性心力衰竭的方法和措施, 主要是采用以下几方面的方法: (1) 消除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 如发生感染, 应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老年心脏功能不好者应注意多休息, 不要劳累。 (2) 老年人多伴器官功能减退, 用药需从小剂量开始, 并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 (3) 对于症状较严重的患者, 可采用口服地高辛或静脉注射西地兰。同时进行血管扩张治疗, 如使用消心痛、巯甲丙脯酸[5]。

1.3 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在平静休息状态下人体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 或同时增高, 一般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多个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目前诊断高血压的标准是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6]。高血压产生的原因与遗传、肥胖体质、饮食、生命习惯有关, 其中遗传因素所占比例最大。老年性高血压除有其它年龄段的产生原因外, 还有因年龄增大, 血管硬化, 心脏向外泵血时, 血管的扩展度不够, 心脏因此加大泵血量, 使血压升高。因此老年人发生高血压的几率比其它年龄段高得多, 以往有观点认为这是老年人的正常不可避免的生理现象, 从而延误了治疗, 现在人们逐渐认为这种增高的血压是有害的, 会引起多个脏器的并发症, 且它是可以控制的, 因此应积极进行治疗[7]。常用的抗高压药物利尿降压剂、血管扩张剂、钙离子拮抗剂、酶抑制剂、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抑制剂等多种[8]。临床可根据每个老年人所患高血压的具体特点, 采取合适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1.4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因各种原因心脏的搏动规律发生了异常变化, 是老年人常见的现象。现就老年患者最常见而处理上又比较困难的两种心律失常加以分析。

1.4.1 阵发性心房颤动

此病在老年患者中较常见, 其致病原因包括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等。心房颤动根据不同病因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在风心病患者中表现为持续性心房颤动, 在肺心病患者中表现为阵发性心房颤动[9]。我们认为未能查明心房颤动的原因就诊断为冠心病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的做法不妥, 因为可能忽略其它致病原因, 治疗效果不理想。老年人发生心房颤动, 最初只是偶尔发作, 有胸闷、憋气、心悸、头晕等症状, 一般发作时前驱性心疼痛, 除非同时患有心绞痛。大部分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率慢于100次/min, 快者可达到120~140次/min。老年人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时, 一般先用剂量为0.4 mg的西地兰静脉缓慢注射, 最好能在心电图示波监测下操作, 大多数患者在注射后可恢复成正常心律。若未能好转恢复, 可再静脉推注0.2 mg西地兰或继续观察[10]。如果心率不快患者自我感觉没有大的不适, 可口服β受体阻滞药减慢心率而不追求心率立即好转恢复。若患者心率过快且自我感觉不适, 可考虑使用药物对心率控制恢复。目前常用的药物为胺碘酮和奎尼丁, 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以胺碘酮效果最佳, 维持较小剂量长期服用, 不会产生严重副作用。无论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慢性房颤患者均需抗栓治疗。

1.4.2病窦

病窦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简称, 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现象。指迷走神经功能亢进引起窦房停搏、窦房阻滞、长时间的窦性心动过缓。当心率过慢或有间歇时, 因供血不足, 会造成头晕甚至晕厥, 此时再采取药物治疗难度很大, 对这种患者一般采用安装起搏器。此时应调慢起搏器频率, 让患者尽量维持窦性心律。只是在心率过低时才进行起搏, 可有效减少对心功能不全者的负面影响[11]。

1.4.3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的注意措施

很多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肌正常功能有着负性肌力的效应, 而老年人的心脏功能本来就已经很脆弱, 使用后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因此, 老年患者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 要尽量选用利多卡因、美西律、胺碘酮以及洋地黄类药物这类对心肌无负肌力作用的药物。如因某些原因, 必须使用对心肌有影响的药物, 应减小剂量, 且缓慢注入, 严密监护。

2 老年心血管病的顶防

冠心病是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增高的主要原因, 而血胆固醇增高、高血压、吸烟又是造成冠心病危险性增加的三个主要因素。众多临床经验和相关资料报道表明, 血胆固醇指标高于6.76 mmol/L的人比低于5.5 mmol/L的人在5年内患冠心病的几率高几倍[12]。因血胆固醇既可以来自摄取的食物, 也可以在身体内自行形成, 人们对限制食物中胆固醇的含量对能否降低血胆固醇含量有一些争议。医学科技现已证明, 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摄入对降低血胆固醇浓度有明确的效果。高血压是很多种心血管疾病产生和恶化的直接原因, 高血压对血管和心脏造成长期的过度的压力, 引起某些病变的发生, 加重已有疾病的症状。吸烟对心血管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因为烟草中烟碱, 烟碱的毒副作用对心肌细胞和小动脉璧中的肌细胞造成伤害, 同时因吸烟而进入血液的一氧化碳会部分取代血红蛋白内的氧成分, 从而使体内各种脏器包括心脏和血管的供氧不足[13]。其它还有一些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如酗酒、精神影响、性格、运动过少、肥胖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3 小结

上一篇:数据前端下一篇:PICC临床护理优质护理